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共8篇)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1

一是选项把握不准,未能充分开展效益审计。有的单位盲目跟风为了审计而审计,眉毛胡子一把抓,未能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大多数基层审计机关因自身条件限制并未把效益审

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而是在多数的财政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过程中结合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提及效益评价和建议,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合一体。

二是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配备以及审计人员的知识、专业结构远远不能满足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效益审计是以提高项目经济效益为直接目的审计,它从技术上、经济上寻求提高经济效益途径,是面向未来的建设性审计,它是属于较高层次的审计,对实施审计的人员来说,除要求具备审计专业知识技能外,还需要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相关素质。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在专业构成上多以财会人员为主,有的配有少量的工程预算人员。几乎没有涉及宏观经济学、设备安装、环境科学、公共管理学等等学科。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极大程度限制了各种类型的效益审计的深入开展。

三是效益审计评价存在片面性。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效益审计分析以点代面,缺乏深层次分析,效益评价注重微观的东西多,考虑宏观方面的少;注重近期效益的多,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少;注重评价单位个体效益多,对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较少,另外还有一些评价中报喜不报忧,只反映产生的效益,不反映存在的问题。

效益审计代表着现代审计发展的主潮流,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主要是,发现和揭示影响组织经济效益的问题,帮助组织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提出管理和改进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基层审计机关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加大效益审计的步伐。

在效益审计项目选项上要注重几个重要原则,即重要性原则:群众关心、人大关注、政府重视、财政投入大;实效性原则:与中心工作相关,对经济、社会影响大;可行性原则:审计机关能够顺利审计,公正评价和被审单位能够接受,选择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审计机关和人员的胜任能力,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扬长避短。可以选择审计人员较为熟悉的某一部门、某个环节或某项业务的专项审计,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全面开展,不宜为审计而审计,否则尽管耗时耗力,也可能是隔靴搔痒、劳民伤财,也未必会受到被审计单位的欢迎。

基层审计机关更应加强效益审计的学习与培训,通过培训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更新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增强审计人员创新意识。加大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更新审计专业人才结构,要有针对性的吸收效益审计所急需的工程技术、统计学、管理、环境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人才,必要时可以聘请一些外部专家作为顾问或短期工作人员参与投资效益审计,甚至可以将一些项目交与社会审计组织承担。这样既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又解决了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2

关键词:基层审计,财务审计,问题,对策

一、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人员紧缺当前, 审计人力不足是基层审计工作中存

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人力数量上的不足, 而对繁重的审计任务, 审计人员常常是精力疲惫, 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

2、经济责任审计时效性差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是:

先审计, 后离任。但实际上, 目前的审计都是逆向审计, 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 审计报告更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 尤其对于有违纪违法的问题出现时, 加大了责任追究的难度。

3、审计手段落后, 审计手段落后也是审计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的学历、业务水平普遍比较低, 无论是思维方式、业务水平还是法律法规的运用, 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4、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界定

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 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 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 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 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 另外, 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 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 在经济责任审计时, 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如: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 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 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 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 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 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 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 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 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 而乡镇财政一般又是乡镇长主管的, 在划分经济责任时, 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 还是由党委书记负责, 以谁为主负责, 还是共同负责, 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 难以定论。

5、缺乏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行机制

目前, 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行机制有待完善, 各纪检及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大都放在针对问题实施审计上面, 面对于即将出现或倾向性的问题缺少相应的对应措施, 导致类似问题反复出现。

6、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目前, 基层审计机关的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一是机构不独立。造成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进行评价。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面对有违纪违规的领导时显的无能为力, 所以为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二是经济不独立。内审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受单位负责人控制, 在审计工作中为了自身的利益, 审计人员对企业不正当的形为采取默许的态度, 导致审计结果失效。三是审计工作、人员不独立。内部审计工作中, 由于工作、人员的不独立, 内审人员在工作中总是受到人际关系的压力, 不能采用公平公正的态度看问题。有的受到同事或者领导的不理解和非议, 有的甚至受到人身攻击, 导致审计监督缺乏有效的保障。

二、完善基层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审计队伍职业化是指建立职业

准入和退出机制、职业保障和激励机制, 完善职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 优化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 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队伍的整体素质;机关建设标准化是指确定审计机关的人员编制和经费预算, 确定审计机关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的科学配比。

2、完善审计执法手段

完善基层单位的审计执行手段, 加强法规体系、审计准则体系、审计指南体系、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管理体系的建设。

3、为审计机关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设施和工作装备基础设施

现代化是指全面实施“金审工程”, 改善基层审计机关的业务装备和信息传输渠道, 同时继续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基层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建设。

4、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和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建设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

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 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 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 离任时, 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 认定责任。同时, 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 变被动为主动, 将监督关口前移, 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 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 归入干部考核档案, 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 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 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 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 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结论, 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对应起来, 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参考文献

[1]肖盛福, 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术期刊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4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3

