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分析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分析

法律分析 篇1

会计法律制度案例分析

1、乙企业会计主管离任,由李某接任。李某接任后其女儿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故安排其女儿任出纳。因财务人员较少,乙企业未设立会计档案机构,李某要求出纳兼管会计档案。一天,反贪局到乙企业调查上任会计主管经济问题,会计档案保管人员得到李某同意后,将部分记账凭证和数本账册借给反贪局。由于记账凭证太多,李某要求财会人员将保存满10年的会计凭证销毁。

问:

(1)李某的女儿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李某能否安排其任出纳?为什么?

(2)出纳能否兼管会计档案?

(3)会计档案能否借给反贪局?

(4)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凭证应保留多少年才能销毁?

2、某国有企业发生如下情况:

2005年2月,会计科长王某退休,在与新任会计科长张某办理会计交接手续时,因厂长在外地出差,人事科长负责监交工作。

2005年8月,产品转型急需外购一批原材料,供货方提出先预付材料款30万元。因该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会计科长张某指令会计人员给供货方开出一张30万元空头转账支票。

2006年2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对外报出时,主管会计工作的副厂长、总会计师和会计科长张某在财务报告上加盖名章,厂长在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要求:

(1)该企业会计工作交接是否符合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简要说明理由。

(2)哪些单位有权对该企业签发空头转账支票行为提出赔偿要求?赔偿金额是多少?

(3)该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签章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简要说明理由。3、2005年10月10日,甲公司会计人员张某在办理报销工作中,收到二张乙公司开具的销货发票均有更改现象:其中一张发票更改了用途,另一张发票更改了金额。两张发票均盖有乙公司的单位印章。张某全部予以报销。

要求:会计人员张某将原始凭证均予以报销的做法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4、2005年4月,A公司发生如下事项:

(1)会计王某休病假,公司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决定由出纳李某兼任王某的收入、费用账目的登记工作。

(2)处理生产家具剩余的边角料,取得收入(含增值税)1170元。公司授意出纳李某将该项笔收入在公司会计账册之外另行登记保管。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A公司让出纳李某兼任王某的收入、费用账目登记工作是否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简要说明理由。

(2)A公司对处理边角余料的收入在公司会计账册之外另行登记保管的做法是否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如不符合,根据我国《会计法》的规定。A公司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5、2004年10月10日,甲公司收到一张应由甲公司与乙公司共同负担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甲公司会计人员张某以该原始凭证及应承担的费用进行账务处理,并保存该原始凭证;同时应乙公司要求将该原始凭证复制件提供给乙公司用于账务处理。年终,甲公司拟销毁一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其中有一张未结清债权债务的原始凭证,会计人员李某认为只要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就可以销毁。

要求: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会计人员张某将原始凭证复制件提供给乙公司用于账务处理的做法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2)会计人员李某的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6、天力公司内部机构调整:会计李某负责会计档案保管工作,调离会计工作岗位,离岗前与接替者王某在财务科长的监交下办妥了会计工作交接手续。

李某在负责会计档案工作后,公司档案管理部门会同财务科将已结账的到期会计档案编造清册,报请公司负责人批准后,由李某自行销毁。

,财政部门对该公司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公司原会计李某所记的账目中有会计作假行为,而接替者王某在在会计工作交接时并未发现这一问题。财政部门在调查时,原会计李某说:“已经办理会计交接手续,现任会计王某和财务科长均在移交清册上签了字,自已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根据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公司销毁会计档案是否符合规定?

(2)公司负责人是否对会计作假行为承担责任?简要说明理由。

(3)原会计李某的说法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7、1.振光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2002发生了以下事项:

(1)1月21日,公司接到市财政局通知,市财政局将要来公司检查会计工做情况。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某认为,公司做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应受《会计法》的约束,财政部门无权来检查。

(2)3月5日,公司会计科一名档案管理人员生病临时交接工做,胡某委托单位出纳员李某临时保管会计档案。

(3)4月15日,公司从外地购买了一批原材料,收到发票后,与实际支付款项进行核对时发现发票金额错误,经办人员在原始凭证上进行了更改,并加盖了自己的印章,做为报销凭证。

(4)5月2日,公司会计科科长退休。公司决定任命自参加工做以来一直从事文秘工做的办公室副主任王某为会计科科长。

(5)6月30日,公司有一批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按规定需要进行销毁。公司档案管理部门编制了会计档案销毁清册,档案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了字,并于当天销毁。

(6)12月1日,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公司以后对外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由王科长签字、盖章后报出。

要求:根据上述情况和会计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回答下列问题:

(1)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某认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不受《会计法》约束的观点是否正确?

(2)该公司由出纳员临时保管会计档案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3)该公司经办人员更改原始凭证金额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4)该公司王某担任会计科科长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5)该公司销毁会计档案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

(6)该公司董事会做出的关于对外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的决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8、西洋有限公司王经理任职期间经营业绩不理想,眼看任职期满难以完成利润考核指标。王经理找到唐主管会计,授意唐主管会计改善经营业绩。唐心想:王经理上任后对自己委以重任,应该帮他渡过这一关。为此,唐主管会计将明年销售合同提早“发货”,提早开具销售发票,并确认收入。有了这笔“提前收入”的支撑,便超额完成了利润考核指标。

根据会计法规回答下列问题:

(1)西洋有限公司唐主管会计提早确认收入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西洋有限公司唐主管会计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应由哪个部门执法?

(3)西洋有限公司王经理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应由哪个部门执法?

