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银行成人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学分银行的提出主要是源于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倡导。当成人从繁忙的工作中重新回到各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时,成人以往的学习成果和工作经历很难得到认证,学分银行的提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学分银行适用于成人教育,构建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统一管理成人的学分,对成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对于促进成人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分银行成人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分银行成人教育论文 篇1:

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构建内容与推进路径

摘 要 学分银行体系构建内容不清的问题阻碍了学分银行有效推进。透析学分银行的功能发现,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实质性的开展学分银行服务工作、对学分银行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业务与学习者交流融合的体系。基于此,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构建内容包括纵向层面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主干脉络建设,横向层面的学分银行服务内容谱系建设。要实现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落实服务内容谱系,依托教育行政落实实体架构,通过机制建设完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内部架构,通过服务业务激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参与积极性,实施阶段性评估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完善,并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夯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能力基础。

关键词 学分银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构建内容;推进路径

自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来,学分银行理论设计与实践推进工作在全国迅速开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重申要建立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然而,2020年即将到临,国家学分银行还没有真正得以建设并实质性运行,部分省级政府虽建立了自身的区域性学分银行,但都还没有真正起到“沟通各级各类教育的立交桥作用”,更没有“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分析学分银行建设问题,“学分认定主体不清、学习积累能力不济、学分转换需求不足”是阻碍学分银行建设推进的症结所在[1]。同时,缺乏相应的服务体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学分银行实体,不能真正有效服务有需求学习者,没有从根本上支持学习者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习者与学分银行产生距离感和疏远感。建设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目前学分银行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一)学分银行是“制度”还是“实体”

1.从学分银行起源来看,学分银行是一个蕴含多种制度要求的实体组织

众所周知,包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诸多文件,都提出要建设“学分银行制度”,故许多学分银行建设者将学分银行建设等同于制度建设。疏理各类文献可以发现,学分银行的概念来自韩国,后逐渐与终身教育“立交桥”建设契合,逐渐发展为中国版的“学分银行”概念。在韩国,学分银行是“认定先前学习的教育体系,当学分累积到某个特定标准时,即可获得学位,从而创造一个开放的、终身学习的社会”[2]。作为“教育体系”而存在的学分银行,显然不是单纯的“制度”,而是具有颁发证书权力的实体。而在中国,很多文件将学分银行定义为“激励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学分银行是“制度”还是“实体”?这是决定学分银行功能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决定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学分银行。按照《辞海》的解释,“制度”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则或行动准则”[3]。学分银行显然不仅仅是办事的规则和行动的准则,而是通过规则、准则支持社会民众参与学习的具体承载物。在韩国,学分银行起初由韩国教育开发学院负责运行和管理,2008年以后,转为国家终身教育研究所负责运作[4],但二者都可以为学习者颁发文凭,都具备完善的组织架构,这就表明学分银行不是制度体系,而是具有实质性职能的社会实体,它包含了特定的制度,比如“通过学分积累获取学位证书”的制度,以及蕴含了“完全学分制度”的制度、按照标准建设课程和获取专业资历的制度等内在要求。

2.从学分银行功能来看,学分银行要有运行的实体来真正实现其所潜在的功能

在社会系统的形成过程中,“功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特征”。比如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国际交流”[5],大学是围绕这些功能进行组建和运转的。从有关学分银行的政策文件来看,学分银行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进而拓展为其他形式的“功能”,比如出具相关证明等。一般来说,制度并不一定需要相应的机构作为支撑,比如我们熟悉的“弹性学年制”“完全学分制”等制度,只需要在传统的教育机构中,将这种制度附载进去即可;比如“选修制”的建设,不会为“选修”成立一个专门机构。而作为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显然不止作为一种嵌入的“制度”那么简单,涉及到了由谁认证、积累与转换的具体业务问题,还涉及到什么样的成果可以认证、为什么认证、为什么转换的核心问题,这是一个现有教育机构中并没有存在的“业务”——与零星的英语等级证书等认证不一样,学分银行认证的内容非常广泛,作用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不同阶段,既有学历教育,又包括各类非学历、非正规教育,需要一个专门的组织机构来开展制度建设、标准建设和认证。

(二)学分银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实体

既然学分银行有特有的业务,无法与现行的制度架构实现真正融合,那么必然是一个实体。那么,学分银行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实体?可以从已经具有一定内部架构的学分银行探析学分银行的组织形态。

对全国现有14家省级及以上学分银行进行组织架构上的挖掘,收集到8家实质性开展了相关工作的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信息。尽管从形態上看,学分银行还存在与其他机构合署的情况,但其业务的独立性和组织的实体性已经得到了充分展现。分析整个学分银行的组织形态可以看到,学分银行标准建设、认证服务、技术支持是核心的组织形态,最为核心的业务是为学分银行参与者服务,也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得出如下结论:学分银行是运行实体与制度建设结合的组织,制度是学分银行的内在灵魂,认证服务是学分银行作为特定机构参与对外服务的核心。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指的是根据学分银行建设的目的、功能和工作内容所形成的服务体系,包括了各级学分银行机构及其涵盖的服务内容。

