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1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时间:2007-11-13 12:14:18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工作计划,10月29日至11月3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汉元、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委员袁兵和省征兵办常务副主任叶方新等组成调研组,赴孝感市(含云梦县)、随州市(含广水市)、襄樊市(含襄阳区、枣阳市)、十堰市(含丹江口市)等地对我省今冬征兵工作进行执法调研,各地人大、政府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参加了调研活动。云梦县委、丹江口市委书记主动汇报工作情况。调研中了解各地征兵工作进展情况,重点听取了所到市(县、区)贯彻执行兵役法规,依法开展征兵工作的情况汇报,征求了当地人大、政府、兵役机关和基层有关单位对《湖北省征兵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实施后的意见和建议,还实地察看了所到市(县、区)征兵体检站,看望了征接兵工作人员和应征青年及家长。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执行兵役法规的基本情况

今冬征兵,各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省征兵工作会议精神,针对新形势下征兵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结合本地实际,坚持以兵役法规为依据,以兵员质量为核心,以廉洁征兵为重点,紧紧围绕“无退兵、无换兵、无事故、无违纪”的责任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征兵,廉洁征兵,和谐征兵,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规范工作程序,落实相关措施,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征兵工作任务。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安排。各地党委、政府把做好征兵工作,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作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具体行动,作为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保证征兵工作依法开展。一是健全组织机制。市、县两级及时调整征兵领导小组,充实征兵办公室,建立相应工作专班,实行“党委书记挂帅、政府领导坐阵、兵役机关主抓、职能部门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任务,强化责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征兵组织机构的职能作用。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各级普遍落实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坚持以政府主要领导为征兵工作“第一责任人”,各单位尤其是乡镇等基层单位实施“一把手”负责制,检查督办,具体指导,抓好落实。政府和兵役机关及职能部门签订征兵工作目标责任状,“纵签到底、横签到边”,做到定人、定岗、定任务、定职责、定奖惩。三是健全保障机制。重点落实征兵经费。各地根据《条例》规定和有关要求,把征兵和兵役登记所需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及时足额保障到位。据统计,孝感市、县、乡三级共落实征兵经费238.5万元,其中云梦县落实25万元;随州市落实32万元,其中广水市落实10万元;襄樊市落实235.5万元,其中枣阳市落实10万元,襄阳区落实37万元;十堰市落实101.5万元,其中丹江口市落实10万元。

(二)宣传造势,营造良好氛围。针对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和征兵工作人员依法征兵意识不强,部分适龄青年及家长国防观念淡薄等情况,各地把依法征兵的宣传教育贯穿征兵工作全过程,充分发挥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和基层组织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深入发动,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达到征集少数、教育多数,征集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积极营造依法征兵的良好氛围。一是突出依法征兵的主题。各单位抓住征兵的有利时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向广大干部、群众和适龄青年宣传兵役法规的基本内容,宣讲征兵的政策规定,引导他们充分认识依法完成征兵任务是政府和兵役机关及各单位的职责和义务,依法服兵役是每个适龄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拒绝、逃避完成征兵工作或不依法服兵役都是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处罚,从而牢固树立全民国防观念和增强应征青年依法服兵役的自觉性、积极性。二是强调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征兵工作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各地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依法开展宣传教育。平时征兵准备阶段,注重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征兵工作;开展经常性的依法服兵役教育,动员适龄青年依法进行兵役登记。对外出的适龄青年采用各种有效方法,密切保持联系,重点宣传发动,鼓励其回乡应征。征兵实施阶段,主要宣传兵役法规,讲清具体标准和条件,使应征青年和家长全面了解和掌握征兵的政策规定,知法、懂法、守法,切实增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征兵工作后期,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既抓好预定兵员的跟踪管理,又做好未批准入伍青年的思想工作,防止发生问题。三是抓好优抚安置政策的落实。针对服役士兵“优抚难、安置难”和适龄青年“怕艰苦、怕吃亏”等思想实际,各地把加强宣传教育同落实优抚安置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大兵役法规宣传力度,注重典型教育,军人现身说法,积极引导应征青年算好“政治帐、经济帐、前途帐”,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国家

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关系。另一方面,结合征兵检查,督办优抚安置工作,落实优待政策,拓宽安置渠道。据调查,各地落实义务兵优待金好于往年,平均为800-1500元,城镇退伍士兵货币化安置一次性补助为每人1.2-2.5万元。各地2006年前安置遗留问题也基本解决。

(三)依法征兵,规范工作程序。各级政府和兵役机关注意转变思想观念,征兵工作从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规手段为主转变,抓住兵员推荐、体检、政审、定兵等关键环节,严格按政策、按规定、按程序依法开展征兵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平时征兵准备工作。各地按照“一季征兵、四季准备”的要求,严格按《条例》组织适龄青年进行兵役登记,落实预征对象,加强跟踪管理,切实摸清适龄青年的数量和在位率,切实掌握外出务工适龄青年的去向和返乡应征率。孝感市今年适龄青年兵役登记率为98%,确定预征对象13789名。十堰市外出打工青年返乡登记率达20%。随州市今年选定预征对象4412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262人,占51%。基层单位择优推荐预征对象,保证应征青年按规定比例进站和体检合格率。二是严格把好体检、政审、定兵关。各级重点抓好征兵办公室人员、政审工作人员、体检工作人员三支队伍建设,通过集中学习,逐级培训,做到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熟悉业务、规范程序,掌握政策,坚持标准,落实责任,严格把关。各征兵体检站全封闭管理,组织严密,氛围浓厚,制度健全,秩序良好。心理检测项目全面施行新软件,准备充分,保障到位,科学简便,成效明显。襄樊市征兵体检站设“五科八室”,均达到了规范化标准。襄阳区在体检站增设家长休息场所,接待热情,咨询方便,营造了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和谐征兵氛围。有的体检站还安装了手机屏蔽装置,保证了封闭体检。征兵政审工作,基层单位做到提前介入,掌握应征青年基本情况。坚持三级政审、交叉联审、区域会审等制度。严格实行政审“一兵一责”,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政治条件兵作为政审工作重中之重,专班审查,领导签字,确保政治合格。进一步严格审批定兵制度,坚持征接双方联合调查走访,共同签字负责;坚持集体定兵,全面衡量,好中选优;坚持公示预定新兵名单,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兵员质量。三是提高高文化程度适龄青年的征集比例。从部队需要出发,各地结合实际,深挖潜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征集高文化程度青年的新途径、新办法。征集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深入辖区大、中专院校及普通中学,全面了解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的情况,准确掌握高文化程度青年的思想状况和分布去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发动。随州市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高文化程度适龄青年征集工作的通知》。各单位对高文化程度和有专业特长的应征青年开设征兵“绿色通道”,优先推荐、优先体检、优先批准入伍。

