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传承创新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共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以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源流和当代传承为例,重点阐述了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课程体系、搭建艺术实践平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研究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以期为其他高校在艺术教育探索实践的道路上提供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综合性大学;美育

综合性大学具备培养综合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基本条件,其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全人和通才。完成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加强通识教育、活跃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搭建学生创新平台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华,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和功能

1.艺术教育是综合性大学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和功能就是承担起“美育”的情感智慧开启的重任,最重要的是让人感知美、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在创造中呈现审美理想,在真善美的追寻中自然建立起崇高的品格行为和道德规范。就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而言,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家,而是促进大学生的审美发展,让美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的境界和水平,给大学生的信仰和理想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这就是艺术教育中“立德树人”的功能所在。

2.艺术教育是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大学而言,没有艺术教育则是不完整的教育。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培养专才,而是培养通才,因此,艺术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显得更为必要。对于理工科学生,其意义更加深远。正如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艺术与文、理等学科不是互相割裂,而需相互渗透,复合培养,这样培养的人才基础才能更加宽厚,视野才能更加广阔,适应能力才能更强。

3.艺术教育是综合性大学校园文化创设的重要载体

所谓校园文化,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的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创设营造。艺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功能。在综合性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作为第二课堂的艺术活动占整个校园文化活动的比重非常高,是最受欢迎、最易接受、最有渗透力的教育形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不断注入高雅艺术文化,这无疑将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19世纪借鉴西方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理念和体制而逐渐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之初就参照西方国家在高校中开设公共艺术教育,如北京同文馆、天津电报学堂、水师学堂、武备学堂、两江师范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和更名于1913年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曾是全国艺术教育发源地之一。首任校长经亨颐大力倡导“五育并举,人格为先”的教育理念,李叔同、姜丹书、夏丏尊、顾西林等为代表的早期艺术教师,积极践行人文艺术教育,他们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创造了艺术教育史的诸多“第一”,培养了吴梦非、朱稣典、刘质平、丰子恺、潘天寿、叶天底等一大批文艺英才,既为我国艺术教育做出了奠基性的不朽贡献,也为我国艺术教育史留下了宝贵的艺术教育财富。

新时期的杭州师范大学,秉承人文艺术教育的优良办学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公共艺术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促进艺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实践与探索。

1.创新体制机制

我校延续百年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历任领导均非常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在机构上,学校专门设置了艺术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等非常设机构来协调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专门设置了正处级建制的公共艺术教育部来承担全校公共艺术教学工作,还设有艺术教育研究院、弘丰中心、校园戏剧创研中心等研究基地,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工作。同时,还依托人文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学院共同承担艺术教育课程和艺术教育研究工作。从组织运行、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全面推进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

2.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把提高大学生艺术教育素养的理念切实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公共艺术课程学分要求,改革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把公共艺术类课程划分为普及型、提高型、拓展型、实践型四大板块。培养方案规定,师范生必须修读4学分,非师范生必须修读2学分,实现了限选与任选、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专业与通识的合理设置。在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艺术8门课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拓展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推行鉴赏与实践并行的公共艺术教学模式,如将“艺术导论”教学融入鉴赏与技能教学中,形成由导论、鉴赏、技能实践三者构成的教学模块,无论是课程门数还是修读人数,都处于省内领先位置。这些欣赏与体验类课程由教授名师领衔主讲,列入学校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3.搭建艺术实践平台

我校搭建了“课外艺术活动—艺术特长强化—艺术展演竞赛”立体式的课外艺术实践平台,为公共艺术教育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提供了有效的实践平台。学校提出了“一院一品,一人一艺”的艺术实践目标,以“第二课堂”、艺术社团、艺术团等为载体,采用体验式、渗透式教学方式,通过人人参加不同层次、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来打造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DNA”,进一步增强了艺术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和广泛性。学生的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张“金名片”,许多活动业已形成品牌。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2年学校接受浙江省教育厅“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督查”,获得优秀成绩。

4.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我校多个人文艺术研究机构立足学术领域,面向公共艺术教育实际,取得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如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弘丰中心”)是中国高等学校中唯一的弘一大师研究与丰子恺研究机构,旨在弘扬两位大师的人格精神和艺术思想,在高等学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弘丰中心对学校百年公共艺术教育史进行了全面梳理,出版理论专著40余部,还创办了全国唯一的、有重要影响力的美育研究学术刊物《美育学刊》。学校还有一批人文艺术教育方面的重点学科、重点基地和研究机构,实施美育理论研究与传播项目,开展情境美育探索与实践、美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项目等,力争为国家贡献出系统的以美育人、以感性促教化、以艺术滋养人心的理论资源和教育模式。

三、杭州师范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特色和成效

一是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逐步确立了“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提出了“专业与公共、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四结合的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思想,从组织运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环境氛围等方面构建了五个体系,保障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学校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办学特色,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称号,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是形成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的良性互动。学校每学期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50余门,选课学生4000余人次,无论是课程门数还是修读人数,都处于省内领先位置。这些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有教授名师领衔主讲,有规章制度保障管理。同时,学校有校级艺术社团33个,参加学生年均2000多人,此外还有众多院级艺术社团。这些社团在艺术教师的指导下常年开展活动,仅大学生(公共)艺术团就年均培训660多人。

三是毕业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教育能力在各自岗位发挥作用。在校期间受过艺术熏陶的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后,组织各种艺术社团,开办艺术讲座,开设艺术类校本课程,把人文理念和艺术技能传递给中小学生;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校期间习得的艺术素养也成为他们开拓事业的助推器。

杭州师范大学一直以来致力于传承艺术教育这一优良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教育部政策指导下,在多任校领导及几代教师的努力下,逐步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这一办学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仅仅是在全国公共艺术教育探索之路上点亮的一只“灯盏”,期望对其他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有所借鉴和启发。

[责任编辑:夏鲁惠]

(上接第17页)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教授、副教授、讲师分类比较,科学考虑每类优秀(教授可以略高)、良好和合格的比例。

参考文献:

[1]步社民.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0(17):69-71.