(三)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在学分银行实体中的功能

当然,从远景来看,仅仅依靠省级及以上学分银行认证相关的人员是不能完成庞大的学分银行认证服务任务的,一旦学分银行真正建成,需要前瞻性地布局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具体来说,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具有如下功能。

1.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學分银行各类业务的实际开展者

学分银行是终身教育体系的连接器,是各级各类教育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是民众参与终身学习的记录体,是各类学习成果转换为学分、学习成果和相关资历的途径,同时学分银行还通过业务拓展衍生许多其他功能,比如学习积分的社会化应用。这些业务的开展,需要大量的群体参与,形成独有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实现学分银行所蕴含的功能。

2.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本身是学分银行的宣传载体

学分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尽管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推进较快,但整体来说,社会感知不足、宣传面不广、影响力不大都实质性地束缚了学分银行的发展。对学分银行宣传、推广、功能拓展而言,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学分银行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缺乏以利益获取为特征的强力推广机制和以经济为基础的推广物质资源,需要以优质的服务支持学习者通过学分银行获取便利。其次,参与学分银行的群体相对比较集中,他们通常通过朋友圈子、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关注到学分银行的运行,学分银行需要有目的性地聚集这样的群体,实施推广宣传。再次,学分银行诸多业务的拓展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开展。比如学习成果的应用,需要与企业、行业以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去对接。同时,学习者积分的使用,也需要借助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形成有效的推广关系。

3.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学分银行业务与学习者之间交流的粘合剂

学分银行是为学习者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制度体系和实体。但从业务的角度来讲,学分银行和学习者的诉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学习者更关注通过学分银行使自身的资历诉求、学分诉求、学习时间证明等,进而提升自身获取相应资源的能力;而学分银行则需要与国家职业管理部门、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用人诉求和标准保持一致,使自身兑换的资历、学分或者相关的学习积分有质量,这中间就存在一定的冲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学习者与学分银行业务之间的理解桥梁,实现两者之间的交融,帮助学习者理解学分银行的标准要求是对学习者自身利益的保证,这种理解和沟通机制在学分银行推广初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学分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

二、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构建内容

(一)在纵向层面,形成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主干脉络

从功能来看,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应该具备不同层次的工作内容。在学分银行的最高层次,一般称之为学分银行总部或者中心。作为一个非盈利性组织,称之为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更符合现实,也是大部分省级学分银行惯用的方式。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服务社会和学分银行内部的方式是确立学分银行的建设目标,设计学分银行的标准体系,制定相关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标准,并按照终身学习的要求为学习者开设学分银行学习账户。但学分银行管理中心不可能承接所有的学分银行业务,学分银行诸多工作也不可能通过学分银行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实现,而是需要建立体系性的结构。通过建立空间维度的科层结构,形成不同层级之前的权责结构,实现“条条—块块”的权威分配,是实现学分银行深入到教育机构、行政社区和学习群体的有效办法。在现有情况下,按照国家的科层结构,形成“国家学分银行——省级学分银行——区县学分银行(教育机构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受理点”的主干脉络是较为稳妥的方式。通过各级学分银行的支撑,确保学分银行在目前状态下,充分深入到学习者,并按照相应的权力和可以调动的资源,形成“差序结构”的权力分配形态,比如省级以上学分银行需要对行业通用标准进行建设,需要统筹省级资源,服务自身所在省份的学分银行用户,而各个受理点更多的是获取上级的指引、根据自身的能力和资源组织较为简单的学分银行工作。关于不同层次学分银行实体所应该负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兴趣的研究者可以跟进本研究团队的其他相关成果。

(二)在横向层面,确定学分银行服务内容谱系

从目前学分银行建设的样态来看,终身学习账户的开设与维护、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学习成果标准体系的建设、不同层次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学习成果的应用以及学分银行信息平台是学分银行的核心业务,也是学分银行的具体服务内容。落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和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具有清晰边界的学分银行主体业务。从形式上看,学分银行的服务分为标准提供服务、成果认证服务、结果使用服务以及业务咨询服务、成果证明服务等各类一般性服务。由于学分银行尝试将资历框架作为标准建设的内核,并与行业合作发布行业通用能力标准,对教育内容、形式和结构有自身的要求,同时隐含了质量保证的隐喻,通过标准建设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即为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输送标准。从内容来看,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需要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沟通,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体系,作为服务的基础;需要与行业沟通,通过行业通用能力标准建设,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成型;需要通过资历等级及其相关内容,指导学习者开展一致性、阶段性、持续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开展与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相关的业务办理。这些都需要学分银行明确内容谱系,并安排好相关人员的工作,以支持学分银行的整体发展。

二是强化业务之间的协同合作。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内容确定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围绕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的“立交桥”,学习账户的开设与学习成果相关的业务是服务学习者内在关联性学习、持续进阶性学习、阶段一致性学习的核心[6]。学分银行业务中应该是相互关联的整体,需要形成协同合作关系。比如学分银行应该建设和维护好学分银行信息平台,以基于相关平台做好对外服务,但学分银行平台建设是支持学分认证等相关业务的。同样,作为学分银行的业务,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果获得社会行业与企业等用人单位或教育机构的支持。要取得外界支持的效果,质量保证就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相关业务,要形成相互支撑的作用关系。

