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精选8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生物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重视。在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的生物课程标准,将实践教学置于突出地位,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在生物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推进上述理念的贯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可采用比较、分类、类比等推理方法,使他们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新的概念,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完成的、简单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再逐渐加大探究的难度,使他们能循序渐进地提高探究能力。又如,学生在实验室观看昆虫标本、腊叶标本和叶的构造后深受启发,回去后就能自己动手制作出形态逼真、绚丽多彩的叶画书签,相互赠送给同学。还可以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的趣闻,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自然界中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动植物,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在教学中适当地插入这些趣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尝试发现昆虫和植物在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现象,养成观察探究的习惯。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探索性实验,增强了他们学习植物兴趣的稳定性。

(二)充分利用资源

首先可利用校园资源进行实践教育,校园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充分利用校园、营造实践氛围是搞好环境实践的重要环节。学校校园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生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进行科学分类,并将该植物的生命活动特点及经济价值都写在标牌上,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其次,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争艳,物种丰富,环境优美,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不要将结论性知识直接塞给学生,而要提供相关的信息、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自己归纳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再次是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和实践。现行的初中生物新教材共安排实验、学习、动手制作等课程,占总课时的15%左右,这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如在上“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这节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完成光照或水对植物的影响的实验,这样学生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再来上这节课,学生就有了较深的印象,就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际生活生产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的表皮细胞的观察,在实验台上摆放诸如杨树叶、蒜、洋葱、向日葵种皮、菠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在实验观察过程中,自然总结出表皮细胞排列的共同特点,教师则趁热打铁讲解表皮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感受到为什么教材的实验材料选用洋葱。还有在学习完“绿色植物怎样制造养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根据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想出方法。如合理密植、间作套种、充分利用阳光,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增加CO2浓度,即增加光合作用的原料,可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也能达到增产的目的;选择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点。

(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测评方法严把章节检测关,采取多种测评形式。可以书面考试,也可以口头测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互阅互改。可以闭卷考试,也可以开卷考试。另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识图或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等等。对每次测评结果,都要认真总结,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更好地做到查漏补缺、培优补差,对学生进行多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整合,构想,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的亮点。“校本课程” ( 选修Ⅱ) 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设是高中新课程的难点,但是它的开发和有效实施,对于培育学校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然而,高考是现实的,课时是既定的,师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的条件也是有差异的。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有效地贯彻新课程要求,福州七中提出了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进行整合的初步构想。

一、课程整合的建构依据

1. 课程依据

尽管从表面上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分别属于不同的课程分类系列,是独立关系。但是, 独立不是对立,它们存在着交叉、包孕的关系。如果根据“课程形态”划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学习领域分为两大类系: 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果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角度划分,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属于国家课程,但它可以校本开发。反过来,从课程实践模式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科开发出学科性校本课程,也可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技术和形式,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校本课程。因此,从课程特点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存在整合的空间。

2. 理论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 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提出: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与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该坚持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二者的课时可以整合使用。

二、课程整合的构想和实践

1. 理论构想

( 1) 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扮演着主角,而且由于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在课时、教师、内容的安排上,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起来,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开设。

( 2) 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更强调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自主性,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结合在一起,以校本课程的内容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将师生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整个课程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活动结束时,教师通过对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整理,就可以初步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了。

2. 实践操作

福州七中系福建省绿色学校、福建省花园式单位、福州市晋安区环保教育特色校,因此,学校领导在集思广益、分析对比、实践论证的基础上,达成了“绿色教育、和谐发展”的共识,并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以认真落实。我们凭借学校优势,立足校本资源,开发了《与绿色同行》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把绿色教育渗透于学校各项活动中,引导师生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教育师生“关爱生命、健全体魄、崇尚科学、追求和谐”,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福州七中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的原则: 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课内策划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方法指导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根据目前高中教学实际需求,学校每周安排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按校本选修课程要求,每学段不少于18课时。在这18个课时里,可以开展以下教学模式: 专题讲座、知识拓展、方法辅导、主题筛选、中期反馈、总结交流等。而学生的调查、实验、采访、制作、参观、访问、考察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社区服务等具体 实践活动放到课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开展。这样,学生认真参与了不少于18个课时的课堂集中学习,便获得1个校本课程选修学分。当他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参与相关活动,便获得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学分以及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学分。

