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的安全趋势
一、美国是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加紧在中国周边布置棋子.(1)美国实施军事前沿部署,对我国构成现实的军事压力.美国在亚太地区分三 线部署兵力。第一线前沿驻扎部队,如驻日韩,美军和在太平洋执勤的海上 第三,第七舰队:第二线是前沿基地部队,如夏威夷,阿拉斯加,关岛和其 在太平洋上的部队。第三线是美国本土部队。
(2)调整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美国强化了与日韩澳等号称亚洲“小 北约”的军事盟国关系:提升关岛美军的军备水平和战略威慑能力,形成日 本和关岛两大地区兵力投掷中心。美国军事进入中亚,进入阿富汗,伊拉克 等。其军事基地驻我国西北地区最近只有 200 多公里,将对我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调整,逐渐形成了以前沿军事存在为核心 双方军事同盟为基础,以多边军事合作为补充的亚太军事安全体系,对我国 形成完整的 C 型战略包围圈。
二、台湾局势错综复杂,祖国统一任重道远。
(1)台湾是西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战略枢纽。不仅扼守中国南北海上交通 要冲,而且是控制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咽喉要点。台湾问题事关祖国统一,美国的插手无疑将增大台湾回归的风险。
(2)当前台湾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反台独斗争依然任重而道远。2008 年以来随着马英九的上台,大陆和台湾交往频繁,并举行了四轮制度化谈 判和事务性协商,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以为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是中国的统一变得错综复杂。
三、海权问题争端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
(1)东海领土主权归属问题。东海领土主权问题是中日问题发展道路上的三大障 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方考虑到存在争议,为了维护两国关系,一 直没有在存在争议的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对于东海划界问题上的争 议,中方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主权归我,合作开发” 是解决东海问题的唯一正确选择。
(2)南海权益争端问题。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日本政府在 1 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 日本拟立法保护冲鸟礁和南鸟岛海岸线 号的例行国会上提交一项新法案,要求保护日本最南端的冲之鸟岛(我 月 18 号的
国称为冲鸟礁)和最东端的南鸟岛的海岸线,因为有这两岛的存在,日本就 可以保护自己主张的专属经济区的权益。关于冲之鸟岛,中国一贯认为“它 不是岛,而是礁石,不应设定专属经济区”。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认为,日本 政府此次是希望通过新法,为在这两岛周边开发渔业和稀有资源供依据,并 隐含有牵制中国的意图。南海地区是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方 向,设计我国领土主权、海洋权益维护等重大问题。南海油气资源总储量估 计可达一千亿吨,号称世界上的第二个“波斯湾” ;南海主导中,南沙群岛 和西沙群岛问题最为突出。其中南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南部,是距离我国大 陆最远,分布最广的、岛礁最多的一个群岛。南沙群岛及其海域的战略位置 也十分重要,他处于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重要纽带,诗函为我国南大门 的第一到海上屏障,也是包围海上通道的安全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在我国 的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政策影响下,南海地区基本上处于稳定的局势。但是 1999 年我国驻南使馆被炸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过展开了 新一轮对中国南海岛屿的争夺;南海问题正在趋向国际化。在地理上南海北 包围在东南亚国家之中,涉及东盟数国的利益;美、日、印等国际势力在以 不同的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介入或插手,这些国际势力的渗透是南海问题更 加错综复杂。。
四、边界领土和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
(1)中印边界领土争端问题:由于历史原因,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边 界全线西、中、东段都存在争议,之前印度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2005 年中印发表了《中印联合声明》,本着友好协商的态度寻求上方都能接受的解 决方案。但是两国的领土争端面积较大,对两国的利益有重要影响,再加上 美国极力拉拢印度,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变得很复杂。。(2)中亚地区是恐怖主义、民族主义、分裂主义的主要集中地区,近年来国内的 疆独势力与国外的三股恶势力遥相呼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周边安全和稳 定。
2010年5月22日, 经过8年漫长的反恐战争之后, 奥巴马总统在西点军校表示:美国不能独自面对恐怖主义、核武器扩散、气候变化挑战, 而是要与国际社会合作。在美国转入战略收缩期, 由“先发制人”转向“国际合作”的背景下, 朝鲜半岛安全问题已经不局限于朝核问题, 而将影响到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
利益的焦点
韩国方面由于二战结束时美苏争霸的需要, 美军留用了日据时期的许多旧官吏以及日本关东军中的朝鲜籍军官, 由此形成了韩国强大的保守派利益集团。金大中、卢武铉奉行对朝“阳光”、对美国疏远的政策, 也威胁到了保守派的利益。2009年前总统卢武铉的意外坠崖死亡, 说明韩国内部斗争十分激烈。冷战后, 美国逐步从朝鲜半岛抽调兵力去中亚战场, 准备在2012年向韩国移交作战指挥权, 而韩国保守派并不希望美国放手。韩国保守派可能利用“天安”号事件, 拖延美国抽身的时间。
韩国保守势力同样在宣传“中国威胁论”, 特别是主张签订《韩美自由贸易协定 (FTA) 》的韩国企业家、政界及政府官员, 强调与美国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些媒体和知识分子甚至从“中国威胁论”的角度来解读几千年的东亚历史。
美国方面由于财政困难, 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等稳健派官员主张大幅削减海军的建设费用, 他首次公开质疑美军“有无必要”维持11艘航母的编制规模。盖茨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美国必须把当前面临的威胁解决好, 在这个基础上充分考虑美军未来的发展。兼顾当前和未来的安全威胁, 兼顾传统威胁和非传统威胁。传统威胁主要指其他大国的威胁, 特别是一些新兴大国的崛起等;非传统威胁包括恐怖主义等。对此, 美国海军利益集团极力炒作“中国威胁论”, 在媒体上预言中、美将在2015年爆发海战, 驻日美军“华盛顿”号航母被击沉。同时, 提到标志着近年来中国海上力量崛起的事例, 称中国“咄咄逼人”地与美发生摩擦、冲突, 危言耸听地评析说:这是冒着爆发海上战争危险的举动、新的海上霸主将出现。
朝鲜半岛军事斗争特点
从战区地理环境看,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 多年来, 双方都在陆上分界线部署重兵。朝鲜战争时期, 美军掌握着清川江以南的制空权和三面海上的优势, 中、朝军队不得不以3倍兵力在东西海岸防御, 特别以西海岸为重点。今天的朝鲜半岛, 美、韩方面只有东海岸和南部沿海地区可以利用, 其海、空军优势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已经下降。
今天, 岸舰导弹射程已经覆盖整个黄海, 即使装备了先进反导系统的大中型舰只, 和岸舰导弹较量也得不偿失。即使掌握了制空权, 在朝鲜半岛西岸, 组织仁川登陆式的大规模行动已经很困难了。黄海海域对于核潜艇的活动限制也很大。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为北黄海, 平均水深约40米, 最大水深在白翎岛西南侧, 为86米。长江口至济州岛连线以北为南黄海, 平均水深为45.3米, 最大水深在济州岛北侧, 为140米。美海军的洛杉矶级核潜艇艇体长达110.3米, 在浅海活动, 必须十分小心。而小型和微型潜艇噪声小、目标特征弱、吃水浅, 适合靠近海岸, 更符合朝鲜侦察、渗透的需要。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在20世纪70年代就称要把驻韩美军的军事行动置于侦察部队的监视之下。在已曝光的潜艇渗透事件中, 朝鲜依次使用了小型潜艇、微型潜艇、半潜快艇, 排水量分别为275吨、90吨、11吨, 其中半潜快艇只能够在通气管状态下航行。
在东海岸方面, 日本海最大水深4009米, 平均水深1752米, 在朝鲜12海里领海线内的平均水深约50米, 接近12海里领海线则是大陆架边缘陡坡, 水深急速加大, 在6000米~8000米的距离上, 平均水深从50米陡降至500米以下。朝鲜潜艇在浅水区活动时处于己方海岸防御圈保护下, 离开海岸保护圈之前利用海底陡坡迅速潜入深水区。因此, 东海岸非常适合建立潜艇基地。
如果冲突仅局限于陆上军事分界线, 及附近的东、西海岸, 则有可能是出于报复和挽回面子的有限目的, 其失控和升级的可能性较小。如果冲突扩展到双方纵深目标, 甚至对马海峡, 则有可能升级。
综上所述, 如果朝鲜半岛发生军事冲突, 其目的、规模和手段都受到战略环境制约。但在战术层面的军事行动, 可能是残酷而激烈的。
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
从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 在美国和欧洲陷入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了缓和的趋势。
第一, 中、日、韩都需要维持通向中东和非洲的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以进口石油和原材料、出口商品。