(四)廉洁征兵,优化征兵环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注重抓好源头治腐防腐,坚决防止和纠正征兵工作中的不正之风,把廉洁征兵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一是强化廉政教育。各级及时下发文件,强调各级领导和兵役机关的带头作用和自律意识,重申各项征兵纪律,细化廉洁征兵各项规定,组织征接兵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八不准”、“十不准”和《廉洁征兵若干规定》,增强自我约束力,牢固树立廉洁征兵,依法办事的观念。全省各地普遍叫响“征兵不收一分钱,当兵不花一分钱”的口号。二是完善监督机制。各级征兵办成立纪检监察组,对征兵工作实行全程监督;各级人大积极开展执法检查视察,重点监督兵役机关和各级领导;各单位设置监督窗口,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举报信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做到征兵工作公平、公正、公开。县(市、区)征兵办重点加强对接兵干部的监督,建立临时党组织,集中食宿,统一管理,制发“接兵人员鉴定表”,防止不廉洁行为的发生。三是严格奖优罚劣。依据《条例》有关规定和《湖北省征兵工作评先创优标准》,各地深入开展了依法廉洁征兵,争创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活动,各级对去冬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对少数存在问题的单位给予了通报批评和严肃处理,有效促进了征兵工作健康发展。

二、当前征兵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总体感觉各级政府、兵役机关贯彻执行兵役法规的情况是好的,《条例》重新修订颁布三年来,较好的规范了征兵工作,保证了兵员质量。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依法征兵工作还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可征兵员数量逐年减少,征集高素质青年难度较大。其原因:一是高校扩招,适龄青年升学率逐年增大,据统计,70%-80%上大学,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高考复读生;二是社会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外出务工适龄青年逐年增多,而返乡率则很低。丹江口市今年外出适龄青年8000人,只有265人返乡应征,仅占外出人数的3.5%;三是全日制普通高校征集大学生的优惠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孝感市前几年试点高校的在校生退伍后,在复学或就业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受其影响,今年几所院校都不愿意组织在校大学生入伍。

(二)全民国防观念有所淡化,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热情下降。其原因:一是受长期的和平环境的影响,部分公民国防观念淡化,部分适龄青年注重经济利益,依法服兵役意识淡薄,不愿报名参军;二是社会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后,一些单位和领导全局意识不强,本位主义严重,拒绝履行兵役义务,拒绝安置退役士兵,挫伤了部分适龄青年报名参军的热情;三是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部分适龄青年不愿到部队过紧张艰苦生活。

(三)征兵工作相关矛盾日益突出,现行优抚安置政策相对滞后。突出矛盾主要有:一是非农征集比例少与高学历青年集中在城镇的矛盾;二是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应征与取得当地政审证明难的矛盾;三是地方与单位送兵多与出钱多、负担重、安置压力大的矛盾。优抚安置政策滞后表现为:一是义务兵优待金标准偏低,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有明显反差且难以落实;二是退伍军人安置政策同地方用工制度不相适应,安置难落实,优惠政策难兑现。

三、几点意见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条例》,圆满完成今年的征兵工作任务,调研组与各地人大、政府、兵役机关交换了意见,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贯彻执行兵役法规的自觉性。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学习宣传兵役法规贯穿于征兵工作全过程,进一步明确依法征兵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征兵的观念,依据兵役法规,运用法律手段,创新工作方法,努力营造政府依法尽职尽责,公民依法履行义务,全民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大环境。

(二)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兵役法规的实效性。三年来的实践证明,《条例》作为规范全省征兵工作的法律依据,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各地在征兵工作中要坚持有法必依、违法必纠、执法必严,维护政府执法主体的地位,维护兵役机关履行职责的形象,维护兵役法规的严肃性。

(三)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增强依法征兵的科学性。各级政府和兵役机关要充分认识当前征兵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依法征兵的规律特点,加强对策研究,加快改革步伐,强化征兵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确保全省征兵工作的健康发展。

(四)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维护兵役法规的权威性。要严肃征兵纪律,畅通监督渠道,把人大执法检查、纪检监察部门监督、社会群众监督以及兵役机关自律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征兵工作依法规范进行。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农垦办社会情况

我省农垦和全国其他垦区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有许多共性,所以在创办和建设期间,也同时兴办了一批社会事业等单位,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农垦办社会的现状

陕西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省农垦的省级管理部门,属企业性质,业务归口省农业厅管理,人员、资产由省国资委监管。省农垦集团受省政府委托履行行业管理职能,除直接经营管理10个企事业单位外,还管理榆林、延安、西安、汉中等农垦企事业单位,同时受农业部农垦局行业指导。10个企事业单位是:渭南垦区管理处、华阴农场、沙苑农场、朝邑农场、大荔农场、冯原牧场、农垦职工医院、陕西机电技工学校(农垦技校)、农垦干休所、农垦培训中心。另外,还有1个控股公司即陕西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1个海外全资公司即中喀(喀麦隆)英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1个参股公司即陕西农垦矿业资源有限公司。行业管理的榆林、延安、西安、汉中农垦下属8个农场和1个乳业总场。榆林垦区规模最大,共有6个农场,其中南郊、鱼河、牛家梁、马合等4个农场由榆阳区农垦局管理,石马坬和新桥农场分别由横山、靖边县政府直管。

我省农垦办社会职能主要有:一是社会行政职能。属于相关政府部门授予或者委托相应行政执行的职能,主要有:土地管理、小城镇和居民点建设与管理、环境卫生与绿化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综合治理(主要是治安管理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管理、农场道路管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林木管理、农机管理、水资源和渔政管理、动物防疫。二是社会事业职能。属于相关政府部门授予或者委托相应管理权的事业性管理职能,主要有:民政(包括抚恤、敬老、助残、扶贫济困、最低保障、赈灾)、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离退休人员管理、人武部、司法所、文化宣传和就业培训、幼儿园、科研站所、电视广播。三是属于为农场及所属企业生产、职工生活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性事业,主要包括:危房改造、水电取暖等管理与服务、物业管理与服务、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以上三类合计共有30余项之多。

截至2010年底,我省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机构总数343个,分布在全省农垦各主管部门、国有农场及其各分场,办社会职能职工人数920人。

(二)农垦办社会带来的问题

我国已经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农场作为经济主体,第一属性是企业,也要与其他企业一样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但是由于其仍然承担着办社会职能,这些沉重的支出压力,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制约了农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削弱了农场生产经营能力。

一是农场既要参与市场竞争,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承担办社会职能,兼顾社会效益,经营目标不明确,影响了竞争力;二是农场在从事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又要负责社会职能单位的各项事业正常开展,日常管理事务繁多,不利于集中精力从事生产经营。

2、加重了农场负担,影响了职工增收。

农场作为企业,既要按政策向国家缴纳税费,又要承担办社会经费支出,这种双重支出,影响了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国家税费改革减轻农民和农工负担政策的实施, 农场不可能直接向农工摊派办社会费用,这些费用表面上由农场承担,但农场通过提高土地承包费的办法变相增加了农工负担用于社会性支出,同时由于农场盈利能力变弱,农工福利待遇也受到影响。