当然,我们还立足校本资源,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社会热点等, 对福州七中历年各个年段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项目进行了分析、对比,保留或增加了一些与我们课题研究联系较为密切的活动内容。例如: 3月份的“我和绿色有个约会”活动、4月份的“世界地球日”主题活动、9月份的“感恩九月我行动”主题活动……这样,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获得学分的同时,也凸显了福州七中的课程特色, 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课程构想的成果意义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整个课程是随着活动逐步展开的,但是校本课程的预设性相对更强些。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或者借助已有的校本课程文本载体,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整合实施, 将二者的生成性和预设性加以协调统一,使之相互补充和完善。

一些开展得比较成功、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逐步系统化,从而转化为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积累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还可以逐步形成校本教材,供新一轮学生学习和使用,同时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生成与拓展,由此发散开来,衍生出其他相关联的校本课程系列。例如,福州七中就在《与绿色同行》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开发形成了《校园植物志》《浮仓山上的南宋丝绸宝库》《校园武术》 《信手拈来的美: 废物不废》《和谐校园阳光心灵》等系列子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3

一、以一门学科为基础向其他学科渗透

学科课程把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作为其教学的主要内容,例如小学语文学科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等等;数学学科有这样一些学习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强调了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把各学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采取以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社会、思想、音乐、美术等学科中的某一门学科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以哪一门学科为主,都要求兼顾其他学科的要求。通过这种方式的整合,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内容恰当地进行整合和补充。

《漫话端午节》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以语文为主要核心,使学生了解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如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的食俗,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以及端午节的其他活动),举行了屈原故事会、图片展览、“端午节”作文大赛等等,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他们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此外,它又依赖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收集端午节的有关资料,请美术老师指导画龙舟,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美术学科相结合;跟长辈学包粽子,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学科相结合。

二、以活动为载体,整合其他学科知识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如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实验、测量、统计、分析、服务、制作、社会宣传、演示、表演等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活动中的枯燥单调,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发展和锻炼了各种能力,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整合。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去建构知识,在学科课程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如让学生进行更改错别字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学生走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使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学科相结合;学生懂得了应写规范字,少写错别字,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三、以合作探究为途径,在过程中整合各科知识

合作探究性学习渗透学生的所有的学科中,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老师与老师之间。它强调的是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合作探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并能与同伴互帮互助、交流沟通,从而积极主动地处理好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应综合运用所学习的各科知识来研究与解决问题,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强各科知识间的联系,并学会将所学付诸于实际。

在进行新型课桌的研究时,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分工协作,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老师在活动中只是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学生四五人为一组,相互交流,共同研究,找出制作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从网上查询知识,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相结合。

四、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在尝试和体验中整合知识和能力

学生有组织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活动,提高各方面能力,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社会实践通过学生的亲历亲为,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参加社区或地方的各种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生活,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到社会中去,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各方面的知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有机整合。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亲身融入生活,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时代、生活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客观要求。进行整合的方法也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为了实现这种有效的整合,就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势利导,实事求是,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不断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才能把这种整合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4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列为小学主要的国家课程之一,这既为语文作文教学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带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理念审视当前作文教学,我们发现现行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封闭。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内进行: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纠正作文教学封闭的弊端,弥补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教学共同点

1.教育目标相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获得、态度的形成、能力的具备、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的。

2.教育内容相近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虽然它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

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但是其主要内容除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指定领域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

而作文写作则是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不难看出,两者在研究领域都不是按照既定内容去生搬硬套,都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都具有开放性。

3.教育理念相通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和社会,以综合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为教育理念。

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上来看,写作中所反映的真情实感必须是少年儿童亲身去积极参与的,才会有所体会。写作的目的旨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体验与实践密不可分。

