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共5篇)

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 篇1

——以《植树问题(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

稿

评课就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分。评课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确立课改新思想;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探究课堂教学策略,建立优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促进教学改革。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如果教师缺少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如果我们缺少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析,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容易沦为一种重复性的劳动,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持续和提高,我们的教育也不会有创新和发展。评课一般具有这几个方面的作用:指导作用、管理作用、导向作用、交流作用、诊断作用、评定作用、激励作用。本专题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分别是:1.为什么要进行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点评?2.如何用六要素引领教师正确认识一节好课?

为了达成目标,本专题培训设计以下活动:

一、为什么要进行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点评?(当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不足,比如课程资源开发不足、活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等。)

1.学员听课后的观点交流:对课例《植树问题》、《搭配》进行评析;

2.师阐释交流观点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以及评课的目的——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所达到到的效果进行反馈,以此引领参与活动的人扬长避短。

3.活动一:头脑风暴 活动要求:

(1)说说你认识的综合与实践课型有哪些?

(一、动手操作型

1.课型特点:这类课型常用的活动方式有制作、试验、测量等,主要通过做一做、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来实施。

2.基本模型:精心设疑→实施操作→合作探索→展示汇报→得出结论。

3.实施要求:动手操作型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准备尤为重要。

(2)方法指导及时必要。

4.教学举例: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活动课《周长是多少》时,教师可以设计“围一围”的活动,要求学生用一根线围成喜欢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摆一摆,再进行交流: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这样的合作重在让学生看到了组内拼成的不同图形,并对不同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和求同思维。在成果展示中,学生展示出不同的图形,通过比较异同,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不管形状怎样变化,周长总是相等的。

二、场景观察课型

1.课型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1)要把握活动主题。一般情况下,场景观察要有目的,有顺序,有明确的主题,主题有数学价值,同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合理把握、感受价值。

(2)要合作解决问题。场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何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有效解决,这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充分合作。

(3)要善于主动发现。场景观察型一般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观察、比较,主动发现结论、方法或规律,能够建模并回归现实生活。

4.教学举例: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测定方向》时,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观察场景图,并提出问题: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测定方向的?各个方向分别有哪些景物?通过交流,明确图中景物与观测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主动认识用指南针(或方向板)测定方向的步骤和方法。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开展测定方向的活动,由于小组的观测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组织交流时,要让各小组展示观测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主动联系不同的观测地点,体会不同结果的成因,强化学生对物体间位置关系相对性的体验,从而形成正确的空间建构。

三、游戏活动型

1.课型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1)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游戏活动内容必须贴近学生,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开启心扉,产生更多的问题;在游戏中发现和探究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明白并遵守游戏规则。教学时,必须让学生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并按这个规则去开展游戏活动,从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3)要结合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更为丰富的数学思考,发现某些结论或规律,从而在玩中学、玩中思。

4.教学举例: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算24点”,学生活动兴趣浓厚,思维特别活跃。教师可以先组织一次“算24点”比赛,用3张牌进行,并明确游戏规则:(1)用加、减、乘、除法进行计算;(2)每个数只能计算一次;(3)得数是24。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快速地算出24呢?是不是任意三张牌上的点数都能算出24呢?是不是任意三张牌上的点数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呢?当出现4张牌时,比如,牌上的数是4、5、7、8,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中出现了4+5+7+

8、(8+5-7)×

4、(5+7)×(8÷4)等不同的方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求异思维得到发展。

四、社会实践型

1.课型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4.教学举例:

五、校本特色型

1.课型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4.教学举例:

六、阅读拓展型

1.课型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4.教学举例:

七、课题研究型

1.课型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4.教学举例:

八、学科融合型

1.基本特点:

2.基本模型:

3.实施要求:

4.教学举例:)

(2)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课型作出定位。(常见的课有如下几种类型: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竞赛课、常规课……)

二、如何用“六要素”引领教师正确认识一节好课? 评判一节课好坏的标准:六个维度…… 首先教师出示示范课基本标准“六要素”:

(1)恰当的目标(2)合理的思路(3)有效的教学方法(4)有效的目标达成(5)独特的教学风格(6)先进的教学理念。

然后教师依次解析目标,阐述示范课基本标准“六要素”的内容。

(一)恰当的目标

1.教师讲解如何确定“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恰当的目标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体现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2)体现年段训练重点(3)体现教材内容特点(4)结合教师学生实际(5)表述符合规范

2.出示《植树问题》的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模型思想。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3)让学生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出示同课异构老师的《植树问题》目标逐一进行点评。强调:一方面描述要规范:依据ABCD四要素确定目标(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体会、理解;行为条件: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方法;行为程度:掌握)。另一方面定位准确:无论是何种样子的点评,我们对点评就应该有个好的定位。这一次为什么要来点评?主题是什么?有针对性的去评。

(二)合理的思路:

“植树问题”这课的教学思路应该是: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尝试解决(质疑、寻找解决方法)---教师引导化繁为简(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举例猜想、验证---建立模型、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上思路带领参训学员评价:同课异构老师的教学流程思路是否清晰?

(三)有效的目标达成:

目标达成是否有效达成,我们看以下几点,第一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是100%的,还是90%;第二要看学生懂会能好;第三看目标达成度,这个数据达到70%;提出三基:基本素材积累,基本知识传授,基本能力培养。用上面的指标带领学员评价同课异构课例。

(四)有效的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式的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训练与实践式等。

2.“植树问题”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等手段让学生 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所以本课评课的关键就在于授课教师能否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抽取数学模型运用于这一类实际问题的解决。

3.结合同课异构课例带领参训教师进行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情景创设情况,小组合作效果、动手操作情况。

(五)独特的教学风格: 人无我有——改革创新; 人有我优——继承发展; 人优我特——追求卓越。

(六)先进的教学理念: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2.在“植树问题”这一课中应体现: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渗透数学思想等理念。

3.结合课例带领参训教师从上面的四个方面进行评析。老师们,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开展教学因人而异,关键是如何更好的服务学生。

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 篇2

一数学专题讲座的开设目的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学了十几年的数学,到了大学还有数学课,对于为什么仍要开设数学课学生十分困惑;同时,数学一直是作为主科,一部分学生仍然认为数学在大学课程中也占有相同的地位;此外,初等数学以解题为主,“三本”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差,将中学阶段对数学的厌烦情绪带到大学,认为大学的数学同样很难学习,没有兴趣。以上都是学生对数学的根深蒂固的印象。这就需要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以及在日后的教学中,适时的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大学为什么学习数学和将要学什么,点点渗透,潜移默化,那么对于转变学生的固有观念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际上,数学专题讲座的开设目的,应该是结合本课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学数学既要为学生的专业课做铺垫:在硬件方面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在循序渐进的数学原理基础上,以应用为主,学以致用;在软件方面,要注重数学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以便学生更加顺利的学习专业学科。正如数学家托马斯所说:“我们没有放弃我们的信仰,即微积分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进入数学、科学、工程的领域做准备”;同时更应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有“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能克服学习中的种种障碍。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寻求理论基础和应用价值的平衡,也要寻求学生兴趣和知识价值的平衡,但是无论是何种目的,都要以学生的特点为主,从学生基础出发。

二数学专题讲座的开设实践

数学专题是通过开展数学文化讲座,借助初等数学模型和数学文化背景知识,讲述数学中的某一学科或某一类数学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其在经济,医药,生态,化工等方面的应用,具有趣味性,新鲜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1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

谈起高等数学,给人的印象总是枯燥乏味的,通篇的数字、符号没有任何温度可言,学生就是在不断地学习新的定义定理,反复的解题计算。但是数学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应该让学生学习的是这些数学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对于数学文化的传播更为广泛,对于数学文化研究更加深入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每章的第一节课能将本章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小专题的形式讲解,使学生对于每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系统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程发展所特有的顺序性,逻辑性,把数学从单纯的逻辑演绎推理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分析数学文明史,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素养,挖掘课程的真正价值。实际上,高等数学的教学是伴随着微积分发展史的教学,各种高等数学教材中章节的安排也恰好符合学科发展的时间顺序。通过学科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体会学科发展的艰辛,珍惜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像极限的概念,级数的悖论,定积分的应用等部分,都是开展专题讲座的合适章节。在讲座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将数学和我国传统的文化知识相结合的部分,比如,数字美在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的体现;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最早都缘于我国等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溶入语言之中。如果教师在数学专题讲座中,如果能注意语言的把握,以语文的授课方式来讲解数学,给数学以美感,伴随着先进的数学文化,数学教学会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

2突出数学在学生本专业中的应用价值

著名数学家柯朗在《数学是什么》的中写道:“今天,数学教育的传统地位陷入严重的危机。数学教学有时竟变成一种空洞的解题训练。数学研究已出现一种过分专门化和过于强调抽象的趋势,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联系。”对于每一章在现实中的应用,特别是在所教学生本专业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国内高等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每章的引言部分内容非常少,有的甚至没有引言,这一部分往往被教师和学生忽略。事实上,它是数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专业结合方面,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将生动的数学文化知识和枯燥的数学语言相结合,讲解数学内容在学生本专业中的应用前沿,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数学课程。比如在极限和微分方程等部分(血药浓度极限模型,药物动力学中的一室模型和二室模型),都可以和学生的本专业紧密结合。当学生探知到两个学科或多个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触碰到学科的学术前沿时,自然会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对于我们医药院校的学生来说,高等数学不但是为了应用在学生的专业中,更为后续课程“医药统计学”做好铺垫,因为后者在学生应用过程中更为广泛。对于后续课程“医药统计学”,由于它仍是一门数学课,学生会把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带到《医药统计学》的学习和认识中,所以,一些高等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方法需要强调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看到数学是学有所用的,能和他们的专业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会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通过数学专题讲座的开展,学生们普遍反映对数学这门课程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数学不单是抽象的数字和符号,数学有其独特的美,这也正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区别之一。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由于学生对数学的固有观念很深,想要引起全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下面值得反思的问题:专题讲座也应适时地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专题讲座的内容要将教材和相关的数学背景以及学生本专业的应用内容有效的结合。

