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法律顾问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行业法律顾问

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有关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研究的课题逐渐被提了上来。我国在借鉴国外这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引入了行业竞争法律机制,正是在此种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以期为电力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也希望课题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关键词】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探究

电力行业主要生产、传输及销售电力,是公共事业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地位。因为政治、经济和技术等多重因素,世界范围内以往的电力行业大推行的模式都是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同时接受政府的严格管理。事实上,该经营模式也产生了一种结果,即“投资高度政治化;技术、建设具有较低的维护效率;不便于监管,定价”难等。所以,为提升效率、促进技术发展,及优化消费者福利,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智利等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并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这种改革尚未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国内电力行业要紧随时代变革潮流。2002年初,电力行业竞争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也引入到我国。课题研究便是在上述背景下,针对电力行业把竞争机制与竞争机制引入后,分析运行出现的重大与特殊法律问题。

一、由垄断经营至引入竞争机制

因为电力行业对国民经济而言,要求技术性与重要性,市场经济国家广泛采用了国有化经营+政府监管的形式[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行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在传统电力行业中,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来自经济方面的因素,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因素等,事实上,此种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率并不高,妨碍了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福利造成极大损失。为解决上述问题弊端,世界范围内的电力行业开始转变了传统电力行业的经营模式,将竞争机制引了进来。此外,我国在实证考察电力行业的典型国家,如美国、日本和英国等的基础上。最终在次基础之上,把竞争机制引入到电力行业,同时分析了竞争机制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其中的理论背景有可竞争市场理论与规制失败理论等;现实背景的构成部分包括有关区域的示范效应、政府的政治需求和电力技术发展。

二、由竞争机制至竞争法律机制

竞争机制与竞争法律机制二者存有一定关系,其中,竞争机制的功能包括淘汰、引导与创新,此外,竞争机制本身存有缺陷,包括不可克服的盲目性、容易产生垄断与诱导不公平的竞争。借助发挥创制与抑制功能,法律确保竞争机制体现自身效能。再者,法律论述了竞争法律机制追求的四类价值目标,有对效率、秩序、公平和安全的追求,为逐步建立具体化的竞争法律机制发挥了价值引导作用。最终,初次建构了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内部存在的逻辑体系。笔者认为,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塑造了市场主体,法律控制市场主体行为及追究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三、电力行业市场主体塑造

面对传统电力行业中的国家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企业,企业向市场转型的问题引起了关注。针对这种问题,找到切入点,以此构建合适的竞争机制,在电力市场中,成为新的主体。具体说来,对电力行业主体结果塑造时,首先按照有效竞争理论与贝尔理论,指出,国内电力行业的主体结构应当要在发电与售电过程中产生各种类型的竞争性主体,于输配电网过程中变成垄断性主体。再者,基于产权理论,重新塑造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的产权,先要分析国内原有电力企业国有产权主导模式产生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产权塑造途径与手段。最终,以电力行业市场主体权责配置为视角,探究电力行业市场主体塑造中的特殊法律制度,其中内容有交叉经营限制制度与普遍服务主体制度等。

四、电力行业多元竞争性主体公平交易法律机制

电力行业进入市场后,随着竞争主体的增多,电力行业主体开始呈现多元化,这就迫切需要一套公平交易法律机制,因此来市场交易行为。限制电力公平交易包含两种主要因素,有价格与信息,电力行业存在多元竞争性主体,其中像电力交易信息法律控制与价格歧视法律控制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我国现行相关立法存有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不断完善。

五、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法律机制

随着输配电网竞争主体规模的变大,垄断性主体开始出现,公平开放法律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基础设施理论与核心设施理论构成了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的理论,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世界各国及区域范围内输配电网公平开放需要按照两种法律途径,其一是反垄断法路径,其二是电力法路径,于此同时,我国在选择时,还要以电力法为主,辅助性采用反垄断法[2]。此外,对输配电网垄断性主体公平开放行为控制,其有两个基本法律制度:一个是强制缔约制度,另一个是电价制度,要重新建构二者。

六、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其追究

结合竞争性主体和垄断性主体的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正面出发,控制二类主体的竞争与交易行为,然而本文重点从侧面入手论述,当两类主体的竞争出现违法行为,要进行问题的控制。针对两类主体的竞争违法行为,先要详尽描述违法行为;再者,上述竞争违法行为要担负一定的民事、行政与刑事等责任,健全国内电力行业市场主体,竞争违法行为要建立相应的立法予以完善;最终,针对世界各国范围内电力行业出现的竞争违法行为,要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普遍存在着两种追究的模式,其一是司法主导模式,其二是行政主导模式。考虑到我国的国情现状,所以我国要选用行政主导模式,并以这种模式为主导,深入研讨行政权力配置。

结束语

电力行业是国家基础性产业之一,行业之间存有竞争是非常普遍的。國外有关的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相对较为成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刚刚引入这一机制。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健全和发展,相关机制会更加完善。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的研究内容远远不止上述一些内容,其中涵盖的内容较多,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就需要有关研究者对此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所做研究多有不足,其中观点仅从自身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出发,以期研究内容更为健全。

参考文献

[1]刘利.论电力行业垄断的法律规制[D].贵州大学,2007.

[2]唐敏.电力行业竞争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张斌立(1969-)男.籍贯:浙江省宁波市.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高级技师.研究方向:社会责任、企业发展战略.

作者:张斌立

第2篇:资管行业基础法律关系之厘清与法律框架构建

摘 要:资管界不规范,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近期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已呈现回归大信托格局倾向,但未明确资产管理人法定信义义务,且属于部门规章,监管仍在欠缺。建议司法层面遵守“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定资产管理人法定信义义务,明确资管产品“证券”本质,结合公法私法、宏观微观审慎监管全以全面实现对资管业洗牌,构建竞争有序的资产管理业秩序,实现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投资者保护两大目标。

关键词:资产管理;信义义务;监管框架;投资者保护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9.4.06

一、引言

我国高净值財富的快速累积拉开了“泛资产管理时代”的帷幕,经初步估算,中国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大致达到109万亿元。投融资需求驱动着不同种类信托产品的产生,但相应的却是资产管理行业固守的机构性规制体制。资产管理业上位法的缺失为“监管空白”、“监管套利”留下生存空间,如商业银行利用券商子公司、基金子公司为通道大量开展表外业务。具体而言,《证券法》对“证券”的定义狭窄无法实现对资管产品的全面适用,而“一法两规”即《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不适用信托公司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从而我国对各类资管产品的统一规范、监管法律,投资者权益保障缺乏稳固的法律根基。目前银行理财、信托计划、保险资管、券商资管等产品分别由《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进行调整,而规章制定权分属银保监会、证监会,金融机构巧妙回避分业经营红线,“行信托之实、否信托之名、逃信托之法”可谓是资管界乱象丛生的源头,最终不利于投资者权益保护。近期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多处体现了信托法之基本原则,但却使用“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义务”的模糊性语言,仍未明确资产管理人作为受托人在法律层面的信义义务。在法律层面确立对资管产品的统一规范应当是立法者、实务界共同追求的最终目标,以此明确资管产品本质,厘清资产管理内部法律关系,检讨资产管理人义务,进而统一资产管理业之规范,因此监管法律是完成资产管理业重新洗牌、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关键。

