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科学》(精选14篇)
摘要:在教学中可以因材施教,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具体说明,用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进行解释和交流,使学生理解学科学的意义。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②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③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
学习科学发展观,落实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标准,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绩。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为科学课每周仅两三节,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有很多课外的观察与实验、制作,以及写科技小论文等作业,学生如果对科学课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更谈不上坚持下去,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科学的重要一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白糖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一出,许多学生情绪高涨,积极探究,尽量去弄清楚这一问题。通过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设置,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看到“科学”两个字,不少学生就会觉得科学是那么的神秘,遥不可及,从而产生一种畏惧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平常的事情里就蕴含着科学道理,例如: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会比晾在室内干得快;天气太热了,巧克力就会容易熔化;毛毛虫长大了,就会变成花蝴蝶……因此,在平时的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能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小学生天性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喜欢去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亲自动手参与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教学《土壤的成分》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到菜田里、麦田里、花台里……去观察土壤,看看土壤的颜色,土壤里有些什么活着的动植物和死了的动植物。用手摸一摸土壤,手有什么感觉,并采集一些土壤带回课堂研究。
三、从教材入手,因材施教,让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的重大意义
有些科学知识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有的是枯燥无味甚至深奥难懂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因材施教,用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事例来具体说明,用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学科学的重大意义。比如,在讲《动物》这一课时,学生他们原本就对活蹦乱跳的动物很感兴趣。教学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指导他们从动物的外形、叫声、食物、睡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然后课堂让学生把自己见到情况说出来或画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而且会做得特别好。
四、从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创新
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去实验、去观察、去发现现象。在研究土壤中有空气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推想土壤中是否有空气,如果有,会存在哪里,然后再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大家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没有一个学生闲着。比如,研究土壤里有砂和粘土。我先提出注意事项,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待土壤沉降后,学生观察到沉降的土壤分成了两层,上层的颗粒细,下层的颗粒粗。到了这一步,教学并没有完,我又让每位学生用手捻一捻,感觉下层颗粒粗的怎样,上层颗粒细的又怎样。通过学生用眼看,用手捻,不仅有视觉印象,更有了触觉感受,整个这堂课我充分让学生参与观察、实验,让他们亲自经历了一次探索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求知欲望,并且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增强了学生们勇于科学创新的勇气。
一、以兴趣为先导, 建立和谐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扼杀学生的激情, 抹杀学生的个性, 降低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教学参与度, 整个教学就会如同繁重的劳作, 学生苦不堪言, 享受不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更加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要重视学生对科学课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正所谓, “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只有愿意亲近教师, 才可能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试想如果学生不喜爱甚至是讨厌科学课教师, 那么又怎么会对科学课程感兴趣呢?只是更多的是对科学课程的消极情绪。因此要让学生爱上科学课, 首先就要建立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 将学生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科学课程的学习上来。为此, 教师要向学生展现的不是严师, 不是高高高在上的教者, 而是一个有爱心的慈师, 是与学生有着平等地位的学习者。教师要将爱的阳光雨露洒向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可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热爱与期待。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对立的师生关系, 增加教师的亲和力, 使得学生愿意亲近教师, 能够从内心接纳教师, 让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愉悦而愉悦的关系,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与喜爱。这样就可以实现这些积极情感的正迁移, 转移到科学课程的学习上来, 从而让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与饱满的热情。
二、以生活为根本, 创设生活情境, 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植根于现实生活, 可以说生活就是科学教学的根, 脱离生活的科学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就是机械的理论灌输, 从而使学生产生畏情心理。这也是学生认为科学课堂难学、知识难懂的主要原因, 从而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探究热情。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探究, 教师就必须要重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以生活为根本, 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真实的生活化情境, 增强教学的真实性与熟悉感, 以此来掀开科学课程的神秘面纱, 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让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探究, 更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并在探究中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科学课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明白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 许多生活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知识。如在学习“奇妙的指纹”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公安人员根据犯罪场所所遗留的指纹锁定嫌疑人进而成功破案, 给学生设下悬念, 激发学生心中的困惑。这样, 学生就会迫切地想知道指纹跟破案有何关联, 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 在学习“热胀冷缩”时, 我询问学生:“学校体育室里有好几个瘪的乒乓球, 现在不能用了。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们恢复原状吗?”学生直摇头。此时, 我告诉学生:“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把这些瘪了的乒乓球还原。”然后, 我将这些球放进装有热水的容器里, 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发现瘪了的乒乓球慢慢地鼓起来了。学生为这一惊奇的现象所吸引,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心中的困惑,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也可以利用热胀冷缩来解释许多的生活现象, 解决许多的生活问题, 更能增强学生的科学应用意识,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激情。
