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2022-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关于经济工作会议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关于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听取和审议我省教育专项工作报告,是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工作的依法监督,也是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全面检查和推动,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做好配合工作。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关要求,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教育工作,请予审议。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近年来,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着力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努力让全省适龄儿童少年“念上书”、“念好书”。

(一)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继上世纪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后,2002年和2005年相继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并于2006年印发了《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6月,赵洪祝书记到浙江工作不久,就专题调研科教兴省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赵洪祝书记再次指出“教育是发展的基石”,“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吕祖善省长多次深入基层就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进行调研,主持研究有关重大问题,并亲自进行动员部署。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省政府先后统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为加快农村教育发展,2004年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届政府要下大决心把农村教育搞上去,让所有的农村孩子都念上书篇:好书”;2005年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现场会,部署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2006年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开展高校“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补助43亿元化解省属高校的建设债务,并于2007年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推进高校加快工作重心转移。为促进教育公平,省政府积极强化政府责任,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省政府还通过教育法律法规普及宣传、依法行政执法检查等措施,推进各级政府、各类学校提高法制意识,加强依法治教。

(二)促进教育事业实现“两大跨跃”。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全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两大跨跃:一是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跃。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2004年,我省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宣布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目前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4%。二是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跃。通过加快高教园区和新校区建设,努力扩大高等教育容量,大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达到77所,各设区市基本形成“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78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自2002年以来每年保持在70%以上。还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比200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全国省区中列第一位。这两大跨跃,标志着我省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全面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主体,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德育导师制,修改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取消了开除、勒令退学等惩戒条款。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实现规模办学,提高办学效益。2002年—2007年,小学校数从8962所减少到4813所,减少46.3%;校均规模从384人提高到697人,提高82%。初中从2173所减少到1801所,减少17.1%;校均办学规模从928人提高到997人,提高7%。推广名校集团化、城乡共同体等做法,以多种形式提高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广“订单式”、“模块化”培养,实行“双证制”教育。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基础上,2007年省政府决定四年内投入27.7亿元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

(四)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开放。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在“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框架下,努力激发设区市政府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在办学体制改革上,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民办教育成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民办本专科学生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9.5%,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总数的22.9%,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总数的16%,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总数的61.8%。在考试制度改革上,深化了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免试就近入学,按照高中新课程的要求制定了新的高考方案。在对外开放上,我省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来我省就读,目前全省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已超过7000人。省内高校到国外举办了8所孔子学院。

二、坚持教育统筹发展,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着眼于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省政府在统筹发展各类教育的同时,重点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一)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省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财政体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做到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

1、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逐步建立了以财政为主体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机制。2007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706亿元,是2003年的1.8倍,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40亿元,占总投入的62.36%,是2003年的1.96倍。预算内教育经费38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1.25%,是2003年的2倍。积极争取财政部支持,按“三税”(即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5%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拓展教育投入渠道,按照成本分担原则确定了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政策;规定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教育事业发展;通过落实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或参与办学。

2、认真落实“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从2003年到2007

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增长19.5%、22.3%、15.5%、19.6%、23.5%,分别比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4.6、6.0、1.9、4.3、7.2个百分点。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也实现了逐步增长。2003-2007年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支出,高等学校增长24.7%,职业高中增长100%,普通高中增长68.6%,初中增长129.6%,小学增长109.5%;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高等学校增长6.5%,职业高中增长138.4%,普通高中增长66.7%,初中增长220.6%,小学增长214.1%。我省生均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水平在全国省区中名列前茅。2003-2007年教师人均年收入,高校增长38.4%,职业高中增长47.1%。普通高中增长46.4%,初中增长43.5%,小学增长36.6%。

3、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着力加强经费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和教育投资项目,分别划分为3类或5类地区,省级财政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对重点项目专项资金全面推行绩效考核,并把绩效考核情况和资金安排挂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校财县管”制度,各市、县(市、区)成立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把辖区内各校的经费收支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规范教育财务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学校各项收费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全面取消义务教育学校代办服务和办班收费。

(二)着眼教育均衡,重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

省政府把教育支持政策的重点放在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上,统筹城乡、区域教育,加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逐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1、以创建“教育强县”为抓手,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加大“教育强县”创建力度,激励县级政府强化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和投入责任,提高县域教育发展水平。目前全省76%的县(市、区)已成为“教育强县”,83%的镇(乡)成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人口覆盖率达80.6%。为促进区域间的教育均衡,省政府从2002年起组织杭州等8个市本级和34个教育强县(市、区)对口支援25个欠发达县(市、区),五年内支援地区累计向受援地区捐赠资金6271万元和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2007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四年内组织落实超过6900万元的教育对口支援资金,重点帮助受援地区开展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及资助贫困学生。

2、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为契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2005-2007年全省投入34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1.8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全省拆建、改造、新建学生公寓和食堂285万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实现了1人1床,生均食堂面积达到1平方米,共惠及1000余所农村学校、200多万名农村学生。着眼于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省政府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建设计算机教室和音像播放点,把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到农村。2007年起省政府出资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去年共向全省2800多所农村中小学配送了141.7万册图书。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生均办学条件差距逐步缩小。

3、以开展“标准化建设”为载体,促进校际均衡。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我省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对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校舍面积、用地面积、规划设计、结构安全、通风采光、校园配套、环境绿化及体育活动设施等提出了具体建设要求,使校际间向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大体平衡。目前全省已有2994所中小学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占学校总数的45.3%。

4、以政府资助为主体,促进各类人群受教育机会的均衡。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2007年初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2008年春季开始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省实现了由政府供给的义务教育。2003年开始加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以“教育券”形式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子女、列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的未成年人、由社会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农村残疾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2005年起把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扩大到低收入家庭,比例从4.9%扩大到9%,并建立免费供应的爱心营养餐制度。2007年资助面又扩大到14%。各地还采取优惠加分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促进特殊教育向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2008年春季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5、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省有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8.7万人,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的55.1%。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按国家有关规定,全面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不断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加强农村教师培训,2005-2007年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实现了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工资、县及以上政府出台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等项目,均列入工资统发范围按时足额发放,未发现拖欠教师工资情况。我省还规定:对在乡镇(不含城关镇)及以下中小学工作的教师,从2006年7月1日起,实行浮动一级薪级工资,浮动工资满8年后予以固定,固定后继续浮动。对退休时浮动工资时间未满8年,但在符合享受浮动工资条件的学校满20年的,可将浮动的薪级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对于到乡镇以下中小学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实行直接转正定级,并在此基础上高定一级薪级工资。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政策,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平均每月200元的津贴。实施教师支教制度,鼓励在县域内开展城乡教师支教,并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必须有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年的经历。省政府每年集中从教育强县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县支教。城乡教师的学历、职称差距逐渐缩小。

(三)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省政府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努力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

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2007年全省投入48.2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4.2亿元),实施了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1、加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坚持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原则,要求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地方可用部分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普通高中,所有的县建成1-2所骨干职业学校。省扶持100所县级骨干职校增强办学能力,重点扶持欠发达县(市)建设1所骨干职业学校。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校54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95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182所。

2、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省政府积极扶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并给予50%的经费补助,其中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按不超过200万元、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进行省级补助,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全省已建设了3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2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有所改善。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展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进行单独评审,激励职业教育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有400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有15名教师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9%。

4、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奖学工作。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并在奖助学金方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给予倾斜。保持普职招生的适当比例,促进初中毕业后学生合理分流。扩大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规模,2006年开始对农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含低保)家庭子女等5类学生减免学费和代管费,资助比例达到10%,还把经济困难的中职学生纳入爱心营养餐资助范畴。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免除学费。2007年通过完善资助体系,对未列入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一、二年级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

5、加强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职业教学综合改革。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推动职业教育思想转变,促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通过“3+2”等教学模式,搭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通道。推行学分制、分层教学,更加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积极探索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基本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全省共建立了25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还建立了一批由校企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6、加强劳动力素质培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分层分类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用人单位优先招录经过职业教育拥有职业资格的人员。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广泛开展以农业专业技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2003年以来已培训近1000万人次。从2006年开始,政府出资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迄今已培训22万余名农村预备劳动力。

三、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省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念好书”的要求与时俱进,并上升为人民群众的主要教育诉求和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此,我省教育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不足。

(一)教育投入仍然相对不足。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教育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过去5年中,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44%、2.47%、2.36%、2.29%、2.3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20.5%、21.2%、20.5%、21.2%、21.3%,这与法律规定教育经费“两个提高”的要求还有差距。部分县(市、区)财政教育拨款在个别年份没有达到法定增长要求。近年来增加的投入,用于惠民减免的“替代性”支出较多,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投入增加不多。教育投入用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装备和职业教育不够。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标准还不高,地区之间投入不平衡,2007年最高的地方小学580元、初中800元,最低地方小学230元、初中330元。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存在教育经费预算不到位、拨款不及时甚至截留、挪用现象。各级各类教育都存在较大的偿还基建债务压力。