第二, 美欧市场萎缩, 中、日、韩也有加强经济联系的意向。
第三, 在西方模式出现衰败后, 作为最早脱亚入欧的日本, 也有回归亚洲的声音。韩国也有学者指出, 在历史上, 中国的强大始终是朝鲜半岛和平的保障。
张洁/主编
2015年1月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关于周边安全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至今已经连续出版五年。系列报告秉承研究的动态性和前瞻性,宏观总结周边安全整体形势,重点分析热点问题的新变化与新特征,并对下年度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进而通过学术积累探索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规律,为制定中国的周边战略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2015):“一带一路”与周边战略》报告认为,在2014年,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主要大国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凸显;二是中日关系持续处于“冰河期”,虽然年底双方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但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解决;三是俄罗斯被迫转向亚太,加快与中国的战略协调与合作;四是印度新政府对华实施经济上合作、战略上平衡的双轨政策,中印合作关系稳定而有限度。
海上安全仍然是周边形势中的聚焦点。一方面,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仍处于对峙中,中韩在黄海海域出现低烈度的渔业执法纠纷,南海摩擦多方位爆发,共同构成影响地区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关地区安全、尤其是海上安全的一系列新观念的提出、新协议的签署以及新共识的达成,为中国构建新的海洋秩序丰富了内容,奠定了基础。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的一项对外大战略,已经从倡议的提出步入到务实的推进阶段。这是一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文化的整体性战略,但首先在经济合作领域发力,它以互联互通为支撑基础,以周边国家为起点和重点,在2014年,中国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对此,周边国家反应不一,有积极欢迎或参与的,有怀疑与观望的,也有抵制甚至是破坏的。
综合安全与经济双维度的发展,可以看到,2014年,中国引领与塑造周边的能力与意愿显著提升,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经济战略、以掌控海上问题为核心的安全战略双轨并行,中国周边大战略呼之欲出。这是本年度周边安全形势最突出的特征。
2015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至少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来自美日及其同盟体系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挤压;二是管控海上安全、构建海洋新秩序;三是推进“一带一路”要面对的相关的外部压力。对此,中国应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对内制定详细计划,对外积极宣介。“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取决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取决于寻求与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和战略对接,也取决于大国间的博弈与合作。
本评估报告共分为四个版块,包括总篇、“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
总篇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阐述,包括战略定位、内涵和实施路径等;二是对本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总结,首先回应了上年度“评估”对2014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预测,其次对比研究了中国周边四组大国关系的变化与特点,分析了南海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发展的新动向,再次,重点归纳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现状、主要大国和各次区域对“一带一路”的回应、战略对接以及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最后,对2015年的周边安全形势作出了预判。
第二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大国因素。报告选取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四个国家,分别研究了它们的亚太战略、对华关系以及对 “一带一路”的看法与回应。
第三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区域因素。报告分别考察了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四个次区域,一方面是保持研究的延续性,对各次区域在2014年度的安全形势进行总结,二是评估了区域内各国、尤其是重点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回应、战略对接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四个版块是“一带一路”与热点问题。报告选择了三个功能性议题,即非传统安全、南海问题、投资的环境整治风险,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姓名:杨正斌 学号:B10030632
我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的分析
在所有大国的成长过程中,周边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起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三十多年来,在全球化和地区化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周边问题,尤其是周边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既具有长远意义,又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时代命题。它不仅吸引了中国决策层的充分关注,而且也得到了中国社会的空前聚焦。
中国是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960 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陆地边境线超过2.2 万公里,与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 个国家接壤,军事力量排在世界前25 位的国家中有8 个在中国周边,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8 个国家中有4 个在中国周边(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同时,中国还拥有1.8 万公里的海岸线,岛屿岸线长达1.4 万公里,沿海分布着7 300 多个岛屿。与韩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马来西亚等六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中有若干部分与别国的领土声索主张重叠。中国共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划界,而当前仅完成了与越南在北部湾的划界。东海和南海地区的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争端随时影响着中国的海洋安全。还有如新加坡、泰国、柬埔寨和澳大利亚等相当数量的国家与中国虽不直接接壤,却始终在周边地区问题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此外,尽管美国从地理位置上与中国相距较远,但因为其在东亚、中亚和中东等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全面存在以及全球性的影响,所以,美国势必要在中国的周边问题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而影响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义、宗教权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领土纠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而言,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周边地区就是中国对外战略乃至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石之一。从国家安全上讲,周边地区是防御外敌入侵的战略屏障。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与中国边疆地区的局势息息相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安全战略的实施。保持稳定的周边态势,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地区环境,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经济利益上讲,中国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亚五国与中国安全
