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新事物、新形态。本文多维透视了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探索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思路,旨在深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探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园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校园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1:

新信息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从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影响角度出发,对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概念、特征、结构进行具体阐释,探讨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基本原则及其规律;针对新信息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和探讨;就如何加强我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如何构建绿色、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出具体的可供参考的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绿色;和谐

● 引言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师生为主体,基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BBS、QQ、微信、手机APP等平台为载体,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点的群体文化。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高校教育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和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发展、创新。在新信息环境下,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确切定位校园网络文化?如何在不断创新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如何与时俱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建设好、管理好校园网络文化?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以期构建绿色、文明、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和社会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受到网络文化和网络传媒手段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网络信息具有来源开放、内容丰富而繁杂、传播快捷、访问获取方便的特点,高校网络化学生的参与度极高,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相应加深。网络的虚拟性使得校园网络文化处于虚拟的信息传播、交流环境当中,信息交换参与者均可以匿名身份来进行信息的发布、交流。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共同反映,信息的开放广泛,形成了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高度复杂多元性,既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与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信息传递的快捷、不可见特点,信息安全技术及信息安全设备的应用无法完全控制不良信息的管理和传播速度,平台的虚拟性、身份的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行为随意性、自由化程度增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校网络及舆情监控的难度。

新信息环境下,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延伸和新发展,在内容、性质和功能上,二者具有一致性,校园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校园师生为主体,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是道德层面、制度机制规范等要素的有机统一体,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物质、制度规范和精神等几方面的内涵。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

1.建设目标和原则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绿色、文明、和谐、以人为本的校园网络文化。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传播基础平台,在校园网络应用过程中,可以校园网站及多媒体宣传来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优秀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服务功能。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网站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都要充分体现绿色、文明、和谐的理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处理好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之间的关系,设计更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和内容,利用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来传播校园文化,让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为校园文化增添新的内容,使二者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建设校园网络文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人”这个主体的文化品位提高。大学生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引导地位及作用,引导好、教育好学生文明上网,使用绿色资源,创造校园网络和谐环境,做好绿色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监管者与维护者角色。

2.建设内容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要涵盖网络基础建设、网络资源建设、网络安全管理建设、网络行为文化建设、网络规范制度建设和网络文化管理队伍建设等内容。

高校要大力推进网络基础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和投入,扩大网络效应覆盖范围,让网络能随时随地便捷接入,提高网络宽带速率,部署高性能核心网络设备,满足校园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网络主管部门在技术层面要做好网络应用安全、信息应用安全、数据交互安全,配置防火墙和数据出口网关,利用防火墙及行为管理技术,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打造“以师生为本”的绿色资源、红色网站,建设成健康文明、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好全校师生网络安全常态化教育,培养师生自觉形成文明的网络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网络文明礼仪,共同维护和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安全行为文化。管理部门要建设健全上网行为规范与制度准则,从制度上严格预防不良的上网行为的发生,有效阻止垃圾信息的生产。同时,还应建设专门的网络管理队伍,管理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又要具备有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水平素质,合理分工,协同工作,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者、管理者角色。

●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技术应用与资源建设及信息环境变化不适应

虽然信息环境高速变化,但高校网络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对滞后,网络新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原有的网络信息监管技术和管理手段无法满足目前的应用需求,尤其是在网络监管技术和管理平台开发问题上显得较为突出,從而导致应用技术防范措施不到位。以博客、BBS为代表的Web 3.0技术的应用,自媒体及手机APP的大规模普及,弱化了网络信息中心、信息门户网站中心监督和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了信息及网络安全的监管难度。

2.自律与监管意识不强

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大部分网络自律意识和保护意识还比较弱,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学生之间的网络行为缺少监督与引导,他们对身边随处可见的网络不道德现象缺少敏锐性和制止、自我隔离的主动性,虽然接受了学校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培训和安全规范的学习,认识到文明上网的重要性,但一旦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抵挡不住各种混乱信息的诱惑就丧失了自我约束的能力。部分学生利用媒体平台或个人空间上传、发表各种不负责任的信息、言论,法律观念淡薄,侵犯版权,违背学术道德,随意抄袭或拼凑知识信息,充当自己的作业或者毕业设计、论文。

