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意义过程演示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基础上的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形式和媒介构成了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状态。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能整合多模态形式,使不同模态间交互作用,共同构建多模态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图像意义过程演示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图像意义过程演示管理论文 篇1:

基于上下文相关模型的图像语义标注

摘 要:图像语义标注技术对于多媒体数据管理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可以减少管理的混乱性,提升管理效率。本文将主要演示的是一个在多马尔科夫随机场的基础上一个图像语义自动标注方法(multiple Markov random field,MMRF)的图像予以标注系统,利用交互式标注模型的训练和演示,展示MMRF技术最主要的标注功能,使得观众能够简明了解到图像语义自动标注的系统实现。

关键词:图像语义标注;马尔科夫随机场;系统实现;语义上下文

引言

目前,互联网上数字图像的数量呈现出直线式上升的状态,比如目前十分流行Instagram照片分享网站每分钟上传的照片高达5000张左右,虽然某些社交网站的图像会附带有用户标签,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垃圾标签的现象十分普遍,或者标签语义过于模糊等等[1]。因此行业内掀起了一阵对图像语义自动标注(automatic image annotation,AIA)的研究热潮。现阶段AIA研究面临的瓶颈就是“语义鸿沟”(semantic gap),也就是高层次抽象语义概念表达出的含义与低层次数字图像内容之间的冲突。现将对本文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一、系统框架设计

本系统的主要流程框架见下图所示:

1.系统主流程

该系统的主要流程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离线预处理和在线图像标注,其中离线预处理有三个步骤:

(1)训练图像库构建

系统主要提供了2个图像库,其一是图像标注研究领域中经常使用到的Corel数据集,其中包括了5000幅图像,4500张会直接成为训练图像,剩下500幅是测试图像。在每幅图像上标注至少1个至多5个语义标签,将这4500幅图像作为训练图像集,再通过网络下载得到另一个图像库,主要从各大图像分享网站或者google等搜索引擎等收集,对这些图像中的错误标签全部去除[2]。

(2)图像特征提取

提取每幅图像中的15个特征,然后利用Tagprop的方法对每个训练库学习权重向量w。

(3)模型参数学习

本系统主要通过图像标注算法得出第i个语义标签,并且观察出图像的特征d,将二者结合之后得出联合概率P(d,w),再将MMRF中的学习模型参数代入其中,如下文算法1所示。在对模型进行训练的时候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对每个语义标签构建语义概念图,然后系统会筛选训练图像并且得出一个正负样例平衡的训练集,最后利用MMRF模型算出参数θ。

算法1:MMRF模型参数学习方法

输入:待标注的图像I,词表S和训练图集X;

输出:MMRF模型参数θ

①for每个词∈S do

②构建语义概念关系图

③构建训练图像集

④求解MMRF模型参数θ

⑤end for

标注系统在对线上图像进行标注的时候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1)图像上传及标注

客户端在上传一张或者多张图像之后,系统会对图像进行分别的标注,并且得出标注结果,每一幅图像得到的标注结果都是P(f)最大化之后的标签组合,也就是f=arg maxP(f)。

2.用户评判

客户端的用户会对标注结果进行评判,并且标记正确的标注结果,达到交互式标注。

3.标注结果保存

用戶评判的结果会直接进入到数据库之中,也会进行下载下来的训练图像图,由于这些新入库的训练图像的标注准确度较高,因此系统能够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有效的修正,所以能够帮助提高系统的标注能力[3]。

4.系统图像标注效果

Corel数据集的标注结果见下表所示,将其与传统的MBRM与Tagprop相比,该系统在Corel数据集上的precision和f1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recall的水平也较高。

二、系统演示

该系统在C++语言的基础上建立,因此在用户界面上拥有比较良好的性能,用户可以在该界面上轻松完成上传图像并标注的任务[4],并且该界面还具有一定的人机交互功能,用户在对标注结果进行判断之后,系统可以将判断的结果重新储存,并且将新的标注图像添加至训练库之中。

1.界面介绍

在系统界面之中,用户可以自行选择训练图像库,上传待标注的图像,完成之后在界面上显示“待标注”,点击“标注”按钮之后可以对该图像进行标注,标注之后会给出标注结果和相应标签,用户可以对标注结构进行判断,在“用户评判”一栏的正确选项上打钩,如果错误也可以选择“错误”选项,系统会将这一信息反馈给cpu,进行重新标注。确认完全正确之后点击“保存”按钮,系统会自动将标注完成的图像存储到数据库之中,并且还会随之添加到训练图像集之中。

