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题

2023-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农业银行笔试题

农业银行笔试题1

1.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 A.民族性 B.阶级性 C.妥协性 D.包容性

2.2009年1月6日,中国海军护航舰艇编队顺利抵达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亚丁湾位于( )。 A.红海 B.波斯湾 C.地中海 D.印度洋

3.许多国家的著名城市都是沿河而建的,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埃及-开罗-尼日尔河 B.匈牙利-布达佩斯-易北河 C.德国-汉堡-莱茵河 D.法国-巴黎-塞纳河

4.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是( )。 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B.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C.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D.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模式是( )。 A.社会统筹 B.个人账户 C.集体补助

D.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近代著名人士( )的豪言。 A.林则徐 B.康有为 C.苏曼殊 D.谭嗣同

7.在“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的评选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 )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A.荀慧生

B.常香玉 C.王汉伦 D.阎立品

8.下列措施中能够拉动内需的是( )。 A.提高准备金率 B.提高利率 C.降低贴现率 D.降低汇率

9.面对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一般不适宜采取的经济措施为( )。 A.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B.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C.立足扩大内需

D.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10.白居易在登上庐山时写下:“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产生诗中景象的原因是( )。

A.山地土壤贫瘠,桃树开花较迟

B.山地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桃树开花来得迟 C.山地云雾多,桃树开花来得迟 D.山地空气稀薄缺氧,桃树开花较迟

11.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最主要是为了( )。 A.避免因反光而影响驾驶员视线 B.减少空气阻力

C.结构合理,视野开阔.承受冲击力强 D.便于雨水流走

12.磁悬浮列车速度快、无噪声、无污染、无振动,它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 )。 A.信息材料 B.纳米材料 C.智能材料 D.超导材料

13.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贝尔实验室编写了一个名为“磁芯大战”的游戏,游戏中通过复制自身来摆脱对方的控制,这就是( )的第一个雏形。 A.“蠕虫” B.“木马” C。“病毒” D.“黑客”

14.《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以48票赞成、0票反对、8票弃权通过的,是全世界人权事业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重要里程碑。《世界人权宣言》通过的时间是( )。 A.1948年 B.1984年 C.1986年 D.1966年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西亚·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B.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汤显祖的《牡丹亭》则是清传奇的代表作。 C.“家国之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主题之一,唐代杜甫的《春望》和南唐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抒发了国破家亡之痛。 D.诗人经营意象往往匠心独运,徐志摩用“凉风”下的“水莲花”比喻姑娘的娇羞,而舒婷则用“木棉”“红硕的花朵”象征现代女性的独立。 16.在我国远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河姆渡氏族

17.一般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 )。 A.降低温度 B.隔绝氧气 C.增加湿度 D.制造泡沫

18.法律终止生效是法律时间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以默示废止方式终止法律生效时,一般应当选择下列哪一原则?( ) A.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B.国际法优于国内法 C.后法优于前法 D.法律优先于行政法规

19.李某属国有企业的财务人员,私自动用了一笔数额较大的公款去炒股。一个月后被领导发现,其行为属于( )。

A.贪污 B.挪用公款 C.滥用职权 D.职务侵占罪

20.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经营者的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但不得采取的措施是( )。 A.罚款 B.警告

C.吊销营业执照 D.行政拘留

21.某选区在举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直接选举时,应参加选举的选民为25 000人,实际参加选举的选民为12 350人。该选区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最后实际获得选票依次为6 250票、3 500票、2 600票。按照法律规定,选举结果是( )。 A.甲当选 B.乙当选 C.丙当选

D.三人均不得当选

22.我国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是( )。

A.指导、监督、合理控制 B.指导、监督和帮助 C.鼓励、支持和引导 D.鼓励、指导和帮助

23.李某和王某已结婚10年,王某的姑妈将其房屋只赠予王某,并登记在王菜名下,如果李某和王某离婚,该房屋应当属于( )。 A.王某一方的财产 B.李某一方的财产 C.王某姑妈的财产 D.李某和王某的共同财产

24.根据公务员考核的有关规定,连续( )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不称职”等级的公务员将被辞退。 A.两 B.三 C.四

D.五

25.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收基本农田的批准机关是( )。 A.全国人大 B.国务院 C.省级人民政府 D.县级人民政府

第2篇:2009年农业银行笔试题及解析

1.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所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职能转交至:(c)

a 中国银行 b 交通银行 c 工商银行 d 建设银行

2.下面哪些是属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范围:( abcde)

a.发布与履行其职责相关的命令和规章

b.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c.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d.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e.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3.下列属于银监会的监管理念的是:( abde )

a.管风险 b.提高透明度 c.管机构 d.管法人e、管内控

4.银监会的监管目标是监管者追求的基本目标(b )

a(对)

b(错) 银监会的监管目标是监管者追求的最终效果或最终状态:

1、审慎有效监管,保护存款人和消费者利益;

2、增进市场信心;

3、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批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了解;

4、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5.下列属于市场准入的有:( abd )

a.机构准入 b.业务准入 c.法人准入 d.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e.技术准入

6.下列属于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的有:( abcef )

a.政策性银行b.商业银行 c.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d.农村资金互助社e.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f.资产管理公司

g、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联合社(不包括村镇银行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准单位包括各省银行业协会

7.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执行机构是会员大会(b )

a(对)

b(错)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会员大会,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对会员大会负责

8、下列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是:(abef)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a、中国进出口银行 b、村镇银行 c、资产管理公司

d、汽车金融公司 e、交通银行 f、农村信用联合社 h、金融租赁公司

9、国家开发银行所承担的任务是:(b)

a、农业政策性贷款 b、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融资 c、支持进出口贸易 d、支持国家开发项目融资

10、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可以办理保险代理等中间业务(a)

a(对) b(错)

11、按照“一行一策”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首先应该先推进(a)改革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中国银行

12、下面哪家大型商业银行还未在交易所上市(b)

a、工商银行 b、农业银行 c、中国银行 d、建设银行 e、交通银行

13、下面哪家大型商业银行既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a、工商银行 b、农业银行 c、中国银行 d、建设银行(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e、交通银行

14、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是:(a)

a、交通银行 b、招商银行 c、恒丰银行 d、中信银行

15、城市商业银行是在原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并发展的(a) a(对) b(错)

16、1979年,我国第一家城市信用社在(d)成立。

a、广东——广州b、江苏——淮安c、山东——青岛d、河南——驻马店

17、城市商业银行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是:(abd)

a、引进战略投资者 b、跨区域经营 c、体制创新 d、联合重组 e、扩大业务规模

18、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是(d)年批准设立的

a、2004 b、2005 c、2006 d、2007

19、2001年11月29日,全国第一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在(c)正式成立

a、江苏扬州市农村商业银行b、广东潮州市农村商业银行c、张家港市农村商业银行d、甘肃张掖市农村商业银行

20、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向非社员吸收存款,但不可以发放贷款及办理其他金融业务。(b)

a(对)

b(错)农村资金互助社不可以向非社员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及办理其他金融业务、不得以该社资产为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担保

2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e)和(c)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a、存款 b、贷款 c、中间 d、结算 e、零售 f、咨询

22、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是:(b) a、东亚银行 b、日本输出入银行 c、花旗银行 d、汇丰银行

23、下列属于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有:(abd)

a、外商独资银行b、中外合资银行c、外国银行代表处d、外国银行分行

24、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及外国银行分行都可以经营部分或全部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b)

a(对) b(错)

外国银行分行可以经营部分或全部外汇业务以及除中国境内公民以外客户的人民币业务

25、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abdf)

a、信达资产管理公司b、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华夏资产管理公司

d、长城资产管理公司e、中华资产管理公司f、东方资产管理公司

26、我国的信托业已经先后经过(b)次大规模的清理整顿。

a、4 b、5 c、6 d、7

27、1979年,新中国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是:(c)

a、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b、广州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c、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d、中华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28、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服务对象仅限于企业集团成员,但可以向社会吸收存款以及向非成员单位提供服务。(b)

a(对) b(错)服务对象限于企业集团成员,不允许从集团外吸收存款,为非成员单位提供服务

29、下面属于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有:(abcdeg)

a、金融资产管理公司b、汽车金融公司c、企业集团财务公司d、金融租赁公司e、信托公司f、保险公司g、货币经纪公司

30、宏观经济状况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abc)

a、经济发展水平b、经济发展状况c、经济发展前景d、经济发展速度e、宏观经济环境

31、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一般包括:(abde)

a、经济增长b、物价稳定c、国际收支d、充分就业e、国际收支平衡f、提高货币供应量

32、下面哪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所对应的衡量指标是错误的?(a)

a、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应为国内生产总值) b、充分就业——失业率

c、物价稳定——通货膨胀 d、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

33、gdp增长率是反映一国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b)

a(对) b(错)gdp是衡量一国整体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其增长率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

34、我国统计部门公布的失业率为:(c)

a、国民失业率b、公民失业率c、城镇登记失业率d、城乡失业率

35、一般来说,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abd)

a、消费者物价指数b、生产者物价指数c、国内生产总值d、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e、居民生活消费指数

36、在衡量通货膨胀时,生产者物价指数使用得最多、最普遍。(b )

a、(对) b、(错)消费者物价指数

37、下列属于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有:(cde)

a、直接投资b、企业信贷 c、劳务收支 d、汇款

e、贸易收支 f、政府借款经常项目:贸易、劳务(运输、旅游)、单方面转移(汇款、捐赠);资本项目:直接投资、政府和银行的借款及企业信贷

38、在国际收支的衡量指标中,贸易收支(即进出口额)是其最主要的部分。(a)

a(对) b、(错)

39、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是指:(c)

a、繁荣—衰退—萧条—崩溃b、繁荣—萧条—衰退—崩溃

c、繁荣—衰退—萧条—复苏d、繁荣—萧条—衰退—复苏

40、下列属于经济结构的是:(abcdefgj)

a、产业b、产品c、分配d、所有制e、城乡f、消费g、技术h、生产结构i、体制结构j、地区

41、经济结构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主体对商业银行服务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a )

a(对) b(错)

42、下列属于第二产业的行业有:(abf)

a、建筑业b、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采矿业,c、房地产业d、邮政业e、国际组织f、制造业

43、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比较低的原因有:(abc)

a、第

一、二产业的粗放式增长

b、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较低

c、银行服务的需求由于各种因素而受到的限制

d、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观念不强,产品开发程度低

e、银行人员的从业素质较差

44、在我国,推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c) a、生产 b、消费 c、投资 d、供给

45、下列属于金融市场功能的有:(abcdf) a、资源配置功能b、定价功能c、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功能

d、经济调节功能e、市场引导功能f、货币资金融通功能

46、金融市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是:(a)

a、货币资金融通功能b、资源配置功能c、经济调节功能d、定价功能

47、下列哪些属于资本市场的特点(c )

a、偿还期短、流动性强、风险小b、偿还期短、流动性小、风险高

c、偿还期长、流动性小、风险高d、偿还期长、流动性强、风险小

48、我国的货币市场主要包括:(abc)

a、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b、票据市场c、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d、外汇市场e、交易所市场

49、按具体的交易工具类型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abcefg)

a、债券市场b、股票市场c、外汇市场d、交易所市场e、黄金市场f、保险市场g、票据市场h、期货市场

50、金融市场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是按(c)来划分的

a、交易的阶段b、交易场所c、交割时间d、期限

51、场内交易市场又称柜台市场(b )

a(对) b(错)有形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市场或无形市场

52、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b)市场正式形成。

a、债券 b、股票 c、黄金 d、保险

53、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等证券产品为主体,场外市场交易所市场并存的资本市场(a )

a(对) b(错)

54、下列属于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的是:(abcd)

a、大连b、郑州c、上海d、中国金融

55、资本市场是银行流动性管理,尤其是实现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平衡的基础(b )

a(对) b(错)

56、下列属于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的是:(abcdf)

a、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影响会不断加大b、银行风险管理难度会加大

c、会放大银行的风险事件d、会减少银行的资本来源以及优质客户的流失

e、会造成银行体制结构的崩溃f、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57、下列属于短期金融工具的是:(ade)

a、商业票据b、股票c、企业债券d、回购协议e、银行承兑汇票

58、下列既属于直接金融工具又属于长期金融工具的是:(ac)

a、企业债券b、商业票据c、股票d、可转让大额存单e、回购协议

59、可转让大额存单既属于间接融资工具又属于短期金融工具(a )

a(对) b(错)可转让大额存单与银行承兑汇票既属于间接融资工具又属于短期金融工具

60、按投资者所拥有的权利划分,金融工具可分为:(abd)

a、债权工具b、股权工具c、衍生金融工具d、混合工具

6

1、债券的构成要件是:(acde)

a、利率 b、汇率 c、期限 d、面额 e、发行机构 f、发行日期

62、发行金融债券的目的是为了筹措:(d) a、短期贷款 b、中期贷款 c、长期贷款 d、中长期贷款

我国的三家政策性银行是中国进出口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A 安全性 B流动性 C 盈利性

1、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属于.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2、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基金收益每年至少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净收益的90%

3、BSI法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创造一个与存在风险相同货币、相同金额、相同期限的资金反方向流动 4 、我国第一大发债主体是(财政部)