中亚五国独立后,由于中亚显要的地缘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世界各国势力在中亚的角逐使中亚的政治局势更加不稳,另一方面也使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环境复杂化。战后,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在阿富汗建立亲美政权,以及在中亚个别国家建立军事基地,这不仅打通连结扩大了北约和强化了北约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战略通道,还可以以中亚为地缘战略支点,以北约组织和美日安保同盟为两翼,抑制俄罗斯的复兴,阻止伊斯兰原教有旨主义的扩展,遏制中国的崛起。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安全
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从沙俄时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邻国和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地缘政治上,中俄之间有漫长的边疆线,从综合国力上看,俄罗斯仍是世界性大国,并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而复兴后的俄罗斯所奉行的对外战略是否会一如从前的咄咄通人。作为俄罗斯的邻居,中国尤为关心,俄罗斯拥有雄厚的军事技术实力的丰富的石油气资源,是中国实现国防现代化可以借助的力量,尽管俄罗斯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但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罗斯未来的战略运
强大的邻国就像一把双刃剑,假如它对你友好并能给你带来利益,就会由于它是你的邻居而使这样利益倍增,这个邻居越强大,你所获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说,复兴后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安全的影响是中国周边国家无法无拟的。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
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发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而,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
(四)美日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
(五)南亚半岛和中国安全
在南亚的印度半岛,印度自称是一只大象,印度21世纪的宏观目标是控制南亚和印度洋。所以,印度大力发展本国经济,其21世纪军事战略是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巴基斯坦,制弱小邻国,遏制中国,拦阻地区外大国向南亚渗透,实现控制印度洋,跻身世界一流大国行列的目标。印度洋是中国与中东、波斯湾、地中海、东非等地联系的海上必经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于控制了中国的通往这些地区的海上通道威胁中国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直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重要隐患。印巴冲突是包括领土、民族、宗教和军奋之争的综合性、长期性矛盾与争端。
(六)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争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问题都是关于资源和地缘优势争端,而这些海洋权益一旦丧失,将危害中国国土安全。
(七)影响中国安全环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国
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冷战后,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是最有实力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在亚洲东面,美国依靠美日军事同盟联手遏制中国,在西亚,美国借反恐名义向西亚地区渗透,在东南亚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美国还靠多年与台湾形成默契,打“台湾牌”制约中国的崛起;在北亚、美国加与蒙古的全面关系。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一些新变化。美国出台“再平衡”战略,蒙古国的“第三邻国”外交战略进一步深化,俄罗斯重返亚太使该地区局势更趋复杂,韩国总统的“登岛**”引发独岛(竹岛)争端日益白热化,日本政府强行推动钓鱼岛“国有化”导致钓鱼岛主权的严重危机,而南海争端也在持续发酵,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两大特征: 一是中美竞争加速周边国家的分化,二是海上争端推动中国海洋政策的调整。“再平衡”标志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逐步深化,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持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优势地位,防范中国崛起对美国主导的地区秩序的挑战。总体上看,美国推动“再平衡”战略成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演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菲律宾坚定地靠向美国,俄罗斯、印度左右逢源,澳大利亚悄悄改了风向⋯⋯美国祭起“再平衡”之旗后,中国周边国家进行战略再定位,导致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周边国家一味在海上采取蚕食政策,固化非法占有,终于迫使中国的海洋政策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中国坚决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维权与威慑力度,力求在海洋争端中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双重目标。针对黄岩岛对峙、越南发布《海洋基本法》和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好地打出了维权的“组合拳”:宣布三沙市正式成立,统筹管理西沙、中沙和南沙的行政事务;中海油两次发布在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招标;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正式服役,等等。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政府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地名和地理坐标等,发表了《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以中国海监为主力的公务船实现了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常态化巡航,中国军方也进行多次联合演习,海军编队多次穿越宫古海峡。这些在行政、立法、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采取的维权活动,传递出了鲜明的信号,表明中国将改变过去息事宁人的做法,中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梦想和努力,注定面临来自美国和周边国家的直面阻挠。
对于美国来说,中国过去是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军事影响力基本限制在 陆地领域,对海洋领域的延伸极为有限,不会对美国的海上军事影响力形成有威慑,更不会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实质性的挑战。但是,如果中国一旦成为海洋强国,那么中国将拥有陆海兼备的大国实力,直接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其亚太盟国体系将不可避免地要瓦解。它试图通过对同盟伙伴的支持,遏制中国的向外发展。
对于周边邻国来说,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同样会刺激它们联手牵制。东盟试图推动《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签订,约束中国在南海的行为。菲律宾和越南更是频频出手,试图在中国真正“坐大”之前,固化对已占岛礁的权益主张,抢占更多的经济资源。而日本自古以来就视自己为海洋强
周边地区是大国的立国之本,也是大国成长的基石,无法想象,如果缺少了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合理的周边安全体系,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成长为成熟的世界大国。因此,周边问题也是所有新兴国家都必须正视的“成长的烦恼”。随着自身实力的快速增长,原有的地区经济结构、安全体系,乃至邻国的文化认知与社会心态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碰撞与摩擦几乎不可避免,如何才能直面问题、审慎分析、合理应对,这不仅检验着国家政治领导层的政治技巧,同样能够体现出整个社会与民众的器量与智慧。这也是当代中国所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验。
作为世界上周边环境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由于中国周边问题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等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周边形势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尤其在东部海洋地区,各种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与日俱增,并且展现出深刻的国际背景,如果应对不当,对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现代化进程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第一题——中国周边安全分析:
答:对一个国家来说,无论是生存还是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一个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周边安全环境对我国来说,更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国目前的安全形势总体上来说还是令人比较满意,但仍然存在这不少问题。对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因为周边安全环境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
中国位于亚太地区中心位置,周边陆上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北亚毗邻,海上濒临西太平洋地区。这种地理上的国际环境,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发生全方位的地缘关系。同时,中国是陆海兼备的东方大国。
(1).我国是边界线较长,相邻国家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周边国家政治制度及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3).我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
1957年,中国提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以“安定四邻,争取国际形势的和缓,便于进行建设”为目的,以“双方真正在平等、互利、友好的基础上加以解决”为原则,既要照顾过去的历史背景,又要照顾已经形成的实际情况和双边关系的大局,在解决之前,维持现状。
~~~中国周边安全之东北亚:
综合地理、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考虑,东北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准确的讲,我国只有东北三省和中部东部一些地区,俄罗斯只有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能算作东北亚。在这个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和安全形势,都无法绕开现在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因此,问题的展开主要涉及中美朝韩日俄六国。
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特点可以归纳为它是多样性强国的聚集地。具体而言: 第一,东北亚汇集了除欧洲传统强国之外的几乎所有大国。如果用尼克松经典的“五大力量中心”的概念,这里占据了四个。除美国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外,中国、俄罗斯和日本都是有“极”之潜质的大国和强国。即便作为较小的国家,韩国目前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11位,是亚洲第四大经济体。朝鲜的军事力虽因其经济困难和核问题而莫测,但其常规武装的规模仍居世界前列。
第二,与欧洲列强齐肩而立不同,东北亚有一个群雄逐鹿的“中原”地带——朝鲜半岛。大陆势力和海洋势力折冲于这个狭小的半岛,使朝鲜半岛有所谓“东亚的巴勒斯坦”的提法。周边各大国高则追求主导半岛事态,低则确保半岛不被敌对方控制。朝鲜的古谚则更贴切:“鲸鱼打架,殃及小虾”。从这个角度讲,保持朝鲜半岛的稳定是和保持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稳定息息相连的。
第三,从当代史的视角看,东北亚是最早突破雅尔塔体制的地区,却也是雅尔塔体制最后残存的堡垒。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率先突破了雅尔塔体制。此后,由于朝鲜热战、中苏分裂、中美苏战略大三角的形成、日本经济起飞等因素,东北亚较早地出现了多元结构和多极化倾向,这不同于欧洲整个冷战时期较为单纯的阵营对峙和两极格局。但两极格局在世界范围内的瓦解并未彻底消融朝鲜半岛的雅尔塔体制。
第四,东北亚各国具有多层次的多样性。六个国家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发展水平、意识形态、战略利益、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显现出巨大差异。六个国家特质明显,传统苏联式社会主义体制国家、原社会主义国家(现转型国家)、坚持本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独特文明且尚未洗清历史污点的资本主义国家等等各具特色。这种多样性和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在其他区域是罕见的。这种多样性既可能为互补合作提供便利,也可能成为合作的障碍,是东北亚地区易于缺乏互信、充斥误解的重要原因。
朝鲜是一把尖刀,别人攥住就可以抵住中国的咽喉,中国攥住就可以成为攻击的利器。朝鲜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就在于:
1.解决了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国家安全隐患,朝鲜是我们的一块天然的战略缓冲地带,小日本是个到过,人口众多,面积狭小,资源极度匮乏。如果他想进入我们中国本土,需要先控制朝鲜,这样有两个好处,首先朝鲜为其提供一定的资源,其次可以以朝鲜作为跳板向中国发动进攻这是对日本,反过来,对于我们中国来讲,战略收缩时它是我们的一个缓冲地带,进攻时我们可以直接利用朝鲜海和日本海进攻日本西海岸。
2.东三省找到个新出海口,黑吉、内蒙地区的对外贸易通过进出日本海迅速能发展起来。
3.如果朝鲜政权垮台,则将有数不清的难民涌入中国,这也是我们所无法忍受的。
4.中国海军停靠在朝鲜北海岸线上就能扼住海参威的俄国远东舰队进出太平洋及南下的咽喉,自从放弃租借越南金兰湾,俄国在远东只有一个不冻港,就可以控制在我们手里了。等等,朝鲜对我国是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的。
对于朝鲜问题,我们必须以战略的眼光进行思考。
首先,朝鲜半岛局势是我国周边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保持朝鲜半岛现状,维护目前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均势,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周边国际环境。这是因为:
朝鲜半岛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支轴,它周边的三个国家中国、俄国和日本呈三角对立的地缘政治态势。二战后,美国势力介入,该地区更成为中、美、俄、日四大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朝鲜半岛形势的发展变化关系到东北亚甚至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从中国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接受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朝鲜半岛出现大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稳定。21世纪上半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为关键时期,但也是极其艰巨的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朝鲜半岛地理位置及其历史和现实状况对中国的安全至关重要。半岛不稳定,必将制约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其次,朝鲜半岛是我国制衡美国的战略要冲。和平解决朝核危机,有利于杜绝美国势力的再度深入,维持朝鲜半岛制衡美国的战略要冲地位。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见,朝核问题凸显了朝鲜半岛对中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应对朝鲜问题,维持现状,保持和平,才是中国的上策,才可能争取我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正是国家外交的一条原则:外交斗争中不去努力控制对手,就会被对手控制。不主动去影响目前事态的发展,就将被动地应付未来的危机
~~~中国与韩国:
只要遇到朝鲜问题,中国就不惜同韩国产生摩擦。韩国在中国眼里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就结论而言,韩国在中国眼里是一个矛盾体,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是重要的友邦,但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却是一个潜在威胁。
中国非常介意韩美同盟。中方认为,韩国过分重视同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同时还考虑到朝鲜体制崩溃的情况。中方还认为,韩美同盟对中国的区域内安全利益构成威胁。很显然,中国对韩政策的核心基调是维护韩半岛稳定和扩大影响力。因此,中国在选择对韩外交安全政策时,除了两国关系之外,还会重点考虑对朝鲜问题以及中美关系产生的影响。今后,在朝鲜构建继承格局的过程中,朝鲜体制的不稳定性将会进一步深化。美中两国就韩半岛影响力展开的竞争也会日趋明显。这样一来,韩中两国之间在政治和军事问题上的摩擦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尖锐。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中国对韩国对北政策和对美同盟政策的担忧和对策可能会以更加大胆和带有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韩国和中国应早日使两国关系成熟起来,达到可以在政治军事领域进行战略对话的程度。这是韩国外交安全政策方面最紧迫、最重大的课题之一。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中国最危险的乃是东南台湾海峡和东海与日本的领土纷争,北边和俄罗斯已经解决的边境问题,和南边的印度双方也正在解决,和印度出现战争的可能性很小,西边就是东突厥的恐怖威胁和西藏的**分裂主义.中国的南海并不是很安全,和越南菲律宾都有岛屿上的纷争,不过这两个小国不足以对中国进行威胁.中国不仅和日本有钓鱼岛之争,和韩国也有领土纷争.但是也不至于发生战争,值得人们警惕的是中国东海春晓油气田.日本右翼不断进行不利于日中关系的言论,煽动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破坏日中关系,导致中日关系恶化,也使得中国人更加憎恨日本右翼分子.
