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共5篇)

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 篇1

实验报告

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孙旺小学课题实验组

一、实验的背景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美誉,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文明礼仪教育更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我校以科研带动战略,结合我校实际,积极开展了文明礼仪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国家始终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和谐成长。2004年9月教育部修订颁布新《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06年10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等。这些重要的纲领性文件都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修养的提高,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以为,中华民族的礼仪中,保留了丰富的优秀文化元素,它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实行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讲理解,做文明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落实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积极作用。

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好的方法途径。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文明礼貌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校学生的礼仪现状

调查发现我校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礼仪常识,不懂得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讲究个人自由,忽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礼仪习惯,而且一部分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在小学生中推行礼仪教育就好比在他的人生起点道路上注入一片春光,让他终身受益。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却在不断提高,因此在我校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而目前在我国,近几年来也有人在尝试搞礼仪教育,但问题不少:礼仪教育的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够,缺乏理论的指导、操作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距离较远,效果不理想。我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抓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本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研究小学生礼仪教育,想以此为锲机,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同时也为学校进行文明礼仪示范教育摸索出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构建和谐校园出一份力。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在现代社会中礼仪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深,国无礼而不宁。”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习惯培养需要训练”。著名的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貌发展史。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提高学生文明礼貌修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礼仪”是指礼节和仪表,它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既是一种外显行为,也具有知识性。而文明素养则是一种内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礼仪教育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文明素养的培育,应先从礼仪教育开始。

良好的礼仪习惯对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作用。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个性品德可以相应得到提高。用古今中外的优秀礼仪文化教育学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道德素养,从而实现其人格的完善。

二、实验的过程及做法

1、成立机构,健全组织,深入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们成立了课题实验课题组。参加实验的人员热情高,干劲足,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素质的课题实验机构的建立,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有利于教研成果的推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提高课题教研实效,我们们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和教学总结制度,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因此,要求实验教师集体攻关,认真备课,做到“胸中有书、心中有生、手中有法”,钻透“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体现“四为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会学为宗旨)。

2、坚定信念,增强信心,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配合是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保证。所以,教师不但要坚定搞好实验的信念,而且还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信心,这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在进行实验前,我们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心理素质教育,教育学生懂得,未来社会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对学生开展实验前的宣传和发动,做好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坚定学生的信念和信心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们也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实验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例如,进行注意力调配训练时,开始前,我们们就进行了思想教育,虽然训练难度大,时间长,见效慢,但只要坚定信心,坚持始终,最终会取得成功的。总之,在进行实验时,让学生始终坚定信念,保持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3、从模仿、套用到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要想“出格”必先“入格”。良好的礼仪习惯养成活动开展,在活动中,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有力推动了我校学生文明行为养成,对提高学生综合文明程度,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把我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养成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了。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把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我校政教处专门设计了家长问卷调查表,经过师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我们真切的感受到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吃苦精神、缺乏责任感、缺乏爱心和孝心。因此本学期我们主要针对孩子们的种种不良习惯,开展文明礼仪学习教育。我们主要以活动为载体,将《小学生礼仪规范》贯彻在整个活动中。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生活实际,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活动,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习经验,开始模仿很必要。但总是一味模仿、套用,不结合自己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常常会影响训练的进程和效果。

第一轮:行为习惯长抓不懈

养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抓起,我校以文明教育为主旋律,多年来把学习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校的常规教育来抓。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点,在工作中我们坚持作到了突出重点,抓住不放,持之以恒。制定了礼仪规范。我们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孙旺小学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包括家庭礼仪、学校礼仪、社会礼仪,要求学生深入学习。

第二轮训练(2周后)后, 文明礼仪伴我成长

文明礼仪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始终把它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十月份,我们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进入实施阶段,为督促孩子们自觉遵守,学校设立值周生、值日生监督岗,强化文明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每天,每周对各班进行积极评价,树立榜样,同时要求学校教师自己首先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良好师德给学生做出表率。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我们注意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利用各种场合来训练提高全体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在教师及优秀学生的一言一行发挥广泛的辐射作用下,我校文明和谐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组织了文明礼仪教育启动仪式。为了引起全体师生的高度重视,我们组织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文明礼仪伴我成长”启动仪式,主要是向全校师生宣传发动全体师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我们首先向全校学生发出文明礼仪教育倡议书,宣读了《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启动仪式结束后,各班又专门组织学习了《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出言无脏话、地面无痕迹、地上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等。

第三轮训练, 自2008年10月以来我校相继开展了如下活动:

1、合理利用各种教育阵地。我们还采用班会课、思品课及学习园地进行宣传发动,要求各班定期出版有关礼仪教育内容的手抄报,张贴于门厅的展板上,让全校的师生欣赏学习,扩大了宣传效果。学校成立专项检查小组负责定期检查评比,评选出优秀班级和优秀作品予以表扬。