2.图像标注演示步骤

该系统利用交互式图像语义标注模型的标注,使得MMRF技术的标注性能得到了有效的展示,用户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到图像语义标注的系统实现全过程。系统在演示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步:

(1)选择训练图像库

(2)选择需要标记的图像,将其上传到标注系统之中。

(3)点击“标注”按钮,系统开始对图像进行标注,并且给出标注结果。

(4)用户判断标注结果

(5)保存标注结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语义上下文建模的基础上演示了一个对图像进行自动语义标注的系统,利用交互式的系统演示,可以将系统中的图像标注功能充分展现出来,观众可以从中更好地了解到目前语义自动标注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该标注系统的实际工作流程,使得该系统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促进各大网站能够对上传的图像进行精准的标注,帮助其他用户可以快速寻找到自想要找到的图像,达到精准分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东平, 李乃乾. 基于上下文相关模型的图像语义标注[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6, 37(4):000855-000860.

[2]郭乔进. 基于上下文的图像区域标注关键技术研究[D]. 南京大学, 2013.

[3]王小蕾. 基于上下文的社交图像语义信息的精化与丰富[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2.

作者:胡楠 曲睿婷 王浩 李东洋 于元旗

图像意义过程演示管理论文 篇2:

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性探析

摘 要: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基础上的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形式和媒介构成了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状态。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能整合多模态形式,使不同模态间交互作用,共同构建多模态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关键词:演示教学;多模态性;模态形式整合

一、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性内涵及其话语的分析框架

多模态教学是指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形式和媒介刺激受话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以进行课堂教学的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理论认为,语言并非是唯一的交际模式,其他符号资源对交际的实现也同样起作用,单纯从语言角度无法对话语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与之相契合,由于现代科技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对各种符号资源包括视觉图像、语言、声音和动作、语法、版面设计等的利用,以及使这些符号在多模态中相互补充和协作越来越变得轻而易举,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态性日趋增强和凸显。比如在实施英语课堂计算机演示教学时,教师不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识读能力,而且还应在英语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协调不同模态间的相互关系。而考察计算机演示教学课件优劣则离不开对演示课件作以下三方面的考察:首先,要考察演示课件的功能性、实用性、丰富性与授课内容的关联性。其次,考察课件所用的图像、音频、视频、字体颜色搭配、动画效果、幻灯片切换方式和背景音乐等要素。最后,综合考量课件所应用的以上多种符号资源内部的互动能否达成有实现意义的复合话语及其能否促成教学的目标实现。

基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基础上的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形式和媒介不仅构成了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状态,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分析的相应话语形式与框架。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我们可以将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建构成包括文化、语境、意义、形式和媒体等要素在内的结构形式。尽管受交际文化语境和情境等因素的制约,多模态话语形式还是能够以不同形式的模态交互作用实现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从而共同体现多模态形式下的相应话语意义。同时,多模态中的话语形式尽管都是构成整个多模态交际的组成部分而且还相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但有主次之分,呈现互补或非互补的关系形态。互补关系又有强化和非强化的不同类型。而非互补关系则可分为交叠、内包和语境交互等类别。由此可见,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态搭建及其话语选择离不开对多模态构成要素在模态整体中所起的诸如强化、协调、前景与背景、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等作用的全面衡量和考虑。否则,如果自由、随意地搭建模态和选择其话语要素,必定会导致模态间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排斥或抵消,从而使计算机演示教学达不到预定的要求和目标。因此,搭建和选择好计算机演示教学的多模态及其相应话语形式并使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是实现计算机演示教学效果优化的关键所在。

二、计算机演示教学的主要模态形式

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性的凸显和增强。以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它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关于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单模态语言交际和多模态话语交际具有相同的特征,它们都是一定的符号资源,继而发展成能产生意义的相互连接并可供选择的网络,其所呈现的模态及相互间的交互作用都有表达意义的潜在功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建所要表达意义的模态起到相应的作用。相较而言,多模态话语比单模态话语使受话对象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因为多模态话语模式能让受话对象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且这种话语形式因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具备了相应的环境和条件以及途径和方式。下面就谈谈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构成的几个主要具体模态。

1.计算机演示教学中的视觉模态

视觉模态主要包括文字类、图片类和图表类。这类模态是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的核心部分,是构成多模态的主模态。

