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精选9篇)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1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并且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才能够有所保障.因此,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要透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来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一、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很有必要.只有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化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能够在生活实际中得到体现,还可以用于解释一些让学生困惑的生活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课程的这一特征,要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学生在参与的同时,也能够展开对于学过的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例如,在讲“水的人工净化”后,我让学生自制简易净水器,我给了他们大约一周的时间.一周以后,每个学生都带来一个形式多样、取材各异的净水器.从学生的“作品”中,让我感叹他们的各种奇妙、独特的构思,学生还能相互讨论自制净水器的优缺点和制作心得.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都很有兴趣,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化学课程的学习乐趣.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在合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凸显对于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会起到推动作用.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知识的讲授甚至灌输逐渐过渡到学生自主的知识获取上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探究学习便是很好的途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完成.无论是采取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应当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在讲“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瓶碳酸饮料,随后提出疑问:你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呢?这个问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接着教师提问:由这瓶饮料,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后得出:既然饮料中可逸出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然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学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对比实验:取两瓶内盛同等量水的塑料瓶,一个瓶中充入二氧化碳,一个瓶中是空气,充分振荡,观察两瓶中的现象,从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质.透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探究学习得到发挥,学生也在自主学习中深化了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三、深化实验能力培养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2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教学,能力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它的建立和发展与化学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实验对化学科学来说不可缺少, 对化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化学实验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实验教学, 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加强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

一、强化演示实验教学, 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1.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 , 有的是对化学概念、原理的阐述, 有的是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分析、验证, 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 我全部安排课堂45分钟内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

2.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做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 增强实验效果。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 白磷属于剧毒品, 取用时不太方便, 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 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 白磷就自燃了。因此, 我引导学生做了这样的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 (将火柴折断后得到) 连同红磷一起置于试管内, 用橡皮塞塞紧, 并用试管夹夹住, 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 然后加热试管, 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 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 同时还清晰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 且白烟不断下沉, 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改进后的装置简单明了, 现象生动直观,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 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1.开发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讲实验基本操作“玻璃仪器洗涤”时, 布置学生回家清洗玻璃杯, 并将洗净的玻璃杯带到学校, 看谁符合洗净的标准, 大大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实验———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另外, 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 把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 半学期检查一次。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增加实验探索的机会, 设计后继实验。实验目的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 如在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一些后继实验, 提供给学生探究的机会。如人教版《化学》铁钉生锈实验, 在学生持续观察了一周后探究成功的基础上, 强化学生继续探究意识, 即有意地引导学生:“同学们还知道铁器在哪些情况下易生锈吗? ”学生的探究热情猛增, 我因势利导, 让学生设计实验, 拟出实验报告, 最后学生提出了在糖水、醋、酱油、盐水等情况下生锈的事例, 进而概括出钢铁生锈的普通原因和条件。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 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 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 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 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还结合教学实际, 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如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时, 课后布置学生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还开辟了“厨房中的化学”实验课题, 让学生利用家庭厨房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 如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 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鉴别精盐和碱面 (Na HCO3) 等。通过这些活动 , 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增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三、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给学生进行示范, 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 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例如, 学生在做“实验八:酸的性质”分组实验时, 对盐酸与带锈铁钉的反应, 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看到铁钉表面的锈斑被盐酸所溶解, 铁钉表面变得光亮, 而且由于使用的盐酸过量, 过量的盐酸和铁会继续发生反应, 还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冒出的现象。因此, 在填写实验报告时, 我要求学生将实验观察到的所有现象如实填出并对产生的现象做出相应的解释, 以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 我都要留出3~5分钟, 让学生清洗实验仪器、整理药品, 保持桌面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 设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 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 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 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 有的学生思维深刻, 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 更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 相互配合, 明确分工, 各负其责, 并积极转变角色, 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 共同解决实验中面临的问题。由于老师提供给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有试管、广口瓶, 有的有锥形瓶、平底烧瓶, 有的有单孔橡皮塞, 有的有双孔橡皮塞, 等等, 故各组同学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 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 由全班同学评价。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热情。

总之, 我们要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天宝.鼓励创新: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J].课程.教材.教法, 2009 (02) .

