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中央文件的下发,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点推介,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响应。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篇1: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特点及个案分析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分析常见几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适应性,并进行工学结合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个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学结合是指在籍学生的学习一环在学校,一环在企业,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是学校学习与企业劳作的交叉。工学结合表明了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之间的联系,是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要开展工学结合,必须有企业的参与,因此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好地熟悉生产经营情况,掌握企业实际操作技能,获得适应企业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工学结合的几种模式分析

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是目前开展工学结合最多的方式,选用何种方式与企业有关,与专业也还是有一定的关联,同时不论选择何种方式,要关注这个阶段学生是学习者,而非劳动者,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学习这个目标而展开。

1、订单式培养

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依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及人力资源的需要,与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学生的合同。“订单”培养所签的订单,不仅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规格、订标准、订水平、订质量”的“人才订单”,此模式使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协调,大大缩短了用人单位与育人单位之间的距离,可以使培养的学生“出门即能上岗,上岗即能顶岗”,利于学生的就业。但订单式培养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因为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某一企业的要求而制定,通用性和普适性差,造成学生的就业空间狭窄,在遇到企业变故时,学生应对外部市场变化、转岗、另谋职业的能力降低。因此在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时既要针对企业的理念、产品、岗位,如将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知识、企业产品知识等引入课程,也要符合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考虑;在专业技能方面,安排在企业的专业实习必须轮岗,切不可将学生视为劳动力安排在一种岗位上,可以基于企业产品生产过程(或经营操作流程),列出关键工种(或操作步骤),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逐一轮岗实习;专业知识教学中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的专业岗位技术标准,企业的技术人员要结合生产实际给学生授课,使学生接触实际产品,学到在学院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具备管理学生的能力,以确保教学效果。

订单培养可以适用所有专业,但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特点,如会计专业,一个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不大,往往一个企业只能安排1~2人,实习订单培养,则需要联系的企业太多,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大,由于学生分散,加之每个企业的要求不同,教学工作宜以企业为主较好。制造类、电子类专业需求相对大,一次订单的人多,便于组织实施。如果企业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学生的流动性低,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好,订单培养的效果会好。

对企业而言,订单培养周期较长,真正愿意接收学生进行订单培养的企业太少,长期合作的单位就更少,地处经济发达区域的高职院在这方面的合作要好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高职院在寻求愿意合作的单位上花费的精力要更大些。

2、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分学期或分学年实施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的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有“1+(1)+1”(数字表示学年、括弧内的数字表示在企业实践学年,以下同)模式、“(0.5)+2+(0.5)”、“1+(0.5)+1+(0.5)”模式,也有安排在暑期或在企业实践2~3月。从这几种模式看,有先企业后学校再企业,先学校后企业再学校,体现企业实践与学校学习交替,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螺旋上升”。安排在前面的企业实践学期主要是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进行轮岗见习,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安排在后面的企业实践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围绕具体的生产或产品开发项目或某项任务开展教学活动。工学交替的前后企业也不一定在同一企业,只要选择同类企业即可。

3、半工半读

半工半读是指半天在学校学习,半天在企业实习。一般应用于与生产结合比较紧密的实践教学课程,采用这种模式,学校与企业不能离得太远,要便于学生往返;其次实习的内容对技能的要求不能太高,便于操作。如市场推销课程可以采取此种方式,上午在学校学习推销方法,下午学生可以去商场实践,这样既不影响商场营业,学生又有可以锻炼的场所。有些电子产品生产流水线上也可实施,只要有一点简单的技能,学生就能操作,实施时学生分成两班,轮流进行。但对机械类专业的课程则不宜采用此方法,因为操作机床有一定的安全和技能要求,企业有产品质量的要求,学生没有一定的训练是不能操作机床的。

