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评价制度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实践评价制度(精选8篇)

综合实践评价制度 篇1

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发挥其推动和导向作用。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遵循《纲要》倡导的精神,又有自己特定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在评价理念上,要坚持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强调多元化,坚持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过程性,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在具体操作中,“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因此,我校在深入分析和研究课改实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建立了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能关注学生个别差异,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方案作为我们开展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意见。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

二、评价的依据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育部新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试验稿)》、《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三、评价的特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具有五大鲜明特点:

一、以质性评价统整、取代量化评价;

二、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三、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合作;

四、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客观性;

五、评价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重视学生的学习的过程。

四、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发展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在于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展,应从发展性的角度探讨评定学生的成果、表现与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2、评价的整体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进行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作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学生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意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一件作品时,学生对作品设计的完成,作品本身就应该是评价的依据,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对作品的第二次设计,那么在进行第二次设计时,本身就是对第一次活动的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也是多元的,肯定学生与社会交往的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表现自己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反对简单的量化手段划分等级,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设计某一作品时,应从多方面来探讨证明这个构思的合理性,可以从功能、审美、社会、经济或环境的角度,也可以从学生参与热情、重要度、意志等角度来评价。

4、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的作业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提出的结论。即使最后结果按计划来说是失败的,或者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发展价值。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景。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过程,注重坚持“学生自我参照标准”而不是“科学参照标准”或“成人参照标准”,即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构的科学性。这是注重过程评价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五、评价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生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与四个经度的评价项目:

(一)两个纬度

1、第一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 a、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b、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第二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及创新与发现能力。包括:

a、评价学生的活动兴趣、方法、设计与反思及独立探究等能力。

b、评价学生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及沟通与分享能力。

c、评价学生的创新与发现能力。

(二)四个经度

1、第一个经度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引导学生采用一系列的方式对自己的进步,成果以及不足加以记录,通过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活动目标以及自我调控进程,增强学习的信心和责任感。

2、第二经度是小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合作,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离不开小组集体的力量,因此各评价项目的评价首先由小组根据评价原则进行评价。

3、第三经度是教师评价,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是中心,但无论在哪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都是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发展性评价原则,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是正式评价----即量化或分等,更重要是非正式评价。如一句激励性话语或一个符号等。

4、第四个经度是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是跨学科,跨行业的活动的,通过家长和社会人士的一定评价,可给与更深入或更客观的过程活动指导,评价的目的不是分等而是一种对后续活动的一种指导、激励。

综合实践评价制度 篇2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充分体现肯定性、激励性,使语言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鼓励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的答案,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可以延迟评价,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在恰如其分地给予学生公正评价的同时,要注意鼓励性语言的应用,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拒绝指正性、否定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掌握好表扬性语言的度,防止教师过度的激励性评价造成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产生低估,使激励性评价在学生的心中贬值,使学生不能正确的面对挫折,造成情感上的偏差,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评价要充分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正确把握学生自尊心形成的独效性,适当的应用对比性评价。在给予优秀学生高度评价的同时,激励其他学生要向优秀学生看齐的意识,以榜样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另外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本身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求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进行评价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生间互评。从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人手,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体现个性化和差异性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并能给其他课程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中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人的天赋、兴趣、爱好、性格、品质都不尽相同,所以一定要善于挖掘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用固定的尺度和框框去评价学生,不能要求学生都十全十美,那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才”。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注意评价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深刻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基本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差异性评价提供了有利的理论支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有言语、数理智力这两种智力以外,还有其他几种智力,即:空间关系智力、节奏智力、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所以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单一评价是不客观的。正如传统的考试、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学生在学校以外的潜力和表现没有什么预测作用。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对待每名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相对适应的方法,旨在承认差异,相信每个学生独特的智慧和潜能。在评价过程中正确识别学生的发展差异,是评价能否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关键所在。

3.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应突出发展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评价的方式应以学生的发展与评价目标。评价的效果要能产生情感的互动,评价的内容要儿童化、理想化,应努力的体现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现今的评价方法很多,按评价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按评价的参照标准可以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还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方法。但无论何种评价方法都必须重视一般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考核,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考核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