这样看来,它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吻合的。此外还有都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性,都注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介入作文教学,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材料问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对学生要求较高,一些语文学困生较难适应,而且学生选择主题的情况更加繁杂,作文专题指导显得尤为不易。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进行整合将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

全面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精髓,认真学习新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作文教学工作中。

其次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以生为本,在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上做好调研。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作文的命题注入源头活水。比如:要训练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甚至提前一个月开展各种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如:寻访家乡文明、寻找身边“雷峰”、走进传统节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里举行,也可以在校外举行,可以由班主任组织,也可以由同学自己组织,当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时,再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老师不必再加以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妙笔生花,源源道来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先说再写,进行交流,我想他们也一定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再如请学生、队员关注街头、电视、报纸上的广告,然后组织学习,一节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与广告亲密接触》也可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不能要求每次活动都要写作文,不能只为了写作文而开展活动,而应在平时积极地,有目的地开展学生有兴趣的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益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就多彩起来,那么在众多的活动中选择一次自己喜欢的也并非难事了,所谓水到渠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会没有话写的。

最后,评价多元化。

叶圣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式作文批改的弊病:“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作文批改一直在改革,从老师的精批细改,到老师批,学生改,发展到同学之间互批,互改,和自批自改,以及以上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一连串的改革,很明显地体现了作文批改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是这种改革,步子太小,速度太慢,并且过多的修改容易搓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那么有没有既能提高作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呢?有!那就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把讲评作文,批改作文演变成作文欣赏,展示学生才华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从本次作文中选出若干优美词句,并感情朗读,分小组进行比赛;也可以分小组寻找别组的错别字、病句,争做啄木鸟医生;还可以把本组的佳作配乐朗诵,编成作文选。如果是童话、幻想故事,那就开展一次自编自演的短剧比赛,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在演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中学会了修改,锻炼了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命题、指导、评讲、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但这四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5

总结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http://www.jxol.net/yyzdwyn/index.htm”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网上搜索,《走进菊的世界》综

合实践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

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

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

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案 篇6

----现代服饰搭配技巧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董月梅

一、教案背景

我们学校依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结合学校及地方特色,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构建有特色的适合残疾学生身心发展,和地方劳动力需求相适应的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教学课题

《搭配技巧》是聋校中、高年级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的一个部分,是我们学校申报的江苏省“特教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及体系构建的研究”的子课题。它以动手操作为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开放性,是为聋生学习服装职业技能奠定基础的。如何从课堂教学着手,提高聋生学习效率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扬长补短、因材施教”,确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创设好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材分析

服装与人类文化密切相关,它是时代的代表。服装的背后是文化,文化是服装的本质,从表面上看,学生只是学习服饰搭配,其实,他们是在学习服装背后的东西——文化。服装与人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人们对服装的审美要求不断的加深。现在的中学生对“美”的认识也逐渐提高,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不但要使学生懂得美,了解服装的文化,更要懂得怎样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的修养、个性。

《搭配技巧》是根据新课程标准自编的教材,在设计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把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深入浅出。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后延伸,我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开发创新潜力。

四、教学方法

我采用的是综合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方法。综合性表现在将服装与社会学科、现实生活、时代背景等相联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根据资料对服装

搭配的要素:色彩、款式、配饰进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小组合作性的形式,鼓励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学习服饰搭配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以游戏猜谜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2.课堂摘要:

师:谜底是:孙悟空、哈利波特、超人、蜘蛛侠、佐罗。服饰作为一种符号和象征,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可以表明你的身份、个性、气质,也可以反映你的追求、理想和情操。同学们看了有啥感觉?

