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2022-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摘 要:2015年初,我国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目标是使同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国民。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探索出了改革的意义,发现了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建议

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关系到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迄今为止,我国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隨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传统的退休金支付模式使得一些退休人数多的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负担加重,从而造成运营压力过大,使得一些单位不得不压缩职工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到在职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2015年初,我国全面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目标是使同一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全体国民。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探索出了改革的意义,并且发现了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建议与方法。

一、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实行“双轨制”,即对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的发展却相对滞后。2009年,国家人社部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了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省市作为试点,试行养老保险,并且逐步向全国推行。

2015年初,国务院发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改革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为职工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的8%进行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进行缴费。

本次养老保险改革的施行是全国性的,直接关系到全国3000多万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意义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单位管理制度、人员合理流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改革,使退休人员逐步步入社会化管理,可以有效缓解单位的财政负担。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大多数都是差额拨款单位,财政部门仅仅承担退休人员的部分费用,十分有限,财政状况及运营状况较好的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发放所带来的压力较小,反之,财政状况及运营状况略差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较大的压力。而通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发放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单位仅需按照相关比例为在职人员缴纳养老保险金和职业年金即可。

(二)通过改革,促进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与其他企业的养老保险基本一致,职工参保缴费转移关系可以更加方便的接续,以此来保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解除了跨地区、跨行业职工由于单位所有制和身份的改变而带来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合理流动。

(三)通过改革,有效地设立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改革后,设立了职业年金,能够在职工退休后,提高职工相关待遇,而职业年金也是按照单位工资总额和本人缴费工资进行缴费的。通过此类方式,使职工意识到贡献与所得是成正比的,可以提高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激励职工、吸引人才的作用。

(四)通过改革,有利于职工养老保险意识的形成,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由社会保险机构发放的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构成,打破了原有的基本退休金完全取决于在职时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待遇,而是体现在个人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等方面,使退休金更加公开透明化,多缴多得、少缴少得,现出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点

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养老保险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改革,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保障制度模式。由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保障模式转变为社会保障模式,减轻了所在单位的经济负担。

(二)通过改革,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养老待遇计发模式。由原来的按照本人在职最后一个月的一定比例计发,改革为按照本人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来计算养老金。

(三)通过改革,改变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单一的养老保障模式。由原来的基本退休费改变为基本养老金与职业年金的总和,养老待遇更加多层次、多保障。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难点及建议

就机关事业单位来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将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一)人员身份复杂多样,如何公平对待成为难点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种类繁多,仅事业单位就存在全额事业单位、差额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种类型。人员身份更是复杂多样,不仅存在上级编制机构批准的正式事业编制人员,也有劳动合同制人员,更有劳动派遣人员。身份的不同,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薪酬和福利标准,这势必使他们形成不同的养老待遇,造成其心理不平衡,工作缺乏主动性,给机关事业单位的管理造成困难。

建议:一方面明确参保职工身份,界定参保人员范围,即使职工身份不用,依然要实行同工同酬。并且对于编制外的人员,也要一视同仁地设立职业年金,尽量缩小编制内和编制外职工的养老待遇差别,缓解机关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的矛盾。

(二)改革成本较大,如何分担成为难点

一些差额事业单位要考自身去负担缴费资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要支付40%的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这部分资金从何而来?完全由单位和个人来承担这些费用,势必会使职工收入减少,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

建议:由于此次改革养老保险基金账户模式是由统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因此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政府尽量分担一些统筹部分,也可按照相关政策,结合现有岗位级别进行薪酬调资,减轻单位和个人负担。

(三)改革前后制度衔接,如何保障新制度平稳过渡成为难点

改革前后制度如何进行衔接是此次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样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此次改革将所有职工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则,“老人”的已有待遇不会降低,“新人”采取新的机制,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制度模式,有利于新人退休后享受更好的待遇。那么,如何衔接好“中人”待遇,是本次改革中实现平稳过渡的关键问题。

建议:设立过渡期,同样建立健全“中人”的职业年金机制,使“中人”的养老待遇不会受到改革影响而降低,对“中人”不仅按照新制度发放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而且增发放过渡性养老金,确保“中人”养老待遇平稳过渡。(作者单位:天津市急救中心)

参考文献:

[1] 杨晓芸.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8(9).

[2] 任学功.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南方论刊[J].南方论刊,2010,(4).

[3] 季文生.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9(5).

[4] 刘翠明,朱茂峰. 来自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的医院声音[J].中国卫生人才,2015(9).

[5] 谭中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卫生人才,2015(9).

[6] 戴伟柱, 陆朝阳.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J].中外企业家,2010(4).

作者:杜红梅

第2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摘 要】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对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既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与制度改革的措施进行简要研究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措施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1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20年来,我国城镇企业职工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仍沿用传统的退休保障制度。单从养老保险的功能看,只是企业改革而无机关事业单位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完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扩大覆盖面,对所有社会成员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均衡负担,共担风险,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规范各地试点办法、完善制度的需要。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方案,各地的做法各异,很不规范,特别是试点地区或单位实行个人缴费后,养老保险金仍按原来的办法计发,改革不改革一个样,缴费不缴费没区别,引起相互攀比,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停保退保现象,需要国家出台统一政策。

1.2是推行公务员制度和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重要配套措施

机构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建立起能进能出、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直接制约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有序流动。但由于养老保险制度不配套,工作人员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后,养老保险待遇也随之消失,到企业工作意味着养老金水平要降低,改革很难深入进行。

1.3是减轻单位负担、提高职工社会保障意识的需要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用负担越来越重,财政和单位已不堪重负, 在一些困难地区和单位已经发生拖欠离退休费现象, 影响了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要解决这些问题,势必要求通过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来解决。

1.4对于逐步减少退休待遇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障方式的不同, 因此造成退休待遇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引起了企业退休人员的攀比心理,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信访事件大量增加,社会矛盾突出,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2.1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特点

国家机关具有特定的职能,工作人员依法行使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权力, 具有严格的考录标准和纪律约束;同时,实行统一的福利制度,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其他人员有所区别: 应有可靠的保障性; 退休金水平应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以利于吸引人才稳定队伍;基本保险、补充保险都应由国家统一安排,体现国家责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情况比较复杂, 单位性质及其人员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养老保险制度的特殊性:一方面,受组织的安排,职工在机关、事业和企业之间变换岗位的频率较高, 决定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与机关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工资福利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与企业不同, 其养老保险制度也应与企业有区别。

2.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

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应积极履行缴费的义务, 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按照与企业职工的同等规模建立个人账户,两者保持衔接,便于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流动。