2、校园礼仪以唱响国歌为突破口,要求每个学生做到会唱国歌,理解歌词含义,高年级的学生会默写歌词。以礼仪、礼貌、礼节教育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为重点,学校要求学生进校门主动向老师问好,养成尊敬师长、不随地吐痰、会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在学生中开展了“拒绝零食,健康成长”活动,要求学生不吃零食,不带零食进学校,为保证学校的环境整洁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觉保护校园环境意识。

3、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各班召开“文明礼仪伴我成长”主题班队会,在班会中同学们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自我教育,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出自己在礼仪方面的不足,孩子们在活动中知道“讲文明懂礼仪”的深远意义。

第四轮训练,我们又有意识地让学生把文明礼仪自觉运用到自觉行动上。

编写文明礼仪三字歌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字数比较多学生在背记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童谣的形式学生很喜欢,我们在学习礼仪规范的同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为内容编写了礼仪三字歌,这一活动受到了同学们欢迎。

开展阅读圣贤书活动。学生们阅读了《三字经》、《论语》等书籍,并从中学到了一些关于礼仪教育方面的知识。感受到了我国文明礼仪教育的源远流长。

第五轮训练:开展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2009年五一节,我们为学生及家长下发了“我与父母学礼仪”活动倡议书,要求学生带动家长学习文明礼仪,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形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

组织了文明礼仪教育理论测试。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专门编印了有关于文明礼仪规范学习的测试卷,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看出学生都掌握了有关于文明礼仪的知识。

最后一轮训练:礼仪小明星评比

为了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我们开展礼仪小明星评选活动,在班内划分小组,由小组长对组员实施监督、评价。同时我们也要请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教育孩子要有责任心,懂得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生活自理、勤俭节约、和睦邻里,培养孩子的家庭美德。我们专门制定了评价表,要求学生家长按时填写,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客观评价。各种评价一周汇总一次,经过一段时间的监督评价,学生的礼仪习惯有了很大转变。学校根据小组长、家长及教师三者的综合评价量化评选出了60多名礼仪小明星,并为他们颁发了授星卡。记录到了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中。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通过开展的这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全校师生对文明礼仪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逐步养成稳固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校的学生也正在展示自己的文明素养,各年级拾金不昧现象屡见不鲜,助人为乐的事情随处可见,我们欣慰的看到,这段时间活动的开展使我们充盈在文明有礼、团结友善、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愉快和谐氛围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养。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利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更有效把本课题的研究深入下去,全面提高我校的德育工作水平,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人人讲文明,事事显礼仪”的良好人文环境,使文明礼仪之花常驻我校。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使孩子们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新时期的合格小学生。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让我校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校多次获得市级教育教学先进单位,潍坊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五、实验的体会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这次课题实验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崭新的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有科学的训练序列的教学方法的引进和吸收,真正变成自己的实验,重要的一点是贵在坚持。时断时续的训练或者零敲碎打的借鉴,都不能收到整体的实验效应。此外,严谨的实验态度,科学的操作,如定期验收、总结等也是实验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了

当然,由于我们理论浅,经验少,虽然在实验中不断得到各级领导的指导,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些都有待于以后去解决和完善。

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 篇2

一、注重家校联合, 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礼仪教育具有多方面多渠道施教的特点, 在礼仪教育中, 学生既受学校的影响, 又受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为了统一各方面的教育, 控制和消除社会不良影响, 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 在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中, 我要求家长密切配合, 形成“家校同步”。在开学初, 我与每个家长面对面交流, 说明礼仪教育的目的和“家校同步”的意义, 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要求他们教育、督促子女在家的礼仪行为。再是经常与家长沟通, 互通信息, 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与对策。经过长期教育与训练, 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学生大多能做到严守校纪校规, 课堂上做到不瘫坐、靠坐, 站立走路精神焕发, 学生不论在校内校外, 见到老师都能主动打招呼、问好;上下楼梯时, 做到让老师先行, 听到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 迟到进教室能先喊报告, 进老师办公室或房间能先敲门, 得到老师的许可后, 再入内。实践证明, 只要我们持之以恒,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和熏陶,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采用多种方法, 激励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小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小学生可塑性大, 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 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为了激励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礼仪的好习惯, 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 榜样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礼问好, 学校要求每位老师首先要做到, 给学生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因此, 我每次上课师生问好时始终坚持行45度鞠躬礼向学生问好。尤其是每天早晨和下午上班都能看到值日学生戴着红飘带, 频频地向老师行礼问好, 礼仪非常规范, 每次老师们也都能微笑点头或招手并向同学们问好。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 除教师外还有同学, 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根据小学生爱表扬, 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 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 坚持正面教育, 树立典型, 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比如上课看见张钰同学很安静地听课, 礼貌地举手回答问题时, 我马上表扬她:“张钰同学今天表现真好, 坐姿端正, 认真听讲, 举手发言, 是你们学习的榜样。”马上就有很多学生坐直, 我高兴地说:“我们班的学生真有礼貌!老师今天太高兴了!你们看, 老师的脸上全是笑容。”这种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为了使学生们在晨读时守纪律认真读书, 我选几个工作认真负责、声音洪亮、平时爱读书的学生进行带读比赛。我班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 同学们精神面貌好, 文明风气盛, 受到了老师和家长们的好评。

