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课本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沪教版初中化学课本

试论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

教材误用是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为此,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这一点,加强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这样才能够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充分挖掘与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发挥出教材应有的教育功能。下面就针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与方法

1.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含义

化学教材的二次开发,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教材中几个章节进行增删、调整与加工的一种形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能够对其中的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选择,也能够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2.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开发的主体是广大的教师与学生,其依据为两册教科书,在进行开发时需要注意开发的方法:第一,需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创造的、灵活的、个性的开发和利用;第二,需要对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的选择、整合以及优化;第三,要积极地开发新的资源。

可以看出,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不仅要立足于教师现有的实践认知水平,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这存在于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之中。因此,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一次开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化学教材二次开发的基本目标

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一方面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诠释与理解;另一方面,对教材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开发也能够保证教学内容更加符合育人的要求,也更加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这一层面来讲,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与传统教材加工并不同,不仅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整,更是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育情景变动的情景下的生成,能够获取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二次开发需要遵循的原则

1.重构性原则

沪教版化学教材是课程文本,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解释,才能够体现出教材的课程意义。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同一个文本会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教师对化学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也是对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一个过程。

2.对话性原则

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实质上也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进行融合对话的一个过程。教师既需要了解编写者的观念与理论,也要对文本的预设目的、方法和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为此,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合作。例如,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就可以采取合作式学习的模式,可以以4人为一个小组,一个学生设计方案、一个学生画装置图、一个学生陈述、一个学生控制时间,这样既可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境性原则

教材是初中化学的主体,但是无论其开发工作做得多完善,也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学生的学习、教材内容、教学情境是难以完全匹配的,因此,教师应该担任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提升教材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

三、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二次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主体位置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教师必须要正确地看到教材的作用、价值与评价标准,客观地进行分析,从批判性的角度看教材,根据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学需求增删教材内容,构建出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材的延伸

在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时,其中的关键就是内容的延伸,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开发时必须要从现有的教材出发,领悟教学思想与设计理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揭示出其中的核心知识与规律,挖掘出教材中潜藏的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地调整与删减教材中的内容,改进学生实验,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3.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教材的二次开发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开发时,应该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鼓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进来,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提升教材的开发质量。

总之,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进行开发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加强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共同来完成对初中化学沪教版教材的二次开发,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化学教学的效果。

(责任编辑罗艳)

作者:李芳

第2篇:新人教版沪教版教材古文部分课后练习的比较

高中课程标准强调“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语文教育不但要承担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重任,更要履行培养“民族性”义务。

在对“民族性”的培养过程中,文言文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文言文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其次,文言文作品为汉语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在生活中,一般人很少能接触到文言文,文言文的陌生化使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学生缺少足够的语境去建构知识。因此传统的背诵方法成为积累文言文语境的最高效的方法。但这里的背诵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老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是在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而已。因此文言文的教学要调动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发现学习”追求成为教师选择教育方式的准则之一。

基于上述对文言文教育的分析,我们对新人教版和沪教版的古文部分课后练习进行了类型统计(如表1、表2)。

一、图表分析

从以上两表中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对于文言文教学不同方式兼收并蓄的态度。与人教版相比,沪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题采用了大致相同的课后练习构成。其中,“理解”类型的题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体现出编撰者对于“意义学习”和基础知识的重视程度;另外,两版教材都没有盲目摒弃传统的“背诵”方式,也没有过分强调“应用”题型的神奇效应,体现出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

但从数据分布的差异性中还是可以看出两版教材的引导倾向有所不同。人教版教材的识记类型和应用类型比例大致相等,分别占所有题型的 19%和18%;而沪教版的识记类型题只占了7.5%,应用类型题则高达21.5%。从中可以看到人教更重视知识的积累,而沪教更重视知识的迁移。在实际生活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的古诗文背诵量要高于使用沪教版教材的学生。人教版的应用类题型可以大致分为7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拓展思考与表述上,题型较为单一,新颖的题型很少,从题型来看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沪教版应用类的题型较多,大致分为思考和实际运用两大类,而实际运用方面有比较丰富的题型。例如:

“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试用线状图标出成名命运的起伏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举出几处对比描写,分析成名的性格特征。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促织》课后练习第二题)

二、 具体内容分析

结合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沪教版课后练习的表述和人教版表述的一些相似之处。

首先是在题干中出现大量“外显知识”,在上面的例子中“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主人公成名的命运也随之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主人公成名的性格是在与众多人物的对比中逐渐鲜明丰富起来的”这一部分属于“外显知识”,这部分叙述提供给了学生至少两个知识信息:一为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小说情节的安排一波三折”二为小说的阅读和创作方法“对比”。同时这两个信息还起到明确做题目与指导做题方法的作用,如果删掉这一部分,剩下的问题就显得突兀很多。

其次是题干都显示出一种尊重认知规律的态度。人教版表现出识记、理解水平的递进融合(上一篇有分析),沪教版练习则体现出一种由具体操作到抽象思考的过度。例如:“用线状图标出”→“举出几处对比描写”→“你如何评价他这样的人物”。

再次是沪版练习也体现引导学生传承与创新并存的教育理念。《师说》这篇文言文入选了两版的教材,其课后练习对比如下:

●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说法是否适合今天的教育?请谈谈你的看法。(沪教版高中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人教版必修3)

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但都对学生的思考方向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人教版的题干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庸式的思考角度;沪教版的题干没有给出要求,也就是说没有限制,学生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然而两版教材的课后练习也存在着很多教育理念差异。

首先,两版教材课后练习对材料的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古文课后练习部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资料,这些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随着题干一起出现(如例一);另一种是在练习题后用深色框区别开来的相关文学资料(如例二)。

例一: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如何看待“穷而后工”这种现象?你还能从古代文学家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例二: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摘自《苏轼文集》卷六十六)

(以上两例皆出于人教版必修2《赤壁赋》)

例一当中“穷而后工”“苏轼正是在贬谪黄州期间创作了大量名篇”这种形式的资料提供,其作用有点类似“外显知识”。例二当中的一段文字是《苏轼文集》的节选,其一,这一段是对苏轼对自己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此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才情与文学创作理念,从而对苏轼及其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其二,作为一段较为完整的有出处的选段出现在语文课本当中,其意义在于文学素养的展示——有文献资料意识(一者知道古代文学有很多文献资料可查询,二者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性著作有哪些)。如例二这样的节选在人教版的绝大多数课文后面都有附录,这部分附录尤其是古文部分有很高的质量,基本都是代表性与文学性与相关性和而为一的,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都会对这一部分更感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此部分加以利用,其作用将大大减少。

沪教版的背景资料也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显性的方式跟人教版练习例一类似;隐性的资料呈现方式即化陈述性为程序性。