3、制约了农场社会事业发展。

由于农场资金普遍困难,社会事业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农场社区管理、水、电、暖、交通、道路、环境保护、危房改造等由于缺乏资金,发展滞后,有的场区甚至落后于当地农村。二是部分机构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比如医疗卫生单位,长期以来,农场对这些单位投入不足,医院设备得不到更新,房舍简陋,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致使病源日益减少,各医疗机构处在艰难维持运行状态。三是规模小。为了减轻人员负担,压缩开支,农垦办社会机构一再精简,人员缩编到极致,有些机构甚至只有1名工作人员,有些机构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四是缺乏人才。由于办社会机构人员待遇低,生活条件差,直接导致人才进不来、留不住,农场只能聘用农工代替,工作水平越来越差。

4、影响了农垦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由于农场办社会支出巨大,农场经济效益差,社会事业、公益事业、服务事业落后,导致职工收入低、场区环境差、生产生活很不方便,极大地影响了农垦职工对建设农垦、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省农垦国有农场社会事业自我兴办,自成体系,游离在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体制之外,缺乏公共财政有效支持。目前,国有农场场域社会事业还没有列入当地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利于政府对农场社会公益事业的统筹规划、投入和管理,不利于政府把农场内应该由政府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政府对农垦社会事业的管理服务渠道不通,政策不明确。农垦是国有企业,从事的又是农业行业,国家给国有企业的政策因农垦是农业行业而享受不到,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因农垦是国有企业也享受不到,农垦被“边缘化”问题比较突出。

二、农垦分离办社会进展情况及面临的困难

(一)分离办社会的进展情况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切实减轻国有企业社会负担的要求以后,我省农垦以此为契机,在分离办中小学校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一是2003-2004年,榆林市垦区各农场共移交中小学校21所;2006-2009年,在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的支持下,省直农垦、延安市农垦、榆林市农垦将其余1 1所中小学校全部移交地方政府。二是顺利化解了九年义务教育债务。2009年,省财政共给农垦解决化解九年义务教育债务资金1 807万元。以上两项,已经基本解决了农垦办教育负担。

(二)分离办社会存在的困难

分离国有农场办社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任务艰巨,难度很大,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农垦自身看,主要是一些农场对分离办社会职能的决心不够坚定、方向不够明确、措施不够得力。这也是农场游离于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外,“政策边缘化”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农场地处偏僻,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对农场发展建设重视不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场担心社会职能移交后,地方政府仍然不承担应有的责任,反而影响场域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受传统体制及思维定势影响,农场对办社会习以为常,不仅缺乏忧患意识,而且缺乏改革的意愿和动力。三是农场认为自己办社会可以统筹垦区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便于管理,便于职工生产生活,减少与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矛盾,如果移交地方,反而会产生新的矛盾。

从外部环境看,部分地方政府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的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主要也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政府对农垦在新时期的定位和改革方向不确定,影响了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及国有农场分离社会职能等改革措施的推进。二是农场办社会支出较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并形成大量办社会债务,加上农场办社会基础差,要赶上周边农村水平,需要继续付出大量资金、时间和工作,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当地政府对承接农场办社会职能望而生畏,感到很棘手。三是农场在分离办社会职能过程中确实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单纯是钱的问题,如原有人员的安置和待遇问题、原机构遗留的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对农场社会如何实施规范管理、农场社会职能和农村社会职能协调平衡问题等,都需要研究解决。即使是实行内部政企分开,也存在内设机构的合法性及经费如何保障,与农场经营职能如何划分等问题。这些问题也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接收的决心。

以上问题,都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研究,循序渐进,在稳步推进的原则下积极加以解决。

三、政策建议

目前,推进我省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时机基本成熟。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对此做出过明确要求;二是2006年推进的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进一步规范了国有农场各项收费,推进了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为分离办社会职能奠定了基础;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各级财政逐步具备了承担农垦社会职能的能力;四是全国其他垦区在分离办社会职能上的试点,为我省提供了经验。

根据赴外省农垦考察了解的情况和参阅其他垦区的资料,全国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将农垦企业所承担的行政性和社会性公益性职能、机构、人员及相关资产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主要有两种具体方式:一次性全部移交,如北京垦区等;分项分批移交,成熟一项移交一项,如辽宁、江西垦区等。

二是将农垦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及社区管理机构、人员、经费预算等在农场内部与生产经营职能分开。主要是在农场内部设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专门负责社会管理等工作,如江苏、安徽、宁夏垦区等。三是将具备条件转化为经济实体的社会机构推向市场,向社会开放,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如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东等垦区等。四是在农场辖区内建立新的政府机构或政府派出机构,负责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有两种形式:保持农场建制不变,同时在农场设立县或乡政府机构,如上海垦区等;在农场区域设立管理区、开发区等派出机构,建立财税体制,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与农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如河北、湖南垦区等。五是撤场建政,以新建立的县、乡(镇)机构取代农场等,如河北、湖北、湖南等垦区部分农场。

综合以上情况,全国其他垦区情况各不相同,差异很大,我省农垦虽与他们没有可比性,但在很多方面可以借鉴。根据全国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的经验,结合我省的实际,对我省农垦分离企业办社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总体思路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生产经营市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服务社会化,进一步解决农垦政企不分、社企不分问题,促进农垦和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农垦,关心农垦,支持农垦的发展,帮助农垦减轻办社会职能负担。我省农垦曾经为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农垦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走出去”等领域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自身经济效益有所增长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农垦作为共和国“子民”,理应同等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享受公共财政。为此,省、市、县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该尽快制定落实政策,为农垦同等享受公共财政疏通渠道,排除障碍,确保国家惠农强企政策顺利覆盖农垦。

二是明确目标,坚定信心。

一是农垦自身要坚持深化改革,坚定企业化改革方向,坚持以生产经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二是农垦要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汇报,争取了解、理解和支持。农垦的各项改革都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要在农业部农垦局、省国资委及各级政府的指导帮助下,明确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在当地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融入当地社会,不能长期游离于区域经济社会之外。三是要下决心分离办社会职能,充分认识办社会职能给农垦带来的利与弊,打消各种顾虑和担心,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把国有农场社会事业办得更好,为农场经济发展和职工群众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循序渐进,稳步实施。

我省农垦办社会和全国农垦其他垦区一样,由来已久,情况复杂,应该借鉴全国农垦“循序渐进,稳步实施”的经验。改革方向和思路明确后,逐步推进,不强求一步到位。既要考虑农垦的需要,又要考虑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和承受能力。从全国农垦的情况看,一次性将全部社会职能移交地方政府的垦区和农场还是少数,大多数采取先易后难,先分项、分期、分批移交,先内部分开,后彻底分离。

四是因地制宜,多策并举。

我省农垦管理体制比较复杂,有省直管的,如省农垦集团;有市管的,如延安、汉中、榆林榆阳区农垦局;有县管的,如横山县石马坬、靖边县新桥农场,还有行业管理的,如省农垦集团对全省农垦的行业管理、榆林市农垦服务总站对榆林市农垦的管理。因此,在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时,应按照不同的体制和当地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

