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研究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入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外部性理论,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备生态学和经济学属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延伸。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论文 篇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循环经济理念用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以减少资源、物质的浪费,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结合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讲述了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以及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中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一种非常合理的经济模式。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强调的比较少,主要是应用在工业生产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好农业的生态环境,既有利于农业的远期发展,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科技化,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农间作业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节地、节水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用比较成功的是珠江三角洲种桑养蚕—养猪—养鱼的良性循环模式,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传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也有相关成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山东的玉米收获与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浙江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这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涌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节省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

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生产现状的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的相关应用,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生产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过多使用农药、化肥造成土壤营养价值下降,农业机器使用产生的废气污染以及农药残留对食品的危害等。这些不好的因素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要求。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来说比较匮乏,而且我国农业人口比较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相对比较严重。这种有限的资源以及农业人口较多的不和谐关系,直接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时刻面临着考验。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套路,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才能够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业经济的合理发展。

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四个原则

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四个原则。首先要做好减量化,这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它要求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再利用原则,就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也就必须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对有关农产品初加工后附产品和有机废弃物,利用新的技术进行成分的分析,从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再循环原则,就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将废弃物重新返回工厂进行相关的提炼,并将提炼物应用到新的产品中。再思考原则,就是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思考,找出更多的有利于农业循环发展的路子。

4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

首先,应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这主要表现在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畜禽粪便排放等,以便导致农业系统中土壤、水体、生物、大气之间的相互交叉感染。其次,要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工业化来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主要表现在可以将农业当作一个工程来建设,通过工程项目所采用的论证、设计等方式,再进行循环利用资源,促使污染和废弃物的减量化,从而获得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为此,在以后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坚持以下方向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1 传统农业朝着工业型大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

首先,在农业工业园建设的问题上,要求制定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的规划,通过生产要素这个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加工企业集中到一起,从而实现封闭式的生产,并将污染控制在这个区域内。

其次,在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上,做好场地的选择以及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从而保障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

4.2 传统农业的理念实现向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我国各级政府必须进一步的强调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4.3 加强农业经济发展节约成本、增加收益的新路子

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主要是粗放型农业,在以后农业发展道路上,必须实现粗放型农业向精准型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的转变必须做到:要不断的调整农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业的发展;加强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采用滴灌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建设上,不断的进行集约种植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规模效益。

5 结论

总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增加农业经济产量以及加快农业经济发展补发的必然选择。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变传统农业理念,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宏观调控,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合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任奕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论文 篇2:

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及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本研究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入手,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外部性理论,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具备生态学和经济学属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延伸。先进的农业技术为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产业组织化为循环农业深入发展提供了保障,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农业

一、引言

随着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引发的资源枯竭、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重要选择。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8年颁布,随后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宣布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随后低碳经济一度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热点。然而循环经济过时了吗?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又是怎样的关系? 面临这些疑问,本研究从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入手,剖析循环经济产生的脉络,归纳研究进展,以期理清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关系,并归纳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应用,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循环经济的理论渊源

(一)循环经济理念萌芽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于1966年在《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经济学》论文中提出,地球被认为是一艘孤立的宇宙飞船,没有任何无限储备的东西。超出飞船本身的范围,既不存在飞船的居民可以获得的资源储备,也无法向外界处理不需要的残留物[1a]。实际上是鲍尔丁提出了经济—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观,认为衡量经济成功与否的标准不能仅用被加工和转换的物质流所决定的。 鲍尔丁认为经济的发展要摒弃“经济增长至上”的传统模式,需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循环经济取代消耗经济。因此可认为飞船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的萌芽。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

1987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b]”换言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主张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开展经济活动,在保持自然资本存量不随时间下降的基础上,有效进行资源管理以实现效用或消费不随时间而下降的可持续状态。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类经济活动必然涉及对周边环境改变及物种的影响,如何协调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依存关系即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引发广大学者的深入探讨,寻找协调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相互依存关系途径需要理清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研究人的家庭管理,生态学研究自然的家庭管理,自然管理和人的管理如何相互关联就是生态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基于生态环境的考虑,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开始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可见,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学。