作为社会符号的文字是表达意义的首要模态。文字的印刷体式可以不同字体、大小、颜色等形式参与模态的构建,并具备相应的意义潜势。但是,在具体的演示教学中,这类具备意义潜势的模态不能过度显示,否则会使整个幻灯片显得拥挤和繁琐,容易造成受话者的视觉疲劳和感知干扰。所以,在搭建文字模态的时候,必须注意文字的字体、颜色、背景等的选择和搭配,尽量做到醒目易读,以不同的字号、字体和颜色对关键性的标题和总结加以区别,使话语内容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而增加对受话者的吸引力。

与文字一样,作为语义表达的基本方式,图片也是构建多模态的重要手段和素材。这些手段和素材主要包括漫画、人物肖像、实物实景照片等。图片对模态整体的构建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图片不仅是作者的态度、观点、意识等的直观、浓缩式的展现,也是用以替代文字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使之由抽象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较好选择。在计算机演示教学中,图片模态的使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的构图意义和人际互动,也使课堂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利于受话者的理解与记忆。

而对繁复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分类、提炼和纲目化的最佳途径是将其做成纲要式或示意图式的图表。考虑到文字模态篇幅的限制,在处理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构建中的教学材料时,往往可以采用简单清晰的图表来清楚地展示教学内容及其结构,从而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2.计算机演示教学中的声觉模态

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中的声觉模态是为受话者提供学习背景材料和获得更加具体情境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它一般包括教学材料或与之有关的录音、听力材料或背景音乐等。尤其在语言类教育教学中,大量使用声觉模态素材对培养受话者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实际语境中的交际能力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最有利的条件就是能直接身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境中。

3.计算机演示教学中的视频模态

构建三维立体的计算机演示教学模式离不开对包括电影片段、剪辑的访谈录等在内的视频模态的有效嵌入和利用。视频模态中视觉模态和声频模态的有效配合拓展了多模态中各模态相互协调和配合的效能,刺激着受话者的感觉器官,从而把受话者带入到一个多模态共同参与主题意义表达的近乎真实的情境中。

三、计算机演示教学主要模态形式的整合

整合是指为了发挥不同事物或物质的最大价值而让不同的事物或物质相互交织或渗透而结合在一起或集成整体。计算机演示教学多模态形式整合的关键就在于不同模态间交互作用,共同构建多模态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

多模态话语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系统或符号变体,但不一定会涉及多个感觉器官。从计算机演示教学模态的主要构成形式分析来看,演示教学的多模态包括视觉模态、声觉模态和视频模态等。离开一种或几种模态形式的协调与配合,多模态话语形式中的某一方面就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因此,在搭建和选择多模态形式的过程中,整合好多模态内部要素,使之相互协调和配合好是演示教学多模态能否发挥较好作用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

首先,正确处理好文字和图片间强化、非强化和内包等关系。在强化关系中,文字是主要的交际形式,而图片则以提供背景信息的方式使前者更加突出和显著。非强化则是要求两种模态形式交互作用和补充,通过模态参与共同表达演示教学的主题意义。内含关系是指多模态中的一种或几种,对模态整体的意义表达没有实质性意义,只是以通过提供一些具体的东西吸引受话者的注意力,从而起着人际交际的作用。

其次,正确处理好文字和图表间的非强化关系中的协调关系。在协调关系中,多模态中的模态彼此缺一不可,各模态共同表达着多模态的整体要求、目标和意义。在进行计算机多模态演示教学中,以图表形式呈现文字内容、实现图文并茂是解析文章结构和介绍写作方式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最后,正确处理好视觉模态和音视频模态的配合关系。作为一种交叉体现意义的现象,视觉模态和音视频模态是分别以文字和音频或视频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的具体模态。在视觉模态中有效嵌入和利用音视频模态离不开对音视频模态类型、比重和使用频度等的综合衡量和把握。

参考文献:

[1]刘清堂,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沈大明.浅谈多媒体课件的开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作者:陈艺

图像意义过程演示管理论文 篇3:

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

摘要:以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30个PPT演示作品为语料,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角度分析了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与能力。研究显示,大一学生倾向使用直观性多模态语篇来演示PPT作品,其中语言和图像是使用最频繁的构建意义的模态,但学生对其它符号模态的运用以及利用技术和各种信息渠道来构建意义的能力还不够,由此认为目前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较弱,提出在新的识读时代,大学教师和学生应多关注多元识读,以满足社会对人们多元识读能力的需求。

