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精选8篇)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1

申论范文:以标准化生产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充分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健康融合与发展,为产业创新加油。这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商机,更是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不过,互联网+农业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拿来使用,“互联网+”不仅仅是把互联网和农业简单相加,更多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

当前诸多电商已经看到农村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成爆发式增长。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苏宁京东都准备在后期大力进驻农村。但是电商进入农村的同时我们确实看到“互联网+农业”也面临着挑战。

缺少物流运输支持。农业产品,首先新鲜是保障,这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首要考虑。可是农产品本身就有保存困难、容易变质的特点。再加上对于发货量少的农民,不论是使用冷藏货车或者是冷库、保鲜库等,他们不仅排不上而且使用成本也较高。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当前农村的果蔬冷链物流建设的缺乏,这对于农民来说很难真正实现将新鲜的农业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而对于冷链物流的建设,电商也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盈利少亏损多。

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当诸多电商进驻农村后,必然要面临着网点的经营与维护的需求,所以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的增加。可是在现实中却看到,许多农业大户,在看到网销售商机后,也跃跃欲试。然而,网店的开设运营等需要科技知识,普通农民也许是拥有丰富的务农知识,但对网络却懂得不多。想要找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来予以支持和帮助,但是却也面临着现在农村大学生流失的困境,所以最终无法找到合适人员,只能让自己的电商梦想搁置。

缺失资金观念支持。互联网+农业是必须使用先进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是在运用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方面前期投入就很大,对于普通企业和农户来说这都不是小数目。所以这些技术更多的只是在大中型企业中运用,这也造成互联网+弄发展受限。同时农民的观念也是阻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传统农民都拥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会形成不借助信息技术依旧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的理念,而这种挂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发展。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2

一、现状

㈠农业标准化生产得到各级重视近年来, 华亭县充分发挥自然和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切入点, 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县上提出了“东药西果整县牛”的口号, 大力发展蔬菜、药材、核桃、畜牧四大特色产业。并成立了相应的产业化办公室, 狠抓特色产业的发展。

㈡标准化生产基地初具雏形经过几年的发展, 华亭县已初步形成了以无公害蔬菜、药材、肉牛、核桃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基地和以育苗为主的后续产业基地。到目前为止, 全县建立优质蔬菜基地6666.7公顷;年产鲜菜36万吨;以肉牛养殖为龙头, 以引进夏洛来品种为基础, 进行杂交改良, 建立了100万头肉牛生产基地;以上关乡核桃为基地, 全县建立核桃种植面积824.4公顷, 年收入4966万元;以马峡、山寨药材为龙头, 发展药材5198.3公顷;以宏源牧业公司为依托, 建成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6666.7公顷, 年产鲜草100万吨;发展肉牛16.58万头, 出栏6万头, 年收入19800万元。以现代黎明川育苗基地为以托, 发展育苗面积82.4公顷, 年收入752万元。

㈢制度及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华亭县农业标准化建设, 首先从完善制度和标准入手, 先后制定了《华亭县无公害蔬菜基地管理办法》、《华亭县主要农作物农药安全使用规范》等规范性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华亭县实际, 围绕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建设,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中药材、蔬菜、肉牛、核桃等无公害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12项, 有力的推动了华亭县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㈣品牌意识逐步强化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努力推进无公害标准化进程, 使全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升。华亭县中药材基地被列为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华亭大黄栽培技术规程》、《华亭独活栽培技术规程》获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认证, 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药材面积6666.7公顷, 并通过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中药材地方标准。华亭县被列为“甘肃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甘肃省农牧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认定面积6666.67公顷;华亭县肉牛生产基地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认定规模10万头。

㈤安全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华亭县以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中心, 以华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 设立了无公害蔬菜监测站, 购进农药残毒快速检测仪4台, 同时在全县无公害蔬菜生产主产区黎明川、神裕乡、上关乡设立了速测点, 分别配置了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 对基地生产的产品和上市产品进行检测。

㈥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华亭县现已形成“县有中心、乡有站、村有农业技术员”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目前, 全县有基层农技服务站10个, 农村专业合作社56个, 常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人员413人。全县建成了设施齐全、带动力强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个, 为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起步良好, 目前已开通了“华亭县农业信息网”、“农村家家e电话信息网”, 为引导农民调整结构, 发展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㈠特色产品的产业化链条较短特色产品的龙头加工企业少, 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尚未真正形成, 影响了农户积极性。