2.3妥善解决新老制度的衔接问题

要按照平稳过渡的原则,确保现行退休制度向新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新老办法合理衔接,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基本平衡。既要充分考虑老制度下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要合理确定新制度下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要重点解决好“中人”的养老金平衡问题,保证他们的待遇不降低。同时,选择不同单位、不同职级和不同类别人员进行测算,充分照顾到各方面的情况。

2.4充分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

在突出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特点的基础上,统一机关、事业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要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实行统一办法。同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改革措施的配套性。

2.5实行社会化原则

要按照社会化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 退休人员逐步实现社区管理, 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制度。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3.1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机制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改变现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中离退休费用由国家和单位统包的做法,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个人账户的规模与企业统一。考虑到企业职工个人缴费比例将要达到8%,且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个人缴费的时间晚于企业,改革起步时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费比例可逐步达到8%,也可一步达到8%。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在改革实施前符合国家规定的工作年限可视同缴费年限,并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依据。单位和个人均不再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3.2实行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基本养老保险要改变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工作年限和本人工资额为主要依据的退休金计发办法,实行与企业相同的以缴费工作年限和缴费工资额及个人账户储存额为依据的结构性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是改革实施后参加工作的“新人”退休后,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二是改革实施前参加工作、改革实施后退休的“中人”, 因为改革前没有个人缴费, 其个人账户中相应缺少积累,在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 增加权益性养老金,根据本人视同缴费年限,确定一个系数, 作为计发养老金的组成部分,实现平衡过渡。三是改革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老人”,仍然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费标准计发养老金,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统一工资制度的特点,基础养老金仍以本人退休前的基本工资为基数计发,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总体替代率可控制在65%左右。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与本人工资挂钩,可体现在职时的职级情况,实际收入水平将高于企业退休人员。

3.3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实施后,按在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根据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 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总体控制在30%左右替代率。一是实行国家公务员退休津贴制度。实行退休津贴的范围为国家行政机关、依照和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退休津贴经费由同级财政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二是建立事业年金制度。事业年金要与公务员和企业有所区别,费用可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按统一标准建立,经费由财政拨付的事业费解决; 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由本单位根据情况,效益好的多建立,效益差的少建立。事业年金从单位经费中税后列支,年提取额一般不超过本单位当年全部职工一个半月的基本工资。

3.4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体系

改变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管理和养老金发放均由单位负责的管理办法, 积极创造条件对退休人员实行社区管理,变“单位人”为“社会人”,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以求尽快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养老保险制度。 [科]

【参考文献】

[1]潘卫星,李长力.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和选择[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作者:李招菊

第3篇: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摘要]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改革发展历程,介绍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改革的内容,并提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引起读者和研究者,对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了解、重视、观注和探索。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分类改革;退休金替代率

养老保险制度是一种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政府,通过法律和法规形式,为解决劳动者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具有强制性、互济性和社会性。养老保险制度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正确认识和把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是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数十年,见证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艰难历程,现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195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职处理暂行办法》(55国秘字245号)等法规,是我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退职制度建立的标志,它正式规定了职工的退休条件和待遇标准。

1956年11月,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和工作年限计算等几个问题的补充通知》(56国直人习字第79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建立。

195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降低了退休工龄年限,提高了退休待遇,并统一了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养老保险制度。

“文革”期间(1966年至1976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被迫停止,处于历史倒退阶段,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也未幸免与难。

1978年以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进入恢复时期。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国发[1978]104号),对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职工的退休条件、退休待遇和抚恤善后等进行了较大调整,并作了统一的规定。

1980年、1982年,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国务院先后颁发了《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国发〔1980〕253号)和《关于发布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国发[1982]62号),形成了干部退休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干部离休制度,主要是对干部离休后的生活待遇方面给予了特殊的优惠。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模式为:现收现付制,即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资金由国家全部或大部分承担,并从行政事业经费直接支付,由人事部门综合管理。

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

1991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由当时的劳动部负责推行,目的是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由原人事部负责,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正真启动,仍由国家承担所有退休费用,仍采用现收现付模式。因此,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出现了明显分化,形成了两种制度,产生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金的“双轨制”。

1992年,原人事部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退发[1992]2号),再次重申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逐步改变退休金实行现收现付、全部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奠定了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同时国家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各省市进行试点改革的启动,从1994年起,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13个省份,在不同范围和人员中开始试点改革。非试点省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改革。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3个地市、1718个县市,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772万人,其中,在职职工1410万人,离退休人员362万人。但是由于各地试点适用范围差别较大,实施细节也不尽相同,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全面改革方案,致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步履为艰[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针对各地区和企业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基金规模效应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畅,及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差距过大等问题。2008年,国务院又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8]10号),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并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同步推进。虽然各试点省市均在进行,但遇到的阻力很大,进展也十分缓慢,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次试点改革的适用范围并未将机关工作人员列在其中,实质是对事业和企业单位进行整合,也就是将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采取“向下并轨”的方式,这样又拉大了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之间的待遇差距,造成新的不公平矛盾。

三、试点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内容

为了落实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09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公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比例为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对于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超过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基数;低于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二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计发办法。具体规定是:职工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三是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由国务院统筹,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调整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四是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职业年金制度是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生活水平的一种必要补充制度,是指我国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有别于自愿性的企业年金。其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单位自筹和个人扣款。五是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建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对于试点省(市)中,具备条件的实行省级统筹;不具备条件的,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

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在我国,由于人口众多,社会保障的历史欠帐多,保障水平较低。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要建立一套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中,有五种养老保险制度,分别是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新农保)。按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虽然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各种群体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由于各种制度建立时间早晚不同,造成了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不平衡,产生了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不公平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问题解决不能急于求成,只能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式地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全面改革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一环。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2011年启动了新轮事业单位改革,第一步先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截止时间是2015年底,总体思路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只有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同步进行,才能解决好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国企职工、垄断性国企职工退休前后的工资和养老金待遇问题。才能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的差距。只有对企业、事业、机关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做到统筹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改革才能平稳、有序、顺利推进。

3.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和单位缴纳的划入个人帐户养老保险基金及前两项基金产生的利息等。但是,由于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的退休制度,无论是已退休人员,还是现在岗人员,除属于财政定额、定项补助事业单位,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全民合同制人员,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养老保险,其余人员从未缴纳。如果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改革,就必须先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帐户,其中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必须对现在岗的工作人员的连续工龄(工作年限)进行认定,然后,按照改革确定的缴纳比例和计算规则,实行“虚帐实记”方式计入个人帐户,并与改革后个人帐户合并。在推行“虚帐实记”改革中,应该遵循“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同时重点解决好“中人逐步过渡”的问题,上海市在试点改革中证明了这项改革措施是可行的,否则很难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4.建立完善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