一、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中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学专业是会计和审计专业,从事财务收支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所占比例不足10%,金融、工厂预决算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极缺。第二,审计机关内部人才交流较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不够,缺乏长效、系统、专业性的知识培训和更新。干部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各审计机关普遍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人员进入大多是政策性安置,不懂业务的人员居多。表面上,审计机关人员有所增加,力量在加强,但真正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进来的少之义少,调入的人员多是政策性安置或外单位提拔进来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性的培训学习,多数不懂业务知识,交流出去的也少,造成审计机关内部缺乏活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落后,特别在查处经济案件方面更为明显。审计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1硬件建设跟不上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办公用计算机没有上网,且计算机老化配置极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2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且没有参加系统学习和培训,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普遍。3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特别是查处经济案件的法律手段明显不足。(1)在审计询问时。当事人拒不回答或者不提供真实情况,审计部门没有刚性的法律手段应对。(2)在审计取证上。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或者提供伪证,遇到这类情况审计多是采取行政协调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审计部门无法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3)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上,当事人承认审计事实、认可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法律依据的前提下,不执行或者不完全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没有司法手段应对。当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作案手段巧妙,违法行为开始由财务型向业务型,由财务部门向业务部门,侵犯客体m财务资料向业务资料,由内部作案向内外勾结作案,由可查型向隐蔽型变化。违纪违法手段的恶性化和审计手段的软弱化造成了审计执法的困难。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界定,成果难运用,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而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由乡(镇)长主管,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四)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地方审计机关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实际上已演变为政府“自己监督自己”的单边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格局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职责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从基层审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不难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审计中查出了部分专项资金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如何处理?先避开审计执法层面不谈,大部分审计机关由于受体制的限制,采取的是先给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审计情况,这一关能不能过,要不要如实上报?有些问题一经披露,主要是怕影响地方利益,影响地方的招商引资,从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指示后,再报出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大打折扣,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根本掌握不了真实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干部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复合型审计队伍。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完善审计执法手段。对审计监督法律依据不足和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问题,应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求得国家授权等途径来解决。

(三)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和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建设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4

[关键词]检察机关 上级领导下级 存在问题 完善建议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基层检察院建设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总结基础上,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新形势任务要求,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为基层检察院建设指明了方向,上级检察机关作为基层检察院的领导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建设有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当前上级检察机关在抓基层建设中是否尽职、尽善尽美呢?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

按照《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基层检察院应大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重点选好配强基层检察长,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上级检察机关在加强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度的同时,做好对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存在管理欠缺,没有长远计划和措施。一方面,上级检察机关不注重强化对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考核。创一流业绩、带一流队伍,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然而,基层检察院的领导班子管理以地方党委为主,上级检察机关处于协管地位,这种管理模式使上级检察机关管理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上级检察机关缺乏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配合,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把工作考核仅限于报表和数据,不进行多方面考核,存在“等”、“靠”思想,出现问题后便怨天忧人,没有形成与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联系紧密、互相配合、共同抓好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上级检察机关应当首先做到把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做好定期考核工作,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干部的任免、调整均应由上级检察机关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定期分析基层检察院班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忽视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具体表现在没有培养计划和选拔标准。基层检察院应做好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上级检察机关应组织好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因为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就是未来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或检察长。对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上级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养,如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选送党校深造,采用轮岗交流,实行上挂下派,借调到上级检察机关锻炼等方式。同时在后备干部选拔人数上可采用按照基层检察院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并将选拔的后备干部予以公示,让他们接受群众的监督,也激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empirenews.page--]

二、在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干警培训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领导主要是“业务方面”的领导,“业务方面”应该先做好干警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是多方面、多形式的,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做的难尽人意。以某区检察院为例,多年来,132名干警除几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省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它干警只能通过专科、本科学习和从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些学习往往是单方面的,法律本科、专科的学习只限于书本,而工作实践的学习又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脱节,这反映在查办疑难案件时对案件吃不准、办不好,在办案程序上不规范、不合法,而案件的质量是检察机关的生命线,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体现,检察官的素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基础。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制定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认认真真地做好基层检察院广大干警的培训工作,一是制定法定的培训程序,如在检察官晋升等级时必须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才能晋升。二是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组织专题的知识培训,如反贪污贿赂侦查部门组织侦查方法、侦查谋略的培训;公诉部门组织法庭辩论技巧的培训等等。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战性,抓住基层检察院工作的特点,及时发现基层检察院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培训,如去年在全国打击“邪教邪教组织”活动中,上级检察机关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得检察机关能在这项活动中履行检察职能,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在业务指导方面,基层检察院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开展的如何,除了自身的管理以外,还有在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指挥如何,各对口业务部门抓的如何,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领导管理现在仅限于看基层检察院每月的报表,年终听听汇报,而没有深入到基层检察院去,从严格意义上讲谈不上领导和管理,而仅仅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由于没有抓住领导和管理权,这方面的不足在基层检察院的反映是:以自侦部门为例,反贪污贿赂部门近几年来查办的案件仅限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案件,而涉及私分国有资产,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犯罪案件的侦破却没有突破。在当今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国企转民营的改革过程中有没有此类犯罪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为何检察机关没有查办此类犯罪呢?我认为上级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侦破缺乏理论研究和侦查指导,经济犯罪案件是有其时间区域和国家政策区域的特点,提前在理论和侦查方法上做好准备,及时指导基层检察院开展此类犯罪的专项打击,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树立检察机关反腐倡廉的形象。这样的问题,在打击渎职侵权犯罪活动中也是存在的,这里不再展开讨论。再如,对刑事检察工作的指导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应在基层检察院树立理论权威的角色,但现实往往是基层检察院向上级检察机关对口部门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和明确的指示。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基层检察院中的领导地位,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是上级检察机关很少下基层调查了解办案情况,对基层检察院遇到的困难不了解;二是受案件管辖范围的影响,上级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数量有限、罪名有限,以某区检察院为例2003年审查批捕案件669件1185人,审查起诉案件467件 697人,远远高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办案数,大量的案件使基层检察院办案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提交到上级检察机关的案件均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没有组织开展专家咨询工作,使专业理论知识无人咨询指导,使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以上四点决定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处理基层检察院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是不能给基层检察院一个满意答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一是上级院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二是对疑难案件可采用派员支持公诉的办法;三是成立专家咨询组;四是加强自身的学习,上级检察机关应做学习的表率;五是制定请示汇报及案件答复工作规范。[!--empirenews.page--]

