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

2023-0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

“南图讲座”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南京图书馆;讲座

摘 要:南京图书馆举办公益讲座已五年多。本文介绍了南京图书馆举办讲座的实践活动,分析了南京图书馆举办讲座的特点,并对今后南京图书馆讲座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

“南图讲座”是南京图书馆近年来积极推动的公益性服务品牌项目之一,从2005年的11场起步,发展到现在的每年100余场。截止2010年12月共举办现场讲座412场。讲座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健康、音乐、戏曲、文学、诗词、美术、礼仪、服饰文化、文物鉴赏等各个领域,既紧跟社会热点,又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品位的听众需要。参与讲座的听众累计达15万余人次,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关注。南图讲座已成为维护公众基本文化权利和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9年3月荣获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的“江苏优秀讲坛”荣誉称号。

1 南京图书馆开展讲座的实践

1.1 “南图讲座”的发展历程

2005年7月,第一场“南图讲座”在南京图书馆成贤街老馆开讲。此前南京图书馆也始终坚持开展讲座,但“南图讲座”品牌的树立和渐成效益,却是自此开始。讲座内容涉及科普知识、疾病防治、人文历史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随着馆际交流活动的增加和图书馆事业越来越受社会的重视,举办公益讲座更成为各大公共图书馆加强业务建设的工作之一。“南图讲座”也得到馆领导的关怀和指导。2007年南京图书馆新馆落成,是年8月社会工作部成立。该部门的成立意味着南京图书馆将讲座、展览等业务正式列入本馆工作日程,也为日后“南图讲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2010年“南图讲座”取得明显的进步,每个双休日都有讲座,全年举办讲座111场,深受市民的欢迎。讲座采取主会场、视频分会场同时联动,不仅主会场座无虚席,而且视频分会场也有许多市民争相听讲。讲座凭入场券进场来控制人数。总计听讲人数约5万多人,平均每场约450多人,满座场次占总场次的98%。按听讲人数多少排列,历史、军事、养生类讲座听众人数居于前列,平均每场500人左右,文化、教育、经济等讲座随后,其次是科技类。可以看出“南图讲座”听众所关注的话题具有一定的特点。“南图讲座”强调以普及文化知识为主,着力开展人文社科、文艺欣赏、科技、教育等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这正是对我国“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体现和落实。

1.2 讲座类型

“南图讲座”在选题策划上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文化创新,针对广大民众的求知需求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和重点,力求能够反映时代最新思潮、最新生活方式、最新价值观,满足听众的求知、求新。根据选题,南图讲座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为时事政治类。这类讲座主要是针对国内外时事热点、重大政治选题所开设。《世界经济的新挑战——从美国次贷危机到全球经济危机》、《索马里护航——中国海军的历史使命》、《人民币升值与百姓生活》等等一系列时事热点讲座。

第二类为哲学、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专题讲座。这种类型的讲座占讲座总数量的70%。如哲学类的《国学精华》、《老子与道德经》、《庄子与后现代》、《孟子与诸子百家》、《禅、禅学与禅宗》。

历史类的有《千古之谜: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东传》、《考古之谜——解开墓主身份》、《六朝更替和王位继承》、《走进历史 感悟人生》等。

文化类的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文化遗产的当代解读》、《今天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三字经〉》、《中国年俗符号的文化解读》、《中华吟诵与古典美文欣赏》、《韵流金陵濯千秋——漫谈南京历史上的文学名篇》等。

艺术类的有《中国古代雕塑之敦煌绘画》、《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古琴的文化审美意趣》、《诗书画印的美学关系》、《中国书画鉴赏》等。

第三类为社会生活类。包括心理健康辅导、养生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家庭养花的诀窍》、《佛学与养生》、《培养健康心理 创造欢乐人生》、《家庭理财与科学投资》、《道家文化与中医养生》、《服装搭配的色彩魅力》、《商机发现与商机判断》、《人际协调的心理艺术与技巧》等。

第四类为教育、科技类。《现代家庭教育的实践智慧》、《了解你孩子的学习模式》、《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让孩子在共享阅读中快乐健康成长》、《生命起源的时空之旅》、《怎样认识宇宙》、《空间探测与中国嫦娥工程》等。

1.3 讲座主体

“南图讲座”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主讲老师均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我们邀请了金开诚、欧阳自远、葛剑雄、孟宪实、钱文忠、王蒙、阎崇年、余光中、易中天、余秋雨、莫砺锋、鲍鹏山、徐小跃、吴为山等一批名家,他们的讲座也都各具特色。在这个讲堂上,众多的学者将其毕生研究成果或一段心得,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演讲和展示出来。博学睿智的主讲嘉宾不仅要保证言之有物、令人信服,更要力求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不仅可以通过音量的高低、语速的快慢以及身体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更可以通过大屏幕现代信息技术等形象的反映图像、数据与表格。在这个讲堂上,求知若渴的听众不仅眼耳手口并用——眼看、耳听、手记,还有机会提问,更可以在讲座结束后与一批热爱生活、孜孜以求的讲座发烧友切磋探讨。广大读者听众通过现场聆听这些一流专家学者们多年积累的学术见解,亲眼目睹他们的学术风范,受益良多。很多读者反映,这也是牺牲节假日,不畏严寒酷暑,坚持不懈地听讲座的重要动力之一。

2 “南图讲座”的特点

2.1 以人文精神作为主色

讲座内容形成了“历史人文”“智慧父母”“地域特色文化”“艺术长廊”“百姓生活”等多个系列专题。南图人文讲座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制度化、平民化的大众传播和参与方式,在南京这个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赢得了最广泛的受众,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社会效益。

2.2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体现出讲座的多层次性

南京图书馆的读者群范围广泛,各种知识层次均有。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在讲座题目的选定、讲座内容的切入角度、主讲老师的邀请,还是具体讲座的表现形式等,都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做到当前性与前瞻性、通俗性与高雅性、系统性与专题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力争满足不同文化层次读者的需求。不同主题的讲座,满足了不同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年龄层次读者的需要。

比如:我们精心打造的高端讲座。为充分深化服务职能,积极响应建设学习型政党号召,立足高层次,2010年邀请了5位为中央政治局讲课的资深专家学者到我馆为省级机关干部讲课。3月14日首场讲座邀请经济领域著名专家、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所长李向阳主讲《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4月25日邀请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先生主讲《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制度创新》,6月25日邀请著名军事思想专家、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战略研究部副部长,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少将,博士生导师付立群先生主讲《毛泽东兵法要则及其应用价值》,8月20日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姜鲁鸣主讲《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探索》,10月22日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蒯大申主讲《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南图高端讲座不仅是省级机关领导干部了解各领域发展最前沿、最权威信息的平台,也将为省级机关的正确决策起到积极的咨询和借鉴作用。

2.3 注意讲座知识产品的外延

尽管“南图讲座”每场听众数量都非常多,但是很多读者还是没法亲耳聆听到专家学者的演讲。因此,南图讲座在征得主讲老师的授权许可后,将讲座制作成文献资料、音像制品出版发行,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在南图网站上开设专栏,呈现讲座视频及讲座录音文稿。目前在南京图书馆网站上可供视频点播的讲座达数百场,通过视频点播获益的听众难以计数。讲座效应由此借助于网络的力量得以进一步释放,讲座内容得到二次传播。南图讲座惜阴丛书——《人文大家谈》、《艺文寻思录》已经出版。

此外,“南图讲座”还与电视台、报刊、网站联手宣传讲座信息、重要演讲或报告精选。江苏城市频道、南京教科频道、南京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金陵晚报、江苏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讲座进行了报道,并有选择地对主讲嘉宾进行了专访。其中,南京市发行量最大的平面媒体《金陵晚报》专门为“南图讲座”开辟出半个版面,进行讲座宣传,《新华日报》也有选择地整版刊登讲座录音文稿。令读者称赞的是,每月最后一个周末,三千份精心编印的下月讲座预告宣传册就会准时免费发放到读者手中,为听众了解讲座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正是在这样全方位的大力宣传下,讲座内容得到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效益。种种策略,既增加了“南图讲座”和南京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也构成了公共图书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循环。

3 “南图讲座”进一步发展的深入思考

3.1 不断提高讲座质量

南京图书馆所举办的一系列讲座,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认可。但在当今社会,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讲座如雨后春笋。“南图讲座”要想在众多讲座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始终保持讲座的高品质,保持对读者和大众的长久吸引力。因此,南图讲座要始终对每场讲座的主讲人、讲座题目、讲座内容、讲座形式、讲座宣传、讲座资料等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策划每一场讲座内容,邀请学术水平、表达能力、知名度等较高的主讲人,可以通过本地权威专家推荐,发掘出一批经得起听众检验、能够打动听众、走进听众内心的优秀主讲人,确保讲座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对于讲座中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

3.2 打造精品系列讲座

听众的积极参与是办好讲座的基础。我们倡导广纳听众,注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在意识上对营造比较浓郁的参与讲座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对听众群体的规模拓展、结构优化以及听讲素质提升的社会化发展都还重视不够。如中老年听众较多,他们听讲座的热情一直很高。这一方面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但另一方面问题也凸现出来,各系列讲座针对的听众群体是有区别的,同时现场座位也有限,但老听友各种讲座都爱听,早早把票优先领走了,其他适合其讲座的人有时就一票难求。我们可以考虑按照讲座系列做成会员制讲座,针对有这种特定需求的听众定期组织会员交流,以听取意见,改进工作。会员发展到一定数量后分类管理,使讲座资源的利用更合理。