生:美,漂亮。生:他们的衣服很漂亮。

师:爱美是人的天性,大家也喜欢漂亮的衣服吧。我们也来做模特,好吗? 生:好啊!(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服饰搭配,自己走台步。

(二)理论知识的补给阶段 课堂环节安排如下:

1.提出问题:“欣赏和搭配服装作品时,你最关注的是哪些方面?” 交流与评价:欣赏国内外设计师们的作品。(大屏展示时装表演录像。)2.解决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教师因势利导并归纳出影响服装搭配的要素:色彩、款式、配饰等。(大屏幕展示服装搭配的要素)

(1)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着装色彩,以及色彩在服装运用中所表达的语言。

(2)语言过渡:“色彩是服装的无声语言,款式是服装的外在形象。”(3)举例辨析:(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并直观演示,对服装的色彩、款式内容、着装搭配分析,做出判断,如校服和自我着装等。本环节关键在于对学生搜集资料的整理和筛选,做成演示课件,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设计运用。汇报时能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课堂摘要: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如何进行服饰搭配的一些知识。请点评下图:

师:她的服饰搭配给你们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生:她的搭配黑白分明。

生:款式适合她,显得个子比以前高了。生:没有朝气,很普通。

师:同学们替她想想,如何修饰和点缀效果会更好。(请看后面集体照)生:给她围上了大红的围巾感觉人显得有精神。

师:有时,围巾确实能给服装起到点缀的效果。请同学们运用围巾进行搭配 学生作品:

课堂摘要:

生:浅色的围巾搭配出的效果明亮

生:一色的搭配效果单纯、可爱,花色的老气。

实践操作:

师:下面我们利用电脑换装的形式来设计服饰搭配。

(学生从电脑换装资料中选择搭配上衣、裤子、裙子、帽、包、围巾、发型等,进行服饰搭配练习。和传统的教学相比,学生可用的搭配材料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可操作性强,省时间,高效率。)

(5)面料和结构内容一带而过,为以后继续学习做铺垫。

3.教师作品展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上面学生服装款式介绍的“承”,和进行课堂下一环节学生改进作品的实践活动的“启”。利用学生模特展示作品更具有直观性,激发兴趣。课堂教师展示作品是对学生汇报的服装款式理论的实践强化,使学生能够从直观上看到服装的几种基本款式变化,课堂上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的技术指导不到位,如果在此处能够加入教师对基本款式的诠释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演示出对基本款式的多种变化款式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三)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1.学生进行服饰搭配:

服装是人们形象的代言。它传递着美,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关于文化的思考。上节课布置了自我实践的作业,我们通过搜集资料、思考和实践设计了一系列的作品。请同学们分组介绍作品。

三人一组,由学生自己推荐组长、模特。将各种服装、围巾、包、鞋搭配在模特身上。由组长安排谁化妆、谁装饰。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创造,集思广益。

(设计意图:我在作业中采取的是集体创意的形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展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到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和群体的合作精神,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

2.请各组代表谈本组的设计意图,用各种形式展示服饰搭配。学生之间互评,教师对学生的服饰搭配给予点拨。

(这部分安排一方面想了解学生的搭配能力,从而有的放矢的展开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对作品做出介绍,或心得、或收获、或经历、或疑难,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自我经验交流,能促使学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更多角度和层面激发学生对服装搭配、制作、创作的兴趣和欲望。这是进一步学习的关键。)

3.教师小结: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这些服饰搭配,感到有创意,很漂亮。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各组能根据所学的知识把你们的作品更完善一些。

六、教学反思

此课本人已在聋校九年级试教,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学生们课堂活跃、勇于参与让我振奋,他们的创造力让我惊喜。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

1.题材新。此课打破了以往以技能为主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了解到服装搭配的要素:色彩、款式、配饰等,使服装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中挖掘出服装艺术的文化内涵。

2.课件有吸引力。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电脑合理地运用了学生的作品,搜集的资料并做成演示课件,具有视觉冲击力,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3.合作性学习效果明显。充分发扬了团队精神。分组合作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理想方法,既可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对事物的感受,同时又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相互磨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7