二、资产管理业基础法律关系:信义关系

《指导意见》第二条首次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的定义,即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但实务环境中,关于资产管理权归属、资产与委托人的归属关系、风险承担等具体标准的模糊,导致资产管理内部法律关系的异化。笔者认为,在金融创新大浪潮下,判断、识别某些情况下行为人借“创新”之名来规避监管的关键从合同实质主义而非形式主义出发来否定此类合同效力,并以信义关系来统合资产管理业内部法律关系,最终实现投资者权益保障。

(一)信义关系界定

信义关系起源于英美衡平法最伟大的创造——信托,后被应用于存在“依赖”或为特定目的“授权”的关系中,如医生和病人、律师和客户或宗教领袖和教徒之间。但长期以来,法律界并未实现对信义关系的精确界定,概念上的模糊仍未被消除。现学界主要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定义,关于界定信义关系的学说主要有“信赖说”、“不平等说”、“自由裁量说”三种学说,其相互补充形成对信义关系的全面描述。

1.信赖说

信赖理论是描述信义关系时最经常使用的理论,其将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信任、信赖作为信义关系存在的核心要素。传统的信任关系是基于血缘等构建的熟人社会的“人格信任”,而现代的信任关系是对匿名者组成的制度系统的信任,某种程度上是对法律、专业水平和契约精神的信赖,这也是现代意义的信义关系从信托关系扩展到其他领域的根源所在。但“信赖”作为一种主观状态,其内涵具有开放性,即何种信赖程度能够构成信义关系的要求是不明确的。可以肯定的是,信义关系下的信赖标准应当要高于一般合同关系中包含的信任、期待标准,否则将导致信义义务适用的泛化,亦无法将信义关系与非信义关系明确区分。但带有道德色彩的“信赖”本身就决定了其内涵的不确定性,也就导致信义关系的模糊性。

2.自由裁量说

Paul B. Miller认为一旦受托人能在委托人的授权空间内发挥自由裁量权,便确立了信义关系。Tamar Frankel教授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核心要素来识别信义关系,即受托人被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和受托人具有影响委托人法律地位的能力,而确立信义关系的双重目的便在于实现此种自由裁量权与委托人需求,并实现二者之间的制衡。直观来讲,自由裁量意味着委托人转移了财产或权力后,面临受托人滥用权力的风险,信义义务便是对这种风险背后双方主体权利义务不平等的平衡。但是,并不是所有财产或权力的移转都将导致信义关系的产生,只有当该转移导致受托人自由裁量权过大,甚至脱离委托人控制时,才有适用信义关系的空间,因此“自由裁量说”的解释力亦是有限的。

3.不平等说

“不平等说”建立于受益人相对于受托人通常处于劣势地位的事实,如受托人通常是某些领域的专家,无论是缔约能力还是信息获取能力上均处于优势地位,因此信义关系便是通过赋予受托人为受益人最佳利益行为的义务来调和这种不平等。但是,尽管当事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信义关系中普遍出现,随着信义关系的扩张,这种不平等性并不必然存在,如企业中的合伙人之间,因而不平等性也无法必然识别信义关系。

(二)资产管理业法律关系探究:信义关系

为满足投融资双方的多样化需求,尽管资管产品的交易结构被灵活设计,突破了法律规则的僵化约束,但资产管理业活动本质上均属于“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行为,其法律关系应纳入信义关系框架下。资产管理内部法律关系所涉主体通常包括投资者与资产管理人,前者提供并转移货币或非货币资产,后者通常为发行资管产品的金融机构,其为投资人利益对资产进行管理(见图1)。

不可否认的是,以上三种学说在资产管理法律关系中均有适用的空间。首先,资产管理业的专业性决定了投资者对管理者的依赖。其次,投资人对自己财产或权力的移转,使资产管理业者取得对财产的自由裁量,即其承担着受托人可能采取滥用财产、权力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怠于履行职责的风险。尽管通过实施严密的监控、要求持续的信息披露可能降低上述风险,但投资者客观知识水平、能力的匮乏可能造成无法实施有效监督,且此种安排更将破坏资产管理人所提供服务的效用、极大增加委托人监督成本,如证券经纪人若在交易的每一环节都需客户事前同意,那么服务效用将被大幅削弱,甚至可能因交易不及时而使管理成本激增。再次,市场控制并不能对受托人滥用权力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具体而言,委托人通常愿意甚至热切地将资产交由金融机构管理,但与之对应的是受托人履行或违反义务的相关实时信息通常不为公众所知,导致市场往往在管理人违反义务后才作出回应,最常见的例证便是市场往往在证券投资者遭受损失后才调整证券价格。最后,主体双方缔约能力不对等增加资产管理人欺诈行为,信息不对称更是加剧了委托人的风险来源。可见,三种学说为资产管理法律关系之基础法律关系确定为信义关系提供强大支撑,并且三种学说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为,以“控制力”这一要素作为识别资产管理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是直接且具有说服力的,“信赖”是产生控制的前提,“自由裁量”是实施控制的具体表现,“不平等性”即信息不对称以及缔约成本、监督成本、市场监督失灵等因素恰恰是加强控制力的来源。简而言之,投资者将资产转移给资产管理人控制的行为导致信义关系的产生,而信义义务解决了切实保障投资者权利与允许管理人保留足够自由决策空间的双边困境。

三、资产管理人法定信义义务的构建

在资产管理业不断创新的大浪潮下,资产管理的专业性与投融资需求的双向驱动促使着资管产品的多样化,资管产品结构设计复杂,所涉主体权利义务模糊,唯有厘清资产管理内部基础法律关系,回归信义关系大格局,才能在私法层面明确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管理业重新洗牌,达到保护投资者权益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目标。信义义务是信義关系的核心,法官Cardozo将信义义务描述为“最忠诚的义务”,并主张受托人所受约束标准高于一般市场主体,因为其行为标准依据不仅是诚实,还有相对敏感的市场名誉。类似地,布莱克法律辞典将受托人定义为“被要求为了另一方当事人利益,而处理其一定关系范围内所有事物之人,该方当事人对另一方负有善意、信任、信心和坦诚的责任,该方在处理另一方金钱或财产时负有高标准的注意”。但这些抽象的定义并没有传达受托人义务的具体内容,通常认为,信义义务由忠实义务、注意义务两个分支构成,二者像双螺旋般紧紧缠绕。

(一)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的法定性

此次《指导意见》的制定旨在对资产管理业实施统一监管,禁止“刚性兑付”、规范“资金池”业务、禁止“多层嵌套”等规定均表现了回归大信托格局之倾向,值得欣慰的是,监管当局已认识到厘清资产管理业基础法律关系,进而进行功能性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指导意见》仅采用“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义务”的模糊性表述,并未明确法定层面的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加之意见属于部门规章的低位阶性,便大大削弱了上述规定在司法层面所起到的推动效果。具言之,法院很可能认为“刚性兑付”的承诺条款不构成《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的“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的情形,进而无法真正阻止资管界乱象。因此,一方面应当遵守“实质主义”出发的裁判原则,即以合同目的解释弥补合同文义解释的缺陷、把握交易目的而非局限于交易外观、穿透识别真实权利人而并不仅仅保护对权利外观的信赖、尊重意思自治但坚持公平正义、恪守程序公正但以实体公正为最终目的,尤其在金融领域对以金融创新为名掩盖金融风险、规避金融监管、进行制度套利的金融违规行为,以其实际构成的法律关系确定其效力和各方权利义务关系;①另一方面,应当尽快明确资产管理人法定信义义务,不再仅置于合同框架下去考虑资产管理人义务,那么上述问题便迎刃而解,如禁止“刚性兑付”完全可以通过受托人注意义务的履行来进行抗辩、免责。

