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精选7篇)

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篇1

民在市场交易中弱势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主体,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需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规范运作方式,使其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作用。

一、基本情况据调查,至2004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农村合作组织1055个,拥有成员14.3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0.1万户。其中运行较好的合作组织(成员30人以上,辐射带动50户农民以上)464个。2004年,全市农村合作组织共代销农产品59万吨,代购农用物资3.75万吨,年内销售收入达到7.89亿元,盈余5616万元,组织成员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比其他农户收入高出10~15。历城区张而草莓协会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单位;章丘市食用菌协会连年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农研会”。从组织方式看,我市农村合作组织主要分为五种类型(以运行较好的464个合作组织为样本分析,下同):一是大户领办型。由农民经纪人和种养殖大户利用自身生产、经营、购销优势领办。这类合作组织共有327个,占总数的70.5。比较典型的是济阳县孙耿镇东盐村养猪协会,该协会1999年9月由养猪大户刘成海发起组建,现已发展会员400多个,带动章丘、商河、临邑、齐河等地的养猪大户2000多户。协会与济南、上海等地的几家大型猪肉加工企业签订供货合同,年销售商品猪3万多头,会员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二是农技部门领办型。依托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建立,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系列服务。这类合作组织有63个,占13.6。如平阴县平阴镇肉羊合作社,2003年4月由镇畜牧兽医站牵头组建,现已发展社员600户,户均增收5000多元,群众和社员赞誉“入社养羊,一只保吃粮、五只上学堂、十只盖新房、百只奔小康”。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型。由龙头企业牵头发起,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的一种经济利益联合体。这类合作组织共有16个,占3.4。如槐荫区蔬菜加工协同协会,由樱龙食品公司牵头兴办,发展会员120个,以订单形式组织1000多户农民联合生产、加工、销售圆葱、牛蒡等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亩,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四是专业协会型。依托当地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经政府部门审批或农民自发组织而成立,对内提供技术指导,对外推销产品、开拓市场。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有28个,占总数的6.0。如1997年组建的历城区董家镇张而草莓协会,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北京、天津等国内20个大中城市,现有会员200个,日均销售草莓4-5万斤,会员户均年收入4.5万元。五是股份合作型。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对外一般称为公司。这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30个,占总数的6.5。如长清区万德种子专业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现有社员8000多户,合作社资本总额71.66万元,分8334个股份,每股50元,集体入股30万元。这个合作社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玉米制种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制种基地3万亩,社员户均增收1000多元。综上所述的各类合作组织,不论层次高低和辐射面大小,都带动了当地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盘活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快了农业标准化、集约化步伐,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不错,但还存在 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中发现,社会不同层面对合作组织的性质与发展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合作制过时论”、“经济条件论”等错误看法。部分基层党委政府特别是村级组织认为合作组织发展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和集体不宜插手干预,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还难以靠自身力量解决。同时,少数农民担心加入合作组织是“重新入社”,心存疑虑,积极性不高。

2、管理比较混乱。目前合作组织还处于多头管理状态,缺少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许多合作组织由于怕麻烦、怕“双重收税”不愿登记。全市登记注册的合作组织只有126个,仅占总数的27.2,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40个,占登记总数的31.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63个,占50;在农业部门登记的23个,占18.3,登记的名称也不尽规范。这就使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自身的合法性令人质疑,其市场主体地位在交易中也不被认可。

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篇2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作用

(一)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 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生产, 提高生产力,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体制创新, 它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生产发展情况, 以共同利益为基础, 把农民组织起来, 围绕主导产业共同从事产、加、销等经营活动, 从而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既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 也有效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力地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促进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在“民主、民管、民受益”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其重要的运作机制。因此,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管理民主的重要保障。

(三)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方面通过农民自已的联合与合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延长农产品增值环节, 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产品增值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按交易量返还利益分配机制, 将增收利润的绝大部分返还给成员, 较大地增加农民收入。

二、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萝北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 出资总额1515万元, 入社成员1928名。虽然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较晚, 仍处于初级阶段, 但许多合作社成立后, 在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与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森农有机大豆专业合作社目前主要经营产品是高蛋白有机大豆。三年来, 合作社为社员引进优质品种180吨, 推广种植面积3万亩, 总产量6800吨, 总产值达到2362万元。萝北县新春玉米专业合作社主要业务是以加工玉米为主, 销往佳木斯、鹤岗、伊春市、绥萝两县, 日销售成品粮十吨, 日产副产品12吨。每日纯效益1760元, 2009年预计年效益可达52万元。团结镇新垦村木耳专业合作社2009年生产木耳菌包20万袋, 木耳总产量1万千克, 社员总收入43万元, 社员纯收入2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28万元。