三、以活动为主线, 引导学生探究,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科学探究的主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要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探究性活动,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动脑, 引导学生展开全方位的探究, 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体会探究乐趣。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对师生教学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要意识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充分放权, 但并不是对学生的自主探究不管不问, 而是要发挥主导作用, 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 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彼岸, 走进科学的殿堂。这样,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造, 才能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 才能真正学会探究, 掌握重要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看不见的空气”这一内容时,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相关的知识点, 也没有进行机械的教师演示, 而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索与研究空气的特点。教师应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来思考研究的方法。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所学科学知识, 提出可以用闻、看、听等方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按照前面所提出的方法来展开实验操作。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有序的探究活动, 从而总结出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的、可以流动、可以压缩等特点。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实现了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真正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这样更能让学生学会探究, 爱上探究。
四、以评价为支撑, 实施激励评价, 提升学生探究动力
评价理应成为一种推动学生继续探索的重要力量。为此,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只重结果的评价方式, 而是要建立一种多元激励评价机制, 用评价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 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强大动力。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许多学生尽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有时却不能收到相应的回报。此时如果只是就结果进行评价, 则会打击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会让学生对自己的失去信心, 厌学情绪滋生。但是如果我们更为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看到学生的努力和付出, 并给予及时而必要的鼓励。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失败是暂时的, 只要我们坚持付出努力, 最后就一定会取得成功。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探究动机,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效应, 让评价成为学生不断探究的强大支撑, 成为学生漫长的探究路程中的“加油站”。
一、课前参与,培养兴趣
在科学课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探究的思维。我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等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巧妙地设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让学生主动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有机地展开教学。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在每节课的课前,我巧妙的设计了课前精彩两分钟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收集科学资料,科学现象,科学小实验等内容给全班同学介绍或展示,每单元的第一课我都会向大家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每课的课题,让学生们自己选择课题收集材料,为全班同学做课前精彩两分钟。如在教授《消失了的恐龙》这课时,这名学生精心制作了幻灯片,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搜集恐龙的有关资料,包括恐龙的分类,名称和习性以及科学家对恐龙灭绝所提出的一些假设,通过介绍学生们加深了对恐龙的了解,更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课前精彩两分钟环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而且还锻炼了学生们的口才,增加了他们科学学习的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这短短的两分钟还达到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做个热身运动的目的。
二、课中研讨,自主探究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小学科学课堂的研讨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我的科学课堂上,每个实验现象,每一个实验的结论,都不是我告诉孩子的,而是在给学生们提供必备的实验材料后,由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交流、补充后得出的结果,如《我们周围的土壤》这课,现在的孩子们很难区分土壤种类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带领孩子到校园周围去找壤土、沙土和黏土,比较这些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然后我们还取来了这三种土壤样本,回到实验室,分别在这三种土壤中种上了豆子,观察这三种土壤那种最适合植物的生长,并做好记录。并用剩下的土壤做了渗水性的实验。这样孩子们在探究中,通过生生互动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教材的互动意识,培养了学生敢问、会问、敢挑战的科学学习意识,针对学生们探究中出现的不懂之处我及时的进入,和学生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的体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意识”。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实现了以学定教,即以学生发展的需要定教师的教,以学生发展的质量评价了老师的教,这些都充分的体现了双育人的教学理念,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成长。孩子自主探索的科学课堂令孩子在科学学习中陶醉、痴迷、使每个学生的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愿意为探索自然的奥秘付出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这样的教育使学生们善于思考和分析并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
