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对于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是高校管理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首先描述了“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及意义,其次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最后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1: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研究

新时期下,各高校都在努力营造开放的教育氛围和组织结构,以期促进教育工作者、学生、家庭和更广泛的社会成员的参与,进而建立一个促进教育和学习的有利环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者一直在思考高校的教育管理,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和持续改进、问责制和资格框架的要求。在此过程中,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一直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鉴于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学生思想多元化和人文关怀渗透不足的挑战,有必要从建立差异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体系两个方面创新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以期更好地为高校教育管理发展贡献力量。

实际上,将高等教育质量置于国家政治议程的最前沿,进而引发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组织变革和技术发展这一过程是合理且必须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各大高校对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度剖析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旨在通过分析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提出高校教育管理中实践人文关怀的路径,以期为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提供实践参考。

一、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面对的挑战

(一)学生思想的多元化

毋庸置疑,信息化时代让高校学生有更多的途径了解这个世界,也让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更加多元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的兴起及全球环境的复杂性增加,高校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接受度提高,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现了自我反思,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然而,高校学生在复杂的信息化环境中缺乏分辨能力,“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对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阻碍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的的实现。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有责任与时俱进,采取必要措施发展和完善课程,以适应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多樣性,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探索多元化的哲学方法,进而确立正确“三观”。凡此种种,都对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提出了挑战。

(二)人文关怀渗透不足

对于高校学生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高等教育管理最大的差异和不连续性发生在三个阶段——进入大学、在大学、离开大学后——所隐含的过渡边界上。相较于高校学生渴求多元化的环境和条件,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则致力于寻找和创造一系列的环境和条件,期望高校学生在这些环境和条件下,按照期望的方式改变和发展。尽管许多高校的教育环境——学习项目、官方组织和批准的学生活动,以及学生的发展目标等都是有组织和有意识的,但高校学生的群体环境普遍超出了高等教育管理的预期控制。究其原因,高校的教育管理在资金问责、研究生产力、提高毕业率,以及有效教学和学习方面投入比重过多。在技术方面,高等教育管理包括在系统和机构层面定期采取的与内外部评估流程、逐步改进、流程持续监控、资源管理和纠正措施结合的措施也都力度不大。总之,诸多因素导致现阶段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流于形式且缺乏体系,难以在整个机构内统一实施。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作用

(一)人文关怀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

人文关怀起源于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是一种反对宗教蒙昧主义, 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思潮。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特定环境的自我反思。从反思性、多维度的人文关怀的意义来看,高校教育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动态化的过程。因此,在为高校学生提供服务时,高校教学管理者需要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能够反思、批判、灵活地接受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关注人文关怀的概念,高校学生能够通过自我反思、循证实践、批判性的思考,理解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将“立德树人”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全程中。可见,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并不艰难。反过来,高校教育管理也需要人文关怀提供的多维反思的契机。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高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作用之一。以学校为基础的人文关怀有多种呈现形式,包括职业指导、心理教育和认知干预等,为高校学生提供以学校为中心进行心理健康支持的战略。为此,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控制教育治理系统的关键机制,为高校学生健康道德品质的形成指明方向,从而使他们成为组织能力建设过程中的关键角色。在此过程中,人文关怀为支撑高校教育管理的德育新机制提供了足够的保障。这是因为人文关怀关键特征是关系和沟通,利于制定有效的协调策略进而转变校风,对帮助学生向前发展至关重要。此外,人文关怀还指导高校教育管理的全面规划,将任务委派给不同团队,并灵活改善师生关系,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接受和理解社会需求,强调工作组承担的责任,并激励师生尽最大努力实现共同目标。

(二)人文关怀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

高校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这是建立社会认知和职业准则以及形成世界观、价值激励和规范领域的关键时期,对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构建来说,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家庭和社会所不能替代的。这是因为价值取向是人格内部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高校学生内化主要社会价值观的结果,是高校学生行为动机的决定因素,而价值取向的形成,有赖于科学、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现阶段,国内学界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分为几个维度,分别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相关性,高校教育管理的客观性,高校教育管理内部质量单元的相关性,高校教育管理对教育系统的价值,持续质量管理价值和学生参与价值。正是由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样性,如何保持高校教育管理的高效才显得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质量文化、文化和组织阻力、个人经验、学生信息、关键成功因素、实施后的跟进和支持等。