[2]陈晓琳,江珩.新时期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8):78-80.

[3]刘小强,何齐宗.重建教研室:教学组织变革视野下的高校教学质量建设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58.

[4]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4-9.

[5]强胜,宋小玲,皇甫超和等.通过网络教学进行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试验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12):37-39.

[6]强胜.如何打造植物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理念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13(8):32-37.

[7]孙海龙.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1999(2):84.

[8]徐薇薇,吴建成,蒋必彪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00-103.

[9]钟秉林.关于大学“去行政化”几个重要问题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6.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王利琳 章瑞智

第2篇:建立农业院校规范化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社会创新人才作用

1.农业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1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逐渐淡化,自律意识也不够强 从整体情况来看,农业院校学生主流还是好的,具备基本的主体意识、公平意识及竞争意识,但是关于理想信念、人文素养以及公德意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性,在崇尚个人理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在崇尚奉献的基础上又强调个人价值。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在逐渐淡化,自律意识也不够强。

1.2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比较落后 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旧的思想观念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农业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其教育管理的方法和模式都比较落后,已经无法完全符合农业院校改革发展的需求。关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许多高职院校往往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自身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也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1.3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在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互联网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甚至包括所有学生来说都有很大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以及思想等多个方面。对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其主要原因是农业院校的学生普遍还存在转型期,叛逆心理非常严重,网络对于他们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往往都不是以学习的目的来接触网络,因此网络对于学生来说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不良影响的。基于这样的情况,仍然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来管理学生,必然会给教育管理者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建立一套与信息时代相符合的教育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1.4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农业院校中的薄弱环节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没有形成高效运转、高度协作的氛围,教书育人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二是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依据农业院校教育管理的本质去开展工作

2.1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质量是由教育思想来决定的。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就是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的管理方式,因为科学的管理方式是实现教育思想转变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素质教育思想才能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是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以此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品行。要想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就先要优化德育工作,对于校园文化也要注重。德育方面的加强要先从最基本的方面做出,比如说日常文明行为习惯、道德理论等,然后再到政治思想,最后上升到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是学生个人思想品德发展的必要经过,也是提高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内容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就是将人文关怀融入教育之中。

2.2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 学校的职能和作用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对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不同。高职院校办学不仅仅是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还要根据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来定,依法治教,才能把农业院校的育人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对于科教兴国的落实、社会素质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更是学生增进知识和提高自我的指明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能力能否提高,跟教育者是有一定关系的,主要表现在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教学能力。要想体现出农业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本质,就要把素质教育的改革落实到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至关重要。

2.4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 农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其宗旨就是为学生服务。学生因为后天环境和他人影响在学习能力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首先,农业院校的教育者要认识到学生教育管理不是一体性教育,它是需要从整体出发,根据每个学生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就是所说的分层教育;其次,农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追求的是高素质教育,因此在进行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需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做到学生全面教育的成功实施。

2.5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人才 在进行农业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为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组织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所谓创新,就是把学生的最大潜力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于学生创新这方面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教育者来实施,还需要学生自己积极观察生活和发现生活来提高。要考虑学生的社会性,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创新人才。

作者:王艳溪 张丽萍

第3篇: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评价在教育中有着重要价值,它可以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让学科目标扎实落实,让班级管理提升温度。

1.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学科教学中,首先要由师生合作共同制定出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学生有了目标和标准之后,可以随时利用评价标准诊断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有的放矢地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开始某个主题单元之初,以一二篇文章为例,指导单元文章的阅读方法、批注方法以及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和评价方式。然后,学生们依据制定的目标和评价标准,采用生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群文阅读,逐步完成学习的评价要求。

2.让学科目标扎实落实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科学习目标的落实。学校每天中午有40分鐘的午间阅读时间,实施之初,学生的兴趣很高。渐渐的,问题出现了:有的学生近10分钟不翻页,有的一会翻翻这本,一会翻翻那本……有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处于情绪饱满状态,初中学生可以用3分钟时间读完一页大约500字的非故事性的书。我向学生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探讨好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方式,并制定阅读计划和落实细则及评价标准,约定一周为一个评价周期。一周之后,大部分学生真的能够用3分钟读完一页书,最初制定的目标得以落实。

