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共7篇)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篇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A.《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C.《天下新闻》

B.《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D.《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2.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A.《天下新闻》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各国消息》 D.《蜜蜂华报》

3.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发表的报刊是()A.《天下新闻》

C.《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B.《各国消息》

D.《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

4.在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是()A.《中国之友》 C.《广州记录报》

B.《香港记录报》 D.《中国丛报》

5.我国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是()A.《遐迩贯珍》 C.《六合丛谈》

6.我国最早的译报是()A.《澳门新闻纸》 C.《蜜蜂华报》

B.《昭文新报》 D.《广州记录报》 B.《香港新闻》 D.《申报》

7.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近代报纸是()A.《朝报》

B.《邸报》

C.《小报》 8.《循环日报》的创办人是()A.魏源

B.郑观应

C.洪仁玕

D.王韬 D.《昭文新报》

9.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是()

A.《开智录》

B.《苏报 》

C.《民报》 D.《中国日报》

10.刊登梁启超反对复辟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的杂志是()A.《民国》 B.《大中华》

C.《甲寅》

D.《新世界》

11.1921年2月到1922年2月间,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连载在天津()A.《大公报》

B.《益世报》

C.《民国日报》

D.《晨报》 12.《向导》周报的创刊时间是()

A.1920年11月

B.1922年9月

C.1923年6月

D.1925年6月

l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是()A.《少年》月刊

B.《中国青年》周刊

C.《先驱》半月刊 14.《显微镜下之醒狮派》一文的作者是()A.恽代英

B.戴季陶

C.瞿秋白

D.肖楚女

D.《新青年》季刊

15.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

════════════════════════════════════════════════════════════════════

本套试题共分3页,当前页是第2页-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报纸产生前我国的新闻传播形式主要有()A.口头

B.文 字

C.广播

D.电视

E.电影

32.清末朝廷制订的报刊法规有()A.《大清印刷物专律》 C.《大清报律》 E.《出版法》

33.民国初期涌现的著名记者有()A.黄远生 B.邵飘萍C.张季鸾

D.刘少少 E.徐彬彬 B.《报章应守规则》 D.《报纸条例》

34.上海“孤岛”时期最有影响的抗日“洋旗报”有()A.《每日译报》 B.《新申报》C.《导报》

D.《中华日报》E.《文汇报》

35.1958年全国新闻机构的宣传中心是()A.大跃进

B.反右斗争C.总路线

D.人民公社

E.三反五反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定本制度

37.“竖三民”

38.《热血日报》

39.《观察》周刊 40.“邮发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九·一八”后《申报》有哪些进步与改革?

42.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提出和解决了哪些新闻理论问题? 43.《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有哪些?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44.《新青年》杂志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45.简述1978年报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经过及意义。

════════════════════════════════════════════════════════════════════

中国新闻事业史试题8 篇2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现代报业经营要面对三个市场,即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A.证券市场 B.行业市场 C.金融市场 D.商品市场

2.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消费投入是通过一种行为间接完成的,这种行为是()A.按月付费 B.购买广播电视 C.按季付费 D.购买广告商品

3.新闻单位也是一种社会组织,也要求有个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也需要开展()A.媒介推广活动 B.公共关系活动

C.舆论宣传活动 D.多种经营活动 4.明代的《京报》发行方式之一是()A.驿站寄送 B.零售 C.免费赠阅 D.订阅

5.新闻报道在时间上的要求现已发展为()

A.昨天发生的新闻今天报道 B.今天发生的新闻今天报道

C.以前发生的新闻现在报道 D.现在发生的新闻现在报道

6.新闻集团的真正性质是()

A.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集合 B.新闻事业单位

C.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集合 D.新闻集团公司

7.通信网的三要素是()

A.终端设备、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

B.终端设备、备用设备和交换设备

C.发话设备、听话设备和维修设备

D.传输设备、维修设备和交换设备

8.广播电视受众研究最基本的内容是()A.受众构成测量 B.视听人数测量

C.受众评价测量 D.视听节目测量

9.电视广告的收费单位是()A.秒 B.5 秒 C.10 秒 D.分

10.受众选择传播媒介的或然率公式,提出者是()A.本·巴格迪坎 B.约翰·勒文

C.韦尔伯·施拉姆 D.马克·波拉特 11.编辑的决策按层次可以分为三种,其中最重要的战略决策是()A.制定报道计划 B.制定编辑方针

C.确定报道范围 D.确定编辑风格

12.我国的新华通讯社所属的上级机关是()

A.中共中央 B.国务院 C.新闻出版总署 D.中共中央宣传部

13.1970 年,世界上第一台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系统诞生于()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4.我国新闻单位的工资制度属于()A.技术等级工资制 B.职务等级工资制

C.结构工资制 D.浮动工资制

15.报社财务活动的起点是()

A.资金筹集 B.流动资产管理 C.成本管理 D.固定资产管理

16.新闻媒介广告成本中主要由交易成本和发布成本构成的成本是()A.间接成本 B.直接成本 C.基本成本 D.附加成本

17.新闻纸供不应求时,其期末储备量一般为全年用纸量的()A.7% B.17% C.15~25% D.25~35% 18.新闻媒介的名称可以取得()

A.专利权 B.著作权 C.商标专用权 D.商誉使用权

19.因特网又可称为()

A.第一媒体 B.第二媒体 C.第三媒体 D.第四媒体

20.新闻单位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是()

A.市场化管理 B.社会化管理 C.专业化管理 D.附属化管理

21.当年贡献额小于或等于零的报社为()A.限生型报社 B.补贴型报社

C.办报—印刷型报社 D.潜在贡献型报社

22.从传播学角度看,媒介的广告传播主要依附于()A.新闻传播 B.市场调查 C.经济发展 D.受众需求

23.实现冷排胶印技术改造后,报社印刷厂的生产过程()A.以“印”为主 B.以“刷”为主

C.“印”、“刷”并重 D.只“印”不“刷” 24.在所得税方面,国家对宣传文化企业的优惠表现在()A.减、免所得税 B.低税率

C.应纳所得税额计算 D.所缴所得税的使用

25.报业集团的种类,一般可分为()A.单一型和混合型 B.联合型和独立型

C.更生型和限生型 D.补贴型和贡献型

26.媒体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A.针对性原则 B.独创性原则 C.计划性原则 D.配合总体目标原则

27.1835 年成立的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

A.哈瓦斯通讯社 B.路透通讯社 C.沃尔夫通讯社 D.斯蒂芬通讯社

28.广告中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等内容,是《广告法》中的()A.自律性条款 B.禁止性条款 C.限制性条款 D.职业道德条款

29.对报纸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销量是()A.有用销量 B.总发行量 C.无用销量 D.净销售量

30.在波拉特信息经济分析体系中,新闻业归入()A.信息商品化产业 B.信息技术产业

C.第一次信息部门 D.第二次信息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31.如以报社为主体,以发行期限为参照,有关发行量的统计指标主要是()A.季度发行量 B.期发行量 C.发行量

D.月发行量 E.平均期发行量

32.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在传播活动中所显示的主要性质及其功能,可把它们分为()A.新闻性节目 B.综合性节目 C.教育性节目

D.服务性节目 E.文艺性节目

33.为保证报社印刷厂生产计划按时完成,要做的主要工作有()A.确定劳动定额 B.合理分配人力 C.安排生产程序

D.制定规章制度 E.保障机器设备正常运转

34.报社的产品销售收入主要是()

A.报刊发行收入 B.广告经营收入 C.税后利润收入

D.承印代印收入 E.无形资产收入 35.广告活动的主体在现代社会分化为()A.广告主 B.广告公司 C.传播媒介

D.传播对象 E.广告协会

36.多媒体产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A.套装型 B.网络型 C.剧场型

D.单一型 E.更生型

37.1994 年5 月18 日,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问题的通知》,提出()

A.以少量试点开始尝试 B.限于本省区范围的联合C.不组织跨省区的集团 D.不组织股份制的出版机构

E.不吸收与新闻出版无关的企业

全国2001 年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事业管理试题参考答案

课程代码:0066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30 分)1.B 2.D 3.B 4.B 5.D 6.D 7.A 8.B 9.A 10.C 11.B 12.B 13.D 14.C 15.A 16.B 17.D 18.C 19.D 20.B 21.B 22.A 23.B 24.D 25.A 26.D 27.A 28.B 29.A 30.C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 小题,每小题2 分,共16 分)31.ABCDE 32.ACDE 33.ABDE 34.ABD 35.ABC 36.ABC 37.ABCDE 38.BCD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2 分,共8 分)

39.社会组织创造维持自身生存、成长、发展的各种必须条件的功能。

40.某个时间点上,瞬间收看某节目的人数与观众总数之比。

41.新闻行业不正之风的一种表现,因为新闻单位发出的这种“新闻”,是广告客户出于误导受众 的目的把广告诉求的内容转换成的“新闻”。

42.运用照相工艺在可感光的版基上制版,完成印版制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 小题,每小题4 分,共24 分)

43.指新闻工作中无视社会效益的存在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其本质是将新闻机

构变成为利润而运转的机器,新闻人员变成以新闻谋私的无耻“文侩”。

44.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报业规模扩张与广告收入的非均衡发展;二是报纸公费市

场衰落,自费订阅渐成趋势。

45.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突出报道主题。

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

有利于充分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

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

46.竞争上岗;全员聘用;严格考核;教育培训。47.(1)实行人事管理观念的转变和体制更新,如实行全员聘任制,引入竞争机制等;

(2)财务管理体制也要创新,如统一运营资金,财务机构和人员的统一领导,各单位经济核算

可以分开尽量分开;

