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年权益保护路径探索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国际通行标准, 一般将60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老年人。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除享有公民所享有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经济和文化权利之外, 还享有特殊的权益。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2013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养老支持、老年监护、长期护理保障、老年宜居环境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对老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视。但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老年人合法权益还没有受到有效的保护。尤其是农村, 在急剧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变迁过程中, 年青劳动力迁移速度和数量加快, 家庭结构由大家庭向流动型小家庭转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人际关系也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原有养老支持体系遭到破坏, 侵犯老年权益的事件频发, 老年人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权益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以河南登封、漯河两地六个村的调查资料为依据, 以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 (1) 所做的农村项目为基础, 探讨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以期找到切实保护农村老人权益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老年人权益受侵现状

(一) 养老得不到有效保障

中国长期执行的城乡有别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使得农村收入水平的持续低下, 农村老年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水平低, 经济控制力弱。农村老人他们不仅要负责大田劳动, 照顾自己的生活, 还要担负起照料孙子辈的重担。只有当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时, 才需要家庭赡养, 可是由于自身无生活来源, 其养老便完全依赖子女的供养, 这很大程度上受子女养老能力以及养老意愿的影响而不具有稳定的保障性。[1]目前在市场化冲击下, 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至上, 传统道德伦理制约力下降, 尊老意识也出现薄弱化。有的家庭对老人不仅经济上不供养, 生活上不照顾, 甚至虐待和遗弃老人。

(二) 医疗缺乏有效供应

随着新农合报销比例和上限不断提高, 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但是医药费用高、交通不便利、报销范围有限等问题, 多数老人还是存在有病得不到医治的情况。农村老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慢性病如关节炎、风湿病、和腰椎间盘及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 但是由于新农合“大病统筹”的特点, 很多慢性疾病并不在规定的补偿范围之内, 所以农村老人对待病痛的策略是用最廉价的方式来维持可以忍受的极限, 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力去大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社会照料服务资源短缺。需要家庭长期照顾护理的老人, 往往会遭到子女的嫌弃。

(三) 财产被强行霸占

农村老人这样算了一笔帐, 目前盖楼房平均花费在15万左右, 娶媳妇6万左右, 生孙子送米面1万多, 到最后, 老人手里的钱所剩无几, 而为数不多的积蓄到最后也要全部给儿子。如果老人要是有钱不给孩子, 孩子会说:“让钱伺候你吧, 你吃钱去吧”!有老人说, “手里没有钱了舒坦, 儿子谁也不再想着你的钱了, 谁都争不了, 不是没矛盾了?”可是老人失去了经济自主权, 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老人不仅没有经济自主权, 而且也没有居住权, 不管老人一辈子盖几座房子, 儿子娶妻后, 房子自然变更为儿子的财产, 老人没有使用和处分权。

(四) 婚姻自由遭到强烈干涉

俗语道, 满堂儿女抵不住半路夫妻, 丧偶或单身老人希望能在找个伴, 生活上相互照应, 精神上相互慰藉。可是有的孩子觉得老人再婚就是老不正经, 惧怕老人财产被对方分去, 还有的孩子怕老人走后没人看家和带孩子, 也有怕再找个累赘, 也有的是对以前父母的感情重, 接受不了后爹后妈, 由此不尊重父母的情感选择, 对老人再婚横加干涉, 甚至虐待老人, 给老人造成终身痛苦。

(五) 精神赡养长期受到忽视

农村老人对吃、穿、住要求不高, 最怕的就是精神上的抑郁与孤独。而老年阶段的任何改变可能导致抑郁, 空巢老人长期远离子女的照料, 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失落情绪和孤寂感;需要照顾的老人, 由于男娶女嫁的婚嫁规则, 留在身边的照顾者多是媳妇, 农村婆媳关系一般甚至关系紧张, 这使得老人与媳妇之间难于形成一种亲密的照顾关系。老人也希望女儿能陪在身边说说心里话, 可是因女儿出嫁, 能回来探望的次数有限。再加上农村缺乏必要的娱乐文化设施, 单调的蹲树荫、唠家常、串邻居成为其主要的休闲方式。农村老人信宗教, 烧香拜佛多, 为的是精神能有个寄托。丧偶老人更为孤独寂寞, 村里人老说:“这个一死, 你看那个没精打彩的也快了。主要是没有精神支柱了。”

