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精选9篇)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1

按照集团党委的部署和要求,为适应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正确认识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了解建设人才高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实现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开展人才工作调研的通知,我们依据调研提纲的内容,进行了人才工作情况的调查,通过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公司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在企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选任、激励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公司已逐步建成一支由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员、政工人员四类人才组成的企业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后备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整体素质有一定提高,实力有所增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公司企业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公司现有职工1662人,其中男职工961人,女职工701人。各类人才现状分析如下:

1、总体数量。到今年6月底,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总量约208人,占职工总数的12.5%。经营管理人才173人,占职工总数的10.4%;专业技术人才16人,占职工总数的2.7%;高技能人才20人,占职工总数的1.2%,政工人才30人,占职工总数的1.8%。

2、年龄结构。公司239名各类人才中,35岁及以下110人,占46%,36至40岁39人,占16.3%,41至45岁24人,占10%,46至50岁47人,占19.7%;51至55岁16人,占6.69%,55岁及以上3人,占1.25%。

3、文化结构。大专62人,占25.9%,大学本科143人,占59.8%,1

研究生3人,占1.25%。

4.职称构成。在239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政工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高级技术职称11人,约占上述人员的4.6%;中级职称86人,占35.98%;初级技术职称121人,占50.63%。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中,高、中、初职称的结构比例为1:8:11。目前尚无职称的主要是中专以下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21人,约占人才总量的8.79%。

二、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成效

随着企业发展的不断深化,公司一直以来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为主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开发、培育和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公司努力为各类人才创建良好的成长和工作环境,把人才使用、培训已经摆上重要位置,并纳入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之中,像抓经营一样抓人才工作。二是努力营建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氛围。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高度重视职工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学习创新能力。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企业把关心、重视人才培育放在和生产经营、企业兴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人”的理念上达到共识,并加强培养优秀职工,确保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2、在对各类人才的选择任用制度上,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经过精心培育与呵护,各类人才在本职工作岗位上竞相迸发活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大批的中青年骨干进入了经营管理者队伍,经营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绝大部分经营管理者已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职称,知识面得到拓宽,基本掌握了任职所需的经营管理知识,其中一部分有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

识和兼容意识,具有能正确对待不同观点和意见的胸怀,在领导水平方面也都有了较大提高。

3、在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方面,公司进行了多层面、多方向、多形式的探索。既重视物质激励又重视经营制度建设,同时能解放思想,从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入手,由传统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发展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更重要的是重视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统一,使讲理想,讲奉献,艰苦奋斗,共同富裕的新观念,逐渐成为企业各类人才的基本思想道德基础。

4、建成了公司经营管理者队伍的培训体系,培训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水平。二是强化素质建设,着力增强经营管理者驾驭全局的能力。通过精心培养,自身素质和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并将所学知识及新的管理理念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推进了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在降差工作中,不少年轻管理者肩挑大梁,勇于开拓进取,奋力拼搏,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近几年来,公司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明显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量偏小。目前公司现有职工662人,其中人才队伍总数为39人,表现出人才总量相对不足,还远没有形成规模。

2、人才素质水平良莠不齐。一是从文化程度来看,公司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人才总数仅占职工总数的13%。二是从专业知识来看,缺乏较宽领域的专业知识。此外,各类人才队伍的原有知识结构明显缺乏效用。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2

一、加强实践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实践型人才培养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只有在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 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指导学生创新。这种创新型教师队伍不仅仅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与实践能力, 还要有相当深厚的教育能力与教育背景, 在临床实践中深入创新要素。学校应当为口腔医学队伍制定出更为完善的教师培养计划,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型教育培训, 并在先进理念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企业技能培训活动, 并且要求每位教师都应当在义齿加工企业进行实习, 了解先进的实践教学知识, 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口腔医学是一门教育很强实践性与技术性的学科, 强调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 必须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加强操作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 口腔医学的培养方案应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在德智体方面都应当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需要, 并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职业素养, 能够胜任在医疗异构和义齿加工企业内的工作需要, 掌握扎实的口腔恢复技术技巧, 制作精密修复体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成为医疗前沿中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此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还应当加强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 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将重点放在技能型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上, 让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专业性的口腔医学知识, 并增加学生实践和动手的机会, 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要尽量减少讲授和演示方面的教学环节, 增加综合性实训课时, 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提高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 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形成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 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中作出贡献。

三、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加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学校应当充分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 不断优化教师培养体系, 让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 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奖惩措施, 让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提高, 增强教师队伍的动手实践能力, 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工作中, 完成实践教学课题的研究。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敬业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奉献, 当然这也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 给更多实践创新型教师以更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让每位教师都积极地参与到实践型教师队伍建设中来。

四、改编口腔医学实验大纲与教程

在贯彻与落实口腔医学培养目标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依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 鼓励更多教师积极参与到学术研究和医学研究会议工作中, 参与医学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交流, 并经常性地组织口腔内科学、口腔解剖学、口腔外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的教师共同研究, 一起撰写教育教学内容, 让教师拥有更宽的视野与空间, 实验课程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必定更加丰富。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综合实验中, 激发学生探究和探索的欲望与兴趣, 这样学生的实践效果也会显著提高。例如, 很多高校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的教学工作中, 突出技术应用型特点, 并花大心思搞好实验教程的撰写, 并以此为前提形成专业特色, 尽管这些学校的实践课程仅占50% 左右, 但仍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并且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五、组织学生参与技能比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践课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 但实践课毕竟课时有限, 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要让学生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 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也刻苦努力地学习课程知识。基于此, 很多口腔医学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技能比赛的途径, 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 并且加强对学生在比赛前后的辅导, 全方位跟踪学生的比赛过程, 找出学生在比赛中表现中的优缺点, 并对踏实认真、实践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也让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得以提高。

结语

口腔医学教材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作为高等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改革的重点内容。要依据市场需求和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 深入探讨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 从学生的需求和利益出发积极探讨, 对教材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与安排, 以培养更多高素质口腔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学东, 石冰, 于海洋.口腔医学教材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8. (02) .