为了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的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应参照企业养老金计发办法,也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方式,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调整计发基数、比例和月数设计新计发办法[2]。

(1)“新人”的养老保险待遇。以“新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时间为节点,“新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人员的为“新人”。如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15年,退休后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两部分。其中基础养老金,按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帐户养老金,按平均预期寿命、退休年龄和利息等因素确定计发。用公式可以表示为:新人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

(2)“中人”的养老保险待遇。以“新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如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15年,退休后除按月领取的基本养老金,再发放过渡性养老金。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中人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中人”的养老保险过渡问题,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的关键,只有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合理衔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才能保证新老政策的平稳过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有效实施。

(3)“老人”的养老保险待遇。以“新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为“老人”。其养老金仍按国家原来规定发给,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4)对于在“新方案”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予以支付,同时终止基本保险关系。

5.建立养老金的调整机制

随着工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金也应不断提升。建立养老金调整机制,是为了保证退休人员生活水平,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建立一个长期稳定有效运行的养老金调整机制,应该结合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的特殊性,必须搞好养老金替代率设计,因为它是衡量职工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目前,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是50%,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为80-90%,而世界发达国家养老金替代率大致在30%-60%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明显偏高[3]。另外,在养老金替代率设计的基础上,要控制好养老金替代率运行轨迹,因为养老金替代率运行,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而变化,动态地确定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标准,是改革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的关 键[4 ]。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处于多轨制状态,且尚未完善,又面临着相关保险制度合并和各种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改革现状。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为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目标,加快完善和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显得尤为迫切。

参考文献

[1]苏明,杨良初,张晓云,王立刚,程瑜.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620/c365322-21915004.html. 2013-06-20.

[2]陈心德,苑立波.养老保险:政策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降蕴彰.事业单位分类有点难 将与公务员改革“联动”. http://www.eeo.com.cn/2014/0506/260118.shtml.2014-05-04.

[4]田青,张永辉.建立合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J].人口与经济,2009,(1):82-83.

作者简介

朱曙光,男,张家口学院。

作者:朱曙光

第4篇: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

改革进程

1994 年以来, 山西、山东、河北、江苏、福建、海南等13 个省份、130 多个地区( 市) 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 而全国大多数地方和单位未开展这项工作, 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践办法

1.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和对象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实施范围、对象主要分为三类:1.财政适当补助、经费完全自理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人员, 机关、社会团体、财政全额补助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2.机关、所有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人员。3.除依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外的其他各类型的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职人员。 2.筹集养老保险费标准

目前, 各地按照“ 以支定收, 略有结余, 留有部分积累” 的原则确定缴费标准, 但由于各地离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结构的差异, 采用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都不统一。 3.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待遇计发

已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的地区, 大部分地区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待遇计发方面,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计发办法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政策, 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案中没有对退休费计发办法进行改革。 4.社会化管理服务和基金拨付

目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大多数仍由单位发放, 日常管理也由单位负责,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基金拨付方法基本上是采用“ 全额计算, 差额结算, 余额上缴、缺额拨付” 办法。

存在的问题

政策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机关机构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如:

1、乡镇聘用制干部参保前的工龄不视同参保年限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保前的工龄可视同参保年限的矛盾;

2、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金额与其本人缴费额度不挂钩,出现只要工龄相同都拿一样的养老金的现象;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未建立个人账户,致使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相互流动时其个人账户上的养老保险金无法衔接;

4、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后其职工的养老保险转移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

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仍实行双基数征收,在人事制度改革后,工作人员退休后缴费没有经费来源;

6、对于档案在区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工作人员,其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和发放标准无法确定。以上问题,既阻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也阻碍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

征收基数、比例不统一

基数方面, 有的地方按人事部门核定的档案工资为基数征收, 有的地方按工资总额为基数征收, 有的地方执行“双基数”, 有的按“单基数”征收。

比例方面, 从全国试点地方看, 有的高达40%, 甚至更高, 而有的只有20%左右, 多数在25%~33%。现行制度规定, 凡缴费满15 年即可享受养老金待遇。执行中, 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关系人员普遍认为缴费满15 年就可不缴费, 导致缴费中断, 给收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缴费满15 年都可享受社会平均工资20%替代率的养老金, 使缴费和待遇挂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在享受同等替代率养老金的前提下, 参保人员千方百计地少缴费和不缴费。 个人养老保险缴费比例及个人账户不健全

目前, 各地机关事业单位个人缴费比例为2%~8%, 多数地方在2%左右。不少地方不建立个人账户, 而企业养老保险统一从1996 年1 月开始建立个人账户, 个人缴费比例为8%, 个人账户划入比例为11%。这种缴费比例和个人账户的不统一, 造成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衔接, 影响了人才正常流动。

覆盖面小,社会统筹水平低,保险基金负担沉重

按现行政策规定,目前启动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参保对象只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乡镇聘用制干部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全体工作人员,这相对于全部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其覆盖面太小。并且自1996年8月启动以后,新参加养老保险的工作人员较少,而退休人员逐渐增多。据预测,到2010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将进入一个退休高峰,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

16届3中全会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要求;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8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全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上海、浙江、广东、山西、重庆5省市进行试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发〔2008〕10 号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建立起独立于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 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 ,具体比例由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因退休人员较多、养老保险负担过重,确需超过工资总额20%的,应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审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由单位代扣。个人工资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 ,以后每年提高一定比例,逐步达到8%。有条件的试点省(市)可以适当提高起步比例。个人账户储存额只能用于本人养老,不得提前支取。参保人员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可以继承。

(二)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

本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

本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 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标准由各试点省(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

本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 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本方案实施前已经退休的人员,继续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三)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为使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保障其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国务院统筹考虑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四) 建立职业年金制度。

为建立多得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人才竞争能力,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建立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具体办法由劳动保障部会同财政部、人事部制定。

(五)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各级人民政府的责任,建立健全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具备条件的试点省(市)可从改革开始即实行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

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管理。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待条件具备时,与企业职工墓本养老保险基金统一管理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基金按照国家规定管理和投资运营,确保安全,实现保值增值。要做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工作,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二)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到机关或企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照劳动保障部、财政部、人事部、中央编办《关于职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处理意见的通知》(劳社部发印[2001]13号)规定执行。

解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1、《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及条件?