三加入新鲜的教学手段,探索国内外教材结合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一块黑板,几根粉笔,尽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这种教育模式。数学这门基础课程,由于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难突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沃尔特.H.G.卢因,在课堂上荡秋千以演示钟摆是如何运动的;用小猫的卷毛猛击触学生的胳膊以产生一个电荷。他说,“学生们可能记不住一个复杂的方程式,但是他们肯定能记住一个在空中飞翔的教授。”他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事例解释复杂的物理现象和原理,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无疑给同是理科的数学教学一个很大的启发。在一次给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学生普遍反映,大学数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气氛活跃,能够开放、自由的发挥,相互探讨,和老师一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此,如果将课程中适当的章节改成讨论课,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开展数学专题讲座,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也可以仿照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将教学内容按问题分成小板块,让学生主动参与,课下按照小板块内容写出完整讲稿,经教师审查修改后,学生上台讲授,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材改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从国外教材中吸取一点有益的东西,转变一下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尝试。与国内教材比较,国外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把数学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以《高等数学》为例,国内工科院校广泛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等数学》(同济六版),这本教材的特点是注重理论,讲解细致,计算详细;而《托马斯微积分》(第十版)是国外的经典教材,内容丰富,强调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将繁杂的计算交由计算机处理,难度点到即止。此外,由于国外的一些教材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紧密。比如,在每章节的前面,书中会指出这一部分的研究工作已经投入的人力物力,会有相关数学家的资料和当前研究人员的联系方式,以及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哪些领域等等,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两者教材在具体结合,授课内容的取舍方面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应当充分考虑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分配的实际情况。

真正的大学课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学相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让部分带动整体,整体影响部分,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特别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体现自己对数学的感情,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认识、评价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评价程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方延明.数学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奠宙.微积分教学.从冰冷的美丽到火热的思考[J].高等教学研究, 2006 (2) .

[3]李晓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创业与实践讲座总结 篇3

本协会于2012年4月25日中午12:30在院素质教育中心二楼多功能报告厅举办一次创业与时间的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 国家发改委银河工程讲师罗林和新干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王学成总经理。本次讲座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积极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知识,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同学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活动之前,我们早已做好了许多准备工作。从我们开始策划时我们早开始联系为本次讲座的讲师,在得到讲座的讲师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了所有的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做好了策划的工作,然后必须把本次讲座的地点确定下来,于是我们就开始向院里申请地点,地点确定下下来之后我们开始忙着宣传的工作,由于申请的时间比较紧,所以我们的工作也比较忙,我们先是出了展板放在学校的人员流动多的地方,然后我们与学校的广播站合作,让其帮我们在广播上进行宣传,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学校的官方论坛上进行了通知。做种我们向各个系提出了申请,并且批准我们到到各个系的班级进行宣传。我们的宣传就是从这些方面进行的。在宣传的同时,我们还向学校的各个系学生会,团总支进行了邀请以及各个社、协会进行了邀请,并由我们成员各个发放。于是宣传活动就告一段落

在讲座的当天,由会长带领我们提前去去布置场地,我们认识到活动的场地的装饰应简单化,因为讲座需要的应是一种学习的气氛,而不是喜欢的气氛,因此,我们也只是粗略的装饰的场地,拉开了一条讲座的横幅,并简单的分配了了场地的安排,将各个系学生会和各个社团的地方安排下来,然后安排了签到处,接待处。于此同时讲座的老师也在向我们学校赶来。于是我们等待各个系学生会,团总支以及各个社团的人员到来,本次讲座的人员是向全校性的,我们做好了接待签到等工作。原计划应该开始活动的,但是由于路线的原因,讲师在路上堵车了,于是我么临时做出改变,先由主持人介绍讲师的一些情况,为了讲师的到来争取时间。当老师到来时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接待了本次活动的讲师,本次活动的开始落下了帷幕,此时我们安排了人员进行拍照,摄像。留一部分人员在外面整理材料跟后来人员的接待。其余的人员都进入会场听讲座。讲座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在中途我们进行了记录等,当讲座结束后,我们人员安排人员的疏散以及讲师的欢送。之后我们迅速的整理了现场,将现场布置成之前的模样,并现场的卫生进行打扫。将材料送回协会,并将所借来的物品还回去。本次讲座告一段落。

本次讲座我们的机构成员基本上到场了,在我们成员的协调下,活动场地的秩序维持的比较好,所以人员进出比较少,整体保持一个良好地状态。但是本次活动我们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次讲座中,我们的讲师与我们的学生沟通交流少了,在互动方面不够,可以想象,一个在知名的教授他也是不可能光是在讲座中讲到你想要的东西,我想,大家在讲座中肯定会有疑问,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提出来,这是我们值得一个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活动之前做更多有效地动员,让大家想讲,敢讲。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

1、本次活动宣传不够到位,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

2、没有提高参加人员的积极性

3:增强对活动效果的预见性,做到及早及时的动员。4:讲座的场地安排的时间太仓促,讲座时间太少,没有足够的时间给讲师进行讲座。

5:讲座的参与人员不够活跃,准备不足。

院实践服务社

金正东

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篇4

北大讲座论文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北大讲座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选修了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模块,一共听课三场讲座,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球科学等不同方面,开阔了我的视界,收获很大。

第一场讲座是北大经济学院苏剑教授带来的“中国经济为什么被看空”讲座。苏老师首先讲了中国经济被看空的三个原因:政府债务问题、房价泡沫和工资成本上升。房价泡沫问题确实严重,政府调控效果不佳,确实有可能出现危机。工资成本上升,表现在劳动力短缺已经出现,工资上涨已不可避免,工资上涨挤压企业利润空间,迫使企业削减产出,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然后苏老师和我们讨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苏老师强调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劳动力短缺,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这点与我们从小书本上教育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观点发生冲突,现场很多同学也表示不能理解,但是苏老师的进一步阐释使我慢慢同意了这个观点。总之,苏老师的讲座使我的思维受到冲击,改变了之前的看法。

第二场讲座是温铁军教授带来的“中国道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讲座。温老师是一位看起来非常和善的老师,语调缓慢却引人思考,温老师非常认真敬业,从七点一直讲到九点半,带来的观点也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百年梦想,但是选择城市化的模式,还是走城镇化的道路,一直是中国现代化探索的焦点问题。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如何立足国情探索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温铁军用十数年时间走访发展中国家调研,10年前他开始反思城市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只有城镇化才是中国路子。这个观点对于我来说也是全新的,感觉这次讲座收获很大。

最后一场讲座是我们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张进江教授带来的“大地的颤抖-地震知识讲座”讲座。张老师给我们讲过构造地质学,但却没听他讲过地震知识,这次张老师给我们带来正确的地震知识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行动方法。他首先由最近发生的雅安和俄罗斯地震谈起,告诉我们21世纪已进入地震多发时代,地震带了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灾害,地震最主要的形式是断层地震,其基本机制是岩石的弹性回跳。接着张老师讲了地震的基本概念以及地震形成与板块运动,地震的研究前沿问题。张老师从现实到理论又回归现实,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震有关知识,是我对地震的形成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改变了我对地球科学的看法,地球科学是一门富有魅力且具有很大实用性的科学。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这几场讲座中,我想重点谈谈温铁军教授带来的“中国道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讲座。因为我平时对社会学基本没有了解,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也基本没有思考过,温铁军教授的讲座开阔了我的视界,也让我开始思考社会问题。

温老师的观点是,不反对城市化但反对激进的城市化,城镇化的到了更适合中国。

所谓城镇化,尤指农村“城镇化”,即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是指城市化和城镇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城市化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区域规模上的扩大、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和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集聚与资本集聚,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累计了集聚的风险。比如,农民工医疗、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流行病问题、对石化能源粮食等必须消费品供给的不可间断依赖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先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历程大多是“空间平移贫困”,将国家分散的贫困农民集中到城市贫民窟。比如巴西、印度等国家,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讲的这里面的故事。贫民窟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冲突,就是“将分散的农民的现代化代价集中起来”。而自给自足的小型农村、乡镇有风险分散的好处。但温老师并不反对现代化城市化,他只是在做风险提示。

城镇化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将县级以下的城镇集中,在最短半径中让最多的农民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加大农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经济发展“蓄水池”的作用。蓄水池的“水涨水落”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

中国农村的均分承包制度提供了社会保险,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出现时对失业人口的平稳接纳,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社会**。朝鲜在苏联解体后的粮食问题主要是由于“过度现代化”造成的。朝鲜作为苏联的前线国,在建国后得到了苏联6万台拖拉机支持,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快速实现了人口城市化(70%)。但苏联解体后,对朝鲜的石油与零部件补助断绝,朝鲜不得不发动城市人口的“上山下乡”,一人一把锄头干活去,但由于劳动技能的丧失,使得粮食产量不能供给其总人口;这也是导致“先军政治”,对全体国民进行军事化管理的重要缘由。