9、小A与小D是应届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在人才招聘会上同时应聘广东长江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计职位。经过激烈的初试、复试后,两人均进入了最后的面试阶段。财务经理对小A、小D面试的表现都十分满意,真是难以取舍!

在等待通知期间,小A、小D分别接到财务经理的来电:“单位的出纳休产假三个月,担任会计时同意兼任出纳吗?”小A说“没问题!年青人应该在实践工作中多锻炼。”而小D说“不合适吧,会计不可以兼任出纳,经理还是另做安排好。”

请回答:

(1)广东长江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应录取小A还是小D?为什么?

(2)请列出四对不相容职务岗位。

(3)这案例对会计从业人员有什么启发?

会计法律制度案例分析参考答案

1、答:(1)李某不能安排其女儿任出纳。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任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本单位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李某作为会计主管人员显然不能让其女儿出任本单位的出纳。

(2)出纳不能兼管会计档案。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应遵循相互牵制的原则。出纳人员不得兼管审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3)会计档案不能出借给反贪局。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如有特殊需要,经本单位负责人批准,可以提供查阅或者复制,并办理登记手续。

(4)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凭证应保留15年才能销毁。

2、答:(1)该企业会计工作交接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因会计科长王某系会计机构负责人,根据会计法规规定,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办理交接手续,由单位负责人监。人事科长不属于单位负责人,不能负责监交工作。

(2)根据《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银行和供货方有权对该企业签发空头支票行为提出赔偿要求。银行处罚的金额为15000元(3000000x5%),供货方要求赔偿的金额为6000(300000x2%)。

(3)该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的签章,手续不全,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单位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签名并盖章。

3、答:会计人员张某的做法不正确。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原始凭证记载内容有错误的,应当由开具单位重开或更正,所以第一张发票是可以报销的。原始凭证的金额出现错误的不得更正,只能由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所以第二张发票不能报销,必须重新开具。

4、(1)A公司让出纳李某任王某的收入、费用账目登记工作不符全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我国《会计法》规定,出纳人员不得兼任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2)A公司对处理边角料的收入在公司会计账册以外另立账册的,是私设会计账簿的行为,即常说的账外账,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规定。应责令限期改正,对单位处以3000元以上50000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会计人员,情节严重的,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答:(1)会计人员张某的做法不正确。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一张原始凭证所列的支出需要由两个以上单位共同负担时,应当由保存该原始凭证的单位开具原始凭证分割单给其他应负担的单位,而不能给复印件。

(2)会计人员李某的观点不正确。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保管期满但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原始凭证,不得销毁。

6、答:(1)公司销毁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应由单位档案管理机构提出销毁意见,会同会计机构共同鉴定,报单位负责人批准后,由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和会计机构共同派员鉴销。

(2)公司负责人对会计作假行为应当承担责任。根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3)李某的说法不正确。根据《会计法》规定,移交工作完成后,移交人员所移交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是在其经办会计工作期间内发生的,应对这些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即便接替人员在交接时因疏忽没有发现所接会计资料在真实性、完整性方面的问题,如事后发现仍应由原移交人员负责,原移交人员不应以会计资料已移交而推脱责任。

7、答:(1)中外合资企业无权拒绝财政部门对其会计工做的监督检查。

(2)由出纳员临时保管会计档案,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规定。

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做。

(3)公司经办人员更改原始凭证金额的做法不符合规定。

根据《会计基础工做规范》的规定,原始凭证金额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4)该公司任命王某担任会计科科长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规定。

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规定,担任会计机构负责人,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做3年以上工做经历。王某自参加工做以来一直从事文秘工做,不可能具备从事会计工做3年以上工做经历。

或:王某不具备会计从业资格。

或:王某不具有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

或:王某不具备从事会计工做3年以上工做经历。

(5)公司档案部门销毁会计档案的做法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根据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规定,会计档案保管期满需要销毁的,要由本单位档案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本单位的会计部门共同进行审查和鉴定,编制会计档案销毁清册,并经单位负责人在会计档案销毁清册上签字,销毁时要有单位档案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派人监销。

(6)公司董事会做出关于对外报送财务会计报告的决定不符合会计法律制度规定。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公司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由企业负责人和主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签名并盖章;设置总会计师的,还应由总会计师签名并盖章。

8、答:(1)不正确。唐主管会计提早确认收入违反了《会计法》第9条规定,即“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的规定和《会计法》第26条公司、企业不得“虚列或者隐瞒收入,推迟或者提前确认收入”的规定。

9、答:(1)广东长江科技有限公司应录用小D。在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时,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会计与出纳是不相容的职务岗位应相分离。

(2)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审核、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保管与会计记录、保管与稽核检查、保管与批准、出纳与会计、总账与日记账登记。(任四对即可)

法律分析 篇2

在现代汉语中, “程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 它可以指称事项的展开过程、机器的操作规程和先后顺序, 也可以指称诉讼的法律过程等等。程序从法学的角度分析, 是做出某种决定、从事法律行为的关系、方式和过程。这里, 关系和方式是空间的概念, 而过程是个时间的概念。关系、方式和过程这时空三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统一体便是程序。在这三个要素中, 最主要的是“关系”。

法律程序就其本体而言, 无论在现代法的程序, 还是在古代法的程序, 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形态:人们遵循法定的时序和时限并按照法定的关系和方式进行法律行为。

