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国内外现状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国内外现状(推荐8篇)

内部审计国内外现状 篇1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在大家把矛头直指向财务会计报告时,也在探索企业内部治理等问题。并把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途径归到了内部控制。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内部控制也不断发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速度超过了以往各个阶段,以美国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

一、对国外内部控制的介绍(以美国为例)

1.美国内部控制研究发展:

(1)萌芽期:15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为内部牵制阶段。该时期内部控制的主要特点是以任何人或部门不能单独控制任何一项或一部分权力的方式进行组织上的责任分工,每项业务通过正常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功能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2)成长期: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初为内部控制制度阶段。有权威机构给内部控制下出具有权威性的定义,几经修改,完成时间塑造和理论完善两大使命。(3)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4)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旧的COSO报告(要素五分法)COSO内部控制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系统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组成,它们取决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融入管理过程本身,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其模型表示.(5)最新成果:全面风险管理。

2.COSO内部控制基本原则:

(1)《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简称SOX)要求上市公司,无论大的还是小的,每年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和报告。幸运的是,公司可以依赖一个行业标准——内部控制集成框架,来评估和改进其内控体系。

(2)全国反欺诈财务报告(特雷得维)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简称COSO)于1992年颁布的这一框架,长期以来作为建立旨在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帮助保证财务状况报表可信性、遵从法律法规的内部控制的蓝本。由于其全面性、有效性和普遍原则,框架受到世界上很多组织的称赞并被接受。

框架颁布之后,财务报表、公司治理和法律环境发生了很多变化。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SOX 404)是公司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主要推动。

由于美国具有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法律规范,所以在其资本市场上出现的问题以及所出台的解决措施也对我们有很有意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我国文献方面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也较多。特别是SOX法案颁布以来,就有不少对其的介绍、研究的文章。比如,美国 SOA404条款执行成本的研究,认为SOA404条款提高了通过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成本,董事会结构改变增加成本支出,运转效率下降, 影响公司竞争力。虽然是对美国社会环境下,对SOA404的研究,但其中的思想

对我国内部控制政策制订也有启发作用。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也是用美国关于内部控制理论、实务的最新发展来解释中航油内部控制失败的案例,还有伊利股份、创维数码、四川长虹等失败案例或重大事件,认真学习ERM框架中的所有内容,并将其与企业经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新调整,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内部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基础。

二、我国内部控制研究基本状况分析

1.从发表时间来看,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世纪初期几年。这可能要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大的财务丑闻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而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所以在对美国财务丑闻的分析研究和出台政策的剖析的文章就层出不穷。

2.从论述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一般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探讨:(1)内部控制的概念的探讨。(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3)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三、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探讨

1.内部控制的概念探讨

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五个阶段。国内在对内部控制文献介绍时也主要是以引入内部控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权威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来进行讨论。比如内部会计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成分三种提法,就分别对应美国的二因素法、结构三分法和COSO报告,当然我国也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就是根据国情需要对会计控制和对内部控制实质的探讨。

2.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在内部控制的文章中,以委托代理理论、外部性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权力配置理论等为基础,研究如何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合起来,对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关系探讨的文章非常之多,因为内部控制是在一个企业中实施的,他的实施环境自然就是公司的治理情况,但是就是说公司治理就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吗?学者对这个问题还持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根据所引文献,研究者对两者关系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只是描述联系的模糊界定到后来的界定边界和分析相互作用,也见证了研究者们认识的逐渐成熟。

3.国内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探讨

这几年在我国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有一些比较显著的进展,如《会计法 》中规定,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把这一规定作为单位负责人必须承担的会计法律责任之一。财政部在2001年~2006年先后颁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 》的“基本规范”、“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 ”、“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固定资产”、“存货 ”、“筹资”、“对外投资”、“担保”等一系列用于指导开展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就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其他相关会计法规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试行等问题都有研究。但是对比美国还存在没有理论框架支撑、控制方法单

一、层次还比较低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李若山徐明磊:2005.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从中航油事件看企业风险管理.会计研究,2

[2]李连华聂海涛:2007.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3

[3]程新生:2004.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4

[4]李心合:2007.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会计研究,4

[5]林钟高郑军:2007.基于契约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会计研究,10

[6]阎达五宋建波:2000.双元控制主体构架下现代企业会计控制的新思考.会计研究,3

[7]谢志华:2007.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会计研究,10

[8]李连华.2002.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10

[9]冯培根:2000.会计控制的委托代理分析.会计研究,11

[10]刘明辉张宜霞:2002.内部控制的经济学思考.会计研究,8

[11]高霞赵妍:内部控制国内外现状分析

内部控制国内外现状分析

姓名:古雪

班级:080507

内部审计国内外现状 篇2

对于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来说, 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整个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的完整以及安全性, 继而使会计制度的实施更加有效, 可是现阶段许多的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并不是很多, 所以在投资上并不占优势, 这就使得企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都得不到提高, 这样就会使得企业的管理层素质往往比较低, 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管理水平不高。

(一) 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狭小

当下我国的企业的内部控制相对薄弱, 很多的内容都存在着问题, 其主体也是相应制度的执行方, 或者是说整个企业的所有职员, 其所控制的对象主要就是和会计活动相关的所有企业活动对象, 因为从这层面上说, 这一控制主要是控制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 所以, 通常认为会计是对管理者在内的所有员工进行控制的, 这种控制是包括各个层次的企业员工在内的。而在我国的很多小型企业内部, 却仍然有很多管理者没有认清楚会计在公司中的地位而强行凌驾于内部会计之上并对其进行强行的干预, 这种行为使得会计在对内部的控制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会造成失败。因此, 针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对会计认识形态的改变, 需要他们摆正谁是控制者这一观念。

(二) 内部会计控制的职能弱化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企业没有真正意识到会计工作真正的重要性, 觉得会计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对企业的发展不会有多大的作用, 久而久之, 会计部门受到企业错误观念的错误引导, 仅仅起到记账的作用, 难以发挥出其本应具有的对企业财富创造的价值。但是其最重要的只能就是发挥控制作用, 继而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能够对错误加以控制, 同时也能够使得企业会计职能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 继而提升整个企业的发展效益, 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 当时目前我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旧没有相关的权力, 这样就会使得企业会计控制自身所具有的管理作用很难得到发挥。

二、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内外部环境引起会计监督能力不足

就目前阶段的发展进程而言, 广大企业中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广泛存在。这种问题主要表现在, 其仅做到监督一方面亦或是少数几个方面, 许多企业都是在发生了数次会计违法行为之后才开始根据经验完善内部的控制体系。然而, 当这类违法行为较少的发生时, 就非常难以把握犯罪特点, 直接导致企业不能真正做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程序相对复杂, 使得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 进而事与愿违, 达不到预期效果。个别企业无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会计的管理落后, 这样的总体形势下, 企业的会计监督形同虚设。再加上当今社会会计师事务所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的会计监督逐渐变成了走过场, 因此无法发现企业运行中的问题。

(二) 会计监督弱化

众所周知,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仍旧还处于迅速的发展阶段, 而且, 目前企业的管理体系也仍旧处在摸索和发展期。在这个大前提下, 企业内部在聘用会计人员之时, 就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层的要求招聘, 并在其任职后严格要求和监督会计完成任务。若是个别企业管理人员, 为达自己的个人目标擅自勒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信息, 也会危害到企业会计监督, 导致监督的不断弱化。

