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输液(精选8篇)
(颈、锁骨下 上腔静脉、股 下腔静脉)持久、大量、快速、高浓度、刺激性 动脉 局部给药(化疗、溶栓)案例 1 一位60多岁的男性中层干部,于盛夏8月离京到某海滨城市出差。当地热情接待,宴会上吃了不少海鲜。当夜发生腹痛,愈来愈重,伴恶心、呕吐 急送医院,诊断:绞窄性肠梗阻 急症手术 术中发现小肠大段坏死,决定切除约1.5米,端-端吻合后,平安返回病房 术后病人一般情况尚好,但心率持续快,达120~140/分。主管医生考虑可能有心衰,但给予西地兰0.4毫克共三次后仍无改善 惟恐耽误病情,故即通过长途电话请我院尽快派医生前往,协助诊治 医院领导决定让我去,故嘱我与他们直接通话。询问了病情和处理经过之后,我建议即刻给予葡萄糖盐水,适量加入氯化钾,以100~120滴/分速度静脉滴入,半小时后再电话联系一次。如无效,我马上前去 半小时后,来电话称,情况明显好转,心率70~80/分,平稳。并说,我可以不去了 在没有见病人的情况下“电话指挥”,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单凭别人介绍的情况很可能不全面,不确切,甚至可能出差错 而且,不亲自询问和检查病人,医生很难获得真实的具体印象。特别是,当时打长途电话远不如现在方便,对方心情又急,叙述条理性较差。比如,只说病人血压较低,问多少也马上回答不出 对这个病人,我主要是从外地医生的讲述中注意到,他们考虑病人年老,又是干部,态度十分谨慎。特别是怕引起心衰,所以从接诊开始到围手术期,静脉输液速度都很慢 本来,夏天出汗就较多,宴会时难免也有些出汗,剧烈腹痛又会增加出汗,呕吐也再加重失水,估计手术前已有脱水 加上手术中不免失血,术后又禁食,胃肠减压(持续吸出胃肠内液体)从理论上说 胃肠道24小时分泌的各种消化液 总量为2000~6000毫升 但在正常情况下绝大部分回收 胃肠减压情况下回收大大减少 只要认真考虑“水和电解质平衡”的问题,就不难发现,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很可能导致严重脱水 肠梗阻 肠梗阻是指由于病理因素引起的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患病率仅次于急性阑尾炎和胆囊炎 基本原因可分为 机械性、麻痹性和血管性 如按是否引起肠壁血液供应障碍,又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 绞窄性肠梗阻指肠腔内容物的通过和肠壁的血液循环均发生了障碍,可能由肠系膜血管病变直接引起,也可由机械性肠梗阻发展而来,常伴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一般讲,闭塞性肠扭转和肠套叠容易发生梗阻肠段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绞窄性肠梗阻 但这位患者是否是在肠扭转或肠套叠基础上形成,不了解 对老年人,特别是在急症处理时,为防止发生心力衰竭,适当控制入液量当然应该。但与此同时又决不能忽视入液量不足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 从水和电解质失衡角度看,这种情况叫做低容量状态,是由于体内液体的丢失超过了液体的摄入。丢失的途径可能为: ⑴经胃肠 呕吐、腹泻、胃肠减压或造瘘等。失水的同时并有电解质丧失――上消化道失水主要为酸性胃液,故可致碱中毒;下消化道失水主要为碱性肠液,故可致酸中毒。(但前者的碱中毒可被失水后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引起的酸性代谢产物抵消)这种患者常伴有失钾,原因是: ①经胃肠丢失 ②血容量不足引起醛固酮增多致肾排钾↑ ⑵经肾 主要病因为尿崩症。⑶经皮肤及呼吸道 高温、疼痛致出大汗。⑷体腔内积液 胸水、腹水、心包积液,客观上使循环液量减少 这个病人主要是经胃肠和皮肤、呼吸道失水。此外,老年患者肾脏浓缩功能较差,也不能除外经肾失水的成分 通常,血容量减少<10%时血压可大致正常,但心率增快;如减少10%-25%,血压即降低,特别是病人坐起时明显 周围循环衰竭 对血液循环来说,回心血量减少,使心搏出量降低,引起反射性心率增快 这种情况,属于周围循环衰竭,因而强心药不会有效,必须补充液体,增加循环血量,才可能使之改善 这就是我建议他们试行快速输液半小时的临床思维结论 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若对这个病人仔细查体,会发现失水的相应症状/体征,如神志淡漠、疲乏无力、明显口渴、体位性眩晕,重者可抽搐昏迷。血压低,尿量减少,眼球柔软,皮肤弹性减低等 若做漂浮导管检查,更会得到与心力衰竭相反的血流动力学客观数据(肺毛细管压降低)但仅凭对病史和治疗经过的仔细分析,也应能得出基本正确的估计 严重脱水的危险性 严重脱水使循环血量减低、血液浓缩、血流阻力增大本身,就可能诱发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病,因此很值得重视 当时情况紧急,必须尽快纠正,实际上不容许我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更不容许等我赶去后再处理 我向他们提醒了要考虑低血容量的问题,并建议采取一点试探性措施。我提出以每分钟100~120滴快速静脉输液半小时,并不能完全补足患者的血容量,只不过起一种鉴别作用,即证明他并非充血性心衰而已 我相信,在确定了诊断后,那里的医生们就能够做进一步的处理。比如,根据血钠或血球压积来估计补液总量 输液速度,初期可快些,第一小时可补1000~2000ml,但必须严密观察心血管负担情况 应该说,这个病人的治疗是在那些医生主持下完成的,我不过是起了点提示作用 案例 2 男性73岁,因昏迷约2小时被送入院。以往有高血压,近1周来有口渴多饮、多尿,家人见其明显消瘦。昨天起嗜睡,并曾呕吐 查体:神志轻度昏迷,呼之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呼吸稍快,不深,血压90/60,心率100/分,腹软,触诊时呻吟,肝脾不大 化验: 血红蛋白17.1g/dl,血球压积55%,白细胞33?109/ L,血糖1800mg/dl 100mmol/L 酮体
(一),肌酐2.5mg/dl,钠140 meq/L,钾3.8 meq/L,(计算出血清渗透压为387毫渗/kg)。尿糖++++,丙酮
(一)诊断:糖尿病,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非酮症高渗综合征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之一 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比,本病发病年龄较高,多见于老年人,大多数为未被诊断的或仅有轻型糖尿病者 从发病机理看,患者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低,但尚有足够胰岛素来抑制脂肪分解,故能防止酮症发生 血糖过高引起的高渗性利尿可使体内水分丧失10%~15%。由于血液浓缩,粘稠度增高,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患者一般昏迷较浅,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较多,如偏瘫、失语、眼球震颤、斜视及癫痫样发作等。呼吸也快,但无典型的Kussmaul呼吸,也没有典型的丙酮气味(烂水果味)。化验所见主要为血糖极高,尿糖强阳性而酮体