㈡标准、制度实施力度不够虽然华亭县制定和颁布了一批规范性的制度及标准, 但在具体实施中监督力度不足,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标操作, 加之农民对标准化生产的认识和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等问题, 使生产的农产品部分达不到质量标准的要求。

㈢监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 华亭县虽然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检测站和监测点, 配置了快速检测仪, 但这些仪器设备只能对蔬菜中有机磷类农药和胺基甲酸酯类农药是否超标做定性检测, 不能对环境、水源以及农产品中金属离子和其他有害物质做定量测定。

㈣农民群众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够由于受市场的影响, 农民群众对标准化生产的认识不足, 致使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高产而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和高毒高残留农药, 不按照标准操作, 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三、发展思路

㈠完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手段在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设立监测点, 配备速测仪, 开展快速检验监测, 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民的思想意识。

㈡加快产品认证步伐, 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现有认证的基础上, 结合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加快认证进程。做好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以及认证产品的管理工作。重点开展肉牛、蔬菜、药材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扩大认证覆盖面。

㈢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一是强化产地环境管理。完善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 进行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环境监测, 保证产地环境合格, 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二是强化生产过程监管。指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资,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㈣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生产根据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和自然特点, 选择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华亭县西部建立川芎、大黄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华亭县城郊地区为重点, 建立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华亭县南部上关乡为重点, 建立核桃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宏源牧业公司为重点, 建立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技术支撑, 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

㈤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强化公益性职能, 将农技推广服务领域延伸至乡 (镇) 、村 (社) 、龙头企业、科技园区、示范基地、专业合作社, 使科技推广工作贴近基层、贴近农民。二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以建立农业网络化信息服务为重点, 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 建设县级网络化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农业信息, 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三是积极扶持专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产品购销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等, 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通过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 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 为标准化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咨询、资金信贷和农产品贮藏、加工、运销等系列化服务, 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摘要:农业标准化问题是新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这种转变的方向就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首要条件。作者通过对甘肃省华亭县近几年农业标准化生产现状的分析, 找出农业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华亭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出了发展建议。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3

1.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标准化体系

随着世界各国对安全、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日益高涨和农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日本和欧盟各国等发达国家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1.1实施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 一方面,先进国家十分注重农产品生产环境的标准化,如日本对农田道路坡面植被设计、施工等制定了标准,坡面形状、排水沟和不同地区种植的植被类型、种类等都要按照标准进行建设。鉴于有机农业在环保、健康以及持续发展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农业生产过程与工艺的标准化,如欧盟各国在进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依据国际统一标准、欧盟统一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并把这些标准贯穿于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而且其标准覆盖率达到98%~100%,使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包括从农作物种子选育和育苗培土到使用的肥料、农药和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车间的卫生条件、加工设备的条件、包装材料、储运时间、温度以及储存的天数等都要遵守有关食品安全检查和质量保证标准。

1.2严格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 如果说注重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主要是注重产前、产中标准,那么注重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则主要注重产后标准。目前,发达国家无论在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上,还是所采取的措施都非常严格。发达国家除履行IS09001、《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国际标准以外,其政府还参照国际通行标准,根据本国实际,颁布一系列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法规和政策,如欧盟统一标准(HACCP)、国家标准(BRC)和美国的水产品和禽肉生产加工操作规程等,以保证其农产品的加工生产达到安全与质量标准。在建立了一套完备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发达国家还有强大的执法体系作保障,对不达标农产品一方面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另一方面实行农产品质量识别标志制度。

1.3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构筑农业“技术壁垒” 针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速度日益加快的趋势,发达国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农业标准,这些农业“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如欧盟在近年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项增至新标准的62项,茶叶农药标准最少含量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和检测程序,如美国目前已建立了近60种认证体系,尤其在实行HACCP管理后,要求所有对美国出口的农产品企业都必须获得HACCP的资格认证;制定了严格的标签和包装标准,如欧盟1999年对所有来自中国的货物木质包装实行新检验标准,要求木质包装不得带有树皮,不得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虫蛀眼,木材经过热处理,使含水量低于20%;环保标准不断升级,如欧盟目前已启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凡是没达到该系统标准的农产品不允许进口。

2.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是短缺自然经济状况下的农业,农业生产的目标是解决10多亿人的温饱问题,追求的是农产品数量,质量问题长期被忽视,农业标准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新的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农民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造成许多地方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过高。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生长环境来看,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且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农业标准化要求越来越迫切。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并在一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全球竞争愈演愈烈的新形势,我国农业标准化显得十分不适应。