[2]张步云.创设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平台[J].甘肃教育, 2009 (10) .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系统设计;实践研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17–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通过实验学习化学”这是宋心琦先生在2012年《化学教学》主办的上海化学实验教学高级研修班中提出的,讲话体现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核心地位[1],也体现了实验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如何通过实验学化学呢?下面通过我校省级实验课题的开展来谈一谈蚌埠二中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 新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系统设计的背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最基本的特征;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技能与方法的重要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2]。然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则是化学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实验素养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所下降。我们认为,教材实验体系本身的某些缺憾或不足是造成实验教学薄弱的重要原因。

1.1 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阻碍新课程实验教学的推进

课程标准将实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增加了《实验化学》模块。但是,据了解,各省只是建议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中学并没有将《实验化学》列入选修模块。

1.2 学校及教师对实验的重要性在认识和行动上不一致

一方面教师认识到化学实验在新课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多采用“演示实验”、“画实验”甚至要学生来“背实验”。主要原因如下:

(1)课程标准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界定,但是缺少强制性,导致一些必要的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被取消了,甚至对于不同年级应包含的具体实验要求也没有反映,造成教师在安排实验时无所适从,更让不愿意走进实验室的教师找到理由。例如:原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第2章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中“观察金属钠及金属钠与水反应的现象”[3]实验,这个实验是教师演示还是学生分组,教材中没有明示,而是以“观察与思考”栏目设置的,是不是要求教师演示实验呢?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进行分组实验,但是,由于教材没有明示,可能会有部分教师为了省事,只是演示实验而已了。再如: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氨的性质”[4]实验,同样没有说明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而在原人教版教材中“氨的性质”是明确要求为学生实验的。

(2)现行的教材中过于强调学生探究实验,教材实验方案的设计过于突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普遍认为有的实验方案太开放,实验准备太麻烦,也没有强制要求,从而导致了实验可做可不做。例如鲁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5]实验,无目的、无步骤、无试剂,完全让学生自由发挥,任意创新,很显然,这种设置必然导致教师按照自己的意愿教实验或不做实验,甚至背实验。

1.3 实验教学资源的不完善影响实验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于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员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和人员素质有限,导致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例如,就化学的学科特点对实验人员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而在中学化学教师的队伍结构中,实验员的专业功底往往是被忽视的。

1.4 学生实验缺乏规范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标准

新课程化学实验综合评价的实际落实存在弊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强调: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化学课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既要评价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但是在现行的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对实验技能和实验素养的科学评价。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现行的鲁科版教材中实验教学的设计安排与新课程理念不完全相匹配,尤其高一高二淡化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太利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推进。研究、实施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的系统设计与学生实验的规范性合理性考核、评价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 新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系统设计思路

2.1 原人教版必修教材(2003年第一版)和现行鲁科版(2007年第三版)(以下内容中简称为原人教版和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的实验比较

通过对原人教版必修教材和现行鲁科版必修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比较,找到两种版本的异同点,结合新课标进行有效融合,再系统设计。表1是我们对原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统计的结果[6]。

通过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分析,不难发现,原人教版教材实验是以随堂实验、学生实验、选做实验三种形式来设置的。其优点是:(1)实验的主体和分工很明确;(2)基础实验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实验素养。不足之处是:(1)大部分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探究性实验设置比较少,仅仅是在选做实验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实验,而在实际教学中,选做实验几乎不开展;(2)实验设置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果将原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随堂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其他为学生实验;将现行的鲁科版必修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将“活动与探究”部分划分为学生实验,则统计如表3:

通过以上数据可知,原人教版教材中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实验很少,而现行鲁科版教材中演示实验数量则大幅下降,而学生实验数量则大幅上升,恰为原人教版教材中的3倍。由此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探究能力,新教材的实验编排对学生实验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以鲁科版教材必修一模块中“不同价态硫元素的转化”[7]实验为例予以说明。

案例:不同价态的硫元素之间的转化

你已经初步认识了硫黄和一些含硫化合物,例如二氧化硫和硫酸等。在硫黄、二氧化硫和硫酸这三种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0、+4、+6。请你设计实验,探究这三种价态硫元素间的相互转化,并实施部分实验。

一、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

二、归纳整理

1.根据实验,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通过实验,总结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3.在实验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你还能实现其他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吗?

本实验为探究实验,只提供了方案和记录、归纳整理等环节,把整个探究活动全部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不可否认,这样的编排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但是学生很难操作,尤其是对于刚进入高一才一周的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较弱,甚至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不具备,怎么可能自主创新或实验探究呢?那是不是要回到过去呢?当然不是,整合和系统设计才是更好的选择!

