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安全工程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的道路安全工程包括对现有道路、道路网及其设施的安全改善和交通安全管理,其侧重点在于对建成道路的管理和整治。这一做法基本可归结为“被动交通安全改善”,即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数据,找到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或地点,进行分析,并通过工程和管理手段实施改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路安全工程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道路安全工程论文 篇1:

关于降低机动车辆保险赔付率对策的探讨

摘要:赔付率是保险公司总赔偿金额与其所收保险费总额之比,它是衡量保险经营状况和赔付情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如何在机动车辆保险业务中,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加强经营管理,对于该险种既保持良好的发展速度,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针对车险目前“高保费、高赔付、低效益”的经营现状,研究降低车险赔付率的途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车辆保险、赔付率、探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 这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竞争趋势的基础上为我国金融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制定的一个新目标和新要求。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为我国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现如今中国已逐步成长为新兴的保险大国。可是,如今车险市场赔付率高的情况,一直是个令各家保险公司都十分头疼的问题。因此,针对车险目前“高保费、高赔付、低效益”的经营现状,研究降低车险赔什率的途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保险赔付率的概念:

赔付率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赔款支出;二是保费收入。

1.保险的赔款支出在宏观上体现着保险行业的社会效益,在微观上则反映着保险企业的经营水平。

2.保费收入是指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出售保险产品所得到的收入,一般是指入账保费的收入。

3.保险赔付率公式及各因素。

在这里以入账保费收入代替保费收入,那么所考虑的赔付率亦指入账保费赔付率。入账保费赔付率是指一定时期内赔款支出与该时期入账保费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入账保费赔付率=赔款支出/入账保费*100%

二、我国车险经营状况以及赔付率状况:

我国保险业恢复之初(1980年)车险的市场份额仅为2%,但是到了1988年,车险的保费收入超过20亿元,占产险份额的37.6%,从那以后车险一直保持产险第一大险的地位,并报有高增长率。现在,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面已高达80%以上,占国内财产保险业务的65%,成为产险中的最大险种。虽然机动车险市场秩序大有好转,但从机动车险业务经营看,机动车险赔付率仍居各险首位,有的公司机动车险赔付率近76%,若再加上未决因素,赔付率将升至90%。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财产保险公司的经济效益和机动车辆保险的持续、顺利、和谐发展。

三、车辆保险高赔付率原因分析:

近年来,车险市场的赔付率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保费收入增长速度,赔付率增长过快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交通事故发生率高。

(二)骗赔现象逐年上升。

(三)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四)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市场放宽管制导致了汽车保险费率的下滑。

四、降低车辆保险赔付率的对策及措施:

(一)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近几年,我国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交通事故频发,事故率上升、重特大交通事故增多、大要案增加是造成机动车辆赔付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达100000人。

(二)降低机动车辆保险中的骗赔行为。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以来,随着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保险骗赔现象也相伴而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在机动车辆保险中尤为突出。从保险公司查获的大量骗赔案例来看,骗赔者手段可谓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其中包括故意超标的实际价值投保;故意双重保险;先出事、后投保;事故发生后,迅速追加保额无驾照人员酿车祸;请有驾照人员作顶替;本是双边责任瞒报单方事故;一案多报;事故车辆未经查勘定损,擅自拆离现场或自行送修;一人住院全家治疗等等,从而增大保险人不应有的经营风险,扩大被保险人不应有的支出,增加道德风险,甚至诱发犯罪行为。

(三)完善我国机动车辆保险管理制度。汽车保险承保面大,保险标的分散,流动性大。如何强化保险公司内控机制,建立以优化承保质量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车险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既是防范和化解承保、理赔风险的基本措施,又是促进车险稳健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可靠保证。

(四)完善从人主义的汽车保险制度。从人主义的保险制度是汽车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易于调动被保险人或驾驶员的积极性,对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作用明显,具有奖优罚劣的作用。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中国国情。通过保费折扣,实现绝对免赔额与自负额的统一完善无赔款优待,给予被保险人无赔款优待的保护权。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十七大以来,我国机动车保险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积极作用,开创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经过长足的发展,我国车辆保险高赔付率的现象定会朝向更加合理,更加协调,面向多元的方向发展。祝愿中国的保险业蒸蒸日上,进一步融入世界,为创建和谐社会添上一幅美丽的画卷。(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安大学汽车学院;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A Policy on Geometric Design of Highways and Streets (Green Book) [S].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 (AASHTO),2001.

[2]吴定富主编:《保险原理与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3]吴定富主编:《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4]魏華林、林宝清主编:《保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谭启俭、何力主编:《财产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汇编(2007)[M].北京: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07.08:2.

[7]郭忠印,方守恩等.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9:9.