(一)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主要鉴别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非酮症高渗综合征 年龄 常见于儿童及中青年 常见于中老年 起病 快(数小时)缓慢(数天)糖尿病程度 中重度 轻度或不知 诱因 感染或停胰岛素 利尿剂、缺水、激素、烧伤 症状、体征
呼吸深而快、丙酮气味
1 心理状态的变化
1.1 紧张害怕
面对静脉输液,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担心,害怕输液带来的疼痛,因此出现紧张害怕的心理。
1.2 烦躁不安
老年人输液治疗中,往往要求滴速不宜过快,所以输液量一多,输液的时间会较长,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
1.3 担心盼望
患者常常会担心输液是否顺利,护理人员技术是否过硬,希望医护人员对自己亲近一些,并且盼望早早完成输液治疗,早早解脱。
2 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是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老年人由于病理生理特点所产生的血管条件,为静脉输液技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仅影响治疗质量,而且也给老年病人带来极大痛苦。因此,为了确保穿刺的成功率和减少病人痛苦,穿刺前,必须全面了解血管的生理特点和解剖位置,才能做到一次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 掌握静脉的生理特点
1.1 老年人由于活动量减少,末梢循环差,血管细而不充盈。
1.2 皮下脂肪少,血管表浅,末梢血管纤维化,导致静脉硬、滑,缺乏弹性。
1.3 随着年龄的增大,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自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度降低,使血管壁的脆性增加,针尖一触即破,极易发生皮下淤斑。
1.4 老年瘢影响手背静脉的清晰度,造成穿刺困难。
2 穿刺前准备
2.1 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常有紧张、焦虑情绪。穿刺前,主动与老年病人交流分散其注意力,如进食情况、居住环境、身体状况等,并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减轻紧张、焦虑情绪,取得病人配合。
2.2 使静脉充盈:①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松紧适度。白丽梅[1]等研究表明止血带的压力在10.7~16.0kp时,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达到最佳状态,既能保证上肢远端的动脉压,又能完全阻断其表浅静脉的回流。李曼玲[2]研究还发现扎止血带40-120s进行静脉穿刺为最佳穿刺时间。老年人末梢循环较差,血管壁脆性大,扎止血带时间长了会使手背静脉淤血,要尽量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和压力。②在冬季,因周围温度低,致静脉痉挛而充盈不良造成穿刺困难。可先给局部湿热敷,或用热水带保暖局部3~5分钟,待血管充盈暴露后再行穿刺,但注意不要烫伤老人。③护士先用左手代替止血带握住病人的手腕,右手轻拍病人的手背使静脉扩张,确定穿刺静脉后放手,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扎止血带。这样可以缩短扎止血带的时间,增加静脉回流。
3 穿刺成功率
3.1 选择合适的静脉:①杨梅[3]主张让被穿刺者的手自然放置,护士用左手将病人被穿刺的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手。②护士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穿刺点的上下方,其余三指放在病人背隆掌空中轻顶手背,使手背的血管在最高点上,利于穿刺和固定。③老年人手背血管细而弯曲,应根据血管分布和针头型号选择直而易固定的静脉穿刺。④穿刺时既要避开静脉瓣,防止输液不畅;而且要避开关节处,防止活动使针尖穿破血管或针头折断。⑤选择血管不能盲目,要轮换使用,有计划地保护血管,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3.2 进针角度、长度与进针时程:①用2%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后,选择5~6号针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柄的上下面,在血管侧方与皮肤之间的角度约300快速进针刺入皮下再改变皮肤针头的角度约150,在整个穿刺过程中,进针的起止时间应控制在1s之内,整个进针过程不要停顿,一气呵成。②5-6号的针头长19~24mm,进针浅了针头大部分又暴露在外面容易感染,而且不好固定易漏针;进针深了又会穿破血管形成皮下血肿,因此进针长度应约为6~8mm,以确保针头进入血管达到牢固固定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③梁孝梅[4]等研究表明对老年人手背静脉穿刺采取负压进针法其血管破裂和皮下淤血比传统穿刺法有明显降低。对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欠佳、回血慢等,采用负压进针法或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都能提高回血率,并能及时判断穿刺是否成功。④穿刺时务必沉着,进针要做到快、稳、准。若穿刺失败,应拔出重新穿刺,不可来回退针在皮下穿梭,增加病人痛苦。
3.3 妥善固定针头:①穿刺成功后,先用已消毒含止血的输液粘贴固定穿刺点针头,一方面是遮盖暴露在皮肤外的针梗,防止感染,二是有利于拔针后按压针眼。②再用两快输掖粘贴固定针柄,同时将头皮针软管绕过穿刺部位相近的手指根部用粘贴固定。
4 输液观察和护理