5、一进口商预测外汇汇率可能会上升,为回避未来增加支付金额的风险,他可以采多头套期保值

6、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家黄金交易所是:上海黄金交易所

7、处于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的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8、、当看跌期权的履约价格高于相关期货价格时该期权被称为

A.实值期权

B.虚值期权

C.两平期权

D.欧式期权 答案、A

18.(

)主要指由于汇率变化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 A.交易风险

B.经营风险

C.经济风险

D.会计风险 答案D

19、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是指A.基础货币

B.M0 C.M1 D.M2 答案A

20.“马歇尔——勒纳条件”指当一国的出口需求弹性与进口需求弹性之和(

)时该国货币贬值才有利于改善贸易收支。 A.大于0

B.小于0

C.大于1

D.小于1 答案C

21、我国企业国内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可用于

A.固定资产投资

B.房地产买卖

C.股票交易

D.期货交易 答案A

22、按照有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最高和最低可分别上浮和下浮

A.30%和15% B.30%和10% C.50%和30% D.50%和10% 答案B

23、下面属于财产保险的附加费中的项目是A.营业费

B.监管费

C.保险税金

D.保险赔款 答案D

24.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指(

)不平衡。 A.自主性交易

B.调节性交易

C.经常账户交易

D.资本金融帐户交易 答案A

25、以利率或价格为标的旨在发现银行间市场的实际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期。这是指

A.数量招标

B.价格招标

C.拍卖

D.竞价交易 答案B

26、我国中央银行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

A.货币供应量

B.控制通货膨胀

C.信贷规模

D.充分就业 答案A

27、我国对存贷款利率的结息规则中规定城乡居民活期存款的结息日为

A.3月20日

B.6月20日

C.6月30日

D.9月20日 答案C

28、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须通过其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账户进行清算其账户是

A.临时存款账户

B.存款准备金账户

C.专用存款账户

D.特殊存款账户 答案B

29、下列属于流动负债的为  A长期负债B活期存款C1年期以上的各项负债。

答案B 3 0、信用社对固定资产盘点、清查每年不得少于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答案A

二判断题

1、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答案对

2、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发行。答案对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答案对

4、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担保。答案对

5、本发现以前的错帐进行冲正时填制蓝字反方向凭证冲正不得更改决算报表。对

6、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必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答案对

7、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答案对

8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1年(不合1年)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对

9、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的应由县联社报上一级管理部门同意由县联社负责销毁。对 

10、信用社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从投入使用起计提折旧。错正确答案从投入使用次月起

11、信用社按规定计提的应付利息不计入成本。错正确答案应计成本 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答案对

13、县联社会计主管交接由市办事处财务科长监交。错正确答案应由联社分管主任监交。

14、当日发现的差错原经办人填制红字“当日冲销”凭证办理冲正在原错误凭证上加盖“已冲销”戳记。对 1

5、次年及本年内发现的帐务差错应填制红蓝字凭证办理冲正。对

四英语能力检测

Mr. Chen living next door to us has a habit of drinking. The best present to him, of course, is wine, Now his eldest son brought him a bottle of Mao Tai. He was glad and stared at it for some time, then wrote “105” on the corner of the trademark with a pencil, meaning he had already drunk 105 bottles of the famous wine. Two days later a stranger came. He offered to pay 5 yuan for the empty Mao Tai bottle. Mr. Chen was pleased and sold it. Several weeks later, his second son brought him another bottle of Mao Tai. While examining and enjoying it, he was suddenly terrified—he found “105”—the very mark on it.

1. The story is mainly about _______.

A. two sons of Mr. Chen’s B. wine, the best present

C. the secret of “105” D. an empty bottle worth 5 yuan

2. The story tells that the stranger was a man who _______.

A. took back empties B. produced famous wine

C. promoted (促进) the sale of Mao Tai D. knew how to meet people’s needs

3. Mr. Chen sold his empty Mao Tai bottle because ________.

A. he had already numbered it “105”

B. he knew his second son would bring him another

C. the price offered was high enough

D. he hoped the bottle could be used again

4. When examining and enjoying the wine sent by his second son, Mr. Chen was terrified because he found _______.

A. the wine was mixed with water B. he should have marked it “106”

C. the wine had exceeded (超出) the time limit D. his second son had been cheated

5. According to the story, who do you say learned a lesson? A. The stranger B. Mr. Chen C. His neighbour D. Mr. Chen’s eldest son

参考答案1C 2A 3C 4D 5B

第3篇:中国交通银行笔试题

1:199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 )。

A.贷款限额管理

B.利率管理

C.风险管理

D.准备金管理

2:造成建筑物经济性贬值的核心原因是( )。

A.利用率下降

B.部分闲置

C.实际收益下降

D.客观收益下降

3:预计某资产的年收益额为23万元,剩余可使用年限为7年,折现率为10%,该资产的评估价值接近

A.112万元

B.161万元

C.83万元

D.121万元

4:具有自动清偿性质的贷款是

A.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B.营运资本贷款

C.消费贷款

D.定期贷款

5:在外汇买卖后,所持头寸因汇率升降而出现损失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汇率风险中的

A.交易结算风险

B.买卖风险

C.汇价风险

D.存货风险

6: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利率采取的参考利率是

A.东京同业拆借利率

B.纽约同业拆借利率

C.香港同业拆借利率

D.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7:()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A.货币政策目标

B.货币政策

C.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

8:导致银行贷款出现呆坏账问题的最主要风险是

A.信用风险

B.流动性风险

C.利率风险

D.竞争风险

9:日本采用的操作目标是( )。

A.长期利率

B.银行同业拆借利率

C.贷款量

D.货币供应量

10:中央银行窗口指导的目的是保持

A.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B.商业银行的安全性

C.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

D.商业银行的赢利性

11:某项在用低值易耗品,帐面值为350元,已使用4个月,预计还可使用半年,该低值易耗品的现行市价为1200元,则该在用低值易耗品的评估值为

A.350元

B.600元

C.720元

D.1200元

12:金融监管最根本的目标是

A.保障金融体系的安全

B.保障金融业公平竞争

C.提高金融业的效率

D.保护公众利益

13:从理论上讲,无风险报酬率是受( )影响的。

A.资金的使用成本

B.资金的投资成本

C.资金的取得成本

D.资金的机会成本

14:筑物的价格指数法一般不宜对( )进行评估。

A.大型、价高的建筑物

B.结构简单的建筑物

C.成本资料比较完备的建筑物

D.运用其他方法评估较为困难的建筑物

15:采用价格指数调整法评估进口设备所适用的价格指数是( )。

A.设备进口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

B.设备出口国零售商品价格指数

C.设备出口国综合价格指数

D.设备出口国分类价格指数

16:下列中央银行中,属于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的有( )。

A.中国人民银行

B.欧洲中央银行

C.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D.汇丰银行

17:某混合结构3层楼房,经评估人员现场打分,结构部分为75分,装修部分为80分,设备部分为60分。修正系数分别为G=0.6,S=0.2,B=0.2,则该楼房成新率为( )。

A.74%

B.73%

C.72%

D.75%

18:我国现行税制中最大的税种是

A.个人所得税

B.营业税

C.增值税

D.企业所得税

19:一般说来各国中央银行对发生流动性困难的商业银行

A.会进行紧急救助

B.一般不管

C.会进行指导

D.停业整顿

20: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中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

简答题

21:名词解释:信托财产

22:某人以90元的市价购入一张面额为100元的5年期国库券,计算国库券收益率是多少?(4分)

23:某企业转让浮法玻璃生产技术,经搜集和初步测算已知如下资料:该企业与技术购买方共同使用该生产技术,双方的设计生产能力分别为700和300万标箱;该技术的开发研制成本为200万元,已经使用两年,尚可以使用6年,两年的通货膨胀率累计为6%;该技术使用权转让后,由于失去了现有及潜在的全部或部分产品销售市场即盈利机会,而可能造成的年经济损失现值为60万元。该技术转让时先收取最低收费额,以后再每年从买方的销售收入中分成2%,直到该技术的经济寿命到期。预计每标箱的价格为200元。折现率为10%,所得税税率为33%。试评估该技术的价值。(以万元为单位,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数)

24:某企业将一张面额为100万元还有3个月到期的商业票据向其开户银行办理贴现,银行规定的贴现率为6%,问该企业可获得多少贴现付款?

25:某冰箱厂2003年5月份销售电冰箱1500台,每台出厂价2574元(含税),当月的进项税款343000元,计算该企业当月应纳增值税。

第4篇:2011招商银行笔试题

二. 判断正确与错误(每小题1分,共10分)。1. 经济发展的商品化是货币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商品化不一定等于货币化。( )

2. 商业票据不能作为信用货币的形式。( )3. 格雷欣法则是在金银平行本位制中发生作用的。( )

4.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证券行市也上升。( )5. 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区别于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 )

6. 银行和保险业务收支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属于资本项目。( )

7. 现金漏损与贷款余额之比称为现金漏损率,也称提现率。( )

8. 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9. 基准利率一般属于长期利率。( )

10. 通知放款是商业银行之间的短期资金拆借。( )

三.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 10分)1.中国di yi 家现代银行是 ( )

A 汇丰银行 B花旗银行 C英格兰银行 D丽如银行

2. ( )膨胀是引起财政赤字和银行信用膨胀的主要原因

A消费需求 B投资需求 C社会总储蓄 D社会总需求

3.银行持有的流动性很强的短期有价证券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 )

A第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 C 第三道防线 D 第四道防线

4.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的制度是( ).

A单一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持股公司制 D连锁银行制

5.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提出的确定一国国际储备量的指标是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 )个月的进口额。A 三 B六 C九 D 十6.下列属于消费信用的是( )

.A直接投资 B 银团投资 C赊销 D出口信贷7.金本位制下, ( ) 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 .A 货币含金量 B铸币平价C中心汇率 D货币实际购买力

8.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营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是( ). A国际开发协会 B国际金融公司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国际清算银行9.属于管理性金融机构的是( ).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专业银行 D投资银行10.属于货币政策远期中介指标的是 ( ).A汇率 B超额准备金 C利率 D基础货币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有( ).A信用风险 B资产负债失衡风险

C来自公众信任的风险 D 竞争的风险 E 市场风险

2.按照外汇支付方式划分的汇率是 ( ).A卖出汇率 B买入汇率 C信汇汇率D 票汇汇率 E 电汇汇率

3.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银行吸收资金的业务,即形成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它包括 ( ). A银行贷款 B存款负债 C 现金 D 其它负债 E存放同业存款

4.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

A简单的价值形式 B等价形式 C扩大的价值形式D相对价值形式 E货币形式 F 一般价值形式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国家储备一般有( ).A黄金储备 B 外汇储备 C在IMF的储备头寸D欧洲货币单位 E 特别提款权6.当代金融创新的成因有( )

A 经济思潮的变迁 B需求刺激 C供给推动D对金融管制的规避 E 新技术革命的推动7.社会总需求是由 ( ) 组成的 .A消费需求 B 税收 C 政府开支D投资需求 E进口

8.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 ) 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

A同业拆入 B发放贷款

C办理贴现 D吸收储蓄存款 E投资9.私募发行的优点为 ( ).

A 手续简便 B筹资迅速 C流动性强D推销费用低 E要求的投资报酬率较低10.商业票据流通转让的过程包括( ).A 背书 B 承兑 C 托收 D汇兑 E贴现

五、 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0

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 资本与金融项目—反映的是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2. 贮藏手段—贮藏手段是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

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贮藏手段是在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3. 证券交易所—是专门的、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4. 出口信贷—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信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5. 浮动利率—是指在整个信贷期限内,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二、 判断正确与错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每小题1分,共10分。答对一题给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答不给分)

1.√

2、X

3、X

4、X

5、√

6、X

7、X

8、X

9、X

10、√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每小题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括号内)

1.D 2.B 3.C 4.B 5.A 6.C 7.B 8.B 9.B 10.C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数目不等的答案正确,请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ABCDE;

2、CDE;

3、BD;

4、ACEF;

5、ABCE;

6、ABCDE;

7、ACD;

8、ABCD;

9、ABD;

10、ABE

五、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优点:(1)灵活便利;(2)安全性高;(3)规模经济。(3分)局限性:(1)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2)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3分)

2、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它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1分,以下5点各1分)

(1)代理国库;(2)代理发行政府债券;(3)为政府筹集资金;(4)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种国际金融活动;(5)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为:

(1)金融机构全球化,含义(1.5分);(2)金融业务全球化,含义(1.5分);(3)金融市场全球化,含义(1.5分);(4)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含义。(1.5分)

4、金融工具一般具有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3分)

金融工具的发行价格可分为两类: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和间接发行方式下的发行价格。前者包

括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后者包括中介

机构的承销价格或中标价格,投资者的认购价格。(3分)

六、计算题(6分)

单利法 10000+10000×5%×5=12500 (3分)复利法 10000×(1+5%)5=12762.8 (3分)

七、论述题(15分)要点:

1.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3—5分);2. 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3—5分)3. 我国现阶段已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指出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3—5分)

(答案要点给基本分,视发挥情况酌情加分)

Bank statement 银行对账单 Current deposit 活期存款 Telegraphic transfer 电汇 Discount Rate 贴现率 Open-End Fund 开放式基金 中国招商银行 China Merchants Bank 信用卡 Credit Card 浮动汇率 Floating Rate 利率 Interest Rate 货币政策 Monetary Policy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CIF的风险转移点:货过船舷 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赫茨伯格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将:

提高贴现率将:货币供给量减少,利率提高 赫兹伯格的保健因素(判断对错)

面对金融危机,我国采取的措施以及银行业采取的措施?