3. 让班级管理提升温度

多元评价可以提升班级管理的情感温度,融洽班级中的各种关系。北京市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上对学生的评价,既有学生自己的总结评价,也有来自同伴、老师和家长的评价,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如一次语文教学中一个小组分享的关于听课的评价:“今天的汇报,每个组每个人的研究成果都花费了很多功夫,是接近于极致和完美的。其中,男生们主要针对读书方法和读书报告形式来进行展示和汇报,我也获得了很多不同的、新颖的阅读方式。在读书报告的展示方式上,我倒觉得他们不必要一定按照流程来呈现,因为每一本书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女生们的成果汇报一开始就表达出了自己对写读书报告的看法,为下面的汇报作了很好的铺垫,形式别出心裁。可能是因为她们的叙述性东西太多,我有些跟不上节奏,所以笔记做得不是太好,气氛也有些单调。好在你们让同学们表达自己看法的环节很多,让同学们的注意力得以聚焦。”当然,教师也会采用如学分制、星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像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各个层面的评价,从不同侧面鼓励、测评、记录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让教育成长真正成为可追溯的故事。这样的评价多了不同层面、不同方向的声音,为管理增加了情感的温度。

作者:王守英

第4篇:引进和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一、主要成效与做法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人为本、外引内联”、“吸收人才、网络人才”的方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健全制度,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在盘活本地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止,我县共引进专业技术人才90多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本科75人,为我县高新技

术产业、新兴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到2000年底,我县专业技术人员达6918人,占全县干部总数的69.06,除了在翻译人员、工艺美术人员技术岗位留有空白外,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和岗位均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制订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我们先后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开发智力和引进人才的规定》、《关于县管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在县管拔尖人才中建立“一帮一”制度的通知》、《关于鼓励科技人员投身生产一线的若干规定》、《关于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中招聘专业人员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服务上杭经济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人事人才工作服务上杭经济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加快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发挥人才的潜力,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引进急需人才,并积极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安心工作,积极创造,为实现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是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简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本县优秀专业人才的典型事迹,如1996年我们拍摄电视专题片介绍郭仰霖等三位拔尖人才的事迹,去年,农业系统党委开展向常年扎根基层、心系农民的农业局植保站副站长薛德乾同志学习活动。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反响很大。通过广泛的宣传,在干部群众中形成较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金额达10万元的科技事业奖励基金,认真兑现科技人员奖励政策,各企事业单位也制定相应措施,重奖、重用作出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我县还制定措施,全面落实科技人才的学习、工作、政治、生活待遇,及时下发县管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每人每年200元书报津贴,并创造条件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医疗保健、家属工作、学习、职称评聘、住房等问题,仅2000年一年就帮助专业人才和知识分子解决实际困难860多件,对稳定人才队伍,调动和发挥他们智力潜能,推动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三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引进人才、学习技术。以引进技术为目的,以智力流动为形式,吸引人才到我县工作,对拥有先进技术、又为我县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积极延揽,采取借用兼职、停薪留职、留薪留职等办法,吸引他们到我县从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推广工作或进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承租、创办、联办、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共引进技术80多项,为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1992年10月我县组织4个乡镇,10家县级企业领导共25人,赴榕参加全省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共14个项目分别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达成协作意向,签订了3项协议书。

四是加强人才管理,实施人才培育战略。不断完善县管拔尖人才和优秀青年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评选标准,先后评选出三批21人次的县管拔尖人才和二批35人次县管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实行重点培育、定期走访,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我县还经严格的考核、筛选、推荐、上报一批企业经营管理者、科技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和经费倾斜,加快他们的成长。我们还积极外派人员学习先进技术,为专业人才外出学习培训、参加研讨活动提供服务,紫金矿业公司公派兰福生同志赴澳大利亚中澳研究生班学习,并派两名青年技术骨干到北京与研究部门共同进行铜矿湿法工艺研究,对该公司的技术改造和提高经济效率具有较大的意义。

五是大胆使用人才,胜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积极为专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每年组织1—2次科技恳谈会和走访科技人才,认真征求他们对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议、意见,激励他们大胆工作,革旧创新。紫金矿业公司大胆使用各类人才,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县林化厂的邹来昌同志,经组织协调,调入紫金矿业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大胆创新被公司提拔为冶炼厂副厂长,现公司副总工程师,他自行设计研制了高压无氰解吸电设备,解决了原常温常压吸电解设备能耗大、处理量小、电积时间长、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不仅使单台设备每年节约成本137万元,黄金冶炼生产效率提高3倍,而且避免使用有害物质氰化钠作原料,取得了经济与环保的双重效益;再如该公司副总工程师胡月生,在金矿三期技改主持金矿千吨级大爆破过程中精心组织、仔细施工,两个月完成2400多米的爆破硐室施工和药物充填、焊破取得预期效果,为矿山从地下开采转为露天开采作出

第5篇:浅谈如何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浅谈如何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是城市(或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古代先贤常说的“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合理任用人才,给人才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将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观点可能人人都懂,对工作的开展确实能发挥巨大

的作用,但要真正实施起来,却要受“惯性思维”、人情面子、关系网甚至腐败现象所左右。其实,如何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如何为人、如何用人的问题。古今中外,但凡成就伟业、青史留名者,无一不与“为人用人”之道有关。“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一点从唐玄宗时期的先胜后衰中可以看出。唐玄宗即位之初重用能人,以清正廉洁的姚崇、宋憬为相,政务通达,吏治清明,民殷国富军力强盛,经济文化极其繁荣,史称“开元盛世”。谁知好景不长,玄宗自从宠信杨贵妃之后,生活奢糜,不理政务,使杨国忠、高力士、李林甫等一批贪官酷吏身居要职,把持朝政。致使良臣遭排挤,奸人当道,国力日衰。由此可见,盛在用人,衰亦在用人,教训大鄢。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谆谆告诫后主刘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唐太宗李世民也认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人之才能,不能兼备,当弃其短,取其长。”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才开创了“贞观之治”。

