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任务。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经验,积极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老年护理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老年护理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要】 目的:探索老年护理教学改革的方法。方法:将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作为观察组,2008级学生作为试验组,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试验组进行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并对两组的老年护理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试验组在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意愿及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方面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学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 老年护理; 教学改革; 老龄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的平均期望寿命大幅提高,老年人的数量急剧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球的普遍趋势。我国1999年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行列并成为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按照联合国的测算,2030年中国65岁老年人口比例将翻一番达17.4%,2050年甚至上升至27.8%[2]。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断下降,所以对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我国从事老年医疗保健、护理等专业人员相对不足。《老年护理》是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为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而开设的一门课程。我国老年护理起步较晚,教学也处在摸索和发展阶段。笔者在高职院校从事《老年护理》教学多年,通过对所在院校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调查发现传统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不够;授课方式单一,知识乏味;与老年人年龄差别较大,接触、交流较少,沟通能力差。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笔者院校对老年护理进行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职工医学院2007级、2008级护理专业的全体学生。将河南职工医学院2008级护理专业共10个班的学生作为试验组,2007级护理专业共10个班的学生作为观察组。《老年护理》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二第二学期,共28学时;使用的教材是由邹继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老年护理》。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已完成《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药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前驱相关课程的学习。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和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均为全国统招护理专业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措施 制定改革方案,组织实施教学改革。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采用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法。针对2007级的教学问题,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探讨解决老年护理教学问题的措施,制定了改革方案。主要从教师业务改革、教师备课改革、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四个方面进行,并在2008级老年护理教学中实施。
1.3 评价指标 制定问卷,针对学生对老年护理的学习兴趣、毕业后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具备的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情况进行调查。
2.2 实习期间实施跟踪随访 根据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制定问卷[3],对实习医院中设有老年科或老年病房的学生带教老师进行问卷调查,由实习组长发给带教老师并回收。2007级回收有效问卷108份、2008级有效问卷99份,结果见表3。两个年级学生在老年护理人员素质要求的四个方面中,2008级护理专业学生的良好评价高于2007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教师业务改革 从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每周至少听资深教师讲课一次,每学期阅读老年护理方面的书籍或资料3~5本;周末组织就近参观敬老院、托老所、老年病房等,亲身和老年人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和健康状况。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3.2 教师备课改革 本校护理专业班级较多,由两到四位多年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老师共同授课。改变个人单独备课的方式,采用课前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每节课程的教学方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3 观念改革 教学中,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老年护理人才需求现状的剖析。老年护理的发展无论从护理理念上、内容形式上、提供服务结构上都由原来单一的家庭护工式服务向复杂多元化、专业化、整体护理发展,护理服务会趋于专科化[4]。改变老年护理只是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传统观念,增强学了生对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视[5]。