三、课后延伸,发展兴趣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非全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学生心灵的有效途径。科学学习的课外延伸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我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兴趣小组,在每周五开展一次课外活动。每个月组织全校学生办一期科学手抄报,并把每期科学手抄报中的优秀作品以展板的形式展给全校同学看。每个学期我还组织全校孩子开展一次科学知识竞赛,评出我校的“科技之星”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就要让他们觉得科学并不难,让他们参与进来,观察、探究,体验成功,努力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享受科学课知识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质量,促进科学课教学高效,是摆在我们科学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今后的科学课教学中,我会深入探索,积极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播者,又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塑造者。我们要为自己的科学素养寻求一个坚实的基础,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以胜任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我相信,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一定会起到深远的影响。我也坚信科学学习情趣的培养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条件的影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写作能力低,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孩子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热爱阅读,更多情况下,是讨厌阅读,教师虽然说得口干舌燥,但仍然无济于事。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家长沟通,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1.动员家长多买孩子喜欢的书给他们看,同时引导他们阅读相关的书籍。有些家长买书只考虑这本书对学习成绩有没有帮助,如一课一练、作文集等。事实证明,这种书买得越多,孩子越厌学。
2.每天给孩子定量的阅读任务,完成了给他们奖励。内容引导:以内容为主,孩子看得多了,就有了成就感或者对某方面非常感兴趣,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且慢慢拓展,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3.不断给孩子买书,营造书香家庭的环境。有了读书的氛围,在不干扰孩子阅读选择的同时,也不对孩子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做具体限制,那么,随着家中藏书的不断积累,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阅读。
4.做一个聆听者,分享孩子阅读的感受。当孩子把自己所学知识讲给你听时,不管他表达得是否具体和正确,你都要专注地聆听。当讲到你所不知道的事情时,你要从语言和表情上体现出你的惊喜和对孩子由衷的欣赏,承认我们的无知,孩子就会从我们的“无知”中找到自信和成功感。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给方法。
训练学生学会读书我经常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方法,例如“读书三法”,精读、略读、浏览。我告诉学生《小学生背诵的80 首古诗词》及名人名言之类书籍要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让学生把一篇刚拿到手的文章读三遍:仔细地读一遍全文,圈一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第二遍可以快速地浏览全文。第三遍可以让学生先把要完成的题目读一读,带着问题读。这样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有了好的方法不代表就能形成能力,还需要持之以恒。我经常挤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
三、鼓励学生读书
为了鼓励学生爱上阅读,鼓励学生读更多的书,我每周都从图书室借来几十本书,“奖励”给爱读书的学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大量地广泛地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学生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
永济市中山街学校 杨改萍
我是一名小学科学专职教师,从事科学教学十余年,深知其学科的重要性。不管学校、家长、学生是否重视,我个人认为科学是最重要的一门学科,爱上科学、学好科学一定会让你受益终生!为了让学生改变对科学课的看法,了解它并不是副科,并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我做了以下总结:
一、多看科普读物和视频
让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多读些科普读物,做好笔记,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惑?多看些科普电视节目,比如《是真的吗?》电视节目就很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通过看电视,看现场实验真的获得了不少科普知识,也越来越喜欢上科学。课余闲暇时间,学生会跟我谈论自己所看的《是真的吗?》电视内容,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讲述其实验过程,我的心里甜丝丝的。学生是喜欢科学的,经常看些有益的节目比玩游戏强多了。为了阻止他们不听家长劝阻长时间玩游戏,我也会经常告诫他们,常时间玩游戏,不仅视力下降还会得白血病。告诉他们经常玩手机也会得病,我会告诉他们有专业人士作过实验,手机的辐射对身体究竟有多大的危害。让学生要相信科学。
作为科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多读多看,增加自己的科普知识,对当前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有所了解。虽然多年科学课本上的知识不变,但现实科技在飞速发展,作为科学老师有义务让学生及时了解这些信息。比如我会讲解最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飞天,让他们感觉科技会改变一切,让学生们开启了对头顶浩瀚星空的无限向往,也更加喜欢科学这门学科。科学是如此重要的一门学科,为了将来自己也能为国家的科技贡献一份绵薄之力,现在大家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的学好基础知识,为将来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兴趣是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开端。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的教学家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做:
1、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越来越爱上科学课。
在学习《淀粉与碘酒》一课时,我出示了一张信纸,上面有老师最想对你们说的话。信纸看上去什么也没有,同学们很是疑惑。提示,那利用这节课大家所学到的知识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明白了2 这原来是一封秘密信笺,需要涂上碘酒才可以看到内容。在以前战争年代,有些重要情报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传递。也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写一封给爸爸妈妈的信,看父母能看到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话吗?学生兴致很高,都很期待上科学课。
2、多动手、多动脑,在游戏中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在学习《光》单元时,我和学生一起游戏,亲身体验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也轻松地掌握了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学生印象最深的是,打开多媒体时,有时会有飞虫趴在镜头上面,那么小的飞虫,它的影子投射到屏幕上却是如此惊人的大。也轻松地掌握了物体距离光源越近,影子越大;距离光源越远,影子越小。
三、精彩的课堂导入和实验探究,会让学生迷恋上科学课。
1、魔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磁铁时,我表演魔术《听指挥的小人》,我指挥小人前进、后退。学生们看得入迷了,也想亲自指挥一下,结果小人却不听指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原因吗?我揭开挡帘,告诉学生,小人的脚底是铁制品,老师手上拿着一个磁铁,磁铁朝哪个方向移动,小人就往那边走。学生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原来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学生十分好奇,立即小组合作,用十分地热情投入到实验中去,体验并探究磁铁的无穷奥秘:磁铁可以吸哪些物体?磁铁哪个位置磁 力最大?磁铁有哪些性质?磁铁的南北极如何判断……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一个个解决了疑惑!课堂上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热情洋溢全身心地投入。下课铃响了,学生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偶尔一次和别的老师调换一节课,告诉他们下节上科学课,整个教室都欢腾起来。这时我也好感动,或许学生们喜欢上你的课,才是他们对老师的最大褒奖。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爱科学,也想引导自己的学生们都爱科学、学科学,将来也为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神奇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无限的探讨精神。
