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学教育随笔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篇小学教育随笔(精选8篇)

短篇小学教育随笔 篇1

记得曾有人这样问过我:"做幼儿教师你真的幸福么?”我的回答是“我很幸福”。因为在孩子中间那种放松,无拘无束,融洽的气氛是多么吸引我,那些共同玩耍时的欢乐,常给我无穷的回味,当孩子们有提高时,所体验的那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工作无法比拟的,慢慢的我便爱上这份职业,这种爱,是我最好的教师,这种爱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职责,是爱,使我对这项工作更加成熟,更加得心应手,我和孩子们在爱中融为了一体,久而久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段音符,孩子们都和我好像有了默契,都能心领神会。

当我辛勤的汗水浇灌在孩子身上时,当我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时,我发现孩子们忽然长大了,懂事了,聪明了,突然间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幼儿教师的工作是塑造人的工作,他无比神圣,无比伟大,不少家长,看了我们的工作后,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激,听了你们的课,才明白幼儿教师有多辛苦,看了你们教孩子,才明白什么是细致,怎样才算耐心。

短篇小学教育随笔 篇2

一、30年代小说中教育者的多种身份

巴金的短篇小说中, 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教师的非中国籍, 给他的小说增加一抹异域风情。在小说叙述中, 教师角色定位也不同:被讽刺的教师、自我反省的教师、充当学生人生之途上引路人、复仇者。教师不同的功能, 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时期, 巴金的思想状态:他独立于时代之外, 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到30年代末, 个人主义的思想在抗战中渐渐消逝, 取而代之的是抗战的斗争与勇气。

《复仇》记叙了老友比约席邀请朋友到他的别墅度夏。一个医生、新闻记者, 还有一个中学教员, 这位中学教师形象:身体庞大、肥胖、有一个屠户特有的大肚皮、两只脚又是长短不齐、走起路来一颠一跛, 虽然用一根手杖撑住, 也不能使他底屁股不向上耸。他们之间的闲谈是交流方式之一。他最喜欢写诗, 认为幸福就是跟少女一吻, “我”认为这是无意义的方式, 也是浅薄的幸福, 这背后其实表达了作者对教师的看法, 他们是无用的, 无意义的。教师在这里没有实际作用, 而是一个闲职。

《墓园》中“我”住的地方再寂静不过, 隔壁是便是墓园。看守墓园的老人, 其实是一个老师, 埋葬在墓园里的人大都是老人的学生, “他们都是我所爱的学生, 而且跟你一样, 都是很健壮的青年”。他虽然守着孩子们的墓, 其实更多是守护孩子们的希望与梦想。这些学生有不同的才能, 功课第一, 文学天才, 诗写得不错, 最终因战争而死亡。“我”是碌碌无为的青年, 通过一位老师的教诲, 让“我”自省。教师在这里作为一个先导者, 一个引路人, 指引着“我”前先的方向。这个暮园老人既是生活的当中的受灵人, 更是对“我”这样一个年轻者的心灵的叩问者, 亦师亦友。

不同的教师形象, 展示了三十年代巴金的思想睿智, 他眼光不局限于狭小的视野, 通过教师不同身份为我们打开认识巴金先生的一角。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在这些教师者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博爱、人道主义思想更是让人们受益匪浅。

《生与死》中叙事者通过叙述“李佩如”一个长风小学的教师, 面对生活中所爱的女人被捕, 他的病情越来越厉害。爱情在他的心里占着重要的位置, 在失去爱人后, 他想马上死去。他对于自己的剖析:我没有萍坚定的信念, 无法继续她的事业, 我活在这世上, 却没有力量改造。而另一个青年, 陈子渊在李佩如死后, 继承了她的事业, 为革命继续奋斗。这里的教师, 他的身份是病人, 同时, 他是懦弱的, 他将自己隔离到革命之外, 仅仅是沉醉于自己悲痛的情绪中。30年代的大环境中, 这样的人物是比比皆是的。他们不敢参加斗争, 面对矛盾的生活选择, 也是退缩的。

纵观巴金一生的思想历程, 他为信念而写作。在日本的见闻, 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他都写成小说。他总是在与自己斗争。巴金早期受俄国克鲁泡特金的影响, 所以最开始的《灭亡》等长篇, 其实基调都有些安那其主义。后期, 经历了抗日战争, 以及其它的生活经历, 让他最开始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渐渐淡去, 向现实主义靠拢。

