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学综述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年护理学综述(共8篇)

老年护理学综述 篇1

肥东县中医院王国青

【摘要】 进入21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世界人口老年型国家的行列,201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2025年达到2.8亿,占总人口18.4%左右;2050年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代变化,观念的更新,多数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并做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恢复和增进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世界各国人口年龄发展趋向2个特点:平均寿命的延长和老龄人口的增多。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开始缓慢地衰退,进入老年以后,各器官生理功能衰退速度大大增快,因此,人到老年之后也就更容易发生各种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手术患者不断增加。老年患者由于心理防卫及适应能力下降,对驱体疾病及所带来的精神负担的耐受能力减退,一旦受到疾病的侵袭,必然出现慌恐、不安、思想波动很大,害怕受不了疾病的折磨怕失去家人的关心等比较复杂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因此对老年患者开展积极的心理护理,是老年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也是有效提高老年病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往往能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作为护士要及时掌握和发现患者的异常心理活动及变化,加倍关心、体贴他们,主动接近他们,热情服务,耐心细致的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将心理护理视作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当老年人的自尊需要得不到满足,又不能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年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通常为老化引起的生活能力下降;疾病引起的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丧失;离退休后,角色转换障碍以及家庭矛盾。

〔2〕失落心理例如退休与经济状况改变会造成失落的心理,一般来说,退休造成的结果包括经济收入降低、社会主要关系中断、生活作息方式的改变等[2]。[1]

有明确任务和较多人际交往的环境,退到比较狭小的家庭圈子,这种过渡,常常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如抑郁、自杀等,轻者常表现为“退休综合征”,一般需半年至一年才能逐步适应。退休后带来的收入水平下降、贫困、生活保障上的不安以及在社会和家庭中经济地位的改变,也是老年人面临的重大问题。

〔3〕孤独心理老年期由于身体各器官逐渐衰老,心理状态也随之变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孤独和寂寞常在失去重要的生活依靠时产生,特别在失去配偶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孤独和寂寞的程度受个人性格及过去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等因素的影响[3]。时由于老年期生理和病理的变化,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和寂寞,烦躁无聊,产生孤独感。

〔4〕焦虑恐惧心理大部分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慢性疾病,由于长期疾病的困扰,普遍对治疗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较为悲观的心理反应,特别是一些身患绝症的老年人,老年人知道自己患癌后,往往由恐惧,到悲哀,到绝望,再加上部分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特别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老年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5〕记忆力受损、健忘老年人由于衰老,引起智力水平逐渐下降,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但由于老年人远期记忆衰退不明显,故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的事情,留恋过去,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难以接受。

〔6〕悲观心理老年患者治疗后若病情反复迁延,治疗效果不明显,以及伴随着各种功能的减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往往会变得异常悲观[4]。理上应尽心尽力,通过语言和行动给予耐心的疏导和特殊的照顾,向病人仔细说明衰老程度的差异以及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心理可增加机体疾病的抵抗力等,并介绍长寿老人的生活经验和防止衰老的措施,使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7〕疑病心理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社会角色的转换使老年人的思想范围逐渐变小,注意力常常集中在个人健康方面,有时甚至毫无原因地顾虑自己有病,往往找医务人员要求解释这种“病”的原因,尤其是在病情恢复期,稍有不适,就觉得大难临头了,随之情绪低落,不太愿意配合治疗。

2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5]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而且要善于对患者心理作出正确诊断,给予心理治疗,针对不同民族患者个体差异及疾病阶段所表现的不同心理,遵循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6]。

〔1〕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通过直接和患者交谈,二是通过和患者亲人交谈,也可通过心理问卷调查形式,从中收集其心理变化信息。

〔2〕理诊断分析患者的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针对老年人来说,心理诊断不是一次完成的,而需要不断完善。

〔3〕施措施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的实施可采用心理咨询及启发开导法。具体措施如下:

①重、理解、关爱老人从温暖的家庭到陌生的医院,对周围一切环境不适应,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和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作为和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首先要尊重、关心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罗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7]。

②励和赞扬对自尊心强和虚荣心强的老年患者,应以鼓励和赞扬的口气,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让患者乐于接收你的治疗和护理,适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③孤独情绪对老年患者的影响由于老年人依赖性强,易孤独,子女平日工作忙,只有利用业余时间陪伴,尤其是丧偶老人,他们有“感情饥饿”现象,特别需要护士关心,所以护士要有耐心,平日多去巡视,在生活起居上多给予协助[8]。们交谈,聆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从心理上得到满足,对护理人员信赖。同时,鼓励家人、亲友常探视。对病情较轻的老人,动员他们到院内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酌情做些喜欢的活动或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锻炼,如气功、太极拳等,鼓励他们与周围的病友多交友聊天,看看电视,听听广播,阅读各种书刊杂志、文艺小说等。培养多种兴趣,丰富生活内容,以达到分散注意力,调节紧张情绪,消除孤独寂寞心理,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使其永保良好愉悦的心理状态。

④加信任度,改善医护患关系对于好猜疑的老年患者,我们必须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以及有关知识的需要,一味的隐瞒,只能事与愿违,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和误会。在交谈中,要讲究方式、程度、对疾病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语言、形体和情感传递的技巧。遇问三思、仔细斟酌,该解释的一定解释清楚,需要保密的既不能直言相告,又要给予其一个可以接受的答复。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

⑤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取得良好心理治疗的必备条件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及性格出现明显变化,我们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以科学态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解答,以维护老年人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具备“五有”:即:一有情:有情才能亲切感人;二有礼:有礼才能体现尊重;三有心:有心才能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四有信,这样才能取得信赖和配合;五有益:安排一些有益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活动

3小结

21世纪的老年患者的护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及努力的方向,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将有更快速的发展和完善。护理人员不但要学会老年疾病的护理知识和技巧,而且要掌握促进老年人健康的知识和方法,更要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尊重、爱护、关心老年患者[11]。

参考文献

[1]陈长香.老年护理学.2011.21.[2]周宗梅.社区护士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中化护士杂志,2009,156.[3]翟继贤.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医学杂志,2011,14(3):206-207

[4]王莉,魏芝凤,巴亚辉.老年病人康复期的心理护理.黑龙江医学,2009,25(11):851

[5]卢蓉.老年护理问题的现状与展望.卫生职业教育,2010,24(20):152-154

[6]汪剑琴.老年人心理特点与老年工作策略思考[J].管理观察, 2009,(07).[7]颖娜.浅谈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J].中外医疗, 2009,(12).[8]廖红.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自我调适[J].基层医学论坛, 2009,(13).[9]陈兴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7:28.[10]刘世云,白丽,王东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

老年护理学综述 篇2

1 心理特点分析

1.1 恐惧和忧虑

大多数老年患者多是因为不慎摔伤、跌倒或者是车祸而住院治疗[1],由于对自身疾病医学知识了解的匮乏,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2],对医院这种陌生环境的恐惧感是普遍存在的,加之生活上从自理到需要他人照料,往往会顾虑很多,心情焦虑,担心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忧虑感随之产生。

1.2 沮丧和焦虑的心理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群体,因为自身的身体素质,往往出现病情痊愈较慢,再加之骨科疾病痊愈的时间相对其他外科疾病较长,患者很容易因为自身病情和经济条件的优劣而出现沮丧、焦虑的负面情绪。有些患者会因此而出现治疗不配合、不言不语、拒答[3]的现象。

1.3 孤独和敏感的心理

有些骨科老年患者,由于子女不能长期陪在身边,或是丧偶等原因,使得这类老人极易产生孤独感,心情抑郁、烦闷,消极应付治疗[4]。还有部分老年患者因为病程长,怕给自己的子女添麻烦[5],惧怕医生嫌弃而内心敏感,一旦受到言语的伤害就会对治疗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1.4 悲观和绝望的心理

骨科疾病治愈时间较长,有些老年患者身体素质不好,因为长期卧床而出现褥疮、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导致住院时间相对他人较长,从而出现悲观的情绪,加之经济条件有限,突发骨科疾病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因此易在治疗期间易出现悲观、甚至绝望的负面情绪[6]。