综合实践活动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求乐趣,在乐趣中见真知,所以要强调形成性评价。评价要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评价的手段调节和完善实践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人文价值结果,实现情感、态度的重塑提升。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最终结果,要实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绩效的目标,使学生本身建立起“自我剖析系统”。

无论何种评价都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所以发展性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发展性学习评价强调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应该淡化学生发展过程终止时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它也体现了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正确道德取向的形成。发展性评价的前提条件是要熟悉和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孩子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要蹲下来观察学生,要把语言说到孩子的心灵深处去。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要拓宽到对学生的情感和日常行为评价的领域,对学生的品德、兴趣、动机、意识、精神、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要准确把握、正确引导、科学指正。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创新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每一位教者的目标。敏锐的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实践创新的生活中去,是每一位教者的着眼点。综合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教者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而积极的、友好的、客观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在活动中大胆实践,勇敢创新,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创新起到了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差异性,重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突出“评价的鼓励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和活动中的态度,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是否有创新表现,而不要仅仅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具体应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档案袋评价、设计工具评价几方面入手。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操作如何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的被评价者,也是评价者,他们又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们活泼、天真、有思想,有着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他们在自评、互评或对小组进行的评价中,充分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体现着自己的价值观。恰当地使用这些评价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第一,学生自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成果、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有着自己的观点,或欣赏,或失落,或信心十足,或有点不如意,这些都会以自评的形式表现出来。一句简短的话语,一句鞭策性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每个人的自评不相同,一个人不同时刻、不同活动的自评也不相同,这也是一种创新的表现。

学生自评时,应侧重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评价,重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体验和情感撞击,使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是自评中的一句肯定性的话语、一句激励性的言语,为自己树立了再次实践的勇气,指导学生再实践,再创新。

第二,学生互评。在丰富多彩的综合时间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还会不断接受各种新的刺激,遇到新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变换思维方式和思维角度,从而解决了问题。在次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主动的、而友好的、客观的学生互评正是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肯定,使学生体验到了参与实践的喜悦,为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创新突破提供了动力。学生互评时,要积极地挖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如实的、友善的评价:“你真棒!你的观察能力可真强!”“你设计服装真新潮,色彩鲜明,我很喜欢。”“××最棒,他做事执着,有耐力。”“××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但地方口音太重,今后要注意改正。”要让学生积极评价,乐于评价,乐于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可在评价中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乐于挑战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能综合所学知识,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三,学生对小组的评价。在综合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是一个互学、互教、互帮的过程。因此小组同学有没有凝聚力、有没有实践能力、有没有创新精神,成了学生对小组评价的着眼点。此外,还应指导学生的态度、动脑筋的程度、合作性、知识性、技能性几方面对小组同学进行整体评价。强调综合性的评价,提倡全面的评价,使学生为自己所在小集体的成功感到喜悦、为小集体的不足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的评价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以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对于学生的情感来说,这也是一次情感沟通的升华,可有效地指导了今后的实践创新。

2.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教师评价应强调“两个侧重”

第一,侧重观察,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着力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着力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都是在动态地变化和发展着,而教师就应该随着这种动态变化适时地进行评价,这种适时的评价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影响很大。在积极情感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愉快地、积极地、有创意地去完成以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教师的评价应是及时的,关注性极强的评价。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侧重观察,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注意发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注意发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注意捕捉学生的创新举措,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他们一起品位成长的快乐。

第二,侧重语言的艺术性,激励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感情沟通、碰撞的过程。这种评价可能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中肯善意的批评……但,这是肯定,是点拔,是启发,是鼓励……他激励着学生的创造、发展、创新、可见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啊!其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作用更是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美妙的、坦诚的、富有激励性的,如春风化雨一般细致入微,如动听的琴声一般扣人心弦。这样的语言,可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点燃学生的自信之火,使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并能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了学生在原有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3. 要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应建立在持久的、朋友式的家长评价

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除来自于学校、社会外,还来自于家庭,学生更需要来自家庭的关爱。因此,家长评价是指导学生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评价应是持久的,因为长期的观察可以使家长清楚地了解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进行评价,可对孩子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这种评价形式应是朋友式评价,因为孩子们更喜欢与家长进行朋友式的交流,提倡互相关心、平等互爱和坦诚沟通,不喜欢封建的“家长式的管理”。有了亲情做基础,再用友情去浇灌、去沟通,这样的家庭才是最融洽的,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有“亲和力”的,这样的评价也才是最有指导性的。