3.4 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照美国、日本等国外和我国国内的老年护理教学方法,结合护理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了角色扮演、小讲课、PBL教学法、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
3.4.1 角色扮演 在老年护理中的家庭护理、老年期心理问题及护理、常见老年疾病的护理等章节中选择8~10个相关内容。课前两周将全班学生分为8~10组,每组10名左右。由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找病例、提出護理诊断、制定护理措施;编排剧本,设置情景;角色分配,排练剧情等。在角色扮演课时按小组顺序展现给大家。该方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沟通能力,培养团结协助的团队精神[6]。
3.4.2 小讲课 根据学生课程学习特点,选择“第十一章 老年人器官系统的老化与健康维护”为小讲课的内容。课前一周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选择一节内容,时间为20 min。全组人员合理分工,进行查资料、做课件、写教案、选择代表讲课等。讲课结束后同学提问、教师总结,课后进行教案展品。该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7]。
3.4.3 PBL教学法 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8]。教师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有代表性的、老年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空巢综合征、老年抑郁症、老年便秘、尿失禁、安全用药等,精心设计1~2个典型病例,提出恰当的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书籍目录或可查阅资料的网址供学生自学。上课时利用10~15 min由学生代表将分析研究后的结果以及疑问陈述出来,其他同学再讨论回答。最后由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概念模糊的问题做出解答,分析归纳总结,并评价学生在自学及讨论中的表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8]。PBL教学法,通过个案分析,引发学生围绕话题讨论。课程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能够实现“学会”向“会学”转化[9]。
3.4.4 案例讨论 在学期的最后设置案例讨论课。由学生回顾并说出身边的真实案例,如老年痴呆、老年骨折、老年老视眼等,教师组织大家集体分析该患者,并根据所学知识,给出全面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把生涩的理论知识与活生生的现实实例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感受到运用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
随着我国老年步伐的加快,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等需求急剧的增加。高职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课程,为培养实用技能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的老年护理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知识枯燥,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兴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毕业后愿意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也极少。本校通过收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方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业务学习,教学方面采取角色扮演、案例讨论、PBL、小讲课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讨论跨年龄的去换位感受老年人的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的状况,缩短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心理代沟,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小讲课、PBL等分组协助,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培养了责任感、耐心、奉献精神等。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打了坚实的基础。在老年护理的教学中,所有医务工作者还在不断探索与改善,努力为老年护理教学提供更多资料与经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 10428_402722232.htm.2011-04-28.
[2]王羚,汪时锋.老龄化问题需提前科学规划[N].第一财经日报,2011,4:A02.
[3]邹继华.老年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5-26.
[4]赵宏.浅谈老年护理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274.
[5]周晓丽.老年护理研究现状与思考[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1,25(8):2071-2072.
[6]杨禮芳,谢红荣,赵梅香.角色扮演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3,1(1):3-4.
[7]李芳,许瑞,王艳波,等.学生小讲课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11,9(17):1587.
[8]张利苹,刘红梅.PBL教学法在高职《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3):92-93.
[9]万宏伟.美国护理教学的模式[J].现代护理,2007,13(9):819-820.
[10]杨艳华.案例教学法在《老年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1,9(2):175-176
(收稿日期:2013-03-18)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王娟 田庆丰
日本介护保险对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的借鉴
摘 要: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任务。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经验,积极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