(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外部性

传统经济学单纯地将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视为经济增长,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经济增长作为追求目标,忽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循环经济是将生态环境纳入研究范围的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2],具体描述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3]。

外部性是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自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提出经济学之初,当时社会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口稀少的状态,因此传统经济学将资源作为外生变量,不予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愈发重要,新古典经济学主要是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研究如何配置资源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此过程中涉及到外部不经济行为。1910年马歇尔将外部性引入经济分析,当一些组织的活动或交易无意中改善了其他组织的福利,或对其他组织的福利造成了损失,同时又没有补偿发生的时候,就出现了外部性问题[4]。当自然资源使用,对环境的废弃物的排放不受限制时,经济行为主体即会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过度使用资源和无所顾忌的排放废弃物,这就会对周边居民带来负的外部性。庇古提出需要靠政府干预解决外部性,科斯则提出运用产权制度,无论将产权赋予交易的任何一方均可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为资源的稀缺性,循环经济要以资源为前提,通过资源的有效供给,使循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2]。经济学研究的“理性经济人”基本假定是经济学基本理念,经济人的行为选择是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循环经济的主体也具有逐利特性,因此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过程要符合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

三、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理论比较分析

1.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

在所有的环境问题中,随着温室效应所引起的全球变暖的威胁已让世界各国高度重视,1997年,一些国家签订了第一部以法律形式约束各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京都协议书》,21 世纪初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其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由此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生活质量,为发展、应用、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并带来新的商机和更多就业机会[5]。”随后,有部分学者将低碳经济归纳为主要针对能源领域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从建立低碳经济结构、减少高碳能源消耗等方面入手,建立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和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们发展、消费观念的根本性转变[6]。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气候科学家们提出不能以地球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世界经济的发展后,世界各国达成共识。2013年华沙会议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举措如生态补偿机制进行深入讨论。

2.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共同点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相同。低碳经济是在面临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发展模式,全球变暖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思考由“空的世界”到“满的世界”转变过程中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可见环境问题是这两种经济模式提出的共同背景。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目标相同。无论是在资源紧缺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还是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其发展均离不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从总目标来看,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增长及人类福利的前提下,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趋势得以控制,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提高生态、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6]。循环经济要解决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低碳经济要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本质上是改变资源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减少排放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则要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可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长远目标均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低碳经济中降低碳排放量的内容。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目标的手段相同。低碳经济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为手段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循环经济同样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手段实现物质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均采取节能减排的相关技术手段,具体包括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等[7]。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差异

研究范围不同。循环经济的研究范围要广于低碳经济,低碳经济要实现末端减少碳排放量,循环经济不仅从源头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能源输入和采用低碳能源,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末端不仅减少碳排放量,还要利用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

研究深度不同。循环经济研究的是将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物质可循环的闭路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研究的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要逐步由低碳产业来替代高碳产业,实现新能源经济结构转型目标。

4.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从本质上看,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均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同时具备经济学属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具有部分交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循环经济包括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减量化原则就包含了碳排放量的减少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又是循环经济的延伸,提出的环境问题愈加具体化,解决问题的手段逐步由模糊到清晰。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理论关系分析

自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绿色经济概念后,联合国2012年于巴西里约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新思路是重点倡导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相对于褐色经济而言,自1970—2010年过去40年的发展主要以褐色经济为主导,世界各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自然的崩溃和社会的分化[8]。如果继续走褐色经济发展道路,未来几十年世界将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要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减少自然资本消耗的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制定绿色标准、采取绿色技术及市场交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9],阻止自然环境衰退的步伐。可见无论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都同时具备生态属性和经济属性,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属于绿色经济的范畴。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的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了能源流层面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循环经济实现了物质流意义上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中减少自然资源输入,提高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满足了绿色经济中提出的减少自然资本的消耗。