4. 设计工具评价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

评价工具可以是教师设计的,也可以是学生设计的。都是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我们倡导以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将自己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材料不间断地放入自己的档案袋。如:活动成果的展示材料、应用资料的展示材料、自我反思的展示材料等,以此来展现活动的全过程。一段时间,拿出来,看一看,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这对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激励,一个促进。从而使自己更加热爱学习,热爱探索,热爱实践,热爱创新,愿为自己的档案袋中装入更加璀璨的一页。这实现了档案袋评价的指导性。但我们更提倡学生独立动手设计评价工具。因为设计工具本身就是动手实践,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实践中创新的一种表现,评价中所使用的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践创新起到了促进、指导作用。

三、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何种方式的评价都是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持续健康的发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的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为目的的。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无论是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的确立,乃至整个活动的过程都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创新的意识及开放性的思维,而教师起到组织、引导,指导和评估的作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似乎学生在“动”而实际上从活动的设计,每个过程的进行都是老师在“导”,如何引导、指导、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创新情感,教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应是心中有数的。

学“方法”重“体验”。转变落后的评价理念,不再以单纯的考试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不再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成果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参与态度,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实践和反思的过程。

2.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满足学生积极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采用的是教育性学生评价模式,既以促进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以个体的健康发展与成长为评价标准的学生评价,强化了学生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在验收“成果”时要融入欣赏。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本展示、实物展示”,诸如:图文并茂的展板,多媒体演示,网页以及小创造、小制作等物品。而当我们验收实践活动的成果时远不止这些,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主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同时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孩子会产生出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我们要学会欣赏,善于欣赏,在评价孩子的实践活动成果时,要更新观念,要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孩子作品中所渗透的个性化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星光。

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时要注重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满足学生创新心理需要,如“实际操作”、“制作科技作品”、“开展小发明”、“科学调查”、“组织考察”、“撰写科学论文”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创新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我们又以某一具体的细小实验,“一个小作品”或“一个简短的小报告”中观察、发现、比较、评估、欣赏,在肯定中去欣赏,在评估中提出建议,创新意识往往随着实践的过程产生突破旧的习惯思维障碍,找出新的、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主动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促进了学生手脑并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在验收成果时融入欣赏,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第二,在评价中注意引导反思。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学生通过生生、师生间的互动、互评,创新和自我实现的心理得到了满足,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研究的自主性,使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在展示“实践成果”时,会对自己的所得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精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自评和互评,使学生对实践活动进一步总结和反思,我们在评价时积极鼓励,肯定成果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反思。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引导他们从实践活动的设计、主题的选择、活动过程、活动所得和评价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学生自由表达思想,表露感情,表述观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树立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教师在评价中也应及时反思,即要以一个欣赏者的心态关注每一个学生,又要以不同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既激励创新动机和情感,又要防止学生自我陶醉和盲目乐观。教师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的反思,使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又从未来社会需要发展出发,评价学生不求全责备,简单套用标准,而是尊重学生个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天赋和特长。

四、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如何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进步

1.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活动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凭借反馈反思,挖掘新的课程资源。评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它不再是外在于教学与学习的环节,它与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三者是同时发生和发展的。课程展开的过程实际上是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的过程。在每一次活动领域结束后,通过讨论会等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在实践中的得失,教师则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并依据反馈信息,恰当地规划未来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在不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中可能会产生新的主题与挖掘新的资源,而且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难以预设的问题,将会形成更多的探索的空间,这样无疑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领域与时空更加广阔,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与生成性,从而使综合实践活动更富有成效。

第二,全方位评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的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的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绕考试转、只以分数定成败的局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重大挑战。同样的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下上课,前一节的教师还在为学生不举手发言而发愁,而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却争先恐后地研究讨论,各抒己见。只所以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能够充分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评价也不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是强调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关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动手实践的能力,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教师提供一个专题让学生研究,专题涉及的知识广泛,学生围绕专题搜索信息、提出问题,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专题性的研究和团队式的成果汇报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他们会积极地寻找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是具有巨大潜能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释放出来。这时加上自评、互评、档案袋评价及教师的、家长的、社会上的评价,使学生有效的发现和发展潜能,自然使教学实效显著。