在沪教版练习题当中要求学生使用工具书或者查背景资料的题较多,如:

●这是一篇带有寓言及政论色彩的传记文。请查阅柳宗元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实词。

(两道题均来自沪教版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学期《种树郭橐驼传》)

汉语的特点是:兼容性强,内涵极其丰富,有说不尽的成语和典故;模糊性强,各种“无达诂”。但汉语的复杂性并不等于汉语教学的无序和混乱。沪教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不仅了解陈述性知识,更要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容易遗忘的,但程序性知识则不然,掌握这种程序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陈述性知识。换句话说,沪版教材强调了学习过程,相比之下,人教版则更侧重学习结果。虽然在学习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一些学习过程的方法,但这种方法的明晰须要建立在大量无效学习的基础之上,其教学效率远没有方法的明确告知来得快。

其次,两版教材课后练习的构架不同。

人教版的教材是以文体为单元编写的,每个文言文单元以时间为序安排文章,从文学史的角度对该文体进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文言文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在此种编排模式下,人教版教材更强调学生拥有一种历时性的思维方式,能理解文学作品存在一种发展演变的过程。与这种编排意图相适应,人教版的课后练习也体现出对学生文学史意识的引导。如,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在单元小序部分说明了这一时期诗歌的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在学习中应该关注的方面,下面以“创作手法”为例具体说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以上两题来自《诗经》两首)

●《离骚》的句式长短不一,又多用对偶手法,呈现出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请具体说说下列诗句是如何构成对偶的。

●《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

(以上两题来自《离骚》)

《诗经》和《离骚》是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创作手法的特点和发展从上面两组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端倪。两篇课文的第三题可以看出从《诗经》到《离骚》的句式变化;比兴手法的使用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但对于“比、兴”的概念不是很容易就能理解的,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因此在《诗经》的课后练习题中只用了“打比方”来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创作手法,在《离骚》中才明确说明了此篇使用了比兴手法,并用王逸之语加以解释,其实是起到了一种提示作用,有了3篇诗做积累,学生能够对“比”有一定的理解,然后题目中要求学生“请从诗中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寓意”。以此来检验学生对“比”这种手法的掌握程度。另外,对这种创作手法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

沪教版的教材则是以专题为单元,专题不同,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不同,练习题的设置也能够体现单元教学目标,但从文学史角度出发的不多,有些单元的古文并没有统一的文体。例如,沪教版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专题为“山川草木”,单元小序说明了与“山川草木”相关的文学作品“异彩纷呈”。这个单元的课文有《蒹葭》《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和诗二首,共3首诗,两篇散文。从课后练习题的内容来看其共同点是:都有关于主旨的理解的题。对主旨的理解是学习每篇文章都需要了解的一方面,而其在此统一明确提出就起到了引导教学对比主旨的作用,同样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角度。

除了主旨之外,还有关于创作手法的练习(《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诗二首课后有),有关于字词解释或翻译的题(《蒹葭》《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课后有)。虽然题目中提到的创作手法选文中有典型运用,但这些方法之间没有一种系联性,更多的是一种孤立的存在。例如: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3种。赋是直接叙述铺陈;比是比喻;兴即起兴,就是借一个别的事物来开头,然后再转到正题,所借事物和所写的主要事物,有的相关,有的有关,有的无关。有时兴中有比,称作比兴。另外,

重章(或叫复沓)、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哪些特点?请具体分析。(《蒹葭》课后题)

●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种树郭橐驼传》课后题)

●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请说说《咏史》一诗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其表达效果如何?(诗二首《咏史》课后题)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源头作用在此没有体现出来,因为到《咏史》诗的用典手法的跳跃性很大;对于不同文体,手法的使用可比性就更小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在《诗经》中学习到的方法在《咏史》中不能得到有效地迁移,学生容易遗忘,不利于评价和检测。另外,《蒹葭》课后题中给出了大量定义性信息,这些信息并不能被高一的学生所理解,比如对兴的解释,在没有大量例子积累的前提下,学生很难理解到底什么是兴。所以对于这一单元来说手法的讲解就不应作为重点内容或者无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病梅馆记》的课后第二题“有人评价本篇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倾向上有想通之处。相同之处在哪里?请简要分析。”表现出了对学生迁移分析能力的鼓励引导。

在沪教版的教材中也有一文体划分的单元,但从整体上来说比较零散,这种块状结构有利于学生扩展知识面,但缺点也是可以见到的。

作者:张晓婧

第3篇: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介绍

【摘 要】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編写的“6+1”套高中数学新教材均已亮相.其中,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力图体现“国家标准、上海特色、国际水平”,其编写理念包括认识数学与数学教育的价值、引导学生学好数学和师生用好教材等;编写特点体现在教材体系框架的设计、教材内容的选取、教材内容的编排、数学学习训练系统的组建等方面.

【关键词】 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理念特点

随着2020新学年的到来,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1]编写的“6+1”套高中数学教材均已亮相,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可以预见,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使用与研究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数学教育热点话题.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研究者,更是创造者,课标和教材不是“牢房”(新加坡华人数学教育家李秉彝先生的名言),而是“厨房”.下面以必修第一册为例介绍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1 背景介绍

高中数学新教材“6+1”个版本包括人教A版、人教B版、北师大版、苏教版、鄂教版、湘教版、沪教版(如下表所示).其中,前6个版本延续了原配套2003年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教材格局;沪教版则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首次直接根据全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现为《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编写;过去30年(即上海的一期课改、二期课改阶段),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主要依据上海市的数学课程标准编写[2-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了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据悉,针对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各版本高中数学新教材包括4至7册不等的纸质版教材(如下表所示),供高一年级至高三年级使用,并配有相应的教师用书;针对选修课程,或将只编写电子版教材.

2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编写理念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由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王建磐教授两位数学家主持编写,力图体现“国家标准、上海特色、国际水平”,其编写理念包括以下四方面.

