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推荐8篇)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1

27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XX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备案工作已完成,下一步工作将继续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8日,记者向广东人社部门了解到,广东的养老金并轨方案已提交中央相关部门,但目前尚未获批,此外近日广东已陆续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社会保障卡。

国务院今年初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和办法,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实施”。进入10月份以来,云南、甘肃、陕西、湖南、湖北、天津、黑龙江等多地密集公布了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再加上此前已经出台方案的四川、山东、上海、江苏、福建、吉林等地,目前已经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的省份至少已有13个。

观察上述各地实施意见和办法,其主要内容均与“国家版”的规定一致,即:从XX年10月1日起,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单位和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所有机关事业单位都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照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

不过,对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确定,各地的规定却有所差异。例如,云南等地明确,机关单位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而上海则在实施办法中明确,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月平均收入确定。

28日,广东省人社部门向记者表示,广东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早已提交给中央相关部门,但目前尚未获批。广东近日已将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社会保障卡,等方案获批后方可实际应用。

据中国网1月15日讯 国务院14日发布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指出,从XX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单位缴纳工资总额20%,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8%。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不得提前支取,免征利息税。

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决定》指出,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都将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单位缴费)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按本人缴费工资8%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个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这意味着,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缴费和发放基本一致。体制内人员的养老保险将转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此次国务院明确养老金“并轨”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这意味着全国所有按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体制内人员”,总数近4000万的庞大群体都将启动改革。

长期以来,这部分人及其单位不缴纳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吃的是“财政饭”。而改革将改变这一局面:今后这些人群将参照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缴纳养老金,并将发放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从单位养老转向社会化养老。

改革后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为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国务院改革决定还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此举将保障改革人群的新养老金水平不低于现有水平。

根据改革决定,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0%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8%缴费,本人缴费工资高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部分不纳入缴费基数,低于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费,即“300%封顶、60%托底”。

比如,公务员小明除去津贴、补贴等,每个月缴费工资是5000元,改革前单位和个人都不用缴费,小明退休后照样有养老金。改革后,小明每月要缴纳养老保险400元。

职业年金方面,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这样,小明又要缴200元,加上基本养老保险的400元,一共缴600元,这笔钱是从小明的月收入中扣除的,将进入小明的养老金个人账户。连同单位缴费部分,退休后按月发放。

如此一来,并轨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养老缴费和发放都基本一致,“体制内人员”以前的完全吃财政饭,变为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承担养老保险基金的兜底责任的多渠道筹资,形成单位、个人、政府共担的新机制。

近4000万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怎么领取养老金呢?在昨日公布的决定中,对此三种情况分别予以明晰,而其原则为“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

“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

“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将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这与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一致。

“中人”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逐步过渡”政策主要是两条:

一是他们在改革前的没有实行个人缴费的工作年限确定为“视同缴费年限”,将来退休时在发给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二是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

“特别要指出的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调整不再与同职级在职职工增长工资直接挂钩,而是与企业退休人员以及城乡老年居民基本养老待遇调整统筹考虑。”这位负责人说。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2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企业并轨,技术难点,措施

现阶段, 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针对养老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保险制度, 并且对基本养老金也进行了有效的划定, 而企业在基本养老金的问题上, 主要实施的就是基本养老金制度, 相较于企业来说, 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额度相对更高, 在社会养老金双轨制逐渐被解除的情况下, 如何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实现并轨的问题, 就成为了相关人员讨论的重点问题, 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并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养老金并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养老金并轨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实施养老金的并轨, 就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有效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是社会保险所具有的主要手段, 然而, 现阶段的养老金并轨发展的还不够全面, 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而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公平。所以, 针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以及将双轨制取消就显得尤为必要, 这就使得实行养老金并轨显得尤为重要。

(二) 养老金并轨的可行性

目前的社会舆论都偏向于实行养老金并轨, 而要求取消养老金双轨制, 这就为养老金并轨的实行创造了条件。 同时, 部分事业单位在不断的针对基本养老金水平进行调整, 在机关事业单位中, 所发放的基本养老金主要为基本退休费用以及津贴补助费用两种, 而基本退休费用的发放标准由国家来制定, 津贴补助发放标准则由地方自行制定。 最近几年,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水平一直保持没变, 然而, 企业的退休员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却得到了的相应的提升, 这就使得企业养老金水平高出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 这种情况下, 机关事业单位就有了可以进行基本养老金水平调整的空间, 使得养老金并轨实行的可能性提升。

二、“并轨”的技术难点

实行养老金并轨有着技术上的难点, 所谓的技术难点主要就是指如何处理相应的平衡关系。

首先, 如何对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基本养老金待遇平衡关系进行处理。 现阶段,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相对较高, 根据相关的刚性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不可以进行降低, 同时,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有限, 连续提升企业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也比较困难, 所以, 这两者之间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平衡关系处理就成为了一个技术难点。只有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 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次, 如何处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养老待遇的平衡关系。 按现行规定,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和退休费标准。 但事实上, 不同地区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实际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而职工退休之后, 相应的津补贴也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来。 若要确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平稳过渡, 对这些基本退休费以外的津补贴也必须有妥善的安排。