(三) 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缺乏客观评价

长久以来, 我国足够的重视会计监督制度, 可是, 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 可以明显看出, 缺少信息沟通的会计监督体系是无法做到健全的, 更无法与监督产生共同作用。这样就会出现如下现象:会计监督过程中, 各个部门相互责任, 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事态严重时监督权都找不到了。此外, 不同的监督部门各自负责不同任务的监督, 进而导致监督权利遭到严重分割, 各部门责权利划分不清楚, 监督效率低下, 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比如, 两个部门之间还未就该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和磋商, 各自定制了自己的规定, 这样很容易导致矛盾, 再出现问题的时候出现权利重叠或者“这事儿压根没人管了”的尴尬现象。总之, 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还是会计监督缺乏信息沟通。

(四) 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一定风险

当前我国市场上所出现的一些会计类的软件都会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控制功能, 继而能够将会计岗位中的监督以及牵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但是很多企业在对这样的软件进行使用的过程中, 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保护功能, 整个系统的密码公开, 这样就会对整个企业的运作带来极大的风险。只要企业的会计信息公开, 就会使得很多人都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对这样的会计单目进行控制以及浏览, 甚至还会对其数据库进行修改, 继而使得整个系统都会处于一种瘫痪的状况;其次很多终端用户往往为了能够更好地工作, 便将密码公开, 或者是受到人员的限制, 一个人往往会在不同的岗位上任职,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内部的岗位分工上不够明晰和完善, 很多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玩忽职守的状况, 继而就会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以及会计工作的良好运行造成极大的风险。

(五) 不重视培养企业会计人员能力

因为很多企业仅仅把会计作为一个记账的部门, 而没有认识到其对企业财富创造的能力。因此长此以往导致了在企业内部人员不被重视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进而使得企业的相关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很容易出现业务上的错误, 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不仅不会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甚至拖累企业的发展。因此, 这些企业的会计相关人员在专业能力不强, 企业内部环境不受到重视, 充当记账工具的环境下难免会使得业务水平难以进步, 进而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误。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 构建严密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范围很广, 几乎包括了企业管理系统之全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是经济监督人员对被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的概括性称谓, 在许多企业中将各项制度具体称为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定额考核制度等。

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 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应体系可以划分为对实物资产的控制、对外投资的控制、对项目工程的控制、在筹资方面的控制、对成本的控制等等。其中有一项是对企业资金的控制, 主要就是对资金的保管业务以及相应的收支任务的控制, 对其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批, 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及机构要做到相互之间的制约, 在对相应的款项进行收付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审核, 继而使得整个货币自身的安全性。这样的一种控制制度能够依据相关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 继而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控制体系。企业应依据我国财政部《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要求, 切身结合实际问题, 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将内部控制渗透于财务活动全过程之中,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合法化。

(二)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内部控制的机制主要就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为了使得自身的资源等在安全性上有所保障, 使得自身的会计信息能够真正安全和可靠, 对经济活动进行相对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通过对单位内部的工作进行更为细致的分工, 使得相互之间能够进行制约, 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 从这一层面上说, 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在充分利用其现有的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 在保证会计部门合理地位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改进, 依照对会计信息调用的不同人员合理设置其管理和查看权限, 这样来设计会计的管理办法, 最终实现为企业的更加有效的服务,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例如, 针对一个普通的生产或流通企业的存货销售情况方面来说, 在企业的销售和收款循环中, 首先应把销售收款循环分成若干的环节。比如接受顾客定单, 信用审批, 按销售单供货, 按销售单装运货物, 向顾客开具帐单, 记录销售等环节, 再根据企业以往的经验按照各个环节容易发身错误的环节设立控制机制。

(三) 强化内部审计, 提高审计效率

1.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作用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内部审核方面还没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及客观性, 这样就很难使得自身所具有的管理作用得到积极的发挥, 对于内审工作来说, 能够将企业的财务工作做进一步的加强, 能够及时找出财务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避免更多更严重问题的出现, 所以说, 企业应当对内审机构做出合理的定位, 将其独立出来, 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权威性以及独立性, 另外还应当进一步加强监督工作, 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管理上的漏洞堵上, 使得会计资料自身所具有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有所提升, 使得企业所面对的损失有所降低, 继而有效保障企业自身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

2. 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随着企业在管理以及经营理念上的多元化以及科学化,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加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 以科学的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审计和工作流程, 最终实现企业内部工作效率的提高, 就需要加大对内部审计的流程设计, 在设计其流程的过程中, 可以借鉴那些大中型企业的成功之处, 再结合小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

(四) 强化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

会计工作中使用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是一次创新与革命, 这样现代化的方式极大提升了我国传统手工的会计工作效率, 另外还对我国企业自身的工作环境带来极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会计数据的存储以及程序设计方面, 最近几年, 因为会计电算化等对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等带来的影响比较大, 这样就要求企业必须要对会计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在对其进行内部控制的时候主要是对相应系统的处理、输入等多项权限进行控制, 对保密措施进行升级和完善。而这在会计电算化的实际工作中, 对于企业, 需要能够做到保证各个职位之间按照具体的需求拥有合适的人员, 针对会计工作的输入和输出也需要强化管理, 保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会存在输入上的错误, 而在输出的过程中也要对各个层次的人员进行限制, 依据不同的人员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 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才能应对会计电算法所带来的冲击。

(五)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对我国企业的会计工作者自身所具有的专业素质以及道德素质进行完善和提升, 对相关会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行为进行不断完善, 继而使得相应的监督工作有所发挥, 对于提升工作者的素质来说, 一是要加强其自身的道德素质, 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学习, 提升工作人员自身所具有的监督意识以及法律意识;二是应当对企业会计工作者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做进一步完善,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三是将那些学历比较低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或者是请专家进行技能传授, 在奖励方面应当将职称和薪酬进行结合,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企业会计工作者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工作中去。

四、结语

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企业会计工作和企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 我国很多企业加强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相比于国外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巨大的人才储备, 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上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目前, 企业在会计内部控制和电算化方面的认识不高、人才储备不够、制度建设落后等问题依然突出, 制约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 影响到了企业的未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企业在未来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不断促进人才建设, 强化内部会计控制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建设, 从而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建设的力度, 达到为我们的企业发挥更好效用的目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所以, 现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而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关键在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但是, 由于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存在着很大缺陷,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来说, 企业的会计控制是一个关键性部分, 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反映, 从而引导企业依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出相应的完善。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荔.“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 (11) .

[2]王博.“浅谈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3) .

[3]李佳梅.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资治文摘:管理版, 2010 (2) .