3.3 加强讲座的宣传推介工作

让全社会都了解“南图讲座”的存在和所提供的服务,特别是对政府有关部门、公司企业,甚至富有的中产阶层以上人士进行图书馆讲座公共性质、主动参与和提供支持赞助的社会责任的宣传相当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在更大范围内对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现场讲座的生命力只有一次,而讲座生命力无限延伸与放大,需要借助现代存储介质的广泛传播。讲座制作发行与MV的制作具有共性。录制、编辑与发行等环节的专业性越强,就越会促进讲座衍生品的高效传播。因此,提高讲座人员的专业水准,站在制片的角度来看待讲座电子产品的制作,是讲座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南京图书馆要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向大众宣传南图最新讲座信息、讲座内容、主讲老师等。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大众传媒的合作,宣传推介南京图书馆的精品讲座。这样,更多的大众可以不亲临现场就可以聆听到“南图讲座”,也宣传了南京图书馆自身的业务,树立和完善了南京图书馆的形象。

3.4 增强与听众的互动

在某种程度上,听众也是讲座质量高低的鉴定者、评委和裁判,是不可多得的资源,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和交流。这对于讲座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在以往的实践中,这个资源的重要作用还没有给与必要的重视,我们基本上还是把听众当作来去随意的讲座客体,而不是可以一同关心和建设讲座的主体力量。听众在话题选择、主讲人推介、讲座方式的建议、讲座过程的能动参与、讲座的对外宣传等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发挥出来。听众与讲座,特别是和讲座的主办方还没有融为一体。我们可以设置征求建议表,让读者评析每场讲座的优劣和收获,并对讲座需要改进之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组织积极参与讲座的听众举行座谈会,畅谈他们对讲座的设想和期望等。

3.5 寻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在适当的条件下,我们可通过讲座工作的自我运作,实现部分市场化经营。在确保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前提下,遵循市场化的特点,寻找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提供支持和赞助,以文补文,减少图书馆对讲座工作的经济投入。同时图书馆也要为企业做好个性化的服务。这样使合作伙伴双方共赢,也将使公益性讲座良性发展,运用社会资金对讲座工作整体进行升级。

参考文献:

[1] 吕江英.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9).

[2] 张素杰,马家伟.新时期图书馆讲座定位与思考[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6).

[3] 韩波.公共图书馆讲座可持续发展新视角[J].图书馆学刊,2010(1).

[4] 廖艳萍.图书馆讲座的社会化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5).

(编校:汤树俭)

作者:郭倩倩

第2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与价值(讲座)

人民小学校:

张玉梅

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什么样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要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是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

(一)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

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

第一,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仅是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的,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的,可以说,在实践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的。

第二,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如果把综合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课堂或教室里的活动,那么实际上与学科的活动教学就没有了本质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应包含着不同活动情境下的实践。

第三,一方面,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如“研究性学习”的侧重点依然在“学习”上, 而不在于“研究”上,它首先是一种实践性学习方式或活动方式,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各种观念的反思和能力的建构;另一方面,实践不是形式上的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具有明显的“任务取向”,是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活动主题来开展的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

第四,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

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它不是对学科知识的综合,也不是跨学科的综合,而是对学生生活领域和生活经验的综合。

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行三级管理体系,及国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负有不同的管理责任。即由国家统一制定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和管理,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以及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照顾了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从而也强化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基本责任和权利。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宽松的课程管理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由于它是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所以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与其他课程相比,它有一下几个特征

1、综合性 (基本特征)。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二) 什么样的课程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定

1、

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

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把学生封闭在教室空间内,往往会使学生远离实际的自然情景、社区背景和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综合实践活动变成了纯粹的课堂活动。

2、 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

综合实践不是一种学科本位的课程,它不要求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不以具有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为内容,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以获得系统知识为目的,而是为了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为目的。

3、 以教师讲解为主

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起着指导、组织、协助、引导、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如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活动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背景资料等等,但绝对不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方式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4、 以书面作业为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作业和实践作业为主,不能以书面作业为主。 问题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

(一) 丰富学生经验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现的获得上,这种经验的体现形成及获得,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

(二) 完善学生的生活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的课堂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一个超级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

(三)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则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面对各种自然情景、社会情景和自我生活中的问题,学会了如何去思考与研究这些问题,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与社会部门进行联系,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何收集资料和发布信息,如何去实践。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各种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还表现在促进学校课程建设能力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制度的重建,促进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

第3篇:(4十17)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教育教学讲座十之17)

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教育教学讲座十之17) 主讲人:钟炜(四川省自贡市荣县教研室书记) 时间:2015年12月21日

(编号:zhongwei196207blog—4—10-17) 编者按:本人对“(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分为十个系列:一备课研讨、二课例分析、三听课评课、四案例研究、五课堂调控、六教学效益、七高考备考、八素质教育、九教育科研、十观课议课,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十之专题17》分为四节,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钟炜博客(第4类)教育教学讲座--(系列十)“观课议课”编写(阅读)导引:(1)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讲座1至2);(2)观课议课策略方法(讲座3至7);(3)观课议课课堂观察量表(讲座8至10);(4)观课议课技能(讲座11至13);(5)观课议课活动实践(讲座14至17);(6)有效观课议课;(7)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8)新课改观课议课;(9)观课议课研修;(10)观课议课文化;(11)观课议课引领管理;(12)数学观课议课。

讲座内容:陈大伟论文讲稿--观课议课的意蕴观念与实践方式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第1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意蕴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四川教育》2007年第9期 转载:知网空间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 观课议课是一次完整的研究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学现场所有方面人员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感受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I、研究课的课前准备

一、参与者的精神准备

研究课的参与者需要做好这些准备:一要有不断追求理想课堂、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愿望。二要抱着“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对呈现出来供研究的课要客观看待、准确定位、理性分析,不能只拣好听的说,不能云里雾里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也不能只管挑“漏眼”,指责抱怨一通却没有提供有效的改进思路和方法。三要有直面问题的勇气,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

二、课前的协商

课前协商既指第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也指对同一节课“研究——上课——再研究——再上课⋯⋯”这个完整研究周期中每一次上课前的协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协商研究课的主题。有效研究课需要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以引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研究主题可以是近期教学的热点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内化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可以是教学实践中出观的普遍性问题,期望通过研究课找到普适性策略;可以是自己平时教学中感到困惑、期望通过研究课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尝试和创新,期望通过研究观察效果,进一步完善相关思考⋯⋯主题确定以后,一般需要在这个主题框架下再分解出几个基本的观察和讨论方向: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做了什么,学生有哪些反映,效果如何;二是推测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三是换位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如何

1 教”;四是围绕观课议课的主题准备发言,在发言时要注意不伤害别人但又要讨论充分。需要强调的是,明确主题的时间应该尽可能提前,以方便大家进行准备。

2.课前的说课。说课要侧重介绍背景情况(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等)、教学设想、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重 点想研究解决的问题等等。

II、观课:用心灵感悟课堂

一、观课是心灵感受

观课强调用多种感官搜集课堂信息,不仅用眼观还要用心观。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要有意识地打通课堂与课前研究之间的联系,不“静止地”看这一堂课。

有一位老师上《一只小鸟》公开课。课中,我身边的同学嘟哝了一声:“无聊。”我问:“什么无聊?”他眼球一辖,想了想:“这就是无聊的作品。”不对呀!冰心先生的《一只小鸟》写得多数么感人,面,而且这位同学举手还很频繁。后来再一想,因为临近期末,老师准备时间有限,加上这次活动有很多校长参加,上课老师拿出的是一节已经上过的课。学生说无聊,并非是说作品本身无聊,而是说已经学过的、已经熟悉的东西再学无聊。但学生很爱护教师,他不愿意直接说教学无聊。明白了这一点,我意识到,他的频繁举手只是在配合教师演戏。

仅仅是听,我们只知道学生说“无聊”这个“表象”。通过询问和对学生举手答问的观察,再结合实际上课的情形,我们获得了学生的内心真实。通过对学生真实声音的解读,我们不仅加深了对“不能为了做秀而让学生吃嚼过的馍”的认识,而且体会到了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善良,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教师身上的道德责任。

二、观课是主动思考

观课议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思考。第一,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很好地体现了研究的主题和成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需要推断支撑执教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第三,需要思考议课时交流什么、怎么交流⋯⋯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课堂反应,观课人员应参与到学生之中,看当时课堂的进程、情态,观学生的情绪状态、思维状态,从教师的教揣摩背后的意蕴,从学生的表现看教学的效果,这样,坚持以学论教,观课者就能从中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为下一步的议课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观课是发现困惑,选取案例

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 教学案例是蕴涵着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教学困惑和故事是教学案例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学案例有案例提供者的思考,但教学案例本身并不封闭,对困惑和问题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是案例教学本身的魅力和价值。

教学案例中蕴涵着困惑,这就要求观课议课直面课堂上的困难和问题。从什么地方、用什么视角发现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呢?应该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中去发现,这就是“以学论教”。事实上,只有从学习效果出发,才更有可能引起教师对教学的真正反思,因为我们都知道,从学习效果看,我们的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实际教学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也就是说,案例的作者并非只有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和观课者是课堂教学案例的共同作者,选取教学案例需要凝结观课者的经验和智慧。

III、议课:用对话理解教学

2 观课是基础,议课是核心。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理解对方,理解教学,探讨教学的种种可能性。

一、议课的态度:平等交流 在教学“夕照”时,老师请一位同学说哪些句子描写了“夕照”的美。学生找出了“柔柔的光泻下来”,但学生还没有说完,教师就打断学生:“这里面有一个‘泻’字,你很敏锐。”尽管我觉得此时打断发言会干扰学生思维,显得不够尊重学生,但议课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平等对话。于是,在议课时我没有先说自己的结论,而是先听一听授课教师的想法。执教老师说:“在这里,提醒的目的在于强调,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某些关键字词的敏感,提高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的能力。”对话中,我知道了她的用意和道理;交流中,她也认识了这种做法还存在另外的可能。

议课不做评判式的结论,而是强调对话,是因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我们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但需要相互敞开,彼此认同。其实,对话关系是一种平等对称的主体性关系。对话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对话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强调在对话中要看到他人,在交往中使他人成为对话者。

二、议课的方式:同在共行 在一次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参与十分积极和热情。活动结束,授课老师给离自己近的几位同学发了“五角星”以示奖励。议课时,观课老师提出:“你为什么只给前面几位同学发呀?其他没有得到五角星的同学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这就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授课老师说:“因为给五十多位同学发五角星会耽搁很多时间。一方面是不能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不能不公平,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想听一听:假如您来教,您会怎么处理?”