1.5 抗拒治疗的心理

老年患者亦常因为年岁已高、家庭关爱缺失等因素,而出现对自身不在乎,放弃治疗,甚至违背医嘱抗拒治疗的现象。

2 护理策略

2.1 对恐惧和忧虑的老年患者护理

老年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以热情的态度进行入院宣教,讲述有关患者疾病和康复的知识,使患者对病房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4],减少陌生感、恐惧感。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宣传,从而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减少恐惧感,利于配合治疗。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解答时可通过语言和动作演示从而解除患者对自身疾病因知识缺乏引起的恐惧感[2]。在对疾病治疗时,要熟练准确操作,避免重复,操作过程中要耐心、热情。

对患者实施亲情式的人性化护理,减轻患者内心的忧虑感,让患者感受到置身于温暖、舒适的环境中,积极主动了解老年患者的个性、爱好、饮食起居和习惯,使患者能够放松心情,减少忧虑感。

2.2 对沮丧和焦虑的老年患者护理

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老年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仔细分析患者产生沮丧、焦虑的原因,针对性地做好解释和开导工作。遇到患者因过度焦虑而引发情绪激动发脾气时,护理人员要好言相劝,冷静对待,待患者情绪稳定后,对患者解释这种负面情绪对健康恢复的负面影响。对有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老年患者,要积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只有积极治疗,早日康复,才是减轻家庭负担的有益方式。同时医护人员应在保证正常治疗的前提下,为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患者精打细算,能用便宜的药品就绝不用昂贵的,节俭开支,为患者解除后顾之忧,从而解除患者沮丧、焦虑的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安心住院。

2.3 对孤独和敏感的老年患者护理

护理人员要多主动关心患者,骨科疾病疗程较长,缺少家人的陪伴,老年患者特别希望有人主动关心他们,耐心倾听他们对自己病情的述说,回答他们的疑问,及时传递自身的治疗效果。可以以拉家常的形式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在交谈中了解患者的病情,同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在住院期间,鼓励患者的亲人多陪伴他们,使患者感到亲情的温暖,更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健康的恢复。同时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动作尽量轻柔,使患者内心得到放松,内心愉悦,减少患者的孤独感,降低患者的敏感性。

2.4 对悲观和绝望的老年患者护理

骨科老年患者年龄较大、因为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多半会有一些慢性疾病,故病情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患者往往会不知所措,情绪低落,悲观绝望,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老年患者的痛苦和难处,给予安慰和劝导,尽量主动地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并动员患者的亲朋好友共同照顾、关心支持,使患者摆脱悲观,绝望的情绪。

2.4.1 糖尿病并发症的护理

骨科创伤的刺激,可使老年患者因应激而出现应激性的血糖升高,故要定时监测患者血糖、尿糖变化,对出现糖尿病的患者要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因患有糖尿病患者的伤口易感染、愈合差,故要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按时换药,合理应用抗生素,指导病人进行糖尿病饮食。

2.4.2 防褥疮并发症的护理

老年人因皮肤干燥,外周血供差,骨科老年患者因卧床时间长,易出现褥疮[5]。应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巡视,做到班班检查皮肤情况,建立翻身卡,叮嘱患者家属每2 h翻身改变体位一次。对因病情限制无法翻身者,应用棉花小枕交替垫于双侧臀部,从而减轻骶尾部压力及受压时间,避免褥疮的发生。

2.4.3 其他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的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该防患于未然,采取积极措施。保持患者病室通风透气,病室内禁止吸烟。对卧床患者定时翻身拍背,指导如何有效咳嗽,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对卧床的老年女患者,应早晚冲洗会阴,对留置尿管的患者,每天用0.5%洗必泰消毒液清洗尿道口2次,每周更换尿袋2次。叮嘱病人多饮水,达到生理性冲洗膀胱,减少细菌的滞留。叮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按时做腹部环形按摩,促进排便,防止便秘。

2.5 对抗拒治疗的老年患者护理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抗拒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沟通,找出患者抗拒治疗的原因,介绍比他们年龄大的病情较重的其他患者的成功治疗病例,消除患者医治的心理阴影,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进行病情的交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安排患者看书、读报、看电视,分散其注意力,逐步树立起老年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逐步解决患者的抗拒治疗的心理。

3 小结

由于老年患者生理机能的退化,对疾病知识掌握又少,同时合并症、并发症多,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在长期求医救治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从而加大了护理人员的护理难度,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有全面的老年护理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工作中尽职尽责,给予老年患者亲情式的人性化关怀,设法减少患者产生恐惧、孤独、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重树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加入到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来,从而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自身调养,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预期康复目标,使骨科老年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摘要:通过对骨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其目的在于为今后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相关的医学参考。

关键词:骨科,老年,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禹.让意外伤害远离老年人[J].保健医苑,2009(10).

[2]缪瑞,王超英,喻勤军.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医正骨,2009(12).

[3]司晓燕,范卫清.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生,2009(12).

[4]段建英,周翠娥.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9(24).

[5]林湘燕,黄芳平,方素华,等.骨科老年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要点[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15).

老年病人合理营养及膳食管理综述 篇3

【关键词】老年病人; 合理营养; 膳食管理

【中图分类号】R15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160-02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空气、水环境污染加重、食品安全趋于利益化等因素,老年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多,由于老年人发病多是一人多病等特点,除了通常的临床药物治疗外,有针对性的营养治疗与膳食管理模式也显得尤为重要。我把在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了一些总结,现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1老年病人的生理代谢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

1.1 老年病人一般为一人患多种疾病,少则两、三种,多则高达上十种疾病;

1.2 由于年迈,多数老年病人的咀嚼功能较差,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减慢,加上咀嚼不便致使绿叶蔬菜的摄入量不足,易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且容易发生便秘;

1.3 多数老年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这与日常的营养与膳食及体育锻炼等有很大的关系;

1.4 由于老年病人活动能力减弱,能量消耗比例下降,但有半数的病人能量摄入仍未随之减少,能量摄入偏高,久而久之,极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粘血症等疾病;

1.5 多数老年病人口味较重,食盐摄入过量,由于机体代偿功能下降,形成高钠体质,从而易加速血管的硬化,弹性减弱等;

1.6 由于老年病人体内分解代谢增高,合成代谢降低,如若营养不良,则易导致体内代谢失衡,细胞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等;

1.7 内脏器官如脑、心、肺、肾、肝及胃肠等功能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2 老年病人的营养需要

根据以上老年病人的生理代谢特点,老年病人在营养需要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由于老年病人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蛋白质的合成能力也相应降低,且摄入的蛋白质利用率也低。因此,蛋白质的摄入的要求应量足而质优,一般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3-15%较合适。其中,优质蛋白占总蛋白的1/3以上。

2.2 适量摄入植物性油脂。由于老年病人胆汁酸分泌减少,脂酶的活性降低,对脂肪的消化能力降低,且血清中的胆固醇在60岁左右易达到高峰,对老年病人极为不利。因此,老年病人应适当限制每日油脂摄入量,一般油脂每日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0-25%较合适。含饱和脂肪酸丰富的动物性油脂和食物应减少摄入或不选用,可多选用植物性油脂为好,油脂的品种也应多样化。

2.3 适量调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由于老年病人器官功能减退,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减少,且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减弱,其糖耐量也随之降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不合理,易发生与血糖相关的症状或疾病。特别是像蔗糖等含单糖丰富的食物,其吸收利用快,对血糖耐量极为不利,老年病人不宜食用。但可加大果糖的摄入量,同时,还应想法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比例,以利于增强肠蠕动,清洁肠道和预防便秘。一般碳水化合物每日摄入量占膳食总能量的150-60%较合适,其中粗纤维占总碳水化合物的30%以上。

