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推荐12篇)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

发布:佚名 时间:2010-4-12 10:20: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 录入:小囧 人气:2037

【文字:大 小】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应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初中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技术、社会”等阅读内容,同对教材中添加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波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引入学习目标

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强烈的学习动机是由学生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成就感激发的。在教学目标的引入上,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内涵,巧妙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有助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生疑质疑。问题设计要在“巧”上下功夫,要有中心,有重点,有启发性、挑战性和研究性。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针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设计的探究性学习问题是:面粉可以爆炸吗?面粉的爆炸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面粉可以燃烧吗?等等。在初中学生的常识中,面粉是不会燃烧和爆炸的,这种“违反常识”的问题,可以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

二、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总怕学生自己学不懂,不厌其烦地讲解、强调,或多或少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课堂环境中,这种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这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和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一本美国的教科书上有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You see,you remember,you do,you learn”,这正是教育家们“作中学,玩中学”所倡导的。在学习中探究的乐趣和收获只有学习者自己知道。我们应当引导每一位学生大胆尝试,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快乐和在学习中探究的快乐。

例如,在教材第10页“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中,学生对这两种气体再熟悉不过了,但并不太清楚其中某些成分的含量,更不知道怎样去测定和验证。这时,我给出探究目标:你认为这两种气体相同吗?它们中哪些成分的含量不同?第一,请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阅读课本第10页的活动与探究;第二,请在作业本上简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报告(可参考第9页的实验报告),并填上要做的实验步骤(明确该步骤的目的是什么),与同学交流;第三,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用实验(两人一组)验证提出的假设,并在实验报告中填写每一步实验出现的现象;第四,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2

一、转变教学观念,适应课改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在发展”,从“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从“单纯教师的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从“面向少数学生,追求尖子生”转向“面对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二、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学习是学习的追高境界所以我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积极主动的探究”。下面是我在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学时的一些具体做法。

在上课之前,我先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作好准备:1请在自然界中找一找哪些场合存在二氧化碳?看谁发现的多。2你都知道有关二氧化碳的哪些知识呢?由于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同学们参于准备的兴致很高,课堂上更是兴奋不已,个个跃跃欲试:“我呼出的气体中就有二氧化碳”、“灭火用的灭火器里有二氧化碳”、“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汽水里也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能变浑浊”……

在学生各抒已见后,我接着又问:“现在,我们想通过实验来显示二氧化碳能发生哪些奇妙的变化,怎样才能得到二氧化碳呢?”学生回答:“用我呼出的二氧化碳”、“我查过资料,可以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可以制得二氧化碳”……这时,我顺手拿起一名同学带来的可口可乐,“能不能从可口可乐中获得二氧化碳?如何获得?如果有了二氧化碳,那么,你想探究二氧化碳的哪些奇妙的变化呢?又如何进行探究呢?”在同学们汇报了时,我一边耐心的倾听,一边进行适当的引导,最后,我在充分肯定同学们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要求:请同学们根据所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各自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各小组同学分工合作,相继做完了实验。但实验效果却不尽如意:有的实验小组做二氧化碳灭点燃的蜡烛实验时,出现了蜡烛不灭或者在上方的蜡烛灭了的现象;还有的小组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后又变澄清的现象;也有的小组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红,加热仍旧是红色。对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我没有视而不见,更没有抱怨和责备,而是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查找原因。这样,同学们通过亲手实验探究和观察思考,不仅直接感受到了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而且还真切地体验到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无穷乐趣。

三、重视学法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健康活泼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对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知识,我采取先让学生碰壁、思考、讨论,然后再做适当的引导、启发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体验、顿悟、内化的过程获得知识,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如在进行化学式命名的教学时,对于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考虑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不少有关化学式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我只是给出曾经学过的一些化学式,如Cu O、KCl、Mn O2、Fe3O4等,让学生自己命名,并引导他们对这类物质化学式的命名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关于组成中含有原子团的物质命名,学生可同样根据已有的知识顺利完成,如K2Mn O4、Cu SO4、Ca CO3等,但在给H2SO4命名时,学生却卡壳了,几乎异口同声地读成了硫酸氢。对此我并不急于进行评价,而是在黑板上写出了碳酸的化学式,然后问学生“H2CO3”表示的物质名称是什么?学生在若有所思后,主动地对刚刚的错误进行了纠正,我及时地对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真切的体验了类比迁移的重要方法。

