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控制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阐述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困境,从创新话语模式、明确传播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创新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满足受众需求这七个方面分析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旨在论证只有技术创新和内容优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制作和传播这一观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闻传播控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闻传播控制论文 篇1:

灾难事件新闻传播中的政治控制与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传播中,政治控制和新闻专业主义一直是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不得不衡量的两把标尺。新闻专业主义,是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功能,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用了三个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新闻专业主义者认为公民有“知”的权利,维护公民的知情权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政治控制却刚好与此相反,它作为新闻调控者和管理者,主要在新闻的报道程度和范围上作限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两者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不同,由此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景观也迥然不同。总体看来,正面报道两者目标更容易达成一致;越是灾难新闻或负面报道,两者似乎更容易背离。但“近来我国媒体在灾难事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常被看作是灾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中介变项,或甚至灾难期间的社会大众情绪动员者,而成为灾难研究的重要一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下,媒体该如何应对给社会正常秩序带来冲击的灾难事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灾难新闻中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灾难新闻中,知情权一般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众作为新闻接收的主体所具有的对灾难有关情况了解的权利;二是遇难者亲属和灾难受害者对事件全部真实情况与细节了解的权利。

1、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灾难有以下特征: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信息不充分。前四者的合力加之公众处于信息“饥渴”状态,此时如果媒体权威缺席,很容易给流言,甚至谣言提供滋生至而蔓延的空间。而谣言一旦蔓延,在灾难事件中形成舆论,就很有可能导致群体冲动而引发失控行为,成为社会种种不稳定因素之一。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及时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是灾难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

2、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必要性

(1)传播渠道多样化。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极大丰富使传统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权和控制权正在丧失,一个全新的、平等的、没有强权与控制的信息空间正在产生,人类进入了“人际大众传播”时代。

2003年非典事件的全球传播就是最先起源于公众通过互联网而发布的信息。北京301医院一位老中医蒋彦永在知晓事实真相而媒体集体失语的情况下,首先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中央及海外媒体发信,引发了全球信息传播的高潮。网络使原本集中的权力大大分散。李永刚认为:“互联网的扩张几乎在各个方面已经成为政治控制的克星,它正在以自己的节奏改变甚至摧毁着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控制机制。”

(2)法制社会民众权利意识空前高涨,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要求强烈。现代社会公众对信息已由被动接受渐变到主动寻求,政府的职能也由全能政府向有限责任政府变化,这些都要求作为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公共信息资源一一实现进一步的社会分享。

此外,灾难新闻对缓解现代人的心理焦虑和痛苦压抑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灾难新闻中,通过对灾难的认知,不但可以自警,更在怜悯他人中获得自我安慰,增加自我保护。

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的现状

(一)前期“失语”。后期“喧哗”

以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为例: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的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11月15日到11月21日为治理污染的最佳时期,各报均无关于“吉化爆炸”可能(或已经)对松花江产生污染的报道,此次事件中关键时候媒体“缺席”已是定论。

11月22日后,哈尔滨开始全城停水,媒体开始专题、专版报道,与前期的“失语”形成鲜明对比。

1、报道的数量和程度受到严格控制。无论何种媒体,报道原则均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在信息传播中,媒体是最重要的“把关人”,其选择标准有二政治标准和新闻价值标准,两者必须俱备。传统上,新闻价值有五个指标: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灾难新闻关乎人们生存,在重要性和接近性甚至显著性上都不言而喻,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但在新闻传播历史上似乎一直都不符合“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政治选择标准,它的发展也一直步履维艰。但总体社会政治控制对新闻传播仍有强度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自觉受到抑制,政治——媒介组织一一从业者之间还是单向度的影响,媒体仍然首先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领域。

2、异地监督。

事发地吉林省对此次污染报道出奇的的少,从爆炸开始到12月31日共25篇而邻近的非事发地黑龙江省11月23日一天的报道就达到26篇,最多一天达到57篇。

3、较少关注灾难本身。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一直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抗灾救灾才是新闻”。表现在报道内容上,对造成灾难事件本身原因缺乏思考,更遑论灾难预警。