综上可知,绿色经济是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为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为出发点,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控制各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经济理念,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

四、循环经济在农业中应用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经济理念的指导,多数农业生产者为获得更高的收益,对土地投入大量的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乃至生态环境恶化;而随着不断深化的专业化分工,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导致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无法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粪肥还田,也会带来环境污染。目前农业所面临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恶化等问题,若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农业产业特点也使得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必然。农业产业系统中的种植业、林业、渔业、牧业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形成系统作用的耦合体[10]。农业这种天然的有机耦合体构成了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从而农业实现循环经济是其必然。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农业循环模式选择。农业循环模式是在先进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下,由新型的农业生产过程技术范式、优化的农业产业组合形式构成,集安全、节能、低耗、环保、高效等特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总称[1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在源头上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是对产生的废弃物采取资源化,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农业循环模式可以从技术采纳、循环规模、产业组织化程度三方面进行总结。

从技术采纳方面来看,结合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农业循环模式主要包括减量化模式,再利用模式,再循环模式。减量化模式主要采取精准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11],通过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发展节水型、节能型农业实现减量化目标[12]。再利用模式主要是指农业产业之间互相利用废弃物为本产业生产资料,如养殖业的粪便可为种植业提供肥料,种植业可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种养结合模式。养殖业产生的粪污也可通过沼气技术转为能源,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能源。再资源化模式主要针对农业生产输出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加工,重新进入生产领域,实现增值。如农产品出现质变或出现病死畜时,可通过高温高压加工处理改变为肥料或其他用途。

从循环规模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主要包括微观循环模式、中观循环模式和宏观循环模式。微观循环模式主要是农户内部小范围生产循环,具体表现为以农户为主体的种养结合,实现庭院沼气能源模式。中观循环模式主要是以种植业或养殖业为核心构建的农业生态园区,如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利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作用机制,达到控制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从而改善生态环境[13]。宏观循环模式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产业合理布局,实现农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耦合。在宏观循环模式中,废弃物处理产业成为循环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链条,是循环模式中的静脉产业。 目前循环农业的微观循环和中观循环模式运行较好,国内有不少典型的示范园区。但从宏观方面看,农业循环模式中的静脉产业还有待发展。

从产业组织化程度看,农业循环模式主要包括松散的农业循环模式、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循环模式、“农户+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农业循环模式。松散的农业循环模式即各产业之间没有稳定的组织联系,各部门产业与加工企业之间的资源和产品在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产业链延伸性农业循环模式以当地主导产业为重点,以基地为依托,主导产业向上和向下延伸实现产业的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和产品能够实现稳定的资源再循环利用。“农户+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循环模式主要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第三方进行加工处理,为资源化、再利用、再循环奠定基础。第三方废弃物处理的发展将成为循环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静脉产业。

五、小结

循环经济在可持续发展问题基础之上提出,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生态经济学属性。同时循环经济将具有外部性的生态环境纳入研究范围,因此具有经济学属性。随着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变化,应对环境变化的绿色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随之出现。绿色经济是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控制各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的经济理念,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讲,低碳经济又是循环经济的延伸,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就包含了碳排放量的减少。循环经济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中,农业先进技术的采纳使得循环经济落到实处,而在组织化程度上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循环模式和“农户+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农业循环模式将为深化循环程度打下基础,从而在宏观方面实现农业的全面循环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杰·伯曼,马越,詹姆斯·麦吉利夫雷等. 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8a, 17b.

[2]刘轶芳.循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15.

[3]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DB/OL].http://www.gov.cn/flfg/2008-08/29/content_1084355. htm, 2008-8-29.

[4]Herman E.Daly,Joshua Farley.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7(1): 126.

[5]黄山,宗其俊,吴小节.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现状及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13(13):38-43.

