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安全论文国内外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铁路安全论文国内外(精选7篇)

铁路安全论文国内外 篇1

近年来关于患者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医院

质量管理主要关注的焦点,患者安全是全世界医院共

同面对的问题,受到各个国家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广泛

关注。

患者安全国内外现状

据文献报道,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等国,住院患者发生医疗事故的比例在2.9%~16.6%,其中导致患者死亡占3%~13.6%,2.6~16.6%导致患者永久伤残,而这些事故中的27%~51%是应该可以预防的。患者安全的国际趋势—美国 据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

4%的住院患者遭受某种不良事件的伤害,70%的不良事件导致暂时性功能失能,14%的异常事件导致死亡。患者安全的国际趋势—美国 患者安全的国际趋势—英国

英国卫生部在2000年报告估计,住院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约10%,一年约发生不良事件850 000件,英国仅由此而延长住院发生的费用一年达20亿英镑,国家卫生部门支付诉讼索赔额每年约4亿英镑。

2000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照护机构(National Health Service)也发表一份类似的调查报告”An Organization with a Memory”指出 1999年当年,至少有400名英国人死于医疗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将近10,000人曾因药物而产生严重反应或后遗症。

英国政府在2001年7月正式成立国家病患安全机构(National Patient Safety Agency)负责全国医疗不当事件的信息收集及分析,并由教育训练推广与改善活动来降低医疗损失。

患者安全的 国际趋势

澳大利亚卫生保健质量研究1995年报告,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约16.6%。

新西兰和加拿大的研究提示,不良事件发生率也高达10%。

总之,1999年至2004年间美国、英国、澳州、新西兰及日本等国家、对于病人安全的问题,陆续规划相关措施与政策,以保障病人的就医安全,已成为近年来欧美国家最重视的议题。

患者安全国内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风险事件、患者不安全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治疗者在500万人次,约19.2万人因此死亡,构成严重的不良反应者占13%。

为了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理事业发展,保障医疗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护士条例》于200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第206次常务会议通过,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17号国务院令公布,自2008年5月12日起施行。

2005年1月卫生部下发《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持续深入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首项任务就是要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与 “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的文献总量年度变化规律图

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

安全: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

护理安全:是指尽一切力量运用技术、教育、管理三大对策,从根本上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防范事故,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确保病人的安全,创造一个安全、健康、高效的医疗护理环境。

护理安全的内涵 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来自于药剂、器械、病菌对人体的伤害身体安全;二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以操作规程为典范 ,做好各种护理记录 ,从而避免来自于患者的医疗纠纷法律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

① 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警惕性

② 提高病房与门诊用药的安全性

③ 建立完善医务人员与患者的有效沟通

④ 严格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错误发生

⑤ 遵循感染的发生与医疗废弃物的规定

⑥ 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

⑦ 建立实验室“急危值”报告制

⑧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压疮事件的发生

--都与护士相关 护理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临床护理工作与病人安全相关性指标 严重医疗不良事件的调查分析 发生护理差错的类别 案例分析

护理工作与病人安全关系密切

有研究表明,临床护理工作与病人安全相关性指标

如:抢救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卧床病人压疮等)

给药错误

……

美国相关调查表明:

在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统计中,医生占38%、药师占11%、护士占38%,同时,在其他人员的差错、事故中,2%源于护士。

发生护理差错的类别

案例分析 :深圳孕妇感染事件开庭:

46人索赔两千万 深圳妇儿医院手术切口感染

表现: 1998年4月1日~5月31日共手术292例,4月22日~7月14日发生切口感染166例。潜伏期为20~30天。切口部位开始为小结节,继而化脓成窦道,有线头挟出。清创换药后创面清洁但不愈合,或愈合后又复发,并有淋巴结炎倾向。调查:20份切口分泌物标本培养出龟分支杆菌(脓肿亚型)。医院环境和无菌物品细菌学检查合格。使用中和未启用的戊二醛半小时不能杀灭金葡菌、1小时不能杀灭龟分支杆菌,测浓度为0.137%。

结论:戊二醛浓度错配导致手术器械被分支杆菌污染,从而引起切口感染。

一、医院领导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缺乏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各科室兼职监控人员没有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形同虚设,工作不到位。

二、对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执行不力。该院的医院感染预防意识淡薄,在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措施等环节存在严重疏漏,违反了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关于消毒剂配制、有效浓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规定。

三、有关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戊二醛用于手术器械灭菌浓度应为2%,浸泡4小时,而该院制剂员将新购进未标明有效浓度的戊二醛(浓度为1%)当作20%的稀释200倍供有关科室使用,致使浸泡手术器械的戊二醛浓度仅为0.005%,且长达半年之久未能发现。由于有关人员对病人极端不负责任,直接导致这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