关于我国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人才 信用体系

一、人才信用体系的解构

人才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子系统,也是整个人才资源开发体系的子系统,它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说,主要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才信用法律制度、人才信用机构、人才信用工具和人才信用教育的有机统一体。它通过整合与人才信用建设相关的社会资源,激励守信行为并约束失信行为,引导信用主体行为的价值取向,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才交易行为的有序开展,从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社会机制。

一个完整的人才信用体系是由人才信用规范体系、人才信用组织体系、人才信用工具体系和人才信用教育体系组成,这四个子系统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人才信用规范体系是整个系统的前提和基础,其通过一定的惩罚机制,规范、约束市场主体的具体行为。人才信用组织体系是人才信用系统的核心内容,它由各种人才信用征信机构组成,其作用在于为人才管理提供相关的社会化信息服务,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估,激励人才的健康发展,促进人才在市场中的合理流动,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才市场运行秩序。人才信用工具体系是人才征信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设施、标准和方法的集合,它是人才信用体系有效运行的技术支撑和载体。人才信用教育体系则是通过人才信用知识的宣传和研究,营造整个社会的人才信用意识氛围,同时培育从事人才信用工作的专业人员,为人才信用体系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人才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1.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够完备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涉及人才信用方面的规定较少,缺乏相关的专门的法规、法律来调整人才信用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明确主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对征信主体、征信范围、信用评价标准和征信原则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人才失信行为也没有相关的惩罚方式和力度要求,甚至对信用产品报告如何规范的条例都没有。许多人对一些人才信用中介机构所提供的信用记录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产生了怀疑,还有人认为个人工作业绩涉及个人隐私,将其公开,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这些社会反响均表明了信用中介机构的征信行为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依据和行业监管机制。

2.信用中介组织数量不足且水平较低

我国虽已现专门从事人才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但其数量十分有限,远未达到人才信用体系所需的基本要求,而且其运作不够规范,对征信产品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也普遍不足。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大多仅限于信用报告的初级水平,各家信用中介机构还不能出具独立的、市场能够普遍接受的信用评估结论和建议。一些信用中介机构,因初期发展资金不足、规模较少、运营模式限制,再加上我国个人征信数据高度分散且信用记录相对稀缺,其所依赖的信用数据库还远未达到与其需要相匹配的范围与规模。因此,人才信用机构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信用工具系统缺乏必备的技术支持

在人才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征信数据源的内容、个人信用报告的格式、个人信用等级评估指标以及征信数据库建设、信用管理软件开发等方面都涉及标准化问题。我国还缺乏一套统一的人才征信行业的技术标准。目前,各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的评估自成体系,重复操作,彼此之间难以衡量,导致不同机构做出的评估结果大相径庭,可比性不强,不利于人才信用体系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工作,更谈不上国际接轨了。此外,一些征信机构在进行人才信用评估时设置的指标变量不科学,致使评估结果失真,甚至存在严重的歧视问题。

4.信用文化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近代市场经济不够充分,长期使用计划经济体制,信用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整个社会的信用观念偏于保守,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迷失现象较为普遍,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还没有形成,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信用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三、人才信用体系建设的路径及措施

社会对人才诚信产品有较强的市场需求,然而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的诚信服务产品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诚信体系的建设问题令人关注。人才诚信体系应是在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的人事档案,归集公共信息记录(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司法机构、仲裁机构和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记录),建立人才业绩诚信档案。采取“政府平台+市场中介”的复合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四个子体系的建立着手,推动人才诚信体系建设。

切入点一:法规制度体系

人才信用体系的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其相关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虽然国家《征信管理条例》还未出台,但为使个人征信行业在合法框架下运行,应根据现实情况和征信行为中的问题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对信息公开、征信范围、使用原则、消费者权益等重要问题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制定有关失信惩戒的法律规范,对个人失信行为形成牵制约束,进而缓解隐藏着的法律与道德风险,促进人才征信评估工作的全面推广。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在公务员招聘、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等方面带头使用个人征信产品,扩大人才信用报告的适用范围,培育征信市场。

切入点二:技术支撑体系

人才诚信体系需要高效运行的技术体系来支撑。以人才业绩档案为依托的基础信息数据库是人才诚信体系的核心和根本,它是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归集、整合和挖掘的技术平台。基础信息库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信用产品的质量和征信行业的发展。因此,建立人才诚信体系应改革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建立电子化的、动态的人才业绩档案。可以由人事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公安、法院、银行、劳动、教育、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合征信平台,建立人才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制定统一的人才信用报告的格式、人才资质认证、人才信用等级评估指标等技术标准,为信用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提供基础性技术保障,提高信用产品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各部门信息数据库的无缝衔接,为实现跨部门数据的查询和比对奠定技术基础。