三、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措施

(一) 抓好培训

萝北县积极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培训, 努力提高其管理者的素质。于2010年初对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培训中重点讲解了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重大意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管理程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讲解、会计制度讲解、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等。

(二) 配合市站做好专业合作社的调研工作

县农经站组织专人参加市站组织的专业合作社的调研活动。积累经验, 探索适应萝北县农村的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 进一步推进了萝北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人员名单和示范社的评选活动

向省绿色科技研究会申报拟扶持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员名单。向上积极申报好的合作社进行示范社的评选。通过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萝北县自从2007年3月开始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 利用有线电视、广播进行宣传, 使合作社法深入民心, 家喻户晓。同时, 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十分重视, 政府部门发挥组织引导作用, 一方面采取“政府搭台, 能人牵头, 农民唱戏”的方式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做到支持而不干预, 引导而不强迫。

(五) 统一规范管理

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组织人员对合作社进行认真检查, 统一规范管理。凡是正式成立的合作社要统一登记备案。统一要求做到“八有” (即有办公场所、有挂牌、有章程制度上墙、有领导机构、有值班人员、有账

本、有会计员、有统计人员) , 按部门要求及时报送各种报表。

(六) 努力争取资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

县农经管理总站积极与省业务部门联系, 积极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2007年、2008年两年共争取省财政无偿补助资金45万元。这些资金的争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七) 严格审批程序

县农经管理总站与县工商局联合办公。由县农经管理总站初审, 初审合格后再申报县工商局进行复审。县农经管理站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登记管理条例要求去审批申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要求其退回重补, 直到手续健全为止。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 对合作社的认识不够到位

通过实践我们了解到, 一些乡镇和村干部只知道抓中心工作, 认为合作社工作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可有可无, 根本不管不问, 对本辖区的合作社发展情况一概不知。平时也不学习有关的法规, 一遇到具体工作就不知所措, 不去研究放任自流。

(二) 许多合作社刚组建, 对合作社运行不熟悉, 管理不规范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基本上都有, 但不健全和完整, 有的合作社缺少财务制度, 有的缺少财务人员。有的合作社虽然有制度但也没有很好的执行。

(三) 合作社成员素质低, 业务水平有限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大部分是农民, 文化水平低, 缺少市场经济必备的知识和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 相对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弱, 驾驭市场能力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 合作社规模小, 而且地区发展不平衡

合作社投资总额多为100万元以内, 有的只有几千元, 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同时成员多为十人以下, 没有达到带动大多数人致富的目的。发展地区以团结镇为中心, 现已有十六家。其他乡镇分布的很少。

(五) 等、靠、要思想较严重

依赖政府支持的思想严重, 有些成立起来, 纯粹是想要政府投入, 自力能力较弱。有些合作社成立后不好好研究生产、经营问题, 因此, 有些成立后不知道干什么, 应如何干。

(六) 农民合作社之间缺少有效的联合

多数合作社社员都是集中在本村或本镇范围, 业务也只是在本村或本镇范围内运作。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缺少沟通和相互合作、规模效益差, 优势不能得到互补, 造成低级竞争和恶性竞争。

五、扶持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一) 要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视合作社的发展

要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乡镇和村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并将工作纳入重要议程。乡镇和村级要成立领导组织, 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此项工作。认真抓好抓出成效。要不断研究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 加大扶持力度, 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宽松的优惠的政策环境

农经管理部门扶持有一定规模、效益好、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的专业合作社, 提高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工商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注册登记提供便利;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减免专业合作社的税收;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乡镇农经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站要主动为专业合作社提供政策、科技、市场信息等服务, 指导专业合作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和运输, 支持专业合作社申报认证无公害产品,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 经营人才的培训工作, 着力培养一批业务精, 素质高的管理队伍。

(三) 引导规范发展。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 对现有的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组织和制度规范重点是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运行机制, 明晰产权关系, 规范内部管理, 对一些具有条件的专业协会通过引导变成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 培育典型, 规范运作