(二)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仍然较大。目前全省城乡小学生均仪器值比例为1.58:1,初中为1.35:1;小学高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1.16:1,初中为1.19:1;小学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1.05:1,初中为2.48:1。农村教师收入水平、住房条件等与城市学校教师差距较大,农村教师编制偏紧,使农村学校优秀教师难进、难留现象突出。全省还有6个班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555所,基本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三)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全省就业准入制度还未得到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待规范。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充分体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配套衔接不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还未能跟上生产实践、技术进步的变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还比较薄弱,日常运转经费比较困难,学生的实践教学欠缺。“双师型”教师不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存在身份、编制、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障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互动双赢、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劳动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利于技术性人才的成长,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职业教育还存有偏见。

(四)素质教育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和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格品德教育的有

效性、针对性不强。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比较普遍,“择校热”还未降温。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6-22岁学生近视率为63.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一些新矛盾新问题需要解决。人民群众:对接受15年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学龄流动儿童少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已超过90万人,使城市教育资源供给面临严重短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民办教育配套制度落后,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资趋缓。社区教育还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抓手,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氛围和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上述情况和问题,反映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需要我们各级政府依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促进教育发展。

四、按照“创业创新”总要求,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

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教育工作,促使我们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按照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切实把发展教育的理念加快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教育的工作重心加快转移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把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培养一切孩子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一)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做到“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落实各级政府的教育投入责任,检查督促各地财政教育拨款切实做到法定增长。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09年最低标准达到小学350元/生、初中达到550元/生,并逐步提高。提高“爱心营养餐”标准。在清理核实债务的基础上,争取到2009年全部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努力增加中小学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和逐步消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负债。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继续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更加关注和保障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致力于教育制度的公正、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均等。继续把教育支持政策的重点放在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上。完善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对现有的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或调整,对地处偏远山区、海岛,交通不便、需要保留的280所左右村小(教学点)进行改造,使其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通过结对帮扶、合作办学等方式,保证其教学质量。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标准化建设工程,5年内完成35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启动第二轮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抓好“书香校园”工程。认真落实第二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改进民工子女教育,省财政对流入地给予一定的补助。重视和改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和训练设施,使“三残”儿童少年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加强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坚持多元办园,强化政府主导,努力办好镇(乡)中心幼儿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督促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加快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重点是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探索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落实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责任,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扶持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扩大工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加快建立中高职相互衔接配套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标准。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培养,强化实训教学,强化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实施新一轮“六项行动计划”,进—步提升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创造条件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大幅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继续运用职业教育资源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和农民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城乡人均受教育水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四)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师收入分配制度、职务评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都有利于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用3年时间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骨干德育教师和骨干校长。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调整完善城乡学校编制标准。根据国家统—部署,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度。督促县、乡两级政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不断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研究落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五)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的着力点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一系列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实践。进一步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评价体系。改进完善教材设置和供应工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逐步把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初中。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和公布制度。加强对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违规办学行为。

(六)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学前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办学责任。研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完善民办教育的产权、人事监管等制度,加快形成“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努力使考试评价更有利于遏制升学竞争加剧的势头,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继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各类办学行为。把校园安全稳定放在突出位置,抓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和高校稳定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之后,省政府将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的审议意见,并积极研究整改,努力使我省的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作者:郑继伟

第2篇:关于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的安排,现将2006年以来我省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节能减排作为必要条件和保障措施摆到了突出重要是战略位置。“十一五”规划首次把节能减排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明确提出,要不折不扣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多次强调,经济发展是政绩,节能减排同样是政绩。按照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2006年以来,省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生态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切实把节能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叉快发展的倒逼机制,启动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十百千”节能行动和循环经济“991”工程、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组织开展“811”环境污染整治三年攻坚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通过强化领导,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依法监管,推动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持续下降,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硬任务。

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长担任组长的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节能办(省经贸委)和减排办(省环保局),明确备成员单位职责。各地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机制。下发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6]3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07]3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07]63号),加强规划指导,明确分年度实施目标进度计划,分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市、县(市、区和相关企业,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切实强化节能减排考核和问责制。相继召开全省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及时分析形势,强化指导,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

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总体上保持全国领先水平。节能方面,2006年、2007年,我省均完成了国家对我省的考核目标任务。两年累计实现万元GDP能耗下降7.55%,共节约1100万吨标煤,两年的节能量超过整个“十五”期间的节能总量。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3.9%左右,预计全年可实现年初预定的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减排方面,全省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0:2)的排放总量,2006、2007两年累计分别削减3.1万吨和6.3万吨,累计削减比例为5.21%和7.33%。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3%左右和5.9%左右,全年有望下降3%以上和4%以上(年度计划分别为下降3%左右)。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推进,促进了全省环境质量的稳步改善。去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三类标准以上的比例为67.2%,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60.8%,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2.3个和5.8个百分点,其中钱塘江流域省控断面三类标准以上的比例达73.3%,满足水域功能要求的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62.2%,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6.6个和13.3个百分点,11个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均大于292天,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一、节能降耗主要工作情况

(一)围绕引导产业科学发展,健全法规政策标准体系。

2006年以来,我省制订出台了《浙江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浙江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等近20个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节能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制订颁布了电力、建材、冶金、轻纺、石化等五大行业19项高耗能产品能耗强制性地方限额标准;编制并公布了三批《浙江省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导向目录》,制定发布了《浙江省水泥工业节能降耗工作指导意见》、《浙江省石油化工行业节能降耗工作指导意见》等35项产业节能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制订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信贷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锅炉等特种设备节能降耗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商贸领域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政策环境体系,加强了对节能的综合指导和监督管理。

(二)围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高耗能产业。

2006年以来,全省累计关停15家企业100万吨炼钢能力、13.2万吨炼铁能力;关停小火电机组344.51万千瓦,完成“十一五”关停计划的105%。如期实现2007年底前基本淘汰水泥机立窑和三年关停50%以上粘土砖瓦窑的目标任务,累计淘汰机立窑703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6000万吨;淘汰、关停砖瓦窑2331座,压减落后生产能力167.1亿块标砖,关停比例达62.5%,盘活土地4.4万亩。积极运用差别电价、差别电量计划和电力需求侧管理等经济和行政手段,调节和控制高耗能行业发展,关停和转产29家企业,促使35家淘汰类企业转变成鼓励类企业,淘汰类企业累计用电量下降了40.4%。严格落实能源规划和政策,规范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对未进行合理用能审查或未通过合理用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不予批准开工建设,不予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三)围绕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突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业培育和循环经济发展四大领域,大力推进节能技术改造。2007年全省共组织实施1745个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达158.7亿元。2007年,结合“十百千”节能行动,省级层面集中扶持了108项共性、关键性节能技术改造和高效节能产品应用。加强高耗能行业开展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集中供热、变频调速技术、系统能源优化等技术改造;引导宾馆、商场和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采用变频调速、冰蓄冷及绿色照明等节能新技术,重点耗能企业能耗持续下降,节能改造成效不断显现。如水泥行业现有34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发电装机容量17万千瓦。目前正在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32个,预计今年年底前有26个项目可以建成投产,装机容量16.8万千瓦。到今年底,全省水泥窑发电比例接近80%,仅此一项可以形威年节能能力80万吨。据测算,每万元节能改造投入可以形成3吨标煤节约能力,按照目前的煤炭市场价格推算,企业节能技改投入2-3年就能

见效益。围绕废弃物“三化”利用,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支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积极拓宽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从粉煤灰、冶金炉渣等传统的工业固废拓展到废旧家电、废旧轮胎等社会消费废弃物,从单一的固废利用向“三废”利用延伸。2006年以来,全省累计利用生活垃圾、粉煤灰、冶金炉渣等固体废物约7000余万吨,有19家企业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行,装机容量达26.7万千瓦,年可处理生活垃圾370万吨,可发电18,7亿千瓦时。全省新型墙材发展迅速,2008年预计新墙材产量达140亿块标准砖。