三是强化业务之间一致性逻辑。除了业务谱系的协同与合作,学分银行服务内容的一致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分银行服务内容的一致性指学分银行提供的服务应该具有统一的目标,就是服务学习者随时随地可以参与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和服务实体。体现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内容上就是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个功能开展。因此,學分银行服务体系要敢于对偏离自身业务逻辑的内容说“不”,比如自身组织培训,这样的内容会消解学习成果认定的权威性,同时也会使自身的服务内容发生根本性转向。在某种程度上,以培训等为附属业务的学分银行已经实质性脱离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

三、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推进路径

(一)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建设落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内容谱系

要建设覆盖全域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先是要让民众有学分银行的概念,了解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进而促进其参与学分银行的体验,通过不断互动与学分银行保持联动。要让民众了解学分银行,最便捷的方式是在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落实学分银行服务内容。首先,通过相应的文件落实学分银行的建设任务,实施以政策推动的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引发教育系统及相关群体对学分银行的关注,实现学习银行服务体系“自上而下”的任务谱系建设。其次,对服务体系的空间规划、人员安排、绩效考核、发展规划形成周密的指导,通过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实体化建设,直观形象地形成业务内容。再次,要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相关业务进行流程化表达,并以张贴、宣传、活动、媒体宣传等多种方式进行扩散,在对外宣传的同时,促使学分银行工作者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任务进行理解和内化。最后,要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服务内容进行章程化表达。章程是规定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权力关系、服务方式等制度化的保障体系,真实支持服务内容的质量表达。

(二)依托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迅速落实不同层次学分银行实体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学分银行体系履行服务职能的载体,是落实学分银行功能的基本依托。建立不同层次的学分银行实体组织,是落实学分银行服务职能的关键举措。在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层层授权、分层监督的“科层结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在服务内容上需要政府形成统筹规划,对实体组织架构进行有效组织。一般来说,区县建立学分银行分中心需要区县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力推进,协同区域行政压力和业务压力,落实承接区县学分银行服务组织。在学分银行建设初期,由于社会对学分银行的认知不足,服务体系中实体组织架构的业务工作量不足等现实原因,需要政府以行政权力对组织架构进行前瞻性建设,只有对人员、空间、资源等方面有足够的支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实体才能迅速建立起来。

(三)建设和完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是一个全新的组织架构,其运行需要科学的机制建设为支撑,具体来说,需要构建其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层次机制、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从层次机制上,需要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层次架构进行服务内容和权力的梳理,确保各个层次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明确自身的服务内容。从规模上讲,学分银行的服务内容广泛,既有宏观上的资历标准建设,又有个体的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中的不同层次对学分银行实际业务有一定的出入,比如高层次的学分银行中心,需要在组织标准建设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低层次的学分银行相对会低一些。服务内容的不一样需要在运行机制中得到明确。在形式机制上,需要确定不同层次学分银行服务架构以及与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构的初期,“指导——监督”机制通常需要发挥更加实际的作用,“指导——监督”机制是需要率先建立的机制;在学分银行得到一定完善之后,“服务——监督”机制是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运行的主要形式机制,即政府或者上级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为下层次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提供支持。在功能机制上,需要综合发挥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的作用。激励机制指通过有意义的激励,促进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比如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有成效的工作者和组织予以表彰。制约机制指运行权力,促使组织和个人不得不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比如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教育任务考核指标,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与组织评优、评项目、个人晋升等联系起来。保障机制指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和个人提供物质保证、组织资源保证等,激发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的有效方式。