[4]刘洪, 操张林.浅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问题[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

内部审计国内外现状 篇3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特点,依据我国国情提出发展完善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比较;启示

近几十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比较有名的内部控制模式有美国的COSO、英国的Cadbury和加拿大的COCO。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为营造良好的内控框架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建议。我国目前中国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会计控制和全面风险控制这三个发展阶段。

一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的比较

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研究与国际研究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大体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围绕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和公司自身治理发展起来的关于对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委托代理公司相互之间关系的研究。第二是针对内部控制,对其产生、发展、概念、界定种种方面的研究阐述。第三是企业执行方面的研究,围绕内部控制展开,以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研究内容。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二者的差异。我国理论界非常重视内部控制,并植根于我国国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积极的吸收了COSO报告的先进经验。然而目前我国理论界的研究,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内部控制概念狭隘局限、实际操作匮乏、坚持财会审计导向局限于COSO框架分析的种种问题,至今没有形成对内部控制的统一认识。

二 国内外内部控制理论比较启示

(一)内部控制理论发展趋势

美英等发达国家中内部控制的发展状况,带来了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来临的重要启示。而这个时代的来临,已经影响并成为了现代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它引导内部控制的关注点转向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将企业内部从控制转为风险防范。

(二) 内部控制体系的整体观念

随着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越来越体现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内部控制上逐步体现出重心从单一向系统,全面全局统领的趋势。处于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考虑,公司全面治理层面的控制是首要考虑因素;而财务报告的有效性、企业整体效率的有效性以及公司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亦是企业内部控制整理有效性的必要考虑因素。

(三)内部控制环境要素的拓展

想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其它要素的质量以及影响,都远不如一个有效的控制环境重要,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常被混淆,实际公司治理更多解决的是高层约束、激励、监督经理层的制衡,内部控制则是面向次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处理经理处和下属之间管理关系的控制措施。内部控制权利的归属,是如何解决公司按照所有人还是股东意志运行,还是按照高级管理层意志运行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四) 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结合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实际紧密不可分割,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因此建立方针、方法、程序,而公司治理则营造的是整个企业的制度环境和运行环境。公司治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高效、准确、及时的运行,是内部控制的环境构造和功能发挥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充分产生作用的必要前提。而内部控制更多的是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手段,是一种内部管理控制监控的系统。两者的核心问题,都是将企业的效率通过分权和制衡做到最优化,区别在于公司治理是形成制度环境,内部控制则是一系列的实施程序,通过规则、组织手段、制度等来一一实现。(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

参考文献:

[1] 刘玉廷:《美国会计国际趋同、注册会计师监管和内部控制考察报告》,《会计研究》2007年08期。

[2] 吴水澎:《萨班斯法案、COSO风险管理综合框架及其启示》,《学术问题研究》2006年2期。

[3] 牛成喆:《COSO框架下的内部控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1。

[5] Michael C. Jackson:《系统思考——适于管理者的创造性整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4

(1)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水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自然界中不可再生的资源,其总量是有限的,我们天天饮水,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数量,充分说明水对人体的重要性,同时水又是影响公共安全重要因素之一。水资源危机与饮水安全问题在各个国家都备受关注,很多国家根据本国的饮水安全现状和水资源的条件从多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来有效地保障饮水工程正常进行。很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应该担当何种角色来保障饮水安全,应该采取什么体制措施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国外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起步于二战后,60、70年代是其高速发展的时段。经过近70年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发展历程,国外经验比较成熟,然而直到2009年,世界上仍有超过10亿人无法享用安全的饮用水,其中大部分人口位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农村饮水工程的开展主要是因为进入工业社会后,随着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然而集中供水主要在城市,偏远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不经净化就被直接饮用,导致各种水生疾病在农村肆虐。

国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并促进国家经济转型;

2、制定保护农村水源地的法律法规;

3、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

4、加快农村饮用水管理体制建设;

5、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6、鼓励新技术发展。

下面介绍两个国家的实例:

日本:日本的政府支持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启动‚供水设施前景‛计划以提高供水设施的管理水平,将小型供水设施合并节省成本,并提出公众与私人合作,政府负责供水设施而私人机构负责技术维护。

韩国:韩国起步较晚,从农村建设简易的管道供水系统起步,特点是借助外力,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了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占主导地位,不惜重资投入。

总得来说,国外发达国家对水资源的利用的相关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对于饮水安全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的管理问题,他们仍然研究得不是很充分,要主要表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饮水安全问题多是侧重于分析饮水的水质问题。国外的很多研究主要分祈了水质被破坏的表现,并探讨了其成因,以及对人民生活水平及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其解决方案多从净化处理等技术层面提出。虽然这也为改善饮水的水质问题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建议,但是缺乏对危害的预防等深入性的研究。对于如何挖掘影响因素、造成水质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分析地较少。第二:,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是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的基本共识。很多专家学者发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文献研究政府如何参与饮水的安全管理、如何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发挥规制作用。这些研究成果在政策、法律、水源保护、监管等方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很多思路,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保障饮水安全的具体措施。

第三,比较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水价的制定问题,为水价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以供水成本实证研究为基础,提出了多种切实可行的水价制定方法。国外相关的研究大都认为水资源的稀缺性应当在水价中有所体现。这样也能为供水单位的供水服务带来更大的动力。这一观点为中国水价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但是国外的研究很少涉及水价与饮水安全的关系、市场化手段与饮水安全保障等问题。国外在饮水安全保障问题以及工程运行管理的研究方面,还缺少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我国在这些问题的研究方面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每个国家的饮水工程建设模式都与自己的特殊国情相关,各国有各国的特点。我国要根据本国特色借鉴国外经验部分。

(2)国内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饮水安全问题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研究起步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逐渐幵始了关于饮水安全的研究。从年开始,国家加大饮水解困工作力度。2001—2005五年时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7亿元,地方自筹配套资金106亿元,解决了6700万人的日常饮水困难。工程建设的标准以解决人畜的饮水困难为基本目标,供水系统的管道通常只能到达公共的供水点;一般年份时人均日生活供水量为升,干旱年份人均量有所降低,一般为12~20升,供水水质严格达到国家有关文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至此本解决了我国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2006年8月,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虽然根据近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仍然很严重。饮水安全问题包括饮水水质不安全以及水量、方便程度或保证率不达标。然而10年来,我国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工程投资1786亿元,解决我国将解决3.26亿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受益人口比例由2004年的38%提高到2011年的63%。以下是我国供水工程建设工作突出的地方实例:

广西兴安县:立足水利工作实际,坚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验收‛的原则,全面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完善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机制,划定1000人以上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护区,有效控制水源保护区养殖污染,建立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体系,农村群众饮用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致力于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助力生态乡村建设新面貌。

目前我国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模式大致如下:水利部门组织专业机构管理、乡镇水管站管理、村集体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股份制企业管理、租赁(承包等)出让经营权管理以及农户自行管理。供水形式主要分为直型井供水以及小型自来水厂供水(水源来自地表水或地下水)。

目前我国农村集中供水的普及程度较低,而且规模较小,主要以单村供水为主。我国农村饮水工程数量大、分散、规模小,服务对象为一般村,群众承受能力有限,水费标准低且收取困难,给工程的维护管理和经营带来许多困难。农村饮水工程的运行管理是目前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多年来,我国各地在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我国还存在一些严重影响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建立的深层次的问题:

1、部分工程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落实;

2、工程单位性质界定不明晰,运行经费没保障;

3、供水成本过高,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尚未确立;

