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从事特教工作几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对一名智障儿童的训练案例。一、个案基本情况邓林,男,7岁,中度智障,本县农民工子女,上学期入学,随父母居住,平时父母工作很忙,沟通交流时间也很少,父母难得来一次学校,偶尔打电話过去,都是停机或关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智障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智障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浅谈特教智障学生的养成教育

【摘要】本文以智障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介绍智障人群成因及特点、智障学生接受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对如何实施特教智障学生的养成教育提出见解。

【关键词】特殊教育  智障学生  养成

一、智障学生成因及特点

智障人士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行为的确对社会产生着影响,没有经过良好教育的智障人士无法控制自身行为,从而对自身、家庭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

智障人群的测定有十分明确的标准,世界精神科分类手册将智障人士定义为:在成年之前(18岁)经检测得出智力结果(分数在70或以下)与智力正常数值(分数在90至110)相比明显偏低,其外在表现是与同辈人群相比在语言表达及运用、自理能力、家庭生活、社会交往、辨别方向、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形成与发展缓慢或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先天因素造成的智障儿是可以通过孕检中的唐筛等环节检测,加强孕妇产检力度与覆盖面能够尽量避免出现此类问题的胎儿出生。

后天因素包含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孕期孕妇疾病或服药或不良嗜好、生产时新生儿大脑缺氧、婴幼儿时期病菌感染或是使婴幼儿长时间脱离社会和正常人群都会使青少年出现智力低下的情况[1]。

智障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1.学习速度慢

由于智障人群的成因是大脑损伤的结果,因此在学习这类脑力活动中,智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学习速度上,智障学生大脑的信息接收与加工功能存在一定障碍,使得其在学习中很难快速理解抽象的内容,也不能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致使其学习速度与普通学生具有显著差别。

2.学习专注力差

在学习过程的质量检测上,智障学生同样存在问题。智障学生主要表现在:记忆力差,只能进行短期记忆,对于学习过的内容很快会忘记;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为智障学生对自我的控制能力远远低于其他同龄人,因此不能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专注力质量差。

二、智障学生接受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法中对于学龄青少年的教育是无差别全面性覆盖的,由于智障青少年的特殊性,在普通学校显然无法跟上智力正常青少年的教学进度,而家庭教学对家长的时间、精力、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实现起来很困难。因此特殊教育就成为智障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特教对于智障学生的必要性表现在:

首先,智障学生能接受专业的照顾与教育。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中职的特教老师接受了很多与智障青少年相关的知识培训,在教学内容和进度的安排和日常生活的照顾方面都能做到根据智障青少年的行为特点进行,保障了这些学生能够在教育上得到平等。

其次,保护智障学生不受外界的歧视与伤害。由于智障学生在面容、形态、语言等方面都与正常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普通学校或是社会中常常受到他人的歧视与侮辱,而中职学校特教班的设立为这些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平等空间来进行学习和生活。

最后,帮助智障学生逐渐回归社会群体。经过中职特教教师的教育,这些学生不仅能获得一些书本知识,还培养了他们语言沟通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甚至是一些可以进行社会工作的技能,从而为这些学生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群体生活做准备[2]。

三、智障学生的养成教育方法

针对于智障学生存在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行动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智障学生的养成教育方法显然要于明显区别于其他教育,现今中职学校特教班智障学生的养成教育方法主要为以下几种:

游戏教学法。是将所需教学的知识融入智力游戏之中。智障学生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记忆力较差等学习障碍。应用游戏教学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间,利用游戏设计的丰富性使学生有可能反复参与练习,又充满趣味性,克服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生活教学法。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目标是为了最终使其能够回归社会,与他人一样平等的享受生活,生活教学法以生活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到的东西都能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发挥了智障学生在机械记忆方面的优势,从而为回归社会生活做准备。

音律节奏教学。智障学生虽然在认知、行为方面存在障碍,但是对声音、节奏等有天生的优势和敏感性,在音律节奏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节奏、音律的不同變化,从而锻炼学生对语音、语调变化的知觉能力,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对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智障学生是特教的教育对象,对于智障学生的教育不仅是对其群体的帮助,也是对社会公平、共同发展诺言的实践,因此了解智障学生状况,研究智障学生养成教育成为特殊教育不断前进的目标,以使得智障学生能够顺利走进社会并且被社会所接纳。

参考文献:

[1]朱红民.生态视野下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J].绥化学院学报,2019(04):73-76.