三、在推进管理机制建设方面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检察机关在推进基层检察院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以基层检察院收到的上级院文件为例,常常是“通知的通知,计划的计划,方案的方案”,上级检察机[1][2][3][4]下一页 关仅仅起到一个传话的角色没有根据本地基层检察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具体解决的方法,制定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特色管理。以法警队建设为例,全国开展的不平衡,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有的省将法警队归口分管自侦工作的检察长管理,调配使用;有的归口政治处管理。管理单位不同,产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如某区检察院法警队成立于2003年5月份,归口政治处管理,按照高检院的要求,要推进检警分开的制度,司法警察应按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如何合理使用警力,派警出警应有的规章制度,如何配合各种业务部门的工作,如何将原来由检察官办的相关业务顺利移交到司法警察手中,这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上级检察机关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协助基层检察院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同时理顺与各部门的关系。

四、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检察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即实行检察系统垂直领导和地方党委横向领导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基层检察院该引进的人才进不来,该请出的出不去。其根本原因在于,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没有相对独立的人事使用权,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影响,同时检察院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人事权利,这反映在基层检察院的人员超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管理体制还造成上级检察机关协助解决基层检察院人事问题能力的软弱,甚至还片面指责基层检察院工作的不力,使基层检察院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被理解,基层检察院在解决人员超编的问题上,没有上级检察机关解决超编问题那样较宽的出路,可以在省、市级企事业或机关中进行选择,基层检察院人员分流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下岗失业,谈不上什么分流,这个问题恰恰是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协助解决的。但是,上级检察机关往往是片面地甚至机械地处理这一问题,不考虑人员编制定的是否合理,和实际工作的承受能力。

其次,对基层检察院的干警没有保护机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揭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时指出,安全的需要是人们寻求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侵害的第一类需要。人们都喜欢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环境,要求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保障等等。而基层检察院处于检察机关的最底层,工作风险较大,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些人知名度高,有些人权大位重,有些人甚至是上级党政部门领导,由于对检察人员特别是一线办案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有的案子未办完就被“赋闲、轮岗、交流”,有的干警长期不被重用,有的被调出,还可能会影响检察人员职级待遇的落实以及干警家属子女的工作就业等。为了减少风险,有的抱有“宁可不办案,不能丢饭碗”、“遇事留一线,以后好见面”的思想,有的明哲保身,息事宁人,这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和培养一批大无畏的检察官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empirenews.page--] 第三,上级检察机关在抓基层院建设中缺乏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动,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基层检察院受到职级的限制,由于长期形成的能上不能下的官职阶梯,单位的职数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的中层干部职级较低,与政府部门和上级检察机关晋升面宽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某区检察院为例,现在在职的34名中层干部中正科级1人,副科级6人,尚有27名中层干部无级别,有的任中层干部已近十年,而同时参加检察工作位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干警早已解决了职级待遇。另外,在检察官等级任命中也存在相当大的反差,上级检察机关和基层检察院同龄人在检察官的评定及晋升中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造成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吸引力,一是为数众多的人员缺乏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对有关激励措施反应平淡,相当一部分人员把落实职级待遇看作是梦想,是退休前后的“一搏”。二是一部分人认为,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有不均衡性,在部队当兵,一靶可以打出一个排长来,在行政单位,连续三年优秀可以晋升一级工资;在检察机关评优秀、立二等功仅获一纸证书和少量奖励,激励作用不明显。以樊城检察院为例,近几年来仅一名干警荣获二等功,有的干警侦破了百余万的贪污案,却得不到一点奖励,由此可见激励机制是多么乏力。