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的成功之路,更说明了正确用人之重要。1979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濒临绝境,该公司用重金聘请艾柯卡并得一批优秀人才,经过短短四年时间使公司起死回生,1984年公司赢利24亿美元,超过公司创办60年以来的利润,因此艾柯卡成为美国人心中的英雄,连布什也把艾柯卡作为其总统竞选的最强大的对手。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有一次问大臣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祁黄羊答道:“解狐可以任之。”晋平公惊奇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可以胜任,并未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解狐到南阳当县令后,果然把南阳治理得很好,百姓衣食丰足,夜不闭户。祁黄羊能够做到“举贤不避仇”,不以个人恩怨为标准,而以“国家至上,任人为贤”为原则,实在值得我们学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考察人才时,不应求全责备,要发现人才的长处,尽量用其长处,避开短处。 在工作时,上级可以按工作需要选人,使得人尽其用。清代诗人顾祠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俄国寓言家克雷洛夫说:“鞋匠做蛋糕,厨子修鞋子,那就别指望有什么好结果了。”人各有长处,各有特点,一个具有高度抽象和空间概念的人最好去搞研究;一个善于待人接物、乐观自信的人最好去搞公关。人与人不同,每个岗位都有其要求,必须按岗选人,选择最适合于这个岗位的人。

有了好的人才以后,关键在于怎样建立科学的人才资源库,有效地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一个好的上级不但要善于选人、识人,更重要的在于如何用人。

汉朝的刘邦就是一个懂得如何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高手。他曾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输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刘邦的话为我们生动地论述了盘活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重要性。张良深通谋略,是一位战略筹划家;萧何通晓经济,是一位治国理才的好手;韩信善带兵作战,是帅才。很显然,仅凭其中一人的力量,刘邦是绝对不能打败项羽的。 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或企业)的领导要对各项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早做到因事用人,在此基础上,对员工的知识、性格、专长进行全面的了解,真正做到人尽其用。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发现和使用,抓紧选拔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衡量干部的德和才,应该主要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迁就照顾等陈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广开进贤之路,避免只在党政机关或周围熟悉的少数人中选干部,反对任人唯亲。对那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政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大胆提拔,委以重任。对那些思想品质不好、弄虚作假、伸手要官的人决不能提拔。要重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党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严格执行干部离退休制度,认真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努力盘活人才资源,给真正的人才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倾12全文查看

第6篇: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农业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石泉县作为山区农业县,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影响,石泉县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已严重影响到该县农业的发展进程。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业人才是当前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人才现状

石泉县农业局系统共有110人,从职称看,具有高级职称4人,占3.6%,中级职称34人,占30.9%,助理级职称14人,占12.7%,员级24人,占21.8%,非专业技工17人,占15.5%,党政管理人才17人,占15.5%。从学历看,研究生1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3人,占11.8%,大专45人,占40%,中专以下51人,占46.3%,从年龄状况看,30岁以下19人,占17.3%,31岁至40岁28人,占25.4%, 41岁至49岁32人,占29.1%,50岁以上31人,占28.2%。

二、主要做法、成效

近几年来,石泉县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始终把农业人才工作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认识,放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高度来筹划,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际,不断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管理,突出抓好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初步形成了农业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抓选才,开辟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

一是推进人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2000年起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度,全体事业工作人员都签订了聘用合同,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等形式变静态的行政化控制为动态的科学化管理,逐步建立起现代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机制。二是完善实绩考核制度。为了切实把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建立健全了农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每年对站所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以考核人员的德才表现、业绩成果、贡献大小为依据,调整补充后备干部组成,确定新一轮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带头人。对考核列末位的则进行诫勉谈话,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相结合,实现了选优罚劣,激发了工作活力,畅通了人才选拔的渠道。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通过鼓励各单位农技人员积极参与全县的科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公开招考,还在内部推行了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2000年以来,共开展了2次农业技术人员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工作。在竞争上岗工作中,按照自荐、推荐、组织考试、民主测评、综合考评等程序,选拔出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优良、作风扎实的优秀人才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出了一条绿色通道。

(二)重育才,努力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

针对农业技术人才的年龄、知识结构现状,农业部门采取了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优秀人才,除完成一定的科研、推广任务外,还赋予其培养、帮带年轻人的职责,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着重鼓励、激励他们发挥潜能、积极创新,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则侧重培养和锻炼。一是营造环境育才。大力倡导终身学习、刻苦成才的观念,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爱学习、勤钻研、比业绩的育才环境。同时,还加大了人才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把优秀农技干部、专业技术人才的典型事迹,通过报刊媒体、制作专题片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农业人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才进行适当奖励,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工作氛围。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选拔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后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省农技推广标兵、领军人才,全市优秀青年、十大杰出青年、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共计60多人次。这些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农业工作者勤奋工作、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二是教育培训育才。农业部门对农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更新现有技术人才的知识。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赴省市培训、外出进修、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经常性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与职务晋升、职称申报、考核评优相挂钩。继续教育的内容也从一般性的知识补缺转移到开发人才潜能、激发其创造力上来,转移到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上来,使继续教育在推进人才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活用才,构筑优秀人才的工作平台