三、“并轨”的具体措施

(一) 调整养老待遇结构

基本养老金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 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来源于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 必要时政府财政给予补助。缴费水平及基金统筹层次应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持一致, 而且应尽可能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统一核算。职业年金则应由各单位按国家规定的办法自行委托相关机构管理, 以体现不同地区、不同单位的差别。其中, 资金来源相同的单位, 应看作一个“大单位”, 实行统一的职业年金标准。

( 二) 合理确定 “ 老人” 的基本养老金水平

首先, 要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以及机关单位的实际开展情况, 来确定老人的基本养老金水平。首先可以依照原有的标准以及支付方式来对老人的待遇进行支付, 这样的缴纳支付方式不需要进行基金的统筹缴纳, 从而就可以使得已经退休的单位员工可以在得到应有利益的前提下, 也可以使得单位的基本养老金统筹的压力相对减轻。 但是这样的方式, 却并不适应双轨制废除的要求, 这样的方式, 调整的对象仅仅是针对少数的老人, 而且还会提升在职人员的基本养老金缴纳压力, 使得堤防政府无法承受。

其次, 要将所有的退休待遇都转化为基本养老金。将所有的待遇都以基金的方式来进行实施和支付, 然后每年进行适当的递增。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有效的保障既有退休人员的利益, 也能够使得机关事业单位的基金统筹压力减轻。 但是同样的, 这样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弊端, 这样的实施方式, 会使得机关单位的养老金水平比企业的基本养老金水平要高很多, 而每个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之间, 基本养老金的水平也会存在较大的不同, 严重的就会导致待遇矛盾的激化。

因此, 要根据政府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适宜的老人基本养老金水平, 以保障退休员工的利益。

(三) 合理确定职业年金缴费基数

职业年金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补充养老保险。 相关办法中明确, 职业年金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承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个人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4%, 由单位代扣。 相应的单位职业年金所缴费的具体基数就是单位所有员工工资总额。 在传统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下, 事业单位缴纳养老保险是按员工档案工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 档案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而这样的档案工资是按照国家的标准来制定的。因事业单位分类性质差异, 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 员工的实际工资除档案工资外还会包括其他奖金、差费等补助收入, 而这些收入没有纳入缴费基数中。 如果单位长期按档案工资进行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上缴, 势必造成退休后养老金偏低的情况, 员工应得的利益受到损失。

所以, 职业年金缴纳基数应为机关事业单位员工所有的实际收入。单位应对来年社会保险基数进行全面公示, 让职工了解个人缴费的基数和比例, 社保监管部门加强对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该纳入收入范围的都应计入缴费基数中, 确保职业年金缴费基数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 四) 科学设计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及个人账户利率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过渡式的方式进行分析, 在这样的方式下, 个人账户利率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个人职位发生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个人工资的变化。 在养老金利率出现增长的前提下, 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依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养老金利率的计算, 使得计算所得的基本养老金待遇之间的差距在5%的范围内, 一句话来说就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基本养老金实现了平稳过渡的目的。

然而, 随着基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以及一系列的经济变化的影响, 使得企业基本养老金的增长率都较为固定, 而个人账户利率则主要是根据银行的一年期利率来进行计算, 所以, 很多的企业退休员工都出现被不公平待遇的情况, 前后不同时间退休的企业员工在基本养老金利率上一致, 所享受的待遇也相同, 这样就导致了矛盾的产生。

针对上述问题, 应该科学的进行基本养老金的设计, 使得企业前后退休员工的基本养老金待遇有着一定的水平差距, 制定出逐次递增的养老金利率制度, 将基本养老金过渡的方式设计全面, 这样就可以实现基本养老金的平稳过渡。要按照个人职位以及工资的实际情况, 来合理的进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的提升。同时将个人账户利率的计算方式进行转变, 基本养老金增长率也要根据个人本身的账户利率以及个人上年度的工资状况来进行平均值的确定, 从而使得基本养老金增长率符合实际逐级递增的需求, 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矛盾的出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金与企业并轨上, 确定并轨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全面分析并轨技术难点的基础上, 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并轨问题进行解决, 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过渡方式, 然后在保障原有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的基础上, 调节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得企业的养老待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以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的养老水平。

参考文献

[1]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与策略选择[J].理论探索, 2011 (05) .

[2]侯庆妍.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防冒领工作的探析[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04) .

[3]陈程, 李正龙.上海养老金支出的适度水平及负担状况分[J].劳动保障世界 (理论版) , 2011 (08) .

[4]钱圣哲.被开半世纪竟得“养老金”[J].中国社会保障, 2011 (10) .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3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悬念在于“何时改、如何改”,这是当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识,而“走一步看一步”则是他们的普遍心态。

“听说改革后,每月领到的钱会少一大截。如果现在‘内退了,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也不知是真是假。”面对即将到来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湖北荆州一位54岁的高级教师最近正在考虑提前退休。

“无所谓,反正怎么改也不可能辞职,担心有什么用?”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一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小周对改革的态度是顺其自然,“事业单位还是有很多人想进的。怎么改,随它去吧。”

7月1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亦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而据记者了解,目前一些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摸底统计工作也已悄然开始。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脚步声日益临近,公众有着怎样的期待?此前已经历过地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的人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改革感受?