要培育典型、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把缺少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整合, 避免恶性竞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合作社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建设要求, 健全合作社制度, 完善运作机制, 规范运作行为。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标准化和市场化水平。合作社之间也可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 依照专业发展的要求, 打破地域、行业等限制, 积极探索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如延伸产业链,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实现规模效应, 不断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 有效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及对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抵御能力。

(五) 加强培训, 提高素质

关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问题;策略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经济水平的水平,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原有的农村经济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并且呈现分散的状态,不利于与市场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由此缺乏有效的动力。

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有效的协调和重组,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便于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与市场之间能够建立全面的信息对接,为农业生产起到引导作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有效的提升了农业生产能力,并且还具有服务功能,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实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较小

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起步较晚,所以目前还没有广泛的普及,在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够成熟。由于资金来源大部分都是现有成员自己筹措以及原始积累,所以规模较小,基本上都是限制在乡或者村一级的范围内,无法形成大规模的经济组织机构。由此在合作的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对象,限制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而在资金受限的情况下,在应付市场风险方面的抵御能力较低,阻碍了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进程。

(二)政府的宏观管理力度不足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顺畅运行,需要得到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从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所以缺乏宏观调控管理,不仅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并且在政策方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更加缺乏技术指导,由此导致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缓慢。

(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大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外力的帮助,而当地龙头企业是最佳的合作对象,可以有效的带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但是由于中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所以龙头企业并没有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进行合作,而是独自发展。即使有契约合作关系,而由于合作细节不够规范,加之合作规模较小,所以无法保证农民的权益。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大,不利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治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大多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并没有很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职责不清,在落实成员的资格问题、选举组织机构领导等方面的实际运行中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产权运行机制方面,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托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企业或供销社等组建而成。从决策机制方面,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决策权通常都是控制在个人手中,绝大多数的社员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以及监督只是流于形式。

二、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扩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

增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力,培育农民的合作的精神和观念,政府更应该做好宣传,主要是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及教育,包括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功能以及它的重要作用的宣传,大力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增强农民自身所具有的自主、自强、自立以及群体意识,从而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形成重要的思想教育以及文化基础。同时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逐步扩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确保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顺畅运行。

(二)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

认真完善现存的有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尤其是需要明确的规定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分配的机制、管理的体制以及企业的治理结构等。增加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力度,各地方的财政部门都应该整合支持农业发展的专项投资资金,尤其是重点支持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建立一些农业合作发展方面的基金项目,采取以奖励代弥补,弥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生产、食物的安全、环境的保护以及技术的培训等费用。

(三)加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积极鼓励与引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合组织进行相互合作,从而形成风险基金管理机制、保护价格机制以及合同管理机制等,通过各种机制来制约相关各方的具体行为。其次,要积极鼓励与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合组织以及广大农户运用现代股份制改造方式,形成更为稳定的购买、销售关系以及利益分配方式。最后,要全面引领农业龙头企业使用团体会员之身份加入到农业经合组织之中。

(四)创新内部管理机制

从产权关系的方面看,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为成员依法建立自己的账户,使他们的成员享有组织的决策权、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以及对组织内部的净资产的处置决策权。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产权的最初安排对发起人有利只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绝对不是最终的选择,因此,必须从股金的数额等多方面对优先股予以适当的限制。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的机制看,必须实按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章程严格实施,严格划分出一些部门的权力、责任以及利益。

三、结束语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途径,对于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提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需要提高政府的宏观管理力度,从资金、政策以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强化农民的合作意识,扩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以政府为导向,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之间的合作,从而带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还应该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国影.浅谈如何提高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3(3).

[2]王惠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其推广目标关系论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0).

[3]胡耀华.大力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化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4(27).

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篇4

中国政协网 日期:2009-08-20 字号:[大][中][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成都市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

一、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和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农村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组织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市现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25个,其中达到产业化规模的有560个;现有固定资产总额9982万元,平均每个经济组织有6.14万元,现有农民人数14.5万人,平均每个经济组织有90人。按组织方式划分:一是农民专业协会,共有876个,占总数的53.9%;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92个,占36.4%;三是农民股份合作组织,共有157个,占9.7%。按开展活动范围划分:乡镇内组织有1535个,占94.5%;跨乡镇的组织有81个,占4.9%;跨县的组织有9个,占0.6%。按行业划分:种植业923个,占56.8%;养殖业309个,占19%;加工运输业59个,占3.6%;供销服务业54个,占3.3%;其他组织有280个,占17.2%。