一、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激活创新思维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2]兴趣是学生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自主发展,始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主动探究性,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对要参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艺术构想,自行确立有创意的活动内容,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这种方法使我们在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之初,就激起了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对活动内容的艺术构想中,点燃了创新思维火花。确立活动内容时,首先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艺术特长、兴趣爱好出发,制定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内容。这样,学生会很轻松地做出一次合唱比赛、美术作品展、诗歌朗诵等传统性活动内容。但这样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特长、兴趣爱好选择的活动主题,容易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所以,接下来还要从学生提出的这个活动内容着手,延伸出与之相关的其他内容,以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扩展性进行活动设计。使学生自主确定的活动内容更具有开拓性、针对性、学习性、研究性。如针对美术造型设计开展了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奇异车展》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在其中收集了各种已有车型,对自己设计的车型展开了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针对我国民族艺术设计了以《叩开艺术之门———走进多彩的服装天地》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民族服装进行收集、了解后,将自己的感悟结合自编舞蹈动作进行了别样表演。这些活动内容都是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根据切身需要确定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合理安排活动形式,激发创意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着眼于学生的经验和实践,提倡亲身经历,鼓励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种过程性学习是一种以积极情感体验和深层次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传统艺术教学模式虽然对传承艺术的知识技能有一定优势,对学生进行艺术感悟和创新却是一种压抑和伤害。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加入艺术教育元素,不仅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具魅力,还能让普通的艺术学习变得更有探索性、挑战性,这种情感体验学习过程能将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实现。

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的体验性学习,学校每天下午开设了一个小时的艺术实践活动课,有声乐类、器乐类、舞蹈类、美术类、书法类、文学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要参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各种艺术进行了尝试,并体会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各门类之间的交叉性、综合性。但同时,不能迁就或放任学生的兴趣。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自己感兴趣的艺术手段及艺术现象。这时,教师个人的教学思路已经无法代替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思考,教师的知识面无法涵盖学生进行艺术探究活动所需的全部知识。当我们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性学习。充分协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找老师,找能者,利用各种途径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实现艺术创意的方案,只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艺术探究方法、介绍一些资料或带学生到阅览室、网络教室进行专项查找。通过对其他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的学习和借鉴,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在同学间、朋友间、师长中通过咨询、讨论等方式实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和体验解决问题。实践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尝试,甚至在失败中获得经验。让学生在非常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艺术体验,为创新行为提供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三、展示活动成果,搭建创新舞台

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都安排了一些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科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综合性运用。在这些学科整合的启发下,我们利用学校特色资源,将艺术多种表现手法和各种展现形式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用各种艺术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成果,传达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的感受,力图让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现多样的面貌。学生将会在观赏别人的实践活动成果时得到启发和激励,引起对新一轮的讨论和创新思维的碰撞,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效果得到提升。

例如,让对树叶产生了兴趣的学生,通过收集、观察等方式对各种树叶进行了解。再引导学生用拓印、剪刻、拼贴等方式制作出了树叶版画、树叶书签、树叶贴画。当学生发现用树叶可以做出各种漂亮的美术作品时,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于是,他们便开始用各种材料绘制有关树叶的美术作品,还非常渴望能够用其他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玩叶子”的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展示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的新体验、新知识。这时我们提供了足够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各种艺术创新尝试,用拓印画、撕贴画、叶脉画等美术形式表达对树叶形状美、颜色美的感受;用诗歌和绘画抒发对树叶的别样情怀;用赞美树叶的歌传达了对树叶的认识;用舞蹈动作表现了树叶在风中的姿态;用话剧《叶妹妹、叶弟弟和大树伯伯的故事》表达了自己在“玩树叶”实践活动中对树叶的畅想。整个展示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多种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在“玩树叶”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对树叶的各种感受,在这些展示中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创造性地完成了“玩树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