培养提拔人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为了用好现有人才,我们想方设法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是设立专家决策、咨询机构。农业局组建了农业专家组,重大决策和项目听取专家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专家组成立以来,每年组织下基层现场咨询活动3-5次,解决疑难问题500多个,完成调研课题4-5个。二是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农技人员在抓好推广、服务的同时,大胆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完成了一些技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省级6项、市级10项,这些农业项目的研究、实施和成果转化不仅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技术才能,更为石泉县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技术支撑和推动作用。三是创办示范推广基地。围绕粮油、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先后创办了20多示范基地。这些基地每年引进、示范100多个新品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乡镇农技干部工作职责不清,职能日渐弱化。1996年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人员人、财、物均划归乡镇统一管理,推行数站合一,导致机构人员混杂,职能不清,责任不明,大部分涉农技人才的主要精力在从事非农科技工作。据调查,全县各乡镇85%的农技干部在从事办公室、计划生育、武装干事、组织干事、信访、治安等工作,缺少对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

二是结构不合理,人才奇缺的矛盾凸显。专业技术人才70%以上集中在县上,具有高级职称的农业人才都集中在县属事业单位,乡镇级没有一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明显不足。就技术力量覆盖而言,每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要指导1300名农民,农业人才奇缺,与当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

三是人才待遇低,积极性发挥难。由于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差,生活待遇低,近几年,高层次、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回本县工作,新增技术人才学历层次低,专业对口少。农业技术人员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全县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是人才老龄化严重,出现人才断层。40岁以上的占57.3%,4名高级职称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高层次人才年龄老化严重。由于近十年来农业局几乎没有分配新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新的农业人才没有得到补充,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又不能及时脱颖而出,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

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推广部门普遍存在人才能进不能出,大量非专业人才占据农技推广岗位,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及时补充的问题,分配上贡献与报酬不能有效挂钩,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钻研业务的动力和为农服务的活力。

六是专业知识水平整体偏低,新技术推广乏力。存在着虽具有相应的文凭,却不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的现象,有的学历虚高,掩盖了专业技术、技能知识的真实性。相当一部分拥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士是重学历、重资历的产物,真正能为农业的振兴献计献策者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对现代农业发展,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新的农业科技领域更是能力欠缺。

四、加强农业人才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迫切要求,为此要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使用、引进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更新人才理念

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技术人才在全县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农业人才工作提高到全县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考虑,增强做好农业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整合资源,盘活总量,人尽其才。进一步改革人事管理、职称评审、分配、科研奖励等制度,将农业人才尽快从文凭、档案、职称等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解放出来。要坚持市场配置为主、政策引导为辅的农业人才引进方式,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一切障碍,鼓励人才有序流动,完善农业人才评价机制,营造一流的创业环境。

(二)创新机制,努力营造使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一是创新引人机制。采取调动、讲学、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示范基地、农业实业公司等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外来农业人才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单位因工作需要聘用的外省市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可以户口不迁,编制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并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与当地常住居民同等对待。对引进的高级人才,要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放在关键岗位使用,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建立农业人才培训和引进基金,对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进行补贴。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人才长效交流机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积极争取省内外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选派优秀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到石泉县挂职。每年选派一部分农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业科研、示范基地、乡镇农技部门工作,改变县级农业单位占有农业人才比例过高的局面。对于使用不当,用非所长或专业不对口的农业科技人员,要打破身份限制,调整到新的适合其特长的岗位,以达到人事相称、职才相称,从而促进农业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逐步建立适应农业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打破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兼职服务,使一流人才能做出一流贡献,能获得一流报酬。四是深化改革农业人才收入分配和奖励机制。积极推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办法,分档次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水平,对拔尖人才实行动态管理,适当增加拔尖人才评选名额,提高拔尖人才津贴。

(三)加强农业人才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是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为重点,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选调制度,注重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继续坚持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制度,为农业管理部门储备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后备队伍。大力推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建立退出和淘汰机制,完善干部年度考核制度,加强考核和分类管理,保持农业人才队伍的朝气和活力。加强对农业干部进行现代农业前沿知识的培训教育,更新干部知识层次,开阔干部眼界,增强其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二是建设一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农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抓好学术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继续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加紧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及学科带头人,围绕培育和发展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加强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业招商引资、特种种养等农业新领域、新产业人才的培养、引进,造就一支高素养的农业科技人才、产业化经营人才队伍。三是加速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开展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市民培训,定期评定农民职称,并出台政策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鼓励农民成为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加强组织领导与监督保障,确保农业人才工作稳步快速发展

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加强对农业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县委领导任组长,县级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组织、人事、宣传、科技、教育、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人才工作新格局。同时,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敢于创新、敢于竞争”的社会氛围,增强农业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维护农业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方面工作的有序性。 作者,南家寨

第7篇:充分发挥学校支部的作用

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学校的贯彻执行,对于学校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小学工作实行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学校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应发挥哪些作用,存在着哪些问题,该如何发挥其作用。这是中小学校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的负责人——学校党支部书记所要努力求解的课题。