1936年间, 巴金从北平到上海, 由“我的、他的、他们的、别的许多人的回忆”组成的《发的故事》形成。《星》中, 家桢、秋星是民工团的人。志良是一个文学作家。他独自写些优美的哲学文章, 没有战斗精神。他喜欢秋星, 秋星与家桢是革命者, 有一次他们见面, 志良以前的革命意识渐渐唤起, 并且想要留下来参加斗争。维德, 学校里的教员, 学校在这里起到的革命的大本营, 学生们参加到反抗活动中, 停课状态。学校作为战斗发起的中心, 教师革命者的身份逐渐明朗, 而迷惘徘徊青年知识分子开始转变为战士。在这群伟大的青年影响下, 志良斗争的种子也开始萌芽。小说的叙述总是与作者的思想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这样的描写其实与可以看作是巴金思想的一个转变。

二、学生的身份的转变

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扮演的角色, 多以革命者与无为者对比组织叙述。

《亡命》里, 青年大学生就以二种身份出现:一类是革命的亡命者, 一类是享乐者、读书者。“我”是巴黎的青年学生, 看到流亡到这里的发布里, “我”感到自身的卑微, 这些亡命者为理想奋斗, 为人类将来受苦, 而“我”则是沉醉于书本之中, 产生一种无名的悲哀。

青年学生在巴金的笔下是徘徊的表现。其实, 预示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中的矛盾与迷惘。即使是这样, 巴金也没有停止他的笔。这时候的沉默失去了效力, 他要历尽生活的高峰和深渊, 历尽痛苦的悲愁和忘我的喜悦, 历尽那黑暗的绝望和热烈的希望。在这样的挣扎中, 他要拿起笔来, 重新回到“下人”中去。在《将军》集中, 叙事基调较前面的几个短篇集更加积极, 叙述的斗争也更加频繁。知识青年、学生等作为斗争中的一员, 积极参加到革命的队伍中。他们的角色更多是公开的反抗者。

1934年间的《沉落》, 这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写的集子, 在这里, 有他对于当时革命信念, 这是对于“勿抗恶”的攻击的开始。巴金想要做到的就是:让那一切的阴影都沉落到深渊里去罢!我们要生存, 要活下去。为了这生存, 我们要踏过这一切腐朽了的死尸和将腐朽的活史走向光明的世界去。

《沉落》则是对“勿抗恶”的有力的批判。他是一个大学教授, 有一位年轻的太太。他在大学里很有名, 他以前发表过激烈的言论, 但是后来却变成了“勿抗恶”。他每天沉浸于古时的书中, 明朝书, 宋朝的瓷器。而“我”作为一个青年学生, 渐渐不愿听他的话。后来, 我渐渐开始挑衅他, 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 我说话渐渐触痛到了他的内心深处, 他原来也是激进的, 当我最后一次问他:你知道中国人民还有负担庚子赔款多少年?他悲痛地说“我完结了, 我改变不了这样的生活。”最后, 他不到一年, 死了。“我”的话对他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40年代短篇小说中的教师与生活

30年代初, 我们以教师者的身份功能为例, 教师、知识分子的功能总是处于消极的反抗, 或个人主义思想中, 到了30年代后期, 教师知识分子更多的向着革命者, 斗争者的功能转变。尤其是以35以后集子为主。教师, 学生逐渐投入到了革命的活动中。

40年代开始之时, 教师身份定位与生活境况相连。他在序中写到, 放下笔我感到窒息, 我又感到胸腹充塞。愤恨仍然像烈火似的在我的心里燃烧。所以他要用笔扫去空虚, 写出充实。这集子中, 有巴金的恨, 悲伤与无奈。《还魂草》中, 利莎的父亲是一个大学教员, 他乐观积极向上, 身上带着某些书呆气息, 当时对读书人的评价也不太好。后来, 面对战争, “我在外国住了八年, 回国到大学教书, 也教了五年, 养了一个太太, 两个孩子都养不起, 还要靠开书铺维持生活, 这真是笑话。怪不得我那班同学都改了行。”在这样不景气的时代, 战乱频繁的时代, 教育变得可有可无, 人们生活在颠沛流离中, 生存才是根本。

综上所述, 了解到教育者从最初的懦弱到后期坚决的参加革命, 到40年代的与生存息息相关, 表现了巴金思想的一个转变, 对巴金的思想解说, 学界的观点总是不尽相同, 但是这从这些文本中, 我们还是可以观照到巴金思想从无政府逐渐走向革命。尤其是到了建国之后, 他更多的以一个战地记者的身份记录所见所闻。我们从教育这个视角出发, 观察了巴金思想的转变, 了解到巴金虽然不是一个教师, 但他的思想中有对教育的看法。同时, 通过对短篇小说的分析, 知道教育的地位在不同时代地位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2]徐开垒.巴金传[M].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

[3]翟瑞青.巴金小说中的家庭教育观.德州师专学报, 1996.