解读:根据国发[2008]10号文规定,《试点方案》在上海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试点。这些城市在进行试点之前,必须先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确定具体适用的事业单位后才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从现已公布的《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内容来看,现行的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

3、公益类事业单位。

其中只有公益类事业单位才是《试点方案》适用的对象,其它两类事业单位前者要撤销与国家机关合并,后者则进行事业单位改制成为企业。

2、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改制成为企业后,改制前已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如何领取养老金?

解读: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实质上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发[1997]26号文规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同时实行养老金调整办法。

简单地说改制前如果某退休人员的退休工资是两仟元,事业单位改制进入社保后从第一个月起其养老金的标准不得低于两仟元,并在今后按照社保的规定调整养老金,不再执行事业单位增加退休工资的规定。

国发[1997]26号文规定不仅适用于《试点方案》的城市,且在全国范围内均适用。

3、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如何缴纳?缴纳工资基数有无限制?

解读: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缴纳工资基数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缴纳工资基数最高不得超过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

在国务院没有下达新的文件之前,缴费工资基数根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规定按照个人工资总额确定。工资总额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规定:包括计时(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其中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4、在特殊情况下个人账户储存额可否提前支出?

解读:个人账户储存额由于只能用于个人养老,故不能提前支出。如参保人逝世,其个人账户的储存余额可依法继承。

5、基本养老金依法领取的条件?基本养老金的金额如何计算?

解读: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对象根据参加工作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

二、《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

三、《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

第一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已退休人员(简称老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仍然按照国家规定的原待遇标准发放基本养老金,并参加国家统一的基本养老金调整。也就是说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社保机构领取的养老金,从第一个月起均不得低于原来的退休工资标准。之前人们猜疑《试点方案》实施后,原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将按企业退休人员的工资标准进行调整并降低养老金的说法是对《试点方案》的误解。

事实上从《试点方案》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对于已退休人员,国家采取完全保留原待遇标准的政策。这与之前的国发[1997]26号文对于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入社保后,仍按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养老金政策相一致

第三种情况 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新人),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泛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退休当年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之积。如:某工作人员当年缴费工资为3000元,而当地当年上岗平工资为2000元,其当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3000元/2000元=1.5,之后将历年缴费指数相加除以缴费年限(精确到月)即为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将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本人退休时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而为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泛指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退休时间的不同,将个人账户储存额按规定的对应月份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该金额标准退休后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直至发放到本人逝世。

举例:如某一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并同时缴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35年后达到退休年龄退休。

其退休时上岗平工资为x元,缴纳养老保险历年平均缴费指数化系数为T,个人账户储存额为Y元;其退休年龄为60岁,按规定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份为139月,累计缴纳社会保险年限为35年。

其领取养老金的金额计算公式为:

[(x元+x元*T)/2]*35年*1%+(Y元/139月)

第二种情况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简称中人),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所谓过渡性养老金,就是补偿这一阶段退休人员由于参加养老保险时间短,如仅按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养老金,必然存在与前期退休人员在养老金上的差距,支付过渡性养老金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一差距,这也是试点城市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必须要严格、准确制定的标准之一。但总的来说过渡性养老金的金额是逐年减少,并逐步与《试点方案》实施后参加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相衔接。

7、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是否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解读:根据《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 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民基本权利、义务教育、基础研究、群众体育、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予以保证;履行职责依法取得的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上缴财政,不能自主支配。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

第二类 面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所需经费由财政给予不同程度的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其公益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由政府规定,其他业务活动项目与收费标准接受政府指导;提供公益服务依法取得的服务性收入,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由地方财政不同程度地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应由地方财政按拨款的比例承担。

第三类 从事的业务活动具有一定公益属性,但社会化程度较高,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自主开展公益服务和相关经营活动;所需经费主要来自服务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以及社会力量投入等,实行经费自理;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政府视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相应支持。

由于这类事业单位的相关开支主要实行经费自理,只有在承担政府有关公益任务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才给予相应拨款,因而缴纳养老保险单位承担部分主要由事业单位负担。

8、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是否发给基本养老金?

解读:《试点方案》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试点方案》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个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同样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9、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如何调整?

解读:现阶段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按照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公益类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进入社保后,国务院在没有出台新的文件之前,仍按社保的规定增加养老金。

10、什么是职业年金?它具体起什么作用?

解读:职业年金实质就是补充养老保险,它是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退休后工资收入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而在基本养老金之外增加的一项退休收入。

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年金是在企业具备负担能力的情况下为职工增加的补充养老保险;而职业年金是对每个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的一项社会保险福利,这种福利具有强制性,事业单位必须办理并缴纳。而企业是否为职工办理企业年金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具有强制性。

11、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是否实行省级统筹?养老保险基金如何建账?

解读:事业单位养老金是否实行省级统筹,根据试点城市的具体情况而实施。如果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可实行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同的统筹层次,即以市或地区为统筹单位。

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现阶段独立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金分别管理、使用

1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动工作单位时,其养老保险如何办理转移手续?

解读:如在同一统筹地区调动的,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养老保险基金。如果跨统筹地区调动的,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随同转移。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到国家机关工作时,其原有的连续工龄与进入机关工作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退休时按国家机关的相关规定计发退休工资。已建立的个人账户由社保机构继续管理,退休时其个人账户储存额每月按1/120计发,并相应抵减按国家机关办法计发的退休工资。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作安排或者其它原因到企业工作的,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至企业,并同时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

事业单位退休金之争

退休金每年最多差两万

近年来,由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健全及完全覆盖,退休人员待遇问题逐渐凸现,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国家为纾解民困,也相继推出了多项政策法规。

例如,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退休公务员的工资也随之得到一定程度的上调。再如,2007年,为了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金差距过大、早期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偏低等问题,国家做出了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标准,2008-2010年“连涨三年”的决定。

而当公务员退休金和企业退休金“普涨”之时,处于“中间段”的事业单位退休金却一直“按兵不动”。

“退休教职工比当地同级别的退休公务员的退休金,年收入最多低了两万多元。”南京大学陈骏校长:2008年退休的教职工退休金金额为例做了一项测算(见图表)。

从数字比较可以看出,江苏省退休公务员的退休收入要远远高于同一行政级别的南京大学退休教职工,江苏省级机关科长的退休收入与南京大学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教职工的收入相差无几。”------陈骏

部属高校:“不堪重负”

导致大学退休教师工资相较偏低的原因之一是2006年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的相关规定。

2006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计发离退休费等问题的实施办法》中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退休金按本人退休前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一定比例计发。其中,工作年限满35年的,按90%计发;工作年限满30年不满35年的,按85%计发;工作年限满20年不满30年的,按80%计发。