2.1 认识数学与数学教育的价值

数学应该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学得最多的一门功课.认真学习数学,努力学好数学,不仅可以牢固地打好数学的知识基础,掌握一种科学的语言,为走进科学的大门提供有力的工具和坚实的后盾,更重要的是通过认真而严格的数学学习和训练,可以领会到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造就一些特有而重要的素质和能力,形成自己的数学素养,让人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智慧,更有竞争力,终身受用不尽.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学教育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知识教育,但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2.2 确定教材内容的选取与编排原则

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编写教材也要力求遵循这一根本宗旨.那种以种种名义,将一些“高级”或“时髦”的东西,不顾实际情况地下放进中学的教材,和数学的基础训练“抢跑道”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数学学科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定要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从根本上改变单纯根据“知识点”来安排教学的做法.人为地将知识链条打断,或将一些关键内容以“减负”的名义删去,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影响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实际上反而会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是不值得效仿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基于课程标准,贯彻“少而精”“简而明”的原则,精心选择与组织教材内容,抓住本质,返璞归真,尽可能给学生以明快、清新的感受,使学生能更深入地领会数学的真谛,让数学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

2.3 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数学学习要强调理解深入、运作熟练和表达明晰这三个方面.这里的“运作”泛指运算、推理及解题等环节.三者的关键是深入的理解,只有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才能掌握数学的精髓,更好地实现另外两方面的要求.如果只满足于会解题,甚至以“刷题”多与快为荣,但不求甚解,就难以和数学真正结缘,是不值得鼓励与提倡的.表达能力的培养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4 引导学生用好教材

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也为了帮助教师教好数学,本教材秉承上述理念,在编写上做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成为广大师生的良师益友,更好地发挥引路和示范的作用.书中各章的章首语,虽只有不到一页的篇幅,却是该章入门的一个宏观向导.各章末的内容提要,简明扼要地列出了该章的核心内容,希望对复习能起到较好的帮助.各章的主体内容,包括正文、练习、复习题以及边注,更是字斟句酌、精心编写.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及钻研教材的习惯,学习中所碰到的种种问题,原则上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坚持能使学生改善学习方法、提升自学能力,从而牢牢掌握学习数学的主动权.

3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分册与章结构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包括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以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册、第三册.各分册与章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不难发现,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贯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以“预备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五个主题为教材发展的主线,主线内部一气呵成(除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之间的必要隔断外),形成层层递进的章节设计,体现了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了教材内容在不同主题间反复切换,使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数学整体的结构和思想,也能了解数学不同分支之间的差异.

4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特点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涉及必修课程结构中的“预备知识”“函数”和“几何与代数”三大主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目录如下(括号内数字为页码)[4]:

第1章 集合与逻辑(1)

1. 1 集合初步(2)

习题1.1(11)

1. 2 常用邏辑用语(13)

习题1.2(18)

内容提要(20)

复习题(20)

第2章 等式与不等式(23)

2. 1 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24)

习题2.1(32)

2. 2 不等式的求解(34)

习题2.2(43)

2. 3 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46)

习题2.3(51)

探究与实践(52)

课后阅读(53)

内容提要(55)

复习题(56)

第3章 幂、指数与对数(59)

3. 1 幂与指数(60)

习题3.1(64)

3. 2 对数(66)

习题3.2(72)

课后阅读(74)

内容提要(76)

复习题(76)

第4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79)

4. 1 幂函数(80)

习题4.1(85)

4. 2 指数函数(86)

习题4.2(91)

4. 3 对数函数(93)

习题4.3(100)

探究与实践(101)

课后阅读(101)

内容提要(102)

复习题(102)

第5章 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105)

5. 1 函数(106)

习题5.1(113)

课后阅读(113)

5. 2 函数的基本性质(115)

习题5.2(125)

5. 3 函数的应用(127)

习题5.3(134)

5. 4 反函数(136)

习题5.4(140)

内容提要(141)

复习题(142)

后记(144)

以必修第一册为例,可以窥见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一些特点.

4.1 教材体系框架的设计

教材每一章分为章首语、正文(分若干节)、内容提要、复习题(分为A组、B组、拓展与思考)四个部分.

各章的章首语,是该章入门的一个宏观向导,篇幅不大,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章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本章的主要学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各章的正文分为若干节,每节又分为若干小单元,每个小单元后面都安排了“练习”,每节结尾时又设置了本节的“习题”(分为A、B组).

各章末的内容提要,列出了该章的主要概念(定义)、命题、公式,便于学生检索和使用.内容提要列举了本章可以作为解题依据的知识和方法,既方便学生的学与思,也方便教师的教与评.

各章的复习题和每节的习题都进行了分层设计,体现了“让每一个同学的数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目的.

有些章节后面还根据内容需要设置了“探究与实践”“课后阅读”栏目,提升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如数学史料和数学文化,帮助学生“长见识、悟道理”.

总之,教材体系框架的设计做到了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层次分明.

4.2 教材内容的选取

教材内容的选取遵循《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本教材必修第一册的第1章“集合与逻辑”和第2章“等式与不等式”是课程标准指定的高中数学必修课程中的“预备知识”主题,第3章“幂、指数与对数”属于“几何与代数”主题,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第5章“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属于“函数”主题.

教材还保留了原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比较成功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第2章“等式与不等式”中的“分式不等式的求解”“含绝对值不等式的求解”,既为学生做好了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又体现了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材还增加了一些非常实用但原上海“二期课改”教材没有出现的内容.比如第1章“集合与逻辑”增加了“反证法”;第2章“等式与不等式”增加了“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解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集及根与系数的关系”“三角不等式”,第2章的“课后阅读”中还出现了“调和平均值”,使数学知识更加系统化,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教材第3章“幂、指数与对数”增加了“幂的基本不等式”,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出现了“对数基本不等式”,第5章“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出现了函数的“分段表示法”,第4、5章还出现了“严格增函数”“严格减函数”等数学术语,把以前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学概念明确化,力图和大学数学的表述一致.

另外,教材对一些名词或符号,根据“是否实际需要”及“是否真正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以取舍,例如第1章“集合与逻辑”中没有使用“全称量词、存在量词”等名词,真子集、补集没有选取“BA,瘙 綂 AB”等符号,而改用“所有、存在”等日常用语及大学教材常用的“BA,B-” 等符号.

总之,教材内容的选取做到了“少而精”“简而明”的原则,精心选择与组织教材的内容,抓住本质,返璞归真.

4.3 教材内容的编排

本教材内容的编排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体验和认知规律.避免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尽可能贯彻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具体与特殊的原则.对中学阶段讲不清楚的内容,不要为“过关”而“蒙混”,给学生造成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而是要激发他们今后深入学习的迫切愿望和积极性.比如第1章“集合与逻辑”中,没有直接出现集合元素的三个性质的表述,而是让学生从定义直观感受,不增加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集合的“文氏图法”没有在第2节“集合的表示方法”中出现,而是在第3节“集合之间的关系”出现,自然、实用.对于“两个集合相等”这一概念,在第1节“集合”中给出:如果两个集合A与B的组成元素完全相同,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在第3节中又以结论的形式出现“若AB且BA,则A=B”,符合概念的学习逻辑,比较自然,水到渠成.