四、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持续创意激情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它的评价体系应该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与功能。为了更好地落实活动课程的各项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能力,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运用多元评价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3]这就是说,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范围。对学生凡是有价值的所作所为,即使有些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要给予支持与肯定,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给予足够尊重。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教师始终给以肯定,将积极的评价贯穿活动当中。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成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有利因素。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评价。生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创新之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艺术门类的感染力创设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促使学生产生未知心理需求,为进行创新实践做好心理准备,进而促使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评价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开放性评价方式。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集体讨论和交流形式,将个人或小组经验及成果展示出来,并鼓励相互之间充分发表意见和评论。还可以将学校与社区、家庭相结合,让身边每一个人都参与评价,给我们出谋划策,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中触发创新激情,得到创意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中,还应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样能使学生在活动中的创新方向得到正确指引。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努力成为倾听者和交往者,重视小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并给予相应的认可和鼓励,使他们的天性得以充分施展,产生创意灵感;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注意保存每一次的艺术创意,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反思,使学生将自己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取得更大成绩。

我们将艺术的各种形式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之中,让学生兴奋了起来,也让教师们的头脑活跃了起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艺术特长的自由空间,让师生每一天都有新的思考,每一天都面对新的挑战。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将会朝着更和谐的方向发展。学生也将在不断积累总结、互相交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得到更充分的锻炼,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闪耀智慧的光芒。建立乐观、自信、认真、求知的热情,成为具有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87.

[2]李钺,刘先捍,主编.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7:12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 篇8

关键词:少先队;特色体验活动;乡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

第七次全国少代会提出了“必须坚持把实践作为少先队教育的基本途径,着重组织少年儿童在实践中体验”的教育思想和要求,即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少先队活动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新发展,即在注重教育活动形式和过程的同时,还要突出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沿江中心小学处于马头山脚,这里原先号称“沿江的北大荒”。这里的农民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但2008年,临海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全市村镇都投入到这次活动中。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它还给少先队提供了大量的活动资源。这里物产丰富,黄土山笋、橘子、桑葚享誉中外;这里经济日益发展,新型产业不断诞生;这里乡土文化浓厚,民族风情独特。因此,我们紧紧抓住契机,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辅导员的精心指导下,在队员们的尽情参与中,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乡村体验活动。立足于此,我校开展丰富的少先队体验活动,师生共同耕耘播种,打造了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我校的“乡土特色”少先队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收获满满,少先队工作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开创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品牌体验活动,使沿江中心校的少先队工作走在了临海市少先队的前列。少先队大队被评为“临海市三星级大队”“临海市红旗大队”。队员们参与体验活动研究,活动成果在台州市评比中获一等奖;科技创新几次在市级以上获奖;多名队员被评为“临海市美德少年”等。回顾这些年来,家乡美丽乡村建设给我们的少先队体验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队员们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不断地展示着自己活动的魅力!

一、师生参与,人人争做乡村“美丽小卫士”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村村优美。首先要环境优美,才能成为最佳人居。我校坐落在马头山脚,这里原先有着大片的黄土荒山,是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当临海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一吹响,这里穷怕了的农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率先投入本次活动中。“我们的土地便宜卖,你们到我们这儿来投资……”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投资者前来开发!原先的荒山岭转眼变成了闹市,一条条柏油马路、一盏盏迷你路灯、一幢幢威武高楼……这一切,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没想到,我们的家乡还会变得这么美!没想到,我们也能享受到城市人般的生活!这一切,更让当地的村民有信心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中。随着村委响应活动的一刻起,我校全体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我要为家乡出一份力——做个美丽小卫士”成了我校少先队活动的主题。

少先队结合“35812”的节日,开展了有特色的体验活动。建设家乡,保护母亲河是我们每个队员的责任。3月5日,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争做好人好事活动。队员们走进社区捡垃圾、扫街道,保持社区的环境。有时,他们还结队在社区发环保倡议书,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倡议大家一起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3月8日,开展“我给妈妈送鲜花”活动。队员们开展“种下一片绿,留下一份情”活动。队员们在校园里种花植草,在教室、寝室里绿化植物角,在家里与父母一起在房前屋后栽种树木、花草,绿化家园。节假日的实践活动培养了队员们的责任感,树立了学生做小卫士建设家乡的决心。除节日假日外,我们少先队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多项体验活动,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活动剪影一]