在学习《热胀冷缩》时,学生已有很多生活经验,但有些还不是很清楚。如乒乓球踩瘪了,放在热水里泡一会就会鼓起来,这主要是因为空气受热膨胀鼓起来,而不是乒乓球外壳受热膨胀鼓起来。铺地板砖留有缝隙,也是为了防止地板受热膨胀损坏地板。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会热胀,气体的热胀最快也最明显,而固体相对最不明显。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楚、更直接地观察到液体与气体的膨胀,我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一个是装了满满一烧瓶冷水,一个是装了半烧瓶的冷水,分别用插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把它们同时放在倒有相同温度的热水槽中,观察现象。为了便于观察,我给水中添加了高锰酸钾颗粒。实验现象是非常明显,装满冷水的烧瓶液柱在细玻璃管里上升速度较慢,而装了一半水的烧瓶液柱在细玻璃管中上升迅速,就跟喷泉一样。学生通过学习热胀冷缩后,也真是“科学是源于4 生活,而用于生活!” 比如:买来的罐头很难打开,可以微热罐头就很容易打开了;夏天自行车轮胎气不能打得太足以免爆胎等。
四、科学课是好玩、有用的。
科学课要让学生和老师都感受到:玩科学、用科学,才能学好科学。课堂上教师要轻松幽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尊重学生。老师必须捕捉孩子们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课堂上,先给每个组一次发言机会,然后变成抢答,最后压缩成一个发言机会。这让孩子们更珍惜每次的发言,大家会积极投入思考,争着发表观点,反而起到了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何让孩子们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我认为,只有老师喜爱科学,才能带动学生喜欢学科学。老师要争取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有效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在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去实验、去观察、去发现现象。在研究土壤中有空气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推想土壤中是否有空气,如果有,会存在哪里?然后再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想是否正确。大家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没有一个学生闲着。
【摘 要】通过几年的农村体育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体育课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在他们的心目中,体育课就是打打球、下下棋,多数同学都希望上体育就是玩,没事做,如果任课老师按正规的教学内容授课,学生就不高兴了,难以接受,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老师要采取正确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既要完成教学任务,也要让学生开心的接受,开心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更好地完成了体育教学任务,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民主、和谐与亲密的师生关系,不但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同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真诚地热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就能“宗其师,信其道”。反之,师生关系僵化、抵触、紧张、对立,课堂气氛就会冷漠、呆板、消极,就会严重妨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意识。教师只有和蔼可亲、宽容豁达,学生才有可能生动活泼起来。平时我注意和学生拉近关系,经常找学生谈话,经常和他们谈心,经常和他们开玩笑,让他们从心里接受我这个任课老师,到上课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我的课堂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巧设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让他们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三、兴趣第一,方法多样
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不是某种专门附加的东西,而是教材本身„„善于提示已知的东西与新的东西的深刻的内在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诀巧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的学生普遍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比如在上蛙跳这一课时,我首先是给学生做了一个“青蛙过河”的分组比赛活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了起来,使本来就枯燥吃力的蛙跳练习不再让学生感到恐怖,反而很是投入,到最后都根本感觉不到累。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四、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这些都激发了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总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如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又如在游戏换物赛跑中,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对每次练习可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一次提出不犯规为胜,第二次加上谁的队伍排得好为胜,第三次再加上谁跑得快为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来吸引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同样在跳绳、拍皮球活动中,当学生拿到绳子或球时,多么想自由地活动。教师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任务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发挥各自的才能(各种各样的跳法或拍法)。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三、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大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课程安排,突出“体育活动课”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是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满足,从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改变了体育教学中单纯对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体力的身体教育观念。改变了体育教学中教师强制的灌输,学生机械再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通过活动课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一些体育竞赛知识和规则。学生也在活动中体会到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身心,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勇于拚搏的精神。
关键词:体育,中学生,教师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一听到上体育课,顿时精神百倍,但是当教师说出本节课的安排时,他们又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提不起精神,甚至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课堂效果也不理想。笔者不断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有这样的反应呢?通过不断摸索,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种是教学内容的不适应;二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缺乏有乐趣的活动,上课内容老一套,教学手段无变化,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三是教学条件的限制,如无场地、缺器材等。