短篇,可以用短篇的形式乱来 篇3

徐则臣是一位极具理想追求的小说家。在引起广泛关注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和书斋意蕴的随笔集《把大师挂在嘴上》相继出版后,以中短篇小说走上文坛并依靠强劲底蕴而迅疾成名的徐则臣,把自己十年来颇具特色的短篇小说集合成册———《我的朋友堂吉诃德》。

这部由花城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小说集,共收录了徐则臣的十二个短篇小说,这不仅是他近年来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次回望和总结,同时也是他多年创作思考后的一次自我检阅。正如他在代跋《我的短篇时间》中所讲的,“短篇的确不能用长篇的方式乱来,但短篇可以用短篇的形式乱来”,这句数理化公式一样的创作心得,确实令人眼前一亮。

我们深入到这部小说集的文本中,看一看徐则臣是如何“乱来”的。

在徐则臣的这部小说集中,既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如果大雪封门》和作为小说集书名的《我的朋友唐吉诃德》,还有多篇颇有影响的“花街系列”小说,我都不想评说,早有人说了不少。尤其是《如果大雪封门》的“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的开篇,已经在青年作家中口口传颂,已经成为一个经典开篇的模式。

但从个人欣赏角度出发,我还是喜欢这部小说集中书写情爱的三部小说———《露天电影》《我们的老海》和《养蜂场旅馆》。

《露天电影》把短篇小说需要注意的两点事项———也是徐则臣格外关注的节制和留白———掌握得好像已经无可挑剔了。

一个早年的露天电影放映师秦山原,因为长途路上撒尿而发现了曾经与无数乡村女人欢爱的村庄“扎下”,于是他放弃了原本前往的目的地,改到“扎下”住下来,最后被一个等他很多年的准备复仇的男人孙伯让,用请他看家庭电影并不准撒尿的蓄谋已久的方式惩罚了他。复仇缘由,是孙伯让的老婆曾经与秦山原有染,并且跟了同样是露天电影放映师的家伙跑走了。用孙伯让的话说,“她要死要活地闹,姓丁的那样她都跟,就因为是个放电影的”。

《露天电影》从始至终从容不迫,用“留白”作“悬念”,吸引读者强烈地阅读下去。这篇小说截取了秦山原———早年游走乡村的电影放映员———当下一个生活断面来布局,而主角秦山原的当下现状,除了“在省城”和“在大学里教教书、闲了也写几本”的信息之外,作者没有再多涉及,小说上来就留下大块的“白”。其中还有诸多隱秘的“白”。比如看去有些随意行走的秦山原要到那个叫海陵的地方做什么?他现在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吗?当然还有臭蛋的爸爸、那个没有出场却带着一身谜团的顾大年。因为顾大年当年也给秦山原看过放映机,那么顾大年老婆与秦山原有染吗?假如有染的话,现在顾大年现状如何?孙伯让为什么把臭蛋收为干儿子?为什么没有见过露天电影的臭蛋,却对不相识的一个早年的电影放映员那么充满兴趣?臭蛋的生父到底是谁,会是秦山原吗……等等,诸多没有讲明的事情就像小说的背面,读者努力看、努力想,似有模样但又模糊不清。明知读者极力想要了解这些问题,但作者置之不理或是故意引而不表,在看不到人工痕迹的“极为节制的叙述”中,只把一段思索的路径指引给读者,让焦虑的读者时刻在琢磨、时刻在思考,总想快点知道下面的事。此刻,“悬念”也变成“留白”。徐则臣游刃有余地将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并在互相转化中,完成了一次意味深长的叙述任务。