在美丽乡村建设活动中,师生们研究各种花草树木的栽培,向种植户学习经验,精心培育金橘,学习种植技术,研究品种,并向农户推广种植。队员们上山、下地,学种植、学嫁接,他们先在自己家门口种植,然后推广到绿化带种植。通过队员们的努力,很多村民的门口、院子里都栽上了金橘。这样自己种植的金橘,不仅起到了美化效果,还可以为村里减少费用,节约成本。队员们通过种植、栽培、移栽,掌握了一整套技术,还当起了村民的小技术指导员。他们开展的“家乡的金橘”体验探究实践活动成果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活动剪影二]

在美化环境建设的活动中,村民把花草种植在花盆中,放在凉亭、街道、公园等地来装饰。善于观察的学生发现,种植在花盆中的植物,时间稍久,许多盆景就枯死了。怎样让盆景能更长久地美丽呢?于是,我们的队员又开展了“盆景制作与栽培的探究”探究活动。队员们开展盆景小制作、小发明比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用废纸张、彩纸、塑料、废袜子等制作特色花盆,栽培的盆景真的“不会死”。此外,我们师生还开展了“小手牵大手”的实践活动,呼吁农民多利用废弃物,开动脑筋制作各类装饰品美化家园。

[活动剪影三]

近年来,随着投资商的日益增多,有很多工厂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善于思考的队员们又展开了活动,他们对周边工厂进行了逐一调查。2012年3月28日,环境保护部部署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活动。这一新闻又给我们的队员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临海工业区也有像这样的重金属工厂,它们整顿了吗?整顿之后还会有污染吗?一个个问题,带着我走进活动。我们成立了小组,开展“小电池 大揭秘”的探究实践会。在辅导员的带领下,他们走访电池厂参观电池的加工、制作流程,也亲眼认识了锌。通过实验,队员们还了解了电池对动植物的危害。通过上网查阅,得知了电池对人类的危害,从而开展宣传活动,呼吁大家回收废电池,不要再让它污染我们的环境。接着,他们又走进整治后的临海贝特尔电池有限公司,参观污水处理系统,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在实验的验证下,一个个疑团解开了,整顿后的电池厂可以放心开业了。本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关爱他人,激发研究兴趣,拓宽了视野。此项探究活动成果获得了台州市一等奖。

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到“村村优美”,任务还很艰巨,还有很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究。它成了我们少先队实践活动课的校外活动基地。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我们会结合更多的金点子,争做美丽临海小卫士,承担一份责任,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

二、家校联谊,合力培养乡村“新型小农民”

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之二:家家创业。随着外商企业的不断引进,家乡的土地被征用了。农村没有了地,他们的角色也开始转变了。有的农民开始进厂上班,有的开起了小店,做起了商人,有的却承包剩余的农田,当上了“种植、养殖大王”……他们变成了新型的农民。沿江水资源丰富,是种植、养殖的好地方。沿江农民们有胆量、有魄力,肯吃苦,也是最有“钱”途的人。这些年,种植户们开发“黄土山笋”等多种新产品;种植“大棚西瓜、西红柿”,一年四季可卖;引进绿色野生菜“野山露、百合”远销日本、韩国。这些农产品的引进,丰富了家乡种植的品种……这些乡土资源的开发,给我们的队员提供了许多学习的机会。为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培养队员的创业精神,我校少先队结合学校特色,开展了“亦工亦农 人人成才 幸福校园”的创新体验活动,开辟校园每一个活动角落,成立了QQ农场:有动物园、种植园、百草园。队员们把家里学来的种植、养殖方法用在学校的农场里,种好自己的植物,养好自己的动物。校外,队员们走进龙士达工厂,向工人们(这些工人很多是孩子的亲人)学习制作工序,了解产品的结构、作用,然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学校成立了“沿江推销乐园”,队员们把从工厂里学来的知识,结合产品实物边演示边讲解,向大家进行推销。这种“亦工亦农”的实践学习,让队员们在活动中认识了许多新的事物,开阔了队员们的视野,成为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小工人、小农民。这样一来,我们少先队探索实践活动的内容就越来越丰富,主题也越来越新鲜了。

