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精选7篇)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 篇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教育,才会出一流人才,才能建一流国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处在人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准备阶段,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国家发展基础的基础。办好中小学教育,关键因素是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农村教育尤为重要。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要提高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必须加强农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好,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关系到农村的长远发展,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一方面要保证农民工的子女同城里孩子享受一样的待遇,能上学、上好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忘记办好农村教育。如果丢了农村教育,我们就会走偏方向。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十分关心乡村教育。他们认为,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在农村,教育既是基础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热切企盼办好教育,生活再困难,也要供孩子上学。因为他们懂得,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识,就能改变命运,生活就会有奔头。我们一定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农村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上学,都能够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

这些年来,我们在发展农村教育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成效。义务教育实现了全部免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农村文盲大大减少。我们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师范生免费教育和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多项措施,使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要看到,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教育设施简陋、教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困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农村教师待遇不高,生活条件艰苦,本地教师不安心,外地教师不愿来,学习深造机会少,存在知识老化现象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核心是农村中小学,关键是中小学教师。孩子受教育包括各个方面,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时时处处都在进行。就整体环境看,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差很大,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城乡差距。如果不把农村的学校办得好一些,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条件和城市孩子相比差距就更大了。正基于此,从2007年起,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这个重要举措,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到农村、到艰苦的地方去当中小学教师,从而培养大批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部及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4.5万多人,首批万名免费师范生即将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今后,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的财力、更大的精力推进这项试点工作,并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

这里,我顺便回答一下大家在座谈中提到的有关问题。一是师范教育的实习经费要保证。政府不仅要免除师范生的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而且要保证教育实习经费。二是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淘汰和奖励机制。任何学生,入学学习一段时间后,特长、特点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必须有一个机制,使师范教育像活水一样,让合格的师范生留下、不适合的转入其他方面,还要让优秀的师范生得到奖励,品学优秀的免费师范生也应该享受奖学金。三是要切实保证2007级免费师范生就业。当时研究制定政策的时候,除了免费以外,还向师范生提出一个条件,就是要服从需要,到中小学任教。教育部和有关省要抓紧落实好政策,按照公开、公正、透明、优先的原则,使免费师范生顺利走上基层中小学教师岗位。四是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继续教育问题。师范生可以读硕士、读博士,也可以留学,但我希望他们最终都要回来当教师。霍懋征老师健在时曾经提出,小学生要由大学生来教。她是1943年北师大毕业的,一直教小学到离开教育岗位。那为什么中学生不能由硕士生和博士生来教呢?为什么不能由留学生来教呢?如果能形成这样一种风气,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代表,同学们是未来农村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这里我给大家提几点希望。

第一,要热爱农村教育。热爱是做好一切本职工作的前提。当好乡村教师,首先要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农村教育事业。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就有了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就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和毅力。要把我们的一颗心献给8亿农民,心里要装着农民的甘苦。最近,湖南宜章县乡村中心小学校长李黎明的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李黎明同志呕心沥血20多年,为农村教育奉献了青春和生命。他时常讲,“我是农民儿子的老师,我也是农民的儿子”,他真正把心交给了农民和农村教育,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第二,要立志干一番事业。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我认为不是这样,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叶圣陶先生年轻时,曾在苏州一家小学任教,试验推行新式教学法。他以后成了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还非常自豪地在履历表中填上“小学教师”。文学家鲁迅、教育家杨昌济、国学大师钱穆等杰出人物,都是中小学教师出身。这些都说明,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第三,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同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都还比较艰苦。同学们从事农村教育,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要回避困难,也不要怕吃苦。有一句话说得好,吃苦是福。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还能够增长才干。大家应当把从事农村教育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实现远大理想,锻炼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 篇2

一、小学教职员的待遇规定

国民政府统一后,教育部于1933年3月颁布了《教育部公布修正小学章程》,其中有以下规定。

第十七条,小学经常费支配应以如左之百分比为原则:教职员俸金约百分之七十。

第七十一条,小学教职员之俸给,应根据其学历经验而为差别,但至少应以学校所在地个人生活费之两倍为标准。

第七十二条,小学教职员俸金以月计者,每年作十二个月计算。

第七十六条,小学教职员之俸给等级表年功加俸办法,由省级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呈请教育部备案施行。

第七十七条,小学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办法,依照国民政府公布之学校教职员养老金及恤金条例办理。

从上文中可知,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待遇制度已经基本成形,且相对稳定。最低限度之薪水原则、等级工资原则贯穿始终。那么小学教员的最低工资应该为多少呢?