一、应发挥的作用

中小学工作主要包括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我认为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民主监督作用和增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一)政治核心作用

中小学校党支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包括“支持和监督校长依法行使职权,与校长共同办好学校”这一重要职责。

“支持和监督校长依法行使职权”这应该是上级党组织和教育主管部门党组赋予学校党支部的重要职责,是中小学校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执行监督职能的基本内容。

所谓监督就是监察、督促的意思。校长是一级法人代表,校长代表的是一个组织,一个学校。所以,支持和监督校长依法行政不仅是对校长个人的,也是对校长室的,对整个学校的依法行政这一内容的,从而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的实施。

中小学校党支部政治核心的内容应包括:“围绕一个中心,即教育教学为中心;把握两个方向,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学校内的舆论导向;抓好三支队伍,即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落实四项任务,即党务校务公开、文明单位创建、廉政文化进学校和凝聚力工程建设;达成一个目标,即党政合一,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二)民主监督作用

中小学校党支部应该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重点应领导和指导好学校工会、教代会、共青团、妇委会,指导他们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发挥监督学校工作的开展。

(三)增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

党员是组成党组织的个体细胞,是构成党组织战斗力的基本要素。所以党支部肩负着增强发挥每一个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任。

二、存在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不少的中小学校党支部工作,至少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对党支部工作认识还不够深入

有的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1、认为中小学校党支部工作虚多实少,可有可无;大多事情都由行政去做了,所以多听行政少听甚至不听支部的安排也是可以的。

2、认为理论学习大可不必。把书教好,把成绩提升上来才是最为实际的,理论学习搞搞形式,走走过场应付一下就行了……

(二)党支部的隶属关系尚未理清理顺

如果一所学校里成立了党支部,但又从来没让党支部去号召和组织工、青、妇、教代会等团体,而把本应由党支部去做的事变为行政班子全包揽了,那是不太好的事情。

中小学校党支部在学校中应该管什么,开展工作的载体有哪些,尤其是学校的工、青、妇、教代会等团体到底是由谁去领导,这些都应该理清理顺。而这不是哪一个人的事,首先应有上级党组织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党组的指导性文件,其次是需要各学校的党政班子一起坐下来研讨并完成这件事。

目前,有的中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有的学校实行校长兼任书记的体制,便设有副书记)没有参加学校的行政常规会议,没有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去,这其实是尚未理清理顺党支部隶属关系的一种表现。

(三)书记、校长之间还存在着“越位”多,“补位”少的现象

书记和校长之间应该多“补位”,少“越位”,但目前我们一些中小学校依然还存在着书记、校长之间存在着“越位”多,“补位”少的现象。这对学校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实行中小学工作校长负责管理体制的今天,校长兼任书记,支委委员大多由行政人员去兼任,党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不能参与行政的常规会议,这种做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认为是值得思考探讨的。

三、如何发挥其作用

(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依法治校,依德立校,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

一是要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要掌握政策,为学校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方向;二是要不断增强党组织观念,端正工作指导思想;三是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衡量一个学校的领导精神状态好不好,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能不能真抓实干。学校的各级领导一定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对工作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必须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学校领导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端正对群众的根本态度。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职工,真正把教职工当作智慧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和学校事业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教职工参与和监督的作用,作决策,定计划,注意倾听教职工意见,切实防止主观意断,违背群众意愿的事情发生,保护和发挥好教职工的积极性。必须从领导自身做起,勤政廉政,树立良好形象。一个单位好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级一级带出来,领导作风扎实,工作才会落实。

(二)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加强决策保证,避免决策失误

学校和党支部的建设管理,学习科学的管理理念,修改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旨在用目标导航,按计划行事,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保证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高效地开展,也使学风、教风、作风乃至整个校风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不断优化。

在学校,党支部就是融合剂催化剂,是校园和谐发展、校园文化意识形成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

提倡民主治校,注重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党支部、行政、工会、团委、妇委会应加强对学校工作的探讨,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增强教职工的参政议政意识;应协助行政加强对各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及管理工作的指导。党政应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决策(如制度制定、教职工考核、奖励方案、结构工资方案、分配方案等)要经过支委会到教代会讨论通过,最终由行政会讨论制定,公示等环节,防止决策失误。

作为学校党支部,在学校重大问题决策前,应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个层面的意见,形成切合学校实际的建议,为校长提供决策依据。尤其是作为学校党支部书记,应该多一些想法,多一些思路,多一些方法,以拓宽校长决策的视角;应该积极思维,从细节处着想,以完善校长的决策;特别是当校长的决策思维有误时,更应及时地提醒校长,甚至当面顶撞或冷处理,但也要制止错误决策的形成。

(三)加强党员队伍的建设

校长负责制背景下的学校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关键取决于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彼此之间的团结一致、配合默契,取决于党支部书记及党员队伍的自身素养。软弱涣散的党组织,品质能力低下的党支部书记是难以发挥其作用的。

学校党支部,首先应抓好党员的发展,并“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确保党支部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其次应抓好党员的教育,彻底摒弃只重教学不重理论学习的思想,要结合学校实际,进行理想宗旨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党员意识;另外应着重抓好党员履行义务职责的落实,让每个党员做学习的典范,实践的榜样,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先锋。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相信,我们各中小学校党支部定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