(四)围绕夯实基础保障,强化节能降耗工作手段。

一是加强能源统计制度建设。率先建立了建筑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能耗调查制度,同时,开展规模以下个体工业能耗统计方法的研究,完善单位GDP能耗公报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统计业务培训。是加强能源监察体系建设。2007年成立了浙江省能源监察总队,各地新建或重组市、县两级能源监察机构9个,目前,全省能源监察监测机构总数达到22个;加大能源监察力度,着重开展了重点用能企业的监察审计,截止今年10月底,全省累计完成重点用能单位监测、审计1982家,基本完成了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第一轮监察、审计;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对1311家重点用能企业实施了能耗月报制度,开展了月度监测。三是持续加大节能监督检查力度。去年上半年,省政府组织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检查,下半年又组织对各地节能降耗和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今年9月,对各市2007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评价。四是加强基层能源管理人员培训。2007年共举办了重点用能企业“能管员”、各市(县)节能主管部门及监察(监测)执法管理人员培训班11期,累计培训约1200人次。目前,全省95%以上重点用能企业“能管员”获得了专业“上岗证”。五是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宣传报道的意见》、《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浓厚氛围。省级层面举办了全省建筑节能展、开展了省政府机关大院节能咨询、“节能减排,无车日从我做起”等活动。各地广泛开展节能“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努力使节能意识深入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

二、污染减排主要工作情况

(一)围绕抓源头调结构控增量,大力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

编制完成全省各县(市、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并将其作为区域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环境准入依据,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大力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增长,努力通过优化发展降低排污总量。坚决淘汰小印染、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小冶炼、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继续抓好化工、医药、制革、印染、水泥、电力、冶炼、造纸和固废拆解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2006、2007两年全省共关停并转企业3521家。率先在全国基本完成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关闭了造纸行业全部草浆生产线,提前完成国家今年下达的淘汰2.64万吨造纸落后生产能力的任务;拆除了制革行业3000多个转鼓。化工行业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生产企业、污染严重生产车间、高污染生产工艺和设备,整体关闭了台州黄岩黄西外东浦化工区和衢州沈家化工园区。对印染行业普遍进行技术更新,加快淘汰0型缸和J型缸,鼓励使用气流缸,大力推广中水回用和污水集中处理,单位产量的废水排放量明显减少,仅绍兴市就减少了20多万吨/目的印染废水排放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公布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和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一律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近三年来,累计对862家企业实行了清洁生产审核。对765家企业实行了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开展了60个开发区(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

(二)围绕工程治理保减量,加快提升减排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

继顺利完成“811”环境污染整治三年攻坚行动后,全省上下又再接再厉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整治为突破口,治旧控新、监建并举,深入开展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污染物排放量实现明显下降。一是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推进了28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和中心镇、重点工业镇、生态敏感区乡镇、钱塘江直接面江乡镇和太湖流域所有建制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并同步推进配套管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累计建成投运149座镇以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705.8万吨/日,其中县以上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厂86座,设计处理能力573.2万吨/日,处理率达到68.2%。今年计划建成的100个(实际安排106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已全部开工建设,到10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24.2亿元,有94个镇污水处理项目提前建成或基本建成,其中太湖流域的74个镇有43个已建成或基本建成;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污水收集管网600公里,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75%左右。二是全面开展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治理设施建设。2006年以来,这方面已累计投资55亿元。目前,全省65台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已有51台建成脱硫设施,已脱硫的装机容量占全省12.5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总容量的84.7%。同时,省政府要求省内所有燃煤火电机组,包括国家减排责任书中未作要求的机组,必须在2010年底前建成脱硫设施。目前剩余的14台未脱硫现役机组中,除台州电厂5台13.5万千瓦机组计划在2009年前关停外,其余9台共397万千瓦机组均已开工建设脱硫设施。三是加强热电企业脱硫设施配套。全省共有137家热电企业安装了烟气二氧化硫在线监测装置,今年上半年已全部通过环保验收;杭州、宁波、绍兴等市开展了热电企业脱硫设施改造,循环流化床锅炉逐步实行炉外烟气脱硫,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各地还严格执行“以热定电”政策,热电联产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四是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改造。2006、2007两年全省共治理2908家工业企业,投入治理资金106亿元,大幅度削减了污染物排放量。五是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近3年来,全省累计完成196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成生态养殖小区491个,已关停禁养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今年底止,全省可完成存栏猪200头以上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其中杭嘉湖太湖流域可完成存栏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场污染治理。大力推行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和山区农村“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置”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新建改建1221座乡镇垃圾中转处理设施,23236个行政村实行了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全省已有5253个行政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实施“百万农

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累计建成沼气池108,5万立方米。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累计整治农村河道已超过1.6万公里。

(三)围绕巩固提升减排绩效,着力构建减排长效监管执法体系。

一是加大减排监管力度。全力建设环境自动监测监控体系,经过“811”整治特别是去年以来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已经建成8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6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和1452家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装置,今年以来已经完成验收全部投入运行,并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网络已基本形成;大力推行日常监管和“百厂千次”飞行监测相结合的污染源监管方法,并将之纳入生态省建设考核,省本级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1000家次以上的“飞行监测”,对全省重点污染源实施突击性抽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监管效果。今年1E9月,全省“飞行监测”企业达标率达72.6%,比2006年提高17.9个百分点。二是持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全省上下每年都组织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联合执法行动,不断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处罚额连年居全国首位,有力震慑了违法排污行为。坚持重点环境问题挂牌督办制度,在进一步巩固深化上一轮“811”行动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又梳理出“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第一批省级挂牌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从今年5月开始,实行省级有关部门分区包干蹲点督查制度,整治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年底前,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小冶炼污染、湖州南浔旧馆镇有机玻璃污染、衢州常山化工园区环境污染3个重点环境问题有望实现“达标摘帽”。三是开展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我省作为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省份,在去年8家企业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又在190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开展试点。环境监督员制度的推行,强化了企业环保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有力促进了污染减排。

(四)围绕动员引导全社会参与污染减排,着力强化法规政策支撑和体制机制创新。

近三年,是我省环保立法进程最快、法规规章出台最多的三年。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先后制定颁布了《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地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努力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执法监管。一是制定实施《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我省环境保护的意见》(浙政办发[2007]47号)等政策,引入市场手段,运用经济杠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资参与环保基础设施、污染减排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二是建立差别发电计划制度,实施符合城排要求的脱硫电价补贴政策,引导和促进未脱硫机组加快脱硫设施建设步伐。三是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在太湖流域和各地开展了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嘉兴等地已成立了排污权交易中心,试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今年,省委、省政府又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作为重点课题,由分管副省长牵头开展调研,目前已经编制《浙江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正抓紧上报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将我省列为排污权交易试点省份。四是积极推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金融环境政策。通过建立相关联席会议和信息通报制度,发挥金融杠杆的制约作用,“倒逼”企业加大污染减排力度。五是推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全省对近3000家工业企业进行了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公开了相关信息,并开展群众参与监督环境违法有奖举报等活动,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污染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主动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3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的生产力布局和有限的环境容量,决定了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持续推进,产业、城镇和人口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必将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巨大的压力。节能减排领域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还亟待破解,有些政策措施的落实还不够到位。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业调整升级相对滞后,高耗能、高排放的经济结构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受历史遗留和当前加快发展需求的双重制约,依靠工业带动和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局面仍将占据主导。我省企业点多面广,一些地区产业低、小、散特征明显,无序耗能、无序排放的现象在局部地区依然突出。而且,在一定时期内,我省产业结构重化趋势明显,节能减排压力持续加大。特别是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依然偏低,从根本上制约了节能减排的效果。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全省第三产业比重平均每年要递增1个百分点,到2010年达到45%。到去年底,全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0.7%,2006、2007年两年仅分别提高了0.1、0.6个百分点。目前,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11%,比2002年仅提高了0.14个百分点。从污染减排来看,全省结构减排措施产生的化学需氧量削减量占全部削减量的比例偏低,2007年只有20%左右,今年上半年降为15%。

(二)能源消耗刚性增长,企业节能潜力和空间有限。我省有发展临港工业的优势。近年来,一批临港石化、钢铁、造纸等高耗能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今后三年,仅冶金、化工、建材这三大行业又有19个高能耗项目将相继投产,新增用能将高达720万吨标煤,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将达6万多吨。同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省居民生活用能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幅度。夏、冬季用电高峰全省空调负荷接近1000万千瓦,已占全省最高统调负荷近1/3,居民个人拥有汽车数量近5年来年均增长23.8%,总数已达238万辆,节能降耗和城市空气质量改善面临着新的更大挑战。与此同时,2007年我省0.83吨标煤的万元GDP能耗,已远低于全国“十一五”末即2010年0.98吨标煤的目标值,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三)部分地区污染治理设施建、管、用脱节,制约了污染减排能力的发挥。一些地区虽然污水处理厂建成了,但是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明显滞后,污水截污纳管率、处理率仍然偏低。截至今年8月,全省123家已纳入统计的污水处理厂中,处理负荷率在60%以下的有31家,占25%。与此同时,企业包括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尚不稳定,局部超标排放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飞行监测”达标率虽然已有明显提高,但离80%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度由省级监测机构实施监督监测的60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总体达标率仅为60.5%。部分污水处理厂虽然达标排放,但排放浓度偏高,减排效果不明显。一些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还未得到妥善处置。个别燃煤火电机组的脱硫设施运行不正常,热电企业脱硫设