五是坚持自愿,维护稳定。

推进农垦分离办社会职能牵扯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政策性强,工作难度较大。各项工作一定要在农场自愿、各级政府部门自愿,特别是农垦职工群众自愿接受的前提下开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利益,让他们享受到改革成果。要做好职工群众思想工作,掌握思想动态,深入开展宣传、讲清形势、交待政策、扎实工作,避免因政策不到位,造成不同群体利益反差引发不必要矛盾,影响农垦稳定。

(三)具体措施

一是分离农垦办社会职能先采取内部分开,再逐步过渡到彻底分离的办法。建议农垦各级主管部门和各农场,将办社会部门、职能、人员、机构、经费、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等在内部分开,成立专门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统管农垦社会事业。二是各级政府应将农垦社会事业纳入统一规划和财政预算。国家出台的有关涉农涉企政策,要积极向农垦倾斜安排。三是省农垦集团每年向省财政厅统一上报全省农垦社会事业经费预算,由省财政厅核准批复后下拨各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农场社区机构。市、县财政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农垦社会事业配套资金。四是对农垦2010年以前发生的办社会事业债务,由中、省财政帮助化解。五是为了加速国有农场社会事业的发展,建议将农垦国有农场自行实施的道路硬化、小型水利、人畜饮水、电力设施、环卫、绿化等公益项目纳入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有农场政企不分、社企不分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有农场发展。适时推进国有农场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不仅可以促使国有农场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也必将使其成为带动农村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中坚力量。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3

根据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的安排,我代表省政府向会议报告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

一、我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政府通过投融资借款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投入,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十分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势头,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向好。其中通过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需求逐步增加,对促进我省经济回升向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收困难,而财政支出刚性则不断增强,增支需求较大,导致各地举债融资的规模增加,客观上使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的任务明显加重。

(一)债务规模情况

1全省债务规模情况。2009年末,全省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579亿元,比上年增加1787亿元。增长64.01%;其中,宁波市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458亿元,比上年增加887亿元,增长155.34%。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采取了包括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政府性债务规模也随之扩大。

2009年来,全省政府性债务负债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0.15%,高于警戒线10.15个百分点(根据2005年出台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要求,不应超过10%,下同),比上年提高7.16个百分点;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为97.46%,低于警戒线(100%,下同)2.5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4.47个百分点;偿债率(年度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可支配财力的比例)为28.58%,高于警戒线(15%,下同)13.58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2个百分点。截止2009年底,全省已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121.8亿元,比上年增加23.2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4.36%(要求为3-8%,下同),超过下限1.36个百分点。

2省本级债务规模。2009年末,省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为331亿元,比上年增加20亿元,增长6.,43%。其中,直接债务为317.6亿元,主要分布在财政部门18.9亿元(国债转贷及专项借款)、教育部门73.9亿元、医疗卫生部门2.9亿元、交通运输部门195.5亿元、资源勘探电力信息部门(省电力公司农网外债)25.5亿元等;担保债务为13.2亿元,主要是资源勘探电力信息部门的担保债务。2009年末,省本级债务率为91.10%,偿债率为53.65%。截止2009年底,省本级已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9.3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2.99%。

3市县债务规模。2009年末,全省69个市县政府性债务余额为4248亿元,比上年增加1767亿元。增长71.22%。全省市县负债率为18.69%,高于警戒线8.69个百分点,其中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36个;债务率为97.99%,低于警戒线2.01个百分点,其中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29个;偿债率为26.48%,高于警戒线11.48个百分点,其中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40个。全省69个市县中,负债率、债务率、偿债率等三个指标均未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28个,三个指标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29个,两个指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6个,一个指标超过警戒线的市县有6个。

截止2009年底,市县已累计建立政府性债务偿债准备金112.5亿元,比上年增加23.1亿元,为年初债务余额的4.54%,超过下限1.54个百分点。

(二)债务构成情况

1债务来源结构。按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划分,我省现有直接债务4451亿元,包括银行贷款3854亿元、发行债券194亿元、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34亿元、其他债务来源369亿元;担保债务128亿元。

2债务用途结构。按政府性债务用途划分,用于铁路、机场、大型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54亿元,水、电、气、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801亿元,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81亿元,农村公路、桥梁、生态环保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124亿元。

总的来看,为应对危机、拉动经济,2009年我省政府性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债务负担和偿债压力明显加大,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任务加重,但全省政府性债务状况整体上仍处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

二、近年来我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的监督下,我省按照“加强管理、适度举债、讲求效益、规避风险”的债务管理思路,在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一)制定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2005年初,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浙政发[2005]5号);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施暂行办法的通知》(浙政办发[2006]6号)。从严格控制政府性负债建设行为、明确政府性债务归口管理、编制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完善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加强项目财务监督和绩效评价、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体系、严格限制政府融资担保行为、清理消化乡镇政府性债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2008年我省经济增幅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明显回落、地方财政减收增支因素骤然放大、各级政府债务规模增长较快的状况,2009年省财政厅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妥善处理好拉动内需保增长与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以及债务规模与政府偿债能力的关系,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强化防范风险的责任。

(二)提高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水平。2007年初。省政府在义乌市召开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会议,吕祖善省长到会作重要讲话。会议总结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情况,交流义乌市等地的实践经验,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切实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同年下半年,由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地税局联合举办全省分管财政工作的市、县(市)长公共财政与政府性债务管理专题研讨班,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了研讨,吕祖善省长在研讨班上作了重要讲话。通过研讨。使各地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精神、正确处理发展速度与财力可能、债务规模与偿债能力的关系,切实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增进了共识。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4

来源:山东省安监局 发布日期:2008-3-24

刘金鸿 赵卫东 王宪国 张晓东

郑晓辉 云霄鹏 王全军

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为切实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2006年底和2007年初,王仁元常务副省长要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尽快出台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引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王军民副省长也要求省安监局起草的文稿及早提报省长常务会议研究。贯彻落实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为起草好省政府《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简称《暂行规定》),省安监局组织开展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的调研工作。

一、经济快速发展,对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省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矿山、石油、化工等工业门类齐全。指标、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06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1846.7 亿(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4.7%)。全省总人口 9309 万人;就业人员合计5960万人;按行业分,从事采矿业73.4万人,从事建筑业550万人,从事交通运输业218.3万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31331家,比上年增加4464家,增长16.6%家。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 159.2 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 47.5 万人。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04911公里,内河通航里程1012公里;营业性运输车辆588722辆(其中客车105956辆、货车482766辆),其他机动车278737辆。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虽然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年下降,但在总量上仍列全国第四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必须强化。

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为规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行为提供了依据。近几年,我省始终把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依法规范企业的安全行为,作为保障安全生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省人大、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山东省燃气管理条例》、《山东省公共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山东省超员和超限运输车辆管理办法》、《山东省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追究规定》及《山东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1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90多个关于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和水上交通、建筑施工、城市燃气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的规程和规范性文件。经过几年努力,涵盖我省各个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为生产经营单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前提依据。

