“互联网+”视域下的质检服务新选择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质检服务工作的“互联网+”视域

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

“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某个传统行业了, 更加入了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 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 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 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工作、生活方式, 也引领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

如同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以及以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群体创造。可以说“互联网+”是新常态下现代质检服务工作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务院2015年7月4日发布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三年以及十年“互联网+”的发展目标, 提出包括创业创新、益民服务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 并就做好保障支撑进行了部署。

2 质检服务工作的与“互联网+”的关联

为贯彻落实好“互联网+行动计划”,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于2015年5月12日, 专门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研讨会”。该研讨会即是跟进“互联网++”行动计划, 借助主动探索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 以实现检验检测机构转型升级。会上,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司长武津生特别指出, 召开本次会议就是要号召检测检验行业学习电商经验、利用“互联网+”创造一种全新检验检测服务模式, 探讨在用户核心体验、检测检验产品电子商务应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寻求新突破, 实现用户自组织、线上线下一体化, 促进检验认证资源配置优化、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应用现状与未来、机遇与挑战、创新与变革。参会代表所分享的各自机构的发展历程和规划, 以及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用户核心观念、检测认证公信力等话题展开的深入讨论, 对于未来检验检测服务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的选择

3.1 选择具有服务的效度意义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虚拟制造等新技术及互联网思维的大规模应用, 催生出更广阔的检验检测创新服务。探索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检验检测服务模式, 将是加快检验检测认证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创新服务手段的有益尝试, 也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改革, 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整合改革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基于开放、合作、创新、高效、专注、极致、口碑、快速等互联网思维的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创新, 能够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能力建设和转型升级, 便于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快速、便捷的检验服务。

3.2 应用需要解决三大问题

一是着重抓好用户体验与参与。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应以用户为核心, 让用户全程参与检验检测产品服务的规划、开发, 到检验检测的过程。

二是着重抓好极致服务的选项。关注用户群体的小批量差异化的产品服务需求, 并将这种需求转化成实体的产品、服务, 并实现产品、服务本体低成本扩张的目标。

三是着重抓好数据的可信度。在全网跨平台、跨区域的移动检测中, 要注意进行用户数据的交换, 在进行数据流分析与快速反应中, 尤其要注意用户数据、检验资源信息的交换、核对、更新。

3.3 服务模式要把握七大特征

一是注意以用户为核心。检验检测模式应放在整个社会运作方式和消费者行为改变的背景下来思考和布局。

二是注意将复杂边际 (检测对象、用户需求等差异化) 转化为产品服务切入点, 做到全面感知、预测趋势、优化决策、实现精确管理。

三是注意跨平台移动用户数据整合, 这是移动互联检测的数据基础, 也是检验检测大数据应用的基础。

四是注意虚实结合, 要获得线下实体检验资源所采集的用户设备检测数据, 以做到线上线下检测技术的相辅相成。

五是注意在检验检测服务产生的大数据中分析、寻找规律性, 建立可靠的商业模型, 专注于对客户的快速反应。

六是注意让客户参与到检验检测活动中来, 让客户从参与者变为信息传播者。

七是注意把能使用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 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通过低成本运作, 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运行模式。同时, 利用高性能的优质服务以让客户对检验检测机构权威性、公正性进行口碑传播, 实现口碑的良性循环。

总之, 创新服务模式的效能, 最终体现在它的可持续发展上。

摘要:本文重点探讨质检服务工作的“互联网+”视域、质检服务工作的与“互联网+”的关联、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的选择。探寻创新服务模式效能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检验检测,服务模式,选择

上一篇:保胎治疗对于妊娠34周以下胎膜早破临床干预效果观察下一篇:论新常态下血站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