2.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目标,而在多元化的评价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参与学习的热情特别高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综合性评价拓宽学生的视野。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表达和交流,它能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而综合性的评价从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活动、是否努力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是否主动提出设想,从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重视对学生活动的评价。只要学生在活动的过程总,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而这些更激励学生将生活世界中的个人、社会、自然等要素彼此交融,汇织成一张网,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和内在整合,涉足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融合。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的发展。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必须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通过评价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改进和学生全面发展,并促进其他课程不断完善与发展。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确立正确的评价取向,注重主体性人格的张扬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体验成功、感受进步中得到激励,让每一位学生获得自信。要把评价作为学生感受成功、烦恼和挫折的主要参照物,要充分的认识到积极的评价会有效的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增强。

关键词: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光富,李森,金玉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11-01.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意义;原则;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学习方式的非学科性课程,它要求活动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超越了单一学科的限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与生活实际结合紧密的问题或者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问题进行研究,促成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单一学科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有效结合,避免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两张皮”的情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是一举多得,好处多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的意义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能帮助老师认识到课题的选择是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是否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让教师认识到,课程内容是否完善,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同时也有助于挖掘教师的潜能,使教师能尽快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活动过程是否科学合理;活动方式是否高效;活动内容是否切合选题要求。这样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真正能得到锻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的原则

1.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改变传统的仅仅用单一的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分等分类的做法,应该关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了一定的体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自然、社会和自身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就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评价的手段应该把学生自评和他人评价、个别评价和集体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

2.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方法要科学且简单易行,既让评价者便于操作,又要让被评价者能够接受,能够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往的评价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一言堂”难免使评价带有了主观色彩,使得评价缺少了公平。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参与评价的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可以是领导也可以是家长。这样的评价才客观全面,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可以指导自己以后的发展。

4.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同时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具有创新的精神,是否具有实践的能力;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研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学会了合作和分享等等。这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所在。

5.评价应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难免有失误和不知。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多激励学生,避免批评指责。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指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6.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自我评价也是能力之一。学生应该是活动课的主人,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具有第一发言权。因此,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不能缺少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学会积极的科学的自我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评价的方法

1.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已经成了很多教育工作者首选的评价工具。里面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史,是教师客观评价学生的总依据。成长记录袋可以记录学生在某一时期的成长情况;可以记录学生的作品或反思;可以记录学生的创新设计、研究报告、实践活动的收获和经验教训;可以记录自己曾获得的奖励资料;可以记录老师或同学对自己所做出的评价;也可以是家长了解子女,评价子女的最好的依据。可以说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了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了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成长记录袋应由学生自己管理。学生翻阅这些记录材料,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与评价,以简单的描述语言评价为主。每一个主题活动在最后都设立展示和评价环节,引导学生从我的收获、我的优势、我的不足、我的进步、我学到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样操作,学生不但学会了自我评价,而还能更好地发现、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自我实践能力。学生自评之后由同学互评。 建议由活动小组的组长为组员作活动表现的评价,而组长则由其组员评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督促完成工作,又可以树立起组长的威信,同时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师评价。

3.被访者及家长评价。在访问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是否积极,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以及学生的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和探究精神,都可让被访者或校外辅导员进行评价。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总结、交流和展示活动,并对自己子女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总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既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目标达成情况,又可以帮助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为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提供依据,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学生有激励的作用。但是对活动课的评价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合理地方法。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育现代化的使命》 楼世洲 主编.

[2]《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 张华 著.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篇4

一、广泛宣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标准”,让学生用“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利用“标准”进行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对照“标准”收集资料进行班级评价、学校评价。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标准”以及运用该“标准”对学生评价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三、每学期第十二周至第十五周收集各维度评价依据,第十六周至第十八周组织学生自评、互评、班评,第十九周校评审后公示结果。

四、班级评价小组组长(班主任)负责按时、如实填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单、报告书,将评价结果按时报告学校,学期结束将评价结果通知家长。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篇5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目的: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成长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及调控功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过程,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2、评价内容:低年级以学生活动空间为评价范围制定标准,围绕“上学去、入校来、课堂上、课间时、活动中、社区内、家庭里”七个活动场所进行评价;中、高年级学生评价主要从“品德行为、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审美表现”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在三个层次评价指标的指导下,以月目标的形式分阶段有所侧重地提出细化的,便于操作的目标,让学生翘足可及,一般以2——4条为宜。月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分阶段有所侧重,分阶段地覆盖全面。