(二)狠抓基层基础工作,提升生产经营单位本质安全水平。几年来,我省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筑牢安全防线,作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狠抓“投入、培训、标准化”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大安全投入。督促企业提取、用好安全专项费用,及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装备水平。五年来,全省煤矿设备改造投入55亿元,省属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投入71.7亿元,更新改造了一批生产工艺和设备。非煤矿山安全投入14.5亿元,推行了规模化、机械化开采。二是加强安全培训教育。把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作为一项治本措施来抓,五年来,全省共培训持证上岗的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15万人,特种作业人员66万名。三是狠抓安全标准化建设。2004年,省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并召开了全省安全标准化“样板企业”现场会,省安监部门相继制定了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和轻工、机械等行业的安全标准化考核评级办法及标准。到2006年底,全省共有1192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和机械、轻工企业通过安全标准化审核,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三)严格安全生产市场准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从源头上落实安全防范措施。近几年来,有些企业刚投产就发生事故,有些设备刚投入使用就发生问题,引发了一些重大事故。抓好市场准入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我省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严格控制新上高危企业和高危项目。一是省政府决定,“十一五”时期,全省严格控制、原则上不再批准设立剧毒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及小型矿山企业。二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全省共有7884家非煤矿山、2669家危险化学品、56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2.29万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取得了甲乙种经营许可证,3105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取得了批发销售和常年零售许可证。通过许可审查,强化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三是坚决关闭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企业,我省已累计关闭小煤矿697处、各类小非煤矿山1837处、危险化学品企业2013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2家,从根本上改善了某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状况。

(四)加大隐患排查力度,落实生产经营单位隐患整改责任。为提高安全检查的专业性、实效性,近几年来,经过实践和探索,我省逐步总结建立完善了“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查,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隐患排查和整改机制,增强了检查实效。“专家查隐患”,即建立安全生产专家队伍,依靠专家的专业技术能力查找企业平常发现不了的问题和隐患。目前,全省建立了2218人的安全生产专家队伍,配合各级安监部门在企业开展“诊断式”安全检查。“政府搞督查”,即各级政府利用行政手段,督促和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解决专家查出来的事故隐患,切实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部门抓监管”,即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执法队伍通过法制、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督促企业依法整改事故隐患,凡是事故隐患久拖不改的,依法予以处罚;凡是整改无望的,提请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企业抓落实”,即企业要依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对检查发现的隐患,及时整改消除,保证事故隐患及时整改。2006年以来,全省共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44.1万余处。

(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素质。一是连续几年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不断增强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几年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抓住“安全生产月”有利时机,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传播安全知识,营造安全氛围。据不完全统计,六年来,仅安全月宣传咨询日这一天,全省共设置宣传图片展板约20多万块,发放各类安全宣传材料5000余万份,接待参观、咨询的群众累计达800多万人次。二是普及安全知识,深入开展安全文化进基层活动。我省连续五年开展了安全“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把课堂搬到基层,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和安全知识送进家庭。几年来,先后相继组织了全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答卷活动、知识竞赛、电视大奖赛、安全技能大赛、百支安全生产服务队下基层等活动,每年均有260多万企业干部职工参加。积极配合工会、共青团组织在企业连续开展“安康杯”竞赛和“青年安全示范岗”创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2年《安全生产法》颁布实施以来,全省有1300多万职工参加各种形式普法竞赛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向基层群众发放各种安全读物、宣教光盘1200件。三是以安全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广大企业着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以塑造先进安全文化理念为引领,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确保安全生产,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促进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如中石油七建公司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建立了公司安全文化馆,总结、提炼、塑造出富有特色的“三进三融”安全文化,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招金矿业有限公司坚持“以安全文化观念创新,塑造和谐发展的人本文化;以安全管理文化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安全科技文化创新,积极实施科技安全战略”,构筑起企业规范有效的人本安全文化体系,使企业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我省在全省高危行业中命名了46家企业为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进一步激发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六)通过落实生产经营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我省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2006年与2001年相比,在全省GDP增长1.33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5年保持“双下降”,事故起数减少42266起,死亡人数减少3707人,分别下降51%和34%,平均每年减少死亡741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 14.7% 和 10.5%,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25.6%。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

三、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还存在众多薄弱环节

(一)法律、法规、规章对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规定存在交叉、不全面、不系统、不具体等问题。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政策体系、监督管理组织体系、法规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我省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如《道路交通安全法》、《煤炭法》、《安全生产法》和《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都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涉及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容都散落在各有关条款中,存在法规、政策、标准打架,不系统,不全面,或交叉,或不明确,或无操作性等问题。为此,在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基础上,需要配套这样一个文件,对落实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行了归纳、概括,使其更清晰、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

(二)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意识不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是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对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存在模糊认识。对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谁是安全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担负什么职责、发挥什么作用存在模糊认识,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同一个企业里,不同单位、岗位、层次的员工对在工作中承担的安全责任也存在模糊认识,没有真正摆正自己在安全工作中的位置。二是有的企业缺少安全生产意识。重效益、轻安全的倾向十分严重,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隐患整改不及时,培训教育跟不上,干部职工安全素质差,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大量存在。三是个别企业对安全生产存在着否定、排斥态度。针对事故隐患的治理,抱着应付敷衍心态,大隐患小整改,小隐患不整改,致使整改不彻底。甚至认为政府对安全生产的要求太高太严,因此能拖则拖、能省则省、能不做则不做。

(三)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不足。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尚未摆正效益与安全、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重经济利益,轻安全生产。安全生产不投入或少投入,致使事故隐患长期存在而得不到及时整改。一是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不足。被调查的企业当中,有部分企业安全费用提取达不到国家和省规定的标准。老国有企业安全欠账多,企业自身生存困难,事故隐患得不到整治。二是风险抵押金起步缓慢。多数企业未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少数缴纳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企业也未按有关规定足额缴纳。三是部分企业的一些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为减少安全设施投入,不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不办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手续。

(四)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力。虽然企业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但是个别企业将规章制度束之高阁。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企业管理层监督检查不到位,对生产过程中的违规操作现象的处理不够及时和严肃。针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没有制定和实施安全评估体系和考核准则,造成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五)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到位。部分企业对上岗前的安全培训重视不够,存在无证上岗问题,职工缺乏安全生产基本常识。特别是对农民工、临时工等培训学时不够,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走形式、走过场。

(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匮乏。许多企业虽配备了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但技术力量较为薄弱,有的仅有初中文化或未经专业培训,难以胜任本职工作。相当一部分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不足,从业人员对安全生产相关技术学习较为被动,主动学习意识不强。

(七)应急救援力量有待进一步整合提高。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编制了应急救援预案,但预案缺乏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且应急救援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技术力量较低,缺乏演练,甚至有的企业从未开展过演练。