2.1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药、兽药残留限量要求太少,缺乏完善的残留检测方法标准体系。没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相应的检测标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2.2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体系混乱 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工作分属农业、商业、外贸等多部门,由于行业的差距,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之间存在层次不清、强制与推荐性标准界限不明等问题,在适用范围、技术要求等方面存在交叉、重复、矛盾等不协调问题。导致企业制定产品质量标准时无所适从,同时给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判定带来困难。

2.3部分农产品质量标准多年未修订,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标准化工作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合理及相关基础研究薄弱,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修订周期长、对市场经济发展反应不及时。许多标准如粮油标准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距今已有近30年历史,标准中的有些项目已不适应产业的发展要求。

2.4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滞后和不完善以及监督实施不力 这方面的不足导致了我国长期以来农产品分级不严、质量不高,甚至出现安全性差、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严重问题。近年来,我国已发生多起因食用含有违禁药物或药物残留超标的畜产品而引起的中毒事件。农业标准化水平的落后,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

3.我国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成功经验对建立我国农业标准化体系是非常有益的。我国农业标准化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标准水平 认真研究国际标准和國外先进标准,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分析、研究、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尤其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的相关标准,可以极大地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进程,提高我国农业标准化的水平,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3.2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 通过参加国际标准化和区域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组织、区域标准化组织以及主要贸易缔约国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对正在制定的标准或其提供的标准草案及时提出意见,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地提供给相关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贸易机构,避免因信息的阻断,产生不应有的标准壁垒和损失。

3.3主动承担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工作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70%,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使我国在国际农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中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农业在日趋激烈的全球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

3.4充分利用WTO规则,制定我国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WTO打破了农产品贸易关税壁垒,但是允许以食品安全为由建立绿色技术壁垒。应充分利用该规则,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我国相关农产品的高水平质量标准,设置我国的技术壁垒,保护我国农业。

3.5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拿出一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标准化中去,同时,要鼓励农业生产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或它们之间的联合体,按国际先进的标准组建高水准的实验室,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产品出口提供权威的质量检测平台,还可以促进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发展。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4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绿色食品概念应运而生。基于此,本文介绍了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产品论证,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这一知识体系,在生产和生活中充分了解绿色食品知识的认证。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食品认证;基地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1.1 目标、思路和原则

(1)目标: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县域 经济的发展;(2)思路:按照“政府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地建设。按照市场导向和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水平,坚持“统筹安排,协调发 展,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办法。鼓励将地方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养殖企业需求较大的原料产品建设为基地;(3)原则:坚持“政府推进,产业化 经营”的原则,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坚持与绿色食品产品认证相对接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 则。

1.2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条件

其基本要求一是基地所在县级人民政府有专门机构负责农业标准化工作和绿色食品工作,对标准化生产有规划、措施和经营保证;二是基地环境符合NY/T391 —2000《绿色

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基地内无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源;三是有绿色食品工作基础,已有绿色食品产品和龙头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四是农业生产基础 设施配套齐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健全;五是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具有建设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的生产管理 体系、行之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完善的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制度。

1.3 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的申请和管理

这方面包括:(1)组织管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基地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工作,各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基地建设的规划布局、现场考查和监督管理 工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基地的创建和日常管理工作;(2)创建申请流程:县级人民政府向省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以下简称省绿办)提出创建基地书面申请报告,填写《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请书》等材料。省绿办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初审合格的基地进行现场考察,并委托绿色食品定点环境监测机构对基地 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现状评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地绿办推荐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符合基地创建条件的,进行正式批准,并与基地县、省绿 办签订创建任务书。年检和3年复查不合格,取消基地称号,并进行公告。2 绿色食品的产品论证

2.1 申请主体要求

具有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国内企业均可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2.2 论证申请

申请人填写并向所在省绿办递交《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申请书》、《企业及生产情况调查表》及以下材料:一是保证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二是生产操作规 程(包括种植规程、养殖规程、加工规程);三是公司对“基地+农户”的质量监控体系(包括合同、基地图、基地和农户清单、管理制度);四是产品执行标准; 五是产品注册商标文本(复印件);六是营业执照;七是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等材料。