第5篇:银行笔试题大总结

论述1.试述现代经济中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关系。

答: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融通资金,不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由此筹集的资金具有可以长期使用的特点。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发展。

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为多。(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比间接融资为大。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2)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多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由此可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的两种方式,是调节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资金余缺的方式,两者均以信用为基础,相互补充,满足不同债权人和债务人的需要,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是金融市场不可缺少的因素。

2.阐明多种信用形式并存对我国银行经营改革的积极影响。

现代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关系无处不在,普遍于生活多方面及再生产的全过程,其规模和结构日趋扩张和复杂。

信用的形式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的重要手段。银行信用是指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媒介、以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为借贷对象或载体所形成的信用。银行信用包括债权人债务人通过股票或债券在金融市场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直接融资和债权人债务人通过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的间接融资两种方式。

此外信用形式还有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国家信用是国家以发行国家债券为主要工具向货币所有者筹集资金用于弥补赤字、发展经济、调节经济生活。消费信用是指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满足其消费方面的货币需求的信用,它能刺激生产、引导消费、调节经济、完善融资结构从而提高融资效率。

从1953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以后,便开始了“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大一统”的银行体系模式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的银行,各分支银行按总行统一的指令和计划办事,严格监督和保证中央高度集中的计划任务的执行和实现,这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首先是突破过去高度集中型的金融机构体系朝多元化体系方向改革,接着从1994年开始围绕“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原则以及进一步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信用的规模日趋扩张和形式日趋多样,对银行经营的模式和服务内容要求越来越高,也促进银行经营改革的快速推进。

3、 如何理解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

答:国家信用是伴随着国家机器的形成所产生的一种古老的信用的形式,即国家举债。在现代社会中,从国内筹款是内债,从国外筹款是外债。不论内债或外债,在经济生活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家债券。

国家可以对内负债,也可以对外负债。国家国债有调节经济和弥补财政赤字等功能,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要全面认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先得正确分析观念问题。从内债在我国的开展过程看,国家信用开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打破观念束缚的过程。我国曾经是不允许举行国家信用的国家,并将即无内债,又无外债奉为社会主义财政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只有在54年—58年作为权宜之计发行国家信用,58年以后即停止,到68年结束还本付息,宣布即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并长期奉行这种政策。改革之初,我国开始打破传统的国家信用观念开始举债, 81年开始恢复国内债务,82年开始恢复对居民个人的债券发行,但由于观念上的束缚和认识上的不足,并刻意划分与西方国家的国家信用的区别,国家不允许债券转让,到85年开放了二级市场,开始贴现,但奇高的贴现率实际上阻止了贴现,导致国库券在黑市流通,损坏了国家信用,损坏了老百姓的利益,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总体来说,80年代国债的开展极不科学,主要表现在国债的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均很高,国债的功能主要服务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当时条件下,发行国债只是权宜之计,没有想发展国家信用。90年代开始,国债的发行开始与优越性脱钩,开始比较科学看待国家信用的开展,90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地开展国家信用。从正确看待新债补旧债的循环来说,新债补旧债,意味着一笔旧债可以永远不还或延长了旧债的使用期限,只要国民收入增长年复一年的增长,债务收入可以年复一年的提高。

要全面认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负债比例的指标有两个:债务依存度,国际警戒线是20%,中国这个指标超过20%,应该控制国家信用;债务负担率,国际公认警戒线是60%,中国自开展国家信用以来,最高的债务负担率为18%,从这个指标看,中国的国家信用大有余地。因此,不能单纯地采用国际公认警戒线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国家信用开展不能简单等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状况,我国国家信用的开展完全有条件。国家信用问题在经济范畴讲,是合理存在的。

要全面认识国家信用在我国的开展,必须认识到在信用经济条件下,国家信用的开展,是以信用为前提,以偿还能力为前提,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实力为前提。从我国外债开展的过程看,我国在80年代先运用外债,由于理论上的不统一和观念上的束缚,运用外债方式有问题,如80年代中期的提前偿还外债,对以后利用外资打下隐患,影响到80年代中期到94年近10年时间内,无法争取到低息贷款或优惠贷款,使得外债结构极不合理。而后,以信用经济理念,来看待国家信用问题,逐步摆脱了被动情况。现在我国外资利用情况非常好,是世界上第二大利用外资的国家,主要是由于中国有强大的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

论述题4. 我国在确定利率水平时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 马克思认为利息是部分剩余价值,利率变化应在社会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变化。西方经济学主要观点认为利率变化取决于供求对比。 我国确定利率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1、社会平均利润率状况。平均利润率要按大多数企业能够承受水平来确定(即变通执行)。但如何确定一个绝大多数企业能够承受的水平是个难题,特别在企业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十分紧迫。

2、资金供求状况,这不是目前主要考虑因素,但将是未来改革取向,利率取决于民间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因素,利率浮动范围将加大,逐步从官定利率占垄断地位走向以供求关系决定利率。

3、国家经济政策的要求,引导市场利率体现国家政策要求。

4、物价水平的变动,官定利率追随物价水平,也间接考察市场供求状况。

5、证券市场状况。利率和证券价格水平呈反向变动。

6、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主要是针对外汇和利用外资考虑。

7、考虑银行利益。

论述题5:如何理解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所应具备的理想条件?

就市场经济总结出来的理论,金融市场实现其功能归结为必须具备两个理想条件:完整的信息和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

完整的信息指金融交易的买卖双方均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以便根据它们进行决策。但信息有其非主动性、随意性、不规范性、滞后性、不连续性及虚假性。即使加强了会计监管规范了市场在信息披露方面的管理,任何严格的信息披露法规和任何先进的信息传递组织和技术装备也不可能保证给市场提供真正“完整”的信息。同时,姑且不说实际难以避免的真伪信息杂陈,就算全是真的信息,买卖双方所获得的也往往是不对称的信息,从而使买卖双方不能处于同等的决策地位。虽然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参与者披露自身有关的理想状态,还有不小的距离。至少到目前为止,还难以证明,只要有了完整的信息,就可以消除金融市场波动以及不时爆发的动荡、紊乱和危机。

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是指价格水平的形成除取决于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竞争均衡外,不受任何力量干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需要由真实、及时、充分的市场所有相关的信息所决定。似乎这样就可以形成对价格有充分弹性的市场。但任何均衡价格的形成,包括作为资金“价格”的利率在内,通过交易场所资金供求变化而决定,都只能是一个趋向。是在均衡点周围摆动,并且也不能排除远离均衡点的可能。相应的,资金的分配也不会由于具有对价格的充分弹性而像设想的那样“优化”,那样“有效益”。同时,因为商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不能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所以利率自由化也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增加由市场决定的比重。

这两方面完整的信息是核心,充分准确的完全由市场决定的价格需要有完整的信息为基础,这是金融商品特殊的价值决定方式。但是金融市场要实现其功能,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不可能具备那样理想的条件,而且还必须以社会难以避免的损失为代价,要以理论为指导,不断渐进式的改革。

论述题6. 论我国现阶段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及管理的必要性

理论界已经提出中国应发展“混业经营”,而且许多金融机构也已经出台了一些新举措,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已初见端倪。建议本题改换成,试分析在我国实行金融混业经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或与论述题7合并。

答: 在金融运行中,银行业与证券业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呈现出十分复杂的互为影响的关系。如何促进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协调运行,从宏观上看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效率和宏观金融体系的稳定,从微观上看则决定着银行业与证券业发展的方向。

世界各国的金融当局,依据各自不同的国情,立足于促进银行业与证券业的协调发展,分别采取了混业经营或分业经营的运行模式。分业经营是指银行业与证券业相互分离,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经营,其特点是银行与证券两种业务严格分开。 我国现阶段实行金融混业经营还缺乏许多必要条件,表现在:

(1)以“产权清晰、职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标志的现代企业制度还远未建立。我国的企业目前还是国有经济占主体,长期在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下经营,造成产权不清晰、权职不明确等诸多体制上的问题,同时,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管理很不科学。

(2)我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全部属于国有企业,其存在及经营必须是以宏观效益为主导,即使是发生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矛盾,也应是微观效益服从于宏观效益。国内的银行制度还不是现代银行制度,如果让其混业经营,在缺乏自我约束、科学管理的条件下,其经营风险之大可想而知。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其在国内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实行混业经营容易形成金融市场的垄断,产生不公平竞争,可能会招致新的更大的金融风险。

(3)发展极不成熟的证券业。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不过十年,想一下子摆脱、打破中国四十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困难而艰巨的,不可能一步而成。证券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混业经营就缺乏成熟条件。

(4)宏观金融监管极不完善。目前在分业监管中仍存在监管不善、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等的问题,证券欺诈等行为屡有发生,在这前提下谈对混业经营进行宏观监管不现实。

(5)法制极不健全。现有金融法规仍不够健全,在法制上仍然存在漏洞,并存在执法不严等等问题。

(6)我国证券业的起步虽然是由银行经营证券开始的,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完善,风险较大,居于主体地位的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主体,金融当局监管的监控能力也尚待提高,由此决定了我国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模式。

另一方面,目前的分业经营与严格的分业监管同样存在许多问题,经营与监管极不规范,互相之间又恶性竞争,缺乏统一管理。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仍然要坚持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格局。

论述题7 论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答:银行经营全能化,也有综合式银行之称。是指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业务,包括各种期限和种类的存款贷款和全面的证券业务等。世界上采用全能式商业银行模式的国家以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为代表。

银行经营全能化的优点有:

1.通过全面、多样化业务的开展,银行可以深入了解客户的情况,有助于做好存款贷款工作。 2 借助于提供各种服务,有利于银行吸引更多的客户,增强银行的竞争地位。 3 可以调剂银行各项业务盈亏,减少乃至避免风险,有助于银行稳定经营。

综观全球金融发展,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的趋势势不可挡。即便是原先实施分业经营最为突出的美国和日本也已走上了全能化、综合化经营的道路。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在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下降,迫使它们不得不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

2吸收资金的负债活动的结构发生变化,可以获得大量长期资金来进行更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长期信贷和投资活动。

3在上述情况下,国家金融管理当局也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业务分工的限制。

实现商业银行经营全能化发展的途径则有:

1 利用金融创新绕开管制,向客户提供原先所不能经营的业务。 2 通过收购、合并或成立附属机构形式渗入对方业务领域。 3 通过直接开办其他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业务实现综合经营。

尽管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有着诸多优势,我国银行目前若要向全能化经营方向发展,还面临着种种条件的不成熟。归纳起来,需具备的外部条件有:

1 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是金融运行的微观基础,只有建立了真正的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为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提供一片健康的土壤。反之,如果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自我激励机制,一旦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承担巨大的货币风险。

2 成熟的证券业

证券市场应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为银行全能化经营及时地提供市场动态信息,帮助银行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同时证券市场也是全能化经营的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活动领域。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既包括了作为市场主体的券商、投资者、监管者和上市公司的成熟,也要求交易法则、投资思路、投资行为和监管活动的成熟。但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不过10年,正肩负着打破解放来运行了40多年的旧体制的重要任务。就目前来看,投机远大于投资,远未实现成熟化。

3 完善的宏观金融监管

作为金融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宏观金融监管应为银行经营提供一合理高效的运行环境,确保全能化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目前我国的宏观金融监管还很不完善,无论是在措施方面还是手段方面。虽有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银行、证券业和保险业进行分业监管,但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监管效果。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大量银行违规资金流入股市,众多的上市公司造假帐,保险业则面临着偿还危机。如此种种,无不体现了宏观金融监管的薄弱与不力。

4 健全的法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为金融运行起到了保驾护行的作用。只有真正实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全能化的金融运行才能顺理成章。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里的立法还很不完善,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等少量法规。其他多通过央行制定规章制度来指导银行运作。这种情况下,势必存在诸多的立法、执法方面的空白与不力。

除了上述外部条件外,我国银行业经营向全能化发展还有一重要的内部条件,即必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为目标。要求银行真正具备内在的自我激励和自我表现约束机制,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而不是象目前这样的局面:四大国有银行的资金,人事均受制于国家,一旦银行的微观利益与国家的宏观利益发生冲突时,必然以牺牲银行利益换取国家利益。事实上,我们国家的四大国有银行已承担了相当的改革成本。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是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的。所以只有打破这样的格局,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向全能化发展。