~~~日本:
在对待历史问题的争论上,总体责任肯定在日本一方,这一点毋庸赘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问题之争激发了两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这种社会思潮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彼此外交调整的空间,使得中日关系呈现出一种“齿轮效应”,眼睁睁看着彼此关系一步步走向恶化。日本近年来在中日关系上的“耍横”,既是日本国内政治转型、社会思潮日益右翼化的反映,同时也与中日差距迅速缩小、力量对比正在不断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的趋势有关
~~~中国与美国:
作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对华战略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安全,这种重要性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一个单一变量,而且还是影响其他变量的全局性变量。因此认识美国当前奥巴马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及其影响,是我们准确判断形势、把握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变化的重要前提。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以来,作为美国全球军事调整的重要部分,美国一直在调整它的亚太军事布局,以更多的战略注意力关注亚太地区,以日美安保体制为核心,巩固和加强双边军事同盟关系。美国全球军事调整的核心任务是要使美军“精、强、快”,目的在于提高现代化、数字化和机动快速反应能力,保
持前沿军事存在。美军远程投放能力的增强,打破了美国亚太军事存在的传统地理范畴,突破了传统军事合作关系中单纯依靠基地驻军的形式,使其具备了跨洋、跨地区对相关国家或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能力。美国当前军事调整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反恐的需要;二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三是为了应对正在崛起的国家。
从美国近一年来的对华政策态势来看,美国的对华政策并没有什么根本改变,仍然是“两面下注”,只是美国对华的接触与遏制两手都在加强。政府不同部门表面上调门有所不同,大致是国防部唱白脸,国务院唱红脸,实际上美国的对华政策正是这样调门不一的各种声音组成的合唱。
~~~中国与中亚五国:
中亚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无论从传统的政治安全,还是新兴的能源安全都是如此。本文所指的中亚比一般地理意义上的概念中亚范围要小,特指前苏联解体之后独立的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亚既是贯通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又是多种文明交汇之处,如今还是世界石油供应线的重要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对于中国而言,中亚的意义在于:第一,该地区对于保持我国西部边疆的稳定至关重要。我国新疆地区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有着长达 3000 多公里的边界,存在复杂的民族和宗教关系。从影响中国安全的角度来看,威胁中亚的主要因素不是“颜色革命”,而是宗教极端势力。中亚的稳定有助于保持和平的边境,处理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帮助中亚国家稳定政治局面,可以使中亚成为新疆与宗教极端势力的隔离带;而处理不好,中亚就有可能成为宗教极端势力的传染带。第二,据能源专家估计,即使不把里海石油计算在内,中亚也是仅次于中东、西伯利亚的第三大石油储积区,中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发展与中亚的经济关系特别是能源合作,把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发展成为现代的“能源之路”,是实现中国能源来源多元化战略、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环节。当前,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关系是围绕上海合作组织的多边框架以及与各国的双边关系两个层面展开的。中国应该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能源合作方面的作用,大力开展与中亚的能源合作。
~~~中国与印度和南亚:
其次是出于印度独特的地缘政治特点,在所谓“动荡的新月弧地区”中,印度次大陆居于中心位置,而印度是印度次大陆的政治格局发展的主导力量,另外印度洋作为世界上重要的能源通道也受到高度关注。第三,印度作为“最大的民主国家”,也是受到西方国家青睐的原因之一。
印度和巴基斯坦喀什米尔争端
近年来,美印战略上的相互接近引人注目。美国的南亚战略就是要使印度能够成为一个大国,同时也协助巴基斯坦获得安全与稳定。1998 年印度的核试爆一度使美印关系陷入低谷。近年来,美国高度重视印度的地缘战略价值,致力于把印度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框架。美印关系不断升温,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冷战时期印度虽然高举不结盟的大旗,但实际上站在了苏联一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印度对外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虽然以多边外交为目标,但是把重点放到了对美伙伴外交政策上。
从地缘角度看,南亚在亚洲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在西方殖民主义侵入亚洲以前,中印两国从来没有发生过冲突,也不存在什么主导权的争夺。中印两
国都倡导和坚持国家间彼此平等、互不干涉内政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印之间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尽管两国过去曾经受到边界问题的困扰,但是近年来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中印合作成为主流,两国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有了长足发展。
~~~中国与蒙古:
蒙古位于中俄之间,只和中俄有边界,他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的任何发展,都要与这两个世界大国息息相关。自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起,前苏联就控制了其政治和军事,成为实际上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中苏交恶期间,苏联在其境内陈兵数十万,直接威胁中国北方边境的安全。苏联崩溃以后,俄罗斯实行激进的休克疗法,国家元气大伤,无力在远东保持昔日的主动权,自此蒙古失去了发展方向。今天的中俄,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步步进逼下,终于又重新走到一起,蒙古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中俄双方完成了所有的边界划定,化敌为友,边境保有的军事力量减少到了最低限度,而蒙古基本成了两国的缓冲地带。~~~我国内部隐患对周边安全的影响
民主分裂主义活动:
1、西藏的隐患
西藏以“**”集团为首的分裂团伙在印度、美国等的支持下在印度建立了流亡政府,成为外国势力阻碍中国统一的“工具”。
2、新疆的隐患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提出了“安邻、睦邻、富邻”的指导思想,积极落实“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政策,大力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最好时期。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了,中国的周边关系又如何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方方面面都在关注,甚至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重大焦点和热点问题。掌握中国周边局势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预测其发展趋势,不仅对我国处理好周边关系有重要影响,而且对我国宏观外交也会产生重要作用。
一、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局势总体评估
评估中国周边安全形势,首先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观点。国内有一些人士一直鼓吹中国的对外关系很好,周边关系也很好,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远的我们看利比亚、苏丹、近看越南、菲律宾等国的行径„我们的对外关系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很显著的!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必须实事求是!