2.3 受理及文审

省绿办收到上述材料后,进行登记、编号,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申请认证材料的审查工作,并向申请人发出《文审意见通知单》,同时抄送中心认证处,申请认证材 料不全的,要求申请人收到《文审意见通知单》后10个工作日内提交补充材料。申请认证材料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且本生长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申请认证材 料合格的,进行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2.4 现场检查、产品抽样

省绿办在《文审意见通知单》中明确现场检查计划,安排专人现场检查,合格的可以安排产品抽样。

2.5 环境监测

绿色食品生产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由检查员在现场检查时同步完成。

2.6 产品检测

绿色食品定点产品监测机构自收到样品、产品执行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抽样单》、检测费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检测工作,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连同填写的《绿色食品产品检测情况表》,报送中心认证处,同时抄送省绿办。

2.7 认证审核及评审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5

2011年标准化果园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果业是山西省的优势农业产业,是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也是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山西省农业厅在全省水果生产优势区实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指导各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制定《山西省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指南要求,尽快做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

一、项目安排的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围绕“山西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及2011年全省农业发展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集中资金推进全省水果优势区域的建设,突出优势区域的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和标准化果园创建,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带动性,促进全省水果生产向“无公害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转变,以实现增 1 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的投资区域 根据《山西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的总体规划、《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和省农业厅确定的2011年全省农业发展重点的布署和安排等,确定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区域(范围)为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吕梁、忻州、长治、晋城等市的50个水果生产基地县(市、区)。

三、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和申报条件

1、项目实施主体(申报单位)

项目实施主体为市、县级的果业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果业部门和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村民委员会、水果专业合作社。

2、市级申报条件

(1)领导重视果业发展,对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大,组织措施得力。

(2)申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且能严格执行有关财经纪律,最少有2名高级农艺师和4名农艺师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

(3)在项目实施区主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3、县级申报条件

(1)项目区的领导重视果业发展,对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大,组织措施得力。

(2)项目申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且能严格执行有关财经纪律,最少有1名高级农艺师和2名农艺师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

(3)项目区必须是果树栽培适宜区域,具备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的条件且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4、申报果园条件。

(1)果园果树品种优良,同一树种果园连片面积达到100亩以上。

(2)果园果树生长整齐一致,植株健壮,病株率低于5%;主栽品种和授粉树搭配合理,品种纯正。

(3)果园至少已应用我省近年推广的果树生产“十项技术”中的两项(十项技术为:果园生物覆盖、果实套袋、高光效树形、铺反光膜、病虫害连片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技术、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穴贮肥水等果园旱作技术)。

(4)果园的水果生产、销售情况良好,有80%以上的果品作为商品果销售,或有部分果品出口。

(5)果园园主技术素质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四、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支持环节及补助标准

1、果园间伐减密、高光效树型改造补助

进行果园间伐减密,达到群体结构合理。苹果采用自由纺锤形或小冠开心形;梨采用小冠疏层形;葡萄采用多主蔓篱架式或“Y”字形。

支持环节:拉绳、开角器、保护剂、有机肥等农资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

补助标准:购置拉绳、开角器、保护剂、有机肥等农资亩补助为100元。技术资料印刷每份补助0.4元。

2、花果管理综合技术推广补助

积极推广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实施果实套袋、铺反光膜等技术,提高果品质量。

支持环节:果袋、反光膜等农资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补助标准:购置果袋每个补助0.025元;购置反光膜每亩补助80元。

3、果园生物覆盖补助

果园实行生物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缓和树势、早果丰产,有利于提高果品着色和含糖量,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支持环节:草籽和秸杆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

补助标准:草籽每公斤补助30元,秸杆覆盖每亩补助60元,技术资料印刷每份补助0.4元。

4、果树品种更新换代补助

果树品种更新换代和无病毒苗木的推广应用,促进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支持环节:良种苗木和接穗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补助标准:良种苗木每亩补助80元,良种接穗每亩补助50元,技术资料印刷每份补助0.4元。

5、果园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补助

果园配方施肥是合理利用肥料,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果园土壤结构,促进果品生产向优质高效型转变。

支持环节:相关肥料购置和果园土壤测定费用等。补助标准:相关肥料购置和果园土壤测定费用等每亩补助60元。

6、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补助

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够有效防治果园病虫害,科学合理利用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性。