正义的概念, 以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在中外一些学术著作中, 正义也都被赋予多层次、多方面的含义或规定性。这正恰恰如博登海默所说的正义的观点:“正义具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 变幻无常、随时可呈现不同形状, 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正义有的时候, 指的是一种对等的回报, 有的时候指的是一种德行, 有的时候指的是某种“自然的”理想的关系, 有的时候正义又仅仅指的一种形式上的平等。随着人们思维的不同, 正义一词也被理解成不同的含义, 法治和合法性亦或是公正的体制, 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一个社会体制的正义, 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 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社会体制占据着各种正义的含义的首要位置, 具有决定性意义, 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二、法律程序正义的形态分析

法律程序正义的含义也有着多种版本。如佩雷尔曼认为法律程序正义是一种抽象正义, 与具体正义相对应, 戈尔丁将法律程序正义诠释为和程序正义甚至与诉讼正义想等同的概念, 罗尔斯将法律程序正义和社会正义相对应。

佩雷尔曼认为, 法律程序正义概念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所有的人, 既是指不管他们是清白或者有罪, 黑肤或者白肤, 虚弱或者健康, 可耻或者正直, 卑贱或者高贵, 贫穷或者富裕, 晚辈或者长辈。不管是谁, 都必须受到同样的对待。

佩雷尔曼曾经罗列和分析了六个正义概念, 他认为第一个正义概念便是“对每个人同样地对待”, 这一点可以被看作是法律程序正义。而另外五个概念便属于具体正义。相对的, 法律程序正义是个抽象正义, 它既没有告诉什么时候两个人应该受到什么待遇才对这种法律程序正义不会出现争论, 也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时候两个人属于同一基本范畴, 因为这种正义是抽象和纯形式的。

在佩雷尔曼的观念中, 法律程序正义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在内心中拥有一种惯性的倾向。这种惯性倾向就是与支配物体运行的惯性律相似的心理特征的准普遍性或者普遍性。特殊正义或者具体正义不能被人们普遍承认的原因, 是特殊正义或具体正义的合理性不取决于人们共同的心理特征, 而是取决于某一集团或者个人的是非标准和特殊利益。

戈尔丁把法律程序正义看成程序正义, 甚至是看成与诉讼正义等同的概念。戈尔丁认为, 在历史的长河中, 最早的正义要求指的就是一种程序上的正义, “但是我们应当把公平程序的标准区别于我们据以解释标准的正义理想。”在他看来, 程序正义似乎也是一种将要的正义。他因此提出了与审判有关的程序正义的九条标准和要求。

罗尔斯诠释的法律程序正义的概念, 是指公共规则的公正以及正规的执行。这种法律程序正义在适用于法律制度的时候, 就成为了法治。罗尔斯把法律程序正义又称作“作为规则性的正义”, 他将法律程序正义和社会正义相对应。他认为实质正义的概念便是指社会正义, 即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

罗尔斯认为, 法律程序正义主要是指关于法律上的法律程序正义。他的观点是法治等同于法律程序正义, 意思就是“应当的行为意味着可能的行为”。也就是说, 那些给出命令或者制定法律的人是真诚地做到立法不能提出一种不可能做到的义务;“法无明文不为罪”;“类似案件类似处理”;规定自然正义观的一些准则, 是用来保护司法诉讼的正直性的指针。

笔者看来, 法律程序正义的本身便是一个多义词, 不同的语境中法律程序正义代表着不同的语义。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任何所谓“形式”的东西都只是与“实质”或者“内容”相对而言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具有相对性。同样的一个事物, 在此时此地是内容, 那么在另外一个场合就有可能是形式了。笔者认为, 法律意义上的法律程序正义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形态。而我们, 则经常在这三种情况下一次次地使用“法律程序正义”的概念:

第一, 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法律程序正义在法律体系中, 便是诉讼正义或者程序正义。这种划分依据的标准是立法和执法。实体正义即实体权利义务在立法上进行分配的正义, 相当于立法正义。与实体正义相对应的便是法律程序正义, 即诉讼正义、程序正义, 是指执法阶段或者法律适用的正义。比如说关于平等的问题, 法律程序正义是所谓“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而实质正义就是所谓的“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二, 法律程序正义与社会正义相对应, 即制度正义或者法律正义。这里, 社会正义是一种实质正义, 主要是指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制度正义或者法律正义指的是受社会正义决定的, 并且可以反映社会正义的法律上的正义。相对于社会正义, 所有法律上的规定, 不论是程序法上规定的程序规则, 还是实体法规定的义务权利的内容, 都应该属于法律程序正义。

在法律上, 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诠释法律程序正义, 都有可能存在一个牺牲或者代价的问题, 也就是说法律程序正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寄望形式上的正义, 成为人与人之间公平判断的工具, 还有一项困难。因为, 如同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 规则的一般性并不是说, 每一种个别的情况都能够被预料, 或作适当的规定, 于是形式上的正义在个别的案例中, 就可能丧失”。因为法律程序正义具有抽象性和一般性的特点, 因此可以导致个案中的实质不正义。当严格执行既定法律规则, 也就是法律程序正义时会引起个案中的不合理和不公正, 也就是特殊正义和具体正义。

第二, 法律程序正义相对于社会正义来说, 极有可能没有准确地反映社会正义。比如部分经济体制改革, 这种改革体现了社会主义。但是法律仍然保持十年前的相对稳定性。那么此时, 如何对待阻碍改革进程的法律上的法律程序正义, 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

第三, 法律程序正义作为程序意义上的正义, 不仅是一种高成本的正义, 而且和实质正义会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正义是以当事人或者国库负担诉讼制度所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为前提条件。在一些情况下, 有些程序不但不具有积极意义, 相反会表现为冗长、繁琐和呆板, 出现“积案”或者诉讼延迟, 这样便出现了为了诉讼正义却降低了办事效率。更有甚者, 有可能出现实际从事犯罪的人被宣告无罪。虽然从过程和方法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但是仍不能确定罪责。假定某个合乎正义是一种不得已的必要妥协, 这便违反了实质正义。