4、人员专业水平低,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十二五‛饮水规划是:一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优先解决严重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水质问题、涉水重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二要规模发展,注重实效。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不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分散式供水或分质供水。三要防治结合,确保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完善水质检测与监测制度。四要建管并重,促进节水。建立健全县级供水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推行用水户全过程参与建设和管理。认真落实节水政策和措施,促进节约用水。五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管理由地方政府负总责,中央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群众投入以投工投劳为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南昌市: 南昌积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于地质和地层构造等原因,江西省部分地区地下水的铁、锰、砷、氟等含量超标,加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不达标排放,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一些地方江河湖库及山溪、池塘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从2005年起,江西省开始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各地积极利用已建成的城镇自来水厂,开展农饮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和自来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并通过管网延伸方式,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2005年到2013年,累计投入农村安全饮水各类资金79.5亿元,建设了6万余处工程,有效解决了1572万农村居民和125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据了解,南昌市2014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8886万元,项目实施直接惠及14.76万农村居民和4.189万农村学校师生。现在,这些项目已完成总投资8069.99万元,占总投资计划的90.8%,其中5处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南昌市将在2015年继续投资12.97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22.27万农村居民和5.66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随着研究层面的越来越广泛,有关饮水安全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果。国内有关饮水安全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饮水安全的内涵及评价体系、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危害以及对饮水安全的保障举措等。国内的学者们关于饮水安全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关于饮水安全评价指标的研究更加全面、合理地反映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内涵,更加客观地描述了饮水安全的现状,更加实际地为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

(3)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评价

水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如我国农村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长期存在并对农村居民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大力实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一定要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奋斗目标之一。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要务。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多措并举提供安全工程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和相关服务,认真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必然要求。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有利于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饮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又能通过改善农村经济拉动GDP增长;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与能力,提高管理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的权威;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繁荣了农村经济,保障了居民健康,缩小了城乡差别;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对群众宣传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并整治污染型企业,使水资源得到保护;

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5

1.2.1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对我国大学生助学资助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l)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从资助政策的理论方面进行研究有:赵琦的《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政策学分析》从教育政策学的角度对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以托马斯B.史密斯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理论为基本依据,尝试从政策方案、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等四方面,对影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的诸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探讨这些因素对于政策执行影响的结果,使我们在实际政策执行过程中,消除不利于政策执行的因素,以促使政策的顺利实施[3]。从实证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有:赵国健和乔锦忠的《高校贫困生及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通过对1999年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的有关高校贫困生分布和高校贫困生受资助情况调查统计,受调查的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为10%一20%之间,平均为15.5%,贫困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19%年和1997年贫困生比例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和12.9%。并得出结论:奖学金对贫困生的资助作用有限,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有效途径是实行缴费加学生贷款的方法[4J。从系统地剖析目前大学生资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方面进行研究的著作有:李庆红和沈红的《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优化与重构》中通过回顾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大学生资助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现今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目标定位不清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大学生资助政策优化重构的建议:基于贫困生的特点和院校特征,大学生资助政策要贯彻“一个原则”和“两个区分”,并实现资助信息共享[5]。辜胜阻和李俊杰的《助学贷款制度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中通过介绍我国高校贫困生不断增加,要求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和贫困生资助体系,阐述了国家助学货款作为助学的主渠道,具有自身特点,但在制度上仍存在缺陷,必须完善相关制度设计,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同时,要构建政府、高校、银行、社会资助贫困生的立体体系,发挥助学货款和高校资助体系的良好效用[6]。糜静的《资助高校贫困生的现状及对策建议》,她认为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校在对贫困生的认定中出现偏差;学习优秀的学生与贫困生并不是一个对应度很高的群体;无息贷款还款机制不健全,学生自觉、按时还贷的意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主要靠学校的政策强迫追还贷款,而且无息贷款的回收率低;高校内部能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有限,难以满足贫困生的要求;困难补助与减免学费覆盖面小,金额相对较少,只能部分解决贫困生问题;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后,虽然社会反响强烈,但工作启动却不够理想,进展缓慢[7]。从资助政策中助学贷款专题方面进行研究的有:沈红和李文利在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UNESCoBangkok)的课题报告《AReviewofthestudentLoansSchemeinChina》中,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学生贷款的背景和历史发展、目的和意义、组织管理、公平性和有效性等,指出了我国学生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获得贷款的机会不平等,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学生还贷意识较差,高校参与指导不够等,并提出了诸如设立担保基金、延长还贷期限、明确核销程序等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上除了描述分析以外还采用了模拟分析等方法。这是研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份比较全面深入综合性的研究报告。沈红和张慧在《国家助学贷款:银行的风险与机遇》一文中认为开展国家助学贷款银行既有较大的风险又有较大的利益,银行要积极开展学生贷款工作,又要注意防范和化解风险[8]。尹洪斌的《从制度绩效看我国高等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的选择和创新》中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措施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他认为目前我国的助学贷款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着绩效低、成本大、制度设计方案有缺陷等问题。他认为,在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社会文化心理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克服路径依赖,寻找新的突破口,以实现制度的最佳绩效I9]。李萍在《国家助学贷款实施阻滞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与收益预期失衡,责任混淆,缺少独立有效的监督以及各方利益的冲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的对策是完善助学贷款政策的方案,健全责任追究和监督机制,整合和兼顾各方利益【’0]。邹立柱在《高等教育“助学贷款”运作机制的设计》中对当前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进行了批评,认为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助学贷款不利于助学贷款的长远发展。他认为理想的助学贷款模式应该采用基金的模式。来源于财政注入和社会捐助的基金,既可以保证贷款本金的充裕,又可以避免银行的“惜贷”现象。如果能够做到管理的透明,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资金的安全问题,如果建立了较完善的还款约束机制,还能够保证学生及时归还借于基金的贷款[1’]。赵观石的《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问题、原因、对策》中认为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要有一个全局性的眼光,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国家新的助学贷款措施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惩罚力度的宣传;确定全国统一的贫困生界定制度;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国家助学贷款的压力;建立全国大学生诚信网;实行生源地贷款,帮助新生顺利入学等。只有这些措施的合力才能使国家助学贷款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112](2)关于国外资助政策的研究张民选的《理想与抉择一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国际比较》主要研究了大学生资助理念的演变,大学生资助的方法的变化趋势,认为学生贷款在学生资助体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学生资助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学生贷款的运作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回顾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吸引银行、社会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贷学金事业,解决本金来源’,、“通过社会保险机构回收资金”等建议,并暗示了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和完善所能抓住的机遇【’3】。对美国大学生助学政策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张民选的《美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主要总结了美国的学生资助理念,种类繁多的学生贷款计划等l’4]。高篙的《当代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阐述了自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政策诞生以来,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资助理念由国家利益至上向满足个人需要、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变化,运作机制由以基于市场机制的商业银行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补充向联邦教育部宏观直接管理、商业银行管理、学校管理并行的多元格局的调整,资助方式由以传统的助学金和贷款项目为主向“以税抵费”和减免税收政策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方向的转变【‘5]。另外还有赵立卫的《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度》中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多元化【’“},袁连生的《美国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及对中国的启示》中介绍了美国大学生资助需求公式(EFC)及其理论基础、基本结构和核心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启示【’7],张生、王敬波的《美国高校资助制度及其借鉴》中阐述了美国高校学生资助的基本理念及多层次的资助体系,及其对我国助学资助体系的借鉴意义等【‘8]。

