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研究论文

2022-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如何应对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教师在授课中应具备的一般能力以及成功整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并提出了提高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思路与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年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研究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青年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研究论文 篇1:

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就需要培养更多更有水平的民族声乐教师。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了声乐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提升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和途径。

关键词:民族声乐 专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人们对于民族声乐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不仅需要的是更多的民族声乐家,更需要培养民族声乐人才的教师。因此,要想民族声乐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必须不断提高广大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目前,民族声乐教师大多都热情满腔,劲头充足,可他们中间仍然存在自身能力水平有限,经验缺乏,对实际情况了解不够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了声乐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提出了提升民族声乐教师专业素质的问题和途径。

一、目前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追求声音技巧的技术至上

当前,在我国民族声乐教学中,对发音技术的训练较为重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歌唱素养。大多数民族声乐教师在课堂上都一直在强调气息转换、共鸣和位置等技术问题,而没有从审美的角度进行讲解和分析,这样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了学生难以获取全面的知识,更加无法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科学的发声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歌唱艺术是集音乐、文学、语言和形体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声音技巧的训练不应成为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单一内容。

2.商业化现象对民族声乐教学带来了负面冲击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在追求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民族声乐艺术也开始出现过于社会化和商业化的苗头。比如,民族声乐教师和学生都开始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艺术院校为了利益,大幅度扩招,导致学生的基本素质降低,声乐教师由于学生过多而开始疲于应付,对艺术教育的研究变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学习时也不注重全面汲取相关知识,忽略了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钻研,忽略创新、盲目模仿,各种各样的模仿秀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泛滥反映了我们民族声乐的教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

1.具有判断嗓音条件的能力

首先能够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判断出学生适合唱哪个声部,是高音、中音、低音,还是次高音、次中音;另外,在音色特点的判断上,能够了解学生适合民族唱法、通俗唱法,还是美声唱法,美声中又分为戏剧、行情、花腔。总之,声乐教师只有具备对学生的嗓音的正确判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具有训练正确发声的能力

首先要对歌唱器官的组成和科学的发声机制有所了解和研究。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懂得发声的基本原理,了解人体发声器官的构造,只有这样,才能在歌唱活动中协调各发声器管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好发声的基本规律。歌唱的人体构造主要由呼吸、振动、共鸣、以及咬字等四部分器官组成。正确的发声状态就是要求这四个部分的歌唱器官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其次,具备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科学的发声方法指的是符合人声发声规律的发声方法,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作为乐器的艺术,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会损坏声带,甚至导致嗓音病变。因此,发声方法的正确性、科学性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科学性的发声能够有助于演唱技巧的提高,也有利于表现作品更深的思想和内涵。

3.具有规范的示范能力

声乐是一门技巧性非常强的学科,示范的教学方法在声乐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声乐教师除了具有训练正确发声的能力,还应该具备优秀的歌唱能力。在进行示范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一定要能保证示范是正确规范的,因为错误的示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首先,通过教师的错误示范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演唱方法和演唱习惯,严重的甚至还可以引起声带结构及其肌肉的病变,从而导致演唱生命的终结。

4.具有一定的音乐综合素养

音乐综合素养主要是指声乐学习者对音乐综合知识的研究与学习。声乐演唱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把握好音乐作品的真正意蕴和灵魂,使得演唱与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相互交融,达到浑然一体、相互提升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演唱者具有一定的音乐综合素养,它主要体现在对声乐作品创作背景、风格流派以及形式结构、表现技巧等内容的融会贯通上,并在内容上进行全面的把握与诠释。声乐教师只有具备视唱练耳、钢琴弹奏、曲式分析、和声织体、复调对位、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美学、歌曲写作等综合的音乐素养所构成的整体的音乐能力,才能对声乐作品进行细致深入的理解和评价。

四、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实施,我国经济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在追求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当前,民族声乐教师和学生都开始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声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结构,希望可以为声乐教学工作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黄敏娇.论民族声乐教学[J].文学教育,2011,(05).

[2]曾彤.民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的构思[J].艺术探索,2010,(03).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音乐,2005,(04).

[4]孝红.对如何提高中青年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6,(02).

