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方案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一份优秀的方案中,既要包括各项具体的工作环节,时间节点,执行人,也要包括实现方法、需要的资源和预算等,那么具体要如何操作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方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方案1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全县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取得了明显成绩,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全县中小学危房仍大量存在,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为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根据市教委、市计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财[2001]28号)等有关文件规定,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围绕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目标,按照“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各渠道筹集资金,全面改造现有中小学校危房,为全县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适用的学习环境。

二、目标任务

从**年8月开始,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全县中小学现有的52055平方米的D类危房。

三、组织机构

(一)领导机构

中小学危改工程在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县教委、计经委、财政局、建委、土房局、安监局和各街镇乡共同组织实施。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实施的指导、检查、评估。各街镇乡成立相应机构,负责对本地区的中小学危改工程实施领导和管理。

(二)主要职责

中小学危改工程项目的实施实行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各级危改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为危改工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危改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危改工程坚持县、街镇乡和学校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体制。各街镇乡中小学以街镇乡管理为主,县直属学校由县危改办和学校共同管理。各街镇乡、学校及县级有关部门在中小学危改工程实施中分别履行以下职责:

1、街镇乡主要职责:组织、督促中小学危改工程的排查、核实、申报鉴定,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制定上报中小学危改工程规划方案;组织项目、土建施工、竣工验收等,并对工程质量负责任;负责中小学危改工程资金筹措,并保证专款专用;检查、督促、上报中小学危改工程进展情况;保证本地区中小学危改工程按计划完成。

2、县危改办主要职责:负责全县危改土建项目计划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有关土建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组织、协调好全县危改工程相关部门开展危改工程的设计、招投(议)标和所有建设程序有关的建设工作;对危改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管理全县危改工程项目档案,包括项目学校有关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工作;向上级危改办及时汇总上报全县危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

3、各有关部门主要职责:县教委、计经委、财政局、建委、土房局、安监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审核街镇乡上报的中小学危改工程规划方案和项目文件,制定、上报全县中小学危改工程总体规划方案,并对全县中小学危改工程规划方案和项目文件审核意见负责;争取中央和市中小学危改工程补助资金,筹措县级中小学危改工程配套资金,提出全县中小学危改工程项目资金安排建议方案;管理、调度全县中小学危改工程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组织危改工程项目设计招投(议)标、监理、质检,并检查督促工程质量、进度;对全县中小学危改工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实施奖惩。

4、相关学校的主要职责:危改工程建设实行业主负责制,对“工程”实行全面、全过程管理,对工程建设负总责;全面检查和掌握学校校舍安全情况;据实填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书》,并对填报的内容负责;对新建、改建校舍的功能提出具体意见;通过各种渠道筹措一定的危改资金;负责对本校危改项目的施工组织、进度质量监管、安全检查;负责对学校危改工程竣工后的组织验收;负责对新建、改建房屋的使用管理。

四、经费保障

(一)按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各街镇乡对中小学危改工程必须保证必要的经费投入,在今后三年内将中央、市给我县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和乡村两级办学补助,按一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危改,同时按危改项目总预算的50%配套资金,设立危改工程专户,用于危改建设。资金落实情况纳入县级目标考核。

(二)县政府每年集中200万元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危改工程质量好、进度快的街镇乡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项目学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争取银行贷款;鼓励企业单位和个人以捐资助学的方式资助危改建设。

(四)积极向中央和市争取相关经费。县教委、财政局、计经委等部门要通力配合,按程序、按要求积极争取中央危改资金、国债项目资金、市基建专款、逸夫先生捐赠和其他专项经费。所争取的资金,全额、专项用于全县危改工程建设。

(五)各街镇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对学校校产进行的资产置换所产生的收益,必须全额用于合并后学校的危改(含新建、改建)。

五、政策保障

根据国务院各部委、市有关部门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及办公用房、师生集体生活用房在危房改造中给予以下优惠政策:

(一)在土房局办理各种手续时,免缴新菜地建设基金、社会统筹金、危房鉴定费。

(二)在建委办理各种手续时,免缴城市建设配套费、清洁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劳动定额测定费、规划许可执照费、交易中心管理费、规划测量费、集中绿化建设费、散装水泥基金;减半征收工程质量监督费、设计费。

(三)其他部门按规定优惠。

六、工作要求

(一)中小学危改工程必须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相结合。在危改工程实施前,县教委要会同县计经委、财政局、人事局、编办等部门,按照市教委、市财政局《关于转发〈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报送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的通知〉的通知》(**教财[2001]18号文)要求,制定我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各街镇乡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制订实施计划,将危改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学校布局调整必须坚持三个原则:第一,农村小学低年级段满足入学半径要求(2.5公里),高年级段相对集中;初中相对集中于中心镇;高中相对集中于县城。第二,与即将进行的街镇乡调整结合进行,特别是农村初中。第三,与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结合进行。