四、部分医护人员违反消毒隔离技术的基本原则。6月份现场调查发现,手术室浸泡手术刀片、剪刀的消毒液近两周尚未更换,明显违背有关规定。

摘自--卫医发[1999]第18号

关于深圳市妇儿医院发生严重医院感染事件的通报

案例分析 :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宿州,为10名患者做白内障手术。结果10名患者均出现感染情况,其中9人的单眼眼球被摘除。

手术间进行了一例中耳炎手术,患者排出大量含绿脓杆菌的脓性分泌物,之后于上午10点,在这间手术间进行了眼科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多,十位病人全部做完手术。下午开始出现感染……

管理工作不重视,这样的事还会出现!

无菌手术室与污染手术室混用,管理混乱

手术器械存在混用情况,没有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短,不能保证灭菌时间,采用浸泡法消毒,导致手术器械污染

操作过程中污染

使用的医疗器材被污染

医疗护理安全

管理不容忽视 护理工作领域中与患者安全相关的因素

技术因素

护理不良事件的危害

增加病人痛苦

增加病人费用

影响医院效率

影响医院信誉 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2、不良事件的管理流程

3、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二、开发人力资源,打造质量体系

三、完善有效沟通机制,正确执行医嘱

四、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关键问题的管理

五、树立法律意识, 强化法制观念

六、规范护理文书管理,提供有力信息

七、加强高难有创技术的准入管理

八、建立不良事件通报系统

九、应用医疗不良事件分析工具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十、接受定期检查与考评

安全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一、坚持预防为主,确保质量安全

1、加强细节管理,保证护理安全 细节体现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

强化护理安全过程控制,将差错苗头控制在萌芽状态

2、加强流程管理 强化安全程序 实施常规工作流程

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流程 落实危重病人抢救程序

启用人力资源应急管理流程

二、开发人力资源,打造质量体系

1、合理配备护士资源

保障护理人力需要

2、加强护士资格准入,认真落实岗位培训

3、注重专科护士培养,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4、积极培养资源护士,强化临床应急能力

三、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预防安全隐患 输血安全管理 管道护理管理 药物不良反应管理

预防病人走失、跌倒、烫伤 护理缺陷管理 重危病人安全管理

评估、告知、预报、监控制度

四、加强关键问题的管理

关键制度的实施与管理

查对、抢救、差错事故管理、消毒隔离等

关键病人的看护与管理

疑难危重、术后、新入院及有发生医疗纠纷可能者

关键人员的关心与管理

护理业务骨干,新上岗的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因家庭、社会、人际关系、意外事故等所致精神负担、心理压力大的人员

关键环节的重视与管理

手术、创伤性操作、特殊检查与治疗时

五、加强风险管理

严格防止手术做错部位,做错病人,做错手术  建立识别病人的核对单

 执行手术复核制度:手术护士、手术医生及麻醉师再次确认病人 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压疮事件发生

 建立患者跌倒与压疮的风险评估报告表,寻找危险因素

 针对患者跌倒与压疮发生的潜在危险,制定护理计划并明确预防措施 保证婴儿安全,防止婴儿丢失  建立母婴分离查对卡

鼓励报告医疗护理不良事件

 提倡主动报告威胁患者安全的不良事件  建立无惩罚性护理差错上报制度

 分析错误发生原因,从管理、流程、制度上进行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六、疑难危重病人护理,层层落实把关 疑难危重病人报告访视制度:

填写报告卡,护理部质控组现场查看并指导 疑难危重病人护理专家会诊组:

副主任护师及专科护士长会诊,具体指导 重危病人护理质控组:

每季度对全院重危病人进行质量检查 危重病人床边交接班制度:

做到“三清”----病情清、治疗清、护理清

结 束 语

安全隐患、差错事故对于我们来说,机率可能只是1%,甚至更小,但对于每一位患者来说,将是100%!

关爱生命健康,保障患者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责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工作!

