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经济学11-1班石云丰1110080118
当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高校就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再加上我国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至于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又因为1997年高等学校进行扩招之后,总体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每年有数百万的毕业生需要寻找工作岗位,于是大学生就业便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毕业生就业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决定需求,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增强市场适应力是现实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就业形势、专业需求量的调查总结尤为重要,经济学专业也是如此。为全面了解我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和分层分类指导工作,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办出特色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我户籍所在地的酉阳厚兴公司。厚兴公司是一家环保节能技术公司,主要从事炉窑环保节能的研发、生产。我对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采访式的调查,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该公司的招聘方式和要求
该公司一般通网络和人才交流会发布用人信息,并希望接收的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来自财经类大学,尤其是第一批次本科院校(一本)的学生,对学生品质方面的要求是在校期间从未有过不诚信记录,如考试作弊、助学贷款违约等。而在对学生政治面貌的却没有什么特别严格的要求。公司在接受经济学专业本科学生,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依次是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协调能力,对学生经验方面的要求是有本行业工作(或实习)经验。不仅当然,工作的态度和户籍所在地也是用人单位所关心的方面,当然他们同样希望受聘人员有英语四级证书,财务类的的从业资格证,一边对相关的业务有很好的掌握度和熟悉程度。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那些专业知识过硬、工作态度认真积极的学生,而且尤其是财经类的大学经济学本科生。当然,学生的人品和素质也是用人单位看中的方面。不仅如此,用人单位考虑到受聘人员的户籍所在地,他们更希望受聘人员的户籍所在地与公司的所在地相同,这样也可以是公司不能再额外考虑受聘人员的住房问题,这对用人单位来说也是一个招聘的考量尺度。
二、该公司对受聘人员的培训及要求
我所采访的厚兴公司不仅希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而且希望学生在学校同样能够学习一些商务礼仪、语言表达艺术,以及培养自我的职业素养。该公司会对新受聘的业务员进行入职培训,是新员工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熟悉业务流程。他们更希望学生在正式找工作之前能够有实习的经验,这个实习的时间大概2个月左右。这表明,用人单位为了使新聘员工能够熟悉业务,于是会有一定的时间来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但这并不代表学生在学校可以不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和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有实习的经历,也希望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商务礼仪和语言表达艺术。
三、该公司对我校经济学专业的需求和建议
从采访中知道,厚兴公司并没有录取过我校的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而且会优先录取与该公司有合作关系的高校毕业生,当然这与我校是工科院校和地处北方有很大关系。但这并不代表我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无用武之地,专业知识扎实才是硬道理。改公司也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他们希望经济学人才应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其次,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应只关注本专业的知识,应该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说白了,经济学主页的知识太庞杂,不多吸取一点恐怕对经济学的学习很难有更深入的理解,而知识停留在书本表面。用人单位认为需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四、目前国内经济学人才需求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点由1998年的1276个猛增至2004年的2866个,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
4、1近三年各用人单位实际招聘情况:从总体上看,在实际招聘的各科类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本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比例相对较高。从不同地区看,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如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的招聘比例较高。从不同性质单位看,企业招聘比例较高。从不同规模单位看,大型用人单位招聘比例相对较高。
4、2用人单位需求意愿:总体来看,社会需求意愿仍然较强,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层次和院校看,本科人才仍是需求主体,重点院校毕业生更受欢迎。从需求专业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三个专业最受青睐,财政学等专业较受冷落。
4、3对毕业生相关因素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最不重视的是社会关系、性别和学习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党政机关对性别和学习成绩相对重视。
4、4对已聘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项指标评价平均数均在3.5以上(5点计量制),其中最满意的是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和综合素质,排在最后三项的是开拓创新精神、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五、经济学人才培养状况5、1、专业、规模与布局:1998年本类专业只有14种,到2004年增加到28种。1998年本科专业点为1276个,到2004年增加到2866个。在28种专业中,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种专业占全部专业点数的90%以上。专业点最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占到全部点数的13.05%。1998年以来,学生规模大幅度增长,截止2003年,已达到127万人。不同学历人才培养规模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博士、硕士、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模均小于需求规模,但是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规模远远大于需求规模。
同时,专业布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本科专业点主要分布在财经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目前,在全部本科专业点中,理工类院校占33.88%,综合大学占21.74%,财经类院校占18.74%,农医类院校占6.59%。四大类院校共拥有2320个专业点,占80.95%,形成了专业分布的新格局。
5、2教师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跨越式的发展,专任教师队伍的绝对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断加快。但相对于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而言,专任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经济学、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数占全部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不到9%,但需要承担培养15%本科学生的任务。调查还显示,本类专业教师在实践经历、国际交流经历、学位层次等方面存在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5、3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学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都比较集中地认为本类专业本科层次教育应主要培养复合型或应用型人才。教师和学生认为专业设置基本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但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矛盾。各专业课程结构被认为基本合理。本类专业教授比例比学校平均水平高,双语教学态势好,但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比例偏低。
5、4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质量因素:专任教师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是最值得重视的五个质量因素。学生认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交际能力和专业知识是最值得重视的因素。
5、5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生源质量与培养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我们就2001-2003年入学分数进行了比较调查。结果显示,本类专业新生的入学分数较高,且呈逐年上升之势。对人才培养质量,专任教师和学生都持肯定性评价。不同区域、层次、类型高校的学生对培养质量的评价不尽相同。
六、经济学的当前就业状况
就国际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金融学和财务管理这四个四个专业来说,2001-2003年间四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较好,平均就业率在85%以上。从学校层次看,“211院校”的平均就业率均低于非“211院校”。选择到三资企业就业的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4.8%,其它依次是政府部门(50.7%)、自我创业(33.2%)、高等学校(31.8%)、民营企业(30.3%)和国有企业(27.4%)。由于就业压力等原因,学生进入研究生层次深造的意愿日趋强烈。近年来,大家平素能看到众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在闪光灯下意气风发,但是根据统计,2003年广东省经济学专业的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而该省各专业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了75%。可见经济学专业本科就业并不理想。原因是两方面的。首先,经济学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等;其次,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研究深度不够。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就业情况不能说非常理想,但要找到工作也并非难事。就业薪酬水平高的不是很多。经济学门类里包括多个二级学科,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针对经济学硕士生的就业情况统计与抽样,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毕业的硕士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咨询行业、证券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尤其是其中的研究与分析、咨询性部门,当然也有自主创业者,或者在其他行业从业的。从整体上看,经济学硕士毕业后,就业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专业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研究性工作,据经济学考试中心的观察统计发现,在校期间注重实践,同时研究功底比较深厚的经济学硕士生,刚出校门拿到年薪10万以上者,不在少数。目前这也是经济学本科生一般来说更希望去进行进一步学习从而考取研究生的一个原因。
七、如何解决经济学人才需求和培养所存在的问题7、1今后一段时间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规模比例应相对稳定,一些学科专业可根据经济社会的迫切需要适度超前发展。从宏观发展角度考虑问题,应
协调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7、2社会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办学条件、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科学定位,努力办出特色。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分层分类指导。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针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着力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经济管理人才,地方性高等学校应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
7、3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已成为衡量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类型高等学校要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解决日益突出的“趋同化现象”。此外,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和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相关企业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7、4专任教师队伍问题既体现在数量方面,也体现在质量方面。因此,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制定教师发展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注意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国内培养和国外培养相结合、学历提高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项目合作和挂职锻炼相结合等方式,不断提高、丰富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
民族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组成部分, 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显著民俗特点以健身、防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 往往以悠久的历史、动人的传说、瑰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情趣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特点, 道德风尚和宗教信仰是各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具有传说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特点。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 除汉族以外的11个少数民族分别为: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族南、回族、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 民族体育旅游的资源丰富,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广西地处西部, 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如何利用好民族体育旅游资源, 使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与规划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族体育的“原生态”和传统体育的功能价值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 体育就如同商品一样涌入市场成为当今全球娱乐产业中最活跃最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 在发达国家体育对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增加就业岗位有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务院批准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大好背景下, 如何利用我
2.1 我国民族体育市场的形成