4、顶岗实习

教育部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做到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目前,高职院校多在最后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就是要胜任企业的岗位,在短期适应后独挡一面。“实习”又说明了学习的性质,既要进一步巩固学校学习过的知识,包括完成毕业设计,也要学习企业特有的知识。因此在实施中,要保证顶岗实习的学生应能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重指导,教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师傅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从了解的情况看,达到这种要求,实施难度较大,因为高职院校虽建有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但对于年均有数千名毕业生的院校来说,基地数量还不能充分保证每一个毕业生都能在基地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机会,大部分学校解决的办法是学校解决一部分,学生通过父母、亲朋好友自找实习单位解决一部分。而顶岗实习的单位一般来说就是就业的单位,学生也是挑挑拣拣,甚至还出现到了实习单位后随意离开的现象,因此要求全部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目标、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密切相关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学质量方面,教师不可能走访每一个实习单位,不能对全部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都能做到了解,只能做宏观指导,企业师傅对学校的教学也不可能深入了解,跟班师傅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稳定实习。实习企业大多将学生视为准员工,有些企業上班时间长,学生很少有时间看书思考或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实习企业也很少提供轮换的岗位,学生整体的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难以保证。

在教学管理方面,学生分散,管理较难,大多将学生交给企业管理,以企业的管理要求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以企业考核为主。

因此学校的观念转变和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要对顶岗实习重在能力提高、宽专业对口等有正确的认识,顶岗实习的教学目标宜粗不宜细。

5、“融入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融入模式是由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在学校建立技能培训中心或企业的生产车间,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到实践教学或生产车间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学校的教师或企业的师傅指导学生,学生实习时可以为企业生产产品,树立产品质量、成本和效益概念,同时获得报酬,但要注意实训基地建设的真正内涵不是办校工厂,实训基地强调的是“实训”,学生通过反复的动手实训最终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学习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是主要的,获得报酬则是附带产品。由于真实的生产环境在校内,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跟班生产,在培养操作技能的同时,逐渐养成职业习惯。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个案分析

参与工学结合的学生在企业的活动可以分为学习和劳作两个层次,前者如企业认识实习,后者如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生产真实的产品,这个产品必然牵涉到质量、效益和成本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企业是断断不能让学生上岗的,同时企业不愿意,也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反复训练的条件,因此笔者所在学院在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时,将工学结合的“工”分为两种“工”的方式,即校内企业的“工”与社会企业的“工”,校内企业的“工”即是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强调的是“实训”,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先让学生在一些可以反复实训的设备上进行实训,然后再让学生使用真实的设备进行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动手实训最终达到掌握技能,完成宽基础的技能掌握,有了这样的技能,完成企业的顶岗实习就有了条件。所以,将学生的工学结合如下安排:一年级企业认识实习,二年级校内实训基地专业技能实训,三年级企业顶岗实习。

以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

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安排金工实习,包含车床、铣床认识及操作和钳工实习,主要对金属加工机床、刀具、工具、加工质量、机械零件材料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年暑期社会和企业实践,了解企业组织、生产流程等概况,感悟企业环境,如文化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环境、生产环境等;参与专业技能要求低、简单工种操作,感悟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学期企业认识实习和典型产品工艺(或经营操作流程)认识实习,了解企业先进文化及管理理念,初步掌握生产技术。第四学期校内专业基础技能实训,培养通用的专业基本技能,同时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第二年暑期打工实习,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开展实践活动,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学习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部分专业课程。通过学习和感悟,结合专业,进一步明确本人未来的发展目标,如在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零距离就业等方面怎样发展。两次的暑期实践均列入学分考核。

第五学期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综合实训,并考虑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带薪顶岗实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适应企业岗位和管理,为就业做好准备,同时完成毕业设计。

以电子类专业为例:

第四学期安排校内电子产品生产实践,与江苏洪泽瑞特有限公司合作,开设波峰焊生产线,企业提供设备和产品的技术文件,教师和学生参与产品的设计、下单、原料采购、组织生产、质量管理、产品测试、设备维护等整个生产流程中的岗位,学生不仅轮换岗位,而且在生产线上的身份也变换,轮流担任工人、品管员、班组长、线长。

以市场营销类专业为例:

第二年利用暑期进行企业营销实践,第三学期有12周的工学交替,半周在校学习,半周在商场实践,结束后在校内开展一周的“学做小老板”综合训练,学院提供场地,学生独立完成市场(学生市场)调研、摊位竞拍、经营项目、进货、销售、核算等工作,将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理论运用于自己所创的企业。第五学期专业专向能力强化训练,为就业作准备。

总之,每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都有各自的适用场合,不同的学院、专业需结合自身的特點和企业的情况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l]胡家秀,管平.优化顶岗实习机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邢晖.多角度解析“工学结合、半工半读”[N].中国教育报,2006-11-15.