国外研究现状

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担”理论,为实施学生贷款提供了理论基础。成本分担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该由多方负担,包括政府(纳税人)、学生、家长、高校和捐赠人等,他们可以用过去的收入(如存款)、现在的收入和未来的收入来分担成本。学生贷款为学生用他们未来的收入承担现在接受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可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还专门论述了学生贷款的意义,即比助学金更能降低政府的开支、使成本与收益的分配更为公平、使高校对学生更负责任,学生更珍惜学习机会[24]。世界银行专家萨哈拉波罗斯(GPsachar叩oulos)长期致力于教育投资收益率研究,他在这方面有以下结论:①教育投资的社会收益率随着教育阶段的上升而下降;②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大大高于社会收益率;③欠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远远高于物资资本投资收益。基于上述结论,他主张高等教育要进行成本补偿,让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承担成本。但同时要对那些希望上大学而又缺少资金、无法完成学业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他们提供学生贷款,因为学生贷款“综合了商业活动中的所有优点”。公平理论认为,高等教育免费或“普遍的慷慨资助”无助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的实现,而只会增加高收入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让他们占有过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学生贷款政策是既公平又有效率的高校学生资助形式。学生贷款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为高等教育筹集更多的私人资本;②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消除或减轻经济困难对不利群体学生在入学、选择学校及专业方面的影响;③提高高校的管理效率及教育质量。(3)关于学生贷款有效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Ronald5.Fecs。和BenjaminF.King在其著作《学生经济资助项目的质量》中从效率的角度出发对美国大学生经济资助的运行程序、管理活动等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25I。学生贷款研究专家伍德霍尔(woodhall)在《高等教育学生贷款》中,总结非洲国家的学生贷款的经验教训后提出学生贷款有效管理的几个要件:一是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结构;二是要有学生贷款的法律保障;三是要有选择资助目标的有效机制;四是要有有效的贷款回收机制;五是要进行广泛宣传,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学生贷款的基本原则[26]。两位学生贷款专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学生贷款成功运行的要诀,但有两点是共同的,即:贷款要瞄准贫困学生而不应面向全部学生,强调了学生贷款中的政府责任。约翰斯通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学生贷款要切实可行必须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①要贷给经济上有需要的学生,这就必须进行家庭经济状况调查(means一testing);②政府要对学生贷款进行较多的补贴,这样对学生来说可以降低贷款成本,使贫困学生“敢借”、“愿还”;③政府要为学生贷款提供担保,降低贷款机构的风险,使商业银行敢将钱贷出去。两位专家都认为学生贷款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可行的。国外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有其本国的历史和经济文化背景,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国情,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有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借鉴参考。

1.2.3简要评价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助学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们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大学生助学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和措施对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成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助学资助的研究情况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对我国高校大学生资助政策研究的系统性不够,研究内容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如多数学者都是从助学贷款方面进行研究,对奖学金、减免学费、特别困难学生补助等方面的研究很少;第二,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研究工作大多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从立足于贫困大学生发展、成才层面的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足;第三,对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有很多相似之处,研究的深度也不够,没有真正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第四,对改革现行贫困生资助政策的研究不够深入,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缺少实践和信息反馈的环节,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研究成果一般只能提供理论参考;第五,缺乏对如何建立动态互补的大学生助学体系,使助学资助政策能够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更好的效果方面进行研究。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助学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们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大学生助学资助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和措施对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成才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都会给教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育比较研究应随着现实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不断地完善以指导和服务于教育实践和教育对象。同时,不同国家的贫困生资助模式都有着与其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情况。我国应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和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外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相关资料的收集,并加强对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实证调研,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相结合。

国内外宠物行业现状分析 篇6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而且自古就有着圈养宠物的传统,据保守估计,我国目前至少有1亿只宠物,宠物经济的市场潜力至少可达150亿元人民币,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宠物养殖业尤其是犬养殖业是相当关键的一环。在中国,目前犬类产业的规范化道路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犬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开发,即使在宠物市场,目前也只是刚刚开始发展,但我国养犬业已成为了一个行业,在数量上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犬业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国宠物市场目前的发展水平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与世界接轨,我国的犬业发展至今还没有建立一个国际化和标准化的平台支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中国,宠物也逐渐成为人们越来越密切的伴侣。无论是狗、猫、鸟,还是鱼或龟,这些往日看家护院、供人娱乐的小动物,开始成为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宠物的可爱活泼为正处于紧张的现代生活中的人类派遣孤独、增加情趣、缓解压力。经过专门训练的犬,不仅可以充当家庭伴侣型的宠物,还可以开发各种各样的工作潜力。

中国南北方宠物市场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宠物交易基地之一,为全国及世界各地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类犬种,充盈着整个宠物交易市场。宠物行业的兴盛,一定会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就业门路,引领人们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腾飞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南北方宠物交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是促进中国宠物业繁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未来宠物业的长足发展。

国际宠物行业现状分析

宠物在发达国家里作为产业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形成了繁育、训练、用品用具、医疗、医药、贸易的产业链。不仅在管理上法规严谨、责任明确,政府和宠物组织相互配合,而且宠物业的发展在系统化和规范化下运行,形成了国民经济的一部分。

在国外,“宠物经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2001年,宠物为美国经济创造了276亿美元的消费,美国每年仅宠物保险业收入就高达40亿美元;在瑞典,甚至有57%的养狗者为自己的爱犬购买了宠物保险;德国的年国民收入的17%来自犬业;在澳大利亚,宠物行业拥有3万多名员工,并创造出近6%的国内生产总值......国际宠物市场已经逐步成熟,养宠物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社会发达的一种标志。世界宠物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急速发展,并逐步规范、标准化、国际化。宠物的数量、宠物经济获得利益逐年快速上升。人们对宠物的溺爱促使宠物用品销售和宠物服务行业逐渐成长壮大,宠物经济、宠物食品销售、宠物用品、宠物美容店、宠物医院等新兴产业相继产生迅速成长起来,宠物市场日趋旺盛。以宠物食品为例,北美(以美国为主)是所有宠物食品最大的地区消费市场,更占有绝大部分销售份额西欧是所有其它类宠物食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同时是狗粮和猫粮消费的第二大市场。其中美国和日本在宠物经济上的发展尤为突出。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宠物大国,宠物几乎成了美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几乎历届美国总统都养宠物。华盛顿的罗斯福塑像旁,人们仍能看到法拉(狗)的塑像。

许多人在宠物犬身上的钱比花在自己身上的还多。“宠物热”兴盛,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宠物经济”十分兴旺。大约1/3的美国人把宠物视为家庭成员或自己的孩子,90%的家庭在过去12个月中给宠物买过特别的礼物。美国宠物产品生产商协会的发言人称,宠物一年为美国经济创造的消费价值大约有310亿美元。

美国人花在宠物上的钱今年有望达到359亿美元,比10年前整整多出170亿美元,宠物企业增加了一倍,年利润达到340亿美元。这包括宠物食品、玩具、家具、付费给遛狗人、修饰狗的美容师,以及宠物治疗师等所有行业。

什么让美国宠物业发展如此之快?“宠物产品的人性化带来了这一切。”APPMA首席营运官BobVetere一针见血地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宠物视如己出甚至不惜为其推迟结婚生子。

宠物高科技产品

听说过900美元的纯银质Gucci狗碗吗?这在当今美国已不是什么稀罕事。位于亚利桑那州的Petsmobility公司还发明了一种骨头形状的移动电话,把它系在宠物脖子上后,主人即使不在家也能随时和他们的“小亲亲”说话了。