支持环节:有关防治材料和病虫害测报仪器的购置。补助标准:有关防治材料和病虫害测报仪器的购置每亩补助70元。

7、技术培训补助

举办无公害水果标准宣传和生产技术体系推广培训班,提高果农技术素质和果园管理水平,提高果园生产科技含量和果园生产效益。

五、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项目的建设规模及投资申报规模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6

摘要:我国的农业生产受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压力,又受水土资源的制约,加入WTO后中国的农业生产将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论证了利用节水措施及先进生产技术发展节水农业,21世纪的中国农业生产才能够满足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关键词:水资源 持续发展 节水农业

粮食不仅是人类的基本必需品,也关系着人民的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国计民生的主要因素。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农业以全球9%的耕地,6%的可更新水资源,支持全球22%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全球性用水危机,中国农业由于其现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人口压力和严重的水资源问题。

1中国农业生产的现状

中国农业源远流长,是世界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考古证实,中华民族早在近万年以前就在陕西关中用原始简陋的木石工具,在粗松的黄土地上“辟土植谷”开始了对自然条件仰仗程度很高的原始农业生产。

周、秦时代,由于牛耕、铁器的使用,使原始农业逐步而又明显地减少对自然的依赖,正式转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开始萌生近代农业因素,但战乱纷争,使之发展迟缓,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农业才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以有限的水土资源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使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创下了人类奇迹。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

(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高成本低产出。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在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灌溉用水的浪费。这些都致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因而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同时,由于土地条块分割,原来大片的土地分成小块分属于不同经营者,这样每一小块土地上都可能种植不同与其它小块土地的农作物,即使是同一作物也可能属于不同品种,即使是同一作物同一品种也会由于不同经营者的田间

管理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质量的农产品。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中国农业产品的商品率很低,因而使农业生产收入很低。

(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2.0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1996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美国的1/9,印度的1/2.耕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美国为我国的两倍,印度为我国的三倍。耕地数量不足,后备资源极为有限,中国现共有宜农荒地和宜种粮棉的土地面积分别不足1500万hm2和1000万hm2,同时近年来由于工业、交通、城建的占用,耕地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km2,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泥沙大量下泄,淤高下游河床,使河道行洪能力下降,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局部地区采取修梯田,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益,但治理的速度慢,水土流失面积在不断扩大,严重程度在不断加剧。

(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内蒙古,黑龙江,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4)水旱灾害频繁。我国农业生产50多年来,平均每年受灾面积0.266亿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成灾面积0.113亿hm2,占耕地面积的11.2%,平均每年水旱灾害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在80年代以前粮食单产的基础上计算约150亿~200亿kg,80年代以来水旱灾害及相应范围较过去均有所增加,受灾面积1991年为0.252亿hm2,1994年0.280亿hm2,1993年受灾最轻也有866.67万hm2,以受灾区的粮食单产3.0t/hm2计算,1994年粮食损失达840亿kg,按此测算多年平均受灾损失约350亿kg,随着粮食单产的增加,水旱灾害的损失也愈来愈严重。

(5)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

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全国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面向未来,我国农业用水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首先,由于工业发展与城市扩大,农业用水比例不断缩减是不可能避免的,我国今后相当时期内工业和城镇仍将维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由于工业用水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农业,有专家估算,1000m3水可产生1t小麦,其价值仅为200美元,但同样数量的水用于工业约可生产出400美元,因此,农业在与工业争夺用水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目前我国农业用水主要为种植业灌溉用水,为进一步改善和建设生态系统与环境,以及发展林牧业,势必出现与种植业争水的矛盾,这一局面已开始出现。

中国农业的水危机已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LeslerR.Brown曾撰文《中国的水资源短缺将动摇世界的粮食安全》,文中虽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但是足见中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水危机的严重性。2中国发展节水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1)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我国目前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到3亿h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那么我国社会能否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能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提供600亿m3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

均流量。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论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 篇7

陈晓华说, 保证食品的安全,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抓起。农业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了639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效果非常好。同时, 对园艺作物的标准, 特别是蔬菜、水果、茶叶、畜禽养殖的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品的健康养殖场5 500多个, 积极稳妥地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些产品的总量已经占到现在农产品商品量的40%。

陈晓华表示, 下一步农业部坚持把推进标准化生产作为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具体从3个方面做起:第一, 通过标准园、标准场和标准示范县的创建以点带面。今年准备整乡、整村地推进。

第二, 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如果不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问题, 标准化、规模化就无从谈起。要结合贯彻中央的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 通过组织化来保证质量安全。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发展分析 篇8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成效;问题;建议;辽宁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3-0081-02

