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投资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为了应对当今世界多变的局势而提出的统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的国际市场,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在执行“走出去”的过程中仍会因为各国的政策、经济情况以及政治环境的不同而遇到法律风险,从而导致企业的利益受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内企业投资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国内企业投资论文 篇1:

债务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国内外文献综述

摘 要 本文从三个角度,即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第一类代理(股东/经理人冲突)和第二类代理(大股东/小股东)冲突,对国内外有关债务契约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发现:在国外,债务契约对企业的投资行为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而国内的研究却显示债务契约并没有很好的约束企业的投资行为。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之上的债务契约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经验研究及理论基础是否适用于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投资行为是未来我国债务契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关键词 债务契约 投资行为 利益冲突

对于债务契约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文献,本文分以下三部分进行总结梳理:一是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二是债务契约在第一类代理(股东/经理人)冲突中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三是债务契约在第二类代理(大股东/小股东)冲突中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一、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对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Fama和Miller(1972)首次阐述了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他们认为相比于第一类代理问题,即股东/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一类代理冲突更容易解决。Jensen和Meekling(1976)认为在负债规模较大的资本结构下,股东/经理人具有强烈的动机投资那些风险较大的项目,由于债务资本的杠杆效应,如果这些项目投资成功,他们将获得大部分收益,但是如果投资项目失败,股东由于有限责任,而只承担与其投资额相等的责任,而超过部分则要债权人承担,即股东将承担较小的损失,而债权人则承担大部分风险。股东与债权人的收益和风险的非对称性的制度安排,使得股东偏向于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可能导致企业的投资过度。Ho和Singer(1982)也认为短期负债能够解决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Bare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在考察负债期限结构的决定因素时也验证了Myers(1977)的预期。

国内对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经验研究还较少。童盼(2005)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负债比例会影响到企业投资规模。伍丽娜、陆正飞(2005)则研究发现,企业资产负债率既可以导致企业投资不足也可以引起企业投资行为过度;而企业的盈利状况又会加剧企业的这种行为,即企业的盈利状况越差,企业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行为越严重。因此,他们建议应该加强债权人治理的制度环境建设,健全企业的投资项目评审制度等,从而避免或者减少企业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造成不良影响。刘星、杨亦民(2006)实证检验了融资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总体而言,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显著负相关,即企业负债可以抑制企业的投资行为,但是在分组检验中发现,高成长性企业的融资结构与投资支出之间的负向关系进一步加强,而在低成长性企业中却没有发现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支出之间有显著关系。

二、债务契约在第一类代理冲突中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现代企业中,除了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外,由于企业(股东/管理者)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目标效用函数不一致,也会产生代理冲突,即第一类代理冲突。Berle和Means(1932)较早的开始对该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Ross(1973)和Mirrless(l974)进一步推动发展了关于股东/经理代理问题的研究。Jensen(1986)研究了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负债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方式,与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一样可以规范企业的行为。他认为负债定期的利息支出可以减少管理者控制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同时负债到期固定还本压力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而且负债融资还使得企业管理层面临着债权人的监督,从而会迫使管理者谨慎进行投资决策,增加企业投资收益。因此,负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者的过度投资偏好。Smith和Watts(1992)也认为如果公司进行负债经营,那么公司将会面临着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时刻监督和严厉债务条款的制约。特别是债务契约中的保护性条款可以有效制约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

国内一些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首先,负债水平与投资关系方面,一般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债权人与债务人冲突比较严重,从而代理成本比较高,而且负债作为一外部治理机制也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治理作用。李胜楠、牛建波(2005)从企业股权结构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负债与企业投资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在国有股比例低的高成长性公司中,企业较高的负债抑制了企业的投资支出;而在国有股比例高的公司中,企业较高的负债并没有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约束。刘星、杨亦民(2006)的实证结果表明,对企业整体而言,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显著的负相关,但是把企业分组为低成长性和高成长性分类研究却发现不同的结果,低成长性企业负债水平和投资支出之间关系并不显著,但是高成长性企业的融资结构与企业的投资支出呈显著的负相关系。

其次,在企业负债期限结构与企业投资关系方面,国内学者的结论大多是负债期限结构并没有较好的约束企业的投资,即负债并没有发挥相应的治理作用。韩德宗、向凯(2003)研究表明,企业倾向于进行短期融资,但是有较多投资机会的公司并没有利用其短期负债去投资,即我国上市公司并没有利用债务期限结构工具去解决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童盼(2005)研究结果是短期负债也导致代理成本,而且由短期负债引起的代理成本甚至可能要高于企业长期负债的代理成本。这种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之间在实质上的无差别性,使得企业的短期负债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失去作用,也导致了债权人处于高风险、低回报的境地,负债在期限形式上的缩短不仅没有减少代理成本,反而增加了债权人面临的风险。

