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乡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说明:温家宝总理在《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代序)》中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人才,才能建一流国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处在人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准备阶段,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基础的基础。办好中小学教育,关键因素是教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教育乡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艺术教育乡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篇1:

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摘要】自中共中央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论述,并提出了系统化的方针策略。当今时代,人们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在人类的传承和发展中留下了许多经典文化瑰宝,其对于当前的人文精神教育起到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小學阶段开始实行经典诵读教育,通过小学经典诵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本文以湛江市小学经典诵读教育时效性为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建议。

【关键词】小学;经典诵读;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的艺术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始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传授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内容。但是从湛江市的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艺术教育完全局限于当地的民俗文化,没有充分重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艺术教育,许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历史不甚了解,甚至不知道《论语》《诗经》等经典著作为何物,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比较匮乏,过于注重西洋文化。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湛江市部分乡村小学没有真正重视传统艺术教育,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传统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无法起到直接作用;其次,湛江市许多小学缺乏传统艺术学科的专业任职教师,许多任职教师都是其他学科兼职,所以无法培养学生的经典诵读等传统文化技能;最后,该地区的教学资源和设备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必须全面推进小学经典诵读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一)小学经典诵读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著名散文作家朱自清先生曾经在《经典常谈》中提到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体现在文化。”近几年来,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经典文化传承价值展开了深入研究。在1977年时,美国教育学界提出了《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其中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学界已经认可了艺术教育。而且在法国议会中制定并实施了《艺术教育法》,国外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研究中,明确指出:“通过采用经典诵读的方式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中华人民感受到自信心和自尊心,其对于民族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例如让中小学生从小阅读《三字经》,能够从小开始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人格,继承先哲的风范。《三字经》中提到“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从小学习诵读《三字经》,能够从中学习和吸收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经典诵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教育,能够逐渐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著名教育学家朱永新曾经提到过:“读书能够让学生掌握人类文明中的精华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传承历史非常久远,在上千年的传承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历史文化瑰宝,对于熏陶学生的人格品质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经典诵读教育能够推动传统艺术文化教育发展

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越来越显著,青少年逐渐丧失民族传统意识,对于中国经典传统艺术文化的了解一无所知。因此,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在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必须加强中小学传统历史文化教育,重视经典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而且我国的教育部门联合国家语委共同组建了“中华诵读网”,“中华诵”活动正在广泛开展。经典语言文化是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必须加强经典诵读教育,贯彻落实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方针。

二、东海区经典诵读教育的基本情况

自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正在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纷纷由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读、诵、演、唱等多种不同的形式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巨作。根据实际调查和理论文献研究发现,在东山街道办6所中小学开展了问卷调查,一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5份。根据调查问卷显示,湛江市的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 形式:

(一)建立经典诵读教育组织机制

根据中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组织机制的调查显示,6所中小学全部在教育工作中引入经典诵读教育活动,通过经典诵读教育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制。在经典诵读教育组织中,由校领导来主持日常诵读活动,教师负责各个班级的诵读教育活动,每个班级的学生参与率达到100%,而且规定每周必须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程”,由专职教师负责检查和督促诵读活动,而且在学期成绩考核中需要考核学生的诵读情况,采取激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175名调查问卷中,有75.2%的学生认为这种经典诵读教育组织方式比较有效,并且非常感兴趣,有19.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育形式可有可无,还有5%的学生比较反感这种组织形式。由此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建立经典诵读教育组织机制比较认可。

(二)营造经典诵读环境氛围

各小学为了调动学生的经典诵读兴趣,通过营造经典诵读环境氛围,比如在校门或教室墙壁上书写“读千古美文,做中华赤子”等语言文字,提醒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而且在各个教室的黑板角落位置每天会书写一首古诗词,在楼梯显眼位置张贴古人诗句和经典论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间休息时间利用广播来介绍古诗词内容,让学生能够时刻接触中华经典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促进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为学生营造经典诵读环境对于提升经典诵读的成效非常重要。在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中,有85.1%的学生对经典诵读产生了兴趣,并且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了突出的进步表现。