铁路安全论文国内外 篇2

食品安全关系着国计民生, 食品安全和监管问题现在已成为各国政府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尽管如此, 世界范围内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事故屡见不鲜, 如日本的“0157大肠杆菌污染”、英国的“疯牛病”、中国的“苏丹红”、“三鹿奶粉”等事件的接连发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空前关注, 同时也将食品安全管理准则推到聚光灯前。这充分说明食品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与社会和谐稳定和政府和国家的形象息息相关。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是国际上代表食品安全先进水平的国家, 这些国家拥有高效协调的监管体系, 完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 最先进完整的检测技术, 强调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及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 实行了食品中农兽药残留物、环境和污染物、动物疾病、致病微生物的控制及第三国食品准入的管理和管制, 企业实施HACCP, 加强自我管理, 如自愿产品召回等。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需要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

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源头的污染

农产品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及残留是食品源头污染主要来源, 这个方面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和隐患。某些地区为确保收成, 在种植养殖中滥用激素类农药, 在养殖中为确保产量滥用激素和其它药物, 这种做法使得农畜产品受到污染, 这不仅对食用者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危害, 还可能导致疫病的增加。同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比如重金属的污染等新情况也出现在食品源头污染的领域中。

2.2 加工过程的安全问题

恶劣、差原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造成了食品加工过程的主要污染来源, 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用量, 以及在产品中残留限量, 这些都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超量使用势必对人体造成危害。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大量使用添加剂, 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化学添加剂会导致许多食品成为“毒药”。

2.3 包装储运以及上市流通过程的安全问题

本过程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造成的。对食品加工制造、包装储运过程要求必须非常严格, 否则, 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大量繁殖的可怕现象。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有很大部分是由微生物控制不当引起。

2.4 假冒伪劣的食品的危害

假冒伪劣食品不单单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更是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身心健康, 同时对企业形象也是致命的打击。

2.5 新技术潜在的危险

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人们的餐桌, 参考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结果, 转基因食品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险: (1) 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 (2) 产生过敏综合症; (3) 对人类有毒性; (4) 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 (5) 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3 食品监管的重要性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广泛关注, 确保食品安全质量, 预防与控制从食品生产原料、加工到包装贮运、销售等全过程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 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已成为现代食品行业所追求的核心管理目标, 也是各国政府致力于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力度的重要方向。

从目前情况看, 根据各自国情, 世界各国建立了不同类型但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第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职能共同监管的模式, 我国也大致相同, 值得重点考察;第二种是以加拿大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并负责协调其他部门来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督;第三种是以英国为代表的由中央政府成立的专门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全权负责。王磊撰写的《对我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思考》分析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探讨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要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和先进做法, 在法律法规、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杨辉撰写的《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介绍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 从两方面分析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麦充志撰写的《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介绍了美国有关食品安全监管工具的选择—“食品安全的立法与执法、政府与市场行为的双重结合”。徐楠轩撰写的《外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现状及借鉴》通过分析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的三种基本模式的现状, 结合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进程, 总结其发展趋势。

在食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可以说影响食品安全的不良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 无论是农畜产品还是加工食品, 从生产 (生长) 、加工、包装、流通到销售,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损害, 一些有害物质会进入动植物体内或直接进入食品, 进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威胁人类健康。

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是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程度的了解不够以及鉴别能力差。因为食品是一种“经验产品”甚至是“后经验产品”, 在未食用之前很难对其品质进行评价。因此, 消费者只有购买并食用之后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 另外加上一些食品中存在的残留物的剂量和潜伏期较长, 消费者在食用后仍不能立即对该食品的功效做出准确的评价。

随着经济贸易全球化,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消除贸易壁垒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目前, 各国都积极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 如欧盟在2004年就出台了6类有关食品生产、进口和市场投放的卫生管理条例, 标志着其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HACCP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体系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率先提出以来, 一些发达国家、地区乃至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与HACCP体系管理相关的技术法规或文件, 作为对食品企业的强制性管理措施或实施指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22000:2005, 以HACCP体系为核心) 的推行已成为当今国际食品行业安全质量管理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向与必然要求。

4 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取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计划于2014年5月开始, 为期半年时间。受试对象为两个国外食品生产企业和两个国内食品生产企业。由于现实条件所限, 无法对两个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如场地、设备、环境卫生等) , 故选取两家在上述项目中有现成数据的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研究。

4.1 基本思路

(1) 首先, 阅读相关文献, 从理论上探讨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优势和劣势, 以及对我市食品安全的影响。

(2) 构建研究模式。即:采用国外食品监管模式的食品生产企业与采用国内食品监管模式的食品生产企业所生产食品的安全系数比较。

(3) 通过查阅资料和实地、现场调查搜集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

(4) 研究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

(5) 从量化分析结果中找出影响我市食品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建议和办法。

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计划于2014年5月开始, 为期半年时间。受试对象为两个国外食品生产企业和两个国内食品生产企业。由于现实条件所限, 无法对两个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如场地、设备、环境卫生等) , 故选取两家在上述项目中有现成数据的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研究。