切入点三:组织复合模式体系

人才信用组织体系的建设有三种典型模式,它们分别是:欧洲的公共人才信用模式、美国的公司制人才信用模式和日本的会员制人才信用模式。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的人才信用组织的体系建设可以采用公共人才信用模式和公司制人才信用模式相结合的复合模式,即“政府平台+市场中介”模式。这种模式以民营的人才征信机构为主体,政府的公共征信系统为补充,二者同时存在,在各自范围内发挥作用,共同构成人才信用组织体系的有机结构。在政府建立公共人才信用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民营征信机构就可以将来自公共平台的数据和来自其他数据源的数据相合,进行数据的深加工,然后根据市场的要求,形成面向客户终端的信用产品。民营征信机构可以通过对信用信息的深加工和创新服务来竞争并且获得利润。

切入点四:多层文化教育体系

要改变我国信用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诚信文化和道德教育,加强公民的诚信教育,营造浓郁的社会诚信氛围,加大对失信行为的道德谴责和舆论压力,真正形成“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监督机制,建立全面的人才信用教育体系。完备的信用教育体系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学校信用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开设人才信用教育课程,将其整合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完善的人才信用基础教育体系。二是社会信用教育体系,主要是利用各种公共和民营的信用教育机构及组织,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教育轮训,教授相关的人才信用知识。三是以电视、纸质传媒、广播、互联网等为主的舆论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谢名家.信用:现代化的生命线. 北京:人民出版社[M],2002

[2] 彭剑峰.聚焦中国人才市场:基本问题与矛盾.中国人才[J],2003,1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4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三大主题,紧扣“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基层人才队伍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我县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X县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主要有4支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政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X县共有农业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X个,分别是X、X等,专业技术人员X人,涉及农业、林业、畜牧等。按行业分,农业X人,林业X人,畜牧X人。按职称分,高级X人,中级X人,初级X人。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人才队伍。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蔬菜X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X人。

三是高校专家教授队伍。X县与X大学等X个高校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教授X人,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按职称分:教授X人,副教授X人,讲师X人。

四是农民自身队伍。现有懂技术、善经营、精管理、富经验的本地“土专家”“田秀才”X人,职业农民X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领导重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为加强全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X县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重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人才机构、人才资源、人才利用等重要事项,围绕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工作重心等方面研究部署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建立了科学的用人机制,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是注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队伍。近年来,X县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机构建设,适应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先后成立了县X站、县农业科研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为壮大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奠定了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不受毕业生青睐的工作,为破解这个难题,X县主动出击,通过到定向招聘、绿色通道、快速补充紧缺人才等方式,不断充实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年来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X人,其中研究生学历X人,高级职称X人。在补充人员力量的同时,突出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重,将专业技术人员送出去“取经”,沉下来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通过省、市技能大赛舞台来检验水平,让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线战场上得到历练。

三是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吸引技术人才。近年来,X县持续落实农业优惠政策,加大社会农业组织建设,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吸引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建设者,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格局。如:位于X乡的X农资公司在短短3年时间内,延伸服务链条,从单一的销售业务逐步发展为集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连锁企业,与该公司长期合作农业教授X人,高级职称人才X人,常驻专家X人,为提升科级含量、发展壮大当地农业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真正成为了当地的“农民之友”“致富之源”。

四是注重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增强队伍建设。X县以职业农民培育为重要抓手,以将农民就地转化成技术员为目标,不断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三年,举办开展各类培训班XX余期次,培训农民XX人次,其中农业类X次,林业类X次,畜牧类X次。其中,参训龙头企业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X家,种养大户X户。按照贴近主导产业、贴近农时季节、贴近服务对象的原则,选取X栽植、蔬菜种植、X养殖技术为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认定职业农民XX人。通过培训,传统农民就地转化为农技推广员,大大提高了“职业农民”的造血功能,壮大了技术人员队伍。

五是注重搭建沟通平台,不断加强人才交流。为解决农业专家匮乏问题,X县积极与高校加强技术合作,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资金、人员、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专家库和科研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农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目前,专家库涵盖农、林、畜、果、菜五大产业,吸纳专家X人,其中教授职称X人,高级职称X人。我们还将干部职工、种养殖能手、社会技术人员“送出去”,到高校和其他科研示范基地“取经”,学习引进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水平。

三、取得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近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这些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技术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X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作用,利用农技队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扎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如X镇的X合作社通过引进滴管、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化管理技术,X作物种植规模从X亩发展到现在XX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效益3年内翻了2番。农业技术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该合作社通过邀请X大学教授现地指导、选派技术员到山东等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田间土肥水管理等技术,在品种选育上引进了X、X等X个新品种,X品质和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入社种植户人均种植面积X亩,年人均收入X元,已形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极大提高。通过人才队伍建设,X县县、乡、村三级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断扩充,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幅增加,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科学种养殖和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0X年全县新发展X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X亩,X畜禽养殖数量达到XX头(只、羽),年增长量达到X%。

(三)人才带动作用明显发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X县突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增强管理能力,积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将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周边群众学技术、学管理的欲望,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生产、一起致富,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农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例如,X镇X村养殖户X通过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发展X养殖,在专家的指导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X只达到现在的XX只,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XXX元。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X县致力于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技术富农,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使全县农村看到了希望、农业看到了前景、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还满足不了农业蓬勃发展的需求。二是实践水平需要提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较高,但实践技术操作水平偏低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经费投入还需加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X县还存在农业创新方面经费投入不够,技术人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X县将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更多的“种养大户”、“