风暴眼中的波澜不惊

尽管被视作事业单位改革中涉及人数最多、争议最大、难度最高的“深水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话题,却并未如外界想象那般在事业单位“圈内”激起太多浪花。

一位29岁的某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员工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没有太多人关注此番出台的《条例》,多数人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仅是“有所耳闻”。“我还年轻,距离退休还有几十年,单位年轻人多,大家考虑不了那么远。长远来看,养老金并轨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并轨后养老金待遇会不会下降?个人、单位按什么比例缴费?要不要补缴之前的份额?”面对记者的连续发问,两年后即将从西安市属事业单位退休的一位女士语气平静。她表示自己不会提前退休,因为“未来如何改,方向尚不明确,没必要抢搭末班车。”

曾经历过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湖北宜昌一位退休人员,在担心改革后待遇下降的同时,也对此前改革的总体效果表示肯定。他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后,改制单位的退休人员全部参加了乡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发放与单位脱钩,纳入了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范围。“基本养老金能按时足额发放,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用“波澜不惊”“静观其变”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但无论平静或情愿与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悬念在于“何时改、如何改”,这是当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共识。“走一步看一步”,被受访者频频提及。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很快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一是因为它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前提;二是结束基本养老保险‘双轨制,已经得到决策者和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此情况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普遍表达了对改革公平性的期待。“国家的标准表述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操作时却从事业单位‘下手,公务员没有一起改,显然有失公平。”陕西省咸阳市一位市属重点高中教师说,公务员养老保险改革停滞,会造成新的不公。

无法回避的改革之问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人员3153万人,其中67%以上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果说人事制度改革解决了‘人往哪去的问题,那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回答‘钱从哪来”,陕西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无论何种类型的事业单位都绕不开这个问题。受访专家表示,保费由谁承担,替代率几何,如何体现公平,是改革的几大难点。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温海红表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味着从“财政保障”走向“社会保险”,退休金将从过去财政负担改革为单位、个人和财政三方负担。

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职工个人需缴纳工资额的8%。若事业单位也据此改革,意味着要从个人工资中扣除8%建立个人账户。“工资待遇具有刚性,升易降难。从已有待遇中减少一部分,相当于工资少了,会影响生活水平,很多人无法接受。”陕西省一家省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李女士表示。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对多数提供公共服务、自身并无资金积累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由“单位”承担保费,意味着仍将是“财政兜底”。有专家担心,强制要求单位缴费,会不会把改革成本转嫁到公众身上?

比如西安市自1997年以来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个人按照基本工资的8%缴纳保费建立个人账户,单位缴纳35%。但事实上,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言,这35%的保费依然由财政完全承担,在个别财政状况较好的区县,甚至个人8%的保费也由财政负担。

“有的地方虽然建立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但并没有与退休后的待遇直接挂钩,只是退休后多了个人账户这一块。剩余部分依然是财政兜底,退休金标准和改革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陕西省人社厅副巡视员叶利朝坦言。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这样的改革只是改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但由于建立了个人账户,事业单位人员向企业调动时就不存在对接问题,有利于人员流动,“已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然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之难。

宜昌市人社局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湖北省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镇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明确提出:“乡镇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参保时应从1995年1月起补建个人账户,补缴时以职工1995年以来历年档案工资为缴费基数,按有关规定,由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按11%的比例补缴个人账户资金。个人账户应由参保人员负担部分,由参保人员缴纳;应由单位缴纳部分,由单位划转。”

然而宜昌市养老保险管理处2008年的一份调研材料中却写道:“由于这项改革阻力较大,加上各地具体情况不一样,实际结果是形成了多种办法并存的状况,这样不仅从制度上没有达到规范统一的要求,而且还产生了执行新办法的县市与执行老办法的县市相互攀比的现象。”endprint

日前,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在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对职工过去参加工作而没有实际缴费的年限,做了视同缴费年限的处理,“可以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解决同类问题的一个思考”。这一表态亦引起业内人士担心——“视同缴纳”无法回避资金缺口问题,现行事业单位养老制度运转多年形成的巨大空账,将是改革面对的最大难题。

“虽然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财务可持续性,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资金的长期可持续性将难以为继,国家和单位都难以长期独立承担该缺口。”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博导封铁英表示。

“并轨”并非“高就低”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制度“并轨”并非简单意义的待遇“趋同”或“一刀切”。“要促进改革顺利推行,避免像试点省份那样无疾而终,就需要确保待遇在短期内不出现明显下降。‘并轨是必然的,但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高就低式的并轨,而是缴费和待遇计发办法统一。”张盈华表示。

多位事业单位和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坦言,现在的状况“不是事业单位退休金太高,而是企业养老金太低”,改革要“控高”更要“提低”。叶利朝表示,参照国际成熟经验,改革的理想状态是建立三角支撑的养老体系,即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以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为主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

“目前事业单位退休工资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差别不大,待遇差出现在生活津贴上。国外有一个与之对应的制度,即职业年金。如果企业没有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账户,那么职工退休后必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有明显差距。因此,缩小差距的主要方式便是尽快发展企业年金,鼓励中小企业加入年金计划,购买养老金产品。”张盈华表示。

然而,目前各地企业年金制度建立情况并不乐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共有6.6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2056万人,分别占全国各类企业数和城镇就业人数的0.04%和0.54%。

在陕西,能够建立年金的企业不足5%。温海红建议,应当适当降低企业的养老保险费率,减轻企业和劳动者的缴费负担,加大对企业举办年金制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弥补与事业单位因替代率不同而带来的待遇差异。与之相对应,事业单位应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代替现行退休金制度中的生活津贴,由事后的待遇发放“财政兜底”责任,改为事前的“雇主缴费”责任。