四、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均衡化,尤其在硬件设施上,各学校都有多媒体教室,每位老师都配备笔记本电脑。化学老师们应合理利用这一资源,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的功能,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化学原理,如原子内部结构的构型、溶液形成原理等,都可以用Flash动画形象的进行描述,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体会 篇3

突入一夜春风来,课程改革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个西部边陲小镇。经过痛苦的洗礼,激烈的斗争,课改之花终于落地生根,妖娆绽放。下面结合我校近三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谈谈我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一、融洽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有效地减轻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记得每接一届学生的第一节课,我便和学生们说道:“我是你们的大朋友,你们在课堂上叫我黄老师,课后可以叫我姐姐,如果你们认为我还年轻的话,可以叫我黄小姐。如果你们讲绅士风度,可以叫我孃孃。总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不仅将和你们一起去开启知识殿堂的大门,还将陪你们一起慢慢长大”。亲切的话语拉进了我和学生们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尽力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与大师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课堂环节设计,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中善于思考,敢于发言。

二、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其结果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阵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與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生思维训练。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进行了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模式顶层设计,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强调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问题生成为主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课堂训练为核心。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通过课前导读、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合作探究、课堂检测等五个环节,将“学”和“教”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把教师的教变成一种指导,一种对话;把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体验,一种感悟。其结果是课堂活了,学生笑了,老师轻松了。

三、化学生活化——新的兴趣增长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懈的追求。我充分利用化学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特点,把课本理论知识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相联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豆腐为什么不可与菠菜一起煮?为什么在菜要出锅时才加盐?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炒菜时不宜把油烧得冒烟?怎样防止食盐潮解?怎样轻松清除水垢?为什么抗菌素类的药物宜在饭后服用?记得有一次在讲稀释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热量知识点时,我就给学生放映了一段中央二台几个工商人员与一农村卖农药的老板发生争执的视频。老板给他们几个泼了浓硫酸,那几个工商人员惊慌失措,居然跳进路旁的池塘中想洗掉身上的浓硫酸,导致全身烧伤面积达70%,学生看得目瞪口呆。把化学知识融入生活不仅让学生有效地理解书本知识,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师——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许多需要记忆的内容,比如,元素符号、化合价的口诀、酸碱盐的溶解性等等。如果教师不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将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障碍。以化合价的学习为例,之前我是教学生先背口诀,再教他们如何应用。后来我发现有的学生口诀背得很熟,可就是不会做题,无法做到学以致用。现在,我是先引导学生应用。等到学生熟练运用自如后,再去背诵口诀,结果教学效果好多了。在讲固体溶解度时,传统教学强调概念中的四个要素反复讲解,十分详细,并配以相应的例子说明。但在应用过程中,学生总是想起这个要素,忘了那个要素,让教师十分头痛。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在已学过溶解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比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我以生活中熟知的白糖和食盐为例,问学生二者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更强?用什么实验来比较?问题提出后,学生们七嘴八舌,讨论得十分热烈,很快就把概念中的几个要素说得清清楚楚。由于这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实验思考的结论,所以他们掌握得非常好,应用起来也得心应手。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只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改革、总结,就一定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幸福教师,又幸福学生。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4

2005年秋季,江苏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一年来,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配合下,我们强化措施,大力推进,广大教师锐意改革、不断探索,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进展较为顺利,态势良好,成绩也较显著。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与体会简述如下,希能为将进入新课改的实验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1 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做法

1.1 积极营造新课改气氛,加强新课程培训,努力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推进新课程改革 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实施新课程之前,我们积极营造新课程实施的气氛,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宣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要求教师“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先上岗”。让教师感到新课改已势在必行。在这种课改舆论大潮下,积极落实新课程培训措施:

1.1.1通式培训: 分批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纲要》、化学课程标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评价与考试制度,以及课程管理等主题展开。培训时间安排在年上半年,培训地点为省内几所高等师范院校,参加人员为化学教研员和选派的部分化学学科骨干教师。

1.1.2 学科培训:集中进行,全员参加,实行先市级培训,后县级培训。市级培训方式采用模块专题讲座(由教材编写者进行,主要包括模块特点、教材编写思路、内容分析等)、新课观摩(由课改实验区教师进行)、案例分析(主要是专家点评)。县级培训方式采用研修新课标和新教材、集体备课、分组讨论(由县教研室组织实施,以参加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为核心)等多种方式,确保培训工作的有效进行。县级培训结束进行业务考核(笔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训效果较好。