(二)信义义务的内涵: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

1.忠实义务:消极义务

忠实义务捕捉了信义义务的消极部分。美国《信托法重述》规定受托人“负有不以受益人损失为代价而获利的义务,且在未经允许时不得与受益人产生竞争关系”。类似地,美国《代理法重述》规定,忠实义务要求受托人不得在委托事项中获利或者作为相对方与委托方交易。亦有学者将忠实义务归纳为两类禁止性法律规则,即禁止受托人从事利益冲突行为:禁止“利益冲突”行为,即应当避免将受益人利益与委托人利益置于冲突或潜在冲突中;禁止“义务冲突”行为,即应当避免受托人同时为存在利益冲突的两个主体服务。一言以蔽之,忠实义务本质上是消极义务,以防止利益冲突为核心,要求将委托人利益置于受托人个人利益之上。

尽管忠实义务本质是不损害委托人利益,其能否被现实履行仍令人担忧,因为控制权的客观转移使受托人的欺诈、偷盗行为难以受到足够监督。此时,立法往往采取具体的预防性规则来确保受托人不受自利行为的诱惑。如早期美国法院遵守完全禁止受托人与委托人进行交易的规则。纽约衡平法院在1816年Davoue v. Fannin一案中认为,受托人不在信托财产中受益是一项“合理而严格”的原则,因而否认了遗嘱执行人妻子通过拍卖获得遗嘱标的物的效力。同样,美国最高法院在1846年Michoud v. Girod一案中否认了遗嘱执行人在拍卖中获得受托财产的行为效力,即便其支付了合理对价。但近期,这种禁止标准得到放松,美国最高法院在Magruder v. Drury一案中首先承认了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正常交易,因为预防性规则存在固有法律缺陷,即可能禁止规则制定时无意预防的交易种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基于公平价格的交易,“完全禁止”标准可能会挫伤受益人的利益。John Langbein主张,忠实义务规则应该被重新审视,其目的旨在实现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而不是“单独利益”,存在利益冲突的交易虽然仍然应被看作是对该义务的违反,但应当是可以被受托人用证据推翻的,或者说受托人可以提出抗辩。换言之,应当从实质主义视角审视交易是否公平。

2.注意义务:积极义务

注意义务是信义义务的第二个分支,即受托人在履行职责时应当谨慎和勤勉。注意义务贯穿于受托人履行义务的全过程,即使其没有故意或恶意,也可能需要为不当决策负责。

首先,注意义务本质上是积极义务,其产生于受托人对委托人事务的控制或自由裁量权。控制权意味着受托人必须为了委托人的利益采取行动,也是受托人履行义务所必须的。其次,注意义务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即因主观判断性太强而缺乏操作性,实践中常被认为是 “无牙老虎”。注意义务常见的描述是要求“受托人像对待自己事务一样,尽最大谨慎履行职责”, “最大”似乎代表着一种极端或者极限,实践中该标准难以被定义,也难以被执行。有学者把注意义务下对受托人的要求描述为具有“抱负的”,而James Henderson Richard Pearson教授指出此种抱负性要求执行时将受到阻碍,因为任务目标的实现受制于客观有限的资源。通俗来讲,一个尽责的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时应当花大部分时间去决定投资方案,但其没有义务每天必须花费除去睡觉、吃饭时间以外的十六个小时,因为受托人不可能将所有精力用于某个单一事情。同样,董事在履行监督公司事务义务时应当全方位了解相关公司信息,但没有义务知道公司所有运作细节,因为该种责任在“科技时代大规模组织”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此,对注意义务的衡量是由过程决定的,最大谨慎和勤勉不要求受托人通过放弃其他一切来作出完美的决策以完成目标,而应当承认资源有限,进而只要求受托人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最佳。最后,注意义务履行的过程性决定了法院不应当从事后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如美国《信托法重述》规定:“决定受托人行为是否审慎,应从行为而非其行为受质疑时的随后情境进行审查”,因为在事后安静的氛围中再去思考受托人当下应当如何行为是困难的,这也决定了司法介入信义义务时应当保持谦抑性。

综上所述,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构成了信义义务的两个分支,二者在本质、特点上存在区分。忠实义务总体上是消极义务,要求不能侵害委托人利益,且这种要求是明确的;注意义务是积极义务,旨在促进委托人目的的达成,但该义务标准是开放和可变的。笔者认为,资产管理者具有产品设计者、产品销售者和财产管理者多重身份,将其作为受托人置于信义义务框架下,能使产品合规义务、销售时产品相关信息与风险披露义务、亲自管理义务、管理过程中审慎投资义务、信息披露义务、公平交易义务等得到统一,一方面使禁止“刚性兑付”、限制资金池业务、禁止“多层嵌套”等问题找到私法层面法理基础,使资产管理业回归到有序的竞争秩序,有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另一方面节省立法资源、降低立法成本。

(三)《指导意见》对信托基本原则的回归

如上所述,我国“分业监管”滋生了“监管套利”行为,即金融机构以“金融创新”规避金融监管,达到越过“分业经营”红线,“行信托之时,逃信托之法”之目的,这是资管界乱象的根源。缺失基础法律为根基而仅用合同法规制的资产管理业将最终导致投资者利益陷入巨大风险,甚至整个资管业运行不稳定,进而引发系统性风险。如为吸引投资者的目光、维系市场声誉,资产管理者经常打破“买者自负”的交易理论风险收益相互作用的经济学理论,而采取隐性担保的方式承诺资管产品本金与收益的兑付。这种承诺意味着到期偿付时,资产管理机构利用固有资金进行垫付或通过“资金池”操作进而滋生“旁氏骗局”现象的存在必然性。投资人狂热追求剩余价值造成市场盲目性的同时,亦加大了资产管理机构无法兑付的风险。不论这种风险是否足以造成行业系统性风险,“刚性兑付”使投资者过分着眼于资管产品的保本收益,而忽略资管产品的信托本质,进而遮蔽了资产管理人信义义务,导致资产管理业“无诉”、“少诉”现象,信义义务无法通过具体的司法裁判加以“具体化”和“实质化”。另外,“通道”业务通常是资产管理机构利用阴阳实施政策规避的工具,如银信合作业务主要服务于商业银行调整存贷比例、开展表外业务、规避宏观调控等目标,委托人以投资顾问形式主导被管理资产的投资决策等均导致资产管理内部法律关系的异化和主体法律地位的模糊化。

面对如此规模庞大的资产管理业一片混乱的现实,《指导意见》旨在通过一系列禁止性规则规范资产管理主体行为、实施统一监管,同时似有彰显了信托基本原则之势:(1)禁止刚性兑付与“买者自负”①;(2)明确资产管理者诚实信用、勤勉尽责义务与“卖者尽责”②;(3)限制资金池业务与信托财产独立性①;(4)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与受托人亲自管理②。尽管《指導意见》作为监管规则更关注防止资产管理业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与投资者保护,此种对私法层面信托基本精神的回归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似乎也体现了《指导意见》是资产管理业暂时无法回归信托法的过渡性立法,实为无奈之举。