(二)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行政控制

1、事发当地的瞒报、谎报。11月21日,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政府以检修供水管道为由发布了第一份停水公告。其实在18日就已经得到松花江被污染的信息,“由于正处于招商引资和招商引资关键时期,所以没有公布”。对此公告发出质疑,地震等谣言四起,政府才又发出第二份公告。一前一后不同的内容降低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2、信息发布权威部门迟报。对于灾难事件,一般都把信息发布权控制在有相当级别的政府手中。SARS事件后国务院出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将信息发布权归于政府。其中第三章第25条写道:“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对此,陈力丹写道“地方媒体没有报道权,需要中央部门协调管理,延误是不可避免的。真实的情况是,2003年4月30日香港《大公报》撰文指出,西方主流媒体利用中国防治非典前期工作失误和对国际的不利影响,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负面报道,形成了198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反华舆论浪潮。”

此后不久,国家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建议建言

1、媒介: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也要重视新闻本身。“监视环境的功能是大众媒介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它是通过向社会成员提供准确和最新的信息来实现的。重视新闻媒体宣传功能是需要的,但一旦这种重视走向片面化、绝对化,社会完全排斥新闻自身规律,副作用也必然显现。因而必须建立新闻专业理念,协助政府进行灾难预防和信息传递,为政府提供社会支持。

2、政府:积极构建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政治控制是媒介生态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以及报道的时效性、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一个政府的民主开放程度和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目前我国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由于限制过多而总显得步履维艰,特别是对灾情的实况报道更是讳莫如深,实在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一种漠视。“同级报纸不能批评同级党委”、信息发布权的过度集中等制约和限制了新闻的“专业主义”的发挥。因此,给媒介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媒介才能真正担负起“耳目喉舌”的重任,建构起我国传媒的公信力。

实践证明,“灾难新闻”: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引发社会反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产生正面的作用。可以肯定,负面新闻是可以转化的,其中关键是信息渠道的畅通。正如《中国青年报》总结评论说的。有坦诚的政府才有理性的公民”。

作者:李霞霞

新闻传播控制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的特点及发展困境,从创新话语模式、明确传播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创新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加强人才培养、满足受众需求这七个方面分析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旨在论证只有技术创新和内容优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短视频新闻的生产、制作和传播这一观点。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新媒体;传播策略

一、引言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崭露锋芒,以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的短视频新闻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接收新闻的主要方式。如何在短视频领域进行内容创作,如何通过短视频开展有效的新闻传播,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时代挖掘自身优势,成为摆在新闻从业者面前的现实难题。

二、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点

当今社会是新媒体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传播生态格局发生巨大变革,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0.4%,网民规模达9.89亿,这个体量是前所未有的。短视频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众多短视频平台开始纷纷利用平台优势,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合作。以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已成为时下的流行趋势,其特点有三。

(一)选题类别多样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新闻来源变得更加多元和广泛,新闻资讯不再局限于本地新闻,报道的触角可以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2020年,四川广播电视台旗下的新媒体“四川观察”,进驻抖音平台5个月,便收获了2825万粉丝与9.3亿次点赞,这一成绩得益于其丰富的内容、密集的传播量。2020年8月的新抖数据显示,四川观察近30天新增作品数818条,传播力、影响力、勤勉度均超过99.99%的账号[1]。时至今日,“四川观察”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更新频率,还逐渐从四川本地新闻延展到国内热点、国际时事、奇闻趣事等领域,拓宽了受众面,摒弃了传统模式,实时发生,实时传播,贴合现代社会大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二)内容呈现丰富

短视频新闻的呈现方式与传统的图文相比,视觉效果更加直观、真实,且代入感強,易于受众理解和接受,因此二次传播、三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的效果更佳。此外,新媒体特有的转发、互传、即时评论等功能,也让传播从单向性向互动性转变,使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新闻信息在多种手段的作用下,得到延伸和拓展,产生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影响。

(三)竖版形式效果

短视频新闻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通常采用竖版形式。近些年,移动终端的普及与应用,使人们慢慢习惯于观看竖版视频。传统新闻媒体也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制作出贴合短视频平台发布机制、用户观看习惯的短视频新闻,从而更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带动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竖版视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本身画面能够适应手机屏幕比例,不需要用户对手机进行横屏处理就能够完成观看,另一种则将画面比控制在3∶4、9∶16等竖屏比例。竖屏观看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对于短视频新闻的制作者来说,制作更加简单,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用户而言,新闻浏览更加直观,具有良好的沉浸感,能更快捷便利地进行点赞、评论、转发、分享,从而增强黏性。

三、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不足

移动智能传播平台的快速普及,使信息传播的主体不再局限于官方媒体,人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社会正式进入自媒体时代。尽管各个媒体平台都开始积极探索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仍面临许多困难,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应对。

