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2022-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制度本身是一种行为的规范,就是为了形成和建构社会秩序。怎样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强化矿井安全管理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们国家对企业职业卫生安全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矿井的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煤炭产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矿井安全进行必要的重视,进而保护矿工的生命安全,在现阶段的煤矿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意义十分重大。文章将针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对矿井的安全管理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矿井安全管理;强化管理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众多企业中的职业卫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这套安全管理体系自建立以来就被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现阶段,对于矿井安全的强化管理显得十分重要,运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对矿井安全进行必要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减少矿井灾难的发生率,还能够有效提高矿工的生活质量,提升他们工作的安全系数。

一、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强化矿井安全管理的意义

所谓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应用一些相对比较系统化的原理将企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隐性危机进行判断并评价,进而能够针对已经出现的风险种类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规划,进而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进行相对有效的控制,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职工职业病发生的风险,从而全面实现企业职工的安全和卫生的控制。

现阶段,我国的矿井出现的事故相对较多,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就需要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事故预防规定。在煤矿中对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推行,能够对矿井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进而能够消除矿井中的一些设备的安全隐患,也就能够对矿井中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进行必要的控制,从而全面改善煤矿职工的工作环境,使煤矿工人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不仅能够提高矿工的工作效率,还能够进一步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

二、强化矿井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信息技术在矿井安全管理中的使用力度

针对煤炭事故频发的诸多原因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加强对矿井的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其中加强矿井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管理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对矿井安全进行管理时,也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这样就能够在危险来临时及时做好监控和评估工作,以便能够将矿难事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此外,还要设立专门的监控防御体系,对矿工可能在井下遇到的危险及时进行防控和部署。

(二)加强矿井的饮食管理

在对矿井安全进行管理以便能够推行职业安全卫生体系,需要对矿工的饮食进行必要的管理。在对矿井进行饮食管理时,防投毒管理是关键。由于矿工都是在矿上居住且统一在矿上就餐,一旦出现中毒现象,将会波及到整个矿上的工人,会给矿井安全造成极大的影响,还会对矿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对矿工的饮食安全进行管理,防止投毒现象发生。

(三)增强矿工的安全意识

实践证明,即便是再完善的管理体系,若是当事人没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要加强矿工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应对危险的能力。由于某些矿井上的工人都是在矿上住宿的,他们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会更高。因此,矿井的相关领导要定时进行矿难安全知识演讲,让矿工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安全知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对灾难进行预防,进而大大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在增强矿工安全意识方面,首先,要从员工的主观心理出发,在日常的工作過程中,很多员工都存在着投机心理,他们往往会利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减去工作中的麻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殊不知这样做虽然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却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侥幸心理也是煤矿工人不能有的心理,一些工人总是心存侥幸,认为某种程度上不遵守规章制度也不一定会发生事故,一些老员工更是会盲目自信,对自己所谓的经验深信不疑,这就使得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于一些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并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虑,进而导致灾难现象的发生;最后,由于矿工常年居住在矿上,他们会产生一种内心的压抑心理,这种压抑可能来源于人际交往,也可能来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幸福,心情的压抑就会造成矿工精神上的疲劳现象,以至于造成他们在工作时不能集中注意力,面对危险也没有警觉意识。

三、矿井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成果

我矿自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以来,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完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对矿上的安全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并将矿上各级部门领导与职工的安全责任进行落实,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身上。矿工在进入矿井工作时,有一整套的安全管理规定需要遵循,他们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状态都被实时监控。对于那些不遵守安全规定的矿工一经发现,要进行严肃的处理,这样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让其他矿工引以为戒,这样就从根本上增强了矿工的安全意识。

自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推行以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一方面,矿上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以及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另一方面,这套体系自运行以来,就对矿井生产工作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使得矿井实现了安全生产,降低了灾难的发生率,且自推行该项管理体系以来,我矿目前为止未出现矿工死亡事故,可见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矿井的安全管理关系着所有矿工的生命安全以及千万家庭的幸福。因此,在矿井安全管理中推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强化对矿井的安全管理力度,增强矿工的安全意识,在新时期的矿井安全管理中意义重大。在推行矿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时要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将矿工的安全放在管理的第一位,让他们自觉意识到矿难带来的重大灾害,进而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防微杜渐,保证自身安全,实现矿井的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韩忠.大同煤业集团矿井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梁婷婷.煤矿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4.

[3]屈永安.韩城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

[4]陈倩.升级管理“三引擎”  适应安全“新常态”——南屯矿创新管理助推矿井安全发展工作扫描[J].当代矿工,2015,(06).

作者:刘利

第2篇:石化企业建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探讨

摘 要:结合石油化工生产的特点,阐述了石化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根据OHSAS18001的标准和相关的法规,并结合其他行业的经验,提出了石化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石化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职业安全卫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早在七十年代初期,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国内职业安全卫生的现状健全和规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1996年,DNV、BSI、BVQI等十余个国际标准机构合作,在其各自现有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基础上联合起草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规范OHSAS18001”,简称OHSAS18001。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管理的核心是系统中导致事故的根源及危险源,强调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2 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意义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完全套用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模式,是一套严谨、系统性强的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生产经营单位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促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科学化、标准化。

(2)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OSHSMS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将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纳入企业总的管理体系之中。对企业或公司的生产运行实行全面的整体控制,在内部建立一整套有效和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从而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率和意外损失,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提高企业形象,打破贸易壁垒。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贸易上的优势,设置重重贸易壁垒,将环境保护、人权、劳工安全状况涂上商业色彩。在这种形势下,由于我国已加入WTO,企业必须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避免在国际贸易中受到影响。

3 石化企业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石化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要使用许多高毒物料作为原材料或辅助材料,如苯、甲苯、氰化钠、硫化氢等,作业人员急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多发。有统计某石化公司在1991—2001年共发生职业中毒25例,急性职业中毒22例(88%),其中3人死亡;慢性职业中毒3例(12%),3人全部死亡。职业中毒主要以急性硫化氢中毒为主,并且还与岗位工种有关,其中以司泵、维修、防腐为主,这3种行业共21例,占总数的84%。因此要做好职业健康防护,杜绝和减少职业健康事故发生。实践研究表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大型石化企业中推行实施是可行的,对提高化工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水平有较好的作用。

4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的步骤

4.1 学习与培训

由最高领导层牵头,培训公司中管理技术骨干,包括班组长、技术人员、科室主任等熟知体系标准要求的人员。每个层次至少选派2名人员参加有关认证中心或咨询机构组织举办的OSHSMS知识培训班,并获得OSHSMS内审员资格证。然后由他们再对全公司各岗位的骨干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卫生知识培训并考核。

4.2 初始安全健康评审

组织厂、车间两级评审小组,以班组为单位针对整个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取危害性预先分析法和全过程分析法对石化生产全过程进行安全健康情况进行评审,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有生产过程中的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收集包括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 28001-2001)和1996年ISO/TC67的SC6分委会所发布ISO/CD14690《石油和天然气工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标准草案)等在内的适合本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内部标准文件及规章制度。

