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有画面感

2022-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让作文有画面感

“下水文章”,让作文课不再有嘘声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往往就某个作文题的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安排等天花乱坠地讲出一大堆道理,等到学生写作时还是无从下手,课堂上嘘声一片,学生很是头痛。究其原因,很多教师只注重写作知识说教,只会纸上谈兵,而忽视了切实的写作示范。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梯度适合的示范迁移过程,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个过程的铺垫,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种通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倡导,教师要教学生写好作文,自己先应“下水”写作。顾之川也说:“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注重亲身体验。体验,不仅指学生,教师也要体验。师生的共鸣往往产生于共同的体验,而共鸣是教学的崇高境界。”多年来,为实践这一设想,笔者以所带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二、关于“下水文章”的界定

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他还说:“但看我们的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无一不是文章能手,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文章艺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

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见到对“下水文章”的一个科学定义。有人还以“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熄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为由,对“下水作文”提出过质疑。认为“下水作文”就是同题作文,即老师布置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自己也来一篇做样子。质疑“下水作文”是否会成人化,使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写作目的。

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下水文章”就是教师为了给学生进行作文教学,想给学生比教材更切近一些的示范、自己先写的示范之作。

三、具体操作

1. 阅读教师的“下水文章”,在欣赏中接受写作知识

根据写作教学的实际需要,笔者常常把自己的“下水文章”(最好选择自己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也可以是没有发表过的)印发给学生阅读品味,然后先让学生说说议议“下水文章”在选材、立意、布局谋篇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色,最后教师现身说法,归纳分析讲解有关的写作知识,把自己写作中遇到的诸如选材、立意、结构安排等方面的想法讲解给学生听。这样,学生特别乐意接受,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写作兴趣和写作动力。

2. 对照“下水文章”,体会写作门路

作文教学中,笔者常常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与要求切近的“下水文章”读给学生听,同时就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安排等方面作必要的讲评,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文章用书面形式复述出来,再将学生的“听述文章”同“下水文章”作对照,进行自改或交换修改。

笔者任教的学校旁边建起了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茶果市场,可开业不到一星期就销声匿迹了;而在相距仅2公里外的公路边自然形成的茶果市场却日趋兴旺,生意兴隆。笔者以这个素材为例,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相距仅2公里的两个茶果市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个材料选用何种体裁来写比较合适?结构如何安排?讨论分析以后,要求学生先列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打草稿。等学生写好后,笔者把自己发表在《萧山日报》上的“下水文章”——《两个市场两种结果》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对照修改,也允许学生有新的观点。这样教学,学生自然体会深刻。然后进行二次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身边出现的某一现象,把自己的想法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模仿写作,效果自然不错。

3. 模仿“下水文章”的写法,提高写作技巧

教材中有的范文与学生写作实际距离较远,而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又缺乏供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范文,为更好地启发学生写作,笔者提前写“下水文章”为学生作示范。如学生参加春游或秋游活动后,要求“写一处名胜古迹”,笔者就以“下水文章”《越王峥》(载《萧山日报》)作为补充范文进行阅读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懂得写景要注意一定的方位顺序,结构可采用“总—分—总”的样式,把自然景物与传说结合起来,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写一处自己曾游览过的名胜古迹。再如,教学生写一事一论的议论文,笔者同样引入自己的“下水文章”《走出金钱与成绩结成的怪圈》(载《萧山日报》),进行阅读讨论,学生从中悟出了这类文章的写法: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体结构来组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仿照例文,针对生活中某些现象作具体分析,写一篇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4. 借鉴“下水文章”的框架,提高选材能力

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有了材料找不到合适的结构框架,有了结构框架找不到合适的材料。笔者曾经搞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最感为难的一是缺乏作文内容(即材料),二是作文训练模式单一,限制太死。换句话说,有了题目,找不到材料;有了材料,不适用于规定的命题。为此,笔者就作文训练模式作了一些探索。一是优化作文内容,设计的命题尽可能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贴近学生生活;二是改革训练模式,每学期花上几节课对“下水文章”进行“偷梁换柱”。比如,笔者把题为《爱,就一个字》的“下水文章”印发给学生阅读,让学生懂得这篇文章的框架是总—分—总三段体结构,主体部分是并列式结构,材料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然后要求学生借鉴“下水文章”的总分总框架,“偷”我“下水文章”的“梁”,换上自己的“柱”,即换掉笔者文章中“电话”和“散步”两个片段。类似的,把笔者的另一篇“下水文章”《初三生活剪影》中的“苦”、“辣”、“甜”三个片段的材料换掉,要求学生再增加一个片段“酸”。

四、实践效果及分析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按年段渐进的方式,由“扶”到“放”——初一年级扶着走,初二年级扶放结合,初三年级放开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水平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对效果进行分析后,得出了以下认识。

1. 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原动力,是决定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下水文章”的材料,学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读自己老师写的文章尤其感兴趣,对写作更能起熏陶感染的作用。同时,用切近学生实际的“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既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活动作“向导”,又为学生提供了知识迁移的“跳板”,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2. 符合学生学习作文的规律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任何学习的开始都离不开模仿。学生作文也从模仿开始。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教材上的有些写作材料和要求与时代及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模仿性不强。从教学实际出发,有必要对教材的写作作一些补充和延伸。适时引进自己的“下水文章”,可为学生提供更切近的模仿范文,形象地告诉学生这一类题材的文章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如果抽象地谈技巧、谈理论,学生只会一头雾水。而教师的下水作文就能很形象地让学生明白:怎样去立意,怎样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怎样以小见大,写出新意和深意来。

3. 符合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我们生活的周围中有许多写作素材,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往往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往往是视而不见,或者看到了也提炼不出正确的主题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身边的客观事物,提高学生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辨析能力,而教师的“下水作文”正好起到示范导航的作用。教师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写作素材作“下水文章”,学生容易接受。这对于启发学生留心身边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4.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了写作能力训练

综观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听说读写现状,听和写是尤其突出的薄弱环节。要求学生写“听述作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是简单的“复印”,而是通过学生的听力感知,再经过大脑的再现,借助语言思维的综合整理,才能表达出来。它既是一种听力训练,又是一种写作训练。听完一两句话,把它完整地写下来,是件容易的事,可听完一篇文章,要求写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听和写都是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听是吸收,写是输出,它们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