4年前,Hochman回家后发现地毯被爱犬尿得一团糟,由此他设计了一种名为“宠物便壶”的新玩意。这是一个便携式的塑料圆盘,铺有可循环利用且吸收性能绝佳的人工草皮,有了它主人再也不用为狗狗随地大小便而烦恼了。定价169-259美元的价格不算便宜,但“宠物便壶”仍然在50多家连锁零售店销售火爆,去年营业额达到23万美元,今年更有望3倍于这个数字。

给宠物做spa

在这个行业发展最快的无疑是宠物spa了。修脚、按摩、生日美容,宠物们早就在享受这些“人性化”的服务了。成立于5年前的北美狗护理协会如今已发展了746名会员。

2003年,莎伦·穆勒建立了一个宠物spa服务公司,专门生产植物性的宠物沐浴产品。时至今日,公司产品线已延伸至20个品种类别,包括6美元的甘油香皂和13美元的薰衣草理疗喷雾。通过网络直销,客户遍布全美各地,甚至还吸引了远在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宠物主人。

带宠物出游

带着狗狗一起出游在美国越来越常见。根据美国旅游业协会的调查,14%的美国成年人近3年内和宠物进行过50英里以上的旅行。一本《和你的宠物出游》已连出6版,在Pettravel.com上能找到宠物旅馆的详细信息,Petco等大型连锁店则有宠物旅行睡床售卖。

甚至有些航空公司开发了宠物常客飞行计划。今年1月,美联航推出独一无二的宠物舱,如果属于飞行里程酬宾的会员带着他们的宠物乘坐该舱的话,就能得到额外1200英里的奖励积点。

宠物寿险

随着兽医服务的日趋完善,“给宠物买寿险”这个曾经被视为“异类”的举动如今在美国大受追捧,观察家们也认为这将是行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方向。虽然最早涉足这块业务的兽医宠物保险公司仍占有83%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正迎头赶上。

目前,美国的宠物保费总额每年已达1.2亿美元,拥抱宠物保险公司CEO班尼特预测,到2008年这个数字将翻两番至4.76亿美元,之后每年继续将以30%的速度增长。拥抱宠物保险公司正是沃顿商学院2003年推出的明星商业计划。

“不必担心会出现竞争饱和,这个行业永远充满着机会,因为我们面对的‘消费者’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班尼特意气风发地说。

美国宠物的超级消费单

宠物旅馆采取分级收费及不同住宿组合,房间里装有锁定动物表演频道的电视,还有特制的通风系统,狗和猫不会闻到彼此的气味。狗住一晚21美元,猫只要13美元,如果是包含额外游戏时间和喂食的套房,每晚要价可能高达40美元。还有骨头形状的电话亭,供离家在外的主人打电话和宠物聊天。

兽医不少主人对治疗自己宠物的兽医很挑剔,要求他们必须是心脏病学、眼科学和皮肤病学的专家。一些兽医院开设了猫和狗的肾脏移植手术、白内障手术,手术动辄数千美元。

宠物保险保险费率依据宠物的年龄而定,每月从10美元至30美元不等,但是一般超过9岁高龄的不能参保。医院的保障计划包括了体检、接种疫苗等,还有X光、验血和清洁牙齿等。

宠物企业成长最快的部分,是超级高消费的豪华物品,例如5500美元一件史瓦洛维斯基水晶狗背心,根据《纽约狗》(一本以纽约市爱狗人为对象的新杂志)介绍,这是目前为止最贵的狗物品。没有比全美一年有超过160场狗展更能证明这种情况了。

特别是本周末在纽约,有2500只狗和狗主齐聚在第129届Westminster Kennel club狗展,吸引约3万6千人到现场,400万人在电视上观赏,许多人认为这些狗是全美最娇生惯养的狗。

美国正在进入宠物消费的高端时代,越来越多人舍得为宠物花大钱购买各种名牌食品和服装。面对这一大市场,一些美国著名产商也纷纷放下架子,积极为宠物研制生产从服装、美容品,到营养食物、玩具应有尽有的系列产品。

统计显示,在宠物开销中的大头是食物和医疗费,一般每年的医疗保险费用就要达到几百美元,包括了体检、接种疫苗、X光检查、验血等。要接受手术费用更昂贵,美国一些知名的兽医院甚至为宠物提供内脏器官移植手术,价格至少要好几千美元。此外,宠物美容院和宾馆也是主要开销,一只名贵的狗接受清洁牙齿、洗澡、全身按摩、清理肛门、剪指甲、做发型的全套服务要好几百美元。一些出差的人会把宠物送进专门的寄宿宾馆,高星级的宾馆有特殊的通风系统,为宠物播放动物频道的电视节目,住一晚的代价最高达到50美元,不亚于人住的旅馆费用。

此外,大约近三成的人在宠物过生日时会买生日礼物,不少家庭花几千美元购买宠物房、专用沙发、专用易清洗地毯、专用小台阶、外出旅游笼舍等全套设备。当宠物去世后,多数家庭愿意花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购买墓地。

日本的宠物市场不断地成长、完善。据日本食品工业协会最近统计现实,日本全国的小狗有1245.7万只,猫咪,有1163.6万只。而根据总务省的计算,目前0岁到14岁的儿童人口才只有1773.4万人。因此猫狗的数量已经超过儿童人口数量的3成还要多。在日本,养小狗的家庭以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

日本的宠物市场规模大约有1兆200亿日元,目前日本宠物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日本宠物经济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宠物饲养场、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店、宠物食品店、宠物寄养店、宠物墓以及宠物网站等

日本拥有50年历史的著名“宠物”杂志《爱犬之友》的主编分析说:“过去宠物只是看家的狗,捉老鼠的猫„„其价值全部体现在其功用上。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们已经从单纯从事某种劳动的动物变成人类日常生活中的伙伴、填补心灵空虚的玩物。”因此,日本也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宠物食品、宠物用具,相关用品的市场销售已经达到1兆日元。根据日本某大型宠物食品公司的统计数字现实,这一市场的销售额正以每年1%至2%的速度递增。

国内外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综述 篇7

内部资本市场主要是在缓解信息不对称与融资约束、配置资本和有效监督方面发挥作用。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属于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的一部分, 自该理论从20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以来, 随着研究逐步规范化, 目前已经成为研究企业内部资金配置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 单一企业由于缺少内部资本市场的调节, 所以必须通过外部资本市场来进行投融资活动。但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企业又必须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并且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 而企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

二、国外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综述

(一) 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理论研究。

Shin&Stwz (1998) 将内部资本市场定义为:总部在配置内部资本时, 给予拥有最好投资机会的部门一定的优先权。国外已有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中, 有关配置效率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有效论、无效论这两种不同观点。

1、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认为, 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外部资本市场所不具有的优势, 利用它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Alchian (1969) 认为, 内部资本市场的关键是它规避了投资项目信息披露以及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问题, 即与外部资本市场相比企业总部在内部资本市场更具有信息和监督优势, 能够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信息优势。由于外部资本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 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产生。外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投资者在获取企业内部信息时存在障碍和成本过高等现象。Alchian (1969) 认为, 内部资本市场的关键优势是一种内部集中的融资方式, 规避了投资项目信息的披露及困扰外部资本市场的激励问题。Williamson (1975) 曾在监督、激励、内部竞争、资本的低成本配置等方面概括了内部资本市场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他认为传统外部资本市场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外部控制工具, 在审计方面受到规章上的限制, 并且对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都缺乏参与。