(四)逐渐落实学分银行业务,激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自身的参与积极性

当自身的工作得到积极反馈时,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会得到极大提升。同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拓展,要同学分银行服务业务联系起来,通过业务回馈参与者和参与组织的积极性,通过价值回应、使命感回应、参与感回应支持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在开拓性事业开展中,尤其是非盈利性、公益性事业的开拓中,价值认同发挥着积极作用[7],在教师培养领域,激发教师的“觉者精神”,促进教师的成长成为高校转型发展中教师培养的重要策略[8]。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需要得到充分的价值回应。价值回应指的是通过具体的学分银行服务工作,促使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组织和个人理解学分银行以及服务体系在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体会学习账户建设、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对学习者的积极性推动和资历获取的帮助,将组织和个人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自身价值协同起来,自觉参与学分银行的组织工作。使命感回应指的是将学分银行建设的使命感,通过表彰、号召、激励等方式显示出来,号召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学分银行的具体业务,进而满足其使命期待。参与感回应指组织和个人通过承担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任务,获得有效的参与体验,实现参与的积极性。在现阶段的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中,由于政策的不明朗,参与民众不够,造成参与学分银行建设工作的工作者和组织在整个体系中存在感不明显,需要投入大量项目,将一些较为容易开展的项目开展起来,比如终身学习账户建设以及相关成果的登记,促使工作者真切体会学分银行给学习者带来的实际利益,培养参与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五)实施阶段性评估策略,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评估一方面促进管理者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为推进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提供反思依据。在教育领域,评估因“持续改进、科学决策、多元判断服务”备受重视[9],逐步产生出许多整体性评估、专项式评估、多范式评估等概念和评估策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中,评估体现为三重价值:首先,通过评估解决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问题。目前,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相应的标准,也缺少大众认可的切实目标,需要在逐步的评估中,厘清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发展标准,并将这种标准转化为阶段性任务,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通过评估解决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科学决策问题。在学分银行预设的服务内容中,有许多和现实状态有一定出入的业务,比如在学分银行运行初期,遇到了学分认证需求不济的问题[10],这就需要调整业务方向,将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工作内容从服务转向需求创造中来,通过标准建设、机构之间的壁垒打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学分银行的持续性发展。在面向未来更多的实践中,学分银行服务任务中哪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哪些需要优化平台,哪些需要依靠大数据等技术支持,都需要根据阶段性的评估进行调整。再次,通过评估解决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质量保证的问题。学分银行最忌讳的是学习成果认定中的“公信力”问题。韩国学分银行模式饱受诟病,其中部分原因是其学分的质量没有得到应有保证[11]。学分银行质量保证是学分银行发展的基础,对学分银行服务体系阶段性的评估,针对学分认证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判断,对提升学分银行服务体系认证质量有切实的意义。

(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夯实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能力基础

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改变了社会的发展形态。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深入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探索构建使用简单、操作方便、作用显著的学分银行服务平台。首先,针对学习者使用趋势,移动终端会成为学习者参与学习成果认定、积累与转换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所构建的平台支持多种终端,尤其是针对学习者使用习惯的移动终端,开发相应的APP和各类小程序,支持学习者快捷享受学分银行服务。其次,学分银行平台要充分考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布局,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保障。在学分银行中,由于终身学习账户的接入,政府需要借助学分银行相关信息做决策方面的数据支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本身也需要通过获取相关信息,为更好地开展学分银行服务业务提供数据支持。这就要求学分银行信息服务平台中需要对相关数据需求进行“埋点”,有意识地收集学分银行服务内容相关的数据,并充分考虑平台支持体系的计算能力,购买足够的云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实时获取相关数据,支持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再次,学分银行信息平台需要充分考虑区块链技术,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嵌入,规避一些学习者和工作人员通过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进行学习成果造假的问题,为学分银行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1-46,95-96.

[2]朴仁鐘,刘音.终身学习型社会与韩国的学分银行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16-20.

[3]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248.

[4]凌磊.韩国终身教育改革新动向——基于学分银行制和学位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8(2):117-122.

[5]任燕红.大学功能的整体性及其重建[D].西南大学,2012.

[6]吴南中,夏海鹰.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11):63-69,80.

[7]张积家,邱炯亮.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影响因素[J].教育研究,2005(4):48-56.

[8]吴南中.觉者为师: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危机与再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45-50.

[9]王战军,乔伟峰,李江波.数据密集型评估:高等教育监测评估的内涵、方法与展望[J].教育研究,2015(6):29-37.

[10]吴南中.学分银行建设阻力及其消解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8(2):9-14.

[11]林晓凤,安宽洙.韩国学分银行十五年:成就、挑战与未来[J].职教论坛,2015(3):42-49.

作者:吴南中 张岩

学分银行成人教育论文 篇2:

关于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构想

摘要:学分银行的提出主要是源于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倡导。当成人从繁忙的工作中重新回到各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时,成人以往的学习成果和工作经历很难得到认证,学分银行的提出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学分银行适用于成人教育,构建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统一管理成人的学分,对成人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对于促进成人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分银行;认证

一、学分银行的内涵

(一)学分及学分制

学分,是一种计量单位,是表明学习者成功完成某一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分值单位。其中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课程计划学习规定内容并顺利通过考试测评,才能按照课程标准,获得一定学分。简单来讲,学分就是在一定“时间长度”中,学习者获得“学习成果”的一种计量。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计量单位,取得规定学分获得相应毕业证书与学位证书资格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武汉大学率先引进学分制,使学生完成某一课程考察之后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折合成相应的学分,最终以取得规定学分作为评价标准,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二)学分银行

学分银行是借鉴或者模拟银行的特点、功能,使得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地点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具有一定的储存汇兑功能,但它储存的是学分,汇兑的是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它可以实现学分的零存整取,打破了各种教育类型、教育形式的壁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实现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以及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理想方式。学分银行制度是一种较为弹性的学习制,突破以往传统的专业和学习时间的限制,学生参与非正规教育,进行非正式学习以及工作经历等都可以折合成一定的学分,以换取相应的学历文凭。学分银行的最高境界通常被认为是学分通兑,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学分储存、学分累计、学分认证、学分互认到通兑这样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学分银行制度适用于成人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开放灵活、选择多样、学有所教的教育立交桥。但当前继续教育中成人通过非正式学习的学习成果没有得到重视,成果认证、转化方面的制度尚未建立。而学分银行的特征非常适合于成人学生所固有的学习特点,适用于成人教育,能更好地发挥成人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是成人教育和谐、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习自由灵活