(1) 研究工具: (1) 随机抽样。抽取同类产品相同数量的样品。 (2) 样品各项指标量化采集。主要由专业的食品检验技术人员和相关机器设备完成。 (3) 收集数据, 分析数据。

(2) 实验设计:该实验中, 研究人员随机抽取食品市场中同类产品四种 (其中两种国内产品, 两种国外产品) , 每种产品所抽取的样品数量相等。由于现实条件所限, 无法对两个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查 (如场地、设备、环境卫生等) , 故选取两家在上述项目中有现成数据的国外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研究。对于两家国内食品生产企业, 除对其产品进行专业指标量化分析外, 试验人员还要对该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以充分了解其生产场地、设备、卫生环境等硬件条件。

4.3 实施步骤

(1) 研究人员确定研究种类, 即, 对何种食品类型进行研究。鉴于客观条件所限, 无法到国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故选取研究者手头有现成材料 (如场地、设备、环境卫生等) 的食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食品类型进行市场抽样。

(2) 研究人员随机抽取食品市场中同类产品四种 (其中两种国内产品, 两种国外产品) , 每种产品所抽取的样品数量相等。

(3) 研究人员在相同的条件下, 对等数量的四种同类食品进行专业指标量化分析。

(4) 研究人员对两家国外相关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间接调查和了解 (查阅相关资料) , 并对两家国内相关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以获取相关数据。

(5) 研究人员综合、分析、比对各项数据, 得出结论。

根据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严格比对和分析, 笔者发现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食品企业所生产食品从各项指标均优于未执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食品企业所生产食品。故, 严格推行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并与国际模式接轨是国内食品生产厂商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根本所在, 也是国内最终改善食品安全现状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磊.对我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 (6) :7-10.

[2]徐楠轩.外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现状及借鉴[J].中国卫生法制, 2007, (3) :4-6.

[3]麦充志.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5) :88.

[4]俞曼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状的探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7, (2) :79-80.

[5]李涛.德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8:78-79.

[6]杨辉.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D].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00.

[7]戈福林.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原因分析[J].内肛科技, 2008, (8) :34.

[8]黄艳.浅谈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 2008, (18) :5-8.

[9]伊铭.中国食品流通安全发展现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 2008, (7) :62-67.

铁路安全论文国内外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事故;伤亡人数

1 美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

根据美国1992-2002年的统计资料,美国每年有1122.1人死于施工安全事故。1992年美国建筑行业事故死亡人数985、1993年991人、1994年1094人、1995年1103人、1996年1099人、1997年1123人、1998年1209人、1999年1215人、2000年1191人、2001年1265人、2002年1127人。从1992年到2002年美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总体上是下降的,但幅度不大,呈稳步下降的趋势,在这11年间美国事故死亡总人数减少693人,其中从1992年到1994年呈上升趋势,并于1994年达到顶点,死亡6632人,之后死亡人数逐步下降,但降幅较小,在2002年达到最低,为5524人。建筑行业的情况则正好相反,事故死亡总人数一直高居各行业的榜首,呈小幅上扬趋势,从1992年到2001年一直是上升的态势,并于2001年达到最高,死亡1264人。

2 日本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

从1950年到2002年,日本各行业工伤事故的伤亡情况经历了上升-平稳-下降的变化过程:其中1950-1961年为上升阶段,在1961年事故伤亡人数达到顶峰,约有48万人,其中死亡6712人;1962-1973年呈平稳态势,死亡人数基本稳定在6000人左右:从1973年开始,事故死亡人数总体上是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建筑施工事故也是如此:1973年2511人、1974年2023人、1975年1765人、1976年1623人、1977年1697人、1978年1513人、1979年1502人、1980年1501人、1981年1415人、1982年1399人、1983年1056人、1984年1029人、1985年1103人、1986年987人、1987年999人、1988年1011人、1989年997人、1990年1003人、1991年1001人、1992年996人、1993年996人、1994年996人、1995年996人、1996年875人、1997年697人、1998年703人、1999年691人、2000年653人、2001年613人、2002年597人。自1973年开始,日本所有行业的死亡人数基本上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在1973年到1985年,呈比较快速的下降状态,之后在1986年到1996年,死亡人数保持在2400人左右,从1997年开始死亡人数继续下降,直至2002年的1548人。显然自1973年到2002年,死亡人数从5269人下降为1548人,下降了70.62%。从单个行业上看,死亡人数最多的为建筑行业,几乎每年的死亡人数都占总死亡人数的35%到55% 。建筑业从1973年到1982年呈下降的趋势,之后在1983年到1996年,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大约在1000人左右,之后持续下降,2002年建筑业死亡568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69%。