四、资产管理业法律框架构建

我国资产管理业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法律监管,“监管空白”的客观存在给金融机构“监管套利”的动力,其以金融创新之名通过“阴阳合同”规避监管的现象实为普遍。此次《指导意见》旨在统一对资产管理业的监管,实现投资者保护、防范系统性风险,同时也体现了将资产管理业回归大信托格局的精神。但应当清楚认识到,仅靠一部门规章是无法实现中国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变革的。笔者认为,一方面应当促使法院树立“实质主义”裁判原则,另一方面应当厘清资产管理背后基础法律关系,即资产管理者对投资者财产几乎完全的“控制”决定其基础法律关系为信义关系,资产管理人受法定信义义务的约束。在资产管理业的法律框架设计上,应当以《信托法》《证券法》作为规范资产管理业的法律,直面资产管理的信托本质,打破分业经营格局,实现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实现对资产管理业真正洗牌,同时明确资管产品“证券”本质,在公法私法层面共同实现投资者权益保护。

(一)加强功能性监管体系建设

所谓功能性监管,是指监管按照产品的功能、特性进行划分,以弥补交叉性金融业务的监管漏洞。功能性监管是各国资产管理行业监管的普遍监管原则,在本土化后表现为不同的监管架构,如美国采用多头功能监管模式,英国采用双峰监管模式,新加坡采用统一功能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应当在我国“一行两会”的监管框架下去推动对资管业的全面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宏观审慎监管,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同时由银保监会、证监会对资管行业实施统一微观审慎监管,实现我国特有金融监管框架、金融市场背景下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

(二)确立《信托法》为资产管理业上位法

资产管理业基础法律关系为信义关系,资产管理人应当承担法定信义义务,我国将《信托法》作为资产管理业上位法是不存在障碍的。具体而言,通过资产管理人法定注意义务免责可以解决禁止“刚性兑付”问题,通过信托财产独立性可以解决禁止“资金池”业务问题,通过转委托可以解決“嵌套”问题,通过资产管理人忠实义务解决“期限错配”进而引发的“旁氏骗局”。此外,资产管理人具有多重身份,其义务均能通过受托人信义义务使产品合规义务、销售时产品相关信息与风险披露义务、亲自管理义务、管理过程中审慎投资义务、信息披露义务、公平交易义务等得到统一。但我国《信托法》并未明确财产所有权,信托登记制度、配套司法解释也至今阙如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造成信托作为财产管理制度的特殊性被抹煞,信托财产独立性受到影响。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信托委托人、受益人的配套保障机制不能落实时,将信托属性强加于资管产品,短期内实现标准信托化,可能造成资管功能无法实现、金融资源浪费、风险加剧等后果。而笔者认为,应从基础法律关系出发,理清资产管理关系中主体权利义务配置,才能真正实现资产管理业正本清源。

(三)确立《证券法》为资产管理业上位法

美国 1933 年《证券法》第 2 条第 1 项规定 :“证券”一词是指任何票据、股票、国库券、债券、无担保债券、任何利润 分享协议的利息或参与证、从属信托证、公司设立前的证书或认股证、可转让股权、投资合同、表决权信用证、存股证、石油、 天然气或其他矿藏权利的未分割的部分利益,任何证券、存款证、一组证券或者指数(包括任何利益或者基于价值所生利益)的任何卖出股权、买入期权、跨期买卖或者是优先权、在全国性证券交易所交易的与外汇相关的任何卖出期权、买入期权、买入卖 出选择权或优先权、或者总而言之,通常称为“证券”的任何利益或工具、或上述任何一种的利益证书或者是参与证书、或上述 任何一种的暂时或临时证书、或接收、担保、认购或购买的授权或权利证书。其定义非常广泛,足以将我们商业中认为属于证券概念的许多工具都包含在内。美国最高法院考虑到该定义的广泛性,至今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当的分析方法来确定某个工具是否属于“证券”,但大部分银行产品、保险产品、雇员福利计划纳入“证券”范围是没有疑问的。反观我国《证券法》第二条对“证券”的狭窄定义,许多金融创新产品逃脱了证券法监管,置投资者利益于巨大风险之中,显然无法顺应金融市场监管需要。

笔者认为,把握资管产品的证券本质,从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两方面进行持续监管,同时解决了融资端信息披露问题与投资端投资者适当性问题,使资管行业运作透明、公平,实现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与投资者权益保护并进。需要注意的是,《证券法》内覆盖的基础法律关系有时亦可通过信托原则规制,如关联交易未披露是违反受托人忠实义务的表现,将高风险产品卖给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便违反了注意义务。《证券法》带有监管法成分,使公权力介入解决了投资者由于“理性冷漠”和“搭便车”心理产生怠于诉讼现象,某种程度上为投资者分担了一部分风险和诉讼成本。此外,证券法核心信息披露制度亦能解决穿透式监管问题,节省立法资源,亦避免了穿透式监管可能给公司治理等原有立法可能带来的冲击,合理把控了监管之“度”。

(特约编辑:潘文娣)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王琳.资管行业的功能监管框架: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EB/OL].[2018-04-22].https://mp.weixin.qq.com/s/erO0q1qVZO1ld-hdm7bUdg.

[2]董新义.资产管理业者的信义义务:法律定位及制度架构[J].求是学刊,2014(4):79.

[3]夏小雄.我国资产管理法制面临八大挑战[N].经济参考报,2016-11-01(8):1-3.

[4]王涌.让资产管理行业回归大信托的格局[J].财富管理,2018(1):82.

[5]缪因知.资产管理内部法律关系之定性:回顾与前瞻[EB/OL].[2018-05-30].https://mp.weixin.qq.com/s/o-U57Sf7_vIPoD449Oso1g.

[6]Rotman L I.Fiduciary Doctrine: A Concept in Need of Understanding[J].Alta.l.rev,1996.

[7]塔琳娜·皮斯托. 转型的大陆法法律体系中的诚信义务:从不完备法律理论得到的经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85.

[8]Miller P B.Justifying Fiduciary Duties[J].Mcgill Law Journal Revue De Droit De Mcgill,2013,58.

[9]Tamar Frankel.Fiduciary Law[J].Cal.L.Rev.1983,71:795,825.

[10]夏小雄.“得形”、“忘意”与“返本”:中国信托法的理念调整和制度转型[J].河北法学,2016(6):84-86.

[11]Tamar Frankel.Fiduciary Duties of Brokers,Advisers,Finplanners and Moneymanagers[J].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 Working Paper,2009,No. 09-36:6-7.

[12]赵廉慧.信托法解释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61.

[13]Arthur B.Laby.Resolving Conflicts of Duty in Fiduciary Relationships[J].Am.U.L.Rev.2004,54:75.

[14]John Langbein.Question the Trust Law Duty of Loyalty:Sole Interest or Best Interest[J].Yale law Journal,2005,114:929.

[15]魏婷婷.金融信托“刚性兑付”风险的法律控制[J].青年法苑,2018(2):124.

[16]周小明.中国信托业刚性兑风险及策略[J].中国市场,2014(23):23-25.