然后组建初评小组。由最高管理者任命一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者代表主持初评工作。经协商选一名员工代表参与初评工作,由体系推进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初评工作。初评小组具体评审人员包括:设备、设施、动力能源、消防的主管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病防治人员;涉及高风险场所技术管理人员(液化气站、化学库、高压容器、油库)。其次,确定初始安全健康评审范围,最终确定初评范围。

最后采用现场观察、面谈、询问、监测、资料及文件评审形式,对初评内容实施评审。采用危害性预先分析法和全过程分析法,综合运用工艺过程分析法、现场观察法、头脑风暴法及资料统计分析法,辨识企业活动的危害事件及因素,结合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给出反映实际不安全缺陷可能导致后果的严重性的不同等级评价准则。收集评估现行管理制度;对事故、危害事件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对相关方的意见、要求及员工建议进行分析;评价分析管理制度和其它体系中相关内容的差异。

4.3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策划

选定一组车间工人作为安全代表,作为改革的推动者,与中层管理人员一起和最高层管理部门参加会议。具体操作为由最高管理层建立有一定责任权力的管理机构并配置足够的资源,由各厂长担任委员会主任作为安全健康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厂长担任副主任,以车间为单位成立工作小组并由各车间主任担任组长,班组长及相关技术骨干为工作组成员,配备专职安全和卫生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由基层选派代表和高层参与会议,会议中领导听取各管理者及专家的意见,将资源作为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评审、变更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一部分。

根据初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信息、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价信息,设立相应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管理方案和绩效改进型目标。依据辨识和评价出的紧急情况,编制应急预案与响应程序,程序包括:确定应急情况;设立应急指挥、交流、抢救组织架构和职责;编制预案;配备应急物资;应急与善后处理、应急宣传、程序评审更新。发生事故后,应先启动应急程序,紧急处置事故,处置结束后转入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4.4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实施

按照要求建立文件化体系,包括各类规章制度中整理的相关管理性文件;编制的事故紧急预案;编制控制危险的实用性作业指导文件三部分。文件资料应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要便于查询与定期评审,并且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发布有关文件和资料的现行版本。

文件化完成后,应经过程序规定的方式批准和发布。颁布实施时召开动员大会,对整个体系内容进行大致的描述,并组织该体系的学习工作。在贯彻过程中可以采用如召开培训班、专题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条件允许时应定期对职工进行考核,以保证体系切实落实。

4.5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监控与纠正

(1)绩效测量和监测。

参考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实际生产特点,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对检测使用的设备仪器注重校准和维护,对所设目标、指标如车间内苯蒸气浓度的控制情况进行跟踪,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技术、资源问题。定期对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评价,比较监控结果和法规执行情况。

(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

遵循独立、客观、系统的原则,定期开展内审。由管理者代表推动,由专门培训过的持证人员根据要求进行一年一次的内审。内审完成之后,将结果送报管理者,管理者根据要求向上呈报,并对下属有关部门通报审查结果。

(3)管理评审。

由最高管理者进行定期评审,根据企业体系的审核结果、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和对持续改进的承诺,指出方针、目标以及体系其他要素可能需要进行的修改,提出下一步改进、调整的目标,作为调整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的依据,为下一步的持续改进提供方向。

4.6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评价

做好体系的培训和宣传工作,组织专家骨干技术人员按照标准,通过监测数据和实地调查对系统进行科学评价,及时发现各种缺陷和漏洞,为体系的系统改进提出指导建议。

5 注意事项

5.1 强调决策层的作用

由于职安全健康在公司中处于重要的特殊地位,其影响范围涉及公司所有人员和全部财产安全,企业的法人代表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因而要亲自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体系各要素在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各层次得到顺利实施,提升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确保安全生产有序可控、持续稳定的发展。

5.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不能成为一纸空文

一个体系的建立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组织结构,而在于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也是如此,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能否实现持续改进,安全健康绩效能否不断改善,绝不单单是建立一套体系就够了,而需要将其运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吸取教训,不断的修改完善。

5.3 体系的建立应贯穿生产过程的始终

作为一套强调事故预防的整体效应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它强调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事故的发生,不能简单归因于与某一事件,它是系统中多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系统割裂开,强调片面的安全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只有全方面全过程考虑整个系统,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安全,OSHSMS的科学性也体现于此。

参考文献

[1]卢世红,周自忠,孙成海等.中国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2004)[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2]朱燕群,黄永泉.某石化企业1991~2001年职业中毒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医学,2006.

[3]徐纪良,郑海英,沈慧俐等.在大型石化企业中推动职业健康促进的尝试[J].劳动医学,2002.

[4]Karen Mygind.Vilhelm Borg .Mari-Ann Flyvholm Lea Sell,et al. A study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an intervention to prevent work-related skin problems in wet-work occupations.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6) 79: 66-74.

作者:张 腾 徐幼平 周 彪

第3篇:浅议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 要】现代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显著特征是系统化管理,以系统安全的思想为基础,从企业的整体出发,强调通过危险的辨识、风险的评价、风险的控制来达到控制事故的目的,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达到最佳安全状态。文章对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构建

0.前言

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被称为后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煤炭企业引入这种管理模式,将使煤炭企业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因而,在我国煤矿企业建立和实现现代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实现安全生产,就变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是当务之急。

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与ISO9000和ISO14000等标准化管理一样被称为后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的是“预防为主”。主要辨识和评价组织活动中的危险,并积极控制;强调遵守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指导完善其活动;强调全过程控制,有针对性地改善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行为,以期达到对职业安全卫生绩效的持续改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为煤矿企业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模式,可促进煤矿的安全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化。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由五大功能块组成,即方针、计划、实施和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和管理评审。其系强调预防为主,主要辨识和评价组织活动中的危险,并积极控制;强调遵守国家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以指导完善其活动;强调全过程控制,有针对性地改善组织的职业安全卫生行为,一期达到对职业安全卫生绩效的持续改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为煤矿企业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模式,可促进煤矿的安全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化。

2.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2.1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策划与准备

(1)要对体系标准进行教育培训,确保各级人员认识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培训工作要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

(2)建立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应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制定计划应注意目标明确、控制进程、突出重点。

(3)安全卫生管理现状的调查与评估是建立体系的基础,通过调查,为煤矿建立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收集信息。对以往的进行评审,根据评审制定职业安全卫生方针、职业安全卫生目标、指标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方案,并补充、完善、明确或重新划分组织机构与职责。

2.2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煤矿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过程主要表现为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文件的制定、执行、评价和不断完善。煤矿在编制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文件时,应与原有的质量和环境等管理体系相互协调,避免出现矛盾和不协调,使管理体系文件有机结合,逐步形成管理体系文件一体化的管理。

3.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构建的机制创新

3.1建立目标责任网络

从矿长到区长、各班组长,从党委书记到党支部书记、党群部门领导,从各专业科长到职能人员,层层逐级制定“为官”责任,保一方平安的目标责任、具体措施和考核办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措施逐级负责的管理网络。