(二)坚持分类规划、分步实施。首先解决D级危房,再次解决C级、B级危房;在同级危房中先解决教学和学校集体生活用房,再解决行政办公用房。每年初由各学校向县危改办申报项目,县危改办汇总后制定全年改造计划报县危改领导小组研究、审批。逾期不报者,不得纳入当年危改计划实施。

(三)各级各类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学校校舍、围墙、堡坎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有安全隐患的校舍,应及时向县危改办申请鉴定。

(四)凡是D级危房必须坚决封闭停用,按要求期限拆除。在D级危房中的师生必须无条件撤出并妥善安置,违规者,校长免职,并追究有关领导的领导责任。

(五)对B、C级危房要及时采取维修加固措施,对有安全隐患的围墙、堡坎等设施要设立警示标志,安排专人负责严密监测,并尽快加固维修,遇汛期和恶劣天气要加强夜间巡查。

(六)各校要制定校舍安全的应急方案和建立校舍安全责任制,应急方案和责任制在每学年伊始由各教办及直属学校报县危改办备案。

(七)中小学危改工程必须严格按建设程序进行,各街镇乡及教办、中小学,应结合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做好危改的总体规划,建筑工程做到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管,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八)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中,各县级部门、街镇乡及教办、直属学校及各中小学必须切实履行危改工作职责,坚持“安全第一、防范为主”,一把手负责的工作原则,对有险不报、有危不排、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将对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九)危改工程建设实行业主负责制,危改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严格招投标程序,按规定程序进行工程验收,确保中小学危改工程质量和安全。对危改工程建设实行终身负责制,必须确保50年内使用安全。

(十)建立特事特办绿色通道。为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危改工作效率,建立中小学危改工程绿色通道。凡危改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四证齐全(投资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开工,原则上不超过90天。做到“三化”:一是危房鉴定现场化。由县危改办牵头组织县房屋安全鉴定所、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县规划建筑设计院、县计经委等单位对学校所报危房进行现场鉴定。属B、C类危房的,由县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发整改通知、县规划建筑设计院出整改方案;属D类危房的,由县房屋安全鉴定所免费出鉴定报告、县计经委发立项文件。二是用地、定点集中化。由县危改办牵头组织县土房局、县建委对学校危改工程新建地址进行选址、踏勘,办理用地手续,测绘地形图,核发选址意见书和设计要求书。三是建设手续程序化。由县危改办协调建委、消防大队、园林所等对学校危改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批,当天予以答复;施工图完成审查后当天完成规划许可报建(含招标、质监、监理、安全)、施工许可;招标办要按程序用最短的时限完成招投工作,核发开工令。总体要求危改工程项目从筹建到开工时间不超过3个月。

中小学危房改造实施方案2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工作领导小组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存在一定问题,现将对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情况的调查报告如下:

一、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和进展

全市现有农村中小学958所,在校学生人数27.6万人,其中:中学生9.8万人,小学生17.8万人,全市农村普通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65.6万平方米。

危房改造情况。据2001年危改初期统计,我市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6.0%;其中:D类危房6.3万平方米(所谓“D类危房”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出现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属危房中程度最重的一类,此类房屋必须立即拆除),C类危房2.9万平方米(C类危房指房屋局部出现险情,维修后尚可继续使用),B类危房0.5万平方米(B类危房指房屋个别构件出现险情,可继续使用,但需抓紧维修)。自2001年实施“危改”工程以来,全市已改造或拆除农村中小学D类危房8.3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2万平方米;已改造C、B类危房4.5万平方米。基本消除了2001年统计的D类中小学危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危房的产生。截止2004年10月,我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剩余危房面积3.1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1.9%;其中:D类危房2.7万平方米;C、B类危房0.4万平方米。

自危改工程实施以来,我市争取中央、省资金1148万元,国债资金621万元,市投入及配套资金2545万元,县(市)区以下自筹资金4575万元,其中县(市)区以下债务投资2194万元。

二、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

2001年国家实施危改工程以前,我市即实行危房改造资金各级财政调剂一点,群众献工献料捐一点,学校自筹一点,解决了一大批校舍危房;2001年以后,国家、省重视危房改造工程,以及2003年政策调整,原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投入变为由政府投入,加大了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使我市危房改造工作取得成效。但是,由于我市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中小学危房边改造边有新的不断产生,彻底消除中小学危房的任务还很艰巨。

中小学危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危房改造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一直没有走出低水平突击改造和重建,一段时期后又集中出现危房的恶性循环,缺乏良性运行机制。二是由于多年来中小学校舍紧缺,且没有稳定的建设及维护资金来源,致使部分校舍得不到正常维护,超期服役,客观上增加了中小学危房数量。三是中小学危房的定期普查、科学鉴定、动态预警和滚动解决措施不够得力,校舍管理工作相对滞后,“三无”(无勘察设计、无规范标准、无施工资质)工程不少,使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太低,建设过程中即存在质量隐患。四是由于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中小学校舍的损害程度比较严重,加上自然老化作用,使部分校舍未达到使用年限即成为危房。