[5]刘元平.多维视野中的声乐教师素质结构[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作者:李汶姬

青年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研究论文 篇2:

浅谈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整合中的教师素养研究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青年教师如何应对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教师在授课中应具备的一般能力以及成功整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并提出了提高教师课程整合能力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专业知识; 课程整合; 音乐课程; 教师能力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尤其是普及义务教育的今天,如何促进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已成为关系到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系统教学质量,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之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青年音乐教师,面对如此现状、如此成绩,使我倍感肩上的重任。但城乡之间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何将我们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小学音乐课程进行整合,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课程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的课程。专业知识作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手段,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研究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挥专业知识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的独特优势,小学音乐课程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与音乐课程整合中应该具备哪些能力素养呢?这是小学音乐课程教师继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政治素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审美素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称职教师应具备的个人品质,优秀教师必须是一个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因此,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饱满的爱国热情,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尚的审美情趣,起到教育表率作用,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健康成长。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情操、审美观的深厚土壤。

新课程标准已将音乐定位于人文性课程,重点对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并将德育、情感、态度、教育价值观放在首位。小学音乐教育应该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感知音乐,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得到自我发展。小学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优美的音乐艺术形象潜移默化地产生的,通过音乐自身美的魅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

一首好歌,一支好曲子往往可以直接触动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净化,精神上的振奋,意志上的激励,道德上的升华,并时刻陶冶学生们的志趣与情操。如:音乐作品《国歌》《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具有鲜明时代与艺术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斗志、民族感、正义感、爱国激情与高尚情操。只有小学音乐教师具备了正确艺术审美观与高尚的道德情趣,才能引导学生真切地感悟艺术美、心灵美与生活美,引导学生热爱健康的、积极的、高雅的音乐艺术,才能在授予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陶冶和净化学生的精神与心灵,培养他们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业务素质

1.知识素质。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探究者、构建者和缔造者,这样的角色促使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精而深的专业知识。在歌曲教学中唱谱与唱词的先后变化,歌曲内容与旋律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焕然一新,在体裁广泛,内容丰富的欣赏曲、流行音乐中正确把握分寸,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能力素质。首先,教学能力是教师综合运用、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技能。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设计年度计划和单元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具备了解学生的能力,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是情感教育,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呼唤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新理念是平等、民主、合作。师生互动,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鲜活的主体,发展中的人,乐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欣赏。

其次,音乐教师具有发展性评价能力。关注学生的发展,必须把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器乐教学等课程评价多元化,成为课程评价的必然趋势。在新课程中音乐教育评价是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音乐素养”,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进行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发展性评价,培养和促进学生丰富健康的情感。

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新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尊重学生人格,培养身体强健、心理健康、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合格人材。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来说就好比丝丝春雨,有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应当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教育事业心和使命感,更应当具有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感。

四、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提升艺术教育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功能的综合性。一首歌曲与乐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作为音乐教师提高综合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已迫在眉睫。

培养适应新课程标准需要的师资更是势在必行。作为音乐教师,反思教学中是否让课堂充满了音乐,是否为学生打开了音乐之门,是否引领学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歌曲与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把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现和表现。

综上所述,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小学音乐教师是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实施者——音乐教师具有独特的教育影响力。音乐教师要以现代化的素质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也是一个新时代对新型音乐教育的呼唤,走进新世纪,走进新课程,对小学音乐教师有全面全新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郭声健,蔡梦.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陈琪,陈蓓蕾.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作者:王晓洁

青年声乐教师基本素质研究论文 篇3:

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探究

[摘 要] 藏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蕴藏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藏族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应该认清“声乐教育”的本质,立足于藏民族自身的文化风俗、嗓音特点、审美习惯,放眼于舞台的需求、社会的需要,探讨和构建一种真正适合本土的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招生环节、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三方面对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 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声乐教育本质;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西藏大学艺术研究所科研资助计划项目“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探究”(YYYB2-202001)

[作者简介] 钟韦怡(1979—),女,四川南充人,硕士,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育研究。

声乐表演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高水平声乐演唱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从事专业声乐演唱和社团音乐组织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藏族声乐艺术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有其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藏民族由于生存环境、地域特点、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的独特性,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藏族声乐演唱艺术。