民族体育市场是在体育市场化的进程发展下产生的, 它的形成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民族文化开展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及其运动管理方式有直接的联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个典型的二元化社会, 在体育市场上有自己的特殊运作模式, 其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见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体育应纳入市场经济范畴, 体育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体育运行机制, 使市场成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基础;另一种意见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体育运行机制应该是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并存与结合的运行机制。在改革开放前30年间体育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存和发展的。这个时期是我国体育发展的萌芽时期, 民主体育也不例外, 只是纯粹地为展示新中国形象的政治任务。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 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 提出了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 走向市场, 以市场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4年召开的体育经济问题研讨会和1995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 都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主题;1995年国家体委制定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刚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这个时期也是体育产业化的形成时期。
2.2 我国民族体育的现状
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大多还停留在各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气氛中, 与开放的体育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接不上轨。我国是个少数民族大国, 56个民族有着各自的传统体育项目特色, 这为民族体育市场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民族体育的开展单纯地只是为了娱乐没有和当地的旅游业相结合, 大部分都停留在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当中。
2.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化的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氛被打破, 很多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被现代化的生活习性所取代, 甚至面临夭折, 而资金的不足则造成很多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开展。当地政府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开展的重视程度不高, 导致当地人遗弃原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3. 传统体育项目给广西带来的经济效益
3.1 如何开展和保护民族传统体育
广西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各民族的节气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 少数民族居住相对集中, 这为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带来了有利的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投入资金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与宣传。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 让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3.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
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以壮族为最多。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民间艺术之间都有很大不同, 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成为了民族风情观光旅游的最佳去处。如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 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前来观光。以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为例: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对歌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 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在歌圩中, 人们主要唱爱情歌、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历史歌等。宋元之后, 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 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 双双退出歌场, 互赠定情信物。随着时代的进步, 还加入了许多富有时代感的元素, 增加了歌唱党的政策、幸福新生活等内容。
该县改变过去由政府全程操办、全额负担的做法, 推行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全新运作模式, 使活动逐步走向了商业化、市场化, 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在2008年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活动中,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招商推介会共签约项目15个, 项目总投资额达20.06亿元;商品展销交易会共有160个商家参加, 商品销售总额787万元;汽车、农机展销会共有16家区内外汽车销售企业参加, 交易总金额130多万元;80家商家参加美食节活动, 总消费美食金额达385万元;大型劳务输出招聘会共有80家企业进场招聘, 提供就业岗位5100个, 共达成用工意向3052人;房地产交易会有19家单位参展, 签订购房合同92份, 总成交金额为1731万元, 签订购房意向合同215份;县城服务行业创下营业总额1000万元。广西壮族“三月三”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珍珠球、毽球、投绣球、三人板鞋竞速、打陀螺、顶竹杠等六个竞赛项目, 这是民族体育市场化的一个典型, 这样不仅弘扬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还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3 开展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能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在广西首府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每四年举办一次的民族体育盛会, 自1985年举办第一届以来, 已举办了八届。所设置的项目、参加的代表团和人数均超过了历届, 每界的规模越来越大, 设置8个竞赛项目:珍珠球、毽球、投绣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打陀螺、射弩和武术。竞赛项目的设置, 主要从南宁市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出发, 比如投绣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打陀螺这些项目, 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中流行的民间游戏演化发展而来的, 在南宁少数民族群众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少数民族运动会的开展不仅给当地城市带来了非凡的影响力, 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每一届少数民族运动都会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直接和间接地带动当地的服务行业和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随着广西北部湾开发规划的进展, 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交流, 各国的民族体育交流日新月异, 在交流中不仅了解了地方的民族风情, 还促进了两国的关系, 拉动了经济增长, 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4 对广西经济高速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广西经济将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因地制宜,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作为广西旅游业最有效的营销媒介, 它对加速广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民族体育不仅能直接拉动广西经济增长, 而且有利于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促进广西中小民营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进而加快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举办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在扩大当地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服务需求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同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投资、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有巨大的影响力。
4. 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广西民族体育发展迅速, 呈现出百花争艳之势。在众多民族体育项目中抢花炮、毽球、赛龙舟、抛绣球、打骆驼、竹竿舞打破了原有的局限, 让运动健康的精神和理念深入到各少数民族群众中,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爱好, 甚至有些项目走向了国际化, 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 以及资金的投入建设非常重视。国家的民族体育政策, 为广西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铺垫和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在大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 广西代表参加了抢花炮、荡秋千、射弩、珍珠球、民族式摔跤、龙舟、木球、武术 (传统套路) 、板鞋、高脚等多个项目的比赛, 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广西民族体育要坚定不移地向社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要加强民族体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过与当地的旅游相结合, 推动消费, 提高民族体育的影响力, 增加有效的供给来调动和激发有效需求, 使单纯的民族体育文化向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大对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的投资力度, 注重人才培养, 打造一支一流的民族体育企业家队伍, 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根本权益, 加快制定和完善民族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和法规, 切实加强民族体育市场管理。这不仅提高了广西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更重要的是为广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小明.民族体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鲍明晓.体育市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3]李万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李宗浩.体育经济学[J].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曹克强.体育产业概论[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少数民族商业经济;发展;政策
一、少数民族商业的概念
一般意义而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阐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认识: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期对与民族的内涵又有了新的定义,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说,民族就是国家,或者说是以国家为界限的综合体,通常所说的“民族品牌”中的民族就是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说的;从狭义的范围上来说,民族指的就是一国国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群体。由于经济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赋予了现代民族双重性的特征,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入手,剖析民族商业政策的问题。在美国以下群体(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美国本土印第安人)对公司的占有率不少于51%的企业,即定义为“minority business”;而在欧洲,宗教、信仰、习惯与主流群体不同的阶层(如移民阶层)开办的公司,称之为“ethnic minority business”,或者“immigrant business”,与公司所有权没有硬性关系。由此可见对于这个概念,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上这样定义少数民族商业:在一国国界之内,以不同的风俗、地理等因素为界限的同民族的经济综合。国内每一个民族的经济活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组成部份。
二、少数民族商业的优惠政策