4.1 观察输液速度:①由于老年病人的血管多有硬化,在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有可能贴到血管壁,出现液体点滴不畅或不滴,而当病人在输液过程中变换体位使针头离开血管壁时,滴速加快,因此要随时观察,注意调节输液速度。②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病情变化调节输液速度,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的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可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③对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输液时速度要慢。同时告诫患者及家属,输液加快会使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不能擅自调节输液速度,以免发生危险。
4.2 并发症观察:①老年患者机体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对疼痛等各种症状反应迟钝,要经常巡视;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有无发红、发麻、疼痛、肿胀或渗出。输入刺激性的药物如有皮肤发红、发麻现象,要及时减慢输液速度;有药液外渗要立即中止注射,并根据所渗药物的理化性质及时进行局部处理,或用空针抽吸渗出液以减轻疼痛。②观察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出冷汗和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如有要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5 拔针按压护理
5.1 减慢液体点滴,用左手大拇指压住针柄,右手轻轻分离粘贴,只留针眼粘贴。
5.2 用左手拇指按压穿刺点,右手拇指和食指握紧针柄,快、稳、无痛的拔出针头后举高,按压至不出血。若让病人自己按压,交代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针眼,或四指并列按压针眼,这样可按压皮肤和血管针眼。
5.3 为了增加穿刺的成功率,又便于穿刺后固定,同时也避免过长针梗暴露于环境中,所以,在穿刺时常规先进入皮肤,再沿血管上方平行移动进入血管,这样就使得皮肤和血管各有一个针眼,而且有一定的距离,病人按压时往往只按压皮肤针眼,而遗漏了血管针眼,使得血液沿血管针眼流入皮下形成瘀血或瘀斑,因此,护士要耐心解释、交代和示范正确的按压方法。
5.4 按压针眼, 切记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如遇皮下渗出和瘀血,可在渗出上缘向下挤压,使渗出液和瘀血从针眼处流出,或用针头抽吸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5.5 黄陈维[5]等通过对220例静脉输液病人拔针后不同按压血管时间的效果观察,认为拔针后按压血管4分钟左右较为合适。根据老年人血管壁脆性大和凝血时间延长等特点,在拔针后按压时间应为6~8分钟,才能有效防止出血。
5.6 拔针后不要急于下床,以免发生直立性休克。
6 体会
静脉输液从穿刺到拔针是一个连续的护理过程,他不仅需要娴熟的穿刺技术,而且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老年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输液护理时要勤快、耐心和周到,观察要细心和准确。虽然拔针是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或病人按压方法不对以及按压时间太短,都会出现皮下出血和瘀血,不仅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痛苦,而且也影响了血管的清晰度,给下一次穿刺带来困难,因此正确的拔针护理,皆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瘀血,保护静脉血管,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白丽梅,傅常清,郭欣欣,等.止血带张力对浅静脉充盈度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587-588
[2] 李曼玲.扎止血带时间长短对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1,15(3):168-169
[3] 杨梅. 改进静脉穿刺方法的研究,护理研究.2003.17(7):851
[4] 梁孝梅,郑秀珍,迟晓玲等.负压进针法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6,7(7)
[5] 黄陈维,曾秀冬.静脉输液拔针后按压血管时间的临床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2):9-10
护 理 与 预 防
胡曼
【摘要】本院门诊通过2013年-2015年9例输液反应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临床表现和应急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发热反应、过敏性休克、静脉炎及皮炎4个方面的内容。认为通过严把药品质量关、规范操作环境、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药物过敏试验、掌握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合理安排液体输入顺序及输液时间、加强健康宣教等措施可预防和降低输液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门诊输液患者;输液反应;应急护理及预防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疾病和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输液过程中常伴随发生输液反应,轻者引起发热、寒战、发疹、静脉炎等,重者出现昏迷、休克、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就本院3年来发生的9例输液反应患者的应急护理措施及预防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13--2015年我院门诊输液20621例患者。9例 输液反应患者中男6例,女2例,儿童1例,其中45-70岁8例,8岁1例,所有输液反应患者均发生在输液治疗过程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胃寒,继之寒战,四肢发冷,寒战过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42℃严重者伴有头晕、呕吐、脉速、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
2、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