而目前,按照全国统一的做法,教育部对部属高校发放的退休金是按学校每位退休人员年拨款13400元拨给学校,剩余部分退休金要学校自筹。

“南京大学目前大约有2500名退休教师,每年自筹金额高达7000多万元。这样下去,学校不堪重负,没有办法也无能为力再增加退休教职工的退休金。”------陈骏校长。由于部属高校经费紧张,自2007年以来就没有给退休人员增加过退休金。

其实,不仅是南京大学,据记者多方了解,东南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都存在类似问题,退休教职工普遍对此问题反映强烈。 科研院所:退休工资低一半

其实,不仅是高校,国务院智囊机构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也存在类似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厅级干部,假如在行政部门退休,退休工资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退休的一倍

导致工资差别的主要原因是2006年工资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普遍上涨,目前在职的司局级公务员大概每月拿到6000—8000元。但是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一直没有向前推进。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标准都是比照公务员工资标准建立起来的,在1993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前,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直是统一的工资标准。而2006年工资改革成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差距的一个分水岭。

2006年,国家决定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同时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

2006年7月1日,我国公务员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制度。这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的第四次大的工资制度改革(前三次分别在1956年、1985年和1993 年)。 同月,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也开始酝酿,并提出了涉及全国130万个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确定的总体目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

但是,在2006年工资改革后至今,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依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未能出台。 改革:向左向右?

近段时间,事业单位退休金改革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表现尤为激烈的是在2008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教育界等77名委员联名提案,建议暂时停止在教师队伍中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起因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至与企业一致。

其实,2006年已经有事业单位改革的总方案,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落实的主要原因是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事业单位哪些应该保留,以及是否还要继续保留原来的整体布局,事业单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到现在仍在探讨。 目前已经有比如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市委党校等事业单位,在参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执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质疑的焦点: 改革意味着长期与机关公务员挂钩、处于较高水平的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的退休金不再单纯由国家财政负担,而是按照企业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来发放。质疑的焦点,并非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大幅降低,而是改革设计者——公务员群体本身未能成为改革的对象,致使公众对改革所能达致的公平性产生疑虑,引发了社会各方不少质疑。

为什么非要改革

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有的事业单位对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追求,偏离了公共服务这个公共机构的基本价值取向。此外,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改革加以解决。

2011年3月全国“两会”过后, 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这一文件一并制定的还有一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这两份文件将成为下一步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两个文件主旨是在分类改革基础上,明确提出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和岗位管理,由此逐步推进改革。

按此文件部署,今年事业单位全部转为聘用制。在推进工资改革过程中,“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最终推向市场,不过在此之前,仍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而“参公”和“全额拨款”类的事业单位,短期内相对较为“保险”。此外,5年内一些事业单位还将被重组或剥离。

改革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改革主要思路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是事业单位如何定性、运营、监管,

目前的分类改革将符合企业属性的事业单位划入企业类,将符合政府属性的划为行政机构,对于剩下的这一部分组织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仍没有形成清晰的共识。 可概括为“甩掉两头、留下中坚 ”

留下中坚’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改造。

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 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

“分类部分解决了分钱的问题,靠近政府的多给钱,靠近企业的少给钱,而真正的事业单位按什么方式组成?按什么机制运行?应该怎么监管?这三个问题有了答案,事业单位改革的答案就有了。”

---- 《21世纪经济报道》 按照本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时间表,改革将用5年时间完成,分类改革将剥离行政和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剩下的是以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公益类事业单位。 这对这类事业单位的改革理念,将决定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公益分类

根据此次分类改革部署,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按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分为两类。

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由财政给予经费保障。

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在改革方案中被划入公益二类。这类事业单位将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给予经费补助,并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高等教育并不是义务教育,存在市场竞争,经费由政府提供的比重可以少一点,市场多一点。但是不管拿多少,这些组织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事业单位改革不可能用企业改革的思路解决,我们过去的改革恰恰是这个思路,让高校去创收,让各个机构养活自己,这个思路是不对的。”-----董克用 不能让这部分事业单位赚钱纳税,因为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这些产品不应通过市场机制取得。这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去行政化 大学和公立医院应该是独立的非营利机构,应实现管办分开。

国家应尽快将监督管理类和经营服务类机构从事业单位分离,恢复事业单位本来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社会属性。

事业单位机构夹在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运作方式与二者均不同。既要避免统一薪酬,调动竞争积极性,又要有一定的市场规则约束,保证其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而对于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在脱离行政指导的前提下,如何保证它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需要在改革的同时考虑相关立法。

可以取消事业单位的称呼,建立统一的非营利性组织,这样有利于给民办非企业组织以平等待遇。

目前中央对事业单位改革很坚定,接下来的操作路径就是事业单位养老、工伤、医疗全部社会化,改革过程采取“新人有新办法,中人有中办法,老人有老办法”的方式,对应不同的制度安排。

第5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如何看待废除“双轨制”?)(如何看待养老保险并轨?) 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概念: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已经远远超过80%,据网上披露的资料,高达92%-107%。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从改革初期的60%多降低至40%左右的低水平。

一、改革的必要性 (一)、改革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退休制度虽然也是分别按照不同政策法规执行的,但都是单位自己负担退休费用,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也大体一致,都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以城市为中心、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充分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也无法为广大职工提供稳定、可靠的养老保障,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而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改革的重点是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而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 (二)、矛盾凸显(必要性)

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制度实行近60年,对保障退休人员生活、稳定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

1.从制度内部看,主要有几个问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三是单位内部分配不公。原来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按照退休前工资的80%发放,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与企业职工比较高,不能体现社会公平。单位内部由于职工退休前工资水平不一,导致退休后受益水平不已。四是筹资结构单一,社会化程度低,应对人口老龄化困难。

2.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也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拉大,产生不平衡。 (三)、存在问题

1. 各地政策差异大,发展不平衡。全国没有统一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导致各地出现了政策上的多样性和随意性。一是从参保范围和对象看: 有的是机关和事业全员参保; 有的仅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参保。二是从社会保险费征缴上看,缴费的基数、比例、方式各有不同: 既有双基数缴费,又有单基数缴费; 有的按固定比例缴费,有的按固定额度缴费; 有的按月征缴,还有的按年征缴。

2. 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弱。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大部分都是划地而治格局,一些地区市一级统筹都没有建立起来,更不用说省级和国家统筹。

3. 缴费与待遇脱节,权力义务不对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目前仍按国发[1978]104 号文件规定执行: 根据工作人员的计算,与实际缴费不挂钩,只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就可以享受退休待遇,与职工缴费多少、时间长短不挂钩。缴费与待遇出现脱节,严重影响了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积极性,而且也不能体现养老保险制度关于权力与义务对等的公平原则。