关键词:日本介护保险;老年护理保险;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以来,老龄化进程加速,呈现出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高龄趋势明显的特点。而中国在老年护理保险方面,尤其是失能老人护理方面,还缺乏一系列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根据《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的数据,2010年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大约有3 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其中完全失能的老年人有1 080万,占总体老年人的6.23%。到2015年,失能老人总量可能达到4 0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人达到1 240万[1]。如何使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安享晚年?笔者主张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成功经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一、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实施效果
介护是指以照顾日常生活起居为基础、为独立生活有困难者提供帮助。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是把税金作为介护保险的财源,同时又把保险作为国民介护支出的费用来源,在此基础上对需要介护的人及其家庭的自立自助给予支援的一种有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2]。
(一)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
“护理缺失性住院”带来严重的医疗赤字是推动介护保险产生的主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日本医疗保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实施免费医疗,但不属于低保对象的老年人在福利院养老的费用仍需要部分自理,由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老年人,导致医疗费用剧增。1982年日本实施《老年人保健法》,规定老年人医疗中自付费用的比例,并开始设立日间照护、短期收容,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虽然经过1989年和1997年两次提高消费税,也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老年人医疗保险中的赤字。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建立了老年介护制度,把老年人的生活护理与医疗护理相分离,以降低医疗保险费用,使许多因护理缺失而住进医院的老人自动出院,并能够得到合理的生活护理,度过正常的晚年生活,解决了老人生活护理挤占医疗护理资源的难题,1997年12月日本通过了《老年介护保险法》,并于2000年4月开始实施[3]。
(二)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是以市、町、村及东京都23个特别区的地方政府组成的联合机构作为实施主体,负责介护保险的营运;中央政府和都、道、府、县政府只承担出资责任,不参与“介护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
1.参保对象及费用分摊。日本将参加老年介护保险的对象分为两类:即第1号被保险者和第2号被保险者。第1号被保险者是65岁及其以上的所有老年人,他们缴纳与自己收入水平相对应的固定金额的保险费,大约80%的被保险者的保险费从年金中自动扣除,只有20%的保险者由本人或家属缴纳,低收入者的保险费负担较轻。第2号被保险者是40~64岁的人,他们的介护保险费与医疗保险费一起缴纳,收入不同缴纳的数额不同。另外,根据不同区域老年人口比重,被保险者缴纳的保险费为基准额乘以0.5~1.5的系数,以适应不同区域老人介护的负担差异。在介护保险费用的分摊方面,老人在享受护理服务时,原则上必须缴纳护理费用的10%,在余下的 90%费用中,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一半,介护保险费用承担一半。以2003年为例,日本全年介护保险年度预算额为5.4兆日元,由介护保险承担50%,其中第1号被保险者承担保险费的18%;第2号被保险者承担保险费的32%;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50%,其中中央财政承担25%,都道府县承担12.5%,市町村财政承担12.5%。
2.服务对象的认定及程序。日本介护保险服务的支付对象认定有严格的限定。第1号被保险者由于衰老;第2号被保险者只有被确诊患有闭塞性动脉硬化、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合并症、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等15种慢性疾病才能享受介护服务。其认定程序是:(1)被保险者先向市町村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介护理申请。(2)市町村派出认定调查员对申请人进行访谈调查,作出首次认定。(3)市町村委托主治医生对被申请人进行体检,由其提出审查意见。(4)市町村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根据上述两次调查作出二次认定,其结果分为四类:重新调查;有自理能力,不能接受护理服务;要支援,但只能接受居家护理服务,不能利用老人护理设施;要护理,并根据轻重程度分为轻度护理、中度护理、重度护理、最重度护理和特重度护理。(5)原则上每隔半年必须重新接受一次专家认定。
3.给付服务的分类。介护保险的给付服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居家护理服务。即访问护理员到被保险者自己的家里进行护理,偶尔去护理设施接受检查。居家护理服务可以细分为十三类,从来访护理、来访医疗、来访康复、到有利于功能康复的住宅改装等。以2004年价格为例,最低可利用金额为每月6.2万日元,最高可达20万日元,个人届时承担10%,低收入阶层还可以享受特别减免。另一类是设施护理服务。即被保险者完全离开家居,住进护理设施接受福利护理员各种程度的护理。设施护理服务可分为三类,一是需要特别护理的老人院,每月自费为5万~6万日元;第二类是老人保健设施,每月自费额约7万日元;第三类是疗养型病床设施,费用是三者中最高的。
(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出台十余年,虽然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其实施效果是好的。一是接受护理保险服务的老年人逐年增多。从2000年4月至2005年4月,此项保险实施五年中,得到护理认定的人数从218万人增加到411万人,特别是轻度护理认定人数大幅度增加,增长了2.4倍,占全部要护理人数的一半左右。而据厚生劳动省统计,2009年共有1 276万参保人接受服务,比2000年增長了485%。其中第1号参保人1 186万人,第2号参保人90万人。二是缓解了社会矛盾,减轻了家庭照顾老人的负担。介护保险制度缓解了日本老年社会的突出矛盾,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减轻了家属护理老年人的身心负担,特别是重度不能自理者和痴呆老年人家属的负担。据日本统计协会2009年调查,80%~90%的家庭及老年对目前的生活方式感到满意[4]。三是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医疗资金浪费。实行介护保险制度之前,由于“社会性入院”等原因,日本老年人医疗费每年都以10%~12.5%的速度增长。1999年老年人医疗费占总医疗费的39%。介护保险制度的实施促进了中央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化发展。中央财政关于年金、医疗与老年福利支出比例从5∶4∶1调整为5∶3∶2,加大了对老年福利的服务支出,缩减了对老年医疗费用的支出,有效抑制了“社会性入院”和老年医疗支出过度增长的问题。以2009年为例,据日本护理保险会计系统统计,当年基金收入1.63万亿日元,当年基金支出1.62万亿日元,结余0.13万亿日元,实现了收支平衡,略有结余[4]。