(2) 集体教育法。集体是孩子们成长的温床。孩子们乐意在集体中表现。于是在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中, 我极大限度地运用了儿童对集体的向心力, 把个人与集体拴在一起进行教育。比如, 我利用班会课评比一周以来获得班级明星的同学, 将名字分别写在黑板的右上角, 然后再把画有表格、上面写着班级明星的纸贴在门后, 从文明礼仪方面对他们进行评比, 按照十条文明礼仪常规要求检查, 表现突出的同学为你所在的小组加3分, 小组的全体同学都讲文明、懂礼貌的为小组加5分。每周评一次, 评为优秀礼仪小组的同学成为礼仪之星, 老师送给他一颗星, 他高兴极了。同时激励其他小组努力争取, 并且向优秀礼仪小组学习。组长具体检查, 每个同学都是监督员, 发现问题当时就可以在黑板上显示。现在, 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人多了, 见到老师或客人不主动问好的人少了。

(3) 个别激励法。我班有一个李丰同学, 特别好动, 但又格外好学, 知识量比其他同学多得多。不管是哪个老师上课, 只要是他知道的知识, 他比老师还要激动。于是我就让他上讲台讲给同学们听, 下课后, 同学们争着和他交流课外知识。从那以后, 思品、数学等课上都有他举手讲解的声音。他的作业速度也快, 完成的质量也好。当他完成作业后, 我又安排他去教教那些后进生, 他很乐意地接受我交给他的任务, 并且很负责。看着他甜甜的笑脸, 我心里一阵轻松。

(4) 累计积分法。文明礼仪教育, 是一种养成教育, 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文明识礼的好习惯。为此, 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立了“文明礼仪积分卡”“积分卡”, 仿照超市里的购物积分卡, 激发学生把自己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文明礼仪行为兑换成积分存入“积分卡”上, 每月进行一次结算。每班每月把本班积分最高的学生推选到大队部, 由大队部评选出“校园文明之星”贴在学校的画廊里。到学期结束根据各班累计积分, 再评比出礼仪特色班, 学校大队部为特色班级挂牌, 并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这种教育的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孩子们在榜样的影响下形成了“赶帮追”的良好风气。

三、扩大教育范围, 做文明礼仪小卫士

学生的礼仪行为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社会、家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因此, 我校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 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情况。家长参与对孩子家庭礼仪、社会公德礼仪的培养与评价, 以形成家庭礼仪教育的氛围和教育场。同学们不仅把文明礼仪体现在简单的口号上, 更是成为文明礼仪的宣传者、实践者、示范者。通过礼仪教育,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提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等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走在大街上, 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遇到同学们那一声声“老师早、老师好”亲切的呼喊声, 愿礼仪之花开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小学生文明礼仪培养与养成教育结题报告书 篇3

一、课题的提出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可见礼仪的重要性。什么是“文明礼仪”?简单地说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下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道德时间课”、“友爱课”;美国推行“公民教育”??这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礼守仪,源远流长。传统文化中的 “礼”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它对现今学校德育仍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是一个文明的大舞台,文明礼仪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展现。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文明礼仪普及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接受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当今社会,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与礼仪相悖的行为直接侵袭和影响着广大高中学生。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有些学生不知道鞠躬,不会微笑,不会握手;有的家庭甚至出现“孝顺颠倒”的不正常现象;不少孩子在社交中,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一种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常常显得智力有余而教养不足、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对学生实施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培养高智商的学生,同时我们还肩负着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的责任.把他们培养成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共同发展的社会新人.如何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明礼仪常识,去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这正是本课题提出的背景.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二十一世纪的人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它强调的就是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此课题的研究也会在培养学生的“四会”过程中体现出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途径,总结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教育体系建构的一般方法。

2、归纳总结在新的德育工作环境下建立有利于文明礼仪教育养成的新的长效机制。

3、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对学生发展带来的影响,并促进学生实现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4、建构课题研究,建构我校德育教育新形势下文明礼仪教育的新体系,创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情境下,以自己的背景经验和知识结构为基础;主动地探索、发展、总结、实践的发展过程,是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技术,对外部信息主动地选择加工,从而获得自己的认知过程。因此,我们汲取建构主义理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凸显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2、主体间性教育理论

主体间性教育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主体间性不是反主体性,不是对主体性的绝对否定,而是对主体性的扬弃,主体间性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关系,主体间性教育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外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