4. 参保要求不统一,建帐管理困难多。从缴费比例看: 有的实行“单基数缴费”即按在职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 有的按“双基数缴费”即按单位在职职工工资与离退休养老金之和为缴费基数。由于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不相同,给养老保险费征收、工作人员流动带来了许多不便,给事业单位和个人账户建立、管理造成很多困难。

5. 筹资机制不健全,长效养老无保障。目前养老保险基金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随着退休人数的逐渐增加,许多单位的积累急剧下降,无法应对退休高峰期来临时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养老保险缴纳比例有所提高,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却仍是由国家负担。随着养老需求的增大和通货膨胀的危险,如果不扩大基金筹集渠道,势必导致入不敷出。 (四)、探索历程

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改革,由于没有更高层次的整体设计,政策的统一性、规范性不足,因而并未从总体上、根本上改变现行退休制度;但把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梳理得越来越清晰,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经验,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改革思路:”一个统一”和”五个同步”

(一)、一个统一 “一个统一”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二)、五个同步 “五个同步”: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三、改革重点

改革的重点政策主要有9项。

第一,改革的范围。确定为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这样规定,与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和经费保障制度是相适应的。纳入改革范围的单位和人员,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从而根本改变了制度模式,从单位保障变为社会保障。

第二,缴费的基数和比例。规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个人缴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统一计息。这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基本一致的,有利于实现制度之间的衔接。这是养老保障筹资机制的重大变革,从较为单一的由财政供款为主的渠道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第三,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改革后,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以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每缴费1年计发1个百分点,即缴费年限越长,待遇水平越高。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累计历年个人缴费的本息,除以规定的计发月数。从国务院《决定》附件“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可以看出: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所以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而同样个人账户积累的,退休越晚,计发月数越少,即除数越小,因而待遇水平越高。这是对退休养老待遇确定机制的重大改革,由原来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发退休费,改为主要按照本人历年缴费多少、缴费期长短来计算养老金标准,工作人员的职务、工资变动可以精细计算到每年、甚至每个月,能够充分体现个人全部职业生涯所作贡献。这样规定,也是与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相一致的,更加公平,也更富有激励性,有利于引导单位为每个职工、每个在职职工为自己将来养老保障依法履行缴费义务。

第四,改革前后待遇的衔接政策。总的原则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将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中人”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是目前数量最大的群体。对他们“逐步过渡”的政策,主要是两条:一是他们在改革前的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二是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第五,基本养老金待遇的调整。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同职级在职职工增长工资直接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以及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统筹考虑。这也是一个重大变革,有利于避免相互攀比,逐步建立起兼顾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障待遇调整机制。

第六,严格基金管理和监督。规定具备条件的省(区、市)可以从改革一开始就实行省级统筹;暂不具备条件的,可先实行省级基金调剂制度,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向省级统筹过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安全。

第七,养老保险关系转续。规定参保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内同一统筹范围转移,只转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统筹基金;在同一制度内跨统筹范围转移,或者在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要在转移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的同时转移部分统筹基金。无论哪种转移方式,工作人员转移前后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这一政策,打通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横向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续衔接的“瓶颈”,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第八,建立职业年金。职业年金在机关事业单位实施,资金来源由两部分构成:单位按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两部分资金构成的职业年金基金都实行个人账户管理。工作人员退休时,依据其职业年金积累情况和相关约定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这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优化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结构。

第九,加强经办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原则上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统一的业务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开展经办管理服务,普遍发放社会保障卡,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社保机构确保按时足额支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从而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合法权益。

四、改革意义

1、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党中央把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加上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3亿多人;只有5000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成为制度全覆盖的“短板”和“空白”。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期只有6年时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举措。

2、有利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开始实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事业单位也正在加快分类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统筹互济、社会化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散单位的退休费用负担,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发放,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的有力制度保证。

3、有利于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人不缴费而享受较高水平的退休费、权利与义务不对应,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矛盾之一。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模式和政策,可以逐步化解同类人员待遇差距拉大的矛盾,更好体现制度公平和规则公平。

4、有利于全面体现工作人员的劳动贡献。将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改为按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确定基本养老金待遇,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增强激励性。

五、改革注意问题

(一)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患不均的情绪影响到政府改革的决心。

(二)对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确定没有设置过渡期。

(三)没有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

(四)没有合理分解财政负担增加的压力。

(五)地区不公平

(六)立法

(七)历史原因

六、改革措施

1. 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

立法先行是社会保险制度安排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法律法规的欠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很难强制性开展。因此我们国家要尽快制定社会保障法以完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变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内参保不全、制度随意定等的混乱局面。 2. 全面提高统筹层次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分级统筹,抗风险能力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应提高统筹层次,实现省级统筹。省级统筹可以更好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资金,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得到保障,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在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时,省一级主管部门在统筹范围内实施转移支付,以解燃眉之急,体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互济性和共济性,真正发挥社会保障的能量,确保社会稳定。(提高统筹层次,首先可以增强互济功能。养老保险制度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只有实现较大范围的统筹,才能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养老金发放; 其次是便于人员流动。提高统筹层次,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各地区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和享受待遇标准的统一,加大基金调剂功能,消除参保职工跨地区流动的障碍; 最后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减少管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可以实现集中管理,降低基金分散管理的风险.) 3. 建立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

应该把个人账户、缴费年限和退休待遇三者结合起来,实行统账结合,实行多结构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退休人员的待遇计发也应该由基础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即所谓的“老人老办法、中人有过渡、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是难点,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时间短,缴费少,会影响到待遇的计算,因此必须考虑到,如果新办法算出的退休金待遇大于老办法的按照新办法发给,但最高不得超过原工资; 如小于老办法计算的金额时,按照老办法确定养老金。并且可根据退休人员年龄结构的实际情况设置一定时间的过渡期,过渡期结束后,所有退休人员待遇一律按新办法实行。

4. 实行统一的统筹范围、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

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各类津补贴、绩效工资做为缴费基数,并且统一实行“单基数”缴费。按“单基数”缴费与我国现行的其他社会保险如企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相衔接。

5. 扩大和充实筹资渠道.