学分银行制度具有一定灵活性,学习时间可以集中也可以中断,方便人们随时随地随心所愿学习,可以将学习和工作交叉进行,有效解决成人因工作、生活压力造成的工学矛盾。学分银行所具有的学分累计功能可以使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根据需要和自身条件(承担多种社会角色)分阶段学习,不必“一次性”完成学习,比较从容安排学习、工作和生活时间,不间断地“往返”与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职场(生活)部门,个人学习活动均可记录在案并积累,使学习一工作,工作一学习交替进行成为可能,适合成人学习者边实践边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成果有效评价和认证

我国的成人教育是一个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在内的复杂系统,具有办学类型纷繁复杂,办学层次动态多变、投资主体多元,学习成员多样的特点,对于成人教育之间还没有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成人教育机构的办学成果及成人学生的学习成果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缺乏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学分银行学分可以累积,这样可以避免成人的重复学习,可以节省学习资源,也使得成人教育受到社会认可,是一种富有特色而且较为理想地考察成人实际能力(知识、时间、能力、专长)的方式。学分银行认证制度使得成人不论在何时何地学习和经历都可以得以承认,并且学分银行通过证书互认,打破多种成人教育形式和类型的障碍,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与各类教育沟通、衔接,不仅在教育层级上垂直衔接,也使得各种教育活动水平统整。

(三)有效激励成人学习

以往成人通过学习和工作成果难以得到认证,与“学历证书”难以具有相同的水准和效力,对成人工作造成障碍,也影响成人学习的积极性。学分银行制度下,成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进行课程组合,课程设计不再“固化”、“刚性”,可以拆解组合,成人学习者可以获得多样的课程组合选择,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而成人每学习一门课程都可以折合成相应学分进行累计,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兑换相应的学历或资格证书,成人的工作经历所获得的技能都能折合成学分换取职业资格证书,以此作为更高一级职业的准入证件,也极大地提升了成人学习的积极性,成为激励个人学习的有效激励措施。证书互认也使得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学习的成就得以承认,提高非正规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地位,从而推进终生学习、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实践进程,扩大成人学习者的队伍。

三、建立成人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构想

学分银行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其认证支持体系需要考虑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学分的互认和转换机制、学分的兑换机制等三个环节。下面就这三个方面提出建立成人教育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的具体构想。

(一)建立学分银行存分机制

学分银行的存分机制包括学分的获得、学分的储存、学分的积累。

1.学分的获得

成人学习者参加成人教育学习,从而获得学分首先要进行课程标准评估。而成人教育的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课程,它是一种动态的、多变的课程,不仅包含传统课程,主要是以自学为主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远程学习、教育培训等。这样需要对各级各类教育课程做评估,以确定其相应的折合学分,另外成人的工作、实习经历也要通过评估转换为一定学分。

2.学分的储存

学分银行具有储存学分的功能。成人学生通过学习某一课程之后可以通过学分银行网络系统在网上申请注册个人账户,学分银行接受学员的申请,审核通过之后登陆相应课程学分,系统会为其储存所修得学分,学员可以上网查询学分获得的状态。

3.学分的累积

学分银行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累积性,学员可以申请建立个人终身学习卡,伴随个人成长,见证个人的终身学习经历。所有修过的课程都可以折合成学分在卡上累积,是学分储存的持續。通过学分的获得、储存和累积实现了成人随时随地学习成果的保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性。

(二)建立学分互认转换机制

1.同类教育之间的互认

学分互认由于在校际间、培训机构间人员的流动而承认学员所修课程获得的学分,得到相互认可。它由学分互认、学分折算、学分补偿组成。同类同级教育机构之间(同质教育资源)的互认较为容易,但

不同级别的教育单位学分互认较为困难,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认可。这样就需要对教育机构进行评估,建立不同级别的银行。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社会影响力等)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各种成人学校分成若干级别,比如清华、北大一类的大学所办的继续教育学院、新东方一类的教育培训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样的成人学校划分为A级银行,其它教育单位也相应按标准划分成B、C级银行。同级之间所修相同的课程可以实现互认、不同级别的可以按照下级承认上级教育成果。另外为了缩小各级各类教育水平的距离,不同级别的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协商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组成兄弟院校,兄弟院校之间某些合作课程是可以互认的。目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就已经和云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达成协议,合作院校承认远程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学院在清华大学所修学分,兄弟院校之间可以通过学分转移的方式申请硕士学位的问题,这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样整合了优质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学历认证和资格认证的互认

学分银行可以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以及非正式学习的转换。成人参与工作以后的工作经历、实习经历可以折算成一定的学分进行积累,同时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也能与达到正规学历教育相应程度的认证进行互认。“学历认证”比较关注正规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与学习经验、学习成就;