那么,怎样克服这些困难,使学生爱上体育课,喜爱体育运动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一、增加教学的吸引力
1. 教师的“名气”。
初次见面,学生会猜测教师的业务水平。稍有名气的教师,会利用学生的慕名心理亮出“名牌”。资历较浅的教师则要扬长避短,抑制学生的慕名心理。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学安排在第一堂课,身体素质好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正确、优美、标准的示范动作。在课堂中体育教师就是一个富有艺术才华的表演家,要把学生看做是一群审美高雅,眼光挑剔的观众,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建立内外皆美的良好形象。
2. 幽默的语言。
课堂语言,是师生之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主要纽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句话凸显了课堂语言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提问大胆,不免会出现偶发事件,使教师处于尴尬的局面。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利用教育机智,恰到好处的点拨、幽默的点评,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集中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开启心扉,陶治情操,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娱乐性。
在教学中,教材选择应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尽量采取男女分组练习。男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强,可适当提高要求,并尽量多安排一些高强度的项目,如篮球、足球、器械体操等,女生可适当增加柔韧和技巧项目。任何教材都具有娱乐性,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娱乐性,教材的娱乐性是吸引学生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2.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目前,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动作概念、要领、示范,然后学生随教师进行模仿练习,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
在教学形式方面,笔者针对学生好动、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的特点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效果良好。例如在高年级耐久跑教学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绕着操场跑,学生练习几次后马上会产生厌烦情绪,逐渐丧失兴趣,所以在耐久跑教学中我采用绕标跑图形,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还进行了越野跑比赛,走跑交替;又如在教“齐步走”时,我想到单一的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采用跟节奏走、前脚掌走、顶毽子走、拍手走等形式来完成走的教学任务。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推迟学生疲劳度的出现,而且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动作。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单调,活动很少,枯燥乏味,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教师、学生把体育当成副科,学习体育兴趣淡漠,甚至根本不想学。新课程理念要求让学生学习有用的体育知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那么,体育教学就要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正是生命意识最鲜活最灵动的体现,合作意识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时必须具备的品质。鼓舞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就成为我们体育课生命力之所在。
三、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赏识的语言
威廉·詹姆曾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美。”赞美是个人自我行为的反馈,它能给人带来满足和快乐情感的体验,给人以鼓励的自信。赞美也是一种有效激励,可以激发和保持一个人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表现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于激励,我们一定不要吝于赞美学生。我的体会是,最需要赞美的不是那些尖子生,而是那些长期被压抑、自卑和信心不足的学困生,他们一旦得到教师的赞美,就会自信大增,重新鼓起学习的勇气。
此外,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对他们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益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初中生既有天真活泼、好动随意的一面,又有理智性、自我意识性、主动性的一面。他们求知欲旺盛,向师感强烈。不喜欢教师呆板的教学方法。也不喜欢教师冷漠的态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从趣味着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知识与趣味融为一体,让学生学得好,学得活,学得有趣,即在乐中学,在学中乐。
一、教学方法受活多变
初中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因此,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昂扬、奋发、进取的心理状态。主要做法是:l.课前2分钟用英语提问值日生制度,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课的Everyday Sentences。2.课堂教学中等讲英语,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之中。利用实际生活情景、表演情景、模拟交际情景、直观教具创设情景等形式,帮助学生听懂英语,进而理解枯燥的单词、乏味的句型。3.课堂答问,师生用英语作简单对话。4.组织学生扮演课文熊包,说一说,演一演。5.每节课尾留出5分钟,让学生用英语练“说”。
教句子開始可进行听力比赛,看谁最先说出所听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进而进行单词组句比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教课文,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即兴口头作文、看图说话、组旬成文等多种形式。这样就会把死教材活用,学生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二、师生关系要和谐、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起学生的极大热情参与学习。
教师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把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或是点滴进步。如果你不吝啬“Great!”“You are so clever!”“Excel-lent!”等这激励用语,你会发现学生们对你教学的青睐。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你能分配给他们不同层次的语言任务,让每个人都得到成功的机会,你会发现学生们会因为经历了成功而产生无限的喜悦,自尊和自信都会因此而增强,从而变成一种求知的内驱力。这样,枯燥的课堂就变成充满自由和智慧的互动学习的天堂。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每一个微笑都是学生们学习的动力,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的时候切莫忘了把微笑带进课堂。
三、学习环境要舒适、愉悦
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从4个方面着手。
1.给学生取英文名
给每个学生取一个常见的英国人名,这不仅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增加了一些学习气氛,能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2.给教室装饰
教师可利用宽敞的教室,让学生对其好好地装饰一番。如英语园地、英语比一比等一些小板块内容,增加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处在一个欢快的英语天地中。
3.对自已严格要求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饱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会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4。为学生创设情境