3、主体性教育理论

孙喜亭认为:强调教育主体功能就是把人作为主体对待,把人本身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变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工具的教育,以使人在社会生活中以主体身份出现,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全面推动社会的进步。王道俊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或受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同时认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过程和教育管理本身要有主体性。黄崴认为教育是人的主体发展的过程,同时认为“主体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增强和发展人的现代性、有效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4、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本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潮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

5、元认知理论

元认知”即自我认知。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它在个体的整个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能控制调节活动,并能促进个体思维的创新。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这一理论主要应用于人的认知领域活动中。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应用于德育主要是能够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知、监控和调节。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各种文献档案,为制订研究方案提供依据。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的一种研究活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

3.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主要以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针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作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作调查。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指的是追踪研究某一个体或团体的行为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对一个或几个个案材料的收集、记录,并写出个案报告。它通常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在本课题中对有突出特点的学生(主要是表现很突出的学生以及问题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以便优秀学生的成长对课题组有启发意义,而对问题学生的跟踪研究将会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方法,从而使问题学生得到转变,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鼓励,最后达到教育目标。

5、经验总结法:及时回顾总结实践研究做法,整理总结形成经验、报告。

四.课题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初期研究—中期研究—终期研究)——总结、鉴定、验收阶段。

(一)准备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确立课题,成立课题研究机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工作职责,组织课题组成员参与培训学习,进行问卷调查,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时间需要确定)

1、初期研究(时间)

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聘请专家指导组,由政教主任叶如广负责组织实施。具体内容见《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表

一、准备及初期研究安排表 阶段研究小结:本阶段,通过学习培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的建设改善学校的技术设备,通过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详实的研究计划,初步提出新形势下构建学生自我文明礼仪形成的德育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2、中期研究(时间需确定)

本阶段,注重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全面开展实施研究,初步探索文明礼仪教育篇二: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课题开题报告

宿豫区来龙高级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从文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来研究高中学生德育越来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各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倍加重视,我校的<<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被正式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宿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德育专项课题。

我校十分重视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养成教育,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学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龙高级中学学生礼仪规范》和《来龙高级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行为习惯培养教材,以养成教育为主狠抓学生行为规范练习,开展文明班级评选为主线来强化德育治理。开展文明卫生礼仪行为教育,讲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开展“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手上”、“文明在我口中”活动。几年的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基本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我校逐步走出一条以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进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之路。

(二)、研究的意义:

1、礼仪是优良传统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光泽的美,而优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这是美的精华。”学习礼仪使自己懂得尊重,懂得与人沟通、懂得塑造自己的形象。人的形象是通过人的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形象、人格形象及个人外表形象组成。它是学校形象和学校品牌的基石。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化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文化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有增无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礼仪文化古为今用,重建现代文明礼仪。这对于提升个人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学校、社会需要礼仪 目前,在校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

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大部分基础薄弱,思想上进取心不强,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差。有不少属于留守学生,基本上是由祖父母监管,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家长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时间、没有方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这些孩子在行为习惯,文明语言方面做得很不够。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口,积极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们在对部分教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师、家长、学生的需求出发,继续以学校礼仪教育为突破口,创建德育特色学校,遵循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紧紧抓住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机遇,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内化学校的自身内涵和品味,进一步促进我校的快速、协调、特色化发展。因此对农村高中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使他们在身心体验的过程中,增强礼仪修养,形成学生良好的礼仪和行为意识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

二、课题的界定:

(一)文明礼仪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文明素养则是一种内隐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对高中生进行礼仪教育,就是让高中生了解礼仪知识,养成礼仪行为,是培育其文明素养的一个载体。礼仪是文明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但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说,文明素养的培育,应先从礼仪教育开始。

(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读书馆、阅览室)、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道德实践,文明礼仪约束,养成注重礼仪、举止文明的好习惯,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三)农村高中学生文明礼仪行为养成

指农村高中学生在为人、处事、学习和仪表卫生等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将如何为人、处事、学习和仪表卫生具体化一系列习惯,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

三、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把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原则

(一)、课题的研究的目标

1、确立适合农村高中的文明礼仪教育目标和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

2、促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礼节常识,养成在各种场合能做到文明礼仪的习惯。

3、探索适合农村高中实际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效果。

4、通过课题研究,使学生的礼仪风貌得到改善,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二)课题的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习惯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作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要农村高中学生的地域特点、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2、实践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要让学生在具体行为实践中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而不是只凭空洞的说教。

3、点面结合的原则:以实验班为抓手,着眼于全校。要在全校性的范围内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以促进实验班研究,同时及时让实验班做法推广到全校,以达到共同进步。4、一致性原则:教育者注意言行一致,老师家长做法要求一致,以增强其实效性。

5、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研究对象为来龙高中高

一、高二和高三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本课题,具体的操作措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于个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个案调查:通过收集相关典型个案,对本课题有关的相关人物进行访谈,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得失。这一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易形成有效经验。

3、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问卷的设计、发放、收集、整理、统计及分析实现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问卷设计主要有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