三、危房改造工作的几点做法

根据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2001年年初对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普查结果,截止2000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6省(直辖市)及大连等5个计划单列市之外的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农村中小学各类危、破校舍8400万平方米,占农村中小学校舍总面积的9.6%;其中:D类危房5700万平方米,C类危房2000万平方米,B类危房700万平方米。

大量危房的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师生的安全,而且也制约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为保证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切实改善基础教育最基本的办学条件,国务院决定由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各安排10亿元,共30亿元,从2001年起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以基本消除现存中小学危房。2003年8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方案》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的启动已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我市在危房改造工程中,与教育布局调整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做法如下:

一是在危房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遵循四项原则,(1)中小学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合乡并镇相结合;(2)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3)质量与效益相统一,布局调整不搞“一刀切”,危房改造不搞“花架子”和“锦上添花”,坚持“牢固、实用、够用、方便学生”的原则,确保校舍建筑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4)实行项目管理。中央和省“工程”专款优先用于解决现存农村中小学危房中最危险的D类危房。

二是统筹规划,设立机构,明确责任。实事求是,普查摸底,根据省危改办的要求和安排,2001年6月,我市自下而上对全市中小学危房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逐校填报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表》,逐级建立了危房改造项目数据库,作为实施危改工程主要依据。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和实施危改工程项目。市政府成立了鞍山市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教育局),负责日常工作,制定危改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各县(市)区危改工作,并对中小学危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意见》等文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制度健全,保证了危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省危改办要求,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现存D类危房,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危房的产生,建立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效机制,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在实施危房改造中,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计委等部门一方面已经建立并落实了以协调、交流、服务为内容的例会制度,各部门有分工、有合作,责任明确;另一方面实行责任管理,明确市、县(市)、区是危改的第一责任主体,市长、县长、区长是危改第一责任人,以确保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

三是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危改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市、县(市)区两级分级分担负责的原则,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千山区充分利用国家的专款,制定好省、市、县三级配套资金计划(配套资金要先到位)。建设规模超过现存D类危房面积的资金由当地政府自筹,重点改造县城以下农村中小学危房。市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允许农民用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同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农村义务教育捐款,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各县(市)区的危房改造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按工程进度实行危改项目直接拨款,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对挤占、挪用、截留危改资金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行为,市将在下批指标中收回专项资金,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是建章立制,实行目标管理。在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区能够抓好“工程”的立项、审核、建设、监理、评估验收等各个环节。首先是认真组织有关部门对中小学危房进行全面、彻底地排查与核实,依照《危房房屋鉴定标准》进行坚定;其次是对存在危房的学校,由学校据实填报《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申请书》,并上报县区教育局,由县区教育局审核汇总后上报;再次是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对违反规定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是对工程实行质量管理与监督。首先是各县区能够通过招标或委托有资质等级、信誉良好的勘察、设计单位;其次是施工单位的选择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再次是工程实行全过程监理(监督),项目竣工后,由城建、设计、勘察、监理及项目学校等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市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平稳安全,进展顺利,但因种种原因,“工程”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和改进。

一是县以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按省要求,市、县政府必须按省里规定数额落实配套资金,但从调查了解情况看,市级配套资金全额到位,县以下配套资金,县级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而是将配套责任落实到乡、村,引发了教育负债。

二是撤并学校问题严重。由于关系布局调整和新校选址等问题,有些村与村之间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且无法筹措改建资金,处于建不成又撤不掉的困境。

三是现有中小学危房难以同时改造,师生安全受到威胁。我市现有D级危房3.1万平方米,涉及中小学生1万人左右,对此市危改办多次召开会议和下发通知,禁止学生在D类危房上课,但调查发现,有的乡(镇)因危房面积较大,涉及学生多,无法妥善安排上课,部分学校仍在使用D类危房,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五、今后工作的初步设想

一是各部门加大合作力度,确保项目专款专用,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同时,保证中小学校舍正常维修,保证当年出现危房当年消灭,现存危房逐步改造完成。

二是与地方政府、人民群众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加强联系,争取支持,解决从D类危房中撤出的师生上课问题,确保危房改造期间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教学安全。

三是搞好抽查、检查工作,特别是组织县与县之间互查,对有问题、有需求、有成绩的项目工程,既要找出不足,看到教训,又要善于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促进我市危改工程全面有效开展。

四是依据中央、省有关政策和我市危房改造实践,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有关危改工程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加强危改工程的全面实施,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确保危改目标顺利完成。

上一篇:施工企业向质量管理要效益论文下一篇:同学会方案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