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银行及其业务办理分析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当前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汇票的现状及对票据业务的制约目前商业汇票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处理模式,电子化程度较低。商业汇票不仅在签发流转环节未实现电子化,即使在票据到达银行后,持票人委托银行收款时,委托收款银行还需要通过邮局将纸质票据邮寄给承兑银行,由其审核无误后再通过资金清算系统将款项划给持票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子银行及其业务办理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银行及其业务办理分析论文 篇1:

应加强对电子银行业务反洗钱的监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这种新型业务,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银行服务,为客户提供了高效、便利的资金交易和业务办理方式。但由于电子银行业务的隐蔽、虚拟和即时性特点,客观上给洗钱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因此,应结合新的形势特点采取相应措施防范电子银行业务领域洗钱活动的发生。

进一步强化客户身份识别。一是银行在办理个人及企业电子银行注册手续时,应对客户身份及其申请资料进行严格审核把关,以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二是对于账户资金进出数额较大、次数较频繁的客户,银行人员应进行客户身份的再次识别,尤其要关注该客户的资金用途、资金动向,防止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渠道收取或转移非法所得。

开发网络支付交易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一是开发并完善大额和异常支付交易实时监测报告系统,可以从技术支持角度最大限度地锁定洗钱信息。各金融机构在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时,要对所发现的在规定金额以上的大额支付交易和异常支付交易进行实时记录、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实时报告。二是建立完整的网络支付交易记录、认证及跟踪系统,严密监控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行为,加强网站管理,强化网上洗钱监测机制。

拓展监管领域。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种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这些支付服务组织客观上已经具备了部分银行业务的特质,但事实上它们仍游离于人民银行反洗钱监控网络之外,处于政策监管的真空状态。因此,建议监管部门结合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拓展监管领域,有效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同时加强电子银行立法与宣传教育工作,建立一支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子银行及计算机知识,又精通银行业务与监管技能的反洗钱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对电子银行反洗钱业务的有效监管。(作者单位:人民银行双鸭山市中心支行) □

作者:李慧勇

电子银行及其业务办理分析论文 篇2:

是机遇 更是挑战

一、 当前商业银行开展商业汇票的现状及对票据业务的制约

目前商业汇票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处理模式,电子化程度较低。商业汇票不仅在签发流转环节未实现电子化,即使在票据到达银行后,持票人委托银行收款时,委托收款银行还需要通过邮局将纸质票据邮寄给承兑银行,由其审核无误后再通过资金清算系统将款项划给持票人。其处理方式繁琐,全部采用传统的手工、纸质处理模式,虽然个别银行依托自己的系统设计开发了网银业务新产品,但该业务中的签发或经承兑、贴现的票据并不能进入其它银行的网银系统,其他银行签发或经承兑、贴现的电子票据也无法与之进行交易并完成资金的收付功能。所以说,现有的电子票据业务在各商业银行之间尚不能互联互通,更谈不上全社会范围的相互认同、接纳和交易使用,它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流通性。这种状况导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票据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阻碍了全国性统一票据交易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二是经营成本增加,给业务操作如票面审核、真伪查询、书写背书、人工签章、跟单审核、邮寄托收、入库保管等一系列环节带来不便,并且效率低,从而制约了票据业务进一步发展;三是假票诈骗案件频繁发生。商业汇票和其他纸质有价证券一样,在其真伪辨识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容易发生伪造、变造和克隆案件。

二、电子商业汇票的启动,对加速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风险可控:商业银行内控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开发电子票据系统,对于电子票据,可以跟踪票据业务办理的各个环节,有利于防范票据业务风险,遏制违规承兑、违规贴现等行为,克服纸质票据易遗失、易损坏等缺点;对于系统登记的纸质票据,可以有效的抑制假票、克隆票等犯罪,减少票据案件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的内控能力。

(二)效率提高:商业银行的交易效率得到提高

实现票据交易电子化之后,电子票据从签发承兑开始到背书流转,到最后的托收入账,所有环节都实现了电子化操作。电子票据通过网上银行接入,在使用过程中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易在途时间大大缩短,效率极大提升,同时实现交易电子化之后,不存在送票、取票、验票环节,可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如节省了装订票据、票据传送、印刷票据所产生的纸张和打印消耗品等经营成本。显著提高交易效率,使票据真正成为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管理的强有力工具。