(一)制作经验不足,制作效果有限

在内容制作时,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秉持的是各司其职的原则,短视频新闻的报道内容则呈现出差别化制作特征。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传播方式,现有的短视频新闻生产经验不足,对用户缺乏全面了解,一味求新求快,实际生产制作过程中极易出现疏漏,制约了短视频新闻的传播效果[2]。

(二)自身吸引力不足,内容同质化严重

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长视频新闻,还是短视频新闻,都应将内容精良摆在首位。然而,现阶段短视频新闻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严重,视频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平台在进行短视频新闻传播时,缺乏内容创新,出现了大量相似的视频内容,浪费了资源,削弱了传播效果。

(三)碎片化阅读传播,容易造成歧义

短视频新闻的时长有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高效传播,时效性固然重要,但还原事件真相更是传播者的职责。一些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眼球、抢占先机,未经核实便发布新闻,不但影响了受众的知情权,甚至可能引发负面舆情,导致乱象频生。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关注,提高点击率,但长期低效甚至无效的传播会导致用户对媒体平台失去信心。要解决这些问题,新闻从业者必须加强内容核实工作,确保各个新闻要素齐备。

四、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传播策略

(一)创新话语模式,增强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要想优化传播效果,应当积极创新话语模式,采用情感化叙述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艺术表达相结合。

第一,短视频新闻应该在坚持真实原则的基础上,强化情感表达。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长于客观论述,疏于情感表达。新媒体时代,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短视频新闻要想增强传播效果,应当改变传统叙事方式,将情感融入其中,强化情感表达[3],通过真实的声音影像、简洁有力的文字叙述,增强用户的代入感,从而形成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新闻短视频时长短,信息承载量有限,在此情况下,要想优化新闻传播效果,吸引更多受众观看,应当将生活和艺术相结合,深挖新闻事件,实现对不同事件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积极应用与之相适应的表达方式。

(二)明确传播定位,增强用户黏性

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新闻内容,还是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想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应当明确短视频新闻的定位,始终将受众摆在主体位置,关注他们的真实想法,创作真正贴近用户心理的内容,切实增强用户黏性。

首先,短视频新闻传播应当明确传播定位。通常而言,短视频新闻有两种主要呈现方式。一种是借助抖音等一系列短视频传播平台完成信息传播。这类短视频传播平台自身的用户基数大、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也较强,因此,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地方媒体,近些年都已陆续入驻这些平台。第二种是开发自身专有新闻平台完成新闻传播[4]。短视频新闻传播应当将优势内容摆在首要位置,加大技术研究力度,实现新闻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有机结合。

其次,短视频新闻传播应当明确受众定位。短视频新闻和传统新闻相比,无论是内容播放方式,还是用户群体类别,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短视频用户群体普遍具有年轻化、个性化、垂直化的特点。男性和女性的兴趣点有所区别,不同年龄段的群体有不同的内容偏好,19~30岁的年轻用户较多,评论和弹幕是当下年轻用户发表观点的主要方式等。在此背景下,媒体借助短视频方式完成新闻传播时,应当明确受众定位,对用户群体进行细分。例如,从短视频用户的受众特点、媒体目标受众等方面展开分析;从用户年龄、职业、地域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然后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呈现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更有针对性、更加精准地提供优质短视频新闻。

(三)坚持内容为王,形成发展优势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媒体平台纷纷开始应用技术手段进行创新,但究其根本,媒体竞争的核心还是传播内容。只有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方向,坚持贴近人民的发展路线,才能切实提升信息传播的关注度,优化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

首先,短视频新闻符合人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内容表达更具创意,能够有效拉近受众距离,实现情感共鸣。因此,媒体要想实现长久发展,应当坚持内容为王,将精品内容摆在首位。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不能丢,内容真实、消息迅速、稿源渠道丰富依然是重中之重。在传播时,应当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在更新播报方式、提高更新频率的同时,加强信息审核,避免报道未经核实的信息,不为追逐热点报道不实新闻。

其次,进一步优化和完善UGC模式。UGC全稱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原创内容,这也是短视频新闻能够发挥自身影响力的重要方式。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技术门槛较高,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UGC开始成为较受欢迎的新型媒体形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更是在近几年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此情况下,应当不断完善用户内容生产模式,积极采取创新措施,借助既有的流量优势,强化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5]。