多年的实践研究证明,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下水文章”所带来的活力,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使笔者走出了作文教学空洞说教的尴尬处境,尤其能够大面积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

不过,教师用“下水文章”作写作示范,要注意两点。

其一,要尽量避免那种低级的做法:有教师认为“下水作文”就是同题作文,即老师布置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自己也写一篇同题作文,然后拿出来给学生作示范,赶鸭子上架,学生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有的地方甚至一字不差。如果“下水作文”是这样的做法,就会成为束缚学生思维的一条绳索,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致使无法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其二,教师平时要勤于“下水作文”,注意积累一些“下水文章”,以便需要时随时拿出来示范。同时也要努力提高“下水文章”的水平,“下水作文”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作文的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反映学生生活,注意发现和选择美好的事物;要有情趣,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构思要新;尽可能用学生的心理、语言和口气去写,这样便于学生把握和模仿。■

作者:郑凤根

第2篇:如何写出有画面的好作文[范文]

如何让你的作文有“画面感”

非常高兴能在YY语音里认识大家,跟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是博雅老师,主要教中学生的语文这个科目,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可以跟同学们讨论的还有和家长可以一起分享的心得,我们今天讲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如何让你的文章更具有画面感。

在初中生作文训练中,记人记事的从小学三四年级就已经开始做铺垫,那么初一是要求能够完整记录事情,初二就要求能够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了,初三的要求就更高一些,中考的满分作文无一例外都是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的非常优秀的文章了。那么我们把这样一篇文章拆分开来,你的叙事写得还是好像小学生一样的流水账,抒情还是只会一些表象的空乏的套话,议论更是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是得不到中等分数的,高分更是难。所以我们从基础开始做,把事情写好了,把人物写活了,把场景写真实了,最起码会占领一个高度, 就是真情实感,再在写作技巧安排上加入积累的抒情和议论,好的文章就成了。

什么叫画面感,美术家能够不发一言,把一个个秀美的山峰用画笔描绘,你即使没去过崂山,也能感受到崂山的海山共色的美景,即使没见过八匹马共同在田野上奔驰,也能从徐悲鸿的八骏全图里联想和好像真实看到其嘶吼的场景,这就是画面感。写作如同画笔,不同的是用你的语言,用你的文字,描绘出当时当地当人当物的情景。这就是作文的画面感。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也是我们为什么喜欢看一些名著的原因,红楼梦写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贾宝玉的第一次出场,我们都能从曹雪芹的笔下,一段一段细致入微的文字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

记叙文的最基本要求是具体形象、生动感人。那么,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首先,写人要绘言绘行,到达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写事、写景、写物,要绘声绘色,绘形绘状,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其次,主体内容要细腻可感。一句话,具体形象的标准是要使读者过目难忘。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使读者“过目难忘”呢?

这里有一个简略句,需要各人把它扩展、修改成一个具体形象的句子,同时需要各人思考,把原句改成具体形象的句子是因为解决了哪些问题。

1,单一句子的启示

例句一,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

问题:这个句子,你以为应该怎样改,才会更加具体形象细致可感?

提示学生:硬币落到地上之前的位置,方位,使硬币下落后,仔细观察硬币下落历程的具体情况,闭上眼睛,注意听硬币落地所发出的声音,再睁开眼观察硬币落到地面的状况。

根据这个演示及想象试验,把“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简略句改成具体形象的描写句。

给出学生成句: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此句子是俄国闻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手稿之一。用以激发学生的自傲心。 )问题:这个句子,由原来的简略句,改成描写具体形象的句子,是因为增补了哪些内容?

第一步,小银元从哪里落?第二步,怎样落的?第三步,落地后的响声、动态怎样?这种逐步扩充的方法,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步步追问法”。

上面追问的现实情况如何?可以经由过程演示实验了解到,但在制作时,你不成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现实状况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历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

用来写人,要使文章具体形象,仅有上面两种方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描写人士肖像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致描绘,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叫做“局部细写法”。

对于怎样把文章具体形象这个问题,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一个简单明白的加法公式:

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例句二,下面是一个归纳综合性极强的句子,尝试使用上面的“细写公式”把它修改成具体形象的描写句。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步步追问:

①“小”到什么度?②怎么个“瘦”法?③穿着上怎么个“差”法?

成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患上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冰心《小橘灯》

2.成段的启示

要求:真实 典型 细致

爸爸是个不修边幅的人。

提示:爸爸的外貌上有无和此特点相结合的地方?不修边幅的事例?事例中是否有其他人物在场?有没有语言描写?请在追问后做具体的想象延伸,然后再具体细写。 教师总结:①写作文时,要边写边追问,清楚了文章中的上下团结事及相关事情“怎么样了”,再进行想像延伸,进一步细致了解上下团结事的具体状况。 ②在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时,要有选择、有主次、有详略地用筛子选,要对最能表现中心主题的上下团结事进行具体细致、形神兼备的描写,力图让每句话,每个细节都有一定的作用,力图用恰当的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句(比喻、拟人句)把具体形状描写出来。

把一个简单句,用“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和“局部细写”的方法进行扩充,可使文章变得具体形象。但是,要使文章生动感人,还得平常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写特色好文章。

3,画面的形成

看 听 感 想 做

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发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动作以及环境等一些细微而又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所做的细腻、具体的描写。

细节描写的分类

人物细节描写外貌、语言、动作、情态、心理

景物细节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动物、静物

生活细节描写情节、事件的细节描写

场面描写:是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

举例画面感的形成:

昨天测验英语,我几次想拿出书来看,由于老师看得紧,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还是被老师发现了,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可怕的英语考试开始了,平时上英语课挺“潇洒”的我,一时毛了手脚,这时突然想起了救命稻草——英语课本。但此时,严肃的“老英”的两只眼正像激光似地在教室内扫射呢!我的心怦怦直跳。“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我一咬牙,慢慢地将英语课本从课桌里拖了出来。“某某,干什么?!”只听“老英”一声断喝,我羞得差点钻到老鼠洞里去。

教师总结:当你去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不仅要善于选择恰当的词语,还要尽可能考虑词语运用的能否更能生动形象地把你要说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时甚至可以考虑到汉语的音节美。