二、借鉴日本经验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中国“十二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大任务。借鉴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经验,积极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是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有效举措之一。
(一)依靠社会力量护理老人的趋势日渐显现
2001—2020年是中国快速老龄化阶段。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到3 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到2023年老年人口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 448万,占当年老年人口总数的21.78%[5]。
随着家庭趋向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妇女广泛就业,老年人寿命延长,城乡皆出现大量“空巢老人”,家庭逐渐失去了护理老人的能力。老人在身体衰弱不能自理之际,将出现难以完全依靠家庭护理老人的趋势,依靠社会力量护理老人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在日本出现过的老人护理社會问题,在中国也日渐显现。应对老人护理社会化的问题,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将挑起重担。
(二)中国已具备建立老年护理制度的基本条件
当老年人失去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成为“失能老人”之后,需要介护(即外部介入护理)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因此大多数老年人自身很难担负起介护人员的劳动报酬。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一个普通保姆每月开支在2 500元左右(工资、食宿);真正专业的养老护理员,则月开支最少需要3 500元~5 000元。若参照日本模式,养老护理员每月3 000元~5 000元费用,老人自己只要支付10%(即300~500元每月),其他由保险金和财政支付,则完全能够承受。
从政府财力基础上来看,中国已经具备建立老年护理制度的基本条件。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471 564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03 74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 [6]。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省份,经济实力更为雄厚,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说,在全国特别是某些发达省市试点推进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
(三)借鉴日本经验推进中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1.在老年护理保险的体系设置上应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由于中国特有国情,地区贫富差异,城乡二元化等问题的存在,中国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养老保险负担水平,适当拉开档次,从城市开始,逐步推广完善,扩大覆盖面;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根据不同收入水平的老人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服务项目和质量标准,以供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选择。同时,优先解决失独失能老人的困难,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另外,对于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如何使他们在养老院里尽量过上类似社区甚至家庭氛围的生活,以及如何保证和提高养老设施的服务质量,是护理保险制度向现今的养老设施提出的新课题。
2.从法律的角度保障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为了保证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贯彻实施,可在现有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下明确政府补贴比率、免费范围、准入退出机制等,同时还要增加一章“法律责任”,其目的有三个:一(下转190页)(上接188页)是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老年护理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政府投入不够的要追究相关行政领导人的责任。考虑到人们在前期对老年护理保险制度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购买欲望可能不旺盛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宣传和强制措施。在这点上日本是强制性要求40岁以上公民购买的。二是使得一切想钻法律法规空子的人无计可施。近年来,为了享受免费或廉价医护照料,长期霸占医院床位不肯出院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法律上明确政府补贴比率、免费范围、准入退出机制等,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些个人拉关系、找门路违规滥用医疗资源的现象。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对违反老年护理保险制度的单位和个人用法律手段进行制裁。既要对违规霸占医疗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也要对那些不让符合要求与规定的失能老人进入医疗养老机构的单位进行严厉惩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课题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1,(2).
[2] [日]住居广士.日本介护保险[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3] 柳青瑞.日本老年护理保险的启示[J].人力资源,2005,(4).
[4] 方旸,方苏春.浅析日本的介护(护理)保险制度[J].经济视角(下),2011,(1).
[5]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07,(2).
[6]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2-03-01.