2.4 适量降低能量的摄入。由于老年病人肌肉萎缩,代谢降低,活动减少,其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应减少,否则,易导致肥胖。就基础代谢来说,40岁以后的人,其能量供给量为每增加10岁应下降5%,过多或过少对老年病人身体都不利。通俗地说,衡量能量平衡的最好办法是:经常测体重。常言道:“千金难买老来瘦”。个人认为:针对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的正常瘦应该是有道理的,但在低于正常体重范围或恶性消瘦是不适应的。因此,“千金难买老来瘦”是受一定条件限制的至理名言。

2.5 补充充足的矿物质。由于老年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加上其分解代谢加大,所需矿物质也随之加大,特别是与老年病人密切相关的

作者简介:徐三明,男,湖北云梦,汉族,学士,主治营养师,主要从事临床营养与管理。

钙、铁、锌、硒等有利于老年病人身体需要的,更应加大其摄入量。在膳食调配时,应补充含上述物质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芝麻、硬果、虾皮等食物。

2.6 摄入丰富的维生素类。维生素是调节代谢、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必需营养素。大量科学研究表明,老年病人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更有利于增进健康。水溶性維生素的摄入不仅要适当增加,更应长期坚持。

2.7 抗氧化营养素也不能少。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自身具有较强的抗氧化防御机制,这些物质一般从食物中取得。常见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E、C、A和β-胡萝卜素,硒,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及辅酶Q等。其中,维生素E、C、A被称为“抗氧化剂三剑客”之美誉。

3 老年病人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

结合老年病人的生理代谢特点、疾病需要及其营养需求,老年病人的合理营养与膳食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3.1 平衡膳食:膳食供应时,应较为全面地对病人进行一次营养评价,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拟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膳食单,保证提供的膳食是相对平衡合理的。并注重定期观测其体重变化等营养评价指标,并根据评价结果的进展情况予以改进。

3.2 食物多样化:对老年病人的膳食要保证有四大类食物组成,即粮油类、奶类、蔬菜水果类和鱼肉蛋及豆制品类。保证较为全面的营养。

3.3 饮食与老年病人饮食特点及疾病的需求相符合:应少吃或不吃荤油、肥肉、油炸食品、甜点心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等食物。食物要少油、少盐、少辛辣、不凉、易消化、易吸收为准则。膳食单应根据老年人咀嚼功能和消化、吸收能力差的特点,多选用蒸、煮、烩、炖等方法烹调,并将其切碎、煮烂,标出软、碎字样。

3.4 餐次宜少量多餐,且按时供应: 由于老年人对一时性低血糖或高血糖的耐受能力降低,所以其进餐时间不宜间隔过长,防止过饱或过饥。应提倡少量多餐,一般为一天4-5餐(三餐两点式)为佳,要注意早餐的质量。

3.5 保证良好的感官性状: 注意食品的色、香、味、形,食物硬度适中,既能保持食物的风味,又适应老年人的咀嚼和吞咽等。

3.6 舒适的就餐环境: 提供安静、良好的进餐环境,让老年病人能够充分享受进食的乐趣,以帮助营养的消化、吸收。

3.7 充分尊重老年病人个体饮食习惯: 老年病人采取在保证食品品种的基础上自选订饭,其数量由营养专业人员控制,以达到既保证营养需求又符合病人个体饮食习惯的因事原则。

3.8 不能盲目限食: 有些食物一时对某些老年病人会引起不适,但不能随意取消,可采取由少至多,循序渐进,适当加大其耐受性,以免缩小对食品选择的余地。

3.9 可适当补充营养制剂: 特别是老年住院病人,单凭摄取食物是难以达到对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需求,因此,有经济能力的,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适当补充一些由天然食物进行高科技技术提炼的已被国家认证的营养保健品制剂,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并通过规范的膳食管理模式促进老年病人的身体健康。参考文献

[1]黄树则. 老年保健顾问[M]. 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30-348.

[2] 何志谦. 疾病营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02-307.

[3] 曾铁英. 美国医院考察见闻[J]. 护理学杂志,2003,18(1):154。

护理研究综述 篇4

梅雅琪泰山医学院

摘要目的:介绍袋鼠式护理的历史、现状和进展。方法:将袋鼠式护理应用于早产儿的体温、疼痛护理等,观察其效果以及安全性能,通过研究发展其潜能。结果:袋鼠式护理可促进早产儿奶量增加、体重增加、降低住院费用和增进亲情,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在足月新生儿疼痛时实施袋鼠式护理有助于维持其生理稳定,缓解其疼痛。结论:袋鼠式护理作为一种比较经济实用的新护理方法,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的存活质量, 提升了社会对医疗的满意度, 在临床上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

袋鼠式护理(kangar o o mother care, KMC)又名皮肤接触护理(skin-to-skin care, SSC),是指将早产儿从保温箱中取出 ,使其在母亲的怀抱中 ,直接接触母亲肌肤的护理方式。随着新生儿医疗技术的发展 ,已能挽救更小早产儿的生命。但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 ,要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医疗技术 ,还要提供更加先进的护理技术和对父母的精神支持 ,这些都非常重要。于是 ,袋鼠式护理正在成为NICU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护理方式。袋鼠式护理的产生背景

1979 年南美哥伦比亚的波哥大地区因经济条件限制保温箱数量严重不足 ,低体重新生儿的死亡率非常高。儿科医生 Ray和 Mar2tinez为了挽救新生儿的生命 ,被迫开始采用袋鼠式护理。他们将不满 1 千克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小时内直接送到母亲怀抱中。母亲用自己的身体作为人工保温箱 ,维持新生儿的体温同时进行规律的母乳哺养。实践证明 ,这一措施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确保了母乳喂养并缩短了住院天数。这一举措也更加强烈的唤起了母爱之情 ,弃婴的情况也大为减少。因为母亲将小婴儿放在胸前喂养的姿势十分像袋鼠 ,所以这一喂养方式被命名为 “袋鼠式护理”。

1984年波哥大地区实施的袋鼠式护理得到 “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救援基金会”(UNICEF)的认可 ,并被公开发表。这种护理方式挽救了无数发展中国家低体重新生儿的生命 ,因此它和母乳喂养同时得到了推广。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 4月NICU收治的早产儿3例, 男2例, 女1例, 2例出生体重1 100 g左右, 做“ 袋鼠式护理” 时体重不足1 300 g, 经呼吸机治疗30天仍不能撤离呼吸机, 还会发生呼吸暂停;1例患儿经治疗1个月皮肤黄染消退仍不明显, 体重不足1 700 g, 吃奶量也不能增加, 胃内潴留还较多。

2.2 操作方法

2.2.1 选择环境相对隐蔽且独立的空间。由于空间有限, 本组是采用色彩温馨且宽大的屏风遮挡, 以确保隐蔽性, 使患儿和母亲不被外界环境干扰。准备1张舒适有靠背及扶手的摇椅及沐浴用的毛毯等物, 调节室温至26~ 28℃, 备好氧气、心电监护及其它急救用物, 随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2.2.2 播放背景音乐, 用轻柔的音乐营造出舒适、祥和的氛围:沐浴后的母亲穿着宽大、舒适且透气吸汗的浴袍在护士的帮助下给患儿沐浴、按摩2~10分钟, 护士抱起患儿擦干, 将裸体的患儿呈60度或90度, 直立式趴在摇椅上妈妈的胸口, 除了头露在外面, 患儿的整个身体都包裹在浴袍中, 使患儿与妈妈的皮肤紧贴, 进行零距离的肌肤相贴。还未撤机的患儿, 要将呼吸机管道理顺

放好, 不因为操作影响患儿的呼吸治疗, 管道氧气也要备在旁边, 以备急用。NICU内使用袋鼠式护理的意义

子女的源于他们对子女的抚摸、对子女的气味感知、凝视和助。通过这些接触 ,父母不断了解孩子 ,并将其看作家庭的成员。但对父母而言 ,NICU 的环境则有碍于们间亲情的建立。因为 NICU 是一个被许多精密仪围绕的环境没有家的感觉。对父母而言 ,很难将这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保温箱中的早产儿 ,身瘦小、体质单薄、一副病像。而母亲又身心疲乏 ,妊突然中断 ,使她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充满失落、悲伤、惧和罪恶感。