[6]陈浩,付皓.低碳经济的特性、本质及发展路径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9-34.

[7]卢红兵.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耦合发展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6(4):84-86.

[8]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40-47.

[9]张叶.绿色经济问题初探[J].生态经济,2002(3):59-61.

[10]周颖,尹昌斌,邱建军.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A].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C]. 2006:258~259.

[11]章立建,朱立志,蔡典雄等.农业立体污染防治中循环经济的运作机制及模式 [J].农业技术经济,2005(3):2-5.

[12]胡豹.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9(6):965-971.

[13]林孝丽,周应恒.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37-42.

作者:张玉梅 乔娟 王胜男

农业生产循环经济论文 篇3:

发挥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循环经济是在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下探索出的一种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文章阐述了循环经济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我国目前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需提供的条件。

[关键字]农业循环经济;资源;可持续发展;政府

To Make Government into Function in Circular Economy of Agriculture

Wang Xiaohong, Xu Wenfei

(College of Economy,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00)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of agriculture; resourc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vernment

循环经济是人类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下探索出来的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禀赋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但是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用粗放经营的方式,与目前要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因此,将农业生产中注入循环经济的理念,走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及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在面临全球人口剧增、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蜕变的严峻形式下,遵循和探索客观规律,重新认识自然界的产物。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nneth Boulding)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系统内,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经济,转变为依靠于生态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①循环经济倡导物质以“资源—产品—消费—再生产—再生产品”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循环再生利用,要求实现从开始的末端治理到闭环的全过程控制的变革,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3R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原则为经济活动行为准则,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消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目的。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主要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其后再向生产领域延伸。1998年我国开始了循环经济领域的实践。推行农业循环经济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共同作用于农业生产系统。它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农业清洁生产,使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得以统一”, ②从本质上讲也是生态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开采、低排放和高利用”为主要特征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双赢的经济形态。林向红认为农业循环经济是遏制农业污染、提高农业资源有效利用的机制创新。③农业循环经济通过低开采高利用的方式,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将建设生态农业和提倡绿色消费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二、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尝试推行农业循环经济。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也涌现出了许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区域,例如上海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山东的以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浙江省余姚市的“无水层灌溉水稻技术”等。但总体来看,由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条件大规模推广先进的科技设备,仍主要采用“传统农业间作、套种和立体种养的农艺措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发展,重点是节地、节水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 ④分析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自然资源不足

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有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动物物种资源等。⑤其中水资源和耕地资源的稀缺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性、结构性缺水严重,农业用水紧张。现有人均耕地数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地区分布很不均衡。耕地面积递减和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另外,森林和草地的低覆盖率也不利于我国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

(二)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农业自身导致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农业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以及农村垃圾等方面。这些污染源对环境的危害性极大,对土壤的生态环境、水域环境及空气质量都有严重的影响,从而造成粮食、蔬菜、肉类和禽蛋等农副产品的质量下降,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来自工业生产的“三废”污染也让农业环境不断恶化。工业企业的污染物超标排放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目前全国污水灌溉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7%以上,重金属排放导致的污染日益严重。另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导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产生的“三废”大量进入农业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三)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长期的环境污染以及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人们随着认识和干涉自然资源及环境的能力增强,为了达到自身追求经济和社会利益的目的,不惜采用不科学的甚至是掠夺性的资源利用方式,例如无限制放牧、过度开垦和连续耕作等,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由于缺乏资金和其他资源,土地资源被超负荷使用,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甚至出现荒漠化、沙化与贫困化的恶行循环。另外,近几年由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沙尘暴、湖泊污染和泥石流等问题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财产与农田损失。

(四) 农业生产者素质偏低

目前,全国农民的实际平均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小学毕业程度。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劳动力占38%,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只占9%。这对农业生产者接受和使用农业新科技以及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传统观念都造成很大障碍。另外,农业生产者对循环经济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不强,内在动力不足;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多注重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而对清洁生产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认识不够;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关注也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流失,也妨碍了循环农业技术的推广。⑥