如在教去餐馆就餐的对话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桔汁、梨汁、香蕉、面包等,上课时把它们陈列出来,讲台便成了餐馆的柜台。教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顾客要喝饮料时说:“Could I have some bottles of orange(milk,pear)?”营业员就拿出该件商品回答:“OK。”然后问:“‘How many would you like?”顾客答“’Three。”营业员就拿出顾客想要的东西说:“Here you are顾客说:“Thank you。”表演一遍以后,我再用学生学过的其他食品的单词套用句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台上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就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表演了数遍之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的句型。
四、英语课外活动要丰富多彩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它的延续和深化。英语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应和课堂教学实际紧密联系,但又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重复。否则,课外活动便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安排英语课外活动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知识水平。选用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形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类英语课外活动。
1.感受成功的快乐
年幼的孩子,如果想让他们更多地爱上阅读,父母们就要想一想好的办法。比如,让孩子读一读有趣的儿歌。儿歌大多轻快富有童趣,用简而易记的词语编成,孩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快就可以学会并掌握背诵。孩子会背之后就会信心大增,此时,妈咪再引导孩子阅读,就会激起孩子的兴趣,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会慢慢爱上阅读。
2.选择孩子喜欢的书籍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请孩子爱上阅读,那就要先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选择孩子喜欢的书,从有趣的儿童故事绘本开始,慢慢再过度到其他书籍,或是对孩子语言和词汇有帮助的书籍,最后再到孩子不太感兴趣的文学类作品,散文、小说之类,循序渐进更容易让孩子爱上阅读。
3.多和孩子聊书中的故事或内容
在孩子阅读的同时,妈咪们也要抽时间好好阅读掌握书中的.机关内容,最发是妈咪们提前阅读,然后引导孩子阅读,跟孩子讲一讲书中的精神情节。或是妈咪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阅读,孩子不识字的情况之下,通过看图片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片里的故事或情节,然后妈咪再轻轻给孩子讲解文字内容。妈妈和孩子一起阅读完故事,然后一起讨论,一起分享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让整个阅读过程充分欢声笑语。
4.向孩子请教
每个孩子都很乐于做人,当父母们向孩子请教问题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很开心地帮助父母,即便他们不懂,他们也会很努力自己去搞懂,然后再来教会父母。如果父母常经向孩子请教一些简单的故事内容,孩子们就不得不努力去阅读,只有这样才能给父母讲述相关故事内容,无形之中孩子就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5.榜样的力量
案例分享
有一天,一个搞外科的朋友打电话给我,想请我给她4岁的女儿看看病,说起来也没什么大病,就是孩子不爱吃饭。我说这个病很简单,肯定是吃多了,少吃点,自己就会好的,不用来看。可是他不相信,说孩子已经二天没好好吃东西了,奶奶已经受不了了,一定要过来。
快下班时,一家人都来了,奶奶、爸爸和妈妈,还有一个小女孩子。我一看这个小女孩子,禁不住笑了,孩子长的挺高,可就是太瘦了,难怪奶奶受不了。我拉着小朋友的手问,想吃饭吗,小姑娘说不想吃。我说,不想吃就不吃,好不好,小姑娘听了这话,高兴得直点头。之后,我和大家简单地说了一下食积形成的原因,当着小孩子及所有家人的面,我们约法三章,从现在开始,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形式诱骗孩子进食,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但是,过了吃饭的时间,要是想吃的话,绝对不能给她吃,一定要等到吃饭时间才能吃。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一天只有三餐,一餐只有二十分钟,过时不候,每顿饭所剩下的饭菜要全部处理掉,家中不许备有任何能吃的东西,以保证该计划能顺利进行,该计划为期三天,接着,又给孩子开了4天的中药,管消化的。
孩子已经二天没太吃东西,接着就进入了第三天,孩子被我“解放”之后,再也没有人逼她吃东西,她开心极了,第三天也没吃什么东西,过得十分快乐。到了第四天晚上七点多,大家已吃过晚饭后,小孩子饿了,问奶奶要吃的,奶奶明确地告诉她,饭没了,要吃也要等到明天早晨再吃,这是丛阿姨说的。小家伙无奈,只能忍着,到了晚上八点多,孩子忍受不住了,在床上一边打滚,一边哭叫,“饿死人了,饿死人了。”奶奶说,饿死了也没办法,没有吃的。孩子无奈,只能含着泪睡了。第二天一早孩子就醒了,问奶奶要吃的,然后,就大口小口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孩子每餐都按要求规规矩矩地吃饭,再也没用人管过。二个月后,体重增加了二斤多,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
我们看一下这个孩子有哪些情况,主要就是不爱吃饭,别的毛病还真的没有,不是什么大病。孩子偶尔不爱吃,少吃点就行了,饿不坏的。但家长不放心,怕孩子会饿坏了,一定要坚持喂,不吃不行。刚开始的时候,还能骗进去的,慢慢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吃,家长就采用威逼利诱、甚至恐吓打骂等手段,强迫孩子进食,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孩子真的一口也不想吃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知道,小孩子的各个脏器功能都是不完善的,其程度与老人有相似之处。老人家们知道自己年龄大了,脾胃功能不强,为了自我保护,晚上只是喝点粥而已。怕不消化,平时也能少吃就少吃点,这样胃肠会舒适点儿。但他们从不考虑孩子的情况,一味地认为,小孩子吃的多,才能长得好,所以一味地追求数量,从不考虑孩子的消化能力。时间一久,孩子的消化能力有限,那么,进食过多的食物就会积存起来,当胃肠再也无法完成这样高负荷的工作时,孩子就真的一口也不想吃了,甚至可以出现呕吐、或腹痛,再小点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拉肚子,这个时候家长可真的没办法了。孩子吃伤到了这个程度,也真的该就医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的首要任务,是让他的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之后才是理解和运用。但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15年的时间竟没有爱上祖国语言,不但不爱,而且冷淡,甚至厌恶,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教错了,就严重失职了。
下面,我想结合我过去的教学实践和近些年来我走进教师课堂的感受,来谈一谈语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三个给予
1、给予学生健康的情感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当代教育家于漪说:“生命的闪光莫过于站在课堂上面对着几十双眼睛的时刻。”夏丏尊是在用“心”对待我们的教育,于漪则是在用“生命”对待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热爱我们所教的那一门学科。如果老师自己都不热爱,那你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热爱得起来!
这里说的“热爱”,我姑且把它叫做“职业情感”。当然,这里面还应该包括热爱我们的学生。老师自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影响我们学生的学习,所以作为教师,不要把一些可能伤害我们学生的情感带进课堂,更不能把学生乐于接受却又不健康的情感给予这些幼小的生命!
老师应给予学生健康的文本情感。我只举一个语文文本情感的例子。《背影》写父亲送儿子上车一节,说父亲给儿子“拣定”了一个靠车门的座位。如何理解这“拣定”一语?一些学生认为:这位父亲也太婆婆妈妈了,哪里像个男人?儿子都二十了,北京又去过两三次,需要送吗?需要“拣”(挑选)座吗?面对学生有悖文本情感的困惑,我们的教师应该怎么办?通过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让他们感受到,爱与爱的方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不赞同爱的方式,但我们不能不被爱感动,不能不接受爱,不能不回应爱。父亲在“自己”“失去母亲”的情况下,还要想到“我”“失去祖母”的“难过”。这是怎何等深沉的爱呀!这就是《背影》文本的情感。这种情感,一旦给予了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就势必会联想起自己的父母——尽管父母的打骂是错的,但我们不能不理解他们的爱子(女)之心。他们是恨铁不成钢啊!学生果真产生了这种联想,那他们就已经带着健康的文本情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2、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
我曾听一位老师这样教学标点,他说,带有疑问词的句子就打问号。他还举了一个例子:“他今晚为什么不来?哦,外面下大雪了!”这没有错。那么下面的句子呢?