施投运率普遍不高,也放空了减排能力。

(四)政策综合效应不明显,节能减排能力建设亟待加强。这几年围绕节能减排,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如何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技术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匹配,还难以满足节能减排的需要,政策的综合作用还不明显。现有的一些政策措施和激励约束机制,如排污许可证、排污权交易、建设项目节能前置审查等,还亟需立法支持。在区域性行业性污染问题的解决、污水处理厂排放达标率及燃煤电厂脱硫机组运行效率的提高、企业中水回用及长效监管等方面,也需要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资金投入必然受到制约,明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将更为困难。与此同时,随着节能减排任务的加重、要求的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人员配备、装备建设、技术支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出。特别是市、县两级,人员普遍少,装备不足,执法监管能力也亟待进一步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总体来看,我省节能减排工作压力很大,形势不容乐观。要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今后三年的任务更繁重。下一步,省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省的要求,抓紧实施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行动计划(2008--2012),进一步创新思路、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完善机制,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确保节能减排指标和任务的完成,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五个方面:

(一)着眼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一是督促引导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把节能减排作为保障民生、促进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二是切实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执行刚性。省政府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省级各有关部门、备市县(市、区)政府按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要求,抓好本系统、本行业、本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政绩考评体系,完善目标责任考核办法,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和“一票否决”制。三是着力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源头控制。完善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环境管理政策,加快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努力实现环境优化发展、节能优化发展。深入开展建设项目和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完善化工、造纸、印染、食品酿造、制革、热电行业的环境准入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增长。对未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地区和行业,严格实行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四是全面落实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抓紧实施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各项重点工程,加大江河水系源头地区生态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快工业设备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生活节能和燃煤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建设,扎扎实实提高节能减排能力。

(二)坚持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狠抓节能降耗各项措施的落实。

一是狠抓结构节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幅继续高于全部工业增幅。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积极构筑现代工业体系,加大装备制造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高能耗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分步实施电力、冶金、水泥、氮肥、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大集中供热范围内小锅炉拆除力度,加快关停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常规燃煤火电机组。2010年底前,确保完成“十一五”期间关停327.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任务。二是狠抓技术节能。加快实施“958”行业龙头骨千企业技术赶超计划,每年组织实施100个技术赶超项目。着力推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化纤、石化、服装、家电、照明电器等行业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快电力、建材、化工、冶金、印染等高耗能行业技术改造步伐,进一步拓展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技术改造工作。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大力推进太阳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今后三年,力争全省每年节能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超过100亿元,每年新增节能能力300万吨标煤以上。三是狠抓管理节能。健全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重点用能单位动态监督跟踪检查机制,健全重点耗能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对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督查和能源审计。强化公共机构和服务业节能管理,对年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的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政府大楼等加大节能监管力度。强化能耗限额标准实施力度,加快健全标准体系,开展重点耗能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节能管理技术和经验,推行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备领域节能管理。

(三)深入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强力推进污染减排重点工程。

一是继续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进一步巩固深化上一轮“811”行动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成果,抓好“811”新三年行动省级督办的11个重点环境问题的整治,逐个落实整治方案,限期解决污染问题。在今年完成杭新景高速公路沿线小冶炼污染、湖州南浔旧馆镇有机玻璃污染、衢州常山化工园区污染3个重点问题整治的基础上,2009年底前完成宁波临港工业废气污染、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丽水经济开发区革基布合成革行业污染问题的整治,2010年底前完成其他5个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整治。二是继续深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整治。深入实施《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全面落实国家13个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督促企业特别是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加强污染治理和长效管理,切实提高工业企业排放达标率。2009年、2010年重点工业污染源“飞行监测”达标率分别达75%和80%以上。继续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今年,要完成15个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到2010年,基本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对污染物排放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严格实施限期治理,逾期完不成整治任务的坚决予以停产关闭。三是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加强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管网配套建设,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改造,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切实提高城镇污水截污纳管率、处理率和达标率。到2010年,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其中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市区达到83%;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其中太湖流域达到80%,钱

塘江流域达到70%。与此同时,加快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到2010年,全省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厂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继续加强农村垃圾收集处置能力建设。到2010年,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力争达到5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全省新建15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全面完成年存栏猪100头以上、存栏牛1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户)排泄物治理。与此同时,继续推进重点减排项目实施,特别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现役电厂脱硫设施建设进度。今年,要确保完成100个建制镇(其中太湖流域74个)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800公里的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按照中央加大投资、扩大内需的要求,明后两年还要进一步加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和城镇污水收集管网的投资和建设力度,并逐年形成有效减排量。2009年,完成嘉兴发电有限公司、嘉华发电有限公司、镇海发电有限公司、温帅l发电厂、舟山发电厂等5家企业9台共397万千瓦的燃煤机组脱硫改造任务,争取关停台州发电厂5台13.5万千瓦机组。

(四)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强化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措施。

一是完善法规政策,依法强化节能减排。积极争取省人大常委会的支持,加快修订和制定《浙江省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浙江省废弃电器电子回收处理管理办法》、《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编制实施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专项规划,制订完善行业、企业地方环境标准体系,强化节能减排宏观管理和指导。加快制订推行产品用能限额标准,全面推行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加强节能减排预警制度建设,不断强化环境“三同时”管理、排污许可证管理、上市企业环保核查等制度。二是加强执法检查,严格督促节能减排。切实加强节能降耗监管,组织开展节能降耗专项监察执法行动。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对大型公共建筑和企业的用能情况进行抽查。继续完善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建设,提升环境监测监控能力,强化检查和稽查制度,每月组织开展“百厂千次”飞行监测行动,定期不定期组织专项督查、暗查,对重点难点环境污染问题实行挂牌跟踪督办。通过加大节能减排执法查处力度,努力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的问题。三是运用经济杠杆,积极引导节能减排。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大节能减排的资金投入。落实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税减免规定和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以及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的投资抵免和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生态补偿政策,调动各地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欠发达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区所在地区的环境保护积极性,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快推行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继续推进阶梯式水价、差别电价、落后产能退出补偿等改革试点,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促进企业自觉节能减排,提高节能减排绩效。

(五)着力强化保障支撑,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一是狠抓能力建设,强化队伍支撑。结合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投入,不断提高市县节能减排工作机构的人员配备和技术装备水平,持续加强节能减排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好、政策业务精、行政执行力强的节能减排管理执法队伍。二是加大研发推广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实施节能环保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研发推广清洁能源、兆瓦级大功率风力发电装备、太阳电池多晶硅、污水深度处理、中水回用、电厂脱硫等关键共性技术。三是积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强化服务支撑。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在节能减排规划和标准的制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能耗和污染物统计、节能减排宣传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力培育节能减排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发展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咨询、项目监理、专业运营、投资担保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8-10家行业节能技术中心,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特色优势明显的节能服务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制造业和环保“第三方治理”为重点,加快形成一批环保产业优势企业。四是深入开展全民行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按照国家《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的部署,以新闻舆论宣传为先导,以“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各类创建活动为依托,着力营造节能减排的浓厚社会氛围,引导机关部门主动参与实践,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各界积极投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对政府工作的直接支持和推动。省政府将以这次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为契机和动力,着力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认真听取和落实审议意见,在前些年工作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动员组织全省各级政府备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环境更加优美”的战略要求,认真落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相关决定和决议,再接再厉,克难攻坚,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双丰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作者:陈加元

第3篇:老龄工作的十大看点十九大报告关于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机遇不可多得,也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报告回归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初心、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未来使命,富含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未来发展作出总体安排,同时,立意高远,视野宏阔,察今思来,对正在演变为全球趋势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作出回应,并结合中国国情,借鉴老龄化先行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从党和国家基本方略层面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重大战略安排。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重要论述和十九大报告相关论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本战略思想,描画出人类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党全社会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居今思远,从当前做起,从人人做起,全面付诸实施。

看点一:过去五年老龄工作高歌猛进老龄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老龄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和全球老龄化压力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度积极的应对姿态,作出了一系列加强老龄工作和发展老龄事业的战略部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当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从2000年的48.8%提升到了2015年的60.9%,从全球老年人生活幸福满意度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五年来,中央和地方上下共同努力,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关事业领域不断拓宽,内容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为当前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和平台,这是当前全体年轻人口的未来希望,也是我国未来取得应对老龄社会伟大胜利的扎实铺垫。