1.1.3校本培训: 在省、市、县三级新课程培训的基础上,大力进行校本培训,充分发挥化学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在进行校本培训时,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条途径:

①自我研修。主要研究新课改纲要、新课标、新教材、新课改的热点、难点和操作问题。②专题辅导。把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成专题定期进行辅导。如“如何理解活动与探究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途径”?“新课程化学实验有什么新特点”?“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何面对新课改的热点和困惑问题”?“如何对化学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③专业引领。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创造条件,组织骨干教师到广州、青岛、扬州、盐城、镇江、南通、南京等课改实验区考察学习新课改的经验,并写出考察报告进行交流。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就化学新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题报告、排忧解难。

④活动培训。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提高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如举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竞赛(笔试、答辩相结合)”、“高一化学新课程会课活动(每校人)”、“中学化学教师新教材创新实验竞赛”、“实施化学新课程的感想与体会论文竞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等系列竞赛活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非常好。

1.2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因此,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1.2.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1.2.2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一年来经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新模式在扭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3 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探索校本教学研究活动,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实验,对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当前校内的新课程教研活动,主要以课例研究为切入口,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为中心,将课例的研究与新课标的学习紧密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种组织形式开展校本教研: 1.3.1将科研课题转变为实践化的校本教研。

开展校本教研要体现“三个结合”,即与课堂教学改革结合,与提高教师素质结合,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各校把承担的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全部分解为若干子课题,各备课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承担研究子课题。没有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教师要申报县级或校级科研课题,达到人人有课题,组组有项目,在实践中进行有目的的研究。用科研课题的理论指导实践,将课题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中。1.3.2问题化的研究。在校本教研中,积极开展新课改中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教师通过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如“苏教版和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内容差异的研究”,“教学中体验情境、生活化、经验化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等。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探索新课改的路子。1.3.3常规性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备课组遇到新教材中的问题可随时进行研究,不能仅仅依靠每周两次的集体备课来解决教材教法问题,教学研究要常态化。④听课研讨。同一备课组教师要互相听课、评课。新上岗教师必须先听课后上课。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要上新教材汇报课,工作在五年左右的青年教师要上新教材研讨课、骨干教师要上新教材示范课。对典型的课例还要进行“设计实施 反思 再设计 再实施 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实践证明,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能使教师集中精力研讨教学方法,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同时为广大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探究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4 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在课程实施与评价部分提出的要求是: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为此,我们编制试行的《愉快的高中生活》就是基于这样的要求形成的,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致同学的话、学生家庭情况、学习基本情况、第一学期学业成绩概况、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主任寄语等。对学分认定的评价方式,实行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模块的学分认定包括终结性和过程性两部分评价。其中,终结性的评价由纸笔测试和非纸笔测试的成绩构成;过程性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测验与考查”、“课外作业与任务”和“考勤”三部分。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态度,主要用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质性评价方式进行。

评价改革是落实课程改革重要的配套措施。学校在学生评价方面的改革才刚刚开始,学校、社会在评价的认识、观念和评价的价值取向上对新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可还有一个过程。我们正在积极完善、探索真正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方法。1.5 增加教学设施投入,整合教育资源,确保课改的顺利实施

为满足新课程开放式的教学,有的学校购买了实物投影仪、新建了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并购进了有关新课程的图书,更新了化学实验设备,新添了部分化学仪器,开放了化学实验室和图书室,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根据教学模块整合资源,把实验室、图书室、电教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1.6 加强教学管理改革,转变管理职能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建立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使之成为保证课程改革实验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为此,除教育局成立了相关的课改领导小组外,各校还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和各处室一把手为副组长、年级部主任及相关教师为组员的课改领导小组,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制订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选课指导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学生学分管理方案》等文件,建立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修改各种规章制度,扫除制约课程改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革有关教学评价的内容,制定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发展的政策、法规和保障体系,建立了科学、民主、开放、促进课程发展的新机制。新课改背景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体会 2.1 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初期 ,由于新旧教材的冲突、新旧观念的撞击,我们感到新课改“有点乱、有点吵、有点不知深浅、有点恐高”。新教材有点“乱”表现于:教材版本有点乱: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出现“一纲多本”现象。