3.2建立检查讲评机制

每周一由行政一把手主持全矿安全工作例会。职能科长详细汇报对基层检查情况和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提出下周安全工作的要点。矿领导对专业科室和区队及车间落实安全责任制情况逐一讲评指导,使逐级安全责任制得到很好落实。

3.3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逐级分析领导和专业人员的责任,对责任者严肃考核。因管理责任造成事故,对管理责任者要填报“违规违章表”,扣除全月效益工资。节假日、双休日组织安全工作执法检查,首先检查各级领导是否在位,是否认真履行职责。在周、月安全评比中,名次位居后三位的领导,在参加例会时,接受面对面的批评帮助。通过逐级责任追究机制,及时纠正领导层不负责任的行为。

3.4建立职务诫勉机制

矿考核小组每季对班组长以上的干部落实安全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对工作有差距的,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批评教育;对安全责任不落实的给予警告,扣除当月全部奖金和效益工资。对抓安全工作不得力不称职的,一票免职。

4.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构建的管理创新

4.1强化教育,生动有效

坚持不懈的安全教育,是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提高防护能力的基础。首先,煤矿应结合季节生产的特殊性,针对具体的事故案例,应用安全技术知识,及时编发生动形象、发人深省的教育材料,以班组座谈会的形式,组织学习讨论。改变过去那种领导人员“居高临下”的说教方式。其次是班组联系本职工作,学习有关知识,通过进行事故分析,查找问题,开展批评,研究措施,达到群众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解放自己,提高班前会和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质量的目的。从而使职工在思想上由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接受教育转化;在行动上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化。

4.2组织搭台,职工唱戏

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关系到职工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煤矿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创建必须以职工群众为主体。煤矿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安全生产日”、“安全生产周”、“安全生产月”、“事故隐患自检整改月”、“百日安全生产无事故”、“勇夺安全新人奖”等竞赛活动,举办板报、摄影、书法、漫画展,创办事故图片园地,组织杜绝事故有奖征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会等活动,同时将事故现场拍成纪录片,定期向职工播放。广搭“舞台”,让广大职工参与其中充当“主角”,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4.3制度约束,规范管理

煤矿应在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结合煤矿的具体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组织职工学习,同时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工资减半,继续学习,直到合格为止;对安全制度实行不定期的检查,主要检查落实情况。

4.4奖罚严明,双向激励

建立矿级和班组两级安全生产按周检查,按月评比奖罚的运行机制。企业要成立经专门培训、有检查资质人员组成的检查小分队,持证上岗,对全矿日常安全依法进行检查,发现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应下达通知書,按“奖惩”办法实行不同级别的罚款,并逐级追究责任。评比排序前三名的班组,给予经济奖励;对当月评比排尾的班组,扣除当月奖金。年度评为安全生产先进的班组,先进科室、安全标兵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对安全生产做出特殊贡献,建议被采纳取得显著效果或避免重大事故的个人,给予特等奖励。

5.结束语

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近些年在一些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从总体上看,有的煤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危害防治和综合防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开展了粉尘防治工作,开展了尘肺病的诊断和普查工作,对接尘职工、尘肺病可疑人员及尘肺病人进行健康复查。按照有关规定配备了劳动防护用品,对接尘人员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活动,推动了企业职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实质性的监察效果。

【参考文献】

[1]慕庆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2(4).

[2]陈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原理与实施[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作者:李雪叶

第4篇: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1、总则

1.1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特制订本职责制度。

1.2在安全生产中凡涉及职业危害的场所和工作地点必须严格执行本制度。

1.3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

2、名词解释

2.1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2作业场所,是指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

2.3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粉尘、毒物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2.4职业禁忌,是指从业人员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损伤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3、基本要求

3.1凡有害气体的工艺、设备及附属安全装置等的设计方案、安全技术

1 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

3.2有害气体工艺、设备等必须制订安全措施,做到无措施、无计划不准许施工。

3.3施工必须按设计进行。如有修改应经设计单位书面同意。•施工完毕应由施工单位编制竣工说明书及竣工图交付使用单位存档。

3.4车间必须建立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从业人员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办法。

3.5根据设备、工艺变化,车间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因素。

3.6安全科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年度监测。

3.7公司安全科每月向经理、主管下达变更劳动合同通知,协助生产经理告知新从业人员职业危害真实情况。

3.8公司安全科根据公司职业健康体检规定时间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员工。

4、机构与责任

4.1生产经理全面负责职业危害防治,根据“一岗双责”负责监护职业危害和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实施劳动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同时,接受生产经理的指导。

4.2安全科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4.2.1负责制订公司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计划;

4.2.2负责各部门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监测费用由被检单位支付),按规定做出报告,对危害因素超标的生产作业环境提出整改意见;

2

4.2.3安排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的就业(上岗)前体检,定期体检和离岗时体检(体检费用由被检单位支付),对职业禁忌者提出处理意见;

4.2.4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进行效果评价;

4.2.5参与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

4.2.6负责安排职业病的诊断、治疗和统计报告工作;

4.2.7根据公司生产特点和需要开展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护的专题调研工作;

4.2.8进行劳动卫生法规和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4.2.9建立员工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3各生产车间的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4.3.1配合制订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4.3.2配合生产经理完成本单位有害因素的预防性监测和日常监测工作;

4.3.3根据生产经理的安排,积极组织本单位接触有害因素人员按时完成各项健康体检;

4.3.4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劳动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监督执行;

4.3.5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劳动卫生档案和职业健康档案;

4.3.6负责本车间接触有害因素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劳动卫生培训,使其增强职业危害因素防护意识,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劳动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4.3.7按照规定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从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用品进行

3 维护、检修、检测,并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

4.4生产经理的职业危害防治职责

4.4.1严禁隐瞒技术、工艺、材料所产生的职业危害。

4.4.2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4.4.3严禁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没有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或者没有职业危害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产生职业危害作业。

4.4.5严禁擅自拆除、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

4 第二章 职业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1、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要求,为确保员工知悉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健康损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适用于公司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以及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

3、职责

3.1将职业病防治有关的规章制度告知劳动者。

3.2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告知劳动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3.3告知劳动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程度及其预防控制措施。 3.4在工作场所设置可以使劳动者产生警觉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的图形、线条、相关文字、信号、报警装置及通讯报警装置等。

4、职业病危害告知的策划、实施与运行

4.1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健康损害、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待遇等内容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4.2在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布操作规程。

4.3在工作场所醒目位置公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4.4应在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设置警示标牌及警示标志,内容应包括危害因素中英文名称、健康损害、预防措施、应急救援措施、防护措施等。

5 4.5应通过公告栏、合同、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评价告知劳动者。

4.6公司组织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如实告知劳动者。

4.7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患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公司应告知劳动者本人。

4.8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上报市安监局职业健康科。

5、职业病危害警示的策划、实施与运行

5.1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及必要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5.2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醒目位置,应当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内容。

5.3在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原料、中间产品、产品等包装的醒目位置,应当设置相应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的内容,即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和应急处置措施等。