温老师提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比如,中国成产了全球50%的猪肉,但只占19%的人口;有70%的大棚在中国;中国的食品在流转、消费过程中浪费惊人;这种浪费型消费值得反思。要知道,近几年,全球有多个不发达国家发生粮食危机。不是总量不足,而是价格高于这些国家的支付能力。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温老师认为资本主义由于生产过剩有其内生性危机,导致一次、二次大战,三战没有产生,是因为新兴国家转移了资本主义实体产业,而东亚文化圈不同于欧洲文化圈,尤其是其牢固存在的小农农村可以吸收失业人口,使得危机没有爆发。

可见,温老师认为城镇化的优点之一是自给自足的小型农村、乡镇有风险分散的好处。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

2009年1月,官方宣布经济危机以来有2500万农民失业。这个数字公布后让很多国家震惊,因为这个数目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发生都会发生大乱,为什么中国没有?因为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每增加1万亿的农村基本建设投入,则可以带动1500万以上农民的在家门口的非农就业;以此可以解释统计局调查的数据,70%以上的返乡农民工不再出来打工。这几年的政策方向是“加强农村建设,加大城乡统筹力度”,3年来,投资在三农方面的财政比例在不断扩大。还有一个积极的例子,自2003年来,中央将25亿亩山地、林地制定了重新分包到户的政策。2007年到2009年,国家按人按户的占有原则,将资金、劳动力输送到了山区、林地。这也是自1978年国家把农地分给农民以来,将比耕地面积更大的山地、林地分给农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抵御了经济危机。这几年中西部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垒起了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可以使农民就近得到非农收入,并且不需支付大规模转移成本。所以,包容性增长在中国是有经验的,并且也是有成就的。

我认为城镇化可行还有一个理由:从规模上看,由于中国农村户籍人口达到9亿,如果要达到60%的城市化率,就意味着有3.8亿农民要进入城市定居,这是任何一个大国都无法承受的。所以这种不以跨地区人口流动为特征的城镇化,就不容易导致城市失业率、地方政府财政负担、社会治安、人口流动、传染病流行等诸多问题。从操作性上看,城镇化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相适应的,即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都支持城镇化的推广。

温老师支持城镇化的另一个理由是大多数人平均占有多数财富的小农,比少数人占据大量财富的城市化更先进,更公平。这其实就是效率与公平问题。我的观点与温老师的观点不太相同。

当我们争议究竟城镇化或城市化哪个更合理的时候,还是应该仔细分析一下1.8亿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据统计,在2.25亿农民工中,只有0.75亿选择就近工作,而大部分选择外出就业,外出的目的无非是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公共服务。

研究发达国家的经济格局,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没有刻意采取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而是遵循人口自由流动的市场原则。其结果是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或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却缩小了。即便像美国那样土地肥沃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而广阔的国家,一半以上人口也只集中在五个州,80%的美国人口居住密度区的面积从1900年的占国土面积25%,降至如今的17%。因此,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集聚度、人口集聚度都比较低,区域经济发展的还是比较分散,如上海作为全国最大城市,GDP只占全国的4.4%。

我们应该看到,邓小平当初提出的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确实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如埃及、巴西、印度、印尼、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的“地区均衡增长战略”是背道而驰的。但事实证明,邓小平的提出的这一战略取得了极大成功,中国在过去30多年中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即便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采取了地区差异化发展战略,但通过与其他国家经济比较发现,中国无论是人口的集聚度还是经济的集聚度都要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既与我们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有关,还与我们自2000年以来由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逐步演变为平衡发展战略有关。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2001年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以及随后又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都表明中国从2000年开始加大了对内陆和落后地区投入力度的战略,而且,提倡农村城镇化作为提高城市化率的手段。但从过去十年的各地区平衡发展战略来看,迄今效果并不理想,如2000年开始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让投入产出比持续下降,1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创造的GDP从3.83下降至1.32,而东部地区目前仍达到2.44。欠发达地区投入多产出少,导致其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且当地居民的收入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也不断拉大,从城乡居民储蓄总额来看,2002年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差距是3.13万亿,到2007年则扩大到6.26万亿,短短五年中整整扩大了一倍。

为何各国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都没有取得成功呢?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实际上早就做出解释了,即只有适宜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产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集聚经济下达到规模经济的最好案例。人们移居经济聚集区域,不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这也加剧了聚集区之间的就业竞争,同时降低了非聚集区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趋同。

在美国,由于市场选择了集聚经济模式,导致大城市成为多个制造业中心,而且由于人口、资本、技术等密度的增加,服务业也得以空前发展,其增加值反超制造业。而小城市则发展成为某一领域专业化较强的城市。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本质上就是要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那就应该发展集聚经济,通过加大对高密度地区的资本投入,进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而不是简单采取均衡发展战略和本乡本土的城镇化战略。美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人才都是往人才密集的大城市集聚,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不论是技术型人才还是农民工,大多都往东部,尤其是北京、上

北京大学形势与政策实践课程-北大讲座论文

海和深圳这些特大城市流动。而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从建国至今,都有过几次建成重工业基地的举措,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如50年代初的工业化阶段和文革期间的三线建设,其结果既没有发展起内地的重工业,又没有留住人才。而目前中国虽然可以通过资本投入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却难以实现相应人力资本的匹配,最终还是无法解决规模不经济的难题。

总之,中国道路的选择:城镇化还是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温铁军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了城镇化的可行性与相对于城市化的优点,但也有观点认为人们移居经济聚集区域,不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而且增加了他们的收入,这也加剧了聚集区之间的就业竞争,同时降低了非聚集区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生活水平趋同,这些观点的争论使我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希望中国能够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蓬勃协调发展。

综合与实践讲座讲稿 篇5

(一)谁都会有过的尴尬

您的孩子是否曾经问过您:

●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

●为什么爸爸站着尿尿,妈妈却坐着尿尿?

●性病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强暴?

●什么是伟哥?

●凭什么班级里的女生可以有时候不上体育课?

●安尔乐是干什么用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却要自己睡一个房间?

您是否曾经:

●吃惊:良好的家教却培养出如此“下流”的孩子。

●震怒:大声呵斥孩子学习不上进,偏偏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

●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面红耳赤地对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

●推托:告诉孩子“这种问题,不要来问我!”

●欺骗:对孩子一本正经地说他们是山上捡来的或者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上面这些“曾经”,这些疑问和难堪,您小的时候有过,您的孩子现在有过,您的父母也有过。性,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是非常难以启齿的问题。想想您的儿童时代、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是不是有很多特别想知道但又不敢问的问题,或者不知道该去问谁的问题?这样的尴尬几乎人人都有过。

随着一声啼哭,孩子降生世界,带给您的是无尽的喜悦。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您会发现烦恼也渐渐来临。这是因为孩子会观察了,会思考了,会提问了,甚至还常常问一些您不会回答、不爱回答、不敢回答、不好意思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更令父母窘迫不堪。

(二)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阴茎被“箍”成了紫葫芦

120救护车接来了一名8岁急症男孩。男孩躺在就诊床上,父母哭喊着求大夫:“快救救我儿子吧,他那‘命根子’成了紫葫芦了„„您可要给他保住啊!”大夫掀开被单一看,吓了一跳。孩子的阴茎成了一个紫色的丫丫葫芦!开始以为是“包皮嵌顿”,但肿胀的不仅仅限于龟头,而是大半个阴茎。大夫仔细查了阴茎的凹陷处,发现一个金属环套在了那里,已经深深嵌入在肿胀的组织中。这可难住了医生,他们请来了钳工、管工,都摇头摆手而去。怎么办?肉里的“铜箍”既不能锯断,也不能钳掐,谁有办法取下来?最后,大夫会诊决定在嵌顿远端多处穿刺加切开、挤压、放血放水,好歹把金属环取了下来,但孩子的阴茎已经破烂不堪,虽然全力保住了没有坏死,但将要形成的瘢痕,也会影响未来的功能。

小男孩说,他总感到小鸡鸡一拨弄就硬,很好玩。他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会这样,妈妈红着脸骂他“不要脸!不许胡说八道!”。他又去问爸爸,爸爸狠狠踹了他一脚,骂道:“好小子,这么点儿的人就不想学好?!”

后来,小男孩到学校里去,听较大的孩子说,要是给小鸡鸡套上一个橡皮套,它就会变得更硬,也会感到很舒服,那天放学以后,他没有找到橡皮套,却在回家的路上捡到了一个铜环。他在自己的房间里褪下裤子试了试,恰好套在了阴茎上,来会一滑动,觉得挺舒服,却不料阴茎硬起来却软不回去了。环的远端阴茎越涨越粗,再想拿掉已经不可能了。想告诉爸爸妈妈却又不敢,因此就忍耐了很久,直到阴茎发紫了才不得不告诉父母。

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全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孩子们再也不是过去父母眼里的小宝宝了,他们有了很多疑问和困惑,信息化时代的影视、网络、电子游戏,也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与性有关的信息。他们对父母提出的性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越来越让父母接受不了。过去,孩子们可能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等简单、常见的问题,而现在,孩子口中出现了许多令父母都不好意思听的问题。

(三)孩子性提问的四个阶段

既然每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都会给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性问题,那么,您知道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想问一些什么样的性问题吗?