当然,困难将很有可能出现于区县财政负担的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缴费原则确立后,事业单位作为“雇主”必须履行按时足额缴费的责任。而一些贫困区县无力缴费,逃缴、少缴、欠缴的现象难以避免,这就需要改革设计者充分考虑到缴费下限的设置。

封铁英建议,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过渡做法,设立相对统一并可弹性调整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方式和养老金及替代率水平。为避免养老金水平的大幅下滑,尽快出台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和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迅速开启实质性改革进程。

“由于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在养老待遇上存在较大差距,如果过急地将两个制度合并运行,将会加大制度摩擦和分配矛盾。”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学者杨伶认为,“可以考虑为‘并轨设置一个合理的过渡期,并注意确保改革前后待遇的合理衔接。”

什么是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4

养老金并轨是什么意思?根据改革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统一,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共同的办法。据消息称,XX年10月份以来,已有多个省份出台养老金并轨方案。

XX年12月23日,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

根据改革方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将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统一,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的办法。

所谓“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

从总体上说,退休养老金双轨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这是因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改革是从企业开始的,企业先实行了社会化,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单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差距。

具体说来,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及“退休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主要有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阶段(1951-1978年);

二是对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的探索阶段(1978-1991年);

三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阶段(1991年至XX年)。

XX年1月1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XX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

这标志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的终结,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和企业职工一样缴纳养老金。

进入10月,多地密集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据媒体报道,目前至少已有13个省份向社会公布了养老金并轨方案。其中,多地方案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确保“中人”(改革前已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待遇不降低。

网民认为,养老金并轨关键在于转机制,养老金并轨真正得到落实,还须加快推进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养老金经办机构建设等配套改革。

网民指出,长期存在的养老保险“双轨制”一直饱受诟病,机关事业单位养老水平基本都在退休前工资的70%至90%,远高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网民“董登新”指出,养老金并轨,有利于扩大社保覆盖面、参保率,使社保制度更健康、可持续。

网民“魏祖仁”认为,多省份出台的规定特别注重“中人”的利益,设10年过渡时期步步为营,层层落实,确保待遇不降低,这不难看出政府在出台规定时考虑到了方方面面利益,既要将养老金并轨落到实处,又要考虑到组织机构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来“保底限高”。改革的步伐不容拖延,但是“温柔式”的破冰体现了改革的平衡性,更能让人接受。

有网民认为,改革并非“一并了之”这么简单。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的真正落实,还需要工资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养老金经办机构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这正是这项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网民“王亚柯”指出,就养老金并轨而言,最关键的是我们要通过养老金并轨把企业职工“拉上岸”,而不是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拖下水”。因此,养老金并轨还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的统筹规划,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妥善解决转轨成本的问题。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5

2014年03月07日 02:3

4来源:新京报

另外,对于养老金“双轨制”何时并轨的问题,胡晓义表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已给出答案”。报告里有一句话是“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它是列在2014年重点工作里面,所以是已给出时间表了。

养老金并轨列入今年政府重点工作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称国家层面顶层设计仍在研究;养老金改革已设计7套方案 新京报讯(记者涂重航实习生杨雪)去年,人社部领衔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以来,共有7家机构平行设计,分别给出各自养老金设计方案供人社部参考。昨日,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国家层面的养老金顶层设计方案仍在综合研究,另外还会按照分步实施的方式,哪方面改革条件成熟,就会马上推行实施。

改革包含16个子课题

目前“养老保险”分五种: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保。昨日下午,胡晓义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指出,养老金顶层设计就是要将养老保险的各方面情况综合在一起研究,不是一个单向的改革,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一方面是各项制度如何平衡和推进,另一方面如何建立一个公平性和激励性相互平衡的机制,此外还要考虑现实和长远的问题。

因此,养老金改革涉及的课题较多。胡晓义表示,其中涉及的子课题达16项。方案还需分省份测算

去年,人社部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7家机构,各自设计一份养老金改革方案。

参与其中的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说,这是近年来首次由国家部委与研究机构、学者一起针对一项重大改革进行平行探讨。

郑秉文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未来10年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确立了方向,但具体路线图和各个子系统的改革方案还需制订,牵一发动全身。

昨日,胡晓义表示,除了这7份研究成果外,还包括社会各界对养老金改革的意见。还有一些虽然没有被人社部委托,但也主动拿出建议,他们将对这些建议统一综合、深化研究。

“特别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我们还要具体测算,要跟实际结合,分省分地区具体地测算,选择最优方案。”

成熟措施会及时推出

胡晓义表示,在养老金改革方案研究的同时,他们采取边设计边推出的方式。一旦有成熟的改革措施就会及时推出。

据透露,去年以来已至少推出3个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政策,其中包括出台“新农保、城居保合并政策”、“关于城乡养老保险关系衔接的暂行办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递延纳税政策”等。

胡晓义说,这三项关于养老金的政策都是包含在顶层设计里面的方案,这些比较成熟的,就会陆续推出。今后还会有一些政策,等到条件成熟时也会陆续推出。

27省份公布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6

按照相关政策, 养老金并轨改革后,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将告别“免缴费”时代, 每月将缴纳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作为养老保险费用。在过渡性养老金发放问题上, 19地的细化方案均提出设立10年过渡期, 确保“中人”的待遇不降低。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 2015年底之前, 各省级地区都应当出台实施方案, 随后组织实施。不过, 并轨涉及一系列相关政策以及操作问题, 各地情况存在差异, 所以各地启动实施会出现一定的“时间差”。