五、在技术装备方面

基层检察院的建设、发展仅仅依靠地方行政部门和上级党政机关的重视是不够的,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加上地方经济条件局限,基层检察院在人员装备等各方面大不一样,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这与国家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基层检察院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多年来,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一直是依靠地方财政拨一点,上级部门给一点,办案赃款财政返还点,兄弟单位赞助点,虽然入不敷出,但勉勉强强尚能进行维持,办案经费虽不能满足需要,却还有一点。但近两年全国检察关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坚决刹住了占用赃款,乱拉赞助,所有支出完全转向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这样,虽从根本上扭转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形象,但也不可否认,结果却使基层检察院原本不充裕的经费更为不足,许多基层检察院所获预算经费除去人头工资费用外,余下的连水电、电话、取暧、汽油等费用都不够,更别提办案经费了。由于经费不足,在自侦案件的查办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无力到外地取证。其表现为检察机关接到举报线索后,认为有查办的必要,但又须到外地调查取证,考虑到单位承担不起经费,便不敢展开初查;有的案件则只查部分事实,涉及到外地取证的却申请不到经费,久拖不决以撤案了事;有的发案单位主动提出帮助检察机关解决办案经费,但怕犯错误也不敢要;有的案犯在逃,因无钱追捕而以中止侦查结案。二是无力支付审计鉴定费用。为了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基层检察院以案养案,以办案返还款补办案经费不足的作法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基层检察院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落后,监控、保密等技术设备缺乏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对智能化职务犯罪的打击。以某区检察院为例,自1998年以来仅购置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重点选好配强基层检察长,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上级检察机关在加强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度的同时,做好对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存在管理欠缺,没有长远计划和措施。一方面,上级检察机关不注重强化对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考核。创一流业绩、带一流队伍,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然而,基层检察院的领导班子管理以地方党委为主,上级检察机关处于协管地位,这种管理模式使上级检察机关管理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上级检察机关缺乏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配合,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把工作考核仅限于报表和数据,不进行多方面考核,存在“等”、“靠”思想,出现问题后便怨天忧人,没有形成与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联系紧密、互相配合、共同抓好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上级检察机关应当首先做到把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做好定期考核工作,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干部的任免、调整均应由上级检察机关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定期分析基层检察院班[!--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4]下一页 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忽视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具体表现在没有培养计划和选拔标准。基层检察院应做好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上级检察机关应组织好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因为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就是未来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或检察长。对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上级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养,如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选送党校深造,采用轮岗交流,实行上挂下派,借调到上级检察机关锻炼等方式。同时在后备干部选拔人数上可采用按照基层检察院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并将选拔的后备干部予以公示,让他们接受群众的监督,也激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在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干警培训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领导主要是“业务方面”的领导,“业务方面”应该先做好干警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是多方面、多形式的,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做的难尽人意。以某区检察院为例,多年来,132名干警除几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省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它干警只能通过专科、本科学习和从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些学习往往是单方面的,法律本科、专科的学习只限于书本,而工作实践的学习又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脱节,这反映在查办疑难案件时对案件吃不准、办不好,在办案程序上不规范、不合法,而案件的质量是检察机关的生命线,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体现,检察官的素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基础。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制定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认认真真地做好基层检察院广大干警的培训工作,一是制定法定的培训程序,如在检察官晋升等级时必须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才能晋升。二是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组织专题的知识培训,如反贪污贿赂侦查部门组织侦查方法、侦查谋略的培训;公诉部门组织法庭辩论技巧的培训等等。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战性,抓住基层检察院工作的特点,及时发现基层检察院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培训,如去年在全国打击“邪教邪教组织”活动中,上级检察机关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得检察机关能在这项活动中履行检察职能,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在业务指导方面,基层检察院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开展的如何,除了自身的管理以外,还有在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指挥如何,各对口业务部门抓的如何,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领导管理现在仅限于看基层检察院每月的报表,年终听听汇报,而没有深入到基层检察院去,从严格意义上讲谈不上领导和管理,而仅仅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由于没有抓住领导和管理权,这方面的不足在基层检察院的反映是:以自侦部门为例,反贪污贿赂部门近几年来查办的案件仅限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案件,而涉及私分国有资产,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犯罪案件的侦破却没有突破。在当今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国企转民营的改革过程中有没有此类犯罪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为何检察机关没有查办此类犯罪呢?我认为上级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侦破缺乏理论研究和侦查指导,经济犯罪案件是有其时间区域和国家政策区域的特点,提前在理论和侦查方法上做好准备,及时指导基层检察院开展此类犯罪的专项打击,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树立检察机关反腐倡廉的形象。这样的问题,在打击渎职侵权犯罪活动中也是存在的,这里不再展开讨论。再如,对刑事检察工作的指导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应在基层检察院树立理论权威的角色,但现实往往是基层检察院向上级检察机关对口部门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和明确的指示。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基层检察院中的领导地位,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是上级检察机关很少下基层调查了解办案情况,对基层检察院遇到的困难不了解;二是受案件管辖范围的影响,上级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数量有限、罪名有限,以某区检察院为例2003年审查批捕案件669件1185人,审查起诉案件467件 697人,远远高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办案数,大量的案件使基层检察院办案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提交到上级检察机关的案件均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没有组织开展专家咨询工作,使专业理论知识无人咨询指导,使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以上四点决定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处理基层检察院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是不能给基层检察院一个满意答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一是上级院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二是对疑难案件可采用派员支持公诉的办法;是成立专家咨询组;四是加强自身的学习,上级检察机关应做学习的表率;五是制定请示汇报及案件答复工作规范。[!--empirenews.page--]