第8篇: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

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级教育网络,统一教育思想,坚持教育原则,齐心协力把后进生工作做好。

许多后进生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起着重要作用。每一学期,都要有针对性地对后进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家访,和家长就学生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向家长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家长明白为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家长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应尽一份怎样的责任。只要家长对孩子充满信心,后进生也就有了希望。

在学校教育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真挚的情感感化后进生。“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是后进生教育的前提,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厚爱,是激励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学成功最基本的、最关键的条件。学生需要教师施以爱心,尤其后进生,他们也有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理解,教师应理所当然关心、指导和激励他们,投其所“好”,增加共同语言,施以“朋友式”的爱,缩小心理距离,达到心理相融。成为“自己人”取得信任后,再因势利导,提出严格要求,实施“期待教育”,不断启发他们的内驱力,把教育要求转化为他们自身的需要,再经其努力,逐步获得成功。

社会的教育力量也不容忽视,家长、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收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课外书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明辨是非,可以请公安干警到学校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增强后进生的自觉性,确保后进生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第9篇: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张熊飞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不能脱离教学媒体的、间接的认识过程,要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地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首先是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现代亦然。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是与教师的管理能力成正比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了引导,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级的教学身份和更优化的教学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职能,这就是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教师的职能

(一)教师的教学功能 在教学系统中,从教学职能观分析,教师是媒体。相对于学生主体的认知过程来说,教师是一种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不同于教学系统中的其他信息源。教师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不仅和其他信息源一样,可以输出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反馈信息,主动地、及时地、有的放矢地调控自己所输出的信息,使教学系统和谐一致地向着最终目标运行。

在教学系统中,教的真正含义乃是使学生真正地学,是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就是说,教师不仅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就是要以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创造一切条件,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信息源、媒介物,更重要的是引路人、催化剂,以便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向着全面发展转化。一句话:教是为了学,这是一切教学策略的第一要务。

(二)教育就是引导

教师是引路人,导师,导演,导游。比如,教师犹如导演虽不能代替演员形神兼备的体现角色,却要千方百计地诱导演员进入角色。然而,教师并非是一般的导演:要做“人师”,不做“经师”;人师教人,经师教书。因此,所谓人师,就是教学生学做人的教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扬雄:《法言学行卷》)要求教师成为人类优秀品质的集大成者。教师要有事业心,那就是为时代培育优秀的人才。对教师来说,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是自己事业的成功。这种事业心是中华民族的良心,是作为教师的本色。在学生实现主体地位的全部过程中,时时刻刻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层次的挖掘,体现着对教学过程独具匠心的设计,闪烁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智慧的火花。教师恰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向导,时而似在峰回路转的迷途之中,时而又柳暗花明、豁然开朗;那满含激情、娓娓动听的诱导,使学生消除了攀登时的疲劳;那要言不繁、说理透彻的点拨,使学生排除了路途上的荆棘;那无比热情、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使学生终生获益匪浅。教师要确定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信息量,要选择最能体现客观规律的其他课程资源,要设计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教学流程,更要和学生一起去开发、创造、实现全部课程,并以启发引导、说服教育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正是人师的神圣职责。

这就充分表明了: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不能靠堵,只能靠疏;不能靠控制,只能靠引导:引导学生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地为不断获得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教育就是引导。正如孟子所言:”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正如朱熹所论:“指引者,师之功也。”(《朱子语类》卷八)。后汉末年儒家学者徐幹则给予恰当的比喻:“大禹善水,而君子善导;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是以功无废而言无弃也。”(徐幹:《中论·贵言》)这一切,我们则称其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因此,在教学系统中,以自身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主体充分实现主体地位为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在教学系统中,发挥引导作用;这样的承担者,就是教师。一句话: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独立思考;简而言之,教师为引导。这就是教师的职能;既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的义务;既是评价引导作用的惟一标准,更是国家和民族赋予教师的神圣任务和职责。

二、教师引导作用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也具备四种基本特征: (一)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情感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它是优化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 大量实验发现: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挫折、害怕、紧张、烦恼等不健康心理,会使学生思路闭塞、记忆力下降,从而损害智力;而当学生受到表扬所引起的喜悦、快乐等健康情绪,能促进智力发展。同时,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往往其智力水平也高;那些排拒、疏远、冲突等不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则往往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压力和挫折,使其产生焦虑、烦恼、嫉妒、抑郁、灰心等不健康的情绪,干扰智力活动的正常进行,阻碍智力的发展。

古语曰:“亲其师”,而“信其道”(《礼记·学记》)。引导作用的真正实现,在于使整个教学系统沉浸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气氛之中,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使学生的自尊、自信得到尊重、理解和促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自强、自律、自立。

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师。教育的根本是“爱”;“爱满天下”(陶行知)。为师之道,必须爱生。不爱学生的教师,根本不会成为好教师。“爱生尊师”是必然之义。教师具有爱心,是千百年来中华教育史的精髓,也是炎黄子孙中一代代英才辈出的源泉。晓之以理必须首先动之以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好表明了: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教育方法都很难奏效。