(1)通过宏观政策进行指导和调整,发展民族商业,有利于缩小不同民族间的收入差距,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贫富差距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世界历史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是由于这个原因走向分裂甚至是内战,如东欧剧变和前苏联解体。当今世界主要“热点”国家和地区,政治动荡、内战不断,原因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发展和收入差距过大。(2)发展民族商业有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当今时代,是商品经济的是时代,然而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想对较低,有些甚至还处于前工业化时代的农业经济阶段,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畜牧业、狩猎和捕鱼、半农半商、手工业为主要得生产方式。因此这些地区的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和潜在优势难以发挥,整个国家很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将会导致富裕的地区发展陷入停滞,民族地区则更加趋于贫困。发展民族经济,将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方式带给贫穷落后的地区,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3)有利于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与全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而公平与效率的实现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每个人都有追求富裕的权利,而国家和政府有义务提供这种政策上的帮助。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存在地区经济差距,公平得不到实现,则无法调动整个社会民众的积极性,效率也得不到提高。民族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除了一些客观因素以外,与国家的政策倾斜也有一定的关系,这些政策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是有益的,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有些地区是政策覆盖不到的,因此也就产生了一定的不公平,如果政府在制定政策是提前考虑到这些影响,有利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实现,这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三、我国少数民族商业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广袤,人口稀疏,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6%,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7%。据有关资料统计,民族地区拥有的稀土、钾盐、镁、铬矿储量占全国90%以上,云母、盐矿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储量占全国60%以上,煤、铜等储量也占到全国的35%以上,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产地,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南、西北地区又是欠发达的农牧业集中区域,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植被稀疏、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锐减等,不利的自然环境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酷的现实使人类逐渐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西部民族地区产生以生态破坏为主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1)经济原因。第一,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仍未改变以资源开发为主的传统发展模式。据统计,西部地区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的产值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远远高于东部地区。不可否认,西部民族地区的这种工业结构曾对缓解国家能源、原材料短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过度索取和三废对自然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第二,经济建设指导工作上习惯于运用行动计划手段,往往忽视了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第三,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粗放经营为主,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2)社会原因。在西部民族地区影响生态环境的诸多社会因素中,人口分布不合理和贫困面广、公共产品比重低是两大主要社会因素。第一,超过自然经济综合抚养能力,造成人口压力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民族地区人口分布不合理程度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和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逐渐加剧。第二,目前我国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民族地区,地形恶劣、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的生存环境,使经济贫困往往伴随着知识贫困和公共产品的贫困。有关研究表明,西部民族地区知识发展差距远大于经济发展差距,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6%和32.92%;其中,西藏、青海分别高近4倍和3倍。第三,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文化教育、交通和通讯等社会公共产品比重也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四、我国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民族共同繁荣”。第4条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个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第122条规定:“国家从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帮助各少数民族加速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事业”。(1)财政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积极领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开展农业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政府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牧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2)商业政策。根据1997年10月国家民委、经贸委、体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的《关于加强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工作的通知》规定:“九五”期间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优惠政策,必须体现为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根本宗旨。优惠政策适用于省、州级民族贸易公司经营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生活必需品、药品、书籍下乡及收购少数民族农牧副产品的经销活动;民族贸易县内的国有商业、供销社、医药公司、新华书店经营上述商品和乡镇以下的民族贸易企业的经销活动。同时规定:由全国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确定改革试点企业,同样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地方政府出台的其他给予国有中小企业试点改革的有关优惠政策。(3)扶贫政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是国家组织扶贫攻坚的重点扶持对象。国家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主要是:放宽标准,扩大扶持范围,加大扶贫力度,在扶贫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上重点向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对口支援政策。对口支援是中央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口支援以科学技术支援和人才培训为主,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智力开发;促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其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对口支援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利用民族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边境贸易,联合建设出口商品基地。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国民族工作年鉴[M].北京:中国民族工作年鉴编辑委员会,2002
[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刘慧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政策研究[J].企业导报.2009(3):132
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调整所有制结构,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成分,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长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民营经济迎来了在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亟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一、民营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民营经济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在我国民营经济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由限制到允许、到鼓励的发展历程。5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城乡生产、流通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建国初期,私营经济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75%以上。1954年,城乡个体手工业产值约为全国工业产值的20%。此外还有280万户、330万人从事个体商业,他们的商品零售额约占全国商品零售额的40%。经过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济已全部消失。据1978年统计,全国城镇个体工商业者只有15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有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国家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的加强,民营经济的地位主要在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理论地位的突破。长期以来,由于受“左”的影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不清,姓“资”还是姓“社”、姓“公”还是姓“资”的问题没有从理论上得到解决,对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进行限制和打击。关于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政策是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在理论上不断创新的结果。民营经济逐步由限制到允许、鼓励,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地位。尤其是92 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将思想大解放向了新的高度,打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姓“资”还是姓“社”姓“公”还是姓“私”的桎梏,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民营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指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在理论上为民营经济定了位。
2、法律地位的突破。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一条提出“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但尚未提出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6年以后,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第六条修改增加内容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一条明确了“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和管理”。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载入了宪法。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国第一部体现私有制企业的法律诞生。从上述法律、法规不难看出,个体私营经济在法律中的整体地位,已经由个私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承认的个私经济的存在形态,也由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发展到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私营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形态。私营企业中的工会组织,私营企业协会、私营企业中的党组织等,也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发展到在法律、法规中有了明确规定的过程。可见,民营经济在我国法律地位越来越明确、越来越重要,在法律上为民营经济定了位。
3、政治地位的突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讲话中,对民营业者的政治地位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提出把民营业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来对待,民营业者既不同于原来的民族工商业者,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他们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其它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根据七一讲话精神,现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不是能不能入党的问题,而是只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那些承认党纲党章、符合党员条件的才能入党。七一讲话指出,在目前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下,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入党,不能只看他拥有多少财产,而应看他的财产是如何获得的。在政治上为民营经济定了位。
(二)民营经济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个私经济健康发展,已经呈现五个显著特点:一是持续稳定发展。一九七八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户只有十四万人;到去年底,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已分别发展到三千一百多万户和六千一百多万人,私营企业从无到有已达一百二十多万户和一千七百多万从业人员。山东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达到490.2万人。二是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从一九八一年到去年底,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由四点六亿元增至三千一百多亿元,户均注册资金由二百多元增至一万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由八十四亿多元增至一百多亿元,户均注册资金也由九万多元增至七十多万元。到2001年底,民营企业集团近2600家,有些公司已成为国内的知名企业。山东省注册资本(金)千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947户,亿元以上11户。总产值和销售总额千万元以上的745户,亿元以上的68户;私营企业集团148户,私营股份公司20户。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金)达到65.5万元,比上年增加17.5万元。三是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据测算,一九九八年全国个体工商业的产值和营业收入分别为一九八一年的三千九百多倍和八百多倍,产值已近六千亿元;私营企业一九九八的产值、营业收入已达五千八百多亿元和五千三百多亿元,分别是****年的逾六十倍和一百三十多倍。截至2001年底,山东省民营经济实现产值1676.1亿元,营业收入26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3%和12.6%。四是待业结构趋向合理。过去,个体工商业、私营企业都以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第一产业发展迅速,获得大幅增长。五是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大学生、研究生、机关干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不断加入个私经济队伍,使个私经济从业人员结构发生了变化。六是开辟了新的发展领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加入WTO,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状态。民企在投资办学、市政建设、民营科技、民用航空、金融证券等领域开始打破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三)民营经济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营经济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成长和壮大起来。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9年民营经济创造国内生产总值1497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3%。民营经济已从当初的“拾遗补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支持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5%,民营经济年增长速度超过20%,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拓宽了就业渠道,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近几年来,民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三千三百多万户,从业人员超过一亿,并且每年净增近600万个工作岗位,在99年里,全国平均每一天就有四千多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入个体私营企业再就业,非公有经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就业渠道。