三、在推进管理机制建设方面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检察机关在推进基层检察院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以基层检察院收到的上级院文件为例,常常是“通知的通知,计划的计划,方案的方案”,上级检察机关仅仅起到一个传话的角色没有根据本地基层检察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具体解决的方法,制定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特色管理。以法警队建设为例,全国开展的不平衡,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有的省将法警队归口分管自侦工作的检察长管理,调配使用;有的归口政治处管理。管理单位不同,产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如某区检察院法警队成立于2003年5月份,归口政治处管理,按照高检院的要求,要推进检警分开的制度,司法警察应按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如何合理使用警力,派警出警应有的规章制度,如何配合各种业务部门的工作,如何将原来由检察官办的相关业务顺利移交到司法警察手中,这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上级检察机关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协助基层检察院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同时理顺与各部门的关系。

四、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检察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即实行检察系统垂直领导和地方党委横向领导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基层检察院该引进的人才进不来,该请出的出不去。其根本原因在于,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没有相对独立的人事使用权,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影响,同时检察院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人事权利,这反映在基层检察院的人员超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管理体制还造成上级检察机关协助解决基层检察院人事问题能力的软弱,甚至还片面指责基层检察院工作的不力,使基层检察院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被理解,基层检察院在解决人员超编的问题上,没有上级检察机关解决超编问题那样较宽的出路,可以在省、市级企事业或机关中进行选择,基层检察院人员分流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下岗失业,谈不上什么分流,这个问题恰恰是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协助解决的。但是,上级检察机关往往是片面地甚至机械地处理这一问题,不考虑人员编制定的是否合理,和实际工作的承受能力。

其次,对基层检察院的干警没有保护机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揭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时指出,安全的需要是人们寻求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侵害的第一类需要。人们都喜欢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环境,要求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保障等等。而基层检察院处于检察机关的最底层,工作风险较大,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些人知名度高,有些人权大位重,有些人甚至是上级党政部门领导,由于对检察人员特别是一线上一页[1][2] [!--empirenews.page--]

[3][4]下一页 办案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有的案子未办完就被“赋闲、轮岗、交流”,有的干警长期不被重用,有的被调出,还可能会影响检察人员职级待遇的落实以及干警家属子女的工作就业等。为了减少风险,有的抱有“宁可不办案,不能丢饭碗”、“遇事留一线,以后好见面”的思想,有的明哲保身,息事宁人,这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和培养一批大无畏的检察官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三,上级检察机关在抓基层院建设中缺乏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动,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基层检察院受到职级的限制,由于长期形成的能上不能下的官职阶梯,单位的职数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的中层干部职级较低,与政府部门和上级检察机关晋升面宽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某区检察院为例,现在在职的34名中层干部中正科级1人,副科级6人,尚有27名中层干部无级别,有的任中层干部已近十年,而同时参加检察工作位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干警早已解决了职级待遇。另外,在检察官等级任命中也存在相当大的反差,上级检察机关和基层检察院同龄人在检察官的评定及晋升中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造成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吸引力,一是为数众多的人员缺乏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对有关激励措施反应平淡,相当一部分人员把落实职级待遇看作是梦想,是退休前后的“一搏”。二是一部分人认为,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有不均衡性,在部队当兵,一靶可以打出一个排长来,在行政单位,连续三年优秀可以晋升一级工资;在检察机关评优秀、立二等功仅获一纸证书和少量奖励,激励作用不明显。以樊城检察院为例,近几年来仅一名干警荣获二等功,有的干警侦破了百余万的贪污案,却得不到一点奖励,由此可见激励机制是多么乏力。