2.2 结合新老教材实验内容,将中学化学实验进行分类设计

根据实验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三种层次,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适合不同层次的学校、班级,做到因校施教,因班施教,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2.3 根据实验特征细分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在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三个层次的分类基础上,再细分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趣味实验以及数字化实验等,然后再按照课标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新课标要求的一系列实验。

2.4 制定实验评价标准,完善实验评价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制定有不同侧重点的实验评价标准,以完善实验评价体系。不同层次的学校,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校水平的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教学和实验评价。

3 新课程中学化学实验系统设计和实践探究

3.1 研读教材,根据实验特征对教材中实验进行分类

通过研读教材、组内讨论等方式,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划分层次,即明确哪些是基础性实验,哪些是拓展性实验,哪些是探究性实验。以选修四第三章第4节“酸碱中和滴定”内容为例,对于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判定实验,可以设计为:

基础性实验: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为利用酸碱滴定管来进行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滴定实验;

拓展性实验: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为利用酸碱滴定管来进行强酸和弱碱之间的中和滴定实验;

探究性实验:利用离子浓度、温度及导电能力的变化来确定终点,即设计利用pH、温度和电导率传感器来确定滴定终点等。

对于基础性设计主要针对一些普通中学,而拓展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则适用于重点中学或学有余力且对化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3.2 根据实验特征细分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在第一阶段三个层次的分类基础上,再针对具体实验特征将每个案例细分为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趣味实验以及数字化实验等,然后再按照课标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并撰写实验报告,形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新课标要求的一系列实验。

例如对于现行的鲁科版教材必修一第1章第2节关于“氯气的性质”的实验我们可以设计为:氯气的物理性质设计为学生实验;氯气的化学性质设计为演示实验;氯水的漂白性实验设计为拓展性实验;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探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而探究次氯酸在光照条件下分解产物又可以利用氧气传感器来测定,即可以设计为数字化实验。

又如对于选修四第三章第4节“酸碱中和滴定”内容,我们进行如下的细分:利用酸碱滴定管来进行强酸和强碱之间的中和滴定实验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温度和电导率传感器来确定滴定终点设计为数字化实验。下面是我们撰写的利用电导率传感器确定酸碱中和滴定终点的实验报告。

案例:用电导率传感器确定酸碱中和滴定的终点

一、实验原理

电导滴定法是通过测定溶液的电导率,求出反应终点的方法。当电极的大小和电极间距离一定时,电解质的电导率决定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种类。如果溶液中离子浓度和种类发生变化,则溶液的电导率也随之发生变化。

当溶液中发生酸碱中和反应时,由于生成了弱电解质水和溶液中离子种类发生了变化,溶液中电导率将会发生变化,利用滴定过程中电导率变化曲线上的转折点可以确定反应的终点。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计算机、威尼尔全功能数据采集器、威尼尔电导率传感器(型号CON-BTA)、烧杯、威尼尔滴数传感器(型号VDC-BTA)、1.0 mol/L氢氧化钠溶液和未知浓度的盐酸

三、实验步骤

1.用25mL移液管量取25mL未知浓度HC1溶液注入150mL的烧杯中,并放入磁力搅拌子,用烧杯取1.0 mol/L NaOH溶液约50mL溶液于滴数传感器的滴定管中,固定于铁架台上。

2.连接电源,打开电脑软件,用蒸馏水将电导率传感器清洗干净后插入烧杯中。

3.开启磁力搅拌器,缓慢搅拌。滴加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点击采集按钮,采集随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过程中的电导率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

当NaOH溶液滴入盐酸时,电导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如何确定酸碱中和滴定终点?

五、反思与启示

除了利用电导率传感器确定酸碱中和滴定终点之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确定滴定终点?

3.3 以教材为载体,深化开展拓展性实验

改进以中学实验为基础的拓展性实验,通过实验中神奇的实验现象,来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将来投身于化学学科学习的热情。例如,以过氧化钠的性质为背景设计的“滴水生火实验”、“吹气生火实验”;以氧化还原反应为背景的“魔棒点灯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燃烧的引发可以有很多方法,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水不是灭火的唯一物质,不了解引起火灾的物质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灾情。下面是对鲁科版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盐类的水解”[8]中对盐类的水解实验进行的拓展设计。

案例:碳酸盐与硫酸铝反应泡沫灭火器

一、实验目的

1.探究碳酸盐与硫酸铝的双水解反应原理

2.模拟灭火器灭火原理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及药品

具支试管、小试管、单孔塞

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1 moL/L的硫酸铝溶液、洗洁精

四、实验操作

1.先在具支试管中装好饱和的碳酸氢钠和洗洁精的混合液,约占试管容积的二分之一;

2.把盛有1 moL/L的硫酸铝溶液的小试管系住,小心地放进具支试管里(为防止小试管管口倒转时堵塞,可加入一支比小试管略长的玻璃管),用胶塞塞紧(如图1)。此装置犹如备用的泡沫灭火器;

3.把具支试管倒转,使两种溶液混和,即可产生大量的泡沫,并从具支试管中的支管喷出,射程可达1~2米(如图2)。

五、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1.试剂用量少,适应微型化要求,甚至能改为学生实验;