[责任编辑 安世友]
作者:许佳
中德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与设置的比较研究
[摘 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老年护理职业和教育的地位异常凸显,但真正有能力从事老年护理教育和护理职业开发的职业学校寥寥无几。课题主要通过对中德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部分共同性与差异性作出比较,得出对我国老年护理建设的启示。
[关 键 词] 中德;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近年来,随着老年人口在各国人口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而德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德国政府经过40年的探索,发展了一套“康复养老护理一体化”模式,有效应对老年人口的医疗和康复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进程,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这个责任,培养更多专业性比较强的老年护理人员。
一、课程设置模式
从德国老年护理大专课程设置上看,始终坚持学科中心的思想,采取学分制。运用生命周末模式,也就是根据人的生命周期,包括怀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人期、老年期等对专业课程作出相应设置。同时关注现阶段卫生保健重点和老年护理实践变化,将教育前瞻性和社会责任反映出来。
而我国老年护理大专课程设置过程中,还是会受到生物医学模式影响,构成课程体系的部分都独立开设,在完成一部分课程内容学习后,才能进行新的课程内容学习。且课程目标主要是研究学科,很少研究社会与学生。
二、课程类型
德国老年护理教育根据生命过程设置课程,所有课程有良好的相接性,防止各学科在内容上出现交叉与重复。教学组织以渐进式为主,医学基础课、老年护理专业课及人文社科课实现有效贯穿融合,构建了整体护理理念。
我国均设置了选修课,且大多为人文学科,教学进度差不多,在前两个学期基本上要完成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通常与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其他专业一起授课。护理专业课一般在第二、第三两个学期完成,并在护理教研室进行单独授课。从我国老年护理课程内容上看,临床护理是重点,教学内容根据临床疾病分类进行指导。
三、中德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一)设置内容不一样
德国老年护理院校设置人文社科知识学习领域,临床护理学习领域。德国的老年护理本科专业课对专业方向有着决定性影响,是开展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训练的重要内容[1]。
我国专科院校中开设公共基础课程8门、专业基础课程7门、专业核心课程7门。从课程结构体系上看,我国护理专科课程占据较大比重的两门是医学基础与老年护理专业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上针对性较强。
(二)理论和实践学时分配
德国老年护理专业课程大多为综合课程,既能够将护理特色凸显出来,同时课程也更为立体化。现阶段德国老年护理课程综合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主要根据生命周期、健康模式等开展课程综合,重点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能够将护理特色凸显出来,并一味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每个学生均需要修完相应的公共科目与学分[2]。这样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得到有效拓宽,有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并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健康人格。德国老年护理专业大专课程总学时均数约为2576学时。中国理论知识有着极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程设置基本上根据护理专业活动开展,为学生传授相应理论知识与技能,同时进行一定职业实践训练,老年护理专业大专课程总学时均数约为3510学时。
中德老年护理专业课程总学时、理论学时、实训学时,形成表1、表2。
四、啟示与建议
(一)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
现阶段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单一分科课程结构还有很多缺陷,若是仅靠增加课时与科目,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既不能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能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需要尽快把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充分结合起来,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得到提升[3]。虽然在编制综合课程与培训师资中有很多难题,但是我们要认真解决,这是今后主流发展趋势。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
德国极为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设置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目标过程中,也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采取“理论学习—实验室训练—临床实践”的模式,实现了无缝连接。在评价课程这一方面,也将实践这部分内容放在首位,强调合理应用理论知识,从而让理论和实践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护理专业课程实践时间比较充足,不过因为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将对教学效果与效率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在设置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目标及评价课程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注意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联系起来。
(三)优化教学活动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德国教学活动模式和培育目标匹配度很高,主要将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从国内教学活动来看,主要将学生接受性学习放在首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较少[4]。对此,目前需要合理采用教学活动模式,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促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德红.借鉴欧洲老年护理经验完善高职老年护理教育[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1):55-56.
[2]陈相如.论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中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当代职业育,2011(8).
[3]Keister KJBlixen CE.Quality of life and aging[J].Jou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rsing,2004,24(5):23.
[4]胡燕,王燕.在高职护理教育中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2):51-53.
作者:刘瑞明
推荐阅读:
中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10-17
2023中国老年医学大会暨老年健康产业博览会日程安排07-04
我的中国梦演讲稿:编织老年梦06-16
学习老年护理心得06-30
老年护理知识培训09-08
老年护理优质服务06-30
老年患者的生活护理07-06
老年认知障碍的护理09-29
老年护理学综述10-19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趋势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