4、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将加强研究者理论学习的组织和考核工作。

5、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礼仪习惯;

2、学习习惯;

3、生活习惯;

4、节俭习惯:

5、遵守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七、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单独开设礼仪课程 根据礼仪规范的内涵,通过“个人礼仪”、“校园礼仪”、“公共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几个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开设校本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精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在实践中达成知行统一,最终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二)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

各科教学之中渗透文明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充分挖潜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同伴合作时须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

(三)在课外实践中检验教学效果

1、实践调查:走访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文明礼仪,礼仪小知识、礼仪格言等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识。篇三: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东港市马家店镇三道岗小学 于忠生孙鸿儒

一、课题的提出:

现在的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强,一些社会上流传过的脏话及不文明的行为,极易误导他们。我校处于偏僻的农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孩子在文明行为习惯方面表现较差。许多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结合我校现有的德育工作经验,我们研究探索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途经,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注入新的活力。

二、课题的界定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重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

三、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长、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交往、和谐合作、自主进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的情感体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和优良品质。

(二)研究具体目标、通过对小学生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与实验,进一步增强师生的道德修养与情感素养,掌握先进的德育方法。、着力树立起“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养成教育观念,使养成教育生活化、具体化、系统化。4、让所有学生了解掌握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力求取得成功经验,不断扩大实验及辐射面积,促进农村小学生的礼仪教育。6、进一步丰富德育内容及评价体系,构建“自主体验,引导疏通,循序渐进”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为他们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内容、途径以及形式。

2、活动内容序列: 低段、中段、高段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习惯转变教育,学会做人、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学习兴趣勤奋学习、积极探索、自尊自爱、团结友善、自律慎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五、本课题研究从 2012 年 4月到 2014 年5 月,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2012 年 3 月份)1、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第二阶段 课题实施阶段(2012 年 4 月-2014 年 4 月)1、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2、制定出学段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经验。4、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举办校内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制定出三个层次的礼仪标准与要求 层次一:制定计划、分年段进行训练

小学生不同年段“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评比标准层次二:家校结合,深化推进阶段

家校结合,使文明礼仪深入到每一户家庭。在第一阶段校园礼仪的实施基础上,延伸礼仪教育内容,适当增加家庭礼仪方面的要求。使学生的文明行为从校园延伸到家庭。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家家户户。第二阶段评比标准

小学生“家校文明礼仪”评比标准

(1)热爱祖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时做到脱帽、立正、行礼。

(2)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让路(集体活动时除外)。进老师办公室先喊报告,经允许后再进人;离校时与老师道再见。(3)同学之间要互相谦让,友爱互助。不打架,说话文明。

(4)就餐要守秩序,先人后己,不争先恐后,不高声喧哗,不留剩菜剩饭;饭后,要轻放餐盘,且要整齐。

(5)遵守课堂、课间纪律,排队做到静、齐、快,集会时要静听。领奖或递送物品时,起立并用双手。

(6)对人说话和气,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7)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见到果皮纸屑主动捡起。(8)对待客人主动问好,热情引路,不围观,不尾随。

(9)不贪小便宜,拾金不昧。未经别人同意,不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

(10)按时到校、离校。服装整洁,不穿拖鞋和背心。上放学路上戴好小黄帽和校徽,少先队员要佩戴红领巾。

(11)放学后,学生一律排路队离校。回家路上不逗留,要准时返家。外出时,要先经父母同意。

(12)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家中吃饭请长辈先就座;早晨应问候“爸妈,早上好!”夜晚睡觉前应说:“晚安”,离家前或跟父母分别时说:“再见” 或“爸妈,我去了”,回家应说:“我回来啦!”平时主动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13)在家要按时作息,起床后自己整理好床铺、打扫好居室卫生。

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施意见 篇4

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为弘扬崇德尚礼的宝鸡精神,推动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宝鸡文明城市建设,形成未成年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引导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和省市县精神,结合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办发„2013‟24号)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成长空间,突出基本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融入“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引导未成年人从小做起,学礼仪、知礼仪、行礼仪,努力成为品德高尚、富有理想、文明有礼、快乐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宝鸡人。

二、教育目标

引导未成年人了解当代文明礼仪的基本规范,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在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长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

——幼儿园阶段(3—6岁):重点教导学龄前儿童学会使用基本礼貌用语、模仿简单文明举止。

——小学阶段(7—12岁):重点教导小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家庭、学校、社会文明礼仪常识,养成日常文明行为习惯。

三、主要内容

立足宝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等八大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养成教育。

1、仪表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2、餐饮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3、言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言语交谈、正式场合交流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4、待人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特定场合交往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5、行走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徒步行走、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6、观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7、游览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8、仪式之礼: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在参加升国旗、入队、入团、毕业、传统民俗等仪式活动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四、实施途径