2.本实验装置的外形和结构更似实用泡沫灭火器;

3.现象明显,尤其不会因二氧化碳的气压不足而影响实验结果,成功率几达100%。

3.4 以数字化实验为抓手,推动探究性实验的深入开展

数字化实验技术最早由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引入我国开展研究的,其核心是传感器技术的应用[9]。通过传感器技术在中学化学传统实验中的应用,有效地把中学传统的实验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起来,这样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我们科学实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得以拓展,这对中学化学的实验教学研究很有益处[10]。我校进行数字化实验实践的两种思路:一是就某一个实验,利用不同的传感器技术进行实践和探究,例如关于酸碱中和滴定的终点判定,我们可以用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等方法,然后进行讨论、评价。二是利用一种传感器对不同的中学化学实验案例进行实践和探究,例如我们先对中学化学中能够利用到温度传感器进行的实验进行筛选,选出可行的实验做成案例,然后汇集成册。其中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实验案例“手持技术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研究”和“碳酸钠水解的pH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分别发表在2013年《化学教学》第6期和第12期,另外有4个案例获得第三届“威尼尔杯”数字化实验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6个案例获得二等奖。

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4.1 缺乏创新性实验

我们的主要工作侧重于对基础性实验,即对选修和必修模块基础性实验的整合,对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及数字化实验做出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但是,对于创新性实验的设计,有些实验从操作程序上来说较为复杂,还没有找到更简单易行,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法。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在探索中学习,加强对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4.2 趣味性实验开展还没有常态化

趣味性实验将教学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激发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提高学习质量。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正处于学习厌倦期的青少年来说,学习兴趣对他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乃至形成都具有巨大的影响。目前,我们只对于《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趣味性实验有所涉及,实验设计内容大多较为“古板”,趣味性不足。因此,应在实现实验目的的基础上增强实验的可观赏性、有趣性。

参考文献:

[1]宋心琦.再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化学教学》“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J].化学教学,2013,(3):3~7.

[2]肖常磊,钱扬义.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

[3][4][5][7]王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9~10,76~71,64~65,88.

[6]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王明召,高盘良,王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7:87.

[9]白涛等编著.化学:为什么是这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4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学化学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对中学化学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们一线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有效探讨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的化学教育教学方法,并把实践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作为对传统化学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化学教学 实验 能力

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与呈现,强调化学教学不仅应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该积极探索和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而且应该加大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转变教育教学方式,真正把传授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又好又快地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要积极实践,有效探索化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一、重视开展化学史教育,帮助学生领会化学学习重要性

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时候,往往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体现一定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加,特别是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一些基本概念的不断出现,又使一部分学生客观上感觉到化学并非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学来容易,化学教学内容的某些抽象之处,让他们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枯燥乏味的感觉,有些学生甚至把化学看成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最初的学习劲头也明显下降。如何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培养和保持学生起初的化学学习兴趣呢?我们认为重视化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结合化学教材,我们可以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历程,从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到国外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说,居里夫人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等对推进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是国际通用学科,是我们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从而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化学正在帮助我们人类更好地解决与平时生活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化学与社会,与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特别是在学习一定的化学知识后,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并用化学知识来诠释化学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实现化学史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联系。例如,当学校或者家庭附近工厂的烟囱里,每天不停地向空中排放滚滚浓烟时,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碱的知识,引导学生知晓用碱溶液吸收之后,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加强环保,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好化学的动机。

二、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挖掘学生化学学习的潜力

挖掘学生化学学习潜力是实践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因此,化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教师化学教学过程的优化,因为一个优化的教学过程将是学生化学思维的助推器。就化学教学而言,我们知道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实验情有独钟,教师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必定会迎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应该说,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我们就要探寻使用这样方法的最佳选择,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实验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运用。例如,在教学酸的通性时提出问题: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是溶液中哪种粒子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呢?学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利用提供的实验药品、仪器进行验证。在深入思考及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除了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诚然,实验设计是一种要求较高的实验活动,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此几个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对过程的指导,也要重视对结果的评价,特别是对学生设计方案不管成功与否,我们教师都要作出评价,对成功者给予表扬鼓励,肯定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对未设计成功者,也要肯定他们设计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确保化学教学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新一轮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在化学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要避免单纯传授化学知识而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审视传统化学教学,我们教师一般都比较重视学科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科学素养的培养。我们认为化学教学中,只有化学学科知识而没有形成科学素养,那么知识只能成为僵硬的、而不能应用的死知识,能力的形成根本就无从谈起。中学化学学科思想不仅是学习化学的需要,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的平台,将化学思想方法与学生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思想方法的广泛运用,使学生的思想更规范、更科学。诚然,科学素养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初中化学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对实验的探究现象、取得数据、发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例如,在实验试制CO2的教学中可举出多种能获得CO2 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实验室制CO2 的最佳原料为大理石和稀盐酸,从而使过程成为学生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化学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中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思想,不仅可以很好地把学科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素养。毋庸质疑,化学科学是化学知识和化学思想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学生只有将科学的方法扎根于自己的头脑中,并形成稳定的科学素养,才能为将来进一步学好化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教学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化学教学实践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耀亭.中学化学教材教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5