婴儿长大成为幼儿,儿童变成少年,英俊青年变成成熟的中年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是多么伟大!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身、对他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既然人是这个世界上的精灵,人是创造世界的万物之灵,那么孩子对“人”本身发生兴趣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样,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对性的了解需要也是分阶段的。科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性的了解需要基本分四个阶段。

1、身体认识阶段(0-4岁):大多询问身体器官的名称及区别等问题

这个阶段的孩子处于婴幼儿阶段。这时他们的性心理发育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自发性,而是好奇性。尤其在幼儿时期,他们的性意识开始孕育,对性的愉快体验也开始从无意渐渐走向有意。因此,男孩会用手触摸阴茎,女孩会用桌子边角或者其它物体去触摸阴蒂。这种行为并不说明孩子有什么性目的,只是一种自发的现象。也有的孩子喜欢观看和触摸其他同性或异性幼儿的生殖器,或者裸体向异性小伙伴炫耀自己的生殖器,甚至进行性接触游戏。这些都是孩子的好奇心驱使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产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尤其是当发觉自己和他人有差别之后,他们就会有意识地表现出对性的好奇和关心,也就会不断地提出各种关于性的疑问。例如人的妊娠、人的出生、男女身体与特征的不同、与父母的关系等。如:

●为什么妈妈的乳房很大,爸爸的乳房很小?

●为什么男孩站着尿尿,女孩子坐着尿尿?

●为什么男的和女的要进不同的厕所?

●男人和女人应该在一起洗澡吗?

这时,父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科学的名词,告诉孩子身体不同部位的名称。父母也可以参考一些专业书籍,利用图片让孩子认识男女身体上的器官及其不同,或者在与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帮助孩子了解人体各方面的构造。这样,孩子就可以从认识自己做起,慢慢地了解他人。比如,当一位儿童问妈妈自己是怎样住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解释说:“爸爸给了妈妈很多名字叫做精子的小生命,他们拼命向前冲,想到达妈妈身体里面一个叫子宫的地方。最先到那儿的精子就能钻进卵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就变成了妈妈肚子里的小生命。你就是那场比赛里跑了第一的小生命!十个月以后,你便可以离开妈妈了。”通过这番话,孩子从妈妈那里不仅获得了坦然的态度,而且学到了“精子”、“卵子”、“子宫”等科学的名词。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小,因此常常用幼儿语言对孩子讲话,把“屁股”说成“屁屁”,把大腿说成“腿腿”,把肚子说成“肚肚”,这样的话其实对幼儿认识自己并不好,因为这样的话语系统只适用于幼儿群体。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就会发现屁股其实不叫“屁屁”,肚子也不叫“肚肚”。孩子会因为话语系统的不同而对以前所了解的知识感到困惑。

2、生命起源阶段(4-8岁):大多询问生命起源及生育等问题

此阶段孩子大多生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中年级,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因此对自己的归属感非常敏感,他们提问的重点主要是与“生命的起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

●我是从哪里来的?

●我是怎么生出来的?

●爸爸怎么不能生孩子呢?

●生孩子是不是真的很疼?

这时,父母尽量不要以谎言称来应对孩子,如对孩子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你是爸爸妈妈在路上捡的”等,而应该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自己是爸妈相爱结合而生下来的。

3、性知识阶段(8-12岁):大多询问一些与性有关的问题

这个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中高年级。由于智力快速发展,语言能力迅速增长,他们提出的纯粹与“性”有关的问题要远远多出前两个阶段。

而且,这个阶段的孩子识字能力增强,他们阅读文字读物、观看电视、收听广播、登录网络的能力都比小的时候大大增强,他们所接触到的与性有关的信息也渐渐多起来。但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这个阶段孩子有关性的内容提问往往又与孩子自身没有太多关系,他们的性提问大多是道听途说来的比较多一些。因此,有的专家也称此阶段为“发问阶段”。如:

●为什么男生没有月经?

●女生干嘛有时可以不上体育课啊?

●什么是性梦?

●小便发痒就是得了性病吗?

这个阶段孩子提出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是很正常的,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内容之一,就是科学地、大方地回答孩子的性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发育相对早一些,虽然他们的性功能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性别意识已经萌芽。有的女孩对自己渐渐隆起的乳房感到不安,有的男孩害怕去洗澡,怕被同学看到自己开始长出的阴毛。为了及时做出恰当的回答,父母应该学习一点有关儿童性教育的知识。

父母还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儿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尤其是在回答孩子性提问方面,孩子能勇敢地向父母提出问题,首先说明他对父母的信任,说明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方面存在良好的基础。这时,父母应耐心倾听,有问必答。

4、爱的教育阶段(12-16岁):大多询问一些与爱情、婚姻、性相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一般进入了青春期或者青春前期。这也是孩子发育最快的阶段,这时不仅孩子的身体迅猛发展,各种性征也渐渐出现,以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即作为男人和女人的一些特征)明显发育为特征。女孩大多出现了月经,男孩则发生遗精。这时,孩子往往会对自己的生理发育速度、第二性征以及生殖器的大小和形状等产生忧虑。也有的孩子除了发生月经和遗精外,还会产生其它性心理表现,如强烈的性感受和性幻想,男孩阴茎勃起速度会增加,女孩阴道分泌液增加,自慰行为的频率会上升。

因此,他们特别渴望得到性知识。但他们的提问已经不会再如同小时候那么直接,而是间接的、策略地提出来。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不涉及到“我”,但实际上往往与自身密切相关。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心理都会迅猛地发展,他们对爱情、性和婚姻的兴趣也在迅速增加。如:

●一个人老想看见另一个人,这就是喜欢他吗?

●为什么有的女同学乳房左右大小不一样啊?

●遗精是怎么回事?遗精是正常的吗?

●如果一个女孩的梦里老有一个男孩出现,这是不是不好的现象?

所以,除了父母要给孩子关怀和指导以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应有性教育大纲,真正根据孩子的性生理、性心理变化的自然规律,制定符合他们年龄特点、性别特征和知识水平的性教育计划,依据他们身心发展的序列,有目的、有顺序地确定恰当的教育时机,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

二、谁来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双亲的角色同样重要

1、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母亲曾经遇到一件难堪的事情:那次,我们在好朋友家里玩得很晚,就没有回去。晚上,好朋友夫妇安排我的儿子住在她女儿的房间里。她的女儿房间里摆放着现在比较时髦的那种上下床。这种床设计得很好,平时人可以住上面,下面学习、存储衣物等。如果来了客人,放开一些木板就是下床。那天晚上,儿子就是睡在下床上。而我们四个大人则挤在客厅和卧室里。

考虑到两个孩子都是10岁左右,我们大人也觉得住在一起没什么。可是第二天,那个女孩却哭着对她妈妈说,我的儿子晚上爬到了上床上,钻进了女孩子的被窝里。好朋友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了这件事。她说她已经问过她的女儿了,我儿子并没有做什么,只是要和那个女孩搂在一起睡觉。好朋友说她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该告诉我,因为这样对我儿子的成长会好一些。

回家以后,我问儿子昨天晚上在女孩的房间里都干什么了,可他一脸天真无邪地说“什么也没有干啊”。我又问他:“那你和女孩睡在一个被窝里没有?”他平静地说:“睡了!那样暖和啊。”我生气地问:“你为什么不睡自己的被窝,非要睡人家的被窝?你不知道人家是女孩吗?”可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您不是也和爸爸睡一个被窝吗?您们大人可以睡一个被窝,我们怎么不可以?”儿子的话让我几乎哑口无言。

我觉得我应该回答儿子的问题,可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而且我是母亲,和儿子讲那些事情是不是不太方便?是不是他的父亲对他讲这些事情更好一些?

事实上,这位母亲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当孩子向父母发问的时候,到底应该由谁来回答孩子的提问呢?

2、世界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觉得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女儿的问题应该由母亲来回答,父亲的问题应该由父亲来回答。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是有些偏颇的。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与父亲、母亲的接触使他们对性角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们了解了男人和女人的相同和不同,了解了男人和女人需要合作。同样,他们对一些性知识的了解也应该来自父母两个方面。父母双方一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是比较合理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的时候,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的最亲近的典范。

相反,如果按照人们常规的想法,男孩的问题由父亲回答,女孩的问题由母亲来回答,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性的认知也产生偏颇。女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女性对于性的认识,而男孩对性知识的了解只继承了男性对于性的认识,他们对性的态度也大多来自同性群体。这样,他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的认识也会相对片面,毕竟,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因此,我们说,父亲和母亲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时,角色同样重要。

3、父母的意见要保持一致

儿童期的性教育主要在于家庭和父母,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父亲要多和儿子接触,也要多和女儿接触,母亲也是同样,使孩子同时在父爱和母爱中摄取双亲气质中的良好方面,父母的良好“同化”对子女性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

尤其是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双方更要保持原则和态度上的一致。这样,孩子得到的是统一的教育,同时他也从父母合作的态度中了解到男女应该怎样相处。如果父母态度有分歧,尤其是性道德和性思想方面想法不一致,那么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困惑”。一方面,他会陷入一种矛盾的教育状态,不知道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另外一方面,当他长大一些以后,他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无异于在孩子的生活里设下了障碍。相信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给孩子的性教育是这样的。

(二)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当然,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并不一定要父亲、母亲同时给他们讲解,关键的是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年龄不同,他们对性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是年龄比较小一些的孩子,可能提问比较直接,也比较开放,他们不在乎在什么场合提出性问题,也不在乎谁来回答自己的提问。即使是异性长辈回答自己的问题,他们也不会觉得难堪。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性意识。在孩子的心目中,谈论性器官、性问题就像谈论杯子、椅子一样正常;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性意识,那么他们一般不会特别直接地向异性长辈提问,他会觉得很窘迫。当然,也有的孩子,因为与异性长辈关系更贴近,与同性长辈存在沟通上的困难,或许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疑惑告诉异性长辈。当孩子向您提问时,不论是自己是同性角色还是异性角色,都应该泰然自若地承担回答问题的任务。