5.4作业岗位、设备及化学品等材料的警示标识的种类、规格、设置等具体要求参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2003)。

6、检查整改落实

6.1公司生产经理应定期或不定期的对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6.2每年对员工进行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培训、考核,让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6 第三章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1、为了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职业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危害项目,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3、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4、公司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时,应当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和下列文件、资料:

(1)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分布情况以及接触人数;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5、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同时采取电子数据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 应当首先通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进行电子数据申报,同时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加盖公章并由公司主要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有关文件、资料一并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6、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建设项目的,自

7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设备或者材料等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4)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7、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自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注销手续。

8 第四章 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7号)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卫生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1、公司生产经理负责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工作,并指定专业的职业卫生培训人员,负责本公司的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培训。

2、教育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6)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3、教育培训的对象与方式:

3.1培训计划:车间根据岗位特点每年1月份负责向生产经理书面申报培训需求。生产经理根据申报的培训需求和内外部变化的情况制定年度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并报主管领导审批;

3.2培训时间:新入厂员工“三级教育“培训时间为24学时,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培训每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

3.3培训内容:公司内各岗位相关职业健康知识、岗位危害特点、职业

9 危害防护措施、职业健康安全岗位操作规程、防护措施的保养及维护注意事项、防护用品使用要求、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3.4培训形式:(1)内部培训; (2)外部委托培训 3.4.1内部宣传教育培训:

a)新入厂员工 “三级教育”,主要学习公司作业现场、岗位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安全隐患,可能造成的危害;

b)员工在岗期间培训教育,主要学习职业健康岗位操作规程、相关制度、法律法规及公司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有关性能、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防范措施,了解工作环境检测结果及个人身体检查结果;

c) 转岗员工由岗位部门负责人讲解新岗位可能产生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d)公司按培训计划组织的职业健康知识及法律法规、标准等知识; 3.4.2外部委托培训

为提高职业健康知识和管理能力, 外部培训主要是参加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组织的职业健康培训。

4、培训效果评价

4.1新入厂或转岗人员经考核、评定具备与本岗位相适应的职业卫生安全知识和能力方可上岗。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4.2在岗期间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经考核评定不合格的员工,按照公司相关制度进行考核。

10 第五章 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加强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避免和减少职业卫生事故的发生,从而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职业病防护设施、设备。

3、职责

生产经理、车间负责在用防护设施的维护管理。

4、规程

4.1职业病防护设施(以下称“防护设施”)定义:是指以控制或者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目的,采用通风净化系统或者采用吸除、阻隔等设施以阻止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影响的装置和设备。

4.2用人单位应对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设置、安装有效的防护设施,保障员工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含量符合国家的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4.3公司必须购置具有防护设施生产资质单位生产的防护设施。在购置防护设施产品时,应当注意索取:合格证、使用说明书、防护性能、适应对象、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不得购置使用没有生产企业、没有产品名称、没有检测报告的防护设施产品 。

4.4生产经理应对在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1)车间员工在班中巡查时注意对防护设施完好有效性进行查验,发现异常应立即检修。

11 (2)车间每月进行一次防护设施检查,对防护设施的运行和防护效果进行验证。

(3)应明确防护设施的各级管理责任人。

(4)建立防护设施管理台帐,做好使用、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记录。 (5)建立防护设施档案,收集整理防护设施的技术文件(设计方案、技术图纸、各种技术参数等)。

5、组织员工进行使用防护设施操作规程、防护设施性能、使用要求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指导员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

6、未经申报批准不得擅自拆除或停用防护设施。如因检修需要拆除的,应当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并向员工配发防护用品,检修后及时恢复原状。并在职业病防治档案中做好记录。

12 第六章 职业病防护用品安全管理制度

1、总则和目的

1.1为了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和健康,合理配备个人防护用品,根据国家安监总局1号令《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47号令)、《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2008)、《山东省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鲁安监发【2011】160号)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1.2公司对劳保用品实行统一采购、宏观调控、按标准按时配发的管理办法。

1.3建立劳动防护用品发放、使用规定,规范劳动防护用品管理。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等一系列环节的管理。

3、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和报废管理 3.1采购、验收

3.1.1劳动防护用品的计划采购,各单位根据车间使用情况将领用计划报生产经理,公司储备劳保用品由生产经理根据库存情况提出计划,公司汇总后报公司,公司负责采购。

3.1.2 公司应购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产品“三证”(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必须齐全;购置的特殊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有安全标志。

3.1.3生产经理应根据劳动防护用品消耗情况及时做采购计划交公司进

13 行采购,保证库存量能满足需要。

3.1.4公司采购劳动防护用品时,应选择相对固定的、具有资质的供应商,并及时将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反馈给供应商,以便供应商及时改进。

3.1.5劳保用品到货后,由生产经理、公司采购部门共同进行验收,无验收报告的不得入库。入库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具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安全标志、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和安全鉴定证、使用说明书、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内容,并由公司采购部门收集后报生产经理备案存档。

3.2 储存、保管

公司应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的储存保管工作,不得与酸、碱等具有腐蚀性物料混存,并应注意防潮、防火、防挤压变形、防化学腐蚀、防鼠虫咬蚀,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

3.3 发放、领用

3.3.1劳动防护用品是保护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安全与健康的一种防御性装备,是预防伤亡事故、减少职业危害的技术手段,公司按照《肥城阿斯德化工有限公司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统一为职工配备劳动防护用品。任何单位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代替应当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劳动防护用品不是生产福利待遇,不能平均分配,也不得擅自提高发放标准和扩大发放范围,更不能互相攀比。

3.3.2公司配发给个人的一般劳动防护用品到期后可到生产经理开具领料单领取。公司配备给单位的公用防护用品,按照公司发放时间定期领取。对于新职工,第一次时由其所在单位集中申领。

3.3.3因抢险救灾等特殊情况调拨的劳动防护用品,按照先调拨后补办

14 手续的原则,由生产经理负责办理。

3.3.4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期限到期后,实行以旧换新制度,各单位职工应注意节约、防止浪费。

3.3.5从事特种作业的职工,应经国家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按工种标准领取相应劳动防护用品。

3.3.6因工作需要调动岗位的,其劳保用品按调入新岗位标准执行。现工种劳保用品标准高于原工种的可以补发,同类劳保用品应作相应抵消;现工种劳保用品使用年限高于原工种的,其劳保用品应相应延长使用;现工种无防护用品的应将原发放的防护用品缴回。

3.3.7职工因工伤、疾病、学习、产假等原因离开岗位连续三个月以上和缺勤(事假、旷工)连续一个月以上,领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则上要相应延长使用期限。

3.3.8科室人员按发放标准执行。其中经公司决定到车间班组参加劳动时,可按参加劳动的工种标准领用劳动防护用品,同一劳保品不得重复领用。

3.3.9职工为了挽救公司财产或工伤事故等造成个人劳动防护用品损坏,确实不能继续使用的,或在厂区内存放被盗的(持保卫科证明),经主管领导(公司级)批准,可补发。

3.3.10凡调出、离职、辞职、退休人员,不再发放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3.11凡发给车间、工段、班组公用的劳动防护用品,应由车间安全员管理,如有丢失,要分清责任,折价赔偿,凡属公用或备用的劳保用品,任何人不得占为私有。