同时,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管理领导体制还不健全,缺少校领导层面统一协调与统筹,造成学校各部门尤其是各院系各自建设和管理,根本没有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无法及时对师生在网络上发表的信息作出研究、判断和应对,常丧失处理信息危机的最佳时机,造成事态负面影响的扩大。

3.建设和管理队伍水平不高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学校兼职教师或者学生,缺少专业的网络技术、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很多部门网站建设、网页设计都需要学生来设计和维护。缺少一支既懂教育管理又兼备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建设和管理队伍,造成管理人员与学生网民思想“脱节”,管理手段也不能适应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服务意识。

●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问题对策

1.提升网络文化环境,打造特色精品网站

高校要继续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带宽,扩大网络接入、覆盖范围,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活动区等要实现网络全覆盖,加大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投入规模,建设网络信息安全中心、多媒体互动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中心等网络信息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精品课平台、MOOC在线课程学习平台等,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学校网络规划应以“服务学生,引导成才”为教育理念,从学校一级门户站点到各院系部门二级网站建设,紧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创新实践于一体,形成绿色、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充分发挥网站传播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知识获取和交流沟通渠道,传承校园制度和精神文化,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2.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加强教育引导监管

高校要使学生树立网络道德意识,遵守道德规范与相关网络文明公约,并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开通网上在线网络文化板块或专区,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平台及宣传电子版等对校内外网络安全信息进行大力宣传和报道,增强学生网络法律意识及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网络行为自律性,多种渠道加强教育,牢固树立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人在网络,自律常在,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主管领导、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应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安全教育和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辨识网络繁杂的信息,使用网络安全教育视频、图片、展板、动画设计等多种形式对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展示,引导学生文明上网、访问绿色资源,积极接触文化学习、知识检索、红色基因等学习类网站、教育网站及新闻网站,树立文明的上网观。

3.加大网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时代网络园丁

做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兼备管理能力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例如,在高校可以成立由校级主管领导、院系负责领导、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师生网络舆情监控引导评论员信息员等组成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 结语

由于信息环境的发展和不断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的表达新形态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个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师生教育教学活动、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显而易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渐进、庞大的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规划、建设和管理,新信息环境下,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教育及网络文化特点,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应对,做好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引领者角色,构建积极向上的时代网络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4-5.

[2]马秀峰,李彤彤.高校绿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模式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5):36.

[3]褚洪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王健.校園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l1.

[5]陈怡,王军.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l1(7):59-62.

作者简介:程罗德(1982—),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网络技术部主任,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网络技术;王建彬(1975—),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师,研究领域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卢笑明(1967—),大连海洋大学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思政教育;孙涛(1963—),大连海洋大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中心实验师,研究领域为多媒体技术。

作者:程罗德 王建彬 卢笑明 孙涛

校园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2:

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新事物、新形态。本文多维透视了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探索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思路,旨在深化对校园网络文化的探讨,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文化价值; 文化发展; 文化创新

校园网络文化既是当今校园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产物,本身也需要在发展与创新中不断繁荣。深入探索校园网络文化,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不断发展与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营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文化价值的多维透视

重视和推进校园网络文化需要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多维透视,全面而深刻地分析和把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代价值。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

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和载体,文化与科技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特别是校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就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相结合的产物,是校园文化借助和运用校园网络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校园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它和传统形态的校园文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是一种高技术形态的校园文化,具有与传统的校园文化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其影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往往是传统的校园文化难以比拟的。更重要的是,校园网络文化赋予了传统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和形态,实现了对传统校园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校园网络文化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各种校园文化都要以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新的平台,它不仅仅是校园文化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化,或者一般意义上的校园亚文化,它实质上使校园文化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形态,使校园文化借助于网络平台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扩大了校园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时间、空间和力度,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校园网络文化是文化交流的新载体

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内外乃至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连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校园网络,不同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大学与国际之间的文化主体可以更加广泛、快捷、充分、深入地进行文化交流,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叉融合。古人讲,“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各种交流交通工具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是不易的。而当互联网在全世界普及的今天,进行文化交流,了解天下大事,就成了十分便捷的事情。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4.3%,在校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而大学生已成为网络应用的最重要群体之一。[1]大学生网络普及程度高,所有的大学生都是网民。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程度,反映了大学生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程度,表明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存、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马克思曾经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不仅同他们学习什么一致,而且同他们怎样学习一致。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怎样,既取决于他们学习的内容,又取决于他们学习的方式。在现代信息社会,大学生越来越注重运用互联网这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方式,来交流思想、传播文化、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他们也获得了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所赋予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并获得了这种新技术、新方式所赋予他们的相应的新的品格和素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正在日益改变文化交流方式、社会生产方式、日常生活方式和大学生学习、生存、发展方式的基础性因素,必然引发大学生学习生活、精神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深层次嬗变。