(3)计划与统计管理体制要健全。

48.审查的目的是保证广告传播活动的社会效益,防止出现诈骗广告或不真实广告。

审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广告主进行审查;二是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查。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 小题,49 小题10 分,50 小题12 分,共22 分)

49.(1)具较有影响的传媒实力:一张主报至少应有4 个子报子刊;(2)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3)较

为充足的人才实力;(4)拥有胶印照排、彩色胶印等技术实力;(5)较为畅通的发行实力。

50.一方面报纸的新闻版面可供出售,对象是读者;另一方面报纸的广告版面可供出售,对象是

广告主。广告主购买广告版面按价值原则付费从而使报社获得高额的广告收入。广告收入使

报社可以廉价售出报纸,从而使报纸商品的成本原则被扭曲。受众购买报纸所享受的廉价优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篇3

一、单选题

1—5:ACADA6—10:DDCAB11—15:BCDAA16—20:DBBAC

二、多选题

21.AB22.ABC23.ABDE24.ACDE25.ABCDE

三、名词解释

26.简牍文书表面覆盖有一片或两片简牍,比正文的简牍稍宽,称为检,相当于现代公文的封页,具有遮盖文书内容以防泄密的作用。

27.诸葛亮非常注重听取秘书的意见,专门设立了参署制度,让秘书能充分发表意见。

28.是将章、奏、表等文书的内容要点、时间、所要到达的道和里书写于文书的封面或文首。有利于使接收、批阅公文者对公文内容一目了然,提高公文处理效率。

29.清代设置的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秘密奏折,是一种为了解各地情况、监视政敌、镇压人民反抗、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制度。

30.又称“骑年盖月”。公文用印的一种要求。中国旧时公文直行竖写,成文日期写在公文最后,并要求顶格直写一行,用印(多用方形大印)时上印边压盖年号下年份的第一个数字,下印边压盖月份,是为“齐年盖月”。

四、简答题

31.(1)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2)指谶纬图录等类书;(3)指官员

32.明朝选用秘书处了要求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外,还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在京城设立国子监,挑选州县官学中的秀才或举人入监读书,称为监生。为了让监生能胜任职事,洪武五年起,规定监生需分期分批轮流至各官府实习,称历事监生。

33.(1)强调实事求是的文风;(2)政治性和事务性文件分开写;(3)以白话文书写;(4)使用标点符号;

(5)运用代号和暗号

五、论述题

34.(1)秘书机构是领导机关的办事机构,应紧紧围绕领导工作服务,它不适宜兼负其他职能工作,以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和影响其做好为领导服务的工作。

(2)设置秘书机构应因事设人,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事务的繁简,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力求精干,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3)明确规定秘书机构和人员的权限,规定的权限既要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又要防止越权而干扰领导的工作。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篇4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国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人民大会 B.酋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2.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斛确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会 B.巡视 C.朝觐 D.巡狩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 B.宰相 C.诸侯 D.中枢官员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特殊行政区称为

A.王国 B.侨州郡县 C.左郡县 D.右郡县 6.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

A.给事中 B.门阀士族 C.翰林学士 D.宦官

7.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A.格 B.令 C.律 D.式 8.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 A.州B.道 C.县 D.乡

9.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

A.例行常朝 B.便殿议政 C.临时朝仪 D.议政会议 10.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1.辽朝汉族和渤海官僚的入仕门径是

八举荐 B.科举 C.门荫 D.世袭

12.明朝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A.内阁 B.通政司 C.中书省 D.六部

13.清朝时期为了避免宦官千政,设立了严格管理宦官、掌管宫廷事务的宫内机构

A.宗人府 B.内务府 C.司礼监 D.鸿胪寺

14.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

A.钦定变法 B.百日维新 C.预约立法 D.预备立宪 15.清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内阁,且作为皇帝咨询机构的是

A.枢密院 B.弼德院 C.审计院 D.资政院 16.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国家的实际行政首长是

A.总长 B.大元帅 C.临时大总统 D.国务总理

17.北洋军阀政府的司法机关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普通司法机关,二是专门的行政诉讼机关。其中普通司法机关设有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总检察厅 B.大理院 C.平政院 D.肃致厅

18。根据南京国民政府1937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由国民党中政会选任的是

A.委任官B.特任官 C.荐任官 D.简任官 19.抗战期间,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国民党中政会 B.国防最高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军事委员会

20.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争需要,国民政府的行政决策体制和程序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形成了一套新的行政决策体系。其中,中央设计局属于

A.决策的权力中心 B.决策的参谋系统 C.决策的技术系统 D.决策的执行系统 21.根据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的规定,县实行tl治,县长的产生方式是

A.由省政府任命 B.由县议员选举 C.由县民选举 D.由省长任命 22.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

A.组织建设上B.决策问题上 C.选拔官员上 D.法规制定上 23。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中,边区最高行政机关是

A.边区行政公署 B.边区政府委员会 C.边区参议会 D.边区人民委员会

24.各抗日根据地在实施奖惩活动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教育为主、惩戒为辅 C.惩戒为主、教育为辅 D.打击犯罪、以儆效尤

25.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在新收复的大城市中所设置的过渡性政权组织形式是

A.军事执行委员会 B.军事管制委员会 C.临时参议会 D.行政公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26.汉时,以乡举里选为基础的官员选拔方式有

A.侄子 B.察举 C.征辟 D.纳资 E.费选 27.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有

A.门荫 B.行伍 C.科举 D.荐举 E.征辟 28.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的职能有

A.征税 B.军政 C.监察 D。司法 E.户政

29.辛亥革命爆发后,独立各省都成立了军政府,各省行政体制的类型大致有

A.浙江类型 B.江苏类型 C.广东类型 D.湖北类型 E.福建类型

30.1948年“行宪国大”后,南京政府中央五院中院长的产生不需要总统提名的有

A.立法院 B.监察院 C.考试院 D.行政院 E.司法院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分封制 32.集议

33.磨勘制度 ’ 34.票拟 35.幕僚长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37.简述元朝官员人仕的主要途径。

3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9.简述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

40.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解决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措施。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0分.共20分。41.试述清朝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行政史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A 2.C 3.D 4.A 5.C 6.D 7.A8.B 9.A 10.C 11.B 12.D 13.B 11.B 15.B 16.D 17.B 18.B 19 B 20.C 21.C 22.B 23.B 21.B 25.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6.BC 27.ABC 28.CD 29.DE 30.AB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0分。

31.是周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制度,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32.是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33.是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34.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35.是政府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称为幕僚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2分)(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2分)(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2分)

37.(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史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分)(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1分)

(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2分)(4)承荫制度。(1分)

38.(1)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2分)(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2分)(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2分)

39.(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2分)(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2分)(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1分)(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1分)

40.(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1分)(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新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1分)(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民政权储备干部。(1分)

(4)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造就干部。(1分)

(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新政权建设的需要。(1分)(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1.(1)议政王大臣会议又称“国议”,是清朝前期的中枢决策机构。清太祖努尔哈赤设议政五大臣,与八旗旗主一同议政参与机务,构成女真政治、军事的中枢决策机构,并对清朝前期政体产生深远影响。(2分)

(2)议政制度作为完备的政治体制,出现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在每旗增设议政大臣三人,旨在吸收较低级贵族参与军国大政以削弱八旗旗主的势力。此后,这种共同议政的形式确定下来,并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军入关前,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枢决策机构充分行使其决策职能。(3分)(3)清军人关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进一步扩大,其成员也不再局限于满洲贵族。这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基础,并提高了它的效能。随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各派政治力量的消 长,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也起伏不定。康熙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达到顶峰,但这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已成为旧政治势力代表和康熙帝加强皇权的障碍,并对皇权构成威胁。(3分)

(4)康熙帝为解除这个历史包袱带来的压力,设立新的中枢决策机构南书房与之抗衡,从此,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策功能逐渐丧失。到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更加衰落,乾隆五十六年被宣布取消。(2分)

42.(1)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1分)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篇5

D.2007年

2.原选区选民提出罢免乡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法定联名人数为(C)4-52 A.10人以上 B.20人以上 C.30人以上

D.50人以上

3.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机关是(B)10-206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常委会 C.省级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

4.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委托不得..超过(4-59 A.1人 B.2人 C.3人

D.5人

5.直接选举中,正式代表候选人名单公布的时间应在选举日的(A)4-59 A.5天以前 B.10天以前 C.15天以前

D.20天以前

6.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主持选举的机构是(C)4-60 A.县级人民代表大会 B.县级人大常委会 C.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D.县级选举委员会

7.原选区选民罢免县乡人大代表的法定人数为(D)4-67 A.1/5以上 B.1/4以上 C.1/3以上

D.1/2以上

8.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人选的提名权属于(B)6-102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

9.县级人大代表书面提出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候选人的法定联名人数为(A)6-95 A.10人以上 B.20人以上 C.30人以上

D.40人以上

10.县人大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有权任免(B)6-98 A.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B.个别副县长

C.县人民法院院长

D.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时,补选前代理主席职位的是(C)7-121 A.国务院总理

B.全国政协主席 C.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D.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12.中国人民银行属于国务院(A)8-143 A.组成机构 B.直属特设机构 C.办事机构

D.直属事业单位

C)13.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组成的会议是国务院(A)8-150 A.全体会议 C.办公会议

14.国务院有权决定(C)8-134 A.部分国务委员的任免

C.一省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B.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D.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制 B.常务会议 D.扩大会议