论述8:试析我国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目前的约束条件

答: 我国在解放后, 改革开放前, 商业银行系统长期处于 “大一统” 的管理体制下,造成资产结构单调, 经营业务主要以贷款为主,而贷款又重要局限在短期和有偿性投放范围,从而导致银行业务形式单调. 1. 商业信用严重不规范性, 给我国银行业务多样化发展造成很大的约束. 解放后银行信贷工作中曾长期讲计划性、物质保证性和按期归还性三个原则。其实,这是在吸取前苏联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除基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计划性原则外,实际上与真实票据原则有一脉相承之处。正因为贷款局限于短期和有偿性投放范围,致使银行资产业务形式单调。改革开发以来,商业票据业务和证券业务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开展,资产业务单调的格局因而得到改善。但是,由于长期杜绝商业信用,到90年代初,我国商业信用的规模依然不够大,票据也不规范,当事各方完全不讲信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贴现和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由此看来,规范商业信用便成为我国银行业务多样化改革的前提。 2. 商业贷款的单一性, 我国商业作为从事金融业务的经济组织,在经营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但由于长期处于“大一统”银行体制下,资产结构单调,主要以贷款为主,贷款对象大部分是国有经济的企事业单位,相当部分具有长期投资性质,而银行的负债又以存款为主,具有很强的被动性。在流动性、安全性上存在很大的危机,而且效益性较为低下。另外,银行在进行贷款时,由于与企业在长期往来关系,使贷款业务带有感情色彩, 3. 在我国开展信贷消费存在一些不理想的约束条件:①银行信贷工作者素质跟不上要求,消费信贷要求信贷懂技术、经济、经营的全面人才;②仓容不足,中国的银行基本没有自己的仓库,造成一批物质多头抵押,容易给银行造成损失;③理论准备不充分,认识不统一:a,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是追求微观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还是国家体现宏观效益的工具。b,如何开展物资抵押贷款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冻结封存适销对路的物资,是否是对财富的浪费。

论述9 商业银行之所以能够派生存款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制约其存款倍数扩张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基本条件有3点:

1、部分准备金制度,不是100%的准备金制度;

2、转帐结算(活期存款吸收),若全是现金结算则不存在派生存款;

3、基础货币的获得,货币制造的主体在央行。

制约其存款倍数扩张的因素是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的: K=△D/△R=1/rd+c,+e,+rt*t,

1、法定存款准备率(rd)发挥着重要作用,央行可通过调整rd等行为直接制约派生存款大小。

2、现金漏损率(c,)、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和有关定期存款准备率的大小都制约着派生存款的大小。(1)存在着现金漏损现象,使银行系统的存款准备金会减少,也使银行由吸收存款而可扩大贷款的资金相应减少,由此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2)银行并非一定会将超额准备金全部贷出。为安全或应付意外之需,银行实际持有的存款准备金总是高于法定准备金。(3)存款分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准备金也应该分活期存款准备金和定期存款准备金,活期存款中还有rt*TD/D的部分不能成为创造存款货币D的基础。上述商业银行和个人行为都制约着派生存款的大小。

3、 企业、个人等客户的行为也制约着派生存款的大小。并非银行任何时候总有机会将可能贷出的款项全部贷出,在经济停滞和预期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即使银行愿意多贷,企业或个人也可能不要求贷款,从而可能的派生规模并不一定能够实现。

论述11. 试结合派生存款中对乘数(K)的修正,谈谈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的意义。

首先谈一下派生存款。在支票存款转帐系统的条件下,当银行根据经验按存款的一定比例——假设是20%——保存铸币存款时,10000元铸币的存款,可使有关银行共发出40000元贷款,再把最初10000元存款包括在内,则共可以产生50000元存款(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从先后顺序来说,10000元是最初的存款,40000元是由于有了最初的存款才产生的。因此,通常把最初的存款称为“原始存款”,把在此基础上扩大的存款称为派生存款。

在讨论派生存款概念的基础表述中先假定存在3个假设条件:(1)银行不留存超额准备金, 即超额准备金率为零;(2)全部交易以结算方式进行,不提现,即现金漏损率为零;(3)全部存款为活期存款。

在此基础上:(1)原始存款;(2)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3)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这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D=R 1/ r 式中,D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R为原始存款;r为必要的铸币库存对存款的比率。由此,我们引出乘数K的概念:K, 派生存款倍数, K=D/ R=1 / r , 所以 R=D r

为更加符合现实状况,我们对乘数K进行修正: (1) 加上超额准备率 e R=D r +D e = D ( r +e ) ,所以 K=1/ r+e (2) 加上备付金比率(防止提现)c R =D r + D e + D c=D ( r+e+c) 所以 K= 1/ r+e+c 由此可看出派生存款倍数K在不断减小,现实生活中由于还有定期存款,我们还要继续修正。

R = D r + D e + Dc +D Dt /D4 rt

= D(r+e+c+Dt/ D4 rt )

K =1/ ( r+e+c+Dt / D4 rt ) ,其中rt为定期存款准备率,Dt/ D4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K进一步变小,所以吸收定期存款越多,派生存款倍数越小。但要注意到这里“K”是指活期存款扩张倍数而非整个扩张倍数。

根据对乘数K的修正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银行吸收定期存款的意义在于:

(1)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虽然活期存款扩张倍数会下降,但银行存款总额会得到极大扩张。

(2)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银行的贷款规模可以扩张,从而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 (3)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就可以少留,更有利于贷放。 吸收定期存款越多,现金漏损将减少。因为针对同一“漏损率”,活期存款少则现金漏损少。

12.从中国国情出发,阐明我国实行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答:间接融资: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聚集资金年度,它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放资金角度,它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来筹集资金方式为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是指货币供给者和货币资金需求者之间直接发生信用关系,货币资金需求者自身直接发行融资凭证给货币资金供给者。

我国的融资结构处在金融主导型的总体格局下,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上升,但仍以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各有优点,也各有其局限性:

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融资条件,实现资金融通;(2)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面对直接债权人的监督,有利于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筹集到长期使用的资金。 直接融资的局限性在于:(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2)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融资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个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2)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多样化,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其主要局限性在于:资金供求双方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供求双方的直接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是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

我国目前资金供应的现实情况是,在长期“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下,银行在企业经营资金供应方面长期占据垄断地位。而且我国资金供应来源主要是储蓄业务,银行以其众多网点的优势,吸纳了大部分的储蓄资金,所以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金融市场在逐渐发展、完善,金融工具在不断丰富、多样化,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上升,但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 建议补充我国间接融资的现状

论述题

13、 试析居民储蓄分流之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答:

一、居民储蓄分流及其原因:

1. 居民储蓄分流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一个特定范畴。它是相对于中国曾经的“大一统”银行信誉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银行垄断信用而言的,是指每年新增的居民储蓄,除了一部分继续流入银行形成储蓄存款,其他部分分流到股票、债券、保险单及外汇等其他信用形式工具上去。

2. 储蓄存款分流的主要原因:

(1)利率连续下调。从1996年5月以来,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下调利率(数据不含最近一次的调整),如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为例,已明显低于美元、欧元等国际通货的利率水平。连续和大幅度的利率下调,降低了其它因素的影响作用,使储蓄存款减少的实际效果逐步体现出来;

(2)恢复征收利息税。国务院决定自1999年11月1日起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等于第八次降息。如1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扣除20%的利息税后,仅为1.8%。从某种意义上讲,征收利息税比降息可能产生更大的分流储蓄存款的效果。降息给人的感觉是居民从银行得到的收益减少了,而征税的感觉是居民“应得的利益”被拿走了,因而后者比前者更能促使人们调整资产结构,寻求新的资金去向;

(3)存款实名制的酝酿和实施。2000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个人存款实名制,使一些来历不明的存款大量转出,加速了储蓄存款的分流。

(4)储蓄存款收益率的下降,促使居民手中的资金寻找其它投资渠道,促进居民投资观念的转变,而这又反过来加速了储蓄存款资金的分流。此外,消费信贷的推出,促进了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也加速了储蓄存款资金的分流。

3.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居民在存款之外,获得了种类越来越多而且是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金融投资机会,股市投资、国债投资和外币存款,就是其中最主要的3种。2000年,全国凭证式国债累计发行1900亿元,同比多增371亿元;居民外币储蓄存款全年增加176亿美元,同比多增35亿美元(折为人民币约合1500亿元);而股票市值在这一年已经接近5万亿,可流通部分也超过2万亿。

二、居民储蓄分流,它主要作用于对我国融资格局的影响及对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 1. 对融资格局的影响

只有居民储蓄分流了,才能形成融资形式多样化的格局,能最大化地满足融资双方意愿,但要注意分流的度以间接融资占主导为主线。

(1) 从宏观上讲,如新增的居民储蓄如果正常分流到我国股份市场上去,会使股份信用大大发展;如果正常分流到保险市场上去,会使保险信用大大发展;如果正常流到国债市场上去,会使债券信用大大发展,同样正常分流到外汇等等市场上去也使促进相关信用的发展。

(2) 从微观角度看,储蓄存款收益率下降了,促使居民手中的资金寻找其它投资渠道,如去做外汇等投资,由于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十分健全,将使一部分居民去买了商业保险,等等类似的情况一方面会促进居民储蓄分流,另一面丰富了居民投资与保障。

(3)总之,居民储蓄分流将大大改善中国的融资格局,形成融资方式多样化,最终提高融资效率,对我国经济金融日益成熟有深远的意义。

2. 对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主要从三方面分析) 负债问题角度分析:

(1) 负债业务推动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有利于中国多样化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形成,从而有利于银行主动负债业务的开展。

(2) 主动负债业务的开展改变了单调的银行负债格局从而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储蓄存款分流,改变了银行存款结构,但由于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十分健全,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士都因未来的生活保障首选储蓄,以及百姓投资金融通道不畅等各种因素影响,存款量的减少不会对银行的各种业务产生太大冲击。相反,银行则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因为储蓄分流是建立在多种信用工具、多种信用形式并存基础上的。宏观总体来看,它将使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多样化,同时分散风险,提高收益。

(3) 但是应该看到分流的结果必然使银行稳定性资金来源的比例下降,所以根据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包袱(主要指不良贷款)很重的现状,因此要注意居民储蓄分流的力度,不能过快,必须循序渐进。

由于我国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居第一位,虽然现金与存款都是银行的资金来源,但存款下降将会使银行资金运用下降,导致银行收益下降,储蓄分流将使银行经营面临严重考验。如果储蓄分流过快,必然使银行资金来源骤减,从而削弱其信贷支付能力,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资产问题角度分析:

(1) 同上一样,从资产业务角度,居民储蓄分流有利于银行开展再贴现业务,有利于银行开展投资业务,有利于资产业务多样化,规避风险,提高效益。

(2) 但根据中国银行业现状,一定要注意银行的巨大不良资产,所以分流不能过快,必须循序渐进。

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角度分析:

居民储蓄分流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银行中间业务的新业务的开拓提供了前提(如银行、证券结算问题),不仅可以提供原生而且可提供衍生工具,从而为银行规避风险,开辟了新的利润来源。

居民储蓄存款分流变为手中现金用于消费,则为银行开展私人理财和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及表外业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银行还可通过多种业务的开展,建立多种安全保值、让老百姓喜爱的投资品种,使储蓄存款中的部分资金能适当转化为长期债券、各类保险等稳定性较强的金融资产形式。也就是说,银行可通过改变资产结构,替代公众货币分流,这样,一方面分散部分过于集中的银行储蓄资产,另一方面分散居民资产的风险,也可防止一些非法集资活动的出现。

在短缺经济时代,资金供不应求,资金规模越大,银行效益越好。现在不同了,随着存款分流,银行本应转向以发放贷款以及完善金融服务为立行之本,但由于在这方面缺少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及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较高和银企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等因素,使得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大多以规避风险为主,面对存款分流,银行在这方面也应该是有潜可挖的。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小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已处于重要地位,而与之配套的中小金融机构却面临窘境,存款分流的另一方面是有限的存款正在向国有大银行集中。由于资金来源的减少,这些机构的市场占有率也会遇到阻力,这迫切需要管理部门在货币政策上有新对策。

总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发挥储蓄分流作用,启动消费,拉动经济是极其重要的,从这一方面讲,储蓄分流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其于上面的分析也有利于银行拓展业务,最终提高经济效益。

论述14:

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看来,存否、存多少及存期长短,主动权都在客户手中。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银行面临资金不足,但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贷款的需求。所以,银行不得不以创新的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饿方法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业务管理有效,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流动性资产,并可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银行收益将更高。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可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或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负债管理有利于银行风险的转嫁和分散,增加收益性。

因此我国银行在主动负债中应注意融资成本、市场风险,不要为负债业务形式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当银行有充足的被动负债时无必要再吸收主动负债。有超额准备金,而无企业可放贷,资金充足时也无必要吸收主动负债。

答: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个发展阶段。负债管理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随着规模的扩张银行传统资金来源不足,另一方面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而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负债手段与新的资金来源。

负债管理的核心是以主动负债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性。

负债管理理论开创了存款货币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新篇章。

首先,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广大,流动性同样可以得到保证。

其次,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如果主动负债业务有效开展,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的资产,资产业务的开展余地更大,从而提高银行收益性。完全可以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或组织负债,让负债业务去支持资产业务。 再次,负债管理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业务范围创造了条件。从历史上看,是金融创新催生了负责管理理论,而负债管理的实施又推动着金融创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虽然负债管理有诸多优点,但在开展负债管理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负债管理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通过借款融资的利息一般高于普通存款。而我国商业银行一般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庞大,成本高,盈利水平低。再加上投资渠道单一,政策约束多,银行资产业务盈利水平也不见得高。若主动负债业务开展不恰当,不但产生不了高额利润,还有可能弥补不了成本。

2.负债管理增加了经营风险。由于主动负债主要借助于金融市场,而市场的风险是很难控制的。特别在我国,金融市场的方方面面都不成熟,风险量化不宜,技术手段难以控制。一旦遭遇到市场变化,损失可能是巨大的。