看点二:防范未来重大风险做好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

关注未来风险并预先采取应对战略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必然选择。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防范未来重大风险作为未来中国发展中的重大战略考量,其中,人口老龄化就是一个值得全党全社会长期予以密切关注并积极采取防范战略举措的重大风险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主体结构深刻转型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又预示着人类社会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短寿时代向长寿时代的深刻转变,对发展的影响在本质上是结构性的。和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规模体量巨大、发展速度迅猛、地区差异显著,与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相叠加,加上“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对未来中国发展的影响全面、深刻而持久。

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往往带来人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对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来说,老龄社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要居安思危,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给我国未来发展带来风险的严峻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树立伟大斗争意识,谋划长远,坚苦卓绝,扎实奋斗,全民行动,全方位做好战略准备,最大限度降低人口老龄化风险,最大限度发挥人口老龄化机遇活力,确保十九大既定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利实现。

看点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把握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理论脉络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也是指导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走中国道路的理论武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社会的科学理论论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的战略思想论断,这些论断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党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共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行动指南。

1.老龄社会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过程的重大国情

2000年,在人口学意义上说,全球已经迈入老龄社会。分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中叶前后分别已经迈入老龄社会,预计到本世纪末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迈入老龄社会。届时,从真正意义上说人类将全面迈入老龄社会的发展轨道。由此来看,迈入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也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新的重大世情。如何适应人类社会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划时代伟大转变,这是现当代和未来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性课题,也是对不同人类集团也即对所有国家的一个重大考验。

我国是在1999年迈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迈入老龄社会与现代化同步行进,我国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迈入老龄社会的。我国老龄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等相互交织,特别是人口基数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相应制度准备以及人们的精神准备不足,一系列矛盾问题尤为凸现,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影响全面深刻而持久,既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严峻考验。

1999年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迈入老龄社会日渐突出的矛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成立了高规格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統筹治理相关问题,分别制定了发展战略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是,面对世界全球化、全球老龄化的外部压力,面对老龄社会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应对老龄社会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和短板。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老龄社会是一项伴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的重大国情。解决这些问题,补齐这些短板,迫切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重新审视,作出新的战略性选择。

2.科学理解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和我国老龄社会的特殊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只有找到科学规律,我们才能真正理清问题,透过现象摸到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脉络,找到科学的应对之策。

从老龄科学理论来说,人口老龄化是现象,它只是人类社会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的重要标志,本质则在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的人类社会形态的变迁。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低下,特别是医疗科技水平低下,人类生育水平极高,但婴幼儿死亡水平较高,活到老年期的人口十分稀少,人口年龄结构十分年轻,人类长期处于年轻社会;工业革命启动的现代化进程以后特别是进入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人类经济社会水平逐步提高,近代医疗科技发展迅速,人类生育水平同样极高,但婴幼儿死亡水平快速下降,活到老年期的人口缓慢增长,人类同样处于年轻社会,少数国家开始迈入成年社会或者老龄社会。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经过五百年左右现代化进程的积累推进,特别是后期波澜壮阔的加速发展进程,人们的家庭婚姻观念、生育行为、行为方式、社会制度、文化模式等、特别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现代医疗科技水平的迅猛提升,婴幼儿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大幅降低,导致人们生育越来越少,而老年人口随着寿命延长越来越多,从而引发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经过短暂的成年型快速向老年型转变。

从表面看,人口老龄化意味的少儿人口不断减少和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只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类型转变的现象,但背后却是现代化作为根本推动者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在现代化推动的现代文明模式下,只要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人们更愿意健康长寿,以人口老龄化为标志、以现代家庭、婚姻、生育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为根本的老龄社会将不可逆转,这就是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

我国的特殊性在于老龄社会提前到来超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原因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人口过度膨胀,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少儿人口急剧减少,造成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不过,如果等待不可抗拒的人口老龄化自然到来,人口数量过度膨胀会把我国推向贫困的深渊。

因此,计划生育国策的成功实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作为代价,才换来目前我国发展相对良好的人口条件。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的背后推动者仍然是现代化的根本推动。中国不可能超越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之外,恰恰应当主动顺应人类社会形态的客观发展趋势。

老龄社会同时也就是长寿社会,人口老龄化时代也就是长寿时代。和漫长年轻社会的短寿时代相比,在老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观念、生存和发展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安排及其组织方式也已经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变迁,如何应对这些深刻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迫切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重新审视,作出新的战略性安排。

3.准确把握老龄社会条件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中国已经步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理清老龄工作思路,明确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及时科学全面应对老龄社会,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中的重要课题。

首先,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科学识别我国老龄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前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的重大判断,也是科学认识中国当代问题的划时代思维。我们必须运用这一新的划时代科学思维重新审视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历史时期老龄社会发展面临的相关问题。

1999年,我国开始迈入老龄社会,当时,人均GDP水平在800美元左右,未富先老的特征十分突出。同时,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在物质、精神和制度等诸多方面没有充分准备,未备先老的特征也十分突出。

但是,经过18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努力,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中等收入水平并迈入中高收入水平阶段,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安排和应有准备正在进行,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已经不能表征我国老龄社会当前阶段的基本特征,需要重新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按照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划时代地科学识别我国老龄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

其次,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高度准确把握理想老龄社会建设的理论基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是把握中国问题的总钥匙,既是回答科学识别我国老龄社会所处历史阶段这一关键问题的总方法,又是把握解决老龄社会诸多问题的总思路。

一方面,当前,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经济基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全社会的长寿预期业已明确,积极顺应老龄社会的舆论氛围十分浓厚,人民对老龄社会条件下如何在温饱生活的物质基础上能够健康、长寿、尊严和有意义地度过生命全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当代全体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之后希望强起来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自然更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对老龄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等的基础已经具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经济总量大但人均财富少,应对老龄社会所要求的物质经济基础尚不雄厚。应对老龄社会的顶层设计初露雏形,但离成熟完善还有较大差距。应对老龄社会的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但要达到定型和可持续运行还有较大空间。应对老龄社会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系统性、协同性、落地性和持续性都有还需要花大力气整合完善。全社会应对老龄社会的精神准备已经形成共识,但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应对老龄社会的体制机制正在改革创新,但要建成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行动的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花最大力气努力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不仅以上诸方面还难以协同均衡发展,而且在城乡、地区等方面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这些问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了当前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老龄社会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必须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简言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老龄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就是迈入老龄社会之后日益长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与我们从年轻社会转向并适应老龄社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的一切工作主要是解决问题的,但我们的一切工作又高于解决问题,这就是引领我们工作的理想和蓝图。

老龄社会的问题中国有,别的国家也有。老龄工作中国有,别的国家也有。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老龄工作唯有中国才有,这就是要把老龄社会条件下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解决当前老年人的各种问题的同时,建构理想的老龄社会,为满足全体中国人民老年期和未来各代老年人的美好生活、提升全体人民全程生命质量奠定基础。

再次,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两步走”战略目标高度重新理清老龄工作思路和老龄事业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未来30年我国发展作出了“新两步走”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根据这一新的历史性重大战略部署,分析未来这两个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进程以及适应老龄社会可能带来问题的不同阶段性特征,对未来老龄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重新作出战略性安排,确保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推动“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实现,确保老龄社会条件下满足全体人民的新期待。

最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不能靠敲锣打鼓,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诞生以来长寿梦想变现的重要标志,也是需要我们积极顺应的社会发展规律。

当然,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应对不当甚至会酿成重大社会风险。但是,老龄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只要人人做好充分准备,再大的风险也可以化整为零。这就需要全体人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行动”共同应对的要求,从现在做起,从人人做起,不懈付出努力。如此我们不仅能够战胜人口老龄化挑战,而且能够建设一个人人期待的理想老龄社会,实现全体人民拥有幸福安康尊严有意义的老年期生活的中国梦也是胜券在握。

看点四:把老龄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和“四个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对老龄工作的科学定位。全党全社会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行动,共同做好全域性影响的老龄工作。

要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上重新认识老龄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从外部来看,人口老龄化态势正在席卷全球,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老年人口大国能否战胜人口老龄化挑战,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考验;从内部来看,人口老龄化扑面而来,能否在未来“新两步走”战略中同步实现建设全体人民拥有幸福安康尊严有意义的老年期中国梦,关系老龄社会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检验。

全党全社会必须坚定信念,转变观念,提高老龄工作对国家发展全局和对全体人民福祉重要性的认识,撸起袖子加油干,确保十九大确定的目标顺利实现。

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上重新认识老龄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老龄工作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也不仅仅是为全体人民老年期服务的工作,而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工作。