这些组织呈现如下特点:1.实行对外经营和对内服务相结合。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服务,为会员和其他农户提供技术咨询、生资供应、产品销售。对内以无偿或低偿服务为主,对外按市场交易原则运作。2.主体多元化。一是依托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由县、乡(镇)农技、畜牧站(所)等单位转变职能,发挥自身的技术、资金、信息方面的相对优势,牵头组织、吸纳会员;二是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企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户负责生产,合作组织则负责协调和服务;三是各类“能人”带头,兴办专业生产技术服务和购销、加工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四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本地资源和专业生产的需要牵头兴办,农户志愿加入。3.在与农户的关系上,紧密和松散并存。目前,多数组织同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建立了联系,也有少数组织和成员之间发展了经济利益一体化的关系。郫县制种协会依托县种子公司,把全县2万农户组织起来进行优质杂交稻制种,面积达4万余亩,并协调企业和农民,实行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的合同关系。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活动中处于“龙头”或“中介”地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带动主体,推进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共同带动下,2002年形成农业产值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近170亿元,税利5亿多元,我市670万农民人均增收40多元。

(二)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协调、组织工作,使分散的农业生产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的盲目性,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三)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发挥一头联结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一头联结农户的作用。通过技术培训、品种引进推介、种养技术指导等方式,将最新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到千家万户中去。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解决了单个农户生产经营中许多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拓宽了增收渠道,使增收问题的解决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从我市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摆在应有的位置。也有部分农民群众习惯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组织起来共同发展的热情和信心。

(二)管理上存在不规范。农业、民政、工商、科协等各部门都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但职能交叉、事权不明、体制不顺,有的地方还存在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力较弱、规模不大。我市平均每个合作组织不足百人,总人数占农业人口总数2%左右。

四、对策建议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探索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大力支持,着力培育,加快推进。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战略高度对待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工作,着眼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着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重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大局,把加强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摆到农村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培育和支持其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农业法》和有关政策法规,切实加强领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规划;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分类指导,积极引导。

(二)创新机制,理顺关系。要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在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在创新运行机制上,要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农业保障体系,增强抵御、防范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坚持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吸纳非农人员和资金等资源要素。

要妥善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明确组织和农户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并约束各自的行为,逐步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关系。

(三)创造条件,大力扶持。各级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搞好服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工商、民政等部门要尽量简化登记手续,以促进这些组织快速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在财政支农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三是税务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税收优惠。四是农业金融部门要把具备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信贷支持范畴。

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调查 篇5

近几年来,##县积极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农民与市场对本稿件版权属于青年秘书网接的重要纽带,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县经省市审批认定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辐射农户##户,占农村总户数的##%,涉及四大主导产业10个项目,其中食用菌协会26个,烤烟、白瓜等经济作物协会10个,圆葱、韭菜、果树等果菜协会9个,猪、牛、羊、蜂等养殖协会7个,水稻协会2个。2004年,来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总收入6.78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4%,各类经济组织为农民创收2.1亿元,户均增收7500元,人均增收1980元,有效牵动了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回顾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扶持引导是催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重要前提。##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当时,一些农民基于生产、销售需要,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些小型的协会,以技术与协作为链接,小规模经营农产品。由于受交通、信息、技术及服务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下,投入产出效益不高,市场销售不畅,农民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新型的自我服务组织,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因势利导,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及时出台了《##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试点工作方案》、《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见》等引导性文件,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在信贷上予以支持,多次组织典型到各村现身说法,催生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迅速建立完善。##镇食用菌协会成立较早,但以前由于人员少、实力弱,在引进项目、更新技术上均存在欠缺和漏洞。为了扶持黑木耳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先后筹资1800万元,建成了东北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市场,有效推动了绥阳镇黑木耳协会的快速发展,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协会以##黑木耳山野菜批批发大市场为舞台,为农户提供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价格销售,既整合了品牌,又降低了成本,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娘家人”和“源动力”。