四、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需要出台更加明晰和具体的规定

根据调查,建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尽快出台《暂行规定》,对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并结合我省实际进行细化,使其更清晰、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

(一)明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容。主体责任的内容是落实主体责任的核心。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应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在物质保障、资金投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责任、规章制度制定、教育培训、安全管理、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安全生产责任。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定期研究安全生产问题,向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监控、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准确、完整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有效组织事故救援工作等。这样明确,便于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学习掌握。同时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提供明确的依据,以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单位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系统明晰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保障措施。为保证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暂行规定》应从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和物质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以及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等六个方面对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保障措施作出规定。措施突出三个特点:一是进行量化,尽量用数字量化。如在生产经营单位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范围,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上提出具体要求等。二是进一步细化明确具体内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规范工作程序。如意外伤害保险和责任保险推广、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验收、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等。

(三)明确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监管职责。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是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为此,需要专设监督管理一章,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行政许可,加强对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情况的监督检查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

我省县级党校建设情况调研提纲 篇5

根据省委书记赵正永同志的批示精神,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省县级党校建设的现状,就以下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请各市委党校务必于6月23日前将收集的各县(区)党校调查情况发至省委党校工作处邮箱(1000字以内)。

邮箱:gongzuochu@126.com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工作处

2014年6月13 日

附一:

全省县(区)级党校建设情况的调研提纲

1、地方党委重视程度及近五年总体投入情况。

2、县(区)党校教学设施和办公条件情况。

3、县(区)党校在职能定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近年来县(区)级党校在干部培训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近年来县(区)级党校在科研咨政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6、对加强我省县(区)级党校建设的意见建议。

附二:

全省县(区)级党校建设情况统计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五山、潜江、咸安、大冶等地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村公路养护模式。

(一)五山“协会管理模式”:农村公路养通过公开竞标和合理低价议标两种形式进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乡镇农村公路管养协会和村管养协会分会负责。公路养护权拍卖的具体方法是:养护路段按3-5公里为一标段,每标段1000元养护费,每标段确定2-3名候选人,报乡镇管养协会通过后,对外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然后召开竞标会,由评标委员会(村委会主要干部、无职党员、退休村干部、群众代表及县乡道所专业技术人员7-9人组成)进行综合打分,确定中标者,由村级管养分会与中标者签定管养协议,养护路段每年一招标,与合格中标人每年签一次协议,从而建立长期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

这种模式优点在于能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民群众爱路护路意识显著增强。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用市场运作的方式招标确定养护人员。由镇“路协”负责组织,村级分会具体实施,通过公开竞标或议标,根据里程来设置专职养护人员职数,然后由镇村两级“路协”与中标人签定管养协议,具体承担清扫路面、疏通边沟、整理路肩、维护路产等养护事项。目前,该镇已有14个村近100公里农村公路养护由竞标成功的25名专职农村公路养护员承担。通过招标确定农村公路养护人员,该镇的农村公路路况大为改观,基本做到了路面干净、边沟通畅、路肩平整、标志齐全。

二是分比例筹资,落实养护人员待遇。养护人员工资按每年每公里1000元核定,具体采取“5:3:2”的分担比例,即每公里农村公路的养护费用,交通部门拿500元,镇政府从财政拿300元,村委会从集体积累中拿200元,确保专职养护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兑现。

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管理。为使养护管理有章可循,该镇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五山镇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五山镇农村公路养护招标实施细则》、《五山镇农村公路养护考核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了提升农村公路品位,在交通部门的扶持,参照干线公路相应标准,建立错车道,设置了警示牌、防撞墩;为了保障农村公路通畅,定期上路巡查。此外,还对照管理目标和签定的目标责任状,按照《公路养护百分考核表》,由交通部门、镇政府、村与“路协”联合,分季度对农村公路建养管各项工作进行专项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

(二)潜江“合同养护管理模式”:对于油路或水泥路的路面养护,各乡镇每年根据辖区内公路养护的实际,与交通部门签订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合同书,委托专业养护机构进行养护;对于清扫、除草、疏通管涵等日常养护则在村组中选派责任心强的养护协管员进行管护。为保证养护质量,交通部门建立了专门的养护基地,选拔了一批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购置了一批农村公路养护设备,组建了农村公路养护公司,保证了大中修养护质量。还从每个乡镇交管站和协管队伍中抽调人员,经统一培训后上岗,形成日常养护网络。

这种模式优势在于养护资金有可靠保障,养护质量也稳步提升。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养护资金得以落实。市政府和交通部门每年各拿出50万元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同时市政府还从各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拿出200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保证了农村公路养护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养护质量。每年初由市交通主管部门与各乡镇就其辖区内需养护的农村公路签定责任书,由市农村公路办公室引进多家养护单位,通过市场竞争的办法,以合同形式委托在竞争中获胜的单位进行养护。

三是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协管员制度。从乡镇交管站中抽调骨干进行农村公路养护知识培训,培训合格后回原乡镇担任农村公路养护协管员,专门负责对辖区内农村公路进行日常巡查管理,每月定期向市农村公路办公室汇报,以便统一进行养护调度。

(三)咸安“委托养护管理模式”:区交通局受区政府委托具体负责农村公路养护的管理工作,负责筹措、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监督区公路段的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组织协调各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公路及其设施的保护工作。区公路段受区交通局委托承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及养护工作,负责拟订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并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养护工程的招投标和发包工作。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管理方式简便,养护资金和养护质量有保障。主要特点是:

一是确保养护资金专款专用。区财政建立农村公路养护基金专户,省公路局下达的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区财政安排的财政资金、区交通局筹措的养护资金等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统一规划到区财政农村公路养护基金专户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养护资金首先必须满足日常养护需求,节余款额用于安排公路大中修工程及水毁修复工程等,不足部分由区交通局负责筹措。养护资金有节余的转入下年。

二是日常养护得以落实。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主要实施单位为咸安中天公路养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由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与中天公司签订承包合同,并按日常养护工程预算的5%提交履约担保金。咸安中天公路养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是从区公路段剥离,经工商注册,实行自负盈亏的专业化养护公司。下辖4个公路管理站、一个养护工程队和23个专业化养护道班。中天公路养护公司根据各道班所在位置,将咸安各乡镇、村组公路列入各道班进行正常养护。

三是农村公路养护的检查、验收、考核有标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检查、验收、考核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养护工程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坚持进行日常巡查和每月按养护线路的20%进行一次不定期、不定线路的抽查,对发现的养护质量问题严格按《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验收细则》予以惩处。每月20号前由养护工程承包单位或承包人上报养护工程进度报表和养护工程质量自查表,每月下旬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组织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情况为养护工程费支付依据。每季度末由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区公路段、区交通局、各乡镇(村组)有关人员联合进行一次检查、验收。考核小组由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公室、区公路段、区交通局、区政府、各乡镇有关人员组成,根据《农村公路养护质量检查验收细则》和《农村公路养护百分考核奖惩细则》,对全区养护公路进行验收,对承包单位或承包人进行综合考核。