[3]熊惠平.高职教育实行“订单培养”的困难与问题[J].职教通讯,2005,3.

[4]舒卫英.“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5]童学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

作者:尹玉珍

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篇2:

更新观念 稳步推进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等中央文件的下发,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阶段。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得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点推介,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都在积极响应。

一、把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精髓

1 工学结合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这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应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工学结合,就是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技能在实践中得到熟练与巩固。这会极大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也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职业学校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将课堂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2 职业学校培养模式转型的特征与条件

从传统的学历教育型培养模式转向市场引导下的就业导向型培养模式,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满足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参照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职业学校在培养模式转型中,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学校领导班子的坚定信念、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育通过市场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培养模式转型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学习制度、考核方法等都提出新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更加重视就业技能;在学习制度上更加重视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开发,一起研究制订教学计划,通过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通过实施工学结合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校内学习与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操作技能重于理论知识;在证书制度上实施“双证书制度”,注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教学评估上注重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的一致性: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教室与实习场地一体化,使校内教学过程中初步实现“学”中带“工”,以“工”促“学”;在专业教师的要求上强调“双师”结构,重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有示范意义的历届毕业生代表召开专题讲座或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带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最新资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以职业道德培养为先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职业学校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技术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方法

1 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校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建立健全实训教材的实时更新机制,在教材中体现最新的生产工艺,最新的生产设备,最新的管理模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要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的计划、检查、监督等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的时间,强化对实验实训等关键实践教学環节的质量监控,健全实训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确保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学校要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教学管理的落实,定期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使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的需要。

2 认真调研,审慎选点,稳步推进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工学结合”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发现美容、酒店等服务行业对一线员工的需求特别大,于是确定在美容与形象设计、酒店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尝试。2005年率先在美容与形象设计专业试行,2007年推广至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其他专业则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课程改革,强化校内实训教学,为全面推广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专业教研室派出专人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尽量选择那些规模较大、遵纪守法、管理完善、劳动强度不高、无职业疾病危险的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合作伙伴。

3 加强实习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为了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理论研究,重视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管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为了保障学校、企业和学生各方的合法权益,学生入学后,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工学结合的办学性质和培养目标;顶岗实习前,学校与实习单位(如东莞万豪酒店)签订开展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合作协议书,明确校企责任,共同组织管理。上岗前,学校请实习单位派出专人,会同专业教研室,共同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和实习动员,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艰苦劳动意识和正确就业观,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生产工作环境。学校指派班主任与学生一起进驻实习单位,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实习学生的管理文档,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作息情况、好人好事、不良行为等进行每天登记;学生每周交一篇周记,每月开一次总结会,学校通过班主任全程跟踪、指导和管理实习。

4 积极探索多种模式

职业学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完全与不完全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1)“0.5+1+0.5”。针对酒店行业的用工特点,

学校在制订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采用富有特色的学制安排:第一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学习及训练,第二、三学期到酒店进行顶岗实习,第四学期回校进行各类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证。学生入学时缓交学费,在校学习的费用(伙食费除外)由学校垫支,学生用项岗实习所得按月偿还给学校。这种安排的特点是将两个学期的实习连成一年,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特别是熟练员工的需求。同时,也使家庭贫困的失学或濒临失学的孩子得到了一次升学、就业、脱贫、致富的机会。

(2)顶岗实习。学校对旅游服务与管理、烹饪等专业,实行“2+1”或“15+0.5”形式的学制安排,即三年制的专业在校内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两年制的专业在校内学习一年半,最后半年到企业项岗实习。

(3)临时性用工。学校地处广州市区,每年的春秋两季广交会、广州国际车展、茶叶博览会等大型商贸展览活动较多,与展览组织者保持紧密合作,派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前往顶岗实习,累计实习时间在3~6个月,在实践教学中贯彻“学商、会商、从商、经商”的办学理念。

第1种模式是完全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第2、3种模式是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三段式教学的改进,是不完全工学结合。

三、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实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校企联合育人,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有利于拓展学校内部的办学空间,扩大招生规模,有利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共建和谐社会。但是,在试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缺少具体政策支持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虽然有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上的支持,但地方教育尚无成功经验可循,在学生工资发放、劳动安全保障、学生中途退学引起的学费追讨等方面均无具体政策、法规支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于管辖权上的局限,也是爱莫能助。政策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让工学结合无章可守,无据可循。