(六) 社会参与受到排斥与歧视

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 是家庭和社区的一大笔财富, 老年人长久生活在社区, 社区归属感强, 对社区事务也更为积极。老年人对涉及自身和社区事务的重大决定, 希望能够提出自己的合理意见。但现在村里开村民大会都比较少, 也不组织集体活动, 既使有一些集体活动也排斥老人参与, 因此老人诉求也难以反映出来。Z村有一次举办《村规民约》宣传学习大会, 在演出时, 村干部却只让年轻的、长得好的的妇女上台, 这让排练了近一个月的老年人伤心不已。丧偶的老年妇女, 其社区参与更加困难, 被认为是“半个人”。办喜事, 只能帮人家干些杂活, 不能进新房, 不能当娶 (送) 女客, 不能为新人套新被子, 更不能动新人的东西等。这些歧视和压迫使得丧偶老人自己不愿出门和人交流, 自卑感强, 精神孤独。

二、老年人维权的现实困境

农村老人将养老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 而面对不孝的儿子媳妇, 多数老人选择沉默和忍耐, 害怕说出去丢儿子的脸, 也担心与儿子的关系弄僵反而失去晚年的依靠。农村老年人维权的主要途径有:

(一) 找有威望的长辈

有的老人会找家族中或村里有威望的人出面调解, 这些人有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和社会地位, 小辈们会慑于其威严而有所收敛。比如叫舅舅来解决, 有句话叫“娘家侄儿, 出气人儿”, 舅舅就更是管事人了;有的选择家族长辈, 居住较近, 可以监督孩子媳妇的日常行为。但是因为现代社会父权家庭中父辈权力的下降以及空间距离等问题, 对于小辈那些阴奉阳违的做法, 家长们也无法做到有效监管。

(二) 找村干部调解

村干部掌握着一定的集体资源和政治权力, 说话也有一定的份量, 可是随着经济转型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村可支配的集体收入越来越少, 村政府影响力有限, 再加上“清官难断家务事儿”, 有的村镇干部也不愿意介入村民的家庭矛盾。此外老人也有找村委下属的民事调解委员会, 但是民调委员会通常是“民不告, 官不究”, 对于那些怕坏了孩子们的名声而不说的老人, 民调委员会通常也不会主动上门调解。再加有的村子的民调会是为应付上面检查而设置的, 形同虚设。

(三) 走司法途径

在农村, 通过司法来解决老人的赡养问题少之又少。首先因为老人不懂法律, 对自身所享有的权益不了解, 也不知如何寻找法律援助, 再加上诉讼成本高和诉讼程序繁琐等问题, 使老年人无力应对。再者也怕给孩子丢脸。一旦走法律程序, 双方的关系会更加恶化。

三、维护老人权益的有益探索

农村老人普遍存在的侵权问题, 不能简单归因为儿子媳妇的不孝, 除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外, 单一的儿子养老模式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儿子养老不仅仅是传统观念所致, 也是农村儿子继承的家庭财产继承、从夫居的婚居模式及以男性为主的社区资源分配等制度造成的无奈选择。因此, 要破解农村老人权益保障的困境, 除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外, 还应从改善老人的养老环境, 建构老人的养老支持体系入手。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老年项目的实施与推进中, 探索出了一些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切实可行的路径。

(一) 成立老年组织, 构建老年社区参与的服务平台

河南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在实施老年项目过程中, 将推动老年组织建设作为项目的重要策略之一, 就是要为老人提供一个社区参与的平台, 使老人形成合力, 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目前试点村成立的老年组织在维护老年人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登封西爻村老年协会, 开办老年餐桌和老年爱心屋, 为日间无人照顾的老人提供一个吃饭和休息的地方。

(二) 修订村规民约, 为多样化养老创造条件

在中原农村, 养老模式和婚居模式是紧密相连的。由于绝大多数村庄的村规民约强制性地规定“有儿子的家庭女儿必须出嫁”, 儿子养老就成为农村老人唯一的选择。一旦儿子出现问题, 老人就会陷入困境。还有的村子规定, 一个儿子一处宅基地, 老人没有宅基地。要打破单一儿子养老的困境, 增加老年人的独立自主性, 就必须修订村规民约, 如修改村规民约中单一的“从夫居”婚居模式, 为女儿养老或儿女共同养老创造条件;修改儿子继承家庭财产的规则, 提高老人的经济自主能力;改变以“户”为单位村庄分配规则, 强调老人的个人权利与尊严等。