“资格认证”主要是对个人在具体生活和工作情景中经过各种教育、研究、培训等途径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确认。在这种证书互认制度中,英国剑桥大学专门推出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系列,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可相当于相当程度的正规学历教育证书,具有一定职业资格的人可以免修部分大学课程或者可以直接申请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这样提升了非正规教育的整体水平,使其得到社會认可,实现学历认证与资格认证的互认,使其具有相同的水准和效力,同时增强成人参与非正式学习的热情。

(三)建立学分兑换机制

1.达到足够的“有效学分”可兑换证书

学分兑换由逐级兑换、累进兑换等部分构成。成人学习者可以根据有效学分兑换相应级别的证书。这里的“有效学分”是指某一教育单位的学历或学位证书规定所要完成的课程范围内各种课程的学分。但通过其它非标准课程申请时需要有一定的折算率,通过折合换取一定的学分才能成为有效学分从而取得证书。学院获取证书后若想申请更高级别的证书,则需要不断努力增加若干学分,在已有的基础上兑换更高级别的证书。同样,成人的工作和实习经历也要经过审核折合一定的有效学分才能作为兑换证书的累积学分。

2.学分兑换证书需要建立相应组织加以保障

借鉴韩国、欧洲学分银行的成功例子,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初步构想是:由国家教育部通过听取专家意见发布相关政策和制度,成立教育部终身学习中心审核教育单位和培训机构的课程,教育发展研究所负责学生注册、审查、学位的授予,学分审查委员会负责学分审查、管理、监督,最后由发证机关认证同意授予其学历学位证书,由培养单位颁发证书,各省教育厅要设立相应的部门负责协调和沟通。具体由学习者自己递交申请表格,经过逐层审查通过后授予其证书。由于学分银行的特殊性,尤其要对教育机构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管,要保证学分的获得是通过正规途径,科学、公正、有效,防止有虚假的学习现象,各组织机构之间要相互监督,开放透明,使学分兑换证书有质量保障。

学分银行制度已经在我国部分领域试行,但学分银行认证系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会受到现实条件、财政支持、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制约,短时间内要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学分互认和兑换尚存在困难,而其自身也有待提高,如选课系统尚不完善,学分管理技术软件有待升级等。但国外成功的例子可以表明学分银行完全适用尤其适用于成人教育领域。随着在较为发达的城市试行进而推广至全国,学分银行认证支持体系将逐步完善进而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王贺元,乐传永.论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学分转换体系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10(6).

[2]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崔铭香.成人教育建立“学分银行”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4]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

[5]黄健.学分银行:实现终身学习理想的重要途径[J].成才与就业,2009.

[6]潘陶.“学分银行”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4,(18).

[7]杨黎明,从韩国的“学分累计制度”看我国“学分银行”的构建 [J].职教论坛,2005,(3).

[8]高志敏,崔铭香,贾凡.我国成人教育的十大成就、十大问题与十大对策[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9]林惠苹,李伟平,吴斯.A Service in Education:SOA-gased Credit BankSystem[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9,(6).

[10]戴亚娥,基于学分银行的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11]康乃美,叶必锋.远程教育实施“学分银行”管理模式的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4).

[12]陈曦萌.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与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

[13]陈龙根,陈世瑛,人才培养柔性化与学分银行[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6).

[14]中国成协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秘书处终身教育视角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15]李艳岭.上海开展“学分银行”教学改革工作的启示[J].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8,(12).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张王豆

学分银行成人教育论文 篇3:

区域性终身学习学分银行内部架构研究

摘要: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亟待内部结构完善的学分银行予以支持。对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进行梳理,调研已有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分工情况和内部结构,从业务角度、需求特征和政策环境等现实环境,按照实践理性的逻辑尝试构建区域性学分银行内部框架的模型,提出阶段性的学分银行内部组织框架。要实现学分银行组织框架,需要提高站位,认识学分银行作用;理解学分银行本质,形成顶层设计;外推内拉,完善学分银行的功能;形成保障,实现学分银行业务的规范等,支持学分银行内部架构的完善。

关键词 学分银行;终身学习;内部架构;功能;模型;策略

随着经济转型的快速推进,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学分银行制度建设成为我国回应终身学习社会建设需求的途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1]。2016年9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实施学分银行建设试点[2]。在政策指导下,全国掀起了区域性学分银行建设的高潮,河北、四川、湖北等成为新一批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建设省份,加上开放大学试点建设的一批,已经有12省建立了12个省级层面的学分银行,重庆、湖南、贵州等地也在根据相应的文件积极主动申报学分银行。在建设学分银行的热潮中,学分银行自身的内部架构和运行模式成为各个建设主体面临的问题,如何根据学分银行的功能,设计科学的学分银行内部架构,使之满足学分银行建设的需求,成为区域性学分银行构建的重要议题。

一、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现状

学分银行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学分银行,可以打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校外教育之间互相割裂的壁垒,尤其在省级区域范围内建设学分银行,理清内部架构,尤为重要。

(一)对已有区域性学分银行内部架构的梳理

笔者与课题组同事对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研究了已经挂牌的12个省级学分银行,对其中有描述具体的学分银行功能的表述进行梳理,见表1。