(三)业务创新: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在人民银行搭建电子票据市场的公共平台上,各家银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的整体规划,研究人民银行规范的电子票据业务制度和统一的电子票据技术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符合本行经营战略和信息系统特色的电子票据系统,为客户提供便利的电子票据的产品和渠道,丰富银行资金结算业务产品线,提高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

三、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将对企业交易结算行为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改变现有票据市场竞争格局

电子商业汇票管理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等特点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务运行效率,促使企业使用电子票据替代纸质票据进行交易结算,纸质商业汇票业务将受到较大冲击,继而对现有以纸质票据为基础的票据市场竞争格局产生较大影响。

(二)电子商业汇票将部分替代流动资金贷款,对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电子商业汇票期限从以往纸质票据的6个月延长至1年,并且目前市场票据贴现加权利率水平仅为2.4%左右,而一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7%,两者之间差距接近3个百分点。这些特点将导致企业从降低财务成本出发,倾向于以电子商业汇票替代流动资金贷款,从而对银行的信贷业务结构产生较大影响。

(三)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对银行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电子商业汇票要求商业汇票的电子银行系统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较长的付款期限和较高的票面金额要求银行具有更为严格的客户选择机制和风险缓释措施,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线上电子化操作及线下调查评价并行要求更为严密的操作流程,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这些均对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丰富电子银行的服务品种和服务能力

目前商业银行的网银系统一般只有功能较为单一的账户管理和资金汇划功能,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建立后,商业银行网银系统的功能将从单一的贷记指令处理向票据类信用支付工具领域拓展,并有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新型电子增值服务,这为电子银行服务创新提供了基础和平台。

四、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业汇票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电子商业汇票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判断分析,提出如下几点开展电子商业汇票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学习培训,确保电子票据顺利运行

电子商业汇票业务操作环节多,流程相对复杂,风险程度较高。在承兑、贴现、转贴现、付款等业务环节,相关账务处理是由各业务系统联动其他系统自动完成的,自动化处理程度较高,各商业银行要大力加强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系统、相关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的培训,使相关经营管理人员深入了解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实质、熟悉和掌握ECDS系统操作、认真学习人民银行和本行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办法。要培养一支“懂业务、擅操作、善营销、促发展”的电子商业汇票业务队伍,为内部管理和客户营销工作提供人力资源基础;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确保能够熟练、规范地处理相关交易,保证《办法》在全行的顺利执行和业务的正常办理。

(二)抓住契机,大力推动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

客户培育和市场营销是制约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发展的关键。各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落实客户宣传和营销方案,要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结合系统功能,深入分析挖掘对公客户、尤其是企业网银客户的日常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思路,抢占市场先机;要研究建立有效的产品营销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销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宣传活动。

(三)细化准入标准,强化电子商业汇票业务管理

1、严格准入,强化担保,优化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结构

(1)严格优选客户,防范信用风险。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应优先满足优质信用等级高的客户和全额保证金承兑业务的需求。除全额保证金承兑业务外,对单纯办理承兑、信用等级低、综合贡献度差的客户,应慎重办理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与纸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相同,均应符合《票据业务风险政策底线》及承兑业务其他管理政策要求。

(2)明确条件,强化信用风险缓释措施。客户申请办理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应符合《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操作规程》关于承兑申请人的有关规定,并能够提供符合《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风险缓释条件》要求的保证金及其他担保。

(3)区别对待,严控单张票面金额。为控制票据业务风险,对单张电子汇票金额要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和小企业等不同客户确定不同的最高金额。

2、区别对待,细化贴现业务准入和价格管理

(1)合理确定六个月(不含)以上电子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准入标准。六个月(不含)以上的票据贴现业务应同时满足承兑人信用等级高,且票据到期日在承兑人授信有效期内的条件。

(2)明确票据贴现金额管理权限,加强大额贴现业务管理。贴现票据单张票面金额超过1亿元的贴现业务,必须履行一定的核准程序。

(四)区别产品和客户,稳步开展电子商业汇票营销工作

对承兑业务,要区分电子商业汇票的不同期限结构和不同客户对象,采取差别化营销策略。

对于有六个月期以下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需求,且满足票据业务风险底线及其他相关管理要求的客户,可采取主动营销策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其采用电子商业汇票替代纸质票据方式办理承兑业务,以降低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成本、提高电子银行使用效率、增加相关业务收入。