作者:吴学敏

第3篇:论烟草行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摘 要: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烟草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面临着一般法律风险和特殊的法律风险,分析烟草行业的法律风险,一般其来源都是对相关法律和法规的违反,导致其存在着烟控情况和烟草的消费情况相违背的情况存在。本研究主要针对于此,分析烟草行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希望所得内容可以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烟草行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所谓的法律风险指的就是相关的经营活动和法律法律法规不相符,导致其产生了一种因为外部事件而导致的损失。何为法律风险,分析其特点,主要是因为这种风险在法律范畴上因为法律而导致了触碰法律的实施。存在着一切特殊性。所以针对烟草行业分析法律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1 烟草行业的法律风险分类

1.1 烟草行业的一般法律风险分析

从一般法律风险的范畴来分析,烟草行业所面临的一般风险主要涉及到劳动的用工风险、商业合同风险、产品质量风险等。这三类风险作为烟草行业的一般风险而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其不仅为烟草行业的风险,同时也可以作为其它行业的风险。而从烟草行业的角度来说,一般法律风险为风险性的负担,所以必须合理处置,如果处置不得当,那就很有可能会使得烟草企业面临着严重的损失[1]。具体来说,当今时代是法治社会,各种法律法规都在不断的趋于完善,而劳动合同法的法律和法规也在不断的趋于完善,这在某种情况下增加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而且主要现状就是出现了用工成本增高的情况,这种情况要求烟草企业必须不断的采用法律工具对管理情况作出正确的驾驭,做好对企业劳动法人的岗位培训,以便于在高风险的条件下可以更好的工作。

1.2 烟草行业的特殊法律风险分析

顾名思义,所谓烟草行业的特殊法律风险也就是说这是烟草行业所特有的法律风险,而其它行业没有,分析该类风险其主要和烟草行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现状与特点密切相关。我国早已经加入《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这样也标志着我国在对于烟草行业的控制体系和法律体系正在不断的趋于完善,这也使得对烟草的控制是我国政府所坚持的一项高度的公共政策。在这种基础上,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的完善,而执法力度也在不断强化,烟控法律机制不断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公众对于烟草行业的关注也更加的广泛,而因此所演化出来的抨击也更为猛烈,因此当下的烟草行业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行业。

2 烟草行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2.1 严抓烟草产品的质量控制环节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烟草大国,做好烟草生产的质控工作,需要建立起符合烟草质量规范的机制,这样可以更好的对烟草的质量进行规范,同时也能够做好对因为烟草质量而引发的不当法律纠纷予以规避。在确保消费者合法利益的情况下,做好烟草的进出口工作。在总体上来说,我国烟草的质量还是相当可靠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消费者对于烟草的需求,但是在我国的烟草领域内也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诸如重金属含量或农药含量超标等,很多争议都是以为我国的烟草质量标准不一所导致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于我国消费者的内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需要积极的建设烟草的质量控制机制,有效的拉近我国烟草质量与国际标准的靠拢。而烟草质量不规范或不达标而导致的必然情况就是烟草企业会被淘汰出局,这也是我国烟草行业发展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2.2 强化烟草企业的用工规范

当前社会的发展使得自动化生产也在不断的完善,烟草行业已经进入了自动化生产的范畴,烟草行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所涉及到的员工数量和种类较多,基数比较庞大,所以首先政府应该做好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工作,在其相关的立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的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自身也做好对企业用工的规范管理,以此来避免企业用工方面所存在的风险[2]。所以,我国烟草企业需要严格的按照《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劳动用工的管理,同时还要充分对企业所在地的劳动合同实施条例进行考虑,严格的遵循劳动法规进行管理工作,有效的规避劳动风险的产生。强化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同时,需要做好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工作,同时可聘请相关的劳动管理方面的专家或学者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以便于更好的做好仲裁和劳动诉讼工作。

2.3 强化烟草行业的专营专卖制度

从烟草专卖局的角度来说,各级的烟草专卖局需要做好对烟草的市场职能监管,进一步更好的确立执法的整体,做好对烟草行业内部经营的不断管理和不断深入[3]。要更好的分析烟草行业的专营和专卖特点,这并非是垄断行业或计划经济,但是需要确保其生产与经营都能够具有自身的消费特点。所以,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烟草法律规范制度是十分必要的。从企业自身来说,企业需要主动根据投诉做好自身的排查工作,强化对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的查处工作,以便于更好的维护消费者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同时也能有效的化解因为药草伪劣产品而导致的法律风险产生。

2.4 烟草企业参与烟控事业

对于烟草行业来说,烟草企业需要积极的投去到严控工作之中,勇于履行社会的责任,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烟草行业在参与烟控事业的时候,需要做好相关的规划,不能和其自身所追求的经济价值相违背,同时也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烟草行业积极的履行烟控义务,这是承担法律义务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承担道德义务的主要表现,可以帮助烟草行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需要不断的强化烟控事业,遵循与烟控相关的国际公约,遵守国内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履行自身的烟控职责,当然也需要注意广告的投放和烟控标识的设置等。

3 结语

本研究中主要就烟草行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面临着一般性生产所具备的法律风险,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行业所特有的法律风险。做好烟草行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积极的按照法律法规办事,然后有效的规避风险,防范各类法律风险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赵全洲.烟草企业运营监控体系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7(26):163-164.

[2]韦承明.员工品格塑造:一个紧迫而长期的课题[J].广西烟草,2013,20(10):435-436.

[3]张军铭.试论现代烟草企业的管理创新思路[J].品牌(下半月),2014,13(12):428-429.

作者:李斐

第4篇:气象行业法律

气象行业法律、法规和资料

1 民航有关的法律、法规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

1.4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2003年1月10日) 1.5 民用机场管理条例

1.6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 1.7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规章汇编(1995) 1.8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职能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 (第40号令) 1.9 中国民用航空专机工作细则 (民航总局 民航空发[1995]269号) 1.10 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调查规定

1.11 中国民用航空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 1.12 外国民用航空器飞行管理规则 1.13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1.14 中国民用航空通信导航雷达工作规则 1.15 中国民用航空无线电管理规定

1.16 各机型性能数据 (总局空管局 2000年1月) 1.17 航空企业申请提供航行资料的暂行规定 2 民航有关的规章、规章性文件

2.1 中国民用航空气象工作规则 2005年7月27日 2.2 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管理办法 2008年1月1日 2.3 民用航空气象人员执照管理规则

2.4 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设备开放、运行管理规则 2.5 航空器机场运行最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规定 2.6 民用航空高原机场气象管理暂行办法

2.7 民用航空气象技术装备管理规定(试行)、民用航空气象技术装备许可管理暂行办法 2.8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附件三 2005年4月 2.9 事故、差错标准 1986年 2.10 国际民用航空四字地名电码手册

2.11 关于下发民航行业保证雷雨季节安全飞行电视电话会议讲话摘要的通知 2.12 关于下发《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不安全事件调查程序》的通知 2.13 关于下发《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监察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 2.14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不安全事件报告制度 2.15 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标准化管理办法

2.16 关于印发《民航在航路和航线上提供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的实施办法》的通知

1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中国民航总局关于加强民航信息通报和协调工作的通知 民航简字简语汇编 (民航出版社1998年10月) 中国民用航空地名代号(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 72号规定 1995年7月) 中国民用航空部门代号

三字地名代号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1989年12月译) 取消因天气条件关闭机场、航路制度的决定 (民航局发1990年151号)) 国际民用航空四字地名代码(1998年2月) 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管理规定 民用航空使用空域办法 民用机场使用许可规定

3 航空气象行业标准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民用航空气象 第1部分:观测和报告(MH/T4016.1) 民用航空气象 第2部分:预报(MH/T4016.2) 民用航空气象 第3部分:服务(MH/T4016.3) 民用航空气象 第4部分:设备配备(MH/T4016.4) 民用航空气象 第5部分:设备技术要求(MH/T4016.5) 民用航空气象 第6部分:电码(MH/T4016.6)

民用航空气象 第7部分:气候资料整编与分析(MH/T4016.7) 民用航空气象 第8部分:天气图填绘与分析(MH/T4016.8)