法律程序正义中, “审判结果是否正确有时不以客观的标准来衡量, 而重视和充实程序本身以保证结果能得到接受为其共同的精神实质”。在诉讼程序下达成的判决, “只是以既判力为基础的强制性解决”, 它“并不一定意味着纠纷在社会和心理的意义上也得到了真正解决”。这种判决, 不像实体正义那样具有直接的、实际的意义。

总之, 人类的文明史表明:法治文明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但是法治社会却并不一定是天然的和谐社会。法律的这种不能事无巨细的特质, 导致了一定的法律困境。正因为如此, 法律正义的追求成为了走出这种法治困境必须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德]韦伯, 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 三联书店, 2005年版。

“集合资金”之法律分析 篇3

集合资金,就是使资金聚集,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集资”。广义的集合资金包括物资和货币的聚集,狭义的集合资金则专指货币的聚集,物资的聚集则称为集合资产。

集合资金又有法律未明确规定的集合资金和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的集合资金。法律未明确规定的集合资金即是民间特定人之间的集资。按照民事活动“法无禁止即允许”法理,法律对于民间向特定人进行的集资因对金融市场不构成冲击,对社会经济秩序没有威协,因而法律并不禁止也即允许。目前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允许的集合资金分为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实际上是私募基金,而证券投资基金是公募基金。集合资产管理业务与基金业务在客户群体、信息披露要求、监管程度、产品形式等方面的区别,都是直接或间接建立在公募与私募的差别的基础之上。“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由多个投资人(委托人)基于对信托投资公司的信任,将自己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信托投资公司,由信托投资公司集合管理、运用于某一信托计划项目,为投资人获取投资收益的一种信托投资工具。它是有风险识别能力、能自我保护并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特定人群或机构作为委托人,以签订信托合同作为委托方式,由受托人集合管理信托资金的业务。简言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就是一种非公募的投资基金。

我国金融市场中出现的“私募基金”,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私募基金在中国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人,简单地说,是集富人之财。私募基金组织形式,可以采取三种方式:集合信托计划或集合资产管理的契约型、合伙型和公司型。私募是相对于公募而言,从组织形式上看,集合资金的实质就是契约型私募基金,属于私募性质。

二、集合資金与非法集资的分野

集资有合法与非法之分。集合资金私募行为是指由一定的机构发起设立,募集社会上闲散的资金,是一种面向特定投资人的权益融资行为,这种行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就是合法行为。法律明确规定禁止的集合资金,即非法集资。与非法集资有关的罪名有: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9]41号)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非法集资,在集资目的、程序和结果上表现为非法性。“非法集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通过发行有价证券、会员卡或债务凭证等形式吸收资金;(2)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高息集资;(3)利用民间会社形式进行非法集资;(4)以签订商品经销等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5)以发行或变相发行彩票的形式集资;(6)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7)利用果园或庄园开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8)借鉴非法传销活动的方式,设立特许加盟配送站、专卖店、代理店,大力发展会员,高价销售商品,上下形成网络,按“业绩”提成;(9)以支持生态环保、发展绿色产业等为幌子变相吸收公众存款;(10)以支付高息、红利或给予定期分配实物为诱饵,使部分群众获得暂时实惠,进而利用其进行宣传,扩大非法集资活动规模;(11)以返租产权式商铺的名义,蛊惑低风险高回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2)以出售内部职工股、原始股、投资基金等名义,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证券进行非法证券业务活动。非法集资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手段大多为诈欺,以许诺高回报率和高利息率欺骗公众诱使其投资,欺诈性是其被法律禁止最重要的原因。一般而言,集合资金的对象则是少数的特定投资者,且对这些投资者一般门槛较高,参与的资金量要有一定规模,其目的是共同投资、共享收益,当然也包括风险。

事实上,对于“非法集资”,社会公众并不陌生,依照国务院1998年发布施行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凡未经相关部门依法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集资,都属非法集资。

三、投资集合资金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投资项目自身的风险是集合资金的最大风险来源之一,包括项目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等。

第一,在已经发行的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中,多数是依靠项目自身产生的现金流或利润作为还款来源,因此项目自身的风险是集合资金的最大风险之一;第二,多数项目是由不同的主体(法人)发起的,由该主体负责项目的实际操作和管理,因此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财务状况以及还款意愿或道德风险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集合资金的安全程度;第三,来自信托公司本身的风险,主要包括项目评估风险和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设计风险两方面。集合资金信托产品信托公司对投资项目评估之后,根据特定项目的自身特点进行信用加强,使之成为风险较小的投资品种,但信托公司项目评估能力的高低和集合资金信托产品设计水平将直接决定集合资金信托产品的风险大小;第四,集合资金存在制度性的缺陷,集合资金信托产品流动性差,缺少转让平台,存在较大的流动风险。第五,集合资金不够“阳光”,产品不成熟、市场风险高。信托产品是向特定数量的、特定人群发行的金融产品,带有明显的私募性质。信托热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其较高的预期回报。但“预期回报”并不等于实际的回报,实际回报有多少还需要实践证明。几年来,集合资金信托规模在不断累积增大,到期“兑付”风险在不断增加。第六,法律法规不健全。集合资金信托不是一般民事信托,而是商事信托;但以一般民事信托的法律关系机械地套在商事信托上,导致集合资金信托出现前述不正常状态。2001年的“信托法”只是规范了一般民事信托的法律关系,即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一元信托”法律关系,并没有涉及商事信托或“二元信托”的法律关系。2002年出台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暂行管理办法”中设立了集合资金信托这一创新金融产品,但并没有将集合资金信托作为商事信托,以区别于“信托法”上的一般民事信托,因此也就没有界定出商事信托的法律关系,只是机械地搬照“信托法”规定的一般民事信托的法律关系来规范集合资金信托。