3.4 使用、报废

15 3.4.1使用人员必须熟悉劳动防护用品的型号、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严格按照规定正确使用。进入生产岗位、检修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否则,按违章处理。使用前,要认真检查,确认完好、可靠、有效,严防误用或使用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护具,禁止违章使用和擅自代用。对违反规定造成职工伤亡等严重后果者,按公司及上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3.4.2职工在易燃、易爆、易灼伤、不允许有静电发生的岗位上工作的职工,禁止使用非防静电防护用品。

3.4.3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应妥加保护,不得拆改、故意损坏,应经常保持整洁、完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职工有权拒领无标识、无产品合格证及质量不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职工不得转卖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4.4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实行报废制度,失去防护功能的一律不准使用。一般劳动防护用品也具有时效性,必须按产品说明书要求,及时更换、报废过期和失效的劳动防护用品。

4 其它

4.1公司各部门应不定期检查绝缘用具、安全带以及特殊劳动保护用品的完好情况,发现不合格的应立即停止使用。

4.2公司生产经理对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等一系列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16 第七章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1、目的:对公司各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检验,确保个作业场所危害因素得到合理控制,有效的保障职工身心健康。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作业点及操作室危害因素的检验。

3、职责

(1)由生产经理定期联系肥城有资质的单位对公司各作业场所的粉尘、噪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出具分析检测报告。

(2)生产经理依据有资质的单位的检测结果督导各车间对作业场所进行整改,以进一步优化现场作业环境。

4、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具体内容 公司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粉尘:矽尘、氧化铝粉尘、石膏粉尘、电焊烟尘;

化学因素:甲烷、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硫化氢; 物理因素: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紫外线辐射。

5、职业危害因素的的检测频次

公司每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公司各监测点进行采样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生产经理将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向全体员工公布,并向上级安监部门报告。

6、工作程序(注:检测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工作程序进行)

17 第八章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2 、术语和定义 2.1建设项目

指新建、改建、扩建的生产、储存装置和设施的建设项目。 2.2“三同时”制度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统称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建设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

2.3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

建设单位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相应的评审,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建立健全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与档案。

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工作可以与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一并进行。建设单位可以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安全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安全验收评价合并出具报告或者设计,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与安全设施一并组织验收。

3、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实行分类监督管理。

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风险程度,将建设项目分为职

18 业病危害一般、较重和严重3个类别,并对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实施重点监督检查。

4、职责

4.1公司生产经理是建设项目规划、设计阶段“三同时”的责任部门及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

4.2生产经理是建设项目施工与试生产阶段“三同时”的责任部门。 4.3项目部是“三同时”的具体执行部门,全面负责实施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

4.5财务科负责建设项目职业卫生资金的有效投入。

5、工作程序

5.1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制预评价报告。

5.2建设单位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时,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劳动者健康影响与危害程度的分析与评价,可以运用工程分析、类比调查等方法。其中,类比调查数据应当采用获得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与建设项目规模和工艺类似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5.3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或者较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当组织具有职业卫生相关专业背景的中级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或者具有职业卫生相关专业背景的注册安全工程师(以下统称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评审,并形成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的评审意见;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当组织外单位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评

19 审工作,并形成评审意见。

5.4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评审意见对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进行修改完善,并对最终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合规性负责。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工作过程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备查。

5.5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按照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要求,进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

5.6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完成后,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或者较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当组织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进行评审,并形成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的评审意见;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当组织外单位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评审工作,并形成评审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评审意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并对最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合规性负责。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工作过程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备查。

5.7建设项目完工后,需要进行试运行的,其配套建设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

试运行时间应当不少于30日,最长不得超过180日,国家有关部门另有规定或者特殊要求的行业除外。

5.8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或者试运行期间,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编制评价报告。

5.9建设单位在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前,应当编制验收方案。建设单位应当在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前20日将验收方案向管辖该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书面报告。

20 5.10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或者较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当组织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以及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验收,并形成是否符合职业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要求的评审意见和验收意见。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负责人应当组织外单位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评审和验收工作,并形成评审和验收意见。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评审与验收意见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完善,并对最终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和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结果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负责。

建设单位应当将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工作过程形成书面报告备查,其中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应当在验收完成之日起20日内向管辖该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21 第九章 劳动者职业卫生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为履行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职业卫生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卫生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卫生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生产经理根据公司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等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有计划地到法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检查。员工接受职业卫生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2、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进厂人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卫生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3、至少每年组织一次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检查和异常人员的复查治疗。由公司生产经理、安全科、人力资源部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4、对即将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人力资源部报生产经理,并共同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卫生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5、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证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卫生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置;发现卫生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

6、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22 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7、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员工,相关车间应做好个体防护并及时组织进行卫生检查和医学观察。

8、安全科建立员工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和公司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督检查。

8.1劳动者职业卫生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员工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 (2)员工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3)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4)职业病诊疗资料;

(5)需要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 8.2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包括以下内容:

(1)公司申报检测、组织员工体检、委托医疗机构服务等活动的委托书;

(2)职业卫生检查结果报告和评价报告; (3)职业病诊断报告;

(4)对职业病危害患者、患有职业禁忌证者和已出现职业相关卫生损害从业人员的处理和安置记录;

(5)公司在职业卫生监护中提供其他资料和职业卫生检查机构记录整理的相关资料。

(6)设备,设施的改进,隐患整改情况等。

23

9、公司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卫生检查的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未成年员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员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员工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10、职业卫生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公司负担。

24 第十章 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为规范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及时有效地控制、处置和报告各类职业病危害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和卫生部《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1、职业病危害事故等级

参照《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按一次职业病危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严重程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分为三类:

(1)一般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下的;

(2)重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者死亡5人以下的,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下的;

(3)特大事故:发生急性职业病50人以上或者死亡5人以上,或者发生职业性炭疽5人以上的。

2、事故处置

2.1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设置通信报警装置、应急撤离通道、冲洗设备。

2.2公司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生产作业场所要配置满足需要的现场救援设施。

2.3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现场人员要立即向车间主任汇报,车间主任要立即向领导汇报。

2.4发生事故后,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止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5 2.5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抢险;

2.6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2.7对遭受或者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2.8配合上级行政部门、安全监察部门,按照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2.9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职业危害事故进行调查并形成事故分析报告。

2.10对发生职业危害事故的单位,公司要根据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及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规定,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处理结果进行通报。

2.11安全科要建立职业危害事故台账,事故调查的报告有关资料要存档保存。

3、事故汇报

3.1生产现场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车间主任汇报,车间主任接报后应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通知安监、医疗等部门。

3.2接到重伤以上和一级非伤亡事故报告后,在规定的时限内,车间主任必须向主要负责人汇报。

3.3事故报告内容包括发生事故的单位、时间、地点、类别、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初步原因或直接原因的判断等。