4 航空气象规范性文件

4.1 民用航空飞行气象情报发布与交换办法 2009年7月1日 4.2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 2006年7月1日 4.3 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技术手册 2007年5月

4.4 民用航空气象数据库系统业务运行管理规定 2009年7月1日 4.5 民用航空气象资料管理办法 4.6 民用航空气象服务管理办法

4.7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要求 4.8 民航空管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手册(第二版) 4.9 跑道视程使用规则(试行) 4.10 民用航空气象人员培训大纲

4.11 重要天气预告图评估办法(试行) 4.12 航站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评定办法

4.13 民用航空机场特殊天气报告标准与规定 4.14 民航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及运行管理规定 5 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5.1 5.2 5.3 5.4 5.5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第5篇:装饰装修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国家计委建设部关于房地产中介服务收费的通知行政法规:土地法闲置土地处理办法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房地产管理法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试行办法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建设部重点实施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办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城市房屋抵押管理办法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部门行政规章: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房地产管理法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房屋权属登记办法装饰装修管理办法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管理办法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规定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城市房屋抵押管理办法城市公有房屋管理规定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城市危险房屋管理规定家庭居室装饰装修管理办法紧密相关法规《住宅室内装饰装修

管理办法》建设部第 110 号令 2002/03/05 颁布《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规定》建设部第 109 号令 2001/11/29 颁布《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建设部第 46 号令 1995/08/07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主席令第 22 号 1989/2/26《关于印发〈商品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实施导则〉的通知》建住房〔2002〕190 号室内装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98 号公布1995.10.30 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7.09.22 广州市环境保护条例 1997.05.31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53 号 1998.11.18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523-90 1990..全国室内装饰行业家庭装饰管理办法装修材料相关标准 GB/T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18580-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 GB18581-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2-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3-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4-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5-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 GB18586-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粘胶剂有害物 GB18587-2001 质释放限量 GB18588-2001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 GB 6566-200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新查到的火电厂标准 火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T75-2001HJ/T13-1996 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GB13223-1996 火电厂大气

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6篇:餐饮行业常见法律需求

1、劳动用工:

《劳动合同》、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合同

审查公司规章制度(员工手册、服务手册) 提供《保密协议》、《竞业禁止协议》 入职登记表、离职整套制度参考文本 提供《HR流程》参考文本 续签劳动合同通知书 起草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 《限期返岗通知书》

提供《各种制度(员工管理、财务、仓储、收银等)》

提供《请假管理制度》《招聘录用管理制度》《试用期管理制度》《员工加班管理制度》

《会议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调岗管理制度》

提供《晋级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考勤制度》《休假制度》范本 提供《劳务合同》、《培训协议》、《实习协议》、《兼职协议》 提供《员工不缴社保协议书》《员工不交社保声明》参考文本 提供《工资条》、审核《工资单》 审核《社保保险缴纳通知》

提供《停薪留职协议书》《停薪留职申请书》范本 提供收银员管理制度

.........

2、日常法律咨询: 咨询工资发放问题

咨询关于员工怀孕休产假期间工资如何发放的问题 咨询员工工伤处理

询问员工工伤后二次手术的费用承担问题 咨询北京地区晚婚晚育的休假天数 咨询未为员工缴纳社保的后果

咨询非全日制员工是否需要交纳个税的问题

招牌菜使用明星名字命名导致纠纷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虚假宣传侵犯姓名权) 咨询员工偷窃事宜

咨询员工上班仅十天是否可以不结算工资

咨询员工被开除后,殴打同事,应支付给其的工资是否应该扣除 咨询员工在晚上兼职做代驾在居民楼跳楼身亡事宜 咨询圣诞节活动赠送盗版的小熊玩偶有什么风险 咨询授权问题

咨询辞退员工事项

咨询人事经理到期没有续签劳动合同,是否可以要求公司承担双倍经济补偿 咨询公司门店装修漏水导致楼下化妆品店的产品受潮要求索赔事宜 咨询关于违约金是否具备效力的问题 咨询替人走账有什么法律风险

咨询问要和台湾公司进行供货交易问是要由台湾公司来进行还是由大陆直接与台湾公司进行

咨询要成立直营店,是以个人户还是以公司形式好

咨询与商场发生关于排烟管道的纠纷,是否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咨询“是否有相关食品质量合格方面的证件

咨询商场将违章搭建的房屋租赁给我方,现在遭遇拆迁,如何维权 咨询储蓄卡被盗刷,应如何维权

咨询公司与分公司区别?以及新设公司所需的条件及材料是哪些 咨询劳动仲裁应如何处理

咨询员工入职薪资过高想调低,员工不同意,客户想单方面解除合同关于补偿金的支付问题

咨询社保补偿在工资条上如何体现的相关问题 咨询试用期是否可以单独签订协议 咨询关于给员工调动工作地点的问题 咨询加班费挪到岗位工资中是否合适 咨询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加班费如何计算 咨询员工犯错是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咨询补缴社保所需的材料

咨询加班审批制度的必要性及加班费的计算基数 咨询出租后设定的抵押权是否会影响承租人权利 咨询餐厅客户闹事事情

咨询客户在餐厅吃到头发等,客户要求出具证明,是否予以出具 咨询商标注册事宜

.........

3、股权事务: 公司章程 出资协议 合伙协议 股东协议 股权会协议 股权转让协议 委托持股协议

审查集资协议、集资管理规定、退资协议 起草股权激励协议、分红协议

.........

4、合同管理:

(1)加盟类:

加盟意向书、合作意向书 特许加盟合同

代理合作书、总代理协议、区域代理协议 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技术授权许可协议 起草《授权合同》 《委托招商合同》 加盟店托管经营协议

《技术实施许可意向书》、《技术合作许可合约》 中止合同履行协议、补充协议

起草《处罚通知书》(针对加盟商)

(2)常规类:

合作协议(合伙)、投资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经营合同 食品委托加工合同、餐饮清洁技术服务合同、油烟清洗合同 第三方物流配送协议

房屋租赁合同、联合经营协议书、商场管理协议、物业管理合同、物业服务协议 装修合同、工程施工合同、消防安装合同、家具销售合同 《安全责任事故书》 起草和解协议

店面转让转租协议

采购合同(食品、原材料、设备)、购销合同、订货合同、供货合同、销售合同 起草《三方协议》(关于跟加盟商、物业三方签订的协议) 食品采购安全协议

(3)个性类: 代理记账合同

电信增值业务受理单

客如云合作协议、易淘食服务合同 商业合作框架协议

《餐饮合同方案》、《餐饮管理系统合同书》(系统软件服务合同) 临时租车协议

燃气改装服务合同 排烟风管道转让协议 审查银联刷卡委托书 监控系统工程服务合同

广告业务合作合同(制作合同、租赁合同) 网站开发合同

菜牌设计制作委托合同 销售及短信服务合同 代驾合同 垃圾清运合同

餐厅宣传片拍摄协议书、审核《歌曲制作协议》 保安劳务派遣合同书

《委托宣传推广协议》、托管传播合作协议(微信微博) 保养协议

起草《印刷合同》 《光纤专线接入合同》 审核工服制作合同

.........

5、出具各类公司函件:

公司与商场、物业、加盟商等发生纠纷需要起草相应的公司函等等(知会函、说明函、沟通函、限期履行通知函、商务函、回函、诉求书、律师函等、、、、) 维权申明 侵权通知书 答辩状

仲裁反申请

案件分析且出具法律意见书等等 劳资纠纷推荐联盟律师

.........