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对语言音律的高度重视。

描写的好处是,把你要叙述的内容画面般的呈献给读者,给读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举例:写人写事的文章从小学写到现在,一些经典题目也是老掉牙题目比如“难忘的一件事”被学生写过不知道多少遍,如何能在这些老的题目中寻出新意来,如何能让这些老的题目写出不一样的味道来,首要是真实,但是的确我们现在的生活惊人的千篇一律,学生常说我们没去过什么有新意的地方没遇到过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是要开发出你的想象力,挖掘出你的观察力,你有,你可以观察,你细心观察的话一定会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妙,举例我有个学生,写难忘的事情,她是初三的学生,我提示她们可以写难忘的一次旅行,你们应该假期时候都跟父母去旅行过,或是短途或长途,还有很多去国外旅行,好,别跟我说你哪儿都没去过,你这个回答基本毫无意义,而且我也不相信你连崂山也没去过,如果没有,好,那一定要去一次,哈哈。开玩笑。学生们都会去过一些有特色或是大众认为有特色的地方,我这个学生去的是法国,那法国本身可能就有很多可以写的,因为毕竟是欧洲国家,我们中国人去的少,任何一点写的就可以吸引大家的眼球,可是这个学生并没有些塞纳河,也没有些埃菲尔铁塔和凡尔赛宫,她写的是在法国的一处海滩上,遇到了一个法国小男孩儿,可能十岁左右,非常可爱,然后写了她如何跟这个男孩子在没有第三方语言交流的情况下交流,大家知道,法国是一个非常自傲的国家,他们都不说英语的,呵呵,他们觉得法语是最美丽的语言,所以在法国问路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学生在海滩上和这个法国小男孩一起玩儿了整个下午,一直到太阳落山,他们在海滩上只是用眼神和动作还有笑容交流,所以说他写的这个难忘的旅行经历我觉得非常吸引人,而

且具有散文的美感,立意也很深刻,国别无障碍,人种无障碍,人类对于美的寻求,对于爱的寻求,是一样的。举这个例子是为了提示大家,写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要说哎呀我写过很多遍了,真的没什么好些的,你要想一想,你是写了很多遍,那有没有一次是得到四十一分以上的高分呢?如果篇篇都是三十五六分的普通分,那只能证明一件事,你没有好好去思考,连思考和想象都没有,那你一定是凑合着写了交差的,既然是交差,老师给你批低分也就太正常不过了。我现在上作文课,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写这个题目,难忘的一件事,而且首先给的要求就是,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卖报纸,第一次学农学工,别再出现在我的作文课上,这些没什么意思而且我断定你不会再去挖掘新意的内容不写也罢。大家会很有共鸣吧,第一次卖报纸,呵呵。

教师插入题外话:如今中考的满分作文无一例外都是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文章,如果能在叙事方面给人以画面感,而且又能有感而议,有感而抒,那就是成功之作,在这里插入一点关于抒情方面的写法,请看例句 如2007年湖南长沙的中考满分作文《留点感激在心头》的开头:

如果说生命是一张七彩的唱片,那么感激就是一首和谐的歌,它能使你的生命更加绚烂;如果说生命是一首和谐的歌,那么感激就是一个音符,它能使你的生命更加完美;如果说生命是一个音符,那么感激就是一架钢琴,它能使你的生命跳动起来。

三组比喻句分别以歌曲、音符、钢琴为喻体,形象地写出了感激在生命中的重要和美好,很好地渲染了全文的氛围,为文章获得高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从来都反对不结合具体内容,过分追求语言形式的运用,但如果有好的内容,而没有理想的语言运用,同样不能传递。

结束语:我们今天关于作文的画面感的分享就到这里,今天讲的主要是语句和词语的形象运用,以后如果有机会还可以跟大家分享关于整件事情如何写出照片一样的画面感给读者,这个需要另外的篇章去具体讲解,有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发EM给我讨论或是递交你的某一篇写过的记事的文章段落,我们可以共同修改怎么让文章细致起来。谢谢大家!我的联系方式:QQ11094976 电话13953247422博雅

第3篇:让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对文中的插图非常的感兴趣,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结合插图理解课文是课文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拼音、字、词、乃至句的意思。

(1)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如果老师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就会收到以外的惊喜。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比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将小动物尾巴的特别与插图的内容联系起来,借助插图中所画的小动物用尾巴在干什么,让学生来回答他们各自尾巴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拼音教学时,单韵母"a",是韵母教学的重点,而"o"和"e"的发音是难点。根据小学生刚上小学,第一次接触拼音字母有困难的特点,我利用各个单韵母各自的插图,采取启发联想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a"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模仿图上检查嗓子的小女孩发"啊"音,并启发学生观察女孩梳着小辫子的头,引导他们将女孩的头部形象与"a"的形体进行比较。公鸡是孩子们熟知的,它的啼鸣也是孩子们乐于模仿的,教"o" 的读音时,让学生模仿大公鸡"喔喔"地啼叫。教学"e"时,借鹅的名称帮助记音,并以鹅在水中的倒影促进字形的记忆。如此图文结合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字母音和形变得具体形象,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再如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的是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种各样的的脚印,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没有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很难一下子理解。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让插图及时登场,学生通过看图,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3)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我在教学《画家乡》一文时,也试着指导学生看图后总结: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时体会。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的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结课时也让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比如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象等,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想使画面“活”起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同时,使画面人物活动起来,让学生的头脑中有电影场面感。如观察《风娃娃》“纤夫拉船”的画面时,从纤夫们身子前倾,可以联想到船开得很慢,纤夫们都在使劲;而来了风娃娃会怎么样?纤夫们又会怎么样?由此,让学生在细致观察和欣赏的基础上,再认真反复地体会风娃娃为人们做的好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幅“寒江独钓”的中国画,让学生通过画面来感受,虽然画面上只有隐约的山和一叶小舟上坐着垂钓的老翁,但也正因为只有这简单事物使画面更具空间感,留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引导学生借画面进行联想。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提高了感悟能力,对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又如第九册《墩煌莫高窟》的第三自然段,主要描绘了莫高窟壁画中的精粹——飞天。在实际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飞天的插图,感受书上描写的“臂挎花篮、怀抱琵琶、倒悬身子、彩带飘拂、舒展双臂”这五种飞天的优美姿态,使飞天的形象和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紧密地结合起来。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插图,启发他们想象一下:如果是你站在这宏伟瑰丽、姿态万千的壁画面前,你会怎么样?这时,学生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有的说:“我会情不自禁为这瑰丽的飞天喝彩!”有的说:“我会不由自主地照着飞天,摆出种种造型!”还有的说:“我会幻想自己置身在仙境中,四周仙乐齐奏,仙女们舒展广袖,翩翩起舞!”„„这样,借助图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呈现在学生头脑里的不只是画面上的形象,而是透过书中的插图感受到了画中之情,画外之音。