4、非测试指标的终结性评价。非测试指标的学期末总评主要依据过程评价,所以指标不宜过细,按照几个大的方面评价即可,不再细化到具体指标。如:小学低年级只压缩为“在学校表现”和“在家庭表现”两大项;小学中高年级压缩为“品德行为、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三大项。

5、评价主体为学生自评、合作者评、家长评、教师评。教师应作为学生评价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班主任既是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等项评价过程的组织者,又是评价的参与者,根据学生自主评价结果及班主任所掌握的情况,定期给学生评价,并负责在学期、学年结束时统计整理学生过程评价的资料和数据,做出终结性评价结论。其他任课教师负责本学科对学生的评价。

6、评价方法

(1)非测试性指标,如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情感态度等评价指标,两周一次。组织学生按照学校指出的月目标,进行自评,小组同学互评。自主评价后,小组长当场向班主任汇报评价结果,班主任发表意见。(是否同意小组评价意见,如同意,就按小组评价的分数记在班主任评价栏目中)由组长及时记录小组评价结论和班主任意见,受评人自己填写自评结论,形成过程性评价积累,终结性评价每学期一次,将过程评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形成终结性评价结论。

(2)可测性指标,如学科成绩、健康状况、运动与艺术表现等,都是可以通过检测手段测试的项目,可按学科单元,教学或活动周期对每个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口试或笔试,知识或技能,竞赛性或展示性测评,形成过程评价记录积累,学期末按照期末平时成绩分配的比例,进行终结性评价。

7、评价权重的衡量

(1)非测试指标过程评价的权重与终结评价的构成比例,每两周进行的过程评价采取记分方法,过程评价项目中,每一项指标满分为10分,略有不足为8分,明显不足为6分,做得不好或很差为5—0分,(尽量以鼓励为主)。学期末进行汇总,汇总公式:自评(或小组评、班主任评),总分÷过程评价次数=学期自评(或小组评、班主任评)分数。总评按分配比例统计出总分之后,折合成等级(优、良、合格、待合格或)9—10分 “优”; 7—8分为“良”; 6分为“合格”; 6分以下“待合格”。

非测试指标的评价构成人员的权重分配: 小学高年级: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40%,教师评占50% 小学中年级: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30%,教师评占60% 小学低年级:学生自评占10%,小组互评占20%,教师评占70% “上学去”,“家庭里”两部分完全交给家长评。

(2)可测性指标的分配比例:平时占30%,期末占70%。

8、评语。班主任每学期在学生等级评价的基础上,给每名学生写出评语。评语应多采用激励性语言,注意以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客观描述学生进步,潜能及不足。

9、发展计划。在等级评定和老师评语的前提下,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制订出发展计划,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确定发展目标,不断进步。小学中、低学生写出自己发展的小目标,10、评价结果的处理。评价实行“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级制,作为相关评比的依据。评价结果要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方式通知家长。

11、各班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促进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和评价心理的转变。

综合实践自我评价 篇6

自我评价是专指行为人作为评价者对自身以及自己从事的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学生应该了解自己,来自学生自身的信息不仅丰富了全部评价信息的量,也提高了质,使评价的可靠性得到加强。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先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例如,教师在每周第二节综合实践课上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师生、生生共同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点评:这一节课我在哪些方面有较大提高?在哪些地方进步不大,原因何在?今后努力的方向是什么?然后交流答辩,相互取长补短。教师既要考虑教材内容,又要考虑学生年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互评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合作学习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它关心的不是研究成果,而更注重研究过程,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关注着学生学习的情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目的上,强调以能力为核心的良好学习素质的培养。在师生关系上,提倡的是一种平等民主、互助合作关系。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为同学们积累了对劳动技能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享受了科技劳动的快乐和智慧成果,把学生引入了科学技术的殿堂,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了健康向上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操,把以往单纯的以教师教学生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花,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综合实践评价制度 篇7