3.4事故报告要真实准确,不得弄虚作假。对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延迟不报和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一经查清,除责成补报外,将追究有关人

26 员的责任。

3.5凡工作范围内的人身伤害,无论是否构成工伤级别,均应立即报告车间主任和生产经理。超过期限的按照故意迟报、瞒报处理。

27 第十一章 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增强公司职业病应急救援管理,及时处置重大职业病危害,最大限度保障职工权益,特编制此制度。

2、适用范围

公司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时应急救援与管理适用此制度。

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源编制导则》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4、专业与术语

职业病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5、职责

5.1总经理对公司职业病管理负主要责任。 5.2公司全生产经理面管理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

5.3公司为安全科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执行部门,全面负责现场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管理工作;负责职业病应急物资管理、维护保养工作监督。

5.4工会全面监督公司职业病防治工作,并对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全面监督。

5.5各车间负责配合生产经理组织对职工进行职业病应急救援培训,应

28 急物资使用等工作。

5.6公司公司,负责对职业病防治,预防、以及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进行采购。

5.7公司财务科对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所需费用进行支付。

6、应急管理

对主要职业危害场所,编制相应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发生职业危害时,作业人员可正确处置职业病应急事故。

7、工作要求 7.1培训

公司生产经理,依据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对上述岗位职工进行职业病应急救援工作培训。

7.2应急救援

7.2.1 应急救援原则:先救人再救物。

7.2.2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公司依据应急救援管理制度,对职业病事故进行救援。

7.2.3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时,各部门优先保障应急救援工作。 7.2.4职业病事故应急救援时,各救援人员要保证自身职业健康安全情况下,去参与救援,严谨无防护措施参与救援。

7.3职业病应急救援管理

7.3.1在发生职业病应急事故时,各车间应及时上报公司调度; 7.3.2公司班长及时依据事故上报程序,进行上报。

7.3.3发生职业病应急事故时,应及时调整生产工艺或封存物料,并安

29 排人员进行启动事故通风装置或排风系统,确保降低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

7.4应急物资管理

7.4.1公司在车间主任设有应急物资,内设有防化服、正压式呼吸器,并设有专人管理. 7.4.2公司配备手持式可燃有毒气体检测仪、各相关岗位设有防毒面具等个体防护设施,以确保作业场所实时检测,并定期测试,以保证作业人员安全。

7.4.3生产车间装有固定式可燃有毒气体泄露报警装置、防护风机设备设施,定期检测或保养,可保障作业场所安全。

8、监督与处罚

8.1对随意动用应急物资的,公司纳入安全责任制考核,进行处罚。 8.2生产经理监督车间对安全防护措施维护保养监督,为进行定期维护保养的,纳入安全绩效考核,进行处罚。

8.3生产经理依据职业防护标准,配发职业防护用品,个人未进行正确佩戴的,纳入安全责任制考核,进行处罚、

8.4在发生职业病应急事故时,未及时依据相关规定处置的,造成严重伤害的,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降职处分。

30

第5篇:化工企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全面提升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公司成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分工

1、××部负责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对有毒有害岗位进行分类,建立职业危害人员的档案。

2、××部负责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安全检测工作,督促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改和整治,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申报工作。

3、项目办负责新、扩、改建工程的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具体实施工作。

4、××部负责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组织有毒有害岗位人员的健康查体和职业病的医治工作。

5、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改和整治工作。

6、外来施工和务工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由归口管理单位负责。

三、岗位和人员的确定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国家有关标准,确定公司内具有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职业危害人员的个人档案。

四、培训与教育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要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遵守职业病防治的各项规定,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设备。

五、健康检查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上岗前要经过职业健康检查,有职业禁忌的不得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在岗期间要组织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从事作业相关的健康损害人员,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同时要妥善安置;离岗时也要按规定组织健康检查。每次

的检查结果要告知作业人员。

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整治

按照确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公司定期组织对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粉尘、噪音、有毒有害物质等每年检测一次(煤气随时检测)。检测数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彻底整改整治或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也要不断增加投入,努力降低危害程度。

七、危害告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和检测结果要如实地告诉职工,各有关单位、部门要采用广播、简报、宣传栏、有毒有害物质周知栏、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等多种有效形式,对职工进行宣传,使职工了解所从事的工作中的危害,掌握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八、新、扩、改建项目安全卫生“三同时”

新、扩、改建项目要努力搞好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积极贯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三同时”规定,做到新、扩、改建项目本质安全,从源头上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

九、安全防护

具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预防控制,做好安全防护:

1、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如在有毒有害场所安装通风机、通风帽、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仪,通风厨、隔离操作室等。

2、加强防护、减少职业伤害,公司为消除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安装的设施、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按规定使用。

3、加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作业时处于上风侧,工作完毕讲究个人卫生,洗浴换衣,尽可能不在通风不畅的场所作业,必要时应开启强制通风设施,在有危害的场所不得饮水进食。

4、加强管理,规范作业行为,在作业时应认真遵守公司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业卫生规程,各单位要严格检查,严肃查处。

十、防护用品和设施管理

供应处要按计划购进合格的安全防护器材、用具;各单位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报警设施、冲洗设施和应急撤离通道,配置防护装置,配备必要的现场急救用品,并对防护用品、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和定期检测,保证其正常运行、使用,

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十一、对易发生急性职业病作业的要求

进入设备、容器作业,抽堵输送危险化学品的管道盲板作业等易发生急性职业病的作业,必须按规定办理相关票证,落实好防护措施、救护措施和责任人,确保不发生急性职业病事故。

十二、急性职业病事故的处理

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各单位要根据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迅速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抢救,同时通知公司设安处和公司医护人员,必要时请求县或市医院救护。

十三、学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

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其它法律法规为公司搞好职业病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治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按照该法规定开展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职业病防治水平和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

第6篇: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及职业卫生档案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及痕迹资料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XXXXXXXXXXXX有限公司。

第三条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是指公司从事生产、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项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公司有保存价值的各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二章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的内容

第四条 安全生产档案的内容:

1、综合管理档案:包括公司营业执照、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书、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书等资料。

2、安全生产目标档案:包括公司安全生产目标的制订、分解、检查、考核等资料。

3、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和职责档案:包括安全组织机构成立文件和企业内部层层签订的安全生产责任书等资料。

3、安全投入档案:包括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使用等资料。

4、安全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档案:包括适用法律、法规清单、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合规性评价报告等资料。

5、安全教育培训档案:包括 “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及考核资料(培训内容、考核试卷、考试成绩单、签到表等);日常和专项安全教育培训资料(培训内容、考核试卷、考试成绩单、签到表等);安全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培训资料、培训考核)等资料。

6、安全生产设备、设施档案:包括安全、消防、防雷等设施统计台帐、运行、检查及维护记录,检测报告等资料。

7、事故管理档案:包括事故统计台帐、事故报告书、调查分析材料、证明材料、事故及处理意见等资料。

8、特种设备管理档案:包括特种设备统计台帐、特种设备安装、检测、验收、运行、维护记录等资料。

9、特种作业及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档案:包括特种作业、特种设备操作人员台帐及资格证书等资料。