四、利用插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小学生由于语言能力的有限,口头表达时或过于简单或错乱无序,写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直观手段。在教《清澈的湖水》第二自然段中的这句话“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我紧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山石让他们展开想象,问孩子们:“这些石头有的像青蛙,有的像雄鹰,有的像石兔石龟,小朋友你还能看出山石像哪些事物吗?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学生迅速动笔练习用自己的话写。

生1写到:“瞧,那座山就像一只大公鸡,伸长脖子在喔喔的叫,叫醒人们赶快起床”;

生2写到:“插图左下脚的那块山石像一只威武的狮子王,它前爪搭地,张着大嘴,露出了锋利的牙齿,在大声地怒吼,好象在呵斥他的手下。”„„

当然,这种语言能力的培养并非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锲而不舍的培养和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话,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达到表述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画面是形象的,学生从感知开始,要让学生对插图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课文,多看图,多联想,并且与口述、画画、做做、写写相结合,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本中的插图并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正如数理化中的图形是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一样,千万不可视而不见,无从下手,必须充分发挥它潜在的重要作用。 我们教师读懂“课文”,不等于读懂“教材”,除了课文中语言文字,一幅小小的插图,我们都要去悉心揣摩编者的意图何在,仔细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系列教学资源,使“死”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插图,画面很简单,但如果只让学生一略而过,或者熟视无睹,恐怕就起不了它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适当介绍一些看图方法,引导学生找准课文的重点和插图的观察点,发掘其深刻的内涵,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和个性是新时代学生的特征。而图画这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学变得“趣”了、“美”了、“活”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去观察课文插图,理解课文语言,及时进行语言训练,让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有灵动的生命,让 语文教学焕发艺术的光彩!

第4篇:营造画面感,让作文写作鲜活起来

摘 要: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最惧怕的环节。缺乏写作素材,不知道怎么写,语言空洞、废话连篇强行凑字,字数写不够等等。记叙文多以记叙人事物景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如何将文章中人事物景等写得生动鲜活,这要求作者营造出文章的画面感,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令文章赋予生机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积累与写作方法技巧的学习运用:加强对某画面的特写、增加对人物等细节描写、通过对景物描写增强画面感等。

关键词:作文 画面感 特写 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践中发现,批改学生作文时时常感觉如同嚼蜡,语言苍白无力、文章千篇一律、符号化格式化。学生对作文往往有一种恐惧心理,缺乏写作素材不知写什么,不懂写作技巧不知怎么写……这些都导致学生对写作没兴趣写不好。那么,怎样使学生的文章达到基本要求并添上画龙点睛的一笔,让学生的文章写得出彩,这就需要学生在生活中悉心观察并灵活运用语言技巧。文章要有“画面感”,使文章赋予生命与灵魂,句中有画,文中有景,令读者身临其境、如遇其人、如见其景,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生机勃勃。再多苍白的文字也显得无力,千言万语都抵不过具有“画面感”的文字带来的神奇效果。那么,如何写出充满活力情景交融的美丽文章呢?[1]

一、用“特写镜头”描绘所见之景

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都会对船上男女主角相拥在甲板面朝大海“大船双飞”的唯美场景记忆尤深,这个画面也成为了永垂不朽的经典,这就是“特写镜头”所带来的惊人效果,它能够让描绘的唯美画面驻扎在脑海里令影响更加久远,让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

例如: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刀,向一只瓜尽力地刺去。那瓜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2.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呼呼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箫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鲁迅《故乡》)

3.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迅《故乡》)

这几个场景是小?W课文《少年闰土》中鲁迅笔下描绘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场景,这几个场景的描写极为生动细腻,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情都给读者带来深刻印象,并且对环境的刻画有远有近层次分明,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关于成年后的闰土与鲁迅记忆中的闰土反差的描写,细致的描绘了闰土形态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中对细节的细腻描写能够瞬间博取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的注意,这种写作手法使文章产生极强的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增强文章渲染力。

二、用“细节描写”再现场景

细节描写就是通过对语言、动作、形态等等刻画出人的性格,揭露人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微妙情感。它是一种极其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手法,让读者在文章的细腻丰富中欣赏并判断出其中的真假善恶。例如:肌肤油亮仿佛远古的铜像,眉毛浓密细致,眼神荡漾的是黑森林里的清流,加上一株挺秀的鼻子守护温润的红唇,回眸一笑顿成万古千吻的渊薮。她的锁骨是神鬼的雕工,神斧顺势往下勾勒一道幽谷,酥美一双春山盈然起伏,刹那间葬送多少铁马金戈。 (董桥《橄榄香》)这段文字的细节描写极其细腻,令人回味无穷,短短几句将人物刻画的美妙无比,极具魅力,通过细节描写勾勒出文中人物的美丽。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肌肤仿佛“远古的铜像”,眼神是“黑森林里的清流”,将锁骨比为“神鬼雕工”……无比细腻的笔下刻画出如此绝世美人。细节的描写越细腻越能给人以真实感,仿佛面前就站着一个活生生的美人,让人感到栩栩如生。[2]

三、用景物描写营造“画面感”

要营造文章的“画面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景物描写,但景物描写也是学生最薄弱的方面,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对于景物的写作技巧,并对“此情此景”缺乏情感的表露。此外,文章也要表现出“层次感”,要以不同的视角描绘出近景远景等,同时利用不同感官描写出真实的情感。例如:学生在一次题为“难忘的_____”作文中写道:“上野的樱花开了,那一条条树枝上开满了花,似绯云似白雪,一团团一簇簇仿佛压低了枝丫,每一棵都慎重地开满了花,每一朵都在用生命怒放。一阵风吹过,樱花飘落,一片片或粉红或雪白的花瓣仿佛跳动着的精灵随风飘舞,形成了一场绚烂的樱花雨”学生对樱花怒放状态的景物描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引人想象,仿佛身临其境,从樱花整体的形态到花瓣的描写营造出“层次感”,细腻的描述可以给人已真实感,令人印象深刻。小学生往往想象力更加丰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更加富有感情的文章,该学生将花瓣比作“跳动的精灵”从而“随风起舞”,将樱花飘落的形态比作一场“樱花雨”,可见其丰富的想象力与心思的细腻柔软,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越细腻的描写才能给人越真实的感觉,这也离不开学生平时在生活的积累以及对细节的观察体会,学会用心去感受身边的景物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中,令自己的情感在读者心中播种发芽。[3]

结语

描写是作文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生动的描写才能令文章具有画面感,给人已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令文中的人物景可以“活”在文章中,文章有画面感不仅显得内容丰富,而且令人如沐春风,赏心悦目。在进行“特写镜头”“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的同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从而令文章更加优美形象。[4]

参考文献

[1]黄燕林.让作文鲜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9) .