山东省民营经济全年安置下岗职工3.4万人,其中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2万人。各地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促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制工作,并积极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申办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提供了较大回旋余地。三是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民营经济大多分布在二、三产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求新求快,不仅丰富了商品市场,也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四是富裕了群众,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数千万群众通过从事民营经济,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同时也为国家拓展了税源。1999年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共纳税830多亿元,占全国工商税收的9.35%,山东省则达到了13.7%,民营企业在回报社会,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近些年来,民营企业投资光彩事业、到中西部扶贫的资金达200多亿元,帮助290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五是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近些年来,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加快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尤其要看到,发展民营经济,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出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六是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民营经济来说,市场机制一直是配置资源的基本方式。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灵活的用工形式和分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
(四)民营经济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民营经济顽强的生命力源自于人们对自身利益追求所产生的强大驱动力。民营经济的顽强生命力主要是指民营经济的整体特质,当然在个体身上也会时有表现。民营经济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与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羸弱、衰败和萎蔽并不矛盾。“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或许正是个体的生生灭灭维系着整个经济的盎然生机。民营经济最核心的优势在于自然地解决了政企分开和市场导向的问题。一是有充分的自主权。民营经济是自主经济,资金自筹,门路自找,自我经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相对公有制经济来讲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风险自担;企业的人财物、产供俏以及人员使用、机构设置、生产经营形式、产品去向、利益分配、规章制度等等,都由企业自主决定,不受传统政企关系的束缚。决策机制灵活,不用搞请示汇报,随时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经营策略;用人机制灵活,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国 营企业中间是有几级的工资规定,调整很难,但民营企业责权利分明,有利调动员工积极性;经营机制灵活,民营企业不像国有企业那样存在过多的制度上的制约,被束缚住手脚,只要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可以更多的采取灵活的经营手段。二是最直接的利益趋使。民营经济是由私人投资的,民间投资者的资金是自己的血汗钱,项目自己上,销路自己找,风险自己担,因此,对投资高度负责,慎之又慎,经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积累下了一定资金,但如果一招不慎,搞不好就要倾家荡产,老板就要抹脖子。它在发展动力、规避风险意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普遍采取滚动发展、小步快跑的投资方式,通过小规模试产,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后,再大规模扩产。民间投资具有追逐高利润的本能,具有强大的自我创新机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正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民营经济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逐步成长为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最具远大前途的经济成份。因而它常能在人们不经意的地方悄然而生,并能在政策的夹缝中默默成长。三是彻底面向市场。民营经济降生于市场,生长于市场,与市场经济天生相融,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做大,对市场具有与生俱来的知识性。它不带有任何计划经济的桎梏,也没有国有经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养成的各种弊病,是市场经济最富活力的细胞。民营经济作为天然的市场经济形式,具有紧贴市场、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生命力旺盛的最大特点,极易接受世贸组织规则,具有其它经济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因而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滚打,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胜者发展壮大,败者另寻出路,无“大锅饭”可吃。这就意味着速度和效率,意味着能在竞争中争得主动和先机。
(五)民营经济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入世机遇。可以预见,随着WTO国民待遇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的落实,国内市场环境将逐步规范起来,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将逐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在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准入方面、在扩大进出口贸易的渠道方面、在利用外资的渠道方面、在国际企业界和科技界的交流等方面,将发生一系列根本变化。二是潜在的发展空间巨大。农村小城镇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国企、外资企业相比,私企在资金、经营、人才、技术上均不占优势,尤其在规模显著和技术要求高的行业缺乏竞争力,但在加速农村现代化、城市化,把小城镇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被提出来后,小城镇建设成为私营企业的发展的新空间和机遇(在小城镇劳动力资源丰富,因农村收入水平低将对技术低产品保持长期需求,如果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就会拓展了发展领域);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和结构升级为私企提供了成长空间,对国有小企业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联合、股份制合作,为私企扩大经营规模创造了条件;国企改革后优化人员结构,出现了大量富余人员,也有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私企,提高了私企人员的素质;随着改革的深入,国企还将退出一些竞争性领域,为具备一定实力和规模的私企提供了发展的新机遇。三是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遇。广阔的西部大市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空间大、层次多,更适宜民营经济去拾遗补缺。四是中国正在实施“十五”计划和第三步战略目标,为非公有制经济广泛投入基础领域以及利用自身灵活机动、创新能力强的优势进入技术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五是政策环境正在形成。国家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和正在审议中的《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中国政府为中小企业发展正在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每8-10人中就有一个中小企业,而中国每28人才有一个中小企业,如果按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至少需要有一亿个中小企业,因此,中国民营企业的空间很大。他们将涉足大企业未进入的新兴领域,他们将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加工、配套、维修领域和零售、服务等本小利薄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将在需求分散、个性化要求的领域一显身手。六是中国民间投资潜力巨大。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于民间投资。据统计,劳动积累与合伙投资是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65%,银行中有两万多亿元的存差。通过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降低中小企业成立门槛和行业进入壁垒,启动民间投资。从发展前景看,中国民营经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国企按产值占30%多。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最高的也就12%~13%。中国民营企业至少可以从70%发展到90%,这中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非公有制经济的前景应该说是相当乐观的。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新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将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中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不可逆转,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逆转,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也不可逆转。非公有制经济将会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互相依存。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政策深得民心,中国西部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加入WTO,为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铺开了道路。企业家将是中国经济舞台的主角,民营企业家有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需要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出更多的力,需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大显身手,需要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
我国民营企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改组,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这些都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相信在今后若干年内,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将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在质量上将有一个新的飞跃。我们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富民强国的路子,尽快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作出了不俗的贡献。然而它们要进一步发展,却又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障碍。这些困境和障碍,有的来自外部环境和制度安排的束缚,有的则源自自身的种种不足。“ 九五”以来,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慢,增速大幅下降,年均增长11.2%,平均增幅比“八五”降低31.7个百分点。分年看,增幅从1995年的22.8%回落至1997年的8.6%,1999年回落至6.8%,其中私营经济则由1996年以前25%以上的增长速度回落到9.2%以下。与之相应,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九五”初期达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1999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392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6.6%,比重依然比1996年低1个百分点(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近年非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状况及2000年趋势简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
主要是存在所有制歧视,民营经济和民营业者仍没有获得同公有制经济和其他从业者同样的法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视为“另类”,发展的空间仍然比较狭窄。
1、产权保护乏力。民营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但现行《宪法》只强调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于合法的私人财产的保护却不完善,没有明确“私人合法财产不容侵犯”一项。因此使这些人心存怀疑,怕政策变,结果出现了企业短期行为及转移资本的现象。现实生活中,这些新的社会阶层财产受到侵犯却得不到保护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现行《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但这些列举均属生活资料,并没有提到生产资料。对财产保护的不周,《宪法》只区分了公共财产和公民个人财产,没有囊托企业,社会团体法人等这些组织的财产,因而留下很大的漏洞。《宪法》第12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但第13条在对公民私有财产上,却没有类似禁止性条款,这显然对公民私有财产保护是不利的。一是从体制上来看,投资产权保护还缺乏制度安排。在资产受到侵害时,民营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求助于法律的保护,但法律保护的是私营企业,而侵权的是政府,法律常常是站在政府的角度来处理纠纷,导致民营投资的产权权益的流失;二是从社会观念来看,投资经营的地位还不平等。如果是国有企业欠民营企业的钱,那就是债务关系;而民营企业欠国有企业的钱,却可能被戴上“侵占国有资产”的帽子,甚至是“盗窃国有资产”。在金融方面,国有企业欠银行的钱到期未还,会找出各种原因和理由;而民营企业欠银行的钱,就可能被定成“诈骗罪”。三是从有关政策来看,投资经营风险得不到保护。尽管政府规定了民营企业合法使用的土地和经营场所,“因建设需要征用、拆迁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妥善安置和合理补偿”,但什么是“合理”的标准,安置和补偿的具体程序又是什么却没有明确,最终导致现有保护制度往往有名无实;四是 从司法实践来看,对于侵害国家财产和民营企业财产的处罚存在很大的不同。侵占国家财产达到一定数额的,可按贪污罪处以极刑,而侵占民营企业的财产达到相同的数额,只能以职务侵占罪处罚,相对较轻,对于经理人和企业工作人员侵占投资人利益的行为缺乏严厉的法律制裁。以至于对经理人对投资人更多的还是在良心和感情上去负责。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民营业者没有安全感,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停止投资,一些人开始大肆挥霍或将大量资本转移到国外,造成巨额资本外流,影响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2、市场准入限制。公平的竞争环境首先应是在大多数领域一视同仁地“进入”产业的待遇。但目前对个私经济的发展行业、经营的商品仍有种种限制,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还没有完全放开,不能完全体现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三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方面国内个体、私营企业并未获得同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竞争权利,在市场准入方面依然门槛颇多。许多丧失活力、效率低下、服务劣质的行业,如电信、铁路、邮电、银行依然由国家垄断,不准民间资本进入。在国有资本匮乏、国企体制僵化的情况下,许多资金富足的个体、私营企业面对这些行业唯有望“利”兴叹。这实质上是计划经济下对产权“排他而不可交易”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许多领域,国内个体、私营企业享受的待遇甚至还不如三资企业。