3 英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

建筑业是英国最大的行业,也是最危险的行业。根据2004-2005年的统计资料,英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超过190万人,有20万个建筑公司,其中85%的公司雇员少于5人。虽然英国建筑业的安全状况在欧洲位居前列,但是英国所有行业的死亡事故中大约有1/3发生在建筑业。1992-2004年度建筑行业事故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是:1992年83人、1993年70人、1994年76人、1995年59人、1996年61人、1997年68人、1998年69人、1999年47人、2000年60人就、2001年72人、2002年60人、2003年58人、2004年70人。显然,英国的建筑行业的死亡人数是很低的,自1992年到2004年,年死亡人数一直保持在90人以下,其中1999年死亡人数为最少,只有47人。英国的10万人死亡率仅为6.0,还不到美国的1/2。

4 我国的建筑施工事故伤亡情况

由于建筑生产具有一次性、复杂性、露天高处作业多、劳动力密集等特点,因此一直是高危行业,建筑领域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而且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逐年上升,给国家、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到1999年我国建筑企业施工事故每年平均发生1530件,平均死亡1560人。另外,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统计,2000年发生1013起、死亡1180人;2001年发生923起、死亡1097人;2002年发生846起、死亡987人;2003年建筑业(含基础设施、设备安装和装饰装修)发生伤亡事故2634起,死亡2788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1004起,死亡1045人;2004年发生事故2582起,伤亡2789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1208起,死亡1292人;2005年发生事故2224起,伤亡2538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1015起、死亡1193人;2006年发生事故2224起,死亡2538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888起,死亡1048人;2007年建筑施工事故859起、死亡1012人。近几年来,建筑业的事故发生率和伤亡人数仅次于道路交通和煤矿业,已成为事故高发的第三源头。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天几乎有7人丧生,每年我国在建筑业上死亡的人数相当于美国的2倍,日本的3倍多。1981年到2007年每年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是:1981年410人、1982年497人、1983年585人、1984年763人、1985年807人、1986年991人、1987年1219人、1988年1387人、1989年1203人、1990年897人、1991年1211人、1992年1415人、1993年1896人、1994年1857人、1995年1825人、1996年1799人、1997年1289人、1998年1245人、1999年1113人、2000年1193人、2001年1095人、2002年979人、2003年1024人、2004年1298人、2005年1200人、2006年1023人、2007年1011人。容易得出,我国建筑业施工事故的死亡人数呈大起大落的状态,从1981-2007年间出现了三次死亡高峰,峰尖分别在1988年,1993年和2004年,而在1990年和2002年死亡人数处于谷底。从总体上看,我国建筑施工事故的人员死亡情况并不呈现一种稳定上升和下降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监控的力度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5 结论

(1)20世纪90年代,美国建筑施工事故死亡总人数一直高居各行业的榜首,呈小幅上扬趋势,并于2001年达到最高;日本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先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之后持续下降;英国的建筑行业的死亡人数是很低的,自1991年到2004年,年度死亡人数一直保持在90人以下;中国建筑业施工事故的死亡人数呈大起大落的状态。

(2)总体上看,我国建筑施工事故的人员死亡情况并不呈现一种稳定上升和下降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政府监控的力度的变化而随之变化。应该吸取教训,向建筑施工事故死亡人数较低和逐年下降的英国和日本学习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以降低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1]Hinze J,Gordon F.Supervisor-worker Relationship Affects Injury Rate[J].Journal of ConstructionDivision,1979,105(3):253261.

[2]赵爱国.国外行业安全生产发展过程[J].现代职业安全,2004,(8):5659.

铁路安全论文国内外 篇4

1、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仅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损害政府公信力.也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抑制了正常消费.这非常不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成长。如何防范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分析为基础.提出基于tem 原则的对策建议

2、国外主要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大多建立了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物链各环节的法律法规体系 但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设置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可分为多部门监管模式和单部门监管模式

2.1 多部门监管模式

美国是多部门监管模式的代表 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及各州政府具有食品安全管理职能的机构有20个之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具备制定食品安全法规和进行执法监管的联邦行政部门有5个:卫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dhhs)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drag administration,fda)、农业部(u.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的食品安全检验局(food safety and inspecti0nservice。fsis)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nimaland plan 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aphis)、环境保护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海关与边境保护局(bureau of customs and border pmtee.tion,cbp)。

美国选择多部门监管模式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建国之初就制定了执法、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治理原则.食品监管也不例外 但必须注意的是,美国主要是按照食物的种类来划分部门职能。这样在对特定食品进行监管时实现了功能上的集中监管。