2.1发热反应:临床上输液反应以发热反应最为常见,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一般而言,致热源量在0.06-1ug/L,即可产生发热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四肢发凉、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多达40℃以上伴恶心、呕吐、头晕、烦躁不安、谵妄,重者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呼吸衰竭,可致死亡。发生反应的早晚与致热源形成和患者个体耐受性而异。
2.2急性肺水肿(循环负荷过重):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液过多,使循环血量剧增,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或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液,听诊肺部有湿啰音、心率快等。
2.3静脉炎: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2.4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及拔针。患者感到异常不适,胸骨后疼痛。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水泡声。心电图呈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2.5液体外渗: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输液不畅。如果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应急护理措施
出现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拔针(输液反应是血 3.1管收缩,患者抖动,再穿刺较困难;发生反应是需立即给药)。此时应将输液瓶、输液器更换掉且妥善封存,有必要时送检。同时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3.2对寒战高热的患者的护理,吸氧,立即遵医嘱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可给予0.5-1mg盐酸肾上腺素皮下注射或山莨菪碱10mg肌注。也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肌注。
3.3对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取端坐位两、腿下垂,减轻心脏负荷。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高流量经20-30﹪酒精吸氧,以减低肺泡表面张力。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扩血管药,做好心理护理。
3.4对于静脉炎患者,如果炎症症状较轻,只是穿刺部位血管轻微发红,可调慢液体滴速,观察局部反应,如果静脉炎症状较重,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疼痛,应立即拔出液体,应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也可用中药外敷或理疗。合并感染者应给予抗生素。
3.5对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立即给予0.1%肾上腺素0.5-1mg皮下注射,也可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并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等,喉头水肿引起的呼吸梗阻应紧急行气管切开。心跳骤停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3.6空气栓塞发生较少,如果出现严重症状立即采取左侧头低足高卧位,高流量吸氧。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液体外渗时应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输液反应常见原因
4.1热源:即输液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果输入体内可发生热源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出现热源的原因:1)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2)输入溶液或药品制剂不纯;3)消毒保存不良;4)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5)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规程所致;6)大量输液。
4.2致敏物质:高敏性体质患者输液含异性蛋白的液体,如右旋糖,水解蛋白、复方氨基酸、血浆 或者配伍青霉素、头孢类、磺胺类等易过敏药物时,可引起过敏反应。
4.3输液技术:如果输液前未将输液管中空气排尽。输入机体后可致组织缺氧,排液太少输液管中可能存在的异物和热源进入机体,可引起炎性和热源反应。注射局部消毒不严格导致细菌污染,反复进针的机械性刺激以及针头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可引起静脉炎,针头未进入血管引起液体外渗,导致局部红肿甚至坏死。
4.4发生输液反应与以上热源累加;微粒累加,配液环境污染,输液器材质量,输液速度及输液气候与环境医务工作者操作过程中手卫生的忽视,患者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均有密切关系。
5输液反应的预防
5.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由于门诊输液室陪人多,人员流动频繁、空气污染严重,尤其夏季气温高,病原微生物易滋生,使门诊输液室细菌随人流加大而增加,所以输液反应是门诊最大的隐患。为防止发生输液反应,我们对门诊输液室每日进行固定时间紫外线消毒,地面每日用84消毒液500mg/L擦拭4-6次,及时开窗通风;及时清理垃圾及污物,随时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加强陪人管理,室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对输液室的卫生每周彻底清洁消毒、清除死角,时刻为患者提供清洁卫生的治疗场所。对于咳嗽、咳痰患者提供一次性口罩、手纸,避免交叉感染。