再次,发展PGC模式。PGC全称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是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传播的主要方式。发展PGC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当前,新闻从业者面临更高的工作要求,不仅需要精通新闻理论,精选优质内容,而且需要进行技术创新,熟练掌握制作工艺,加强内容审核,探究新闻事件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还可以充分利用PGC和UGC的发展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实现短视频新闻质量的优化。例如,主流媒体入驻以UGC为主要生产模式的短视频平台,就是专业生产内容和用户生产内容相结合的创新方式。

综上,想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形成优势,需要精耕某一领域的新闻信息,充分发挥PGC和UGC的优势,朝着精品化的短视频方向前进。

(四)创新技术手段,提供优质服务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短视频新闻的时长多为一分钟以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但是内容呈现有限,难以切实反映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力度。在此情况下,可以积极应用技术手段,延伸原有的短视频新闻传播空间。例如,在传播短视频新闻的同时,在评论区添加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链接,引导受众全面了解新闻事实,强化传播效果。此外,还可以借助国内外的先进制作经验,优化传播效果,实现个性化。例如,加拿大视频编辑网站Moovly提供了自动编辑工具,只要工作人员将新闻信息添加其中,就能够完成短视频新闻的一键制作,并可以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力量,实现个性化分发,有效推动短视频新闻传播。

想要一则短视频新闻突出重围,切实提高传播效率,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创新,还需要对技术应用方式进行优化,从用户兴趣爱好出发,提供大量优质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需求。

(五)拓宽传播渠道,吸引用户关注

现阶段,媒体传播渠道多元,新闻传播不再局限于固有的传播方式,新闻内容生产平台也开始逐渐和新闻分发平台相分离。在此情况下,想要实现优质短视频新闻的高效传播,应当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分发平台,使短视频新闻实现深层次传播。

首先,融合线上、线下传播渠道,增强短视频新闻传播效果,为受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体验。平台方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线下交流活动的方式,鼓励内容创作者交流互动,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情况,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平台运营效果。可充分借助地铁站、公交站、电梯间等公共空间,投放短视频新闻品牌内容,推动品牌传播。

其次,拓宽原有的内容分发渠道,采用业务合作的方式,拓宽受众面,使短视频新闻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传播给受众群体。包括各大门户网站在内的移动新闻客户端拥有多元的内容分发渠道,用户基数大,想要实现高效的短视频新闻传播,可以充分借助这些客户端,吸引更多的用户关注。此外,各种新闻聚合类传播平台,能够根据技术手段进行个性化推荐,实现短视频新闻的精准投放和传播。近年来,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给短视频新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借助社交短视频APP进行短视频新闻分发也成为时下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水平

新媒体时代,想要推进短视频新闻传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始终是关键要素。现阶段,短视频新闻在内容生产、制作工艺等方面仍然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传播受阻,难以实现有效传播。在此情况下,应当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将短视频新闻传播现状和媒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实现高效的新闻传播。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业务能力培训。要积极鼓励短视频新闻创作者进行专业学习,突破原有传播模式的限制,着力于短视频编辑制作、文案创作方面的培训,使短视频新闻内容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应用多种技术手段,培养优秀的运营团队。运营团队的运营能力会直接影响新闻的覆盖面与传播效果。

(七)满足受众需求,形成独特风格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生产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路线,充分考量短视频受众的真实想法,在保证内容真实和内容优质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不同受众的阅读习惯不同,面对海量的新闻,用户会根据既往的生活经历和个人兴趣选择性地浏览短视频新闻。基于这种情况,应当传播个性化的新闻内容。与此同时,短视频新闻制作不同于传统新闻制作,其短视频播放时间短,画面效果丰富,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应当合理借助短视频新闻竖屏的特点,积极应用摇镜头、字幕效果、后期特技等方式,对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并借助多元符号突出关键点,补充短视频新闻信息内容,更好地引导用户全面了解新闻事件,挖掘新闻价值。

五、结语

对新媒体時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特点,应当坚持创新话语模式,明确传播定位和用户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创新技术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打造专业队伍,通过优质短视频新闻形成竞争性发展优势,实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蓝鲸财经.熬夜刷完5000条视频,我终于知道“四川观察”为什么火了[EB/OL].官方搜狐号,https://www.sohu.com/a/413214158_250147,2020-08-15.

[2] 刘娟.爆款新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初探[J].新闻前哨,2021(04):49-50.

[3] 黄梅.探索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传播的建设路径[J].中国传媒科技,2020(06):66-68.