编排体系有点乱:新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许多教师已习惯于老教材、老教法,对新教材缺乏信心,感到知识的编排体系有点乱。

内容与习题设置有点乱:新教材编写不够成熟,个别习题与内容不配套,跨度大。

教材内容取舍有点乱:同一实验区各校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补充其他版本的内容?教师们普遍产生了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各方认识不一有点“吵”、包括家长、教师、学生和教研员: 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

①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

②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④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不知深浅。

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2.2 实施化学新课程带来得可喜变化 2.2.1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年来,新课程的启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教师的角色在转变,课堂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课堂教学的方法越来越灵活。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课堂上越来越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课堂上教师不再因给问题难住而感到难为情,师生在一起共同讨论、研究问题蔚然成风。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们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新课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2.2.2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上课学生思考问题多、抢答板演多、交流讨论多、活动探究多、小组合作多、师生互动多,教师启发点拨多、问题引导多、表扬鼓励多。

上课由“要我讲”变成了“我要讲”,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体现出师生间融洽、宽松、和谐、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在这种氛围下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解读 篇5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解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认识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够深入阅读思考文本中的基本材料信息,进而理解和感悟其中的内涵价值意义.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除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作用外,更应该倡导入文性的语言教学,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富有想象思维和情感态度的方式来重新审视语言学习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在围绕教学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培养”目标基础上,鼓励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进入语文学习氛围,感受其中具有丰厚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的文学之美,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鲜活的个性思想.

作 者:刁金凤 作者单位:江都市第二中学,江苏・江都,225200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33.3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弊端 探索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原 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 更好适应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 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 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下面具体谈谈 个人的一点肤浅看法。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教学 氛围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意 味着: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 教学观,关注学生,确立学生是学习主 体意识,真正把学生看成是生动活泼的 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师生间在 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理 解和宽容学生,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 关系,让学生从教师的信任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 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另一方面,教 师在课堂上要用平等、民主、和谐的思 想引导整个课堂,营造一种和谐的师 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形成一 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课堂上 敢于畅所欲言,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真 正做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平等互动。

数学教学中,营造一个和谐、平等 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 安全,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

二、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 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 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 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 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 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 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 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

鑫源中学(2863546456)21:15:07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 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 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 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 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 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 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 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 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 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 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 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 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 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 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第二课时,九 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 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 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 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种现象如何 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 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 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 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区”等与投影有 关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 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 果。

三、个性化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异。学生个体间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 异,特别是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思维 能力上存在差异,这些都影响学生参与 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广度,面对学生多样 化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加强开放性 问题的训练,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 应的发展,也能很好地面对学生多样化 的学习需求。

如:学习完“探索勾股定理”(八上)内容后,可安排这样的训练题:如下 图,所有的四边形都有是正方形,所有 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请在图中找 出若干个图形,使得它们的面积的和恰 好等于最大的正方形面积。尝试给出两 种以上的方案。

此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 研究固定结论,学生在寻求多种方案的 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 解。

对此类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既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又能 进行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 到彼此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 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大大激发 学生的思考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 间,培养学生求异、求变的创新意识。

四、开展数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 手能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非常重视学生 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 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 强、知识容量大等特性。因此,老师要 充分利用户外测量、制作活动等,让学 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

如:学习完“相似三角形”(八下)后,指导学生开展“测量我校旗杆的高 度”的活动——

第一步,分组讨论测量的方法;

第二步,小组分工,分别用以上讨 论得出的方法进行测量;

第三步,讨论比较上述各种测量方 法,找出最好的测量方法(见下图);

第四步,推选代表在全班介绍解决 这一问题的过程和结论。

利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 合作交流,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 阻隔,加深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知识的理 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向学生提供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乐于动 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重视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 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 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缩短数学课程与 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1密切相关的、有价值的数学呢?这就 需要我们重视应用性问题的教学,培养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以求 得问题的解决。

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 数”(八下)后,我安排这样的训练题: 某信公司有甲、乙两种手机收费业务,甲种业务规定月租费25元,另外每通话 1min收费0.4元;乙种业务不收月租

鑫源中学(2863546456)21:35:

21(1)分别写出甲、乙两种收费标准 下每月应交费用y(元)与通话时间 x(min)之间的关系式;

(2)选择哪种业务对顾客更合算?