关键词:多模态化;模态;多元识读能力;意义构建

1 多模态化与多元识读

过去的二、三十年,由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一场革命已经在交流与传播领域里发生。这场革命的结果就是在公共交流中,语言的中心地位已经被移动,一种全新的多模态(multimodal)表达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Kress,2000:182)。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公共交流的很多方面,视觉符号以及其他人们传统习惯中被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音乐、颜色等,越来越多地处于突出、甚至一种优势和中心地位。这些符号不再仅仅是一种交流的形式(forms of communication),而是一种表达意义的手段(means of meaning-making)。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中,Kress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对人类的符号建构过程(semiosis)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也就是要使目前的多模态交流“理论化”(theorization),因为现有的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语言这种单一模态了解的基础上的,而这种理解一直“错误地阐释了人类符号过程的根本特征”(Kress,2000:183)。其次,就是要对目前社会中使用的所有符号模态进行全面描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潜势和局限,了解它们目前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在交流中的意义、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将来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等。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和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的研究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

多模态化指在一个交流成品或交流活动中不同符号模态(semiotic mode)的混合体(Van Leeuwen,2005:281),同时也可以表示不同的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被调动起来,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Baldry&Thibault,2006:21)。该理论主要以社会符号学(Halliday,1978;Hodge&Kress,1988)为视角,以韩礼德(1985,1994)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人们传统习惯中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社会交流中已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文字符号一起形成一种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意义构建。我国系统功能语法专家胡壮麟教授(2007:1-8)对multimodality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它翻译为多模态化。朱永生教授(2007:82—86)从话语分析的角度论述了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紧密相关的几个问题,并把multimodality翻译为多模态性。为了方便起见,下面统一采用多模态化这个翻译。

多元识读这个概念是以英国的Norman Fair-clough、Gunther Kress,美国的James Gee和澳大利亚的Mary Kalantzis等为代表的新伦敦小组(New London Group)对当今教学的使命和识读教学的未来(the future of literacy teaching)进行学术探讨的结果(Cope&Kalantzis,2000:5)。他们认为在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变化迅速的今天,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的理由:一个是通讯渠道和多媒体的多重性,二是文化和语言的多样化日益突出。对多元识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假设:一是人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的符号进行交流;二是每一种符号在表达意义时都显示出与语言相近似的规律性,虽然这种规律与口头和书面语的规律绝不相同(Kress,2000:199)。Kress还认为任何语篇,不管是口头的、书面的、绘画的,它们的意义总是由多重符号模态表达,这种意义的实现必须在对“Multili-teracies”的充分理解中才得以实现。新伦敦小组以“多元识读教育学:设计社会未来”(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为题目的论文1996年在哈佛教育评论(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学术兴趣。胡壮麟教授(2007:8)认为“Multiliteracies”也指“多元识读能力”,这种能力包含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其中的技术识读也就是多模态识读,指参与者能在信息环境中学习、工作并构建意义等。胡壮麟教授(2007:7)还认为“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在当今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技术化的今天,对学生不仅要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由于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是衡量多元读写能力的一个方面(胡壮麟,2006:8),笔者以一次大一学生PPT作业演示情况为例,从学生PIT语篇中表现出来的语篇类型和意义表达过程的模态运用等几个方面,分析高校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然后探讨该研究的学术意义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 大一学生PPT作品演示分析

为了做这项研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意给学生布置了一次PPT专题演示(presentation)作业,准备时间共一周。具体做法是在学完《新编大学英语》o第一册第五单元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主题,以寝室为单位,自己查找资料,制作PPT作品,然后在多媒体教室向全班同学演示。每个作品要求的演示时间是2~3分钟。学生是某高校大一工商管理、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三个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学生高考入学成绩皆超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重点分数线,属于一本学生。三个班共30件作品,其中工商管理(下面称班一)11个作品,自动化(下面称班二)7个作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面称班三)12个作品。学生上课前把作品拷入多媒体教室电脑,演示正式开始时老师请一位同学在演示过程中负责记时,另外两位同学在演示结束后作出口头评价,老师做笔头记录。笔者对学生PPT演示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并拷贝了全部作品。下面先分析作品的内容和信息来源,然后再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等方面来分析30个作品,目的在