10、危险化学品管理档案:包括危险化学品台帐、供应商资质、安全技术说明书、安全标签;危险化学品进库、领取登记及退回等资料。

1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整改档案:包括隐患排查、整改记录台帐等资料。

12、安全设施“三同时”管理档案:包括安全预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安全设施设计专篇报告及备案批文、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安全现状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及消防设计审核、消防设施验收等资料。

13、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档案:包括供应商资质、劳动防护用品合格证、劳动防护用品的购买、验收、发放、使用等记录。

14、危险作业安全管理档案:包括危险作业审批、安全作业票证记录等资料。

15、安全奖惩档案:安全奖惩台帐、处罚及奖励通报、审批等资料。

16、危险源管理档案:包括危险源的辨识、评估、管理、监控等记录和资料。

17、安全会议档案:包括专题会议、工作会议等各类安全会议记录及签到表。

18、相关方管理档案:包括相关方的资质审查和安全协议等资料。

19、应急救援档案:包括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记录等资料。

17、安全执法监督管理档案:包括各级政府负有安全监管职能的部门组织或下发的安全检查、安全通知及隐患整改等文件资料。

18、其他安全生产档案:根据需要建立的各种安全生产档案。 第五条 环境保护档案的内容:

1、环保法规及规章制度管理档案:包括适用法律、法规清单、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公司环保管理制度、合规性评价报告等资料。

2、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档案: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环保设施施工、监理、验收资料、试生产申请及批复等资料。

3、环境污染隐患应急档案:包括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记录等资料。

4、环保执法监管管理档案:包括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执法监察时下发的各种函件。

5、环境统计档案:包括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的各类环境统计报表等资料。

6、排污费档案:包括排污许可证、排污费缴纳通知单和排污费交纳发票等资料。

7、污染物排放监测档案:包括例行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和临时的污染物排放监测报告、在线监测数据台账等资料。

8、环保设施运行管理档案:环保设施统计台帐、环保设施运行巡检、维护等资料。

9、水土保持管理档案:包括水土保持报告书及其批复、监理检测、竣工验收、技术评估等资料。

10、放射源管理档案:辐射安全许可证正(副)本;辐射作业人员操作证;辐射许可证申报材料、注册登记等资料。

11、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档案。 第六条 职业卫生防护档案的内容:

1、职业卫生法规及规章制度管理档案:包括适用法规、技术标准清单和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管理规章制度等资料。

2、职防设施“三同时”管理档案:包括职业病防护预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职业病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职业病防护现状评价报告及备案批文;职防设施施工、监理、验收、检测等资料。

3、职业病防护设备、设施管理档案:包括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设备登记台帐、运行、检查、维护记录等资料。

4、职业危害和申报档案:包括职业危害申报资料和备案回执。

5、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档案:包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告知,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记录、签到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及演练记录等相关资料。

6、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档案:包括检测计划、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超标原因分析与整改等资料。

7、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职业安全健康检查计划、职业安全健康检查与评价报告、职工职业健康体检报告等资料。

8、职业卫生健康检查档案:包括公司内部检查记录和各级政府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记录。

9、职业危害事故管理档案:职业病及职业卫生事故的报告、调查、分析、取证、处理等有关资料。

10、其他职业卫生防护档案。

第七条 公司安全环保处应据实按照前述内容建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档案,各分厂及车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分类建立必要的档案资料。

第三章

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

第八条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档案是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法定程序分别建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档案。档案的建立应遵循实事求是、及时和规范的原则。

第九条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实施分级建立和管理,公司级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档案,由公司安全环保处负责收集、整理、更新和管理;各车间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由相应车间收集、整理、更新和管理。

第十条 安全环保处负责对氧化铝厂、热电厂、工程管理处、技术监察部、质检中心以及各个生产车间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进行指导和监督。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卫生档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十一条 各部门在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交相应部门统一管理。

第十二条 凡归档的文件书写必须整齐,用黑色碳素笔抄写,如有不符合要求的档案员有权退回原部门重新书写。

第十三条 存入档案的资料,要分类整理,按照时间先后编写页码,制作目录,成套成盒保存,不得杂乱无章。档案一律用档案盒保存管理,档案盒标签字体统一设置为黑体,小初字样。

第十四条 档案管理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专兼职档案员负责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和归档工作。

第十五条 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档案系保密资料,除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在依法检查时可以查阅外,其他无关人员,外界人员均不得借阅;若因工作需要查阅的,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查阅结束后,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收回并保存。

第十六条 档案卷柜应保持通风干燥, 档案柜内做到“八防”即防盗、防光、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定期检查。应设防火警示标志。档案卷柜必须上锁。发生火灾时,应首先将档案资料安全转移。

第十七条 档案的保存期限分为永久、定期。需要永久保存的资料为各类证照,其余资料为定期保存,保存期限为5年。对于到期档案需要销毁的,需要经过部门领导的审批。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凡在安全、环保、职业卫生档案管理中违反本制度,或者档案管理弄虚作假、资料丢失、损毁者,对有关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处以30-200元处罚。

第十九条 本制度由安全环保处负责制订和解释,自2013年11月1日起实施。

第7篇: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实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安全和健康,全面提升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成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分工

1、安保部负责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对有毒有害岗位进行分类,建立职业危害人员的档案。

2、安质部负责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安全检测工作,督促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改和整治,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申报工作。

3、项目办负责新建工程的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具体实施工作。

4、医务室负责建立职业卫生档案,组织有毒有害岗位人员的健康查体和职业病的医治工作。

5、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改和整治工作。

6、外来施工和务工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由分包管理单位负责。

三、岗位和人员的确定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国家有关标准,确定公司内具有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职业危害人员的个人档案。

四、培训与教育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要组织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遵守职业病防治的各项规定,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设备。

五、健康检查

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上岗前要经过职业健康检查,有职业禁忌的不得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在岗期间要组织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从事作业相关的健康损害人员,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同时要妥善安置;离岗时也要按规定组织健康检查。每次的检查结果要告知作业人员。

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整治

按照确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公司定期组织对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粉尘、噪音、有毒有害物质等每年检测一次(煤气随时检测)。检测数据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要彻底整改整治或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也要不断增加投入,努力降低危害程度。

七、危害告知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和检测结果要如实地告诉职工,各有关分包单位、部门要采用广播、简报、宣传栏、有毒有害物质周知栏、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等多种有效形式,对职工进行宣传,使职工了解所从事的工作中的危害,掌握预防和应急处理措施。

八、新、改建项目安全卫生“三同时”

新、改建项目要努力搞好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积极贯彻职业病防护设施的“三同时”规定,做到新、改建项目本质安全,从源头上杜绝职业病危害因素。

九、安全防护

具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单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预防控制,做好安全防护:

1、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如在有毒有害场所安装通风机、通风帽、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报警仪,通风厨、隔离操作室等。