个人缴费基数如何算

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如何确定, 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非常关心的问题。记者梳理各地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 发现各省份都按照国务院决定, 统一确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但对于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表述有所差异。

例如, 山西、云南、辽宁、黑龙江等地明确, 机关单位个人缴费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的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警衔津贴、海关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 、规范后的津贴补贴 (地区附加津贴) 、年终一次性奖金。而上海则在实施办法中规定, 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确定。

专家普遍认为, 个人缴费工资基数计算方案虽然不同, 但并无大的差异。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分析说:“两种办法各有千秋, 其中, 分项合计的办法要简单一些, 如果依据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来确定, 如果今年涨工资就会出现一个短时间内的缺口。”

此外, 各地还针对缴费和养老待遇的享受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北京出台的《北京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 获得省部级以上劳模、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的工作人员, 在职时给予一次性奖励, 退休时不再提高其基本退休费计发比例。

还有一些省份的方案在缴费上明确了延迟退休人员的“个性化”规定。黑龙江就明确了其参保政策:改革后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干部管理权限, 经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的工作人员, 继续参保缴费。其中少数人员年满70周岁时仍继续工作的, 个人可以选择继续缴费, 也可以选择不再继续缴费。待正式办理退休手续时, 按照规定计发养老待遇。

数量庞大的“中人”待遇降不降

养老金并轨方案在地方落地, 待遇是否会下降成了数目庞大的“中人”关心的重点。

查阅各地发布的相关文件时会发现, 各地均明确, 对“中人”实行过渡性措施, 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的办法。对改革前已退休的“老人”, 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新人”, 退休后其基本养老金按新的制度计发, 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对改革前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 则在按新制度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 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 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在以上提到的27个省份中, 有19个省份明确了过渡期时间。这19个省份分别是广东、北京、云南、甘肃、陕西、天津、黑龙江、山东、福建、吉林、辽宁、江西、广西、宁夏、河南、内蒙古、重庆、安徽、浙江, 这些省份均在意见中提出, 对于2014年10月1日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 设立10年过渡期, 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 过渡期结束后退休的人员执行新办法。

据金维刚介绍, 前些年我国实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 就设置了5年过渡期, 现在养老并轨情况更加复杂, 所以将过渡期延长至10年, 确保“中人”的待遇能够保持平稳。

金维刚表示, 过渡期结束后, “中人”养老待遇会因人而异, 但是差距不会太大。因为到时候不仅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有了一定的缴费积累, 而且养老金还随着待遇调整机制会不断上调, 再加上累积的职业年金, “几项相加之后的养老金绝对额可能还会增加”。他同时也提到, 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不一定会比过去高。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说, 过去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与职务职级关联极大, 今后新人退休待遇更多会与工资和基金运营包括通货膨胀等因素发生关联, 待遇水平也就是养老替代率将会和企业职工逐步看齐。

钱够不够保发放

养老金并轨之后, 公众普遍关心钱从哪里来、够不够保养老金发放等问题。一些财政收入较少的地方, 能否承担得起改革的成本?

养老金并轨后, 对于数目最庞大的“中人”的总体改革方向是先涨后缴, 也就是先上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水平, 使得涨幅足以覆盖社保支出的部分, 从而不会影响员工原有的工资水平, 这样一来, 一些地方财政资金就面临着涨工资和交社保的双重压力。

不过,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已经明确建立健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筹资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各级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这一方面, 各地的方案表述基本一致。

此前, 人社部原副部长胡晓义曾经解释, 就现实财政能力而言, 完全可以安排好现在的在职职工缴费和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但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将来的负担会越来越重, 对长远的资金平衡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 妥善解决。

“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即单位和个人缴费、财政补助、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其中财政补助是我国养老保险的法定来源之一。因此, 即使当期征缴收入与支出之间出现不足, 可以通过财政补助来保障基金收支在总体上保持平衡, 为所有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提供可靠的保障。”金维刚说。

养老金并轨:特权终结? 篇7

多年久推不前的养老金并轨,似乎在一夜间变了天。

当这一消息在12月23日发布时,此事已经走到了最后一个程序:寻求立法机关支持。当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就这一议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其中提到,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此前,这一报告的内容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获得通过。这意味着,距离结束养老金双轨制,只差最后一个表决。

空账凶猛

此时,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正处于需要变革却不能的困境中,亟须找到一个出口。而养老金并轨,正好成为这样一个出口。

中国养老保险最大的一个困境,是养老金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在过去两年,曾经出现过两轮争论:先是2012年年中,由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和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牵头的研究团队联合发布报告称,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随后,201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文称“养老金不会缺口18.3万亿元,空账没有太大问题”,称到2011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94万亿元。

到了2013年,先是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两会上表示养老金“不存在缺口”,“累计结余2.3万多亿元”。接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党组书记戴相龙在博鳌论坛上建议,通过加大国有资产划拨社保的力度和择机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等办法,来弥补社保和养老金缺口。