三、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的策略

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以此来推动我国的素质文化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笔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得出这样几点小学经典诵读教育的策略方针。

(一)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课间诵读

小学经典诵读教育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小学生可以每天抽出一定时间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比较松散,每节课后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所以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休息时间来诵读经典著作,每天利用30分钟的时间阅读一篇文章,达到充分吸收和理解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同时,在每天的晨读课前,学生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来预习经典知识内容,然后在课堂中教师的带领下和全班同学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诵读量,只有循序渐进地开展诵读活动,最终才能逐渐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经典诵读的课堂教育形式

在课堂教育过程中进行经典诵读,主要指的是教师设立经典诵读课,每周时间内可以设置1—2节经典诵读课,合理安排教学课时,由专业的语文教师采用指导法、配乐法、抄录法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章,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此外,也可以采用学科渗透的方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就是在小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中融入中华经典诵读。例如湛江市地区“人龙舞”文化悠久,教师可以结合“人龙舞”的历史故事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加深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以班队活动开展经典诵读

在小学经典诵读活动中,班队活动是最主要的形式,通过召开古诗文班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赛诗会”“擂台赛”“古诗接龙比赛”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自身的诵读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古诗搭配书法、美术等多种艺术文化,综合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经典诵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为了促進湛江地区小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新颖有趣的教学形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庆艳,韩庆龙,邱发荣.吉林省小学经典诵读教育实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5(5).

[2]邓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导报,2014(23).

[3]陈碧容.浅谈提高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有效性策略[J].福建教育研究,2016(2).

[4]萧彦宏.诵读经典与语文教学有效链接实效性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35).

附 注

课题信息:《基于传统文化的乡村小学艺术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YXY1609。

(编辑:郭恒)

作者:朱芹丽

艺术教育乡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篇2:

《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

内容说明:

温家宝总理在《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代序)》中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只有办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人才,才能建一流国家。在整个教育事业中,中小学教育至关重要,它处在人生的文化启蒙和知识准备阶段,是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基础的基础。办好中小学教育,关键因素是教师。”

《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集纳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毛泽东、“要我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当教师”的邓颖超、“以义持己,以仁爱群”的张澜、“攥起‘毛笔’,不忘‘粉笔’”的老舍、用六年演绎世纪师魂的李叔同、“儒者为师”的梁漱溟、“国人导师”和新教育的“助产士”胡适、“从小学教师到国学大师”的钱穆、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的蔡元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永远的“小学老师”叶圣陶等各个领域名人和三尺讲台相关的故事。

小岗位出大家,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

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都曾有过在中小学执教的经历,甚至从乡村中小学课堂中诞生了很多彪炳千秋的人物。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军事家徐向前、科学家钱伟长、文学家鲁迅、国学家钱穆、教育家蔡元培、艺术家丰子恺……一个个熟悉而闪光的身影都曾在中小学的三尺讲台上留下过弘文励教的精彩印迹。本书正是从我国近现代这些杰出人物中选取了其中的27位,分章节记述了他们从中小学教师一步步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杰出人物的人生历程、思想信念和报国情怀,各自蕴含着促人奋发的澎湃力量。

温家宝总理在对北京师范大学全体师生的讲话里叮嘱:“中小学老师天天面对的是最渴望求知的眼神和最纯洁的心灵,往往最能体会学生对教育的真实需求,最有条件思考教育的实际问题,最能体会教育的本质,从而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以我们更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业信念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培养大批优秀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同时,总理提出了:“教中小学也能出大师,(北)师大的领导和教授可以研究整理一下。”领会总理讲话的精神,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组织协调下,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家成立了专题研究小组,分别从政治、军事、科学、文学、史学、哲学、教育等领域广泛查阅文献,对有过中小学教师经历的中外名人材料作了认真的整理。由此,《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项目正式启动。

通过《从中小学讲坛成长起来的杰出人物》这本书中这些杰出人物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学经历能够成为奋发求索、拼搏进取的动力源泉;中小学讲坛能够为有志青年提供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教中小学一样能出大师,平凡的岗位也能成就不平凡的美好人生。