5.2操作环境的规范管理:配液间是进行操作前药物准备的处置室。为提高空气洁净度,加药前清洁台面、地面后用500mg/L84消毒药擦拭。空气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进入配液间的医护人员遵守职业规范,衣帽整齐、戴口罩。接药、出药口严格分开,保持整洁、安静、有序的工作环境。
5.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无菌观念。操作前后注意手卫生,注意瓶口消毒(用酒精纱布消毒安瓿,再用砂轮划痕。),查看无菌物品有无漏气、过期、破损,物品使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置原则处置。做到一人一针一止血带。患者多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防止交叉感染。对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合理选择血管。对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先用0.9﹪氯化钠或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再更换药物。5.4严格进行药物过敏试验,认真询问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时间
5.5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门诊输液室患者多、流量大,相对嘈杂,三查七对很重要。输液时一定要做到而且最好反向查对。输液前认真查对液体质量、有效期及瓶子有无裂痕、渗漏,瓶签是否清晰可辨。为进一步保证门诊输液安全性,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了解药物相关知识,包括药物性能、配伍禁忌及不良反应。注意配制的先后顺序,药物尽量现配现用。有些特殊药物比如:左氧氟沙星输注时宜慢并且不宜与其它药物混用,必须中间用0.9﹪氯化钠冲管后才能输液入其它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5.6输液过程中的观察 :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数,注意输液局部有无外渗、红肿、皮疹,患者有无头晕、恶心、心悸等发生。输液结束及时更换续液或拔针。加强老人、小儿及体弱者的巡视,发生问题及时处理。正确执行医嘱,有疑问和医生沟通后再执行。
5.7加强输液过程中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减轻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操作时动作轻柔,语言亲切,多于患者沟通,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输液的目的及意义,让患者尽可能配合,以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穿刺有困难的患者,可选派年资高有经验的护士进行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使患者满意。5.8做好健康教育:对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输液前先讲明患者所输药物的名称、性质及用途,让患者有所了解,包括输液过程中注意事项。说话时尽可能通俗易懂,注意语速,平和、亲切注意说话的科学性,避免不良暗示。有些药物不能空腹输入事先告知患者,过敏试验前问清患者有无过敏史,做好解释以免发生纠纷。告知患者输液过程中出现不适及时反馈,给予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6结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门诊输液不但方便了患者及家属,而且也适应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但是由于抢救条件有限,一旦发生反应会引起严重后果。护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了解各种防范措施,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水平,熟悉输液反应的病因、诊断、抢救处理方法,加强护患沟通,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给予患者更细心、周到的护理,才能避免差错及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门诊输液患者的输液安全,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白玉花、梁淑琴
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应急护理与预防,当代护士杂志2012.11 [2]骆颖红
定义: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历史回顾: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称之为静脉输液法。因注射的部位与输液的不同,可分为外周静脉输液、中心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TPN)与输血等。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种高度专业技术,其治疗层面涵盖肠道外输液、营养支持、用药与输液的治疗 主要优点: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予。
3、可迅速地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主要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输液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1.如何配制液体: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3.如何选血管A、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B、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C、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
D、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E、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小儿头皮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4.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5.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A.传统拔针法