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这里,尤其要以一颗深厚的爱心,去亲近那些所谓“后进学生”。我们要彻底批判美国心理学家霍尔的“泥巴塑造型教育观”: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任何方法对他们加以塑造,或者使他们成为法官、医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请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情感性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宽严相济,分寸和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美国的教育偏重放任,中国的教育偏重严格。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引导作用要求教师既要有一颗严母的爱心,也要提倡“严师出高徒”。“严师”者,严谨、认真、负责的教师。重要的是:“严”要做到:有理,有度,有方,有恒。

(二)启发性

引导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地实施启发教学。这是我国优秀传统教学理论的核心,其实质是正确处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也是一切施教策略、措施和方法的灵魂。因此,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这正是发挥引导作用的根本标志和广阔天地。

(三)促进性

促进性是指引导作用既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以现有发展水平为基础,因势利导地实现其主体地位,更要创设最佳条件,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向高一级水平发展。

学生的学习犹如到桃林里摘取鲜桃,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俯首皆是,更不是伸手即得,而是在“跳一跳”过程中,不仅摘到鲜桃,还发展了摘取鲜桃的能力,又培育了科学的品德。因此,一切引导作用都要以促进现有发展水平为目的,确定一个适当的“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高度”,使学生通过"跳一跳”获得高一级发展水平。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教学策略的一个基本点是:停止“教授”,开始“促进”。认为“我们不能直接去教其他人,我们只能促进他的学习。”为此,罗杰斯给教师起了一个专门述语:“促进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等人对“促进者”做了比较妥帖的注释:“如同学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榜样,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这恰好提出教师的职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反馈性

反馈性是指引导作用要保证学生始终沿着目标和谐发展,必须沟通教与学、学与学,以及其自身的反思等多向反馈回路。

所谓多向反馈,一条是由学生的输出信息直接向教师提供的反馈,用以调整“教”的部署、内容、方法等,可以称为“学对教的反馈”。譬如,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则给以释疑、解惑;而学生反馈来的学习中的错误,教师则给予纠正。另一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输出信息,对“学”作出相应的评价,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肯定学生的成功,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与失误,可称为“教对学的反馈”。譬如,教师对学生的肯定,鼓舞学生继续攀登,而对于错误理解予以纠正后,学生就要调整自己对知识的领会,使学习有序地向前发展。另外,在学生的亲身体验、探究活动中,学与学之间通过交往、沟通、合作,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反馈。更重要的还有学生个体自身的超短反馈,即自我反馈。20世纪中期,心理学家提出的元认知概念,实质上就是自我反馈,是人们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控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更是人不断完善自我、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实现主体地位的根本标志。这一切就是教学系统中的多向反馈。

三、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 (一)核心特征是启发性

教师引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就是实施启发教学。有了启发性,就必定具有情感性,也就易于实现促进性和反馈性。

在我国,启发教学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己由孔子明确提出来了。他概括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悱者,口欲言而未达。所谓“启”、“发”,朱熹注释为:“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开其意”、“达其辞”,就必须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变得“心求通”,“口欲言”,亦即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收到启发之效果,更好地实现主体地位,使教学成效最优化。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那是由于教师“诱之不当”造成的,也就是教师没有创设“愤”、“悱”的情境而造成的。所谓“则不复也”,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再重复使用学生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措施、方法了。

“启发”二字正是从孔子的这段论述中生发出来的。

《礼记·学记》则对启发教学作了更为详尽、更为精辟的论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是说:君子只有掌握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才能知教学的“兴”、“废”,才能成为“人师”。那么,客观的规律是什么呢?“故君子之教,喻也。”教学的规律就是“喻”:比喻,晓喻,这里的喻,就是启发诱导。如何启发诱导呢?“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说:要引导而不强迫,要激励而不压抑,要启发而不代替。做到这三点会产生什么效果呢?“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亲切和谐,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自信愉快、轻松容易;启发而不代替,学生才能开动机器、独立思考。施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思考”,就可说是善于启发诱导了。这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十二字箴言,可以说是启发教学的纲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今国内外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无不是仍然在追求《学记》所阐述的这段真理吗?无不在追求“和易以思”吗?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和”与“易”不正是情意因素吗?“思”不正是认知因素吗?请看国内的教学改革:愉快教学、成功教育、情境教学、和谐教学„„不是在追求“和”、“易”吗?发现学习、探究教学、研究性学习„„不是在追求“思”吗?全身心都调动起来了,不正是实现了主体地位吗?这真是极为精辟的教学哲学,需要我们着力发扬光大。

我们还认为:谁真正地理解了这段论述,并且切实地运用于学科课程教学之中,谁的教学质量就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谁的教学艺术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飞跃。

我国当代也有许多论述。譬如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二)启发性是教学的灵魂

从上述经典性的论述可以看出:启发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反映教学规律的教学思想。从古到今,不管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名目如何繁多,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何多变,但是,凡是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教学,其灵魂必然是启发教学。总之,愤启悱发是我国优秀的教学理论,也是我国优秀教学经验的结晶。

引而不发,开而弗达,相机诱导,和易以思,正是教师引导作用的精华。归结为一句话:循循善诱。 师者,诱也。一个“诱”字,抓住了教师引导作用的要害;变教为诱,变教为导,这就是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精要。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这一论述只是仅仅局限于知识之传授,早已不适用于当代教学了。诱思探究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因此: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

(摘自《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张熊飞,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P62-70)

上一篇: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徐州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