第6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二)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按照国家规定切实履行缴费义务,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形成责任共担、统筹互济的养老保险筹资和分配机制。

- 1

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工作人员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每年按照国家统一公布的记账利率计算利息,免征利息税。参保人员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依法继承。

四、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本决定实施后参加工作、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本人退休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

本决定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下同)累计满15年的人员,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指导实施。

本决定实施后达到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处理和基本养老金计发比照《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执行。

- 3

八、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九、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保险征缴机构应切实加强基金征缴,做到应收尽收。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为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提供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

十、逐步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普遍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加强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为退休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水平。各地要根据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适当充实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服务设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在京中央国家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管理工作,同时集中受托管理其职业年金基金。中央国家机关所属京外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社会

- 5

第7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历程

2008年初

国务院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和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工作。

2009年1月

人社部公布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对这项改革路径给出勾画,但并没有明确改革后养老金水平是否变化,只笼统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没有具体细节和收入弥补措施。由于相关人员退休待遇水平会大幅下降,因此阻力较大,所以配套政策始终未出台,并轨也未实际启动。

2012年3月

双轨制在全国“两会”上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对当前的养老体制进行改革、取消养老金双轨制的呼声高涨。

2013年8月

原人力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明确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将走向统一,目前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双轨制”将并轨,在多年前对事业单位先行“动刀”之后,开始传递出机关、事业单位有关养老金的改革要“一勺烩”的信号。

2014年3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工作总体部署”中明确,“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

此后,人力社保部副部长胡晓义表态,关于养老金并轨,“总理其实已给出了时间表”,让国民看到了养老金双轨制有望在今年破题的希望。

第8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最新动态

从多个渠道获悉,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最终方案还未出炉,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需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原则已经确定。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个人缴费已成定论,但“谁来埋单”这个难题不解决,这一轮改革则很有可能陷入泥潭。

各级财政没有能力为事业单位改革埋单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个人自掏腰包成定局

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最终方案还未出炉,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需要像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保险这一原则已经确定。虽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个人缴费已成定论,但“谁来埋单”这个难题不解决,这一轮的改革则很有可能陷入泥潭。

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

要建立职业年金

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同时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制度。

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大方向,简单而言就是像企业一样,雇主缴费参加社会统筹,个人缴费建立个人账户,同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建立职业年金。按照现行费率,单位缴费(20%)入社会统筹,个人缴费(8%)入个人账户;职业年金最高缴费标准为16%,其中单位、个人分别缴纳8%。这样算来,单位和个人的总费率最高将达44%。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把当前地方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进行的一些试点概括为两种,一是“进口改出口不改”,二是“进口小改出口不改”。

一些地区公务员缴费标准达不到8%,只有5%,甚至有的只有2%~3%。各地改革的共同点是,不管缴费多少和计发方式怎样变化,最终领取的还是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高替代率来计算,并不改变待遇水平。

困境

财政不会为所有事业单位埋单

国务院事业单位改革文件下发7年来,试点各地纹丝不动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这项改革背后所面临的财务困局。

分析

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

公务员改革相对容易,他们个人缴费可以通过涨工资来实现平衡,雇主缴费财政也可以安排资金。事业单位面对如此庞大的公共部门,各级财政不愿意也没能力为他们埋单,事业单位并没有收入来源来解决这一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珍

一旦改革,财政肯定不会为所有的事业单位埋单,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案,行政类和公益类中一部分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比如中小学基础教育等,财政还有可能负担,对于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公益类事业单位,财政完全出资的可能性很小。

出路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要先改革

面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财务困境,杨燕绥说,有一种可能是财政当期不出钱,只启动个人缴费,对参保人的视同缴费和社会统筹都记账,到这部分人退休的时候再一并补齐。这样做的结果是加重制度内的不公平。

“机关事业单位总计有4000万人,现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也才3个亿,若这部分人没有单位缴费,就相当于制度中超过十分之一的部分在空转,机关事业单位的加入不仅不能缓解基金的压力,还可能加大制度的风险。”杨燕绥说,并轨是必然的,但必须先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预估

养老保险改革很难公平

追求公平是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首要目的,但未来最大的不公平将是年金的差异,有没有年金将成为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决定因素。当前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只有2000万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国有大型垄断企业。

制度允许所有的参保企业为职工建立年金,并于去年底出台了年金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但现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高费率严重挤压了年金的空间。

杨燕绥说,企业年金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过高,一般企业没有能力再为职工建立年金。公务员的职业年金可以由财政埋单,财政无法顾及的事业单位就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情况,她预计大部分事业单位也没有能力建立年金。

在有关学者看来,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相对容易,他们个人缴费部分可以通过涨工资来实现平衡,雇主缴费部分财政也可以安排资金。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很难,因为各级财政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为他们埋单。换言之,财政只能为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埋单。

在笔者看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该谁埋单就谁埋单。按照现行规定,单位缴费(20%)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缴费(8%)入个人账户;职业年金最高缴费标准为16%,其中单位和个人分别缴纳8%。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也应该参照这一缴费标准,该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单位承担,该个人承担的部分由个人承担。

问题是,我国公务员长期以来个人是不缴养老保险费的,如果这次改革突然让个人缴费,如果个人不愿意缴费成为一种改革阻力怎么办?如果通过涨工资的方式让公务员个人缴费,给公众的印象是,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公务员的养老都是由财政来埋单,这样的改革是否“换汤不换药”?

而且,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面临的问题似乎更复杂,因为从报道来看,各级财政不愿意来埋单,需要事业单位为职工缴纳20%的社会统筹,以及需要缴纳最高达8%的职业年金,对很多事业单位来说,要么拿不出钱来,要么以乱收费等方式筹集资金,这又会带来新问题,比如,事业单位不支持养老改革,或者滋生乱收费。

为推进这项养老改革,笔者的观点是,首先,该机关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由财政统一埋单。党政机关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自然而然财政会埋单的。其实,事业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也应该由财政来埋单,因为事业单位大多是公共部门,不直接产生财富。只有让财政来埋单,这项改革才不会陷入泥潭。其次,个人缴费部分应由个人来埋单。公务员工资水平是否合理,需要通过工资制度改革来解决。而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公务员缴纳的费用,应该让个人来缴纳,不应该由财政变相埋单。换言之,既然企业员工个人要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也应该个人缴纳,不能搞特殊,不能转嫁给财政。最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既要制度公平,更要结果公平。所谓制度公平,是指废除双轨制,实现一轨制。不仅要制定改革方案,还要统一养老制度。所谓结果公平,即基础养老金部分,无论是企业员工、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人员,缴费标准应该是一样的,而且,养老金替代率差距应缩小到合理的水平。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个人缴费已成定论,这只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改革应有之义。但对“该谁埋单”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9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方面的问答

1、 我是本市一家医院的男医生,1952年9月出生。单位人事科要求我2011年9月办理退休手续,依据是我档案中应征入伍的材料上写的出生日期是1951年9月。但是,我当时是因为想应征入伍,所以在学校填表时把出生日期改为了1951年9月。后来我都是以1952年9月为出生日期填表的,而且我的身份证以及户籍登记的出生日期都是1952年9月。请问我能不能按照1952年9月为出生日期办理退休手续?