从各个省级出台的学分银行建设方案或者相关文本来看,明确了内部组织架构的有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和湖南学分银行。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将重点落实在上海继续教育领域,明确了上海市政府的主导作用,上海市教委是建设主体,上海开放大学是实施单位,内设了学历教育学分认证部、职业培育学分认证部、文化休闲教育学分认证部、信息系统部和综合管理部。湖南学分银行也是如此架构,其他学分银行暂没有相应架构,仅是成立了笼统的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没有找到明确的分工。更多的学分银行将各类委员会纳入自身组织,作为学分银行的组成部分。然而,作为委员会,更多的是行使管理、监督、评价等功能,是学分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的获取、标准的建设、质量的保证和公信力的形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成员大部分是由兼职教师组成,不承担日常性的业务工作。

(二)学分银行内部架构现状

为更加详细地了解各个区域性学分银行的真实运行情况,对已经挂牌和实际运行的区域性学分银行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国家开放大学的机构最齐全,除了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其他区域性学分银行有独立处室机构的有8个,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有4个,其中江苏开放大学运行的学分银行与学籍管理处合署办公、云南开放大学筹建的云南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与云南终身教育服务中心合署办公、河北电大所牵头的学分银行与教务处合署办公、福建电大所牵头的学分银行是教务处下属科室。根据数据可获得情况,部分学分银行内部架构见表2。但是,学分银行内部架构整体还不够完善,离完备的学分银行业务运行还有较大的距离,内部架构也有不同的设计。

二、基于实践理性的学分银行组织框架模型

“实践理性是以改变或者成就世界为指向,与之相关的活动更多地转开为评价,后者同时呈现规范性的特点。”[3]学分银行需要在“实践理性”的视角,关注组织的“应该如何”,并對学分银行的“本来面目”进行改造,将合乎学分银行实践的认知诉求和主体需要,转化为符合现实环境的新客体,从而将学分银行的理论外化,真正实现学分银行业务流程的运转和优化。

(一)从业务分类来看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

综合郝克明[4]、汤诗华[5]、黄欣[6]、杨晨[7]、吴南中[8]等人的研究,学分银行的主要功能包括五方面:办理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业务;建设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与衔接;推广学分银行应用范围;管理学分银行相关信息。借鉴金融业银行的部门框架,区域性学分银行适合以业务强化的逻辑来建设[9],大致可以分为认证部、标准建设部、体系建设部、综合部、信息管理部对应学分银行的五大业务。认证部受理学分认证的业务,标准建设部用于建设各级标准,体系建设负责联盟和认证分中心的建设,综合部受理研究和一般性的业务,比如组织专家等。信息管理部负责建设相应的学分管理平台,为全民终身教育提供账户建设。

(二)从需求看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

学分银行是面向未来的事物,是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的“成长体”,在学分银行建设早期,可以根据业务情况,实行综合式与分列式结合的方式来推进工作。比如有的学分银行没有明确的科室结构,根据业务的情况分为学分银行标准体系岗、学分银行体系建设岗、学分银行平台运维岗。从目前建设的进展来看,学分银行的主要进展发生在终身学习账户建设、平台建设;有的学分银行相对超前,形成了学分银行联盟,开展了一些不同层次教育机构的沟通与衔接;有的建设了一些认证标准,对在线课程[10]、其他学历教育课程、资格证书等进行认证;有的开建了自身的学分银行分中心,尝试构建学分认证体系,但基本没有有效运转,处于“形同虚设”状态。整体来说,关于学分银行的相关探索非常有意义,比如联盟建设,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共享[11],但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的业务量,前期的力量需要集中于研究与试点实践。因此,从需求来看,可以随着业务的推进逐渐形成完备的结构。

(三)从政策环境看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

建设学分银行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但学分银行的建设显然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和水平,相关的政策环境限制了其业务规模和业务深度,进而导致了目前的学分银行内部架构过于简单,功能过于单一。首先,国家对学历教育设有资历门槛和修业年限,限制了学分银行发挥作用的空间。学分银行的假设是各类学习成果都可以获得认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成果转换,但要获取专科文凭,取得中等学历是前提;取得本科文凭,获得专科学历是前提。同样,学习者快速获取学分,也不能及时转化为资历,高中起点专科最短需要2.5年的修业年限,专科起点本科需要2年及以上。这些都导致了学分银行目前的受众较少。其次,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隔阂限制了学习者的自由流动。按照终身学习体系的设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机构的选择,但在现实情况中,不同教育机构之间有较大的门槛,对于学历教育而言,学习者的自由流动基本是不可能的。再次,国家对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在国外,对公民参与继续教育都有法律上的保障,支持民众参与继续教育[12]。最后,对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教育资源,还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别。不同地域对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这种能率先纳入学分银行的教育类型存在认识不同、财政支持能力不同等差别,许多相关的教育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此外,由于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与教育体系的分离,造成两者之间的协助还不充分,导致资历获得后的效力还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四)基于实践理性的学分银行内部架构