一、问题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实验是激起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要使学生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如(1)实验器材不足;(2)“讲实验”“背实验”多,而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技能低;(3)演示实验一般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少;(4)化学课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5)教师过分重视实验技能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化学教学须让实验和事实成为学生探究的目标,从而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但是,在学生做实验时,如果过分强调实验技能训练,如怎么取用化学药品、气密性检查等。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被冲淡,学生往往不理解技能要领,只能机械的模仿。这样,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乃至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必将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对实验就觉得可有可无,再也没有初次实验的热情了。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何况大多数学生将来也不一定会以化学为职业,即使准备从事化学工作,他们也还要经过多年的专职培训。所以新教材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减少了大部分实验技能要求,强调实验在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而不应过分追求实验技能的训练。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或观点。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往往过了一些时间就会忘记,最后头脑里稀里糊涂,那有什么能力培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与以往不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教师必须加强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尤其对实验探索过程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学更应特别注意实验的本性,发挥实验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方面的作用,要提倡通过实验观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展开探究活动和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检验知识、发展知识。

二、理论依据

本课题是以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的改革为理论依据。

1、化学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它强调以社会、学科、学生自身发展所广泛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化学科学思想和方法,并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2、化学学科的研究性课程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课程,它不仅有着与学科课程相同的教学目标,也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活动目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探索为基本方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养成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活动课程。

3、从化学实验教学形式看,新课程将很多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同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现象、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和正确的操作,仔细观察并实事求是地记录,谁实验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质。②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还要求把观察实验的过程和抽象思维的过程结合起来,要求有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通过宏观现象,得出微观本质。“探索法”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探索规律、发现真理。

三、课题价值

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趋向。实践证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研究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意义重大,其价值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材改革中强调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现象,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广泛地应用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开放教学、实践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并且积极探索转变学习方式的新途径。

2、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单一,一般是教师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对操作要领逐一讲解,学生实验时机械地模仿,实验过程不求甚解,实验报告千篇一律。开发实验的探究功能,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活动范围和自由活动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实验情感的体验,丰富实验教学的形式,更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妥善地规划实验教学的内容,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而且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端正实验态度。

4、中考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以及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查,实验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实验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过程。根据新教材和新标要求,化学课程改革应先改革实验教学,理论指导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所有自然科学中化学涉及实验面之广博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以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的特点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1、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先有结论,后用实验验证结论的正确性。学生在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再去做实验,往往提不起兴趣,应付了事。本课题研究的是在学生略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后先做实验,调动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讨论,了解事物的本质与变化的根源。把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由实践来检验课本知识,不盲从于权威。

2、将化学课堂搬进实验室

化学课本中大部分章节中都有实验,纯粹的黑板讲解和演示实验都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验——讨论——总结的形式,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观察、探究,体现了化学知识、原理源于实验的学科特征,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加工处理和输出信息的能力。本课题研究的是化学实验不再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成“边讲边实验”,将实验室作为教学课堂。

3、教学中渗透开放性实验课题

实验教学中还可有教师选定实验课题或利用课后的实验习题,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仪器,制定实验方案。自己设计、操作,让他们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全面地理解、运用实验原理,逐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4、将化学实验引进日常生活中

化学学科孕育着无限创新机会,它和社会生活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紧密联系,同时它又是最接近生活和社会的。家庭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更容易接受。不仅拓宽了实验的空间,又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无处没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5、改进实验装置使之更合理化

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装置不够完善,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有些实验设计不够合理。本课题研究如何将这些实验改进,同时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

6、复习过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实验的错误分析和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评析,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查阅、整理资料,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2、实验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观察。

3、教学实验法: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检验、应用和发展教学理论,使教学实践科学化。