流通大户”、“土专家”、“

田秀才”等人才吸纳进来。三是加快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加大职业农民、农民技术员培育力度,扎实开展培训工作,认真做好资格认定,确保农民技术人才队伍逐年发展壮大。

(二)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引人机制。采取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建立农业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来人才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二是严格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制度和工作业绩与绩效工作挂钩制度,合理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促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有序化、健康化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机构,明确各级工作职责,签订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理念。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5

养工作调研报告

按照《通知》要求,xx县对本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作以报告。

一、健全管理机制,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配强领导班子,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大洼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大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的选配力度。对各镇宣传委员、县新闻单位领导的任用,县委首先征求县委宣传部部长的意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领导班子年龄梯次配备、专业合理搭配、能力有效互补,推进了xx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向好发展。

创新干部管理,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xx县不断加强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着重培养学习的能力、危机处置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总结经验的能力和敢于亮剑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推进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加强作风建设上下功夫,从严要求干部,大兴调研之风。

建立和健全了机关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重新修定了《关于加强全县宣传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 一步完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调度、推进、策划、考评和管理机制。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坚持每周五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机关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

选派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优秀后备干部到经济区、县招商局、县委组织部挂职锻炼。有计划地选派各镇宣传干事、报道员到县内媒体挂职学习。继续选派优秀编辑记者到上级媒体锻炼学习。开展业务技能“岗位练兵”活动。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大大提升了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业务水平。

二、深化体制改革,新闻媒体和文化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

坚持党管媒体,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力。xx县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把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宣传思想战线的重要工具,不断增强党管媒体的能力。要求县内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始终坚持服从党的领导,自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县委出台了《xx县关于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工作方案》。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三项学习教育”和“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和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改进了宣传方式,注重“短实新”、避免“假长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重大典型和基层一线的实事、好事,推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为全县发展凝聚力量、鼓舞干劲,不断提升新时期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今年,还将开展“好新闻”、“好记者”评选活动,助推新闻宣传质量提升。

实现资源整合,增强宣传单位的聚合力。结合文化体制改革,xx县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建立了重实绩、重贡献和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制度。在经营性文化单位中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机制。

三、实施人才战略,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得到进一步推进

xx县牢固树立用事业造就人才,用人才成就事业的共识,积极探索建立了宣传思想文化系统人才引进、培训、选用、激励四项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吸引高层次人才,不断改善高层次人才结构,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按需培训。xx县主动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优化培训资源、拓宽培训渠道,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系统培训与特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把宣传文化干部培训纳入党校培训内容,建立健全了科学的、层次多样的、符合大洼实际的人才培训体系。切实做到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队伍缺什么就补什么,进一步增强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几年来,实施了宣传文化队伍建设“32511”工程。连续举办各类培训班xx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骨干培训班xx次,xxx名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取得了上级出版部门专职培训证书。刘则亭等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民间艺人,张忠贤等被辽宁省命名为民间文化艺人。截止目前,我县文艺骨干达到x万人,文艺爱好者达到x万人,职业文化人达到xxx余人。

选人用人。认真落实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采取组织调配、民主选举、社会招聘的综合运用方法,拓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来源。全县xx个镇都配齐了宣传干事,xxx个村都配有专兼职宣传文化工作人员。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更加开放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

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为他们施展才干、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文化艺术人才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切实把文化人才培训纳入工作整体格局,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对人员配备、队伍培养、经费投入等从政策、机制、体制上予以统筹考虑和安排,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认真贯彻落实,为加强宣传文化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保障机制。一是经费投入机制。在经费投入上,县政府对县直单位宣传文化经费进行统一管理,采取常规化核拨、项目化预算、临时性申请追加等办法,专款专用,基本保障基本 需求。各镇都将宣传文化建设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努力增加投入。县委、县政府提出,在宣传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量上,要与经济发展的增长幅度相一致。现在,县镇两级财政在宣传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支持队伍建设专项资金占总投入的40%以上。二是评价机制。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称评定、成果奖活动。将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纳入全县“三个文明”建设目标考核中,县政府每年都与各镇签订的《文化工作目标责任状》中,将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作为主要内容。三是奖励机制。全县召开的“三个文明”表彰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全县记者节表彰大会对新闻战线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每年召开的全县文化工作会议对先进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带头人进行表彰。

四、几点建议

加强工作领导。当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要制定完善地方的《关于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争取国家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支持,为宣传文化队伍有序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加大投入力度。要加大对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落实编制、落实人员、落实经费、提高待遇。要配齐职数、配强干部,在此基础上,也要加大对基层开展文化活动的投入,特别是上级部门要加大对基层宣传文 化事业经费的支持力度。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6

内容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方面。

第一个方面,《意见》出台的背景 一是上面有要求(中央)

《意见》的研究制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 二是“下面有需要”

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需要政策支持

2000年以来,民政部在实践中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也组织专家队伍进行了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与建设,开展试点工程 另一方面,各领域社会工作实践中都需要政策支持 党和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形式来参与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发展营造氛围,通过制定明确的政策措施给予支持,促进人才的引进和工作的推进。