[2]赵小红,潘镭,姚洁.大龄智障学生职业教育康复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06(02):41-46.

作者:梁文慧

智障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智障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个案

从事特教工作几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智障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对一名智障儿童的训练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邓林,男,7岁,中度智障,本县农民工子女,上学期入学,随父母居住,平时父母工作很忙,沟通交流时间也很少,父母难得来一次学校,偶尔打电話过去,都是停机或关机。学生主要表现:衣着邋遢,个人卫生差;性格内向,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有自伤和伤人行为;反应迟缓,言语能力弱,有时还有乱拿其他小朋友东西的现象。

二、原因分析

这孩子由于先前是由爷爷奶奶在家照看,所以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两位老人一直生活在农村,自己的生活习惯本就邋遢,孩子的生活习惯怎么样都无法去管,只是每天负责他们的吃、住、穿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加上父母长年在外地务工,和父母沟通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多,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孩子在注意力和自控力方面存在问题。而存在注意力和自控力问题的孩子往往行为随意,口头表达能力差,容易把把东西乱丢乱放;对于自伤或伤人现象,经过和家长沟通知道:孩子在家只要有自伤行为,家长就会容忍他的一些不良行为而不给以惩戒。介于以上原因,这孩子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没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训练方法

针对上述现象,从上学期到这学期我从各个方面着手进行以点带面的教育,慢慢改变其不良行为,对于已转化好的行为给予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建立学生好行为台账,及时给以鼓励

初入学时,我与邓林约定,老师或同学记录到他的好行为满十个,就会得到一个小礼物。反过来,记录到他的十个不良行为,就会撤销一个小礼物。这样通过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使用,学生良好行为由量变产生质变,慢慢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方法指导,同学互助结对子

因为孩子都是处于同一个年龄层次的,他们之间有着一种同龄人之间互相影响的巨大力量,充分利用好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帮助。而且对于低龄儿童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长期在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学生影响下,他也能从中学到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改掉自身的陋习,因此我安排了这孩子与班上的个性开朗,能力稍强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小组,在他需要时还可以给他帮助。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地了解他的情况,这样可以在发现孩子点滴进步的第一时间给予他鼓励或奖励。这个方法很好,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基本能与小朋友一起开心的玩耍,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衣着整洁,自伤和伤人行为减少了。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都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与家长联系和沟通是整个养成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我和家长联系,针对孩子具有的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形成进行分析,然后和家长制定了方案,让家长知道该做什么,该如何做。比如:(1)建议家长每天和孩子分享当天在学校的生活小事,增加父子或母子之间的情感和信任度。(2)对孩子在家里的行为状况及时给予评价,哪些做的好,马上奖励;哪些做的不对,第一时间帮助他矫正。先沟通,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教育,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以武力解决,多以鼓励为主。(3)在家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孩子的金钱观念进行教育。通过父母的言行榜样,让孩子明白,只有勤劳、诚实的孩子才受人喜欢。在学校碰到这孩子有不良行为,及时和家长沟通,使孩子的养成教育家校无缝隙链接,不让他有反弹的空间。

(四)用“爱”诠释培智学生的养成教育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即便这个学生现在让你很头疼,我们在教育时也应该“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行为中去,即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在课堂上,把爱的雨露撒给每一位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答应同学们的事,一定办到,做个诚实守信的好老师。如果老师以身作则,学生就会模仿,并下定决心去做好,同时还能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融洽师生关系,增强老师的威信,正所谓“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四、教育效果

(1)这孩子逐渐改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孩子在注意力和自控力方面的问题得到改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容易把把东西乱丢乱放;(2)孩子自伤或伤人现象减少了,经过和家长沟通知道:家长就容不再忍他的一些不良行为,而是适当给给以惩戒,有效运用负强化原理为孩子培养良好习惯;(3)孩子变得开朗,能与别人有效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发现孩子闪光点,合理运用正强化,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4)班级里没有再出现过有小朋友反应有失窃的事情;(5)在他的努力和小朋友的帮助、家长的关心下,这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劳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尤其是值日工作提高很明显。