2.2 单部门监管模式

单部门监管模式是欧美国家选择的主流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1)加拿大。加拿大1997年3月通过《食品监督署法》,在农业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机构— — 加拿大食品监督署(canada food inspection a.gencv。cfia),统一负责加拿大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植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加拿大食品监督署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和标签检查,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性管理。

(2)德国。德国于2001年初将原由卫生部负责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交由新成立的消费者保护、食品和农业部负责。其他有关部门(主要是卫生部门)依法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3)英国。英国政府1998年发表了白皮书“食品标准局— — 变革的动力” 白皮书指出政府有必要设立标准局. 以结束食品安全和标准发布管理方面混乱不明的状况。其后颁布(1999年食品标准法》,于2oo0年4月成立了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 — 食品标准局(food standardsagency。fsa)。fsa的宗旨是保护与食品有关的公众健康和消费者的利益.其遵循三个指导性原则:消费者至上:开放性和参与性:独立性。它的使命是与地方当局合作.借助肉食品卫生局(meat health ser.vice.mhs)的工作对食品安全和标准有效地进行实施和监督:采用准确和明示的标识支持消费者选择:就食品安全、营养及食用向公众和政府提供咨询。

(4)丹麦。改革前,丹麦的食品安全由农业部、渔业部、食品部三大部委共管,每个部门都拥有自己的领导和职员。另外.三大部委下设一些代理机构.还有多个服务单位.形成庞大的管理系统。监管机构的复杂性.导致当时的食品安全监管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个部门的职责发生重叠或者出现分割区.各个部门的检测出现冲突,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通过合并.丹麦政府成功地将由三个部门共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转变为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 食品与农业渔业部.统筹对全国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

2.3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1)整合资源实行统一监管。在不断促进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过程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将食品安全的监管集中到一个主要部门.并加大各相关机构间的协调力度。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了因职能交错造成的管理体系混乱 美国虽然实行的仍是多部门监管模式.但国会已多次提出改革现行体系.而且美国中央政府层面成立了专门机构协调执法.加强各部门的合作。

(2)公众广泛参与,监管公开透明。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多部门监管模式还是以英德为代表的单部门监管模式.其政府都倡导公众的广泛参与、工作方式公开透明。实践表明。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可使相关制度更加完善、管理更为有效.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心

(3)强调食物链的全过程管理。强调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广泛运用haccp(hazard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即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方法对食品卫生和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并以此为基础实行问题食品的追溯制度。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分析

我国中央一级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共同负责,向国务院报告工作。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典型的多部门管理模式.按照生产、流通、消费的环节进行分段监管。根据相关文献.归纳出各部门职责及管理环

节见表1。

由表1可知.六部门均有权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这种分阶段监管模式本是为了分权制衡,并实现对食品的全方位监管。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食品卫生的层次.未能上升到食品安全层面。在历次打击“假冒伪劣”的行动中.牵头者多为工商行政部门,打击重心也多是小作坊、黑作坊等“假冒伪劣”产品.对正规生产商家生产的“劣” 产品关注不多。2o08年席卷全国的“三鹿事件”充分暴露了这一特点

(2)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众多,且职能交错,难形成合力.易出现“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多集中在两至三个部门.易组织“联合执法”行动.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权力过于分散.“联合执法”具有天然的劣势。且过多的监管环节也易滋生“权力寻租”.不利于守法企业的发展壮大。与此相比,美国虽同样是多部门监管.但主要是按照食物的种类来划分部门职能。在功能上实行了对特定食品的集中监管对策建议

吸收国外先进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我国必须对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 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危机与灾害管理中心提出的tem(total emergency man.agement.全面应急管理)“五全模式”(全过程管理、全系统管理、全面应急响应、全手段管理、全社会管理),本文认为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监管.完善监管体系

这是首要任务.必须健全监管体系,消灭监管盲点。由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实行的是分段监管模式.不同监管主体的责任分工会有重叠或遗漏.“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情况难以避免。应进一步明确这些衔接环节的监管责任的归属主体.健全监管体系。同时,应处理好对重点企业的保护和监管两者间的关系。由于地方保护及经济利益的原因.目前我国对国家知名企业的保护有余而监管不足。吸取“三鹿事件” 的教训.中国已停止执行食品行业的免检制度.加强了对重点企业的监管但要防止加强监管演变为过度监管.不能“矫枉过正”. 以免给企业正常运营造成不良影响 这也是tem 模式全过程管理及全系统管理原则的体现。