“我不知道他今晚为什么不来。是不是因为外面下大雪了?”这第一句话里也用了疑问词,可它却不能打问号,因为“他今晚为什么不来”作了“不知道”的宾语(问句失去了独立性,它只是一个短语——宾语),而整个句子又是陈述语气。故,句末只能打句号。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给予学生方法是必要的,但不能错。唯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方法,学生才有可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学生自己读,感动得流泪;老师一分析,眼泪全没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一般人都会这样理解:老师不该分析;学生的眼泪是老师分析没的。由此,一般教师都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课文应该由学生自己来读。果真如此,那还是“语文教学”吗?那还是“语文阅读教学”吗?只让学生自己读,那永远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再者说了,像那种语言凝炼、语意深刻的课文比如《安塞腰鼓》,学生自己读能读得懂吗?所以我以为,一味地强调学生自读也是错的。
语文教学采用哪种教法,不能搞一刀切。同样地,吕叔湘先生的话中,学生的眼泪没了就错了吗?学生的眼泪没了,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在思考老师的分析。这个时候,正是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入理性认识的最佳时刻。走进了理性认识,再从文本中走出来,学生如果再流泪,我想一定会流得更厉害。我这样讲,并不是说,老师一味地分析就对了。像那种整堂课都听不到学生书声的,那肯定是教错了的。首先我们还是要让学生自己读,读出感觉来了,老师再分析。
如何分析?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我们要“努力在每一篇课文中找出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来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
钱梦龙说的“找出合适的”“一个词”,我想,就是常说的找关键词了。也是几年前,我在教《社戏》的时候,其中就用到了这一方法。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社戏“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我问学生:为什么是“屹立”而不是“耸立”呀?学生通过翻词典明白了:“屹立”是高而稳地立着;“耸立”是高而直地立着。戏台是不能说直的,但要稳,不稳,演员就不能在台上舞蹈跳跃。那为什么要高呢?台不高不行,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在船上看戏,几条船就占了河面“一大片”,那么排在后面的船,它上面的人就很难看清了,所以,台要高。像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学会了分析,知道如何学习了。
3、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
我曾在教师课堂里看到两个现象:一个是5分钟现象,一个是齐读现象。
5分钟现象的老师,要求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读完课文,结果,还不到两分钟,老师就耐不住寂寞,叫学生停了下来。更奇怪的是,许多老师都是给学生5分钟——不管课文有多长——好像5分钟是读完一篇课文的标准时间,但结果,又都只给了两三分钟。一篇课文,正常的阅读时间如果需要七八分钟,那你老师只给了学生5分钟,学生怎么读得完?如果连这5分钟都不能保证,那又何谈学生与文本对话?不能与文本对话,这课,还怎么上?学生只有充分地接触语言,才能够感受语言,之后才是享受语言,最后才能与大家分享语言。
说得宽泛些,不论哪门学科,正式上课之前,都一定要让学生把文本看一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第二种现象就更怪异了!一篇课文,还只是刚刚上,老师就要求学生齐读。这怎么齐得了!齐读,只有在全体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达到完全一致的时候,才有可能完成;我说的是有可能。一篇小说,有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多的人物对话,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在学生还没有达到共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齐读,那简直就是一种压迫!如此,学生又怎么可能对祖国语言热爱得起来?
二.两个贴近
语文教学要真正让学生喜欢,让他们学有所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其实就是解读生活。
1、贴近生活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鸟笼里即使搬进一两枝树枝,但‘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世界。”陶行知这是在批评学校教育。他认为,学生如果不能走进社会只是在学校里靠几个老师来教,那教育就决不是真教育。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在我们的学生还不能真正走进社会的情形下,我们的老师还是需要“搬进一两枝树枝”来的。——是“树枝”,是鸟儿们能够接受的树枝,而不是“刺”。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在举一些事例的时候,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才能够接受语文,最终达到热爱祖国语文的目的。比如学习“微不足道”这个词,如果我们将其比喻成“……就像物质中的一个原子”,那就远离了学生生活,这恐怕只有科学家才能感受得到。而如果我们将其比喻成了“……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学生就该喜悦了。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一定还会想起与大海际遇的那段情缘,他们会感到无比幸福,他们会热爱“微不足道”这个词的。——这是与学生生活相等的比喻。而那些没有真正见过大海的学生,他们见过小河啊,他们在电视里看过啊,这样,他们虽然缺少了与大海际遇的情缘,但他们会向往真实的大海,从而对“微不足道”这个词产生热爱之情。这也是很美丽的。——这是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比喻。
2、贴近学生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世界教育名著《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标题!它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着不同于别的学生的个体——他虽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芦苇,但他是会思想的芦苇”(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因此,我们必须走近他,贴近他——贴近每一位学生!