[2]庄巧荣.让小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3(7) .

[3]陈佳翔.以画面感营造为指针,分层导学记叙文写作[J].考试周刊,2017(26) :174-175 .

[4]邢小雷.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营造语段画面感,创设文章优美意境[J].(语文教学通讯) , 2015 (16) :75-77 .

第5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作文600字

生活中有许多画面,挥之不去;成长路上有许多瞬间,令你感动;人生旅途有许多景色,令你流连。

小时候,没什么玩具,离家不远的那片树林,便成了我和伙伴们嬉戏的天堂。

春天,在树林中,百鸟齐鸣,蝴蝶飞舞。我们便坐在树上,嗅着阵阵花香,感受这阳光的温暖,春风那温柔的抚摸。

夏天,天气虽然炎热,但我们这群闲不住的调皮孩子一样要出去玩,最佳地点,自然还是那片树林。听着树林里乱哄哄的蝉鸣,为了那捉到的一只只蝉而尖叫,我们这群孩子开心的笑了。

秋天的树林,在我看来是最安静的,但也却是我最不喜欢的。树叶全落了,蝉没了,蝉鸣听不见了。偶尔传来的几声鸟鸣,却显的得那么凄凉和孤独。

下雪的冬天,又是我们树林好好嬉戏一番的时候了。树枝上,地上,全是雪,白茫茫的一片。宛如一个银色的世界,显得那样安详,那样神圣。可是经过我们一番玩耍之后,树林大变样了,地上的雪全变成了雪人和雪球,树上的雪也被砸落到地上,这杂乱的树林,和我那被冻红的手和脸,还有那地上的雪人,雪球。在我看来,构成了这个世间最美的画面!我们开心的笑了。

趁这今年暑假,我回老家了一趟,看到那些朋友们脸上

依旧挂着往日的笑容。我也开心地笑了,一番游走,又来到了童年玩耍的那片树林。不,现在已经不是树林了,留下的只有一个个粗大的树桩,我见到童年玩耍的“树林”,本应该笑,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童年那些精彩的瞬间,令我感动;童年那些爱笑的朋友,让我难忘;童年的点点滴滴,都是那样让人开心。可现在,让我流连的,只有存在记忆深处的,和朋友们在那片不复存在的树林里嬉戏的画面。

我流连,在我记忆深处的画面……

第6篇:作文指导教案: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中考作文题目《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教学目标:

1、在立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深刻透彻、有创新的认识。

2、结合立意恰当选材,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明确立意与选材的要求,作文时力求立意深刻,选材新颖得当。 教学难点:

1、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2、结合立意恰当、新颖地选材,提升作文水平。

【2014年南通中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满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指津】

中考作文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我们该如何去解读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准确审清题意

审体裁:记叙文;审范围:成长过程中给我留下感动的画面;审主题:通过事件的叙述,表达“真、善、美”的主题;审人称:以“我”为中心;审结构:总分总、倒叙、插叙均可。很显然,我们在审读《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这个文题时,必须把握住两个关键词:一是画面,二是流连。在具体思考时,必须审清“这样的画面”究竟是怎样的画面,是一幅画面,还是一组画面,这都必须在动手之前需要考虑的。而“流连”的意思是“舍不得离开”,它不同于“留念”和“留恋”,因此在完成作文时就必须弄清楚,这幅画面为什么会让你流连,值得你流连的理由是什么。也就是说这“画面”与“流连”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弄清楚。

2.明确选材范围 在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后,首先要想一想以往是否写过类似的题目,另外,以往作文中的材料能否用在此篇作文中。选择材料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也同样起到深刻反映主题的作用。作文材料中要做到“六个关注”:关注社会、关注学校、关注家庭、关注媒体、关注自己、关注别人。这对写作是大有裨益。

“这样的画面”写好它,在短短的考试时间内挖掘所见到画面让人感动、震撼的,也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这样对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画面”可以写“我”成长过程中,对“我”人生产生积极影响的画面,也可以写平平淡淡若有若无却从不间断的父母对“我”的关爱之情画面。还有教师情、同学情、社会上陌生人关爱之情。 作文题为《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其实是一个倒装句,按照一般的逻辑顺序为《让我流连这样的画面》,但这样一改,主次颠倒了:前者是突出“这样的画面”,后者突出的是“让我流连”。所以我们审题时,要注意,这篇作文表达方式是以记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奠定了文体是记叙文。

理解文题中“流连”的含义。唐朝诗人韩愈《惑春》诗中写道:“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流连 1 少环回。”其“流连”意思为“不愿意舍弃或离开”,依依不舍之意。

感情的抒发、道理的阐述,均和主题有关,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作文的提示语给了我们选材的依据,也就是说我们该选择哪些画面,不过值得提醒的是,这样的画面,再怎么写,充其量还只能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它更应该是文章情感的载体。这就对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不少学生都是写妈妈深夜递牛奶,老师灯下批改作业„„我倒是希望考生能够把观察的视角转向社会,转向社区,引导更多的考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因为只有那样的画面,才更值得你去流连,你去思考,尤其是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更需要这种正能量的画面。而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很明显地要求考生通过文字展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表达对真善美的理解看法。

3.重在细节刻画 很显然,这样的作文题,命题者在命题时一定考虑到要让考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借助于细节描写,来具体地生动地描绘这样的画面,只有把这样的画面用具体的生动的文字表现出来,才能突出让你“流连”的理由,否则,怎么样会让你产生“流连”的冲动呢?更深一层意义是把这样的画面细腻地刻画出来,更能够突出“流连”后的深层意义,“流连”之后,对你的未来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引发你哪些思考,而这一点恰恰就是作文出彩的地方。“这样的画面”也是最容易运用细节描写,最能突出画面的震撼效果。这种写法其实要求非常高,类似电影蒙太奇写法,描写画面的镜头,能够规范和引导读者的情绪和心理,启迪观众思考。