后来人们发现,这两方的说法根本是“鸡同鸭讲”,采用的是两套不同的计算标准:人社部的标准是把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钱加起来,再加上各级政府的补贴,这样算下来,就得出了养老金尚有结余的结论;而另一方则没有算入个人账户,也没有算入财政补贴。因为前者的法定用途是为缴费者个人积累,属于个人财产范畴,而不是收上来后付于他人。而如果将财政补贴也纳入养老金收入,则养老金就永远也不存在缺口的问题,只是将养老金的缺口转化成了财政负担。

从1997年开始,中国的企业职工,正式从之前的以企业承担退休费为主的养老体系,进入以企业和个人分担为特征的社会保险体系。该体系以社会统筹账户为主,以个人账户为辅,企业缴纳工资总额的20%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在2005年之前是其中的17%进入这个账户),个人缴纳工资总额的8%进入个人账户(2005年之前,是个人缴纳的8%加上企业缴纳的3%进入这个账户)。社会统筹实行现收现付制,也就是将缴来的钱马上发给退休者;个人账户则实行积累制,即将个人的交费积累起来,等退休后发放。

作为改革的成本,对那些在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专业术语为“中人”),其工作过的年限视为已经缴纳养老金,也就是说,这些人这一期间的个人账户虽是空账,但这些人在退休后也可以足额领取养老金,在统筹账户存在支付缺口的情况下,其个人账户中的不足部分,就通过侵蚀后人所交的个人账户来实现,致使个人账户步入“后人补足前人”的恶性循环。制度设计中意在为个人积累的个人账户,客观上充当了“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

中国社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个人账户空账额达到2.2万亿元,而当年个人账户应有规模约为3.32万亿元,空账率达到了66%。而此时距离个人账户空账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只有4年。

个人账户设计的原意,本为激励职工为个人积累而缴费,并促进企业缴费,但在个人账户被侵占的现实下,其对养老保险的信赖与预期均大大降低,这必然会抑制其缴费的动力。而缴费基数的减少,又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统筹的缺口,从而陷入更大规模侵占个人账户的恶性循环。人社部数据显示,2013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已经达到了3.1万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4%。

道德诘问

除了对个人账户的侵占,社会养老保险对财政补贴的依赖也在增强。人社部2014年4月份公布的一份公报显示,2013年,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的补贴为3019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4%。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为2272亿元;2012年,该数字为2648亿元。2012和2013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6%和14%。

在这些平均的数字下面,还掩藏了一些困难省份的真实压力。以退休人员比例较高的辽宁省为例,2010年,该省各级财政共补贴企业养老保险213.1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0%。

与个人账户空账的趋势一样,财政补贴占比的趋势也在上扬。由曹远征和马骏领衔的研究团队预测,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在愈演愈烈的老龄化趋势冲击下,对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将会造成更大的负担。到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而一些养老压力较大的省份,这一比例将达到更加惊人的地步。

为了应对日益迫近的老龄化问题,对养老保险进行改革成为共识。

戴相龙在2013年提及的国有资产划拨和延长退休年龄,是当下讨论最多的两个改革路径。但无论哪一条路径,都会面临一个道德性诘问:政府在这一问题上尚未以公平的面目示人,己所不欲,何以施于人?

这个问题,就是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至今没有加入职工养老体系,而是享受着“退休前不交费,退休后多拿钱”的特权。以甘肃省为例,2014年,该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水平为月平均3227元,企业职工则只有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与此相关,当2008年中央决定将事业单位人员并入职工养老体系时,招来了强烈的反对,随后在5省市开展的试点也以失败告终。一位北京高校教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招致反对的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有失公平。“事业单位和机关一样,承担的也是公共服务的职能。原来都是机关事业单位绑在一起。现在财政没钱了,就把我们给切出去了,凭什么呀!”与1997年被切出去的企业不同,事业单位里多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也比较多,这些人一方面公平意识比较强,另一方面也自视甚高,起码不低于公务员。“不能把机关和事业单位一个当成亲儿子,一个当成养子,这不对,理念就不对。”

公平问题成为横亘在养老改革面前的一道障碍,无论是事业单位改革,还是国有资产划入,还是延迟退休,都在盯着政府机关的养老。在这样的背景下,基本养老保险的统一势在必行。

坐实做空?

但养老保险要实现真正的统一,还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关信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统一之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首先要做一个选择:对于个人账户,是坚持现有的“坐实”政策,还是改成“做空”?

关信平的这一说法,是基于个人账户的一个现实:制度上,个人账户要求坐实,但实际上,该账户存在着大量的空账。“现在是既没有坐实,也没有确定要做空。先要确定这个,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

关信平的观点是:如果要坐实,就要保证这笔资金的保值增值,不能像现在这样只放在银行里,收益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而要保值增值,就要改变现有的运营模式,不再由政府来管,而是把这笔钱交给市场来做,由一些有资质的金融机构负责运营这笔资金。个人可以在这些机构中进行选择,市场风险由机构和个人共同承担。政府只负责对市场监管,市场的盈亏与其没有关系。

按照现有的规定,各级政府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若按协定存款利率计,过去十多年,每年收益率不到2%,远远落后于每年3%~5%的通胀率。而据戴相龙2013年的介绍,由投资渠道较宽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近万亿元全国社保基金,十多年来的年均收益率为8.4%,高出前者6.9个百分点。

关信平提供的另外一种选择,是个人账户还可以让政府来管,但把它做空,就是不再把8%放在个人账户里,而是现收现付,收上来就直接付给退休人员,账户里只留有一定数额的储备金。“也就是做成名义个人账户。个人通过记账来证明自己交了多少钱,将来根据交钱的额度来领取养老金。这样政府就没了保值增值的压力。”