[8]Margie Peden等.预防道路交通伤世界报告:概要[R].瑞士:世界卫生组织,2004:1.

[9]周延礼主编:《机动车辆保险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粗版社2001年版.

作者:陈亮 郭捷 丁兴国

道路安全工程论文 篇2:

顺应时代发展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基于社会对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需求的转变,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进行了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教师可分析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能力等方面的核心问题,确定包括统筹两个标准、融合三个聚力、耦合四个协同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措施。

關键词:安全工程;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6.002

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国家对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更新。传统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信息发展对高校本科人才的重大需求[1-2]。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促进了安全生产人才流动与竞争的国际性,行业企业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的需求与新设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矛盾突出[3-4]。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应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新理念、运用新方法、建构新模式、实现新目标。深化安全工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一、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和紧缺人才的需求,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民众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趋势促进了企业需求愿望,特别是对本科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应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与复合型安全生产人才的需求。

(二)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迫切要求

安全学科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科学,专业覆盖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广泛领域。我校安全工程是基于传统煤矿安全的专业,在国家产业结构改革将直接影响煤矿发展及其安全生产人才需求和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对安全生产人才巨大需求的形势下,以服务需求为引领,是深化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紧迫要求。重构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的安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需要遵循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聚力教师队伍发展、聚力教学条件保障、聚力教学资源建设、聚焦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大量新设安全工程学校迫切需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解决专业普适性和行业服务特殊性相矛盾的问题,提升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

二、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重塑的核心理念问题

传统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但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重大需求。强化服务需求引领,拓展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就业创业面向,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的标准统筹问题

以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行业性较普遍,安全工程人才知识结构与服务社会需求多样性矛盾突出。坚持成效导向,培养方案遵循统筹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社会多元化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的内在要求。教师应通过广泛调研与会议研讨,比较分析安全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结合新时期安全工程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主动布局未来安全生产人才培养,拓展学生就业面向,统筹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前瞻性设置矿山安全技术与管理和工业安全技术与管理等方向,明晰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三)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内在要素问题

安全工程专业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覆盖安全生产领域各个行业,是依托矿山通风与安全发展起来的传统安全工程专业。聚力教师队伍发展、聚力教学条件保障、聚力教学资源建设,是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是多样化和复合型安全工程人才供给的基础。

(四)学生能力提升过程的育人机制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企业需求愿望,特别是对毕业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过程,政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学教协同育人,是安全工程学生能力提升的强大合力。

三、本科生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措施

(一)服务社会需求,统筹两个标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应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安全发展,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评价结果应用机制,通过校友、行业协会与企业等深度调查分析,全面把握安全工程人才多样化需求,统筹安全工程专业培养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前瞻性设置矿山安全技术与管理、工业安全技术与管理等方向,明晰思想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素质、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与能力等要求,重构并持续改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教师还应调查分析国家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产业结构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国际化对安全生产人才的社会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分析总结兄弟院校安全工程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以及推进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全面理解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专业认证标准要求,通过走访、座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工业企业、行业协会、校友、教师、学生、社会对当前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和能力要求的意见和建议。

(二)深化内涵发展,融合三个聚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我们要突出学生中心,坚持成效导向,深化学科专业内涵发展,聚力教师队伍发展、聚力教学条件保障、聚力教学资源建设并融合推进,以教师科研发展、教学发展和教学内生动力激发为目标,构建教师发展体系,推进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和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选拔教师到国外大学留学深造,引进优秀博士,鼓励教师获得安全工程执业注册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到安全科学与工程领域行业协会学术兼职。我校坚持购置与自主设计相结合原则,根据主干专业课程配套建设安全监测监控等实验室5个,自主设计危化品道路运输灾害风险识别与预警、矿用通风机耦合管网运行特性等综合性实验系统7个,新建工业安全、公共安全、职业健康等实践教学基地12个,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各大院校应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对接、教学过程与工程实际对接、科研平台与实践创新对接,完善政教协同、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学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实施安全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安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安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三)聚焦学生能力,耦合四个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要聚焦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实践系列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翻转课堂、虚拟仿真等教学方法,逐步扩大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我校充分依托政府指导,发挥学科专业内涵优势,成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并精炼专业核心课程,将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案例转化为课程和教材内容,实现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实施教授和博士给本科生讲座,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学科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的深度联合机制,与平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麓机电集团、长沙武广新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10余个企业,建立产教联合培养基地,年均邀请企业领导给学生做讲座20余次,实践教學环节均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全程参与。我们要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施辅导员联系教学系制度,实行导师贯穿大学四年,指导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国际化意识。安全工程专业于2016年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5]。

三、结语

我们要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分析进一步提升本科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途径,及时总结项目实施经验,改进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实施方案,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是顺应社会变化、高等教育发展、人才需求标准提高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裴晶晶,程五一.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J].教育界,2018(7):131.