“假如你来教⋯⋯”表达了授课教师的一种权利,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学习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

“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具有规训和约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体的力量。它规定了参与其中的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课堂上的现象不是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对话者不能置身事外,对话者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假如我来教⋯⋯”不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的“好”与“坏”、“优”与“良”的评价,而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能够在多种可能中选择更适合的方法和技术。

三、议课的目标:发现可能

首先,议课要认识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可能关系。议课是从教和学的行为入手,帮助教师认识和建立起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联系,促进参与者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总结经验、不断反思的习惯。

老师在四个大组各抽调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演算。时间长了,台下的同学就坐不住了。这时,老师说:“孩子们,现在你们组的同学在上面比赛,你们该怎么办?”

“给他们加油。”

老师:“对,你们可以为本组的同学加油。”

同学们一下来了劲:“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 ⋯⋯

题目做完后,老师请同学检查,前两位同学都没有发现看起来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

3 很生气:“刚才在干什么,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发现?”

从学生没有发现问题入手,我们询问了执教老师是怎么想的,并讨论了教学行为的合理性。我们发现,问题的根本在于该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喊“加油”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可能性。在对这个问题取得一致认识后,我们接着讨论了教师的新设计、师生新的教学行为和由此可能带来的新的学习效果。

其次,议课要探讨教学活动的新可能。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

一、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譬如烹制鸡蛋,除了单

一、传统的煮鸡蛋方式外,还有煎、炸、炒、蒸等多种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第2节 陈大伟论文--应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江西教育》2010年第8期 转载:万万数据

(注:原稿为PDF,钟炜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DF稿将另行转发)

与常见的“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优点⋯⋯”(提供教学结论)和“我建议做这样的改进⋯⋯”(提供教学建议)的话语方式不同,笔者提倡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首先提供自己在课堂上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比如“在课堂上,我发现⋯⋯“‘在课堂上,我注意到⋯⋯”,然后再围绕这些事实和现象,展开对话和讨论,探讨可能的教学出路和办法。这样,观课议课的重点放在课堂的事实和现象上,其实施过程需要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展开。

一、为什么观课议课首先要定位于提供基于事实和现象观察的课堂教学信息呢? 第一,它有利于降低课堂教学研究的利害关系。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讲课时有人进教室来观察和研究,就难免对上课教师造成心理压力。因为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

在教研实践中,有通过评课而评人的,比如在评选特级教师时的评课;也有直接评课的,比如日常教研活动中,我们会说“这是~节成功的课”,“这是一节失败了的课”,或者“这一节课成功之处有这样几点,失败之处有那样几点”。相对而言,基于评人的课具有较高的利害关系,基于评课的利害关系次之。

降低教学研究活动利害关系的途径是不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这样,讨论的对象就不再是课,而是课堂上生动而丰富的事实和现象。

第二,它是由教学行为的情境性特征决定的。与其他很多仅仅在教育理论上卓有建树的专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长期而深入的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中可以知道,在研究课堂教学时,“情况”和“情境”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脱离了具体的“情况”和“情境”,有关如何教学的意见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是“无用”或者“荒谬”的废话。

这样,有效的意见就需要基于具体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事实和现象,在充分理解并分析这种事实和现象以后,再谨慎和审慎地提出改进意见,以防止出现认知偏颇。

二、如何收集和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有关事实和现象的信息呢? 首先,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意

4 义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于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观课议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到学生身边去,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读懂那些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

其次,在观课中要围绕主题收集和整理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教育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观课议课中的案例教学包括两个部分:“观”是选取、组织有讨论价值的教学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笔者认为,案例主要有两个要素:发生在一定时空背景下的典型的真实事例;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教学案例就是蕴涵着需要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或困惑的教学故事。课堂上时刻在发生着故事,但教学案例中的场景和故事不是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简单重复,选取案例需要取舍和加工。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对事例的描述具体独特,有过程,有变化,有始有终,情节完整;问题具有典型性,有讨论价值,问题的解决思路开放,有研究和讨论的价值。

笔者曾经观察一节四年级的数学课“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期中测试以后,我们要召开家长会,每个家长要坐在自己子女的座位上。想一想,你回去怎么给家长说清楚你在教室里坐在什么位置,以便家长能很快找到你的座位?”第一个学生回答说:“我给妈妈说,我是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教师很高兴,但他关注了“第1组”和“第4个”并板书,“从前门进来”的意义和价值没有意识到。后面的教学有了麻烦:在讲(3,2)这一数对的意义时,教师说“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学生纠缠“为什么不可以‘3’是代表纵向的数字(方格),‘2’是代表横向的数字(方格)”。该教师解释这是规定的。学生又问:“为什么这样规定?为什么不那样规定?”教者解释了一通,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们,他们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意。

要把课堂上的教学事实和现象构造成教学案例,一是需要把复杂多样的课堂信息整合成教学故事,比如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完整性,注意重点细节的凸显和无关细节的删减,等等。二是要使故事具有讨论价值,从教学故事到教学案例,需要从“用句号结束”转变为“用问号引起讨论和对话”。在上述故事中,就不能简单地说:“你这里没有处理好‘从前门进来’这个和妈妈的约定。”如果这样说,故事就封闭了,就只是下结论的评课了。

再次,议课要围绕课堂事实和现象展开讨论。我们说,议课是对教学案例的讨论,对于这种讨论,我们建议的流程是:(1)由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真实的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2)听取授课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构想和对相关困惑的理解:(3)听取案例提供者和其他参与者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见解:(4)围绕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课后议课中,我们围绕“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坐标确定位置的约定俗成性”和“学生对妈妈说的‘从前面进来’有什么意义”这样两个问题展开对话和讨论,通过对话和讨论达到相互理解,共同探讨了改进教学的思路和出路。

大家最后认识到:“从前门进来”提出了确定位置的起点,只有明确了起点,后面的数字才有意义。找座位是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需要两者共同约定。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也需要起点,它是地图方位确定、航海航空位置确定等活动的基础。因为涉及面广,就不能随意变化,它必须约定俗成、相对稳定。在确定位置的(3,2)数对中,3是代表横向的数字,2是代表纵向的数字,这也是很早以前的国际约定。在没有新约定之前,我们只需要接受它,并通过它进行寻找位置的沟通和交流。

意识到学生答案的意义后,我们讨论了新的可能的教学思路,那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答案提出这样的问题并组织讨论:为什么要说“从前门进来”?有什么意义?“第1组”

5 是指什么,如果不说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7“第4个”起什么作用,如果不明确又会出现什么问题?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可以怎么写?数对(1,4)与“从前门进来的第1组的第4个”比较,有什么区别和意义?由此解释数学转化和简化的思想。

第3节 陈大伟论文--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

作者: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中国大学网(教育文摘)日期:2010年8月21日

编者按:本文作者长期从事教师培训工作。2005年,他开始以“观课议课”,而不是“听课评课”的方式与中小学教师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于是,在2006年4月出版了《怎样观课议课》一书,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观课议课”的概念。他认为在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中,传统的“听课评课”应该改为“观课议课”更合适,后者强调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

“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中,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二、观课如何“观”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笔者和很多老师交流,大家都同意这种观点,观课比平常的听课累得多。为什么呢?

6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

三、“观课议课”主题的预定与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

四、“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

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

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

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

7 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

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

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

第4节 陈大伟讲稿--观课议课的观念与实践 主讲人: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来源:百度文库 日期:2012年4月5日

(注:原稿为PPT,不便于将其转编为word稿,原PPT稿将另行转发)

注:钟炜的联系方式 ①0813—6201674(办) ②邮箱:zhongwei1962@163.com

③博客 zhongwei196207.blog.163.com

8

第4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讲稿

刘学武2009年9月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这次培训的内容有通识培训、教材分析、教材实施意见以及学校交流四个方面。在互联网上还有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网站以及其他学校的综合时间活动的开展情况介绍,我们都可以做一些参考。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今天的内容,即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三个问题:Why? What?How?.Ⅰ、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课程结构

一、关于课程与学生的几点思考:

u能否有一门课程由学生自己来设计?

u能否有一门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u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做与各种“学科”有关的事情,能否有一门课程是从“生活”出发的?

u除了将“课程”理解为“知识”之外,我们能否将“课程”理解为“经历”、“机会”?

u我们只能培养打工仔,培养不出老板:只会解题,没有问题;只求稳准,不会冒险

u有人批评我们正在培养“有精神病的科学家”:上学就是为了读专家定的书;特别是几门要考试的书。你怎么看?