本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将“运算”与“函数”相对独立开来,“桥归桥,路归路”.比如,对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分阶段进行,第2章“等式与不等式”中只要求用代数观点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到第5章“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再次用函数观点研究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再比如,本教材将“幂、指数与对数”独立作为一章(第3章),出现在第4章“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前(注:必修第二册的“三角”与“三角函数”也是如此),目的在于把“运算”与“函数”明确区分开来,在运算上下足功夫,讲清楚来龙去脉;函数部分则展示纯粹的函数理论,聚焦函数应有的关注点.

总之,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国家标准、体现上海特色,遵循认知规律、体现数学特点.

4.4 数学学习训练系统的组建

本教材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主要由例题和习题(包括练习和复习题在内)构成.

各章的每节、每个小单元根据教学内容配有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及方法,并配有二至三道比较基础的练习题,力求体现数学教学是“概念的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解题”代替.

每节的习题进行了分层设计,分为A、B两组.A组习题比较基础,便于学生课后巩固.B组习题的知识比较综合,关于参数的理解与考查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各章的复习题也进行了分层设计,分为A组、B组、拓展与思考三个层次,是对整章的检测,比每节习题的要求更高.其中的“拓展与思考”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数学理解、数学表达、数学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另外,例题和习题的变式特征十分明显.比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图像表示法,教材设置了一道判别所给图形是否为函数图像的例题,所给4个图形既有代表性又有变式特征,分别是离散函数的图像、连续可导函数的图像、连续但不可导函数(含尖点)的图像、方程的曲线(圆),既促进了学生对函数概念(对应说)和图像表示法的理解,又体现了变式教学的特征,还串联了函数、数列、导数、曲线与方程等众多高中数学主体知识,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

总之,数学学习训练系统体现了较好的层次性和变式特征,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5 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特点综述

概括起来讲,本套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教材定位来看,在保持原有上海“二期课改”教材优势和特色的前提下,积极融入全国教材大家庭,促进了上海和全国的数学教材建设.

(2)从内容角度看,基础与拓展并举,继承与创新并重;通盘考虑,兼顾义务教育阶段甚至大学阶段课程,注重可持续发展,共同为实现数学课程目标服务.

(3)从编排角度看,在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发展主线(主题)和相互联系的基礎上,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和类比)、再从一般到特殊(演绎)及应用(建模)的逻辑演进,分层设计,混合编排”的方式.如必修第一册教材前两章“集合与逻辑”与“等式与不等式”,是为此后的学习做准备的.在介绍“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之前,先用一章的篇幅讲授“幂、指数与对数”的内容(类似地,后续教材将在介绍三角函数之前,先用一章的篇幅讲三角比的内容;先讲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这两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具体的数列,再介绍一般数列的概念),即先讲具体的幂函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再讲一般的函数概念和性质,后讲具体的三角函数(周期函数)、数列(离散函数).

另外,与其他6个版本教材相比,沪教版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编排及教学要求上有较大差异(如部分章节编写方式有自学读本、导学案倾向,弱化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这些差异留待另文开展专门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刘祖希.上海“二期课改”初中数学教材介绍[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10(02).

[3] 刘祖希.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中数学课程教材简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高中版),2013(08).

[4] 李大潜,王建磐.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刘祖希 苏有马

第4篇: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1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

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 重点: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 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提问一]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

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

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

[板书] Fe+ CuSO4 ==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

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

[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 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

[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

4[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分析]从性质(1)可以看出盐中的酸根离子可与酸中的H+ 结合生成新的酸。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从性质(3)可以看出金属可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那么,一种盐溶液的阴阳离子能与另一种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盐吗?

[演示] 实验

1、AgNO3 + NaCl—

实验

2、BaCl2 + Na2SO4 —

[观察] 实验

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

[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从以上所学内容可得到:

二、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

板书设计:

1、 学性质

(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Zn + CuSO4 == Zn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

2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

AgNO3 + HCl== AgCl↓+ HNO

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

4FeCl3+ 3KOH ==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AgNO3+ NaCl == AgCl↓ + NaNO3

BaCl2 + Na2SO4== 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馈练习]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发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

1、Cu + ZnSO4 —

2、 AgCl + Hg—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

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

[课内练习]书P

16、P17

附:[课外练习]:

1、 下列物质间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硝酸钙与碳酸 (2)氢氧化铁与硫酸铜

(3)铜与硝酸汞 (4)氢氧化钾与氯化钡

(5)铁与氯化锌 (6)氯化钠与硝酸银

2、X、Y、Z三种金属,X与酸不反应,但Y与酸能反应,X能将Z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三者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Z、X、Y C、Y、X、Z D、Y、Z、X

3、证明一种无色溶液是硫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B、硝酸银、稀硝酸、铜

C、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4、 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或解释:

盐与碱作用制取氢氧化钾 ;

证明敞口放置的烧碱已变质 。

5、 下列几组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是:

A、氯化银和硫酸 B、氢氧化钾和氯化铁

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6、 由铜、空气、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7、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杂质的最佳方法:(括号内的为杂质)

(1)硫酸亚铁(硫酸铜 )

(2)氯化钠(硫酸纳)

(3)氢氧化钠(碳酸钠)

(4)铜(锌) 。

8、 能将锌、铁、铜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铜、铁、硫酸锌 B、硫酸、铁、铜

C、氯化铜、硫酸锌、铁 D、锌、铁、硫酸铜

9、有一种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镁四种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滴入稀盐酸冒出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10、下列方法中,肯定得不到盐溶液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学科背景知识和补充材料(不够可另附纸)

1、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工业上可用盐与酸反应可制得酸;可用碱与盐反应来制得碱;可用盐与金属反应来制得金属等。

2、 我国劳动人民自西汉时期就发现的关于湿法冶金的材料,以便加深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

4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3、 介绍我国用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来制烧碱等资料。

作业形式和内容

1、 完成作业本、同步中的相应配套练习。

2、 结合、模仿课本中关于盐与酸反应的条件研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来除水垢等实验。

重点课时试教后的反思(不够可另附纸)

1、 学生对工业上制碱、制酸、制金属生产缺乏常识性了解,但有比较高的兴趣,能根据书上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2、 教学中学生经常把物质之间能反应的和不能反应的混淆在一起,特别是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盐与金属反应不清楚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要条件的,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不要条件的,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反应物要条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条件的,学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习题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点方面的训练,便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判断能力。

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2教学目标

1、让生初步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求。

2、了解什么是化学和化学的发展。

主要教法

实验激趣、指导阅读、举例说明、组织交流、总结引题

主要学法

倾听、阅读、观察、思考、交流

教学设计

实验激趣

师:同学们,世界上哪种颜色的花最多?

生:红色、黄色、紫色等。

师:白色的花最多。这个答案我是在某一期《开心辞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数人喜欢颜色鲜艳的花。现在,师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们试试把它变成红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吗?生:每片花瓣上都贴上红色的纸、用红墨水浸泡花朵??