4. 还要注意文章的语言。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本次考试题目中“让我流连”的特点是“以情感人”,其语言要求:有文采、形象生动,凝练含蓄,感情色彩浓,能描绘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能抒发出感人至深的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能在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

【满分作文一】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哗啦啦”,风挥挥一片菖蒲欢舞,骨韧而身柔,伴着香气,吹开一片水雾迷蒙的记忆„„

临水而生的植物,芊芊的,若婷婷少女。“那不是芦苇,是菖蒲。”外婆笑着看我,仿佛是从那香气里凝出的老媪,慈爱温和。

端午的日子,外婆抱着我与我一同将菖蒲插在门上。我握一端,外婆握一端,每插进一根,外婆就开心地笑一次,似乎意味着什么,当时我也是跟着外婆傻傻地笑,后来我才知道可以逢凶化吉。放下我来,外婆就拿来一个锦包,裹着菖蒲的香气,挂在我的脖子上,氤氲着我的胸膛。

往日夏夜,临水的大院子里人语、虫鸣混合着菖蒲的香气在外婆的蒲扇下,轻悠悠的拂来,煞是清新。再从抽屉里拿出枯黄的菖蒲点上驱蚊,外婆说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我说:“外婆,你身上好像也有菖蒲的味呢,一年四季都有。”我不知那是因为外婆自幼与菖蒲一同生长,还是菖蒲本身就是家乡、故人包括外婆的浓缩。迷蒙里,隐隐约约中,那风吹菖蒲的画面,像一首诗,更像一幅话,影印在我记忆的深处。

年复一年,风一样吹着菖蒲,可临水的大院子里少了一个我,每在诗词里读到水、田园,每至文章里笔尖流出的夏夜,那一滴滴文字滴进血脉,与脉搏一起,与心共跳。我想:我是在想念那片随风摇曳的菖蒲,想念溢满菖蒲香气的家乡了,随时随地,菖蒲于我,早已是融为一 2 体,不可剥离了。

再见菖蒲,那风一样吹着,却已不是从临水大院吹来,亦非向外婆的方向吹去。菖蒲之香如流浪儿,失去了归宿,大院呢喃的口音,连着亲爱的外婆一起在岁月里揉碎、飘零,若赫色的花,永远纷扬在那过去式里,一路的寂寥无声,水波无痕。

菖蒲飞舞的画面,像许多人一样,是我的故乡,我记忆的凭证,如蚕茧一样被抽丝,然后,我眼睁睁地看着往昔一切脆弱的崩离„„远处,是推土机傲慢的喧嚣。

风略过菖蒲,“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我驻足在这样的画面里,迟迟不肯离去,心里在沉思:何时这样的画面还是那样的唯美,还是那样的赏心悦目。

我倒吸一口气,朝着那喧嚣的推土机瞅去„„

【满分揭秘】

文章能够成为一篇满分作文,实至名归,究其原因,我觉得有这样两点:

一、高远的立意 这篇考场作文,考生用极富优美的文字,紧扣文章主题,极写了一幅唯美的画面,但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够看得出,考生借助于记忆中菖蒲的画面不仅抒写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外婆的思念,更是表达考生对家乡变迁的忧郁,考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构思出这样的美文,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二、优美的语言 从文章的一开始,我们就能够感觉到考生驾驭语言的能力,你看“仿佛是从那香气里凝出的老媪”“ 我眼睁睁地看着往昔的一切脆弱的崩离”等,无疑不显示出考生的语言功力,可喜可贺。

【满分作文二】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夜宿周庄,木格窗没有掩好,格外古戏台“咿咿呀呀”的唱声,雨水滑过鱼鳞瓦的滴答声,一齐流进我的梦里。

恍惚间,又回到童年的小城。

小城缺淡水,没有古镇的河道,只有一条雕刻着铜钱蝙蝠的石板街纵横其间,承载着行人,盐车,仿佛天然的素琴上面跳动着的每一个音符令我沉醉。

“快呀,快呀!”一群上学的娃娃们跳跃在古老的青石板上。“吱呀”谁家柴扉轻启,走出来的是提篮浣衣的妇人,还是蓬发未梳的稚子。“吱呀”自行车碾过石板,留下跳动的音符,邮递员疾疾地杂耍般地走过„„我躺在藤椅上听着,傻傻地笑。

最妙的还是听雨,向上看,听雨声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象着水珠拨拉轻弹,甘霖般打湿了飞檐上的辟邪,沿着黛瓦间沟汇集,没过丛丛瓦上草,草叶洗得碧绿,油油地在屋顶招摇,装点着古朴单调的屋顶,装点着屋里人淡淡的梦,然后呢,它流过一片一片的瓦,将瓦片儿洗干净,在瓦当处聚在一起,在向下,在石板上敲出一个玉石一样的音符。

雨势激烈时,满屋的瓦便“铮”然齐鸣,如铁板琵琶。

我的家对面是一个老年的活动室,那里婉转动听、珠圆玉润的声音便徐徐飞进堂前,年少的我,听不懂唱词,只知道在戏曲声之外,隐约可以听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大是大非的沧桑。下雨时,雨声歌声汇合一体,穿过弄堂缓缓传来,在记忆深处积淀起来。

后来这一切渐渐消失,搬进高楼,听不见磨刀老人的吆喝声,邮递员自行车的铃声,雨水打在铝合金门窗上,像单调的电码,万籁俱寂的屋里,我戴上耳机,听丝丝雨声,听着听着,我仿佛又回到了石板街上,“叮”雨声又出现了,“啾”雀鸣又出现了。

看到这画面,我不禁在想:这哪是出游啊?!分明就是回家,回到那个已经模糊的家,但我始终是异乡的异客,因为周庄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周庄,终究,我只知道在每一个以后的夜里,徒劳地在记忆深处„„

我实在不忍心去惊动窗外的世界,因为这样的画面,让我不忍离去„„

【满分揭秘】

一、高远的立意 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高远的立意,考生能够从一次出游,引发联想,将家乡的隐形画面与耳畔的现实画面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热爱,文章的字里行间,显示出考生驾驭材料的能力。