那么在集合资金投资活动中如何防范风险呢?我们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投资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1.正确识别和防范非法集资。 一要认清非法集资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识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二要结合非法集资的基本特征,主要看主体资格是否合法,以及其从事的集资活动是否获得相关的批准;是否承诺回报,非法集资行为一般具有许诺一定比例集资回报的特点;三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心勿存贪念、头脑莫发热。虽然非法集资活动的手段不断翻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向投资者声称在短期内会得到高额的回报。在集资初期,组织者一般都能向参与集资的投资者兑现承诺的高额回报,以后来参与集资者的钱来滚球,骗取群众的信任,把更多的人引入集资陷阱。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经济活动更是蕴藏着巨大风险。因此,一定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四要增强参与非法集资风险自担意识。非法集资是违法行为,参与者投入非法集资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当一些单位或个人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和开发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识别,谨慎投资。

2.进行投资优化分析。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投资者应依靠经验或技术方法进行风险分析,优化投资策略,最后确定适合投资者的最佳方案。在现行法律约束不完备的情况下,投资者投资前应多方调研,尽可能多地获得集合资金项目的相关信息。

3.采取组合投资与联合投资策略。由马克-伟兹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有助于投资者的投资操作。“投资组合理论”是以分散投资来降低投资风险的。该理论认为,当几种投资组成一个投资组合时,其组合的投资报酬率是个别投资的加权平均,几个高报酬的投资组合在一起仍能维持高报酬。但其组合的风险却因为个别投资之间的不同涨跌的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因此能降低整个投资组合所具有的风险。组合投资是投资者按照内部资本的组合原则进行的投资,而联合投资则是投资者按照外部资本的组合原则而进行的投资。通过实施组合投资与联合投资,保持资本的流动性和快速变现能力,可以有效地规避投资的流动性风险。

4.合理安排投资期限,加强资金的流动性。任何资金在投资时,都要遵循收益性、流动性及安全性原则。因此投资者在对投资集合资金时应合理安排投资期限,确保资金的流动性。

5.强化过程监管。集合资金属于私募性质,其信息披露要求相对低一些,通常无需向证券监管部门进行登记,且其不透明的管理模式,也使投资者丧失部分监控权。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本身就需要主动定期、不定期地要求披露信息,增加其透明度,以最大限度防范潜在风险,保障投资者权益。投资者监测的方式有:(1)参加企业董事会;(2)查阅企业财务资料、产品资料、生产设备资料及经营计划;(3)向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咨询并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4)了解宏观经济及行业竞争情况以及产品发展潜力;(5)了解企业管理者团队及员工素质;(6)向科研机构了解企业创新情况;等等。

(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打击。相关部门应合力围剿公安部门要对涉嫌进行非法集资的组织者实施布控;工商部门要对涉嫌非法集资的单位或个人的从业执照进行审查;金融单位不得为非法集资者提供开户、办理结算和提供贷款等服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的纪律约束;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教育和风险提示。

(三)国家要加快集合资金管理的立法步伐,制定集合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我国应当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对集合资金的构成要件、监管、资金来源、组织形式、流动性、投资方向和范围、规模、契约内容、发起人和管理人资格等作出规定,以完善集合资金管理制度的要素。第一,对集合资金管理人设立相应的资格要求。第二,建立集合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以增加其透明度。第三,建立合理可行的投诉机制,一旦发现集合资金管理人违法违规、损害投资者利益等投诉时,应及时予以制止和处理,同时对信誉不好的集合资金管理人,应给予批评、警告,遏制和减少集合资金管理人中滥竽充数、违法乱纪等情况发生;第四,充分重视证券基金业公会的中介协调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人员培训、行业自律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五,规定监管的原则。如规范原则、公平原则、发展原则等;第六,制订利益分配指导性规则;第七,限制公開做广告;第八,强化托管人职能,为了强化集合资金托管人的监督职能,必须从立法的角度保证其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及其法律责任;第九,实行集合资金备案制。备案制实际上就是集合资金的私募性质阳光化;第十,拓宽民间的投资渠道,让投资权益有合法保障。

法律考研题型分析 篇4

1.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相对是简单的题型,因此也是送分的题(但也未必,它需要的准确度往往高,若是生疏的名词还真很难下手)。若每道题分值低,可相对回答简单一些;若是分值高,则多写一些。――注意的是:尽量使用规范的法律术语,而不是自己理解的生活化的语言。要不,老师一眼就看出了你的法律知识修养。

2.简答题

相对说,也是简单而送分的题型。一般说,简答题答案比较统一,且往往可分成若干小点回答,此题型按照书本回答一般就可以了,无须自己更多发挥,再说,时间也不允许。复习时,尤其注意那些分成了三点或三点以上进行讲述的问题,如**与**的区别,如**的要件(法律特征)等。