传统拔针法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
(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B.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
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
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 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6.加快患者康复
输液环境过于肃穆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在输液过程中可适当的分散患者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疼痛和寂寞,有利于患者康复。7.心理护理
在操作过程中,有效的给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比如在进针的时候做好心理准备,穿刺完以后给予鼓励让患者放松,拔针之后交代注意事项等。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并发症。输液器及药液应绝对无菌,连续输液超过24小时应更换输液器。
3.预防空气栓塞。输液时必须排尽管内空气,防止液体流空; 4.及时更换输液瓶及添加药液,输完后及时拔针。
5.注意观察输液情况。针头有无滑脱,局部有无肿胀,有无输液反应。
6.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抗生素类药物应现配现用;青霉素G钠(钾)盐与四环素、红霉素合用可出现沉淀、混浊、变色,效价降低,输液中需同时加入四环素、维生素C时应先溶解稀释四环素,再加入维生素C。7.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
①四肢静脉从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
②穿刺时掌握三个环节;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
③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以保护静脉。
需严格控制滴速的病人,用输液泵是安全输液的一个重大进展,可分为两大类型;
①可携式或半携式。适用于家庭、小儿及化疗病人等,带泵注射器即属此类型。②固定式输液泵。目前多采用第三代计算机控制导管挤压定容量输液泵。有多功能监护及监测系统,体积较大,适用于医院,输液容量范围为1-499ml/小时,还有自动报警装置。
一、工作时间:8:00-12:0014:30-17:30
二、工作人员着装整齐、干净,佩戴胸卡、衣帽穿戴符合要求,无长指甲;上班开始时开启臭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用消毒液湿抹治疗室台面、清洁治疗盘、弯盘等用物,将输液注射用物准备齐全。
三、进行配药、输液、肌肉注射、皮试、加药等无菌操作时必须戴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抗生素类药物现配现用,一般药物配完后必须在2小时内开始输入体内。
四、配制需做皮试药物的注射器和不须做皮试的注射器分开放置,青霉素类药物分区配制,配药注射器要做到一人一用一针管。
五、患者或家属手中双手接过输液药品,要微笑对患者说:“您好”然后安排座位,送去一杯水,请他(或她)稍候,并瞩其排空尿液。
六、仔细核对注射单和药品,若发现药品与注射单不符或质量问题,立即与药房联系;注射单不清楚和医生联系。
七、进行输液、注射等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用药后的反应)输液前认真抄写输液卡,按输液顺序抄卡,请他人核对后才能进行配药。
八、对易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做过敏试验,皮试前询问三史;做皮试时必须携带小急救药盒。
九、肌肉注射和输液穿刺时严格掌握无痛技术,输液要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如遇穿刺难度比较大的可求助他人,严禁同一人对病人进行反复穿刺。
十、输液时注意排尽空气,及时更换输液瓶;一定要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脱出;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药物的性质调节滴速。
十一、输液时加强巡视,加药要签名和签时间,留观、发生病情变化的病人注意重点巡视,重点交班。熟练掌握病人出现过敏反应、输液反应、心衰、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理。
十二、输液完毕及时拔针,瞩其休息片刻,如无不适方可离开。初次使用青霉素的患者需观察30分钟。
十三、遵医嘱用药,外用药品必须经本院医生开具处方方可执行,一律按操作规程执行。
十四、使用后的输液器、注射器、针头严格按照省标医疗垃圾分类知识放置于处置室相应的垃圾桶内。生活垃圾放入装有黑色塑料袋的生活垃圾桶。注意时刻保持输液室的清洁卫生。
十五、每周一更换消毒液、过滤瓶
十六、每周五消毒、用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
十七、每天更换湿化瓶及白开水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3月至2012年1月住院患者426例。其中男276例, 女150例。最小年龄7岁, 最大年龄78岁, 平均年龄 (35.8±5.6) 岁。心血管系统71例, 呼吸系统疾病52例, 脑血管系统疾病46例, 创伤外科41例, 妇科32例, 心外科22例, 口腔科22例。
2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流程及提高穿刺成功率的方法
2.1 一般情况的评估
输液前先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心理的稳定性。评估输液量、输液的性质:高渗、等渗, 酸性、碱性等。评估患者血管的大小、长度、弹性、硬度、部位、滑动度等。评估患者的痛觉:敏感、不敏感。老年患者对痛觉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有些患者对轻微的疼痛都会反应强烈, 但有些患者末梢循环差, 感觉减退, 即使很痛也感觉不明显。环境, 如灯光的明亮度、杂音、有无其他人员的干扰等。
2.2 护士的心理准备