3.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德育的新渠道

信息时代的每个大学生都上网,大学生上网时间长,对网络的依赖性增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是网络和文化的结合,更是文化与价值的结合,一定的校园网络文化总是要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一定的价值观总是要以一定的校园文化为载体。校园网络上的各种文化信息、文化观念、文化活动、文化成果、文化形式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产生广泛、深入、持续的教育影响。大学生参与、建设、共享的校园网络文化越多,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网络及其文化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形成思想行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成为大学德育的新的重要渠道。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就要自觉地、巧妙地把大学德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之中,构建校园网络文化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的长效工作机制,这就需要把虚拟与现实、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教育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校园网络环境,全面、深入、持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4.校园网络文化是学生发展的新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是适应学校师生员工,尤其是适应学生成长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最大参与者、建设者和共享者是学生,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校园网络文化也充分体现和展现了青年学生的特点和校园生活的特色。这种网络文化一经产生,就会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建设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而且可以获得更多的思想信息和价值观念,发展自身的文化创造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展现和发掘自身的文化潜力、道德潜质、实践潜能,并且能够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交流与参与,纾解种种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校园网络文化是学校文化软实力的新拓展

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一所大学能否自觉地依托和运用网络的力量来发展网络文化,直接关系到学校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关系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强弱。发展校园网络文化,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发展大学文化,丰富大学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充实大学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文化创新和传播的能力,使大学文化既能创造和产生先进的文化成果,包括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技术成果、文学艺术成果、思想道德成果等等,又能交流和传播先进的文化成果,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数字化的方式向全社会乃至世界传播大学文化,从而对内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对外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断增强大学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有效增强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分析

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校园文化的新特点,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这些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是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1.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通过互联网络形成的虚拟世界,以虚拟的方式来参与、展现、交流、传播、共享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丰富内容和生动现实不仅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在校园网络上表现出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参与、展现、交流、传播、共享的主体也可以在校园网络文化中虚拟化,把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隐藏起来,甚至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人格也以虚拟的方式巧妙地掩藏起来,这样就可能导致现实文化的虚拟化和虚拟文化的现实化,既导致现实与虚拟边界的模糊,又导致现实与虚拟的悖离,进而导致现实与虚拟的反差,甚至导致校园网络文化中文化主体的双重人格。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虚拟性,这一特点赋予了校园网络文化更多的复杂影响。

2.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体现了互联网络的交互特点,是不同文化主体相互进行文化传递、传播、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校园网络文化中,参与者、交流者、传播者都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没有明确的主体和客体之分,人人都可以成为主体,人人也都可以成为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转换是迅速的,沟通是及时的,交流是多样的。这种文化不是一种单向的文化交流,即一方传播一方接受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双向的甚至多向的文化交流,即不同的文化主体相互交流、交互作用,相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校园网络文化的不同主体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传播、相互作用,共同享用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资源,体现了校园网络文化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体现了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交往文化,体现了校园网络文化参与者和互动者的文化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正是由于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文化,它才能对所有的参与者产生特殊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

如果说,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话,那么,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文化。由于互联网是一种超时空、无疆域、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工具,校园网络文化也具有了高度开放的特征。校园网络文化既是对外开放的产物,又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才能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学文化国际交流的扩大和网络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校园网络文化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日益成为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激荡的文化前沿。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世界各国有益的乃至优秀的文化通过校园网络得以传播,也有一些落后的乃至腐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校园网络得以渗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吸收优秀文化,保护健康文化,转化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开放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