七、成果形式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6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该活动有别于以往的学生实验。一是学生并没有在课堂上见过教师的示范操作,又不知道实验结果,这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热情。二是实验报告不用现成的,让学生自己设计,这使学生脱离被动,更加主动地、认真地思考实验的步骤以及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发挥动手能力,不用机械地看一步报告操作一步,可提高探究实验的质量。此探究活动中既有个体学习,也有小组学习,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同时发展了学生间的交往与审美能力。这节课我又把上述学习目标在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一开始学生就很兴奋,交头接耳,相互交换看法,并及时与我交流,我成了这个活动的积极服务者。很快,同学们就按照学习目标继续往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的差异,他们中有的学生已经把实验报告拟好,跃跃欲试,准备动手实验,有的同学书上的探究内容还没阅读完,但95%的学生在学习上绝不示弱,积极与他人交流,以求自己也能很好地获得最后的成果。课堂看起来活泼而有秩序。因此,我只指导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20 min后,在大屏幕上展示较好的设计示例,及时给予表扬,同学们再给以补充和完善。设计不足的同学及时改进,而后开始动手做自己设计好的实验,都显得信心十足,只是有的学生看起来“笨手笨脚”,但是非常认真。15 min后大部分学生都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两人一组)并填好报告,得出结论。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会发挥出很大的潜力,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适当提示学法,但不可过度

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会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但不论采取何种模式都包含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以便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基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能自主、自如地学习。如在上面谈到的探究实验结束时,并不急于小结,而是由学生总结得出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验证→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这样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越学越能找到感觉。再如,在学习氧气具有助燃性这一化学性质时,要提示学生注意:该类反应的条件是“点燃”,这就足够了。如果你再告诉学生。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一定要在铁丝前系一根火柴(学生会再现教师在课堂上做铝箔实验的情景),他们就看不到铁丝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而将铁丝在氧气中与在空气中被点燃时的现象混为一谈,也就不知道类似的探究以后该怎样进行。因此教师不要过度指导,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学习空间,让学生做决定。真正地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教师要勇于探索,为学生树立榜样

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学生的思想上留下印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索,多思、多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体现出这样的行为素质,这样你的思想你的要求才能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的[实验2-5](2),给过氧化氢溶液微热可看到有较多的气泡冒出,按教材上的操作看不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就没法让学生得出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时能放出氧气的结论。此时,教师对出现此现象的各种推理都显得苍白无力,亦有武断的嫌疑。于是我故意提出问题:该试管中放出的气体是不是氧气?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把气体收集在集气瓶里,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我说为什么?答:如果是氧气的话,气体会多一些,容易看清现象。大家说得不错,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收集该气体较好呢?这一下教室里又炸开了锅,争吵不休。我叫两个代表讲明观点,甲方说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操作简单、省时;乙方说因加热时可能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用排水法可以使水蒸气冷却变成水,收集到的气体校纯净。双方的辩论使我感触颇深,只要教师给学生机会,善于引导,学生的智慧随处闪光,有时他们的见解会令我们吃惊,禁不住为其喝彩。最后,我亮明自己的观点,支持乙方,因为他们的观点更科学,更严谨。在学生的配合下我们用大试管代替集气瓶,用排水法收集了气体,经检验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剧烈复燃(学生操作),教室里发出“哇”的惊叹声,此时披开被加热的试管口的单孔塞,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亦复燃。此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该实验通过如此探究及改进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①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过氧化氢溶液在加热的条件下能放出氧气;②可直观地观察到气泡在水槽中冒出的速度很慢,对介绍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的催化作用有很好的帮助;③让学生体会到对待实验要科学、严谨、勇于探索,得出结论一定要有科学的推理和充分的证据。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一、教师课堂教学的转变