民国十七年,李楚材先生曾做一个如下调查。

(A)个人每月的费用。

(1)膳食:在各物质昂贵的现在,每月膳费至少五元。

(2)书籍费:小学教师倘然不吸收些新知识,一定会做个时代的落伍者;而且墨守成法,对于他的事业,决不会继续增高的。所以每月的书籍费,最低要二元。

(3)衣服:不要说披锦穿绸,服饰华丽,只要穿几件干干净净的衣服,平均每月也非三元不办。

(4)应酬:人与人总有交际,免不了要应酬。小学教员对于什么人都要有些关系,应酬费平均每月要三元。

(5)零用:洗澡、理发、医药,购置零星东西,每月也要二元。

(B)家庭每月用费。假定一个极简单的小家庭,有一妻一子一女,家里不用仆人,自行操作,一月的用费如下。

(1)膳食:三人的膳食,平均每人四元,每月要十二元。

(2)衣服:三个人的衣服,平均每人需二元,每月共六元。

(3)用具:每月添置用具,平均总要二元。

(4)房租:房租每月三元。

(5)应酬:亲戚的来往,友朋的欢叙,家庭内也要二元一月的应酬费。

(6)零用:医药、购置零星东西和儿童用具,每月要三元。(倘子女在校读书,那么书籍费和学费,这些就不够了。)

我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约略的准则。“就是民国十七年的生活状况之下,小学教师的薪俸至少每月要四十三元。”

二、小学教师待遇的实况

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为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制定各种法规旨在提高小学教职员的待遇问题,小学教师的待遇与之前相比有明显提高。但是这一时期小学教师待遇的实际情形又如何呢?则须进一步考察分析。

1. 城乡差别

小学教师总体上待遇很低,然其内部分三六九等。由于学校的类别、所处区域不同,导致了不同学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小学教师待遇存在显著的差异。下面我们看看济南市第三实验小学和章丘龙溪小学的教师待遇情况。

教职员工的工资,多数月薪40元,只一人30元,校长70元,教务主任兼课60元,训育主任兼课55元,其余尚有50元、45元和35元的。

1931年,章丘县教育局将龙溪小学序列为章丘县第一学区区立第七小学,教员薪水每人每月17元,教育局15元,不足之数由村杂税补齐。

一般而言,小学教师待遇是国立优于省立,而省立又优于市、县立,乡村小学和大部分私立小学教师待遇很低。这里很明显,乡村小学教师和城市小学教师的工资差别很大。国联教育考察团1931年来华实地考察后,谈及城乡小学教师待遇:“中国一乡村初级小学教师有时固有每月得华币30~40元者,但一般而论,每月仅得华币10~15元。薪水较高者实非常之例外。至若城市初级小学教师通常每月可得华币20~30元,罕有超过此数者。”同为小学教员,薪金居然差距如此之大!在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想见生活在贫困、落后的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师生活会更加艰难。

2. 社会各阶层差别

小学教师的工资在当时各阶层中居于什么地位呢?以济南乡村教师薪金为例:章丘的小学教师的薪金是17元,那么当时济南的处于最底层工人的工资如何呢?