第二个方面,《意见》出台的意义 第一,《意见》首次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定义

《意见》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界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司法矫治、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第二,《意见》的出台对于社工人才个人发展的意义,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意见》的出台,拓宽了社工人才的就业空间,为这领域社工就业、创业准备了基础和条件。

《意见》的第四部分(第9-14条)讲的就是: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

主要从四个层次来开发岗位:

第一个层次就是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第二个层次就是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

第三个层次就是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第四个层次就是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中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二是,《意见》的出台,使社工人才的专业地位得到了认可 《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三是,《意见》的出台为社工人才进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序列打开了通道。第三,《意见》的出台,使民办社工机构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意见》明确提出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的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积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意见》的出台,确立了民办社工机构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同时,社工机构可以以民办非企业社工服务中心的身份参加国家示范站和示范社区的建设

《意见》指出,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意见》的出台,为民办社工机构直接申请政府的财政支持开辟了渠道,也可以获得福利彩票公益基金、党政机关事业费用等特殊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的购买将给民办社工机构创造一个良好的公益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第四,《意见》的出台为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股春风

《意见》的12条规定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意见》的出台使社会工作行业的资源更加雄厚,也带动了社会资源,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益环境。第五,《意见》的出台对党和政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党来讲,《意见》的出台,使党有了新的人才力量,有了新的从事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专业力量,有了新的党员队伍和新的党建阵地,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新的平台。

对于政府来讲,《意见》的出台,对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提供了新型的力量和视角。

第三个方面,如何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要明确目标

《意见》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

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

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 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

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这个目标实现过程需要把握三个特征:

一是政治性。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要专业性。专业性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灵魂与根本,是区别于其他人才队伍的关键所在。

三是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需要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当前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第二,要准确定位 要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国家总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关系。三是社工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

四是要处理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社会工作建设的关系。

第三,要明确六项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

——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职责; ——坚持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培养为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家庭和个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坚持立足基层,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

——坚持中国特色,对国(境)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的优秀成果进行有益的借鉴,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第四,要落实五个重点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7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通过大众创业,调动、激发大众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近37 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和经验来看,创业活动一直存在。从本质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是资本,而是创业。尽管创业以资本( 内资和外资) 为依托,但资本只能通过创业,才能形成价值增值,引致经济增长[1]。

长期以来,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路占据主流,资本投入短期化现象严重,政策投资边际效应不断递减,大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发展思路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迫切需要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2013 年- 2014 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创业和创新已成为破解新常态下诸般社会经济难题的重要手段。2014 年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1 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背景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包括了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连成的复合体,引申到创业领域中,创业生态系统指在创业领域内,研究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创业群落与非生物创业环境之间的关系哲学。

Cohen[2]从创业生态系统适用性角度出发,认为一个可持续的创业生态系统由大学、政府、专业服务、资本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创业种群构成。国内学者林嵩[3]从创业战略和创业支持要素的微观层面、创业网络研究的中观层面以及创业环境研究的宏观层面分别剖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部分属性特征及相应创业活动存在和发展的非生物创业环境。赵涛等[4]学者认为一个区域内的科技创业企业、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投融资机构和与科技创业企业相关联的部分企业共同构成了一个创业生态群落,最终实现了创业区域内创业资源的共享。

2 大众创业的主要趋势和发展变化

近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继续扩大开放,我国迎来世界科技创新格局调整时期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聚焦中国的战略机遇,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不断增大、效率显著提高。目前,全国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60 0 家,在孵企业8 万余家,就业人数超过175 万人,仅中关村去年新增科技企业就达1. 3 万余家; 全国创业投资机构100 0 余家,资本总量超过350 0 亿元; 2014 年,全国近30万项技术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857 7 亿元。总体来看,现在的创业与过去的创业存在如下趋势和变化:

创业环境营造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创新型孵化器、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机构、互联网金融平台等创业服务机构和投融资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推力,形成了良好的运营机制和社会氛围。

创业主体从 “小众” 到 “大众”。随着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开放,主要涌现出创新创业的五大类群体: 90 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走出的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海外归国创业者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创业群体从过去的大众 “精英”,逐步向大众延伸。越来越多草根群体投身创业,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创业服务从 “硬条件” 到 “软服务”。创业服务机构由场地租赁、办理注册等基础服务,发展为投资路演、创业交流、创业媒体、创业培训、技术转移、法律服务等增值服务,出现了中关村创业大街等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创业生态社区。

创业行为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了创业边际成本,大企业建立开放协同创新平台,聚合大众创新创业者力量; 海外孵化利用全球创新要素实现跨境创业; 技术转移促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社会资本进行有效对接。

创业模式从供给思维到需求导向。社交网络使得企业结构趋于扁平化和专业化,缩短了创业者与用户间的距离,以满足用户体验和个性需求的反向定制成为创新创业的出发点; 创新创业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产生更多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了商品供给和消费方式。

当前,中国创业型经济发展呈现的5 个方面的重要变化,其根源不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而是经济自身的因素,是一种 “内生( 而不是 ‘外生’) 的变化”,是创业型经济成长必然呈现出来的变化。

3从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情况认识大众创业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部署,自2008 年起开始实施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 “千人计划”。该工作主要围绕国家战略目标,用5 - 10 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企业和商业金融机构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方面,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回国( 来华) 创新创业。截至2014 年6 月,“千人计划”已分10 批共引进了4180 余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创业人才689 人( 含追溯既往11 人) 。