另外,父母还要尊重孩子提问的内容。即使孩子提出很尖刻、很让父母不能接受的问题,父母也要首先考虑孩子为什么会提这些问题?不要因为您自己不能接受就打击了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和勇气。

(三)异性父母回答问题时应采取的态度

研究表明,就性角色的学习而言,同性的作用更大一些;而就性角色认同而言,孩子也可以从父母中的异性一方获得帮助。例如,当女儿面临青春期,需要了解与月经有关的知识时,母亲可能给女儿的帮助更大一些,母亲可以告诉女儿如何使用卫生巾,如何注意经期卫生,如果注意生冷饮食,如何调节心情等。这是因为母亲曾经有过类似的体验,可以给女儿做详细的知识讲解。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就不能给女儿以帮助。父亲对于进入青春期女儿的赞美、欣赏、关心、爱护,可以使女儿增强自信心,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这种性别角色上的认同,有时候父亲比母亲的作用更大一些。

同样,当儿子高高大大地立在母亲面前的时候,如果他询问一些与男性生殖等有关的问题时,父亲可以做更多的解答工作,毕竟父亲在这方面有些亲身体验,而母亲则可以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对儿子进行赞赏,让儿子感受到做男人的自豪。

所以,父母可以在回答问题方面做一些分工。比如,具体到相关的性知识,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以及他所询问的题目,由同性一方来回答;而在性别角色认同和理解方面,异性一方就可以多起些作用。

异性一方回答问题的时候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应力求做到大方坦然、神情平静。

一个女孩曾经问她的爸爸:“为什么您们男人没有月经?”这位父亲别扭了半天才说:“那都是女人的麻烦事,我们男人怎么会那么麻烦?”后来,虽然这位父亲还是讲解了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但是他的别扭的表情,却使女儿感到,女人不如男人,女人就是比男人麻烦,月经一定是不好的事情。这样的态度对孩子有很不好的影响,甚至抵消了父亲所做的详细解答。因此,建议异性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要加进贬低孩子、贬低异性的话语,应向孩子强调,无论哪种性别都是美好的,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赞扬,这比回答问题更重要。

(四)单亲家庭该如何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1、一位单身母亲的心结

王女士是一个单身母亲,丈夫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因车祸去世了,这些年来她一直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着。可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她发现儿子的举动越来越过分。有一次,熟睡中的王女士感到有人在掀她的内衣,并用手抚摸她。惊醒的王女士一看是自己的儿子,愣住了。儿子觉得自己的行为被母亲发现,也害羞地蜷缩在床角,不肯也不敢再和母亲对视。再后来,王女士又发现了儿子一些更加过分的行为:偷看母亲洗澡、把母亲的内衣藏起来等等。

对此,王女士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觉得儿子可能是患了什么心理疾病,于是就去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却说,从目前看,孩子未必就是心理疾病,也许只是对女性很好奇。心理医生建议她先和儿子好好沟通一下,或者好好给儿子讲讲女性的身体结构等。

可是,该怎样给孩子讲解女性的身体特点等问题?王女士一筹莫展。作为母亲,她觉得在已经长得很健壮的儿子面前谈论女性身体实在有些难为情,况且她也确实担心孩子以后不好意思再面对自己。

2、寻求亲友团的帮助

单亲家庭在回答孩子的性提问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单身父母就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性教育。

当孩子提出一些敏感的性问题时,如果单身父亲或母亲觉得确实难以回答,可以请与孩子关系比较密切的姥姥、舅舅、叔叔、婶婶等人来帮助解答,也可以直接找到前妻或前夫,请他们协助。有些问题也可以考虑请老师帮助解答。

三、什么时候回答孩子的问题好?

(一)及早开始

1、儿子真的想美人了吗?

一位母亲曾经焦虑地写信向专家们请教。她说:“我儿子现已5岁半了。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发现他在被窝里用手拨弄了几下小鸡鸡,小鸡鸡竟然硬起来了,我对性教育略知一、二,并未因此感到惊奇。但令我震惊的是,当我无意问了一句‘小鸡鸡怎么硬了?’的时候,儿子的回答实在令我害怕:‘想美人了!’我气得要命,问他‘是谁告诉你的?’他竟然说:‘谁也没告诉,它(指小鸡鸡)自己想,我也没办法’。我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把性器官的勃起与异性联系起来,是否有坏人教唆?他真的懂得想美人了吗?我想给孩子讲讲性知识,可是又觉得才五岁多的孩子,就对他讲这些是不是太早了点儿?”

其实,儿童的性问题早就存在了。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认为儿童从3岁开始性器官就开始感受到快感了。另一位心理学家马丁森氏也认为,女孩到了3岁,男孩到了两岁半,在摆弄性器官的时候就可以获得快感。大多数儿童爱抚摩母亲的乳房,有些儿童爱扑卧使生殖器受到一定的压迫,这都说明儿童有一定的性感觉,儿童在抚摩母亲乳房、玩弄生殖器或扑卧时感到一种惬意。早期的儿童十分喜欢玩一些被动性动作的游戏,如让人摇晃或让人抛向半空。弗洛伊德认为机械性的刺激或者流动的空气扫过儿童的性器官时,可给孩子带来一种类似性活动的快感。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不仅有上述的性快感,还会有一些性行为。这些行为从幼儿园就开始萌发了。有的孩子常常会发生这样的行为:如相互拥抱、接吻;把对方抱起来;小伙伴与其他孩子成为好朋友就会嫉妒等,还有的孩子会对自己或同伴的身体器官感兴趣。有时,他们会独自观看自己的性器官,有时他们会与异性伙伴之间互相让对方看一看性器,或者用手摸一摸,其表现形式多为“模仿医生”、“掀裙子”等游戏。据日本名古屋市青少年问题协议会1970年对290名儿童的调查,其中做掀裙子动作的有201人,而在成人眼皮底下停止掀裙子的儿童占70%;窥视厕所者167人;从裙子下面窥视者164人;摆弄性器者108人。

各种感官上的体验和一些在孩子看来很好玩的性游戏,会使幼儿、儿童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但孩子提问和感受是两回事,提问对于他来时,就是在讨论问题,而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父母不要惊慌。有的孩子看到电视上的一些镜头,学习了电视上的一些语言,他也只是觉得很好玩,才特别爱说出来。

2、别把性启蒙阶段变成空白

既然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了性意识和与性有关的行为,父母不妨早点对孩子讲些性知识。尤其是当代的孩子,他们发育快,受媒体影响大,心智成熟早。这时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总是指望找到一个成熟时机,等孩子大些了再谈。这样,孩子童年的性启蒙阶段就变成了空白。

儿童期的性教育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今后的一生,影响到他们的性自认,性别自我表现,性别角色行为,动情反应以及今后的性目标选择。所以,建议父母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当孩子开始提问“我从哪里来”、“爸爸为什么站着尿尿”的时候,父母就要认真给孩子讲解,不要错过孩子的发问。

新加坡一位男性性教育专家在对7岁的女儿进行性教育时,便是裸体和女儿一起洗澡,当女儿看见父亲的生殖器并非常不解时,便对她解释男女生理的不同。这位性教育专家认为,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男女羞涩时进行性教育,是进行性教育最好的时期。不要以为,只有孩子大了才能开始性教育。当然,这位新加坡性教育专家的家庭性教育模式未必能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父母采取开放的态度,及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可以帮助孩子自然地获得性知识。

(二)随时进行教育

许多父母总是希望能够找一个单独的时间来和孩子谈谈性问题,认为这样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际上,性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来谈性,不一定需要刻意安排。例如,孩子小一点的时候,父母可以利用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间,自然地和子女谈起性器官发育,以及如何清洁卫生的问题;父母也可以利用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的机会,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对孩子详细解释生物如何由传递花粉及交配来繁衍生命。父母要告诉孩子,这是生物的本能,是很自然的事情。等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的时候,父母还可以找到有关两性相处、青少年怀孕或强暴事件的新闻报道,讲给孩子听,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好自己。同时,您也可以听听孩子的看法。

因此,父母与孩子谈性问题是没有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的。建议父母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当看到相关内容的时候,都可以成为父母和孩子共同探讨的话题。父母还可以找些书给孩子看,可以悄悄放在那里,当孩子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时候自己去看,也可以推荐给孩子看。至于具体采取的方式,要看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别全指望学校

1、学校教育“隔靴搔痒”

一些父母也知道孩子长大了,的确需要了解很多性问题了。但是,他们往往又认为:性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还是老师讲这些比较好。

据了解,目前在小学阶段,学校每周有健康课,但是涉及有关性生理方面的内容只有一个课时,且很多学校在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经常让学生自修;在中学,一些学校把这方面的内容归在了生物课上,其中只有初三的《人体生理卫生》课专门讲授人体,生殖系统也只占一个章节。这种蜻蜓点水的性解答自然无法让孩子满意。

因此,有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孩子性知识贫乏和性恐慌意识现象,与性教育开展得太晚,对孩子早熟来说显得滞后有关。而且,性教育开展得不够“透”,陈旧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对避孕、性生活等知识遮遮掩掩。

2、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目前各方面也正在努力,希望能给孩子们更需要的性教育。比如,一些包含内容更全面、准确的青春教育教材已经出版。