3.论述题

这是比较能拉开差距的题型,也是体现考生能力高低的好题型。论述题答案的字数往往多于800到1000字,因此,想简明扼要说清是很难的――同样也说明,写字要有一定的速度。总体的答题思路是:WHAT、WHY、HOW。具体说是:解释题中基本的概念及特征和构成等,有时顺带说说与其他命题的区别,作用和相应的结论。一般说,教材中已经包含答案内容的主要部分,但只答教材内容往往不是很高的得分(再说,能记得那么清楚教材如何说的吗?何况,有时候是跨越相关章节需要自己整合的,遗漏在所难免)。所以,可以适当的增添一些自己的观点或者理论界比较前沿的观点,这就看你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度了。注意两点:(1)一般答题前先想想大体的思路,答题时更有条理和逻辑性;(2)若自己的观点是非法学分析工具分析得出的,可在以教材的法律观点回答后,简说“这问题同样可以用**学的理论解释(分析)”,然后接着写出来。这主要是跨专业考友比较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本人曾经想过的继续性债权诉讼时效的微积分思想分析――但也别写的太多了,因为老师也未必知道你说什么,也没有时间。

4.法条分析

思路和论述题相差不远,如,法条规定的是什么内容、为何这样规定(法理依据)、法律的实效(包括漏洞)如何等;同时,往往可在答案末尾增加一些立法改进的建议等内容(很多法条都是有改进余地的)。

5.案例分析

这应该也是比较简单的题型――但不能简单给出结论,往往需要提供法律依据,甚至对法律依据进行法理分析。一般说,案例分析按实在法分析。若实在法规定有重大不科学性和漏洞,那也是在实在法分析后再从法理分析。若材料提供的案件事实不清,则假设性补充,以在各情形下得出结论。

相信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知道了法律硕士的专业课题型,也知道了各个题型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取得好成绩。

基站建设法律意见分析 篇5

一 事由

基站是我公司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公司的基站建设一般需要借助他人土地竖起铁塔,或在高楼楼顶立杆架设天线,为此需要大量租赁土地和房屋,其中涉及农村的耕地、宅基地以及城镇居民小区房屋等。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租赁行为属于民事范畴,可能涉及物权、租赁权、相邻权等普通民事法律关系,而移动通信服务属于公用服务领域,其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不特定的公众群体,其法律关系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民事法律关系,并且其租赁行为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容易发生纠纷。纠纷发生后影响面广,处理难度较大,从而加大了通信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目前公司就面临几起此类法律纠纷。二 法律分析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的土地、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集体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经营者都享有出租土地的权利。实践中,我公司一般统一采取与土地承包经营者或者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签署租赁合同的方式取得集体土地的使用权,然后再进行基站建设。通信企业进行基站建设一般认为属于建设用地,会改变土地用途,《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对集体建设用地有严格的限制规定,通信企业原则上不得利用农村集体农业用地直接进行基站建设,因此通信企业在基站建设前要依法取得土地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另外,通信企业一般只与农民或者集体经济组织签署土地租赁合同,根据我国土地法规定,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代表集体经济组织的主要是村委会,但土地往往又是承包给农民个人的。若只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容易与土地承包人发生纠纷;若只与土地承包人签订合同,村委会又经常以承包人私自改变土地用途加以阻挠,其中涉及众多利益纠葛。

在城市,通信企业一般通过租赁的方式在居民小区的建筑楼顶上建造基站、通信机房等设施设备。这里就涉及到《物权法》关于建筑物区分所用权的规定,小区业主对小区内共有部分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而楼顶等多属于小区业主共有。实践中通信企业多与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甚至个别业主签订租赁合同,而未经授权的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均不具有出租的主体资格,与其签订后,一旦发生产权纠纷,基站将面临搬迁或者遭到索赔的风险。有些房屋虽没有产权证明,但是依据最高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只要是按照城市规划并经过核准建设的房屋是可以承租。三 法律意见

第一,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我公司相关部门应当就用地审批事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经营者以及相关行政部门协商,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在办理完毕用地手续后用于基站建设。第二,在基站用地相关租赁合同签订前,应当做好实地勘察工作,详细了解土地性质及归属,确定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及此土地的利益相关人,避免合同主体签订错误以及利益第三者提出相关利益诉求,并要求出租方出具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证明等文件,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土地出租方无相关土地凭证的情况,可以要求出租方出具集体经济组织的相关证明、相关证人证言或出租方的个人承诺书等并附上个人身份证件。我国法律保护农民对所承包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信企业建设基站,要尽量通过签订通信企业、村委会、承包人三方用地协议,约定相关权利义务,即租赁合同要与当地的村委会或者村民小组签订,并要求土地使用权人在合同中签字确认;在租赁合同签订后,为确保村民委员会将相关租赁费用足额支付给土地使用权人,要将土地使用权人的签字确认的收费收条作为合同的附件,作为避免法律纠纷发生时的证据文件。

第三,在居民小区的基站建设中,若是租用居民区的楼顶或者公共用地的,必须与该小区的全体业主或者能够代表全体业主的合法主体签订租赁合同。实践中,如果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的可以和业主委员会签订租赁合同,如果没有成立的,应当与全体业主或者推选的业主代表签订合同;若物业管理公司取得了全体业主或者业主委员会授权的,也可以同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但出租方应当出具相关的资质证明。

第四,通信企业在进行基站建设前,应当进行资质调查,确认出租物业权属清晰、不存在影响租赁的情况后,应通过明确具体的合同约定保证租赁目的的有效实现。除一般租赁合同中的共性条款外,基站土地、房屋租赁合同的内容,应重点约定保证基站建设和正常运行的内容,租赁合同期限不能太短。为避免合同到期后,出租人漫天要价,应尽量提前约定续签合同的一个合理的价格区间。为避免出租人日后以基站建设私自改变土地、房屋用途为借口引发纠纷,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土地房屋租赁的用途为建设基站。同时规定出租人配合基站施工、电磁辐射测试以及楼顶天线安装、确保机房用电、同意房屋装修改造等条款内容及相关违约责任,以维护移动通信网络的正常运行。

法律案例分析报告 篇6

【问题】

(1)对王某适用假释是否合法?为什么?