2014年12月28日,在“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4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4》发布式——‘三中全会的理论突破与名义账户研讨会”上,财政部长楼继伟说,坐实个人账户已经无法持续,名义个人账户可以成为下一步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模式。对于无法坐实的理由,楼继伟给出了两条:一是代际成本无法化解,二是道德风险无法控制。前者似指在1997年的改革中,由于政府没有承担改革成本,致使这一代缴费者的个人账户,不得不用来支付上一代退休人的养老金;后者则指在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采取各种手段漏保和骗保行为。

养老金统一要解决的另一个制度设计,是如何减少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阻力。这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8%的个人缴费如何解决;二是如何处理并入后职工养老保险与原来退休金额之间的差距。首都经贸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吕学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制度设计的一个原则是:在改革之初,不能让改革对象投入增加、收入减少,也就是不能让这些人吃亏。

受访者大多认为,个人缴费这一块,可以参照1997年的做法,视同其已经工作的年限已经缴费,但不能像1997年一样,个人不出钱,企业、政府也不管,致使个人账户是空账,必须得有人认这个账,也就是承担这个改革的成本,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个责任应该政府来承担。就算是名义个人账户,政府也应该认这个账。

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至今没有加入职工养老体系,而是享受着“退休前不交费,退休后多拿钱”的特权。图/CFP

而对于尚未缴费的年份,则通过调升个人工资,并且让上涨的幅度足以覆盖个人缴费的部分。这样,8%的个人账户这一块,就不至于成为个人的负担。

而对于统一后职工养老保险与此前退休金之间的差距,受访者则一致认为应通过年金的方式予以补充。一位受访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年金此前曾存在于央企和部分国有企业,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时候,曾有人提及模仿其做法,设计事业单位的年金,但终未见下文。

企事业养老金并轨方案 篇8

核心提示:12月23日中央通过养老金并轨方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有分析表示,一些基层公务员2000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或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工资。

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有了确切消息。昨天,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

焦点

养老保险改革方案拟定全国同步实施

马凯在报告中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中央部署,有关部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已经拟订了改革方案,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

马凯表示,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解读 1

养老金并轨后差距逐步缩小 问: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成;企业职工一直缴纳养老金,养老金却只有在职工资的约4成,养老双轨制待遇差距大的根本之一即养老金替代率,替代率在“双轨制”并轨后会很快就趋同吗?

答: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教授认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大前提,说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必将逐步拉近。但二者差别过大,立即趋同并不可能,逐步并轨才能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孙洁教授认为,为体现改革决心,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至少应该先降低10%至15%。相对小幅的降低水平,更利于改革推行。

李实认为,国家应确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逐步下调的机制,并确定逐年下调比例。如通过8—10年时间,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逐步拉近至只有10%至20%的差距。

改革初期或分三类养老基金

问:2013年19个省级地区出现当期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缺口共计1702亿元。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后,是否意味着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要为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发养老金?

答:李实分析,从理想状态或最终目标来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然要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就应使三者统一使用一个社会保险基金,实现养老制度一体化,并由统一基金同时为三类人员发放养老金。在统一制度下,三类人员完全根据缴费年限、缴费比例的多寡,来计算最终应得的待遇。

但从实际看,并轨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在改革初期预计不会统一,缴费标准也会不尽相同。因养老保险目前还存在个人缴费是小头,基金支付和财政补助才是养老金构成大头的情况。再考虑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初期个人缴费积累少的问题,为避免出现职工养老保险基金背上新加入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待遇这一沉重包袱的情况,李实认为,还是应分别设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三个养老保险基金。并轨初期,三个“池子”的资金并不互通,只为所属人员发放养老金。

实行新老有别政策利推改革

问:根据报告,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且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即将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新入职人员、在职人员,会否区别对待?

答:人社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表示,采取新老有别的政策,是改革顺利推行的重要措施。“老人”和“中人”都有社保视同缴纳的阶段,继续认可这一缴费工龄很重要。而新人则需要全程自己交费。至于缴费工龄在并轨后如何折算退休待遇,还需要有关部门后续出台相关细则加以明确。

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或现普涨 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是否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甚至大涨工资,变成由财政买单的局面?

答:对于完善工资制度,孙洁提出,由于无法直接介入企业的工资发放问题,这应该主要针对的是公务员群体。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确实存在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些基层公务员2000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对此,一方面应优先提高西部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应整体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使得升迁无望的基层公务员起码可以得到收入的上升通道,名正言顺地涨工资。

李实建议在结合各地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为各级公务员进一步制定更明确的工资标准,严禁地方随意为公务员增发津补贴。他预计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有可能实现普涨,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则较小。

建议职业年金设准入门槛

问: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因养老双轨制并轨而缩小的养老待遇差距,是否会因职业年金被强制推行,企业年金则自愿建立,再次拉大?