对于有六个月期以上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需求的客户,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较少的优质重点客户,要主动营销,加强宣传,争取其办理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对于较多流动资金贷款的优质客户,应采取积极防御策略,密切关注客户动向,必要时适时提供电子银行承兑服务,对于其他客户,在收益无法有效覆盖风险的情况下,不得主动营销六个月以上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五)强化效益观念,提高收益覆盖风险水平

1、强化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风险收益分析,加强收费管理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收取承兑汇票手续费、承诺费及其他相关费用,不得随意减免,确保收益有效覆盖风险。不得为吸收存款或收取相关费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盲目发展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总行将在拟下发新版服务价格表中明确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相关收费标准,并根据其业务特点在纸质票据收费基础上适当提高六个月以上承兑业务基准价格。在新的价格管理文件下发前,电子商业汇票承兑业务手续费暂按现行纸质票据规定执行,六个月期以上电子银行承兑汇票承诺费应在现行六个月期纸质银行承兑汇票承诺费基础上上浮不低于0.5—1个百分点。

2、区分产品期限,细化贴现价格管理

六个月期以上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对流动资金贷款具有较强替代作用,商业银行应特别提升对该期限贴现业务价格谈判能力。加强价格管理,根据当地市场价格水平、客户贡献度、同业竞争、信贷规模等因素,细化定价策略,最大限度提高贴现利息收入。

(徐厚民,1958年生,江西玉山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黄国庆,1968年生,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类专业教学)

作者:徐厚民 黄国庆

电子银行及其业务办理分析论文 篇3:

由乌海市近年来外汇违规案件引发的思考

乌海市中心支局近几年检查发现的外汇业务违规案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机构信息变更未备案;二是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迟申报;三是境内居民超限额提取外币现钞;四是境内居民通过电子银行分拆购付汇;五是异地企业违规办理转口贸易业务。鉴于这些案件问题引发对一些风险和监管的思考,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一、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1.银行对外汇从业人员培训跟进不及时。随着乌海市银行外汇业务的快速发展和银行从业人员的更新,存在银行对外汇从业人员培训跟进不及时,业务人员对外汇政策掌握、理解不够,尤其对最基本的外汇业务的操作掌握不好,造成本不该出现的违规和本不属于违规业务在系统中进行了错误操作。如:2015年某银行超规定限额提取外币现钞案件,由于业务人员是新手,不掌握个人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在办理购汇提钞业务时,业务系统已经出现提示,但没有按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业务,造成了违规;2015年某银行办理个人购付汇业务13笔,金额48.2万美元,由于银行业务人员在业务系统中选项错误,造成业务表象违规,但实际不存在违规问题。

2.电子银行业务管控力度欠缺。一是客户通过电子银行进行收支申报,缺乏银行对个人申报的指导,电子银行信息填报比较随意,使得国际收支间接申报差错率较高。二是电子银行系统对涉及违规行为的结售汇和跨境收付没有设置任何形式的预警提示和报告功能。如2015年境内居民分拆购汇案件,境内某一居民组织十余名亲戚、朋友通过电子银行购汇、付汇,无障碍地完成了分拆购汇业务。

3.银行内部管理存在漏洞。有的银行现有部门分工不利于外汇管理政策落实和事后监管,工行、中行、建行外汇业务管理涉及国际业务部、个人金融部、电子银行部、办公室(人事部)等多个部门,个人金融部根据电子银行部反馈的可疑结售汇交易数据进行后续甄别,国际业务部负责对公业务,办公室(人事部)负责机构的成立、撤销、变更等,由于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和内控管理制度,造成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容易造成监管漏洞。如:2013年某银行的国际收支间接申报迟申报和2014年某银行的机构信息变更未备案等案件,银行内部控制漏洞是其违规行为主要成因。

4.银行履行“展业原则”职责不足,存在一定经营风险。现有监管模式下,银行既对交易单证真实性及其与外汇收支的一致性进行合理审查,又负责直接办理外汇收支业务,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何平衡两者间关系成为一个难题。个别银行为求自身发展,常常为追逐利益而忽视监管职责,甚至主动为企业规避外汇管理出谋划策。如2015年异地企业转口贸易大额购付汇案件,银行与企业共同策划将转口贸易背景的购汇资金境内划转,转存定期存款,以此质押贷国内外汇贷款,获得套利(存贷利差),又将外汇贷款以支付转口货款名义支付境外,然后又以收入货款名义流入境内,这样通过“一出一进”的运作模式,實现了外汇贷款的结汇使用,从而突破了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外汇管理之间的防火墙.