3.负债管理注意力集中于对外借款,往往忽视银行自有资本的补充,不利银行的稳健经营。在我国一些商业银行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但自有资本不足的隐患渐渐显露。

4.开展负债管理的目的不是负债形式的多样化。不要为负债形式的多样化而多样化。在我国,由于投资渠道单

一、传统思想束缚,居民的储蓄意识依然很强。因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特别是其中的定期存款更是稳定的负债。银行是否有必要放弃低成本、稳定的负债,而开展成本更高的主动负债业务。所以,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负债管理的动因与负债管理产生的动因是有区别的。

15. 试述深化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改革20多年来已经进入关键时刻,对于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改革同样进入了关键时刻。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 央行组织机构庞大臃肿,人浮于事,不可避免削弱它的宏观调节效率; 2. 央行行为扭曲,不利于宏观调节; 3. 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受到三方面的干扰:

(1) 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国务院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政策独立执行; (2) 政府各部门的同级的排挤,尤其是财政部; (3) 来自被监管机构的干扰,形成“倒逼机制”。

从对策方面来看,主要是在央行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削减分支机构,减臃增效;排除各种干扰,加强宏观控制,执行财政金融政策,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节。

那么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分析,也可以得出目前央行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采取的对策: 1. 准备金政策

总量政策中掺进结构性因素,定高准备金率,破坏了商业银行自身的平衡,最终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性。我国在准备金政策启动是严重扭曲的,直到1998年才得以一定程度解决,存在的几个问题:

(1) 准备金率仍然偏高,达到6% (2)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不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所有银行都采用同一比率; (3) 准备金制度是付息制。理论界认为应取消付息制,以免造成银行惜贷,不愿冒风险。

因此要解决准备金政策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根据存在的问题,降低准备金率,同时要区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 2. 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业务就前期的空白而言,我们已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很有前途的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大,但远不理想,原因在于:

(1) 商业银行贴现规模不理想,关键是信用问题:商业信用规模不大;票据不规范;当事者各方不讲信用。中国在信用观念上一直存在问题,信用意识不强,因而造成银行不可能扩大票据贴现规模,从而替企业背上包袱,进而影响再贴现的开展;

(2) 我国是官定利率机制,不存在利用再贴现率的调整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走向的机制,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机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有缺陷的,本身官定利率的制度说明了利率机制缺乏弹性;

(3) 由于准备金制度的曾经扭曲,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如果能够轻易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贷款融资的话,就无动力也无必要开展再贴现。

要改善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信用观念,改变原先的官定利率,向市场利率的机制转变,在改善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来增加再贴现政策的货币工具。 3. 公开市场业务

有了很大发展,99年以来已经成了我国每年基础货币增量供给的主要渠道,但仍有许多不理想的地方,原因在于:

(1) 国债规模不够大;

(2) 国债期限不合理,短期国债几乎为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应该是短期国债,便于吞吐,收益率很低,但我国没有这种国债;目前记帐式国债严重不足;

(3) 在国债占有的分布结构上不合理:大部分为个人所持有,而且是凭证式的,这种格局不好调整。但是从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已经成为增量货币基础投放的主渠道,所以发展势头较好。我们更应该发行短期国债,以及记帐式国债业务,从而推进公开市场业务。

(4) 国债市场不统一;

(5) 中央银行缺乏权威地位。

总的来说,央行的体制改革不仅应该在企业的机制改革上下大力气,同时在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上要有所改善,不仅解决体制上的问题和机制上的问题,同时要解决政策上和工具上的问题。

论述题

16、试述后凯恩斯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P254 答:凯恩斯的后继者们认为,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还在着缺陷,需要修正、补充和发展,从50年洼开始,他们从两方面取得了进展:一是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问题;二是关于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影响问题。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求理论

(一) 货币供应理论

1. 外生货币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 货币供应渠道。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减货币供应的主渠道。 3. 货币供应变动的影响。

(二) 货币需求理论

1. 货币需求的动机与构成。交易动机构成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动机构成货币的预防需求;投机动机构成货币的投机需求。

2. 货币需求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相对稳定可以预计;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对利率不太敏感;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货币需求难以预测;货币主要作为财富贮藏;对利率极为敏感;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3. 货币总需求的构成和函数式。

货币需求的变动及影响。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现实变化的影响;货币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的不规则变动:

(1)流动性陷阱;(2)通货恐慌;(3)清算恐慌。

现代凯恩斯主义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新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

二、新剑桥学派在货币供求问题上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与修正,新剑桥学派的理论特点:

(一)货币需求与供给

1. 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七动机说与凯恩斯三动机说的联系与区别

这两个理论的联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七动机说沿袭和采用了三动机说的分析方法;二是七动机说包括了三动机说。区别也体现为两点,一是二者论述的角度不同,二是七动机说提出了三动机说没有分析过的一个动机,即政府的需求动机,这个动机是新剑桥学派在货币需求理论方面的独特发展. 2. 货币需求七动机说

(1)产出流量动机; (2)货币-工资动机; (3)金融流量动机;

(4)预防和投机动机; (5)还款和资本化融资动机; (6)弥补通货膨胀损失的动机; (7)政府需求扩张动机。 3. 货币需求的分类与特点

(1)商业性货币需求:与生产活动相联,与收入相关,形成货币的商业性流通,影响商品的价格。 (2)投机性货币需求:与金融市场相联,与人们的未来预期相关,形成货币的金融性流通,影响的是利率。

(3)权力性货币需求: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决策,其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如何分配这些额外货币。

(二)货币供应的决定与控制:“有限性”的货币供给理论

在货币供给理论方面,“有限性”这个词非常能够体现新剑桥学派货币供给理论的特色,无论是货币供应决定理论,还是货币供应的控制理论,新剑桥学派都强调中央银行能力的有限性,也就相应修正了凯恩斯典型的外生货币供应论。

1. 现行的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被动地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2.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度的。

3.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力在货币供应的增加和减少方面是不均匀的。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特点

(一) 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乘数论

(1) 简单乘数模型:m=1/r (m为货币乘数、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 复杂乘数模型:m=1/(r+e+c) ( e为超额准备金率、c为现金漏损率) 2. 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1) 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有创造信用,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 a. 金融创新使替代活期存款和通货的生息资产迅速增加。 b.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c.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也能创造出存款货币。 d.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信用扩张上只具有程度上的差别。

(2)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实际上取决于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a. 金融机构的经营决策行为对创造货币能力的影响。 b. 的需求是创造存款货币的关键。

c. 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是控制货币扩张的唯一举措。 d. 融控制的目的和手段应该改变 1> 范围必须扩大,实行全面管理。

2> 方法从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 3> 指标应该是金融机构的资产流动性比率。 3. 生货币供应论

(1) 产决定银行的负债。 (2) 方面的创新作用。

(3)造的非银行形式支付扩大了信用规模。

(二) 货币需求理论 1. "平方根定律"--鲍莫尔模型

(1)鲍莫尔模型的立论基础:经济行为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2)货币交易需求与存货理论:人们的手持货币如同企业的存货一样,力图使其成本总额降到最低限度,由此可建立模型。

(3)模型的结论

a. 最适当的现金持有额对利率的变化反应敏感,其利率弹性为(-0.5)。

b. 现金持有额与交易总量、变现手续费之间存在着同方向但不同比例的变动关系。

2. "立方根定律"--惠伦模型 (1)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a. 手持货币的成本: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和损失的利息。 b. 收入和支出的状况。

(2)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最佳值公式:三个因素:①持币的机会成本;②转换现金的手续费;③转换现金的可能次数。

(3)惠伦模型的结论

a. 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与货币支出分布的方差、转换现金的手续费、利率及立方根关系。 b. 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收入和支出的弹性为1/3。 c. 最佳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为(-1/3)。

鲍莫尔模型、惠伦模型分别论证了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受利率影响的观点,从而修正了凯恩斯关于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观点

"资产选择理论"--托宾模型

1. 托宾模型的研究对象:人们怎样选择最优的金融资产组合。 2. 对两种资产保存形式的分析:风险与收益。 3. 托宾模型的含义与结论

(1)资产分散化原则:同时持有风险资产和安全性资产。 (2)两种资产量上选择的依据:总效用最大。

(3)结论:第一,利率与货币投机需求反方向变动,与预期收益同方向变动;第二,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是通过人们调整资产组合实现的。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是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通过这个理论,托宾论证了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依据总效用最大化原则在货币与债券之间进行组合,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

论述17. 运用所学货币需求原理,结合中国实际谈谈对M=Y+P这一流行公式的看法。 P261 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是货币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货币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该理论的发展,从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到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再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分析,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都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地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原因。

在我国,自早期的“1:8”公式在改革开放后不再能准确反映货币流量状况和经济发展状况时,人们期望寻找一个简明而又易于度量的公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是:M=Y+P,即货币供给增长率M等于经济增长率Y加预期(或计划)物价上涨率P。

这个公式与“1:8”公式一样,旨在解决如何确定年度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问题,但与“1:8”公式有明显的差异:(1)虽然在提出之初一些人将M定义为现金发行增长率,但在使用过程中,不少人已将M解释为M1或更大口径的货币增长率,这同“1:8”公式中“1”仅指现金有所不同。(2)经济增长率比传统“1:8”公式中社会零售商品总额指标所包括的范围大得多。(3)预期(或计划)物价变动率进入模型,实际上是承认了物价上涨对名义货币需求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而同时,对于这个流行公式在中国一直有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1)经济增长率究竟如何计算。西方宏观经济计算体系通常是以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经济增长率,而在我国,GDP数据的准确性一直值得怀疑。其他经济指标,如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进出口额等更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经济增长情况。(2)是否应把P作为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在计划现金发行或货币供给增长时考虑物价上涨因素,那就等于将货币政策当成了助长通货膨胀的工具,而目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持续通货紧缩现象则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实际货币供应量都远远大于按M=Y+P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增长量,而这并未引起通货膨胀,原因是我国的现实经济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情况,影响M=Y+P这个公式的适用性及其结论,必须考虑这些客观情况带来的影响:

1、 物价水平波动。在中国目前的现实经济形式下,部分可控的产品价格上涨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应该考虑P仅代表政策要求涨价的部分要素,而不代表所有产品。

2、 超额货币现象。即对于公式而言,现实的货币供应量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了未纳入公式计算统计的领域,或者该部分的货币并未形成商品而进入流通便被消耗掉,这反映了我们在市场的货币化进程中,部分非商品转化成了商品时,提出了新的货币需求,导致实际货币需求量增加。

3、 强迫储蓄行为。我国在改革前,市场上的物资极度匮乏,居民即使持有货币也买不到需要的商品,货币便被沉淀下来,形不成现实购买力,即使货币供应量再大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对计划价格体制下的市场无多大影响;改革后,市场的物资供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市场上的商品在一定程度上结构不合理,导致一定的消费断层的存在,并且在我国的改革进程中,居民的消费习惯、心理预期、风险防范等多种原因,导致部分货币不能进入消费而是进入了储蓄,相当量的货币再次被沉淀。储蓄的增加,使货币供给减少,为弥补缺口必需增加货币供应量。

4、地下经济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中国存在大量的地下经济和隐形市场,他们吸收了部分货币,如大量违法的造假工厂和盗版生产线以及复杂的售假通道和假货消费群体。

5、 金融和证券市场的影响。随着我国货币政策市场的发展,金融商品的品种不断增加,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其价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冲击物价水平和市场供求关系,但却需要现实货币的大量注入,从而吸收了部分货币,导致供给不足。这样一来,Y也就不能代表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超额货币必然形成。

我们认为,公式M=Y+P 应修正为M=Y+P-V。但是修正后的公式仍不够理想。因为货币的流速正在减缓,而且同货币流通速度很难统计。国际上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以归行速度统计,但在中国现金使用量很大,以此统计则不够科学。 因此,公式M=Y+P虽较之以前的“1:8”公式有了较大改进,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宏观当局来说,微观个体的预期导致对货币量的需求变化将较难以客观的评价,在现实社会中,对M=Y+P公式的研究运用必须结合自身的国情、民情,将更多影响因素考虑其中,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判断。

18、试论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答:货币供给可以区分为名义货币供给和实际货币供给,名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间点上不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货币存量;实际货币供给就是指剔除了物价影响之后的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我国货币供给的典型特点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分配信贷指标。在这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货币供给的变动具有直接调控能力。

在典型、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两个环节构成:基础货币和乘数。金融当局只能通过调控这两者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给数量,而不能直接调控。当然,这些控制工具最终还是要通过微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才能起作用。

微观主体包括居民、企业、商业银行(存款货币银行)三个方面。 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保有数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会提高,反之,这个比率会下降,这个通常被简称作通货比率的比率与货币供给量是负相关关系。

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比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个:

l、财富效应,当一个人的收人或财富大量增加时,通常,他持有现金的增长速度会相对降低;反之亦然,这说明,一般情况下,通货比率与财富和收入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居民持有的现金是不产生利息的,因此它们的货币报酬率为零;储蓄存款有利息收益,那就是货币报酬率大于零。假若只存在现金和储蓄存款两种金融资产,显然,储蓄存款利率变动与通货比率是负相关关系,实际上在现金和储蓄存款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资产,如国库券、企业证券等,那么,其他资产价格或收益率的变动就会迂回地影响通货比率。例如,证券或债券的收益率提高了,如果人们的现金持有量不变,而储蓄存款由于相对收益水平下降而减少,那么通货比率就会相对提高。