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学校要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少先队活动》等课程教学中强化文明礼仪教学要求,鼓励学校开发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课程,深入发掘语文、艺术、体育、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中蕴含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资源,并渗透到相关教育教学中。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熏陶作用,广泛开展主题班(队)会、升国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读书读报、征文演讲等活动,充分展示文明礼仪教育成果。加强教师队伍礼仪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师表作用,带动和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帮助家长掌握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内容,引导家长在孩子成长不同阶段履行好家庭教育责任,做好文明礼仪示范。要广泛开展“大手牵小手、文明一起走”等主题活动,引导家长以身作则,为孩子做示范、当榜样,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纠正,做到不溺爱、不放任。

3、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养成作用。组织和引导未成年人走进社区、文博场馆、旅游景区等场所,开展清洁卫生、环境保护、植绿护绿、公益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做“文明小义工”。组织和引导未成年人走进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困难家庭等,为特殊群体提供力所能及的公益服务,做“爱心小天使”。在社区和村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楼院、楼道、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营造互助友爱、彬彬有礼的邻里环境,带动未成年人养成崇德向善、崇尚文明的良好习惯。

4、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激励作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仪式育德庄重教育活动,以7岁、10岁为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通过举行入学仪式,重点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通过举行成长仪式,重点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五、组织领导

1、形成工作合力。学校要把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作为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指导,形成各方参与、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创新教育载体。学校要采取总结分析、案例解读、现场观摩等形式,着力打造“红领巾”志愿服务行动、社区精品课堂、文明有礼“微行动”、“快乐礼仪”教育等活动品牌,切实增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邀请相关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德育主任等,定期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专题研讨。

3、加强考核评价。要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推动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把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情况作为评价班级工作的重要指标;把学生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表现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把教师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引导广大教师做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篇5

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

[摘 要] 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在借鉴分析中国礼仪教育传统与西方体谅德育、道德认知发展等德育模式的基础上,华景小学提出“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关键词] 礼仪;道德教育;德育模式;优雅华景人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的标志。讲究礼仪是少年儿童应有的品德修养,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少年儿童自身形象的完善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收道德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注重对少年儿童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已成为所有教育机构和每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职责之一。同时,也形成了不少各具特色的礼仪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仅包括礼仪知识的传授、行为习惯的培养,更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提出建设礼仪的校园文化,在优雅的教育文化中促进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一、礼仪教育的内涵与现实困境

1.礼仪教育的内涵

礼仪既是一种外显的行为,也是一种内在的素质;同时,礼仪既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修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礼仪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也不仅仅是道德知识的说教,而是包括了从道德认知、习惯培养到素质养成的完整体系,它是一种素养、一种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认为,礼仪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必要途径,是儿童成长的稳固根基,也是教师修养的首要内容。

2.国内外礼仪教育的开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对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把礼仪教育视作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并都提出了礼仪教育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如新加坡的礼仪教育侧重于有为文化修养与勤劳、努力、合作;日本设立了“道德时间表”、“友爱课”;韩国则十分重视国格教育,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人为本,尊师爱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礼貌;美国重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公民意识,中小学开设有公民教育课,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欧洲国家的道德教育多通过宗教、历史、社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受教育者正直、尊重他人、尊重法律,具有良好品质。

而在我国,传统上就一直非常重视礼仪教育,“克己复礼”、“尊师重道”是儒家的重要诉求,“礼仪教育”被儒家作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部门日益重视中小学生的常规教育,倡导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其实质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礼仪教育。2010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许多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当前中小学礼仪教育面临的困境

如同我国中小学德育面临着实效性低的困境一样,礼仪教育也面临着理论滞后、内容陈

旧、形式呆板、效率低下的问题。

(1)礼仪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滞后

虽然说礼仪教育是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但是,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同时,理论研究仍然比较滞后。这存在两方面的误区。一些人认为,中国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用精辟的语言论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完全没有必要再进行理论研究;另一些人认为,礼仪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重在实践,没有必要进行理论研究。

不管是哪种认识,都影响了礼仪教育的理论研究。古圣先贤固然有着大量的论述,但多从“礼仪”的重要性来进行,更多是从伦理的角度来谈,而缺乏必要的科学探讨。因此,很多学校在开展礼仪教育的时候,目的性、科学性、系统性都不够,缺乏理论的指导,缺乏科学的操作方法和训练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效果很不理想。

(2)礼仪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比较呆板,效果也不明显

根据笔者的了解,大部分学校所开展的礼仪教育,基本上就是传统德育里面的常规教育,只是换了一个“传统而又时髦”的“马甲”。也有一些学校,更是把“礼仪教育”的范围仅仅局限为社交场合的一些礼仪知识教育。虽然这样去狭义理解“礼仪教育”并没有错,但是却大大限制了礼仪教育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同时也就影响到了实效性。