4.2 加强司法独立性。加强社会监

食品安全监管必须注意正确处理行政、司法间的关系,防止出现“行政非法干涉司法”的现象。加强司法的独立性.能使弱势的消费者掌握与强势企业的对抗武器.亦能有效阻止食品企业不规范行为。必须加强社会监督,强化舆论手段 舆论永远都是强大的公共管理武器.正确地引入社会监督,能有效减少企业的不法行为.现代媒体的无孔不入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方便便捷的途径。

4.3 建立中央级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中心.实现全面应急响应

实践证明.在危机发生的初期,及时向公众发布及时、真实及分析合理的信息,是控制危机的重要手段. 响应时间越短越有利于危机的管理 “四川广元柑橘事件”就是由于缺乏全面应急响应平台.地方政府发布信息过晚.造成控制时机的延误,最终导致了数以十亿元计的经济损失。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食品安全信息响应系统,以便及时对食品安全信息进行及时通报。

4.4 建立全员参与的危机管理体制

目前.中国有相当比例的消费者忽视食品安全.对食品安全听之任之,这在无形中为不安全食品提供了市场。而也有一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过于悲观.“因噎废食”同样也不利于食品产业的健康成长。中国应培养公民正确的食品安全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危机观。形成“有危必报、有报必实”的局面.既不给不法企业生存的环境.也不因虚假信息的错误传播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这也是全社会管理原则的体现结语

学校校内外活动安全知识教育 篇5

教育

抓好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抓好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学生安全学习的关键。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以讲道理为多,辅以实例教育学生,效果会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小学生在校内、校外及课间休息时要注意哪些呢?

一、校内课间活动时要注意:

1、课间休息时不在楼梯、走廊、楼道间逗留玩耍。

2、在楼梯、走廊、楼道上行走时,应礼貌让路,不得抢先、拥挤,靠右慢走讲秩序。

3、在校园内不准追赶打闹行至拐弯处要小心,避免碰撞慢慢行。

4、不带有危险性的玩具到学校里玩。

5、不乱扔果皮纸屑,注意安全讲卫生。

6、下楼梯不跑不跳稳步走,更不能趴在扶手上面向楼下冲,要保持距离不推拉。

7、在教室里休息不要追逐、推拉、打闹,防止课桌椅的碰撞,造成意外伤害事故,不准在走廊上蹦跳。

8、严禁趴在走廊的围栏上,不准放东西在围栏上,不准从楼上往下扔东西。

9、严禁在走廊上奔跑、追逐、打闹和游戏。

10、中午午休时要做到安静,不打扰他人。

二、校外安全要注意:

1、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安全,遵守交通法规,横过马路时要左右看,安全时方能通过。凡未满十二周岁得学生不允许骑车上下学,一公里以内学生不得骑车上下学,不乘坐机动车上下学。

2在公路上一定要靠右边行走,禁止在公路上追逐打闹。

3、禁止任何同学到沟塘河坝捉鱼摸虾或下河洗澡。

4严禁到公路边上建筑工地玩耍。

希望同学们能做到上面几点,时时刻刻将“安全”牢记心中。

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共同为创建文明、和谐、平安的校园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里桥幼儿园

国内外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0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厂商的经济利益。从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 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并不理想, 甚至有些消费者并不认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满意度, 也直接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 总而言之, 许多消费者对现有食品的供给产生了安全风险认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过建立感知风险理论计算模型, 研究了购买超市高级牛肉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的情况和规律。高艳等构建了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实证。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及测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并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 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1 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中的概念, 周应恒等将风险认知定义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 外界环境中的复杂多样性会造成个体风险认知产生较大差异。个体主义的风险认知理论亦称为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 在主观情况下, 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 具有表达明确、成熟、影响力的特征。通过个人的经验数据概括出社会公众特征。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两种, 下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1.1 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又称不确定性后果法, 它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到的风险作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利的购买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可用来预测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大小。对两个维度该相加还是相乘, 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1.2 多维度模型

利用风险要素法, 可将风险认知分为多个维度来研究。而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划分方法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维度风险构面, 即包括心理风险、财务风险、性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

1.3 风险认知的测量方法

测量风险认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心理学测量范式和实验法。心理学测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来的, 是目前多数风险认知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 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 最后通过赋值评分得出被测试者对风险认知大小。在心理测量范式中常运用揭示优先法和表达优先法两种方法。揭示优先法是从历史的角度, 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分析材料, 对风险进行判断。表达优先法是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 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 并直接要求被测试者表述其看法, 但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确定。国内研究比较倾向于心理学测量范式, 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 例如在调研时往往描述的是被访者之前的经历, 而不是对未来的描述, 且风险感知是动态的, 不利于调查者收集。实验法是以实验控制的方式, 探讨风险认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Liu等基于多层次方法, 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种层次的危险评估框架, 指出风险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2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产品信息、风险态度、参与程度和信任等五个方面因素。