五、在技术装备方面

基层检察院的建设、发展仅仅依靠地方行政部门和上级党政机关的重视是不够的,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加上地方经济条件局限,基层检察院在人员装备等各方面大不一样,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这与国家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基层检察院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多年来,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一直是依靠地方财政拨一点,上级部门给一点,办案赃款财政返还点,兄弟单位赞助点,虽然入不敷出,但勉勉强强尚能进行维持,办案经费虽不能满足需要,却还有一点。但近两年全国检察关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坚决刹住了占用赃款,乱拉赞助,所有支出完全转向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这样,虽从根本上扭转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形象,但也不可否认,结果却使基层检察院原本不充裕的经费更为不足,许多基层检察院所获预算经费除去人头工资费用外,余下的连水电、电话、取暧、汽油等费用都不够,更别提办案经费了。由于经费不足,在自侦案件的查办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无力到外地取证。其表现为检察机关接到举报线索后,认为有查办的必要,但又须到外地调查取证,考虑到单位承担不起经费,便不敢展开初查;有的案件则只查部分事实,涉及到外地取证的却申请不到经费,久拖不决以撤案了事;有的发案单位主动提出帮助检察机关解决办案经费,但怕犯错误也不敢要;有的案犯在逃,因无钱追捕而以中止侦查结案。二是无力支付审计鉴定费用。为了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基层检察院以案养案,以办案返还款补办案经费不足的作法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基层检察院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落后,监控、保密等技术设备缺乏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对智能化职务犯罪的打击。以某区检察院为例,自1998年以来仅购置了一部3万余元的微型面包车,由于车辆紧张,公诉科去看守所提审时,曾有8人坐一辆桑塔纳车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上级检察机关应统一基层检察院的技术装备,并列入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分批解决基层检察院的技术装备,改变基层检察院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统一申请安排专项资金加以解决。[!--empirenews.page--] 上级检察机关抓基层院建设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应该多设身处地地为基层院着想,把基层检察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基层检察院当成是本单位的一个科室来管理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检察机关成为我国检察事业的一块坚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加强协管干部力度,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检察实践》,2000年3期;

2、《基层检察干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与对策》,《检察队伍建设》,2001年8期;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5

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代表着未来审计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方向,信息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的强大推动力,对有效履行国家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培养适应信息化的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虽然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审计机关得到了逐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工作在硬件、软件建设的投入和技术应用方面还达不到高标准、高起点、确保科技强审工作不断深化完善的需要。

一、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信息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地方财政经费难以保证。《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单独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独立开展工作。然而,对于一些基层审计机关而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本级财政预算的经费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为财政预算严重不足,机关运行困难,审计监督要与资金收缴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现代化审计设备的更新、现场审计期间各项费用开支等方面的需求,仅仅依靠财政拨付的经费不能全部得到满足。二是上级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机关业务受上级领导,上级机关应该全力支持下级机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6

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着眼于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审计部门应用的贡献。

一、以实施项目化管理为抓手,强化职能建设,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进一步提升层次

坚持把项目化管理作为推进工作的总抓手,确保全年各类项目按时保质完成。一是进一步深化财政预决算审计。举全局之力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切实注重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从源头上把握和分析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政策为导向、以预算为中心、以资金为主线、以支出为重点、以项目为基础、以效益为目标实施审计,坚持把揭露问题与规范管理结合起来,促使政府部门做到依法理财,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二是进一步加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突出抓好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主要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进一步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同时,按照“积极探索,稳妥推进,逐步规范”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扩大审计影响,增强审计执法效力;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政府公共工程审计。坚持摸清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的总体情况,促进规范投资行为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在做好工程决算审计的基础上,继续对重大投资项目、重大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实行跟踪审计,同时认真研究跟踪审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跟踪审计质量、效率和效果,在“如何提高工程概(预)算编制水平、强化概(预)算约束、决算审计和规范资金拨付”等方面及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四是进一步抓好专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认真做好对拉动内需的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和事关民生民意的各个项目、各类资金的监督,重点关注资金拨付、配套、管理和项目实施建设中的情况,及时发现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体制机制和规范管理上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促进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的完善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抓手,强化质量建设,在加强管理、打造精品上进一步谋求突破

一是建立科学的审计质量责任体系。把审计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体系,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业务科室和审计组具体抓的审计质量建设格局,进一步营造争创审计精品项目的浓厚意识。二是健全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坚持和完善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强化审计现场管理,严格把好审前调查关、审计取证关,严格执行三级复核制度,加强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三是构建有力的审计质量落实机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定期开展审计文书质量专项检查和点评活动,年终认真开展优秀审计报告、审计方案、审计案例、审计日记评选和审计质量专项检查活动,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以推进计算机审计为抓手,强化信息化建设,在改进方式、提高效能上进一步加大力度

一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关于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配全、配齐、配优信息化办公设备,明确计算机管理人员和各科室审计人员责任,进一步发挥现有计算机审计骨干人员的带头作用,推动信息化建设深入开展。二是强化专业知识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对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应用知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知识培训,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和省市审计机关组织的各类计算机审计培训活动,不断促进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和应用水平的提高。三是全面推广ao审计。大力推进oa和ao系统在审计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重点加快计算机应用审计步伐,并加大考核、交流和评比的力度,实现审计工作流程的无纸化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

四、以建设“双强型”审计干部为抓手,强化队伍建设,在提升素质、提高能力上进一步花大力气

围绕建设“审计业务素质强,服务经济能力强”的“双强型”审计干部队伍目标,进一步加大审计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加强教育培训。立足实际需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提高审计人员依法执审能力和审计工作水平为核心,本着“求深、求新、实用”的原则,坚持外出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层次,保证培训经费,有目的、有计划、多形式地组织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严

格考核奖惩。健全考核机制,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建立能力水平与职位待遇相挂钩的良好工作机制,激发全体审计人员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强化任用激励。坚持按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大对“审计业务考核实绩突出,招商引资实绩突出”干部的培养使用力度,让有能力、想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审计干部脱颖而出,进一步增强审计干部队伍活力。