但是,父母要认识到的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性教育,光有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有很强的私密性,他们难以把这样的问题放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来。学校进行的性教育面向大多数,回答大多数孩子的问题,对于学生们个人的具体问题,则未必能给与充分的解答。

况且,性教育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保护等。父母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解答孩子的提问,会让孩子更加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这对提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质量也非常有益。

(四)别做“鸵鸟”父母

也有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最好什么也不说,沉默或者打岔才是最好的办法。一位母亲说:“性知识并不是非‘启齿’不可。我不就这样过来了?我也不准备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

这样的态度,实际上就是一种“驼鸟”式的教育,即当孩子提出问题以后,父母往往保持沉默,或者回避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希望对孩子的提问保持沉默,在他们看来,对孩子讲多了性知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认为那是有意“惹”他们。但这样闭口不谈性,往往会使孩子觉得,性是不能谈论的话题,是丑陋的事情,从而形成对性持否定态度的价值观念。

渐渐地,孩子也会不再向父母提出性问题。亲子之间越是回避性话题和交流,孩子就会越觉得那是一件不该启齿的事,但是他们的兴趣却与日俱增。一些性问题成了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会越来越感觉神秘。

四、怎样回答孩子的性提问

(一)放松,不要紧张

有一位母亲苦恼地说:每当孩子问我一些性问题的时候我都特别紧张,不知道该和孩子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才算恰当,更不知道该讲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合孩子需要的。从小到大,父母从来没有给我讲过这方面的事情,我也是自己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才了解了一些那方面的内容。

分析这位母亲的心理,她的紧张其实主要不是因为知识储备不够,而是因为在她内心深处一直认为这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提问的时候,她自然要紧张。

知识不足不会是父母回答孩子问题的主要障碍,心理上的障碍才会真正妨碍父母和孩子交流。在父母看来,要讲性知识首先是不光明的事情。其次,父母还往往认为要讲与性有关的问题,自己应该郑重其事、有理有据、娓娓道来。但是,研究表明,性教育应该放轻松,应该在温暖的、随意的环境里进行,这样效果更好一些。

建议父母面对孩子的性提问时,要放松、放松、再放松。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曾经有那么多疑问,如果现在自己能够正确地回答孩子的疑问,这将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说明了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使孩子敢于把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告诉您。

(二)不打无准备之战

孩子慢慢长大,会有各种各样的性问题。这时,父母就要开始读一些青春期性教育方面的书籍了。尤其是那些孩子们经常会问到的问题,父母更要有所准备。各种书籍在书店里都会有卖,只要您做个有心的父母,就一定能找到适合您读的书,也一定能在孩子提出各种常见问题之前有所准备。

父母并不是性教育专家,面对孩子各种好奇的提问,有时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很正常的。每当这时,建议父母不要着急,可以先把自己的困惑告诉孩子。您可以对孩子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但是很抱歉,我现在还答不出来,不过我会和你一起想办法找到答案。”您还可以告诉孩子:“和你讨论这类问题,对我来说,其实也很尴尬。我的爸爸妈妈以前从来没有和我谈这类的问题,但是我希望你在这方面有任何疑惑,都可以和我们讨论”。然后,您可以和孩子在网络上、图书馆里、书店里找到您说需要的答案。这也是一个您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机会。

当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的时候,父母最好用温馨的语气来回答,这样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他建立自信心。

一位母亲曾经科学、艺术地回答了儿子关于“我是拣来的吗?”这个问题:

明明问得那么迫切,那么认真,看得出,他内心对那种“拣来”的答案的恐惧很深很深。妈妈深受感动,忙把明明搂在怀里说:“明明是爸爸妈妈亲生的,一点不会错!妈妈还知道,别的小朋友也都是妈妈生的。”

“那为什么他们的妈妈要撒谎?”

“因为生孩子的事不好说。”

“妈妈,我们就是要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

“明明,你是爸爸和妈妈结婚以后,在妈妈肚子里长成的。你在妈妈肚子里住过10个月呢!”

“那我为什么不记得?”

“因为那时你很小很小,最初小到眼睛都看不见,只是一个细胞叫‘受精卵’,后来它开始分裂成2个、4个、8个细胞„„逐渐生长起来,这就叫‘胚胎’,再以后就长出了头、颈、身体和四肢,形成了‘胎儿’,妈妈肚子里有一个专给胎儿准备的‘房子’叫子宫,你就在那间房子里住了10个月,长成一个6斤多重的孩子才生出来。”

明明很惊奇,睁大了眼睛,似乎感到不可思议。可他最后,突然醒悟过来说:“妈妈,是不是我也像咱家的大猫生小猫一样,生出来的?”

这正是妈妈感到难以细说的地方,不料儿子用一个比喻给讲清了。妈妈忙说:“明明说得对,好多动物都是一样的,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叫‘胎生’;像小鸡、小鸟,由蛋孵出来的叫‘卵生’。”

明明琢磨了一会又问:“那我和爸爸有什么关系?你不和他结婚,不能生我吗?”现在的孩子实在太精了,马虎是过不了关的。

“明明的问题很有道理,没有爸爸是不行的。你最初那个单细胞,有妈妈一半,还有爸爸一半,才成了一个完整的受精卵,才成为一个新生命,开始生长起来。”

“爸爸怎么会给你一半?”真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就是为什么要结婚,结了婚,爸爸和妈妈就成了最亲爱的人,爸爸才舍得把那一半给妈妈;只有结婚,才说明两个人都决心把生下来的孩子共同养大成人。我和爸爸都有养育你的责任,你长大了,也有孝敬妈妈和爸爸的义务。”

明明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说:“妈妈,我真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更爱你了!”

也有的父母会根据儿子的年龄坦率地说:“因为爸爸爱妈妈,所以在妈妈肚子里种下了你,等你慢慢长大后在里面呆不住了,就钻出来了,这就像大棚里的蔬菜小苗一样!”这样的解释生动有趣,充满温馨,让孩子懂得,是因为父母的相爱才有了自己,这使得孩子对家庭有信心,也会有助于孩子长大以后享受更有质量的婚姻生活。

(三)注重孩子的前几次提问

有的父母曾经担心地说:我可不想在孩子还没想到那些问题的时候就给他讲,那不是提醒他吗?事实上,孩子一般会主动发问的。在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往往愿意把这些隐密问题告诉父母。这时,建议父母要好好对待孩子的第一次提问或者前几次提问。

性科学研究发现,每个孩子在小的时候,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对性别以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都有某种潜意识。虽然那时候他们的性意识还不够强,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羞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对性提问没有任何感觉。孩子们往往是在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才提问的。

如果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提出问题的时候就给他们以“严厉的打击”,或面红耳赤,或一口回绝,或闭口不谈,或顾左右而言他,或对孩子拳脚相加,父母种种不正确的行为和态度都会给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阴影。

阴影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孩子觉得自己错了,性问题不能问,不能说,性一定是很丑陋的事情,这样的想法很有可能影响他未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孩子还会因此而闭上了嘴,不再向父母提任何问题;另外一种,孩子会对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更加困惑,觉得性是很神秘的事情。这更增加了他的探索心理,会使他对性过分好奇,甚至演变成“恋物癖”、“窥阴癖”等变态性行为。

因此,建议父母要特别重视孩子前几次提问,不要找各种理由拒绝孩子,也不要敷衍孩子,而应该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用温馨的口吻与孩子讨论问题。同时,父母还要鼓励孩子,告诉孩子这个提问很好。

(四)有问必答

陈芸芸是一位工会干事,她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有一天,儿子回家以后怯生生地将《家庭联系册》递给她让她签名。她仔细一看,上面没有五角星。一追问才知道,原来老师说他上课不守纪律,要求家长签名。她说:我问儿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儿子委屈地说,他们班的同学上体育课时,一女生因例假获准不参加跑步。他和另外几个男孩特别好奇,就向老师提意见:“为什么她可以不上体育课?!”年轻的男教师说不清楚,几个男孩却越发起劲地问,男教师一气之下叫他们统统站出来,给他们扣上了“不守纪律”的帽子。儿子还对我说:“老师有偏爱,这么热的天,逼着我们跑步,为什么女生可以不参加跑步?!”