二、 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三、综合时间活动课程的定位:

1、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

2、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3、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学科的综合课程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u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u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

u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u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

u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u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结构: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各种专题研究,共15学分

不少于10个工作日,2学分

Ⅱ、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结构:

每学期18周,每周3课时,共54课时,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建议:

三年共15学分;计划内的课时,不得挪借他用,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或分散安排。方案一: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每学期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二: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每年至少一个课题;

方案三:第一个课题5学分;第二个课题10学分。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人与自然

环保、动植物、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研究

2. 人与社会

人口、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社会经济发展、贸易与市场、乡土文化和民俗

文化、历史遗迹、名人思想与文化、影视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3. 人与自我

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学生消费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性活动的方式课题研究(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调查实验文献研究u项目设计(为了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

社会性活动设计

科技项目设计等

例子:《重力驱动式节能扶梯》

六、研究方向和实例u就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问题展开。u来自社会实践活动。u

从学科学习中的某些问题拓展。u在校园活动中找到问题。u

在同学所关心、感兴趣的事情中找问题。u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例子:课桌的设计

防盗窗的设计

图钉的设计

六、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组织

校级部门:设立专门小组及管理层级

制订规划方案与配套制度

编写教师指导材料及培训

年级/教研组:组织落实具体的方案

研讨问题与交流体会

评定与推选优秀课题

班级层面:先分组(5-7组),后定课题

确定导师(每人至多3个)

研究活动方案的确定与开展

结果交流与展示,评定与推选

七、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导师

u认识者(knower)

u咨询者(counselor)u

协商者(consultant)u促进者(facilitator)u合作学习者(co-learner)

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点

u着眼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u要实现“超越教师,超越课堂,超越教材”

u教师的任务是让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下去,而不是非要教师知道研究结果之

后才可以指导;

u关注学生有无兴趣,而不是有无结果;教师要帮助学生做好实施过程的资料

积累

u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u向社会宣传这类课程的价值

u一定不能给教师和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业负担

Ⅲ、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

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n每年一周;每周2学分。学校制定相应的标准,由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

况认定学分。

n时间安排:每年一周集中安排;可以分散安排,但需教务处或德育处认可;

n组织方式:校外或校内基地;以班级或小组(至少5人)为单位;

n评价建议:以参加与否、时间是否达到要求为依据,不参加或时间不足,不

给学分。以记录的方式登记。

Ⅳ、社区服务

一、社区服务的安排和组织形式

n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学分;班主任根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

时间证明来认定;团委或学生会活动,由负责教师认定。

n在学校或家庭所在社区范围内;义工或志愿活动。

n时间安排:课余时间;宜分散进行。

n组织方式:教师组织,或自主安排,至少3 人

n评价建议:接受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教师签名证明;以记录的

方式登记

一、评价原则

重参与、重过程、重发展(简便)

评价原则:

1.整体性

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体验

2.多元性

评价主体:学生、家长、教师、专家、社区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

评价信息:各种成果、表现、情感体验

评价方式:肯定多元智能,肯定所有表现

3.全程性

重视过程,兼顾结果(成长记录袋)

二、评价内容和形式

内容:五个方面

形式:“五结合”

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安全问题

n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住校生的问题?)

n活动前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等

n保险制度

n活动前审批制度和活动后的汇报

n每一次活动都应明确安全责任人

社会家长的不理解、不合作的态度(讽刺)

以防万一的措施

教师的消极态度(做不来,太忙了,跟高考无关)

1.制定学生活动主题的具体指导方案

(设想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及解决方案)

2.责任书

2.与考核挂钩

3.评价及奖励制度

学生的消极态度

1.课业负担

2.害怕心理

3.方法问题(课题进行不下去)

4.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亲自体验生活,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5篇:暑期综合实践活动演讲稿

一、暑期综合实践活动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302班xxx。

在“小小神厨大显身手”暑期实践活动中,我做的菜是炒黄瓜。妈妈先给我示范了一遍怎么做炒黄瓜,并告诉我要注意安全。我看到妈妈做菜觉得很简单,想都没想就开始做了。

我先把一条黄瓜洗干净,然后小心地把黄瓜切成一片片的,尽管我很认真,但是还是没有把黄瓜切得很均匀。我把切好的黄瓜片装在一个碗里。准备工作做好后,我就把煤气灶打着,往锅里倒了一些油。等油烧得很热了,我就小心地把黄瓜倒进锅里,锅里发出很大“呲”的一声,把我吓了一大跳。我把黄瓜炒了一会儿,就加了一些盐,又放了一点点醋,又炒了一会儿,就闻到了菜的香味了。妈妈告诉我黄瓜已经炒熟了,我就把黄瓜小心地盛在了盘子里,菜就做好了。

我非常高兴,通过这次炒菜的暑假活动,我觉得做什么事都要一个过程,从不会到会,只要你认真去做,无论什么事,都能成功。

我讲完了,谢谢大家!

二、暑期综合实践活动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讲述我在暑假做的一道菜,菜名叫清炒豇豆。我先把豇豆洗干净,然后把缸豆切成5厘米小段,接着把豇豆焯了一下水,捞出备用。再接着把姜葱蒜放在油中爆香,放入豇豆炒一下,最后放生抽、盐、味精翻炒几下,这道菜就可以出锅了!我把这盘菜放到饭桌上,闻起来很香,尝起来很可口。

我知道了妈妈做饭很辛苦,所以我要好好学习 长大了给妈妈更多的爱和回报!

三、暑期综合实践活动演讲稿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302雏鹰班的xxx。

今天我来为大家说一说我是怎样做青椒炒鸡杂的吧!

首先把鸡杂洗干净,切成一片一片的,再把青椒洗干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把燃气灶打开,把锅子放在火灶上,再到上油烧一会儿,

就把生姜放到锅里炒几下,再把鸡杂发到锅里,炒上三分钟,再放青椒,盖上锅盖,等两分钟,再放盐和味精,拌两下就可以出锅了!

妈妈说我炒的菜虽然少放了一点盐,但是很好吃哦!

四、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知道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的同时,自己往往是越来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给越多。也许你会惊奇地问我:“那是什么呢?”我将毫不迟疑的回答您: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爱是付出,是自我牺牲。然而爱的付出,收获的将是付出的无数倍,如果无数人付出自己的爱心,永不停歇,那么爱将得到无限量的放大,绚丽多彩。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爱心接力棒,让爱传下去。

这个学期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选择“爱心接力棒“综合实践小组。带队的辛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小组与其他小组有个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有付出的精神,必须极具爱心和责任心。为此,我和我的同组同学们前期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3次到自然博物馆踩点,2次去海淀残联了解情况,熟悉那里的孩子的个性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出详细可行的“爱心接力棒活动策划书”,有10多页之多,详细到“考虑带残联小朋友去自然博物馆上厕所的分工和可能出现的意外,还有与小朋友交谈时要注意蹲下与其视线相平,面部表情等等”。为了让残联的小朋友能学习到博物馆里的知识,我们也事先把博物馆里的各种生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以便小朋友们既能听懂,又能学到相应的知识。我们的宗旨是:带孩子们走出残联那片小小的天空,让那里的孩子享受跟我们一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让爱传出去。

6月6日,我们带着兴奋与紧张,还有庄严地使命感,走进了海淀残联。与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生活2天。最初,与那里的孩子的沟通存在很大的困难。孩子们不愿意开口表达。我放慢了语速,望着他的眼睛,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说。几番波折,孩子终于愿意开口说话,与我交流。我们教他们写字,画画,算术,看着他们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时,我恨不得把我所有知道的知识一一教会与他们。他们给予我们的回报,深深地震撼了我。我陪伴的那个小朋友,是位失聪的男孩子,很调皮,为了记住我的名字,不停地用含糊不清的言语说,不停地问我的名字,为了记住“尔”,他甚至抱来了厚厚的一本字典,一定要查到“尔”字的具体读音和写法,他告诉我,他要好好记住我的名字。几次三番,他终于很自豪地写下了我的名字,并朗声念了出来,骄傲地望着我。那一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激动、兴奋、感动、幸福,种种情感,交集在一起,这种体验是平日里难于得到的。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连声夸他:“太棒了,好样的!”谁说爱只是付出,爱的回报还是无声和珍贵的。

6月8日,我们带领残联的孩子们走进了自然博物馆。我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解说词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奇妙的自然世界。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自然的探究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本来在我们眼里,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他们看来就是知识和渴望,他们不停息地问这个问题问那个问题,为了当好这个小老师,我们需要不停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教会别人。为此我们个个都差不多成了生物学家。中午我们一起分享了丰富的午餐。这一天,我学会了照顾他人和分享快乐!

6月9日,我们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美丽的校园。这一天,也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恰好下雨,在参观校园的时候,为了不让孩子们佩戴的耳窝进水,我们需要一边撑伞,一边紧紧搂着他们,把雨伞尽量往他们那边倾斜,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当他们望着我们无邪地微笑,当他们放心地把手放到我的手心时,我感到了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动。平日里为我们撑伞的都是父母和师长,而这次,我们感觉自己在长大。最后孩子们用精彩的街舞表演来感谢我们几天的陪伴,望着他们略显笨拙却一直努力使舞步更完美时,泪水再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与残联的孩子们相处的短短的几天里,我们每每被孩子们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我们是平等的,我们不是施舍他们幸福的人,我们只是他们的哥哥姐姐,他们只是需要我们更多关爱的弟弟妹妹。我们只是比他们多了一副健全的身体。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所以各位当您看到身边的有这样的儿童时,请不要用怜悯的眼神望着他们,他们有不为人知的骄傲。

在演讲结束之前,我真诚地希望大家用你们的爱心,多多关心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中不乏有像我们一样大的孩子,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跟我们有同样的权利享受阳光下的温暖。

爱心接力棒,让我们的爱传下去!

第6篇: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公益讲座讲稿

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的技巧专题讲座

———如何解决亲子冲突

各位家长,大家好!

首先,对各位家长放弃休息、放弃玩耍,来参加这次讲座,我表示热烈地欢迎与衷心地感谢!同时,请大家给自己有这样的学习精神一个热烈的掌声!也感谢

校长以及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掌声给他们!