(一)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教材迫使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和方法。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为主, 变为以学生为主;以传播知识, 变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本每一节都出现了很多像电脑一样的窗口, 如[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学与问]、[科学探究], 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 还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和课时,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备课中, 不但要吃透教材, 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 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能够与教师产生共鸣。由于教材编写要求, 每节课讲课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看书时间, 这样, 学生听课前做到心中有数, 非常好。以前, 由于旧教材都主要侧重于从老师讲解的角度编写的, 学生似乎只带了个耳朵去听课, 而新教材却不是这样。新教材偏重于教师引导, 学生参与总结的新型教学形式, 学生学起来很有兴趣, 很轻松。新教材特别强调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一堂课教师应导入并介绍知识, 学生自己应该怎样学, 掌握什么, 怎样应用, 老师要强调方法。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1章第二节中“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这节课, 学生看书十分钟, 我便开始引导让学生通过“联想质疑” (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引出本节课学习和探讨内容, 通过“方法导引”让学生自己从理论上总结出判断金属或非金属活泼性方法 (学生答) , 然后进行“活动探究”很自然就得出了结论。整个过程老师是一个引导者,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堂上学生兴趣特别浓厚, 老师和学生融合在一起,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增强了自信心。这堂课比较成功, 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较好地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思想。所以, 新教材对老师驾驭教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 科学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接受学习来获得, 但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难以靠讲授灌输来形成。它们只能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体验、内化而形成。因此, 我们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教学过程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选择涉及变化过程的练习;注重实验教学中的过程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教学, 是现代教学论的基本主张。有时, 过程比结论更具有意义, 它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 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 教会人怎样学习。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 简单地讲授氧化剂、还原剂等几个基本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 学生就显得难以接受、理解。而如果我们注重过程的推导, 从最基本的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入手, 分析清楚其中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 自然过渡到一般的规律, 便使较为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切顺理成章。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还能深切体会到从简单到复杂, 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二、加强备课组内教师间的合作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 对新老教师都是一次全面的挑战, 都面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采取了以备课组集体备课, 合力攻关的方式。大家围绕着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对教材内容的调整、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适当增加新的化学学习素材等展开讨论, 研究教学方法。有些内容大家分头查阅资料和上网搜索, 资源共享, 实现了快速自我培训和提高。然后由2-3位教师整理形成集体教案, 最后每个教师又按自已的教学风格和班级实际情况修改教案, 精心教学。大家既是合作者, 又是相互促进者。现在我们备课组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已蔚然成风, 已形成统一的要求, 每学期每位教师都必须上一节研讨课。通过说课和评课, 找出优点和不足, 对上课和听课教师的教学能力都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和提高。另外, 要求每位教师课后写教学反思, 把每节课的亮点和注意点都及时进行总结;年轻教师和老教师相互听课, 相互促进, 汲取各自之长, 通过教师间的这些相互合作, 使新课程得以顺利推广。

三、教学成果与教学困惑

通过对新课程的不断实践和思考, 我的教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一些困惑。

1、来自新教材的困惑。 (1) 课本中有些内容讲得太肤浅。由于减负, 所以就把课本减得薄了又薄, 认为这样就会把学生的负担减下来。课本一减再减, 但高考怎样测评, 把握不住。化学必修两本书, 一年时间基本把原来三年的内容都涉及到了, 面面俱到, 实际很多内容都讲不透。例如, 物质的量这一章, 原教材安排大约十几课时, 现在只给三课时, 但内容基本不变。阿伏加德罗定律, 正文没有, 资料中又出现了。如果只了解就行, 那问题是测评方式不是知道就行, 要会应用, 无奈, 学生不得不选择大堆大堆的参考书去做超纲的题目。又如《氧化还原反应》教材只要求概念、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表示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但对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比较、配平和计算, 教材中基本不涉及。选修教材中也不涉及。但在习题和往年高考试题高频率出现。我想, 课本中一些知识既然给出就应讲透, 要不就不要引出, 不然, 将来学生选修这门课, 学起来也就成了夹生饭。

(2) 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知识层次悬殊太大, 学生较难接受选修课的内容。选修 (2) 与必修 (1) 、 (2) 存在知识的脱节, 应该是先学习选修 (4) 化学反应原理, 再学习选修 (2) ,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接受起来更好。

选修 (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学生轻松学完必修1、2后进入选修 (3) , 对于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结构、金属晶体的堆积模型,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等对教师是新东西, 对学生来说, 是相当的抽象, 又缺少教学模具, 如何直观地教给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去思考, 既是对老师考验, 也是对学生的挑战。

(3) 教材中的有些提法, 教师学生理解起来有点费解。

(4) 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不配套。一方面, 教材上的部分习题难度高于课标上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另一方面, 教辅资料与新教材内容不配套。

(5) 新教材取消了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这种形式非常好, 但是有些探究有问题, 学生实际能力达不到, 如氧化还原反应讲完, 接着[活动、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让学生探究Fe—Fe2+—Fe3+转化, 而学生以前没有学过Fe的性质, 所以预测不出, 假设不出。以致大部分学生探究实验就像抓中药, 试管中什么试剂都加;探究实验实际操作条件、设备要求很高, 很难达到。我校28个班要求进度基本统一, 同时上这节课, 一是没有这么多实验教室, 二是只有上课老师和实验老师两人辅导50多人作探究实验, 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如果学校条件不具备, 学生动手实验反而少了一些。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美术;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审美能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美术课堂更加受到重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焕然一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也更加喜欢美术课。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对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了研究。

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理论。

1.初中美术课教学目标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要求美术课体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并使学生在绘画中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美术教育还应当重视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参与,促进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

2.美术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初中美术新课标体现了新时期的教育理念。首先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于学生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其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使学生情感得到抒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二、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和验证教学理论