3、对宏观形势的预期。假若出现了银行信用不稳定的苗头,居民就会大量提取存款,通货比率因而会增大。

4、非法经济活动,要逃避法律监督,倾向于用现金进行交易。所以非法经济活动的规模与通货比率为正相关关系。

上述有些因素的作用较大,有些暂时较小。未列出的因素,如对物价变动的预期在我们这里对持有现金的影响就比较突出。但任何因素影响的大小,都需结合条件的变化进行具体分析。

二、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在筹集运营资金和运用手中的货币资金进行投资或资产选择时,常常与居民遵循着共同的规则或规律。但是,表征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的,是它们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对货币资金的需求,从而对贷款的需求。一般说来,这主要来自两方面:

1、经营的扩大或收缩。经营扩大要求补充资金,补充资金的投入一般要求从补充货币资金开始,如果企业对货币资金的投人靠的是自身的积累,这不需要补充贷款;反之,则需要追加贷款。追加贷款,就不能不影响货币供给。至于企业是否要扩大经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是取决于对经济形势发展的预期,对未来收益的预期,等等。在我们这里,国有企业扩大经营,特别是扩大生产能力投资的倾向曾是十分强烈的,而所需资金则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这属于体制上的原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对贷款需求的压力加大,也就意味着对货币供给的压力加大。假设缺乏经营积极性成为某一时期企业行为的普遍特点,那时,再低的利息率也往往不能引起对贷款的需求,货币供给也就缺乏扩大的基础。

2、经营效益的高低。一般说来,不管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还是整个经济比例、结构有问题,都会造成资金周转率降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延长,在相同的产出水准下会相对增加对贷款的需求并从而增加货币供应最;反之则会减小对于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压力,经营效益不好以致出现亏损,企业不得不采取减缩经营乃至破产清理行为,那就会勾销一部分贷款,从而相应收缩一部分货币供给。如果企业行为并非如此,而是仍然亏损经营,并且还要保持职工的收入水平,那就要在产出状况不佳的状况下,继续要求得到贷款支持,其结果则是货币供给不得不被迫增加。

三、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一般情况下,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靠两种行为:一是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二是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银行的准备金是基础货币,其中超过中央银行法定准备率规定的金额,是银行没有据以发放贷款的部分,因而没有存款货币的创造。在准备金总额不变时,银行保有超额准备金越多,货币乘数就越小,相应地,货币供应量也越小;如果银行减少了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数量,货币乘数会变大,货币供给也相应增加。

任何体制下的存款货币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均有超法定比率部分,问题只是为什么有时要增加超额准备金,有时却要减少超额准备金。在市场经济中,主要动机有两个:一个是成本和收益动机;另一个是风险规避动机。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是没有利息的,而一笔资金用于贷款或证券投资则能获得收入。所以,保有超额准备金则等于放弃收入,这就是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从这点出发,商业银行总是力求把超额准备金压到最低限度。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中,银行通常把超额准备保持在1个百分点之下。如果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也能得到一定的利息收入,那么银行要考虑的当然就是放弃运用的损失与不运用的收益这两者的对比状况,如我国准备存款不只有利息,而且很长期间利率相当高,从而存款货币银行就有可能保持大量超额准备金的选择。这些就属于成本收益动机的问题。

所谓风险规避动机,是指商业银行为了防止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所可能造成的损失而采取保有超额准备金的考虑,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果出现存款大量流出的现象,若无超额准备金,就得采取诸如出售证券、催收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等行动,这会增大成本或减少收益;如果存款流出规模过大又无法采取措施补充资金,还可能面临倒闭的威胁。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在出现存款流出苗头时,银行则必须采取增加超额准备金的行为。这说明,超额准备金保有数量与预期存款流出量为正相关关系预期总具有不确定性,不过不确定性有大有小,如果在某一特定时期,银行感到不确定性增大,就会增加超额准备金的保有数量;反之,也会相应地减少保有数量,不确定性系数同超额准备水平也是正相关关系。

超额准备保存行为,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的制约,在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会增加准备金存款,也即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能支持更多地创造存款货币。所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业银行增加中央银行借款会扩大货币供应量,减少中央银行借款会减少货币供应量,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因素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显然,市场利率的高低,正相关地影响从银行借款的多少;而中央银行贴现率的高低,对于商业银行借款数量的多少,则是负相关的。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影响基础货币,同时也就是中央银行向商此银行贷款影响基础货币的另一侧面,就像银行与企业在贷款增减的作用方面互为表里一样。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近几年来,由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存款货币银行改革具有实质意义的推进,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的联系也处于具有实质意义的转折点,直到1994年、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国有银行面临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这一方面来自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即使是经济效益不高甚至亏损的企业也要求追加贷款。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各级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经常为地方投资项目和企业提出贷款要求。在这两方面的压力下,银行贷款行为基本上是被动的;自主权极其微弱,而且就银行利益来说,在风险不足以威胁其命运时,扩大贷款就是扩大收益。国有商业银行的这一特点说明,它们自身并没有形成控制货币供给的机制。

2、在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下,为了扩大贷款,银行首先是从中央银行争取较大的贷款规模,这种"规模"是直接计划管理模式的手段,它是核准银行可以扩大贷款的最高界限。然后是努力吸收存款,特别是储蓄存款,以支持扩大贷款。但更关键的是争取取得更多的中央银行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央银行的支持扩大自己的业务是中国国有银行行为很突出的特点之一。

中央银行下达的贷款规模和其对国有银行的贷款支持,本是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器。但在贷款需求的压力下,下级行对上级行,国有银行对中央银行有一个非常具有特征的行为,即申请追加。这种被称为"倒通机制"的追加申请对增加货币供给的作用力是极其巨大的。

3、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从国有银行来说,利率对其从中央银行借款起不了多大调节作用,因为它发放贷款的利率与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都是国家直接规定的,其间的利差已经考虑了它们的利益。准备金,以及类似的备付金、专项存款等,对于国有银行的具体行为有时其作用是决定性的。但对这些比率的调整行政性色彩极浓,并没有创造出使国有银行认真考虑准备率而自行安排资金营运的机制,而且在国有银行依靠中央银行大量贷款支持的情况下,如果提高准备率,往往通过从中央银行相应地多取得一些贷款即可抵消。

总的说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并无内在的约束机制使其行为能对货币供给给予积极影响。

近期的改革实际上是针对上述问题逐步推进的,这包括:

1、改变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事实上存在的资金供给制关系,建造市场机制所要求的银行与企业关系。这不仅在于不断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务上的自主决策权利,更重要的还在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已开始了有实质意义的推进。

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强调各级政府不得强令银行贷款。这在1997年已有明显的改变。

3、理顺中央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先后推行了多项有利于促使和保证商业银行独立自主经营的措施,这包括取消规模管理和其他一些措施。

如此等等,使自我约束机制在国有商业银行中开始明显发挥作用。这突出表现在贷款的自主决策权上,1997年在信贷领域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即“惜贷”问题。企业和地万政府抱怨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惜贷”----对于“应该”取得贷款的企业和项目不给予支持;银行则说“惜贷”问题并不存在----应该支持的均已贷款,得不到贷款的是不具备取得贷款的条件。不论谁是谁非,这一争论本身已说明国有商业银行的独立决策权已在经济生活中开始成为客观存在。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货币供给的增长已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行为而受到强有力的抑制。

改革的进程必然会有反复,但方向不会逆转,而且必将向纵深推进。可以肯定,实现 国有银行行为方式受市场规律和准则调节,并进而影响货币供给形成的格局,其前景是显而易见的。

论述题19:试评价“财政赤字若以发行债券(而不以向央行透支或借款)的方式来弥补,则割断了其与通货膨胀间的必然联系”的说法。

答:财政赤字=财政支出-(税收等经常性收入+政府负债),因此,财政赤字决定了现金发行量。财政通过征税或发行债券等其他方式把收入的货币加以分配,而收入的上缴、支出的解拨都是通过银行账户进行的。当收入的货币满足不了开支而又必须开支,在尽了借债努力的条件下,这些货币来源只有向中央银行借款。而当流通只有现钞一种形态的货币时,通货膨胀是必然的,但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这种必然性就自然消失了。国际通用的财政赤字概念是:当财政出现赤字时,政府就要采取措施弥补,办法不外有三种,增加税收、增发政府债券和变动基础货币。

增税,通常属于紧缩措施。但从短期效应来说,它并不会直接缩减货币供给财政可以动用节余弥补赤字,但必须与银行取得协商。必须看物资库存是否充分。因为增税会降低此新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可能成为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因素。如果加课税所收入的货币财政不再支出,那直接会缩减货币供给量。

用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弥补预算赤字。而发行国债弥补赤字视情况不同对货币供给影响不同。当债券的购买者是公众或商业银行,并不产生增加货币供给的效应。当公众开出商业银行的支票或商业银行开出有自己支付的支票,这都使各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减少,但财政支出后,这些准备金又会恢复,准备金不变,创造货币的规模也不会变.如果公众用现钞和活期存款购买,会造成M1的相应缩减,一般不会给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没有带来新的购买力,就不会带来新的压力。如果从储蓄或定期存款购买,意味着M2中准货币(M2-M1)的减少,所以当财政支出形成M1时,虽然按M2货币供给总规模不便,但M1层次将被扩张,这会对市场供求造成新的压力。

透支或借款,增加基础货币。现钞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它的增加也就是基础货币增加。而透支和借款使中央银行比较被动,容易造成货币量过多或通货膨胀,但不必然。如果透支或借款能够控制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应该扩张的范围内,则不会导致货币过多或通货膨胀,反之,则会导致货币过多或通货膨胀。 而通常的情况是:财政部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直接收购。这样成为准备金增加的因素。如果国库直接向中央银行借款,也达到准备金增加的相同结果。准备金的增加是基础货币的增加,会产生倍数效应。因此能产生明显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功能。所以“财政赤字发行债券而不想中央银行透支或借款的方式弥补,则割断了其与通货膨胀间的必然联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述题20:试从体制高度剖析“我国货币供给过程存在着‘倒逼机制’”这一流行见解。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中国在现行体制下,货币供给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货币需求,中央银行很难实施各项既定的货币调节方案,即我国货币供给过程的确存在着“倒逼机制”。也就是说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我国的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如:企业的贷款需求总是迫使商业银行被动地增加贷款供应,中央银行在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下又不得不实行松动的、迁就性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被动地适应货币需求的现象发生。

虽然在理论上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从本源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每年的新增贷款数量就可以控制住总的货币供给;同时,中国的中央银行也有着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有效手段,只要能坚持按照稳定通货、稳定物价的政策严格执行信贷计划,货币供给就不会增长过快。但是,由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中央银行没有独立的决策地位,货币紧缩或松动大都由更高的决策层作出。所以,中央银行不过是拥有货币政策的执行权,而其决策权在高于中央银行的决策层。 首先,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益主要表现为从国有银行取得贷款,维持和扩大其生产经营,以实现预期的任务和盈利目标。银行本可以选择效益好、信誉佳的企业作为发放或优先发放贷款的对象;对效益差甚至亏损或信誉不好的企业停止或限制发放贷款。但实际上在难以全面执行破产法的情况下,不论企业效益、信誉如何,银行都必须给予贷款。 其次,对于各个地方政府,为尽快发展本地区经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就业,甚至为维持落后、效益差的企业生存,因为这些关系着地区财政收入及社会安定、政治安定的因素,而使得银行也必然受到来自地方政府的强大压力。银行虽自成体系,但由于经营、生活在一个地区之内,所以也不得不考虑维护地方的利益。

再有就是个人的利益也在货币供给“倒逼机制”中起作用。职工工资收入本该是由企业经营状况决定的变量,但现在却存在追求职工收入尽可能最大化的倾向,即使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也要保证职工的工资奖金的发放。这就形成了个人利益通过国有企业对国有银行的资金依赖迫使货币供给出现倒逼现象。

从而,企业、地方政府、个人对各自利益的追求形成偏好经济和收入增长的合力,并直接影响货币的供给速度。综上所述,目前在中国的货币供给过程中存在着“倒逼机制”。 虽然存在着“倒逼机制”,但是也并不是说央行就是其受害者。其实在中国,国有企业现行的并不是现代企业制度,企业中存在着:产权不清、权责不清、政企不分、管理不科学等种种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带有政策性的任务,为了维持就业、维持地方的社会、政治的安定,企业也不得不在经营不能自主的怪圈下经营,直至导致效益不佳甚至亏损。同样,商业银行对央行的倒逼也是因为其不能自主经营,扭曲的央行制度破坏了货币供求的平衡,迫使商业银行倒逼央行。在我国目前的这种扭曲了的全盘经济体制下,需要用“扭曲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用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合理处理好从中央到地方、企业到个人的利益,以适应我国的政治、经济的建设。

论述题22:如何理解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的理论分析?