二、优美的语言 “听雨声落下,雨珠跳起,眼前想象着水珠拨拉轻弹,甘霖般打湿了飞檐上的辟邪”以及“下雨时,雨声歌声汇合一体,穿过弄堂缓缓传来”等优美的语言无不体现考生的语言功底。

【满分作文三】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有幸随旅行社一起去了一趟湖南,很让我尽情地享受到别样的风景的同时,更是领略到一幅别有情趣的画面——

时令已漫深秋,但麓山的枫叶并没有以诗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来迎接我。放眼望去,满山满谷高高低低的枫树向我宣告着一个巨大的“绿”字。身着绿装的枫叶别一番风姿;近看,微风拂来,片片枫叶随风拍打,“噼噼啪啪”作响,像宽大的手在热烈地鼓掌;远看,枫林像一片深邃的大海,林涛汹涌,绿浪翻滚,依旧透着勃勃生机,没有丝毫凋落的迹象„„

我边看边向上攀登着。才到半山腰,我已是气喘吁吁,可身上还背着一个沉重的大书包。这时,耳旁传来一个亲切的声音:“这位同学,要不把书包放在这儿,等回来再拿?”

我扭头一看,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他穿着绿色的旧军装,腰板挺直,一双略为凹陷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闪着慈爱的光。看到他身旁的许多包裹,我迟疑了一下,还是把书包递了过去,问道:“多少钱?”

“你人不大,思想倒„„干我们这行的,不收钱。”说着,他另一只手伸过来,只见,他的手臂上套着一个红袖章,上面赫然印着三个黄色的大字——“执勤员”. “哦,那谢谢您,老大爷。我估计12点左右返回吧。”

“行,没问题。不过,我可提醒你,要想登上山顶的话,可要加油啊!”

老大爷关切的话语,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勇气,我奋力向前奔去„„

„„

在山顶吃完午饭后,我稍事休息,开始下山。突然,一个亲切的熟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这位同学,你的书包„„”

“哦!”我远远望去,那位老大爷正提着书包向我走了过来。

“老冯——”只见他的身后,一个也是身着绿军装的老年人,拎着一个保温饭煲,喊着老大爷,“都快两点了,没见你下山来吃饭,我就把饭给你送上来了。”

老大爷接过饭煲时,我突然注意到原先堆放在那里的包裹已被全部领走了。我感激地提起书包:“谢谢您,老大爷。再见!”

“不用谢。再见!”

当我驻足,回过头时,远远地望见两位身着绿军装的老人站在枫树底下,和枫林的美景融为一色,不禁惊呼:好一幅优美的画面啊!

看到这,我露出欣慰的笑靥,加快了前进的脚步„„

【满分揭秘】

一、构思精巧 这篇考场作文,文章开篇着力描写的是“枫景”的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此文写的肯定是“枫景”.其实不然,老人——麓山“执勤员”,才是文章要叙写的主人公„„当“我”驻足回头望去时,只见“两位身着绿军装的老人站在枫树底下,和枫林的美景融为一体”,成为一幅美丽的画面,才是考生着力所写的内容,可谓构思精巧。

二、立意独特 看得出,考生写的画面并不是自然界的“麓山枫景”,而是另一幅让考生更为感动的画面——麓山执勤老人对工作的态度和担当。可谓立意独特,境界高远,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

【满分作文四】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郁闷的最后一节课,伴随着老师的语声不绝和空中的雷声不断,郁闷地进行着„„

望望窗外,飘泼大雨正无情地摧残着大地,耳畔响起了同学们的小声议论——他们害怕大雨!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如坐针毡。远望着校门口的一排排黑色轿车,我很焦虑,多么希望他不要来啊!

老师在讲台上讲些什么已心不清楚,事实上根本听不进去,再次望望窗外,还好,他没有来。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下课铃响了,我一拎书包,飞一般地冲出教室,一头钻进茫茫的雨帘中。雨水迅速地从头顶直浇身上,但我很庆幸,庆幸他没有来。回头看看校门口,同学们一个个钻进温暖宽敞的小车里,马达的声音渐渐地盖过了我的思绪„„

“儿子!”一声惊雷把我从“梦”中惊醒,这熟悉的声音„„不!循声望去,他来了!他手上撑着一把旧伞,扶着一辆老爷自行车,车上的锈迹像他脸上的皱纹一般,漫无规律。他脸上带着微笑,尽管很慈祥,但我觉得一身的不自在。

“爸爸来迟了,对不起,快带上,爸爸送你回家。”他慢慢地说。身旁开过一辆又一辆的小轿车,我感觉得到,车里的同学肯定在用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衰老的他和破旧的自行车。我的脸感到了火辣辣的烧痛„„

他似乎知道了什么,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破旧的五元纸币,小心翼翼地递给我:“儿子,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自己乘车回家吧。”说完,就跨上车,伴随着“吱嘎,吱嘎”的声音消失在雨帘中。

我朝他站过的地方望去,只有密密匝匝的雨滴和两个烟头,我知道,他是从来不吸烟的„„

看着爸爸远去的背影,我的泪水已无法控制,我知道,也许这世上有比这雨中的画面更美的画面,但是又有谁能够领略到这雨中承载着父爱的画面却是这世上最美的一幅画面呢?!

看着,看着,直到父亲从我的视线中消失„„

【满分揭秘】

一、真挚的感情 父爱如山,无需更多的语言。的确在表达父爱这个主题上,这位考生借助于一幅画面来表达,可谓新颖独特。文章所刻画的父亲没有过多语言,有的只有那份让我们为之而感动的默默行动,而正是这样的行动成了考生心目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感动,也成了考生眼前一幅优美的画面。

二、深刻立意 无论是参加中考的学生,还是未来参加中考的学生,都会永远期盼着这道承载着父爱的画面,也希望透过这样的画面,看到画面背后所承载的情感和自己的行动。

【满分作文五】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夕阳,收敛起最后一丝光彩——

暮色下的乡村抹去了鲜明的光泽,只留下一片幽深怅然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地在昏暗中划出些呢喃的虚线。

我拿起那只尘封已久的风车,向着远方跑去„„

小时候,父母打工在外,祖母成了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亲人。祖母用一只粗短的木棒,编织起一扇四叶风车,编织起我那美丽的童年„„

每个日落黄昏,我总会和祖母出现在那条乡村小道上。微风拂来,风车缓缓地转动起来,吱呀的风车声一直飘向天边,飘到我那童年的梦里。

一日,我和祖母又出现在那条小道上。可是,此时无风,风车一动不动地立着。祖母看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我嘟囔着嘴说:“没有风,风车转不了,怎么办呢?”