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许多杰出人物都有过当中小学教师的经历。然而,北京师范大学作为本书的编写者,要探讨的不是他们日后的成功,而是他们的成功与中小学教师生涯的联系。

对革命家来说,中小学教师生涯促进了他们革命思想的启蒙与传播。毛泽东在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教师期间通过接触、了解民间而逐渐成就出革命家的气象。

对文学家与艺术家来说,中小学的从教经历能够提供源源不竭的创作源泉和创作素材,产生伟大的作品。18年的中小学教育经历,鲁迅为人师表的风范足见一斑,即使之后走上大学讲坛,鲁迅从事的也始终是开启民智与教育国民的工作;从教6年的李叔同,以其深厚的人格魅力和丰博的中西文化学识,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及艺术教育人才,为中国现代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史学家与哲学家来说,中小学讲坛成为他们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舞台,理论向来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能不断得到检验,进而丰富发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唯其如此,知识才能成为有用的知识,即所谓“真知识”。梁漱溟是书生报国的典型,他三次办学,以学校为交友上进的团体,依儒学做真实全面的教育,“替教育界打出一条路来”。

对科学家来说,中小学教学经历成为他们奋发向上、求学探索的动力源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他们正是在中小学教师生涯的实践中认识到自身学识的不足,从而产生了积极进取的动力。著名科学家吴有训、钱伟长、邓稼先,他们早年的中小学教师生涯激发并促使他们继续求学、出国深造,日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就教育家而言,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小学教育实践,才能获得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才能将教育理念从梦想变为现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张伯苓重视利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来验证或者检验自己的思想。面对问题,通过实践或实验,不断修正和检验新的思想。中小学教师生涯铸就了他们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与执著的奋斗精神。

本书也响应了社会最大的教育需求,我国13亿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也在农村。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核心是农村中小学,关键是中小学教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4年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4.5万多人,首批万名免费师范生即将到中小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今后,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的财力、更大的经历推进这项试点工作,并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温总理就本书的殷切希望,对提出了对农村教育的几点要求:首先是要热爱农村教育。热爱是做好一切本职工作的前提。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就有了做好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要把我们的一颗心献给8亿农民,心里要装着农民的甘苦。其次要立志干一番事业。不要认为中小学教师不会有大出息。文学家鲁迅,教育家叶圣陶、杨昌济,国学大师钱穆等这样的杰出人物,都是中小学教师出身。这些都说明,中小学教师大有作为,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完全可以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还有也是最重要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句话说得好,吃苦是福。艰苦的环境,不仅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还能够提高才智。我们应当把从事农村教育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机遇,努力实现远大理想,锻炼成长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

艺术教育乡村中小学教育论文 篇3:

仫佬族地区舞蹈教育与本土舞蹈文化传承研究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仫佬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当地中小学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策略,旨在加强仫佬族舞蹈教育和促进仫佬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借此激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 仫佬族舞蹈文化教育传承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本民族特有的主体文化特性也不断被削弱,尤其是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机。仫佬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收受冲击。因此,必须对仫佬族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利用教育手段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正在普及: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要求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因此,在仫佬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本土舞蹈文化教育有积极意义,传承仫佬族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当地教育工作者迫切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为例,对此作初步研究。

一、 舞蹈教育与仫佬族舞蹈文化

中小学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石。舞蹈和教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们同存于人类文化这个机体之中,不同的是教育还起着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舞蹈教育具有保护和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作用。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民间文化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传统舞蹈作为仫佬族文化遗产精华部分被传承下来,但是目前这些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的边缘。仫佬族的依饭节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凝聚仫佬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文化。同时通过节日的祭祀仪式的举行还能进行宣传教育、文化传承、娱乐审美等。依饭舞是依饭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文化,变化的因素很多,传承也因此带有很大的阻力。在学校里传承依饭节舞蹈,扩大这些文化的传承面,对保仫佬族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舞蹈教育具有促进仫佬族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纵观历史,任何民族艺术都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之中,仫佬族民间舞蹈亦如此。因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特定的审美观念,如果仫佬族舞蹈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与现代仫佬族人民的思想格格不入,那么它就很容易为仫佬族人民所摈弃,也不可能还流传到今天。因此,仫佬族人民取其民间舞蹈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社会环境等,使仫佬族优秀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历史文化的特有载体,在传承仫佬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还丰富仫佬族人民的精神娱乐生活,使他们的精神信仰在这个动态文化当中得以牢固加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仫佬族的群体性格,对振兴仫佬族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对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 仫佬族地区舞蹈教育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困境