袋鼠式护理的时间是母亲和自己子女相约的时是被NICU确保的私人空间。这段时间里母亲可以心地抚摸子女的肌肤 ,尽可能地感受来自子女的各反应。这时 ,母亲好像回到了不完全中断的妊娠中觉子女重新回到自己身边 ,终于相信自己成为母亲。过袋鼠式护理 ,母亲开始了解自己的孩子 ,并树立起母亲的自信。对子女生命力的感知 ,还可使母亲的悲伤和罪恶感得以释放。袋鼠式护理可使孩子感受到母亲心跳的声音和呼吸的频率 ,听见母亲的声音 ,嗅到母亲浓郁的气味 ,感受着拥抱时肌肤温柔的刺激 ,内心充满着快乐。好像重新回到子宫中 ,从 NICU的噪音和光线中隔离出来 ,得到保护。安全性和生理效应

袋鼠式护理过程中要确保新生儿的体温 ,监测呼吸和循环系统。减少早产儿容易出现的呼吸暂停和氧饱和度下降情况 ,稳定心跳 ,增加安静睡眠。人工呼吸管理时可观察到气道阻力下降 ,呼吸改善。袋鼠式护理还能促进母乳分泌 ,增加每日母乳喂养量。但离开保温箱的早产儿直接抱在胸前 ,可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不过母体正常菌群和医院中的耐药菌群相比 ,并不具有危险性 ,所以目前还没有关于袋鼠式护理会增加感染性疾病发生的报道。袋鼠式护理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5.1 袋鼠式护理的应用现状

哥伦比亚的 Bogot经验已经在全球许多地区应用, 包括越南、巴西和南非。Canguro 基金会正在 25个发展中国家建立/ 第二代0KMC 中心,包括亚洲(包括乌克兰、印度和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KMC 各种改良的模式目前在发达国家内广泛应用, 如法国、瑞典、英国和美国。其中, 美国对 1 133 家医院调查显示, 669 家(59%)回答的医院中 KMC 的应用率达到 548 家(82%)。WHO 认为: KMC 目前已经超越了作为暖箱护理的替补措施。它对体温控制、母乳喂养、母婴关系均有益处。目前国内的 KMC, 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尚未有类似国外的大型 KMC 中心成立。

5.2 袋鼠式护理的发展前景

WHO 有了统一规范的操作指南,在我国大部分医院,实际上实行 KMC 技术和条件上并不复杂, 但可能更加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和人文关怀。

医院可将 KMC 定为规章制度, 指导使用 KMC 的人员应在对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方面知道如何对乳房刺激、挤压, 对乳汁储存及使用, 如何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对于低出生体重儿来说,常规的母乳喂养可能是不够的,医务人员应知道怎样使母乳喂养适应每个婴儿对营养的需要, 并且知道何时添加辅食,添加何种辅食及怎样添加。另外, 医务人员应能够对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状况进行持续监测或反复评估, 观察呼吸及喂养方式,检查体温及排尿情况等。最后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即医务人员应知道怎样对产妇提供所有必要的支持。小结

袋鼠式护理可以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既简便又可增加亲情,是提高新生儿整体护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袋鼠式护理除了能增加食欲和增长体重, 并能促进睡眠,也会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发育。

袋鼠式护理从多方面来说都是一种科学、有效、人性化的新生儿护理模式。它可以用相对低廉的费用得到高质量的新生儿护理,能够让广大产妇或袋鼠式护理提供者满意。一些证据表明,袋鼠式护理还可以减少早产儿病死率、减少住院天数,在医疗经济学上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9.[2] 余章斌 韩树萍.早产儿袋鼠式护理的临床效果和母亲满意度的Met a分析[ 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8, 8(4): 277 283.[3] 张妍, 连冬梅.袋鼠式护理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J ].护理研究,2007, 21(8A): 1984 1986.[4] 郭凤琳, 张家驹.ICU综合征及音乐疗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 16(3): 104.[5] 王慧萍, 周文彦.袋鼠式护理在NICU中的应用体会.1009-5519(2008)01-0121-02

[6] 冯琪, 郭在晨.皮肤接触护理对早产儿生理指标稳定性的影响[ J].新生儿科杂志, 2003, 18(2): 86-88.[7] Johnston CC Stevens B Pinelli J et al.Kangaroo care is effective in diminishing pain response in preterm neonate [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3 157(11)1084-1088.[8] Castral TC Warnock F Leite AM et al.The effects of skin-to-skin contact during acute pain in preterm newborns [J].Eur J Pain 2008 12(4)464-471.[9] Firoozeh Sajedi Zahra Kashaninia Mehdi Rahgozar et al.The effect ofkangaroo care 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pain of an intramuscular injection in neonate[J].Iran J Pediatr 2007 17(4)339-344.[10] Department of Reproductive Health and Research,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Kangaroo mother care: A practical guide[M].Geneva: WHO,2003:1.[11] BauerJ,Southeimer D,Fischer C, et al.Metabolic rate and energy balanc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during kangaroo holding by their mothersandfathers[J].J Pediatr.1996.129.608-611.[12] Cat taneo A, Daveazo R, Uxa F, et al.Recommandations for the imple2ment at ion of kangaroo mother care for low bi rth weight infants

临床药理学综述 篇5

【摘要】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了解,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利弊也

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对该类

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

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对高血压病进行适当的治疗,可减少心、脑、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当前,如何对占高血压病人群 70 %的轻型高血压及老年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和及早

防止靶器官受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个渐进性的,由复杂和相互关联着的病因学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眼视网膜等器官功能

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2]。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

亿,且有增加的趋势[3]。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临床上主要用于治

疗高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140/90mmHg),还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其病死率[4]。本文就高血

压病的药物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它们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

响着血压的调节,按作用部位或系统把抗高血压药分为10类:(1)利尿药:(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3)钙通道阻滞药(CCB);(4)肾素抑制剂(RI);(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7)

周围血管扩张药;(8)周围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9)作用于血管运动中

枢抗高血压药和咪唑啉受体激动药;(10)钾通道开放药;

2.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肾钠潴留、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的转运、血管反应性增高和管壁增厚、交感神经系统的作

用、血管扩张激素、神经肽、胰岛素抵抗等有关[7]。

3.抗高血压药应用机理

3.1.利尿降压药

利尿剂是常用基础降压药,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合并有力衰竭

患者。其降压机制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近年来, 利

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公认, 并作为一线基础用药列入高血压治

疗指南.最新的 ACCOMPLI SH[8]研究以利尿剂作为初始和联用药物的推荐受到

挑战。该试验结果证明, ACE I与 CCB联合明显优于 ACE I与利尿剂的联合,该研

究挑战了传统用药方案, 并将对高血压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指南推荐以利尿

剂作为联合制剂之一的策略将会有所改变。

过去由于大剂量使用噻嗪类药物,发现它可引起高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现在通过一系列小剂量的长期实验发现小剂量

比大剂量的利尿剂更能明显地防止脑血管意外 ,逆转左心室肥厚及降低心脏病的发生,对小剂量噻嗪类随6个月以上,发现血胆固醇由最初稍上升后逐渐恢复至服

药前水平,长期观察也未发现糖尿病发病率上升或心率失常等。因此,最初用121

5毫克至 25 毫克/天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比较 ,利尿剂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

达 42 % ,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达14 % ,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吲哒帕胺是

一种吲哚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及钙拮抗作用,它可从胆汁排出,肾衰病人适用,对糖及

血脂等无影响,被认为是优良的新一代药物[9]。

3.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 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

功能, 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

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 同时抑制激肽

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 从达到降压作用。ALLLHAT[10]研究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心

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 其结果表明, ACE I

治疗高血压患者不但可以减少全因死亡率、冠心病事件及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还

可减少新发的糖尿病。

3.3,受体阻滞剂

抗高血压的受体阻滞剂主要指选择性的受体阻滞剂, 主要包括(1)β受体阻

断剂这类药可单独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如利尿药等合用。尤其适用于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的患者或伴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的高血

压患者。(2)AT1受体阻断药AT1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

不全,亦用于使用ACEI抑制药引起剧烈干咳而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11]。目前