4.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发展文化

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网络文化更是这样。校园网络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条件和环境。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突出的发展性。校园网络文化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密切联系在一起。校园网络文化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往往对学生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正面的、持续的影响,不利的校园网络文化往往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大力发展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应当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校园网络文化应当建成一种发展性的文化,而不是一种禁锢性的文化,更不能变成一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要始终注重通过发展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5.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辐射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同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形成和发展既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网络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又会对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尤其是大学校园网络文化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引领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旗手。大学是文化发展的重镇和现代文明的摇篮。大学文化往往孕育、创新、体现了社会的先进文化,大学往往成为人类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发祥地,大学日益上升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包括文化发展的引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可以向社会传播和辐射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就像现代大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功能一样,大学校园网络文化也要在现代社会的网络文化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引领社会网络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新形态的校园文化,要在把握和适应其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路,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1.功能创新:优化校园网络文化功能

校园网络文化,既是获取有益的思想、信息、知识的重要平台,又是一些不良信息渗透、汇聚、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校园网络文化功能的发挥上,要实行功能创新,把教育引导和监控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加强监控管理,防止和消除校园网络文化中的黄、赌、毒等有害文化信息对大学生成长的消极影响,更要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坚持以教育引导为重点,注重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重在教育、重在发展,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特殊重要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运用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发展的问题上,既注重发展人才新素质,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又注重拓展文化软实力,促进大学的发展,把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功能和整体效应。

2.主体创新: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注重在校园网络文化主客体关系上转变思路,不断创新,也就是要不断地把校园网络文化的客体变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使每个大学里的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都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校园网络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建设、发展和共享的文化,师生员工作为学校重要的亚群体,每个亚群体和师生员工都是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都要为建设、发展、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做出贡献,都要参与分享校园网络文化的资源和信息。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校园不同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发挥教育者的校园网络文化主体作用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作为校园网络文化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有的大学开展的评选十大风云学子的活动,就是由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在全校自主组织进行的优秀学生评选活动。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自己倡议,自己策划,自己评选,自我展示,发现和推出了一大批学生当中的佼佼者,很多学生的事迹和精神都非常感人。网络的覆盖面广,学生的参与者众,推荐的和评选的学生人选都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感人至深,更加具有示范性、可比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更容易为学生所认同、信服和效仿。校园网络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广泛参与的文化。同时,校园文化网络与社会的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校园文化生活也受到社会各方人士,尤其是家长、亲友、校友和用人单位的高度关注。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要加强同家长、亲友、校友和用人单位的联系,使他们成为参与和推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实现校园网络文化的校内外互动,不断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合力。

3.内容创新:突出校园网络文化特色

校园网络文化总是同各个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各个学校办学的需求、定位和特色。每个大学的特色不一样,校园网络文化的特色也应该不一样。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定要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校园网络文化的特色最重要的体现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上。要从各个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特点出发,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总结和凝练出反映学校发展的优良传统、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念,深化和凸显学校自身的精神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发展和丰富校园的学术文化、社团文化、新闻文化、娱乐文化、交往文化,使这些校园文化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的形式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传播,形成具有独特内容和鲜明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只有立足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注重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创新,形成每一所大学的校园网络文化特色,才能获得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不断巩固、积累和发展自身校园文化的优势,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4.形态创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样式

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就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样式,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创新。校园网络文化的内容创新与校园网络文化的样式创新相辅相成,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内容决定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样式,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样式能够生动有效地表现和展示校园文化的创新内容。因此,在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的同时,必须致力于校园网络文化样式的创新。校园网络文化样式的创新,一方面体现为多种校园网络文化样式的创造与运用,如创造和运用BBS论坛、视频、动漫、博客、播客、微博、QQ、MSN等网络文化样式来反映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并注重加强不同校园网络文化样式之间的相互交叉和组合运用,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体现为传统文化形态的现代转型,如网下文化转变成网上文化,传统形式的文化转变成现代形式的文化等等,把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党校、团校、教学资源、学术资源等搬上网络,发展网络新闻、网络影视、网络文学、网络讲坛、网络课件、电子图书、网络杂志、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红色网站等等,使丰富的校园文化内容以创新的文化样式生动地表现和再现出来,更好地满足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5.品质创新: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