这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把学生 置于决策者的地位,需要学生借助函数 关系,建立不等式模型,然后根据计算 结果作出决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和科学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 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 问题的钥匙。加强此类问题教学和训 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 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

《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 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 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可把数学 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 展示给学生,可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 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直 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 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和数学方法。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也为 教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教师在教 学中,可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强 大的资源进行数学学习,如在学习“黄金 分割”后,我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黄 金分割”的应用,从结果来看令我赞叹不 已。如:(1)“黄金分割”在几何作图中 的应用。如,顶角为36°的等腰三角形,作底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的交点就是该 边的“黄金分割”点,这样的三角形叫黄金 三角形;(2)“黄金分割”在建筑中的应 用。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雅典的他 依神庙,印度的泰姬陵,巴黎的埃菲尔 铁塔等等,这些世人瞩目的建筑中都蕴 藏着“黄金分割”;(3)“黄金分割”在美 术方面的应用。如,世界名画“最后的晚 宴”中犹大的位置就处在“黄金分割”点 上;等等。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7

一、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实验趣味性

化学教材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演示实验的范例,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充满趣味性的演示实验, 将实验过程演示给学生看。由于学生都对实验比较感兴趣, 充满了好奇心, 因而这些有趣味的实验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例如, 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之前, 我就模仿魔术师刘谦给学生表演了一个“用水点火”的实验。我将一小块金属钠用脱脂棉包住, 然后让学生们仔细观察, 见证这个神奇的时刻。随后, 我用胶头滴管在脱脂棉上滴下几滴水, 脱脂棉立刻燃烧起来。学生们看到这神奇的现象都觉得十分惊讶, 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于是, 我话锋一转, 引导学生进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去探寻此现象发生的奥秘。

又如, 在教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这一节内容时,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检测当地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还可以让学生选择他们经常喝的各品牌的纯净水、矿泉水或是最近备受争议的可口可乐进行检测, 看看这些饮料中是否含有氯离子。这样, 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富有趣味的小实验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 增强了实际应用能力, 还极大地培养了化学学习兴趣, 为学好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问题引导, 推进实验探究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验证性演示实验的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验教学。

例如, 在教学“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时, 我采取了以下几步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探究。首先, 提出问题:“铁与冷水和热水均不发生反应, 那它能否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呢?”然后, 让学生提出实验假设:假设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 并由此推测出产物。接着, 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根据水蒸气的产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以及检验产生的气体等三个步骤来设计实验装置。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必须让学生分工明确, 比如有的组装仪器, 有的准备药品, 有的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等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反应后装置中剩下的固体呈黑色, 并且反应生成的气体可以燃烧。实验结束后, 再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最后, 经过小组交流可以得出结论:铁粉与水蒸气可以反应, 并可以放出氢气。在整个探究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只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从教师抛出的问题出发, 由学生完成探究, 教师只是协助与引导,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 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知识结构的重组, 学着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对反应装置中剩下的黑色固体非常感兴趣, 他们很想探究黑色固体究竟是氧化亚铁还是四氧化三铁。于是, 我便乘胜追击, 继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探究步骤继续探究黑色固体的成分。在这样的探究性试验中, 学生手脑并用, 使得动手能力得以提升, 思维得以拓展, 智力得以激活。

三、进行实验创新, 提高实验教学成效!

在化学课中的实验教学部分, 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优化或创新, 既可以对选用的药品进行优化, 也可以对实验仪器进行改进, 其目的是通过优化和创新,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例如, 我们在萃取实验中一般选择的萃取剂是四氯化碳, 但是这种物质易挥发, 同时其蒸汽有毒, 对人体有害。因此, 我就在教学中从绿色实验的角度出发, 对实验药品进行了适当地改进, 我用煤油替代四氯化碳进行萃取实验, 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只是在实验中需要注意煤油也具有挥发性, 因而要注意打开排风系统。

又如, 课本中制备溴苯的实验是通过将溴和苯先加入烧瓶, 接着再向烧瓶中加入铁粉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方法有一个缺陷就是由于反应物已全部在烧瓶中, 加入催化剂后立刻反应, 且十分剧烈, 导致溴挥发从导管溢出, 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我在实验中针对此问题做了一点改进和创新, 我将铁粉先加入到烧瓶中, 然后用分液漏斗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 这时只需控制分液漏斗的活塞就能控制混合液的滴入速度, 这样也就控制了反应的速率。这种方法很好的克服了课本上实验的缺陷, 实验效果也十分理想。

四、总结!!