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氯纱坦、厄贝沙坦等。(3)α1受体阻断药可用于各型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中度高血压并发肾功能障碍患者[11]。

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及曲马唑嗪等。受体阻

滞剂的降压机制为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 受体,舒张小动脉及静脉, 降

低外周阻力, 心排血量略升或不变。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

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确切,但因其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已不作为

一线降压药。对于临床上一些顽固性的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仍会用受体阻滞剂

(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有研究表明[12], 受体阻滞剂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

者可能有利, 能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胰岛素抵抗, 明显改善前列腺肥大患者的排尿

困难, 但是至今临床试验尚未证实长期应用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

近年推出的 ARB 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 I较为接近,但对但是, 2009年公

布的两项M eta分析[13,14]均显示, ARB未能如其他降压药物一样显著降低冠心病

事件, 这使 ARB在降压中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4,肾素抑制药

肾素抑制药是作用于 RAS的第四类型抗高血压药物,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其唯一底物。在 RAAS中,肾素催化血管紧张肽原形成无生物活性的十肽中间产物 Nag[15]。因此, 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 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 导

致体内Nag及醛甾酮含量下降, 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 血压下降。

早期开发的肽类和拟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雷米克林等,由于合成的成本

高而其药动学特性不佳使开发受到很大阻碍。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第二代非肽类肾素抑制药, 由于充分利用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理论, 化合物活

性和药动学特性得到很大改善,如阿利克林等。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

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

3.5,钙离子拮抗剂(CCB)

常用降压的有Ⅰ类苯烷胺类(如异搏定),Ⅱ类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啶), Ⅲ类苯

噻氮类(如地尔硫),其中Ⅱ类对血管特异性较强。目前,CCB释放后应用的新趋势是:

第三代二氢吡啶类药物如非洛地平降血压有效且作用时间长;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如异搏定,尤其是缓释型制剂,对心脏选择性强,能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故对发作状态及扩张周围血管有独特的降压作用。短效的硝苯啶片剂在降血压治疗中,对大多数中青年患者不适用。此外,当服用二氢吡啶类降压药无效时加服利尿剂不能增加其疗效,相反高钠饮食可增加其疗效,因为当体内钠离子增加时可调节 CCB 受体的结合率。常用的 CCB 如异搏定、硝苯啶可增加地高辛的浓度。地尔硫与胺碘酮同服可发生心脏停搏和低血压,惟有第三代药物氨氯地平无此类代谢相互作用[16]。

4.总结

随着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更新,临床上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更科学和理性。抗高血压药的治疗目的不仅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还应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逆转或延缓靶器官的病理变化。现阶段研究显示新型复方制剂能够增强降压效果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改善,成为当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主流[17]。相信随着药物不断的更新发展,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加完善和安全[18.19]。

参考文献

[1]赵敏军,韦永强.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 ,24:3790-03

[2]吴向文, 王强 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应用原则[J].实用医技杂志.2008,07:0866-02

[3]刘丽莹,曹梅馨.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研究进展[J].文献综述2011,15:0040-02

[4]范治国,刘治安.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42:4011-0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66.

[6]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S].世界临床药物.2009,30(09)

[7] 马佳,常福厚,范蕾.蒙药抗高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J].蒙医药论坛2008),02:0112-03

[9] 刘雪峰.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11,3(21)

[11]李端.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49.[16]朱岫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的协同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7(31)

[17]A m J H y p art ends 20 156名中国高血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依从性、停药、换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 Chin J H preteens, September 2009, Vol.17 No.9

[18]张石革.抗高血压药发展新趋向-复方制剂的进展与临床评价[J] 中国医药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02

老年护理学简答 篇6

1、普遍性

2、内在性

3、渐进性

4、积累性

5、有害性

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

老年人口重心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老年人)增长速度快

老年妇女是老年人口中的多数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老龄化发展迅速

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乡倒置显著

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

老年护理的原则

满足需求

社会护理

整体护理

个体化护理

早期预防

持之以恒

老年护理的道德准则

尊老爱老,扶病解困

热忱服务,一视同仁

高度负责,技术求精

老年人健康评估的注意事项 提供适宜的环境

安排充分的时间

选择得当的方法

运用沟通的技巧

老年人功能状态的评估内容

日常生活能力ADL,老年人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是老年人自我照顾、从事每天必须得日常生活的能力。

功能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老年人在家中或寓所内进行自我护理活动的能力

高级日常生活能力AADL反应老年人智能能动性和社会角色功能 老年保健的重点人群

高龄老年人

独居老年人

丧偶老年人

患病老年人

新近出院的老年人

精神障碍的老年人

老年保健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2、区域化原则

3、费用分担原则

4、功能分化原则

5、联合国老年政策原则(独立性

原则、参与性原则、保健与照顾原则、自我实现或自我成就原则、尊严性原则)

老年保健策略

老有所依:老年人的医疗保健 老有所养:老年人的生活保障 老有所乐: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老年人的发展与成就

老有所教:老年人的教育及精神生活 老年人自我保健的具体措施 自我观察

自我预防

自我治疗

自我护理

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抑郁、孤独自卑、其他(;失落、多疑、角色紊乱等)

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指导老年人做好离退休的心理调节{心理上,行动上,避免不良情绪} 鼓励老年人勤用脑

妥善处理家庭关系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心理保健 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非语言沟通的技巧

触摸{注意事项:

1、尊重老年人的尊严与其社会文化背景

2、渐进的开始触摸,并持续性观察老年人的反应

3、确定适宜的触摸位置

4、确定老年人知道触摸着的存在方可触摸

5、注意保护老年人易脆破的皮肤

6、对老年人的触摸予以正确的反应} 身体姿势

其他,如夸大面部表情等 老年人的饮食原则平衡膳食 饮食易于消化 食物温度适宜 良好的饮食习惯 老年人活动的注意事项 正确选择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运动时间{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一天不超过2小时为宜,饭后不宜} 运动场地与气候 其他(年老体弱患有慢性病等应遵医嘱,患有急性病及情绪激动与悲伤时不宜)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尤其大脑最易受到药物作用的影响)直立性低血压 耳毒性 尿潴留 药物中毒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原因 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 药动学和药效改变:代谢和排泄能力减弱,肾功能减退 滥用非处方药 老年人的用药原则 受益原则 5种药物原则 小剂量原则 择时原则 暂停用药原则 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的护理措施 加强药物护理 开展健康教育 建立合作性护患关系 行为的治疗措施(行为监测、刺激与控制、强化行为)帮助老年人保管药品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三大主要症状(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行为已知的三低症状)某些特点(疑病性、激越性、隐匿性、迟滞性、妄想性、自杀倾向、抑郁症性假性痴呆、季节性)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计划 休息与活动 营养与饮食 减轻或缓解疼痛 预防并发症 用药护理 心理护理 健康指导(基本知识指导,日常生活指导,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心理指导)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身体评估 关节疼痛 关节僵硬 关节内卡压现象 关节肿胀畸形 功能受限 老年临终关怀的意义 提高老年人临终者的生存质量,维护生命尊严 安托家属子女,解决老年人家庭照料困难 节省费用,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转变观念,真正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对老年人死亡教育的主要内容 客服怯懦思想 正确对待疾病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心理上对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 临终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触摸 耐心倾听和诚恳交谈 允许家属陪护老年人 帮助老年人保持社会联系 时时有毒的宣传优死意义 重视与弥留之际的老年人的心灵沟通 老年人丧偶后心理反应的四个阶段 麻木(可持续几小时至一星期)内疚 怀念(可持续几星期甚至几年)恢复 对丧偶老年人的关怀 安慰与支持 诱导发泄

1、转移注意力

2、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老年护理学综述 篇7

老年痴呆的临床表现除认知缺损症状、精神症状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外, 几乎所有患者在病程中都表现有精神行为症状, 一般称为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 (BPSD) [2]。

