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刚进职场的我们,还是成长路上的奋斗人,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积累经验,吸取他人与自身的教学,优化自身的工作方式。在长时间的工作下,我们自身的工作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为自己写一份工作总结吧,用于记录与反思自己的工作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1

初中化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启蒙和基础教育,在初中学习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信息给予题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做好信息给予题的教学,是化学教师普遍重视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对化学信息给予题的理解

教材中化学给予题是一种新形式,也有称为化学信息题,或者化学新情境题。主要形式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已经掌握的技能,对给予的关于化学问题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理解,最终找出解决方法。化学中的信息题,是初中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是生活中的问题,但是学生不容易碰到,所以,这类题对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接受新知识的思维方面等,都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提取,对已有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给予题的特点

初中化学信息给予题主要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内容上的特点,这类题由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装置加之物理性质等几方面内容构成。第二是信息题涉及的知识面不宽,一般只是一个知识点的延伸和拓展,而且信息的提供直接和明显。在结构上,信息给予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题干,一个是问题。

三、信息给予题的解答

教材上的选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重要途径,不要忽略教材安排的课后阅读内容,这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的有力支持,而且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搜集现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信息适时补充,可以是世界大事,可以是科技新发展,可以是自然现象。

比如,从含有Cu2S的铜矿石中炼铜的方法有先将矿石通空气高温焙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另外一种是将焙烧过的矿石均匀混合比它质量少一半的未经焙烧过的矿石后真空高温焙烧,实施后得到金属铜和一种刺激性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

从题目表面看,该题的信息不明显,但是却包含两条信息:第一种方法中产生了氧化铜和二氧化硫;第二种是刺激性气体。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能量守恒定律,可以顺利完成该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四、教会学生建立化学模型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十分精练的,高度概括的内容具有简约化的特征,因此,在学生看来是非常抽象化的。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的方法和方式,很容易泯灭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图片、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知识模型,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清晰地演示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更加有力的教学情境,同时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利用直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构模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建立化学知识的图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对于化学知识最原始的研究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帮助学生建构化学分析的模型。比如,我把拉瓦赐当年研究空气组成的过程做成课件,让学生感知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领略知识的形成,了解化学分析方法。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化学学习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不可思议的过程。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延伸他们的知识储备,为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打好基础。

(作者单位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梅雨中学)

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2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先进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对于像化学这样一门通过宏观现象来探索微观奥秘的自然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可将微观世界中看不见、摸不到的化学微粒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有利于突破微观抽象性的障碍。此外化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它需要学生切身实践,动手操作来探究化学本质,考虑到人身安全与经济浪费的问题,有些实验不能操作,那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实验资源,为实验探究与再现提供了可能。然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与误区,导致信息技术仍然是低层次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出促进教学变革、提高教学绩效的巨大优势。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试图为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化学教学变革提供依据。

现状与问题

1.先进教学理念认识偏颇

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先进教学理念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在实践教学中试图运用,然而对教学理念认识存在着一些偏颇。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中应用了信息技术,那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他们在一节课中想方设法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不注重对整合点以及化学学科知识的本体分析。

2.信息技术支撑无力化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已显得尤为重要。而在探究式教学中,由于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因而学生需要有力、有针对性的资源支持他们探究。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能够提供创设情境的资源,对于支持学生探究的资源显得无力而无效,学生常常无目标、无工具去探究,因此收效甚微。

解决方法

面对以上的误区与问题,我们应不断加深对先进教学理念的认识,并试图从学科本体出发,设计最佳教学思路,分析出整合点,并设计与开发出有力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

我们应对融合予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并不是由信息技术是否运用进行评判,更不以信息技术应用得多或少进行评价。真正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为一体,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时自然而然地用,不用想就自发地用,并且利用信息技术真正地帮助突破重难点的学习,解决教学瓶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中,信息技术应时时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时时为学生习得能力服务,时时为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服务,时时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服务,这样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实质。

从学科本体出发,设计最佳教学思路,并分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点,找到整合点,信息技术才能与课程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出促进教学创新的巨大优势。

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化学虚拟实验室,不仅可以避免学生由于一些错误操作所造成的安全隐患,而且也可对危险、具有毒性的实验进行仿真模拟操作。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可通过虚拟实验室在课下进行实验再操作。这样学生不仅有工具、有目标去探究,而且打破了时空限制,可在课上、课下拥有同样的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巩固与能力习得。

上一篇: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CAN总线电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