15.各级地方行政首长副职的产生方式是(B)9-159 A.本级行政首长任命 C.上级人大常委会决定

B.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D.上级人民政府任命

16.省级人民政府被赋予制定地方行政法规职权始于(C)9-161 A.1954年 C.1979年

17.政府行政会议又称(C)9-174 A.政府全体会议 C.行政首长办公会议

B.政府常务会议 D.政府扩大会议 B.1975年 D.1982年

18.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的批准权属于(D)9-169

A.全国人大常委会 C.民政部

B.国务院

D.上一级人民政府

19.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时,提出罢免由其选出的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所需的法定联名代表数为(B)4-67 A.1/5以上 C.1/15以上

B.1/10以上 D.1/20以上

20.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自行招聘全体职员的部门是(D)11-227 A.律政司 C.审计署

B.警务处 D.廉政公署

21.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决策咨询机构是(C)11-224 A.立法会 C.行政会

B.行政会议 D.办公会议

22.我国检察机关内部实行的领导体制是民主集中制和(B)12-250 A.集体负责制 C.委员会制

B.检察长负责制 D.合议制

23.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备的文化程度为(C)12-243 A.高中以上 C.大学专科以上

B.中专以上 D.大学本科以上

24.中国人民解放军负责干部工作的政委,其党龄要求为(C)13-294 A.3年以上

B.4年以上 C.5年以上 D.6年以上

25.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政治委员制度,设立教导员的单位是(C)13-294 A.师级 B.团级 C.营级

D.连级

26.“三湾改编”中所确立的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项主要制度是(A)13-296 A.党支部建在连队制度 B.政治委员制度 C.士兵委员会制度

D.党代表制度

27.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义务兵服现役的期限为(A)13-292 A.2年 B.3年 C.4年

D.5年

28.《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于(D)14-311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2003年

29.决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及其候补委员名额的是(A)14-305 A.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中央政治局

D.总书记

30.制定村民委员会具体选举办法的机构是(B)16-352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常委会 C.地级人大常委会

D.县级人大常委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我国国家机构系统按性质和职能划分为(ABCDE)3-42 A.国家权力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国家军事机关 D.国家审判机关

E.国家检察机关

32.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属于常委会职权范围内议案的有(ABCDE A.委员长会议 B.国家中央军事委员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 D.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 E.最高人民法院

33.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任职条件有(ABCD)11-221 A.国籍条件 B.居住年限条件

C.年龄限制 D.有无外国居留权的限制 E.财产条件

3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包括(CDE)14-301 A.经济领导 B.文化领导 C.政治领导 D.组织领导 E.思想领导

35.根据《职代会条例》和《企业法》,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有(ABCDE

A.审议建议权

B.审查同意权)5-83 16-34)C.评议监督权 E.审议决定权

D.民主选举权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我国选举制度中的平等原则。4-53 答:(1)选举的平等原则首先表现在“一人一票制”上。每个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即一人一票”,任何人不享有特权。

(2)选举的平等原则还体现在选区的划分上。城镇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农村各选区

37.简述乡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6-104 答:(1)保证权。在本行政区域内保障宪法、法律、法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

(2)决定权。根据国家计划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事业和公共事业的建设计划。

(3)审查、批准本行政区域内的财政预算和预算执行情

(5)听取和审查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6)维护公共利益权。

维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维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3)对每一人大代表所代表的农村人口、城市人口作出了比例上的要求,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地方人代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数量也作出了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规定。况的报告;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政工作实施计划。

和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男女平等、(4)选举权、任免权。选举本级人大主席、副主常,表决决定任免正副乡、镇长;

38.简述总理负责制的具体内容。8-149 答:(1)全面领导权。总理对国务院工作拥有全面领导权,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2)最后决定权。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之上,由总理集中正确意见,并作出最后决定。

(3)人事提名权。总理有权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39.简述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立法的主要内容。10-204 答:(1)根据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对上级国家机关颁布的法律制定变通的或补充的规定;(2)依照本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自主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40.简述现阶段人民政协的主要任务。15-337 答:(1)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政协工作。

(2)要坚持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开展工作,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3)要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团结工作,不断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4)要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要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1-8 答:(1)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实现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常委会提名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任免人选。

(4)行政首长负全面责任。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法规,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提出的议案,任免行政人员,均由国务院总理签署。

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保持了党和国家的活力。

(2)实现了党政职能分开,调整了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机构。(3)加强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4)实施公务员制度。

(5)转变政府职能,根据高效、精简、统一的原则,进行了行政机构改革。(6)调整和规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经济关系,更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7)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人大立法速度,完善人大立法制度。

(8)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9)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

(10)按照依法治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

42.比较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和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不同职权。4-65 答:

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

1、参加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审议议案和报告;

2、有权提出议案;参加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选举;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

3、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及所属各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质询案;

4、向本级国家行政机关组成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院长提出罢免案(全国人大代表还可对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委组成人员提出罢免案);

5、有权依法提议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等。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职权:

1、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组成代表小组开展活动。

2、人大代表可以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应邀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

五、材料分析题(本题10分)

43.为了控制压缩不断膨胀的会议开支,某市市委、市政府决定严格会议审批手续,严格控制庆功、表彰大会,并明确规定:要按标准的会期、规模和经费预算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准借机举办宴会或游山玩水,不准到风景名胜区和高级宾馆召开会议,不准提高会议伙食补贴标准,不准向会议出席人员额外收取会务费,不准把超规定的开支转嫁给基层单位。市委、市政府的规定公布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该市的会议开支大大压缩。请回答以下问题:

(1)“会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9-175(2)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何在?3)本案例有哪些有益启示? 答:

一、“会海”产生的原因

1、会议管理制度不健全。

2、“官僚主义”严重。

3、监督制度执行不力,给“以权谋私”留下了空间。

二、治理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

1、领导重视。该市领导对“会议猛增”的危害性及“勤俭节约”的重要性有比较明确而统一的认识。

2、制度健全。该市委、市政府为控制会费增长,避免会议成灾,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而明确的规章制 度。

3、贯彻得力。为保证规章制度的顺利贯彻,该市委、市政府还明确要求各单位严格会议审批手续。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 篇6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试题

课程代码:0065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新闻评论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

A.理论性 B.学术性

C.实践性 D.功能性

2.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酝酿阶段的两个主要环节关系到评论的整体,这两个环节是选题和()

A.判断 B.论述

C.观点 D.立论

3.新闻评论标题拟制方式陈旧、缺乏个性和新意的问题一般被称为()

A.冗长 B.俗套

C.精粹 D.通俗

4.论证是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并得到阐明的()

A.内容和形式 B.方法和原则

C.过程和方法 D.规范和条件

5.新闻评论开头的形式主要有摆出结论、由事入题、提出问题、亮出靶子和()

A.开门见山 B.提炼主题

C.交待意图 D.针砭时弊

6.在新闻评论的说理论述中,可以通过形象说明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借用形象或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化的描绘,表达作者的感情,从而增强评论的()

A.感染力 B.洞察力

C.竞争力 D.渗透力

7.有的评论在进行分析时,孤立地看问题,忽视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

A.规律 B.制约

C.结合 D.责任

8.从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杂文的写作应当避免绝对化和()

A.浅薄化 B.呆板化

C.虚假性 D.片面化

9.编者按语与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文学评注和史学评点在作用和写法上十分接近,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中的“臣光曰”和()

A.《论语》中的“子曰” B.金圣叹评点《水浒》

C.曹丕的《典论》 D.刘勰的《文心雕龙》

10.延安的《解放日报》和晋绥分区的《晋绥日报》都注意运用编者按语随时对报道或文章进行()

A.总结概括 B.夹叙夹议

C.褒贬评注 D.就事论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以下不属于新闻评论的是()

A.社论B.综述

C.稿评D.述评

E.编者按语

12.以下属于事实性论据的是()

A.典型事例B.历史资料

C.名人名言D.法律法规

E.统计数字

13.新闻评论的结构应做到()

A.言之有物B.层次清晰

C.布局合理D.持论有据

E.逻辑顺畅

14.社论《六月革命》、《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作者依次是

()

A.马克思B.恩格斯

C.列宁D.毛泽东

E.周恩来

15.论辩的方法具体包括()

A.解释B.辨正

C.探讨D.批驳

E.评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6.简要说明评论员文章与社论在规格上的差别。

17.简要说明电视口播评论的具体形式。

四、论述题(本题15分)

18.什么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破”与“立”?破立统一的具体论述方式有哪些?