师:同学们的办法是可以的,我还有另一种办法。

接下来我用喷雾水壶对准白花喷雾。白色的花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摇身变成了红色的。总结引题

这样神奇的变化还多着呢。我们可以把“白开水”变成“牛奶”、“红酒”,还可以拿玻璃棒当火柴用??,所有这一切,奥秘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中。化学是神奇的,化学是有趣的,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指导阅读从生进行多年的写作训练着手,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选材任务。此时再指导生联系自身生活阅读课题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图片。

总结引题

同学们想搜集的也是这样的素材吧。虽然我们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书上的图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

师:这样的科学就是化学。

此时,化学的概念在同学们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阅读课本中的化学概念。

师: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交流

学习本课至此,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口头交流。

课后精编

精选课题1的内容写成文稿与至少三位同学交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

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

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

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

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

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

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

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

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第5篇: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

沪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总目录高一(上) 第一单元生命之美

1.《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2.《跨越百年的美丽》梁衡

3.*《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周国平 第二单元领悟亲情4.《边城》(节选)沈从文 5.《合欢树》史铁生

6.*《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里柯克 第三单元人与人交往

7.《最后的常春藤叶》 欧亨利 8.《邂逅霍金》 葛剑雄 9.*《一碗阳春面》 栗良平 第四单元中国新诗 10.《再别康桥》 徐志摩

1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12.《双桅船》 舒婷

13.*《地球,我的母亲》 郭沫若 14.*《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张同道

第五单元寄情于山川草木 15.《诗经 蒹葭》

16.《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7.《病梅馆记》 龚自珍 18. *诗二首:《咏史 郁郁见底松》左思《饮酒 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第六单元明清小说 19.《促织》 蒲松龄 20.《香菱学诗》曹雪芹

21.*《群英会蒋干中计》罗贯中 2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3.*《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高一(下) 第一单元平民意识 1.《老王》 杨绛 2.《项链》 莫泊桑 3.*《当炉女》 臧克家 第二单元伟人品格

4.《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5.《小溪巴赫》 肖复兴 6.*《春天的故事》 叶旭全 第三单元为理想而奋斗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8.《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9.*《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第四单元现代派小说 10.《哦,香雪》 铁凝 11.《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 12.*微型小说两篇:《在柏林》奥莱尔 《走出沙漠》沈宏

13.《药》评点原作:鲁迅评点:吴中杰第五单元亭台楼阁之感悟 14.《阿房宫赋》 杜牧 15.《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16.《项脊轩志》 归有光 17.*诗词四首:《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八声甘州》柳永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登快阁》 黄庭坚

第六单元中国古典诗歌 18.《孔雀东南飞》

19.《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20.律诗三首:《终南山》王维《登楼》杜甫《书愤》陆游 21.*绝句三首:《塞下曲》卢纶《从军行》王昌龄

《过华清宫》杜牧22.《诗赋论》(节选) 袁行霈高二(上) 第一单元读书生活

1.《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贾平凹 2.《获得教养的途径》 赫尔曼.黑塞 3.*《幼学纪事》 于是之 第二单元书评

4.《白莽作《孩儿塔》序》 鲁迅

5.《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 资中筠

6.*《密室的生活——评《安妮的日记》》迈耶.莱文

第三单元科学与艺术

7.《爱因斯坦与艺术》 赵鑫珊 8.《说数》 沈致远

9.*《自然笔记》 杨文丰 第四单元散文 10.《想北平》 老舍

11.《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 冯友兰 12.*《草莓》 伊瓦什凯维奇 13.*《漫谈散文》 季羡林 第五单元山水喻哲理 14.《诸子喻山水》 15.《秋水》(节选) 庄子 16.《前赤壁赋》 苏轼

17.*《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第六单元宋词、元曲 18.宋词四首:《雨霖铃》柳永 《踏莎行 郴州旅舍》秦观

《苏幕遮》周邦彦《声声慢》李清照 19.《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 20.元曲二首:《寿阳曲 远浦帆归》马致远《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21.*《长亭送别》 王实甫

22.*《词的起源与特点》 吴熊和

高二(下) 第一单元大自然联想 1.《故都的秋》 郁达夫 2.《晨昏诺日朗》 赵丽宏 3.*《瓦尔登湖》(节选) 梭罗 第二单元金钱和权力 4.《守财奴》 巴尔扎克 5.《关汉卿》(节选) 田汉 6.《别了,哥哥》 殷夫

7.*《告别权力的瞬间》 李辉 第三单元人类文化 8.《拿来主义》 鲁迅 9.《胡同文化》 汪曾祺

10.*《唐诗过后是宋词》 葛兆光

11.*《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 于沛 第四单元说明文、应用文 12.《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13.《走向21世纪的机器人》 王磊

14.*《关于文学名著阅读的调查》 解放日报

第五单元历史遗产 15.《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 16.《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7.*《新序》二则刘向 18.*《训俭示康》 司马光 第六单元古代散文 19.《过秦论》 贾谊 20.《师说》 韩愈 21.《石钟山记》 苏轼 22.*《劝学》 荀子

23.*《古代散文学习漫谈》 张中行

高三(上) 第一单元意境 1.《雨巷》 戴望舒 2.《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荷花淀》 孙犁

4.*《文学意境的特征》 顾祖钊 第二单元思想和精神 5.《宽容》序言房龙 6.《激流》总序巴金

7.*新时期诗歌二首: 《相信未来》食指《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梁小斌8.*《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第三单元品味与格调

9.《世间最美的坟墓》茨威格 10.《老人与海》 海明威 11.*《谈白菜》 李锐

12.*《悼念一颗枫树》 牛汉 第四单元议论文

13.《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14.《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15.*《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张汝伦 16.*《漫谈说理文》 朱光潜 第五单元亲情、家乡情 17.《采薇》

18.《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9.《陈情表》 李密

20.*诗词三首: 《月夜》杜甫

《夜雨寄北》李商隐《水调歌头》苏轼第六单元史传作品

21.《秦晋殽之战》 左丘明 22.《鸿门宴》 司马迁 23.*《苏武传》(节选) 班固 24.*《伶官传序》 欧阳修

25.*《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 郭丹

高三(下) 第一单元叙事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1.《阿Q正传》(节选) 鲁迅 2.《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3.*《套中人》 契诃夫 4.*《典型》 傅道彬 第二单元审美 5.《画说》 张大千

6.《你为什么会感到愉快——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朱光潜 7.*《昆剧的故事》 刘厚生 8.*《音乐短章》 纪伯伦 第三单元青年

9.《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 10.《生命的节日》 季栋梁 11.*《傅雷家书》两篇傅雷 第四单元戏剧 12.《雷雨》(节选) 曹禺 13.《曹操与杨修》 陈亚先