护士的自信心对静脉穿刺的成功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信自己, 不受外界于扰, 将大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2];如果护土的心理状态不佳会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心理表现: (1) 胆怯:表现为为领导、熟人进行穿刺时担心自己不能一次成功。 (2) 焦虑:表现为对自己没信心, 特别是面对老年人细、滑血管时。 (3) 倔强:表现为不服输, 第一次穿刺不成功后不甘心, 而一针接—针反复穿刺, 增加患者的痛苦。 (4) 紧张:表现为手抖、手心出汗, 面部发红, 多见于年轻护士[2]。 (5) 烦躁:表现为心神不安, 穿刺时不能集中精力, 见于工作繁忙、疲劳, 月经期或与其他同事关系相处不好时。 (6) 骄傲轻视:表现为不重视、盲目乐观, 选血管、进针时漫不经心。
2.3 用物准备
根据评估结果, 准备充足、齐全的物品是穿刺成功率的物质保障。如物品准备不全, 会影响穿刺效果。详细内容见相关章节。
2.4 老年人外周静脉的选择
外周静脉选择总原则: (1) 一般选择粗、直、可见、弹性好、容易固定、不易滑动, 血流量较丰富的血管。 (2) 先远端, 后近端 (留置针除外) ;先上肢, 后下肢 (尽量不选下肢血管) 。 (3) 选择皮肤完整且皮肤弹性良好部位的血管。 (4) 根据输液量、液体的性质选择不同的血管。如:等渗溶液、输液量500mL以内, 可选择小血管;高渗溶液、输液量1 000mL以上, 应选择前臂以上的大、中血管[3]。
3 老年患者静脉穿刺工具的选择
老年患者多伴有慢性病, 病程长, 血管壁硬化, 管腔狭窄, 增加了穿刺的难度, 因此, 外周静脉穿刺时选择合适的穿刺针显得尤为重要。针头进入血管内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 损伤程度越严重, 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增多, 血管淤血越明显, 易继发血栓形成。因此, 老年人宜选择针梗短、细、针尖斜面短并能满足输液需求的头皮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 5.5号输液针头在老年人输液中应用效果最佳。使用5.5号头皮针可减少皮肤与表皮的接触面, 刺过皮肤时阻力小, 容易穿刺, 且对皮肤刺激小, 疼痛较轻, 降低患者的不适感, 对血管的损伤小, 并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拔针后出血和淤血, 对长期输液者有保护血管的作用[4]。患者如病情危重、需长期输液或经常输注高渗或大量液体时, 应考虑应用中心静脉。中心静脉穿刺包括:PICC穿刺、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和股静脉穿刺等。这些穿刺所选择的工具见相应的章节。
4 穿刺角度
不同的血管可用不同的穿刺角度, 静脉的深度与进针角度成正比。粗直静脉:进针角度为30°~40°, 甚至可提高到60°进针。原理:进针角度大, 头皮针穿刺的皮孔与静脉血管壁针孔的水平距离越短, 可减少对皮下组织及神经末梢的刺激, 使痛觉降低。表浅、细静脉尤其是皮肤菲薄者:进针角度宜小, 一般10°~20°。在血管的上方进针痛觉小, 在血管的侧面进针痛觉比较明显[5]。老年滑动血管的穿刺方法在穿刺点上方固定血管, 穿刺点下方绷紧皮肤, 穿刺皮肤后, 头皮针先随血管移动, 将滑动血管逼到一边使其不能动后, 快速进针, 成功率高。
5 穿刺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穿刺针:较短、较细, 能满足输液要求。针头/导管应固定牢固, 必要时予小木板加固。输注高渗溶液、刺激性溶液选大血管。扎止血带时间≤2min, 不宜扎得过紧。输注溶液不宜过冷, 宜接近室温, 为25~35℃。穿刺时绷紧皮肤。扎止血带后不宜拍打血管, 因为扎止血带后血液回流受阻, 管腔充盈, 拍打引起血液振动, 刺激管壁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患者心里不愿意接受。
5 固定方法
老年人外周静脉穿刺的固定方法与成年人基本相同, 头皮针3条胶布固定法:第1条固定针翼;第2条固定穿刺点, 固定于小纱布上, 如使用输液贴为带纱布的一条;第3条固定头皮针软管或输液管。输液过程中如需移动、如厕、检查等, 先检查针头位置及固定情况, 再检查连接是否牢固, 活动时最好有人陪伴, 并定期检查输液部位及连接管, 防脱管、堵管或渗漏。
预防液体外渗的方法输液过程中如观察巡视不及时, 会发生药液渗漏的现象;拔针后由于按压的位置、时间、手法等不正确也可导致液体或血液外渗, 造成穿刺部位青紫、瘀斑等局部并发症的发生。为防止这些情况的发生, 可采用下列方法。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 避免反复进退针头[4]。加强护士责任心, 加强巡视观察,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药物浓度过高和输液速度过快对血管的损伤, 输注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 如高渗液体、红霉素、化疗药物时, 应选择粗大血管, 注意控制适当的滴速。拔针后避免发生药液渗漏的方法如下: (1) 平卧举手曲肘90°, 拔针后输液侧上肢在平卧体位时, 曲肘90°并举手2~3min。坐位及站立位:将输液侧上肢举起, 手超过头顶水平维持2~3min。 (2) 按压部位正确:进皮肤点和进血管点。 (3) 不宜马上活动:如上洗手间、检查等。
摘要:目的 探讨解决老年输液的特点、相关要点、干预方法等, 以期获得良好的干预手段。方法 通过对老年输液患者的针形、心理变化、解剖、操作手法等干预内容, 系统评估输液的关键所在。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 本组426例患者, 患者配合率和满意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良好的护理干预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老年,输液, 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吕勇, 丁惠, 张弘.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在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23 (1) :78-79.
[2]顾超琼, 刘燕洁, 甘丽霞, 等.急性血液扩容对老年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34 (1) :45-46.
[3]陈雪茹, 陈慈, 蔡军红, 等.风险管理在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16 (24) :22-23.
[4]杨肖群, 宋娜.自制输液固定板在临床中的运用[J].吉林医学, 2011, 21 (35) :25-26.