毋庸置疑《办法》和《规程》的印发和实施, 对指导下级央行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央行的各项政策取到深远的影响。笔者经过评价操作实践,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建议。

一、综合评价工作的实践和体会

开展综合评价工作, 要在各级央行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从实践的操作层面来看, 开展综合评价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 开展综合评价工作应遵循的基本程序

一是安排布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查工作。自查应包括辖区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人民银行以正式文件形式书面报告自查工作情况。

二是评价前要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包话:收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查报告、收录评价期内各项工作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中的重要资料和信息等等。

三是评价时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 对照《办法》的内容与标准逐项逐条进行量化评价打分。量化评价打分的过程, 是实事求是做好综合评价工作量化评分的基础。是整合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中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各项业务工作中, 甚至是各重要岗位上的重要资料和信息的过程。

四是开领导小组会议, 综合各种客观因素将量化评价结果转化为定性评价等级, 得出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综合评价等级结果。

五是评价结果的上报和通报。上报, 即向上级行上报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等级结果和评价的组织实施简况。通报, 即向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评价等级结果, 指出存在问题, 提出整改要求, 限期反馈整改情况。

(二) 实施综合评价工作要把握好的重要环节

一是把握好资源信息的整合环节。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 关键是各部门、各重要岗位在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中要建立健全台账, 通过台账反应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的基本情况。只有台账记录全面详实了, 评价等级结果才具客观性。

二是把握好量化评价结果转化为定性的评价等级的环节。对照《办法》的内容与标准评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得分, 是量化评价首先要完成的第一步, 具体做法是对照《办法》中的内容与标准, 按十四个部分的各项满分减去应扣分, 再按规定计算出各家的100分制得分。然后, 对照《办法》中的评价等级规定, 综合各种客观因素得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最终定性结果--评价等级。

(三) 做好综合评价工作要以各项基本业务为基础

综合评价工作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 是一项促进央行政策执行落到位的重要手段。在实践中, 首先, 要以抓好各项基本业务工作为前提、为基础来充实和夯实综合评价工作, 要打好打牢综合评价工作的基础。否则, 综合评价工作就难以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下去, 难以达到开展的目的和初衷。其次, 是要在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工作中牢固树立和贯彻法规、制度和政策意识和尽职免责的理念。再次, 综合评价工作与各项基本业务工作的关系是“总”与“分”的关系。这三条是我们做好综合评价工作, 处理好综合评价工作与各项基本业务工作关系的关键。

(四) 综合评价工作在实践中要防止钓鱼式执法

综合评价工作是一项新的履职实践。在工作中, 要防止和避免钓鱼式执法就应让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自查环节, 这是其一。其二, 《办法》的宣传和解释要到位。其三, 日常管理的记录要细化详实, 特别是在对外履职中要依照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实施管理, 做到执法程序合法、公开、透明和有据等。这些工作做好了, 对提升评价央行的公信力和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及为有利。

二、对完善综合评价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开展综合评价工作。一方面, 有利于推动央行政策的深入贯彻执行;对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执行央行政策的自觉性和准确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 也是评价行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提高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契机。换言之, 综合评价工作是把双刃剑, 在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央行政策情况的同时, 也是对自身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工作水平的考验。

(一) 综合评价工作应坚持贯彻的原则

《办法》在第五条, 用三款对“原则”进行规定, 但从“原则”的表述的内容来看, 有不妥不全的问题。经过实践和思考, 我认为综合评价工作应坚持贯彻的原则可从以下四方面体现。

一是要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公正、公平的原则要着重体现、落实在量化评分等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中。

二是要坚持有据、有理的原则。有据、有理的原则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工作中, 要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政策开展管理, 并建立健全台账记录。详细的台账记录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信息, 做好综合评价工作的关键和基础。

三是要坚持谨慎、客观的原则。谨慎、客观可以说是一项原则,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作为一种工作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把它贯穿在整个综合评价工作的全过程。谨慎、客观的理念对指导我们做好综合评价工作有着决定性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四是坚持公开、公信的原则。公开就是指《办法》的公布, 并且解释要明确。日常管理和对外履职的执法程序要合法、要公开。公信就是指综合评价的结果要有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 综合评价工作的《办法》有待完善