一、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之“招生环节”分析探究

艺考加试是根据声乐表演专业的自身特点而设立的考试环节,此环节主要是测试考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歌曲的能力,旋律、节奏等相关的音乐基本素质。对于声乐表演专业而言,艺考加试是整个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报考人数

声乐表演专业因为其学科特点,对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基本素养、歌唱天赋都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考生基数才能选拔出数量有限的优质生源。在西藏,每年参加声乐表演专业艺考加试的藏族考生大概在两百人左右,考生数量非常有限,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只是因为文化学习不够理想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真正认识到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并且热爱声乐演唱的考生少之又少。基于此现实情况,每年招收进来的学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要么嗓音条件一般,要么音乐素养不够,要么形象不太理想,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后续的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西藏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资讯相对闭塞,很多偏远地区的考生与家长对声乐表演专业学科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人才培养方的高校,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加大宣传力度,在区内各地高中对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声乐表演”“声乐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等进行普及宣传,普及考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增加报考基数,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

(二)生源质量

目前西藏的艺术加试都是沿用内地高校的艺术加试形式,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到达考试地点进行固定的项目加试。这样的艺术加试形式本身是比较公平公正和客观的。但西藏与内地最大的不同是,因为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和相对闭塞,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形成从小系统地学习音乐、变声以后开始学习声乐演唱再来参加艺术面试的模式,大多数考生在艺考前都没有接受过任何声乐演唱方面的系统培训。

二、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分析

教学环节是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学生演唱技能的提高、演唱作品的积累、演唱风格的确立都需要在这个环节中完成。

(一)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2014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最近几年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名单中,音乐表演成了“重灾区”,这与部分毕业生专业技术不扎实有关系,也与当前高校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现今高校都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提倡培养应用型人才。声乐表演专业本就是实践型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们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反复强调和提醒的重要理念。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在舞台上检验,一切培养环节都是为日后的舞臺表演服务的。我们在制定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方案时,一定要紧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突出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侧重学生演唱技能的训练和提高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声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强调声乐教学技术性的同时,增加艺术性和实用性。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紧贴市场需求,让培养出来的声乐表演人才在舞台上切切实实站得住脚,受观众的喜爱。

(二)看清声乐教育的本质

教师要看清“声乐教育”的本质,很多歌唱的因素在这个学生进校前已经形成并固定,例如对某种特殊的音色、节奏、音调之类的亲切感,对某种独特的欣赏方式的认同感,等等[1]。这些是他血液里流淌的东西,是歌唱的灵魂和原动力。声乐教师的教育本质应该是帮助而不是改变,教师要看清每个学生背后支撑他歌唱的原动力,并顺着这个原动力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从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好的歌者,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凭空创造一个“歌唱机器”。这就对承担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任务的声乐教师有了较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业务能力扎实、自身的演唱技术过关,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演唱技术、音乐素养的帮助和支持,又要求教师对藏民族的文化风俗、审美习惯、嗓音特点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第一时间看到学生演唱背后的文化影响,明确学生擅长的演唱类型和风格,从而在拟定教学内容布置演唱作品时有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三)坚持因材施教,重视歌唱背后的文化因素,拓展藏族声乐表演人才的演唱风格

虽然藏族声乐艺术有其鲜明的风格特点,但面对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时一定不能因此而固化,保守地认为藏族声乐就应该是某一种固定的演唱风格。原生态、民族、美声、通俗这几种目前国内声乐界公认的演唱类型在西藏的藏族声乐人才培养中也依然适用。只是具体到某一种唱法时根据藏民族自身的嗓音特点、语言习惯等又有所不同。在面对学生具体实施教学时,摸清学生的嗓音特点、审美习惯从而准确地判断学生适合的演唱类型是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阶段非常关键的环节。

1.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民族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广义上包括了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四种。目前高校的藏族声乐人才培养中的民族唱法主要是指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两种。