人文关怀是高校教育管理有效发挥的基本前提。这是因为在高校教育管理的众多工作环节中,人文关怀是从思想层面促进建立和维持教育变革的组织结构,它是人格综合特征的复杂形成,其结构包括价值关系系统( 尊重个人、宽容、同情、敏感、对他人的责任)和稳定而一致的人格素质(可靠性、对某些原则和理想的忠诚、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尊重、宽容、拒绝暴力)。特别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校管理变革的能力。基于人文关怀,高校教育管理能够调节高校学生在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情境中的人格行为和活动,高校学生对实现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的态度得到表达。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管理,显著特点是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方法、人格语义领域的发展和对人文价值的反思能力。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分析的背景下,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管理,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悟真我、自治、信心和利益保护的机会。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文关怀的路径

(一)建立差异化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高校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每个高校学生都是认知、活动、交流、权利、社会适应的主体,要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兴趣。高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管理,激发和发展高校学生的个性潜能,将他们纳入社会交往系统。在此前提下,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和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为了与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保持一致,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有些烦琐且不合时宜。针对高校不断扩招对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困难,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充分意识到主体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以人文教育为导向,意识到每个人存在的独创性、显示性、建构性以及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进而克服传统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完善管理学生活动的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冗繁,提高管理质量等。

不仅如此,还要针对高校学生人文价值取向的形成,提出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管理实施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教育环境组织原则、教养自由一致原则、人类普遍价值观与实际价值观协调原则、人格了悟真我原则、学生参与社会关系原则、教学管理原则和学生自治互联原则。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通过高校教育管理,缩小高校学生在人文价值取向形成上的差异。针对高校学生人文价值取向,要有目的地开展工作,以此对其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高校教育管理要在某些主体差异方面,强调求同存异。所谓“求同存异”,是指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观思想认知,避免因思想认知差异造成冲突,否则会对党建引领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在人文关怀视域下,了解高校管理人员的状况有助于更有效地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确定高校学生人文价值取向形成的条件,细化大学生的主体差异,明确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以“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学生的人本主义教育理想。远大理想的存在是为高校学生人文价值取向的形成提供前瞻的机会。为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要衡量学生的接受度或管理服务情况,创建一个独特的教育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要体现人文主义内涵,要尊重高校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进而对现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最终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落实求同存异的基本思想,为人文关怀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体系

人文关怀既是新时期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又是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发展的基本理念,更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环境、维持真诚的学生和学校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批判性思考和反思,以关怀意识重塑教学理念。可见,对于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教育管理,强大的领导力、工作队伍和灵活的制度至关重要。通过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组织架构体系,有助于提高协作和组织能力,有助于增加学生参与和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就业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人文价值取向形成的最重要条件是组织实践性、人文性的活动,因此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强调多主體参与的科学管理。

针对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由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组成的教育管理监督部门,创造人性化的教育空间,融入高校战略管理,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高校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建立友好和信任的关系,营造情感积极的气氛和人文风格,以互帮互助、同情共鸣、平等互尊的理念来团结学生。为此,高校教育管理需要为他们未来的活动奠定基础,这个基础不仅是他们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的知识,而且是他们所承担的人文关系,其目的是刺激学生的正向发展。

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作用取决于以下几个层面:高层管理人员,即校长,他们从战略思维的角度发挥人文关怀的功能;中层管理人员,例如院长和副院长,他们将人文关怀用于教育管理决策的思考;基层管理,即做出教育管理决策的基层管理人员,他们通过人文关怀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并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由此可见,传统的树状组织架构体系对于灵活应对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极为不利。相较之下,在现有教育组织架构体系中,通过“扁平化”的处理,不同职位的管理人员在这些流程中各司其职,并积极发挥人文关怀功能以推进教育管理的流程实现。与此同时,在现有教育管理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基于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将除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外的教师、学生等,都引入教育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协调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更加人文化、科学化和有效化,进而促进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人文关怀的高校教育管理的有效发挥,对于改善高校教育管理至关重要。在个人层面,高校教育管理与教育者的能力、资源和动机有关,通过人文关怀的有效发挥,高校教育管理能力与教育者技能得到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有直接的积极影响;在组织层面,人文关怀的有效发挥是创造和维持必要的教育管理的条件。确保管理建设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协同作用、保障加强学校变革能力的组织条件是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统一的先决条件。

【课题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科研项目“新时代领导干部职业使命感的测量、影响因素及培育机制研究”(编号:JAT195048)。

(作者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许跃民

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2:

浅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对于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是高校管理者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首先描述了“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及意义,其次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最后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教育管理 以学生为本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教育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加强高校的教育管理,对于高校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在教育过程中,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注重个性差异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出身背景、性格特点、思想状况出发,因材施教,给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平台,开发他们潜在优势,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高校管理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改进的结果。