(2)对X某是否还需要撤销假释?为什么?

(3)对X某上述盗窃行为应如何处理?

(4)对X某上述敲诈高校钱财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5)对X某最后的刑罚应当如何确定?

(6)假设X某在假释考验期间并没有实施新的犯罪行为,而表现正常。现20XX年X月,其因参与以传播“非典”相威胁敲诈某市多所高校钱财行为而被逮捕,在侦查羁押期间发现X某其实真实姓名为“X某”,因为在19XX年的X月份曾经实施了一起重大恶性爆炸案件,公安机关在全省发布通缉令而成为被通缉重大嫌疑犯,为了逃避侦查而改名为“X某”。

请问在此种情形下对其依法如何处理?为什么?1.

【参考答案】

(1)对X某适用是合法的。因为对X某暴力强奸行为定罪量刑的活动发生XX年刑法实施之前,根据刑法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对该暴力犯是可以适用假释的。(根据XX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法时间效力问题的若干规定》第X条);

(2)需要撤销假释。因为其在假释期间又犯了新罪,根据刑法第XX条第X款的规定,应当撤销假释(犯新罪的时间有限定即假释考验期间内,但发现该新罪的时间原则上并无时间限定).

(3)该盗窃罪发现的时候并没有超过追诉时效,故应当定罪处罚,但同时要考虑X某对该盗窃罪由自首表现,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X某利用传播“非典”敲诈高校钱财构成敲诈勒索罪,而且是在假释期满后不久,构成累犯,依法从重处罚.

(5)撤销假释后,将强奸罪剩余的X年有期徒刑同盗窃罪、敲诈勒索罪实行并罚,其中,对盗窃罪要考虑因自首而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对敲诈勒索要考虑属于累犯而依法从重处罚。

股权激励的法律分析 篇7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问题, 西方国家采用股权激励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后期, 股权激励制度逐渐引入我国, 本世纪初国家管理部门相应颁布了几项法规奠定了我国期权制度的法律基础。

一、股权激励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 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有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是指激励主体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 对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人员进行长期激励。有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 运用股票期权及限制性股票为标的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的中长期激励。前述定义差异之处在于:

(一) 在实施主体方面

股权激励的设立目的是通过将公司的实际经营人收益与公司长远效益进行“捆绑”, 公司效益的增长通过流通市场的股票价格这一工具表象来评判, 从这一角度说, 股权激励应在上市公司中实现。

(二) 在激励标的方面

在标的上学者们莫衷一是的认为以本公司股票作为当然标的, 上海贝岭虚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中, 并没有从股票二级市场上回购本公司股票, 而是在内部虚构一部分“股票”并仅在账面上反映。虚拟股票并无需经过证券监管部门的审批, 从发放程序及本质属性上均不能视为《公司法》上的股票, 股票并非股权激励的全部标的。

(三) 在激励对象方面

对公司经营利益有重大影响的职工范围是可以确定的, 应作为激励对象, 同时不应将激励对象无限扩大化, 这将影响激励效果, 因此激励对象应以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为主。

(四) 股权激励法律本质

最后, 将股权激励定义为一种激励, 从逻辑学上讲存在同义反复的嫌疑, 笔者认为应当强调股权激励的契约特点, 相关权利的建立是通过合同来实现的, 同时因股权激励具有个人利益, 无论在公司实践中还是隐私权的角度思量, 具有相对性特点的合同为保密提供了基础。

我们认为,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通过建立契约关系, 经过实现一定的期待目标, 以本公司股票或者类似股票的可计算权益为标的作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人员奖励的一种实现双方利益制度模式。

二、股权激励的模式及法律可行性。

(一) 股票期权

经理股票期权是指公司给与经理人员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一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股票的选择权。期权人可以获得行权当日股票市场价格和行权价格的差价。

实行股票期权模式必须解决股票的来源问题, 做法有三:一是定向增发新股, 该方法需要经过证券监管部门审批。二是上市公司回购, 《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收购自己的股票奖励给本公司职工, 该条为股票期权存在创造了可能性, 但是该条同时规定“所收购的股份应当在一年内转让给职工”, 而股票期权的行使期限往往3、5年, 这一点限制了股票期权的发展。三是上市公司股东转让。一般情况下, 大股东承诺向认股权持有人转受公司一定额度的股票, 该行为不影响大股东的地位, 同时应当保证该转售的股票可以上市流通。源于体制问题, 我国很多公司中的大股东为国家股、法人股, 国家股、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 然而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相继出台政策, 逐渐放开了法人股的上市流通, 使这种股票期权中股票来源方式成为可能。

(二) 限制性股票

限制是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奖励性股票后, 其出售的权利受到公司的限制。本种模式下股票来源与股票期权模式下股票来源相同, 但是在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的情况下, 限制性股票机制可在“收购的股份一年内转让给职工”的《公司法》规定中完成。

(三) 股票增值权

指上市公司授予激励对象一种权利, 在规定期限内公司股票价格上升, 激励对象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获得公司收益, 本质上类似“虚拟股票模式”, 这种模式中激励资金源于公司的经营利润, 属于稀释了普通职工的获利比率, 因此应当经过股东大会同意, 而实践往往是经过董事会批准即可, 有违反《公司法》之嫌。