【关键词】 内科老年患者;静脉输液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9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44-01
静脉输液是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3年,在输液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我认为选择合适的静脉及合理的静脉工具,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防止药物外渗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做好护患沟通、协调好和患者的关系,把患者的困难和不满及时解决或消除在萌芽状态,冲突就会减少,投诉下降,满意度就会提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努力,成绩显著,现具体介绍以下经验。
1 从结核患者输液的满意度方面分析
1.1 结核患者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花费比较高,输液时间长,药物对肝脏损害大,静脉输液是治疗肺结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绪不稳,性格怪癖,易激惹、多变,加之体弱多病,病程长,恢复慢,对疾病信心不足,导致多疑,多虑揣测、且丧、焦躁厌倦;结核病传染性大,由于家属工作忙原因大部分病人没有陪护,患者容易乏力疲劳,无意中活动,使针头滑出或去洗手间针头滑脱,使药液渗出,加之护士工作繁忙没能及时巡视或没及时观察到,稍有疏忽便引起纠纷产生不满。
1.2 护士的态度和技术 护士缺乏语言修养技巧,服务态度冷淡,沟通不够,加之穿刺技术差,年轻没有经验,思想紧张或麻痹大意,不能一次成功,导致不满。
1.3 老年患者血管因素 老年患者大多数血管硬化、弹性差、脆性大;疾病反复发作,长期输液使血管不同程度遭到破坏,修复又慢;老年内科疾病如肺心病、脑血栓、糖尿病等导致血液凝固快,针头细,易堵塞针孔,不易及时回血;环境温度低,老人循环差,手足冰冷,使血管收缩等等原因导致穿刺失败,不能一针成功而引起不满。
2 处理措施
2.1 加强巡视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不仅要注意速度的调节,还要注意穿刺部位有无肿胀渗漏,及时更换输液瓶,观察更换的两瓶中间输液管中是否有配伍禁忌,如有,应及时更换输液器,主动询问患者,仔细观察病情,认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迅速处理患者出现的各种异常。如患者输液完毕,说有点心慌、心悸,头昏、无力,全身出冷汗,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误会及纠纷。从每件小事做起,才能得到患者真正理解,赢得满意。
2.2 针对患者血管原因组织“一针准”队伍,抓住每一次与患者接触的机会,采用专科技术,保重穿刺成功率。如果天气寒冷,可以增加室温,如果患者手凉,给予热水袋(温度小于50℃,以免烫伤),热敷局部血管,使血管扩张充盈便于穿刺,和患者沟通以此转移注意力,以减轻他们心理压力,使其全身放松。具体方法:①扎好止血带后,轻轻揉搓血管,或扎好止血带后使患者的手下垂2-3min,或使其手一握一松几次,护士左手握住患者的手,使之成半握拳,据患者皮肤松紧调节。②如果回血慢,采用5ml针管抽生理盐水,当针头进皮后,开始抽吸,抽吸力不可过大,防血管被吸瘪;或把输液瓶排好气后放低位置,进皮后,打开调速器以增大负压;或在针头上10cm处对折,感觉进入血管,立即放松对折,增大负压,或把调速器放在滴管处,使之迅速回血。③注意进皮后直接到达血管、一步到位不要反复进退;瘦人细小血管,应从上面与皮肤呈5-15度角轻轻挑起,沿血管方向进针少许即可,要小心固定;胖人,血管位置较深,表面不易看清,护士用手触摸定位,在血管上面与皮肤呈30-4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找准血管方向再平行进稍许,成功率高。④对于长期静脉输液,采用静脉留置针,妥善固定,减少穿刺次数,减少痛苦。
2.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在沟通的过程中要面带微笑,使用恰当的称呼,主动和患者打招呼,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不要打断他们的谈话,不可表现厌烦情绪,对他们的唠叨要谅解,切忌与患者或家属发生争执,吵闹。如果是一针没穿刺成功,他们说你是实习的、拿他们作实验,你也不要气馁,你要诚恳地向他们道歉,尊重他们的意见或再请另一位护士穿刺;针对不同层次的老年患者,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言行要有礼貌,杜绝任何带有嘲弄患者和家属的情况。
沟通时还应注意,对老年患者输液有反复告知的义务,告诉他们输液总量及大致输完的时间,药名,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告知他们如有不适,立即告诉护士;输液完毕应观察半小时方可离开,以确认无意外及不适。告知拔针后按压穿刺点时间不得少于10min及按压的正确方法,忽揉,以防渗血致皮下;拔针后3小时内避免用热水烫手或洗澡揉搓手背或做剧烈运动,防止皮下淤血。
3 总 结
静脉输液是治疗中常用的给药方法,老年病人病种多而复杂,病情反复或加重,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意想不到的输液问题,因此慎重对待老人输液。根据老年患者特点、病情、血管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用爱心和过硬的技术,使老年患者在良好氛围和轻松的环境中顺利完成治疗和护理。协调好这种特殊人际关系与护士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就要求护士在工作中能及时发现问题,在问题尚未暴露前能预感事态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患者提供良好服务,也是输液管理中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护士还须不断学习才能使各方面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才能真正提供最佳满意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212.
【老年人输液】推荐阅读:
老年人随访06-17
老年人评估制度07-23
老年人的安全护理11-08
老年人健康体检活动05-23
敬老院老年人个案06-08
老年人锻炼大脑的游戏06-15
老年人的祝福语06-26
老年人精神心理问题09-09
老年人体协工作会议总结09-24
老年人中风的治疗心得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