三、债务契约在第二类代理冲突中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研究发现,除美国和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股权并不是高度分散的,相反而是相当集中的(La port等,1999;Frank和Mayer,2001)。如果股权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控股股东手中,就会很容易产生控制权收益,而这种控制权收益一般是只有大股东享有,而不会为其他股东所分享(Grossman和Hart,1983),这企业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常常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会通过各种方式如关联交易等方式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从小股东手中转移到自己手中,从而掠夺侵害小股东的利益(Pagano和Roell,1998:Johson等,2000),即控股股东掠夺其他中小股东利益(Shleifer和Vishny,1997)。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各种不正当及非法的手段侵占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的行为被称为是“隧道挖掘”(Tunneling)(Johson,Laporta,Lopez-de-silame和Shleifer,2000),意思是说企业的控制者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到自己手中的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行为。由于新兴市场制度建设落后,导致管理者通过隧道行为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比较严重(Clasessen等,2002)。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其新兴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造成企业股东一股独大(赵昌文、庄道军,2004),企业的现金流量权与企业的控制权严重分离,企业大股东在企业控制权中绝对的控制地位,从而使得小股东没有动机和能力去监督大股东的行为,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另一方面,在目前特殊的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条件下,我国的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的具有强烈偏好,这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论中关于企业融资顺序的原则存在明显的冲突(Myers和Majluf,1984)。已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大股东为谋取私有控制权收益而使上市公司出现过度投资行为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程度远远高于美英等国家(唐宗明和蒋位,2002:苏启林等,2003;余明桂和夏新平,2003;李增泉等,2003;刘峰、魏明海、贺建刚,2004)。

四、未来研究展望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负债融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负债带来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导致股东/经理的投资不足或投资过度行为;另一方面,负债又减少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带来企业投资过度行为。由于负债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理论基础的多样性,在加上对企业样本选择的主观性和指标度量的差异性,使得企业债务契约对企业投资影响的研究也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结果。此外,不同期限结构、不同类型的债务契约的代理成本也存在很大差异,从而使这一问题研究更为复杂。当前对企业债务契约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基础和经验研究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为背景建立起来的。而这些研究都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为基础,即产权制度明晰,新闻媒体发达,资本市场信息透明,制度环境健全。与之相反,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不成熟,制度环境不完善,资本市场不健全。因此,在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上,不但存在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共有的代理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由于我国特有的股权制度安排和所有者监管缺位现象,导致了我国转型经济的代理问题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出现了一些异化。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单独研究企业融资及投资的文献很多,但是专注于债务契约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还较少。因此建立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之上的债务契约对企业投资行为的经验研究及理论基础是否适用于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的投资行为,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伍利娜,陆正飞.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基于一项实验研究的发现.管理世界.2005(4).

[2]赵昌文,庄道军.中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控制权及实证.管理世界.2004(11).

作者:杨曦 魏学强

国内企业投资论文 篇2: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研究

摘 要:“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为了应对当今世界多变的局势而提出的统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近年来,“一带一路”的开展进一步拓宽了我国的国际市场,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在执行“走出去”的过程中仍会因为各国的政策、经济情况以及政治环境的不同而遇到法律风险,从而导致企业的利益受损。为此有必要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投资的意义进行了说明,接着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进行了简要概括,最后针对所存在的法律风险给出相应的规避策略,从而有效地规避对外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 对外投资 策略

一、引言

“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追溯到2013年,习总书记分别提出要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議,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也有利于周边国家的经济共同繁荣,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企业也在此机遇基础上顺势“走出去”。在带来机遇的同时,我国企业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国内企业对外投资中遇到的法律风险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是因为投资国与被投资国之间的竞争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在于国外政策和政治等因素。对外投资法律风险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不及时规避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行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想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国内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有必要针对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进行研究,并对风险进行控制和规避。

二、国内企业对外风险投资意义

1.符合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结构转型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共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接着又逐渐开放了许多特别政策区域,而这些区域主要集中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在政策上始终不是直接受益者,因而导致了东西部不平衡的现状。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一带一路”先以中西部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中西部地区与欧洲和西亚的经济相连接,同时让东部地区通过“自由贸易区”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满足了我国对外开放结构转型的需要。