下面,我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见PPT】。

在座的都是家长,我首先做一个了解:你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通常都遇到哪些问题?比如说:孩子不听话,有逆反心理,有没有这个现象?(有!)有时候你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话,孩子反而嫌你罗嗦,有没有这个现象?(有!)孩子不愿意与父母说话、不愿意与父母沟通,有没有这个现象?(有!)还有什么问题?(让家长自由列举,讲师重复2-3个即可)。好!我想了解一下,你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你们都怎么解决?(让家长自由发言,可以点

一、两个表现活跃的家长,让其简单回答,家长的答案五花八门,不外乎:讲道理,打一顿,关起来等)

我想了解一下,我们讲道理或者打一顿,或者其它的什么方法,有没有效果,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也就是说我们通常使用的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大多没有效果,对不对?我想,大家一定非常渴望改善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提高我们教育孩子、与孩子沟通的效果。如果是这样,那么,你今天来得就很有价值,因为,我们今天讲座、交流的主题就是“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技巧”。【PPT 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技巧专题讲座】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家庭教育。刚才,大家都是自己的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现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孩子出了这些问题是谁的责任?(让家长自由发言,可以点

一、两个表现活跃的家长,让其简单回答。)现在,我们暂时不做结论。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折纸、撕纸游戏。(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分为二对折,撕去一半。第一次简单重复这句话4次,让每一位家长独自按要求撕纸,看最后结果有多少家长与老师要求的结果(小三角形)是一样,分析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第二次,具体说清楚将纸沿对角线一分为二对折,撕去一半,重复4次。)

从这个互动活动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孩子的一切问题,父母都要承担100%的责任!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后面,都有一对善于沟通的父母,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都有一对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都有一个失去和睦的家庭。家长应该、也必须承担起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

1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应如何承担责任、家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这就反映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PPT

一、教育观念】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家庭教育的基石。父母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决定了孩子会得到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家庭教育的看法,或者说认为家庭教育重不重要。有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有无都无所谓,甚至认为孩子不需父母教育,说什么“树大自然直”;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史学校的事情、是老师的责任。那么,你们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吗?(重要)【PPT

(一)重要性】为什么?(请一两个家长说说)他们的分析都很真确、很有道理,概括起来,我认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美国教育家华生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也很有道理。这就是因为孩子在人生岗开始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完全被动第接受信息:我们教他什么、他就只能接受什么。因此,父母往往就决定了孩子一生要走的路:死路(泸州13岁女孩跳河自杀、南京父母打死不爱做作业的儿子)、歪路(每年全国约有6万名未成年人沦为罪犯、重庆约2千)、跛路【连接PPT考霸李飞】、正路。

我们的家庭教育,不仅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发展高度【PPT孩子发展高度】:家庭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奠基石,三岁看老:脑神经细胞3岁发育50%、5岁80%,很多心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都是在婴幼儿和童年期。

教育观念的第二个方面,就体现在教育内容上【PPT教育内容】,即教孩子什么。你们在家里,主要教孩子一些什么?(请一两个家长说说)我把大家所说的归纳起来,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外乎是这四个方面【PPT】:立规矩、引目标、促心智、传知识。你们认为哪个内容最重要?现实生活中,你们在哪个内容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

你们在教育孩子时,有没有夫妻两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有)那你们是怎么处理的?(请一两个家长说说)。教育观念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体现在父母教育观念的一致性【PPT一致性】。

由于每个人出生家庭、生长环境、教育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夫妻间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不一致,也很正常。但当我们面对孩子,对孩子进行教育、提出要求时,却必须做到一致。否则,孩子就会无所适从。轻者,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重者,将导致孩子形成双重人格。当然,这个“一致”,又可分为绝对一致和相对一致。所为绝对一致,就是指在任

2 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孩子,父母都必须一致。那么,父母在哪些方面应该绝对一致呢?我认为,涉及人身安全、法律道德、社会规范设三方面的事情,父母的态度必须绝对一致。其他事情,则相对一致就行。所为相对一致,即父母对不同孩子、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要求可以不一样,但在对同一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两人的要求必须一致。当两人的态度不一致时,怎么办?三种办法来解决:分管原则、先说原则、孩子决定。

教育观念有关内容,我们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下面,请大家思考:我们是怎样实现教育目的?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教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家庭教育的途径——亲子沟通。【PPT

二、教育途径——亲子沟通】

亲子沟通就是指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有人说,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要什么技巧吗?答案只有一个字:要!或者说,很有必要!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与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说法,叫“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这里面就包含着技巧,我们每个人和周围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的人说话听起来让人很舒服,让人开心,也有人说话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从心里烦!不愿搭理他。

同样,有的父母与孩子说话,孩子很爱听,很配合;也有的父母与孩子说话,孩子就不喜欢听,父母说的多了,孩子就烦,甚至和父母吵闹、对抗。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有这个现象的请举手!好,手放下,这样的家长都很勇敢。我们给他们掌声鼓励一下!也有的孩子,你说他,他就搭拉着脑袋,一句话不说,不理父母,在脑袋里计算着你有没有完?你什么时候能说完?你说完了,他也解放了,问题照旧,下次还犯,有没有这样的现象?有这个现象的请举手,好!手放下,你们也很勇敢,我们也应当给你们掌声鼓励一下,我发现有的家长还是不敢举手。

我想具体了解一下,各位家长平时是怎么与孩子沟通的,比如说,有一天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对你说:“我们的老师不公平,我和小明我们的数学作业都没有完成,为什么老师只批评我不批评他。”各位家长,当你听了孩子的话,你会怎么给孩子说呢?

(让家长自由表达,不做评论)

(让助手到现场做笔记,简单记录家长的话)

听了大家的回答,我非常欣慰地告诉大家,你们今天来对了。你们今天听完我的讲座,你们就知道你们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到底怎样与孩子沟通,沟通的技巧到底有多重要。【PPT 重要性】

有效的亲子沟通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PPT 融洽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亲子关系不和谐,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就没有家

3 庭教育,父母无法教育孩子。

几乎所有做父母的都会遇到一个现象: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你的孩子现在就有逆反的心理了,那说明你们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现在很听话,没有逆反心理,你也不用沾沾自喜,孩子

5、6岁没有逆反心理,并不保证

7、8没有,

7、8岁没有并不保证

12、13岁没有,

12、13岁没有并不保证

17、8岁没有,

17、8岁没有并不保证20多岁没有。如果我们招集1000个家长开讨论会,这1000个家长中有幼儿园的家长,有小学生的家长,有中学生的家长,有大学生的家长,大家共同讨论孩子的逆反心理现象,我们一定会发现,幼儿园的家长说孩子有逆反心理,小学生家长说孩子存在逆反心理,中学生家长说孩子存在逆反心理,大学生家长也说孩子有逆反心理,最后的结论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

孩子为什么会有逆反心理?有的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出现逆反心理,同意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手放下!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句话是错误的!孩子在任何年龄阶段都不一定非要出现逆反心理不可,孩子出现逆反心理,一定是我们与他的沟通出了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去与孩子沟通,不知道沟通需要技巧的,更不用说掌握这些技巧了。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你对孩子说:“孩子,你能不能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然后就可以毫无顾虑、尽情地其玩。”这是第一种说法;如果我再换一种说法,这样说:“今天你必须先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要找任何借口,不管你高兴不高兴,只有你做完了作业才能玩。”大家来判断一下,哪一种说法更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第二种)。

父母与孩子沟通顺畅、关系融洽,能给孩子安全感。【PPT 形成安全感】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庭,孩子内心会缺乏安全感,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就好比大楼没有钢筋,大树没有生机,花草没有水分和养料,内心缺乏能量,学习成绩都会很差,不论你给孩子买多少参考书,报多少培训班,他的成绩都很难提高,因为对孩子来讲,他缺少的是能量,是安全感,而不是这些课本知识。

父母与孩子有效的沟通,还能让孩子亲自感受并学习到沟通的技巧。【PPT 习得沟通技巧】父母既是孩子的老师,更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假如我们做父母的学会了一套好的沟通方式,用这种的方式与孩子沟通,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又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与孩子的关系很亲密,很和谐,大家都开开心心,那么孩子也学会了你对他的沟通方式。

孩子学会你对他的沟通技巧,他不仅会这样与你沟通,还会用这样的技巧与同学沟通,与老师沟通,以后还会与他的同事沟通、领导或下属或员工沟通,你的孩子的人际关系会很好,不论到哪里人缘都很好,都很受欢迎,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失败的人生吗?美国有

4 一个影响世界的著名的成功学家,叫卡耐基,有没有听说过?听过的请举手,好,手放下,他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成功,85%是靠人际关系,15%是靠专业知识。

所以,我们现在做父母的掌握并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与孩子沟通,不仅会让你与孩子的关系更好,让孩子更幸福,还会让你的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你孩子将来的人际关系会更好,人生更成功!认同的话,掌声鼓励一下!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套沟通理论和技巧,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发现并整理出来的一套完整的课程。这套课程所提供沟通技巧,几乎能解决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这套课程已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

如果大家想深入、详细地了解这套课程的完整理论和系统的技巧,至少需要进行四天时间的培训。今天这只是一个讲座,时间很短,但我尽可能地给大家讲详细点。

这套亲子沟通的技巧首先让我们明白亲子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大家来思考一下我们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在各种答案之中,肯定是要保持亲密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只要是人与人在一起,时间长了一定会有冲突,尤其是父母与孩子这样的亲密相处,发生冲突在所难免。要不要化解冲突?(要!)这就是亲子沟通的一个目的:化解冲突、让孩子自主成长。这是出现问题后,我们解决问题,是亡羊补牢。最好的境界,就是不让冲突出现,这就是亲子沟通的第二个目的:预防冲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由于今天是讲座,时间有限,如何化解冲突这方面的内容。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行为冲突;第二,需求冲突;第三,观念冲突。(简单解释并举例说明三种冲突)不同的冲突有不同的技巧来沟通解决,因今天讲座时间有限,下面我重点与大家交流如何化解行为冲突。