14.*戏剧知识短文两篇: 《戏剧文学》 谭霈生

《中国现代和当代话剧》 陈刚 第五单元古人品格 15.《论语》七则 16.《孟子》二章 17.*《国殇》 屈原

18.*《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19.*《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第六单元真善美境界 2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21.《兰亭集序》 王羲之 22.*《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23.*《秋声赋》 欧阳修 24.*文论十则:《人间词话》七则王国维 《板桥题画三则》郑燮

写作 1.调动你的积累 2.写出你独特的感受 3.让思想展翅飞翔 4.理清思路,合理布局

5.“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的技巧(曲折多变)

6.“画眼睛”——描写的艺术 7.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8.议论的角度

9.让论点站在坚实的基础上

10.驳斥谬论与阐明真理同样重要 11.让文章鲜活起来 12.文章不厌百回改

口语交际

聆听复述发言演讲讨论与访谈辩论

综合学习 1.优雅的汉语

2.流行语与社会文化现象 3.上海建筑与海派文化4.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5.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文化意蕴探究6.楹联的世界

7.走近杰出的科学家8.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9.我所敬慕的作家

附录 1.文言实词及其活用 2.文言虚词

3.文言中的固定结构4.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5.修辞 6.复句

第6篇: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5.2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 导学案

金属矿物

铁的冶炼导学案

温故互查1

两人小组复述,回顾一下知识。

1.

在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_。含量居所有金属元素第二位且应用最广泛的是____,仅次于铝。

2.

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⑴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

⑵“曾青得铁则化为铜”______________

3.生铁与钢的主要区别_________,炼钢的原料为_____。

设问导读2

一、阅读教材P123~P124的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

由于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地壳中的铁都以______的形式存在。

2、你知道的铁矿石有哪些?___________等。他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________。

我国铁矿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

3、人类冶炼最多,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什么?

4.比较Fe2O3和Fe的组成,请你大胆假设:

如何实现Fe2O3到Fe的转变?

温馨提示:.

⑴.可在一定条件下,让Fe2O3直接失“O”,转变为Fe。

⑵加入一种易与“O”元素结合的物质,主动夺取Fe2O3中的“O”,实现Fe2O3→Fe

二、用CO还原Fe2O3的探究

1.请完成Fe2O3与CO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配平方程式是发现了什么问题?)该反应是否为置换反应?为什么?

·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教材P124观察与思考

2.你能归纳出该实验的步骤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为什么要先通一段时间CO,再加热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实验中会出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

5.

点燃从尖嘴管口排出气体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

6.

实验结束后要先停止加热到试管冷却然后再停止通CO?________________

7.

如何验证实验中产生了铁?__________

8.该实验体现了CO的哪些化学性质。①_________②_______

观看演示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气处理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注意事项有: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

三、工业炼铁

①工业炼铁的原料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工业炼铁的设备是什么?_______

③在高炉里主要发生了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④高炉炼铁得到的铁是纯铁吗?

思考:

炼铁选用的铁矿石通常不仅要求含铁量高,而且要“有害元素“少,下列铁矿石你认为

适宜炼铁的是:(

)

A磁铁矿(Fe3O4)72.4%

B赤铁矿(Fe2O3)70%

C菱铁矿(FeCO3)48.3%

D黄铁矿(FeS2)46.7%

总结选用矿石冶炼金属需要考虑什么因素?_________________

四、金属的冶炼方法:P125拓展视野(学生阅读)

1.

______

2.湿法冶金(金属)

用活泼金属将一些不太活泼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自我检测3

1,炼铁的原料是(

)

焦炭

②生石灰

石灰石

空气

⑤铁矿石

⑥一氧化碳

A.②④⑥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⑥

D.

①③④⑤

2.高炉炼铁的原料中,其中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炼铁的原理与炼钢原理是否相同?

4.某同学使用下图琐事装置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加热;②.通入一氧化碳。请用上述实验步骤的标号填空:实验开始是,应先

____,然后_____。

⑵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硬质粗玻璃管中出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说明有___生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⑶试管中出现的现象为

__________,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⑷后面的酒精灯在上述装置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第7篇: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化学方程式整理小结

一.化合反应

1.镁带燃烧: 2Mg + O2 ==== 2MgO 2.铁丝燃烧及生锈:3Fe + 2O2 ==== Fe3O4 ;4Fe + 3O2 ===== 2Fe2O3(缓慢氧化) 3.铜丝加热及生锈: 2Cu + O2 === 2CuO ; 2Cu + O2 + H2O + CO2 == Cu2(OH)2CO3 4.铝丝加热或形成氧化膜:4Al + 3O2 === 2Al2O3 5.氢气燃烧或爆炸: 2H2 + O2 === 2H2O 6.碳的燃烧:2C + O2 ==== 2CO(不完全燃烧);C + O2 === CO2(完全燃烧) 7.硫的燃烧:S + O2 === SO2 8.磷的燃烧:4P + 5O2 === 2P2O5 9.二氧化碳被碳还原:C + CO2 === 2CO 10.人工固氮(合成氨):N2 + 3H2 ======= 2NH3

催化剂 11.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 Ca(OH)2 12.二氧化碳溶于水:CO2 + H2O == H2CO3 13.二氧化硫溶于水:SO2 + H2O == H2SO3 14.二氧化硫在空气中转化为三氧化硫:2SO2 + O2 ==== 2SO3 15.三氧化硫溶于水:SO3 + H2O == H2SO4 16.工业上制盐酸(氢气在氯气中燃烧):H2 + Cl2 === 2HCl 17.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l2 ===

2HCl 18.浓盐酸与浓氨水相靠近:NH3 + HCl == NH4Cl

二.分解反应

1.碳酸氢铵(碳铵)受热分解:NH4HCO

3NH3↑+ CO2↑+ H2O === 2.碱式碳酸铜(铜绿受热分解):Cu2(OH)2CO3 ===

2CuO + H2O + CO2↑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4.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制氧气:2H2O2 ===

2H2O + O2↑ 5.电解水:2H2O ===

2H2↑+ O2↑ 6.碳酸分解:H2CO3 == CO2↑+ H2O 7.碳酸钙高温煅烧分解:CaCO3 ===

CaO + CO2↑

8.电解熔融状态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2Al2O3 ===

4Al + 3O2↑

三.置换反应

1 氢气还原金属氧化物:Fe2O3 + 3H2 ===

2Fe + 3H2O;Fe3O4 + 4H2 ===

3Fe + 4H2O;

CuO + H

2 Cu + H2O === 2.碳粉还原金属氧化物:2Fe2O3 + 3C ===

4Fe + 3CO2↑;Fe3O4 + 2C ===

3Fe + 2CO2↑;