总之, 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 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学教师, 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理念, 践行新课程, 才能切实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成效, 才能达到培养高质量化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永信.谈谈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J].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9, 1

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8

化学教学实验教学激发兴趣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因此,化学教学必须从初中抓起。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代发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加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1.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于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2.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明显,尽管操作较简单,但如果由教师在前面做,学生们在下面观察,效果就会很不好。而把它改成边讲边实验,效果就很显着,由不受学生欢迎到很受学生欢迎。3.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三、例题精选精讲,要突出教师的主导性

例题教学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理顺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规范,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精选,找出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例题。一方面,选例题时,要突出问题中所蕴含的学科思想与方法、人文情感,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例题,例题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不必追求偏、怪、难,不要贪多,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在选题时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所选的题目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梯度。使基础好的学生能解高档题,基础差的学生能解低档题,争取中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另外,例题“精讲”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讲的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分析过程要强化。例题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解答结果,也不是为了展示解题过程,而是通过题目的解答过程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原型或模式,教会如何找准切入点。既然是“精讲”,就不能“满堂灌”,可以以教师讲评为主,也可以采用双边讲评等形式。教学中应重视题目分析过程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解题思路,尤其在沟通已知和未知的关键点上,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和思考,搞清弄懂,切实掌握解题的核心和本质。例题讲完之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思考过程,总结解题的经验教训。对一些常用的思想方法、解题策略要给予归纳概括,提示学生今后注意应用。总之,我们在例题教学中要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以及要求解答的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化学教学要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学习化学的目的之一,是要用化学知识进行环境治理。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空气、水的污染和防治,水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识。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时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關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学中还要结合化学反应产生的现象、反应的本质等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9

九龙中学 张显莉

一、学习、研究“课程标准”,落实课程理念,把握教学要求。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地理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规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地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提出了地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它是编写教科书、地理教学及评价、地理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

从要求的知识内容看,“课标”规定的知识点有所减少,且更加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能力要求看,“课标”的规定更加明确,且对动手实践有明确要求。即更重视过程与方法。从对地理学科素养要求上看,“课标”更加明确了对区域性与系统性、综合性有机整合的要求。从规范的对象看,“教学大纲”规范教师的教,“课标”规范学生的学。

《地理教学大纲》  培养专业人才,属于

“精英”教育范畴;  “学科中心”的倾向明显;

 内容选择存在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

《地理课程标准》

 培养合格公民,为了每一

个学生的发展;

 内容更多从社会需要和学

生实际出发;

 学习精密联系生活实际和

社会实践。

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教学视角的转变 • “大纲”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

• “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对地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地理信息的捕捉、基本原理的应用、地理思维的建构和地理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其中,“地球与地图”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

/ 4

2.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要素,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归入“认识区域”的相关内容之中。3.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

4.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五、《四川省普通高中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考试性质

本考试说明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实际制定。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国家考试,是反映普通高中学生地理课程学习情况的水平测试。

命题指导思想

考试命题以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本考试说明为依据,------ 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 本次课程改革把培养高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课程目标,并以此为标准选择和重建高中课程内容。

六、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

“高中地理内容标准中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此外,地理设计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学习活动。”

 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的最好途径

 评价学生参与地理探究性活动的程度和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

/ 4

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 讲清基本地理概念,重视原理、规律应用。

 地理概念在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 “定性”的作用,它能够反映地理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学习地理的“基础语汇”,是组成地理原理的基本要素。

1、把握概念特征,明晰易错概念 ① 定义与表达之间差异的误区

时刻与时间、时区与区时、水利与水力、西部与西面 ②关联性概念的误区

丰水期与洪水、干旱与旱灾、水稻与稻谷、震级与烈度、光照与热量、肥料(养分)与肥力

③ 望文生义的误区

风化与风力侵蚀、水位与水深 ④ 程度性概念的误区 热带气旋与台风

⑤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的概念 气候因素与气候要素

2、归纳相关概念,形成知识群体

3、注意思维转化,加深理解概念

4、应用基本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重视区域地理教学,强调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联系

• 区域地理是反映人地关系的最佳案例,是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

/ 4

平台。

• 以经纬网为基础的区域定位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先决条件。

• 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解决地理问题,一定是建立在对具体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纳基础上的。• 社会热点问题本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 1.关注“九义课标”对认识区域的要求,选择典型区域(大洲、地区、国家)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