五、操作与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25分,第21小题20分,共55分)

19.为以下小言论拟制一则标题。(10分)

媒体报道雷锋传人郭明义的事迹,引发了人们对“幸福”的关注。

什么是幸福?这是人人要面对、人人要思考、人人要回答的问题,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有人认为坐拥金山、锦衣玉食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号令一方是幸福,有人认为金榜题名、洞房花烛是幸福……郭明义有不同的回答,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帮助别人改变命运,比啥都幸福”。

20多年来,他义务献血50多次,帮助困难学生180多人,扶贫救灾捐掉他一半的工资收入,他的义举善行不知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

他以助人为乐,以奉献为荣,以做好事、献爱心为幸福,郭明义的言行诠释了他的幸福观。

胡锦涛总书记号召向郭明义学习,我们要学习他感人的事迹,学习他可贵的精神,当然也要学习他令人钦佩的幸福观。

近来,不少地方都在讨论如何提高社会“幸福指数”。我以为,幸福指数是幸福观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郭明义的幸福观得以弘扬,如果郭明义的幸福观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家都像郭明义一样——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师尽心尽力为学生教书,医生精益求精为患者看病……人人都能“我为人人”,那我们的社会自然会处处呈现出其乐融融的和谐景象,幸福指数自然会不断提升。

(来源:201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作者:云杉)

20.为以下新闻报道配发一篇短评。(字数:600字左右)(25分)

长江隧桥带来商机,海内外企业纷纷上岛考察欲投资发展

短短一个月 “拒资”十亿元

崇明婉言谢绝三十多个不符合产业导向和能耗、环评审查的项目

本报讯(记者 陶健 实习生 张敏)长江隧桥开通,崇明一夜间成了投资热点,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投资项目,是“拣到篮里就是菜”,还是宁缺毋滥?崇明选择了科学发展之路,短短一个多月,已婉拒了30多个不符合生态岛定

位的项目,涉及投资10多亿元。

长期孤悬在长江口的崇明,GDP的贡献仅占全市的1%,发展速度远落后于上海的其他部分。岛上有70万居民,他们希望吸引投资以增加就业、改善生活。然而,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现代化生态岛,注定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崇明县委、县政府决定执行更为苛刻的“招商选资”标准。早在隧桥开通前,崇明就公布了规划布局,对进入岛内的投资项目设置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产业导向。崇明编制了工业产业导向目录,被列入禁止和限制类的项目一律不允许上岛。一家大型造纸企业不久前上岛洽谈投资上亿元建造纸厂。虽然这个劳动密集型项目可以提供大量岗位,还能为岛上盛产的芦苇找到市场出路,但造纸业明显属于目录上的禁止类领域,被招商部门婉言谢绝。

第二道防线是能耗。崇明制定了能耗每年下降4%的指标,近两年已关闭了40多家高能耗企业。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评判,其中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就是能耗。据介绍,30多个被婉拒的投资项目中约有三分之一属于“能耗不合格”。

第三道防线是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前两道防线的项目如果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也不能上岛。有一个投资3000万元的电子产品加工项目在最后一道防线上被县环保局拦停,原因是其生产过程有一道镀锡工序会影响环境。

崇明县县长赵奇告诉记者,崇明建设生态岛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放弃一些能够快速增加GDP的产业项目,会影响崇明经济一时的发展速度,但生态岛建设必须关注长远,其后发优势将会慢慢显现。

(来源:2009年12月4日《解放日报》)

21.分析新闻评论《“温暖”怎么送才“保暖”》的写作特点。(字数:600字左右)(20分)“温暖”怎么送才“保暖”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掀起 “送温暖”热潮。本来,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给贫困群众、弱势群体送钱送物,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寒冬里的他们切实得到一些帮助,欢度节日,展望来年,确实是一件暖人心、解民忧的好事,广大群众是欢迎的。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温暖”没有送好,反而送得让人窝心,值得反思。譬如,有的在“送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要求“住址靠近路边、被访者„会说话‟”;有的在“送个啥”上犯迷糊,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钱,千篇一律一送了之;有的在“怎样送”上铆足劲,详尽“安排”和精心“导演”之后,慰问车队浩浩荡荡,随行人员前呼后拥,闪光灯不停闪烁……

这样的“送温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样变味,折射出少数干部工作飘浮、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在理念和行为上并未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如果“送温暖”异化为“秀温暖”,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百姓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瓜子不饱暖人心”,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称出了干部为民执政的分量。“送温暖”的行动,不在钱物多少,关键是真心实意,尽可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送温暖”的真谛,更在于通过这种行动,既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让干部从中了解百姓疾苦、掌握群众期待,从而更好的开展工作。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送温暖”活动,正是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困难户的情况各不相同,只有先行调查摸底,问“需”于民,量身定做予以个性化帮助,才能把准“送温暖”活动的脉搏,把“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状态,获得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下基层“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如果都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摸被褥”,如果都能仔细了解群众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途径,“一次性温暖不保温”之类的抱怨就会少起来,群众就会从这种真心实意的“温暖”中感悟出干部的民生情怀,激发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干群凝聚合力,开创美好新生活,这才是持久暖人的“大温暖”。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任何时候,干部都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到街巷田间想问题,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身处“庙堂高处”,不忘“白云深处”,用真心真情去“送温暖”,用真抓实干去“造温暖”,这样的“温暖”才能“保温”,久久温暖群众的心。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春意盎然,和谐进步。

(来源:2011年1月4日《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作者:马碧)的牢固捍卫者,谁要是想打破牢不可破的药价体系,必然会受到强烈攻击。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 篇7

(一)1、“京报”—古代报纸的完备形式---“京报”发展到完备形式,即可以用《京报》来指称。始于乾隆年代,清中叶以后日趋盛行。

名称开始固定,性质仍属于官场的情报资料,其内容仍是些可以公开的宫门抄、明发谕旨和大臣奏章。与前不同的只是有原来分散的雇人抄报,改为统一由民营作坊印刷。

这时,《京报》的性质已经出现变化,a)它继续邸报的余绪,在中央和地方官吏中发行,含有内部参考资料性质 b)它公开销售于民间,只要付钱便可订阅,具有大众传播工具的商品特征。它已不属于政府公报性质。但还不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因为它只有抄录和印刷人员,没有记者、编辑,只许照章抄录宫门抄、谕旨和奏章,不准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安排版面。

总之,《京报》与以前的同类在体相比,虽有很大不同,但仍没质

2、《东西洋考》创办的目的和宣传的特点---

(一)办报目的--为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二)宣传的特点--虽是宗教性报刊,但已没有解释教义的专文,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

A、言论:不再阐述教义,而是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的行为准则。B、科学文化知识:除介绍西方的情况外,还大量介绍东南亚各国和印度的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C、新闻信息传播:每期必有一定数量的新闻,绝大部分译自外报,少数录自穗澳的地方新闻,后期也录有些“京报”的材料。该刊所载《新闻纸略论》一文,为中文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它还比较重视贸易活动,后期曾多次看懂中外进出靠贸易的物价表。

D、编辑业务:文字通俗,文章简短,又作连载,每期有目录,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E、宣传策略:与《察世俗》相同,处处附会儒学,封面印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主编署名“爱汉者”。

3、香港报业的发展与商业报刊的崛起---a、鸦片战争后中国报业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商业性报刊崛起并迅速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

香港最早出现的4家商业性报纸为《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孖刺报》。1860年前,香港的商业性报纸由《德臣报》《香港记录报》《中国之友》三足鼎立。1860年后,形成《孖刺报》与《德臣报》两家对峙的格局。b、香港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最早是从早已成熟的英文商业报纸中孕育出来。c、商业性报纸的涌现,推动了新闻时效观念的提高,原来的中文报刊均为月刊、周刊,而中文商业报纸则多为周三刊和日报。通讯手段和采编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印刷条件日趋先进。为争取快速出版,它已报刊已经摆脱了以往的书本形式,形成近代报纸散页出版物的模式。要求信息量大,及时真实,使报纸充分体现新闻纸的特性,一些消闲性的志怪传奇之作被日益排除在新闻之外。

4、上海为中心的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在华外报的发展。

上海是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并在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发展成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中心。报业上的这种变化,实际上是上海作为中外贸易集散地地位上升的反映。它的发展也是以商业性报纸为发展主流,以1872年《申报》的创报为标志,开创了中国报业以商业性报刊为主流的历史新纪元。《北华捷报》《字林西报》《上海新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19c60-70‟s上海又出现了好多家英文报刊但同时因竞争十分激烈而不断有报纸被兼并。上海最早创办中文报刊的仍然是外国传教士。《六合丛谈》《万国公报》

5、《申报》改革---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报纸业务上,a、重视报纸言论。B、重视新闻真实性。C、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的优势,发行文艺期刊、画报、丛书。

6、在华外报迅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政治倾向:绝大多数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在华外报的迅速发展并占据中国报坛的垄断地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行为。但西方国家在18世纪以后科技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自我封闭的结果是自己越来越落后。

《察世俗》等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的出版,把自然科学知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现状、西方富强之道、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或以显示西方文化优越,或作为手段引中国人入教,但毕竟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使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逐渐深入人心,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2、就近代报刊自身而言,它的产生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代报刊与封建邸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具有独立的采写编撰权,记者和编辑可以自行采写新闻,发表评论,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念。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可自由进行采访编辑出版,并雇用中国文人当助手,从而使西方的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新闻事业的管理方法和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陆续为中国人所掌握,培养出一批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报业发展开辟捷径。报刊的石印和铅印技术也随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传入我国,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创造有利条件

7、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一、国人办报呼声的出现

1、林则徐、魏源;

2、洪仁轩;

3、王韬、郑观应。

二、第一批国人自办的报纸

《沙架免度新录》《昭文新报》《汇报》《述报》ect。

三、王韬与《循环日报》---

1、王韬,江苏苏州人,在传教士麦都思办的“墨海书馆”做编校,因涉及太平天国被清政府通缉逃往香港,受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赏识。协助戚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后与友人集资组成中华印务总局,创办《循环日报》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2、《循环日报》

8、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自19世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实务报》后,各地爱国人士自办的报刊纷纷出现,打破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因此,维新变法运动阶段的国人办报活动被称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其特点:

1、报刊数量大。

2、办报地区广。

3、报刊品种多。

其主流,则是宣传变法维新的政论性报刊—维新派报纸有《实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ect。

1、办报人员:政治家参与办报,报刊主编往往是当地维新运动领导人,都奉康有为为领袖,形成由康指挥的宣传队伍。2办报方式:总体思想“开民智

9、《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其特点为:

一、“以通外情为要务”