具体到西藏的藏族声乐表演艺术,民族唱法主要就是指区内各地区民歌的演唱和当代藏族创作歌曲的演唱两个方面。藏民族嗓音的最大特点是高亢明亮,藏语三十个字母中有二十八个字母的发音部位基本上都处于口腔的最前面。另外,藏语的各种音节或由多个音节组成的词,都具有音量由重到轻、音调由高到低的发音特点[2]。因此,形成了藏族声乐艺术真声比例较大、声音靠前、主要利用口腔鼻腔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偏少,咽部极具张力,喉咙开度不大,声音集中结实的演唱特点。这样的演唱风格既是由于藏民族自身的语言特点,又是因为千百年来在历史变迁中造就的发声习惯和审美取向形成的。声乐教育者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是藏族民族唱法的精髓和灵魂,无论进行怎样的演唱技能训练都不能背离这样的一种演唱风格。

例如在训练藏族女高音时,因为真声比例过大,往往在演唱本民族民歌时问题不大,一旦遇到音域较广的藏族风格创作歌曲时就会出现换声点卡住的问题。如果按照国外女高音的训练方法,演唱高音时尽量打开喉咙、增加假声比例,声音利用咽壁的力量往上走,就会失去藏族女高音特有的明亮略微发直的高亢音色。只有在保留发声位置靠前通道靠前的基础上,利用气息的支持将声音送入头腔,才能做到既解决高音发声技术问题,又不损害藏族女高音特有的声音风格。

2.美声唱法。通常意义上,人们会觉得美声歌唱离藏民族声乐艺术比较遥远。事实上,笔者通过近二十年的藏族声乐教学发现,藏族男生有很大一部分非常适合美声唱法。藏族男生声音普遍结实敦厚,即便是高音也是带有浓郁金属色彩的粗犷音色,像西北花儿或者类似于王宏伟、刘和刚那样的明亮清透的男高音在藏族男高音里并不多见。因此,要想用汉民族对民族男高音的审美要求来训练藏族男高音其实是不够客观的。这样特殊的音色如果用美声的方法训练,在解决了呼吸腔体等技术问题之后,几乎是美声和民族的作品都能演绎。

在藏族男高音的训练中,特别要注意的是喉头的稳定。藏族声乐艺术中有独有的“禛固”技法,即用喉部的力量使声音弯曲变化[3]。这样的技法是藏族声乐演唱独特的风格体现,虽然不是每个地区的每种民歌演唱时都会用到“禛固”,但长久以来在这种审美取向下形成的演唱习惯使得大多数男高音进校时都有喉头位置偏高喉部偏紧的问题,对专业的声音训练造成一定的困扰。如果喉部通道不解决,很难唱出高亢明亮的声音,发声通道不通畅会直接影响后续的呼吸和高音的问题。所以在训练藏族男高音时,喉头是我们首先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喉部放松了,这时候的男高音音色才会既明亮又松弛,再配合呼吸和腔体的运用,可以呈现出通畅纯净的优美音色。

3.原生态。原生态唱法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一种演唱形态。根据原生态演唱的定义,按理说这样的一种演唱形态是不应该进入高校学习的,这是一种自然广泛地存在于民间、因为地域不同而风格迥然不同的演唱形态。但是因为西藏艺术加试的特殊性,大多数考生在加试演唱环节都选择演唱家乡的歌曲,故考官很难在短短的演唱环节判断出该名考生到底适不适合唱民族或者美声,导致会有一定比例的只适合原生态唱法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

这样的学生通常会有以下特征:嗓音特点突出,发声习惯固定,某一类型风格的歌曲演唱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同时审美习惯相对固定和单一,接受新的演唱方法比较困难,一旦演唱其他地区或类型的作品便显得非常没有信心,和平时的演唱判若两人。遇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因为自己不擅长教就让学生改变唱法,或者因为“既然进入学院学习就要按学院派的训练方法来”的狭隘观念而逼着学生去改变。可以在现有的师资中安排适合该学生的、擅长此种地域风格的声乐教师,如果现有的师资中没有该类型的教师,可以面向社会文艺团体、群众艺术馆外聘适合的教师,帮助学生将自己擅长的那种原生态演唱发挥到极致。