2、加强防护、减少职业伤害,公司为消除或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所安装的设施、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必须按规定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不按规定使用。

3、加强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在作业时处于上风侧,工作完毕讲究个人卫生,洗浴换衣,尽可能不在通风不畅的场所作业,必要时应开启强制通风设施,在有危害的场所不得饮水进食。

4、加强管理,规范作业行为,在作业时应认真遵守公司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业卫生规程,各单位要严格检查,严肃查处。

十、防护用品和设施管理

供应处要按计划购进合格的安全防护器材、用具;各单位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报警设施、冲洗设施和应急撤离通道,配置防护装置,配备必要的现场急救用品,并对防护用品、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检修和定期检测,保证其正常运行、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十

一、对易发生急性职业病作业的要求

进入设备、容器作业,抽堵输送危险化学品的管道盲板作业等易发生急性职业病的作业,必须按规定办理相关票证,落实好防护措施、救护措施和责任人,确保不发生急性职业病事故。 十

二、急性职业病事故的处理

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各单位要根据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迅速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抢救,同时通知公司安质处和公司医护人员,必要时请求附近的医院救护。 十

三、学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其它法律法规

为公司搞好职业病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防治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按照该法规定开展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公司的职业病防治水平和职工的自我防护能力。

十四、职业卫生用品管理制度

1、凡在本项目部从事施工生产的作业人员,都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享有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的权利。

2、项目安全管理部是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归口监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有权对项目劳动保护用品采购、发放实施监督检查。

3、综合管理办公室是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的发放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建立员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登记卡,按期准时发放或更换。

4、物资设备部是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的归口采购发放管理部门,按照需要依法采购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职业卫生保护用品。

5、个人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由个人使用保管,到期领用。

6、工地使用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由项目部物资设备部统一采购,并建立发放记录。

7、本制度中的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暂定为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安全绳、绝缘鞋、绝缘靴、绝缘手套、过滤式防毒面具、电焊面罩、防噪声护具、电焊护目镜、防尘口罩、防尘口罩滤料、防静电工作服、防酸、防碱工作服、防尘工作服、防水工作服、阻燃防护服、专用防护手套、鞋盖等。

8、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检查,以确保安全性能的可靠和使用的安全,对于不合格或安全性能达不到标准的劳保用品,任何人均有权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坚决清除出场。

9、本制度适用于项目经理部负责个人防护用品实施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的部门和使用人员。

10、本制度由安质部负责解释。

第8篇: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卫生健康管理制度

一、应建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考核制度。 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 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 并向员工 公布。

二、 应加强对工艺设备的管理,对易产生泄漏的设备、管线、 阀门等应定期进行检修和维护,杜绝或减少跑、冒、滴、漏。企业在 生产活动中, 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 或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 设备和材料。

三 、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作业场所应立即 采取措施, 加强现场作业防护,提出整改方案,积极进行治理。 对严 重超标且危害严重又不能及时整改的生产场所,必须停止生产运行, 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四 、要在可能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的醒目位置,设置 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阐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 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

五、 要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危害的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按规定设置 警示标识、 报警设施、 冲洗设施、防护救急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 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同时做好定期检查和记录。

六、 生产岗位职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时,必须按规定正确使用 防护用品,严禁使用不明性能的物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严禁用有毒

有害溶剂洗手和冲洗作业场所。

七、 加强对检维修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 的生产装置, 在制定停车检修方案时, 应有职防人员参与, 提出对尘、 毒、噪声、射线等的防护措施,确定检维修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范围 和要点。对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装置检维修现场应严格设置防护标 志,应有相关人员做好现场的职业卫生监护工作。

八 、要加强检维修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配备和现场 冲洗设施完好情况的检查。

九、 对承担检维修的特殊工种(放射、电焊、高空作业等人 员,必要时需组织检维修前体检,发现健康状况不适者, 应立即通知 不得从事该项工作,避免职业伤害。

十、 要加强检维修现场尘毒检测监控工作。 企业应根据检维修现 场情况与职防部门联系检测事宜, 随时掌握现场尘毒浓度, 及时做好 防护工作。

十一、 做好检维修后开工前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防护效果鉴定 工作, 重点对检维修后的放射源防护装置、 防尘防毒防噪声卫生设施 的整改等情况进行系统检查确认,减少开车运行时的意外职业伤害。 十

二、 应加强对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情况的检查监督, 凡不按规定 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作业。

第9篇:安全管理员职业卫生培训试题

部门姓名分数

一、名词解释:(20分)

1、职业病:

2、尘肺病:

3、职业性噪声聋:

4、职业健康监护:

二、填空:(25分)

1、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共分为()类()种。

2、十大类职业病是()、放射性职业病、()、物理因素职业病、生物因素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3、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论证阶段建设单位要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职业病危害()及其审,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要进行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前要提供(),并进行()。

5、用人单位按照()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6、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 1

()。

7、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的各种危害。

8、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有害的()、()、()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9、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和()职业健康检查。

10、电焊作业可引起的主要职业病包括()、()、()。

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15分)

1、职业病()

A均可治愈

B有的可治愈;

C均可治愈。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A病因明确

B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一反应关系;

C在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D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

3、职业禁忌是指()

A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

B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

C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D患有职业病。

四、问答题:(40分)

1、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有哪些?

2、阐述职业病防治的三级预防原则

职业卫生培训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尘肺病:

尘肺病是由于在职业活动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职业性噪声聋:

系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

4、职业健康监护:

为及时发现劳动者的职业性健康损害,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对劳动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连续的、动态的医学观察,记录职业接触史及健康变化,评价劳动者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称职业健康监护。

二、填空:(25分)

1、我国规定的法定职业病共分为(十大)类(115)种。

2、十大类职业病是(尘肺病)、放射性职业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职业病、生物因素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

3、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论证阶段建设单位要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书)及其审,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要进行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前要提供(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书),并进行(竣工验收)。

5、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6、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7、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的各种危害。

8、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9、从事职业病危害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

10、电焊作业可引起的主要职业病包括(电光性眼炎)、(锰中毒)、(电焊工尘肺)。

三、选择题(单选或多选):(15分)

1、职业病(A、B)

A均可预防

B有的可治愈;

C均可治愈。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A、B、C、D)

A病因明确

B一般有接触水平(剂量)一反应关系;

C在接触同一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数量的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D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妥善处理,预后较好。

3、职业禁忌是指(A、B、C)

A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危害因素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

B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

C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D患有职业病。

四、问答题:(40分)

1、劳动者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有哪些?

(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 病防治服务;

(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6)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2、阐述职业病防治的三级预防原则

(1)第一级预防是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如改变生产工艺过程,在生产中以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使劳动者的接触水平低于容许接触量或接触水平,做好职业卫生培训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证者.

(2)第二级预防为早期发现病损,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其进一步发展.

(3)第三级预防是对已得病者,作出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包括及时脱离接触进行治疗,防止恶化和并发症,促进康复。

上一篇:电大英语网考交际用语下一篇: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