1 “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及意义

“人文关怀”在生活和工作中各领域都被人关注。“人文关怀”的理念在我国自古有之,孔子的“仁”的思想就是主张以人为本,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爱人,在教育上,注重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这种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建国以来,我国领袖也不断强调以人为本,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深厚的人文关怀底蕴和氛围。

这些我国思想方针也为高校教育管理指明了方向,高校是为社会孕育人才的地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下,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高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注重因材施教,给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平台,开发他们潜在优势,才能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2 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1高校教育管理者自身定位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校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高校需通过加强引导,营造一种人文的校园氛围,同时给高校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实现“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然而,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中命令式、统一管理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在许多教育管理者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这种高校管理者凌驾于高校学生之上的自身定位无法给高校学生自我表达的空间,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

2.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性化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高校管理者在建立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时,往往没有结合实际,没有注重高校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忽视高校学生的利益。这种刻板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最终使得师生之间的利益相对立,高校学生往往是被动的遵守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许多处于毕业班的高校学生往往不去遵守高校制度,高校管理者也不去追究,这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成了一纸空文。

2.3培养学生人文实践活动的缺失

高校定期开展人文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一部分,也是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人文实践活动上没有注重将其深入到影响高校学生的行为举止、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上,没有注重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兴趣开展活动,而往往流于形式,甚至是强加于高校学生,让高校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3 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3.1加强教育管理者的“人文关怀”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者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方向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具体工作的实施者,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思想高度、教育理念决定着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掌握育人规律,加强“人文关怀”意识,在高校建立对高校学生全面综合培养的教育管理理念。

3.2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树立并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高校教育管理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将教育资源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配合,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高校管理者定期与高校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管理中来,听取高校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体现高校学生在高校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空间,并加深对所在高校的认同感,让高校学生主动自觉遵守高校管理的相关规定。

3.3加强高校人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建设

高校人文实践活动对于高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对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高校应以高校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社团为主要平台开展高校人文实践活动,高校社团自发申请、组织、开展活动,结合高校学生自身的兴趣与意愿,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也要积极引导,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心。

3.4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人文关怀

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群体与个体的人文关怀。一方面,通过全体高校学生共同实施教育管理计划,开展教育管理相关活动,来形成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人文氛围,在这种比、学、赶、超的互动过程中,体现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也要在对个体的关注中体现其人文关怀理念,当个别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上遇到困难,高校教育管理部门需及时发现并对这类个体进行帮扶,以保证其身心健康。

4 总结

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将“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教育管理中,但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仍存在许多人文关怀的缺失问题。本文从高校教育管理者、高校教育管理制度、高校人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然后提出了加强“人文关怀”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作者:王亦轩

人文方向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

【摘要】目前高校管理中具有严重的行政化倾向,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职务权威,在科层纪律与专业自治的关系处理中明显失衡,忽视高校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的实现,人文关怀在高校中的地位及作用日渐衰微。本文试图从文化管理的视角来浅析高等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文化管理 人文关怀 人文环境

一、引言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管理方面的改革是重中之重,主要是提高高校的人文关怀,因为高等教育管理的改革应以其最终目标为标准,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实现“权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在处理科层纪律和学术自治的关系中明显失衡,过分注重行政权威,各部门之间扯皮推诿,忽视学术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导致高等教育管理效率低下,从而使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要求将文化管理的视角引入至高等教育管理,这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更好地实现历史和社会赋予的三大功能。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1.高校教育管理思想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从文化管理的视角来看,高校教育管理思想应该遵循“文化人”假设,因为以前的“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都不能很好的反映人的本性,也不能按照人的本性来发展人[1]。人作为教育组织中的财富和资源,最本质的特征是创新和超越,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在文化管理视角的指导下,高校应该关注人的实际需求,发展人的能力,更多的给人以人文关怀。但是当前许多高校教育管理者仍采取与过去“经济人”假设相适应的教育管理方式,即命令式、统一管理的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许多教育管理者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势,他们常常认为集权可以提高效率,却忽视了集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带来的是无效率和无效益。这种高校管理者凌驾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以及其它人员之上的自身定位无法给高校学生自我表达的空间,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

2.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必须要有稳定合理的、人性化制度作为保障,对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来说,包括分配制度、奖惩制度、任免条例、权益保障制度等,对学生来说包括奖、助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标准的考试评价制度等[2]。但是目前许多高校的相应制度并不完善,在制度设计中轻视教师和学生的个人权益,突出的表现是考核制度不系统,奖惩制度不公平、职务和职称晋升制度不完善、奖、助学金发放不及时等。高校的制度制定和实施都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缺乏人文关怀。