一、积累写作素材
正所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素材根本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学生不爱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写作素材, 在写作时没有内容可写。因此, 要让学生爱上写作, 就要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1. 学会阅读。
阅读与写作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指出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我们要重视学生的阅读, 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在阅读中汲取书籍的养分, 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充实学生的头脑, 增长学生的见闻。
2. 观察生活。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生活的写作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只有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才能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与提炼。观察是思维的门户, 学生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才能撷取细节与资源, 从平凡的人与事中提取有用信息, 成为自己的写作资源, 达到真正地为我所用。
二、丰富写作题材
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限定题目, 这样单一的命题作文, 学生极易产生消极怠慢情绪,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写作思路完全被限定, 只能在教师提前设定的条框里来进行写作, 所写出来的作品千人一面, 没有丝毫的新意与创意。想象是写作的灵魂, 只有富于想象、大胆想象, 才能真正写出具有新意与创意、富有个性化的优秀作品来。因此, 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写作题材, 抓住每一个教学契机, 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 进行各种写作, 让学生拥有无限遐想、充分想象的空间, 释放学生的思绪, 张扬学生的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如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就某个词语、某句话、某个段落来进行仿写、扩写与续写, 阅读后写读后感, 缩写或复述课文等等。在重大节日或是学校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时, 让学生进行诗歌、散文等的写作。让学生为班集体编写班歌、班训。抑或是就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写作, 如上课时突降大雨, 让学生就此观察来写一篇关于雨的文章, 班内出现的好人好事, 让学生就此来写一封表扬信。就社会热点与时事来进行写作, 如卫星升天、环保问题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题材, 这样能够给予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学生可以真正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写进文章, 更能写出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的优秀作品来。
三、改革评改环节
以往的作文评改以教师为主, 往往是教师将学生的作文集中起来逐一进行修改。教师改得辛苦, 但是学生却并不领情, 拿到批改后的文章只是简单一看, 评改根本就没有起到功效。作文的评改是为了让学生认清作文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进行改正, 从而达到掌握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在评改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评改方式, 要让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评改中来, 学会自我修改与评改, 在改中提高写作水平。
1. 自我修改。
历来的文学大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自我修改。曹雪芹“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终成巨著《红楼梦》。自我修改既是对文章的自我完善,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在以往学生写完就急于上交, 没有自我修改的意识。因此, 当学生完成习作时, 我们不要急于让学生收笔, 相反要让学生以读者的身份来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读, 进行文章的自我修改和完善。
2. 组织学生互评。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是评改的主人, 我们要将学生充实到评改的队伍中来, 突出学生评改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互相评改与交流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评价与总结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这样互相评改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同时也是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次重要提升。
3. 学会鼓励与表扬。
尽管学生的作文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是我们要学会发现, 认真阅读, 站在学生的角度与视野来审视文章, 寻找文中的优秀之处, 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加以鼓励与表扬。当然教师并不是一味的表扬, 也要进行适度适量的批评, 要让学生既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又能客观认识自身的不足, 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善用宝宝的味蕾敏感期
宝宝在6个月-1岁的时候,一定要把蔬菜每天都放在副食品中让宝宝来尝试。针对一些气味比较重的蔬菜,可以熬煮久一点,这样可以让气味有所淡化,一次一点慢慢给宝宝尝试。在宝宝刚开始吃副食品的时候,最好一餐只添加一种蔬菜,这样能够减少负担。
2、增加美味的视觉效果
宝宝有的时候不喜欢吃蔬菜很可能就是简单的因为蔬菜的颜色和形状不讨喜,所以在给宝宝准备副食品的时候,也要注意食物的配色不要太暗淡,甚至也可以将食物变成他喜欢的卡通人物或者形象。
3、用鼓励代替强制
当宝宝坚决不吃某类蔬菜的时候,爸爸妈妈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请以鼓励的方式来代替责骂和放弃。虽然宝宝今天不吃这个菜,也许过两天就吃了。另外诱导也是非常好的方式,以胡萝卜为例,可以跟宝宝说:“如果想拥有跟小白兔一样亮的眼睛就要和它一起喜欢吃胡萝卜哦!”
4、把蔬菜切得碎一点
有一些蔬菜的确可能是宝宝非常不喜欢的,这个时候可以把这类蔬菜切碎一点添加在辅食中,或者与甜味的食物混合在一起。对于一些月龄比较大的宝宝,还可以把不喜欢的蔬菜做成馅料,放在水饺里。
5、让宝宝参与做菜的过程
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宝宝对用餐的认同感,甚至可以跟宝宝说:“这道菜你也有帮忙哦!”当然前提是宝宝的年龄足够达到参与做菜的过程。
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玩。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的这种愿望可是说是空中楼阁,是不现实的。
那么,家长如何把握玩和学习的度,让孩子达到良性的学习和娱乐双赢的结果呢?
所谓度,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尺度。有的孩子每天可能需要两个小时的玩乐时间,有的孩子可能更多。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孩子,要想达到双赢,就必须做到两点:
一是保证孩子在学习时,能够看到任务完成后尽情玩乐的希望。如果给孩子制定了满满的学习安排,让孩子看不到尽头,那他学习起来也就没有任何的动力。这种情况下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大人,甚至是熬时间,除了浪费时间、消磨孩子的激情,又有什么用呢?
【如何让学生爱上《科学》】推荐阅读:
如何让学生爱上英语12-02
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07-27
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07-17
让学生爱上设计11-19
如何让学生戒网瘾06-17
如何让学生变得自信10-19
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09-12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12-16
如何让学生走上学习的舞台05-30
如何让小学生学好语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