1 发病机制

老年痴呆患者除了认知损害外, 还表现有明显的幻觉、妄想、吵闹、攻击等精神行为症状。

BPSD的发生与脑器质性病变、认知功能损害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脑器质性病变是精神行为症状的主要原因。以最常见的老年痴呆阿尔采末 (AD) 为例, 其病理损害主要是胆碱能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 (特别是前脑底部神经核团的Meynert基底神经核和中隔核) 的脱失导致脑内特异性的胆碱能神经递质缺陷。胆碱能神经元受损使皮质和海马的胆碱乙酰基转移酶 (ChAT) 和乙酰胆碱 (Ach) 减少。Ach减少不仅与痴呆的记忆障碍等认知症状密切相关, 而且也是精神行为症状的神经学基础, Ach减少与患者的生物节律改变和谵妄有关。尽管不同原因的痴呆的病损特点各有不同, 但都可能损害与精神行为密切相关的神经元或神经通路[3]。蓝斑神经元的受损程度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减少程度与痴呆的情感症状密切相关。中缝核神经元受损, 可使皮质和脑脊液中5-羟色胺浓度降低或相对升高, 5-羟色胺的改变与痴呆的抑郁、攻击行为等症状有关。一般认为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与脑内多巴胺神经功能的绝对或相对亢进有关。有些精神行为症状可能是认知功能损害导致的后果, 系继发性症状。例如, 由于记忆力下降, 记不住物品的收藏位置而怀疑别人偷窃;由于失认而猜疑家人的身份等。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 能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也同样能改善精神行为症状, 从而证明精神行为症状可继发于认知功能损害。轻度痴呆患者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当患者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力日渐下降, 工作和学习能力越来越差时, 对其心理是不小的打击, 可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 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2 临床表现

BPSD常见于疾病的中晚期。患者早期的焦虑、抑郁等症状, 多数不太愿意暴露。当病情发展至基本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大小便失禁时, 精神行为症状会逐渐平息和消退。另外, 明显的精神行为症状提示痴呆程度较重或病情进展较快。BPSD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4]:

2.1 妄想

认为物品被窃或被藏匿是最常见的妄想。有些患者由于失认而猜疑亲属身份等。患者的妄想往往不系统不严密, 时有时无。

2.2 幻觉

各种幻觉都有可能出现, 以视幻觉多见, 患者还可出现幻听, 嗅幻觉和味幻觉较少见。

2.3 情感障碍

大约1/3的患者伴有抑郁, 在痴呆的早期可能主要是反应性抑郁。抑郁可分为抑郁症状和抑郁发作。尽管痴呆患者抑郁症状比较常见, 但真正符合抑郁发作标准的患者比较少, 尤其是中重度痴呆患者。轻度痴呆时, 焦虑比较常见, 患者可能担心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 还可能担心自己的钱财、健康、生命等。少数患者可见情绪不稳、易怒、急惹、欣快等情感障碍。痴呆较重时, 情感平淡或淡漠日趋明显。

2.4 攻击行为

包括语言攻击和身体攻击两类。最常见的攻击行为是骂人、违抗或抗拒为其料理生活, 使得洗澡、穿衣等非常困难。其他攻击行为有咬、抓、踢等。虽然患者可出现多种攻击行为, 但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极少见。

2.5 活动异常

因认知功能下降, 可出现多种无目的或重复的活动, 例如反复搬移物品, 反复收拾衣物, 将贵重物品收藏在不恰当的地方。有些患者收集垃圾或废物。不少患者出现“徘徊症”, 表现为整天不停漫步, 或跟随照料人员, 或夜间要求外出等。有些患者表现活动减少、呆坐, 有时描述为意志缺乏。少数患者有尖叫、拉扯和怪异行为。怪异行为有时与患者的病前职业或业余爱好有关。

2.6 饮食障碍

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体重减轻。

2.7 生物节律改变

正常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 慢波睡眠减少和白天疲劳。痴呆患者的这些变化可能特别明显, 表现为晚上觉醒次数增多。随着痴呆的进展, 快动眼睡眠减少, 白天睡眠增加, 最后睡眠节律完全打乱, 表现为白天睡觉晚上吵闹。

2.8 性功能障碍

男性患者常有性功能减退。偶见不适当的性行为和性攻击。

3 药物治疗

3.1 老年人临床药理学特点

3.1.1 药动学特点

老年人各器官在功能和形态上都有所变化, 尤其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肾脏及免疫功能的变化更为明显[5]。老年人神经系统的改变表现为脑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 这使老年人对精神药物更为敏感, 易导致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反应 (EPS) 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消化系统的改变表现为胃黏膜萎缩、胃肠道血流量减少、胃酸缺乏、胃排空速度减慢等。这些变化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老年人肝脏的重量、肝血流量和P450酶的活性均降低, 常使药物的代谢减慢。肾脏滤过率下降使药物的排泄减少, 药物的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不良反应增多;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减少, 这对于蛋白结合率高的精神药物的分布及游离药物的浓度影响较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体内脂肪所占的比例增加, 同时细胞内液有所减少, 这也影响脂溶性高的药物的分布。

出于伦理学的要求和安全的需要, 一般不在老年人群中进行抗精神药和抗抑郁药的临床实验, 因此在年轻成人参与的临床试验中所得的药动学参数、药物不良反应和疗效特点常不能完全反映老年患者用药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在对具体的老年人应用精神药物时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

3.1.2 药物的相互作用

老年人常伴多种疾病, 需使用多种药物, 出现药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大, 不良反应增多。部分精神药物是CYP酶的抑制剂或诱导剂, 会对经同种肝酶亚型代谢的药物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导致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强[6]。因此, 在合并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CYP酶抑制或诱导作用增强的药物, 必要时应监测血药浓度或适当调整剂量。

老年人对精神药物的敏感性增高, 使用前应对老年人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必须使用时应正确选择药物, 给予适当的剂量, 一般应以常规剂量的1/3~1/2起始, 在加强观察的前提下缓慢加量, 在症状控制后应及时减量至维持量或适时停药,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

3.2 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

治疗精神行为症状的目的是希望减轻症状, 增加患者、家属或照料者的舒适和安全。治疗时应明确症状的类型, 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使用精神药物与否应根据患者的痛苦水平和症状对患者及照料的危害程度来决定。如果痛苦和危害程度很小, 常常只需心理支持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即可。如果症状使患者很痛苦或伴随的激越、冲动攻击行为, 使患者或他人处于危险之中, 则是药物治疗的适应证。由于精神药物有许多不良反应, 故不管使用何种药物治疗, 都必须对疗效进行认真评价并根据病情合理调整药物。随着痴呆的进展, 精神症状可能加重或减轻, 应根据病情变化相应的增加或减少剂量, 更换药物或停药。治疗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主要有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促认知药。

3.2.1 抗精神病药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冲动攻击行为等。抗精神病药大致可分为第一代抗精神病药 (FGAs) 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SGAs) 。FGAs主要通过阻断中脑至皮层以及边缘系统的D2受体的突触后传递作用, 常用的有氯丙嗪、奋乃近、氟哌啶醇、泰尔登、舒必利等。SGAs主要通过阻断5-羟色胺受体而起到治疗作用, 常用的药物有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 其中后三个药物是近十年来才应用于临床的新药。FGAs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多, 但是价格便宜, 主要缺点是锥体外系反应 (EPS) 、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过度镇静、直立性低血压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TD) 。治疗痴呆的精神行为症状时, EPS和TD都可能加重患者的失用症状和原有的帕金森综合征;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可加重认知功能缺损及原有的心脏疾病;过度镇静和直立性低血压易使患者跌倒及骨折。SGAs除氯氮平外, 上述不良反应较少, 比较适合老年痴呆患者的治疗, 但是此类药物价格较贵。氯氮平虽系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因其镇静、抗胆碱能等不良反应比较严重, 而且可引起致命的白细胞缺乏症, 故用于老年人要特别慎重。