五、以

加大文明创建力度为抓手,强化环境建设,在扩大影响、树立形象上进一步下大功夫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7

1.1 思想认识水平低

一是对内部审计概念理解有偏差。有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 税务机关是行政单位, 不像企业那样进行成本核算, 财务只是对本单位内部财务收支行为进行的记账活动, 没有必要再开展内部审计, 从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对廉洁行政的监督作用。二是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部分税务人员认为, 税务系统编制了部门预算, 物资购买也实行了政府采购, 财务管理制约措施完全能够替代内部审计工作;还有一些领导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 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

1.2 业务操控能力弱

前几年, 税务机关内审工作一般由纪检监察和会计两个部门联合负责, 人员大多数都是政工和财务干部。进行内部审计时, 懂监察的人员不懂财务和税法, 懂财务的人员又不懂税法和监察。这样就造成了不懂财务的内审人员对利用会计手段进行欺骗、作弊的行为看不出、识不破, 使违法违纪问题蒙混过关, 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降低了审计质量;不懂税法的内审人员如遇到疑难税收执法问题, 也不知如何准确定性与处理。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 制约着内审监督职能的进一步发挥。

1.3 组织内审业务培训不到位

内部审计业务培训搞得较少, 导致内审人员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审计技能。税务系统内部缺乏既精通税收管理, 又熟悉财会知识的复合型内审人才, 无法独立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质量, 也削弱了内审工作力度。

2 主要对策

2.1 准确定位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和重要地位

与外部审计相比, 内部审计在税收执法风险监控方面更具有经常性、及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它能对面临的执法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估。尤其是在制定内部审计结论时, 不仅能够对错误现象进行准确的数字罗列, 还能够透过数字进行深层次的问题分析, 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的发展方向, 提出解决或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因此, 税务机关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的监管优势,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监管方面的“参与者”“协调者”和“服务者”作用。

2.2 积极组建内部审计人才队伍

建立独立的内审机构, 培养高素质的内审人员队伍, 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目前, 全国税务机关大都专门设立了独立的法规督察内审部门, 在人员配备、工作职责和经费等方面都做到了独立, 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 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鉴于当前审计人员力量薄弱的现状, 建议建立内部审计人才库。通过严格选拔和考核, 从机关内部选拔一批责任心强, 精通税收、财务、法律和计算机知识的人员组成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干的内部审计队伍。同时规定淘汰制, 每年根据审计工作情况进行人员筛选, 把工作效率低、业务水平差、不能适应工作要求的人员淘汰出内审人才库;把实际工作能力强、表现突出的人员充实进人才库, 真正建立一支思想作风正派、审计业务精湛、组织纪律过硬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2.3 科学规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基层审计机关存在问题 篇8

一、当前监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执法意识滞后跟不上形势要求

虽然国家工商总局、省局相继提出了“四个理念更新”、树立监管执法“四个理念”等。而且,随着电视、电脑等信息工具的普及,广大经营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对相关法律法规、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有关信息的知悉了解进一步深入透彻,人大、纪委、检察院等法律法监督部门也有逐步介入工商行政执法的迹象,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真正实现“阳光执法”。但在日常监管执法实践中,一些执法人员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分析当前和今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任务型”向“履职型”的转变,往往仅凭经验办事,一味敷衍或应付,甚至无视法律的权威和大局利益,乱作为、乱执法。

(二)重罚轻纠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在日常执法实践中,有时只注重对违法当事人罚款,而对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由此走进了“重罚轻纠”的误区。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只罚不纠。即对市场上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权商品等进行罚款,而对已售出存在隐患的产品不认真追究、追查。二是罚款放行。对查获的不合格产品或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违禁物品,不能严格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而是采取罚款放行的错误做法。三是只打不追。只对当时查到的违法问题进行处理,而对背后的隐患问题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追查,致使许多违法分子因得不到有效的处理而逍遥法外。四是手段单一。部分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不领会、不使用,处罚决定书的处罚内容往往只使用罚款一项,不能很好地运用警告、通报批评等措施,致使某些违法人员误认为执法机关只要罚款,不管纠正等等。

(三)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仍然较为严重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执法人员时常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只重实体而忽视程序问题。许多行政处罚案件被诉后,却多是因为程序不合法而被判变更行政处罚、撤销或部分撤销行政处罚。具体表现在:

随意简化程序。一是将一般程序案件作简易程序案件处理。在行政执法实践中,有的执法人员将没收财物、停业整顿等处罚作为简易程序案件处理,也有的将罚款几千元的案件也以简易程序处理或当作几个简易程序案件处理,一味图省事。二是任意简化程序中的某些环节,如扣留、封存财物时,不经领导批准擅自作出扣留封存决定,自行解除行政强制措施,甚至随意处理罚没财物等。三是随意简化法定程序中的某些手续,如在简易程序案件中,往往就只给当事人开一张处罚决定书了事,而省略了亮证件、制作现场笔录和询问笔录、告知等基本手续。