2.1 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收入、居住地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消费者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杨柳等研究得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高于男性, 于铁山却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风险认知方面, 男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则认为性别、年龄影响不大, 职业有一定影响。

2.2 产品信息因素

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 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发布的信息。电视和报纸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周萍入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获取显著影响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积累、补充和搜索产品知识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后果评估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 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提供产品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媒体报道的偏差、竞争激烈的加剧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能客观地感知产品风险水平, 不利于做出科学的购买决策。新闻和娱乐媒体对塑造个体上的风险认知和社会层面的风险认知影响很大。减少风险认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 让消费者了解零售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属于主观的判断, 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风险态度因素

风险态度是消费者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一贯选择趋向或消费者接受风险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实证研究表明, 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偏好风险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风险, 而厌恶风险的人则反之。消费者的态度又与人口社会特征相联系。周萍入等认为风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风险认知有影响, 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显著。赵俊晔等对受访者进行调查, 有99%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 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水果安全持消极的态度。稳定其风险偏好, 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 具体措施有:提供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商品、保持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优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产品结构的差异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提高供应链的协调程度。

2.4 参与程度因素

参与程度又称为“卷入程度”, 指消费者与所购买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 可以表现为对产品的兴趣、关心程度等, 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很高时, 消费者感受到损失金钱的风险水平会越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显著地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 比如消费的频率、个人经历。如果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 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越高。

2.5 信任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信任因素包括对信息主体、信息途径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实证结果得出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 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 食品安全的信任属性是与高水平的感知风险相联系的。人们对绿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 信任程度越高。张文胜等人通过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发现, 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径传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 受到信任程度较高。另外, 消费者对政策部门信息、专家意见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虑, 企业盲目进行品牌宣传及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 结论与展望

内外兼“修” 念好安全经 篇7

更换设备铸安全。2011年,一六九公司淘汰原有不符合民用爆炸物品运输安全管理要求的车辆,投资近400万元对车辆进行更换,购置了17台民爆器材专用运输车辆,专业作业车辆一台,控制载重、控制速度、控制里程,“三控制”提高本质安全水平。配备驾驶从业人员36名,管理人员6名。2012年,运输公司实现了一体化运输经营管理,公司将本部的运输业务与涟源民爆运输公司进行整合,成立了涟源民爆运输公司,实现对内、对外运输业务规范管理,运输公司被行业主管部门连续评为安全、信誉3A企业。

完善制度促安全。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把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工作做深、做实。一是制定出“五个百分百、三个杜绝”高标准的安全工作目标:即职工受教育面达百分百,各种证件年审率达百分百,持证上岗率达百分百,车辆各种警示标志、消防安全设备齐全率达百分百,隐患整改率达百分百。杜绝违法违章事件的发生,杜绝重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杜绝民用爆炸物品丢失、燃烧、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发生。二是成立危货运输安全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修订完善《公司安全风险抵押金考核办法》,制定了“交通事故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危险品运输应急预案。三是严格车检,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严格执行“日趟检制度”、“车辆维修保养制度”,出车必检,合格出行;建立健全各类基础台账、技术档案。四是加强车辆调度,有效防止疲劳驾驶。五是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安全生产月、员工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共产党员红旗车”,专设竞赛奖,对全年无事故无违章的驾驶员每车给予2000元奖励。

全程监控督安全。通过路检路查,夜间巡查等方式,严查驾驶员是否按规定的路线行车,按规定的地点停车,三道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车辆各种安全附件是否符合要求。利用GPS系统对车辆进行全程监控,严查违规超速行驶,违章停车,疲劳驾驶,酒后驾驶。

加强教育拧安全。为拧紧驾驶员思想上的“安全阀”,一是不断加强驾驶员驾驶技能培训;二是坚持每月召开安全例会,学习法律法规,强化安全意识;三是开座谈会,让驾驶员唱主角,谈经验,说体会,找教训;把安全提示语言编辑成册,人手一册,如“举杯邀明月,出行不驾车”等很多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邀请家属帮助参与安全管理。三是广泛宣传“我要安全”,营造良好氛围。四是每年邀请娄底市交通局领导对运输公司全体员工开展安全培训,举案说教,牢记教训。

上一篇:时事政治背诵要点总结下一篇:以考试为材料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