做粗活的非学徒童工,工资为每月2元,技术工人每月20元。一名体格健壮的做粗活的工人,每月平均工资为7元五角。

从在济南做的少量研究看,我们的结论是:大概一单身工人的生活费为7元5角,一个五口之家为十五元。以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七万九千名未婚青少年,大部分挣的钱稍高于他们的生活费用。做粗活的有二至三口之家的已婚男人,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依靠家庭其他成员的收入维持生计。

通过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工资是工人的平均工资的两倍,工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状况不容乐观,而小学教师的收入不比他们优越多少,要达到比较优厚的生活显然是不可能的。

3. 各类学校教师薪金差距

如果将小学教师的薪金与同时期的大学、中学教师薪金作一下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小学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经济地位了。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大学教员薪俸分四等12级。

从上表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的教薪远低于大学教师。大学教师最高可领到600元,将此时期小学教师的月俸与之相比,就可发现,大学教师的月薪几乎是小学教师十倍甚至更多。国联考察团来华考察后曾指出:“按照欧洲小学教师与大学教授薪水之差,未超过1∶3或1∶4者,而中国则较大若十倍且超过此数。”

民国时期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薪俸差距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个时期中国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悬殊的表征。高等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经费投入多,教师薪水高,总体发展迅速;而初等教育不受政府重视,经费投入少,教师薪水过低,总体发展迟缓。

4. 职位不稳定

民国时期教员实行聘任制。每到寒暑假,继续留用的,校长发给聘书;不宜留用的,不发聘书,即为解聘。

据《中国教育行政》载:“任期一满,设不再接到聘书,则教员之服务将由此终了。故一般教员于任期终了之前数月,大抵惶惶不知究竟。于是黠者遂有结党钻营之举,不肖者亦相率阿谀盲从;学校教员变为市侩,清高人格因以堕落;自好之士愤迁移之无常,稍有凭借,每相率改业,良可叹也。”

另外,由此可知,职位的不稳固,使小学教师生活无终身保障,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三、小学教师待遇不优厚的原因

民国时期小学教师待遇不优厚,原因十分复杂。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灾荒连连,国穷民困;地方军阀划区而治,各自为政,军费开支无常。这些都是影响小学教师待遇的大背景。

1. 教育高定位脱离经济发展承受力,是民国教育的一大隐患

民国时期全国的经济基本上是农业为主,在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近代工业,但整个社会生产力仍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政府的各项收入也相当微薄。教育发展要求政府高额投资,但是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低下在客观上限制了民国政府拿出充足的经费来办教育。教育发展和经费支出的尖锐矛盾,迫使许多学校减少、拖欠教师薪金,进而影响整体教育的发展。

2. 军费开支巨大,教育经费侵吞挪用屡有发生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国民贫困,政府岁入不丰,但是民国政府微薄的收入大部分被用作了军费。虽经教育部门力争教育经费独立,巨额的军费开支致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事业也难以稳定发展。

据统计,1929年至1937年教育经费在国家总预算中的比例,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线上,最低年份仅1.46%(1930年),最高也不过4.80%(1935年)。可见,民国中央政府历年用于教育上之经费比例太小。各省地方政府对教育也大抵如此,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3. 普通民众对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对于教师的重要性,一般人还没有充分地了解,因此没有把教师的薪金落到实处,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人不穷,不当小学教员”、“最倒霉是小学教员”、“整脚没路走,才当小学教员”。这几句话,写尽小学教员连天叫苦的情态。微薄的待遇致使不少人为了糊口不得不四处兼课,疲于奔命。卑微的社会地位使小学教师职业对青年失去了吸引力。

4. 各级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

民国时期各级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各不相同,简言之,高等教育经费主要靠国家拨款,中等教育经费由省拨款,而初等教育则靠县、乡镇自筹。教育经费不合理之一是,过分偏重大学、中学,而忽视了小学。1931年,国际联盟考察团专家批评中国政府“对于为大众而设之初等学校,较之中等学校,尤其较之高等学校,实异常忽视”,并提出中央政府和省政府必须分担初等教育经费。民国时期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薪俸差距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个时期中国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悬殊的反映。