(2) 资源配置优势。Williamson (1975) 认为, 内部资本市场代替外部资本市场的原因之一是在内部资本市场中, 企业能更迅速转移和配置资源, Stein (1997) 认为公司总部对企业内部各投资机会按回报率进行高低排序, 并将有限的资本分配到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以实现“优胜者选拔”。Scharfestin和Stein (1994) 认为决定内部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有效率的因素来自于控制权的归属, 内部资本市场不同于外部资本市场的关键地方在于内部资本市场总部享有对于整个公司资源完全的控制权, 能够在公司内部进行重新的资源配置, 而在外部资本市场中, 外部资金信贷者不享有对于资源的控制权。

(3) 融资优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企业容易产生成本过高或者筹资不足现象, 造成投资不足。Lewellen (1971) 认为, 多个不完全相关的分部 (divisions) 的共同保险可增加联合企业的借债能力。Inderst&Muller (2001) 采用最优合同理论研究了“多钱效应”, 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说明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是如何影响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订立的最优合同的性质。内部资本市场的“多钱效应”可以解决或缓解“投资不足”问题。

2、内部资本市场无效论。

内部资本市场无效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更多货币效应可能使得多元化公司比单一化经营公司更倾向于增加资本预算, 导致过度投资的出现;第二, 在既定的投资规模下, 内部资本市场在企业不同分部或项目之间配置资金缺失效率。

(1) 过度投资问题。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了融资约束而导致过度投资问题。Jensen (1986) 认为, 管理者有利用自由现金流进行过度投资的倾向, 多元化的联合大企业则增加了管理者更多的以这种方式去运作总资源的便利。Stein (1997) 认为, 剩余控制权与收益权的分离, 使总部具有一种“帝国扩张”的倾向, 最终导致总部对企业的过度投资。Shin和Stulz (1998) 认为企业在配置内部资金时存在“黏性”。他们发现总部在配置内部资金时, 往往会每年按照一个比例来进行配置, 只允许各成员企业借入与其成员企业资产或成员企业现金流成比例的投资资金, 而不会考虑投资项目的盈利性。

(2) 交叉补贴问题。在多部门的企业中, 部门之间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着资源的再分配, 其产生的后果就是用某些部门的资金补贴了其他部门的资金需求, 这种部门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被称为内部资本市场中的交叉补贴问题。Shin和Stulz (1998) 、Scharfstein (1998) 从总体上研究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问题, 认为由于企业存在代理问题和内部信息不对称, 会导致企业总部在资源再配置过程中出现相对好的分部投资不足, Rajan, Servaes和Zingales (2000) 认为企业总部对缺乏发展潜力的部门尽享补贴的目的是为了激励部门经理采取行为使得总部价值最大化, 但是当各分部勉励不同投资机会时, 容易出现“交叉补贴”现象, 反而损害公司的整体价值。

(3) 公司治理问题。由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为集团内母子公司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提供了运作平台。Khanna (2000) 指出集团内部形成的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为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提供了机会。Wolfenzon (1999) , Claessens, Djankov和Lang (1999) , Lins和Servaes (2003) 认为在缺少投资者保护的国家, 由于外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控股股东更容易为满足私欲对其控股部门有很强的利益侵占动机, 利用金字塔股权结构进行利益输送, 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二) 内部资本市场经验性研究。

内部资本市场在实际配置企业内部资金时, 究竟是增加了企业价值还是损害了企业价值?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1、内部资本市场增加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有着较高的市场回报。Matsusaka (1993) 分析了1968年、1971年、1974年三年发生兼并的宣布效应, 发现多元化收购者获得整的超常收益, 通过考察这三年企业股价对于收购的反应发现, 当收购不相关业务并保留被收购企业管理层时, 收购方获得超常收益;反正则会出现损失。Hubbard&Palia (1999) 对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392个收购企业进行了研究, 发现当没有财务约束企业收购有财务约束的企业时, 能够获得更高的收购回报。Castaneda (2002) 研究表明在1995~2000年墨西哥金融瘫痪前后企业中的内部资本市场实际上是起到金融缓冲器的作用, 对于维持经济增长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2、内部资本市场损害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

在国外文献中, 相当多的实证研究提供证据支持通过内部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经营会损害企业价值, 具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有:Berger&Ofek (1995) 用1986~1991年CIS数据中样本进行了研究分析, 结论说明, 多元化使企业价值比单分部企业企业价值减少13%~15%, 当多元化企业各部门有相同的两位数SIC代码时, 价值损失更小;多元化企业部门的经营利润率比单分部企业低。Lins&Servaes (2002) 通过对1995年7个新兴市场国家的1, 195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在发展中国家, 内部资本市场并未给多元化企业创造价值;发展中国家的多元化企业同样也存在显著的折价现象, 而且外部资本市场越是落后, 折价程度越高;同时, 股权集中度越高, 多元化折价越明显。

三、国内关于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影响。国内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团的组建与运作、国内企业集团发展中的组织结构、兼并重组、治理机制、大股东及其控制性企业所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 有关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缓解融资约束与效率配置等方面。

(一) 从缓解融资约束角度。

周业安、韩梅 (2003) 通过对华联超市借壳上市的案例分析, 得出研究结论:通过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 集团总部就可以有充足的资金来为内部各成员的投资机会融资;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可以为各成员达到再融资标准, 从而放松了集团总部及其成员公司的股权融资约束。万良勇 (2005) 对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缓解融资约束功能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我国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面临着较大的融资约束, 认为在中国特殊的治理环境和产权安排下, 企业集团内部基本市场并不具备功能实现条件, 并且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利益输送问题, 无法缓解融资约束。曾亚敏、张俊生 (2005) 检验了自由现金流假说和内部资本市场假说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解释能力, 发现收购发起公司收购后的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变动均与收购前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显著负相关, 而与公司的融资约束程度无关。

邵军 (2006) 以中国控股公司为样本, 验证了在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下, 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融资约束功能。李焰、张宁 (2007) 分析了中国企业集团控股股东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之间的关系, 认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融资约束水平显著高于非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 自然人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比国有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融资约束问题。

(二) 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

邹薇、钱雪松 (2005) 在一个两层委托代理模型中引入了企业从外部资本市场的融资成本因素, 分析了融资成本的高低对分部经理是否实施寻租行为的影响。关于控股股东利用内部资本市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问题的研究, 李增泉、王志伟、孙铮 (2004) 以中国254家上市公司1998~2001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 发现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额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姜付秀和陆正飞 (2006) 认为, 公司内部资本市场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许多前提条件。在一个发展机会很多的市场条件下, 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对于公司发展的作用是极大的。公司通过多元化形成内部资本市场, 降低了公司对融资成本较高的外部资本市场的以来, 其业务发展所需的资本保障和资本成本都将远远低于专门为了发展一项业务而成立的专业化公司。柳士强 (2006) 指出中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外部资本市场的会计和审计技术还不成熟, 项目经理很容易从项目收益中获取私利, 所以单个项目就很难吸引最优水平的融资。邵军 (2008) 以大样本分析了集团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问题, 发现集团公司控制结构和产权属性对于内部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作用影响不同。