我想了想,觉得孩子既然提出了问题,不管这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我都该回答他。于是我就问他:“你说,男生跟女生有区别吗?”儿子点点头说:“有区别的。”这时,我就直截了当地把女孩的“例假”告诉儿子。他听了,脸一红说:“怪不得她们那么容易生病!”儿子找到答案后,就不再好奇了。作为父母,我觉得对孩子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不要遮遮掩掩,现在的孩子成熟得都很早。

这位母亲的做法是对的。当孩子有了问题之后,父母一定要“有问必答”。孩子的任何提问都是正常的、合理的,因此父母要给予及时解释。

(五)科学地回答孩子的提问

有些父母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觉得孩子还小,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解释,于是就用一些儿童话语,或者是民间常用的俗语来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把“屁股”称为“屁屁”,把“阴茎”称为“小麻雀”,把来“月经”说成“倒霉了”或“大姨妈来了”。用这些词语对孩子做解释,不能给孩子科学的性概念和性知识,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性还是神秘的事情,或者性是很不好的事情,会让人“倒霉”、“不愉快”等。因为他会从成年人躲闪的话语中感受到您心中的忌讳。因此,父母要用科学名词来解释孩子的提问。

要给孩子科学的性解释,还要求成年人尊重他人,用尊重的口气谈论性问题。例如,孩子在电视上看到两个人在接吻,问父母“他们为什么要接吻”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认真地告诉孩子:

那是剧情需要,是导演想让观众知道电视里的两个人彼此相爱的。其实,接吻是两个人互相喜欢对方,表达爱意和亲密关系的一种方法。就如现实生活中的夫妇或恋人,他们经过长时间认识和了解,在双方同意下,便会用接吻来表达爱意。有时候,爸妈也会用这种方法来表示深爱。但是,我们不能在别人不愿意的情况下,随便跟其他人或普通朋友接吻。

通过这样的解释,父母可以让孩子明白亲密行为是源自爱的,随着爱而来的是责任,做任何事都要以尊重别人为原则,绝不可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不仅如此,父母的解释也是从尊重孩子、尊重电视情节的角度出发的。

相反,如果父母解释说:“他们两个人是在接吻,这个女的真傻,肯定得上当受骗,不信你瞧着吧,有她哭的时候!男人都坏,他们专门欺骗女人!你可别跟着学啊,那都是干坏事,小心上当!”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科学地告诉孩子他想了解的内容,反而不尊重孩子,不尊重人类美好的感情。

一位父亲在儿子出现遗精情况时,用理解的态度对儿子做了科学解释。他的做法或许会对男孩的父母们有所帮助。这位父亲记下了他对儿子的教育过程:

儿子小健满14岁了,本来天真烂漫,近来好像变样了:晚上上床时间越来越早,而早上迟迟不愿起床。后来,在为儿子迭被子时发现了秘密:儿子的床单上有几块“小地图”。

晚上,儿子做完作业,我来到儿子房间,就从床单上的“小地图”引出了我们的话题。

“小健,这床单怎么弄脏了?”儿子立刻紧张起来,脸红到了脖子根儿。

我忙说:“你不必紧张,你不说我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以后可要穿着裤头睡觉啊!”

我告诉儿子,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女孩子大约11-12岁开始,男孩子13-14岁开始青春发育。这时体内的性激素分泌增多,男人不仅睾丸、附睾、输精管、阴茎等性器官迅速生长发育,同时第二性征显现,如体格粗壮、肌肉发达、喉结突出、嗓音变得低调而浑厚,胡须、阴毛开始出现等等;在女性,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增多。促使输卵管、子宫、阴道、阴道腺、阴蒂等性器官生长发育,同时又促使女性的第二性征出现:体态丰腴、乳房隆起、臀部浑圆、肩窄臀宽、嗓音尖细圆润等。

“那为啥会流出液体?”我告诉他,当睾丸及附属生殖腺发育成熟后,除分泌更多的性激素外,还会产生精子、分泌精液;激素、精液的积蓄,都会刺激生殖器兴奋而勃起;并产生一种欲望,喜欢用手抚摩它。这种做法叫“自慰”。自慰产生欣快的感觉,达到一定程度,阴茎就会射出粘性液体即精液。

“有时我并没拨弄它,在睡梦里,它自己就流出来了。”儿子说。

“那就叫遗精。也是人成熟的表现。”

儿子听了以后,放心地笑了。

(六)循序渐进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总会有不同的性问题,父母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发展和他的理解程度来回答孩子的性问题,不必着急一下子把很多问题都告诉孩子,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

(七)多借助图片

一对父母面临12岁儿子的提问,有些束手无策。儿子最近给他们提了一大堆问题,全是在他们看来非常敏感的问题。比如,性交是怎么回事?生殖系统是什么样的?什么是遗精等。为此,这对父母深切感到该给儿子科学的性教育了。于是,他们到处去找课本和书,从书店里买回来的一大堆书籍都在讲解青春期性教育的“伟大意义”和“必要性”。可是,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想说的话?最后夫妻俩想了个好办法:多用图片,这样讲解起来就会省很多事儿。

母亲后来写道:几年前老公从美国带回几本大百科全书画册,这下派上用场。经过仔细斟酌,老公先找出了一张生殖系统解剖图,然后又咬牙翻出一幅性交局部解剖图,黑白线条的。画册上的图片都很喜气洋洋,男人女人从幼儿到成年,裸体的,但是拍得很美,大家都挺直身体,一脸灿烂,很为自己骄傲的样子。

我们给儿子讲解了男人和女人每个局部不同时期会发生什么变化,又讲了女性的生殖原理,月经是怎么回事;男性的生殖原理,勃起、遗精是怎么回事,精液流程图等。儿子像听一节数学课一样,并不专心致志,一边晃悠凳子一边玩儿似地听。

在讲到遗精的时候,儿子不好意思地说:“我前天晚上好像有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还以为尿床了呢。”老公并不惊讶,接着说:“好啊,挺好的,这就是进入青春期了,说明你生长发育一切正常,人有早有晚,11岁到16岁都算正常。”

讲到恋爱的时候,老公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海滩图片,浪花月光,搞得很有情调。“青春期如何建立更健康、更成熟的男女朋友关系:更强的理解;更负责任;不必回避,不要有敌意;也不要亲密得超过了理性的界线。恋爱不能太早,因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要为她负责任。相爱的人要亲近,亲吻、拥抱都是亲近的方式,最亲近的方式就是做爱,也就是性交。”

那幅令人担心的性交图片终于拿出来了。

儿子没看懂,老公简单地解释了一下那些黑白线条以及男女生殖器的位置,精液是怎么进入子宫的。儿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不十分好奇,神情平淡,没有提出什么问题让我们难堪,并不比看一幅数学题的三维图多一些羞涩。

爸爸又说,结婚以前不要这么做,做爱要在结婚以后。儿子听了点点头。

真正的性教育也许这仅仅是开始,但是我们过了最可怕的一关。这一关不在孩子,在父母。也许儿子根本没觉得那幅解剖图有什么了不起,但他们至少获得了这样的概念:长大成人是可喜可贺的。性是正常自然的。性爱是美好的。爱情是珍贵的。人是要负责任的。

这对夫妻利用图片对孩子进行了很好的讲解,他们的神情安详,语气温馨,许多难以描述的内容都经由图片表达出来。无疑,这是一对聪明的父母。

(八)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更重要

多数身为父母的人总是担心孩子受到欺骗,担心孩子做出一些越格的事情,因此,父母往往爱在孩子跟前说“不要”,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还总是喜欢把问题说得极其严重。在父母看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放心。但实际上,父母的话反而给了孩子一些刺激,让他觉得那些“不要”很神秘,或者还会感到很有趣,他们会更想去试一试。因此,生活里才会经常发生“父母越不让做的事情孩子越想去做”的情况。

另外,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仅仅懂得了不能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懂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样,孩子可能不会去进行不正当的性活动,但他们长大以后也往往不会去寻找或表现正当的性爱。这样的性教育同样是失误的。

建议父母在给孩子讲解各类性提问的时候,您可以告诉他“能做什么”,如可以和异性握手、与异性一起游玩等。当然,有些“不能”也是需要父母强调的,如上面那个家庭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儿子,恋爱不宜太早,结婚以前不宜做爱等。一些原则性的“不能”父母要很严肃地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在性问题的处理上,父母是有原则的。

五、回答性提问的几个原则

(一)不硬充专家

一些父母总认为自己当年没有受到很专业的、很系统的性教育,自己也不做这方面的研究,如今怎么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呢?

其实,父母完全不必担心和焦虑。当孩子向您提问的时候,很有可能有些问题对您来说是陌生的,甚至您自己也存在疑问。这并不可怕,遇到这样的问题,父母不必紧张,您只要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孩子就行。例如,您可以对孩子说:“这个问题妈妈也没有弄懂,不如我们俩一起去查查资料吧?”“我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你的问题很好,我们俩分头去了解情况、然后再一起讨论如何?”

即使有些问题父母能够回答,但有些父母也会生出些担心来,生怕自己回答得不够专业,如前面那位母亲的担忧。实际上,父母给孩子的解答,虽然没有性教育专家的解释专业,但孩子可以从父母的态度和神情中获得一种心理的上亲近感和支持感,这是专家无法给予孩子的。建议父母遇到难以回答的问题时,不要硬充专家,不要怕回答孩子的问题。

(二)不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性问题,往往只是一种求知欲的反映,或者孩子心中存在某方面的疑虑,他才会说出来的。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回答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要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说明孩子在探索自己和他人,探索生活中一些他还不懂得问题。这种好奇心是值得鼓励的,父母如果斥责他,就会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对性产生神秘感、罪恶感、肮脏感,从而影响孩子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这样做,会使孩子慢慢形成一种有害的“性抑制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心理有的时候在某些孩子的心中很顽强地存在着,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女孩在长大以后可能会出现性冷淡、无性高潮等性机能障碍,男孩则可能在成年以后出现阳萎等性障碍。

(三)不欺骗孩子

面对性提问,有的父母用假话欺骗孩子。这样做,也许可以蒙蔽一时,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他们慢慢会识破谎言,但成年人的做法却有可能让他们也变得虚伪、不诚实。同时也会让他们感到,在性的问题上是不能说真话的。

另外,成年人一些不恰当的玩笑,也会使孩子对性知识有误解,这需要父母特别注意。2001年7月5日的《健康时报》曾登载了这样一篇文章:小强已经6岁,快上学了,可他有个坏习惯,就是在没有人的时候,喜欢玩弄自己的小鸡鸡。怎么办呢?大家让爷爷去做工作。爷爷问小强:“你撒尿不舒服吗?”“没有啊!”“那为啥常玩弄小鸡鸡?”小强沉默了好一阵子,有些害羞„„“爷爷,以前你常说,我的小鸡鸡是‘打种’用的,还说会下蛋,我总是不明白,所以„„”爷爷明白了,原来根源在自己这里。还在小强小时候,爷爷常逗他,说“摸个蛋蛋吃”,也说过“这鸡鸡可是宝贝,将来能‘打种’”。没想到这些玩笑话,却给孩子种下了疑惑。