“孩子,没有风,那你就去找风啊。”

“可是,风在哪里呢?”我疑惑着问道。

“那要你跑起来啊﹗”祖母神秘地说道。

于是,我慢慢地跑起来。风车竟吱吱呀呀地转动起来了。我高兴地大声叫道:“我找到风了,她在这里,就在这里﹗”

回头看去,是天际灿烂成一片的云霞,还有,祖母那慈爱的微笑„„

童年就是如此美丽而又短暂。每当回首那些和祖母一起画面,记忆中的那些风车声总会从心匣中流泻而出,谱成童年那只最动听的歌„„

而如今,暮色相拥的傍晚,当我再来到这条小径时,却只有独自一人。记忆中的画面依旧熠熠散发着光辉,却道是人空,心也空——

倏忽,一阵微风拂来,手中的风车依旧奏着那亘古不变的旋律。恍然明白,我又站在了人生另一个起点,人生的风源还等待着我去追寻。

于是,我在起点写下——

记忆中的画面,我会永远把你定格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是你让我懂得了生活„„

【满分揭秘】

一、线索清晰这篇考场作文,考生以“风车”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叙述了祖母陪“我”一起度过的风车童年以及教会“我”人生的道理,清新自然,温婉美好。

二、立意高远 “画面”固然是考生需要重点写的内容,但是透过这样的“画面”,我们能够看到画面之外的东西吗?这位考生透过“画面”,看到了奶奶给他的启发,而这一点恰恰就是这篇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考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一篇立意深刻,情感真挚的考场作文,的确非同寻常。

【范文赏析】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一滴液体滑落,我知道,我哭了,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题记

对于风景,我们会流连;对于食物,我们会流连;对于一句话,我们也会流连。但是,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个画面——姐姐一脸欣喜地说:“太好了,我爸回来了!还给我带了哈密瓜呢!”

6 在上周三中午,在吃午饭时姑姑告诉了我和奶奶一个噩耗:伯伯今天从顶楼摔下至三楼,两条腿都摔断了,要等消肿才能够做手术。

吃完午饭我和奶奶就赶去了医院,看到伯伯躺在床上呻吟的样子,伯妈站在一旁流泪的样子,爸爸略微驼背的样子,我站在门外不敢进去,我哭了。难受伯伯的痛苦,伤心伯妈的难过,悲哀爸爸的颓唐。奶奶拉着我往里走,我不知道为什么,定在那里不愿走,我摇摇头,擦擦眼泪,就是不愿走过去。

经过多次商量,我们决定不将这件事告诉正在上高三的姐姐,让她专心迎考。

晚上,在接姐姐回家的路上,伯妈就已经故作平静地对姐姐说:“你爸出差去了,要过半个月(姐姐半个月后考完试)才能回来,所以这两天都是我来接你。”姐姐相信了:“真的?那我要让我爸回来时给我带礼物!”伯妈坐在前座默默流泪。

第二天晚上,我抱着从医院带回的两个哈密瓜放在了桌上,坐着等待姐姐回家。我思考着,姐姐回来后会怎么说。“哇!哈密瓜!妈,快切,我要吃!”还是“妈,刚买的哈密瓜?你给我切小点!”亦或是“妈,这哈密瓜哪儿来的啊?”想到最后一个,我意识到这很有可能会暴露我们的“计划”。刚想抱起哈密瓜放到别的房间,没想到姐姐正好回来了。

我满脸通红,因为我不知该如何面对姐姐,我不会骗人,就算是善意的谎言。刚想故作镇定地跟姐姐打招呼,没想到姐姐瞥都没有瞥我一眼,直勾勾地盯着哈密瓜,满脸欣喜地说:“太好了,我爸回来了!还给我带了哈密瓜呢!”说着,放下书包,直奔向楼梯,向楼上喊着:“爸!爸!我回来了!你还给我带了哈密瓜呢!下来了!我妈准备切了!”可是,没有人应答。

一片寂静。

婶婶听见了,向姐姐招着手,满口解释:“不是不是,你爸没回来呢,这是你叔叔带回来的,你爸还要过段时间呢。”我知道,伯妈心里一定不好受,是咬着牙才说出的。霎时,我觉得我的脸上划过一滴液体,凉凉的。姐姐没有说什么,换好鞋子就上楼了,似乎带着一丝惆怅,与刚刚欣喜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不知道,那个时候,伯伯在医院里早已疼得满床滚。打了镇静剂也不止疼。我一想起姐姐刚刚的表情和神态,那个画面,除了辛酸就是心酸。我埋头痛哭。其实我没有注意到,伯妈哭了,她一边哭还一边抹着眼泪。

姐姐啊,你知道吗?我们为了瞒住你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姐姐啊,你知道吗?我们为了圆谎是多么的小心翼翼。姐姐啊,你知道吗?我们为了让你不在考前分心,在你身后流了多少泪啊。也许你知道后会责怪我们,也许你知道后会埋怨我们,也许你知道后会失声痛苦,但是,在你没有知道之前,你不知道,我们为你哭了多少次。这样的画面,让我心疼,让我流泪,让我流连。

对于风景,我们会流连;对于食物,我们会流连;对于一句话,我们也会流连。但是,我想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个画面。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第7篇:如何让孩子的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表?

今天在城南作文部的作文交流会上,周老师特别提到了如今的一个中小学教育现状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重形式缺内容,文章千篇一律的情况很常见,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们青草地孩子的作文中也存在这一现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作文突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关键,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可以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教学,多引导学生谈有趣的事情,根据不同的作文题材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热情高涨,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除此之外,在作文教学时,教师不应苛求他们的作文十全十美,也不应求全责备,应该尽可能地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表扬其闪光点,并且升华其闪光点,就可以弹奏出悦耳的赞歌,可以拨响学生的心弦,产生出巨大的前进动力,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作文离不开生活,我想除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的兴趣外,教学生如何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非常重要。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流于形式,这固然与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也不喜欢动脑去思考问题,留心观察生活有关。所以,引导学生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平时把自己所见、所思、所感用用日记记录下来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因此,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架起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座桥。

最后,注重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影响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老师可以从读的兴趣中引导学生,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上一篇:穿衣品味怎么提高下一篇:乡镇残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