有意规避法定程序。一是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变通处理来规避法定程序。一些被处罚的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和声誉,往往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要下达处罚决定书,而是以变通的方式缴纳罚款等。二是执法人员主动与当事人协商来规避法律。由于目前执法环境不是很好,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情压力很大,一些执法人员为了尽快结案、息事宁人,有时仅凭当事人的认知材料进行处罚,而不注意对违法行为当事人违法证据的提取和调查。

故意违反法定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国家工商总局28号令规定了回避程序、调查程序、告知程序、时效程序等执法程序。但在日常的行政执法实践中,有些行政执法人员却因种种因素的影响或出于种种考虑,故意违反法定程序,如不按规定的时限处结案件、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等。

(四)依然存在重材料、轻规范的问题

现场笔录草率马虎,过于简单。有些执法人员在制作现场检查时候,表述不准,记录不全,并使用“大概”、“估计”、“左右”等模糊用语或“擅自”、“非法”等主观用语,最终造成现场检查笔录内容与处罚决定内容联系不大,从而造成现场检查笔录证据效力降低或无效。

询问笔录制作不规范,表述不清。询问笔录制作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调查处理,在案件的查处工作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制作询问笔录时却存在以下问题:(1)询问时不能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调查询问,漫无边际,抓不住重点。(2)案前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拟好询问调查提纲,询问的前言不搭后语,缺乏目的性,不注意对提取的相关证据进行质证、质询和调查。(3)询问当事人时不表明身份。(4)询问笔录相互矛盾,不统一。

调查过程中不注意调取证据。证据是一个案件定性、处罚的依据。许多执法人员在实际办案中只重视询问笔录、现场笔录,不注意调取其他相关证据或者根本没有调查相关证据,尤其是关键性证据。

定案、处罚时不讨论,滥用自由裁量权。许多单位在实施行政处罚时,不管当事人的违法情节如何,违法性质怎样,危害程度大小,往往在处罚幅度上就高不就低,总是从最高限处罚。或不管情况如何,一律作出同一幅度的处罚,由此造成执法权威的失位、错位、执行力减弱,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随意减免或从轻处罚。有些单位下达的处罚告知和处罚处罚金额不一致,更甚者还存在擅自撤销案件的问题,这些不但严重损害了法律法规的权威,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良好形象。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思路

(一)有法可依,服务至上

树立“六种意识”:一是服务意识。二是程序意识。三是效果意识。这是工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的初衷。四是效率意识。五是质量意识。六是形象意识。

坚持“四项制度”:一是坚持行政指导制。二是坚持合理裁量制。三是坚持统一掌控制。四是坚持案后回访制。

把握“七项原则”: 一是法律至上原则。二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原则。三是执法与服务并重原则。四是兼顾效率和保护原则。五是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六是按程序办事原则。程序是依法行政的保障。行政执法只有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才能使执法活动增加一份合法保证。七是接受监督原则。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一是加强行政缺位的监督。行政缺位实质上就是一种执法不到位的表现,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明确的执法责任制,如《重大事项备案制》、《案件核审制度》等,将不同岗位的职责、任务和目标明确下来,按照要求检验行政执法的绩效,加强监督,对渎职行为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二是做好内部横向监督。在执法监督工作中,应当以行政处罚为重点,构建基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纪委、纪检监察室、法制科、基层法制员组成的内部法制监督网络,通过加强廉政警示教育、规范自由裁量权、严格执法办案流程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执法办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确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严防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和自由裁量权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推动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是制定相应的执法办案约束机制。对行政处罚案件中扣留、罚没的财物要进行全程的监督,可以制定《行政处罚案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规定》等,对执法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其他事项作出详细、明确、操作性强的规定,对执法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地规范,防止行政执法中的腐败现象发生。

(三)健全制度、完善办案机制

深入推行“办、审、定”三权分离的行政执法模式,全面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不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

试行法制员实行相对独立监督权制度。法制员相对独立行使执法监督权,及时掌握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确保各执法办案机构的行政执法安全。

试行案件线索统一掌控机制。对案件线索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分流,从源头上对行政处罚案件进行监督管理,避免行政执法中交叉执法、重复执法以及有案不立、有案不查、瞒案不报等问题的发生。

施行行政处罚文书统一编号管理制度。对各办案机构查办的所有一般程序案件适用的处罚文书施行统一编号,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文书的使用和行政处罚案件归口统计,不断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全面推行“说理式处罚文书”。

推行统一定案管理制度。对各办案机构查办的所有一般程序案件实行统一定案管理,严格实行行政处罚案件定、办分离,进一步加强行政处罚案件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自由裁量权的适用,保障行政执法安全,积极推进行政处罚机制改革,杜绝滥用自由裁量权以及不廉洁执法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实行罚没财物统一管理制度。财务部门为罚没物品统一管理、保管机构,建立健全罚没物品出入库登记,确保罚没物品安全;罚没物品处置由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法制部门联合执行,防止随意处置罚没物品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行政执法安全。

上一篇:学校百年校庆演讲稿下一篇:瑞雪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