在2011年年初,有学者总结2010年的中国外交,用了3个“年”——“周边年”、“海洋年”、“危机年”。2011年12月,中国社科院召开了一个专题研讨中国周边局势的会议,会后发布了《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与2010年相比较,本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中国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二是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一)周边安全基本形势总体相对稳定
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周边稳定的能力增强了;第二,地区和平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第三,周边国家对华友好合作仍然是主流;第四,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认同大于疑虑;第五,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机会仍大于挑战;第六,巩固、发展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主动权在我。
(二)消极面增多、矛盾复杂、动荡加剧
近年来,我国周边发生了很多具有冲击力的事件,周边环境恶化的迹象比较明显:
1、半岛局势僵局难破,未来走向不明
从近代开始,以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安全的致命弱点„„ 2010年,“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先后发生,使朝鲜半岛局势出现了 1953年朝鲜停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加剧了朝韩之间的紧张关系,韩国李明博政府反映强烈,态度强硬!美国和日本趁机迅速介入,在朝鲜半岛西部和东部海域进行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美、日、韩三边军事同盟雏形初现。
而朝鲜方面,虽有缓和,但仍然坚持核试验,朝核危机阴云不散,六方会谈终止。2011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年轻的金正恩接班,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强。
面对东北亚的危机,中国政府游说于美、俄、韩、朝之间,并提议迅速开始六方紧急磋商,但遭到美、韩,日三国的拒绝。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着安全威胁与外交压力的双重挑战。
2、日本“远交近攻”,中国成其主要防范对象
中日关系在21世纪开始就出现许多问题,尤其是在小泉任期内,由于其一意孤行地参拜靖国神社等不负责任的做法遭到中国等国家的的强烈反对以及日本“入常”的失败,日本“归罪”于中国,中日之间出现冰冻关系。后虽经安倍的“破冰之旅”和温总的“融冰之旅”,但“政冷经热”成为中日关系的一大特点。
近年来,中日关系虽未有大的起伏,但变数很大,中日关系撞船事件相互态度的强硬、地震之后对待中国给予援助的冷漠、灾难之后美日关系的加强、野田上任之后对防卫重点的调整、以致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第一岛链的设想、与印度的联合军演等等,欲意包围中国。
3、海上矛盾激化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与周边国家就出现了海上纠纷。进入21世纪以后,纠纷不断升级,海上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最近两年来,矛盾已经突破双边关系的范畴,成为公开的、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在东海,有中韩渔业资源之争、中日钓鱼岛主权之争和东海资源之争;
在南海,南海领土争端就更加激烈,声索国几乎包括所有东盟国家(越南、菲律宾为强硬派,希望借美国日本印度之力改变现状;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为务实派,试图利用打国力量维持现状;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中立派)
与中国周边其他国家相比,印度虽没那么高调,但也不甘寂寞,不断加快“东进战略”步伐。2011年9月中旬,印越两国外长在河内举行会晤,公然谈及联手开发南海油田。10月4日,印度和阿富汗宣布建立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月中旬,印度与越南、缅甸签署防务协议。11月2日,印媒称印国防部未来5年将斥资130亿美元扩军,其中大部分新组建部队将部署在中印边境。而日印关系的交集从政治上升到了军事安全核心层面。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印度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安全与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战略合作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处处视邻居为威胁,并介入与其毫不相干的邻国之间问题,则实属“以邻为壑”。也许,作为和中国一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制定对外政策时,更应该考虑真正的国家利益在哪里,而不能只一味地追随其他国家的战略。
针对海洋争端,2011年,中国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瓦良格号航母试水,一是9月6日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政府白皮书。瓦良格的试水显然是中国壮大海军势力的一个表现,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首次界定了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并指出中国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通过简单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海诸岛和钓鱼岛显然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在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片面解读,导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严重忧虑,甚至提出“中国军事威胁”,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不断激化。
4、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南亚局势依然紧张
缅甸之变不仅导致难民潮,而且影响到中国在改地区的影响力。
自2008年11月孟买袭击案爆发、印度中止与巴基斯坦的和平进程以来,两国之间时有局部冲突。印巴未能遵守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在边境地区频繁交火,造成双方武装力量和平民伤亡。2011年5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边防军在存在领土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交火,各有伤亡。印巴关系将长期成为地区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自2001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以来,阿战已进入第10个年头,但阿富汗局势至今无明显好转。相反,随着本·拉登被击毙、美国宣布从阿富汗逐步撤军,该地区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
以上对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南亚水资源问题:雅鲁藏布江、湄公河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
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有三点: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中国周边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因素。
(一)美国战略调整是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因素
导致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美国的插手。美国之所以插手东边是其战略调整的结果。美国放手“东边”有两个原因,一是“西线无战事”(伊拉克撤军、利比亚问题解决、伊核危机有欧盟、阿富汗准备撤军等),一是“西边无优势”(08年开始的全球 金融危机对欧洲影响很大,欧洲经济大受损伤,美国无利可图)。于是,美国将关注的焦点重新投向亚太地区,积极“重返亚洲”。
希拉里2011年11月在《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称:今后十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度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中美关系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具挑战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美国政府亚太战略的目标就是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安全秩序和地区机制上的主导地位,化解中国崛起对美国领导地位的侵蚀和挑战。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
为此美国做了以下深入细致的工作:
1、升级由美国主导的针对中国的“梯队模式”
早在2010年,美国就在中国周边构造“梯队安全模式”,以增强对中国的战略挤压,降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互信,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着不利的方向发展。“梯队安全模式”中,美国是幕后操纵者,第一梯队是日本,第二梯队是美日、美韩同盟,第三梯队是美国与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盟国的关系。第四梯队是美国与印尼、越南和印度的关系。“梯队模式”是美国塑造亚太地区秩序的最广阔依托。2011年美国对其主导的梯队安全模式进行升级,主要表现在:不仅美国与各梯队关系加强,而且各梯队间的合作也得到加强。
2、推进TPP框架协定,打造太平洋世纪
2011年11月1 2日在夏威夷举行的APEC非正式领导人会议上,美国宣布与8个国家(澳大利亚、文莱、智利、马来西亚、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达成TPP(《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协定,随后日本也正式宣布加TPP谈判。美国希望高标准的TPP能够成为样本,最终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如果TPP建成,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对跨太平洋的贸易整合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副国家安全顾问罗兹:亚太经合组织夏威夷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明确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即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将全力参与构建亚太地区经济,安全和政治的未来。可见,TPP目的有三:1.分裂APEC非正式领导会议;2.打断中国引领东亚经济发展的势头,使美国成为亚太经贸机制的中心,改写亚太经贸版图;3.实现美国对华的全面包围。
3、积极参加东亚峰会,塑造亚太多边结构 2011年11月第6届东亚峰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东亚峰会,英文名称为East Asia Summit(EAS),是每年一次由泛东亚地区16个国家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东盟是该会议的领导者。第一届峰会于2005年12月14日在吉隆 坡举行,此后的峰会都于每年东盟领导人会议之后举行。其目标是致力于推动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共同体目标。峰会议题由所有参与国共同审议。东亚峰会目前(2011年11月)有18个参与国,即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和俄罗斯8国,因此峰会也被称为“10+8”峰会。
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参与东亚峰会,标志着东亚峰会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积极加入,对中国影响很大:
首先,影响东亚合作进程。东亚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因美国的加入而面临视中美脸色行事的尴尬;其次,削弱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美国的加入必然对中国在东亚峰会中的参与力、贡献力和影响力构成限制冲击击;第三,用议题逐步改变峰会的定位:讨论南海议题。
综上,美国从2010年开始积极重返亚洲策略,极大地改变了亚洲的格局,对亚太地区,尤其是对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导致中国周边环境不稳定的最直接因素。
(二)中国的发展是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
1、当前,中国周边局势比较紧张,与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是有深层次关系的。我们要发展,就要“走出去”,就要有主权意识,和以前相比,难免因此与周边发生摩擦,这属正常!