(二)信息服务是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层次的得力抓手。在推进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中,我们注意开展多层次、多角度信息服务。挂靠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培训。与省农科所、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联系,在协会与院校之间牵线搭桥,为农民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定期聘请专家集中或分散对合作组织会员进行技术培训,向农民传播新的经营理念。2004年,共举办有针对性培训班56期,培训成员3.87万人次,以经济合作组织为载体引进培育新品种38项、新技术18项,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35个,加快了科技推广步伐。健全信息网络,推进科技更新。全县102个行政村,已安装“村村通”73个,其中村级安装71个,镇经管站安装2个,安装总量占村数的71.6%,占有信号村的100%;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无偿投放微机50台,占总村数的50%;开辟“致富之友”农业频道,整合电视、电话为农服务功能,实现“两电合一”,分期、分步骤跟踪解答农业生产技术难题1400余个。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集中和突出问题,县电视台开辟专题节目共35期,有力促进了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大肚川镇果树协会充分利用“村村通”学习推广果树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使全镇水果产量由1999年的4300万斤提升到2004年的6500万斤,促进果农人均增收2300元;并与日本果树协会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新品种试验、示范,引领了果树科学栽培的快速发展。

(三)多元并举是活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潜能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培育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初步形成了“五型”并进的发展格局。一是专业协会型。推行“农户+农户”模式。##镇##村圆葱协会成立于2002年,他们紧紧依托地缘、资源优势,在会长##的带领下,加大培训和示范力度,圆葱面积由2002年的260亩迅速扩张至今年的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一品村。二是互助合作型。推行“致富能手+农户”模式。##镇##村致富能手##,针对农民在育菌环节投资大、风险高的实际,投入40万元开办液体菌包厂,实行工厂化集中育菌,以每袋0.9元低价卖给会员,今年共生产51万袋,全部销售一空,实现了“双赢”。三是利益共担型。推广“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烤烟协会上连企业,下连基地,指导烟农在扣棚、播种、假植、移栽及烘烤上严格按照规范化生产标准抓好落实,使##烟叶品质逐年提高,均价连年上涨,成为省级配料烟生产基地,烟叶面积由去年的3.1万亩发展至今年的4.2万亩,成为创税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主导产业。四是经济联合型。推广“村组+农户”模式。##镇每年水稻产量在2.3万吨左右,针对农民卖难问题,##村水稻专业协会以会员入股形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申办“##”牌A级稻米绿色标志,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斤较原来多售0.2元,并在俄罗斯打开了市场。五是中介服务型。推广“中介机构+农户”模式。##镇经济人联手组建流通协会,发挥本地山产品和大牲畜资源富集优势,面向吉林市场,2004年组织销售松茸、蕨菜等山产品200余吨、大牲畜2000多头,交易额5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300多元。

(四)规范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实现合作的认识不足,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缺乏合作的积极主动性,致使当前合作的范围尚小,许多农村合作组织还处于初始化的摇摆不定的起步阶段。因而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一是规范政府行为。经过初期一段直接扶持

之后,逐渐转向以指导和引导为主,逐步强化农民在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规范合作组织内部管理。层层成立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农民成员主体作用,增加农民成员的发言权;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能人行家参与治理,进一步提高了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水平,使每个专业合作组织全部达到了“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以订单等契约合作方式保证农民利益,逐步使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大肚川亚麻厂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包产包销,每年与农户签订技术服务和产品收购合同,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形成了效益均沾的信用载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一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不够规范,特别是入社会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过于松散,尚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二是运行机制不健全,内部缺乏有序管理,影响了合作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牵动能人少,协会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

三、对策及建议

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树立“抓中介、活流通、强服务、促发展、保增收”发展理念,努力形成组有专业大户,村有专业队伍,镇有合作公司,县有合作集团,产业有专业协会的农产品综合服务网络。

(一)营造良性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政策导向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一是强化宣传。发挥电视、“村村通”网络平台作用,多层次、广视角向农民推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及内涵,提高农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扩大合作组织影响力。通过树典型、搞对比,让农民消除与己无关思想,切实体会到参与发展的实惠。二是提供服务。进一步制定倾斜政策,组织工商、土地、财政、金融等部门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要在信息、项目、技术等方面大开绿灯,搞好服务。三是规范引导。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帮助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好各种矛盾纠纷,保护其合法权益,既不能钻法律空子,又要使其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管理。定期对实力强、前景好的合作组织管理者进行培训,强化诚信、合同教育,遵守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确保农村经济组织有序发展。

(二)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理顺好实体内部关系,着力做好三方面的规范。一是组织规范。坚持因地制宜方针,高层次、多样化指导,逐步从小到大,由松散变紧密,开展规范完善的合作组织体系。针对登记管理混乱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划清权属,监督合作组织及时注册,以免出现“黑组织”或非法组织。二是运行规范。在起步阶段,由政府参与发动、组织、协调,协会运转正常后,则要逐步退出,由会员按章民主推选负责人,进行民主管理。三是章程规范。指导合作组织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社员大会、董事会和监视会等内部组织,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收益分配机制。