2 企业积极性不高

由于政策上扶持和奖励机制的缺失,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介入热衷度和关注度远远不够,在经济转轨和产业转型过程中,在用工高消费风气以及直接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更多关注金字塔的中、高层,而忽视基层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长远的人才意识,基层技能人才待遇偏低,员工的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行业协会并没有使企业与职业教育有机连接,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两相分离,双方沟通存在较大的障碍。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实施过程中,常会遭到企业的回避,个别专业(如财务会计专业)要校企衔接、专业对口实施工学结合更是困难重重。

3 社会认同差异大

人们的传统观念是读书学习应该在学校内进行,离开学校时间越长就越亏,因此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工学结合功过参半。尽管媒体大肆渲染“技工荒”和“十万年薪难寻一个高级技工”,但人们似乎更多关注结果,却从来不曾关注人才培养的艰辛过程,培养一个技工仅仅依靠在学校读几本书是根本做不到的。

4 专业不对口

职业学校为了扩大招生,专业往往按学生(家长)的喜好来设置,无法兼顾社会需求,即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也可能由于招生人数不够开班而取消,而学生(家长)热衷报读的专业在业界又缺乏实习岗位,因此,学校有些专业就难以在现有市场中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这就导致了工学结合流于形式。例如,个别财经类的职业学校,把所有财经专业的学生放到一个纸品加工厂的生产流水线上进行实习,所学专业技能与实习内容毫无关系,实习学生只是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实践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四、实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建议和措施

1 正确处理“学生学业”与“企业营利”的关系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的“工”主要在企业里完成,“学”主要在学校里完成,整个过程依赖学校和企业的强有力合作。然而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又各自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学校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最大目标,更多注意如何使学生学用一致;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更多注意学生是否能在岗位上为其产生高效益。这对矛盾在学生“工”的期间表现得比较突出。因此在办学过程中,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一套实用可行的共同管理制度以实现“双赢”的目标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到企业以实践为主,教育学生要以出色的工作业绩为企业赢得效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以消除个别学生过分关注实习津贴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企业应注意的是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方式尽快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学生的熟练劳动来提高生产效率,既能给学生锻炼机会又能获得适当利润,切不可因一味地追求最大利润而不顾学生实际情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在16~19岁,仍在长身体,切不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方式来达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2 探索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根据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工学交替的具体形式上,学生可以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实习: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行工、学多次交替的学习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完成学业。

3 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与管理制度

学校要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探索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改革招生、学籍、教学及有关的学校管理制度。

4 以专业对口为原则

专业对口是学校长期开展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良好的企业开展工学结合,选派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负责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

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税收部门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出台更多明確而又容易操作的政策、法律、法规,对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和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安排地方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要优先支持开展工学结合试点的职业学校。相关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开展工学结合提供相应的人员、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条件支持,为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津贴。

6 加强监督检查

教育行政部门、劳动部门等要加强对实施工学结合的学校和企业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检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学生在实习身心受伤。

7 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鼓励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企业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着眼长远,着眼大局,通过有效需求信息的传递和校企合作共同承担起职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学校应面向市场办学,面向产业办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办学结构,注重培养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职业人才,全社会形成合力,营造一种利于推进工学结合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8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调整办学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工学结合的主体,要在职业教育上有创新,就必须彻底革除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病,面向市场办学,立足长远,找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在调整办学方向上下工夫,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使职业学校成为培养社会需求性强、就业竞争力强的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基地。

作者:吴建中

结合会计专业的营销理念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摘 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社会各个领域结合形成的一种广泛且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业态。此外,“互联网+”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还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针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有效提升高职会计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关 键 词] “互联网+”;高职会计;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在职高教学中,会计专业教学不仅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还是培养学生未来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学校将互联网与会计实践教学相结合,借此提升会计实践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高职会计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升级。鉴于此,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借助“互联网+”提升会计实践教学,是值得所有高职会计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优化教学思想、优化会计教学课程、完善成绩评价体系这几方面提升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以下结合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分别进行介绍。

一、“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动态,是知识社会推动下形成或演变出来的新形态,此外,“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实践的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演变,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详细来讲,“互联网+”是互联网和各个传统行业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相融合,不仅是一种新社会形态,还发挥着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之形成广泛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