备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需求,常见中,同一合同内容在命名上、称呼上各有不同。

第7篇:法律服务行业发展

2008-02-25 文章来源: 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7

一、法律行业发展概况

(一)国际发展概况

据统计,2006年世界法律服务业创造的总收入达到4087亿美元,比2005年的3922亿美元增 长4.2%,2001-2006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4%。2006年世界律师业从业人员达到210.3万人,比2005年的207.8万人增长了 1.3%,2001-2006年平均增长率为

1.4%。2001-2006年.法律服务业创造币值 (market value)的年增长率明显高于律师业从业人员年增长率,表明律师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年收入在增加。

2006年,美国法律服务业占全球市值的49.1%,达到2006亿美元;欧洲地区占37.7%,为1540亿美元;亚太地区所占比例较小,仅为 5.7%,市值为233亿美元。就2000年世界律师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看,美国和欧洲占绝大多数,分别占比40%和37%,即律师从业人员数分别为 84.12万和77.81万;亚太地区则占15%,律师从业人员有31.54万人。

近年来,随着亚太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知名的法律服务公司 (律帅事务所)纷纷扩展业务,亚太地区的法律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法律服务业发展最快的地区。2001-2006年,亚太地区法律服务市值年均增 长8.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国家和地区之一。

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法律服务公司 (律师事务所)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全球律师100强》公布了却06年全球十大律师事务所,其中英国4家,英国6家。

(二)国内发展概况

据司法部统计,截至2006年年底,中国律师行业从此人员总数为164516人,其中律师130310人 (专职律师122242人,兼职律师8068人),辅助人员34206人。全国共有律师事务所13096家,其中合伙制律师所9296家,约占律师事务所 总数的71%;合作律师所19的家,约占15%: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1470家,约占11%;个人命名的律师事务所361家,约占2%。

2006年,中国律师共办理诉讼法律事务1780764件。其中.办埋刑事辩护及代理341619件,代理民事诉讼案件1027117件,代理经济诉讼案 件377999件,代理行政诉讼案件56657件。律师办理海事海商、证券、金融、知识产权、企业改组等非诉讼

业务870615件,拇任企事业法律顾问 279573家,担任政府机关的法律顾问11578家。律师解答法律咨询5201338件,代写法律文书1436862件。

2006年.全国律师业务收入212.7亿元 (人民币,下同),比2005年增长了36.5%。

二、加入WTO承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法律服务领域的承诺是:

1.允许外国律师就该律师获准从事律师执业业务的国家;地区的法律.以及国际公约和惯例提供咨询服务,对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两种服务提供模式不作限制。

2.外国律师事务所可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9个城市以代表处的形式提供法律服务。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的数量不少于截至中国加入之日已设立的数量。一外国律师事务所只能设立一个驻华代表处。上述地域限制和数量限制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内取消。我国已经根据人世承诺,取消了对代表处的上述数量和地域限制。

3.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的业务范围包括:

(1)就该律师事务所律师获准从事律师执业业务的国家/地区的法律及就国际条约和惯例向客户提供咨询:

(2)应客户或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委托,扯理该外国律师事务所律师获准从事律师执业业务的国家;地区的法律事务;

(3)代表外国客户,委托中国律师事务所处理中国法律事务;

(4)订立合同与中国律师事务所保持长期的委托关系办理法律事务;

(5)提供有关中国法律环境影响的信息。

代表处可以按照与中国律师事务所达成的协议约定,直接向受委托的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发出指示。

4.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的代表应为执业律师,应为一WTO成员的律师协会或律师公会的会员,且在中国境外执业不少于2年。首席代表应为一WTO成员的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或相同职位人员 (如一有限责任公司律师事务所的成员),且在中国境外执业不少于3年。

5.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处的代表在华居留时间每年不得少于6个月。代表处不得雇佣中国国家注册律师。

三、相关政策法规

2002年1月1日施行的《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第338号令,2001年12月22日公布,以下简称《条例》)是目前规范外国 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的主要国内法规。条例》以及《司法部关于执行 (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对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注销,代表的派驻,代表机构的业务范围和规则,代表处的监督 管理以及法律责任等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

此外,根据《条例》的授权,司法部于2002年颁布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律师事务所驻内地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卜专门就香港、澳门律师事务所在内地设立代表机构,开展法律服务活动的相关事项做出了规定。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以及此后4个CEPA 的《补充协议卜 内地向香港、澳门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领域的开放。为落实CEPA,司法部于2003年颁布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律师事务所与内地律师事务所 联营管埋办法》、《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队《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法律执业律师受聘于内 地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根据CEPA及上述行政规章的规定:(1)在内地设立代表机构的香港、澳门律师事务所 (行)可以与内地律师事务所联营,但联营组织不得以合伙形式运作,联营组织的香港、澳门律师不得办理内地法律事务;(2)内地律师事务所可以聘用香港法律 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担任法律顾问,被内地律师事务所聘用的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不得办理内地法律事务;(3)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永 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可以按照《国家司法考试实施办法》参加内地统一司法考试,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并在内地律师事务所从事非诉讼法律事务及涉港、澳婚 姻、继承案件的代理活动;(4)香港大律师和澳门律师可以公民身份担任内地民事诉讼的代理人。

四、法律服务贸易分析

(一)境内的外国商业存在

2006年,法律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1个,合同利用外资1830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50万美元。2006年,外国律师事务所和香港律师事务所获 准在中国 (内地)

设立了25家代表处。截至2006年年底,共有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199家律师事务所在中国(内地)设立了242家代表处,其中37家律师事 务所各设立了2家代表处,3家律师事务所各设立了3家代表处。代表处分布在15个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代表处数量分别占全国代表处总数的 37.6%,46.2%和9.5%。

近年来,外国和中国香港律师事务所驻华和驻内地代表处的业务收入一百稳步增长。2006年代表处业务收入总额为29.8亿元,比2005年增长 47.4%,是2003年业务收入的3.4倍。从2003年到2006年,代表处业务收入年均增长51.4%。其中,美国律师事务所代表处业务收入为 14.4亿元,占国律师所驻华代表处总收入的48.3%;欧盟国家收入14.5亿元,占48.7%:香港收入0.87亿元,占2.9%。2006年业务收 入超过1000万的代表处有68家.比2005年增加了14家.其中美国37家,英国18家,法国4家,德国3家,澳大利亚2家,中国香港2家。

(二)境外的中国商业存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部分实力较强的中国律师事务所也开始在国外设立分文饥构。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省市的一些律师事务所分别在美国、 德国、加拿大、日本、荷兰、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主要是为当地的中国企业上市、投资提供服务,也为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提供咨 询。

五、法律行业展望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拓展和规范律师等法律服务。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法律服务业的发展要围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服务的总体目标,积极推动法律服务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和谐服务。大力发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业,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圃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 较快增长、提高自主刨新能力、促迸能源资源有效利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律师在构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方面 的作用,积极参与完善能源资源法制建设,主动介人推动中西良性互动,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和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 法律服务。坚持为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供法律: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为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适应国际贸易摩擦 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做好反倾销、反垄断等涉外案件的代理工作。着力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服务,充分发挥法律服务组织和人员的作用,帮助人民群众解 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大力发展法律援助事业,增加投人,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扩大受援面,