我们首先来看看行为冲突。所谓行为冲突,即因对方的行为而引发的相互冲突。 在行为冲突中,我们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正确区分行为与评价、二是确认问题归属。

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弄清一个概念,什么是行为?有几句话是做父母的常说的,比如:“我的孩子很任性、很淘气。”这讲的是不是行为?“我的孩子总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 这是不是行为?“我的孩子很听话,很讨人喜欢”,这是不是行为?再来一句“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就爱看电视”, 这是不是行为?我来统计一下,认为刚才那几句话都是行为的请举手!认为有的是行为有的不是行为的请举手!认为都不是行为的请举手!好,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以上都不是行为,这些都是我们做父母的感觉,是对孩子的评价。

那么,什么是行为?简单地讲,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比如说,这有一台摄像机,有一台录音机,凡是能够拍摄下来的,凡是能够录下音来的,都是行为,

5 比如:孩子让你给他拿袜子,这就是行为,孩子让你给他叠被子就是行为,那你说孩子懒,这是你的感觉、评价,就不是孩子的行为。再比如:孩子吃饭时,只挑猪肉吃,这是行为;那你说孩子偏食,这是评价;再比如:孩子放学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视或者去玩玩具,这是行为,那你说孩不爱学习,这是你的感觉,是评价。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让你给他拿袜子,又让你给他叠被子,这些事情你当然不想做,但你不做,他宁愿不穿袜子,他宁愿让被子堆在床上,所以你耐着性子给他拿了袜子,又叠了被子,他又让你给他收拾书包。这时候,你终于忍不住了,你会怎么说?试试看,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就这么干,你会怎么说?(家长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你怎么这么懒!”会不会这样说?会!请问你是在说孩子的行为还是在说自己的感觉?你是说的自己的感觉。

孩子的行为,让我们产生感觉,我们要改变的是孩子的行为,可是我们却强调自己的感觉,结果是孩子的行为没有改变,我们不舒服的感觉却不断地出现,我们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觉,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指责、训斥、辱骂,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产生永久性的伤害。因此,父母必须将孩子的行为与我们对孩子的评价区分开来。

好!关于行为我们就讲这么多,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我们帮助孩子改变的是他的——行为,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行为:凡是看得见,听得到的是——行为。当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帮孩子改变的是他的行为的时候,当我们弄明白了什么是行为的时候,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不会只强调自己的感觉,就不会再去向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就不会再去消极地评价孩子、打骂孩子、训斥孩子,就不会再去伤害孩子,当我们弄清了什么是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清除了亲子沟通中的第一座大山,破除了亲子沟通中的第一团迷雾。

我想了解一下,大家现在能不能分清什么是孩子的行为,什么是自己的评价? 能不能分清?(能)非常好,分清什么是行为,什么是评价,大家感觉以后在与孩子沟通时会不会有帮助?感觉会有帮助的请举手确认一下!好,手放下!在别的地方(也可以举一个具体的地方)讲座的时候,那些家长一学完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就鼓掌,我不知道我们现场的家长会不会(掌声)。

我们刚才讲过,我们在与孩子沟通中,有2个核心的问题,我们总是搞不清楚,第一个是什么?是对孩子行为的描述。第二个就是问题的归属,也就是问题在谁,或者说谁有问题,当我们没有弄清楚谁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

我们这里说谁有问题并不是说谁错了,而是说谁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谁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说明谁有问题。

比方说:你的孩子用一支彩色画笔在家里的沙发上、窗帘上、墙壁上乱写乱画。大家

6 说这是谁的问题?父母的问题!父母需要保持家里的窗帘、沙发、墙壁的整洁,如果被画得乱七八糟,还得要花费时间去洗、去擦,这让父母心理不舒服,对不对?当孩子的行为妨碍了父母的需求,给父母造成了不舒服的感觉,让父母产生情绪、困扰,我们说,父母有了问题。

孩子在窗帘、沙发上画画时候心里会不会难过,不会!他在墙上画的时候,会不会痛苦?不会!他心里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他有什么问题?相反,窗帘上画个唐老鸭,沙发上画个米老鼠,墙上画了个长颈鹿,他画的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所以说不是孩子的问题或者说孩子没有问题。

我们再来判断一下,是刚开始时我们讲到的,孩子对你说:“我们的老师不公平,我和小明我们的数学作业都没有完成,为什么老师只批评我不批评他。”你们认为这是谁的问题?很显然是孩子的问题,他被批评了,与他有同样情况的小明却没有被批评,他心理不平衡,有不舒服的感觉,他有情绪,所以我们说,孩子有了问题。

认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时明明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却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或者把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去解决,通常来讲都解决不了,一旦解决不了,父母就会感觉到教育孩子这么麻烦,这么累,人家为什么会教育得这么好,相比之下,会感到自己很无能。

有时候,是父母自己的问题,父母却把它当成孩子的,认为孩子有问题,就去帮助孩子,改变孩子,结果遇到孩子的拒绝与抵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解决不了,往往不是缺少好的方法,而是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弄清楚到底是谁有问题。

为了让大家清楚,到底是谁有问题,我们再来举几个例子: 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太长,忘了写作业。 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是谁的问题? 孩子边玩边做作业,很晚才能睡觉。 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是谁的问题!

孩子对你说:“小明是个坏蛋,他朝我脸上洒水,还把我的书也弄湿了,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

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是谁的问题?

孩子在学校体育比赛中没有获奖,感到很沮丧。 大家来判断一下,这是谁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哪些是父母的问题,哪些是孩子的问

7 题?

我想了解一下现在大家能不能分清谁有问题了?能不能?(能!)非常好,分清楚谁有问题,大家感觉以后在与孩子沟通时会不会更有帮助?感觉会更有帮助的请举手!除了举手,还会用什么表示?(掌声)

当孩子有了问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办?比方说:刚才我们练习的一个例子:孩子对你说(讲师模拟,语气中带有情绪):“小明是个坏蛋,他朝我脸上洒水,还把我的书也弄湿了,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当你听到孩子这么说,你怎样回应孩子的话?你会怎么说?(让家长自由发言,并提示家长:如果在平时,你会用什么方式与孩子沟通?你会用什么语气什么表情与孩子讲话?一定要表现出真实的自己,不要为了配合老师的讲座掩藏自己的真实面目。)(此时,尽量让一位家长记下其他家长回应的语言,以备后面进行分析。)

以下是家长可能出现的回应方式:

1、“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打人可不对。”

2、“以后不要再和他一块玩。”

3、“没关系,与同学搞好关系是很重要的。”

4、“小明是和你闹着玩的,不要计较。”

5、“小明是你很好的朋友,要学会原谅他。”

好!我发现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家长会有不同的反应,在培训班上,时间充足,家长的反应方式更多,尽管反应的方式各种各样,我们对这些反应方式进行归纳分类之后就会发现,总共可分为12种不同的类型,这12种反应方式被称为亲子沟通的12大绊脚石,其中任何一种绊脚石都会阻碍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这12种绊脚石又是我们做父母的经常运用的(这里有张图)大家把自己刚才的反应方式对照一下,看看你是属于其中的哪一种。

这12个沟通障碍我们几乎天天在用,让我们的亲子关系越来越恶化,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越来越不愿意与父母说话,孩子越来越认为父母不理解他,越来越疏远父母,越来越逆反,我们做父母的无论如何,都要好好了解这12个沟通障碍。

这12个绊脚石都有它们典型的语言,每一个绊脚石所传达的信息,每一个绊脚石对亲子沟通、对孩子心理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很多的内容,如果讲清楚、讲透彻,大约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这里我就不再详细讲解了,凡是参加过培训的,学完这12大沟通障碍之后,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与孩子讲话了,一开口就是绊脚石。

有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这12种回答类型都成了沟通中的绊脚石?象警告、威胁、侮辱、讽刺这些回答方式是绊脚石还可以理解一些,为什么连指导、建议、询问甚至

8 赞美也都成了绊脚石了呢?