综上所述,抗战前民国小学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教师的待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实际情况看,小学教师的生活没有根本改变,小学教师的待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待遇的高低对教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工资水平太低,会使教师认为工作没有价值和意义,感到前途暗淡毫无希望,造成教师流失严重。许多教师转入政界或军界,使教育界本就缺乏的师资更加缺乏。所以,工资水平与教师的职业稳定性是直接挂钩的。这一时期大中学教师职业稳定性较高,乡村学校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师却流失严重。既然从事教育事业难以自食其力,就不得不另谋出路,很多人迫于生计而弃教。

薪金多寡也直接影响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学识发展。“既愿马儿跑得好,又想马儿不吃草”是不可能实现的,薪水不高则无力投资于书籍,易造成教师孤陋寡闻,对于新生事物乃至社会都一知半解,教授起学生自然也是非常困难,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为生活所迫,小学教师曾无数次地向政府提要求、请愿、罢课索薪,要求教育经费独立。

我们还以山东为例,面对当时小学教员要求提高待遇的呼声越发高涨,1931年山东省省立学校行政会议曾提出报告,要求提高小学教员的地位和待遇,并提出小学教员的薪俸应“以各该地生活程度每人每月生活需要之数之五倍为最低标准”。但这只不过是一纸空文,小学教员的生活境遇并未见改善。由此推知,国民政府尽管制定了诸多关于小学教师待遇的教育法令,但许多并未真正付诸实施,收效甚微。小学教师的实际收入低于纸面上的待遇标准。教师待遇的改善,不单是教育制度本身的问题,更涉及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我们无法想象教师在“衣食无着,生活不保”的情况下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使教师生活无忧,才能促进国民教育事业的根本发展。

参考文献

[1]贾书修.回忆抗战前济南市立第三实验小学.载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世纪济南文史资料文库(教育卷).济南:黄河出版社,2004.

[2]国联教育考察团著.中国教育之改进.国立编译馆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32.

[3]A·G·帕克指导.齐鲁大学社会学系调查编著.郭大松译.济南社会一瞥(下).民国档案,1993(3).

[4]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史志编纂办公室.潍坊市教育志(1840~1985).潍坊,1988.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6]邰爽秋.小学教员的生计.载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从书(文教事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 篇3

近年来,关于城乡应做到“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教育公平并非仅仅针对学生而言,教师也需要同享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福利。乡村教师,一个尴尬而又艰苦的职业,面对的是简陋的教学环境、较低的薪资待遇与一群眼神中充满期望的莘莘学子。近年来,有许多热爱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教师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他们选择艰苦的地区,用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努力提高乡村教育的水平。虽然他们的形象一直处于“道德高地”,但是生活却处在“待遇洼地”,个人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要把乡村教育搞好,关键是要有一支强大的乡村教师和校长队伍。在广大乡村,教师不只是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更是乡村学生认知世界的窗口与照亮前程的希望。

乡村教师待遇低下,其原因并非是浅层次的工资低、环境差,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二元结构的固化,都是导致目前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之路崎岖不平的诱因。乡村教师的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则是导致教师资源流失的“罪魁祸首”。因此,破解乡村教育瓶颈,关键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下心”、“留下来”、“教下去”,是做好乡村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要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首先就应该让乡村教师享受更多“教育公平”带来的福利。一方面,要让乡村教师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在工资福利、奖励扶持等方面提高乡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渠道。具体而言,要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全方位地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是关键。近年来,大批大学生、青年教师满腔热血地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但在面对农村落后的教育环境、家庭的阻碍,以及结婚生子等个人生活问题时,不少人开始退缩或止步不前,使乡村教育面临发展瓶颈。要破解这一困局,就必须建立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从制度上为乡村教师的发展保驾护航。一是确立专项经费使用办法,专款专用,改善乡村教师的住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解决好乡村教师的个人生活问题。二是制定差别化的补助政策,依法为乡村教师缴纳“五险一金”,做好重大疾病救助工作,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三是畅通高校毕业生、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通道,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以及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