(三) 开展乡村老年教育, 提升老年意识

社区中心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老年社区教育, 并特别强调内容的针对性、启发性, 及形式上的灵活和新颖, 使参与者在最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比如讲“积极老龄化”时, 通过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来激发老人的参与热情, 使老人正确认识老年, 树立积极的老龄观, 坦然面对老年阶段的各种变化;讲“我们如何养老”时, 以图画形式展示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形象生动, 让老人明白目前的赡养危机及其形成的原因, 使老人早做打算, 改变儿子继承家庭财产的规则, 掌握经济自主权, 争取更多的养老选择。还开展了老年权益模拟法庭, 呈现老年人的养老现状, 引发老人深思养儿能否防老, 媳妇的照顾负担等。

(四) 探索多样化养老模式, 增加老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文化模式下, 家庭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是我国农村主要的养老模式, 立足农村社区的实际, 打破单一儿子养老的困境, 创造更多选择的可能, 才能不断增加老人抵御风险的能力。登封西窑村建立夕阳红幸福院, 开办了老年午餐桌和午休室, 为空巢和独居老人提供午餐和午休服务。这些养老点设在村内, 老人不必远离家乡和亲人, 聚在一起生活, 自助互助, 免去孤独寂寞, 符合农村老人的需求。

四、保障老人权益的路径

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权益需要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更重要的是要挖掘社区本土资源, 发挥社区民众的首创精神, 共同关注和改善老年人的权益问题。

(一) 开展老年社区教育

老年社区教育的内容包括老年知识、意识提升、兴趣爱好等。尤其要普及《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有关法律知识, 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在年老时有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享有受赡养扶助权利、精神赡养权利、婚姻自由权利、财产继承权利、人身权利和发展权利等。同时也要提高老人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 增加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带动老人养老观念和维权观念的变化, 在说服、劝解、调解的路走不通时, 应该勇于拿起法律的武器, 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

(二) 建立老年维权组织

在传统社会, 遇到赡养老人的问题, 主要是靠家族长辈或村内德高望重的老人来进行调解, 时至今日, 这种做法仍然是调解家庭矛盾、维护老年人权益的重要途径。为使这条途径更能持续、更具权威, 可由村两委出面, 组织建立专门负责维护老年人权益的组织, 如“老年维权协会/小组”, 由村内有威望的中老年人组成。老年维权组织要大力宣传老年法律知识, 提高全体村民的法律意识。还要积极调解、干预侵害老年人权益的事件, 将养老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可寻求村里民事调解委员会的帮助, 或上报有关部门, 争取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

(三) 营造社区尊老敬老氛围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 村民们相互熟知, 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在这样的人际关系环境中, 公众舆论有时甚至比法律更有力量。可以经常在村里开展一些群众性评比活动来营造尊老敬老氛围, 如:表彰本村孝敬老人的典型, 树立好的榜样;提出赡养老人的正面或反面的典型案例, 组织村民学习并进行讨论。但最好不要选择本村的负面案例, 以免引发矛盾;编写有关养老的文艺节目, 在村内演出等。

(四) 探索多样化养老模式

老年人要确保自己的经济自主权和房屋所有权, 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加收入, 提高自养能力。社区也要充分发掘自身力量, 开创形式多样的互助养老形式, 如成立老年自愿者照顾小组, 为失能老人提供服务;组建丧偶老人互助家庭, 相互照顾;有条件的村子也可开展集体养老, 建立村级养老院 (养老点) , 由村委、子女和老人及社会企业共同投入, 使老人在社区能够得到应有照顾。

摘要:城市化和工业化变迁过程中, 农村原有养老支持体系遭到破坏, 老年权益受侵事件频发, 自杀现象也屡见不鲜, 如何有效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权益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呈现了农村老年人的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在分析农村老人维权的现实困境和总结老年权益保护的探索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开展老年社区教育、建立老年组织、营造社区尊老养老气氛、探索多样化养老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老年,权益保护,多样化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恺梯主编.中国城乡老年人社会活动和精神心理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117.

上一篇:谈加强五年制高职校的人文教育下一篇: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