同样在叙事意义上,《露天电影》集合了多种意味,政治的、历史的、现实的、人性的……等等。譬如,秦山原走在村庄里的潇洒随意、看见村人后的居高临下的表现,让人们看到秦山原似乎还活在往昔“辉煌岁月”里。而所谓的辉煌又恰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又来源于当年的历史。并不是所有人都忘记了那段历史,至今还有人念念不忘———得意者和复仇者。那个被当年“电影放映师”的显赫职业夺走了妻子的人,还在忍受着屈辱而苦痛的日子。

这部小说的叙述进程始终紧凑并且前后呼应,在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开篇,在臭蛋一句“他尿裤子啦”的喊叫中戛然而止。老谋深算的作者在极为节制地书写中、恰到好处的隐喻中,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对人性的“审视和反思”。

小说的叙述还有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秦山原、孙伯让、臭蛋几个人物,都是用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几句话就准确地表现出来他们的内心状态。叙述的凝练和精致在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

比如“孙伯让指着一家窗户里泄在地上的一块灯光说,这儿是放映机的位置”;还比如“孙伯让的一面白墙让秦山原吃惊。毫无必要的又大又白”;再比如最令人称道的拍案叫绝的细节“他当然记得,他经常把她们带到林子里,到了夏天,乱作一团的时候他还会腾出一只手抓爬到树上的知了猴”,这些看似没有形容词、没有比喻的平静叙述,却把孙伯让和秦山原各自“现在和过去”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描写得淋漓尽致,一个或两个场景,就完全把“历史与当下”毫无障碍地打通了。

精彩的描写举不胜举。例如,孙伯让把秦山原“请到”家里来,开始实施准备了十几年的复仇计划时,特别描写了秦山原和椅子的关系。“秦山原站起来”“秦山原又要站起来”“秦山原激动得带着椅子乱颤”。这样节制的描写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寥寥几句,复仇者和作恶者的彼此关系,甚至双方的表情,都给阅读者留下了逼真的画面感以及强烈冲击。

徐则臣曾就短篇小说的创作谈过自己的看法。他说,节制是写作的美德,但准确是更大的美德,如果为节制而损害准确,吾未见其明也。

应该讲,这部小说的叙述完成了他的理想———“准确的节制”和“节制的准确”。

《我们的老海》依然是一部值得称赞的短篇小说,就像徐则臣想要的那样“就像是我把它们从地上捡起来”的本已存在的小说。

小说大意是:“我”到“情人胡小鱼”家去,胡小鱼出主意,来看她的理由,是“做了个社会调查之后路过”的,想看称作“老海”的海。“我”当然见到了胡小鱼的丈夫、镇子里最年轻的船老大海生。“我”和胡小鱼的隐秘恋情被海生发现,海生先是“热情”地用暴食海鲜的办法,让“我”拉肚子提不起裤子,尔后带我去游泳,在老海中“我”的双脚被人死死攥住,不省人事。当“我”醒来的时候,胡小鱼还有许多人都告诉我,为了营救“我”,海生使尽最后一点力气,把“我”推上救生圈,可是……海生却失踪在老海里。小说结尾,“我”发出疑问,“海生怎么可能会不见了?他在老海里活了一辈子,走在水里如履平地,老海就像他的家,他怎么可能在家里把自己丢了呢”。

nlc202309042348

这部小说,同样读得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尤其是最后海生的死,是这位年轻有为的船老大在想要杀死“我”的过程中幡然醒悟,还是他对爱情、婚姻的失望从而导致他毅然奔赴他挚爱的老海?作者没有交代。巨大的“生死”谜团,让这部小说的意蕴一下子提升了起来,有了辽远、阔大的气势。

这部小说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在创作中特别借鉴的地方:一部惊心动魄的小说应该具备的叙述姿态———叙述节奏尽可能顺畅,精益求精地瞄准每个字、每句话,不让叙述的车轮停下来、不让叙述的脚步乱了方寸,一切、一切都不能影响叙事的进程。

试举几例。

“摘下墨镜问我是不是小鱼的朋友”。有许多写作者,可能会在这句话里加上一个逗号,在“摘下墨镜”的后面,或是在“摘下墨镜问我”的后面,但是徐则臣没有使用逗号,读来感觉很好。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迫不及待地告诉他”。这句话里,肯定也会有写作者在“我不知道”的后面加上逗号。但是徐则臣还是没有使用逗号,读来感觉依旧很好。