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是有效手段。深入艰苦的农村一线教学,环境的艰苦是一大困难,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上升渠道闭塞则是另一阻碍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因素。农村教师,身兼数职,兢兢业业,却得不到事业上的进步的空间,难免心生抱怨。制定合理的乡村教师职业规划,为乡村教师事业的进步勾画出美丽的蓝图,让乡村教师看到职称与待遇晋升的希望,必能留住那颗毕生奉献教育事业的心。

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是重要推手。乡村教师常年工作、生活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很难获得第一手的先进教学经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乡村教育质量下降。定期选派优秀城市教师到乡村支教,同时安排乡村教师到市区学校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做法带到农村教育中去,必将有效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开拓乡村教师的眼界与思路。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子、对口支援、学区一体化管理、跨校竞聘等形式,拓宽城乡学校交流渠道,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此外,还可以制度形式规定某一行政区划内城乡教师互换轮岗,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 篇4

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依法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确保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政策及时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全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对公务员普遍发放奖励性补贴时,一并统筹考虑义务教育教师,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

(二)实施范围。

全县在编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教师,同时统筹考虑高中、中职、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

二、制度保障

(一)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制度政策。

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和待遇凡有政策要求的,每年每次要及时调整,并足额发放到位。实行基本工资和岗位绩效工资相结合,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绩效考核奖励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统一由县财政按月发

放;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各单位按照相关文件进行考核,每学年发放一次;教师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等所有费用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与公务员同标准、同待遇。

(二)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监测研判机制。

建立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监测机制,人社部门要按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学校报送的教师年均工资收入数据,每年对全县义务教育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进行比对,准确把握政策、口径和标准,加强研判分析,确保数据真实,作为教师工资动态调整依据,实现每年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增长幅度同步或高于公务员工资收入增长幅度。

(三)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

进一步健全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全县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同步预算、同步调整、同步保障、同步落实。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等考虑全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动态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总量,及时办理教师岗位晋级,全面落实相关待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四)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激励考核机制。

建立符合义务教育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县义务教育在编在岗教师加强考

核管理,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制度,绩效工资与教职工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在分配中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工作量大、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

三、工作要求

教师待遇资料 篇5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教育法》第三十三条则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2010年教师工资改革

一.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 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高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退休待遇.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职称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没有晋上级职称希望的,后遗症一大堆。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工资改革“限高、稳中、托低”,逐渐淡化职称工资,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建立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势在必行。

二、教师的收入 教师收入由:基本工资、教龄工资、绩效工资、特优津贴等构成。

1.基本工资:教师按照教师资格定:小学教师2000元,初中教师2300元,高中教师2500元,大专教师2800元,大学教师3000元。(随国民经济增长)

2.教龄工资(含工龄):每年30元,随着教龄增长。工龄工资的实行这不仅是对老教师的照顾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终身从教的思想,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稳定。

3.课时工资.:课时补贴按照实际上课按劳取酬原则;主要是鼓励教师多代课,特别是年轻教师精力充沛,他们多代课,并得到应有的报酬,不仅是心理的安慰,也是对他们的鼓励。

4、绩效工资:学期和学年奖金(取代职称工资)。这部分奖金,只能占工资的10%左右。大家推荐竞比实绩,每学期学年评,不终身制。每个老师积极努力年年有希望。主要是激励工作出成效,优质优得,不仅要激励多代课,更要激励上好课。

5、特优津贴:全体教师公认的特别优秀教师,无名额限制,县市以上部门高标准考核认定,象领国务院津贴领县/市政府津贴,不终身制。主要是对那些在教育教学工作在有特殊研究成果,并得到很好的推广,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教育及教学方法,可根据影响范围的大小确定等级,或者说是以国家及,省级,地市、县确定不同的标准,使那些有才华的教师得到应有的报酬,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6、山区补贴: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另外给与补贴,应该是工资30%。正如国家干部下乡补贴,越偏僻地区,补贴越高,不终身制,离开就没有。

日本中小学教师职业被视作“圣职”,教师被称为“先生”,与议员齐名。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为社会作出巨大牺牲的职业,因而是无比神圣的,教师本身也是廉洁清正的。日本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是在情理之中的。