为此,爷爷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他对孙子说:“对啊,你不要对自己的小鸡鸡奇怪。”爷爷说,“所有的男人都有,小名叫鸡鸡,真名叫阴茎,它的两个蛋蛋叫睾丸。小鸡鸡就像你的手和脚一样,是你身上的正常器官,没有什么特殊的。阴茎的主要用处是撒尿,人哪一天不撒尿也不行;睾丸是男人的生殖器官,它的作用挺大,管男人体格发育强壮、劲头大、成年后长胡子、说话声音粗等,它里面还能生产精子,将来和女人的卵子结合后,就能生育后代,爷爷说的‘打种’,就是传宗接代的意思。”

小强琢磨了半天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是这么回事”。但接着他又说:“爷爷,我玩弄鸡鸡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一碰它,它就硬,感到好舒服,那是怎么回事?”爷爷笑着说:“这也没啥奇怪的,人身上不同器官都有不同特征,就像皮肤热了会出汗,冷了会起鸡皮疙瘩,看到好吃的东西,嘴里就会流涎一样,阴茎受到刺激,就会变硬,叫做‘勃起’,也是它的正常反应。”

“爷爷,我现在全明白了。”

(四)不丑化与性相关的内容

一些父母害怕孩子对性产生好奇,习惯在言语和态度上丑化与性有关的内容,比如把性说成淫秽不堪、肮脏下流的事情,看到电视上男女主人公的拥抱接吻,就斥责为“不要脸”,看到邻居的孩子有早恋行为,就在家里用极其丑化的言语描述给孩子听。父母的本意是想杀鸡给猴看,但事实上却很可能因此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们对爱的憧憬,渐渐造成孩子对性的厌恶心理。有的人成年后甚至有可能形成对正常性行为和性反应的严重抑制。

研究发现,性教育观会影响孩子今后的人格形成,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接受的是错误的性教育,那么他很有可能形成不健康的人格。父母应给孩子科学的教育,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强烈并不是坏事,父母应循循善诱,不能一味地斥责或粗暴地拒绝。

(五)不过分担心尺度

有的父母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很担心给孩子讲到什么程度合适,既怕讲浅了孩子没理解,更怕讲深了对孩子产生副作用。其实,这是父母不必过分担忧的问题,因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分层次的,因此他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父母的讲解只要符合他理解的程度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孩子不会追根究底地去“打破沙锅问到底”。

父母讲解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来进行,同时还要掌握好与孩子交流的技巧。要坦然面对孩子的提问,不要因为担心尺度问题而回避提问。当然,也有的孩子提出一些超出他年龄段的问题,这时父母不要因为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就不回答他,而要用简洁的、他能理解的话告诉他最基本的道理就可以了,不需要深入地去解释。

(六)不过分渲染

一位女孩子问妈妈:“您有两个大乳房,爸爸为什么没有?”对此,妈妈根据女儿的年龄,适当地解释说:“男人和女人虽然大体上长得差不多,但还是有许多差别。比如,男人往往长得又高又壮,说话声音粗大,吃饭也比我们吃得多。而且,男女的泌尿系统也不一样,因此,男人小便要站着,女人却要蹲着。长大结婚后,别的女人也像妈妈一样,能生孩子。生了孩子以后,就要给孩子吃奶,所以,女人的乳房就很大,而男人不能生孩子,也没有奶,所以,他们的乳房就很小。”

女儿仍不依不饶地问:“我也是女人,为什么我没有妈妈那样的大奶奶?”妈妈解释说:“因为你还没有长大,等你长到十四五岁以后,乳房也会慢慢长大的。可小男孩再长大,也不会有大乳房。就像男孩长‘鸡鸡’,女孩不长一样。”

“那我长大也会生孩子吗?”

“也会的,女人长大、结婚以后,都会生孩子的。”

“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

“女人肚子里有胎儿生活的‘房子’叫子宫,孩子出生前要在那里面生长10个月;男人就没有子宫,所以也就不能生孩子了。”

母亲的解释是恰如其分的,她既给孩子解释了什么是结婚、男女身体的差异,也告诉孩子为什么男人不生孩子、女人生孩子,这些解释都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的,没有过于详细的解释,又不含糊其词。

六、态度决定一切

(一)重要的是改变父母

回答孩子的性提问,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实际上却对父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他们获得信息的能力甚至高于父母,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渠道甚至比父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不及时改变自己,提高自己,那么当孩子将问题向您抛过来的时候,您面对的只能是尴尬,或许还会有孩子瞧不起的眼光。

据《特区青年报》报道:一些父母和教师对性的了解甚至不如小学生。深圳市南计生协会前段时间曾经对父母、教师和小学生联合组织了一次关于性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很让人感到意外。据市南计生协于瑞龙教授介绍,两份调查问卷,题目难易程度差不多,但想不到父母和教师的性知识调查问卷准确率却很低,如在回答“什么是性交行为”这一问题时,竟有很多答卷选择的是“拥抱”。

面对老师、父母性知识的匮乏,小学生是如何获取性知识的呢?从调查题目看,小学生在“对男女生殖方面”的知识上,获取的7项途径中,竟有40%的学生从和自己一样大小的同伴那里获得,另外是从上网、看书等途径,而通过父母、教师获得的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提到“无法”或“不敢”和父母、老师交流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说,父母和老师对性知识根本不知道。

那么,少年儿童对性教育的态度是怎样的?调查表明,有56.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得性,用不着教育”这一观点;有59%的初中生明确反对“性教育会导致孩子有更多的性行为”这一说法;76.6%的初中生认为,“如果孩子能在学校里接受好的性教育,等他们长大了会对性问题做出更聪明的决策”

就当代孩子的认知程度来说,如果父母给他们讲解性知识的话,孩子是不难理解的。可是,孩子却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得性知识。另外,父母对性的“无知”,也成为孩子接受性教育的障碍。因此,父母急需做的,是要先改变自己。父母可以多阅读一些与性有关的知识,了解孩子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把对性的了解、理解、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观念重于行动

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父母们的主要障碍不是来自知识程度,而是来自父母的观念。有些父母因为害怕孩子“堕落”,所以会谈性色变;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一些性问题就是“不学好”,所以才会勃然大怒;有些父母认为性教育结婚以前再进行也不迟;还有的父母认为性教育就是“月经、遗精、手淫”,所以一开口就是对孩子的警告„„正是因为这些观念上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在性教育方面的误区。

父母要给孩子科学的性教育,需要重视四个方面的观念:

●对性的好奇心人人都有,性教育是知识教育,也是情感教育;

●性教育不单纯是性知识的教育,还包括人们对性应该持有的态度和观念;

●性教育的同义语是性学习,它需要全家一起去学习;

●性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您在家庭中培养一种理解、豁达、和谐的气氛

当您具备了这几个方面的观念时,相信不论孩子对您提出什么样的性问题,也不论您的回答是否够专业,您的行动都不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的,因为观念是行动指南针,是行动的方向盘。

(三)性教育是终身教育

无论您的孩子已经多大了,对于一个家庭的建设来说,性教育是随时都需要的。一些不希望给孩子过早讲解性知识的父母,总是用“我们小时候没有进行过性教育,不是也长大了吗”做理由。事实上,反过来想,如果父母们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能接受系统的、科学的性教育,那么父母们性生活的质量会高于现今,而且对待子女的态度会有所改变,父母们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会狭隘理解或者否定,父母们还会听到孩子内心的呼唤。

当然,孩子的年龄不同,性教育的内容、方式都会有所改变。有的时候,无声的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当您和伴侣相亲相爱地一起聊天,当您默默地支持伴侣的工作,当您带着全家一起快乐游玩的时候,这都是在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性教育。孩子会从父母的亲密中理解性的丰富内涵。

同时,对于父母来说,尽管孩子已经长大了,仍然不要忘记自己也同样需要接受性教育。不了解自己的更年期,不了解配偶的心理状态,不会协调自己与异性的关系,不懂得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其实也是一种性无知。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四)补充营养和打预防针并重

性科学研究专家潘绥铭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已婚的女青年,在她们的少女时代第一次来月经的时候,母亲都比较详细地给她们讲了与月经有关的性知识和一些注意事项。但是,甲女的母亲对她说,有了月经之后,就意味着一个人成熟了,就有可能怀孕。因此,来月经意味着一个女人进入了“危险期”。母亲告诫她说:“从此以后你要更加克制自己。”结果,甲女在结婚之后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性冷淡,影响了夫妻感情。

乙女的母亲则把来月经看作是女儿开始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她告诉女儿要接受和适应这种生理变化。结果,乙女婚后夫妻生活和谐幸福。

两个女人的不同生活告诉我们,父母在解答孩子的性提问时,不能仅仅输入知识,还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培养。

许多父母都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多给孩子打预防针,预防孩子“别出事”。只要孩子不出事,不越轨,自己的性教育就是成功的。其实未必。

父母给孩子打些预防针是有必要的,比如,告诉孩子与异性过早进行性方面的接触可能会对性器官产生危害,从而感染疾病;告诉孩子如果不注意保护自己,有可能会受到坏人的侵害,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绝不仅仅是给孩子打预防针。比较而言,给孩子一些营养比预防针更重要。

上一篇:描写回报作文800字下一篇:效力待定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