例如,在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中规定,美国在银行、保险、电信等高度垄断领域可以占有一定的分额和股份,但这些领域至今仍未对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开禁。据调查,国有投资和经营涉及的领域多达80多个,几乎遍布各行各业。国家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也有60多个,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只有40多个。在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广东东莞的80个行业中,允许外资企业进入的有62个,而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只有42个。有些项目虽然允许民间资本介入,但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竞争。有的领域则审批程序复杂,市场准入的门槛过高,在许多领域,民营企业进入的审批比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要复杂和困难得多。尽管国家法律法规中,除必须垄断的少数行业(武器制造等)明显禁止民间资本进入,并对一部分行业有多项管制审批限制规定外,没有对民间资本有特殊歧视性的规定。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存在着行业垄断、部门与地方保护主义,对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设置了许多限制。所以,在企业待遇上,是国企高于外企,而外企又好于民营,这是不正常的市场秩序。我国的民营经济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目前依然集中在劳动力密集、技术门槛和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激烈的产业领域,如普通日用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建筑、餐饮服务业以及其它国家准许进入的一般竞争性行业,这些产业领域都属于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已基本无利可图的夕阳产业,利润率接近资本成本,国有经济已经推出或正准备退出的行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和不配套,导致促进民营投资的制度环境不宽松。例如,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固定资产投资法》,对投资审批制改革尚不到位,过多过严的前置审批体制严重影响了民营投资的启动和促进发展。对国有企业的垄断行为,也没有一部《反垄断法》的出台,致使民营投资的产业进入被“排挤”而告门无望。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在相关的投资、金融、财税、产业进入等政策上却没有相应的协调措施和配套政策,造成在实际各部门的执行中仍然是“两张皮”,制度保障不力。
3、融资体制制约。资金匮乏是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瓶颈问题。民营企业往往很难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只能依靠个人家庭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结果不仅融资数量小、成本高、纠纷多,还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与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信贷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偏低,实际情况是非国有企业筹资困难,融资成本高,企业预期收益低。国有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过去就很少,随着几大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惜贷”现象日益严重。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内部职工集资和社会集资,曾是民营企业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经过近年来的金融整顿,原有的融资渠道关闭了,与中小企业发展相配套的融资体系又没有相应地建立起来。在资本市场上融资也很困难。尽管目前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企业上市不再由政府推荐,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民营背景的公司能够上市融资。但对于中
企业来说,其企业现状根本不具备上主板的条件,而创业板的推出仍然遥遥无期,上创业板融资可望而不可及。有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50%到60%靠自筹,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分别只占15%左右,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不到1%,这与其对国民经济发展高达60%的贡献率是极不相称的。据国家体改委、国家工商局开展的调查统计,个体工商户平均自有资金率(自有资金占实际使用比例)为75%,自有资金率100%的超过一半;私营企业平均自有资金率为77.1%,自有资金率为100%的占53.7%。在经营中,个体工商户贷款规模5000元以下户数占77%,15000元以上的不到10%;私营企业贷款额在4000元以下的企业占24.2%,15万元以上的占10.7%,80%的贷款企业平均贷款额为2.6万元。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7次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了企业和个人投资成本。但由于同期价格水平下降的幅度更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实际利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仍维持在5%左右的较高水平,大大提高了投资成本,抑制了投资积极性
4、税费负担过重。过重的税负和“三乱”大大削弱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收益。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1997年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部分数据》的研究显示,现实中不利于私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的社会问题首先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经济政策中排位第二的即是税收政策问题。对外资企业实施“超国民待遇”优惠,对国有企业也有一些减免税的优惠,但对私营投资长期实行“双重税赋”。如有些地方规定国有风险投资公司享受“三免两减”的税收优惠,折合下来值成百上千万元,而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则无此待遇。对民营经济实行双重税收,它的利润除了要缴企业所得税外,投资人还应从企业的收益中按20%的比例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而外商投资企业增资不仅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办法》将私营企业排除在外。所得税减免政策,对外资企业是“从获利起”,对民营企业则从开办期起,而企业在开办初期往往没有利润或者获利甚微,优惠政策的效用大大降低了。更有甚者,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权益转增资本金既不是分红,也不属资本交易增值,根本不在个人所得税应税范围之内,但仍要纳个人所得税。在纳税方面,民营经济受到“所有制性质”的歧视,在同其它所有制成分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由于制度缺陷,“政府职权部门化、部门职权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现象在一些地方经常发生,执法机构与收费行为之间的利益联系没有切断,使一些地方的执法机构乱收费屡禁不止,收费项目“杂”且“多”,大部分民营企业要应付三十多个部门,上缴50种税费(其中大部分是各种收费),少数地方收费种类多达七十余种,其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合理收费。另外,收费不规范,随意性很大,表现为收费标准不统一,程序不规范,在一些部门中对待不同所有制成分表现的有亲有疏,对民营经济冷眼相对,严厉有加。
(二)内部制约因素
中国民营经济最初是在经济短缺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许多民营企业最初是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刚刚起步,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依靠灵活的机制发展起来的,而当今中国经济已告别了“短缺时代”并出现了“买方市场”,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20多年改革也日益充满生机与活力,加入世贸,国际竞争已在眼前,知识经济已经开始对传统产业产生巨大冲击,民营企业固有的问题和缺陷越来越暴露出来。
1、整体规模分散。民营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规模过小,较为分散。据2000年底的统计数字,私营企业共176.18万户,平均每户注册资本却只有75.5万元,雇工数仅11.4人。绝大部分民营企业分布在一般加工业、运输业、简单的服务、贸易领域,企业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虽说便于发挥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是形不成经济规模,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管理落后,技术水平得不到提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整体效益。其次是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很难同大企业进行产品竞争,往往在大企业的竞争实力面前败下阵来,许多民营企业只能在市场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有不少的民营企业因此倒闭。再是受实力所限,很难在高新技术领域抢占先机,许多都是在技术水平低的产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从事商业贸易的多,就地做生意的多,经营管理粗放型的多,单一产品的多,与同类企业争原料,抢资源,拼市场,在传统产业领域参与残酷的竞争。从这些年的情况可以看出来,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并不期望在短期内即获利,而是先把竞争对手打掉,然后占领市场。他们会用低价的办法来把很多国内企业冲垮,会发动很强大的广告攻势占领市场,企业小就很容易被吃掉。
2、企业管理欠科学。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凭创办者个人的管理能力和亲属的帮助基本上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规模后,其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有限的管理能力明显滞后于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少数企业因此使其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管理的欠科学,实质是管理人才的匮乏。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民营企业拥有中专以上学历的职员3000余人,大约占其就业职工总数的0.25%,有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员就更少了。目前,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以经营者为核心,以一批高智商、高水平、高素质管理人才为辅助的决策层和智囊层。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的管理能力捉襟见肘,投资决策失误时有发生。财务制度不健全,据调查,有60%的企业没有建帐或建帐不准确、完整,财务管理混乱,漏洞较多,财务监督失效,难以进行成本核算管理。民营企业对MBA的需求非常高。可惜的是,中国的MBA学生很缺乏道德训练,不忠于企业的人比比皆是,民营企业觉得还是自己人可靠,因此家族治理的非常多。有一个调查,民营企业主要的决策都是由老板或它的家人做的,拿到正规董事会讨论的还不到5%。这样的治理结构,管理上当然容易出偏差。
3、技术水平不高。大多数民营企业起步水平不高,是从个体户和专业户中成长起来、分化出来的,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处在低水平,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仍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操作,以现代生产方式开发高精尖产品的民营企业仍是凤毛麟角。民营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甚至于没有核心技术,不论传统企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是如此。企业科研开发能力薄弱,技术创新步伐缓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仍处在模仿他人产品的阶段,低水平重复投资严重,承接国有大型企业退下来的陈旧设备和转移的落后技术,很难在高利润的生产领域谋得一席之地,难以占领高端产品市场,后劲不足。虽然这几年高科技型的民营企业在发展,但总体来看,还差得很远,自己没有研发力量。任何企业在开发一个新产品,需要做大量研究,要投入很多钱,而民营企业的研发基金明显不够。民营企业要有危机感,现在之所以还有一定的竞争力,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将来如果出现生产规模更大、成本更低或者产品更好的国外企业,民营企业没有相应的技术水平肯定会束手就擒。
4、企业信誉较差。民营经济创业之初,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处于萌芽状态,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的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民营企业在经营上钻了空子,不正当竞争问题十分突出。在生产经营中失信于社会,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商业贿赂、商业欺诈、做假账、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等,以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的短视行为,给民营经济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的信任,开拓市场、寻求合作、申请贷款等诸方面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制约了民营企业做大。在企业内部失信于职工,民营企业的劳资纠纷一直是一个大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中,有一部分仍然习惯用一种封建的、人跟人不平等的观念对待员工,而这种恶劣的做法常常不容易得到及时的惩罚,因为他有钱就可以摆平。《劳动法》落实得不够,职工权益未得到有效保障,《劳动法》规定的基本劳动标准、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工时标准和工资支付标准、社会保障等方面落实的不到位,违反劳动合同,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职工得不到尊重,实施养老、工伤、失业等保险制度的民营企业微乎其微,使得大批人才出于预防动机面对民营企业望而却步,困扰了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聚集。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民营企业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3B以下。
5、民营企业家素质较差。由于受历史、社会、资历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家总体上不高,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创业初期靠胆大敢闯打天下,用的一股子蛮劲,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明显的表现出个人素质上的不适应。比如曾风云一时的牟其中、史玉柱、吴炳新等一批商界巨子都落了个惨败的结局。有相当多民营企业的创办者在企业已经具备了向前发展的基础后,有的人则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足,准备过稳当日子;有的人只看眼前利益看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捞一把算一把,哪里黑哪里歇;有的人稍富即奢,有钱就享受,不在企业发展方面上档次、上水平,而在个人消费上摆阔绰、讲豪华;有的人为富不仁,财大气粗,认为有钱就是大爷,造成社会上的反感。民营企业家面对二次创业的重任,到了重塑自我的时候了。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努力创造民营经济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