(一)确定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因素

日本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主要根据职务、责任、学历、教师证书资格等级、教学年限来确定。按照日本《一般职职员工资法》和《教师公务员特例法》的规定,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结构为:基本工资、工资调整额、特别调整额、初任工资调整额和各种津贴补助。

日本中小学教师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每年公开向社会招聘教师,由地方教育委员会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应聘人员包括大学生、硕士、博士毕业生等、一般来讲,学历越高,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等级越高,工资也就越高。

日本中小学教师实行职务聘任制,只有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才能担任教师职务。中小学教师职务分为首席教师、教师和助理教师三种。具有临时资格证书的,只能担任助理教师;具有普遍资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和首席教师。日本中学生教师工资表按教师的职务等级分为4个等级,每一等内又分若干工资号,工资号按教学年限晋升。第一级为中小学、幼儿园的助理教师;第二级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第三级为中小学首席教师、幼儿园园长;第四级为中小学校长

1990年日本中小学教师工资表共4级,每级内分15-39个工资号,最高工资为451900日元,最低工资为112700日元,二者相差4倍。日本的高级中学,盲、聋、哑特教学校和海员学校的教师执行另一种工资表,该工资表分为4个等级;第一级为助理教师、实习助手和生活指导员;第二至三级为教师和养护教师;第四级为学校校长。每一级工资内又分若干工资号。1990年日本高中教师工资表分为4级,每级内分15-40个工资号,最高工资为477300日元,最低工资为112700日元,二者相差4.2倍。

日本教师除工资外,还有多种津贴。如抚养津贴、边远地区津贴、初任职调整津贴、函授教育津贴、住房津贴、期末津贴、加班津贴、管理职务津贴、特殊勤务津贴、交通津贴、寒冷地区津贴,等等。日本所有教师每年6月和12月还可以得到两次奖金,数额等于5个月的工资总和。

在上述津贴中,专门为中小学教师设置的津贴有义务教育教员特别津贴和教职调整额。义务教育津贴是为提高教育质量、稳定师资队伍而制定的措施,适用于所有从事义务教育的教职员,其支付标准按中小学、高中教师工资表来划分,最高津贴额为20200日元,最低津贴额为4800日元。教职调整额是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职员按职务和工作特殊性支付的工资调整额。支付对象限于中小学工资表和高中教师工资表中第一至第二级的教职员。津贴标准相当于本人工资的4%。此外,对于从事通讯、农业、水产、工业、商船等产业教育的职员,加发本人基本工资10%的产业教育津贴,以鼓励产业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工资的晋升与调整

日本中小学教师工资确定后,可在本职务等级内,按教龄晋升工资号。教师的工资晋升分为正常晋升和特殊晋升两种。

1.正常晋升。根据《工资条例》第八条第六项与第十项规定:教职员在定级后12个月内以良好的成绩完成本职工作者晋升一级,即每年晋升一次。但是,58岁以上者不在此列。根据《工资条例》第八条第六项与第九项规定,凡年龄在58岁以上的教师必须间隔18个月方能升级一次。教师是否提薪以两个条件为准:一是工作好者可以提薪;二是缺勤两个月以上者或受过处分者不能提薪,但以下情况除外:公休、因公负伤或因公病休;女教师产假;为试行“一周工作五日制”而带着任务不必到工作岗位上班者。《人事院规则》第九条规定:正常晋升时间为每年4月1日、7月1日、10月1日或1月1日。凡工作已满一年的教师于上述时间都能晋级加薪一次。2.特殊晋升。根据《工资条例》第八条第七项,《人事院规则》第九章第八节第三十七条到四十二条规定:成绩特别优秀的教师,可缩短晋升期限提前晋升,或晋升两级。这种晋升叫特别晋升。特别晋升有三种情况:(1)每年定期评选一次,给予全体教师的15%以特别晋升的机会。条件是:因教学成绩特别优秀而受过表彰者。但在此期间除公休外,缺勤30天以上者不在此例。这种评选主要在偏僻地区的教师中进行。(2)给连续从事教学工作20年以上而将要退休退职的教师以“特别晋升”的机会。因为退职金与退休金是以退职、退休时的工资级别计算发放的。因此,对即将退职、退休教师特别晋升的评定北看做事关重大的事情。(3)特殊情况下的特别晋级。对因公成疾或因公残废的教师可以晋升二级,以资表彰。