一是《办法》应做适当修改。例如:《办法》第四条 (三) 规定:“人民银行昆明市各县 (市) 、区支行对辖内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综合评价。”在执行中为了更好地发挥《办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结合实践和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实际, 我建议将此条款修改为:“人民银行昆明市各县 (市) 、区支行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修改把县辖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纳入评价范围, 有利于综合评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推广。有利于发挥综合评价的引导、促进作用。有利于在县辖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发挥综合评价的比较功能和优势。

二是《办法》的评价对象范围和业务范围可作适当扩增。首先, 为有利于综合评价工作的深入持久地推行。我们完全有依据、有理由在总结经验完善办法的基础上, 将综合评价工作逐渐引向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县域金融机构的实际, 我认为应将县级保险公司纳入评价范围。甚至还可向县域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推广。这样补充, 有利于做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维权保护工作。有利于防范交叉性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由此及彼而产生的风险涟漪效应。或者说, 有利于及早发现和避免形成“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的风险波及效应。有利于维护县域金融的整体稳定。其次, 从货币信贷和金融统计等工作的角度出发, 我认为可将综合评价工作适当地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渗透。这样, 一方面可提高综合评价工作的全面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促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进一步明晰化。从而有利于厘清银行业金融机构绕开贷款新增规模指标的管理而进行的表外融资之嫌疑等。有利于落实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要求。有利于客观地认识、掌控和预防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整体风险。

三是建立重要工作执行落实完成情况报备制, 并纳入评价《办法》。根据央行一些工作的重要性, 可建立重要工作执行落实完成情况报备制度, 并纳入相关工作的评价内容与标准, 促使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向各级央行报备执行情况, 有利于央行重要工作的落实推进。例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央行年度信贷指导意见情况的报备制度等等。

综合实践评价制度 篇8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教学评价  评价项目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不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产物。课堂教学对践行课程育人理念、实现课程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是倡导推广“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教学理念,构建完善“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绿色健康”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合格+特长”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定位旨在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认识[1]。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体验并初步学会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定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强调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与诊断,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发现和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2]。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学效率、教学基本功等,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参与探究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体验和感悟思考等。评价要重视师生的自我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达标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相结合,重视实践与反思,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渠道反馈评价信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坚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功能和目标定位作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制定和实施评价工作的重要导向,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和学生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育人水平。

2.激励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并发挥对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作用。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引导教师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自觉、自主地完成教学活动任务。

3.差异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风格特色和兴趣特长,引导教师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水平上取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注重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差异化评价。

4.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整体性,重视对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兴趣等进行全面评价。

5.多元化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多维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形式的多元性。广泛引入学科专家、教育同行、家长、学生等参与开展过程性评价、达标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6.发展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强调对评价结果的发展性解释和运用,引导教师和学生开展纵向比较,以“入口”量“出口”,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三、评价项目

1.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是教学行为的灵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应该突出“素质教育”、“以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发展”、“因材施教”等新课程理念和教育思想[3]。

2.教学态度

教学态度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堂教学应该体现“热爱教学工作”、“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准备、组织管理和评价反思”等教学态度。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应该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组成。教学目标要以国家教育方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为依据,结合教学对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而科学设定,努力体现使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定位和课堂教学目标,突出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时代性等特征,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在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研究。将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结合起来,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化原则,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集体展示、启发引导、实践体验等方法,突出实践教学、体验教学、启发教学、探究教学;要体现适切性原则,精选并灵活运用与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满足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要体现时代性原则,创新传统教学手段,科学运用现代教学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6.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要集中突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层次脉络清晰,具有一定独创性[4];二是教学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教学环节和步骤衔接得当、紧致有序,教师教的时间与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恰当科学。

7.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内化生成了多少东西,受到了哪些教育;二是看学生获得了多少激励和满足。前者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识的增长、学习方法的获得、技能的训练、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等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培养上等。

8.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是教学质量的支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充分体现广博的综合知识技能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素养。仪表端庄、大方得体,语言准确清晰、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启发性强,板书布局科学、工整美观、条理性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学仪器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志等.普通中小学研究性学习课程指南(实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2] 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徐燕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教育哲学定位与操作实施建议[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4] 万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多样化课型结构及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

上一篇:火焰近义词及经典造句下一篇:反腐倡廉建设警示教育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