(三)多种形式参与创建。鉴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与农民合作能力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的矛盾,利用农村已有组织资源,走多元化培育农民合作组织的路子。一是经济技术部门领办。鼓励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等部门发挥技术、资产、营销网络等优势,吸收农民入股,随着规模群体的扩大,通过改制将一般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过渡到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二是能人带头创办。支持专业经营大户、经济联合体、有技术专长的农民技术员或专业技术干部牵头领办,带动更多的农户投入专业生产当中。三是农民自愿联办。在缺乏带动力量的村屯,鼓励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自行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四龙头企业兴办。引导更多的有实力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将扶植合作组织与建设产品基地结合起来,主动找农民联合,创办企业与农户两利的合作组织,尽快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篇6

邓德凡腾冲县科学技术协会679100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正式施行两年,为弄清腾冲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寻找进一步促进其发展的对策,笔者对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了调研,提出愚见,供同仁参考。

一、腾冲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现状

腾冲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脱变,现有181个,其中工商注册123个,民政登记2个,会(社)员25782户,入股资金4042.206万元,联系带动农户13.2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8100万元。通过调查分析,它们主要有以下类型和特点:

(一)类型

1、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腾冲农技协发展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现有23个,会员3188人(户),其中民政登记2个,工商注册1个;收取会员会费3个;纯技术研讨12个,开展技术、生产及市场服务9个,与公司、基地、合作社联合运行2个。

2、农产品行业协会。现有12个,会员1100户,其中工商注册7个,多数是茶叶、草果方面的。

3、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有146个,社员21494户。其中工商注册115个,入股资金4039.61万元。

(二)特点

1、依托本地特色产业。腾冲县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农业县,农业产业主要有烤烟、林果、粮油、畜牧等。合作组织大多数以这些产业为依托,以生产、销售大户为主体,连接广大农户,实行技术、信息、资金、销售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如烤烟73个、草果17个、养猪17个、茶叶7个、山葵5个、蔬菜5个、林果5个,以及玉雕、石材、土陶、剌绣、奶水牛等特色专业合作组织。

2、组建方式灵活多样。一是由农村种植大户或能人牵头,农户合作兴办。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基本原则,以技术研讨、生产、销售为主要途径,以农民增收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带领农民学技术、搞生产、闯市场、促增收。此类有36个,其中以腾越荣庆蔬菜腌制专业合作社为代表,发动社员实行订单农业。二是由龙头企业牵头兴办。部分龙头企业为保证加工生产的原料供应所需,创办了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这种组织有12个,如由高黎贡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领办高黎贡山生态茶合作社,艾爱乳业公司领办的腾越联众奶水牛专业合作社。三是由国际项目支持兴办。如在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援助下,成立了有128个会员的云南省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段周边社区乡土专家研究学习交流协会(简称高黎贡山西坡乡土专家研习会)。

3、经营形式多样。一是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形式,合作组织直接连接农户,以多个农户为合作主体,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采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形式,合作组织起桥梁的作用,龙头企业通过合作组织连接农户,推广技术,实行订单农业,保证原料供应。

(三)主要效果

1、提高了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一是注重技术交流、研讨、培训,提升会(社)员素质。二是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合作,完善了经营模式,融入到了大市场中,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业产业化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业市场化步伐。

2、拓宽了服务领域,强化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的优势,拓宽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把服务渗透到从生产至流通的各个环节,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同时便利了政府及其他组织对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的扶持,有力地促进了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如荷花雨伞玉雕研究会组织会员自筹资金526万元,乡村给予用地支持,建起了一个占地15亩,拥有120个商铺及餐厅、旅社、教室、会议室、保安、联防、培训用玉雕厂房等配套设施的玉雕加工销售基地,有力地提高玉雕产品档次和服务层次。如高黎贡山西坡乡土专家研习会获得了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8万元的资助,腾越养牛协会获得了中国科协奖补资金20万元,获得省级财政资金扶持的有:腾冲县饵丝加工专业协会10万元、小西养牛协会10万元、腾冲县荣庆蔬菜腌制专业合作社8万元、腾冲园角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7万元、腾冲县小地方山葵种植专业合作社5万元、腾越镇蔬菜协会3万元、团田乡茶叶协会3万元。