3. 1 2008 年- 2014 年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落地省市分布情况

2008 年- 2014 年期间,前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共有来自29 个省市的689 名创业者入选。从落地省市区域分析,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 江苏省、浙江省( 含宁波市) 、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 含深圳市)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省市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总人数363 人,占总人数的52. 7% 。

同时,通过对第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分析, ( 注: 自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审启动以来,第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审结果首次面向社会公示,该批共有97 人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发现江苏省、浙江省在吸引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落地创业方面成绩突出。从第10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落地省市分析看来,落地江苏省的入选者共29 人,占比30% ; 落地浙江省的入选者17 人,占比18% 。其中,江苏省千人创业人才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特别是苏锡常的人才聚集能力显著。

3. 2 2008 年- 2014 年国家高新区引进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情况

2008 年- 2014 年期间,前10 批入选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689 名创业者中,462 人落地国家级高新区内,占总人数67% 。其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北京) 、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上海) 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武汉) 三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引进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177 名,分别占当地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入选者的97. 7% 、87. 5% 和96. 8% 。由此可见,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业人才聚集高地,引领作用显著。

3. 3 2008 年- 2014 年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在大众创业活跃的部分城市分布情况

目前,我国中东部已经涌现出一批大众创业较为活跃的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等,已经成为扶持大众创业发展的典型城市。诸如车库咖啡、36 氪、游戏工场、创业茶馆、创客空间等 “众创空间” 较为活跃。通过对2008 年-2014 年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落地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6 个城市的产业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可知( 如图3) ,6 个城市中普遍存在产业集聚发展现象,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行业较为突出。

3. 4 第10 批 “千人计划” 创业人才入选者年龄结构分析

第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入选者平均年龄为47. 06 岁,最小者为34 岁,入选者的具体年龄情况( 如图4) 。

由图例显示可知,60 后和70 后的入选者分别占入选者总数的47% 和37% ,是海外高层次回国创业人才的主力军。依据图5 中对各领域年龄结构分布情况显示,在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资源环境和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等方面的创业者以60后为主,而在电子信息领域中,70 后的创业人才占比显著增加,同时,80 后的创业人才已经在电子信息领域涌现。由此可见,电子信息领域的创业人才呈现出年轻化趋势。这一点与互联网创业有密切关系。

图3 2008年-2014年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引进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产业分布情况

4 关于我国大众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第一,注重大众创业政策的落实和完善。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30 多项支持创业的政策文件,涉及财税扶持、工商注册、体制改革等方面,集成起来可以对促进大众创业发挥很大作用。但这些政策并没有完全有效落实,而且在落实中也难以集成。建议进一步梳理现有创业政策,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尽快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又要针对大众创业的新特点和新需求研究制订新的政策,以促进其快速发展。比如要让基于虚拟空间创业的创新型孵化模式享受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创业培训补贴力度,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促进科研条件平台开放等。特别是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大众创业市场化、专业化、合理化发展,缓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分散创业投资风险,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注重完善大众创业载体环境建设。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创新创业能力还不强,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要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5]。从对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高新区已成为创新创业人才聚集的高地。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载体作用,其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产业环境,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带动了区域发展,振兴了高新技术产业。目前,科技部已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落实促进创新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创新创业工作推进方案,按照分类指导、循序推进原则,在条件成熟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创业引领工程,在国家高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创业示范工程,发挥好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从成长周期来看,中小企业在初创到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 “死亡谷” 时期,他们最需要解决的就是融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财政资金能够有效介入,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通过将2008 年- 2014 年前10 批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数据库比对发现,在689 名 “千人计划”创业千人中,有323 人申请过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占比近50% 。其中,231 人获得支持,总资助金额达1. 57 亿元( 注: 有19 人获得多次资助) 。由此可见,财政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对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使风险投资成为创业企业持续稳定的支撑力,将对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起到非常有效地推动作用。研究表明,一些得到风险融资的创业企业相对普通的创业企业能够成长的更快,拥有更多的专利,产值更高,而且更能面向市场[6]。

第四,注重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对多个鼓励发展大众创业的典型城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大众创业仍被局限在电子信息等少数行业,创业活动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缺乏广度和深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大众创业的起步阶段,产业集群对创业活动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7],机构组织通过产权保护、地点租赁、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的施行,在不同程度支持创业企业的发展。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利于科技资源集中、优势整合。同时,注重根据产业实际发展需求营造创新环境,引进主导产业相关联科研院所,培养招募产业急需的管理技术人才和团队,从知识流动的角度,利用已有的经济数据( 如科研经费的投入、教师资源的研究津贴、产业上对研究员的补助等) ,挖掘出创业企业与大学、产业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8]。同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协同合作,增强政策边际效应,促进创新成果涌现。