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进行舞蹈文化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当地的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在舞蹈教育中传承舞蹈文化。

(一) 对舞蹈基础教育的偏见

各个学科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课程标准,但舞蹈学科由于各方面原因还没有自己的学科课标,只能在音乐课堂中穿插进行,由此导致许多人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足。《规程》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规程》规定艺术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非课堂的教育不能称为艺术教育,因此罗城当地很多的学校和教师由于课堂上无法实现舞蹈基础教育而对其全盘否定,而且忽略其他两项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当地教育部门也按规定举行三年一届的中小学的艺术展演活动,但是由于大家忽略其中的教育意义,因而各学校对待这个活动只是应付式的参与,并没有达到教育目的。

(二) 缺乏师资力量

罗城的中小学舞蹈教学是穿插在音乐课堂中的,但是当地学校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他们兼职音乐课、美术课,甚至有些老师既上音乐课,又上文化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而非艺术教学。更重要的是,兼职老师没有音乐舞蹈专业的能力去选择、整理和发展仫佬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因而也无法进行相关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 学生对本土舞蹈文化的价值认识缺失

在罗城的中小学里,仫佬族学生占了大部分。但是他们都不太了解,甚至有些学生从未了解和接触过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忽视民族文化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民族文化修养,缺失对仫佬族舞蹈文化价值的认识。中小学生将来应成为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但是对本土民族舞蹈文化价值认识的缺失将使仫佬族舞蹈随着老一辈的逝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三、 对策建议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其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也相对受影响。长期以来,当地舞蹈教育面临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师资紧缺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因此不能按大纲要求实施,要改变现状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地实施舞蹈教育以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时,可以灵活多变。在学生主体核心地位不变、师资队伍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探索一个适合本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方式,实现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

(一) 灵活进行舞蹈教育

按《规程》的精神,在学校实现舞蹈教育有三种途径,除了在音乐课堂中穿插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知识外,学校还可以从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相关舞蹈的视频,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并以集体舞或是体操的形式给学生排练,让他们真正参与仫佬族民间舞蹈。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以海报、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教育手段。

(二) 探寻适合的教学模式

探寻一个适合仫佬族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传承仫佬族本土舞蹈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界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位是指教师、家长、民间艺人、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体是指学生。这是在仫佬族地区中小学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应严格遵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家长、民间艺人是合作伙伴,多方面互动,实现并依据学生所处的特定文化氛围,研究本土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实施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多方面互动。那么,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本土舞蹈文化互动起来呢?首先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在节假日期间,鼓励学生对其较熟悉的、周边的社区、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仫佬族舞蹈文化。与此同时,民间艺人应积极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家长也主动配合学生的收集活动。通过对家乡的文化、民族特色、民间舞蹈的形式、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这一系列民族文化资料的发现和收集,让学生感觉到仫佬族民间舞蹈近在咫尺。其次,探究本土舞蹈文化。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学生与教师、家长和民间艺人进行互动交流,并一同探讨一些关于本土民间舞蹈的问题,让学生以虔诚的态度去看待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民间舞蹈的本源追溯,了解自身村寨和本民族的舞蹈特点,引起学生对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关注。

第三步,体验舞蹈文化。本环节是激活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悟力,以体验的方式认识本土舞蹈文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应鼓励学生展现收集的舞蹈文化,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演,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通过探索和实践,亲身体验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使学生与仫佬族舞蹈文化“对话”,实现学生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及教程[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08106020401M3

16)

【作者简介】苏水莲(1984-),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黎原)

作者:苏水莲

上一篇:退团仪式暨联谊会演讲稿下一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