徐则臣同样谨慎使用引号。比如这一句,“抱着两个大西瓜噔噔噔跑上了楼”。肯定会有写作者把噔噔噔三个字加上引号的。但是徐则臣吝啬得还是没有使用标点。

还有许多句子,我们一直认为应该在某些地方加上标点,否则自己都不能通过,总感觉有些不妥的样子。但是徐则臣依旧固执地拒绝使用。譬如这两句,“洗完了我就进了小鱼给我收拾好的房间”“游完了泳他骑自行车带我回去”。这两个句子,肯定会有人不假思索地使用标点的。

徐则臣谨慎地使用标点符号,使得叙述节奏始终在一个“点”上,没有一丝紊乱,从而也让短篇小说真正地“短了下来”。只有拒绝啰嗦和繁乱,短篇小说才会具有短篇小说的美感。

还需强调的是,《我们的老海》与《露天电影》一样,也是通过动作和场景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还是一句话或是两句话,一个场景或是两个场景,节制而又准确地完成。比如小说中“我”马上要见到热恋情人胡小鱼了,应该是怎样的心态?徐则臣是这样描写的,“我总觉得路面上有星星点点的小东西在闪着银光,盯着一个跑上去看,是落在路上的一个鱼鳞”。这样的情形,肯定不是一个失恋者的状态,把这样的状态写在一个偷情者身上,还能不叫“准确”吗?而且准确得已经一箭双雕了,即完成了小渔村街面上的描写,还“顺便”把人物心理状态给完成了;在呈现出來画面感的同时,还能让读者去想象人物的表情。

以上所讲的这些,假如没有作者曾经的深刻而又严谨的修改、打磨,不可能拥有这样“洁净的感觉”。也只有经过许多的严谨之后,才能呈现出来现今的“不是雕琢的意蕴”。

最后再说一说《我们的老海》结尾,和《露天电影》结尾一样,都是具备了“阔大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小说的“想象空间”愈发阔大、愈发深入,徐则臣动用了诸多手段,包括标点符号的谨慎使用。应该承认,他达到了自己的写作追求。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感觉,那你就去阅读《我们的老海》吧,相信你和我会有同样的感受。

最后,再说一说《养蜂场旅馆》。

这个短篇小说和另两个短篇一样,具有同样的风格和特点。能明显看出来,与前两篇小说具备一样的思路和写作手法。但是《养蜂场旅馆》好像在故事构思上走得更远一些,更加玄幻一些。

小说人物同样不多,旅馆老板、老板娘,还有“我”以及没有出场的情人摇摇。“好像来过,又好像没有来过养蜂场旅馆”的“我”,带着八年前与情人摇摇的记忆再次来到养蜂场旅馆。可是老板娘一直认为“我”与她在旅馆有过一段难忘的身体接触的记忆,而且还是在“我”与摇摇共同来到旅馆的那个夜晚,而更令“我”惊诧的是,老板娘和“我”还有一个儿子,但“我”却不记得与老板娘的一切,我只记得与摇摇一起在旅馆的时光。小说就是在“出门就可以看到蜜蜂的养蜂场旅馆”虚实不定的恍惚中,由“我”和“老板娘”共同讲述了一段“记忆错位的情爱故事”。

在我不太准确的记忆中,我阅读过的徐则臣的中短篇小说里,可能这样的带有先锋意味的写作手法,大概只有这一篇。也就是从这一篇开始,徐则臣开始变换了另一种写法,也就是后来《跑步穿过中关村》等一系列比较写实一些的作品。

还需说明的是,这篇小说在写作时间上,又稍早于前两篇。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这篇小说是徐则臣“短篇,可以用短篇形式乱来”的最早的短篇实验。应该承认,这篇小说是“理念在前、叙事在后”,好像没有《露天电影》和《我们的老海》的操作更加完善一些。但,作为徐则臣短篇写作的试验,好像也能理解。

关于这篇小说的诸多感想,应该与前两篇差不多,在此不再赘述了。

徐则臣在这部短篇小说集的“代跋”中讲,他最初总是觉得讲述一个完整故事太老土,于是开始经营“断面”理念,寻找对一个故事拦腰一刀的最确切的位置。

阅读这部小说集,可以清晰看到徐则臣的这个“寻找”过程。他在“寻找断面”的基础上,发出了“乱来是因为文无定法,乱来是因为这些年我对短篇这个文体的理解一直在变”的感叹。同时,他又在“理解一直在变”的过程中,“后来我意识到,我过于强调断面与完整、局部与整体的对立”。于是,他又开始继续寻找路径、继续调整思路。