[2]游波,施式亮,刘何清,et al.湖南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8):10.

[3]王维维,张迎新,康宇,韩永辉,宋佳.基于行业形势下安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8(3):43.

[4]佟瑞鹏.高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3):1.

[5]游波,徐佳昕,李润求.专业认证对安全工程学科发展的作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4):261.

作者:游波 施式亮 刘何清 李润求 鲁义

道路安全工程论文 篇3: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GIS是一种具有信息系统空间专业形式的数据管理系统,GIS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先进性的特征,它能和其他科学知识进行交叉。目前,非地理专业培养GIS专业人才非常重要。本文根据安全工程和GIS专业的定位与特色以及“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的GIS人才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GIS;立体人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GIS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存贮和管理、查询和显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与应急救援、安全的辅助设计与评价预测等方面。GIS的运用对安全工程行业和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然而,由于所依托的学科不同,GIS在安全工程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为了使高校非GIS类学生获得必备的GIS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将来能将GIS应用于安全管理和科学研究中,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突出GIS、安全工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多元关系。

二、GIS和安全工程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本文根据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GIS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宗旨。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以面向煤矿、建筑、交通、石化、消防、电力等行业为主,培养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和安全科学技术知识,以安全管理、安全健康、安全监控、安全评价等为主要应用方向。高校学生应学习GIS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构建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城市救灾、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安全信息技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安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三、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培养目标具有单一性,这往往有悖于社會供需状况,不能顺应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GIS、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GIS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GIS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熟悉基础GIS平台软件的使用,运用GIS、安全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特色表现如下:

(1)依托安全专业进行GIS研究。突出GIS的特点,将计算机理论、空间科学、安全系统工程、测绘遥感、监测监控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GIS理论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决策系统,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2)依托GIS进行安全知识研究。突出企业安全知识的获取、数据处理等优势,利用GPS、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多维GIS空间数据库、集成空间数据,进行安全产品开发,进行“4D”“3S”等安全集成产品的应用开发,重点进行安全工程专业的GIS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发。

(3)依托“互联网+”进行GIS开发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集成和融合GIS技术,实现全国安全行业远距离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及共享,为公共安全提供GIS服务,建立大规模的GIS平台,为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应针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抓住“应用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研究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特点,划分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层次开发人才第一层次技术人才第三层次研究人才第四层次创新人才

图1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分为GIS技术人才、开发人才、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四个层次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培养能熟练应用GIS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安全行业服务的GIS应用类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在计算机、图论、安全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的GIS开发类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在前沿领域具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具备成为科研、教学行业条件的GIS研究类人才;第四层次培养具有从事独立研究、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在行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类人才。

四、具有安全工程特色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构想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背景、学生特点和GIS市场的人才需求,确立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GIS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将逐步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应体现安全特色,加强开发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开发环节,培养GIS创新意识,强调安全和GIS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安全工程、GIS与计算机的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课程设置的特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体系如下:

安全、GIS与计算机关系安全工程理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图2安全工程、计算机课程和GIS知识的关系

主要基础课:以拓宽学生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工科院校基础课程为基础,面向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在内的数学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图形学等在内的图论课程,包括数据结构、VB/V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主要安全工程专业课:以就业为导向,以拓宽学生安全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基础,面向企业和社会高危行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仿真学、事故灾害分析、安全系统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在GIS中的应用等。

主要GIS课程:以延伸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在GIS软件平台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软件及应用、MapGIS二次开发、数据采集技术等。

其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综合应用,并衔接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JAVA等的高等计算机课程,包括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理论等的高等数学课程,包括GIS系统集成基础、WebGIS、三维GIS技术等在内的高等GIS课程,包括安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安全评估技术、重大危险源控制理论等的高等安全工程课程。

五、安全专业GIS教学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模式应确立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环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方式是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为主的培养方式。

1.课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使学生掌握安全和GIS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GIS与安全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将GIS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主导,常常采用讲授式、展现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GIS实验室MAPGIS7.0系列软件、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习的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对MAPGIS7.0软件的综合应用与二次开发能力。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训练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某一课题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研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多个科研任务,每个任务选取4~6名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后,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估。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GIS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置名师讲堂、进行科研训练,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参加GIS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把学生在科技大赛、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奖励以及发表的论文等计入学生综合测评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安全工程和GIS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安全工程学生的GIS应用能力,拓宽安全工程學生的知识面,改变安全工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应用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安全专业的GIS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郑贵洲.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科学,2014(9).

[2]张晓丽.林业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3).

[3]蔡峰,薛安家,黄植.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0).

[4]罗志军.农业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J].地理空间信息,2011(1).

作者:邱进伟 周亮

上一篇:教学模式改革论文下一篇:幼儿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