我们必须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高度,科学分析主要矛盾在老龄工作领域的具体表现,深刻把握未来“新两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老龄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点上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按照十九大的总体要求,作出新的安排,确保老龄工作全方位助力宏伟目标的实现。

要从“四个戰略布局”上重新认识老龄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四个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树立老龄工作新观念、创新老龄工作方式和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基点和思想源泉。我们要深刻把握未来“新两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口快速老龄化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新课题,抓住重点特别是突破口,创新老龄工作观念和方式,开创老龄工作新境界,确保在解决矛盾问题的同时助力宏伟蓝图落地生根。

看点五:实施新理念引领下的人口发展战略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发展作出战略性新安排,旨在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人口条件,有利于把人口老龄化及其压力置于可控范围内。“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也是未来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重要指针,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研究人口发展战略”。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将日益严峻,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人口领域的具体表现,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努力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老龄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为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实施二孩政策,这是新时代党中央的重大人口新政,重大战略要旨之一就在于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促进总和生育率向更替水平回归,预防人口过度老龄化风险。

同时,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幼有所育”“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协调”,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新内容,惠及全民福祉在当前,优化人口结构在长远,是确保二孩政策落地、保持人口长期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也蕴含优化农村人口结构、提升农村发展活力、防止农村人口过度老龄化风险的人口发展战略思维。

落实十九大精神,需要我们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前瞻到本世纪末以前的人口长远发展前景,紧盯“新两步走”战略目标,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战略,在确保人口数量、结构、质量和流动分布均衡发展的同时,努力把人口老龄化及其压力置于可控范围内,确保适应老龄社会的基础上顺利实现强起来的宏伟目标。

看點六:发掘机遇活力培育发展老龄经济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作出战略性新安排,也富含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战略思维,旨在顺应老龄社会,发掘经济新动能,为老龄社会条件下推动经济发展走出新路子。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已成为老龄化经济体。

如何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发展经济,如何按照全生命周期和少儿人口、成年人口、老年人人口形成的新消费需求结构和成长性产业结构新格局,着力供给侧,战略性适应性转型发展以老龄产业为核心带动其他产业联动成长,形成新经济、新业态,这是当前和未来所有国家都要面临的经济新机遇和新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在注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调积极看待老龄社会,在指出要“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要培育老龄产业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发展老龄产业。

全面把握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段,关于如何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发展经济,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我们要看到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虽然迅猛,但新增老年人口都是低龄健康老年人口群体,加上相关战略政策有效实施,特别是科技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力实施,在未来“新两步走”战略中,广大老年群体可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生力量,这也是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总体看,老龄社会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2050年前后我国老龄产业的潜力在100万亿以上。我们需要全面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未来“新两步走”战略部署,加快制定老龄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点抓住老龄金融、老龄科技、老龄健康和中医医疗康复护理四个战略制高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老龄经济,确保老龄社会带来的巨大潜能变现,确保“新两步走”战略顺利实现。

看点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进老龄文化建设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出战略性新安排,也富含应对老龄社会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和价值取向,旨在从文化上引领全体人民顺应适应老龄社会,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新文化,在老龄社会条件下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如何从文化上应对老龄社会,如何从文化上塑造理想老龄社会,这是当今世界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最大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上说,从物质上应对老龄社会相对容易,相反,从文化上应对老龄社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许多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把从文化上应对老龄社会的希望寄托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可以自豪地看到,我国已经迈入新时代,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迫切、日趋多元。正如马克思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在物质丰富的同时,如何在老龄社会的背景下能够从文化上提升自己。诚然,在这方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正是我们应对老龄社会的文化资源。本质上来说,传统儒家文化的根本就是内仁外孝,内仁就是内在精神上追求使人远离动物界而成为人,外孝就是行为上体现内仁的精神,通过孝悌传达出来。

对此,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充分肯定,而且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角度高扬儒家文化优良传统价值,强调“孝老”的当代意义,不仅贯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接地,更具凝聚力,同时,也为我们应对老龄社会提供了精神引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结合老龄社会的实际,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大力发展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多元文化,推动全体人民从文化上更加适应老龄社会,建树老龄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增添新光彩。

从人类发展来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吸收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基本立场,走出一条从文化上适应老龄社会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中国道路,这将是中国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新贡献。

看点八: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发展公民老年期社会事业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作出战略性新安排,也富含应对老龄社会的全方位思维,旨在从人民根本利益上谋划布局,为全体人民建构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安全网,勾画出新时代全体人民幸福生活的新蓝图,引人期待。

十九大报告立意长远,关注老龄社会条件下全体人民实现长寿梦想过程中的终生幸福,重点从生育、健康、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以及面向老年人的服务体系等领域周密长远部署,既是全体人民实现长寿梦想的保障,也是全体人民今生与后世的希冀,更是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建成理想老龄社会的信心所在。十九大报告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发展框架,也是我国从社会事业领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路线图,更是我们建成理想老龄社会的新方向。我们需要深刻学习,全面把握,认真落实。

看点九: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统一领导

老龄社会是世情国情,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的社会形态。如何适应老龄社会,建成理想老龄社会,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临时的而是长期的,不是方面性的而是全局性的,能否做好涉及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全域性老龄工作,关键在于党的统一领导,关键在于党动员全民行动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

老龄工作不是专项工作,涉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既是当代人老年人的福祉所在,更是当代年轻人的未来期待,需要我们党引领全体人民,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清醒认识基本国情,科学安排基本国策,着力健全老龄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

看点十:全球老龄社会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无限美好

历史的辩证法表明,老龄社会是人类的福祉,但适应老龄社会和建成理想老龄社会是新的人类问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的伟大实践中,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不仅要应对自身老龄社会的问题,同时,还要对人类构建理想老龄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躬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是人类史无前例的进步事业的伟大盛事。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足够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为实现全体人民幸福安康尊严有意义的老年期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在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基础上,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老龄工作的创新探索,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老龄新政,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应对老龄社会的思想理论武库,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共同铸就全体人民全生命高质量的人生辉煌,而这,正是中国强起来宏伟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对此,全体人民应当充满信心!

作者就职于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作者:党俊武

第4篇:关于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

金沙县城乡规划局

关于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

县委督查室:

现将我局贯彻落实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

全县经济工作会是在金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我县统一上下思想认识、理清发展思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在毕节试验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这次会议的贯彻落实,我局十分重视。一是迅速召开会议,专题学习传达会议精神。通过学习,大家认为,这次会议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明确了今年全县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于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对全面落实会议精神作出部署。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会涉及我局的目标任务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要进一步提升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健全务实高效的工作推进体系等要求,进一步激发全局上下高标准做好工作的活力和潜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服务全县重点工程建设

我们将坚持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结合“三个建设年”活动、“抓党风、治行风、树新风”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的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进一步压缩和简化审批程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各类项目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在服务项目上做到不推、不拖、不卡,确保政令畅通,服务及时、周到。在具体工作中推行 “二勤、二早、一通道”的项目服务措施。即勤出现场、勤沟通,把握项目情况及责任单位遇到的规划方面的困难和要求;早介入、早服务,协助项目单位把规划的前期工作做扎实;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对列入重大项目管理库的项目,采取宽延审批前置条件等方法加快审批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对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好项目、大项目、带动性项目、惠民项目,坚持特事特办、随到随审,确保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地和顺利建设。

三、强化组织领导、抓好工作落实

今年的时间已经过半,全年的决战已经打响,为确保全年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在下步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

一是全力抓好《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评审报批工作。督促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迅速完成《金沙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修改完善工作,9月底前提交规划成果,力争在10月份前完成省、地评审和报批工作。

二是切实抓好乡镇总体规划全覆盖工作。目前,已完成8个乡镇总体规划编制任务,其余1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编制(修改)已完成资料收集等前期工作,即将进入实质性编制阶段,年内实现所有乡镇总规全覆盖。

三是进一步加大专项规划同步编制工作力度。在总体规划覆盖的基础上,同步编制镇区详规的全覆盖。

四是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古新社区、光明社区、开化社区、金槐社区的规划编制,岚头镇岚丰村社区、木孔乡官渡社区、茶园乡茶园社区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五是扎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高对招商引资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本单位的重要议事日程,拿出具体措施和主要精力扎实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招商引资任务。

特此报告

二0一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第5篇: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督查报告与关于治理小金库自查报告