2CuO + C ===

2Cu + CO2↑ 3.制取水煤气:C + H2O ===

CO + H2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通电

高温 通电

△ △

点燃

点燃 粉尘等

高温、高压 高温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 点燃

潮湿空气 点燃

MnO2

4.铝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2Al + 6HCl == 2AlCl3 + 3H2↑;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5.镁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Mg + 2HCl == MgCl2 + H2↑;Mg + H2SO4 == MgSO4 + H2↑ 6.铁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Fe + 2HCl == FeCl2 + H2↑;Fe + H2SO4 == FeSO4 + H2↑ 7.锌与盐酸、硫酸反应制氢气:Zn + 2HCl == ZnCl2 + H2↑;Zn + H2SO4 == ZnSO4 + H2↑ 8.湿法炼铜法,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9.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Cu + 2AgNO3 == Cu(NO3)2 + 2Ag 10.铝热剂反应:2Al + Fe2O3 ===

Al2O3 + 2Fe;8Al + 3Fe3O4 ===

4Al2O3 + 9Fe 11.金属镁与二氧化碳反应:2Mg + CO2 ===

2MgO + C

四.复分解反应:

1.酸碱中和反应:HCl + NaOH == NaCl + H2O;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H2SO4 + Ba(OH)2 == BaSO4↓+ 2H2O;Ca(OH)2 + 2HCl == CaCl2 +2H2O 2.金属氧化物与酸溶液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CuO + H2SO4 == CuSO4 + H2O

MgO + 2HCl == MgCl2 + H2O;Al2O3 + 3H2SO4 == Al2(SO4)3 + 3H2O 3.碳酸盐与酸溶液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Na2CO3 + 2HCl == 2NaCl+ CO2↑+ H2O

K2CO3 + H2SO4 == K2SO4 + CO2↑+ H2O 4.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CuSO4 + 2NaOH== Cu(OH)2↓+Na2SO4

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5.Ag+与Cl-反应:HCl + AgNO3 == AgCl↓+ HNO3;NaCl + AgNO3 == AgCl↓+ NaNO3 6.Ba2+与SO42-反应:BaCl2 + CuSO4 == BaSO4↓+ CuCl2;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7.纯碱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 8.铵盐与碱反应产生氨气:NH4NO3 + NaOH == NaNO3 + NH3↑+ H2O

(NH4)2SO4 + Ca(OH)2 == CaSO4 + 2NH3↑+ 2H2O

五.其他反应类型:

1.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Fe2O3 + 3CO ===

2Fe + 3CO2;Fe3O4 + 4CO ===

3Fe + 4CO2;

CuO + CO ===

Cu + CO2

2.非金属氧化物与碱溶液反应:CO2 + Ca(OH)2 == CaCO3↓+ H2O;CO2 +2NaOH == Na2CO3 + H2O

SO2 +2NaOH == Na2SO3 + H2O 3.有机物燃烧:CH4 + 2O2 ===

CO2 + 2H2O; C2H6O + 3O2 ===

2CO2 + 3H2O

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CxHyOz + (

点燃 4xy2zy)O2

===

xCO2 + H2O

42光照 点燃 点燃

点燃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4.绿色植物光合作用:6CO2 + 6H2O ===

CHO + 6O2

叶绿素 6126

第8篇:初三化学知识点沪教版

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三化学知识点沪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化学知识点1

一、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1)单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铜在空气中受热:4.铝在空气中燃烧: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2)化合物与氧气的反应:

10.一氧化碳燃烧:11.甲烷燃烧

12.酒精燃烧:1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室制氧气原理1)

14.过氧化氢分解: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16.生石灰溶于水:17.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18.镁燃烧:19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氢气还原氧化铜21.镁还原氧化铜

23.碳充分燃烧:24.木炭还原氧化铜:

25.焦炭还原氧化铁:

26.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27.碳酸不稳定而分解:28.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29.高温煅烧石灰石(工业制二氧化碳):

30.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鉴别二氧化碳):

3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3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33.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灭火器的原理):

34.锌和稀盐酸35.铁和稀盐酸

36.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MgO、P2O5、CaO、、KClO3、KCl、、NaCl、无水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

4.硫:淡黄色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

7.(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

三、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四、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6,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7、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8、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1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16、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18、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19、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0、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21、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

2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五,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多变一2.分解反应:一变多

3.置换反应:一单换一单4.复分解反应:互换离子

六,实验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

“茶(查)、庄(装)、定、点、收、利(离)、息(熄)”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盛装药品,连好装置

“定”试管固定在铁架台、“点”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收”收集气体、“离”导管移离水面

“熄”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2,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4、用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

“一通、二点、三灭、四停、五处理”

“一通”先通氢气,“二点”后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三灭”实验完毕后,先熄灭酒精灯,“四停”等到室温时再停止通氢气;“五处理”处理尾气,防止CO污染环境。

5、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氧正氢负,氧一氢二”:正极放出氧气,负极放出氢气;氧气与氢气的体积比为1:2。

6、组成地壳的元素:养闺女(氧、硅、铝)

7、原子最外层与离子及化合价形成的关系:

“失阳正,得阴负,值不变”:原子最外层失电子后形成阳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价;原子最外层得电子后形成阴离子,元素的化合价为负价;得或失电子数=电荷数=化合价数值。

8、过滤操作: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9,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10,实验中的规律:

①凡用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都选用高锰酸钾制O2装置(固固加热型);

凡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加热制气体的都选用双氧水制O2装置(固液不加热型)。

②凡是给试管固体加热,都要先预热,试管口都应略向下倾斜。

③凡是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都可用排水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都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凡是生成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都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④凡是制气体实验时,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管应露出橡皮塞1-2ml,铁夹应夹在距管口1/3处。

⑤凡是用长颈漏斗制气体实验时,长颈漏斗的末端管口应插入液面下。

⑥凡是点燃可燃性气体时,一定先要检验它的纯度。

⑦凡是使用有毒气体做实验时,最后一定要处理尾气。

⑧凡是使用还原性气体还原金属氧化物时,一定是“一通、二点、三灭、四停”

11、催化剂:一变二不变(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它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物质是催化剂)

氧化剂和还原剂:得氧还,失氧氧(夺取氧元素的物质是还原剂,失去氧元素的物质是氧化剂)

七、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八、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O2、N2、CO2、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21%、78%、0.03%、0.94%、0.03%

九、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2、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十、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十一、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

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十二、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初三化学知识点2

酸碱盐的相互关系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置换反应)