(四)大冶“专设机构管理模式”:为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在原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的基础上,正着手组建市农村公路管理局,为隶属市交通局的副科级单位,内设三科一队,即计划工程科、财务审计科、养护管理科、路政大队,配备编制17人。其主要职能:负责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规;负责编制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养护计划,并督促落实;负责全市农村公路养护和路政管理工作及养护工程招标投标;对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工程质量实施行业监督和检查;负责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便于农村公路养护的统一管理,但要注意避免增加新的人员经费和管理经费。其主要特点是:

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养体系。按照《公路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等文件精神,市政府制定了《大冶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农村公路管养分级负责,养护管理体系、技术规范、路政管理、保障投入、检查验收等要求,理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按照“谁受益、谁养护、谁管理”的原则,落实市、乡、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系责任。市政府承担县道养护管理、乡道大中修工程,乡镇政府承担乡道的小修保养、村道的大中修工程,村委会负责村道的小修保养,配合乡政府搞好村道大修。

二是积极筹措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为保证农村公路正常养护,该市正在研究制定《大冶市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突出“统一计划、分级投入、行业考核、专款专用”的原则,除上级定额补助资金外,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在乡镇财政分成中每年提取10%;公路沿线受益单位、社会企业和个人捐款;村民委员会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如还地桥镇政府今年拿出3万元资金,委托镇城管办对还虹公路进行养护。该镇东庄村2.3公里的水泥路养护资金由本村两个碎石厂投入,聘请两名养护人员负责路面清扫保洁。保安镇的保长路、金山店镇的金梅路、灵乡镇的毛灵路等里程比较长的通村公路都由当地政府投入养护资金。

三是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为确保养护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已制定了《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诚实守信、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原则进行招投标。公路养护工程招标标底要满足下列条件:公路小修保养最小标的为连续1公里以上:公路小修保养最短养护合同期限为一年;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投资在2000元以上的项目。所有等级公路的大、中修等养护工程作业单位,养护工程费按照养护定额和养护工作量核定,依照养护合同拨付。市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对本地区农村公路养护成本进行测算,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数据库,绘制农村公路电子地图,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制度、技术规范、养护定额、质量评定标准和验收标准。对难以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养护作业的通村公路,由村委会按“就近从简、包养到人、属地优先”的原则,采取个人(农户)分段承包等方式进行养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意识薄弱,责任不明。养护是公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在许多地方,重建轻养的思想比较严重。公路沿线部分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任意侵占公路、开设马路商店、利用公路打场晒粮等影响公路畅通的现象还很严重。虽然现在已明确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公路的责任主体,但具体责任还不明确,导致部分农村公路未得到有效养护。

(二)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难度大。

(三)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标准不明。交通部颁布了《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公路养护质量评定标准》,有效地提高了国省道的养护质量。但是农村公路与国省道在交通量、路面结构、重要程度、养护资金上都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农村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不能直接套用交通部颁布的《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和《公路养护质量评定标准》,而目前交通部、省交通主管部门也还未制定出台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标准。

(四)路政管理难。农村公路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很大,加之农村公路建设时未征地,也尚未明确路产路权,亦没有埋设界桩,红线控制区土地使用和管理上政出多门,出现违章建筑处理难,公路遭到破坏处理难。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困难的问题,要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新模式,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养,确保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一)贯彻《条例》,明确主体,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健康发展。

解决农村公路管养问题,首先必须明确和落实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合理划分村委会、乡镇政府、市政府及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管养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公路管养缺位的突出问题。当前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上突出的问题是责任主体不明,职责不清,机制不一,由此造成了农村公路发展后劲不足。为此,研究制定科学的、与农村公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资金筹措方式是实现农村公路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湖北省农村公路条例》和《湖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各级政府以及行政村组在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工作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组织建设、人员队伍、养管内容、任务标准、考核奖惩等。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公路管养模式。

当前,在我省已经建成使用的农村公路中,各县市乡镇对于农村公路管、养的态度和方法各不相同,效果也大相径庭,可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可以借鉴的是:

一是“协会养护模式”。五山镇是我省乡镇中农村公路修建较多,采取“协会养护模式”起步较早的乡镇之一,他们采取招标确定养护人员的办法,积极开展路肩培土,边沟清理,路面保洁,路政管理等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类似于这种探索可规范操作模式,在一定范围内试行。

二是“合同或委托养护模式”。潜江、咸安等地由政府出资,委托交通部门(潜江模式是交通部门与乡镇签定养护合同)和公路部门对农村公路进行养护,其资金来源比较有保障,养护验收考核操作上简单易行,可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试行。

(三)强化措施,多方筹资,确保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到位。

资金问题是困扰和制约农村公路养护的首要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是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一是确保省安排用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资金落实到位。按照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省交通厅在交通规费中安排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要逐步到位。

二是地方政府按照规定投入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要到位。县级财政每年直接从财政收人中要拿出每公里不低于10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乡镇政府可从税收超收分成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三是多渠道筹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坚持“不搞摊派、不加负担、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一方面鼓励广大群众有钱出钱,无钱出工等,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本籍在外创业人士捐资。还可利用公路两旁优势资源转让和出让冠名权筹集一部分养护资金。

四是加强养护资金监管。财政、交通等部门要协商制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监管,坚持专户储存、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防止中间截留、挤占和挪用,确保资金足额用于农村公路养护。对养护资金使用情况,应定期向公路沿线乡镇、村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指导,强化监管,确保农村公路管养质量。

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并制定农村公路养护技术规程、养护工程预算定额标准和管理办法。农村公路的管养应结合每条路的具体情况和交通量大小,分别采取经常性、季节性、突击性、专业性养护相结合的方式。在养护管理方式上实行“包路段、包质量、包责任、定奖惩”的“三包一定”原则,将养护管理直接与责任人利益挂钩,充分做到责权统一,保证农村公路的畅通,真正做到农村公路“建一条,养一条,管一条,发挥效益一条”。

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养护及大、中、小修工程,由乡镇组织专职养护人员进行养护,或通过招标确定公路养护公司进行养护。路面日常的保洁、护理等通过竞标实行承包制,把路面保洁等日常养护任务承包给个人。

(五)加强宣传,齐抓共管,做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1. 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基本情况

察雅县共有13个乡 (镇) , 村级建制整合后全县共有138个村 (居) 委会, 其中135个村委会, 3个居委会;一类村 (居) 有9个, 二类村 (居) 有20个, 三类村有109个。团干部和团员青年基本情况有如下几点:一是团员青年分布不均, 团青比例失调;二是团干部配备情况也不理想, 13个乡 (镇) 中, 专职团干部数量为零, 大部分基层团干部由乡 (镇) 负责人兼任, 部分乡 (镇) 因团干部工作调动, 至今没有配备团干部。