1.渗透美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美术欣赏方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发现教材中美术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不同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教给学生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以此提高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如,在讲授《色彩的感染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朝阳、夕阳的色彩,春天的树叶和秋天的树叶颜色的差别,蓝天白云和雾霾中的天空,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最直观的色彩的鲜明对比感受并说出哪种颜色对自己的感染力最大。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学习美术不但能让学生感受美,产生愉快的审美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如,在学习读书、爱书的情节这一单元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书香,还能在书林漫步中欣赏到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的特色,学生看到了古人用的竹简也产生了在上面写毛笔字的欲望,甚至喜欢上了写毛笔字,从而陶冶了情操,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美术的学习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单纯美好的精神境界中自由畅游。

3.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具有形象性,但也具有抽象性,当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画一幅“自己印象中的世界”时,美术便是抽象的。学生要先在头脑中构思要画哪几方面的内容来反映世界,然后思考用怎样的色彩、线条等表现事物的特点,还要设计怎样构图。对于这个主题,有的学生画的是繁华的街市,有的学生画的是宁静的田园,有的学生画的是晴天绿水,有的学生画的是雾霾、浓烟、干涸的河流。学生都带着独特的眼光看世界,并在建立对世界的印象时掺杂了自身的情感态度和生活体验,因此每个学生绘制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学习不单单是欣赏和创造,还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学习诗书画印时,学生能够了解画印是什么,为什么要为诗书配上画印,哪些诗书才会有画印。通过学习美术,学生还认识了什么是藏书票、藏书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资源,如《太行丰碑》《寒江独钓图》《柳牛图》等,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不同国画作品的文化背景,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初中生的可塑性强,教师要通过美术课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并明确教学目标,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娜.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罗才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美术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10).

[3]王晓婧.初中美术教学与健全人格培养研究[D].温州大学,2011.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篇9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课堂教学形式上比以前活泼了,学生参与教学比以前积极了。但当前我县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部分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仍然以“师授”—“生受”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导入无激情;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为单纯提高纸笔测试成绩搞题海战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县整体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为切实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课题旨在选取初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入、活动、作业设计环节)入手,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对我校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使我校化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明确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促进我校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1.初中化学:义合中学九年级化学学科。

2.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的第一课堂,即以教室、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班集体为教学单位的,以40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的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是指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关注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4、策略:方法或手段。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

3.互动教育理论:教育活动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教学过程则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这个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4.课改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研当前我校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探索改变我校化学课堂教学学习效率低、课堂实效性差的教学策略。

3、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真实有效的互动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情感。

4、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全体化学教师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5、引领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促使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提高我校化学教师整体教研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任务和思路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了解我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的课型有效导入的方法;有效的师生、生生活动设计方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促进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1、调查了解新课程下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作业布置等方面。

2、课堂教学导入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系,如何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3、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方案,实现有效“互动”?收集整理相关典型案例,在全校范围内交流、研讨。

4、调查了解目前我县各中学学生对于现有化学作业的认识,研究初中化学课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来研究当前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1、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2.3~2012.6)

成立课题组;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课题组成员培训、交流,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综述;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制定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2、实施研究阶段(2012.7.~2012.11)第一阶段:(2012.12~2013.4)

(1)、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调查了解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第二阶段:(2012.5~2012.11)

根据研究方案,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1)以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教研活动为依托,借助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开展“如何有效导入——即情境创设”、“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如何优化作业设计”等重点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3)整理材料,撰写教学案例、论文、阶段小结。(4)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第三阶段:(2012.12~2013.3)

(1)边教边研,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改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讨的积极性,努力寻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根据研究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案。(3)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研究总结阶段(2013.4~2013.9)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并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现场展示活动。

(2)申请结题验收,出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例光盘等。

八、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兼用综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重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寻求理论帮助与指导,通过网络资源了解目前其他学术单位及专家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

2、调查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问卷、座谈,抽测),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各校化学课堂教学现状、作业布置情况、课堂教学实效进行调查研究,征集有关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和作业设计的意见和建议。

3、行动实践法:通过行动研究,将总结出来经验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不断落实,不断反思,形成共识。

4、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

九、预计的研究成果

1、各种实践活动的记录资料、文字材料。

2、调查报告。

4、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集,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5、完成《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十: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霍正伟

1、课题组组长。主持负责本课题全面工作。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撰写《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4、审阅各子课题研究材料及审阅、修改各子课题《结题报告》

5、收集、整理课题材料。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课题材料上交参评

高琳

1、课题组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2、负责处理研究材料,组织协调工作。

3、负责提供学术、文献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冯亚雄

1、课题组记录员

2、负责典型案例收集; 张杰 张俞 张浪飞 雒小容

1、制定子课题实施方案。

2.根据课题实施的不同阶段承担子课题的实践研究,资料搜集、撰写教学案例、反思、论文,阶段小结,子课题结题报告等。

十一、课题经费来源

自费

上一篇:动物药学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探索的论文下一篇:八一建军93周年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