作者:唐胜林

智障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智障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普通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尚且不容易,对这些智力残疾的孩子来说就更难了,他们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一些异常问题,作为老师,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的毅力,在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训练。作为智障学生的班主任,应根据智障孩子的身心特点,结合生活实践,从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仪、劳动习惯等方面加强智障孩子行为习惯的训练。

一、卫生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卫生的养成

1.养成早晚洗漱的好习惯。通过多媒体视频,教会学生正确的刷牙方法,教育学生每天早晚要刷牙、洗脸、洗脚。委托值班教师进行监督,每天早上进行检查,久而久之,每天早晚洗漱已经形成了习惯。

2.勤换洗衣服。智障孩子的卫生意思很差,经常随地而坐,在地上打滚,衣服不到两天就脏的没样子了,所以,每周三,我就让学生换下脏衣服,教会他们洗衣服的方法,监督学生到水房把脏衣服洗干净。

3.勤洗头、洗澡、剪指甲等习惯的养成教育。大部分智障孩子没有卫生意识的,头发脏了也不知道洗,指甲长了也不知道剪,更别说洗澡了。所以每周三,我会提醒学生去洗头,每周剪一次指甲,周末学生回家前,嘱咐学生回家洗澡,并与家长沟通,请家长配合,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到了周三就主动洗头了,每周一检查个人卫生,都是干干净净的。

(二)校园卫生习惯的养成

1.及时打扫卫生的习惯。每天下午放学前,都要清扫教室卫生,早上起床后,到校园分担区把垃圾捡干净,使校园干净整洁。

2.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见到垃圾随手捡起等习惯的养成。首先指导学生垃圾要放进垃圾桶,班级组建监督小组,遇到不遵守规定的,随时提醒。见到校园有垃圾,教育学生要随手捡起,送到垃圾桶。通过视频,让学生知道随地吐痰的坏处,并让学生互相监督,制止随地吐痰现象发生。

二、劳动习惯的养成

智障孩子由于智力缺陷,一般动作的灵活性差,加上家长的过于娇惯,一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这些孩子基本不会劳动,也没有劳动意识。为了孩子能够独立生活,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智障孩子的劳动兴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首先,通过播放动画视频如“我能行”“我是劳动小能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劳动是快乐、光荣的事情,从而激发学生劳动的欲望。其次,游戏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通过游戏法,教会学生一些劳动技能,如“看谁最干净”“我是值日小明星”等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洗衣服、扫地、擦桌子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并通过生活实践,将游戏中的劳动技能运用于生活实际,效果非常显著。会干更要爱干,教师的鼓励就是学生劳动的动力,通过“我是值日小班长”活动,让孩子轮流当值日班长,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尽管这些孩子干的不尽人意,但只要参与劳动,就要抓住闪光点,进行激励、表扬,学生的劳动兴趣就会提高。教师适时的加以指导,渐渐的,学生能主动参与劳动,劳动技能也在实践中提高了。

三、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智障孩子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比正常孩子多很多,说脏话、骂人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是因为他们的诸多不文明行为,往往被人们排斥。为了使他们将来能够融入社会,培养他们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势在必行,使其懂得礼貌待人处事,与他人和睦相处,从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智障学生思维能力差,直观形象的知识更容易接受,所以,我通过直观示范,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如:每天早上,主动跟学生打招呼“早上好!”;向学生借笔用“请”“谢谢”等,这样文明礼貌意识潜移默化的在他们脑海里形成。对日常生活中的小节常抓不懈,如:不小心碰到了别人,教育学生说“对不起”,进入别的房间要轻轻的敲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模仿打电话时的文明礼貌用语、招待客人的文明礼貌等等。生活实践课,带学生乘车、看电影、购物、春游,让学生知道,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要遵守秩序,使用文明用语等。班级还开展“文明之星”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说文明话,做文明事的热情。通过多种形式的日复一日的影响和训练,学生基本养成了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训练才能养成,要持之以恒,反复强化和教育,时时教育、适时引导,要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使智障孩子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

(责任编辑 刘 馨)

作者:于乐荣

上一篇:数学应用教育分析论文下一篇:司法申请书(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