[4] 徐杰,赵林云.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的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20(08):105-107.

[5] 劳俊慧.全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主流价值传播策略[J].科技传播,2019,11(13):109-110.

作者简介:赵昭(1982—),女,北京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文化传播。

作者:赵昭

新闻传播控制论文 篇3:

论新闻传播的审美性及其实现

摘 要:优秀的新闻传播是具备审美性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和要求的基础上,从新闻素材的发现和新闻文本组织、实现对大众审美的尊重和超越等方面,推动新闻审美传播的实现。

关键词:新闻传播 审美 实现

优秀的新闻传播应该是有效的,为接受主体所喜闻乐见并产生共鸣的,并且能够使接受主体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就是说,优秀的新闻传播应该是审美的。这也是新闻能够走向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的必然途径,当然也是实现每个新闻工作者内在追求的必然途径。

1 新闻传播的审美性

一般而言,新闻传播的整个过程起码应该包括如下要素:传播客体(新闻事件),传播主体(新闻工作者),接受客体(新闻文本),接受主体(社会大众)。而在这整个环节中,美的需要和美的表现无处无时不在。离开了别具一格的美,新闻传播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或者彻底失效。

1.1 接受主体的审美性

当前我们的生活已经被空前的艺术化。我们生活的环境在逐渐被美化,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将加速这一美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审美主体的范围。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大众对个性美的追求,使个性化的装饰和表演逐渐变得司空见惯,社会大众在被呼吁加强自我展示和表演的同时,社会生活参与度和对社会多样性的包容度越来越大。“它们从个人的外表延伸到城市和公共场所,从经济延伸到生态学[1]”。同时,随着社会流动的更加频繁和社会生活广度深度的拓展,审美,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大众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做着各种各样的审美判断。因为社会大众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和感受着美,他们对于美的评判水准越来越高,甚至越来越挑剔,或者说,社会大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只有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符合他们审美经验的新闻,才有可能进入他们的接受视野,得到有效传播。因此,新闻事件的选择,本身就是对社会大众审美趣味判断基础上产生的。传播媒体的定位,也是基于对预设接受对象审美趣味进行判断的基础之上。只有把握住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新闻和传播媒体才能意气风发,在真正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分一杯羹。

1.2 传播主体的审美性

新闻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的审美趣味,同时,因为是新闻工作者,又需要判断社会大众的审美趣味,还肩负着引导形成健康审美倾向的职责。作为新闻传播的驱动者,新闻工作者的关键素质之一就是敏锐的审美嗅觉及对审美趋势的合理判断,他们要遵循普遍的认知规律传播真事实,也必然会在对事实的描述中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自己的审美认知,进而产生能够与接受主体产生共鸣的审美能量。这正是衡量一位新闻工作者优秀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

1.3 接受客体的审美性

尽管审美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无论什么时候的审美变化,都有一个明确的价值指向,而且,这种价值指向,往往是趋同的。也就是說,不管人类处于那一个时代,审美的趋向都是向真向善向美,都是在审视人类本身所应该具有价值和这种价值实现的方式,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体验,如执着、超越、回归等生命认知。这,正是接受客体—— 新闻文本—— 所应该追求的表现内涵。新闻文本与文学文本在这一点上具备共同的审美要求。在新闻传播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产生较大影响的,还是能够触动人的内心深处那些或明或昧的情感追求和生命体验的作品,正像孔子的《论语》具有普世价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对于个人生命悲剧意识的表达一样,具有引导社会、个人价值建立和直指人心深处生命体验的作品,才会超越时空限制,获得永恒的生命和价值。

所以,审美是存在于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之中的,二者不可分割。

2 新闻传播审美性的实现

毫无疑问,新闻传播对于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生命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和移动媒体设备的普及以及各种传播的无孔不入,使很多情况下的传播已经失去了控制,这种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在当今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习惯于开着电脑,上着QQ,手机上网,掌握实时咨讯,新闻传播便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处。因此,关注新闻传播的审美性,实现新闻的审美传播十分必须且紧迫。

2.1 尊重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和要求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的基本特点主要指其真实性、客观性、新颖性和时效性,这是新闻传播区别于其它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个性。新闻传播审美的实现,应该建立在尊重这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新闻审美传播所讨论的,依然是“谁在传播、为谁传播、传播什么、怎样传播”和“传播的效果”等基本问题。针对这些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的新闻传播应该秉承“三化观”,即新闻传播定位的“中国化”,传播内容、方式的“时代化”和传播对象、行为“大众化”[2]。为此,新闻传播者要做好社会的守望者和新闻传播的把关人,以发展的观念,把握新闻传播的人民性,推动新闻审美传播的发展。