除晋升工资号外,日本人事院每年4月还要根据私营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状况和生活费用的变动情况,修订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表。

(三)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

浅析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的现状 篇6

中国民办高校教育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专业建设的逐步加强,还有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在此发展期间民办高校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有了灵活性、市场化的专职与兼职的结合用人机制。但由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显性或隐性歧视依然广泛存在,加上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以及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等原因,民办、公办高校教师之间的公平待遇问题尚未解决。

在对一些民校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有不少教师私下里把院长叫老板,最担心的竟是学校能否长期生存下去,或者自己能否长期在学校里干下去。他们反响最为强烈的问题是付出的劳动与福利待遇不对等。有些民办教师抱怨道:“每到过年过节,在各个单位都要发福利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太大动静。辛辛苦苦忙碌一年,两手空空回家团圆。这些教师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在单纯“以学养学”的情况下,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战略毕竟要适应其低成本战略需求,也就是要与低成本扩张、滚动式发展的竞争战略保持一致。只有当民办、公办高校的社会地位在真正意义上趋于平等之日,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但是常识告诉我们,理想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而民办高校与同层次公办高校相比,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差、自制力差和厌学情绪严重等问题,教师必须付出更多心血来教导学生,却又常常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部分民办高校教师虽然抱着“打工”心态,却也是把教书育人当成了唯一的谋生手段。尤其是年轻教师,普遍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有着强烈的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但是一方面薪金较低,经济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繁重,没时间学习、搞科研、写论文,同时又受到难于晋升职称的困挠。有没有人从情理上感到对不起他们?倘若他们感觉到曾经奉若神明并为之献身的教育事业,与他们之间不过是“雇佣关系”,他们将会怎样“为人师范”?

1 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现状分析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切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命脉。因为从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靠教师完成的,所以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最活跃因素就是教师。如果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正因如此,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都赋予了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同样的地位和权利。而关注、研究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现已成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2010年7月29日,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全文发布,表明我国政府要下决心“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下决心“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为保障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6项保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第一项是保障经费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完善受教育者合理分担机制。

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民办教育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不少民办高校在发放工资时随意性较大,教师起码的工资待遇既不稳定、也不规范,在住房、奖励、科研、职业发展,尤其是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方面,更是与公办高校教师相差甚远。这种“同工不同酬”甚至是“重工低酬”的现象,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并且有悖于社会公平。有鉴于此,笔者决意就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问题立项调查,试图在分析其现状及成因的基础上思考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抛砖引玉,呼吁社会各界帮助民办高校稳定教师队伍,借此提升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形成特色,切实做大做强。

通过对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现状的广泛调查,对调查数据和部分案例进行数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同时整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在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问题上,有如下独到的最新发现:一是参照标准的混乱,少数地区的民办高校参照机关事业单位标准缴纳养老保险等,而大部分省市的民办高校参照企业职工标准。二是分配原则的扭曲,民办高校教师所承担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其工作回报相比所付出的劳动,与按劳分配原则严重不符;其福利待遇相比公办高校教师,并非多劳多得。三是监管和保障机制的缺失,使得民办高校外部监管无法到位,同时内部管理有待完善,致使有些民办高校教师至今还享受不到任何社会福利。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采取经费资助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这为政府在民办高等教育中的责任与作为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国家关于民办高校的师资政策之所以无法得到全面落实,是因为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同时民办高校也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应加强内部规章制度建设,建立科学的薪酬体系和奖励机制。不仅要使教师工资收入与工作量挂钩,还要建立相应的津贴、补助制度,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温暖;不仅要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切实做到奖罚分明,还要建立薪酬待遇定期增长机制,随着教师的任职年限、职称学历等的增长,薪酬待遇要相应提高,使教师有事业的归宿感;不仅要完善教师发展、业务培训机制,还要设法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使其专业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有内在驱动力。至于学校普遍担心的培训成才后教师流失问题,可以借鉴优秀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采取与参加培训教师签署服务期限合同等方式妥善解决。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相关问题的成因,得出如下观点和认识:(1)民办高校教师与民办高校的命运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受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低于公办高校等诸多因素影响,民办高校教师享受不到与公办教师平等的社会地位及合法权益;(2)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两者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没有理顺其相互关系,表现在法制建设方面,不仅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而且现已明晰的一些政策也难以落实;(3)民办高校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尚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资金实力不足,民主气氛不浓;(4)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构成较为复杂,专职教师学历、特别是职称层次偏低,因而整体上难于维权。