1、彻底清除思想障碍。深入学习和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要进一步提高对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彻底破除姓“公”姓“私”的传统观念,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出发,不看成份看贡献,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宽、放活”,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要彻底冲破各种思想束缚,破除“认为经济成分越公越纯就越好”、“发展私营个体经济是权益之计”、“片面看待经济成分比重”、“片面地将本地区以往发展阶段上某些成功经验固定化”等思想障碍,破除怕违反政策、怕失权失利、怕冒风险等思想杂念。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有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它同公有制经济是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谁优谁劣、谁高谁低、互不相容、互相排斥的关系,当然它们也是相互补充而又竞争的关系。要明确,私营企业主不是社会主义的“敌手”,而是社会主义的“帮手”,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消除偏见,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舆论上鼓励、支持、引导私营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2、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有恒产者有恒心”。只有为社会一切合法财产提供有效的保护,才能坚定民营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在法律上强调对所有合法财产给予同等保护。民营经济的发展产权如果得到保护,就会给其一个比较充分的成长空间,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制度承诺,扩大生产、扩大投资规模也就失去了动力。有人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财富积累规模后证实,发展中国家不是没有资产而是没有资本,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资产没有得到保护,是僵化的。而发达国家资产得到充分保护后,资产所有者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资本的增值部分也是属于所有者的。所以,提供这样一种制度保护,不仅是民营经济可以得到发展,国有经济、其它成分的经济也会更好地发展。不要看到民营经济稍有起色就在税收上、融资上给予种种限制或是在市场的准入方面给予一些歧视。事实上,这样既不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长期的繁荣富强。资本主义法律有一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我国的《宪法》只规定社会主义公有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财产所有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国家法律要对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成份的合法财产给予同等保护,充分体现“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一体保护”的原则,进一步确认和保障私人资本与投资的合法权益,使私营企业主塌下心来加大投入,扩展规模,搞好经营管理,进而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
3、赋予国民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凡是将要对外资开放的,首先要对内资开放。要实行普遍的“国民待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各个部门正在清理各项规章制度,民营企业也不应受到歧视,而应该享受“国民待遇”。要根据世贸组织的一个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为他们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能让我们的国民在国内还要争取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上,要放宽从业限制和经营领域,凡是鼓励和允许外商投资进入的领域,都应鼓励和允许民营企业投资进入,并享受同等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尽快进入电力、水利、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公共工程、市政设施等建设,对于电信、邮政、金融、保险等行业,也要降低准入条件,吸纳民间投资;在税种、税率、征税和退税上,要不分所有制,同等对待;在贷款种类、利率、取得贷款条件方面,不能因所有制不同而有所区别;在公司上市方面,应不分所有制,根据统一的标准同样的方法同等对待,给民营企业平等的融资条件,私有企业也应该作为上市公司的主要发起单位。一级市场对国有企业配股,有条件的私营企业也应该配股;有条件的私营企业也应该发行债券。私营企业也可以作为投资基金的发起人。应该创造民办的股份制银行。只有民生银行一个民办银行是不够的。国家应该在金融准入方面给予相同政策。在经营进出口业务方面,门槛要高低一样,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提出附加条件,作额外限制,应扩大民营企业的进出口权与进出口服务代理权,使民营企业享受同等的退税待遇与便利。在引进外资和到境外投资方面,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都要给予帮助。
4、改善服务和管理。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是营造精干高效的政务环境。要进一步清理政府的审批事项,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可由企业自主决定、市场自行调节和社会中介组织办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为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放宽工商登记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一般中小民营企业的注册改为工商部门直接核准登记制度。通过设立投资服务中心,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进一步构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少干预、勤服务、多帮助、不刁难”,在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部门之间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办事热情周到,手续简便,不推倭、不扯皮,廉政高效,为民营企业解难排忧。坚决制止“三乱”,切实减轻民营企业的负担。财政、物价、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规范对民营企业的各种费用的收取办法和标准。合理负担要减轻,不合理负担要制止。即凡不符合规定的税费项目和标准,坚决予以取消,对民营企业收取的税费必须亮证凭卡,使民营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健全各种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工商联、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纽带、桥梁作用,发挥出社团组织团结、服务、协调、监督及自律的职能,利用这些中介组织协调各种社会矛盾。使其为个体私营企业在对国家法律的遵循、产品质量的监督、社会交易纠纷的处理、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方面起到沟通、协调、自律、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
1、建立专门以民营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小金融机构。除了应大力各大商业银行向民营企业放贷的力度外,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贷通知的精神,尽快建立健全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并确定一定的信贷额度,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努力组建一批专门扶持民营企业的金融机构。我国目前应在国有银行内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的基础上成立专业银行,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2、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机制是缓解贷款难的突破口。要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财政要筹资建立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采取有限担保方式运作,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建立商业性和互动性信用担保机构,缓建中小企业特别是民间投资者融资信用问题。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必须以政府的积极介入为前提,以市场的有效运作来推动。信用担保机制的建立首先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其次建立民营企业多元担保制度。担保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主要以财政资金、国有资产不动产、社会性资金等为来源。再次应制定担保监督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另外,应当研究建立知识产权担保融资机制,使民营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贷款支持。也可以对民营中小企业资产采用“先行抵、质押”办法,在企业需要资金时,银行可以立即根据抵、质押情况予以相应的贷款支持,这样既有利于随时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也避免了临时抱佛脚、耽误商机的风险。
3、建立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门基金。民营企业在快速发展期,如果产品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市场前景广阔,为了扩大生产经营急需融资,但又不能通过贷款等途径融资,则可以通过成立以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专业基金,再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对民营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基金的筹措以民营企业的互助金、信用担保金、财政基金为主要来源。以专业基金贷款方式融资不失为一种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方式。
4、建立民营企业风险防范化解机制。银行贷款进入民营企业的一个突出障碍便是民营企业的高风险。建立民营企业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是银行信贷进入民营企业的关键。首先应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民营企业改制步伐,明晰产权,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其次,银行应建立科学的放贷机制,银行放贷在向民营企业倾斜的同时,银行应强化与服务对象的互动机制,主动了解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其中尤其以财务信息、资金流向为重点,同时督促民营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要建立信用识别制度。银行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惜贷,很大程度是分不清企业的信用度,建立信用制度,强化整个社会的信用基础应当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以诚信建立市场求得发展。
5、发展民营银行。一般来说,只有大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才有可能通过资本市场筹资,普通的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但由于金融资源的高度集中和中小企业的点多面广之间存在着的客观矛盾,因此使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融资贷款方面一直处于严重的不公正地位。而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民营银行成立后,则可以凭借其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对当地经济状况的熟悉,很好地填补大银行留下来的“死角”,给中小企业融资贷款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大银行主要为大企业服务,中小银行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国有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地方信用社、民营银行、私人钱庄等主要为个体、私营经济服务。这是全世界的经验,我们也应该是这样,现在大家都知道西班牙有一个办得很好的蒙德拉贡合作社联合体,它下面有140多个合作社。拥有资产近百亿美元,营业额20多亿美元。但它在1955年刚办的时候,就感到融资是个大问题,单靠国家商业银行不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依靠各个合作社和社员集资,于1959年创办了一个蒙德拉贝劳动人民储蓄银行,目前这个合作性质的银行已经有资金70多亿美元。这样才解决了各个合作社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在我国如民生、裕兴等民营商业银行的参与,形成与国有银行的竞争,会迫使国有银行降低门槛。温州就私营企业向私人钱庄借款,不仅数额小可以贷,而且可以上午贷,晚上还,今天贷,明天还,非常灵活。民营经营的融资问题,单靠国有商业银行是不行的,只有依靠发展地方小银行、民间信贷机构,加上其它辅助办法,就会迎刃而解。我国民间不是没有钱,只要放开,给以支持指导,地方小银行、民间信贷机构一定能够蓬勃发展起来。
6、制定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其它配套政策和措施。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间接扶持民营企业。拓展国内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建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适应国家主板市场上由审批制改为审核制的新规则,抓住国家将要开辟创业板市场的有利机遇,以民营潜力产品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搞好民营企业的上市工作。利用上市融资、创业板块融资、发行企业债券融资等,都将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通过外资金融机构融资、涉外上市融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融资租赁等形式,开拓涉外融资。今后我国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此外涉外融资还有其它形式,如出口融资、租赁融资等;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可考虑利用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融资。大力发展为民间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鼓励设立专门的投资信息服务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管理咨询机构及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公证、招投标代理和监理等中介机构,按照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为民间投资提供有偿服务。重点发展投融资顾问业,为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决策提供咨询。大力实施科技计划,申报落实创新基金
(三)提高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素质
1、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由小而全、小而散向专业化协作和公司化、集团化转变。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个体私营经济应该积极参加这个调整,因企制宜,因势利导,在调整中发展自己。起步较早、基础较好的企业,应该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般加工制造型企业,应该向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增加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一定产品优势和科技优势、实力较强的企业,应该以产品、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与此相适应,在融资方式上,要从主要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向多元化融资转变,加速优势企业的壮大进程。
2、在产权制度上,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目前,尽管多数个体私营企业产权清晰,但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相当突出,即多数是业主或家庭所有的自然人产权。因此,调整产权结构,使股东多元化、社会化,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同时,由于在产权多元化过程中可吸收员工入股,因而也有利于建立新型劳资关系,有利于形成新的分配制度和方式,吸引人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因此,具备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应该通过向社会募股、向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以及企业兼并,联合、互相参股等形式,向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