通过这部小说集,可以看到徐则臣大约十年的短篇创作探寻。截止今天,我们通过阅读他的其他小说,可以看到,基本上达到了他所追求的那样———可能故事讲了一半,可能故事只说了一个横切面,但你要表达的东西实现了,亦即小说的意蕴实现了。

作为一个有远大文学追求的青年作家,徐则臣保持着“在路上”的清醒状态,他始终在边写边总结、边总结边前进。无法预测未来什么时候,徐则臣又会“乱来”一下,我们真的希望他能不断追求,因为这样的“乱来”能给当下短篇小说创作带来一种惊喜。

文学大师略萨曾经赞誉阿根廷女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是“西语文学的未来希望”。我做一个设想,假如某一年略萨看了徐则臣的小说之后,是不是也会发出类似的赞誉呢?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萨曼塔·施维伯林也出生于一九七八年,与徐则臣同龄。

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记录短篇 篇4

感受孩子们的变化

这天是星期一,孩子们早上来园时都能兴高采烈地,主动地向老师、阿姨问好,不象小班时需要大人提醒,几个新来的小兄弟姐妹也能学着和咱们互相问好。说真的,仅仅才过了一个暑假,可孩子们是乎懂事了许多。一些来得早的幼儿能自我主动帮忙老师、阿姨干一些简单的事情,如:擦桌子、放杯子等等。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我的思绪一下子飞到了去年的此刻,那时的他们也如此刻小班的孩子一样刚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环境,免不了在早上来园时因依恋家长有的也会“哼上小曲”。再回首,经过小中班两年的领悟、生活,孩子们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自我服务潜质的方面,更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中午咱们班内的老师、阿姨不约而同地交流了起来,明显地感到孩子们的进步,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其实孩子的进步,离不开家长、老师的悉心呵护。

忠心地祝愿咱们大六班的全体小兄弟姐妹在老师、阿姨的关心、爱护下能天天愉悦,健康成长。

中班随笔短篇 篇5

周五的这天午时,吃完午点,由于天气不佳,没办法进行户外游戏,于是,我问孩子们,今日午时你们大家想做什么?这下可好,各种各样的声音争相说着自我想做的事。虽然不能户外游戏,在班级里我们也是能做很多有意思的活动。

为了能更好的尊重幼儿,听到大家的心声,我组织幼儿排好队,分别说出自我最想做的事情。有说想看书的、想玩橡皮泥的、有说要画画的、还有说要玩桌面玩具的。集中了一下大家的提议,给大家分好组啦!大家活动起来吧!发橡皮泥的、整理画画工具的,各司其职,各玩各的,互不干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进取引导。”游戏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本次游戏活动中,我并没有强制性安排某一种游戏资料,因为幼儿对游戏活动不感兴趣而强迫她们、训斥她们,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方式。

关于短篇幼师随笔 篇6

老师,种子发芽了今天,还向往常一样,进行一日生活的流程。孩子们很调皮,很可爱。

中午,孩子们午睡起来后,我带着孩子们下了楼,给孩子们发加餐,小女孩梳头发。孩子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吃着加餐,都很乖。但是,只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乱跑。他们对之前种下的种子很是好奇,他们时不时的跑过去看看,摸一摸。当时,我觉得他们会把弄坏了,或者把种子给挖出来。所以,我就把他们给呼唤过来啦,坐回自己的位子上。这时,袁可非和马雨泽小朋友还没有过来。我正准备说话时,他们两个跑过来告诉我:“丰琴老师,小种子发芽了,小种子发芽了。”他们高兴地说。

后来我就想:“我们成人不能一味的让孩子顺着我们的想法去做,要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他们会从玩中游戏中学到所学的一些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篇7

学生是赋有生命活力、充满智慧源泉的人群,利用学生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与音乐的结合点,如速度与走、跑结合,力度与敲门结合等,使音乐问题看得到、摸得着,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学生创新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器乐合奏、音乐童话剧、音乐小品、歌词改编、旋律创作等多种形式模拟爱劳动、郊游、参加舞会、动物乐园等生活情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体验音乐带来的欢悦感和成就感,学会用美的眼光对待生活、用愉悦的心情感受生活,创设课堂中一幅幅“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把教室变成一个生活大舞台,实现“生活经验音乐化”。