答: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而货币总供给决定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有影响着社会总供给。货币供给来源于银行体系的资产业务中主要是贷款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银行贷款活动调节货币供给规模。货币供给规模由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扩张水平。同样的货币供给不引出同样的社会总需求,货币层次不同,流动性比重不同,机制扭曲,直接创造出来的货币并不决定现实购买力。

同样的社会供给会引出不一样的货币需求,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但同等的总共即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经济体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货币,从根本上取决于有多少实际资源需要货币实现其流转并完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相互联系的再生产流程。这是社会总供给决定货币需求的基本理论出发点。而宏观的货币需求是通过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体现出来的,只有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才能直接引出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但也决非是等量的。微观主体的货币需求有其独立性,对任何一个微观主体来说,相对于自己的收入,对货币的需求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总供给决定收入,而收入是货币需求函数的确定性变量,因此,微观的货币需求其总和在实际上并不总是等于社会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成为总需求的载体,同样,同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偏小的总需求。总需求的偏大、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足,则总供给不能充分实现,过多,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推动总供给增加,但不可能由此消除差额。总需求的偏大、偏小也可以通过紧缩或扩张的政策予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矛盾,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的规模。但是当正常生产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也不会使供求均衡。供需的差额不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从长时间看,紧缩会抑制经济增长,供求矛盾仍难以解决。货币供求不均衡,市场供求也就难以实现均衡。

论述题23:结合我国改革实际,谈谈你对通货紧缩的看法。

答: 通货紧缩是相对于通货膨胀而言的,它是指物价疲软乃至下跌的态势,它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疲软乃至下跌。

由于通货膨胀将造成物价持续上涨,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成长。持续的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货膨胀,会经由降低效率的效应阻碍经济成长。事实上,通货膨胀在历史上也的确曾经给各国经济,包括中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世界上不少人只记得通货膨胀和反通货膨胀这对矛盾,而认为通货紧缩是一件好事。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曾经经历了数次恶性通货膨胀,确实给中国的经济成长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1988年,通胀率接近20%,全国大中城市出现几次大的抢购风潮,1994年更是发生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了21.7%,消费价格上涨了24.1%;这两次较大的通货膨胀曾使许多人对改革以来的经济政策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改革的一个结果。

也就是在94-95年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国家开始采取措施调控通货膨胀,其中运用手段最多的就是宏观紧缩政策,也就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这一政策持续至今,已经有数年时间。应该说,宏观紧缩政策确实有效的控制了通货膨胀,然而也使得中国经济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我们每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7.8%左右,而我们的物价指数却不断下滑。通货紧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9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现象:

(1)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自1992年达到14.2%以后持续下降; (2) 业趋势趋于严峻;

(3) 物价长时间连续走低,产生大量“以货求币”的现象。 造成“以货求币”的原因是:

(1) 存量资产普遍缩水,资产随市场价格降低而不断降低,但债务并不缩水,负债率不断上升;

(2) 资本收益率不断下降,干什么都难赚钱,投资者理性选择套现保值;

(3) 增量资金找不到有利的投资领域:居民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大幅下降,人们的投资大幅下降,投资者转而持有现金资产,银行有钱贷不出。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 1. 国际性因素:

(1)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呈现普遍的过剩与紧缩特征:随着国际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融合,应该说,通货紧缩的局面并不只是我国近年来所特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近年来其实也同样处于通货紧缩的局面。

(2) 传统物质产品全面过剩的同时,高科技产品也出现明显过剩态势;

(3) 中国面对外部需求低迷,导致了出口不振和外部供给对国内市场价格巨大压抑,物价连续走低很大程度上是受强大外部竞争价格牵制的结果。

2. 供给领域的结构性因素: (1) 原来需要的现在不需要了; (2) 现在需要的生产不出来;

(3) 能生产的又竞争力不强:低度化技术构成是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 (4) 已形成的技术竞争力又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5) 重复建设,规模不经济的小生产线遍地开花,导致成本居高难下,过剩形势下恶性竞争。 3.体制性与政策性因素:是影响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1)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未能及时到位,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改革等都导致对未来预期的恶化,老百姓有钱不敢花;

(2) 社会收入分配结构迫切需要调整,收入差距形成消费“断档”; (3) 消费环境改善缓慢,如“乱收费”,过去形成的抑制消费规定严重制约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以前由于大家一直受物价上涨之苦,因此不太能理解通货紧缩同样可能给一国经济带来致命伤害,但事实上,正是由于我国的通货紧缩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和经济增长的大前提产生非常大的矛盾,使得我们的社会出现即使银行有钱,但也贷不出去款的现象。原本应该作为一国经济晴雨表的股市,也是连续三年下跌,根本无法反映这三年我国经济成长的现状,这些都和我国连续数年的通货紧缩有很大关系。然而,其他国家和我国不同的一点在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经历近十年的经济增长之后,从2000年开始逐渐走向经济衰退并一直持续至今年,因此,他们国家的通货紧缩还是能够和经济衰退取得一致的。而我国的这种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并存的局面则显得有点不太正常,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未能很好处理的一个经济关系。从以上方面可以看出,通货紧缩同样可能给我国的改革开放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面对通货紧缩的严峻考验我国政府作出很大努力,如1998年增发1000亿国债,加大对社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资力度,中国反通缩政策趋于完善和渐成的体系:

1. 从增加财政负债与加大财政支出转向运用货币手段与降低财政发债成本相结合,如连续多次降息;

2. 从非区别化刺激消费转向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相结合,如开征利息税; 3. 从单纯鼓励人们增加开支转向与促进收入增长相结合,如为公务员加薪。提高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标准;

4. 从简单政府投资转向与结构调整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密切结合,如财政技改贴息; 5. 在强调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强对出口的扶持,如提高多种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6. 在努力调动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同时,大力开拓信用资源,如发展消费信贷; 7. 在启动信贷消费热点上更密切推进资源化配置,与突破体制性障碍结合,如住房体制改革,开放住房二级市场。

近年来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使得通缩压力有所减缓,世界与亚洲经济均呈现增长加速势头;部分重要物质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出现回升;随着亚洲经济好转国际资本重返亚洲。

从近一年来全国,乃至全球的物价指数来看,已经出现一些走出通缩的迹象。这主要是由于美国政府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并连续十二次降息,使美国经济逐渐摆脱衰退阴影,重新出现恢复性增长苗头。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经济的触底反弹,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利好,也使得同处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受益,物价开始全面上扬,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全球商品价格连续暴涨。我们可以从商品期货市场中明显看到,去年以来,包括黄金在内的贵金属,大宗农产品以及有色金属全部上涨至96年以来高点,应该说这是各国通力治理通货紧缩所带来的成效,当然也包括中国政府所采取的种种刺激消费的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逐渐走出通缩。由于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强劲的发展势头中,我们1-3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9.1%,完全摆脱了非典的影响,(因此,未来中国的经济很可能向通货膨胀迈进。??)

要走出通缩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断然措施:

1. 政府有效的宏观调空政策,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适度原则稳定经济发展; 2. 让人们的购买力真正用于购买“改善”;

3. 改善预期的根本是尽快完善社保制度体系,充实社保基金; 4. 增加赚钱机会,才会有人投资

5. 政府增支,如必要的职能预算和公共产品的必要补贴等。

当然,我们认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如果过度的话都会给经济生活带来极大不利影响,在经济学中,稳定的目标主要是寻求经济发展的稳定,物价水平的稳定。因此,一旦国家真的再度出现通货膨胀的话,政府仍应积极想办法应对,维持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24。结合我国国情,阐明你对货币政策目标设置的看法?

一、 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综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政策目标;

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

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由于从确定目标到运用工具乃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中间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因此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也包含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内容。

二、 货币政策目标各国是不同的,就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也是不同的,但一般都围绕着“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而展开。

三、 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是正相关的: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经济下滑,则失业增加。但除此之外,各个目标相互之间都有矛盾。

1、 目标间的冲突首先表现在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矛盾上,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2、 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是四大目标之间的另一有待协调之处。就现代经济的实践而言,经济的增长大多伴随着物价的上涨。

3、 目标之间的冲突还表现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上。经济增长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要,同时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支付能力的增强,又可能提出对一部分本来可用于出口的商品的需求。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使出口的增长慢于进口的增长,这就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就资本项目而言,要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增加投资,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借助于外资的流入。外资流入可能使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出现顺差,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贸易逆差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但并不一定能使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

处理目标之间的冲突,无非是:

1、 侧重于统筹兼顾,力求协调;

2、 侧重于权衡或选择,视经济环境的需要而突出重点。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于中国货币政策应有什么样的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观点有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

四 结合我国国情,稳定货币是指物价保持稳定,这样经济才可能正常运行和发展,基本稳定是可以做到的,绝对稳定是不可能的。而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才能对稳定货币打下坚定的基础;在中国,讨论充分就业和失业问题对目前中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稳定压倒一切。理论上说,中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没有那个权威部门有足够的单枪匹马的能力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如果都没有权威和能力解决就业问题,谁来解决呢;实践上20年来,货币政策为充分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平衡国际收支的问题上,同样也没有权威和能力的部门能单独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可是1984年以来,国家一直把平衡国际收支交给银行,实践上,银行为国际收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目标要求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把这些目标当成共同的目标,我们才能实现四大目标。

论述题

25、试阐明设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必要性及标准。

答:从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这个作用过程中有必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政策目标能不能实现,这就需要借助于中介指标的设置。中介指标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等。货币当局本身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诸如稳定、增长这些货币政策的目标,它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并通过对这些中介指标的调节和影响最终实现政策目标。根据这些中介指标对货币政策工具反应的先后和作用于最终目标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近期指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强,但离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较远;另一类是远期指标,即中央银行对它的控制力较弱,但离政策目标较近。因此,中介指标就成了货币政策作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

设置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标准如下:

可控性。即是否易于为货币当局所控制。通常要求中介指标与所能适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可测性。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指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相关性。是指只要能达到中介指标,中央银行在实现或接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方面不会遇到障碍和困难。也就是说,要求中介指标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之间要有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或非政策因素的干扰。只要选取那些受干扰程度较低的中介指标,才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达到最终目标。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经济及金融环境不同,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工具不同,选择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变量也必然有区别。这是不言自明的。

论述第26题:谈谈改善我国中央银行宏观体调控手段的设想。

以下三方面着重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分析,而宏观调控手段并不仅仅包括货币政策调控,还包括如财政政策等。

我国中央银行宏观体调控主要包括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这三个手段。这些手段主要都是着眼于总量体调节的。

(一)、准备金政策:

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要求商业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的方式来调节货币供给的政策。它规定了商业银行需按各类存款余额和由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计算并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准备金政策的运行机制通常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量就会相应收缩;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 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之一,其政策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法定准备率由于是通过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供给,因此即时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2)即时存款准备率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3)即使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如提高准备金率,实际上就是冻结了一部分超额准备金。

当然,准备金政策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的政策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1)由于准备率调整的效果较强,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2)由于同样的原因,它的调整对整个经济和社会心理预期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以致使得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3)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的存款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中国的准备金政策于1984年起启动伊始就严重扭曲,直到15年后的1998年才真正开始解决这样的扭曲,但到今天仍然有缺陷。1984年在建立中央银行体制政策启动准备金制度时,由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并没有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所以准备金政策就成为最主要的调控手段。但在实践中,准备金政策作为间接控制杠杆,却变成了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资金的直接工具。由于中央银行担心无法控制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因此制定了很高的准备金率,严格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使商业银行在日常业务活动中无法做到资金的自求平衡。客观上,由于商业银行需要上缴很高的准备金,使得中央银行集中了70%的信贷资金来源。到1998年开始对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改革后的准备金制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然有着几个问题尚未解决:(1)准备金率仍然偏高。 现行准备金率为6%,这与西方国家普遍1%到2%的准备金率相比依然偏高。而且中央银行还要求上商业银行保留一定的备付金。(2)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率不做区分。即对定期存款也按6%要求上缴准备金,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实际情况不符。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说明了较高的总体准备金水平。(3)准备金政策还是支付利息的政策,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而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两方面:(1)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2)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但是,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不足之处:(1)不能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主动权。(2)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3)随时调整再贴现率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我国目前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理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我国目前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开展的不理想,而其根源又在于商业信用的不理想。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取消了商业信用这种直接融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恢复,但恢复的二十多年来未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信用规模远不够大。长期停滞后恢复,规模上无法马上发展起来。(2)票据不规范。早期的票据不规范表现为不使用专门的票据,出现了许多纠纷。而近期又出现许多不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的融通票据,并向银行贴现后违规进入股市。(3)商业信用的当事各方不讲信用。虽然有真实商品交易和还款来源,但仍然有些企业无故不还。银行的贴现业务的良性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健康的商业信用制度上的。由于存在上述约束条件,从而阻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中央的再贴现业务也必须十以上商业银行可以健康开展贴现业务为前提的,因此,作为连锁效应,上述约束条件的存在也顺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工具进行货币调控的操作。

(2) 我们国家那种通过基准利率的调节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机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有缺陷的。中国利率的总体格局使官定利率体制,不存在只调整一个基准利率即影响或迂回影响市场利率的体制。由于中央银行不但规定自己的再贴现利率水平,而且还规定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业务的利率水平,因此这样的利率体系是缺乏弹性和回旋余地的。也既是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自发决定市场利率或存贷款业务利率的利率机制是不存在的。 (3) 由于准备金制度的缺陷,即准备金制度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无法做到自求平衡,商业银行往往依赖中央银行再贷款取得资金,如果商业银行再贷款可以轻易得到,那么商业银行就没有办理再贴现业务的动力和必要。