提高办案质量,使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法律 援助;增强律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维护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司法公正。充分发挥律师调解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将继续推进律师改革,进一步完善律师制度:继续改革和完善律师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特别是完善律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加强律师事务所建设,充分发挥 律师事务所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律师管理体制,强化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协会的指导监督职责,强化基层司法行政机 关的律师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律师协会在律师行业自律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律师执业的行政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努力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与国际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中国也将进一步惟动中外 (内地与港、澳,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律师界也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律师界的交流合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不断充实内容, 拓展渠道,提高质量,为促迸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民商事交往做出贡献。

第8篇:快递行业的法律法规快递物流行业的标准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物流的理念从日本引进我国以来物流便成为经济发展领域里一个热门的黄金产业。2001年中国邮政顺利实现了“扭亏为盈”的伟大战略。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实现邮政的现代化宏伟目标中国邮政加快了发展新业务的步伐。“十五”期间中国邮政将进军物流市场加速形成继储蓄、集邮之后新的支柱性业务。在法治经济时代邮政企业如何面对物流这一全新的产业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探讨邮政物流业务运作各环节中应该注意的若干法律问题以便为邮政企业规范操作物流业务做好必要的理论准备。

一、物流业务与邮政法 我国《邮政法》规定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可以这样认为邮政专营权仅适用于邮政向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通信等领域。由于新兴的物流业务不属于邮政普遍服务的范畴所以邮政物流业务自始就不受邮政法的调整。 因此邮政物流企业在面向市场时要转变观念要用竞争的眼光看待物流业务。在运作物流业务的过程中要以一名运动员的身份介入到物流市场的竞争中。当然物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产业主要受我国民商法、合同法、行政法、交通法等法律法规的调整。因此邮政物流企业在实务操作的过程中就要依靠上述相关法律法规逐步规范邮政物流业务的发展。

二、物流运输与交通法 运输是物流业务运作中的主要环节是物流业务的核心流程。物流运输行为主要受我国交通法的调整包括有关交通运输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交通事故责任赔偿与保险等。例如《汽车货物运输规则》、《道路零担货物运输管理办法》、《道路交通管理条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公路法》等。具体来讲邮政物流企业在业务运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法律问题

1、确保邮政物流企业与投入生产的车辆具有准运资格 交通部2002年1月15日发布的《道路货物运输服务业管理办法部办公讨论后的修正稿》的第六条明确规定凡经营货运服务业须向当地县含县下同以上运管机关提出申请办理开业手续取得经营资格依法经营。该办法第十条对交通物流做出如下规定申办交通物流业务经县、地市级运管机关审核后报省级运管机关审批。

2、与用户订立合法有效的运输合同 交通部1999年发布的《汽车货物运输规则》第24条规定“汽车货物运输合同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书面形式合同种类分为定期运输合同、一次性运输合同、道路货物运单以下简称运单。汽车货物运输合同由承运人或托运人本着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签订。”另外该法第

25、26条还对上述不同种类运输合同应该包括的具体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结合我们邮政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邮政企业最好是采用运输合同格式化的方式来解决运输合同合法有效的问题。所谓运输合同格式化就是指运输企业事先拟订标准的运输合同文本合同相对人即用户只要在标准合同文本上签字或稍加改动就可以签字生效的合同。这种格式化的合同在海上货物运输领域比较常见。考虑到邮政物流企业在运作初期还不能大范围推广个性化色彩的精益物流服务邮政提供的物流运输服务大多属于服务项目类似或相近的业务因此省级物流企业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标准的货物运输合同文本供各地市、县邮政物流企业使用。另外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良好的合同审查与监管机制对保障邮政企业订立合法有效的运输合同具有良好的作用。

3、依法运输确保安全生产 《汽车货物运输规则》第81条规定货运事故是指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货物毁损或灭失。货运事故和违约行为发生后承托双方及有关方应编制货运事故记录。货物运输途中发生交通肇事造成货物损坏或灭失承运人应先行向托运人赔偿再由其向肇事的责任方追偿。 物流运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货运事故或是交通肇事等事件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解决问题。切忌发生生产事故后司机盲目回避更切忌司机驾车逃离现场如果一旦发生事故属于肇事逃逸现象情况严重的司机还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邮政物流企业应当教育员工遵守法律发生事故及时报案及时处理。另外邮政物流企业应该在合理估计的范围内参加责任及安全保险以分散事故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货运事故发生后邮政物流企业要与用户就货物损失的赔偿做好沟通保证及时赔付用户因货运事故带来的损失与肇事者协商妥善处理损失追偿事宜尽最大的努力挽回企业损失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保留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物流仓储与合同法 物流仓储是物流业务运作中的联结点。物流仓储行为主要受我国合同法关于“保管合同”、“仓储合同”等章节的调整。邮政物流企业拥有的仓库在保证物流业务运作的同时还可以对外提供仓储及保管服务。具体来讲物流仓储业务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法律问题

1、仓储合同保管合同与仓单提单的法律性质 仓单在保管合同是提单是提取仓储物的有效凭证。因此物流仓储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就仓储服务发生法律纠纷时应该以仓储合同的约定为准。针对邮政物流企业仓储业务发展尚不充分的实际情况省级邮政物流企业也可以事先拟订格式化的仓储合同来指导各地市、县邮政企业规范运作。

2、仓储业务运作应该防范的经营及法律风险 现代化的物流仓储业务要求物流服务商拥有现代化的仓储设备要求仓库具有诸如冷藏、隔离、电子监控等现代化功能。而邮政物流企业目前所拥有的仓库能够达到现代化要求的为数不多因此我们在承接物流仓储业务的同时要考虑经营及法律风险问题。各级邮政物流企业要对其所属仓库具备的功能有合理的估计避免因变质、串味、腐烂等原因招致赔偿。

四、物流配送与合同法 物流配送是物流业务运作中的末端环节。配送行为主要受我国合同法“合同的订立、效力、履行以及违约责任”等内容的调整。邮政物流企业与用户达成货物配送约定后如果未能按照要求或允诺及时、准确配送将承担合同法上义务不履行的违约责任。因此邮政物流企业一旦向用户做出了某种物流配送服务的承诺就要达到标准。通常企业要考虑制订合理的配送方案包括配送的时间及路线订货、备货与出库管理分拣及配送运输等具体事项尽量避免因为配送未能达到要求而承担合同不履行或瑕疵履行的违约责任。

第9篇:水利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模版]

所在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序号 名称文件号生效日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88号 1998年1月1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91号 1998年3月1日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74号 2002年10月1日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87号 2008年6月1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70号 2002年11月1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22号 1989年12月26日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15号 1999年10月1日

8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0]第279号令 2000年1月30日

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1998年11月29日

10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3]第393号令 2004年2月1日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 [1988]第3号令 1988年6月10日

1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令 [2001]第14号 2002年1月1日1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 地矿部(89)环管字第201号1989年7月1日

1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 [2004]第128号 2004年7月5日 15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 [2005]第26号2005年9月1日

16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水利部令 [1999]第9号 1999年3月4日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交通部令 [2005]第11号 2006年1月1日

18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水利部水建 [1995]第128号 1995年4月21日

19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 水利部令 [2006]第30号 2007年4月1日

20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SL52-93)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水建[1993]330号 1993年12月1日

21 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 水利部 水建[1990]10号 1990年12月1日

22 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324-96)交通部交基发[1996]344号 1996年8月1日

23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 水利部水国科[1998]454号 1998年11月1日24 堤防工程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9) 水利部水国科[1999]280号1999年6月1日

上一篇:清华大学博士申请下一篇:建行贷款买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