第五,注重创新型孵化模式对青年创业者的引导作用。创新型孵化模式是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科技服务模式。它不以物理空间为载体,运行模式新颖,创新能力强。创新型孵化器与传统型孵化器相比较,实现了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互联网+ ” 利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化手段优化了传统行业的运行模式。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已经成为扶持创新型孵化器发展的典型城市,涌现出诸如车库咖啡、36 氪、游戏工场、创业茶馆、创客空间等一大批创新型孵化器,创业门槛低、物理体量轻,吸引一大批青年创业者( 其中不乏90 后创业者) 前来创业。由于互联网产业具有投资小、回报高等特点,加上青年创业者的年轻化、高知化、国际化和对互联网产业的热衷,互联网产业成为比较集中的创业产业。同时,由于缺乏原创技术发明推动的创业模式,青年创业者往往模仿外国同行的创业模式和创业路径,难以彰显企业家精神。面对这些问题,对于青年创业者的引导不能仅是停留在技术层次,而是从产业布局、企业成长、企业家精神、创业制度,甚至从政策改革、文化心理、教育革新等方面予以引导。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的数据主要集中于国家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在结论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在后续中选择更为广泛的样本加以验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晶晶,于栋虹.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创业机会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2):154-160

[2]BOYD C.Sustainable valley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6,15(1):1-14

[3]林嵩.创业生态系统: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62

[4]赵涛,刘文光,边伟军.区域科技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与功能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78-82

[5]肖永红,陈建成,张万艳.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23-27

[6]ANNALISA C,JOS6 M,SAMUELE M.The impact of venture capital on the productivity growth of European entrepreneurial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3,28(4):480-510

[7]张玲斌,董正英.创业生态系统内的种问协同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4(5):103-105

[8]PAMELA M.Exploring the knowledge filter:How entrepreneurship and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drive economic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06,35(10):499-508

[9]MOLE K F,MOLE M.Entrepreneurship as the structuration of individual and opportunity:a response using a critical realis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25(2):230-237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8

【关键词】 人才 创新能力 营运与建设

人才创新能力等同于创新型人力资本,而人才创新能力运营的实质,就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运营与建设,其目的在于如何促进创新型人力资本的自我增值的提高自主扩张能力(即人力资本张力)。于这样一种思路,结合人力资本运营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我们把人才创新能力健康的运营体系分为三个环节加以探究。

1. 创新能力开发环节

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本的存量大小有关,人力资本蕴量高,吸收和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就越强,而人力资本存量增值扩张的首要条件,就是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增加人力资本的存量。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创新型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不仅自得于天赋,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各种因素,这也就意味着人才创新能力的开发,包括先天开发和后天开发两个方面,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先天开发,相当于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家庭生育投资和健康保健投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力资源优生优育的质量,从而提高人才先天素质。对人才创新能力的后天开发,则主要在于通过各种方法,促进人才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实际产品所需的相应适应、技能的学习和积累。其中,教育是最重要的开发手段,因为教育是知识传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良的教育则可能抑制个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进行教育开发时应注意:(1)个性化开发。即在开发过程中,不仅要照顾到时代的共性,而且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让个人真正认识到自我个性,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开发方案,充分发挥和培养这种个性特长。(2)终身化开发。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中的应用,使得一个人的知识只有得到不断更新、终身学习,才能确保自己生存和发展,并使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永不枯竭。此外,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创新能力激励环节

中国有句古语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里的“能”就是我们说的潜在创新能力,“为”就是将潜在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在这个转化过程中,个人的主观意愿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了充分调动人才创新的行为与动机,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尽量满足人才的某种需要、欲望或期望,这是人才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激励不仅能促进创新的能力转化,而且在潜在创新能力的开发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人才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主要有三

种:

2.1市场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机制是创新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其创新利己目标的一种制度安排,而市场激励机制的核心又是产权制度安排。一是有形资产产权,即人们对实物形态物品的使用权。有形资产产权之所以对创新很重要,是因为创新需求的产生缘于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开发,如果连拥有资源的权利都没有,就不会有创新需求。二是无形资产产权,指人们对非实物形态的信息、知识等处置权和拥有权,主要是专利权。从事创新活动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投人大量的资金,往往还要承受极大的失败风险,如果对创新成果不加以保护,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无偿使用、仿制创新成果,势必使创新者付出的心血和代价在经济上得不到满意的回报,从而不能也无力继续从事创新活动。

2.2社会激励机制

市场激励的实现主体,一般是从事营利活动的创新消费者,即企业或个人;实施的范围一般是已处于或将成为竞争性、盈利性且低风险性(即处于“已产业化”或“前产业化”)的技术创新领域,此种激励机制必然会导致那些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无微观经济效益而有宏观社会效益(即在短期内或永远得不到的市场激励)的科技“公共物品”,以及有利于国家安全的基础学科或尖端技术的萎缩,这就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激励加以弥补。社会激励机制,包括政府激励和民间激励。从狭义上讲,政府激励一般只包括政府对创新主体所制定的奖励制度,以及所发生的奖励行为;从广义上讲,政府激励可以是政府对国家的创新活动给予激励时所运用的各种手段,包括财政、金融,税收和各种奖励措施,实质上是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延伸。民间激励一般包括各种集团或个人名义创办的科学基金会、技术协会等民间激励组织对创新主体的激励手段。政府激励与民间激励是互为补充的,前者的目标是追求政治效益,后者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二者作用的范围和层次有所不同,但其作用绩效是同向的,都旨在弥补市场激励的缺陷,提供创新“公共物品”。一般来说,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社会激励一般以民间为主,政府为辅。