3、在企业管理上,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化管理转变。目前,家族式管理已成为个体私营经济跃上新台阶的最大障碍。据调查,辽宁省辽阳市的私营企业中有75%是实行家族式管理,企业管理层中有40%左右的人员属于家族或亲属,而企业财务管理权90%左右控制在家族成员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对于目前正处于由创业型向规范型转变的私营企业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打破“一人包打天下”的家庭式管理的樊篱,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三权分立的治理结构,建立起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实现制度创新。其次,私营企业要强化人才观念。市场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私营企业要打破家族的狭隘眼界,面向社会招聘和选用人才,充实管理和技术岗位;并要在共同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报酬和他们的能力水平与实际贡献相挂钩,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将企业的股权作为报酬的一种形式,根据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贡献大小分配给他们,将企业的利益同技术管理人员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以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在经济增长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目前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经营比较粗放,增长的主要动力仍靠资源、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积累,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已经具备了实行集约化经营的条件。实践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取代劳动和资本上升到首要位置。辽阳的私营企业万道龙集团、筑路机械厂、特种电机厂,都是依靠技术创新、搞集约化经营而走上发展壮大道路的。因此,个体私营企业应克服传统增长方式的束缚,高度重视技术进步,增加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要加强企业精细 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要实施名牌战略,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经济效益。
5、在私营企业家素质上,由经验型向知识型、现代型转变。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实践锻炼,私营企业家的素质有了普遍提高。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私营企业家队伍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加入了私营企业家行列,从而使私营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者队伍的素质得到明显改善。以辽阳市为例,在私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50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有2000多人。像中泽集团公司董事长于泽国、全兴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国跃等,都是大学文化,有的还经过国外培训,成为私营企业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但从整体上看,私营企业家队伍的素质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实际文化程度低,凭经验决策、管理;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小生产意识比较浓厚;眼界狭窄,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够;有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甚至为富不仁,等等。这种状况不改变,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提高私营企业家的素质决不单纯是私营企业家个人的事,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战部门、工商联组织要认真安排,通过办工商管理培训班、专题培训班,进社会主义学院、组织外出考察等各种形式,加强对私营企业家的培训,加强对他们的帮助、教育和引导,造就勇于开拓、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现代企业家。
参考文献
(1)谈谈中国的私营经济 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 张绪武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十六大报告
(4)江泽民七一讲话
(5)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正逢其时 《山东侨报》
(6)个体私营经济崛起中国 新华社1999
(7)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全国GDP总量的18.3% 《中国新闻与报道》
(8)我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特点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全国工商联研究室 唐海滨
(9)茅于轼谈民营企业 《21世纪经济论坛》
(10)民营经济总投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减少 国务院发展中心信息中心 程秀生
(11)私企和国企相比待遇不公平《中国青年报》崔丽 2 000年11月20日
(12)扩大湖北民间投资的初步思考 中国统计信息网 2002年9月20日
(13)启动民企投资增强经济活力 济南市工商联
(14)制约民间投资的四大障碍 《中国市场经济快讯周刊》 保育钧
摘 要:台州市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发源地,是中国当前两大经济模式之一的“温台模式”的创始者之一。其中,台州民营经济的比重约占台州经济总量的97%,在浙江省内最高。2011年初,浙江省海洋经济上身为国家战略,与此同时,台州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依托,构筑台州经济发展新优势。而作为台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作——台州经济开发区,承载着“发展经济、建设新城”的双重任务。在台州民营经济、海洋经济以及经济开发区的共同发展下,台州经济迅速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海洋经济、台州经济开发区
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北邻宁波、绍兴,南连温州,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个新兴的组合式港口城市。因此,台州的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盛产大黄鱼、带鱼、鲳鱼、对虾、梭子蟹等海产品。自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制造业、海洋渔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都有显著发展。台州经济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高程度的私有化也促使台州拥有了雄厚的民间资本和发达的金融放贷业。近年来,又发展了海洋经济,同时将原先的椒江经济开发区更名为台州经济开发区,使台州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而台州的发展目标是:打造成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一.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真正放宽市场准入,拓宽民营经济投资和创业的领域采取更有效地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扩大基础设施、各类教育、经营性医疗、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投资。实施民间投资项目等级制,对符合产业政策、环保和安全生产要求,可自行平衡资金的民间投资项目,该批为登记备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区域供水、水力发电和水利通航建筑物等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在不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民营企业是否跨国经营本应是其依据自身实力和国际市场环境的自主决策行为。2004年6月商务部制定出台《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方法》,规定自2004年7月1日起,取消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等级制,就是大胆有益的尝试。
(二)民营经济的竞争力
由图可知,民营经济竞争力由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品牌的竞争力、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企业规范管理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凝聚力。而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则分为市场规范及信用状况、要素供给和基础设施状况、政府服务质量、政府法规公开公正公平程度和产学研合作程度。虽然民营经济在台州发展较快,但是仍需强化民营经济竞争力,特别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是民营企业特色的体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和竞争成功的基石。核心竞争力可以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效益优势。
(三)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发展方向不够明确,主营业务不太突出。大多数民营企业认为多元化经营是寻求规模扩张、利润增长和分散风险的策略,盲目地实施多元化经营,既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实力,也影响了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
2.员工素质普遍不高,组织结构比较混乱。民营企业职工素质相对较低,优秀员工流动性大、专业人才不够,且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式组织结构,造成组织结构滞后。
3.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文化内涵不够深厚精细。不少民营企业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措施,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虎头蛇尾”,无法落实。组织内部缺少详细的职务分工,员工对自己的责、权、利经常搞不清楚。
二.台州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一)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是海洋资源大市,台州市海域北起三门湾,南至乐清湾,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沿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潮滩丰富、岛屿棋布,拥有“港、涂、渔、景、能”五大海洋优势资源,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且台州深水岸线和港湾资源丰富,航道和锚地条件优越,具备发展中小配套港口、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大港口和依托港口发展工业的条件,开发前景广阔。台州市所辖海域海涂资源丰富,分布集中成片,处于缓慢淤涨状态,滩涂作为海洋生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调节气候、纳潮分洪、抵御风暴潮的作用,更有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自净作用。这些海涂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自然条件,同时也是后备的土地资源来源。台州海域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大陈、猫头、披山等渔场。以台州湾捕获物鉴定出鱼类200多种,甲壳类56余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30多种,贝类20余种。
自古以来,台州都以“海上名山”著称。滨海和海岛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特色鲜明,汇聚着“山、海、岛、城”等多种景观,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主要景点有桃渚、长屿洞天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大鹿岛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江厦、大陈岛两个省级森林公园,桃渚国家级地质公园,石塘渔港千年曙光公园、一江山岛近代战争遗迹和海蚀风光等。同时,台州的无居民海岛资源丰富。无居民海岛的自然生态、滩涂、矿产、生物资源、潜在的港口和旅游资源等均为可贵财富。
(二)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
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存在些制约条件:
1.海洋开发投入不足,涉海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海洋基础设施、海洋高新产业以及深水港的开发投入不足,海洋经济与省内外沿海城市相比,无论是临港工业、港口海运业、滨海旅游业,还是海洋高新产业都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
2.海洋渔业面临严峻挑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捕捞渔场缩减,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捕捞生产与渔场资源矛盾更加突出。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已趋饱和。浅海养殖尚有较大潜力,但发展浅海养殖需要较高的技术、经济支撑,也伴随较高的风险。渔业结构调整任务异常艰巨。
3.海洋环境质量日趋下降,海洋生态压力加大。台州近岸海域污染程度相当严重,且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事件每年均有发生。近海海洋捕捞强度的迅速膨胀,大大超过了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海洋食物链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海洋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珍稀物种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面临着消失的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增强海洋意识,树立科学海洋发展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海洋经济发展;加大海洋经济投入,构建发展的支撑体系;实施“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创新能力;强化海洋管理,切实保护海洋资源环境。增加海洋基础设施建设、海洋公益事业、海洋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投入,大力支持、积极鼓励社会和个人特别是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海洋产业,使台州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开发主体和开发项目多元化。
三.台州经济开发区
(一)台州经济开发区的由来和组成台州经济开发区是1997年1月30日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椒江经济开发区升级更名为台州经济开发区。目前,台州经济开发区实际开发建设区域由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三山北涂围垦区三大区块组成。一是中心城区。位于台州中心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区块,其中东环大道以东主要为工业科技园区;东环大道以西为城市新区,其中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区包括市级行政中心、金融商贸中心和文化体育中心三个组团。二是滨海新区。2004年,台州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台州沿海产带建设,拓展台州工业发展空间,作出建设滨海工业新城的重大决策,并决定由台州经济开发区负责滨海工业城中部区块的开发建设。三是三山北涂围垦区。2005年,为加快台州沿海滩涂资源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台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台州经济开发区和台州市水利局作为建设业主,负责台州市三山北涂围垦工程的建设工作,围区总面积13.9平方公里,总投资概算4.8亿元。
(二)台州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台州经济开发区作为台州对外开放的窗口、本级经济的载体、区域经济的龙头、中心城市的核心区和体制改革的先导,承载着“发展经济、建设新城”的双重任务。建区十年来,台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按照“三年打基础,完成齐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构轮廓,完成中心城市的框架构建;四年增内涵,实现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内涵、文化内涵”的发展思路,加快区块的开发建设工作。台州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等“市区争第一”的发展目标,通过实施“工
山东省汶上县丝杠有限责任公司是省内丝杠产品专业生产企业之一。现有员工100余人。现在公司已形成了年产20万套件的生产能力,产品行销全国,已成为国内滚珠丝杠副、梯形丝杠和轴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随着2012年经济危机的到来,机械市场步入低迷,机械加工行业下滑,几乎所有的机械产品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情况,我公司也一样,仅仅两三个月的时间里订单量减少了2/3。随着政策环境的改变,2013年上半年我公司的经营情况有些回转,但相对以前还有很大的差距。2013年1-5月份销售收入240万元,工业总产值280万元,上缴税收约20万元,生产产品6400余件。