3.高校教育管理职能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高校教育管理的文化转向要求在管理职能上注重“管”和“理”相结合,“管”意味着从法律法规来规范教育管理中的事件,“理”则是从尊重人、关心人、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沟通的层面来考虑[3],也就是说教育管理的文化视角更加强调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职能中更多的强调“管”,过分强调管理组织中的科层纪律和人的理性因素,把教育管理更多的当成是客观的、价值无涉的活动,只研究管理事实而不讨论价值问题。在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中往往是通过一纸通告,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沟通,不能充分尊重和关心人。

4.高校人文环境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人文环境是指满足人们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物质文化环境。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教育管理中没有注重形成独特稳定的人文环境,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人文环境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对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工作、学习、文化环境营造不够。过分强调教育组织中正式的科层结构,这种人文环境的缺失使得高校在管理中的方针政策缺乏稳定性,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顾此失彼,使得很多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被忽视的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群体,从而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人文关怀的对策建议

我國高等教育肩负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是历史发展

赋予的使命,也是高等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依据,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是实现这三大功能、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并结合高等教育文化管理的视角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建议。

1.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意识

从哲学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要想在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中真正践行人文关怀,必须先增强教育组织成员的人文关怀意识。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人文修养。作为高校管理的决策层与执行者他们的人文修养直接影响高校管理人文关怀的实施效果。管理人员要懂得大学的真谛,要熟悉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按照“文化人”假设挖掘教育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关心他们的合理需求。可通过强化高校管理人的职业道德和完善管理手段艺术来提高其人文关怀意识。

2.健全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人文关怀缺失是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使高校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人文关怀意识,在不合理、不健全的制度体系中,这种人文关怀意识也会逐渐降低,所以健全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首先,对教师来说,要在民主化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尤其要重视决策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晋升分配制度以及激励制度。要做到上下沟通,共同参与,重视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建立相关的程序性制度。具体措施应该包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分配制度,绩效考核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教师晋升职称和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岗位聘任中,要遵从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能硬性要求职称与岗位一一对应,应该不拘一格,注重能力。此外,要分析人才个性需求,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其次,对学生来说,在制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作为高校主要群体的合理权益,以学生为主体,将教育资源与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配合,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目标,通过制度保障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要完善高校奖、助学金制度、勤工俭学制度、考试制度等,满足学生在各方面的合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效率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管理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教育管理的职能上过分注重科层结构,复杂繁琐的办事流程和手续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并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权益,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从高校教育的文化管理视角来说,高校教育管理职能应从“强政府、弱学术、无市场”向扩大学术责任领域的方向转变,在决策中重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作用,使决策权和责任重心下移,在管理中实现高分散性、高参与度、高专业化和高责任性,使教育管理的职能实施向学术和市场负责,这里的市场指的是家长、学生、委托研究的工商机构等。

4.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好的人文环境才能催生好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中强调的尊严、人格、价值、人的主体地位、需求、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等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该详细制定尊重理念的内涵、创造有利于实现教育组织成员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互助和关爱的工作及休息的环境,每个学院每个部门的人文环境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营造合适的人文环境离不开组织文化的建设,一个组织要实现长远有效的发展,必须凝聚人心,必须要拉近和组织成员的心理距离,这就需要形成稳定、符合组织自身的组织文化。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组织来说,这一组织文化就是教育组织发展的风向标,它有助于增强高校教师、学生以及其它人员对高校的归属感,促使他们为高校的发展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才能。高校是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在经济和市场多方利益的驱使下要坚守阵地,为教师和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这样才不会让高校的发展偏离既定的轨道。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业学术讲座或进行学术研讨会,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学术水平。除此之外,要注意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高校不能只注重教师和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还有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在学院与学院之间经常举办一些文体交流活动。高校应鼓励教职工和学生团体组织成立社团,在其自发申请、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他们的兴趣和意愿进行积极地引导,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心,进而从整体上提升高校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陈蔚峻. 浅论文化管理视角下的高校教育管理[J]. 中国成人教育,2009,20:27-28.

[2]彭虹斌. 教育管理的文化转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2:21-25.

[3]王晓龙.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问题[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42-44.

作者简介:王文沁(1994.4.16—),女,汉族,甘肃,硕士,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教育管理学。

作者:王文沁

上一篇:绿化造林工作总结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