我们刚才讲过,当孩子有了问题时,他内心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他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当孩子处在这样一种情绪状态下,他的心理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只要想一想自己就知道了,比如我有了烦恼在向你(挑一位家长)倾诉时,我需要你的指导吗?难道我不知道怎么去做吗?我需要你的安慰吗?难道我的心灵真的那么脆弱吗?我需要你的赞美吗?难道我没有自己的价值感吗?我需要你的命令、警告、说教、批评、讽刺、分析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吗?你只不过是我的好朋友,我也只不过向你说说而已,你只要好好听就行,如果我说的反而不如你说的多,我就不想再给你说了,因为我发现你的问题比我还严重。

当孩子有问题向父母诉说时,他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这时父母如何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会向你敞开心扉,在《亲子沟通的技巧》中有一套非常简单又特别有效的技巧,你只要用这套技巧,你的孩子一定会感觉到你这个做父母的确实是真正地理解他、接纳他,他会产生一种安全感,这套方法能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这套方法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帮助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帮助孩子一辈子的方法。

刚才我们讲到,当孩子有问题向父母诉说时,他是在表达一种情绪,这时候,我们怎么办?大家请注意,这时候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对他的情绪给予回应,回应的方法就是积极倾听的技巧。也就是说,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要积极倾听,积极倾听不是简单地听,是要听懂孩子的情绪,并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他的话你听懂了,你理解了,只有这样他才感觉到跟你说话能够被关注、被接纳,能有安全感。

我们来看看如何运用积极倾听来回应孩子被洒水弄湿书的问题。孩子说:“小明是个坏蛋,他朝我脸上洒水,还把我的书也弄湿了,我真想狠狠地揍他一顿。”孩子这样说,只是在表达一种愤怒的情绪,并不是真的想去揍小明一顿。我们怎么回应?(可以让家长尝试回答)我们可以这样说:“小明朝你脸上洒水,还把你的书弄湿了,这让你很气愤。”这样说的时候,孩子立刻会感到他被理解了,他的情绪被接纳了。

我们再来看看刚开始时那个例子,孩子说:“我们的老师不公平,我和小明我们的数学作业都没有完成,为什么老师只批评我不批评他。”现在我们知道怎样与孩子沟通了吧?怎么回应?(可以让家长尝试回答)我们可以这样说:“你和小明都没有完成数学作业,老师只批评了你,没有批评小明,这让你心理感觉很不平衡。”

有的家长可能会想,怎么能这样说话?孩子的问题不是还是没有解决吗?各位家长,我们用积极倾听是在理解,接纳,同理孩子的情绪,情绪是一种能量,当孩子的这种能量被理解接纳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感、安全感,孩子会有足够的能力智慧去解决自

9 己的问题,孩子向父母诉说,是表达情绪,不是在向父母请求解决问题,父母就没有必要再插手帮助了,有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特别痛爱我的孩子,我非要帮助他不可,如果你要真的帮助孩子,那就采用最好的帮助方式,大家知道最好的帮助方式是什么吗?(让家长略作思考)是不帮助!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让他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当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起来了,他以后就再也不会依赖父母了。这才是真正的爱,最好的帮助方式也是最根本的帮助方式。

运用积极倾听的时候请注意,孩子说话的时候,他是不是带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孩子说话时带不带情绪可以从他的语音、语调、表情还有一些肢体动作上判断出来,我们如果发现孩子在说话时带着强烈的情绪(例如模拟:妈妈,我不想上周六的补习班了,老师讲的一点都不好!)那么我们就要回应他的这种情绪,怎么回应?(提示:妈妈听起来你好像对老师不满意。)

如果发现孩子说话时不带情绪(心情平静地模拟“妈妈,我不想上周六的补习班了,老师讲的一点都不好!”),那我们怎么办?这时候我们应当知道孩子可能有些事情没有讲出来,也许老师讲的他听不懂,也许老师对他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也许老师批评他了或者其他的事情让孩子对老师有意见。孩子没有说出来,我们运用积极倾听的时候需要了解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用敲门的技巧,也就是用一些简单的反应诱导孩子去说,只有孩子说我们才能够听,怎么运用呢?比如:“噢,你感到老师不好,能详细说说吗?”或者说:“是什么方面让你感到老师不好,可以给妈妈说说吗?”

所谓开门的技巧就是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引导孩子说话,比如:“妈妈感觉到你好像有很多话要说。”“你可以跟我说说吗?”“我很想听听这件事。”“我们一起聊一聊。”还有很多类似的语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说话方式以及孩子当时的情况自己设计运用,当孩子说的时候,我们要全神贯注,从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去思考,并不断地作出一些简单的反应,比如:“嗯”“哦!”“是这样的啊!”“还有呢!”“后来呢?”我们不断地引导孩子去说,孩子说着说着,可能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是发现不了,如果孩子没有强烈的需要或是特殊的需要,我们就把解决问题的责任留给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能力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我们做父母的要狠下心来,给他这样的机会,如果要想真的帮助,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帮助,让孩子去发展、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倾听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我无法用更多的语言去讲解,这需要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去修炼与提升。

积极倾听不仅仅只有这些内容,另外还有积极倾听的作用、积极倾听的态度、积极倾

10 听的主要步骤、积极倾听的时机、积极倾听常见的误区等更多内容都没有办法全部讲完,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培训班做深入的了解。

好!刚才我们讲了当孩子有问题时,我们做父母的运用积极倾听的技巧。下面再介绍当父母有了问题时,怎么办?我们说父母有问题是指父母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了不舒服的感觉,有了情绪,父母的问题,可能是孩子的行为引起的,也可能不是孩子的行为引起,与孩子无关,与孩子无关的、父母的问题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的问题,一个是价值观的问题。这些问题停一会再讲。这里我们先讲由孩子的行为引起的父母问题,也就是说,孩子的行为干扰了父母,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说:有一天你的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到你家玩,你们坐在客厅里面聊天,你的孩子要在客厅看电视,他打开电视,把声音开得很大,让你和你的朋友无法谈话。

这时候你对孩子怎么说?(让家长说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拿这道题目去考100个家长,可能会有99个使用的沟通方法是无效的。

对于这道题目,不同的家长会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所有的沟通方法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是解决方法的信息(投影或张贴)。父母长期这么做,就会遭到孩子的防范、抗拒、敌视,孩子会感觉到受压制,没有面子,变得没有责任感,长大后会屈从别人,希望别人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是贬低信息(投影或张贴)。父母长期这么做,孩子会感到无能,不被人接受,自己笨,没尊严,没价值,变得自私、懒惰、不体贴人。由于童年时期形成的不良印象会带入成年,这些贬低信息长期打击孩子,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将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当孩子的行为影响到父母,让父母有了问题的时候,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沟通才能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在亲子沟通的技巧上有一种非常有效、非常人性的方法,叫“我信息”的技巧。

我信息的技巧简单地讲就是父母把孩子不可接受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告诉孩子,如果细分的话,我信息的技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对不可接受行为的描述,各位请注意,我们是描述孩子的行为、具体行为,不是对孩子的评价,比如刚刚讲的那个练习,我们怎么来描述孩子的行为?“你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这就是对孩子具体行为的描述,不加任何评价;第二部分说出自己的感受,直接诚实地告诉孩子他的不可接受的行为给你带来的不愉快的感受,孩子有这样的行为,你有什么感受?“我的心里面很烦。”第三部分,孩子不可接受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具体的影响:“我和你叔叔(或阿姨)谈话都听不清楚。”

11 我信息的技巧简单地讲就是:行为+感受+影响,现在我们用完整的我信息的技巧与孩子沟通,怎么说?“你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让我心理很烦,我和你叔叔(或阿姨)在这谈话都听不清楚。”

我相信有的家长可能会有一个疑惑,我这样说孩子就会不烦我了吗?孩子一定会停止这种不可接受的行为吗?我不敢说一定会,但我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配合,会停止他的不可接受的行为,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 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父母的认可、肯定,希望自己的行为能给父母带快乐,在这个心理基础上,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重要的需求,就是对责任感的需求,他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父母的需求,当父母告诉孩子自己的需求时,孩子就会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满足父母的需求,让父母生活得更愉快,这样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只是我们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些心理特征,很少给孩子这样的机会,或者从来都不给孩子这样的机会,经常是霸王硬上弓,不顾孩子心理感受,强迫孩子改变,导致孩子反抗、不配合。

今天我们了解了这套新的方法,回去之后用一用试试看,不过在你运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时候这个方法确实没有效果,没有效果可能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我信息的技巧有三个步骤,也是三个关键的要素,在运用时没有说完整,比如:你只说“我现在很烦。”孩子就会莫名其妙,不知道你为什么烦,以前不也是这样看电视的吗?他不清楚你的需求,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你的影响,所以他不知道改变自己。

第二,表达不准确也会无效果,特别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时候,比如说:“我心里很烦”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如果我说成“我有点不开心”那我传递的信息就太弱了,象手机信号太弱就接不到电话一样,孩子感觉不到你的感受,所以他会继续他的不可接受行为,当然如果传达的信息太强烈也会伤害孩子,或者是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亲子沟通不对等,孩子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比如说,孩子有问题时,也就是孩子内心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有不舒服的感觉的时候,父母没有用积极倾听的技巧协助孩子解决问题,现在轮到你有问题了,有怨报怨,有仇报仇,你活该!

第四,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产生冲突时,运用我信息的技巧不会有效。星期天,孩子想去公园,你想让孩子参加什么兴趣班,你用我信息的技巧控制孩子通常是不会有效果的,当父母和孩子在这样的需求上产生冲突时,有另外一套技巧,叫双赢的技巧,这套技巧接近完美,历行几十年而不衰,并且被用在各种关系的需求冲突、利益冲突上,父母与孩子用这套技巧,双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并且都开开心心,这套技巧总共有六大步骤,等会我们再介绍。

这套我信息的技巧的内容还有很多,家长如果要透彻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至少需要

12 花3个小时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

下面给大家介绍让亲子关系更和谐的双赢技巧这是一套接近完美的方法。如果说有一种方法能解决父母与孩子之间所有问题、所有冲突的话,在我接触的所有方法之中,我认为这套双赢技巧最有效;如果说有一种方法能让父母教育孩子显得更民主,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的话,在我接触的所有方法之中,我认为还是这套双赢技巧;如果说有一种方法能适用于各种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话,在我接触的所有方法之中,我仍然认为是这套双赢技巧。

在我们详细介绍这种方法之前,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我们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的,我们只有认清我们教育孩子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改变自己,需求更好的方法。

我们所有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需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求,而且父母和孩子的需求会经常冲突,比如,星期天你想让孩子参加补习班,可是孩子要你带他去动物园,冲突就来了。当冲突产生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可以分为3种,第一种是权威式,孩子要听从父母的,第二种,溺爱式,父母要听从孩子的,第三种摇摆式,在权威与溺爱之间摇摆不定。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第一种权威式,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冲突时,孩子必须服从父母的,如果不听话,父母就要惩罚,结果是父母赢,孩子输,乖乖地听父母的话去上补习班。这种方式看似父母赢了,但是父母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孩子输了,内心会产生怨恨,不服气,开始消极对抗,这必然会遭到父母更严厉的制裁、惩罚。惩罚越严厉,反抗越激烈,实在不行,离家出走。父母权威的方式在孩子小的时候还管用,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这个方法越来越失去威力。做父母的终有一天会听到孩子的宣布:我没有你们这样的父母!做父母的从此彻底破产。这样的事例现在的报纸、电视上经常会有报道。