二、“消息确而速,又极多极祥”,且颇具地方特色。

三、创造了同封建顽固派斗争的特殊策略。

10、中国历史上新闻立法活动的第一次有益尝试,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等仁人志士不仅继王韬等资改良主义思想家后,再次公开提出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还一度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第一步:也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步,即,冲破“言禁”“报禁”的藩篱,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公车上书”《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会被封禁,但改建为官报局。创办《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这是清政府公开发行新式官报之始,也是清末新闻法制建设起步的标志。

在中国新闻事业史出现第一个办报高潮的情势下,清政府在经济上推出扶助报业发展的举措,即

a、减低报纸的邮寄费用。B、对书记报纸实行免税。

C、新闻法(报律)的制定也第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新闻立法工作开始起步。

总之,在“百日维新”期间,中国近代新闻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虽为时过短,且最后以流产而告终,但仍不失为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二)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它的基本精神有

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

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12、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都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

1903年5月正式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伤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清廷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太炎、邹容交给清庭审判,被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特殊的审判在租界开场,清廷为原告,章太炎、邹容为被告,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13、《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1905年《民报》的创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有其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ie三民主义。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主动出击,发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主要针对四个问题: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由于《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这场大论战最后以《民报》大胜《新民丛报》大败而告终。(20vs1)通过两派报刊大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派报纸在海外的蓬勃发展。

14、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1906年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并开始颁布新闻法规,通过新闻法制手段来管制它以为已经失控了的新闻事业。然而这些举措,非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给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新闻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不仅数量上超过保皇派报刊,而且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革命派报刊除大力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外,大多数报馆还是革命党人策划武装起义的指挥机关和联络机关。上海、武汉和港穗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三大办报基地。在上海创办的报刊著名的有《中国女报》于右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2、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康有为立即宣布叫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帝国)宪政会,全力鼓吹君主立宪,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立宪宣传运动。参加立宪宣传的报刊有两类,立宪派分子个人创办的报刊和立宪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

3、清王朝政府主办的官报进一步发展。

自1901年实行“新政”后,开始创办的官报是为了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后经清廷倡导,各省纷纷根据自己的政务繁简和经济力量打扮官报,短短几年就出现一大批。中央政府一些部门也开始创办机关官报,并进入官报制度化阶段。这些官报一般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经批准出版后又往往是这些主管部门传达政令的耳目与喉舌。

4、新闻业务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A、内容上:报纸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报道量大大增加,面也相应扩大,体裁日益增多,作为新闻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标题出现大字题和主题、眉题、肩题、副题等多行题,为提高时效性,一些报纸开始发行号外,摄影图片被广泛运用,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登上报坛。“时评”的创立,“编者按”的广泛运用,文艺副刊的诞生,广告占据的重要地位表明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

B、形式上,摆脱书册/杂志式称为对开或四开单张报纸。《实务日报》报纸编排上开始用机制白报纸两面印刷,分版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纸版面革新的序幕。《时报》对版式的改革将每天报纸划分为4版,根据内容拟定标题,配发时评,字号多样,力求版面醒目活泼。“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ie将重要新闻放版面的显著位置,并充分利用大字、通栏标题、加框、加花边、设专栏、配图片等编辑手段,使报纸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5、“大江报案”---《大江报》1911年1月3日,前身为《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苑思演、黄侃、何海鸣、温楚珩等参与编撰工作,为文学社机关报。

该报有两个特色

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该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被士兵们视作自己的喉舌。在该报影响下,许多士兵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该报还在新军各标营设立分销处,发展个人订户,和特约记者、编辑和通讯员。该报于1911年7月17日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何海鸣《亡中国者和平也》和黄侃《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是鄂督极为震恐立即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于8月1日查封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自动投案。第二天,《大江报案》向全国各地发出专电,“乞伸公论”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鄂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鄂督慑于民愤不得不轻判詹何二人18月徒刑。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

16、暂行报律事件和自由新闻体制—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后,取得了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一步通过立法手段保证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喜闻体制。

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2、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其他法律法令的颁布,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对于强化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当政时间过短,因而无暇建立一个完整的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制度。为了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还理智的解决了因《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颁布而引发的一场**。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临时政府内务部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暂行报律》对新闻界约法三章。但立即遭到新闻界的一致反对,完全否定了新闻立法的必要性。对此孙中山持明知的态度,虚怀若谷的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他对因言论出版自由的基本认识和对《暂行报律》的基本态度。

1、言论出版自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无取特立报律”。

2、法律的创制须慎重与合乎程序。

3、内务部制定《暂行报律》的本意是出于“补偏救弊之苦心”但由于《临时约法》以及其他重要法律均未制定与颁布,制定报律确也失之草率。且其中最与非罪的界线及量刑的标准含糊不清,在实施中已被误解与滥用。

但它积极的一面是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权利不得滥用法律限制之的认识,不得制定钳制新闻事业发展的专门法律已在新闻界内外形成共识。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与约束。实际结果只能是对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民国成立之初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

17、“癸丑报灾”---袁世凯篡权是中国近代历史进入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以及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继任者。务部运用其窃取的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对孙中山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扭曲和破坏,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全为其封建军阀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袁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刚平息的《暂行报律》之争,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强烈意愿,还显示了新闻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袁不得不故作尊正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之后,他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钳制新闻事业。以防止揭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违者军法从事。公然将以废止的亡清《钦定报律》重新搬回民国的报坛。“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政府颁发的新闻禁令更是一个接一个,并要求全国所有的报刊重新登记注册。“二”失败后,袁政府便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之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剩下20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18、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1、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

2、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A、立法上,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只能采取暂时沿用前清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制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

B、司法上,各地的证券包括自发悬绝大数位前清时期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军阀所窃取,诉讼制度大多沿用清制。但新法规以清末的民刑诉讼法律草案为基础,其封建专制时代的残余仍十分浓重。

C、司法机构,地方审判厅大多为建立,实际上仍由地方行政机关监理司法。D、诉讼过程中,刑讯、体罚手段仍被袭用。

E、半殖民地的色彩,则集中表现在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租界制度,治外法权原则和一些列不平等条约未被废止。

3、滥用军法,为军阀意志是从。

19、职业化的表现---

(一)政党报刊的衰落和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进程加快

1、原因:

a、外因:民国成立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以及袁世凯及其继任者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

b、内因:中国新闻事业重视政论的传统中断,结束了政党报刊盛行的时代。

2、表现:

a、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A、背景:

I同盟会-国民党报系:《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国风日报》ect,II共和党-进步党报系:《少年周刊》周刊《庸言》《大共和日报》

III自由党:“横三民”报--《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二次革命后各党派报纸遭到大扫荡,政党报纸走向衰落。中国报业的政论传统由此中断。

B、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重要的用大号字排出。新闻通讯开始走向成熟。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运用的更多。商业报纸还加强了对经济新闻的报道。(《申报》《新闻报》《商报》《时报》)。记者以获得独家新闻为能,报纸已发表精彩通讯报道取胜,新闻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应运而生。

(二)报纸企业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报纸企业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1、原因:

a、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b、内因:袁及各派反动军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2、商业化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突出盈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为是否盈利为转移。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申报》(史量才)在企业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a、大力开展广告业务。b、加强报纸发行。

c、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新闻报》(汪汉溪)摸索“借款—还款—再借再还”的生财之道,在国内报界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用“本国国外专电”电头。抢先刊发,增强竞争能力。其广告发展速度和篇幅略高于《申报》一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广告充斥版面。言论方面也标榜“无党无偏”,用短评代社评。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和广播事业的诞生

---在上海建立的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中兴通讯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

13-18年间,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办的最成功。

20年代后,少数如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已初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

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私营商业电台也开始出现。

早期中国的广播事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收听范围仅限电台周围的很小一片地方。收音机价格昂贵。因而广播传媒当时砸社会撒谎能够的影响有限。

20、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

1、题材务求重大。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他在新闻思想方面的独到见解: “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虽然从事新闻事业的时间短,却能成为名记者。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三)21、《新青年》的内容和意---主要宣传内容: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斗争。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意义:(略)

22、新旧思潮在报刊上的大激战---封建顽固派代表:

林纾(琴南)、辜鸿铭、刘师培等,在报刊上发表了一批文章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诬蔑攻击。甚至还在文章中暗示反动军阀动用武力迫害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战士。该类报刊攻击五四运动是“铲伦常,覆孔孟”的“恶果”。

对此《每周评论》等报纸立即予以反击,集中批驳法律制裁的谬论,赞扬学生运动,指出学生风潮,激于爱国心,光明磊落。青岛时间为全国人民所注目,学生运动得到各方舆论之同情。这些评论还警告反动当局,如果违反公意,滥用法律制裁,必将酿成全国罢市罢工的更激烈风潮。

陈独秀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是一篇面对封建顽固派的攻击、表明坚持新文化运动的心志的战斗宣言。为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篇文章,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一个基本总结。

23、第三次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改进---

1、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广泛采用社论、专论、带轮、来论、外轮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外大事,还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锋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报刊常用的文体之一。让真理在同谬误的论辩中发扬光大,形成各种思想交锋的自由市场是五四时期政论传统的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2、以白话文为核心的新文风的倡导。

戊戌变法前后,曾出现少量白话报刊。只是出于通俗宣传维新变法思潮的需要,第二卷开始,《新青年》发表胡适翻译的白话小说和白话诗。提倡使用新式标点。读者提出报刊横排的主张。

3、副刊的革新。

A、上海《时事新报》创办的《学灯》副刊。B、《晨报》的《晨报副镌》。

C、上海《民国日报》所办的《觉悟》副刊。D、《京报副刊》。

4、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新闻采写方面,聘设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胡政之、瞿秋白、周恩来。