而在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不太注意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很容易陷入两种简单而错误的做法:一是进行单纯的说教,例如请礼仪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大家一起看有关礼仪教育的录像,学习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二是进行简单的行为训练,动员班主任、少先队等资源,加强常规的检查,希望通过简单而直接的督促检查就能够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礼仪教育”的目标。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加强常规检查,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处理,效果将会非常有限。

二、礼仪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理念

礼仪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与德育关系十分密切。“至善仁德诚于中,德相威仪形于外”,礼仪教育要有实效,就一定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要从道德教育的整体思考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实效。

1.中国德育的历史传统:注重人的精神成长

我国的道德教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有学者涉及了,并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历史传统,那就是注重人的精神成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流,它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三个方面强调了人的道德规范;后人把孔子、孟子等儒家先贤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归纳概括为“仁、义、礼、智、信”这几个方面,以规范人的发展。综观儒家的众多论述,特别强调“人的精神成长”,《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2.西方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人本主义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心理学逐渐兴起,渐至成为西方当代心理学的主流,并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20世纪以来,在人本主义的影响下,西方出现了众多的道德教育模式,都强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主体”,着力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

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体谅德育模式,编写了德育教材《生命线》(Life-line)及教师参考用书《学会关心》(Learning to Care)。体谅模式

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接受了行为主义的社会制约理论和实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情感教育为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学校德育的基础和原则。彼得·麦克菲尔认为,学会关心的德育模式之所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关键是它凝聚着全部的道德知识力量,而道德必然靠理解和领会,而不是靠教授。因此,该模式以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为理论基点,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麦克菲尔所倡导的这个德育模式在诸多德育理论中独树一帜,使道德教育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课堂操作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2)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ance Kohlberg)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发展学生认知判断的能力。柯尔伯格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在实践操作中,该模式主要是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的辩论来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揭示了社会规范内化为儿童自身道德标准的过程中的规律:行为结果的反馈在内化的初始阶段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社会期望则在内化的中后期起着决定性影响。道德认知发展模式启发我们,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儿童的道德行为作出及时反应,并强化家长、老师对儿童的道德期望。

(3)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路易斯·拉斯(Louis Raths)、梅里尔·哈明(Merrill Harmin)、西德尼·西蒙(Sidney Simon)等人所倡导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模式,是指“使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他们认为,现代生活的步调和复杂性使学生的价值观陷入混乱的境地,帮助学生正视各种影响,从而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是学校的重要责任。其核心是在于学生(儿童)根据其经验自由决定其价值观,目的是建构最适合个人的价值观,而德育过程是促使人们对自己和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作出充分自由和深思熟虑的反应的澄清过程。此模式突显德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同样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4)社会学习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77)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社会学习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儿童道德行为、道德判断是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同样也可通过社会学习加以改变。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要关心人格的整体性。社会学习模式强调教学中的德育意义,例如师生互动的道德因素、教师的人格形象等;重视潜在课程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的熏陶;强调榜样对品德的作用;重视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

3.苏联的集体教育模式

苏联的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开展的,其道德教育模式与西方道德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为有名的就是集体教育模式。

该模式是由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创立的。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每一个个体,应是有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有统一的行动、有组织纪律的社会有机体。马卡连柯还分析了儿童集体形成的阶段,提出了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指出教师应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并在集体中教育和影响个

人。同时,他也提出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认为:“我的基本教育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说实在,在我们的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对我们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当我们对一个人提出很多要求的时候,在这种要求里也就包含着对个人的尊重,因为我们向他提出了要求,正因为他完成了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才尊重他。”

三、“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内涵与实践

1.“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内涵

(1)“优雅华景人”的提出

华景小学位于广州市新的城市中心区,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九成以上,这些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传统价值观的缺失,普遍缺乏礼仪常识与良好的礼仪习惯,不善于温和谦让,不善于与周围的人交往,有时过分强调个性与自由而忽视集体与他人。社区居民整体素质虽然比较高,但仍有不少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鉴于此,华景小学在办学之初就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建设现代化的优质社区学校,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的优雅华景人,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十几年来,学校秉持“优雅华景人”这一理念,并为此目标孜孜以求,努力“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的生机”(叶澜教授语)。

(2)“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内涵

“优雅华景人”是我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识,是学校道德教育与品牌建设的方向,也是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从本质来说,“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就是一种富有华景小学特色的素质教育实施方式,也就是通过开展富有实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培养“精神富有、文明优雅”的“华景小绅士”和“华景小淑女”,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从其目标来看,“优雅华景人”就是我们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开展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华景小学的学生具有一种“优雅”的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城市化的社会生活。具体来讲,“优雅”的素质可以从三个层次来阐述。首先是在行为习惯层面,学生应能够做到遵法守纪、文明有礼、举止优雅;其次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学生应表现出自信大方、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第三是在精神生活层面,学生应该珍爱生命、热爱学习、追求高雅。

而从其实施途径来说,“优雅”不仅仅是结果,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特质。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显性与隐性的课程来推进礼仪教育,开展丰富而鲜活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校营造一种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培养其优雅的素质。整个教育过程,就是学生优雅素质形成的过程。