挖掘可资借鉴的国外成功经验,总结我国政府宏观管理的经验,尤其是高品质的民办本科高校的相关经验,可以找到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的现实途径。除政府的资助和学费收入外,国外私立学校的经费还来自各类基金会、校友会、教师及学生(包括毕业生)团体,也就是说,国外民办学校一方面受国家地方政府的帮助和制约,同时也带有浓重的非政府色彩,有一定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可以广泛汲取来自民间的经济、文化、民族、科学等方面的营养。

2 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的对策和建议

(1)呼吁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在加大对民办高校管理和统筹力度的同时,应落实国家体现鼓励、扶持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落实民办高校教师待遇,在教师职称评聘、工龄计算、社会保障等方面要与公办高校一视同仁。必要时应采取专项拨款等方式,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待遇,使其和公办院校教师按照“同岗、同职、同酬”原则统筹协调解决,缩小因体制问题造成的工资收入差距,以缓解因体制问题造成的分配不公等矛盾;(2)呼吁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引导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充分报道民办高校及其教师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的巨大贡献,营造有利于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逐步改变民办高校在教育竞争中的弱势地位,提升民办高校及其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整体形象;(3)建议民办高校构建教师激励机制,在实施“教授治校”的同时,更应注重“教师治校”,因为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民办高校还是一边倡导教师参与管理,一边继续沿用家族式或企业化管理模式,由投资办学者包揽一切事务,致使教师参与管理的理念流于形式。再加上民办高校的教授一般是外聘的,他们虽然熟悉高等教育办学规律及运作机制,但由于不能经常坐班,对于学校内部许多问题缺乏广泛深入的认识,而这恰恰是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弥补的。民办高校应更好地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的作用,让教师代表、学校工会协同外聘专家、教授来“治校”,从而将教师参与管理落到实处。并且要努力提高社会认可度,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内涵建设,在不断提升自身诚信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切实增强质量意识,惟其如此,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4)建议民办高校教师积极适应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在思想行为上作为民办高校教师,我们的自身素质应能够适应民办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行为应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摘要:近3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极不平常的奋斗与创新历程,发展成绩斐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社会对民办高校的显性或隐性歧视依然广泛存在,加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或难以落实,以及民办高校自身的特点等原因,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其中相当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民办、公办高校之间的公平待遇问题难以解决。

关键词:民办,公办,福利待遇,政府

参考文献

[1]贾勇.对陕西民办高校定位于高职教育的反思[J].职教论坛,2006(8).

[2]罗道全.对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创新的思考[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

[3]宋维清.加强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5).

[4]张海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河南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2).

[5]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规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0-44.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待遇 篇7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全面部署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计划》明确,要抓好八方面工作:一是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二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实施规模,重点支持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贫困地区补充乡村教师。三是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做好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工作;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四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五是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六是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各地要采取定期交流、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七是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按照乡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师校长培训。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国家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省(区、市)、县(市、区、旗)要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

(资料来源:人民网)

上一篇:五年级暑假作文:暑假游记下一篇:舞蹈培训服务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