痴呆患者由于脑器质性病变和躯体衰老, 代谢和排泄能力的衰退, 容易发生药物蓄积, 对抗精神病药的耐受性较差, 故治疗剂量通常只需1/3~1/2的青壮年剂量。FGAs氟哌啶醇、奋乃近、舒必利因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和TD相对较轻, 使用较多。氟哌啶醇的起始剂量为1~2mg·d-1, 奋乃近的起始剂量为2 mg·d-1, 舒必利的起始剂量为100~200mg·d-1。SGAs利培酮、奥氮平和喹硫平的起始剂量分别为0.5~1 mg·d-1、2.5~5 mg·d-1、12.5~25 mg·d-1, 可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药物剂量比较小, 每日服用一次即可, 患者严重兴奋吵闹时, 可以用氟哌啶醇2.5~5mg·次-1或奋乃近2.5~5mg·次-1, 肌内注射治疗。

SGAs与FGAs相比不良反应较少 (氯氮平除外) , 多无明显的EPS, 很少引起TD, 故临床应用日渐增多, 也常用于老年人。

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和相关研究的开展, 近年来SGAs不良反应正倍受关注, 如氯氮平、奥氮平引起的脂代谢和糖代谢异常、导致肥胖和血糖升高, 利培酮导致血清催乳素 (PRL) 升高等。以至于美国糖尿病协会、精神医学会、临床内分泌协会和北美肥胖研究学会联合发表声明, 指出SGAs首选应考虑药物是否会引起代谢疾病。在治疗的任何阶段, 只要患者的体重增加超过治疗前的5%或出现血糖、血脂异常就应该换成代谢方面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美国FDA要求上市的所有SGAs说明书上加注警语:“药物有引起体重增加和导致糖尿病的风险。”代谢方面不良反应受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老年痴呆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有一定风险, 但必要时仍需使用SGAs。通过对临床专家相应的问卷调查分析指出, 对于伴妄想和激越的痴呆患者首选单用SGAs治疗, 也可合并心境稳定剂, 推荐使用利培酮0.5~2 mg·d-1作为一线治疗。次选喹硫平50~150 mg·d-1和奥氮平5~7.5 mg·d-1。而对于患糖尿病、脂类代谢异常和肥胖的老年痴呆患者, 专家建议应避免使用氯氮平、奥氮平和低效价的FGAs.而氯氮平、奥氮平和低效价的FGAs应避免用于有Q-T间期延长和充血性心衰的患者。对于患帕金森的患者应首选喹硫平治疗。

3.2.2 抗抑郁药抑郁是痴呆患者的常见表现, 有效的抗

抑郁治疗还能改善认知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伴抑郁的痴呆患者即使不符合重性抑郁诊断标准也应考虑药物治疗。各种抗抑郁药的疗效差异不大, 有效率多在70%~80%之间, 但不良反应差距较大。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通常有明显的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包括视物模糊、口干、心悸、尿潴留、麻痹性肠梗阻、加重或诱发老年人的闭角性青光眼、直立性低血压、心脏传导阻滞等, 老年痴呆患者应慎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的不良反应比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要少得多, 而且服用方便, 每天只需服药1次, 药物过量也比较安全, 比较适合老年患者使用。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激越、失眠、静坐不能、震颤、性功能障碍和体重减轻等。各种SSRIs引起的上述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频度可能不同。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氟西汀引起失眠、激越的可能性较大, 适合伴有淡漠、思睡的患者。SSRIs的有效治疗剂量分别为:氟西汀20 mg·d-1, 帕罗西汀10~20 mg·d-1, 舍曲林25~50 mg·d-1, 氟伏沙明25~50 mg·d-1, 西酞普兰10~20 mg·d-1。少数疗效欠佳者, 剂量可适当增加。使用SSRIs时还应考虑其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 因为老年人常共患有多种疾病, 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治疗躯体疾病的药物。相对而言, 舍曲林和西酞普兰对肝脏P450酶的影响较小, 安全性要好些。抗抑郁药文拉法辛和米氮平是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SNRIs) , 其作用机制与三环类抗抑郁药有相似之处, 但抗胆碱能及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少, 耐受性也较好, 起效比SSRIs要快, 可酌情选用。不过用于老年人的临床研究还比较少。可逆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吗氯贝胺对老年非典型抑郁或难治性抑郁可能有效, 治疗期间不必忌食含酪胺类食物, 但不得与其他抗抑郁药联用。

SSRIs的相互作用表现在3个方面: (1) 竞争性置换作用。SSRIs与其他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时由于竞争性置换作用, 使血浆中的游离型药物浓度升高, 药物作用增强, 不良反应增多。 (2) 药效作用的叠加。SSRIs与其他加强中枢神经系统5-HT能的药物合用, 可能引起中枢5-HT综合征, 表现为恶心、呕吐、多汗、高热、血压升高、烦躁、意识障碍、肌张力增高, 抽搐等。严重者可能死亡。 (3) 肝药酶抑制作用。

3.2.3 抗焦虑药

主要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用于焦虑、激惹和睡眠障碍的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差异主要是t1/2的长短和镇静作用的强弱。一般可分为长效制剂 (t1/2在20h左右) 如地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等;中效制剂 (t1/2在10 h左右) 如阿普唑仑、劳拉西泮等;短效制剂 (t1/2在3h左右) 如三唑仑、咪达唑仑等。t1/2较短的药物多用于入睡困难, t1/2较长的药物多用于焦虑、激惹和睡眠的维持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晕、共济失调、记忆障碍、呼吸抑制、耐药、成瘾、撤药综合征等。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增强乙醇和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 突然停药可致抽搐, 使用时应加以注意。t1/2短的药物记忆障碍、撤药综合征较多;t1/2长的药物, 嗜睡、运动损害较重。治疗痴呆患者的睡眠障碍是为了减少或减轻失眠、易醒和夜间模糊, 以增加患者的舒适, 减轻家属和照料者的痛苦。药品的选择一般是根据除睡眠障碍外是否还存在其他症状而定。例如:如果患者同时有精神病性症状和睡眠障碍, 一般在睡前给予抗精神病药, 如无禁忌证, 可选镇静作用相对较强的抗精神病药如奋乃近、泰尔登、奥氮平、喹硫平等;如果抑郁和睡眠障碍并存, 可在睡前给予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 如三唑酮、米氮平等;如果患者只有睡眠障碍或焦虑激越, 才考虑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3.2.4 促认知药

促认知药有许多种, 其中胆碱酯酶抑制剂是一类经过严格临床试验证实能改善阿尔采末病的认知功能的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脑内的胆碱酯酶, 提高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 (Ach) 水平, 进而改善认知功能。正如前述, 有些精神行为症状也与认知功能损害有关。认知功能改善, 精神行为症状也会减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胆碱酯酶抑制剂的确能改善阿尔采末病的精神行为症状。胆碱酯酶抑制剂宜从小剂量缓慢增加至治疗剂量, 以减少不良反应。这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睡眠障碍等, 与胆碱功能亢进有关。

总之, 老年痴呆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选用需全面考虑, 遵循以下原则: (1) 首先应对老年人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 明确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2) 如必须用药, 应注意个体化用药原则; (3) 选择恰当的药物, 给予适当的剂量, 起始剂量和增加剂量要小, 缓慢加量, 治疗剂量一般为青壮年人剂量的1/2~1/3; (4) 尽量避免合并用药; (5) 避免随意减药、停药和加量; (6) 用药安全第一, 根据药物的不良反应来选用药物, 即尽可能选用抗胆碱能和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少, 镇静作用弱和无肝肾毒性的精神药物; (7) 选药时应谨慎斟酌, 权衡利弊。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国老年期痴呆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FINKEL SI.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a current focus for clinicians, reseachers, and caregivers[J].JClin Psychiatry, 2001, 62Suppl21:3-6.