二、“互联网+”的社会影响

“互联网+”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新的环境,“互联网+”是对创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高度概括。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当今社会变革的不单单是网络,还有随处可见的数据知识。“互联网+”不仅用于某个传统行业,还加入了更多的计算数据,造就了新的创新。

三、“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目前会计核算中的辅助工具,传统的标准化、重复化财务工作多数是由专门的会计软件完成的,既降低了会计信息处理的出错率,又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处理效率。此外,将“互联网+”应用到会计行业,既可以降低传统人工书写的凭证,又可以将单据变成电子版,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另外,“互联网+”在会计行业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信息的处理速度,还增加了信息处理数量,从而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提升了会计信息效率

我们都知道会计信息资料是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即时网络传输的,因此,会计报账、审计、报表、查账等都可以借助网络远程实现。在会计行业中,运用互联网传输会计信息的最大优势在于会计信息可以实现共享,其利用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当然,“互联网+”的到来,使代理记账公司也开始逐步实现网络化,并越来越规范,极大地满足了中小企业会计服务的要求。

(三)强化了会计信息安全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信息不再以纸质形式存在,而是将传统的纸质信息变成了电子版,这样的优势在于会计信息可以实现共享,使利用率大大提高。此外,“互连网+”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企业一旦遭遇到黑客的攻击,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会计信息,使之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四、“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企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知识的更新频率加快,会计人才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又要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里说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了解会计市场信息,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因此,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要想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应注重结合现阶段互联网形势开展教学活动,以便可以提升高职生灵活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强化学生对互联网的学习,从而使他们可以熟练地掌握财务软件来分析会计信息,唯有如此,才可以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铺垫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会计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的出现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渠道,拉近了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实践时间拉长了。会计实践教学既要结合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又要将会计教学作为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此提高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水平。

(三)高职会计教学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客观要求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许多商业模式的出现,还使信息技术、移动应用以及智能制造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当然,会计实践教学也应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还应变革他们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五、高职会计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与学缺乏统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素质教育明确要求课堂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都知道,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学校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会计市场的综合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和效率。但现阶段,多数高职学校会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没有认识到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以至于在實际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出现了分离,降低了教学效果。甚至还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对提升学生的会计应用技能与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上设计得不合理。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教学过于重视课堂理论灌输,只是采用单一的教材内容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严重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二)实践教学环境匮乏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当前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实践环境,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技能与思想认知。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思想环境建设不足,将较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基础设施上,虽然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却逐步削弱了教育功能,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发展。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思想认知层次决定着实践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低效或无效。当前我国实业教育快速发展,教育理念也在飞速更新,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但是却并未在思想认知上扭转,并未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环境建设与教学模式和制度改革、教学设施等众多方面缺乏优化意识与创新精神,也并未有效应用社会教学资源,严重制约着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六、高职会计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教学思想

优化教学思想,能促进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发展创新教学思想,也指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方向。会计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多元化发展人才,所以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也应以此为中心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体现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使职业活动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融合,在此思想的引导下,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属于系统性工程,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会计核心能力,加强学生对会计课程的理解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认知规律,制定多层次的教学计划,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优化会计教学课程

课堂是会计教学的重要场所,也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环境支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强产学研的有效结合,通过重视实践课程建设以及产品开发,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充分重视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实现宽口径、强技能的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并且总结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构建符合会计职业发展导向的课程体系,有效梳理并整合会计操作技巧以及将教学有效结合,充分体现教、学、做三模式的有效统一。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坚持以资格考试证书的引领为中心,进一步创新技能大赛与岗位实训、顶岗实习等众多会计实训方式,采用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与应用水平。

(三)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象,所以会计课程会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略学生是否掌握会计相关技能。对于此种情况,会计实践教学应构建科学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充分重视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将实践成绩融入成绩评价体系中,提高学生对会计实践学习的正确认识,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高职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观念,并紧密结合社会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创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礎上一步一步提高高职会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朝晖.“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纳税,2019(4).

[2]邹金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育体系创新[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1).

[3]江雪珍.“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0).

[4]江小美.基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8(19).

[5]杨相栋.“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纳税,2018(19).

作者:李丽琼

上一篇:教师师德师风心得体会汇总下一篇:工程地质专业实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