我们来看看第二种方式,溺爱式,又叫纵容式,当父母与孩子有了冲突时,父母服从孩子,孩子说了算,这种方式是孩子赢,父母输,输了的父母还很自豪地宣布,权威的方式不好,我们应该给孩子自由,我们是用民主方式,这种让孩子赢的方式让孩子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没有感恩之心,认为父母生我就应该养我,就应该满足我,这样的孩子不懂得什么是责任,最后我们会发现,养这样的孩子是活受罪,哪辈子欠了他的,他现在来讨债。

现在随着父母的素质越来越高,单纯采用权威式或单纯采用溺爱式的父母越来越少,第三种是摇摆式的父母越来越多,这样的父母有的先采用权威法,发现矛盾越来越激烈,

13 于是又改用溺爱法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以为只要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更听话,哪知道孩子更任性,忍无可忍之下又采用权威法,也有的先用溺爱法放纵孩子,看到孩子无法无天,于是又改用权威法来约束孩子,采用权威法自己也感到不舒服,并且矛盾越来越激化,没办法又用溺爱法,也有的父母说:在关键的重要的事情上,孩子要听父母的,在一些小事情上,可以让孩子作主,这样宽柔相济,明智结合,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明智,这种混乱的教育方式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困惑,长期下去会有更严重的危害,这里我就不详细讲解了。

不论是权威式还是溺爱式都会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输与赢,不是父母赢孩子输,就是孩子赢父母输,不论谁赢,最后都会失去权威,不论谁输,输的一方,心里面都充满了怨恨,总体上讲这种输与赢的方式让父母与孩子心里都不愉快,亲子之间的冲突不断加深。

为了让父母走出这种输与赢的误区,为了让父母与孩子更有效地解决冲突,亲子关系更和谐,亲子沟通的技巧上推出一套双赢的技巧,这套技巧在40多年来一直受到家长广泛的好评,它让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显示出对孩子的充分尊重,既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满足了父母的需求,大家都开开心心。

这套双赢的技巧总共分为六个步骤:

各位家长,今天你学习了这套方法,回家后你如果用这套方法解决你与孩子之间的冲突,你事先要给孩子说清楚:“星期天妈妈想让你参加数学补习班,你想去动物园看动物,我们的意见不一致,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妈妈不希望强迫你放弃参观动物园,去参加兴趣班,这样你会不开心;妈妈希望你既能到动物园看到小动物,又能参加数学补习班提高数学成绩,我想和你一起商量商量,看看能不能找出一个方法,既能满足你的要求,也能满足妈妈的要求?”

父母真诚地向孩子发出邀请,我相信没有孩子会拒绝,当孩子同意后,继续确认:“你认为现在商量好呢?还是我们再找个时间商量?”双方确认时间,避免孩子因为受到妨碍而产生抵触情绪。这是运用这套方法之前的准备阶段。

这套双赢技巧的第一步是明确父母和孩子的需求;第二是提出所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做书面记录,父母尽可能鼓励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无论他提的多么不切实际、多么幼稚、多么可笑,父母都不要嘲笑、不要否定,不然的话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父母和孩子互相约定,尽可能提出所有的方案,直到提不出为止,并且对任何人提出的方案都不进行评价。第三步分析、比较所有的解决方案,父母尽量引导孩子思考:“你看这些方案,哪个看起来最好?”“你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这样还会锻炼孩子的判断力。第四步,确定最佳解决方案,在确定最佳方案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试图说服孩子按照你自己已经确定

14 的方法,一定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当孩子无法自由地选择他可以接受的方法时,孩子可能就会拒绝配合执行。当然如果孩子的选择与父母的需求有冲突,父母一定要用“我信息”的技巧真诚表达。第五步,执行已经确定的方法。在执行之前详细说明:谁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商量好之后,就可以执行了。第六步,总结调整改进,确定好的方案是不是可行,只有在执行的过程中才能知道。父母经常问问孩子是不是对确定的方法感到满意,是不是在做?如果发现有问题及时调整,没有问题继续执行。

从资料的反馈上看,凡是运用这套方法的父母一致认为效果特别好,几乎解决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所有问题。

这六大步骤看似非常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是我这一场讲座能讲得完的,在培训班上需要2——3个小时的讲解和练习,父母们才能够了解得更透彻,各位家长如果我们不能够参加培训的话,那就多看书,多读几遍可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关于这套方法,以及这套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书上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说明。

我们上半场讲过,冲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行为冲突,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我信息的技巧和积极倾听的技巧,第二种冲突是需求冲突,解决方法是双赢的技巧,第三种冲突是价值观的冲突,关于解决价值观冲突的技巧我就不讲了,不过我推荐给大家一篇极其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你最好能重新抄写或打印下来贴在家中最明显的地方,经常念一念,最好会背,当你不断地念的时候,你的价值观就会不断地改变,当我们做父母的价值观改变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的价值观也随着改变,你和孩子的冲突渐渐减少甚至消失,你和孩子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这篇文章在《亲子沟通的技巧》这本书187-188页上,那几段黑体加粗的字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极高,远远超过了这本书的价格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如果大家想在这本书上只学到一篇最重要的内容,那我认为就是这篇文章。

非常感谢大家能坚持到现在,最后祝愿在座的所有父母都能与孩子和谐相处,让开心、快乐、幸福充满家庭,亲子沟通的技巧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谢谢

校长!,

15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会接受三个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效果是相互叠加,但三者的叠加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第7篇:小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讲座讲稿

李俊小学政教主任:杨占军

各位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方面的知识。提起小学生社会公德和养成教育这个概念,有好多同学还不清楚,下面我就首先对这个概念给同学们解释一下。

所谓社会公德就是指人们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与“私德”相对。公德指与组织、集体、民族、社会有关的道德,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根据共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讲礼貌、诚实守信、救死扶伤等。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人要是各种好习惯都养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如学习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上有良好的劳动习惯,道德上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好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下面是广大同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

1、习惯影响。不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生活上,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攀木折花、随地乱扔垃圾;物质上,搞攀比、高消费等,思想空虚,意志脆弱。

2、观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学把遵守纪律看成是软弱怯懦,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损坏公共财物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对同伴好友的违纪行为不加劝阻而提供方便。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3、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也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殊不知这种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变得野蛮。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很难接受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上对群体生活的规矩理解不够,以为跟家里一样,遇事有父母撑腰,所以就敢于大胆违反纪律。相反,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和打骂的学生得不到关爱,就会灰心失望,自暴自弃,这就更容易形成执拗的性格。

4、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校内骑车等。

5、品质不良。少数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盗窃、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面这些情况就是我们同学们中间所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的现象,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克服和改正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同学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划》中,一些公共场所里,也经常可以看见这类标语,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做呢?

文明行为要求:

1、与人交往讲普通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请”“您好”,“老师好”,“同学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不用谢” ),面带微笑打招呼。笑脸待人,是亲切、敬重的表现。

2、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每日初次见面宜相互问候,学生见教师应鞠躬问好,同学之间应互相问候。

3、有领导、教师来校指导、听课,见面要立正鞠躬问好,遇到来者找不到地方要主动带路,在别人说“谢谢”时,应说“不用谢”。

4、有教师听课,要提前到指定教室坐好,安静等候上课;下课时,要让听课教师先走。

5、自觉维护公共场所安静及正常秩序,不追逐打闹、起哄。

6、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不攀折花木,践踏草地,不浪费水电,污损课桌椅、图书、门窗、墙面、扶栏等。

7、文明用餐,不乱倒饭菜,不吸烟,不边走边吃。

8、讲究清洁卫生,不乱丢杂物、果皮、纸屑,遇有垃圾杂物,主动拾起放进垃圾桶,保持校园整洁美观。

9、男女同学交往举止要得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拉帮结派。

10、遵守校内外交通秩序,自觉遵守门卫制度,出入校门要下车,校园不准骑车,不翻越围墙栏杆,不乱停放车辆。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 爱护我们的校园、爱护校园里的一切公共财物,是一个人自身道德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德在校园里的体现。作为中学生来讲,我们应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但是在我们中间,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学校的纪律,损坏学校公物,比如:有在崭新的课桌上乱贴广告纸张、用笔乱写、小刀乱刻的;有拳打脚踢、开门不用钥匙而将教室门窗损坏的;有把教室黑板、开关插座盖板砸碎的;有对准洁白的墙壁乱打篮球的;有把易拉罐、方便面袋故意堵塞下水道的;有开电灯,人走后不关的;更有吊扣篮筐、拉拽篮网使得篮筐折断的,等等,虽然这些现象只是少数,但都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行为。况且,这些行为是危险的,轻则擦伤皮肉,重则伤筋动骨,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要立即停止、制止、禁止。

同学们,学校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美丽和谐的校园,要我们大家共同来营造,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我们必须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小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力所能及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1. 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爱自然、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环境道德,并处处去影响他人,带动他人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努力促进环境改善。一种是直接参与的方式,另一种则是以间接接的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

3. 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在我国,有许多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监督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

4. 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作为小学生,既要做保护环境的卫士,又要做宣传环保的使者。 四.遵纪守法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巧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小学生社会公德与养成教育,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懂得什么是社会公德教育和养成教育,并且知道以后应该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力争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20

13、

3、7

上一篇:中小学学校工作制度下一篇:全国法制宣传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