[3]肖世富, 张明园。痴呆的临床表现[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342-430。

[4]赵瑛, 肖世富。老年神经精神病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5。342-430。

[5]袁兆庄。老年人用药/耿德章。中国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03-209。

老年护理学综述 篇8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老年人的各方面发展问题也愈发关注,而人体工程学作为一门涉及到研究人们生活与闲暇时人的健康、安全、舒适性的学科,在老年人生活各个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将先从近五年关于老年人人体工程学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整体的分析,其研究成果包括老年人产品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包括老年人厨卫无障碍化设计)、户外环境空间设计的角度等方面分析其研究现状、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趋势等。

关键词:

老年人 人体工程学 设计应用 综述

自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公布相关数据: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以及在随后的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龄化将是21世纪全球人口趋势的突出表现Z--。随着老年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社会上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日趋凸显,如老年人所面临着养老、医疗以及精神赡养等。这些问题的暴露,将老龄化问题切实摆在人们眼前,就本人所查阅的近五年的基于老年人人体工程学的文章中,也是2013年的研究成果占大多数。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人们的研究是紧跟时事热点和社会局势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研究紧跟时事热点和社会局势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应该培养自己提前聚焦热点问题的眼光,因为当我们在某一事件已经成为热点之后才开始进行分析研究,就已经有些滞后了。下面本人将从整体分析人体工程学在老年人产品设计、老年人室内空间设计(包括厨卫无障碍设计)以及老年人户外环境空间设计这三个领域对当前的研究状况作细致的分析。

在研究与老年人相关的产品、室内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设计时,一般都会涉及到与老年人相关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在该领域的运用,特别是老年人这个群体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也使得设计时需要考虑分析问题的特殊性。如老年人因生理机能的减退、心理因素的变化等造成老年人对产品舒适度和可操作性以及社交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室内、户外空间等方面时均需进行实地考察,发现问题,切实找到改善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的本质就是完成好的设计,而好的设计至关重要的要求有:安全性、无障碍环境、可使用性、可购性、可持续性以及美学性。所以设计不论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还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特殊需求,都不能试图将人_物一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割裂,而要对会影响设计的要素进行逐一试验排查,并将最终研究结果统一起来分析,找出能优化创新的点,从而也为最终的设计提供一个现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以前设计师在设计特别针对的少数特殊用户群(如残障人士)的产品或环境时,会将老年人等同于残障人对待,因为他们看到了老年人身体的虚弱。但是,通常老年人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与老龄化相关的症状,所以社会上大多数老年人拒绝承认自己是老年人。所以设计师设计前期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进行寻访、整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以便能根据真实需求来及时调整和更改相关的产品。

1.老龄化的原因及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分析

人口老龄化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人类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的降低。人类寿命的延长大多是由于人们健康状况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而出生率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社会态度的改变——比如说,女性想要继续工作以及不想有太多孩子。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出生率低于2‰,这也就预示着这些国家总人口数注定会减少。

人在淡出工作岗位后,慢慢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这使得他们的生活圈逐渐变小、身体各方面的功能也逐渐衰退以及空闲时间的增多等原因均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生理方面,身体机能衰退,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接受新知识比较困难。心理方面,老年人缺少陪伴,容易产生孤独、失落、自卑、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重心的转移,使得他们的心里慢慢产生了对衰老的恐慌,似乎社会会马上将他们当成另一个特殊群体来对待,但实际上,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人他们经过之前工作打拼等长时间的积累,经济状况宽裕、压力减小、生活状态安稳,所以在该阶段的老年人会更加关注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关爱、尊重。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在慢慢转变,他们也逐渐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休闲活动支出,所以在设计方面,更多的是要考虑能帮助他们克服因衰老带来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2.人体工程学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与室内设计方面的应用

首先,不论是哪方面的设计,只有能够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并以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设计才能最终受到使用者的青睐。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需要设计;而为了改善已有产品的用户体验,我们需要创新设计。

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一直不断改善着人们的生活,如微波炉帮助人们缩短食物的准备时间和减少涉及的一些重复性工作;遥控器克服了用户和设备之间的距离障碍,自动操作的汽车不再需要很大力量,而是能够很简便地调整高度和位置;个人电脑简化了通信,人们不需要很费劲就能做很多事。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设计中,都不可避免地涉及与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就是人体工程学。而老年人因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如身高与身体围度的变化,骨骼强度、肌肉力量和反应速度的下降,感觉器官灵敏度、判断力的降低。设计师应充分考虑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以及人体工程学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

2.1老年人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通过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方式把产品显现在人们面前。而人体工程学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元素存在的理由与意义,它通过记录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基本参数、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变化,使得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将产品使用时的动态变化过程考虑进去,从而设计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产品,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美观性等。

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然老年人用品也逐渐在扩大它的市场覆盖率,但相对其他产品以及相比于老龄化速度,发展现状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发达国家对老年人产品的开发很重视也有较大的投入,这也主要是因为他们十分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及健康状况。近几年,市场上逐渐出现并受到多数家庭欢迎的老年人手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普遍来说,它们形式单一、价格低廉、科技含量并不高,其便捷性与易用性也有待提升。但现在市场上真正好用的高科技产品,其价格又使其不能普遍占有市场。现在国内也有不少研究机构或高校在研究老年人相关问题,但并没有能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这与社会政策落实不到位有一定的关系,政策的实施是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但对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和老年人产品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既能响应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促进社会和谐,又能推动新型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2老年人室内设计

涉及老年人的室内设计,与老年人关系最为紧密的厨卫无障碍设计比较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对于一些不够合理的室内布局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比老年人强很多,所以对于这些重点空间设计必须符合老年人的真正需求。无障碍室内空间设计有助于老年人实现在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安全转移,保障他们的健康生活。但我国无障碍建设起步较晚,自己国家的老年人人机数据也还不够系统完整。

室内空间的功能界限划分要尽可能易于理解、直观、便于识别,空间小品的设置也应尽量做到操作简单。设计师应从生活起居的细微之处去了解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对于使用的颜色、符号造型语义等要找到较为直观的信息载体对使用设备的使用方式进行图示化的标识,简洁明了地示意操作步骤,方便老年人记忆。

对于无障碍室内空间设计,应注意遵守两个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安全性原则,二是易用性原则。在家居空间内,很多地方例如生硬的墙面拐角、光滑的地面瓷砖等,都很有可能给老年人带来危险。所以在关键空间区域进行合理的保护性设计,例如洗漱、如厕、沐浴空间附近当根据具体情况安装扶手,尽可能保持卫浴空间地面无落差,适当增加地面等接触性表面的粗糙度等。设计要求符合老年人特殊的人体尺寸,操作符合其运动机能和感觉特征,功能设置符合其特殊需求,使其够得着、拿得起、按得动,做到会用、好用、易用。

2.3人体工程学在老年人户外环境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近几年,投入到老年人户外环境空间设计方面的研究人员越来越多,且多数涉及到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园、交通系统等环境,一般是选取几个实际户外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当然选择的调研场所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再结合实时官方或自行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由于老年人户外空间环境设计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所以一般均需从多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如老年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规划学、行为学等。同时可以从国外经典案例中获取养分,寻求可以借鉴的设计方法,由此对户外空间中的绿地种植、道路系统、照明、色彩、声环境等方面进行设计。

老年人的内心其实是渴望能融入人群,并参与一些群体活动来排解空虚和寂寞,比如公园或小区里每天都会围着一群打麻将或是下象棋的大爷,以及广场舞的日益红火也部分源于此因。国外曾做过一项研究,即在城市中心的高密集定居点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外出活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结果表明,老年人外出活动基本上分为四个动机类型:经济,健康,娱乐和社交。其中以经济动机为基础的活动是最频繁的外出活动,其他三种活动也紧随其后。因此,生活环境的发展需要跟上老年人的真实诉求。

老年人的行为心理是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户外环境空间设计的依据和根本。活动布局的划分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定点观察和活动注记具有代表性的户外空间场所,即空间面积较大、位置较好、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人数多、活动种类丰富的场所,实地调查记录涵盖的使用者种类、活动地点以及活动类型等信息。如何做到“人性化”,营造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室外环境,具体来说,在设计时应尽可能做到以下两方面:第一,尽量满足最有可能使用该场所的老年群体的需要,同时也鼓励其他群体来参与使用。第二,环境设施的布设应避开偏僻的位置。

3.小结

上一篇:《苦儿流浪记》心得体会1000字下一篇:为创建文明城市做贡献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