[活动剪影一]

2015年5月,队员们开展了“美丽桑葚 种植有钱途”的探究实践活动。队员们与我种植户的姑姑一起下农田学习桑葚的种植、培育、采收、变卖,探究桑葚的种植过程以及生长的过程。我们的队员利用节假日时间帮助种植户一起采摘桑葚,体验了劳动的乐趣;帮助她一起叫卖、送超市、送水果店,锻炼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队员们看到种植户的姑姑数着大把大把的钱,为她的丰收而感到高兴。

[活动剪影二]

沿江镇有竹林12000多亩,其中颇负盛名的黄土岭竹林就有5000多亩。这里出产的竹笋以鲜、嫩、笋壳薄为特色,并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及矿物质。本地还有不少手工艺人,常年从事毛竹加工制作工作。队员们为了做好品牌策划和宣传服务,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竹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队员、辅导员、美术老师、种植户等合作探究下,制订了“竹文化”内容:(1)竹的生命:毛竹的生长过程、生长环境、生长规律,毛竹的种类、特点、特性等;(2)竹的价值:笋的食用价值,烹饪方法,竹的用途;(3)竹的文学:已有诗文诵读,文学创作;(4)竹的风采:绘画、制作、雕刻、粘贴等创作活动;(5)竹的奥秘:实验基地参观,演奏与游戏,研究与实践(如何增加毛笋的产量?毛竹生长如何受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竹文化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了学生的认知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达成“家家创业”,要培养的是有创新、会合作的新一代农民。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耳闻目睹的都是一些有创业精神的人,他们的思想受到了熏陶,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一定会成为更出色的下一代。

三、挖掘资源,创新推崇乡村“红领巾小导游”

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之三:处处和谐。我市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的好形象。漫步群山环抱之中的“美丽乡村”,寻笋采茶,下田摘菜,自制佳肴;磨豆腐、打年糕、酿米酒,尽享农事乐趣;憩于农家小院,沏一壶羊岩绿茶,望层峦叠翠,听流水潺潺……好东西要大家分享!我们的美丽乡村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她、了解她、认识她,我们的队员可以承担起这一宣传任务。清潭头村作为临海市的精品村,注重的是耕读文化。随着小导游的介绍,游客们来到了家乡参观。“什么是耕读文化呢?”听一听“家乡的传说”吧。“以前的人是怎样耕读的呢?”我们走进吟诗农耕博物馆去看看吧。小导游们边介绍边用实物让人体验:拉拉磨、车车水、划划船、骑骑牛……小导游还会穿插吟诵古诗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诗句,来模仿耕读人的模样,那样子可逗人了,引得游客禁不住大笑。体验了耕读文化,小导游还会带你们参观“古寺”“二徐祠”与“二徐墓”,他们是沿江人的骄傲,是临海历史上最早、最有名的两位教育家的遗迹。

队员们经过实践锻炼以后,胆子大多了,解说起来也不害羞了。课余,他们还会与大人一起种种菜、挖挖地,体验劳动的快乐。通过家乡清潭头村小导游的培训,让更多的游客对马头山、龙喷水风景区产生兴趣,吸引他们来这里玩赏。我们还开辟了一条美丽乡村旅游线,专门由我们的队员为游客做导游,成为一条少先队红色美丽乡村专线。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闪灵光。”沿小农村少先队工作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立足于少先队员成长的基点,走出教室,参与考察、调查、访问、探究等体验性实践活动,把探究为主的生活与体验结合起来,把接受型的学习生活与奉献型的有责任的生活结合起来,扩展了队员学习和成长的资源,达成了“学会自主、处处合作、时时探究、个个成才”的目标,营造了少先队文化良好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深根,毽华.新课程研究[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繁体字女生个性签名下一篇: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