2. 基层团组织现状

察雅县没有独立的团组织, 为工青妇合署办公, 共青团基本组织不健全, 基本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基层团组织基本呈现出“有组织有团员”、“有组织无团员”、“有团员无组织”等三大特点。同时, 由于客观原因, 地方党政部门对基层团组织的根本职能缺乏必要了解, 通过调查发现, 近80%的党政部门认为团组织对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一般, 近60%的乡 (镇) 负责人认为没有必要成立基层团组织。

3. 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

在针对“基层团工作开展情况”而进行的调研中, 通过紧密围绕“基层团工作开展难度”及其原因, 基层团工作开展频率以及主题, 基层团工作开展过程中地方领导重视程度、群众支持程度, 详细地调查了地方开展基层团工作的出发点和重视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

1. 基层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调研中, 发现察雅县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综合素质较好, 思想政治意识过硬, 文化知识水平较高, 基本业务能力扎实, 在当地干群中有着很好的威望, 但这部分干部所占的比例较少, 大约为15%左右 (以13个乡镇为统计单位, 下同) ;第二层次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 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能在上级部门的要求下较好地开展基层团工作, 这部分团干部综合素质一般, 所占的比例较大, 约为65%;第三层次的基层团干部综合素质存在很大问题, 这部分团干部政治意识淡薄, 文化知识水平较差, 对基本业务不熟悉, 缺乏自主开展团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达不到团干部的基本要求。

同时, 在察雅县基层团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对团组织认识不足, 对团工作热情不高, 认为团的工作没有硬指标、硬任务, 是空的、虚的, 干不干都无所谓, 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在开展基层工作时, 照葫芦画瓢, 缺少主见, 思路狭窄, 创新意识不足。

2. 基层青年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通过调研发现, 农牧民青年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低, 不懂汉文, 文盲比例较高, 不看书、不读报, 对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国内大事不关心、不了解, 思想观念陈旧。同时, 由于信息化建设力度还不到位, 上不了网络、看不到电视、听不到新闻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分农牧区青年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和旧思想观念的束缚, 宗教的消极影响较深。依赖心强, 进取心弱, 容易满足现状是基层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

3. 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

组织建设不到位、思想引领不显现, 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不完善, 这是察雅县各级团组织所共同存在的问题, 这也是察雅县基层团组织工作开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客观原因, 团区委、团地委缺乏对基层团组织的业务指导, 缺乏对基层团干部的业务培训, 上级部门在深入基层了解工作时, 只限于听汇报、看简报, 平时只注重安排工作, 缺乏监督指导, 无法有效地为基层团组织解决实际难题。

县、乡 (镇) 、村 (居) 团组织不健全, 基层团干部业务不熟悉, 基层团工作开展不及时, 基本活动经费不到位, 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团员青年感受不到团组织带来的温暖和福祉, 对团组织不认可、对参与活动不积极, 基层团组织在团员青年中缺乏凝聚力和吸引力。

三、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开展的思考

1. 加大培训, 做到“一个提高, 两个正确引导”

⑴加大对基层团干部培训教育力度, 提高业务技能及为团员青年服务的能力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由于特殊的区情、县情和乡情, 在西藏, 各级团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础, 也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政治保障。

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掌握基本业务技能, 了解团历史, 掌握团工作理论, 学会团工作的方法, 教育基层团干部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热爱共青团工作,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前提。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向心力尤为重要, 致富带头人, 有号召力的干部更能团结和凝聚广大团员青年。加强经济、科技、管理、法律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拓展知识面, 优化知识结构, 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做好基层团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 逐步增长本领, 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团员青年服务, 才能更好地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认可。

⑵加大对农牧民青年尤其是农牧民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引导他们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发源地, 信教的农牧民青年占有很大的比例。做好农牧民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反分裂斗争, 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牧区青年特别是农牧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结合西藏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切实把农牧民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 帮助他们学习时政, 认清形势, 自觉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要把广大农牧民青年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增收致富, 引导到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上来, 引导农牧民青年崇尚科学、崇尚文明, 逐步淡化宗教的消极影响。

⑶加大对寺院僧尼的教育培训力度, 正确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公民

寺庙始终是我们的重要阵地, 基层团组织要配合地方政府深入做好寺庙僧尼工作, 在僧尼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党的宗教政策、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和法律的教育培训。扩大沟通渠道, 借助我们的优势, 把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寺庙僧尼中, 教育、引导寺庙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特色道路、西藏特点相适应, 引导他们做爱国爱教、遵纪守法的典范。要把宣传教育同关心关爱结合起来, 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察雅县, 具有宗教思想的农牧民青年所占的比例相当大, 做好爱国爱教教育, 做好寺庙工作, 对具有宗教思想的青年也有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各级团组织要把团建和团工作延伸到各个层面的僧尼中, 将团工作战线拉长, 做到哪里有青年, 哪里就有团工作和团组织。

2. 构建成长成才服务体系, 发展青年就业创业中心, 做好“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和“争取青年”三项工作

新时期, 团员青年有着新的特点, 新的诉求, 基层团组织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必须构建利于青年成长成才的服务体系, 最大程度上地吸引和引导青年。在现阶段, 构建就业创业中心, 壮大就业创业队伍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基层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为农牧区青年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 给予就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要引导农牧区青年从事服务业、旅游发展业, 培养服务业行家里手, 将农牧民青年从传统的、单一的经济形势中拉出来。

3. 强基固本, 进一步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深入推进基层团工作开展

基层团组织是与农牧民青年最直接、最密切联系的基层组织, 是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活力源泉。因此,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基层团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部分, 要按照“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要求, 深入扎实地实施强基固本工程, 巩固基层团组织体系。

村 (居) 团组织负责人进“两委”工作是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团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 坚强基层团组织建设, 及时了解基层团组织的工作, 关心基层团干部, 积极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多鼓励、多支持, 增强基层团干部“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使基层团干部充满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基层团组织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 要结合新时期团员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诉求开展好基层团工作, 要切实发挥好“组织、引领、联系、动员、宣传、维护、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 把广大团员青年团结、凝聚起来, 使他们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基层团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要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更好地引导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走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 为“小康察雅、平安察雅、和谐察雅、生态察雅”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关于我省征兵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8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健康幸福,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秀兰带队,赴白城、辽源两市及镇赉、东丰两县,就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开展视察。在6月3日下午召开的视察组全体成员会议上,视察组一行听取了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卫生厅和省食药监局相关情况的汇报。

我省自2009年4月启动医改工作以来,圆满地完成了三年医改任务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和阶段性成果。2012年,我省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与国务院医改办签订的目标任务,基本医保达到了全省应保尽保,城乡居民报销比例分别实现了全省统一水平,其中,全省城乡大病救治体系建设、医改信息化平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支付方式改革等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我省医改的特色和亮点。

车秀兰在听取汇报后说,此次视察就是要了解我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情况,在视察中大家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如实反映情况。既要看到成绩,又要查找不足;既要总结经验,又要客观分析困难和原因。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发现深层次问题。要明确视察重点,坚持深入基层,重视总结研究,在全面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从全局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切实有效地为推进我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提供助力。

上一篇: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下一篇:广告位招商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