2.以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充分表现歌曲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歌曲中的角色不只在音乐教材上,而且是同学自己。这样,学生对教材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由于运用了表演,不仅使歌曲描绘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而且罩上情感色彩。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而且富有戏剧性,学生自然积极性高、印象深刻。以角色扮演体会情境,用得最普遍的是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扮演。如带领学生欣赏《龟兔赛跑》一课,那些龟、兔等小动物头饰一戴,教室里马上沸腾起来。学生一个个高兴不已,争相扮演。歌曲中的角色一下子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同学们面前, 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之中。

3.利用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

以教学生唱《卖汤圆》为例。由于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因此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 先让同学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创编为手段,再让大家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创编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在学唱新简谱之前创编,也可以在学完新歌之后创编。这样都能让学生在乐趣与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

4.精选教法 ,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是顺应其成长发展的规律。这并不是说完全根据兴趣和要求决定其学习内容、难度及时间量,而是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音乐教学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平时教学中我时时注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在备教材的同时,也备学生, 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 让他们演唱、演奏、表演、讨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有时还让他们自己上台演唱表现、讲解,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根据表现加分扣分 ,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 ,在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我把学生按组分配,以小组为单位。 (1)每堂课带音乐课本来的加1分,不带音乐课本的要扣1分;(2)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言的加1分,不认真学歌的、不认真欣赏音乐、乱讲话扰乱纪律的根据情节轻重扣1~2分;(3)乱换座位的扣1分, 在给学生加分扣分时, 我采用随堂评价与累计加分的方式,发现一直认真学习音乐的学生,就及时表扬加分,树立学习榜样,发现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及时善意地提醒,该扣就扣,“一碗水端平”。下课时结合我校开展的学校班级常规管理评分办法评定。由于我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一些学生好几节课不带音乐课本、乱讲话、不认真学歌,想蒙混过关,都受到了扣分处罚。自实行加分扣分以来,学生的行为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变,不带音乐课本的学生少了,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少了,乱换座位的学生少了,学生在课堂上变得积极主动,下课后,询问自己得分的学生越来越多,看到这一情况,我非常高兴,说明这一手段对培养学生上音乐课的良好习惯已经奏效。

6.注重学生在 “变声期 ”的嗓音保护

“变声期”是发声器官发育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 , 这个时期发声器官的生理变化特别大,应注意保护。“变声期”的孩子会发觉难以控制自己的发音,音域不稳定,发音不持久,音质粗糙,歌唱起来比较费劲,容易“跑调”。变声期间,男孩子的声带显著增厚加长,喉头突起,胸声增强,失去清脆、纯净的声音,嗓音变得低沉﹑浑浊﹑沙哑,严重时甚至会失音,歌唱中易出怪声。教师应正确引导,经常测试学生的音域变化情况。“变声期”练唱时应控制在学生的现有音域内,不可让学生勉强唱太高或太低的音。教会学生轻声歌唱,告诉他们每次歌唱时间不宜太长,发挥积极保护嗓子的作用,以免学生对歌唱失去信心与兴趣。只有做到“练习保护相结合,练习中有保护,保护中有练习”,让学生顺利渡过变声期,练出一条理想的好嗓子。学生才会对歌唱感兴趣,才会真正喜欢上音乐课。

7.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评价

“生本教育”随笔 篇8

生本教育是把我们的教转化为让学生自己去学和做,使他们成为整个教育的主人,我们教师只是“仆人”。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现在大部分人都认为分数就是一切,而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过去我们教学根本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天性,每天只是靠老师往学生脑子里灌输知识,告诉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哪些知识必须回家背熟记住,哪些作业必须完成。我们可曾想过,我们越是生往学生脑子里灌,学生就越不愿意学,越不愿意学上课就越会“捣蛋”。有一本书上曾说有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上课总搞小动作,来上课的老师都希望他上课时能安安静静的睡上一觉。这个学生说了:“所有的老师都让我上课睡觉,我哪来那么多的觉睡呀。”从这个例子就体现出,要想让学生认真学习,不光是老师要讲的精彩,而是需要让学生能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现在我们教学的弊端就是把大量的可以依靠本能获得的东西变为必教之物,什么知识都是由老师去教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导致让学生失去了自己获取知识的快乐,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本来聪明的学生也变得笨了。而要想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让教转化为学,教也就是为了学。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生本教育。