黄福广 (2002) 基于股权结构和控制利益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 缓解外部资本市场带来的信贷配给问题。杨锐 (1999) , 洗国明和杨锐 (2001) 认为内部化理论没有讨论跨国公司在替代市场后其内部市场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全, 严重限制了企业接近市场的机会, 提高了市场的交易成本。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使得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内部交易成为企业客服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的正常选择。

四、评述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 已有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类是理论模型研究, 如Gertner等 (1994) , 其主要目的是寻找内部资本市场配置企业内部资本有效率或无效率的理论根据;另一类是实证研究, 主要通过对某些实际案例进行计量分析来判断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即内部资本市场是否把资本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项目上。这两种方法都说明了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与无效率总是相伴而生的。

第二, 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率与无效率并不是绝对的, 它们只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内部资本市场的一些特性。一般来说, 在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 内部资本市场的作用会更大。在未来的研究中, 如何让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分析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率论和低效率论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 国内与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研究存在区别。国外市场经济环境较成熟, 企业组织架构发展更多受到经济因素影响, 加上企业集团发展较为完善, 为内部资本市场研究提供了较长时间的观察视角, 其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而我国相对于国外研究来讲, 内部资本市场还处于探索和分析阶段, 难以得出普遍性或更有深度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Alchina.A.Corporate Managemengt and Property Rights[A].Economic Forces at Work[C].Liberty Press, 1969.

[2]Berger, p.and E.Ofek, 1995, 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 Journal of Finanicial Economics, Vol.37, No.1, pp.39-65.

[3]Billett, M.T.and Mauer, D.C., 2003, Cross Subsidies, External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to Firm Valu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Vol.16, No.4, pp.1167-1201.

[4]Gonene, H., O.Berk and E.Karadagli, 2004, Corporate Diversification and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Turkish Business Groups, EFMA Basel Meetings Paper.

[5]万良勇.中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功能、陷阱及其法律规制[J].会计之友, 2007.7.

国内外冲压工艺现状分析 篇8

一、国外研究现状

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技术己经成为汽车车身制造技术中的焦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众多汽车生产公司和科研人员都对热冲压钢板的基本力学、热学性能以及热冲压成形工艺优化和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Akerstrom P和Oldenburg 通过实验研究了热冲压钢板的高温膨胀效应,并且通过有限元仿真研宄了高温钢板的冷却过程。得到了 22MnB5钢板热力学和力学性能等基础数据,考察了该材料的硬度分布、厚度分布,获得了板料在热冲压过程中受到的成形力。結果表明,高强度钢板在热冲压成形的过程中,板料的流变应力受到应变速率的影响,而且应变速率对流变应力的影响随着成形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Merkleinl M和Lechler J等人丨对热冲压成形进行了基础研究,利j|.j GleeblelSOO热模拟实验机对板料进行等温拉伸实验,获得了时间和温度对22MnB5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应变速率对材料流变应力冇重要影响,材料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材料奥氏体状态下的流变特性不受乳制方向的影响;温度对材料流变应力有较大影响,材料的流变应力和加工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减小。Mori K和Akita K等人使用计算机数控伺服压机控制条件,研究了超高强度钢板弯曲的回弹性能。测试了材料、最终减薄量、成形速度和在底部死点保压时间对V形弯曲回弹量的影响。超高强度钢板V形弯曲的回弹量比低碳钢大很多,最终减薄使回弹量降低,成形速度和保压时间的影响很小。

Yanagimoto J和Oyamada 等人研宄了高强度钢板等温和非等温弯曲,得到了加热温度对V形、U形和帽形件回弹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高强度钢板热成形的回弹机理。Naderi M和Mori K等人研宄了热冲压钢板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氧化皮产生的影响,防氧化涂层可以显著减少氧化。开展了高温单向压缩实验和高温膨胀实验,分析了热变形条件对马氏体转变的影响,获得了变形的应变量、应变速率和初始温度对马氏体转变起始温度、马氏体含量的影响规律。

二、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大众、通用、丰田等国外各大汽车生产公司己经广泛使用热冲压成形技术制造汽车安全零部件和加强件,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热冲压成形技术基本上处于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状态,国内汽车公司对高强度热冲压车身零部件有巨大需求。目前,国内众多汽车公司和科研单位日益重视热冲压技术和热冲压生产线的研究和开发。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邪忠文、刘红生、包军等人建立超高强钢板热冲压三维弹塑性热-力糊合的有限元模型和热成形下的材料模型,基于U形件冲压实验和有限元仿真,研宄了压边力、模具间隙和凹模圆角半径等工艺参数对热冲压件温度分布、冷却速率等的影响规律。基于非等温度和等温度数值模拟和实验,研宄了压边力、热成形终了温度和变形温度对热冲压零件回弹的影响规律,给出了热冲压中产生回弹的机理,引起回弹的主要因素是热效应,螺变应变对热冲压后回弹量有抵消作用。

大连理工大学的胡平、马宁、盈亮等人建立高强度钢板热成形热、力、相变多场耦合本构模型,在自主开发的金属板材成形有限元商业软件KMAS(King-MeshAnalysis System)基础上,根据虚功率方程及持续平衡方程建立了热冲压成形热、力、相变耦合的非线性、大变形静力显式数值模拟模块,钢板等效应力和微观组织相变分布变化规律。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对汽车车身零部件超高强度硼钢热成形技术进行研宄,以某汽车门内防撞梁和B柱内板热成形为例,分析高温下热成形硼钢的成形性能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对新型金属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硬度、强度及塑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研宄,围绕提高最终热冲压产品质量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水冷模具的设计方法及技术要点。

同济大学的林建平、王立影、谭志耀等人根据热冲压工艺的时间-温度特征,采用Gleeble热模拟实验系统,在温度60(rC~80(rC和材料应变率0.01/s~0.5/s下,对热冲压高强度钢板进行高温拉伸实验,获得了不同温度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热冲压高强度钢板的热变形抗力模型。建立了高温下方盒形件非等温拉深成形的有限元模型,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热冲压成形过程中模具温度对22MnB5钢板的不等温拉深成形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分析零件几何参数对22MnB5钢板的不等温成形能力的影响规律。为保证热冲压过程中模具具有良好散热效果,优化高强度钢板热冲压成形模具水冷管道设计,采用数值模拟和解析法建立热冲压模具水冷管道和冷却水流之间的传热模型,得到了临界水流速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和解析公式,对于热冲压模具水冷管道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进行了热冲压工艺参数改进实验研宄。

(一)对于水冷、强风萍火等实验,研究了奥氏体化参数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以及冷却速率等对热冲压成形后材料微观组织和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制造兼具高强度和良好塑性热冲压零件的最佳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浮火速率范围。

(二)基于U形热冲压实验和ABAQUS有限元仿真、复杂形状零件热冲压实验和Dynaform有限元仿真,进行了热冲压关键工艺改进研究。获得了改进工艺对热冲压件浮火速率、浮火均匀性、微观组织、机械性能、回弹和成形性能等的影响规律。采用快速急冷工艺,将高温板料快速急冷至合适温度再热冲压成形,改善浮火均句性和成形性能,同时提高板料的浮火速率、获得满足机械性能和形状精度要求的热冲压件。

上一篇:红色旅游文献综述下一篇:关于申请残疾人资格证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