24、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发展

---

1、中国有关新闻学研究的成果,最早的是在华办报的外国传教士撰写的报刊创刊词、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各类文章以及他们撰写的其他著作和通讯等。他们的主要观点有:

a、报刊的宣传教育功能。就是利用报刊宣传季度思想以及西方文明,以改变中国人的观念。

b、言论出版的自由观念。c、报刊文风的通俗化原则。

2、鸦片战争后,在华外国传教士对新闻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主要观点: a、报刊的舆论导向。

b、报人的社会地位和品格素质。

c、报刊的沟通功能ie能够广见闻,通上下、开民智的作用。

3、外国商人创办的商业报纸在鸦片战争后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出现了不少如何在中国办好商业性报刊的研究成果,主要观点有: a、报刊“贵乎信息流通”,还提出“有闻必录”的观点。b、报刊“以行业营生为计”,应“谋利而兼仗义”。

4、鸦片战争前后,少数先进的中国的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新闻事业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探讨和研究。

A、林则徐—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使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B、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C、洪仁玕--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D、王韬—论述了办报的目的是立言,报纸的首要功能和作用是沟通,言论出版要自由,报纸的文风要通俗化,编辑人员要有高尚的品行。E、郑观应—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广设日报是实行民主政治的枢纽。创办报纸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允许国人办报和制定保率来规范报业等观点。5、19C末兴起的资维新运动将中国新闻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论及的问题更广泛深刻。

A、康有为—“设报达聪”,把报纸的作用归纳为四方面“匡不逮、达民情、鉴敌情、知新政”。

B、梁启超—形成系统的新闻思想,内容涉及新闻理论、业务、史论三大部分,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方法有四条:广译五洲近事,祥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观点更进一步。一)提出报纸的两大天职—对政府的监督和对国民的向导; 二)提出办报的四条原则

--(1)宗旨定而高(2)思想新而正(3)材料富而当(4)报事确而速;

(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必须具备“五本”即:广博的知识,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有不畏强暴的精神,要出于公心。

(四)提出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浸润和煽动的方法 C、严复—强调报纸的功能尤以通外情为要务。D、谭嗣同—报纸腰带民立言成为民史民口。

6、资革命派人士的新闻观点更注意吸收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

A、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B、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C、承认报纸具有党派性。D、报纸应反映影响引导舆论。

7、新文化运动兴起后,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学研究再上一个台阶。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四)25、中共新闻思想的初步形成---概括起来最重要的有两条:

1、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从党性原则出发,把宣传组织最广大民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奋斗视作自己的历史使命。正确宣传和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反映社会和民众的实际需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时事真相,廓清反动势力的欺骗宣传,用马克思主义战胜各种错误思想,是无产阶级党报的主要任务。

2、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作风。

就是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忠诚党的事业,立志献身大众利益,深入群众,勇于实践。联系实际就是要报马列主义的理论宣传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观察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联系群众就是要依靠群众办报。

中共成立后还创造了一些具体方法:

a、重视读者调查,了解和适合群众的普遍要求。b、重视以事实说话。

c、提倡朴实动人的文风,有的放矢,力避空泛。

26、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发展---1928年提出“以党治报”的方针。

“九一八”后,为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意等国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1、效法法西斯主义“国家之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和镇压。

2、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ie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据此,国民党将强化其自身的新闻事业以获取“新闻最高领导权”作为新闻统治的核心。还积极影响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的政策,将政治统制渗透于新闻业务活动,人事管理、行政管理和报道审查等各方面,从而消灭反动报纸及通讯社,取缔灰色新闻及毒素新闻,淘汰肤浅落伍桀骜不驯的新闻记者。抗战初期新闻统治一度较前缓和,但进入相持阶段后,其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又开始继续发展。提出“意志集中,力量集中”“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等口号,大力开展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宣传。要求一切思想言论和行动已国民党的意志为准绳。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打出“和平建国”的旗帜,继续鼓吹“国家统一”的论调,新闻统制思想和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8年当局开始制定与颁行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规,并根据这些法规建立起新闻宣传审查制度和新闻出版等级制度。

A、宣传审查制度—目的 为杜绝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新闻宣传内容。开始实行的标志 《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的颁布。B、报刊登记制度—目的 为取缔一切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报刊。将不利于国民党统治的宣传报道扼杀在胞胎中。

30年代后,有关新闻出版统制的立法活动较前更为频繁。

A、制定与颁行《出版法》,将其施行的种种新闻出版统制手段用法典的形式确定下来。

B、通过制定与颁行非常法,加重对有害其政治统治的新闻宣传活动的惩罚,加强国民党当局对上述活动的紧急处置权。

3、建立与完善新闻出版检查制度。

这是30年代上半叶国民党当局开展新闻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实行新闻统制政策的最为重要的法律举措。

将出版后审查制度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对不服检查的报纸举证机关有权予以一日至一星期的停刊处分后其他必要处分。对图书杂志实行图书杂志团搞送审制度。

广播法规的制定也成了这一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基本精神有

A、在事业建设上放开。

第一次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民间具有创建广播电台的自由权利。B、在宣传内容上收紧。

对广播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均有详尽的规定。战时新闻检查法令的大量颁布和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的日趋完善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对图书杂志采取原稿审查办法,对所有未经原稿审查的书刊一律予以取缔。40年代后,当局开始以政府的名义管制新闻出版事业。因而有关新闻出版检查的法律,法令的发布机构不再是国民党系统的机构,而是国民政府及其组成部分。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改而隶属于国民政府行政院。

此后,国民政府在名义上取代国民党中央主持战时新闻出版检查工作。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表面上多次作出给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许诺,却继续实施其对新闻界实施全面统制的发动反动政策。国民对新闻事业在接受敌伪新闻业财产的基础上迅速重建对新兴的广播事业的统治也因有关法规的日趋完备儿进一步加强,而有进步的新闻事业则因无法通过国民党政府的核准登记而失去了生存和发展之地。

内战爆发后,特别是发展到最后激战阶段后,当局借口非常时期,颁布了大批非常法规,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剥夺殆尽,将新闻统制制度强化到令人恐怖的程度。

27、新闻统制制度主要内容和特点

---其实质完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新闻法律制度。

(一)其主要内容有

1、限制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旗帜,表面上发布开放“言禁”的通电,不得不承认人民享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又明确规定人民享有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必须限制在法律范围之内.2、新闻事业的创办及其条件。始终实行审核制度,ie名为登记,实为批准的制度,以便禁绝一切对国民党统治不利的报刊。

30年12月的《出版法》仅就字面含义而言,报纸的创办似乎改成了登记制度。但根据31年颁布的《出版法实施细则》规定,报刊发行人在提出申请登记后,仍与以前一样要经过一番审核手续。它还对报刊发行人或编辑人的条件作了限制性的规定。

37年的修订版,对报刊登记审核制度又作了许多新的具体规定,进一步强化国民党对希讷事业的直接控制。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还规定了各类地区设立报社、通讯社的限定数额。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曾以节约纸张为名,限制报刊的出版与登记。

3、新闻出版的禁载事项。(p184)

4、新闻出版的检查制度。最初实行出版后检查制度,33年后改为出版前检查制度,检查范围在实际执行时将一切新闻报道均列入检查范围之内。第二年当局又将该制度推广到图书杂志。35年尹新生事件的发生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工作被迫暂停,但新闻检查工作则进一步,并专门成立了中央新闻检查组。抗战胜利前夕,迫于国内外的压力当局一度放宽审查尺度。抗战胜利后还曾宣布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但随后不久内战的爆发使该制度逐步恢复。

5、广播业的创建与管理。最初由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主管后改为交通部,之后又成立国民党中央国拨事业指导委员会。播放内容由法律文件规定,广播业务仅限于公益演讲、新闻报道、音乐歌曲以及其他节目。

(二)该制度的特点

a、熔”民主”与转制与一炉。

B、将对新闻事业的“法治”建筑在“党治”的基础上。(孙中山的“建国三时期”—军政、训政、宪政时期)c、非常法具有特殊的法律效果。往往高于普通法律,甚至可以把宪法弃在一边。

28、“拒检运动”

—行宪骗局—正在大打内战的47年,国民党宣称已进入“宪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在实行新闻统制活动中退居为幕后前线人的角色,不在意党中央的名义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或命令。成立新闻局,公布《出版法修正草案》还增加了“出版品不得妨害本国或友邦之元首名誉之记载”等新规定,禁绝人民对蒋介石的揭露与批评,还删去了原有的罚则,规定出版物违法一律按刑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新闻出版检查在收复照样施行,在西南、西北等战时国民党统治地区,新闻界内外进步认识早在44年抗战转入反攻阶段后就开始发出废止战时新闻出版制度的呼声,并迫使国民党政府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9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自行出版《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延安归来》是黄炎培应国讯书店之请,将其7月访问延安的见闻整理而成的访问记,翔实的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解放区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成就。卫冕遭国民党书刊检察官的苫盖,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支持下,决定不将此书送国民党当局检查而自行出版发行。该书出版后,三位进步人士起草了重庆杂志界宣布“拒检”联合声明,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了整个文化界,并得到各界的支持和响应。19家出版社组成的新出版业联合总处宣布坚决支持重庆杂志界的拒检声明。