2.3企业激励机制

企业是创新实现的基本单位,社会、市场是从外部激励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但企业内部对创新的激励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创新制度正逐渐从独立的发明制度走向R&D的企业内部化,更是引发出一些新的激励问题。在大企业的R&D部门,创新发明者按照决策者的计划部署、利用企业的实验设备,接受企业支付的薪金,为企业进行发明创新活动,其本身成为一种被雇佣者,出卖劳动者,不再对企业成果享有所有权,这时采取奖励、提升、给予股份等方式,就成为必要的企业激励手段。

3. 创新能力配置环节

人才创新能力的配置,包括能崗配置与能力组合配置两个方面。能岗配置指根据人的能力大小,将其安排在相应的岗位上,因人定岗、按能配岗,不同的岗位对创新能力的类型与级别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人员强调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家则强调管理创新能力与市场创新能力,在每种岗位上,应力求形成一种最佳的能力结合状态。不合理的能岗配置不仅造成人力资本的浪费,使组织缺乏活力和效率,而且会压抑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能力组合配置指因为个体的人力资本总是有限的;但有些创新活动总是需要一定量的人力资本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创新主体组成团队或集体,发挥比原来每一个个体资本加总更大的能量。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的显著区别在于,相同母体的物质资源是没有差别的,但相同母体的“活”的资源却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能力组合时不仅要力图达到能级互补、能质互补和优缺点互补,形成一种最佳的能力结构或能力场,还应充分考虑到个体的性别、年龄、素养、习惯等因素,以恰当的比例形成互补互助的环境,使个体在群体发挥最佳作用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发展。

为了做到对创新能力的有效配置,必须首先坚持能本管理理念。要以能力价值观为主导来支撑和统揽其他价值观,当“权位”、“人情”、“关系”、“金钱”、“年资”、“门第”、“血统”同“能力”发生冲突时应让位于能力,组织的制度、体制、管理、运行机制、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等,都要围绕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来设计和运作,倡导组织成员各尽其能、各尽其才、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并通过工作实绩确证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任何一个国家欲领现代文明风骚,任何一个企业欲赢得持续性竞争优势,都必须实施人才战略,大力培育、开发和运营人才的创新能力。为了在未来经济和国家地位上取得领先的位置,各国都相继制定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才战略”,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德国的“发展科学技术,促进技术革新行动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以及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必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针对当前人才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战略的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我国人才战略的实施,特别是人才创新能力建设推上一个新台阶。

关于人才建设工作情况的分析报告 篇9

来源:

民政部门户网站 时间:

2011-11-08 16:07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是中央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意见》的研究制定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后,中央组织部联合民政部等14个部门组建政策研究起草组开始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同时由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试点探索。经过四年多时间,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起草组研究形成了《意见》。在《意见》制定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专门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中央有关领导对《意见》基本方向和政策内容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0年中央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地位,明确到2015年培养2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2020年培养300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发展目标,为《意见》研究制定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2011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也强调要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关爱行动,关心帮助困难家庭和个人。中央的这些精神和要求,在《意见》中得到了充分贯彻和落实。

《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培训,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等。

《意见》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围绕这一目标任务,《意见》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重点问题,提出了系统的政策措施。在专业教育培训方面,《意见》强调要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合理配置培训资源,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意见》还强调要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

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方面,《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以基层为重点,特别是城乡社区要注重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同时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

《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表彰奖励制度,以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重视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

《意见》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信访、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将应由政府负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投入。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按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规范购买程序,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机制。逐步加大民政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大力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设立非公募基金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社会工作服务领域。

《意见》最后强调,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加强对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进一步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落实惠民政策等工作。《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框架内容与重大创新

来源:

民政部门户网站 时间:

2011-11-08 16:18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有6部分内容,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第一,在发展定位上,第一次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界定为“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司法矫治、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这一界定既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本质要求,也赋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在发展思路上,第一次明确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的总体要求。《意见》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重要方式,力求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途径,走出一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新路子;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平台缺乏、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以人才使用为根本”的重要思想,力求通过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等方式,实现“以用为本”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突出问题,做出了“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的重要决策,力求通过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社会工作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等实际状况,提出了“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的重要部署,力求通过社会工作政策制度建设,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第三,在发展方向上,第一次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突出重点、立足基层、中国特色”的指导原则。《意见》确立的“24字方针”,一方面遵循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共性原则,另一方面遵循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立足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

第四,在发展目标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制度、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在队伍建设上,《意见》提出了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这一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即到2015年,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在制度建设上,《意见》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关键环节,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在环境建设上,《意见》要求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认知认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共建共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与发展环境。这一战略目标,符合我国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当前和长远需求,符合广大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的意愿,符合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实际,是科学合理的。

第五,在发展政策上,第一次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四个重要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配套性政策措施。为加快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意见》从职业道德建设、开展专业培训、发展专业教育三方面提出了若干针对性较强的培养政策。为加快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体系,《意见》重点就城乡社区、相关单位、社会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四类主体提出了若干导向性较强的岗位开发和人才使用政策。为加快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保障体系,《意见》提出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以薪酬待遇、岗位津贴、社会保险、奖励表彰为主要内容的激励保障制度。为保证各项政策创制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加快推进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这些重大政策的提出以及制定与实 施,对解决当前制约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六,在发展举措上,第一次设计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与计划。实施重大人才工程计划是许多国家打造人才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经验。为实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跨跃式发展,《意见》在确定一批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工作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优先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出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工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等7项具有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重大工程与计划,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些工程与计划与《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和即将发布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相衔接,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其组织实施对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新医院介绍下一篇:七一庆祝党的生日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