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干部的出生日期是由所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市委组织部三龄一历的标准和要求来确定的。根据《关于认真做好干部出生日期管理工作的通知》(组通字[2006]41号)的规定,对个别干部的出生日期,档案记载与户籍登记不一致的,应当以干部档案和户籍档案中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依据。如果您档案中应征入伍登记表与最早的户籍登记相比,是最早的记载,那么只能按照此表记载的出生日期确定退休时间。对于这个问题,您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已经按照上述规定为您认定出生日期,并以此作为办理退休手续的依据。

2、 我们单位是2011年新成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除正式在编职工外,还有一些非在编人员,请问他们能和在编职工一样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吗?

答:按照《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济政发[1994]33号文件)的规定,参加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人员必须是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正式在编人员。所以你单位的非在编人

员不能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以按照济政发[2007]3号文件的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3、 我们单位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请问我们单位职工退休后哪些项目由社会保险机构负责发放?

答:按照《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济政发[1994]33号文件)的规定,统筹项目包括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包括离、退休以后增发的离退休费)和按照国发[1978]104号文件办理的退职人员的退职生活费、按国家规定发放的粮油价格补贴、副食品价格补贴、肉价补贴及生活补贴、职务补贴、岗位津贴、地方福利补贴、保留补贴、驻济补贴、福利费以及2006年7月工改保留的补贴等。

4、 我是市属事业单位的一名职工,今年满55周岁了。我先后从事过井下机电安装工6年、从事电焊工3年、从事铆工4年,今年想作为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申请退休,却被告知不符合政策规定,不能按照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心里有很多疑惑,请给予解释。

答:根据原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济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企业职工从事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特殊工种岗位年限能否累加计算的请示报告》的批复(鲁劳社发[2000]4号文件)规定,在审批按特殊工种的规定退休时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年限条件仍按原山东省劳动局[(97)鲁劳薪便字第11号]第七条的规定执行,即:从事高空和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十年的;从事井下、高温工作累计满九年的;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累计满八年的。这个答复明确了职工从

事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特殊工种岗位年限不能累加计算。根据档案原始记载,您先后从事过井下机电安装工6年、从事电焊工3年、从事铆工4年,每个工种都不能满足所要求的年限,且又不能累加计算,所以您不能按从事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5、 我们原是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2003年单位转企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根据济南市的改制政策,养老保险仍按照“老人老办法”,继续参加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基数按改制时的档案工资。现改制已过去8年了,单位不少职工的职称和岗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却不能随职称和岗位的变化而调整,使我们到达退休年龄后不能按照现在的职称和岗位领取养老金,这样直接影响我们的切身利益,请问这个问题何时能够给予解决?

答:依据2007年济南市政府第85次市长办公会会议纪要精神,改制后事业单位的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根据改制时的职称、职务确定养老保险缴纳基数。因此,在市里未出台新的政策前,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暂不作调整。

6、 我原来在外省的事业单位工作,今年济南市招考公务员,我考入济南市机关单位工作,我在原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如何处理? 答:根据原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保险办公室在1999年8月下发的《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凡从省直及外地机关事业单位调入济南市的固定职工,原所在地未开展养老保险的,参加工作时间早于1994年12月(含1994年12月)的,自1994年12月起,补缴养老保险的个人应缴纳部分;参加工作时间晚于1994

年12月的,自参加工作之月起,补缴养老保险的个人应缴纳部分;原所在地已开展养老保险的,按当地政策将养老保险基金转入我市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原所在地于1994年12月以后开展养老保险,且工作时间早于当地开展养老保险时间的,自原所在地开展养老保险前月开始前推至参加工作之月止(不早于1994年12月),补齐养老保险的个人应缴纳部分。

7、 我父亲在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在没到达退休年龄时,因病死亡了,之前交纳的养老保险如何处理?

答:根据原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事业办公室1999年8月下发的《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死亡后,由单位携带其养老保险手册及死亡证明原件和复印件,到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减员手续,并将其缴纳的养老保险个人部分(累计金额)一次性退还其法定继承人。

8、 我是园林局下属事业单位的一名园艺工人, 1971年12月被单位招收为计划内临时工,到1978年12月被招收为合同制工人,现在到达退休年龄了,单位通知我要补交1971年至1978年6年的养老保险金?请问有关政策是怎样规定的?

答:根据原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当前养老保险工作中若干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鲁劳社发[2001]29号文件)的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原计划内临时工、民办教师等,转招为干部、固定工或合同制工人的,应自任临时工或民办教师之日起补缴养老保险。

9、 我是1964年出生的,1982年入伍,1993年转业到济南市的事业单位工作。2007年因为经济问题被判刑3年,被单位开除公职。现刑期已满,请问刑满释放后还能继续在机关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吗?有关待遇是如何确定的?

答:按照《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济政发[1994]33号文件)的规定,参加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人员必须是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正式在编人员。被开除公职后,您已经不属于原单位的正式在编人员,所以不能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以按照济政发[2007]3号文件的规定,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根据2010年济南市纪委(济纪函【2010】1号)的要求,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判刑而被开除公职的人员,原在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养老保险暂不处理。因此,您现在可以先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再对以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进行处理。

10、 我单位是今年新成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请问怎样办理养老保险开户手续?

答:根据济南市机关保险办养老保险业务流程规定,请您单位负责养老保险的人员持“三证一批文”(三证即:《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单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一批文即:济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该单位成立的批文)和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开户申请。经所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通过后填写《济南市机关事业单位单位情况变化审核表》,并办理社会保险登记证。然后由

人社局信息中心负责为其提供社会保险结算程序软件,即可正常办理养老保险申报业务。

11、 我原来是济南市事业单位的职工,现在辞职应聘了一家企业单位,请问我的养老保险关系应该怎么办理?应该带什么手续?如果以后由企业重新考入事业单位又应该怎么办理?

答:由机关事业单位调往企业的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需要办理转移手续。办理时请携带您的养老保险手册、个人档案、新应聘单位的名称以及新单位参加养老保险所在社保机构出具的接收函,到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手续。以后如果由企业重新考入事业单位,按照目前济南市的养老保险政策,需要携带由企业所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单、个人档案、养老保险手册、济南市编委开具的增编通知和人社局工资福利处为您套改的工资表,到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养老保险接续手续。

上一篇:爱走在雨中下一篇:消防年度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