4.民通唱法。所谓民通唱法,即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結合。之所以将此种唱法专门提出来探讨,是因为民通演唱在西藏的接受度和传唱度非常高。民通演唱的广泛流行和较高的接受度主要基于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涌现的一大批既充满时代特色又兼具民族风格的藏族创作流行歌曲,如《拉萨夜色美》《昨天的太阳》《第二故乡》《香巴拉并不遥远》等。有学者在相关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藏本土音乐风格的流行歌曲”是西藏目前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风格[4]。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各地区都有一批自己的民通歌手,因为浓郁的地域风格和亲切的演唱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例如那曲市的索当珠、石央次旦,拉萨的次仁桑珠等。因为有这样一种声乐环境,让部分学生在初中高中就非常喜欢这样的演唱,甚至有的学生就是因为听了某个民通歌手的演唱而喜欢上声乐。这样的学生审美取向非常明确,只有演唱民通歌曲时才信心十足从容自得,其他类型的歌曲都不感兴趣或者力不从心。这时候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以学生为本,声音训练上利用呼吸腔体训练解决音量音高的问题,歌曲积累以民通作品为主,凸显藏族民通演唱声音流畅亲切同时又明亮优美的特点。

(四)构建团队培养人才的模式

声乐表演专业有其特殊的艺术规律,因为声乐表演学科对嗓音特色演唱风格的特殊要求,往往一个教师只擅长某一种类型的演唱,要么民歌要么美声。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学生都会遇到,有些适合民歌,有些适合美声,而有些需要偏重原生态风格。因教师自己只擅长某一种演唱类型,故很难在教学中做到对学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因需施教。鉴于此现状,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四周一次的“声乐观摩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声乐观摩课中,所有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不分年级集中展示四周以来完成的作品,所有教师集中观摩探讨,一起提出每个学生现阶段的问题,利用每个教师擅长的演唱类型,共同商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的培养模式既能解决目前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师傅带徒弟闭门造车的不良教学风气,建立以团队的形式培养声乐人才的理念,又能促进教师之间不断地互相学习,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适用面。

三、西藏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分析

众所周知,声乐表演就是实践的学科,所有在校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奔着舞台上的实践开展的。课堂的演唱通常围绕着技能训练、乐感训练展开,而舞台的实践除了声音和乐感,还涵盖了心理素质、形体形态、舞台风格等因素。现实情况是,后面的三个非常重要的舞台实践因素往往是学校教学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原因有几点:一是因为职业的特点,教师自己本身缺乏舞台演唱经验,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舞台实践建议;二是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演唱技能问题和音乐问题非常多,没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来解决毕业后才真正面临的舞台上的问题;三是部分教师觉得这些问题日后在舞台上实践多了会自然而然地解决,演唱技能训练才是燃眉之急。诸如此类的观念导致和舞台实践相关的内容在教学环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学校唱得不错,毕业后到工作岗位上却有脱节的现象。用人单位会觉得演员不够成熟、舞台经验不足,演员会觉得自己一到舞台上演唱质量就打折扣,各种影响歌唱的因素不能很好地克服。

笔者在2020届声乐表演专业大四期间,曾经尝试“双师制”培养模式,利用自治区教学研究改革项目经费聘请自治区歌舞团的次仁央宗、甲央次仁两名优秀的青年歌唱演员,在毕业音乐会排练期间对学生进行舞台实践相关的指导。两位演员将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现场传授给同学们,很多只有真正在舞台上实践过才能领悟的小细节都让同学们觉得获益匪浅。同时,对同学们在舞台上的站姿、眼神、手势,以及每首歌曲的肢体语言等都做了详细的指导。一个月排练下来,同学们的舞台表现力、演唱自信心都有了明显的进步。鉴于这样的经验,建立“双師制”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发挥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各自的长处和特点,为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藏族声乐艺术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蕴藏着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藏族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于藏民族自身的文化、风俗、嗓音特点、审美习惯,放眼于社会的需求、舞台的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需施教,探讨和构建一种适合本土的藏族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67-69.

[2]李英霞.藏族女高音之风格及其特点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3):129-131.

[3]央金卓嘎.西藏民族声乐教程[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36-39.

[4]贡嘎伦珠,达瓦平措.西藏流行音乐(歌曲)现状调查报告[J].人民音乐,2011(4):80-8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Tibetan Vocal Performance Talents

ZHONG Wei-yi

( School of Art, Xizang University, Lhasa, Xizang 850000, China)

Key words: Tibetan vocal performance talents; the essence of voc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作者:钟韦怡

上一篇:小学庆六一活动方案推荐下一篇:暑期会计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