股权激励模式经过欧美国家的实践检验, 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我国出现的十年中, 股权激励作用显而易见。因此, 笔者建议国家应当建立完整的可操作的法律制度, 保证股权激励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兰, 张玛丽著:《浅议我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实施》, 载自:《学术争鸣》2006年第9期

[2]、朱永华著:《股权激励中的投资机会》载自:《财智.视点》第九期

[3]、王栩著:《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载自:《经济师》2008年第4期

[4]、华国庆著:《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完善刍议》载自:《华东经济管理》, 2007年2月第21卷第2期

[5]、杨顺勇, 雷鹏, 蓝先德著:《上海贝岭虚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的实证研究》, 载自:《管理案例》2001年第3期

中国地方旅游法律环境分析 篇8

摘要:中国地方旅游法律是旅游法律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地方旅游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分析中国地方旅游法律文件效力发挥、各地旅游立法、旅游执法的忽视、地方旅游法规的滞后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给出建议推动旅游法规发展。

关键词:地方旅游;法律环境;立法体系

一、地方旅游管理条例基本情况

地方旅游管理条例是指省级人大常委会或人大通过和颁布的、目前仍在使用的地方性旅游法规,是地方旅游法律体系中的“宪法”,起到重要的统领作用,也是地方旅游法律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其颁布与否、颁布时间、主要内容的规定、修订状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旅游业发展及旅游法律环境的成熟程度。

二、地方旅游法律体系现状分析

1.框架构成有一定出入。就旅游法律体系主体框架而言,各地基本形成,不同地区旅游法律体系框架的丰富程度有比较大的出入。地方旅游管理条例出台,并不意味着地方旅游法律体系的完善。在我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法律体系都不够完善,地方旅游立法在旅游业许多相关领域仍是盲点。从旅游业发展起步的时间和速度的角度分析,越是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旅游法律体系越是完善;相反旅游业后发展地区,尽管旅游业发展速度较快,但相应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制定,旅游法律体系存在较大缺欠,这也是旅游业后发展地区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2.旅游资源类法规比较丰富。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各地旅游法律体系均就各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等问题,制定了相关法规或政策性文件,形成一定的规模、体系。首先,在各地旅游法律体系中,旅游资源保护类法规文件的类别、数量与地方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基本吻合,也反映了地方旅游法律体系的差异。其次,各地区旅游资源类法规颁布的时间较早,足见各地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及管理的重视程度。其中一些地方在该立法领域还有所突破。

3.法规颁布、实施的时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差,直接反映了各地旅游法律体系的成熟状况。法律滞后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但滞后的程度却会大大影响其作用的发挥。这也意味着一些省份虽然旅游法规文件绝大部分颁布于2000年以前,但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客观实际面前,也会存在滞后的问题,在内容方面需要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对地方旅游法律环境的认识通过大量的考察和对地方旅游法律环境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地方旅游法律环境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与各地旅游业起步的时间、各地宏观经济社会、人文环境背景等的不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各地旅游法律体系完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从各地旅游法律体系内容本身比较也存在着差异。然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这种内容上的差异性并不明显,各地旅游业发展的特色优势没有得到很好地彰显。因此对于地方旅游法律体系的差异性必须辨证地看待,形式上的差异将会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法律环境的逐渐成熟趋于弱化;而内容上的差异则是客观必然,应作为地方旅游立法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地方旅游法律体系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2.地方旅游法律效力的发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这是许多地方旅游法律体系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共性问题。一些旅游业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因旅游立法时间早,有一定立法经验,许多法规条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用、修订,逐步完成了由效力层次较低的政策性文件向效力层次较高的法规性文件的过渡。而一些旅游业后发展地区,旅游法律体系中旅游政策性文件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就法律效力而言,立法起点低,将直接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和在行业领域内调整的力度及其权威性。这一转变过程还需要相当一段时间。

3.地方旅游立法、旅游执法透明度不够。透明度原则是《服务贸易总协议》中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无论是地方旅游立法,还是旅游执法,对旅游企业、旅游者而言,其透明度都远远不够。虽然这一现状与目前我国非制度化的政务公开的形式和尺度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旅游活动中更多的是涉及旅游活动参加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问题,“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无法为人所知,那么就会变成为空话”。因此,必须加大地方旅游立法和执法的透明度,推进规范的网上政务公开和信息发布,健全公开透明的旅游公众信息服务渠道。

4.地方旅游法律严重滞后。旅游业由于旅游活动参加者之间各种经济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交叉性,旅游产品有别于普通商品的特殊性以及行业管理的多样性等原因,造成制定旅游法律法规的各种因素常常呈现出活跃和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使得旅游法律滞后性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地方旅游业发展实践来看,这种法律本身的滞后性又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而被加强,导致更多地方旅游法规效力、调整规范的力度减弱。因此,作为地方旅游立法机构和相关部门,应根据旅游业本身动态性和不稳定发展的特性,适时制定新的地方旅游法规、条例,修订、完善以往的旅游法规、条例,从较大的程度上克服法律的滞后性。没有必要因固守“法律的滞后性”而付出不必要的“稳定性”代价。

我国旅游业发展仅有20几年的时间,在地方旅游法律环境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其中存在的各种间题,端正认识,寻求解决的对策和途径,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旅游法规的规范和调整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玉灵:浅析我国旅游立法.法学杂志.2006.8.

[2]伍 鹏:完善旅游立法 健全旅游法制.思想战线.2002.2.

上一篇: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下一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