对于生本教育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曾经注意到了方方面面,所有我们能想到的,新的,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做法,都摆到我们改革的目标里。我们也曾想要在教学中实行探究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想要让学生走向生活世界,但很快就感到完不成教学任务,实现不了教学计划,于是不得不退回到原来的做法。甚至我们根本不信任学生,总认他们根本探究不到本节课该掌握的知识。我曾经也这样认为,但我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发现我的想法是错的。

去年我带的是初三毕业班,课业非常紧张,复习阶段每天都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然后上课我再对部分习题进行讲解,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效果并不好,很多知识都讲过了,但是再出现时学生还不会,甚至遇到曾经讲过的原题也一点思路都没有。这时我就思考,光靠我讲是不够的,学生们自己不去动脑,我讲再多他们也消化不了。于是,我想到了“生本教育”这个词,我便做了大胆的尝试。我把课堂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上黑板讲题,下面的同学提出问题,我再补充不足之处。刚开始同学们都不好意思举手上黑板讲,即使有举手的也是成绩较好的那几个,而且在讲题时有些同学根本不参与课堂活动,甚至走神。回到办公室我进行了反思之后便改变了策略。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参与进來,我每天都会提前布置讲题任务,按照班级学生层次安排不同的题目让他们准备,然后第二天再由他们进行讲解。结果我发现课下讨论问题的同学多了,而且到办公室问我题的同学也增多了,原因就是我给他们安排的题目他们怕讲不好上黑板上丢面子。在这种压力下班级的学习氛围浓了,而且全班同学都被调动起来。虽然课堂交给学生后,不如我讲题讲的多,但是他们却都接受了还能能够牢牢记住,并且我能在他们成功讲完一道题后看见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阶段考试班级还取得了好成绩,我非常高兴。因此我们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他们自己能完成的我们就不要代替。这不仅使我变轻松,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着学习的快乐。

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是有一定的技巧,学生就像是一群羊,虽然应该放出去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新鲜的嫩草,但是也应该有牧羊人引领它们去长有嫩草的地方。今年我带的是初一学生,我也信心百倍的打算采用生本教育教学,可是我失败了。初一知识非常简单,与生活也联系紧密,每天上课时我都会从生活出发引出课题,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教学中我提出了很多问题由同学们讨论,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是学生迟迟没讨论出问题的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最后还没能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我反思了一下,不是学生笨不会讨论,而是我这个引路人没做好,没能给他们指引一个方向让他们去挖掘知识,也就是说我提出问题后,没能提出一些小问题做铺垫。因此,生本教育中学生为主是必须的,但是老师为导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生本教育我尝试了一堂新授课《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拿了学校一等奖,虽然只是校级,但我也很开心,这是我感觉最成功的一堂课。课堂内容虽然多,但是每一个环节我都设计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研究,拿两个硬币当圆、拿准备好的两个圆环(抽象为圆)上黑板上展示、用幻灯片展示等,两圆位置关系中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就连例题也是由小组讨论,然后再派代表讲解,思路清晰,答案准确。这一节课我讲的还不到10分钟,但最后小结时同学们却没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这节课的成功不仅证实了生本教育的可行性,也证实了小组力量的伟大。从这之后我将我的班级分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作为组长。每天组长负责讲解作业中组员做错的题目和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并定时检验组员的学习情况。这样不仅减少了我的负担,而且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光靠老师一人服务全班同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兵教兵”的方式效果却很好。

通过这些我的亲身体验我总结出:对教育教学进行适当的规划,让孩子们自主,热烈地学习,这会比外界一点一滴地教做得更好。而且这不仅激励了学生,也激励了老师,让老师不断的更新思想,变更教学手段,不断的给大脑充电。

现在有很多学校和老师把分数视作一切,对于差生都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给班级丢脸给学校丢脸,甚至放弃了他们。其实文化成绩不高的学生往往在美术,体育,音乐等方面有自己的爱好或天赋。博罗县教育局局长发现不少乡镇学校的学生因为文化成绩不好而放弃学业,于是他就发展了美术类专业,结果路子越走越宽,2007年计划招收美术特长生800人,有3500人从广东各地甚至外省前来报名,博罗县的美术教育名声大振。

上一篇:为你而歌第16部观后感专题下一篇: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