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正在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入了被动局面。国内正在重庆举行的政治谈判和国际上各国政府纷纷取消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使国民党最终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和办法。至此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巩固和发展胜利成果,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斗争目标,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目标如发出新闻检查制度,收复区不能例外,取消中央社的新闻垄断政策、民营通讯社和报馆有自由采访、收发新闻和翻译外国新闻的自由权利、保障民营出版机构等等。46年后,国民党党区发动内战决心已定,因而对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46年,国民党集团一方面张开伪”国民大会”玩弄行宪花招,另一方面,发布控制新闻舆论,迫害进步新闻事业的密令,取缔一切对反动统治不利的新闻传播活动。

29、战后党营新闻事业的从一统天下到全面崩溃

---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利用手中的政权与法权,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这一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是建立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建成的。上海历来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中心。战前几大民营商业性大报地位巩固,影响广泛,国民党报纸根本无力与之竞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仅恢复出版了自己的报纸,还抓住上海民营大包战时附逆的把柄,将它们改造国民党的准党报,尚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在名义上保留了《申报》《新闻报》的名称,同意恢复出版,但组建必须由国民党要人任主任的薄雾管理委员会。用加入官股的办法改变两报的纯民营性质。国民党报团组织的进一步扩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战后国民党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内战爆发后,进一步加强党营新闻新闻事业,以作为强化其反动新闻统制德良一项重要措施。内战期间,国民党经常以中宣部名义,向报刊发出有关宣传工作的指示,对于重大新闻言论的处理方法与尺度,均作出菌体规定,沪渝等地还专门建立新闻党团聚餐会制度。由国民党宣传要员主持,解决宣传上的种种问题。这一时期,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进入鼎盛时期,但随着其在大陆的统治末日的来临,刚刚发展起来的新闻事业即开始走向崩溃。

30、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道路---

一、事业发展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破产—

政治背景:27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之初,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出于久乱思治渴望统一,接收和拥护国民党统治。希望加快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出于巩固其新建政权的考虑,在残酷镇压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同时,对小资产阶级作出些民主自由的许诺,给他们以自由发展工商业的权利。

表现:民营报刊通讯社数量有较大增加,规模扩大,设备改善,业务改进。

1、新记《大公报》副刊号发表《本社同仁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一报多馆、报纸联合和兼并等报业托拉斯现象也开始出现。

2、上海史量才《申报》兼并《新闻报》,当时新闻界最令人瞩目的事件,引起《新闻报》全馆职工发动收回股权运动。当局出于其与统制新闻事业有了地考虑支持《新闻报〉,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史量才不得不让步,使其在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理想彻底破产。

3、张竹平的私设联合办事处。

即将《时事新报》和申时电讯社(后来发展成申时通讯社)以及英文《大陆报》和与人合股的《大晚报》三包一社合并。

4、成舍我和世界报系。《益世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民生报》《立报》

二、邹韬奋创办和主编过的“六刊一报”

—《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

三、《新生》事件与杜重远—

《新生》周刊,是在《生活》周刊被封后的不到两个月,韬奋的好友杜重远在上海创办的,他表示,《新生》还是《生活》的新生,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和《生活》周刊一脉相承,每期首页必登一篇小言论,善于说理充满悲愤的爱国情绪,发表韬奋流亡海外的通讯《萍踪寄语》。由于《新生》保持了《生活》的战斗精神和传统,坚决主张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因而一创刊就收到读者的热烈欢迎,销数最多达10万份。艾寒松在《新生》上撰写《闲话皇帝》泛论中外君主制度,提及日本天皇,引得上海日文报纸刊载消息声称其“侮辱天皇”,日侨举行示威游行,日本驻沪领事提出抗议。南京国民党政府立即训令上海市政府向日本帝国主义赔礼道歉,并撤换上海市公安局长,取消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致使该周刊被迫停刊。判杜重远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

31、“第三条道路”报刊---鼓吹“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出现,是国共两党激战之际,国统区新闻界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指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其代表多是些民主党派,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由于“第三条道路”确实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尚未摆脱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要求和情绪,因而在一个时期内影响十分广泛。对此,共产党组织国统区进步报刊对这一主张进行了驳斥与批判。随着高密度统治集团在战场上的屡战屡败,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新闻统治政策也日益变本加厉。对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报刊进行镇压,采取法西斯高压政策使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失去最后的阵地。后解散民盟,在事实上堵塞了“第三条道路”

32、沦陷区新闻事业的殖民化

---在沦陷区,由于日伪实行的法西斯高压政策,抗日报刊在日伪的残酷迫害下,出版时间一般都很短,印刷等条件也很差,因而其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

33、上海“孤岛”时期的新闻事业

---上海孤岛时期,指上海租界地区37年到41年从国民党军渡从宋虎撤退、日军占领上海起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的时期。日军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中共和其他爱国力量利用租界的特殊环境,坚持在敌后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成为沦陷区民众心头不倒的精神支柱。37年12月,日军报道部队租界内的华文报纸实施新闻检查。中国人在租界出版的抗日报刊被迫停刊或迁往内地。只剩下美商《大美晚报》中文版、《华美晚报》可免受检查。他们在中国编辑人员的主持下,继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报道活动。利用沦陷区大城市中租界的特殊条件,或聘请外国人担任发行人,或在外国注册,打起“英商”“美商”的招牌在租界上复刊或创刊,使抗日救国之声重新在“孤岛”上空回响。这种报纸时称“挂洋旗”。这些宣传抗日救国的“外商”报刊,大致可分为四类。

1、由中共地下党组织主持的报刊;

2、由爱国进步人士主办;

3、原上海出版的商业性大报;

4、国民党主办的报刊。

34、日伪新闻法制的殖民性

---

1、法规和机构—伪满《出版法》“弘报三法”(《通讯社法》《新闻社法》《记者法》)的行政执法机构(资政局弘法处、情报处、满洲弘报协会)

2、汪伪政权新闻法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汪伪制定与颁行新闻法律法规,凡是与迁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行的新闻法律法规同名的均名之“修正公布”,以图掩盖其伪法统的实质。内容:

第一类: 有关“计划新闻制度”的法律法规。--a、逐步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代表国家的计划新闻制度”(是汪伪政府新闻法制建设的特产,是掩盖其法西斯新闻统制性质的美称,计划实际上就是统制。)b、汪伪《出版法》及其《施行细则》的主要规定:使汪伪集团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禁止或限制默写内容的刊载。它的欺骗色彩也较其他汉奸傀儡政权的更为浓厚,打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旗帜以自欺欺人。(一、一切出版物均须在发行前申请登记并经有关部门的审查批准。以前已登记出版的必须重新登记确立了汪伪政府宣传部对报刊的管理权。改变了国民党政府由内政部核准的做法。

二、袭用对报刊的发行人或编辑人的条件、在各类地区级别出版的报纸申请所需的资本数目等做法作了具体规定。通过规定资本数目以限制报刊的创办,调整报刊结构与布局是其实行新闻统制的一种软性方法。

三、对报刊的禁载事项作了严格的规定。发明不得为“经宣传命令禁止登载者”的“言论或宣传之记载”的规定,任意限禁报道与言论提供了法律依据。)“计划新闻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新闻宣传事业的双重管理制度。

二、直属报刊及其管理制度。

三、统一的报业经营制和时报发行制。第二类:有关新闻检查的法律法规。新闻检查制度,是国民党党政初期即推出的一项钳制新闻事业的重要手段。在沦陷初期由日本人直接控制,运用法律手段建立新闻检查制度始于汪伪政府成立以后。边设新闻检查所,形成了以给严密的检查系统。因言论出版获罪者也有可能被处以极刑。

第三类:有关广播业创建与管理了法律法规。沦陷区之民新闻体制的特点之重要的是傀儡性(日本侵略者经常以联络为名给予汪伪政权以决策指导,并派员参加汪伪政府的新闻宣传决策与执行机关)和垄断性(为控制舆论加强反动宣传,汪伪政权通过报业整顿,强化对伪政府宣传部直属报社的管理,将报业纳入战时轨道,对报业重新进行整顿,推出了除重要地点外的一地一报、全国性杂志一事一刊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伪政府对报业的垄断。)

35、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的产物,培养了实践才干和意志能力,积累了经验教训,将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1、作为执政党人民政权创建的崭新的新闻事业。报刊、通讯社既是党的新闻事业,又是人民的新闻事业。这是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最基本的特点。

2、中国新闻事业第一次深入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始发展马义理论。掌握、运用同时发展马列主义新闻思想。

36、30‟s初,左翼革命文化运动

---

1、中共发起和领导的左翼革命文化运动是从创办《文化批判》(由创造社主办)另一主要阵地是太阳社创办的《太阳月刊》。发表了不少阐述革命文学重要理论的文章,但由于受到当时“左”倾路线的影响,也发表了一些有错误观点的文章,引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一场激烈的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它们错误评价了“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还对鲁迅的创作,还对鲁迅本人进行嘲讽和攻击。“左联”的成立,《萌芽》《拓荒者》《前哨》。

2、利用报纸副刊进行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另一重要战术。《申报•自由谈》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五)40、中共党报系统的重建与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1、党报系统的重建。

是中共新闻事业在抗战中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39年中共中央指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起一个以党的机关报为中心的抗日民主报刊系统,重点办好党的机关报。

2、新闻通讯、广播事业的新发展。

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另一个重要标志。(p254)40年底,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并开播。这是我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从此中共的新闻事业上不但有了文字广播,而且有了无线电口语广播这种新型的现代化的宣传工具。

41、《解放日报》的改版与大的新闻工作的重要改革---(04年考题)

42、《新华日报》与党的抗日宣传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在武汉停刊,38年在重庆出版至47年国民党当局封闭。