3、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如高黎贡山生态茶合作社的“高黎贡山”牌茶叶、寸师傅蔬菜腌制专业合作社的“寸师傅”牌腌菜、腾越养牛协会和腾越联众奶水牛合作社的“艾爱”牌水牛奶、界头新庄村古纸协会的纸张等,都知名度高销路好,以它们为代表的合作组织已形成生产、服务、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机制,不仅从标准化生产中提高了农产品品质,而且从统一服务中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存在问题

1、认识不够。部分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缺位现象。由于宣传不够,相当多的农民不懂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部分农民对加入协会要交会费,加入合作社要拿钱入股不理解,只想共享利益,不愿共担风险。一些合作组织未进行登记,无法取得法人资格参与市场竞争。合作组织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2、合作水平低。腾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以村或自然村为单位组建的有136个(占总数的75%),交会费或入股的有118个21160户,共出资4042.206万,平均每户入股1910.31元,有63个没有出资。总体上出资少,规模小,影响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跨村或跨乡镇的区域性合作联盟较少,难以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产业覆盖面不完整,部分优势特色产业(核桃、红花油茶)合作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

3、外部多头管理,内部疏于管理。虽然合作组织法律地位已经得到明确,但登记部门有民政、工商两家,实际管理却是供销社、农林牧、科协等单位,使之呈多头管理,导致管理和服务指导欠缺;有的合作组织没有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已建立的也没有认真执行,导致内部管理不规范。影响其有序发展,阻碍其发挥作用。

4、人才缺乏。合作组织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带头人少;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知识、有合作意愿的农民会(社)员不多;行业指导部门中通晓相关法律政策、会监管指导的人员较少。

5、资金不足。多数合作组织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没有建立积累机制,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活动经费短缺;向银行提出贷款要求时,由于抵押物问题,很难得到批准;由于管理的原因,申请各级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扶持难,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做大做强。

二、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奖强促弱,做好服务,努力营造适合腾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1、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实现小生产和大产业的有效对接,是农业产业中能连接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效载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统一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协调议事制度,按制度定期召开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充分整合资源,合力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切实消除“你搞你的合作社,我搞我的农技协,他搞他的行业协会”这种各吹各打的状况,真正做到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3、建立健全奖强促弱、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以创建“星级”或“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每年(几年)进行一次评比,政府对达到标准的进行授牌和奖励;信用社、银行等金融部门对其放宽贷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政府及财政、发改、农业、科技、农发等相关部门在安排农业产业化、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基地、农产品市场营销、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等农业项目时,委托和安排其进行实施。

4、从宣传、培训、登记、监督等方面做好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和采用召开相关会议、举办专题讲座、开辟宣传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送法下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央有关惠农政策,宣传合作经济基本知识,宣传合作组织发展及优秀带头人带领农民致富的经验,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合作的理念和依法办合作组织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促进合作组织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广泛开展各类培训,使各级干部深刻理会法律精神,自觉依法维护合作组织权益,积极支持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使业务单位工作人员全面准确理解政策,掌握依据政策指导合作组织发展的正确方法,提高指导和服务水平;使合作组织负责人丰富市场经济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依法办组织、依法维权意识,全面提高合作组织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工商、民政主动上门登记,促使合作组织规范自己,积极登记,确立法人地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农经及相关成员单位要对合作组织进行审计监督和业务监督

(二)“四规范、四提高、一创新、一监督”,努力营造腾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内部环境。

1、“四规范”即合作组织通过完善内部管理各项制度,实现组织设立规范化、会(社)员(社)入会规范化、制度建设规范化和内设机构规范化。

(1)组织设立规范化:一是申请:设立合作组织,由筹备组或发起人向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申请报告,同时附报章程(草案),拟任理事、监事名单,会员名单以及所在地基层组织意见。二是审核: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主导产业、主导产品规模、发起人资格和章程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在15个工作日内下发同意设立的通知。三是设立:合作组织筹备组或发起人根据通知要求在三个月内召开会(社)员(代