校园网络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提升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层次、品位和品质。大学是创新文化、发展文明、培养人才的地方,繁荣发展文化是大学的重要责任,对于大学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消费社会已有的文化产品,而要着眼于创造先进的文化产品,在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需要、更好地促进人才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同时,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进步。校园网络文化发展更是这样,不仅要发展校园网络消费文化,更要注重发展校园网络创造文化,不断深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创造和生产校园网络文化作品,打造校园网络文化精品,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品质。要鼓励师生尤其是学生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创新与创造,多创造一些新的网络文化产品和精品,成为网络文化的生产者与创造者,成为社会网络文化的引领者。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引领和推进社会网络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1-11)[2011-01-2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hunantv.com.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责任编辑:杨淑珍]

作者:骆郁廷

校园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 篇3:

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

摘 要:针对信息化校园以及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必要性,本文从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化及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针对当前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以及精神层面提出了构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和谐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

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智慧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渗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小学教育肩负着造就祖国希望的神圣使命,构建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育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先进校园网络文化是提高中小学教育自身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构建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意义

青少年是参与网络的一个巨大群体。据CNNIC报道:截止到2006年6月30日,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占整个网民人数的1/4,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1]由此可见,中小学生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网络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时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那么青少年的成长势必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这个话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影响最大的场所:校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中小学的校园网络文化,使中小学生在这个影响最大的环境里接受优秀网络文化的熏陶,运用网络文化的良性面来发展自我,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二、文化及网络文化释义

1.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意思是耕作土地,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广义地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几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行为文化也是一种显性文化,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中;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精神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这是文化的核心。

2.网络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网络文化,主要是指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以数字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为表征方式,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活现象;广义地说, 主要是由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行为文化以及网络精神文化(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所组成,其核心是网络精神文化。

“互联网络是人类共同创造的全球性的信息中介系统,是全世界无数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不断绘制而又永远绘制不完的变幻莫测的巨型图画。”[2]网络的发展改变了现存的人文环境,逐步地改变了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文化氛围,产生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

具体说来,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大特性:

第一,创新性。网络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标新立异,求新、求变、求快、不断升级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网络中的不变法则。

第二,个性化。网络文化却主张追求个性,凡事讲求“另类”,网络文化主体思维活跃、个性张扬。

第三,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自由性和民主性。网络文化由于技术性的原因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种族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方面的客观条件,使所有的人处于同一个平台上,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

第四,开放性。网络模糊了地域和时空的概念,消除了文化中心和文化壁垒,在时间维度上对历史和未来实现了完全的开放,空间维度上对现实和世界实现了完全的开放, 具有典型的开放性。

第五,自主性。在“网络社会”里没有最终的管理者,每一个“网民”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这使得网络文化具备了极强的自主性。

第六,科技性。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建设不能忽视科学技术因素。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科技文化,网络技术促成了网络文化的诞生,网络文化是技术化的文化,网络文化体现并延伸着网络技术。

三、校园文化与校园网络文化

1.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校园及其各类成员所具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和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及传统习惯的总和。网络校园文化,就是指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纵深发展的新方向。

2.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的区别

在物质层面上,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中增加了很多信息技术和通讯设备及资源,网络已成为最重要的校园网络文化的物质依托。校园内的许多教学与管理行为以及教学资源都将通过校园网络来实施,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元素都与网络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异地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参与校园内的文化活动和各种在线交流活动。

制度层面上,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借助网络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通过校园网络,管理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增强了相互了解。在校园网络中,管理者已经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的师长,而是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朋友。

校园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在外显上,最明显的区别体现在行为层面上,依靠网络,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他们可以灵活地使用语言、图形、动画、影像等手段来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借助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页和多媒体光盘等载体进行学习;通过电子语音信箱、电子邮件、BBS公告栏等多种途径与教师进行交流。

在精神层面上,校园网络使校园传统精神的积淀更加丰富,改变了传统校园的相互独立性和封闭性,具有了时代性,具体表现为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增强。

四、构建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

针对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

1.物质层面

我国中小学网络文化建设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校园网、多媒体计算机演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用于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等。

笔者认为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构建,不仅仅在于增强物质条件的全面完善,针对现实中小校园网络化建设现状,其主要问题并非在于物质的配备上,而是在于物质条件的合理运用方面;要针对校园师生的实际需求,立足于本土化原则,面向校园,从校园网络化的需要出发,营造物质网络化的校园。