• 2.重视对大、中尺度地区空间定位的教学,强化区域内、外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 3.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应以高中系统地理相关原理、规律为基础,从确定地理位置、归纳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分布和变化、阐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成因和相互联系、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方向、问题措施、区际联系)等角度分析区域特征。

• 4.淡化对具体地理事象的记忆,注重地理事象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规律的掌握。

七、教学建议

1、运用地图,构建空间概念,掌握大、中尺度区域地理位置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2、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成因和分布,注意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

3、应用比较的方法,把握区域间地理要素的差异。

4、分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意区域发展条件的评价。

5、关注区域热点和热点区域。

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几点体会 篇10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对新课标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初中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生,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我将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的具体实践,从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对比、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基本思想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新课程的理解

一、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标准》的基本结构以及所设定的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2)《标准》所提出的数学课程核心概念和数学课程目标;

(3)《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内容结构;

(4)《标准》对当前比较流行的数学教材模式作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一些国外教材案例。

(5)《标准》所讨论的数学课堂里的教学活动;

(6)《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给出了建议。

二、新旧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对比:

新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与原课程目标相比,2001年版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将教学流程分为: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练习提高,课时小结,教后反思。2011年版新的课程标准在原课程目标上作出了 1 余集一中陈贻权

更进一步的要求:①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②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新课程目标包含了知识、技能、能力、基本观念、兴趣、信心、意志、习惯、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要素。

新课程目标增添了对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要求,过去叫“双基”,现在叫“四基”,同时目标对各个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尤其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材中涉及的更多,更广泛,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

三、案例分析:

结合我们所使用的初中数学教材,我将以平面几何教学,函数教学为案例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和数学基本思想的运用谈一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

案例

(一)平面几何教学

初中数学中平面几何的内容包括角、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及图形的轴对称、旋转、平移、相似等。

首先我们要阅读新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内容的变化以及要求的层次不同,然后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平面几何教学,必须要抓住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其好处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特别是抽象的数学内容,同时还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例如:在教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时,我们借助图形,很容易地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学生通过学习很快就能从几何图形中总结出同位角像倒立的字母“F”内错角像字母“Z”,同旁角像侧立的字母“U”;在教学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时,我们都可以通过折叠一张纸片,得到需要的几何图形,然后研究图形的性质,让学生经历对几何对象的实际操作、分析和应用,很容易就总结出问题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时,大家通常都会采用转化的方法,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同时还会采用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然后研究它们的性质。在上述三个案例中,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不仅包括教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教学时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展示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个过程应包括“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显然,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它们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基本活动经验一定是在自主活动进程中才能够获得的,上述三个案例的活动过程包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归纳概括,验证总结等。对一次数学活动结束之后,要进行总结提升,这对于经验的形成非常必要。

案例

(二)函数教学

初中数学中函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图象、正、反比例函数,一次、二次函数等,函数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习对象,同时它又富含数学思想。主要有: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是依附于数学课程内容而存在的。在教学上述内容时,它包含了运动与变化,模型,数形结合,待定系数,关系与结构等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是教学的关键。首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是由具体到抽象,因此,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应与教学内容,解题活动相结合,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采取创设情境来导入,举一些身边的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然后再去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实验、猜想,交流,验证,归纳的过程,教师再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将数与形二者紧密的联系起来。教师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抓住实质,寻求不同问题解决中的共同内涵,让学生主动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主动运用思想方法解决共性问题。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教学

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时,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类比推理,然后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非常有助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在教学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等问题时既要让学生明白二者的联系和区别,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图象,认识图象与数之间的联系,充分感受数学问题研究中数与形两种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函数问题的实际应用,教材一般都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为知识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习对象产生亲切感,进而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教学中,一般先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例如写出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等,然后进行讨论、类比、验证、归纳、总结,得出数学问题答案,最后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上述过程可以总结为模型思想应用的三大步骤:建立数学模型;处理数学模型;检验结果的适切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提出此类问题,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性学习就完成对该知识的认识,对数形结合思想,模型思想等方法的学习,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早渗透思想逐步增加内涵,提高要求,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该数学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活动是与课程内容的教学,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是互相交溶在一起的。

总之,面向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篇11

关键词:初中 化学实验 教学 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4-00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验证巩固原有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它还能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实验的这种作用是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用好实验,做好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是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课题。以下是我在实验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体现实验活动情景