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这“四化”当中,标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抓手,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

辽宁省近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相互配套,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并相继建立了技术推广、质量检验、农产品认证、执法监督与质量安全信息等标准化支撑体系,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与管理为手段,有效地带动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快速发展,提升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省已建设农业部农业标准化示范县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2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5个。

1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成效

1.1 以政策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

2002年辽宁省人大出台了《辽宁省农业标准化管理条例》,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按照标准生产、销售,并将经费纳入本级预算。

2005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农委《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及工作目标。意见中所设定的目标目前已全部完成。

2006年辽宁省开始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面积指标作为考核农业标准化的量化指标,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绩效考核范畴,促进了“三品一标”的发展,提高了全省农业标准化水平。以蔬菜为例,目前全省蔬菜抽检合格率已由2000年的70%提高到96%以上。

1.2 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辽宁省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同时根据本省农业生产特点制定了辽宁省地方标准296项(种植业),作为国家标准的补充。全口径的农业标准已制定735项。相关标准每年印发给县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市、县农业推广部门据此再制定地方生产技术规范。此外,印发更加易于执行的“明白纸”“作业历”等,并组织标准宣传培训,鼓励各生产企业制定“企业内部执行标准”。

1.3 完善标准执行效果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推广成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通过检测机构的检测才能确认。常规技术性标准的验证可以通过现场检查以目测来完成。辽宁省有10家农业部部级检测中心;14个市多数都成立了市级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44个农业县检测站正在建设中;乡镇监管站、生产企业设立的快速检测室也正在启动。现有的农产品检测机构每年能够检测样本20多万个,以定性快速检测为主,覆盖全省种植业中蔬菜、水果、食用菌等高风险产品。

1.4 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

“三品一标”作为衡量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的唯一量化指标,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抓手。辽宁省大力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推出符合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截至2012年底,全省认证有效无公害农产品2 461个,生产面积309.3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面积的64%;绿色食品642个,生产企业281家;有机食品66个,生产企业20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7个。

2 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的是“两手抓”政策,即:一手抓监管,解决当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手抓标准化生产,转变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粮食安全以及保障“菜篮子”“米袋子”的压力下,各级政府对农产品数量的要求远远大于对质量的要求,即使对质量安全提出要求,落实措施也不到位。省农委目前制定的标准化经费每年只有50万,落实到每个标准的补助经费只有3万元左右,这些资金用来制定生产操作规程勉强可以,而制定产品标准就略显不足。

2.2 标准制定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市场监管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近几年出现的许多安全问题都是在食品中违法添加工业产品,而在食品标准中对所有可能添加的非法添加物事先设定检测参数又无法实施。这也是社会对食品标准质疑最多之处。我国现有已登记农药品种1 500多种,化工原料等可能被非法添加物质成千上万,而对食用农产品设定的检测参数标准只有十几项、二十多项,否则承担不起检测经费。由于检测覆盖面还很小,检测参数还很少,出现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农业部提出“防止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奋斗目标。

2.3 生产者的素质与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能力不高,对先进生产技术掌握不好,选购农业投入品时盲目跟风,对最基本的农业使用量、休药期把握不准等问题,而现有的乡镇农技推广站人员缺乏,无法一一指导到位。

3 推进辽宁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农业标准化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要大力提高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并将其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中。完善省、市、县农业标准化监管机构,强化其管理职能,解决“上热下冷”的现象。当前特别是要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建设。

2) 农业标准化是公益性事业,标准化的推广需要所有农业管理部门和广大生产者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增加经费扶持。同时要加大政府绩效考核的力度,凡出现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一票否决。凡涉及农产品生产的项目,必须设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所生产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以上标准。

3) 加大标准宣传、培训力度。在采用国际、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完善辽宁省地方标准,特别是做好原有标准与《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协调一致,鼓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现有标准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生产者的认识,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做到每个农户、每个生产大棚都有相应的作业历(标准),并做好生产过程记录。

4) 完善检测体系,加大检测覆盖面。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建设,建立乡镇检测室,增加产品检测数量,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

5) 开展以“三品一标”为重点的农产品认证工作。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面积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农业标准化水平的量化指标,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树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形象。以产品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现,以创立优质农产品品牌来实现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效益。

上一篇:餐饮部交叉培训计划下一篇:医院环境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