表)大会,讨论通过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并举行挂牌仪式。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后,将章程、理事会和监事会人员名单及各项制度报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合作组织自主选择在民政或工商部门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2)会(社)员入会(社)规范化:一是申请:要求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户、单位或团体,向理事会提交正式书面申请,经审查同意后,成为合作组织成员。二是登记:合作组织制定统一的会(社)员登记表,对会(社)员进行登记,会(社)员登记表应载明会(社)员编号、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入会(社)时间、产业规模、联系电话等。三是发证:合作组织向会(社)员发放统一格式的会(社)员证,会(社)员证载明组织名称、会(社)员姓名、编号、会(社)员的权利与义务、已交会费(入股)金额,并加盖印章。

(3)制度建设规范化:合作组织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会(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监事会工作制度和财务管理、财富积累、盈利分红等制度,并经会(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4)内设机构规范化:合作组织内部设置技术服务部、市场开发部、物资供应部和综合协调部,并制定各部门具体的工作职责。合作组织要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章程、制度及内设工作机构职责应摘要上墙公布。

2、“四提高”即合作组织按照联合经营的理念设置内部工作机构,设立“技术服务部”,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设立“市场营销部”,提高市场营销意识;设立“物资供应部”,提高物资供应能力,设立“综合协调部”,提高内设机构协作运转效力。

(1)提高技术服务水平。“技术服务部”在掌握技术信息、引进推广新技术、搞好技术培训的基础上,聘请专家制定产品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为合作组织产品注册商标,申报农产品无公害基地、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尽快提升合作组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提高市场营销意识。“市场营销部”及时全面掌握产品市场信息,保持与大客户的长期合作,建立产品稳定的销路;做好产品包装和销售的策划与宣传,协商统一售价,确保产品及时销售。

(3)提高物资供应能力。“物资供应部”要全面了解会(社)员生产所需生产资料的品种、质量、价格信息,建立与生产厂家和供应商的购销渠道,以出厂价或批发价批量采购,及时顺价售给会(社)员,降低会(社)员生产成本。

(4)提高内设机构协作运转效力。“综合协调部”充分发挥在各个内设机构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协调沟通、上传下达、整合资源等工作。

3、“一创新”即创新合作组织内部合作方式,使合作组织的合作向更深更广层面发展。腾冲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只通过交会费或入股两种方式进行融资,没有把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进行整合,应把土地作价入股,以便进行联片耕作、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通州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查 篇7

关键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有着最多的农业人口, 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从现有发达国家农业专业协会的作用来看, 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以这个层面为基础, 本文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层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还没有给予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采取通论, 即将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定义为是农民从谋求、维护以及改进自身共同的利益出发, 以经营风险规避为目的, 以自愿与民主等原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有效地弥补了我国现有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户家庭分散经营的小规模与大市场规律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是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 类型分为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与专业协会三类。专业经济组织的存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2012年湖南省为例, 该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 245户, 突破2万户大关, 同比增长55.63%, 高出全国增幅18.01个百分点, 出资额246.63亿元, 同比增长57.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湖南省呈现出由专业大户联合、农村能人带头、龙头企业带动、科技人员领办、社区组织牵头的多主体带动格局。但是, 现有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中有着区域不平衡的问题, 浙江等农业经济发展较快的省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多, 而西部区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少。我国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在行业布局上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 仅停留在以技术信息服务为主的合作上。这些情况的存在对调整我国的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农林牧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着一定的影响。更进一步说,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民的组织, 其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加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

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策略

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来看,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 通过农业技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其自身是由农民组成的, 因而能更有效地代表农民的利益, 在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也能有较好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实现农户需求与科技供给两者和谐的发展。如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可以使得典型示范以及咨询等方式的开展更加有效。还可以对农户在具体的技术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实地的技术指导与协助解决。

(二) 通过农村土地规模化生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土地在经营中规模的大小, 对农业规模化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较小的土地规模必然会给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限制劳动生产率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升。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 可以通过组织运作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土地经营的规模化的程度。随着农村土地规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 促进规模经济收益的提升, 进而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

(三) 通过资金融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村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有成员加入时, 通常要求缴纳和农产品交易额相关的股金, 与此同时, 组织内的成员还可以向组织成员转让自身所持的股票等方式来进行资金融通。我国政府也不断地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 这些方式的存在有效地都对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四) 通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可以通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行业为例,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发展该类行业, 吸收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人口就业。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还能够有效地推动原料基地的建设, 使得种植业和养殖业得到发展, 进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总之,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综合作用, 优化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伴随着农业的发展, 应不断地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英语可进行分层教学下一篇:幼儿教育发展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