2、中国自身政策存在一定的失误。过去的“睦邻外交”是否需要与时俱进地调整。长远战略意义需要考虑。
(三)周边国家对华的“两重性”是重要因素
中国周边国家,除日本以外(日本国力也在萎缩),大都属于综合国力不强的中小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发展之路,而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正在崛起的强国(经济势力位居世界第二),他们在对华方面存在着较强的“两重性”或称矛盾性:
1、期望与疑虑:期望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得到好处(尤其是经济上),但又对中国的发展产生疑虑,特别是跟中国有历史遗留争端的一些国家,或者说占了我们便宜的一些国家,总是担心有一天我们崛起对他们不利。
2、依存与摩擦:周边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不断上升,但依存度增加的同时,相互摩擦的概率也增加了。
3、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上,中国周边国家大都曾长时间沦为附属国、殖民地,大都曾遭遇过强权的压迫与蹂躏,因此。他们对强权政治介入地区事务有戒心;有的国家,对霸权主义推行“西化”“分化”政策,搞和平演变,支持分裂势力闹事,颠覆它的政权,心知肚明;有些国家对曾经赶走的外部势力卷土重来,心存顾虑。另一方面,它们又期望把外部势力引进来,平衡中国,这个心态是很矛盾的。
4、中国或美国:现在是,美国高调重返亚洲,从政治、安全方面满足了中国周边国家的需要——制衡中国,但是,中国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在经济上还需要中国,依赖中国,而美国,霸主主义、强权政治,且经济不力,是跟中国还是跟美国,有时左右为难。
政治、安全和经济因素是周边国家考虑的因素,显然政治安全资源是更重要的因素,加之中国对周边国家心态的揣摩不够,导致近两年周边环境恶化。
三、中国的对策
(一)正确看待美国及美国的“高调重返”
1、放眼世界,摆正姿态。要把眼光放到全世界,放到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全方位友好,周边也是全方位友好。
3、正确对待中美关系:中美是对手,未必是敌人。美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加深,美国要把中国的崛起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绝不允许中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已经视中国为敌人。美国在恐惧中国军事崛起对美国构成挑战的同时,也希望中国能够和美国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
在对待中美关系上要“树立一个基本观点、保持一种良好心态、采取一些必要技巧”:一个基本观点:“和则共赢,对抗则两败俱伤。”一种良好心态:美国依然最强大,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大国。一些必要技巧: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衡:要随时加强危机管控,把握大局,注意分寸,适可而止;要用好现有机制,不断增强双边互信;要加强合作与协调,努力扩大双边关系的增长点;要深化沟通和交流,加强对两国舆论的积极引导。
前一段时间,习近平副主席访问了美国,白宫前国家安全事务委员会亚洲事物资深主任迈克尔.格林说:“就像一场约会。美中关系或许曾经发生了许多不愉快,但每隔一段时间两国领导人都要聚在一起,告诉对方‘我仍然爱你’,或者即便‘我不爱你’,但至少我仍然会与你合作,我们还要保持这种关系。”
4、“高调重返”难以短期实现。美国面临的问题是很多的,西方困境并为真正解决,美国经济的问题,财政赤字、政府债台高筑。这些对它来说是比较深层次和长期的制约,使得它难以顺利地推进它“重返”的计划,有很多因素还在制约着它,所以我觉得对美国重返亚洲还是应该理性、冷静地看待。
(二)淡定从容,韬光养晦。
1、不回避、不着急。周边问题是中国崛起的必经阶段,不能回避,现在问题来了,或 者挑战来了,就得去坦然面对,去有效应对,否则永远不会真正的崛起。
2、要有发展战略,从大局出发。对自己的政策要做调整。2013年,习主席提出“中国梦”这个梦的实现需要国内环境与国际环境的有效统一。
3、“韬光养晦”与“敢做敢为”并重。做任何事情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在整个过程中,“韬光养晦”一定要坚持,与此同时也要“有作为”。
4、要讲“巧实力”,对周边国家区分对待。
(三)政经合一,协调周边关系
在周边问题上,中国以经济促政治合作在过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单纯的经济让利已经不能解决摩擦。
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意味着它在违反联合国涉朝核问题决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朝此次核试后,与朝核问题利益攸关的国家进行了多次实测,没有得出朝成功试爆了氢弹的结论,白宫发言人更是公开表示怀疑。各国专家多认为,朝并不具备拥有成熟制造氢弹技术的能力。有美国学者称,朝此次试爆的可能是介乎核弹和氢弹之间的“加强型原子弹”,有虚张声势的成分。
国际舆论对朝鲜为何要在东北亚内部关系有所缓和、平壤自2014年年中开始的“魅力攻势”和民生改善工程取得一定成效的时候来这么一下感到费解。日本总研国际战略研究所理事长田中均、早稻田大学韩国学研究所所长李钟元、巴黎政治学院亚洲中心研究员安托万·邦达等都认为,朝此次进行核试主要还是为了巩固金正恩的权力,把朝民众紧密团结在他身边,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对中国的不满,并且刺激美国坐下来与朝谈判。当然,这背后可能还有朝内部对中美关系近期发展趋势的研判结果在起作用。
2015年12月10日,金正恩宣称朝鲜已成为一个准备好使用核弹和氢弹的“核强国”。不到一个月,朝就再次进行核试,显示了其成为有核国家的决心不可动摇。金正恩上台后,不仅实现了拥核入宪,而且坚定实施“并举方针”,一手发展核武器,一手改善民生,显示出日益巩固的国内领导力。对于朝的“并举方针”,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张连瑰教授发出提醒:这个方针的两手,究竟是一件事的两个侧面,还是可以分开的两件事,人们需要认真观察。
事已至此,是否可下结论?朝鲜“并举”的两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并非可以分开审视和处理的两件事。朝接连四次核试,使得一些人十数年来对朝核计划意图的判断正式沦空——那种判断并不相信朝鲜真心拥核,而是认为朝只是要借推进核计划撬动大国解决其安全关切,最终用弃核来换取朝美关系正常化等对朝有利的结果。现在看来,朝鲜就是要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确立对邻国和美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依靠自己的手段获得持久的政权安全。
当然,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朝核问题刚开始冒头时就断定朝鲜就是为了拥核而研核。即便朝鲜自己,也未必在当初启动核计划时就下定了要成为核国家的决心。一个巴掌拍不响,坏的结果从来都是在一步步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果没有美国在政府换届过程中一次次搁置美朝对话成果,没有美国情报部门和新保守派在2005年澳门汇业银行案上小题大做不断收紧对朝金融封锁,朝又怎可能在日益加深的不安全感中反反复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又怎可能在每取得重大进展的当口陡生挫折?
尽管朝仍未在名义上放弃半岛无核化目标,但这对其来说不过是个随时取用的标语口号罢了。国际舆论多认为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过制裁迫朝鲜弃核的意图已经失败。法国《费加罗报》1月7日引述“一些专家”的话披露,朝鲜“可能已经有能力制造出至少15枚核弹头”。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去年12月18日发表前助理国防部长沃勒斯坦的署名文章指出,朝鲜可能正在扩大其核储备,“据估计,目前约有6至10枚核武器,到2016年底可能达到20枚或更多,到2020年可能达到50枚或更多。”
美国不会给朝“正眼”
接下来的事态发展趋势应当从战略和技术两个层面加以研判。在战略层面上,我们要思考,朝鲜是否准备和能够把其自视为已经拥有的核硬件、核能力转化为与外界接触、谈判的筹码?如果这种接触、谈判得以实现,将会在何方之间进行,朝鲜准备把它引向何方?