于研究高校大一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

2.1 PPT作品基本情况

学生的PPT作品以刚学过的课文Animal World为题材,在这个主题范围内,具体题目由学生自己定。从参加演示的30件作品来看,主题主要有三类即环境保护类、动物保护类和娱乐类。其中环境保护类4个。如班二的5号作品,主题是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动物保护类24个,如班一的2号作品Animal protection;娱乐类2个,如班一的6号作品,主题是Dogs and Man等。有趣的是同学们皆选择了由寝室长作演示人,演示方式基本上是放映+讲解的方式。30个作品共296张幻灯片,作品篇幅最长的为班一的2号作品,共20张,最短的是班三的8号作品,3张,作品的平均篇幅为10张。作品选用的资料来源主要是国内的新华网、土豆网、北方网以及www.hoshinavi.com、ww.funnyJunk.com、www.tucoo.com、www.club.chinaren.com等10来个网站。

2.2 PPT作品的语篇类型和模态分析

胡壮麟(2007:4)把PPT语类的各种语篇分为四个类型:提示型、直观型、分析型和劝诱型,把PPT语篇中使用的模态分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下面笔者把30个作品看作30个不同的多模态语篇,并从语篇类型和模态运用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分析。

2.2.1语篇类型

按照胡壮麟(2007:4-5)对PPT各种语篇类型的解释,提示型主要是帮助演示者组织思路,突出重点,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用提示性的“点句”模态来实现;直观型主要采用图像的方法将真实世界展示出来,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分析型主要利用图表对某一事物进行分析;劝诱型主要是通过色彩、动画和音乐等模态的运用,使观众接受幻灯片的内容,从而实现演示者的劝诱意图。从30个作品看,学生的PPT演示语篇主要有三个类型,即提示型、直观型和分析型,劝诱型还没有在某个作品的某一特定的幻灯片上出现,学生们往往是通过多张图片,要么文字,要么图片,要么文字与图片的组合,最后实现劝诱人们保护动物或者保护环境的目的。下面分别对学生PPT作品中的三种主要语篇类型进行说明。

(1)提示型。如班一10号作品的第一张幻灯片,演示者主要用梅花点提示的句点方式,用简洁的语言,从动物的生活、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怎样保护动物三个方面演示自己的作品。如图1所示。

(2)直观型。如班三3号作品的第四张幻灯片,演示者用日本人宰杀鲸鱼的图片,把动物的命运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如图2所示。

(3)分析型。如班一4号作品在讲到濒危动物的数量时,在第五张幻灯片中用了分析型的图表形式来说明,如图3。

2.2.2模态运用

从30个作品看,同学们对模态的运用比较单一,几乎所有作品都设置了视觉模态,但是没有作品使用听觉模态,比如音响、歌曲等。所以这里主要从作品的视觉模态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文字模态。如班二2号作品第八张幻灯片,主要通过文字这种单一的模态形式,说明通过人们的努力,人类可以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如图4。

(2)图片模态+文字模态。如班一1号作品第三张幻灯片,在介绍处于濒危状态的美国鳄鱼时,演示者用了图片加文字的表现形式。如图5。

(3)图片模态。如班三11号作品第五张幻灯片,演示者在介绍狗是人类的朋友时用了很多可爱的图片,图6是其中一张。

2.2.3讨论和分析

(1)直观性语篇和语言与图像模态的大量运用。

在学生30个作品的296张幻灯片中,其中287张采用的是直观性的表达方式,约占幻灯片总数的97%;分析型和提示型只有9张,约占3%。其次,在所运用的模态中,语言是同学们首选表达意义的手段,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如题目的讲解、同步讲解、屏幕上出现的文字等,但是和胡壮麟等(2006:8)研究结果不同的是同学们不是采用“少量从属性小句”,而是从网上拷贝下来的大段文字,如图4。造成这个结果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由于这次演示是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部分同学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认真;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也是更主要的因素,那就是同学们不知如何在PPT作品中利用各种符号资源来简洁、有效地表达和构建意义,这同时正说明了同学们对制作PPT这种新类型多模态语篇的电子技术和表达意义的方式还不熟悉。另外,在描述动物遭到残杀和环境遭到破坏时,学生们倾向于用图片来说明。在30个作品的296张幻灯片中,有229张用到图片,占幻灯片总数的77.3%,这说明学生们十分喜欢、也十分认同使用图片这个视觉模态来表达意义。如班一的8号作品说到环境污染时,连用了3幅图片,使人们深深感到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达到了很好的意义表达效果。这也就是说,语言和图像模态是同学们最偏爱的两种构建意义的方式。由于大量图片的运用,颜色(color)的运用也十分丰富,但遗憾的是同学们对颜色这种模态的运用比较随意,颜色的表现没有和意义构建结合起来。除此,学生们在对字样(typeface)和印刷版式(typography)等符号资源进行运用时也比较混乱,如有的同学在一张幻灯片中用到各种字样和印刷版式,但其中的意义潜势并没有表现出来,更没有协助语篇构建意义。但在多模态话语理论中,字样、印刷版式、颜色等都是社会符号,都有自己的意义潜势,它们都应该是构建意义的重要模态(Kress&Van Leeuwen,2002:343-369;Van Leeuwen,2006:139-155)。最后由于运用音响模态的作品几乎没有,所以这个能够表达人际功能的听觉模态(Van Leeuwen 1999)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