2.2 新闻素材的发现和文本组织实现

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要求,不是指任何一个新闻和任何一次新闻传播,都要向镜子一样反映社会事件和人物。新闻传播是有取舍、有重点的,不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事件和人物都能成为新闻。新闻传播的形成,首先依赖于新闻工作者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标准,主动地、有选择地发现和发掘生活中有价值的事件和人物。这是实现新闻传播的第一步。因此,新闻传播的主体对于新闻的审美传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新闻工作者首先应该增强自己审美经验和审美判断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这是实现新闻审美传播的前提。

对于取舍后的新闻素材,新闻工作者还应该以独到的组织技术,创作出具有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新闻文本,这是实现新闻审美传播的桥梁。只有受众接受并喜欢,新闻传播的审美性才能够显现出来。为此,在文本组织技术层面,新闻工作者也应该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导思想,把握当今时代中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总结时下最为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分析畅销书籍、杂志和优秀新闻文本的语言组织技术和风格,这是新闻工作者提升新闻传播审美性的有效路径。

2.3 对大众审美的尊重和超越

新闻的审美传播,首先是新闻的有效传播,即能为接受主体接受。其次是新闻传播被接受主体接受之后的效果,即能否引起接受主体的共鸣,促进他们的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因此,新闻工作者对于社会大众这一接受主体的审美需求,既要尊重,还要超越,实现新闻传播的精神文化引领价值,这既是新闻传播的审美性内涵,也是其区别于低俗传播内容的重要指标。

要尊重大众的审美需求,首先就要了解當今大众对新闻传播的审美需求是什么。经济的发展和时代文化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审美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也逐渐由一个专业词汇走向大众,其在是个会生活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审美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人们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审美本身的大众化与个性化,同时也给新闻传播的审美价值带来挑战,并且随着中国大众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大众对新闻传播审美价值的鉴赏能力将会不断提高,这种审美鉴赏将会更广泛的涉及到新闻传播的每一个环节和方面,比如新闻的质量、新闻文本本身的质量、传播的媒介和方式,甚至连接受主体对新闻传播的反馈(如:网络新闻读者的回复)等也都会成为审美鉴赏的对象。因此,新闻审美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实现信息的传播,更是一种审美价值的传播,一种即时性很强的审美价值引导。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流行的大众审美将显现出对新闻审美传播更大的影响。网络开始迅速覆盖和占领了人们生活和交往的所有领域。每个人都在接受新闻传播的影响,同时,每个人又在创造新闻传播的内涵和方式,并且逐渐呈现出更大的力量。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的接受主体已经不再是较为单纯的接受,他们已经变得复杂,有时也会成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或者次主体,用他们的言语、思维等影响新闻工作者的创造和传播。比如网络流行语“给力”、“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杯具”等等曾经的网络流行语频频见诸报端,就是一个明证。新闻的审美传播在改变大众,大众的审美传播也在影响新闻的审美传播。

要做到对大众审美的超越,即实现新闻传播的精神文化引领价值,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把握、吸收大众审美的基础上,去思考那些可以跨越时空恒久流传的审美价值,也就是那些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类本身所应该具有的价值,这种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由此所带来的生命体验,并将之恰如其分的融入到自己的新闻作品中。对大众审美的尊重和超越,都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文学、哲学、史学的经典以及新闻传播的经典,都为我们把握人类社会经久弥新的美学价值提供了学习认知范例。网络,为我们链接大众审美提供了最为便捷的途径。关注经典,关注网络,是新闻工作者实现对大众审美的尊重和超越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新闻审美传播的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物质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社会的精神文化层面却没有取得对应的发展,虽说原因是多样的,但毫无疑问,新闻传播对于精神文化引领的不够重视,导致新闻审美传播效能的低下,应该是原因之一,应该引起新闻传播工作者的反思。而且,社会公众的接受能力、批判能力在不断的提高,新闻传播如何紧跟时代特点,走进社会公众心中,已经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课题。要想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的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既要寻求社会大众的认同,发扬真善美,更要在此基础上肩担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责任,使社会思想自由而有序的传播,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109.

[2] 彭立.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三化观”[J].新闻研究导刊,2012,12(1):50-53.

作者:周逸飞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师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房地产公司半年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