答:李实分析,无论职业年金还是企业年金,其定位都应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一旦采取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的模式,因预计其主要由财政拨款,可能不仅会普遍建立且会具强制性。这会使职业年金不再具有补充养老保险的定位,建议有关部门不要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全面推行职业年金,而要设置准入条件或明确只有部分符合相关条件的特殊对象才能享受职业年金。

调查

养老金差距大约五成人不满

中国在职公务员数量约为700万,126万个各类事业单位在职人员3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无需自己支付,直接由财政统一支付,而社会企业单位则由单位和个人按照一定标准缴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对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做了调研,根据调研报告提供的数据,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今年5月开始全国人大财经委成立了调研组,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几个方面为重点,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报告指出,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双轨制亟待解决。这一结论是依据调研组在中国人大网一份问卷调查得出,据悉,根据这份调查问卷,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企业养老保险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并未参加,虽然后来一些地方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试点,但多数仅是在形式上缴纳社保费,体制机制没有根本改变。在调研中,各地也反映双轨制是当前社保制度不公平方面的突出问题。

调研报告还指出,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和企业职工养老金的差距逐步拉大。甘肃省有关部门向调研组反映,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为月人均2065元。一些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当时接受国家分配到企业工作,退休后养老金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干部职工的退休金,对双轨制很有意见,企业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退休职工意见更大。

另外,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丧葬补助等福利标准不同,进一步拉大了待遇差距。

调研报告还指出,双轨制也影响了人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流动。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不用缴纳养老保险费,也没有个人账户。企业职工要缴费,有个人账户。人员流动时存在缴费记录的差别,影响到将来的养老保险待遇。从完善制度体系的角度看,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是养老保险制度最后未覆盖的领域,应该将各类人群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体系内。

举措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

马凯提到,要进一步提高统筹层次,统一规范制度和政策。职工养老保险要在完善省级统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筹资与支付责任,统筹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增强基金的互济性和抗风险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基金省级统一管理,化解基金管理分散化的风险。全面推进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探索省级统筹,缩小地区间、人群间政策差别。

值得注意的是,马凯提到,要综合考虑人力资源供需、教育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基金收支等因素,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改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抚养比。

同时,要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建立完善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快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加大扶持慈善事业发展力度,研究建立慈善帮扶与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机制,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

还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网络,做好跨地区、跨制度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异地就医费用结算等工作。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建设,推进各项社保统一征收管理,提高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还要抓紧制定基本医疗保险条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修订失业保险条例,尽快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法治体系。

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

报告说,2020年我国人口预计达到14.3亿人,为实现“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制定并开始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通过优化政策、加强宣传、严格执法、提升服务、逐人逐户登记确认等措施,力争使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数在2017年达到9亿人,到2020年达到10亿人左右,将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5%。同时,巩固全民医保成果,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基本覆盖职业群体。

调研报告

社会保险基金仅6地区真正省级统筹 建议抓紧启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报告指出,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低。2013年底,在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按照实现预算管理的标准,有28个实现了省级统筹,但按照基金在全省区市范围内统收统支的标准,只有6个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其中包括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和社保资金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西藏、青海。

财经委认为,统筹层次低使得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难以解决。如2013年全国19个省级地区出现当期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缺口共计1702亿元,需要中央财政补助;其他13个省级地区当期收大于支,基金结余4042亿元。基金缺口与结余并存,财政补助与基金闲置并存,未能发挥出一个覆盖数亿人的保险制度应具有的风险分散和互济保障功能。

此外,统筹层次低拉大了各地在缴费和待遇水平上的差距。调研报告举例称,2013年四川省和浙江省的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分别是20%和14%,而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分别是1525元和2500元。省份内不同地区的差距也很大,广东省韶关市和深圳市的职工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率分别是20%和13%,而月人均基本养老金分别是1744元和3635元。地区间高待遇、低缴费和低待遇、高缴费并存的现象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报告同时还指出,较低的统筹层次是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难的根本原因。因此建议抓紧启动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并表示,“十二五”规划也明确要求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目前时间已过大半,如期完成目标的任务很重,必须加大工作力度。要按照资金统收统支、统一调剂使用的标准,尽快实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为下一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做好准备。要抓紧研究制定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实施方案,注重新旧制度的衔接和平稳过渡。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事权划分与支出责任,建立与基金统筹层次相适应的财力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制度。建立与全国统筹相匹配的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险也要依法尽快实现省级统筹。

社保基金贬值严重投资渠道狭窄 建议改革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机制

调研报告还指出,我国社保基金贬值严重。2013年底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2万亿,加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的基金结余共约4.6万亿。2007年至2013年社保基金年均收益率2.2%,远低于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8%的涨幅,资金贬值严重,各地对此反应强烈。

对此,财经委认为,社会保险作为国家举办的公共事务,由参保人承担主要缴费责任,资金贬值影响了参保积极性和待遇水平。

调研报告对于造成社保基金贬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投资渠道狭窄,按现行政策规定,社保基金在留出一定金额用于当期发放后,应全部用来购买国债和存入专户。各地购买的国债数额有限,90%以上的社保资金都是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其中活期存款接近一半。与此同时,财经委分析,社保基金尚未建立专业化的投资体制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

鉴于此,建议改革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体制机制,推进基金投资的市场化、多元化。建立有效的投资风险控制、绩效评价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在基金治理机制比较完善、投资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的基础上,拓宽基金的投资渠道。根据国务院和省级政府在社会保障上的事权划分,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投资权限,研究设立相应的资金管理机构,行使委托人职责,制定投资决策。京华时报记者孙乾赵鹏

专家观点

提高参保者待遇减少阻力

上一篇:公务员法选择题下一篇:交通需求预测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