26.锌和稀硫酸反应:Zn+H2SO4===ZnSO4+H2↑

27.铁和稀硫酸反应:Fe+H2SO4===FeSO4+H2↑

28.镁和稀硫酸反应:Mg+H2SO4===MgSO4+H2↑

29.铝和稀硫酸反应:2Al+3H2SO4===Al2(SO4)3+3H2↑

30.锌和稀盐酸反应:Zn+2HCl===ZnCl2+H2↑

31.铁和稀盐酸反应:Fe+2HCl===FeCl2+H2↑

32.镁和稀盐酸反应:Mg+2HCl===MgCl2+H2↑

33.铝和稀盐酸反应:2Al+6HCl===2AlCl3+3H2↑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4.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35.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Zn+CuSO4===ZnSO4+Cu

36.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Cu+Hg(NO3)2===Cu(NO3)2+Hg

(3)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37.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38.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39.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40.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41.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MgO+H2SO4====MgSO4+H2O

42.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2HCl====CaCl2+H2O

(4)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43.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CO2====Na2CO3+H2O

44.苛性钠吸收二氧化硫气体:2NaOH+SO2====Na2SO3+H2O

45.苛性钠吸收三氧化硫气体:2NaOH+SO3====Na2SO4+H2O

46.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CO2====CaCO3↓+H2O

47.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Ca(OH)2+SO2====CaSO3↓+H2O

(5)酸+碱--------盐+水

48.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49.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KOH====KCl+H2O

50.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Cu(OH)2====CuCl2+2H2O

51.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52.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Fe(OH)3====FeCl3+3H2O

53.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54.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55.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2KOH====K2SO4+2H2O

56.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Cu(OH)2====CuSO4+2H2O

57.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2Fe(OH)3====Fe2(SO4)3+6H2O

58.硝酸和烧碱反应:HNO3+NaOH====NaNO3+H2O

(6)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59.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60.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61.碳酸镁与稀盐酸反应:MgCO3+2HCl===MgCl2+H2O+CO2↑

62.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反应:HCl+AgNO3===AgCl↓+HNO3

63.硫酸和碳酸钠反应:Na2CO3+H2SO4===Na2SO4+H2O+CO2↑

64.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7)碱+盐--------另一种碱+另一种盐

65.氢氧化钠与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66.氢氧化钠与氯化铁:3NaOH+FeCl3====Fe(OH)3↓+3NaCl

67.氢氧化钠与氯化镁:2NaOH+MgCl2====Mg(OH)2↓+2NaCl

68.氢氧化钠与氯化铜:2NaOH+CuCl2====Cu(OH)2↓+2NaCl

69.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Na2CO3===CaCO3↓+2NaOH

(8)盐+盐-----两种新盐

70.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AgNO3====AgCl↓+NaNO3

7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BaCl2====BaSO4↓+2NaCl

初三化学知识点3

一.氧气(O2)

1.氧气性质

1.1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略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1.2化学性质降温降温

(1)来源:植物的光合作用

CO2+H22+C6H12O6

(2)实验P31

a.木炭+

现象:空气中保持红热状态;纯氧中发出耀眼的白光。都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时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b.蜡烛++水

现象:空气中发出黄光,纯氧中发出白光

c.铁+

现象:空气中不燃烧;纯氧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注意:①铁丝卷成螺旋状,为了增加受热面积

②下端系火柴,为了引燃铁丝

③集气瓶底放水或铺细沙,防止产物炸裂瓶底

d.硫+

现象: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两者都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类型:①剧烈氧化:快,有明显的现象

②慢,无明显现象

3.氧气的制备

(1)工厂制氧:分离液态空气N2(沸点低,先汽化)②O2

(2)实验室制氧高锰酸钾法实验P35

a.药品:高锰酸钾,紫黑色固体,溶于水成紫红色

b.KMnO+二氧化锰+氧气2MnO4+MnO2+O2

c.装置:固固加热型

d.收集:

①排水法(不易溶于水)优点:纯缺点:不干燥

②瓶口向上排气法(密度大于空气)优点:干燥缺点:不纯

e.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内,若复燃,则为氧气

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复燃,则已满

f.实验顺序:连——查——装——定——点——收——移——熄

g.注意:

①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②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④试管中的导管口塞棉花,防止高锰酸钾小颗粒堵塞导管

⑤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⑥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⑦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⑧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3)实验室制氧双氧水法实验P36

a.原料:双氧水和二氧化锰

b.H2O二氧化锰+氧气2O+O2

c.装置类型:固液不加热型

d.催化剂

第9篇: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突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较正确的化学学习方法,能够掌握学习规律,识物达理,并能充分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规律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学生“死学知识,学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走上活学活用的轨道上来。

(四)、学习态度与习惯及学习兴趣的分析

多数同学具备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他们能够通过记笔记、建立问题记录本等方法帮助学习,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了科学的学习态度。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编排体系

本学期化学课讲授内容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共四章。

第六章:溶液现象

第七章 :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以下栏目:

“活动与探究” 即同学们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会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

“拓展视野”等 增加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增加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联想与启示” 即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

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对已有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明创造。

(二)教材编排体例及特点:

本教材以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准则,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体现“三个面向”的精神为努力方向,在内容编排上,注意处理学生认知规律和化学知识结构的关系,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体现以探究性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

(三)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

1、有关溶液的知识;

2、中和反应等有关酸碱盐的实验;

3、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认识;

4、化学与社会发展等有关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酸碱盐的性质;化学与环境保护

2、难点:

溶液度的知识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学习酸碱盐的性质和有关性质及计算

四、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业务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学习市教研室“自主、综合、拓展、创新”课题实验和“先学后教”精神和“快乐教育”理念。

2、通研大纲、教材,熟知大纲对知识、能力等的要求,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编排体例、体系及知识结构,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案,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40分钟要效益;使课堂充满快乐。

4、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育观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参与教师换脑工程,以适应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四为主原则”,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活动成为课堂的中心;

5、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要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最后一名学生,不放弃最后一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6、积极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授课效率,争取计算机达到高级水平;

7、做好特长生培养工作。在教学中,注意发现特长生,并积极做好特长的培养,使之成为合格加特长的学生;

8、建立健全成绩检查评价制度。精选习题,认真批改作业,在作业批改中坚持使用激励性评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

9、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建立“问题记录本”,要求学生人人做到每日一问;建立“错题记录本”,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错题;建立“典型题目集锦本”,做到聚集精华,举一反三。并指导学生预习、复习、解题的思路和能力;

10、积极开展化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开辟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应用知识、获取知识;实现快乐教育

11、在学生组织学习互助小组,发挥优等生的“小老师”作用,“一帮

一、一帮多、多帮一”,做好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12、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议,指导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寓教与乐。

上一篇:纪检工作调研文章下一篇:夫妻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