是抗战时期的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一份大型机关报。

1、版面、内容—

a、汉口时,大力宣传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团结抗战,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介绍毛泽东等的游击战争理论,揭露日寇侵华阴谋和罪行。及时报道中国军队的抗日战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王明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虽受到周恩来董必秦邦宪等人的抵制,还是给报纸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b、重庆时,在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象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2、发行—国民党当局通过控制报贩和邮局阻止《新》发行,迫使其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自办发行。

3、物资条件—纸张是最大问题。国民党当局企图用断绝纸张供应来扼杀该报。《新》一方面向有关当局提出公平对待。争取报界同业的支持,迫使国民得当局不得不分配一定数量的纸张,另一方面,到市场上零星购买纸张,到产纸地区收购纸张,在重庆附近办小型纸厂,扩大了纸源。

4、言论、新闻—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作斗争,把合法和非法斗争,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取得了“反检”斗争的一个又一个胜利。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突破新闻封锁不惜冒停刊的危险,直接广泛的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共的主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反共投降活动,造成诗句危机,声明对顽固派反共摩擦的态度,和原则立场。在编辑、发行上作了周密部署,向国统区人民透露“皖南政变”的真相,揭穿了国民党顽固派妄图一手掩尽天下人耳目的阴谋。除“拒检”外,常常采用“暴检”的办法,来揭露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的罪恶。最常用的方法是开“天窗”,在被检查人员删去内容的报纸版面上故意留下空白,后在控办版面上排上“此段遵检”“被删”“被略”等字样,以示抗议。

43、抗战后中共新闻事业的发展收缩和再发展---随着一些城市的工矿区的被解放,城市报刊和工矿报刊也应运而生,成为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报业发展的一个最令人瞩目的新现象。

人民过驳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广播电台网初具规模。在国统区,中共利用国共合作在形式上仍然存在的历史条件,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阔扩展到收复区。46年全面内战后,由于人民解放军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主动放弃了一些地方,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有发展转为收缩。国共和谈决裂前夕,《新》和《群众》杂志,是国民党在全面内战爆发后首先要摧残的对象。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由收缩阶段转入再发展阶段。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始终发挥着主干作用。(p168)。

44、新华社在解放战争时期发挥的竹竿作用---抗战胜利后,进入性的发展阶段。

1、组织建设:工作机构扩大充实。提出了“全党办通讯社”的口号。实行报社合一,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

2、业务建设:提出了提高报道水平、改进新闻写作、加紧业务学习等新的任务与要求。《解放日报》停刊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新华社的工作,同时担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还代表港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接着把新华社分成两支工作队伍,廖承志率领大部实行战略大转移,范长江率领少数“四大队”留守陕北,充当党中央的“耳目”“喉舌”,其主要任务是收译国内外通讯社电讯,为党中央及时提供信息;负责党中央与太行新华总社之间的电台联系,传送指示、报告与文稿;抄收新华总社的文字广播,外国通讯社的电讯,便以共中央机关阅读的《新闻简报》和《参考消息》;代表总社就近指导其他分社的报道工作。为适应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时期的宣传需要,总社编辑部门建制扩大,将原来的科组室扩充为部。业务方面,抄收外电工作恢复,文字广播增加“新闻情报”项,口语广播增加简明新闻,新增国内英语口播新闻。解放战争时期,军事宣传报道是人民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新华社的军事报道网迅速发展。

各野战军新华社分社扩充为总分社。战地记者成功报道了许多重大战役于战争场面,产生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战地报道和通讯。发表了大批有影响的军事评论。全面内战后,加强军事评论工作,注重运用具体战例说明美蒋反动派的“纸老虎”本质,故其军民必胜的信心。权力投入大反攻的报道与宣传。在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期间做了有声势有规模,迅速及时地报道,多侧面的充分反映了战役的主要进程,胜利成果和伟大意义,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新闻报道、通讯和评论。成功组织瓦解了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在分化瓦解敌军的作战意志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45、反“客里空”运动和党的新闻工作中两条战线的斗争---土改(减租减息,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的宣传报道是解放区人民新闻事业的又一项重要内容。解放区新闻媒体以满腔热情宣传中共的土改路线方针政策,揭发封建剥削罪行,为农民伸张正义,传播与推广土改工作的典型经验。但在土改运动初期,宣传工作中一度出现右的倾向,新闻工作者个人主义主观主义思想作怪,报纸上的失实新闻报道也为数不少,出现了一些凭空制造的“英雄”与“模范”,损害了人民新闻事业的形象,广大农民对报纸产生比信任的情绪。《晋绥日报》首先认识有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的错误并予以纠正,采用在报纸上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子,发起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苏联剧本《前线》里一个惯于弄虚作假吹牛拍马的战地记者,但从不深入战场,而是呆在指挥部里根据听来的零星材料编造新闻,终于露出马脚,被广大红军官兵从前线轰走。)将报社自我检查的或群众揭发检举出的失实报道连续曝光。接着,一些记者作者通讯员也响应宝石的号召,对自己采写的报道失实之处作自我检查和自我批评。许多读者也热情地向报社提供口头的或书面的材料,一些县区的基层政权组织还帮助报社开展运动,发动群众检举“客里空”。《晋绥日报》用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后提出把肃清“客里空”与检查端正领导作风结合起来。在该运动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后,反“客里空”运动向纵深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查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持续到48年才告一段落,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但是反“客里空”运动中也存在“左”的偏向。宣传“查三代”来划分阶级成份的错误做法,片面强调“走贫雇农路线”,对土改运动起了误导作用。

后面有了毛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对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精辟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1、党报的作用与任务—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的同群众见面。

2、办报的路线方针--靠大家、全体人民群众、全党来办,而不是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3、党报风格—生动鲜明尖锐毫不吞吐的战斗风格。

4、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修养问题—向群众学习。

46、农村到城市—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全面胜利---中共及时提出了城市办报方针的问题。

48年下半年发出一系列有关城市新闻工作方针的指示与决定。

1、《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 提出三大注意事项—

a、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同时也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 b、以报道农村和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 c、报纸副刊碧血宣传马义,深入浅出的对读者作教育工作。

2、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指出开始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该报道从理论傻瓜解决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党在城市斗争中必须依靠工人阶级等重要问题,为进城后党的工作规定了基本方针与任务,也为党的城市办报方针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而使党的城市办报方针趋于成熟。

3、刘少奇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背景:重视加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开展新闻业务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以迎接新闻事业大发展的新形势。,举办记者学习班。

刘的讲话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任务提出明渠德努力方向

a、深刻阐明新闻工作的作用和任务--联系党和群众; b、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

正确的态度,肚里做相当艰苦的工作,有马列主义修养,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4、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提出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问题— a、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点

b、努力扩大报道范围,大大加强城市报道 c、新闻报道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d、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

5、《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的

a、基本出发点:一般不能采用对私营工商业同样的政策。b、基本原则: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c、工作的政策界限与具体方法.47、如何清除接收旧有新闻事业---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与指示,各地党和政府有关部门既严肃又谨慎的开始着手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并按照不懂得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对国民党党政军系统和发动党派所主办的报刊、通讯社和广播电台,一律由人民政府接管,没收其一切设备与财资,不准以原名复刊或发稿;

2、对民族党派、人民团体主办的报刊与通讯社,予以保护和支持;

3、对私人经营的报社台,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a、对长期坚持进步的报、社,予以保护,准其向人民政府登记后继续营业;

b、对中间的,不禁止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营业,但须依法登记; c、对反动的,予以没收,停止其营业;

d、对民营广播电台,在军管期间一律归军管会统一管理,在军管会管理下准其继续营业;

e、私营短波电台,一律停止其播音;

4、对外国人在华的新闻事业,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a、帝国主义在华新闻机构,一律封闭;

b、对外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则准其继续出版。

5、对旧有新闻事业的工作人员,采取区别对待,妥善的政策:除上述查有实据的特务分子、反革命分子依法处理外,其余均由人民政府安排,明显的进步分子与确有学识的中间分子留用;一般编辑记者较容易改造者,应经过短期教育后分别留用;思想顽固生活腐化不易改造的劝其转业,技术人员按对待一般技术人员的方针江恩办理;私营新闻单位的工作人员自行处理。

48、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是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和国统区进步新闻事业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

形成了一个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党报宣传网是我国人民报业的主干,此外还有社会团体、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专业部门的报纸陆续创刊或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行政区党委机关报组建调整发展起来 a、农村根据地党报进城后发展改组而成 b、原地出版只改变隶属关系 c、新创报纸。

这一时期人民报业的特点 a、党报与非党报并存

b、国营、公私合营和私营报纸并存,其中党报、国营报纸占绝对优势。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对新华社的调整--组建国家通讯社。(p279建立“消息总汇”)中国新闻社的成立

49、对私营新闻事业网的成功改造---50年改造工作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对他们,党和政府实行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对其宣传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采取团结教育的态度,帮助它们改造宣传报道内容,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出现错误或失实报道则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适当批评。对广播电台的节目需经过有关部门审查,并须按规定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不得反对或损害人民的利益。对于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继续进行反动宣传报道活动的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世界日报》《大美晚报》《字林西报》vs《密勒氏评论报》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私营报自身遇到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a、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性群众性较差。还不是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出现“歪曲当的政策”报道;

b、党报的威信远高于私营报纸,导致其在采访活动和获得新闻的条件较差,因此获得广告业困难;

c、报馆职工大部分不愿继续在私营报馆中工作。因此它们虽能出版但发行量不断下降。根据该情况,党和政府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经济上保留私股外,由政府给予适当的投资或贷款作为公股。后来人民政府又逐步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改造成公营报纸。

上一篇:18岁成人仪式教师代表发言下一篇:市领导在价格工作监测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