关于森林防火工作督查报告

根据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成员单位责任区分工安排,县发改委、县联通公司负责留车镇森林防火工作督查,现将督查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自召开全县森林防火工作会议后,县发改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立即召集人员,领导亲自带队,深入留车镇,认真听取了留车政府的工作汇报,积极走访部分村的村民,并与当地群众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在督查过程中发现,进入森林防火期以来,留车镇根据上级有关森林防火工作精神,不断加强对森林防火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广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强化火源管理,抢前抓早,周密布防,狠抓落实,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留车镇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情况

留车镇为搞好20**年森林防火工作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如:

1、强化森林防火责任。一是及时召开了镇村两级干部大会,动员布署森林防火工作,宣传森林防火知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增强干部的防火责任,提高干部的防火意识;二是镇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防火工作方案,并在各村张贴《关于做好今冬明春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以及一些防火宣传标语等,提高全民防火意识;三是与各村签订森林防火工作责任状,把森林防火责任层层落实到人;四是在今冬明春森林防火期间做到重点时段有人值班,随时掌握防火动态;五是全镇干部实行森林防火包片责任制,切实做到了森林防火工作有人抓,森林防火事有人干,森林防火的问题有人解决,森林防火的责任有人承担。

2、重点抓“火源管理”。一是对往年最会引起森林火警、火灾的野外烧荒、烧田梗的人为火源,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防范,做到发现一起制止一起;二是对疯、傻、痴、呆人员等通过进行认真的调查摸底,逐个地明确监控人员,落实监控措施;三是下功夫、花力气采取死看死守的办法,

第 1 页 共 1 页 做好“国庆”和十八大期间重点时段的防火工作;四是建立了各村的护林员对各村的山林进行一日多次巡查的工作机制。

3、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一是广泛宣传教育,张贴宣传标语、刊黑板报、出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法律法规等内容;二是深入群众宣传教育,组织了镇老年人文艺宣传队深入村组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三是通过学校课堂宣传教育,通过在中小学开设森林防火课去强化学生和家长的防火意识;四是警示宣传教育,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

4、提高综合灭火能力。一是加强各村防火预备队的组建,要求各村根据各村的特点组建一批10-30人不等的扑火预备队,一旦发现火情由村干部带领第一时间赶到火场;二是组建了镇半专业扑火队,保证了人员,落实了基本的装备,落实了经费,并进行了必要培训;三是综合调动各村护林员,一旦有一村发现火情,要求其它村护林员迅速集中向发生火情村支援。

三、存在的隐患及建议

在督查中我们发现,今年的森林防火工作,从工作布置到责任的层层落实,都抓得早、抓得好,但如何提高干部的防火责任心,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上仍需强化奖罚措施,并将措施贯彻落实到实处。

第6篇:关于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2012年我局机关党建工作在局党组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进行,切实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狠抓落实,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我局2012年党建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履职,组织建设卓有成效

(一)抓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一是主要领导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亲自主持中心学习组的学习,并亲自进行辅导,今年重点学习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系列文件,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务员条例》。二是完善了学习制度,将学习制度化、规范化。三是组织举办了各种业务培训班,对党员干部、执法人员进行培训。

(二)抓管理,规范完善规章制度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严肃党的纪律,加强内部管理,坚持用制度管人,制定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制定了《局党总支中心学习及会议制度》,对中心学习组会议、民主生活会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二是完善了学习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首问责任制等,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为把干部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可靠,作风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悍的高素质队伍提供了纪律保障。

(三)抓活动,增强组织凝聚力

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创新型机关”活动,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让干部职工面向基层,与民同心,为民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商务干部形象。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征求意见,局党组与各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与工作人员分别签订了责任书,严肃了有关纪律,使全体干部职工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增强了共产主义信念,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组织职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了干部职工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抓廉政,树立良好的商务干部形象

一是领导班子自觉带头遵守《廉政准则》及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二是对全体干部进行了警示教育。三是明确了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责任,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严肃了财经纪律,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全年干部无违纪违法事件发生。

(五)抓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党总支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首先做到以身作则,起到了表率作用。二是调动广大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上级部门及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加强党建工作,促进发展

(一)强化学习,加强队伍建设

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完善了学习制度,保证了学习时间,坚持中心组学习每月一至二次,全年中心组学习20次,职工学习每周一次。学习形式多样,效果明显。我局采取中心学习一次一个专题会,一次会解决一个问题。职工学习由党总支成员轮流专题辅导和职工自学相结合,以及局党总支出题目、各科室开展讨论等形式,通过学习,局领导撰写调研文章篇,职工心得体会篇,完成了“学习型机关”的创建。全面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适时举办业务培训班。我局还多次派人参加省厅、市局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班。

(二)廉洁从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从抓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着手,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重点是对党员干部加强了思想信念和廉洁从政的教育,使全体职工,特别是执法人员都能秉公执法,今年无违纪违规事件发生。二是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抓了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工作,着重抓了财务制度的管理和完善,以制度管人,增强了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三是落实了反腐倡廉任务,制定了《商务局议事规则》和《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安排意见》,明确了班子成员的分工和责任,做到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加强组织建设

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和党内民主生活会。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了团结,增强了合力。二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今年要在广泛发挥党员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本着积极慎重发展的原则,做好各项工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做到有计划、按程序办事,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7篇:关于机场行业工作报告

行业介绍(民用机场、军用机场、空管及周边)

1、民用机场:

民航业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行业之一,即使在2012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民航业还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生活水平的不断加快求高,选择做高铁、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进行工作旅游的人群在逐渐增多。现有的机场主要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以成都、昆明、重庆、西安、乌鲁木齐、深圳、杭州、武汉、沈阳、大连等省会或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其他城市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民用机场仅183个,但从现有机场的数量、吞吐量,占据城市的地理位置来看,都存在很多不足,所以现在机场在规划上,枢纽机场及干线机场都在进行大规模扩建航站楼、跑道,或是改址新建、改址迁建,或是新址新建的机场计划很多。民航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为满足综合交通一体化需求,要大力发展北方•华东•中南•西南•西北五大机场群,对原机场布局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规划布局新增机场82个,全国80%以上人口在直线距离100公里内能享受到航空服务,预计到2015年,我国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快民用机场建设,中国民用机场行业将迎来良好发展时期。

上图是“十二五”新增机场,还不含改扩建的,目前了解现有机场大部分都在进行改扩建。 民航设计院比较集中,主要有民航总院(东北院,华北院,西北院,西南院),新时代机场设计院(上海分院,广州分院),人数不多,联系紧密,主要设计机场的飞行区。机场的航站楼设计也比较集中,主要是国内或当地知名的建筑设计院在做。

2、军用机场:

由广州空军后勤部设计院了解现有军用机场、军民合用机场约150左右,全国军用机场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六个区域由空军后勤部统一管理,设备各区域也统一采购,设计是空军后勤部设计院也分为6个,分布在6个区域,军用机场也在继续扩大规模,军用改军民合用,改民用的也陆续很多,另外原有设备陈旧也在每年进行改造,目前广州空军后勤部设计院对军用机场电能质量这块也开始了解重视,已经在军用机场开始设计有源滤波器,,在此之前似乎军用机场没有用过有源,还需要做些集中的推广工作,据了解每个军区后勤部每年都有部分机场的新建或改造的计划,这也是我们的机会。

3、民航空中管理局

空管是民航总局分支机构,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六个区域划分,设计主要是民航总院和新时代在做,空管站大小每个机场都有,规模不同,新建或改造的设备均由各个区域空管局统一采购,涉及到我们的产品主要有补偿和有源滤波器,目前在新时代广州设计院都有陆续对补偿和有源产品上图,也有成单的项目。去年华南空管就对11个机场空管站新建改建进行了2次设备集采,其他区域还不了解。

4、航空业周边项目

民航业周边辐射的项目有各个航空公司、物流公司等基地建设,例如南航、国航、顺丰、联邦快递等在大型机场都有建配套项目等等,项目规模也不小。

总结

1、 我查了公司的业绩表,从05年至今我们做的机场有20多个,大多都是几百千乏,大的

也只有首都机场,天津机场,昆明,和龙洞堡机场,2012-2013在天津和龙洞堡机场航站楼项目使用了我们的有源,在飞行区灯光站均没有使用过英博的有源产品,而以往有源滤波器在白云机场,昆明,深圳,合肥,虹桥,咸阳,重庆,潮汕机场等都有使用,在以后的设计当中有源几乎已达到标配,2012年四川稻城亚丁小规模机场也用了四台有源,而我们只签了300kvar的补偿。我们也许在以往机场项目上还只在边缘,和一些也做项目的合作伙伴合作,而自己在项目上没什么主导地位,不深入,未系统去做,所以会存在漏项目情况,遇到项目现抓人,在短时间很难深入,也只有妥协和别人合作受牵制了。