(2)资料来源和信息渠道的使用十分有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同学们大量运用了语言文字、图片等视觉模态来表达自己的主题意义,但较少用了音响模态;另外在视觉模态中对字样、印刷版式、颜色等符号资源的运用表现出比较混乱的状态,和主题意义的表达不能形成连贯(coherence)。除此,从同学们作品的资料来源看,资料来源仅限于新华网、土豆网、北方网等10来个国内网站,而且重复现象较多,信息渠道比较窄,因而所能用到的资料也十分有限。出现这个现象有一定客观上的原因,但笔者认为主要还是缺乏老师指导,因而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网络资源来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总之,从上面两方面的分析来看,造成学生PPT作品演示中出现上述两方面特点的原因至少应该有两个。首先,同学们还没有很好地掌握PPT制作技术,不懂每种模态都是符号资源,都对意义的创建起到作用,因而在意义表现过程中使用的大多是直观性语篇,

同时使用的符号模态也相对单一,也就是说,同学们对多模态识读这种技术识读能力了解得还不够,因而不能很好地运用技术手段来表达意义。其次,同学们也还不知道怎样利用更多的信息渠道来实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意义的表达。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那就是同学们在利用技术和各种信息渠道来表达主题意义以及实现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理想,换句话说,同学们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还相对较弱。

3 该研究的意义和不足

本文以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的PPT作品演示语篇为语料,尝试探讨了多模态化、多元识读和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该研究在全球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和信息技术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教学意义。首先,对PPT这种新语类的研究可以促进语篇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因为今后对语篇的分析不再仅仅是语言这种单一的语篇,而是包含各种符号的多模态语篇。同时,对PPT这种新语类的研究还可以充分认识各种社会符号的意义潜势,更好地认识语义学和社会符号学。而在教学中,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颁布后,大学英语教学课堂内不断增加使用的多媒体设施,使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模态化越来越明显,因此,该研究无疑也会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首先,从教师教学方面看,可以促使大学英语教师思考在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和技术化的现在和未来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思考现在和将来的识读教学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仅仅进行传统读写能力的培养,因为人们已经从口述时代、读写时代,进入到了超文本时代,整个社会越来越趋于多模态。比如教学、媒体、网络、交流等都用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种符号模态来共同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因此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多元识读,并在新的教学情景下提高自己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以满足学生在新的识读时代对提高自己多元识读能力的需要。

其次,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学生的任务首先是要将老师的各种符号资源转变成理解,鉴别各种图像、文字、颜色和动作等模态如何相互依赖并产生整体意义;同时,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意义表达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资源获取的途径,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的信息自主学习并解决问题,从而在自然轻松的环境内学习语言,而且还要学会利用技术为意义构建服务,还要了解各个符号的意义潜势,并利用各种符号来展现自己的意义、完善自己的意义。只有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师生双方把传统的读写识读上升到多元识读,学生才能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自己综合英语能力的目的,最后实现并超越《基本要求》提出的对学生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

但这次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首先,语料的来源仅限于笔者授课学校的几个班级,而且只有三个专业的30个样本,样本的覆盖面不够全面,难以说明目前大一学生的整体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情况。其次,研究的角度单一,缺乏一定的深度。该论文主要从语篇类型、模态运用以及学生对符号资源和信息渠道的使用等表层方面对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和能力进行了研究,没有深入挖掘多元识读所包含的其它内容,因为从现有材料看,多元识读是包含很多层次的,而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只是衡量多元读写能力的一个方面,所以该研究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这里限于笔者目前的水平,该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突出多元识读的概念以及在新识读时代加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毕竟多元识读是一种新思想的开始。因此,如果把该研究纳入多模态化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研究这个大课题范围内,应该值得期盼的是该课题下一步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作者:韦琴红

上一篇:民政局挂牌督战工作总结下一篇:学校信访维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