果不其然,第四次核试后不久,朝摆出了希与美、中、韩签署和平协议的外交姿态,进而向美国开出“停止核试验”的要价(请注意是“停止核试验”不是“弃核”)——朝外务省发言人1月15日发表谈话称,朝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因此朝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稳定的局势与和平的环境;“朝提出的以美国停止联合军演换朝鲜停止核试验、朝美缔结和平协议等一切建议依然有效”。
这个停核“建议”没有把中国放进去,也不提韩国,说明朝并不愿其所憧憬的谈判在中朝或朝韩之间进行——当然这在事实上也解决不了朝方的核心关切,而是更希望能与美国坐下来直接谈、双边谈,以两个有核国对话的方式谈,谈的内容恐怕是要越过核问题一揽子安排朝鲜半岛的未来。朝方最需要的可能是:美国放弃对朝敌视政策,韩国放弃对朝吞并“野心”,以与朝签署双边协定的方式(或许可由其他国家担保见证)向朝做出永久性的安全承诺,经由朝美双边主车道实现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值得注意的是,朝方提出的“美国停止联合军演”条件并不等于要求美军撤出朝鲜半岛,这是否意味着朝想把同意美军继续留驻身边做成一张牌?是否也需要美国管住韩国、日本内心的核研发冲动?目前不得而知。
然而,美国一时半会儿是不会给朝鲜“正眼”的。奥巴马执政后半程,对朝奉行所谓“战略耐心”(也译“战略忍耐”)政策,其实质是一种“战略冷漠”,或者说“战略不理睬”。一方面,奥巴马政府对中东问题的关注欲罢不能,必须优先处理那个方向上的挑战和隐患,急于寻求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突破。尽管随着伊核问题六方日内瓦协议的达成,这个目标已经阶段性地实现了,但奥巴马有效任期只剩不到一年,就算有心在朝核问题上谋求作为,时间上也已来不及。另一方面,经历了1994年美朝《框架协议》因朝另辟蹊径搞起铀浓缩而宣告作废、2005年六方会谈达成“9.19共同声明”后不久朝即重启核试、2012年美朝达成“2.29协议”后半岛安全形势发生一系列波折,美国国内无论是主张继续外交谈判的人还是对朝强硬分子,普遍认为朝在“玩弄”、“讹诈”美国,故而对朝信任荡然无存,拒绝向朝做出任何实质性妥协在华盛顿已成“政治正确”。
“亚太再平衡”是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战略旗帜,如果与朝做交易,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都势必对外释放出美国在半岛存在度下降的信号,而这事关美国亚太战略的严肃性和国际声威、东北亚同盟体系的稳定和国内政治的基础,奥巴马政府断不会考虑。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朝决定进行第四次核试,未必是冲着奥巴马来的,而是针对后奥巴马时代朝美关系的重大布局,是要在一位比奥巴马更强势有为的美国总统上台前,尽可能多地手握对美打交道的资源和筹码。
nlc202309082048
朝导计划应引起更多关注
问题自然延伸至第二个层面——技术层面。这是能真正触动美国的层面。朝不会因“成功”试爆了“氢弹”就给其核计划放假,相反,会加紧推进与核计划相配套的导弹研发计划。朝一直急于为其笨重的核武装置实现“小型化”,装上好用的引爆器和导弹发射“翅膀”。美国是一个视本土安全高于一切的国家,只有朝鲜真正具备了陆基甚至海基的中远程导弹发射能力,美国才会真正开始重视朝核问题。
朝鲜在1985年的时候还只有射程300多公里的“化城5”型导弹,1990年时研制出了射程900公里可携带1000公斤弹头的“劳动-1”型导弹,这几年又拥有了负载重量1000公斤、有效射程3000至5000公里的“大浦洞-2”型导弹和外界缺乏了解、射程可能达6000公里的KN-08洲际导弹(一般认为这两种远程导弹均未达到服役水平)。朝于2015年5月对其首枚潜射导弹“北极星”KN-11进行了水下发射测试,11月又在移动驳船上对该型导弹进行了飞行测试。尽管测试并不成功,但人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朝孜孜以求不断改进和提高导弹发射能力的努力。今年1月8日,“氢弹”试验两天后,朝中央电视台发布了一段金正恩视察潜射导弹发射试验的视频。可以看到身着大衣和呢帽的金正恩立于船头,当导弹冲出水面在半空中划出火光,金正恩露出了微笑。虽然事后有美国专家指此段视频存在作假痕迹,但它向美国传递信号的意味却不可忽略。
中国处理朝核问题需要路径创新
自朝核问题成其为问题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直接相关各方一直在复杂逻辑思维的困局中苦苦挣扎,现在似乎到了引入“简单逻辑学”的时候。
中国已成为被“核包围”的大国,周边战略安全环境的复杂性还在不断升高。我的建议是,中国应以本土安全为首要和核心的出发点,并且真正着眼长远,对周边的核战略态势作出应对。既不要把自身战略安全环境改善的希望寄托于利用一国抗衡另一国,也不要指望通过向某国提供核保护伞或长期经济援助来感化、换取它从根本上调整核政策。这两条路都走不通,都不符合中国自身的大国之道和对象国的处世原则,最终会把中国自身安全抵押上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自身战略安全归根结底要靠自己来塑造。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在《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一书中列举了八个外交更加有为的案例,其中之一便是“朝核机制”。他认为,通过在六方会谈中的磨合,中国外交目标得到彰显,即,必须坚持半岛无核化目标,现路径必须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他判断:在朝核问题上,只要不让任何一方鲁莽寻衅,时间越长对中国就越有利,美国在东北亚的传统主宰力终将式微,中国作为近邻大国的影响力则会相应上升。不过王逸舟也指出,六方会谈无法强制执行某种措施,因此存在不确定性,中国应加强对相关国家的约束力,使之认识到中国不仅不会为它们不负责任的行为“买单”,也会让它们为之付出必要的代价。
不确定性已多次呈现,处理朝核问题需要路径创新。中国是否已经开始思考?
【中国周边的安全趋势】推荐阅读:
中国周边安全状况分析07-22
中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09-28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论文10-10
中国周边海洋安全形势11-18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特点12-08
形势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安全10-07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与发展机遇分析06-05
中国的周边战略环境07-23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07-19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周边形势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