随着全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机床行业大受冲击,再加上前些年机床、工程机械产销增长过猛,社会保存余量过大,尽管2013年的需求好于2012年,但据统计数字显示机械工业累计订货额同比只增加了0.32%,并未明显好转。下游行业面临的困境依然的制约了我公司产品的发展,特别是钢材市场,钢材价格近期持续高位攀升,中厚板同比上涨了20%以上。另外人工成本、各种费用支出不断上涨,进出口量萎缩也是制约公司发展的因素所在。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将比上年在需求形势上略好于2012年,但是难言大幅度好转,特别是我们的装备制造业,由于为机械工业自身服务的机床行业继续低迷,要想短时间内改变困境不是很现实。
为促进企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希望财政部门能根据具体情况在企业效益下滑的时候,实施结构性的减免政策,或者实施推辞征税政策,比如在企业困难时暂缓纳税,限制一定时间或5年或3年内进行补缴,给企业资金缓冲的空间,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1 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可行途径
1.1 深入发展物业经济是村级集体收入不断提高的主要来源
深入发展物业经济首先要加强对原有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营管理, 要通过深化改革, 使集体存量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提高收益率, 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 加快富民工业园区和标准化厂房等物业设施建设, 筑巢引凤, 有效增加稳定性收入。三茅街道中华村大村建设后, 在市委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 千方百计化解原有4个老厂区的债务, 通过资产的优化组合, 盘活了存量资产, 同时新建了7000㎡标准化厂房, 增加增量资产。先后引进了12家企业落户, 村级经济由原来不足5000万元发展到今年底有望突破6亿元, 预计村集体稳定性收入可达100万元, 实现了由贫困村到富裕村的蜕变。
1.2 积极发展现代化高效农业是提高村级集体收入的必要补充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也是村级集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人多地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因村制宜, 坚持走“小中见特、特中见优、优中见大”的路子。2010~2012年全市重点扶植的15个秧草生产基地和沿江开发的特种水产养殖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成为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必要补充。八桥镇八桥村近20hm2秧草生产基地, 今年每667m2净收益3000元, 再加上秧草收获后的秋熟生产, 全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20多万元。八桥镇红光村利用3.33hm2低凹地种植水生植物红菱并套养泥鳅, 每667m2净收益达5000元, 村集体增收25万元。三茅街道兴阳村利用江堤内废地改造了池塘养殖泥鳅, 通过一年的试验, 每667m2收入近2万元, 面积由开始的1.33hm2扩大到6.67hm2, 除去土地流转、养殖成本等费用, 村集体年收入可增加15万元左右。
1.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添村级经济发展动力
近几年来, 我市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中不断强化各项政策扶持力度, 在用地指标、资金安排、税费奖补、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都加大了扶持力度, 为村级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2010~2012年市财政连续3年补贴村级标准化厂房建设, 面积达11.47㎡, 金额1143.23万元。八桥镇永胜村新建标准化厂房6000㎡, 市、镇两级财政补贴200万元, 给予政策性奖补。该村通过厂房出租, 仅发包及上交收入就超过了50万元。
1.4 大力发展服务型经济, 为提高村级集体收入开辟新的渠道
近几年来, 扬中市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 充分挖掘区位资源优势, 参与现代服务业、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营开发, 不断开辟增加村集体收入新的渠道。地处城区和集镇的村 (社区) 千方百计拓展三产服务, 成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新的亮点。三茅街道大众村利用地处城边且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利用社会资金合作创办了大众家具城, 仅此一项每年为村增加收入20万元。地处沿江近20个村建起集观光、垂钓、餐饮三位一体的沿江农业园, 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三茅街道兴阳村成立劳务服务公司, 承接省级渔文化科技园的整个服务, 努力增加村级收入。新坝镇双新村, 以资产资本化, 资本股份化为方向, 成立社区股份合作社, 与村骨干企业华鹏集团开展合作, 共同分享企业财富增长的蛋糕, 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利、村级增收”的同步增长, 村级稳定性收入突破200万元。
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缺少清晰的思路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淡薄, 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个体经济, 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领谁致富, 集体经济无关紧要。有些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 束手无策, 怨天尤人, 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 “老办法不能用, 新办法不会用”, 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存在着“等、要、靠”的思想。
2.2 村级集体收入发展不平衡, 部分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2012年全市74个行政村 (社区) , 还有21个稳定性收入不足50万元, 甚至少的只有10多万元。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差距越拉越大, 部分村依托传统产业和区位优势发展村办企业, 村级收入不断增加, 蛋糕越做越大。而少数村原来基础较差, 又无区位优势, 脱贫致富步伐慢, 与先进村的差距逐渐扩大。
2.3 财政转移支付有些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 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在农村环境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等公益性社会管理服务方面, 村和社区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上级补贴资金远远不够。在享受财政补贴资金方面, 市级财政资金到位, 镇 (区、街道) 的配套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到位。
2.4 村级经济发展受用地指标瓶颈的制约比较突出
建标准化厂房需三证齐全才能享受财政补贴, 获得优惠政策的扶持门槛比较高。部分群众支持村级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 有一些村在盘活老厂区的资产, 新建标准化厂房时, 部分农户对用地补贴要价过高, 阻力较大, 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3 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 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不仅是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3.1 选准村级领导班子,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高度重视增强村级综合实力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靠最基层的行政村来落实。行政村是国家稳固的基石, 行政村面临日益繁重的村级事务和社会各种矛盾的化解。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最重要的是要把村领导班子建设好, 关键是要有一个事业心强, 有经济头脑, 有经营能力的支部书记。要培养配备一批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的带头人, 就能创新举措、攻坚克难, 实现村级经济新的跨越。各部门要全力以赴帮助化解村级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主动给基层排忧解难, 为基层创造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和宽松环境。
3.2 坚持重点倾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工业规划区建标准化厂房, 要解决其用地指标, 减免办证的有关费用, 提高补贴标准。对人口已经达到5000人左右且稳定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 垃圾处理和河道管护费等的补贴标准要提高。通过区别对待, 重点倾斜,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以利于村级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促进平衡发展。
3.3 继续实行经济薄弱村的挂钩扶持
几年来, 我市重点开展的脱贫致富主题活动的实践证明, 实行领导、部门和企业“三挂钩”帮扶措施是帮助经济薄弱村引人引资、扶志扶资,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集体收入的好形式。要不断总结经验, 继续坚持挂钩帮扶, 从而使这些经济薄弱村感到有领导关心、有部门支持、有企业资助, 形成合力, 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也有利于部门有限的资金向少数经济薄弱村集中倾斜, 使他们早日走上强村富民之路。
3.4 创新发展理念, 优化发展途径
经济薄弱村自身要因地制宜, 寻找合适的发展途径, 更新观念, 创新发展。在发展业态上, 由物业经济向多元发展转变;在发展模式上, 由单打独斗向联合发展转变;在发展动力上, 由资源依赖向转型提升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家彪, 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J].求知, 2005, 11.
[2]朱新山,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江苏农村经济, 2009, 12.
[3]汪光华,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J].学习月刊, 2010, 02.
关键词:公主岭;棚膜经济;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4-1
1 棚膜经济发展情况
公主岭市地处松辽平原腹地,位于吉林省中西部,全市幅员面积40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含4个街道),404个行政村,3142个自然屯,19.2万农户,农业人口72.2万人,农村劳动力35.5万人,耕地面积480万亩。
2009年以来,按照《吉林省2009年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实施意见》和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棚膜蔬菜建设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把棚膜产业作为经济振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高位运作,强力推进对棚室蔬菜园区建设,形成了全市上下把棚膜经济发展作为加快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的新局面,坚持标准,稳妥推进,坚持以“政府推动、镇村主办、部门专管、农民自愿”的原则,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行,规范化管理,探索出一条“创新农业发展方式,以棚膜经济为发展方向,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截止到2011年末,全市共发展温室、大棚面积3万亩。新建温室、大棚2.45万栋,在全市24个乡镇街道中,完成新建、扩建有发展规模的园区20个,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83.3%。其中:获得省里百亩以上棚膜园区补贴项目的园区9个,2010年度被四平市评为“十佳园区”的有3个,环岭石人特色棚膜园区靠山生态园在2011年7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示范单位”。全市棚室年产量25万吨,实现年产值7亿元,棚膜经济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 棚膜经济发展特点
我们公主岭市的棚膜蔬菜园区建设的速度之快,推进的规模之大,效果显著。主要特点是:
(1)在发展定位上:市委、市政府把棚膜经济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背景下谋划,着眼发展未来,举全市之力,建设全省最大的棚膜蔬菜生产基地,全力打造东北地区的寿光。
(2)在发展目标上:全市实施 “棚膜蔬菜建设工程”, 结合公主岭市实际,制订了2009年至2015年棚膜蔬菜产业的发展规划。自2009年起到2015年,利用7年时间,温室、大棚建设每年以5000亩,3500栋以上的数量向前推进,全市棚膜蔬菜总面积要发展到5万亩以上,温室、大棚要达到4万栋,年产蔬菜40万吨,实现产值11亿元以上。
(3)在发展规划上:实施全市“一带两轴”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长春周边的大岭,范家屯、响水等3个乡镇棚膜果蔬经济带;沿102线两侧8个乡镇和长郑线两侧的9个乡镇为主的两轴棚膜果蔬经济带。按照“一乡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每个乡镇每年要建设一个百亩以上的棚膜果蔬园区,以此推动全市棚膜园区的快速发展。
(4)在发展模式上:学习山东寿光、辽宁海城、鞍山、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等地的经验,综合考虑相关产业衔接、百姓经济实力等因素,重点推广3种建设模式。一是砖结构日光温室,一般长度80~100米,跨度7~8米,造价8~10万元,使用年限18~20年以上。具有使用周期长,土地利用率高,投资比较大回收期长等特点。二是半卧式土墙结构的日光温室,下卧0.3~0.5米,长度80~100米,跨度7~8米,造价6~7万元,使用年限15年以上。具有保暖效果好,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回收期短等特点。三是钢架结构塑料大棚,长度80~100米,跨度12~13米,高4.3米,造价4~5万元,使用年限20年以上。具有土地利用率高、投资少等特点。
(5)在发展措施上:坚持“六个到位”的原则,一是提高认识,思想统一到位;二是领导重视,部门主动到位;三是宣传发动,学习培训到位;四是把握原则,科学规划到位;五是主攻园区,布局建设到位;六是落实政策,惠农强农到位。
3 棚膜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棚膜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农户融资难度大。一般,建一栋高标准日光温室最低需要投入7~8萬元,建一栋大棚需要投入4~5万元,多数群众无能力一次性支付建棚所需的费用。农民融资渠道少,加上现在银行贷款手续繁琐,标准高,款迟迟不能到位甚至根本贷不下来,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棚膜经济的发展。
二是解决棚膜园区建设所需耕地难度大。现在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扬,各地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加上开发建设征用土地费用的上涨,土地流转价格普遍提升,对发展棚膜经济征用土地带来一定难度,使棚膜经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但就整体而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起技术服务体系、技术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对新菜区菜农的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不能及时到位,菜农对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掌握的少,生产中粗放管理,产品质量差,效益低;绝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许多农民还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很低。这样,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棚膜经济的发展。
我市棚膜经济发展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棚膜经济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场环境好,群众积极性高,政府扶持力度大,各种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比较成熟,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信息传递和典型推广力度,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全市棚膜经济建设就会有较大的发展。
【关于经济学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的调查报告10-06
关于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分析报告11-27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6-11
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07-07
关于农业经济的论文09-06
关于经济发展的建议10-29
关于共享经济的演讲稿07-06
奥巴马关于经济的演讲11-16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