2、 民航,军航,空管,周边等市场前景大,资金良好,符合我公司产品对应的优质客户群。

3、 机场行业设计院非常集中、稳定,人数不多,便于集中做工作,推广产品上图。

4、 民航甲方关系圈子相对不大,稳定、集中,几乎不存在跳槽,只有晋升,市场连续性极

好,便于持续稳定维护。

5、 相对来说也是对产品使用延续性蛮好的行业,只要持续维护工作做的扎实。

近阶段针对此行业所做的一些工作

1、 从6月底有了此想法之后,首先从设计院新时代广州院和广州白云机场着手,通过他们

的关系,陆续帮忙介绍引荐了广州空军后勤部设计部和机场处的人,中南空管局的关系,还有佛山机场,珠海机场,深圳机场,四川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拉萨机场,首都机场,合肥机场,南宁机场,郑州机场,武汉机场,南京机场,杭州机场,厦门机场,青岛机场等等人和关系,部分见过,没见过的也都电话沟通过,这些人都是机场飞行区的主管领导或是指挥部相关人员,关系都是交叉的,又通过这些人认识了民航总院、西南院、西北院、华北院的一些设计师,只西南院的见过,在成都,因为这些人员关系都是穿线介绍认识的,所以基础还不错,但接触时间尚短,还需进一步工作和持续维护,以下表格机场项目信息均是近阶段接触得来,粗略保守估计2400多万项目信息,一小部分,需进一步工作细化落实项目时间结点。

2、 在这阶段接触设计院及甲方的同时,也接触了一些主要做机场用户的总包和厂家,例如

京航安,中航机电,四川华西,上海航安,大连电子,ADB等等,我们的产品和他们并不冲突,所以在信息的交换和获取上也会起到一定作用,也可寻求在未来项目合作上打下一些基础。

3、 另外我还对五大机场群及各省的机场数量、航站楼和跑道规模、现有改造、新建、改建、

扩建等情况正在进行一个整理工作,对几大机场集团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一定了解。

工作计划

1、 成立机场行业项目销售组,以行业销售小组为主,区域配合的布局形势,团队作战,从

设计院切入,由点到面全面切入并深入行业内部。

2、 组建行业销售团队能更好的集中去公关这几个机场设计院及主、干线机场的甲方工作,

也更有利于整体的维护和深入,同时也更能够便于合理的整合我公司现有的各个区域销售及经销商在此行业的资源,更好的起到衔接设计院、甲方衔接公司内部关系的这样一个桥梁纽带作用。

3、 行业销售需按项目大小、时间周期、资源掌控等情况整体把控对项目的分配和经销商的

认定,还有对项目的进展跟进沟通。

4、 由设计院切入甲方,由甲方再带甲方,再由甲方牵制设计院,目前这部分工作颇有成效。

5、 机场行业有设计院上图是必不可少的,项目由小带大,由大带小,逐渐把行业关系丰满

起来。

6、 近期计划组织一场机场设计院和机场部分甲方的小范围的关于机场电能质量讨论的会

议,为更全面了解市场信息,拉近关系做铺垫工作。

7、 以上

4、

5、6点计划在明年4月份前逐步完成,至少积累3000万的有效项目信息,再

由这些项目逐渐深入到行业中去,加深各层关系,为促成订单做各种准备工作,计划明年8月份前完成订单600万,年底达到900万,并同时进一步储备项目,计划2014年底在民航,军航,空管,及周边项目至少储备5000万项目信息,并且已有的项目要取得扎实稳步的进展。

8、 下表是近阶段所了解的一些项目信息,部分项目信息还很初浅,需进一步工作。

第8篇:关于综治工作的自查报告

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

记邓家乡军岭村委会主任

本人于1959年出生,200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被当选军岭村委会主任。

在担任村委会主任已来,为(原伍坊村委会,12个村小组)修了一条长8.22公里的村级水泥路,总投资人民币89万元。本人召开了十来个党员会和十多个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会,最终达成共同意见。选出八个理事长成长,由本人担任理事会会长。通过本人带理事会成员起早摸黑到各小组,东挪西凑还不到51万。剩下的资金,带领理事会成员,四处找在外做生意的,捐一些还有一部分单位各捐一些。在修路之前由于少部分群众还是思想顽固不化。尤其是扩宽路基的时候,千家万户都有山有田。经常遇到群众阻扰,有时候衣服都被撕破,本人曾经也想放弃。但是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又是群众选出的村委会主任,这点委屈都受不了,最后还是鼓起勇气,把这项巨大的工程完工,得到群众满意。

在响应新新农村建设中,我村已经把(八坊村小组)试点,在这项工程中,群众的思想还没有到位。通过多次开会和群众的谈话做思想工作等等,最后还是按照新建设的规划,该拆的拆,该建的建,目前为止,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领导,多次检查,领导非常满意。

我村委会(西边地村小组)有水田150亩,长期因群众争水出现纠纷,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于今年3月份挖出一条500米,宽1.5米的渠道。使150亩水田,得到灌溉,消除群众用水纠纷。

在抗洪抢险中如(上农岸)水库连续2年出现险情,本人不考虑各个安危,召集党员群众,拿好工具在暴雨下守假,最终没有出现意外。

我村委会是座落在东乡进贤二县交界处的偏远山区,经常发生边界纠纷,如西气东输的征地,军岭组和进贤县西湾组,两组面临发生械斗,通过两边村干部的调解,各组群众都满意。

老西雷组和进贤秧塘水库时时发生纠纷,6月11日雷胜有因放丝网在秧塘水库放鱼被他们抓去,秧塘水库承包人要罚他2万元,最后通过双方的村干部调解最后还是罚6千元,双方都满意。

在三包为民的政策中,解决了很多困难户,如(雷坊科组)雷志荣,是个孤儿,现在已安置妥当;如(乐家组)乐献球的儿子身患重病,家境贫困,本人到各小组经济比较好的村民在一起,召开一个座谈会,本人带头捐款,其他人都一一献了爱心。 在今后我准备给(杨坊、老西雷、嵇家、舒家、周家组)再修一条长6至7公里的村级水泥路。在今明两年准备给村委会围上院子,做好村委会办公的软件和硬件设施。

在我村委会的党员中由于党员的年龄偏大,我想发展有文化、有能力、有觉悟的年轻建党对象,等将来能为我村做出贡献。

本人时时刻刻要做到共产党员的职责,不辜负党和政府及群众的重任,廉洁奉公,戒骄戒躁,为党为民。

第9篇:关于近期工作反思报告

2012年9月8日,销售专业检查组对照销售部下发的销售专业检查标准,对我市场部2012年1-8月份销售指标完成情况和业绩进行了核实与评价,对销售制度和政策的执行、市场运营和销发系统的管控、市场部内部基础管理、档案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检查,暴露出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对于近期工作进行深刻反思。

一、存在问题

1、市场部分管档案材料不齐全,已整理档案出现低级错误,市场部工作出现随意性。个人材料未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责任心不强,市场部档案未能及时归档整理。

2、市场部工作承担较少,未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市场部工作中。对于不属于自己分管的材料,主动关心程度不够,存在对市场部工作参与度不够,对市场部工作不了解。

3、对于股份公司下发的制度流程一知半解,较为浮躁,直接导致本次销售部检查考核分数不及格;未能做到对制度流程的深刻理解,工作中随意性较大,不够规范,在一些环节上存在风险,风险意识淡薄。

二、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市场部岗位履行职责不到位,缺乏责任感,对待工作不够努力,不够仔细,工作做完之后未能进一步检查,防范错误, 1

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重复做无用功,工作效率较低。

2、主动性较差,被动的接受市场部工作,未能够主动的承担自我要求较低,在市场部工作中以新人姿态工作,(来市场部已10个月,心态转变要快)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心态较为浮躁,对市场部工作流程、制度理解不透彻,直接导致本次销售部考核成绩不及格,更深层次,对于市场部工作制度、流程不熟悉,一知半解,对于风险点不够重视。

三、后期改进措施

1、加强对股份公司下发的制度流程的学习,理解透彻,切忌一知半解,达到可以熟练操作市场部业务,明白各项工作流程中的风险环节,提高风险管控意识,防范风险发生。

2、制定个人工作计划,有条理的进行市场部各项工作;端正工作态度,履行岗位职责,做好份内工作,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每份工作做完之后认真检查,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工作主动性,在做好自身分管工作的同时,对市场部事务多积极承担,分担市场部工作,为市场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对的起自己拿的这份工资。

南京市场部郑健2012.9.112

上一篇:工作服采购与管理方案下一篇:才能改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