2.“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的实践体系

(1)面向生活开发礼仪教育课程体系,让礼仪教育回归真实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道德同存在的事实性密切相关,而不是同脱离实际的理想、目的和责任相关。作为道德基础的事实,来源于人们相互之间的密切合作,来源于人们在愿望、信仰、满足和不满的生活中相互关联的活动结果。”陶行知先生在《我们的信条》中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他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中强调:“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他还说过:“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

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特别强调道德教育的生活性,面向学生的生活开发礼仪教育课程体系,制订了《华景小学“淑女、绅士”礼仪手册》。该礼仪手册是华景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校本教材,包括“功德篇”、“礼貌篇”共17大项61条,内容非常具体,也很真实,涵括了学生生活细节的方方面面。事实证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去培养,不仅让学生的礼仪养成有章可循,而且让学生与家长觉得非常真实,非常有效,自觉配合,效果良好。

(2)以实践为基础开展礼仪教育活动,让礼仪教育保持鲜活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中外专家学者都特别重视“实践活动”,强调个体在实践中的“体验”。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格伦说:“没有感情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获。”

“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十分重视通过丰富多采的实践体验活动来促进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这些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依托于少先队组织开展的实践活动,第二是学校有计划开展的各类德育主题实践活动。

少先队是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并认同的社会群体,队员通过参与学校的各项日程管理与学习活动,在这片沃土中学习,养成文明礼仪。学校少先队组织成立了各种各样的自主管理组织,队员们通过自荐和竞选成为“华景小校长”、大队委、中队委、文明引导员、图书管理员,承担了学校很大部分的常规管理活动。通过这样的自主管理活动,这些队员培养了自信,形成了自律;更多的少先队员则在他们的引导下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仪得以养成。

此外,少先队员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类社团每学期均开展丰富多采的社团活动,每个学生都获得了锻炼的机会。学校的每一个指导教师都很清楚,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开展社团活动的一个目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要在社团活动中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每一次社团活动,都是一次行为习惯的训练,都是一次情感的体验。如华景小学礼仪队,经常受邀参加一些大型活动,孩子们在庄重、热烈的氛围中经受锻炼,表现日益自信大方、彬彬有礼。

每学年,学校也定期组织各类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包括“悦读”(校园读书节)、“唱响”(校园艺术节)、“墨香”(校园书信节)、“律动”(学校体育节)、“爱助”(慈善献爱心活动)、“交流”(校际交流活动)、“探究”(科技与实践节)、“绿韵”(绿色校园创建活动)等。同样,组织这样的大型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要给孩子提供更丰富的成长平台,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去训练和检验孩子的文明礼仪,丰富他们的道德体验。

(3)着力创造学校优雅教育文化氛围,让礼仪教育润物无声

教育文化环境对于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孟母三迁”就是最典型的实践案例。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优雅华景人”教育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特别强调“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我们尊重每一个人,重视每一个人的作用,在学校营造一种和谐、宽容的成长氛围,努力发掘每个孩子的优势与潜能。华景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可以带来变化。我们倡导:教育不是给予孩子我们所拥有的而是发掘他们自己所拥有的,让孩子在爱、接纳、欣赏与关怀中成长,发掘潜能,建立自信。同时让孩子在一生中拥有不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从而拥有快乐、积极的人生。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是为不同的孩子营造适合自己的成长平台,努力展现每一个孩子的特长。

第二,重视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奖励,我们还设立了“十星单项奖”与“华景之星”,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还会组织评选“最佳表现奖”,努力为每个孩子都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我们高度注重过程评价,每月组织“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期末再进行总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多感受成功,用成功的喜悦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

第三,建设学习型课堂,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宽裕的空间。我们提倡,向课堂要效率,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在华景小学,没有教师拖堂,也没有课后补习,每天保证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下午五点钟全校师生基本上都放学回家,家庭作业一个小时左右肯定全部完成。正因为给足学生充裕的时间与空间,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心理负担轻,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发展个性特长,也有利于优雅素质的养成。

第四,不断提高教师素质,言传身教。华景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很高,关爱学生,好学肯钻研,教育教学质量高。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改进管理,把教师礼仪纳入到师德建设与校本培训中来,要求华景的教师都做到“态度友善、兴趣广泛、仪表良好、以身立教”,着力打造一支儒雅的教师队伍,为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第五,注意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自然雅致,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之中受到熏陶。走进华景小学,绿树成荫,视野清新自然,感觉非常舒服。而在校园内外、楼梯各处都是温馨的画面与提示语,让每一个学生都时时受到启迪。

礼仪是道德的核心范畴,礼仪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在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很有必要。华景小学“优雅华景人”的教育模式,面向学生生活,重视实践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注意创设优雅的教育文化氛围,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19年计生委个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下一篇:法治惠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