二、银行和基层外汇局共同存在对异地企业监管难的问题

目前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框架下,个别企业通过一般货物贸易、转口贸易和离岸转手买卖等组合方式,设置出一张复杂的蛛网式外汇资金流出通道,转口贸易不进行通关,不需在海关报关,货物流和资金流相分离,银行和外汇局无法监测货物流,使得银行在办理外汇业务过程中存在问题和风险隐患,同时也加大了基层外汇局的监管难度。表现为:一是银行对异地企业的贸易背景、交易情况无法全面掌握,真实性审核难度大。二是目前企业转卖业务均为仓单转卖,仓储单据转让只需相关公司签章,关联公司构造交易单据极为简单,成本低,极易篡改造假;再者仓储凭证规范性比较差,又没有统一仓储查询平台,造成银行和基层外汇局对涉及境外的仓单的真实性审核和鉴别难度大。三是银行所在地外汇局无法查询异地企业名录状态。目前外汇局版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无法查询异地企业名录状态,使得外汇局对异地企业监管难。四是银行所在地外汇局对异地企业的外汇业务开展情况缺乏了解,企业所在地外汇局也无法监测企业在异地银行办理的外汇业务情况。如2015年异地企业转口贸易业务案件,由于银行和基层外汇局难以掌握异地企业在其他银行办理业务情况以及受系统数据限制,加之对企业提供的相关物权凭证是否真实也无法鉴别,只能靠外汇局总局的力量,对该案件进行全面定性。

三、相关对策建议

1.规范电子银行业务操作和监督金融机构系统开发的管理。金融机构一是应建立有效的电子银行内部核对和纠错机制,确保个人结售汇信息、国际收支申报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二是根据业务系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提示功能,提高办理个人外汇业务的质量,最大限度降业务人员非主观违规的风险。外汇局一是加强对各外汇指定银行的电子银行等渠道办理结售汇业务的系统审核指导,引导银行完善业务系统功能,从业务验证、信息审核、风险提示等途径加强管理;二是加大对外汇指定银行内控管理的考核力度,特别是对各银行总行在系统开发运用中对外汇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考核,避免由于系统功能不完善造成执行政策的漏洞。如:在电子银行系统操作中应增加违规风险提示,对出借本人额度或借用他人额度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2.将“关注名单”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当前个人外汇管理的监管模式是以事后监管为主,在可疑资金完成转移后,才将涉及的个人列为“关注名单”,对其后2年的个人结售汇交易进行约束,这样使得资金归集者完全可以通过其他人再次办理业务,所以应加大对违规行为人的处罚力度,将“关注名单”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在个人征信系统中增设个人结售汇信息模块。

3.明确外汇局和银行的权责。外汇局通过文件对银行提出展业原则的实施要求,对银行执行展业原则开展监督检查,同时颁发落实展业原则的总体标准和规范等配套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展业原则”有关要求,要求银行制定风险识别制度,根据识别的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银行应该将展业原则的要求融合到内控制度及业务办理中,并不断探索落实展业原则的有效方法。

4.外汇局督导银行落实履行“展业原则”审核义务。一是督促银行切实防范风险并依法履行外汇管理规定的义务,确保交易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二是加强对银行履行“展业原则”的核查和检查,督促银行加强内部审核管理,以案例分析形式加大履职审查培训,增强银行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核意识,提高银行在办理业务中开展尽职调查的技巧和能力,降低风险。三是引导银行制定有针对性的内部指引和贸易融资业务操作流程,将展业三原则要求与银行业务流程有机结合。四是对银行展业三原则履行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将评估结果纳入银行年度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评价体系之中。

5.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企业贸易融资信息平台,实现大数据共享,为银行信息查询和违规识别提供有效渠道,提高银行执行展业原则的有效性;二是外汇局建立全国范围内数据共享机制,建议在监测系统中增设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和名录共享机制,以强化外汇局对跨地区业务的监管。

6.加强跨部门沟通合作,建立联合管理机制齐抓共管。一是加强外汇局与工商局、税务局、银监局、海关等部门的监管合作,构建单证公共信息查证平台,汇总各种提单、仓单等重要货权凭证基础信息供各方验证,提升联合监管效率;二是外汇局与公安、检查等司法部门联合办案,针对涉嫌触及刑罚的严重违规行为,建立与刑事部门顺畅高效的共事协商机制。

7.加大银行自身培训和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外汇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同时强化监督审核机制。(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

作者:赵丽

上一篇:大学生金工个人实习报告下一篇:市长卫生总结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