结合学分银行的业务、需求和政策环境,笔者尝试从不同阶段来构建学分银行的组织框架。第一阶段,学分银行要强化自身能力建设,推进小规模试点,主要力量集中于制度的研究与构建、平台的构建、试点项目的推进。在这个阶段,不宜过于扩大学分银行的体系建设,以免学分银行的相关问题过早暴露,找不到较好的处理办法,影响学分银行的效率。可以设置平台建设、制度建设和试点建设三个专门的体系,开展试点工作。第二阶段,学分银行需要完成内部架构,按照业务加强的形式,形成学分银行内部架构。比如设置学分认证部、标准研发部、认证体系建设部、信息管理部、综合部。第三阶段,学分银行需要加强内外联系,并建立学分银行分中心,将业务向下层次延伸,并根据业务的延展完善学分银行内部架构。见图1。

三、学分银行组织框架的生成策略

在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由于区域性政府无法下达明确的机构指示和人员配置,只能出台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无法实现通过强力的权力介入的方式实现学分银行内部组织框架。区域性学分银行应该有自觉自省的意识,自觉完善自身的组织框架。但学分银行建设并不能盲目要求一步到位,也不能坐等时机完善,而是要主动作为,根据学分银行的业务推进情况,由点到面、由上到下,形成恰当的策略。

(一)提高站位,认识学分银行对社会的促进作用

从国家历个文件和区域政府推进学分银行的态度可以看出,政府对学分银行寄予极大的期待。比如在重庆,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是纳入重庆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的项目。学分银行在校园内可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在校园外可以优化继续教育结构、支持多种学习场所的学习、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支持学习者按照学分银行的阶段性成长阶梯成就个人成就等。学分银行的建设者们必须以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学分银行的作用,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荣辱感,促使自身在历史使命的驱使下,加强沟通与协作,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完成学分银行的建设工作。

(二)理解学分银行本质,加快形成学分银行内部框架顶层设计

学分银行是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的第三方机构,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与协作体系,是学习成果的质量保证机制和汇总渠道。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出一些独有的业务和功能,比如对学习经历的自适应路径规划,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人才推荐,为继续教育提供资历与学时支持等。需要深刻理解学分银行自身的业务范围和功能,准确定位组织的发展。学分银行的建设者需要科学谋划学习成果认定的层次、方式和路径,进而形成学分银行内部构建的顶层设计,把握在建设过程中,既有面向未来的业务研究与试点,又能在当前适应学分银行建设的要求,整体推进学分银行建设。

(三)形成保障,实现业务持续和活动开展

学分银行可以为学校提供多种学习成果的认可机制,但真正要推进起来,会遇到各种阻力。有学者指出,学分银行有制度建设滞后、成果质量、办学者认知、标准体系、参与者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阻力[13]。在业务早期,借助政府的影响力和初期接触学分银行的热情,能很快推进学分银行的初期业务。但学分银行涉及到各个类别的阻力,比如制度缺乏系统,各个政策之间的相互支撑能力比较薄弱,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能力有待提升。因此,要从教育制度上完善学分银行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者参与的规模,保持教育机构的压力,促使教育机构对学分银行的认同,通过完善保障体系,实现学分银行业务持续开展的能力。

四、结语

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文章对区域性学分银行内部框架进行梳理和发展的探讨,旨在提升学分银行内在体系的建设科学性,以更好地支持学分银行的功能实现、业务形成和外部效应的产生。但由于区域性学分银行的情况不同,更多的需要学分银行自身判断发展的趋势和阶段,合理规划学分银行内部架构的速度和规模,支持学分银行契合实际的发展。需要指出的是,面向学分银行,我们可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广阔的业务范畴,在目前我们并不能完整的认识到。因此,区域性学分银行的内部架构的研究与探讨,有一定的“生成性”,需要根据外界变化来调整。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7-09-17].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Z].教改[2016]3号,2016-09-25.

[3]李太平,刘燕楠.教育研究的转向: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兼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J].教育研究,2014(3):4-10.

[4]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2):12-15.

[5]湯诗华,毕磊,朱祖林,郭允建.我国学分银行研究与实践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3(5):16-21.

[6]黄欣,吴遵民,蒋侯玲.论现代“学分银行”制度的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11(3):42-46.

[7]杨晨.我国“学分银行”建设的三大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12(6):41-46.

[8]吴南中,夏海鹰.以学分银行为支架的区域性终身学习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7(11):63-69.

[9]张颖.大型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变革的目标模式——基于模型和案例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5(3):110-119.

[10]胡艳芳,吴南中.在线学习成果认证与转换:障碍、价值与策略[J].成人教育,2018(8):27-32.

[11]吴南中,李丹,李慧玲.学分银行联盟战略:组建价值与构建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4):58-62.

[12]兰岚.我国终身教育立法技术问题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4):20-27.

[13]吴南中.学分银行建设阻力及其消解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8(2):9-14.

作者:胡艳芳 吴南中

上一篇:电力营销稽查管理论文下一篇:产业结构循环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