2.符合国际产业转移和我国要素流动的需求

我国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仍旧需要外部大量的科技和资本的引进。尽管如此,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和资本要素,完全可以进行相关投资。据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对外投资数额高达1000亿美元,这说明我国的对外投资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恰好为我国的要素的流动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对象,让我国的过剩产能更加高效地投资到周边各国,加深我国与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促使各国共同发展。

3.符合国际经贸合作和机构转型的需要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加入WTO后,成员国遵守贸易协定,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打破国外的经济封锁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十八年过去了,国际经济贸易机制又一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一带一路”正为应对这种趋势做出了示范。我国所建立的自由经济贸易区几乎都包含在“一带一路”的范围内,这正体现了“一带一路”在国际范围内的重要性。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对外投资法律风险概述

1.政治风险

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会因为无法预测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导致出现变数,进而产生政治风险。一般来说,当对外投资触及到被投资国家的重大利益时,本地政府会推出相关的政策来对投资加以干预,从而导致投资的失败,这种投资一般都是收购性质的。另外,我国在国外所收购的公司大部分都是该国的国有企业,因此东道国政府对此事就会格外重视,因此出现政治风险的概率也会进一步提高。

此外,西方国家为了限制中国的发展,在世界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给中国的外交名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我国的海外并购群体。然而按照我国的发展趋势,日后的并购能力势必是增强的,那么相应的也会更加容易遭受国外政府的政治干预,从而产生政治风险。

2.法律风险

通常来说,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是在安全和成本合理的前提下的,因此在此过程中离不开对国外法律的了解以及对法律纠纷处理的认识。为此,我国与国外签署了一百多项贸易投资协定,在提供给国外对国内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也为我国的对外投资提供了保障。然而,国外的环境是多变的,法律体制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投资的过程中,国内外的金融体系的差异、税收漏洞等情况都会导致投资与目标相比出现偏差,另外若期间汇率大幅变动还会给企业带来大量的损失,外加一些企业对东道国法律理解不充分,还会导致所作所为违背反垄断法等情况出现。

3.管理风险

由于国内的企业管理机制与国外不同,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若期间内部组织机制和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管理风险,从而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的情况。

4.财务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迅速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股票和债券等方面也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这些都导致在支付的过程中速度较慢,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在海外的收购进程。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一般以现金或者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支付,这些方式都不利于企业的融资,财务方面就会出现障碍,进而出现财务风险。

四、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法律风险规避策略

1.政治风险的规避策略

为了规避政治风险,企业可以采用本地化战略来应对对外投资,从而减少东道国对企业并购的恐惧,进而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政治风险。我国企业之所以能够对外投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并购活动对东道国是有利的,这种好处通常体现在拉动本地需求,促进本地就业等方面,这既是基础,也是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达到了这个要求,双方才都能从中获益,国内企业才会得到东道国的信任和认可,进而避免政治风险的产生。

2.法律风险的规避策略

面对法律风险,企业应该在制定风险防控体系的过程中对法律风险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合理的预防机制。我国企业在制定的制度、开展业务保护等工作的过程中应及获得法律援助,对所进行的活动进行法律审查,降低法律风险。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国外的法律,同时还要动员各部门互相监督、互相管理、互相制衡。最后企业还可以通过建立風险预警机制和设立相关法律风险评估岗位的方法来对法律风险进行规避,合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法律风险体系进行建设。

3.管理风险的规避策略

我国对外投资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并购公司的管理方面,一方面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在管理过程中,两国之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民风习俗一定会有所差别,这期间的管理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方面,我国企业应将文化差异考虑在内,尽快树立起跨文化管理意识,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此外,还应积极学习并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思维方式,从而对当地员工的行为进行了解,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并尽可能地打造出受当地人民欢迎的公司。

4.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企业必须认识到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否则会大大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更谈不上对外投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公司的“走出去”奠定牢固的基础,帮助企业在国际企业并购的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提高国内企业并购的机会。此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对自身不合理的资本结构进行改善,使得企业能够更加顺应对外投资的要求,从而达到规避财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艳.“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研究[J].财会通讯,2019(02):117-120.

[2]路盼盼,胥力伟.“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税收筹划问题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09):62-67.

[3]孙堃.“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风险[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8,17(05):24-27.

[4]霍应奎.“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J].中国商论,2018(20):62-63.

[5]王抒.“一带一路”战略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探析——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8(07):18-24.

作者简介:

许前川(1972—),男,汉族,重庆市垫江县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房地产法、金融法。

作者:许前川

国内企业投资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的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对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进行SWOT分析,阐明我国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及海外投资应采

取的策略。[关键词]跨国投资;投资策略;SWOT分析[

作者:张晓森

上一篇:语文教学指要论文下一篇:公司内部审计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