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与实践”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装置,组装完毕后召开“设计装置展示会”,再由各组骨干同学介绍其装置的优点,最后由全班学生作出评价。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 适当增加规律实验 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又例如,在“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个教学环节中,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实验,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按要求闻气味,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再闻气味。这个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反应的规律,又可以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三 、恰当改进实验方案 丰富学生实验情感

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用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分解放出氧气”实验中,可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会观察到小木条复燃的现象。然而我们的实验却不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看不到火星变旺,而发现会熄灭。是什么原因呢?它是由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引起的,还是由于分解产物中有大量水蒸气造成的呢?让学生分组去探究。一组可试验10%、15%、20%等多种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一组可加长导管,待生成的水蒸气冷却后,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测试。结果发现原因均存在。于是引导学生去改进这一方案。方案一:使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温度不要太高,尽量减少水分蒸发,有大量气泡冒出时,把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入即可;方案二:生成的气体通过盛有生石灰(或碱石灰)的干燥管,再用带火星的小木条去检验。

总之,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篇12

一、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与生活是由紧密联系的,联系生活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时候,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食物变馊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冰熔化成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食物变馊不能再食用了,是因为原来能食用的物质不存在了,变成了影响身体的新的物质,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物质就是化学变化;冰变成了水,表面上看由固体变化成了液体,但本质仍然是水,与原来的物质一样,没有新的物质产生,所以它是物理变化.

二、利用实验引出概念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主要手段,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与作用,它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创新能力.很多化学概念、原理是由实验总结出来的.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时候,也应该重视实验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以及它们的关系时,可以先加热一支蜡烛,再点燃这支蜡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加热蜡烛的时候,看见蜡熔化,但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属于物理变化;点燃蜡烛的时候,看到蜡先熔化,再燃烧,产生了新物质,因此它是化学变化,而且,在它燃烧前是先熔化的,这就说明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候,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不要看这个小实验很简单,但对学生来说,能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联系,有助将抽象的问题变为具体、形象,便于学生掌握好概念.

三、引导学生分析概念中的关键词

化学概念有很强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不会多余的词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分析其含义,尤其要分析其中的关键词,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本质含义,这对学生牢靠掌握化学概念的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氧化反应这个概念,要引导学生分析物质与氧的反应的含义,特别重视“氧”这个字,而不是氧气,如果不加分析,很多学生会把氧化反应说成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催化剂这个概念中的“质量与化学性质”这个关键句,不能模糊的理解为“质量与性质”、“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能理解为“增加”,改变的含义指可以增加也可以减少;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概念时,要抓住关键词“纯净物”,因为,这两种物质首先是纯净物,在纯净物的基础上再谈一种元素还是多种元素的,假如是混合物,无论是一种元素还是多种元素组成,都无法说明它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了.

四、剖析概念,重在理解

初中化学上的概念不仅精练,而且很严密,在教学的时候,要剖析给学生听,使其真正的理解.比如,溶解度这个概念,语句比较长,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历年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内容,我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要剖析给学生听:首先,要知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指明在什么温度下,因为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就会改变;其次,要知道溶剂的量是规定的100克,再次,是溶液所处的状态为饱和,假如不饱和的话,是没有意义的,最后还要说明溶解度的单位与溶剂的单位是相同的,都是克.

要让学生牢靠掌握化学概念,首先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概念的本质,教师要灵活的指导学生.比如,学生学习了原子后,某些学生以为原子一定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实,相等原子质量为1的氢原子的原子核中只有1个质子而无中子;有些学生认为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是不能的,其实,某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那么它的化学性质就是由原子保持了.

5. 利用对比的方法,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化学上有很多概念相互之间存在联系,但又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不至于产生混淆.比如,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原子、分子、元素等,进行对比教学能使学生知道相互的联系与区别,便于学生牢靠的掌握化学概念.

6. 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问题常常难以理解,因此,在具体教学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采用形象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比如,在学习分子、原子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不好理解,我们可以借助模型或多媒体进行教学.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置换反应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某个金属离子置换了另一个金属的位置;在学习原子、分子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看见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在化学反应的时候,分子是怎样分成原子的,原子又怎样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

总之,初中化学的概念教学,应该以理解加记忆的方式进行,不能走传统应试教学的死记硬背的老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重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0一四年安全维稳工作计划下一篇:2022上半年全市工业和民营经济调度分析会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