(三)、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它的运行机制如下: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即都是使基础货币增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亦随之减少。

同样作为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它有着明细的优越性:(1)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2)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4)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然而,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具备一定地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2)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必须有相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制度,这一工具也无法发挥作用。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1)国债规模远不够大。国债资产规模在中央银行总资产比例远小于德国和日本的60%、英国的70%以及美国的80%。(2)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都是中长期的国债,没有短期。但公开市场上操作的应该是短期国债,由于他们期限短,受益低,因此便于吞吐。(3)凭证式国债占国债相当部分,记账式国债不足。而公开市场上操作的主要是记账式国债。(4)从分布上,相当大部分国债为城乡居民或个人所持有的凭证式国债,中央银行无法进行吞吐。虽然,我国目前的公开业务操作仍存在上述问题,但从1999年起,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增量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所以发展形势较好。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中央银行的三大宏观调控的现状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随着货币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经济主体对这些宏观调控手段的认识逐步深刻,这些宏观调控手段必将规范化,从而真正产生各自应有的调控效应。

第27题:如何评价再贴现政策的功效及在我国的作用。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而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再贴现率变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数量的机制是: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随之提高,它们会相应减少贷款数量;贴现率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的借款成本降低,则会产生鼓励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的作用。但如果同时存在更强劲的制约因素,如过高的利润预期或对经营前景毫无信心,这时利率的调节作用则是极为有限的。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前者主要着眼于短期,即中央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低或调高再贴现率,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刺激或抑制资金需求,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后者着眼于长期,对要再贴现的票据种类和申请机构加以规定,如区别对待,可起抑制或扶持的作用,改变资金流向。

再贴现的政策效果体现在两方面:(1)再贴现率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有一种告示效应。如再体现率的提高,意味着国家判断市场过热,有紧缩意向;反之,则意味着有扩张意向。这对短期市场利率常起导向作用。(2)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

但是,再贴现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不足之处:(1)不能使中央银行有足够的主动权,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商业银行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再贴现多少,决定于商业银行的行为。如商业银行可通过其他途径筹措资金而不依赖于再贴现,则中央银行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率高低有限度。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止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贷款。(3)对法定准备率来说,再贴现率比较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再贴现率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等等。 我国目前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理想,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4) 我国目前的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用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的贴现业务开展的不理想,而其根源又在于商业信用的不理想。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取消了商业信用这种直接融资形式。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恢复,但恢复的二十多年来未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业信用规模远不够大。长期停滞后恢复,规模上无法马上发展起来。(2)票据不规范。早期的票据不规范表现为不使用专门的票据,出现了许多纠纷。而近期又出现许多不以真实商品交易为背景的融通票据,并向银行贴现后违规进入股市。(3)商业信用的当事各方不讲信用。虽然有真实商品交易和还款来源,但仍然有些企业无故不还。银行的贴现业务的良性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健康的商业信用制度上的。由于存在上述约束条件,从而阻碍了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而中央的再贴现业务也必须十以上商业银行可以健康开展贴现业务为前提的,因此,作为连锁效应,上述约束条件的存在也顺限制了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工具进行货币调控的操作。

(5) 我们国家那种通过基准利率的调节来影响市场利率的机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有缺陷的。中国利率的总体格局使官定利率体制,不存在只调整一个基准利率即影响或迂回影响市场利率的体制。由于中央银行不但规定自己的再贴现利率水平,而且还规定商业银行各项存贷款业务的利率水平,因此这样的利率体系是缺乏弹性和回旋余地的。也既是由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自发决定市场利率或存贷款业务利率的利率机制是不存在的。 由于准备金制度的缺陷,即准备金制度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无法做到自求平衡,商业银行往往依赖中央银行再贷款取得资金,如果商业银行再贷款可以轻易得到,那么商业银行就没有办理再贴现业务的动力和必要。

综上所述,再贴现政策这一宏观货币调控手段的运用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随着货币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经济主体对这一宏观调控手段的认识逐步深刻,再贴现政策的执行必将规范化,从而真正产生应有的调控效应。

论述28:如何评价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工具及在我国的作用。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特别 是短期国库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的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它的运行机制如下:中央银 行通过购买或出售债券可以增加或减少流通中现金或银行的准备金,即都是使基础货 币增减。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可随之增加;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亦随之 减少。不过,是增减通货,还是增减准备金,还是两者在增减过程中的比例不同,会 导致不同的乘数效应,因而货币供应量增减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同样作为宏观货币调控手段,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与准备金政策和再贴 现政策相比,它有着明细的优越性:(1)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商业 银行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2)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 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3)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 以主动出击,不像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4)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 向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它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而不会像存款准备金 的变动那样,产生震动性影响。

然而,公开市场业务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具备一定地条件。(1)中央银行必须 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势力。(2)金融市场必须是全国性 的,必须有相当的独立性,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3)必须有其他政策 工具的配合。如没有存款准备制度,这一工具也无法发挥作用。

中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1)国债规模远不 够大。国债资产规模在中央银行总资产比例远小于德国和日本的60%、英国的70%以及 美国的80%。(2)国债期限结构不合理。都是中长期的国债,没有短期。但公开市场 上操作的应该是短期国债,由于他们期限短,受益低,因此便于吞吐。(3)凭证式国 债占国债相当部分,记账式国债不足。而公开市场上操作的主要是记账式国债。(4) 从分布上,相当大部分国债为城乡居民或个人所持有的凭证式国债,中央银行无法进 行吞吐。虽然,我国目前的公开业务操作仍存在上述问题,但从1999年起,公开市场 操作已成为增量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所以发展形势较好。

2002中央银行进行了多次回购,以调节货币量,可增加此部分内容,使分析更加贴近 实际。

综上所述,公开市场业务这一宏观货币调控手段的运用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但是,随着货币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经济主体对这一宏观调控手段的认识逐步深刻,公 开市场业务的运用必将扩大,从而真正产生应有的调控效应。

论述29.结合国内外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金融自由化,是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是克服以往金融压抑政策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长期稳定成长的必由之路。但从许多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实践看,这条道路是不平坦的。金融自由化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措施配套、审慎推进。在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推进,或者在改革的过程中次序错误、举措失当,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总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金融自由化”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金融自由化”不是完全取消政府对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干预,而是对政府调控金融方式的改革。具体说就是要以法律和规章的干预取代人为的行政干预。政府仍然负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维持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责任。放松金融管制对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市场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是非常重要的。但若在放松管制之后,没有建立起一套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符合本国国情的审慎管理制度,就可能导致金融失控,危害经济安全与经济发展。

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

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高的通货膨胀率容易导致高利率和实际汇率浮动,从而使资金出现不规则流动,进而引起许多企业和银行的破产。只有首先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金融改革才能避免上述种种经济不安定状况。

宏观经济稳定是成功地实现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条件。亚洲大多数成功的事例中,在实行金融改革之前大体上消除了宏观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财政赤字得到管理,通货膨胀也相对较低。与上述情况不同的亚洲国家——菲律宾和斯里兰卡——在改革中扩展金融部门很不成功。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宏观经济条件理想,广义货币与GDP的比率从1983年金融自由化前9%的水平急剧上升,到1991年远远超过40%。与之相对照,斯里兰卡广义货币与GDP的比率在改革以后基本上没有变化。只有可靠的和持续的宏观经济稳定才能够带来货币需求的增加,从而有助于通过放松银行部门管制而形成的金融深化。

——银行资产质量状况应该能够保证银行经得起金融自由化的冲击

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因政府的行政干预形成大量呆账。但在政府的保护措施下,资产状况不佳尚不至于对银行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金融自由化改革后,政府的保护取消,利率波动加大,竞争更加激烈,一旦资金流入的方向与规模发生变化,很容易使一些银行产生流动性危机,进而可能导致破产。这一问题在中国表现尤为突出。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均超过20%,已经严重资不抵债,之所以还能继续经营的唯一原因是源源不断流入的存款使其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支付能力。一旦国家取消对国有银行的保护,允许外资及私营银行平等竞争,存款必然被大量分流。存款分流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必然会陷入严重的支付危机,可能导致破产。如果政府利用扩张货币的政策避免其破产,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

实施金融自由化之后,特别是继承了改革以前的劣质贷款后,利率的放开必须伴之以结构性改革,包括重组资产负债表以消除坏帐、将公有银行私有化,以及在银行部门采取措施以促进竞争。

当然,放松管制也会造成银行做出劣质贷款决策的情况。如果在改革之前,银行没有基于市场标准进行贷款,那么他们管理信贷评价和分配的能力萎缩了或是从来未被开发。此外,金融自由化过程本身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引入经济体制。因此,新近放松管制的银行很有可能作出劣质贷款决策来。在一个新的自由化的环境中,加强银行管理者的管理和风险评价能力将是重组进程中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可能会要求政府采取行动。例如,政府可以放松对国内银行的外国所有权的限制,以便引进外国管理和信贷评估技术的“最佳做法”。

在一个放松管制的金融部门,也需要对系统风险进行谨慎的管理。耐人寻味的是,对金融机构有效的审慎监管的需求,在自由的环境中比在政府控制的金融约束机制下还要大。改革前存在的对银行行为的管制可以使金融部门保持稳定,尽管它是以牺牲相当大的经济效率为代价。放松管制将削弱这种基于管制的稳定,因而必须更加强调审慎的监管。如果银行选择使用蕴含在金融自由化中的自由,导致潜在的市场失灵,那么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

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措施配套,稳步推进

——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 假若一国的价格仍是保护价格或管制价格,在价格信号扭曲的条件下实行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动被错误的信号误导,结果会出现新的资源配置失效。

——政府当局在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时,必须预先判断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并出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适当采用经济补偿手段。

金融自由化措施实行后,利率和汇率的变动必然导致利益关系的调整,从而使改革措施面临部分利益集团的阻力。为顺利推进,政府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手段,以缓解压力、减轻社会震荡是必要的。

——资本市场的开放要非常审慎

开放资本市场对促进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具有重要作用。但资本市场的开放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风险。国际游资的大规模进入与大规模撤离,可能给一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时,必须对资本市场的开放持格外的审慎态度。只有在各项条件均已具备且本国的经济实力足以承担的时候,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迅速由泰国蔓延到其他东南亚国家及韩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高。中国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比较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不能只用资本市场的开放度来衡量。

论30.如何评价微观主体预期之于货币政策的抵消作用 ?

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的效应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政策的时滞、货币的流通速度、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政治的变化等等。

微观主体的预期也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或效应高低构成挑战的另外一个因素。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各种微观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的作出对策,而且极少有时滞。货币当局推出的政策面对微观主体广采取的对消其作用的对策,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例如,政府拟采取长期的扩张政策,人们通过各种信息预期社会总需求会增加,物价会上涨,载这种情况下,工人辉通过工会与雇主谈判,要求提高工资,企业预期工资成本的增加而不愿意扩展经营。最后的结果是只有物价的上张而没有产出的增长。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是这样的可能性不大。货币当局不可能长期不让社会知道它所要采取的政策;即使采取非常常规的货币政策,不久之后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假如货币当局长期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则会导致微观经济主体作出错误判断,并会使经济陷入混乱之中。但实际的情况是,公众的预期即使是非常准确的,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要有个过程。这就是说,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其效应打很大的折扣。

建议增加理性预期概念,和卢卡斯批判进行进一步分析,使答案更加饱满。

第6篇:2018福建三明农商银行笔试题库:金融试题

(四)

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括号内。

1.以下关于风险管理流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风险识别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两个环节

B.风险监测既需要监测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也需要监测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C.风险管理部门向各部门提供的风险监测报告应是相同的

D.在日常风险管理操作中,具体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应采取从基层业务单位到业务领域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到达高级管理层的三级管理方式

2.以下关于合规风险定义不正确的有()。

A.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的风险 B.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监管处罚的风险 C.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重大财务损失的风险 D.商业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破产的风险 3.下列不属于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的是()。

A.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B.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C.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D.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

4.储户向银行提供填写完毕的存款凭条,这属于合同签订过程中的()。 A.要约邀请 B.要约 C.承诺 D.诺成

5.《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第三大支柱是市场约束,其运作机制主要是依靠()的利益驱动。

A.监管机构 B.利益相关者 C.高级管理层 D.风险管理部门

6.下面各种证券中属于有价证券诈骗罪所涉及的“有价证券”的一项是( )。 A.股债 B.公司债券 C.国债 D.以上都是

7.( )是指单位类客户在存人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银行,并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类型。

A.单位活期存款 B.单位定期存款 C.单位通知存款 D.单位协定存款 8.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 )。

A.金融机构可以上浮 B.金融机构可以下浮

c.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 D.金融机构可以自行上浮或下浮 9.境内机构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限额统一采用核定币种是( )。 A.美元 B.人民币

C.可自由兑换的任何外币 D.我国银行开办了外币存款业务的九种外币中的任何一种 10.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的职责不包括( )o A.按照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报告分析结果 B.制定金融机构反洗钱规章

c.接收并分析人民币、外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D.要求金融机构及时补正人民币、外币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

上一篇:助学金学院意见怎么写下一篇:两会精神内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