2.行为层面

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激励、引导师生接受并养成网络时代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来获取、处理、交流信息以及解决信息问题。能够适应以下行为模式的转变:阅读行为模式——多媒体阅读; 写作行为模式——计算机文字处理; 信息表达模式——多媒体信息处理; 学习行为模式——电子化学习; 人际交往模式——网络通讯; 生活行为模式——网上生活; 信息收集模式——网上信息检索。

3.制度层面

(1)领导制度

即建立科学决策、动力激发和调控指挥制度。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的领导制度,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激发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建立运作制度

就是要建立教育实施规划、目标管理和信息反馈制度,重点是创建和健全教育机制和渗透制度,要求在内容上将政治导向、思想教育、道德示范、法纪约束及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构成“大教育”网络,少年宫下连通,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家庭,利用网络从而把学生的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评估制度

建立合理的网络文化评估制度,实行一定的激励政策,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依据领导或教师对校园网络文化的贡献,实行不同程度的奖励,从而保障网络文化的持续性发展,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4)保障制度

即建立组织领导保障,构建队伍保障、经费及物质保障,法律法规保障制度。要建立规范的、有效的资金投入和保证制度,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投入制度。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的研究机构,充实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尤其是在如何使中小学教师尽快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如何进行有效的搜索引擎进行信息的有效获取、整理和发布传播;中小学生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避免网络综合症,沉迷于网络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知识进行生活、娱乐、学习。

(5)培训制度

首先,要对方案决策者进行培训,借助校长培训班,开设 “网络条件下的青少年发展”、“教育信息化学校推进” 等相应培训课程,将培训活动融入校长评价、学校督导项目中,在督导和评价过程中,因势利导地进行个性化辅导。

其次,要对研究执行者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使之能够自如地遨游于网络。

其三,要对技术支持者进行培训,通过网络基础培训以及其他对工作有益的相关培训等,使网管员深入理解校园文化,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切实提高工作技能,提高校园网络的服务质量,促进校园网络文化持续、健康地发展。

其四,要对网络用户者进行培训,中小学生由于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信息文化素养意识较差,网络技术有限,无法解决网络文化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或者是由于个人价值观或个人控制力不够,容易迷失于网络,甚至导致网络成瘾,因此要定时对中小学生进行相关网络技术和素养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适量的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素养,自如地深入校园网络文化生活。

4.精神层面

(1)开放意识

具有开放意识,走在时代的前列是校园网络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中小学生的发展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不能埋头读书,要怀着开放的心态,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世界观都应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既要促进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又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紧扣时代的主题,跟上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也要跟上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步伐。

(2)创新意识

经过几年的积累,不少中小学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但是,在新形势下,必须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改造,做到从客观实际和师生观念变化中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律。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才能保持活力。

(3)科技意识

网络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是科技时代的产物,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同时科技的发展也是时代的主题,校园网络文化需要通过不断运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使得中小学生不但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而且拥有超前的科技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的科技不断发展。

(4)阵地意识

强化校园网络阵地意识在新形势下,关键是管好、用好校园网络文化宣传阵地、网络课余文化组织阵地、社团组织阵地、师生服务阵地等。把校园网络当作一个阵地,坚守阵地,师生共建、共创校园网络新文化,这样可以营造辐射力强,影响到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学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三方的密切联系。

(5)内容意识

网站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窗口,是校园新闻信息的宣传地,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展现的一个重要舞台。在中小学需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站,融合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网站,传播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健康的文体活动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中心的文化园地。

由于中小学生尚未完全踏入社会,不熟悉社会生活生活的规则,社会化程度比较低,因此我们还可以借助校园网来促进其社会化,因此在网站内容上要多填充一些社会生活内容,比如“小公民系列活动”、“电子新闻中心”等等。

五、结束语

构建和谐的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需要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多方面统筹思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校园等多方力量的参与,尤其是需要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在正确的理念指导下,建立完善的制度,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校园网络文化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得以繁荣发展,达到丰富师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我国网民人数达1.23亿 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1/4.[DB/OL] http://tech.tom.com/2006-07-20/04B5/85002540.html.

[2]张平.网络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问题透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3]马倩,李海燕.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时代的新景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3,(12).

[4]用先进文化营造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DB/OL] http://www.blogcn.com/user66/zjszsatd/blog/25858821.html.

作者:侯 霞 聂竹明 吴 杰

上一篇:安全培训工作要点(3篇集合)下一篇:银行行长竞聘演讲稿(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