(五)政府管理和推动机制存在障碍

首先,虽然政府已经颁布了《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但因这些都只是基于污染的末端治理,是等污染后再治理的被动措施,没有一部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法可依。其次,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没有具体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各级政府的工作缺乏计划性。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性差,缺乏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再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加强。政府仍没有建立奖罚机制来引导人们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进行生产和消费,企业和农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政府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必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指导和干预的措施使农业循环经济按照正确的有利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讲,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条件。

(一)节约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保护

实行农业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要以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切入点,通过节水、节能、节地、节肥、节劳等方式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继续推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保证耕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和节约利用耕地。注重耕地质量的提高,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开展土壤改良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荒漠化治理和保护性耕作,通过深松少耕、地表覆盖等措施,增强耕地的抗旱节水能力。在做好污水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规划,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推广节水灌溉,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大力普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二)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经济意识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为代价带来经济的发展,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资源枯竭,使经济陷于停滞甚至下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共同责任。然而,目前广大农民、农民企业经营者,甚至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对农业循环经济还缺乏了解和认识。政府必须做出表率作用,转变发展理念。在政府采购中使用环保产品,在社会上倡导并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良好习惯。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全社会的参与意识,提高全社会的参与能力。及时发布环境污染状况,让全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宣扬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府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此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改变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的环保和生态意识。帮助农民掌握发展生态农业的技能,引导农民参与到农业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三)加大创新力度,提供技术支持

政府要将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纳入中长期的科技规划中,确立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原则。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用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农业。要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借鉴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研究开发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先进适用技术。对现在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推广,另外要重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不断提升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拓展农业空间的技术集成与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积极引导和发挥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示范园等组织在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与推广中的作用,尽快建立“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培育体系。⑦另外,还要强化科技的社会服务体系。

(四)整体规划载体培植,发挥示范作用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就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了各种形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些实践在循环经济的意义上讲都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政府必须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将园区规划、农业规划、城镇规划等各种规划统一起来,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促进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其中,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闭路循环。另外,发挥典范的带动作用。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有效方法,适合我国农民对新生事物的渐进性接受特点。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地区作为试点,提出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五)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确定立法保障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更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经济活动,需要通过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当前涉及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有很多,但都不是针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来制定的。在这方面,政府可以从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入手,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德国是最早建立有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国家,日本制定的关于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也值得我们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当通过立法明确政府、企业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认证制度、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等各项有关规程。同时要规范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政府应当在法制建设方面承担发展循环经济主体的责任,做到严格执法,以绿色GDP核算替代原有的以GDP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的做法,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协调发展作为目标。

(六)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

美国、印度、日本、瑞典、荷兰等国家对从事绿色农业的农场经营者提供价格、贷款和利息等财政补贴,而且也为这些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保证经营者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⑧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例如节水工程建设、沼气的建设、优良育种的引进等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因此,政府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必须要构建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投入,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支持。各级政府要依法安排并落实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建立健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政府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支持,加快农业金融制度创新,拓展融资渠道。另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对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而对超标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相关的工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征收相关费用,通过价格和利益的刺激机制,引导农民走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道路。

四、结语

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21世纪生态革命、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实施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导向作用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因此,在面对经济相对薄弱的农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诸多困难时,政府有责任和必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建立起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使农业循环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注释:

①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76-86.

②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2):76-78.

③林向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J].生态经济, 2006,(2):110-111.

④王秀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6):24-25.

⑤李建林,严泰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与技术[J].地球信息科学,2007,(2):55-60.

⑥安加锋,农业循环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9-73.

⑦姜玉鹏,姜学民.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10):134-136.

⑧朱鹏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34-38.

[责任编辑:唐玉萍]

作者:王晓鸿 徐雯斐

上一篇:挂职工作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医院实习学生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